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原位肝移植肝动脉重建方法研究

猪原位肝移植肝动脉重建方法研究

一、猪原位肝移植中肝动脉重建方式的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戴清清[1](2020)在《儿童供肝应用于成人肝移植受体的临床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儿童供肝应用于成人肝移植受体的临床疗效及预后,并与成人供肝应用于成人受体相比较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短期生存率情况。方法:以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器官移植中心于2015年2月至2020年1月完成的70例中国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China donation after citizen’s death,CDCD)肝移植病例的供受体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病例资料。按供体<12岁和供体>18岁将本组成人受体肝移植病例分为儿童-成人组6例以及成人-成人组62例,对两组病例供体、受体、术后并发症及预后等临床资料分别进行单因素分析,并根据Kaplan-Meier曲线计算受体术后总体1年及3年累积生存率,并比较两组间短期生存率。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1)供体因素:性别、年龄、BMI、供肝重量、供肝体积、ICU治疗时间在两组间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热缺血时间(warm ischemia time,WIT)、冷缺血时间(cold ischemia time,CIT)、获取前供体血清Na+、谷丙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谷草转氨酶(aspartate transaminase,AST)、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的水平在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2)受体因素:性别、BMI、移植物/受体标准肝体积比(graft volume/standard liver volume,GV/SLV)、移植物与受体质量比(graft to recipient weight ratio,GRWR)在两组间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年龄、Child C级的病例数、终末期肝病模型(model for end-stage liver disease,MELD)评分>25分的病例数在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3)围术期因素:受体ICU治疗时间、受体住院日、手术时间、无肝期、术中出血量、术中输红细胞及血浆、严重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在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随访期间儿童-成人组6例受体中术后出现严重并发症4例,死亡1例,死亡原因为脓毒症/多器官功能衰竭。成人-成人组62例受体中术后出现严重并发症22例,死亡11例,死亡原因为:脓毒症/多器官功能衰竭5例、移植物原发性无功能(primary nonfunction,PNF)1例、胆道并发症2例、消化道大出血1例、移植肝新发肿瘤1例、格林巴利综合征导致心肺衰竭1例。Kaplan-Meier曲线及分析结果显示受体总体1年及3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82.5%和78.4%,且两组术后短期生存率无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本中心肝移植受体总体1年及3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82.5%和78.4%,脓毒症是受体术后早期死亡的主要原因;2.经过对供体和受体详尽的评估以及围术期精细的个体化管理,可确保儿童供肝成功应用于成人受体并获得较好的临床疗效,并且儿童-成人组与成人-成人组在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短期生存率之间无明显差异。

