碱烧伤和角膜缘干细胞移植

碱烧伤和角膜缘干细胞移植

一、碱烧伤与角膜缘干细胞移植(论文文献综述)

惠玲,程燕,宋金鑫,吴洁,朱海峰[1](2020)在《分期治疗眼部碱烧伤的临床观察》文中指出目的:探讨不同时期眼部碱烧伤综合治疗的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19-01/12我院收治的眼部碱烧伤患者124例166眼,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采取多项综合治疗措施,分别应用药物及手术联合治疗,随访6~12mo,观察眼部碱烧伤愈合情况及疾病转归。结果:治疗后所有患者症状缓解,患眼角膜结膜愈合,无感染发生,平均住院时间13d,其中治愈118眼(71.1%),好转43眼(25.9%),无效5眼(3.0%)。眼部碱烧伤Ⅰ度、Ⅱ度患者治疗后无并发症发生;Ⅲ度患者眼表修复及视力恢复情况好于Ⅳ度患者,且并发症发生率低于Ⅳ度患者。结论:根据角膜结膜及眼睑损伤评估眼部碱烧伤程度,选择恰当的时机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给予全身及局部药物治疗,结合眼表冲洗、前房穿刺、羊膜移植、结膜瓣遮盖、角膜移植、角膜缘干细胞移植等综合治疗方法,可获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杨雪[2](2020)在《血浆纤维蛋白膜负载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角膜上皮细胞用于大鼠角膜碱烧伤修复的实验研究》文中指出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全球有490万人患有双侧角膜盲,单侧角膜盲的患病人数约为2300万人。对于严重的角膜损伤,进行角膜移植是目前最有效的治疗手段。但全世界捐赠角膜数量有限,解决这种短缺的方法之一便是使用组织工程化全部或部分厚度的角膜移植物。组织工程种子细胞来源多为干细胞,其中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来源广泛,使用方便,且免疫原性低,为种子细胞的首选。现阶段在角膜损伤的治疗中多使用生物相容性好的羊膜作为支架材料来负载干细胞。目前研究中已发现通过体外间接接触共培养的方式BMSCs可以向角膜上皮细胞分化,但在使用BMSCs治疗角膜损伤时,受到早期损伤部位微环境的影响,BMSCs在损伤部位很难存活;使用羊膜作为支架材料面临材料来源有限,成本较高的问题。为解决以上问题,本课题进行了以血浆纤维蛋白膜为支架负载BMSCs与角膜上皮细胞,作为组织工程角膜植片,对角膜损伤修复的实验研究。研究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大鼠BMSCs及角膜上皮细胞的分离培养与鉴定采用全骨髓贴壁法提取大鼠BMSCs,体外培养贴壁生长,呈梭形,排列呈旋涡状,具有方向性;流式细胞术检测发现,所提取的大鼠BMSCs表面抗原CD90呈阳性,CD34呈阴性,与文献报道一致。采用酶消化法对大鼠角膜上皮细胞进行分离提取,细胞贴壁生长,呈多角形,免疫荧光结果显示所提取的细胞表达角膜上皮细胞的特异性蛋白CK12。2角膜上皮细胞对接触共培养BMSCs的诱导分化使用CFSE对BMSCs进行标记,然后将BMSCs与角膜上皮细胞按照1:3、1:1、3:1的比例进行7天接触共培养。然后,流式细胞术分选出BMSCs后,采用qRT-PCR检测BMSCs中角膜上皮细胞相关基因p63、CK12的mRNA水平。结果显示,原本不表达p63、CK12基因的BMSCs在与角膜上皮细胞进行接触共培养后表达这两种角膜上皮细胞相关基因,且随着共培养体系中角膜上皮细胞比例的升高,BMSCs中这两种角膜上皮细胞相关基因的表达量均上升。这一结果表明受直接接触共培养的角膜上皮细胞诱导BMSCs呈现向角膜上皮细胞分化的改变,且共培养体系中角膜上皮细胞的比例影响BMSCs的分化程度。3血浆纤维蛋白膜的制备与性能检测3.1制备通过颈静脉窦取血获得大鼠全血,离心后取上层血浆,加入Ca2+促凝后获得血浆凝胶,压缩除去凝胶内多余液体后冻干,获得血浆纤维蛋白膜。3.2扫描电镜观察膜片结构扫描电镜检测发现,血浆纤维蛋白膜片表面微孔分布较为均匀,孔径大小多分布在25~30μm,多孔结构有利于细胞附着与及营养物质的运输。3.3流变仪检测所制膜片粘弹性对冻干复水的膜片与新鲜膜片分别进行流变学检测,结果显示二者的弹性模量G’均大于粘性模量G",且冻干复水膜片的G’与G"均大于新鲜膜片。这一结果表明冻干后复水的血浆纤维蛋白膜相较新鲜膜片有着更好的粘弹性,不易发生形变,即刚度更高,负载细胞后将其用于移植治疗时操作更便利。3.4扫描电镜观察血浆纤维蛋白膜上细胞负载情况将分离培养的BMSCs和角膜上皮细胞接种于冻干复水的血浆纤维蛋白膜上,培养24h后,采用超临界干燥技术获得负载细胞的干燥膜片。对其进行扫描电镜观察,发现两种细胞均存在于膜片表面,表明所制备的血浆纤维蛋白膜片可以用做负载细胞的支架。4血浆纤维蛋白膜片负载BMSCs及角膜上皮细胞对大鼠角膜碱烧伤的治疗4.1对大鼠碱烧伤后角膜损伤愈合情况的影响利用荧光素钠染色法检测了在角膜碱烧伤3、7天时大鼠角膜上皮损伤的愈合情况。结果发现,随着损伤后天数的增加,损伤组、空白膜片组与负载细胞膜片组的大鼠角膜上皮缺损率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少;在3天和7天,角膜上皮细胞的缺损率均为损伤组>空白膜片治疗组>负载细胞的膜片治疗组,且各组之间的上皮缺损率均有显着性差异(p<0.0001)。在角膜碱烧伤后第7、14天对角膜损伤部位进行了 HE染色观察,结果发现随着天数的增加,三组大鼠角膜损伤部位的上皮及基质结构都有着不同程度的恢复,其中空白膜片组与负载细胞膜片组角膜损伤部位结构恢复更好,后者角膜损伤部位结构恢复最好,在第14天时已接近正常角膜结构。这一结果表明,使用自制负载细胞膜片可以有效促进角膜损伤的愈合。4.2对大鼠碱烧伤后炎症反应的影响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方法检测了大鼠角膜碱烧伤后7天、14天角膜组织中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9,MMP-9),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1(Tissue Inhibitor of Metalloproteinases-1,TIMP-1),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及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的表达。结果发现,第7天和第14天负载细胞的膜片治疗组与空白膜片治疗组角膜中,这四种炎症相关因子的表达相较于损伤组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减少,负载细胞的膜片治疗组角膜中这些炎症相关因子的表达最少。这说明纤维蛋白膜片可以减轻大鼠角膜碱烧伤后炎症反应,在膜片负载细胞后对炎症的抑制效果更好。4.3对大鼠碱烧伤后角膜纤维化的影响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方法检测了大鼠角膜碱烧伤后第7天、第14天角膜组织中平滑肌肌动蛋白(alpha-smooth muscle actin,α-SMA)的表达。结果表明,第7天和第14天负载细胞的膜片治疗组与空白膜片治疗组角膜中α-SMA的表达相较于损伤组都有着明显的减少,负载细胞的膜片治疗组角膜中α-SMA的表达最少。这说明纤维蛋白膜片可以抑制大鼠角膜碱烧伤后的角膜纤维化,在膜片负载细胞后抑制角膜纤维化的作用更强。4.4负载BMSCs及角膜上皮细胞的血浆纤维蛋白膜片中BMSCs在大鼠角膜碱烧伤部位的分化与植入利用 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5-Bromo-1-(2-deoxy-β-D-ribofuranosyl)uracil5-Bromouracil deoxyriboside,5-BrdU)标记对 BMSCs 进行示踪以检测 BMSCs 在损伤角膜组织的植入情况。结果显示,在第7天没有在角膜损伤部位检测到BMSCs,但在第14天时在角膜损伤部位检测到有少量BMSCs,且免疫荧光染色后发现BMSCs表达CK12。这表明以血浆纤维蛋白膜支架以及负载的角膜上皮细胞组成的微环境下,BMSCs在早期修复阶段(7~21天)可以植入到损伤部位,并能够向角膜上皮细胞分化。总之,本课题将BMSCs与角膜上皮细胞装载于自制的血浆纤维蛋白膜支架上制备了组织观察细胞膜片,移植用于大鼠角膜碱烧伤时,显示出有效减轻角膜损伤部位炎症反应,抑制角膜损伤部位的纤维化程度,加快角膜伤口愈合的作用,还发现部分BMSCs成功植入大鼠角膜损伤部位并向角膜上皮细胞分化。这些结果提示,该组织工程细胞膜片值得进一步研究,或有望为角膜损伤提供新的治疗方案,为构建组织工程角膜提供新的组合方式。

陈祖凤[3](2020)在《维生素C对小鼠角膜碱烧伤修复作用的实验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角膜碱烧伤损坏角膜组织结构,破坏角膜微环境,导致角膜缘干细胞功能障碍,延迟角膜损伤修复进程。本文旨在研究维生素C对小鼠角膜碱烧伤修复的促进作用,为临床治疗提供实验依据。方法:45只BALB/c小鼠,随机选择5只作为健康对照组,40只随机平均分为2组,制作右眼角膜碱烧伤模型,每组20只(20眼):一组为实验组,碱烧伤1天后每日给予维生素C滴眼液(浓度为10%,每小时1次)联合腹腔内注射(50mg/kg,每日1次)处理,持续7天;另一组为对照组,给予无菌生理盐水(0.9%氯化钠溶液,每小时1次)局部滴眼,持续7天。于碱烧伤后第1、4、7、10天通过裂隙灯显微镜观察角膜上皮缺损程度、角膜混浊度及角膜新生血管情况,通过HE染色观察角膜病理组织学改变,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髓过氧化物酶(myeloperoxidase,MPO)、角膜缘干细胞标志物p63和PCNA(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角膜上皮细胞标志物CK3(cytokeratin3,CK3)、肌成纤维细胞标志物α-SMA(α-smooth muscle actin,α-SMA)、角膜新生血管标志物CD31(platelet endothelial adhesion molecule,PECAM-1,CD31)的表达情况。结果:⒈碱烧伤后第1天小鼠角膜上皮损伤脱落,角膜荧光素染色阳性。碱烧伤后第10天,实验组小鼠角膜上皮完整,角膜上皮缺损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0.80±0.20 vs 1.90±0.33,P=0.022);同时,实验组角膜混浊程度明显改善,角膜混浊评分低于对照组(1.40±0.40 vs 3.00±0.44,P=0.029)。碱烧伤后对照组角膜周边新生血管形成,并逐渐向角膜中央长入,而实验组未见明显角膜新生血管形成,在第7天、第10天角膜新生血管评分低于对照组(第7天:1.00±0.32 vs 2.20±0.20,P=0.013;第10天:0.60±0.25 vs 1.80±0.20,P=0.005)。⒉角膜组织HE染色可见碱烧伤第1天中央角膜上皮缺损,第10天实验组角膜上皮完全修复;对照组角膜上皮仍有少许缺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碱烧伤后第4、7和10天实验组每视野下(×400倍)p63阳性细胞数分别为(均数±标准差):16.33±0.88、19.67±1.45、28.67±1.86,对照组分别为:10.33±0.88、13.00±1.16、14±1.16,实验组p63阳性细胞数明显高于对照组(第4天P=0.010、第7天P=0.023、第10天P=0.003)。碱烧伤后第4、7和10天实验组每视野下(×400倍)PCNA阳性细胞数分别为(均数±标准差):17.33±1.20、21.33±1.20、33.33±2.60,对照组为:9.00±1.16、14.33±1.45、19.00±1.53,实验组PCNA阳性细胞数明显高于对照组(第4天P=0.008、第7天P=0.021、第10天P=0.009)。碱烧伤后第10天,实验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CK3的平均光密度值为0.1001±0.0075;对照组为0.0512±0.0070,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9)。⒊碱烧伤后第4天、7天和10天,实验组角膜碱烧伤区域炎性细胞的浸润较少,中央角膜MPO的平均光密度值均显着低于对照组(第4天:1.40×10-4±6.32×10-5 vs 4.90×10-4±8.14×10-5,P=0.027;第7天:4.09×10-5±1.97×10-5 vs2.33×10-4±4.57×10-5,P=0.018;第10天:6.20×10-6±3.64×10-6 vs 5.69×10-5±9.79×10-6,P=0.008)。⒋碱烧伤后第7、10天实验组角膜CD31阳性新生血管数量少于对照组(第7天:4.67±0.89 vs 12.33±0.89,P=0.004;第10天:6.33±1.45 vs 16.33±0.88,P=0.004),且在第10天,实验组α-SMA的平均光密度值显着低于对照组(1.55×10-4±3.47×10-5 vs 3.76×10-4±4.54×10-5,P=0.018)。结论:维生素C可促进碱烧伤后角膜上皮修复,减少角膜新生血管的形成,减轻角膜混浊程度,抑制碱烧伤后角膜的炎症反应,为维生素C在角膜碱烧伤的治疗中提供实验依据。