吴凤东[2](2019)在《DCD巴马小型猪肝脏常温机械灌注下劈离肝脏移植的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肝脏移植是治疗各种终末期肝病的根治性方法,近年来供肝短缺日益明显,劈离肝脏移植(Split liver transplantation,SLT)可将一个肝脏劈分给两个受者,提高了供肝利用率。体外劈离一般是在冷保存条件下进行,其缺陷是延长了冷缺血时间,增加了术后血管和胆管并发症及移植物功能不全的发生率。体内肝脏劈离缩短了缺血时间,但只能在循环稳定的脑死亡捐献(Donation after brain death,DBD)患者进行。目前心脏死亡器官捐献(Donation after circulatory death,DCD)肝脏所占比率越来越大,如果能够对DCD肝脏进行劈离肝移植则会进一步扩大供体来源。DCD患者的循环状况不适合体内劈离,体外劈离又会给经历较长时间热缺血损伤的DCD肝脏带来额外损伤。常温机械灌注(Normothermic machine perfusion,NMP)能够通过连续提供氧气、营养物质,维持细胞的生理机能及代谢,修复肝脏损伤。本研究拟构建简单、稳定、实用的NMP灌注保存系统,并探讨NMP对DCD猪肝SLT的保护作用。方法1.巴马小型猪肝脏解剖学研究:结合文献并通过对5只巴马小型猪腹部和肝脏进行解剖研究,观察肝脏各叶的大小,观察肝动脉、门静脉、胆道和肝静脉的解剖分布走行以及肝脏劈离面的选择,为肝脏劈离手术提供解剖学基础。2.猪原位无转流劈离肝移植的研究:选用健康巴马小型猪20只,分别按文献方法获取供肝和原位无转流肝脏移植(预实验组),以及改进方法获取供肝和原位无转流肝脏移植(实验组),比较两组术中血流动力学指标、术后生化、术后并发症和生存率,掌握猪原位无转流肝脏移植手术技巧及验证模型的稳定性;选用健康巴马小型猪10只分为供体组和受体组,按前面所述实验组方法获取供肝,供肝在冷保存过程中沿肝中裂劈离,注意保护门静脉右中叶支和右外侧叶胆管,以右半肝为移植物行原位无转流劈离肝移植,观察术中情况、术后化验、术后并发症和生存率,掌握劈离肝移植手术技巧。3.常温机械灌注DCD巴马小型猪劈离肝脏移植研究:选用健康巴马小型猪10只,随机选取5只作为灌注采血用,其余5只在供肝获取时建立功能性热缺血30分钟和无循环热缺血10分钟DCD模型,进行DCD肝脏体外NMP,观察NMP过程中门静脉和肝动脉灌注压、灌注液流量和胆汁分泌量变化,检测胆汁中碳酸氢盐和胆汁PH值,测量灌注液乳酸及ALT、AST变化,评估肝脏活力并改进灌注液组成、灌注通路设计和灌注模式;DCD猪肝脏常温机械灌注下劈离肝移植研究:巴马小型猪30只,其中10只作为采血用,其余20只分为供体组和受体组,每组10只。供体组均建立功能性热缺血30分钟和无循环热缺血10分钟DCD模型,受体组随机分为冷保存DCD肝脏劈离移植组(冷保存5小时)和NMP保存DCD肝脏劈离移植组(冷保存2小时后NMP 3小时),每组5只,分别进行右半肝供肝原位无转流肝脏移植,比较两组术中血流动力学指标、术后生化、术后并发症和生存率。结果1.巴马小型猪肝脏解剖与人有一定区别,其固定韧带薄弱,肝动脉分支多,门静脉右中叶支起于门静脉左干起始段。胆管有多种变异,尾状叶和右外侧叶胆管绕行汇入左肝管约占2/3。下腔静脉与尾状叶间难以解剖分离,左半肝移植需重建替代下腔静脉的血管。肝中裂平面左右肝之间的交通支较少,在此平面进行劈离可将肝脏分为左右侧体积相近的两个半肝。2.采用改进方法获取供肝和原位无转流肝脏移植,有利于无肝期血液动力学稳定,术后出血、低体温发生率显着降低,预实验组7天存活率20%,实验组7天存活率80%。冷保存肝脏劈离过程中无门静脉右中叶支的损伤,无肝脏断面搭桥重建肝静脉,与全肝移植实验组对比,劈离肝移植术后ALT、AST均显着增高,生存率稍低(80%对60%)。3.通过在门静脉灌注通路添加压力缓冲装置,保证了灌注期间灌注压力的可控性,采用20分钟内逐渐升温升压的NMP灌注模式,DCD肝脏在体外灌注期间,血液动力学稳定,灌注液乳酸由灌注初期6.04±0.54mmol/L下降到结束时1.96±0.294mmol/L,NMP期间分泌胆汁逐渐增加,NMP结束前胆汁PH和碳酸氢盐浓度分别为7.59±0.04和32.98±1.04 mmol/L。与冷保存DCD肝脏劈离移植组比较,NMP保存DCD肝脏劈离移植组开放后循环更加稳定,其术后在3天生存率为60%,差异有显着意义。结论巴马小型猪有其特殊的解剖学特点,右半肝供肝移植宜选择肝中裂为劈离面,劈离时需注意防止损伤门静脉右中叶支和右外侧叶胆管;采用改进方法获取供肝和原位无转流肝脏移植的实验模型稳定,但是与全肝移植对比劈离肝移植仍然会对动物恢复造成显着的影响;在门静脉灌注通路增加压力缓冲装置可使灌注血液动力学更稳定,在灌注早期采用逐渐升温升压的NMP灌注模式,在NMP灌注后期进行肝脏劈离,可以修复肝脏并减少灌注机械性损伤。NMP期间通过对灌注液乳酸和分泌胆汁的检测,可以进行肝脏活力的评估。通过对比静止冷保存和NMP条件下DCD猪肝劈离肝移植,证明了NMP保存对DCD猪劈离肝移植的保护作用。