赵心悦[4](2019)在《大鼠角膜缘微环境细胞诱导口腔黏膜上皮干细胞转分化为角膜样上皮细胞治疗角膜缘干细胞缺乏症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培养的口腔黏膜上皮细胞因其可以用作眼表重建植片,而广泛应用于角膜缘干细胞缺乏症(Limbal stem cell deficiency,LSCD)的治疗。作为角膜缘微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角膜缘微环境细胞(Limbal niche cells,LNCs)在成体干细胞分化的方向上起着关键作用。在本研究中,本课题组研究了LNCs在体外诱导大鼠口腔黏膜上皮细胞(OMECs)向角膜上皮样细胞的转分化的能力。方法:分别采用中性蛋白酶II和胶原酶A从大鼠体内分离了OMECs和LNCs,建立了由它们组成的三维或Transwell共培养体系。3T3和更新的LNCs也被用作Transwell系统的滋养层细胞,以比较它们支持OMECs的能力。采用气液交换法培养,获得复层上皮片。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蛋白质印迹(Western blot)、H-E染色和免疫荧光等方法对共培养的上皮片进行了表型检测。结果:在大多数共培养体系中,共培养的OMECs表现出角膜上皮样的铺路石形态,并表达角膜上皮特异性标记物CK12和Pax6。此外,本研究发现,与其他组相比,通过更新Transwell中的LNCs,CK12、Pax6和增殖标记Ki67的表达水平得到了上调,这可能是一种提高转化效率的潜在方法。获得的复层上皮片表达CK3和CK12。结论:通过体外联合培养OMECs和LNCs,成功地培养了角膜上皮样的OMECs。此项研究对LSCD的治疗及眼表重建具有重要意义。目的:角膜缘干细胞缺乏是对患者视力的严重威胁,本研究拟观察在体外与角膜缘微环境细胞共培养的口腔黏膜上皮干细胞治疗角膜缘干细胞缺乏的能力。方法:使用碱烧伤的方法构建大鼠全角膜缘干细胞缺乏模型,将在Transwell中培养形成复层的口腔黏膜上皮细胞消化为单个细胞后,进行模型动物结膜下注射,并以注射PBS的组为对照,比较经过注射治疗后角膜透明度,角膜荧光素钠染色及新生血管长度和面积评分。采用CM-Dil活体示踪剂标记注射的细胞,观察它们结膜下注射后的迁移,存活情况。结果:通过HE染色,印记细胞学,免疫荧光染色证实,利用碱烧伤的方法成功构建了大鼠全角膜缘干细胞缺乏模型。结膜下注射转分化的口腔黏膜上皮细胞的组相对PBS注射组具有更少的新生血管面积评分,且对于碱烧伤后,防止结膜侵入具有一定作用。注射后14天时,观察到有少部分CM-Dil标记的细胞进入角膜缘,并依然表达角膜特异性标志物CK12。结论:结膜下注射转分化口腔黏膜上皮细胞对治疗角膜缘干细胞缺乏症,防止角膜结膜化,维持正常角膜表型,有一定作用。

杜圆圆[5](2019)在《皮质类固醇激素眼液治疗严重角膜碱烧伤的临床疗效》文中指出目的探讨严重角膜碱烧伤患者早期、足疗程、局部使用皮质类固醇激素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5月—2018年4月我院收治的严重角膜碱烧伤患者,根据国际通用的Roper-Hall标准分度,我们选取依从性好、病史齐全的眼部碱烧伤患者共15例18眼,接诊患者后,用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4次/天治疗1-2周后,改为0.1%氟米龙滴眼液4次/天,根据治疗效果逐渐减量。随访3—12个月,裂隙灯显微镜辅助下,观察这些患者的临床疗效,如视力、角膜上皮修复、角膜水肿情况、新生血管、眼压、并发症等。结果治疗后视力改善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视力明显提高16只眼(视力在0.1-0.4 12眼,>0.4 4眼),但仍有2眼在0.1左右。18眼角膜上皮完全修复,平均修复时间为(1.53±0.74)月。18眼角膜水肿均完全消失,治疗后角膜清晰度也较治疗前明显改善。新生血管明显消退,其中新生血管消失9眼,8只眼有不同程度的消退,1眼无明显变化。全部18眼中,有1眼出现眼压升高(经降眼压治疗后下降至正常)。并发症:睑球粘连,白内障,假性胬肉分别是1眼,1眼,2眼。未发现有其他严重的并发症如角膜穿孔、眼内炎甚至眼球萎缩等发生。结论对于严重角膜碱烧伤的患者,早期、足疗程、局部使用皮质类固醇激素,可以抑制新生血管生长及瘢痕形成,促进损伤愈合,改善视功能。

詹冬梅,杨红燕,哈玲芳,韩树梅[6](2017)在《体外培养角膜缘干细胞重建眼表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以去上皮羊膜为载体体外培养的角膜缘干细胞移植片治疗碱烧伤兔动物模型的效果。方法应用印迹细胞学方法选取完全性角膜缘干细胞缺陷的兔眼碱烧伤模型,另眼取材通过组织块联合酶消化法对角膜缘干细胞进行体外培养,鼠单克隆抗体AE5对其进行免疫细胞化学染色鉴定。对碱烧伤兔眼行植片移植,观察术后眼表状态变化。结果体外培养的兔角膜缘细胞在去上皮羊膜上生长良好,形成复层,AE5细胞免疫鉴定呈强阳性。不同移植片治疗碱烧伤兔眼,以去上皮羊膜为载体体外培养的角膜缘干细胞自体移植组和同种异体移植组,术后角膜病变总评分与去上皮羊膜移植组和对照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以去上皮羊膜为载体体外培养的角膜缘干细胞自体移植与同种异体移植在兔眼碱烧伤模型的眼表重建方面均显示出良好的效果。

赵云[7](2016)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及其培养上清液对小鼠角膜碱烧伤修复作用的实验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角膜碱烧伤是临床上常见的致盲性眼外伤。目前对于该病主要的有药物和手术两种治疗方法。这些治疗方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疗效,但是在减轻碱烧伤后角膜混浊度,减轻角膜炎症反应和减少角膜新生血管方面的效果仍有待提高。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因其较强的增殖能力和多向分化潜能,加之潜在的抗炎和抗新生血管作用,成为了组织损伤疾病细胞治疗方法的理想种子细胞来源。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是否对于角膜碱烧伤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培养上清液是否也具有治疗作用,目前国内外对于其在小鼠角膜碱烧伤方面的研究较少。本实验建立并验证了一种稳定可重复的小鼠角膜碱烧伤模型,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应用结膜下注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培养上清液点眼两种治疗方法对于角膜碱烧伤的治疗效果。方法:1.利用浸润于Na OH溶液的单层滤纸片贴附于小鼠角膜中央进行角膜碱烧伤,通过造模后裂隙灯检查眼表情况和HE染色检查,比较不同浓度Na OH溶液和不同滤纸片贴附时间下角膜碱烧伤的作用效果,从而选择一种相对稳定性强,一致性好的小鼠角膜碱烧伤动物模型制作方法。2.获得稳定可重复的小鼠角膜碱烧伤模型后,将实验小鼠分为三组:分别是碱烧伤后给予球结膜下注射0.1ml含1×106个BMSCs的悬浮液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组;碱烧伤后每天给予6次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培养上清液点眼组;以及碱烧伤后每天给予6次PBS液点眼组。结膜下注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为碱烧伤造模后进行注射,点眼组为每天6次点眼,直至处死小鼠。3.造模后裂隙灯观察眼表情况变化:造模后早期第1天、第3天、第5天、第7天利用荧光素染色法观察角膜上皮愈合情况;造模后第3天、第7天、第14天、第21天、第28天观察角膜新生血管情况;造模后第3天、第7天、第14天、第21天、第28天进行中央角膜混浊度评分,共观察4周。4.造模后第3天、7天、14天和28天,通过HE染色法观察角膜组织变化情况、炎症反应和新生血管生成情况,并对中央角膜的基质细胞进行计数。5.造模后第28天,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角膜组织中Ki-67、α-SMA、MMP-9的表达。研究结果:1.利用浸润于1mol/L Na OH溶液的单层滤纸片贴附于小鼠中央角膜10s,可建立深浅适度、可重复性强的小鼠角膜碱烧伤动物模型。2.角膜碱烧伤后球结膜下注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和角膜碱烧伤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培养上清液点眼,都具有促进角膜上皮修复的作用。造模后1天、3天、5天、7天,应用PBS点眼的对照组角膜上皮缺损面积大于另外两个治疗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角膜碱烧伤后球结膜下注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和角膜碱烧伤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培养上清液点眼,两种治疗方法都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减少角膜新生血管生成的作用。造模后3天、7天、14天、21天、28天,应用PBS点眼的对照组新生血管面积大于另外两个治疗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4.角膜碱烧伤后球结膜下注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和角膜碱烧伤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培养上清液点眼,两种治疗方法都具有改善角膜混浊程度的作用。造模后3天、7天、14天、21天、28天,应用PBS点眼的对照组角膜混浊度评分大于另外两个治疗组。5.通过HE染色观察显示,与两个治疗组相比,PBS液点眼组角膜上皮愈合较慢,新生角膜上皮层数较少,基质细胞排列较紊乱,炎性细胞浸润和新生血管生成相对较多。而碱烧伤后28天两个治疗组角膜基质层胶原排列较规则,无炎性细胞浸润,新生血管较少。角膜基质细胞计数显示球结膜下注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培养上清液点眼组细胞数量低于PBS液点眼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6.免疫组织化学检查显示,PBS点眼组角膜基质层的α-SMA和MMP-9表达阳性度较高,而该组在角膜上皮层基底细胞的Ki-67阳性度低于另外两组。结论:结膜下注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培养上清液点眼两种方法都对碱烧伤后的小鼠角膜具有修复作用。局部应用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和其培养上清液能够改善碱烧伤后角膜透明度,促进角膜上皮愈合并能够相对抑制角膜新生血管的形成。