唐波[3](2018)在《树鼩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中CXCL12/CXCR4作用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第一部分树鼩原位肝移植模型的建立[目的]首次尝试用树鼩建立同种异体原位肝移植动物模型,为肝移植的临床及科学研究提供一种新型的,与人类基因型及免疫系统同源性更高,且更为经济实用的肝移植动物模型。[方法]在Kamada报道的“二袖套”法肝移植模型基础上加以改进,通过对总共60只树鼩进行随机分组为供体组和受体组进行同种异体原位肝移植实验,观察手术成功率,术后树鼩存活率,并行肝脏组织病理学检查,建立稳定的树鼩原位肝移植模型。[结果]定型手术成功率为90.00%(27/30),树鼩24h存活率为76.67%(23/30),3 天存活率为 60.00%(18/30),1 周存活率为 30.00%(9/30),最长存活时间为11天。3例手术失败原因为:肝上下腔静脉吻合口出血,麻醉过深,气胸死亡各1例。24h内死亡4例,其中1例因吻合口出血,1例吻合口血栓形成,2例死亡原因不明。术后存活超24h死亡23例,原因分别为急性排斥反应15例,占65.22%,其它为:胆道梗阻1例,腹腔感染2例,肝叶坏死1例,不明原因4例。[结论]1树鼩原位肝移植模型建立的难度及操作复杂性比大鼠肝移植更大,综合影响因素更多。合理的围手术期处理及娴熟的显微镜操作是影响肝原位移植模型手术成功的关键。2树鼩肝移植模型成功建立为本研究的创新点,目前未见报道,首次成功用树鼩建立了同种异体原位肝移植模型,作为一种新型动物肝移植模型的建立——改良“二袖套”法在树鼩原位肝移植模型的建立,模型稳定可靠,为今后将树鼩原位肝移植模型运用于肝移植的临床及基础研究奠定了基础。第二部分树鼩淋巴细胞CXCL12/CXCR4基因表达和迁移的体外实验研究[目的]研究雷帕霉素对树鼩外周血淋巴细胞趋化因子CXCL12(SDF-1)趋化功能及其受体CXCR4表达的影响,为移植排斥体内研究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实验分组:Rapacymin药物组、DMSO对照组和空白组。采用MTS细胞增殖实验,观察雷帕霉素对树鼩淋巴细胞存活及状态的影响;用细胞迁移运动实验检测雷帕霉素对人源性重组CXCL12所诱导树鼩淋巴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使用Real-time PCR法检测雷帕霉素对树鼩淋巴细胞CXCR4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雷帕霉素对树鼩淋巴细胞活力无显着影响,但对树鼩的淋巴细胞的迁移有抑制作用。同时雷帕霉素可下调树鼩淋巴细胞的CXCR4基因表达。[结论]趋化因子CXCL12及其受体CXCR4表达水平可影响淋巴细胞迁移,为树鼩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体内实验研究提供依据。第三部分树鼩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中CXCL12/CXCR4表达的作用及机制研究[目的]在肝移植模型建立的基础上加用免疫抑制剂及趋化因子受体阻止剂对趋化因子及其受体的作用进行实验研究。通过表达的差异性,阐明肝移植急性排斥中趋化因子/趋化因子受体(CXCL12/CXCR4)轴调控淋巴细胞迁移发挥的作用和机理等系列问题。为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发生机制提供重要依据,同时为临床有效的治疗和控制急性排斥反应,促进移植物存活提供实验数据和理论支持。[方法]1树鼩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模型建立,方法同第一部分。2实验分组;(1)对照组,A组(n=25):正常树鼩作为对照;(2)排斥组,B组(n=25):树鼩同种异基因肝移植组;(3)AMD3100组,C组(n=25):树鼩同种异基因肝移植静脉注射AMD3100,1mg/kg/day;(4)雷帕霉素(Rapacymin,RAPA)抑制组,D组(n=25)。术后1、3、5、7d随机处死5只,收集血液、肝脏、脾脏标本。留下5只观察生存期,绘制生存曲线。3 实验室常规指标测定:收集各组肝移植术后1d,3d,5d,7d的血清,使用血液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TP,ALT,AST,TB水平。4流式细胞仪检测淋巴细胞CXCR4:分别在肝移植术后1d,3d,5d,7d,收集脾脏淋巴细胞,进行分离、培养,流式细胞检测。5移植物组织形态及病理学检测:免疫组织化学染色(IHC)检测并分析CXCL12的表达情况。肝组织HE染色病理学检查,根据Banff评分系统判断排斥反应程度。6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浆中CXCL12(SDF-1)蛋白量。7组织蛋白印迹(Western blot)分析与检测各组移植肝的CXCR4蛋白表达情况。[结果]1 C、D组树鼩移植后中位生存时间明显长于B组,差异有显着意义(P<0.05),各组与 A 组比较,(P<0.05)。2树鼩肝移植术后实验室常规检查指标:对比各组树鼩肝移植术后1d,3d,5d,7d的相关指标。血清TP同时间点各组之间相比较,B、C、D组明显低于A组,差异有显着性(P<0.05)。