袁晔[8](2015)在《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膜片对角膜化学烧伤的治疗作用与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一.探讨体外分离培养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可行性;构建骨髓间充质细胞膜片;观察细胞膜片超微结构;二.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培养基上清液对体外培养角膜基质细胞生长的影响,分析其产生影响的原因;三.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膜片对兔角膜化学烧伤动物的治疗效果,检测治疗过程中相关细胞因子的表达水平;探讨细胞膜片发挥治疗作用的机制。研究方法:一.贴壁筛选分离和体外培养幼兔骨髓细胞,对所得细胞进行细胞传代培养、纯化;倒置显微镜下细胞形态学观察,照相,对比不同浓度条件接种细胞的培养效果;细胞诱导分化试验行成脂和成骨诱导并鉴定,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分化能力;细胞表面标记CD29、CD44、CD45检测鉴定细胞,观察所获细胞其纯度;检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克隆形成能力;维生素C诱导体外培养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多层生长,构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细胞膜片,HE染色行细胞膜片组织学鉴定。扫描电子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培养好的BMSCs膜片,观察组织成分、细胞状态;ELISA方法检测不同浓度细胞体外培养液上清液中IL-2、MMP-9、VEGF、IL-10、TSP-1和TSG-6等细胞因子表达量。二.兔角膜基质细胞分离和培养至对数生长期,应用无血清DMEM(Serum-free FCM)、含10%FBS DMEM的培养液(FCM)和BMSC上清液(MSC medium)培养角膜基质细胞,应用MTT、划痕实验、细胞周期检测三种培养液的影响,ELISA检测三种条件下IL-2、IL-10、TSP-1和TSG-6四种细胞因子表达量。三.新西兰大白兔72只,成功建立角膜化学烧伤模型后,随机分为实验组、对照组,术后7天、14天、21天,应用裂隙灯显微镜观察上皮完整性、基质透明性及血管新生情况,观察拍照后每个时间点随机按3只实验动物一组取材,分别进行2westernblot检测vegf,mmp-9,il-2和s100a8等因子,rt-pcr、elisa检测egf、mmp-9、s100a8、il-2、tsp-1、tsg-6和il-10等因子、组织切片行he染色和免疫荧光检测细胞因子表达。研究结果:第一部分1.1角膜间充质干细胞成功构建细胞膜片;bmscs原代培养24h全量换液效果佳。第三代细胞,获得较纯化的bmscs,细胞边缘折光性好,可用于后续试验;成脂实验部分,bmscs经油红染色,细胞内无脂滴形成,染色结果为为阴性;成骨诱导实验部分,所得细胞传代至第三代,培养过程应用成骨细胞诱导剂,至21天茜素红染色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呈多层生长,排列次序重叠,单个细胞的梭形形态消失,多呈多角形形态,细胞间质内大量钙质沉积,茜素红染色呈钙化结节,染色结果为阳性;流式细胞仪检测bmscscd29的阳性率为93.7%,cd44为93.4%,cd45阳性率为0.32%。2×105细胞/孔接种细胞,膜片表面未形成沉积物,可清晰观察到细胞形态,细胞边缘折光性强,形成的细胞膜片活力旺盛;1.2透射电镜(tem)观察见胞膜完整,可见细胞突触及分泌泡,胞质丰富有大量胶原束,说明细胞状态良好。il-2、mmp-9和vegf在2×105接种密度的表达量低于其他细胞接种密度;il-10、tsp-1和tsg-6在2×105接种密度的表达量高于其他细胞接种密度。第二部分Fcm促使细胞的迁移明显,促使细胞的迁移,mscmedium和serum-freefcm与fcm相比抑制角膜基质细胞迁移,mscmedium与fcm相比显着影响基质细胞的增殖。elisa检测结果mscmedium中细胞因子il-10,tsp-1和tsg-6表达量明显高于fcm和serum-freefcm中细胞因子的表达量。第三部分3.1裂隙灯观察:实验组术后第7天可见角膜平滑,已完成上皮化;术后第14天可见角膜透明度良好,无瘢痕组织形成;术后第21天实验组bmsc观察结果,可见角膜已完全透明,眼表光滑,上皮完整,治疗效果明显。3.2组织病理学观察结果:实验组术后第7天可见细胞膜片比较疏松,角膜已完成上皮化;第14天细胞膜片已基本与角膜基质整合;第21天术后细胞膜片已完全与角膜基质整合。3.3 Westernblot实验结果:VEGF,MMP-9,IL-2和S100A8因子在第7天,第14天和第21天时正常组和BMSC处理组表达量很低,但是对照组中表达量明显增强,且随着时间表达增强;3.4 RT-PCR检测细胞因子表达结果:在正常的兔角膜基质各基因的表达量很低;在对照组(板层去除角膜创伤)中VEGF、MMP-9、S100A8和IL-2均明显升高;BMSC组与对照组相比,TSP-1、TSG-6和IL-10的表达变化有显着增多。3.5免疫荧光检测细胞因子表达:随着时间的延长,对照组角膜中侵润的CD4逐渐增多明显高于MSC处理组和正常组;对照组角膜中IL-2、MMP-9表达量均逐渐增多,明显高于MSC处理组和正常组;3.6 ELISA检测细胞因子结果:EGF,MMP-9,S100A8和IL-2在对照组高表达,且3周时表达量最高;TSP-1、TSG-6和IL-10在BMSCs膜片处理的实验组表达量较高,有效地抑制血管化,炎症和瘢痕组织。结论:体外构建BMSCs细胞膜片对角膜化学烧伤治疗作用明显,促进角膜上皮化,维持角膜基质透明,有效地抑制血管化,炎症和瘢痕组织。作用机制可能与上调TSP-1、TSG-6和IL-10表达,下调VEGF、MMP-9、S100A8和IL-2表达有关。

王永岭,梁卫丰,刘太平[9](2013)在《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治疗角膜碱烧伤的临床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角膜碱烧伤后行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的疗效,并与传统综合治疗作比较。方法选取2010年至2012年诊治的角膜碱烧伤患者25例25眼,患眼角膜缘干细胞损伤达Ⅱ度,而另一眼健康或仅为Ⅰ度。将患者随机分组,12例列入对照组,采用传统综合治疗;13例列入治疗组,采用综合治疗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定期进行眼表照相及超声生物显微镜(UBM)检查,对角膜缘新生血管和角膜混浊度评分,对角膜水肿精确测量,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治疗后1个月、6个月时,治疗组角膜缘新生血管(1.01±0.28,1.02±0.21)和角膜混浊度(1.12±0.31,0.88±0.24)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2.05±0.32,2.37±0.29;2.79±0.28,2.21±0.28),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1周、1个月时,治疗组中央角膜厚度(0.71±0.23)μm、(0.35±0.12)μm恢复明显快于对照组(1.23±0.33)μm、(0.62±0.15)μ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6个月时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有助于尽快恢复眼表正常免疫状态,对角膜碱烧伤的早期恢复和最终疗效具有显着的作用。

程钧[10](2013)在《眼表重建手术后早期供体干细胞的存活状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体外培养的异体角膜缘上皮细胞移植术是治疗角膜缘干细胞缺乏的有效方案,在临床中我们观察到术后有些患者会发生再次角膜新生血管化和角膜上皮反复缺损,考虑其原因可能为手术后供体细胞不能很好的存活并发挥功能。因此,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动物模型模拟该手术及术后的临床过程,探讨手术后供体细胞的存活状态和其可能的影响因素,并进一步探讨手术后可维持眼表稳定的可行措施。方法1、动物模型的建立和评价采用4周龄雌性新西兰大白兔45只,建立碱烧伤致兔眼角膜缘干细胞缺乏的动物模型。将实验兔随机分为2组:中度组和重度组,每组22只,每只兔均选右眼建模、手术。用内径12mm,外径18mm的环形滤纸片浸透1mol/L NaOH,覆盖于实验兔角膜缘处,重度组接触1min,中度组接触30s。然后用0.9%氯化钠注射液冲洗角膜表面和结膜囊5分钟。烧伤后每天观察兔角膜变化,并于碱烧伤后稳定期对角膜新生血管程度和炎症程度进行评分。用HE染色方法观察比较正常兔角膜和碱烧伤后稳定期兔角膜的组织病理学差异;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正常组和碱烧伤后稳定期时兔角膜中p63、CD68的表达情况;用Real time-PCR方法检测正常组和碱烧伤后稳定期时兔角膜中干细胞相关因子ANp63α、ABCG2、CK3,及炎症因子IL-1β、IL-6、IL-4、IL-10、IL-13、TNF-α、MCP-1、iNOS、TGF-β、 VEGF的表达量。2、以羊膜为载体人角膜缘上皮细胞体外培养角膜来自山东省眼科研究所眼库,取用角膜移植后剩余的角巩膜环,将角膜上皮细胞消化成单细胞后接种于去上皮羊膜上,每天观察细胞生长情况,待细胞铺满羊膜形成复层时进行移植手术3、以羊膜为载体培养的人角膜缘上皮细胞移植术取碱烧伤后处于稳定期的兔角膜进行手术。术中剪开全周球结膜,剥除角膜表而覆盖的血管膜,将培养有人角膜缘上皮细胞的羊膜覆盖于角膜表面,将羊膜于角膜缘处缝合5~8针固定于球结膜和巩膜之间。手术中注意保护细胞避免受到损伤,术毕行睑裂缝合避免角膜过度暴露。4、手术后的临床疗效评价和供体细胞的存活状态检测分别于术后即刻,术后1天、3天、7天、14天、21天和28天时用裂隙灯显微镜观察术后兔角膜变化,对角膜新生血管化程度和炎症程度进行评分,并利用裂隙灯照相系统进行图像记录。在上述各时间点取兔角膜进行HE染色,并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供体和受体中p63、Ki-67的表达情况。用RT-PCR方法检测术前及术后各时间点供体和受体细胞中干细胞相关因子ANp63α、Ki-67、ABCG2、C/EBPA、CK3的表达量。5、手术后眼表微环境中炎症因子表达情况检测分别于手术后即刻、术后1天、3天、7天、14天、28天时取兔角膜,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CD68的表达情况,用Real time-PCR方法检测炎症因子IL-1β、IL-6、IL-4、IL-10、IL-13、TNF-α、MCP-1、iNOS、TGF-β、VEGF、CD4、CD8的表达量。结果1、碱烧伤后兔角膜的病变特征碱烧伤后烧伤部位的角膜即呈瓷白色混浊,碱烧伤后1周内为急性期,球结膜缺血,角膜水肿,角膜上皮持续缺损,碱烧伤后第2-3周进入损伤和修复共存期。中度碱烧伤组在烧伤后4-8周时角膜新生血管化,炎症反应趋于稳定;重度碱烧伤组在伤后8-12周时才能进入稳定期。中度碱烧伤组有3眼评分未达标而排除研究,重度碱烧伤组3眼角膜穿孔排除研究。根据评分标准,中度组和重度组的总分平均值分别为5.7±1.2分和8.8±1.1分,两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00)。HE染色可见碱烧伤后稳定期时角膜表面覆盖扁平的鳞状上皮细胞,基质内见大量管径粗大的新生血管,可达深基质层。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可见大量CD68阳性的炎症细胞浸润,角膜中p63表达阴性。Real time-PCR结果显示碱烧伤组ANp63α、ABCG2、CK3的表达显着低于正常对照组,其中重度碱烧伤组降低较中度碱烧伤组降低更为显着(P<0.05)。碱烧伤后稳定期角膜中炎症因子IL-1β、 IL-6、IL-4、IL-10、IL-13、TNF-α、 iNOS、MCP-1、TGF-β、VEGF的表达显着高于正常对照组。2、以羊膜为载体培养的兔角膜缘上皮细胞移植术后的临床疗效中度碱烧伤组在术后1-28天时均可见到角膜上皮完整,未见新生血管再次生长。重度碱烧伤组在术后1天时可见到角膜上皮片状缺损,术后3天时角膜上皮修复完整,术后14天和21天时再次出现角膜上皮片状缺损,自术后14天时可见新生学管再次长入角膜,甚至比术前更为严重。HE染色可见术后7天内羊膜与角膜贴附不紧密,术后14天时羊膜吸收,但此时角膜上皮细胞与角膜基质仍有分离现象。中度碱烧伤组术后21天和28天时角膜上皮完整,角膜基质内未见新生血管管腔;重度碱烧伤组可见角膜上皮缺损,或角膜上皮不规则增生,呈鳞状上皮化,角膜基质内大量炎症细胞浸涧,并可见到新生血管管腔。3、手术后供体细胞的存活状态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在中度碱烧伤组术后28天内均可见供体p63和Ki-67表达。重度碱烧伤组术后7天内可见p63表达,偶见Ki-67阳性细胞,RT-PCR结果显示两组供体细胞中ANp63α的农达在手术后即刻降低约40%,术后3天时显着降低,而ABCG2在术后28天内均有表达但呈逐渐下降趋势。中度碱烧伤组Ki-67的表达量在术后7天内较术前升高,但术后14天时即显着降低至消失;C/EBPA和CK3的表达量在术后即刻较术前降低,但术后1天时有所上调,术后3天、7天时呈显着下降,至术后14天后几乎检测不到其表达。重度碱烧伤组Ki-67、C/EBP△、CK3的表达在术后3天时即显着降低,术后7天时表达量极低甚至消失。4、手术后眼表炎症微环境中炎症因子的表达HE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术后1天和3天时在羊膜下和角膜基质中可见分叶清晰的中性粒细胞浸润和CD68阳性的巨噬细胞浸润,术后7天时较少见到分叶清晰的中性粒细胞,但CD68阳性细胞仍较多。中度碱烧伤组术后14天后CD68阳性细胞逐渐减少,而重度碱烧伤组CD68阳性细胞浸润可持续至术后28天。Real-time PCR结果:炎症因子IL-1β、IL-6、MCP-1、IL-13、IL-10的表达在术后即刻即显着上调,术后3天时显着下调,术后7天和14天再次上调,随后逐渐下降。大部分炎症因子在术后出现两个高峰,即术后即刻和术后7天时。CD4和CD8的表达在术后1天、3天均处在极低水平,术后7天时骤然上调,此后下降。5、手术后受体中干细胞相关因子的表达中度碱烧伤组ANp63α、ABCG2、CK3、Ki-67的表达在术后较术前呈上调趋势,在术后21天时较为显着。重度碱烧伤组ANp63α、ABCG2、CK3、Ki-67在术后的表达量没有超过术前,在术后早期如1天、3天、7天时甚至较术前降低。结论1、角膜缘环形碱烧伤是建立角膜缘干细胞缺乏模型的有效方法,在碱烧伤后稳定期角膜内仍有大量巨噬细胞浸润和多种炎症因子高表达,中度碱烧伤角膜缘内可能残存一些可恢复功能的干细胞。2、移植的供体细胞在术后7天内可维持其增殖、分化和自我更新能力,随后细胞的各项功能均下降至丧失。3、术后早期的炎症反应和免疫排斥反应是影响移植的供体细胞功能的关键因素,巨噬细胞可能在其中发挥了主要作用。4、有足够的供体细胞长期存活并发挥正常功能是术后维持稳定眼表的一个必要条件,而受体自身残存足够的可恢复功能的角膜缘干细胞是术后维持稳定眼表的另一个重要条件。

二、碱烧伤与角膜缘干细胞移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碱烧伤与角膜缘干细胞移植(论文提纲范文)

(1)分期治疗眼部碱烧伤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0引言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
    1.2方法
        1.2.1专科处理
        1.2.2手术治疗
        1.2.3观察指标
2结果
3讨论

(2)血浆纤维蛋白膜负载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角膜上皮细胞用于大鼠角膜碱烧伤修复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前言
    1 角膜结构
    2 角膜损伤
    3 角膜损伤的治疗方式
    4 干细胞
    5 细胞支架
    6 本课题设计思路与拟解决问题
第二章 大鼠BMSCs及角膜上皮细胞的分离培养与鉴定
    1 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主要试药
        1.3 实验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BMSCs的分离、培养与鉴定
        2.2 角膜上皮细胞的分离、培养与鉴定
    3 结果
        3.1 BMSCs的形态学观察
        3.2 BMSCs表面标记物的鉴定
        3.3 角膜上皮细胞的形态学观察
        3.4 角膜上皮细胞的鉴定
    4 讨论
第三章 角膜上皮细胞对接触共培养BMSCs的诱导分化
    1 材料
        1.1 主要试药
        1.2 实验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BMSCs与角膜上皮细胞共培养
    3 结果
        3.1 BMSCs与角膜上皮细胞不同比例接触共培养7天后,BMSCs中角膜细胞相关基因△Ct值结果
        3.2 BMSCs与角膜上皮细胞不同比例接触共培养7天后,BMSCs中角膜上皮细胞相关基因的相对表达量
    4 讨论
第四章 血浆纤维蛋白膜的制备与性能检测
    1 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主要试药
        1.3 实验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溶液配制
        2.2 血浆纤维蛋白膜的制备
        2.3 血浆纤维蛋白膜的超微结构表征
        2.4 血浆纤维蛋白膜流变性检测
        2.5 血浆纤维蛋白膜负载细胞
    3 结果
        3.1 血浆纤维蛋白膜的制备
        3.2 血浆纤维蛋白膜形貌
        3.3 血浆纤维蛋白膜流变学检测
        3.4 血浆纤维蛋白膜负载细胞观察
    4 讨论
第五章 负载BMSCs及角膜上皮细胞的血浆纤维蛋白膜片对大鼠角膜碱烧伤的治疗
    1 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主要试药
        1.3 实验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制备负载BMSCs和角膜上皮细胞的细胞膜片
        2.2 负载BMSCs与角膜细胞的血浆纤维蛋白膜片治疗大鼠角膜碱烧伤
        2.3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荧光素钠染色观察上皮缺损恢复情况
        3.2 HE染色观察角膜结构恢复情况
        3.3 免疫荧光染色检测角膜损伤的治疗情况
    4 讨论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3)维生素C对小鼠角膜碱烧伤修复作用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实验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1.1 实验动物
        1.1.2 实验主要试剂
        1.1.3 实验仪器、设备
        1.1.4 主要试剂配制
    1.2 实验方法
        1.2.1 小鼠角膜碱烧伤模型的制作
        1.2.2 实验分组
        1.2.3 治疗方法
    1.3 碱烧伤后眼前段观察
        1.3.1 角膜上皮损伤测定
        1.3.2 角膜新生血管情况
        1.3.3 角膜混浊情况
    1.4 组织病理学观察
        1.4.1 苏木精-伊红染色(HE染色)
        1.4.2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1.5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维生素C可促进角膜碱烧伤后角膜上皮愈合
    2.2 维生素C抑制碱烧伤后角膜新生血管的生成
    2.3 维生素C减轻碱烧伤后角膜混浊程度
    2.4 维生素C促进碱烧伤后角膜缘干细胞增殖分化
    2.5 维生素C能减轻碱烧伤后角膜的炎症反应
    2.6 维生素C抑制碱烧伤后角膜基质CD31 和α-SMA的表达
3 讨论
4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 眼化学伤的临床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撰写文章
致谢

(4)大鼠角膜缘微环境细胞诱导口腔黏膜上皮干细胞转分化为角膜样上皮细胞治疗角膜缘干细胞缺乏症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大鼠角膜缘微环境细胞在体外诱导大鼠口腔黏膜上皮干细胞转分化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序言
    材料和方法
        试剂和仪器
        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图
第二部分 结膜下注射转分化口腔黏膜上皮细胞治疗角膜缘干细胞缺乏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材料和方法
        试剂和仪器
        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图
综述
    参考文献
中英文缩写对照表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致谢

(5)皮质类固醇激素眼液治疗严重角膜碱烧伤的临床疗效(论文提纲范文)

个人简历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2 资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6)体外培养角膜缘干细胞重建眼表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方法
        1.2.1 眼表碱烧伤兔动物模型的建立:
        1.2.2 实验分组:
        1.2.3 制备去上皮人羊膜载体:
        1.2.4 兔角膜缘组织取材、体外培养及鉴定
        1.2.4. 1 兔角膜缘组织取材:
        1.2.4. 2 兔角膜缘干细胞原代培养:
        1.2.4. 3 兔角膜缘干细胞传代培养:
        1.2.4. 4 角膜缘干细胞鉴定及形态学观察:
        1.2.5 移植重建眼表
        1.2.5. 1 手术步骤:
        1.2.5. 2 术后处理和观察: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成功建立眼表碱烧伤动物模型:
    2.2 兔角膜缘干细胞的原代和传代培养:
    2.3 角膜缘干细胞形态学及鉴定:
    2.4 裂隙灯检查结果:
    2.5 各组角膜混浊指数评分、角膜新生血管指数评分及角膜上皮荧光素染色指数评分结果:见表1。
    2.6 各组角膜病变总评分(角膜混浊指数评分、角膜新生血管指数评分及角膜上皮荧光素染色指数评分之和)比较:
3 讨论

(7)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及其培养上清液对小鼠角膜碱烧伤修复作用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一、小鼠角膜碱烧伤模型的建立方法和验证
    1.1 对象和方法
        1.1.1 实验动物
        1.1.2 试剂及耗材
        1.1.3 实验所需的主要试剂及溶液的配制
        1.1.4 主要仪器设备
        1.1.5 实验方法
        1.1.6 统计学方法
    1.2 结果
        1.2.1 小鼠全身和眼部的一般情况
        1.2.2 小鼠角膜碱烧伤模型的建立
        1.2.3 小鼠角膜碱烧伤模型的验证
    1.3 讨论
        1.3.1 角膜碱烧伤模型的选择
        1.3.2 角膜碱烧伤的损伤机制
    1.4 小结
二、结膜下注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培养上清液点眼对碱烧伤后小鼠角膜的影响
    2.1 对象和方法
        2.1.1 实验动物
        2.1.2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培养上清液
        2.1.3 试剂及耗材
        2.1.4 实验所需的主要试剂及溶液的配制
        2.1.5 主要仪器设备
        2.1.6 实验方法
        2.1.7 统计学方法
    2.2 结果
        2.2.1 结膜下注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培养上清液点眼有助于角膜上皮愈合
        2.2.2 结膜下注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培养上清液点眼有助于碱烧伤后角膜新生血管的生成
        2.2.3 结膜下注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培养上清液点眼有助于减轻角膜碱烧伤后角膜混浊
        2.2.4 HE染色检查角膜组织结构变化
        2.2.5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查角膜组织结构变化
    2.3 讨论
        2.3.1 间充质干细胞的主要特征
        2.3.2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碱烧伤后早期角膜上皮愈合的影响
        2.3.3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碱烧伤后角膜炎症反应的影响
        2.3.4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碱烧伤后角膜新生血管的影响
        2.3.5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应用途径
    2.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综述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角膜损伤修复方面的研究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8)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膜片对角膜化学烧伤的治疗作用与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体外培养与细胞膜片的构建与鉴定
    摘要
    实验一 BMSCs的体外培养和鉴定
        附图一
    实验二细胞膜片的制备与鉴定
        附图二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兔BMSC培养液上清液对角膜基质细胞影响的体外实验
    摘要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附图三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BMSC sheet对化学烧伤角膜的治疗作用与机制研究
    摘要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图四
    参考文献
综述一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参考文献
附件
致谢

(9)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治疗角膜碱烧伤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一、临床资料
        1. 入选标准:
        2. 入选病例及分组:
    二、治疗方法
    三、观察指标
        1. 新生血管评分标准[3]:
        2. 角膜混浊度评分标准[3]:
        3. 角膜水肿度:
    四、统计学处理
结 果
    1. 治疗组手术情况:
    2. 角膜缘新生血管与角膜混浊度的评价:
    3. 中央角膜厚度的评价:
讨 论

(10)眼表重建手术后早期供体干细胞的存活状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碱烧伤致角膜缘干细胞缺乏模型的建立及稳定期眼表炎症微环境的检测
    前言
    1.1 材料与方法
        1.1.1 实验动物
        1.1.2 实验仪器
        1.1.3 实验耗材
        1.1.4 实验试剂的配制
        1.1.5 引物序列
        1.1.6 实验方法
        1.1.7 统计学分析方法
    1.2 实验结果
        1.2.1 碱烧伤后兔角膜的临床表现
        1.2.3 角膜缘干细胞缺乏模型角膜组织病理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
        1.2.4 角膜缘干细胞缺乏模型RT-PCR结果
    1.3 讨论
第二章 体外培养的供体细胞在角膜缘干细胞缺乏眼表上的存活状态和相关影响因素研究
    前言
    2.1 材料和方法
        2.1.1 实验动物
        2.1.2 实验仪器
        2.1.3 实验耗材
        2.1.4 实验试剂的配制
        2.1.5 引物序列
        2.1.6 实验方法
        2.1.7 统计学分析
    2.2 实验结果
        2.2.1 以羊膜为载体体外培养的人角膜缘上皮细胞的生长情况
        2.2.2 手术效果的临床评价
        2.2.3 手术后供体细胞的存活状态
        2.2.4 手术后受体角膜中干细胞相关因子的表达情况
        2.2.5 手术后眼表微环境中炎症因子的表达
    2.3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体外培养的角膜缘上皮干细胞疗法的争议和挑战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缩略词表
致谢

四、碱烧伤与角膜缘干细胞移植(论文参考文献)

  • [1]分期治疗眼部碱烧伤的临床观察[J]. 惠玲,程燕,宋金鑫,吴洁,朱海峰. 国际眼科杂志, 2020(12)
  • [2]血浆纤维蛋白膜负载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角膜上皮细胞用于大鼠角膜碱烧伤修复的实验研究[D]. 杨雪. 山东大学, 2020(04)
  • [3]维生素C对小鼠角膜碱烧伤修复作用的实验研究[D]. 陈祖凤. 南京医科大学, 2020(07)
  • [4]大鼠角膜缘微环境细胞诱导口腔黏膜上皮干细胞转分化为角膜样上皮细胞治疗角膜缘干细胞缺乏症的研究[D]. 赵心悦.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4)
  • [5]皮质类固醇激素眼液治疗严重角膜碱烧伤的临床疗效[D]. 杜圆圆. 广西医科大学, 2019(08)
  • [6]体外培养角膜缘干细胞重建眼表的实验研究[J]. 詹冬梅,杨红燕,哈玲芳,韩树梅. 宁夏医学杂志, 2017(04)
  • [7]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及其培养上清液对小鼠角膜碱烧伤修复作用的实验研究[D]. 赵云. 天津医科大学, 2016(03)
  • [8]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膜片对角膜化学烧伤的治疗作用与机制研究[D]. 袁晔. 第二军医大学, 2015(07)
  • [9]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治疗角膜碱烧伤的临床观察[J]. 王永岭,梁卫丰,刘太平. 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 2013(03)
  • [10]眼表重建手术后早期供体干细胞的存活状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 程钧. 青岛大学, 2013(10)

标签:;  ;  ;  ;  ;  

碱烧伤和角膜缘干细胞移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