而1d时,B、C、D,TP开始下降,但三组间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B组呈持续性下降,而C、D组术后5d、7d随着时间延长,开始恢复,呈上升趋势,C、D组5d,7d时点与B组比较,差异有显着性(P<0.05)。D组3d后,TP上升略高于C组,但两组统计无差异(P>0.05)。B组,C组,D组术后血清TB,ALT,AST,急剧上升,与A组在1d,3d,5d,7d同期比较,明显高于A组,差异有显着性(P<0.05)。B组持续性升高,而C、D组术后5d、7d随着时间延长,肝功能开始恢复,略有上升趋势,但较平缓,C、D组5d,7d时点与B组比较,差异有显着性(P<0.05)。而1d时,B、C、D三组间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3外周脾淋巴细胞流式细胞检测:术后1d、3d,B、C、D组间脾脏淋巴CXCR4表达无明显差异(p>0.05),与A组有显着性差异(P<0.05)。术后5d、7d各时间点,C、D组明显低于B组,差异有显着性(P<0.05)。4移植肝脏形态学检测:采用Banff分级对移植肝脏AR的程度进行分级,A组术后各时间点,移植肝脏组织结构正常;B、C、D组1d肝小叶结构基本完好,肝细胞基本无变性、坏死,汇管区仅有少许炎性细胞浸润,未发生排斥;B组移植术后Id排斥不明确,在术后第3、5、7 d分别发生了轻度(Ⅰ级)、中度(Ⅱ级)、重度(Ⅲ级)排斥;C、D组术后3天到10天内,有少数发生了轻度AR。B组与C,D组同期比较排斥反应更为严重(P<0.05)。B组,术后3d可有明确的急性排斥反应发生。5免疫组化检测肝脏CXCL12表达:术后第7d B组CXCL12在肝脏细胞表达最高,C组、D组肝细胞CXCL12表达少,C组、D组与B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A组正常组织也有较少量的CXCL12表达,但与B组、C组、D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6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树鼩外周血浆中CXCL12蛋白的表达:肝移植后`d,B组,C组,D组血清CXCL12表达相互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与A组相比有显着差异(P<0.01)。移植术后3d,B组血清中CXCL12快速上升,与术前`d的表达水平相比较,有显着差别(P<0.05),并随时间上调。C组、D组表达水平在术后5d,7d天上升缓慢,与B组同时间点比较表达水平低(P<0.05)。CXCL12蛋白的表达变化与RAI呈正相关,相关系数(r)为0.880。7 Western蛋白印迹分析检测:术后第1d各组树鼩移植肝内CXCR4蛋白表达无明显差异(P>0.05)。而术后第3d、5d、7d各时段A组、C组、D组树鼩淋巴细胞表达CXCR4蛋白明显低于B组(P<0.05)。C组、D组术后CXCR4蛋白表达高于A组(P<0.05),而C组、D组两组之间第3d、5d、7d 比较CXCR4蛋白表达差异不明显(P>0.05)。[结论]1树鼩与人同源性较好,可用人的相关试剂应用在树鼩实验研究上,本实验研究结果的可靠性,进一步证实树鼩肝移植模型可应用于肝移植的系列实验研究中,并具有物种的优越性和价值。2树鼩肝移植模型急性排斥反应研究证实,正常肝组织有CXCL12表达,急性排斥时,可与CXCR4协同发生淋巴细胞、炎性细胞迁移至移植物,引起移植肝功能不全或受损。3趋化因子受体抑制剂AMD3100可阻断CXCL12/CXCR4轴在肝移植排斥中的作用,抑制T淋巴细胞向移植物浸润,减轻急性排斥反应。4雷帕霉素可抑制CXCL12人重组蛋白诱导的树鼩淋巴细胞迁移。其相关可能的机制为:雷帕霉素可下调CXCL12的激活与表达,并影响CXCR4受体的表达,以调控CXCL12/CXCR4信号通路所介导的淋巴细胞的运动能力,发挥其免疫抑制作用。5肝移植后CXCL12/CXCR4的表达水平与急性排斥反应的程度密切相关,表达水平与排斥反应强度有关,可评估免疫排斥反应状态。6 CXCL12血清中持续高表达可较敏感地预示肝移植急性排斥发生。检测血清CXCL12表达可作为一种无创的、敏感的早期诊断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方法,为临床监测和诊断提供参考依据。并且可通过CXCL12的表达水平在一定程度上预测排斥反应的严重程度和判断抗排斥反应的治疗效果。

杨洋,淮明生,韩俊峰,高伟[4](2016)在《非转流条件下猪原位肝移植模型的建立及评价》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总结非转流条件下猪原位肝移植模型建立的技术难点及经验,为肝移植研究提供重复性和稳定性好、标准化程度高的动物模型。方法以巴马小型猪为实验动物,于2015年2月至2015年6月在非体外静脉转流条件下建立猪原位肝移植术模型。监测术中动物的血液动力学、动脉血气分析及生化指标的变化,监测动物无肝期时间、手术时间、失血量、输血量及术后1天、3天及7天的存活率。结果共建立27例非转流条件下猪原位肝移植模型。供肝冷缺血时间为(125.3±20.4)分钟,无肝期为(20.6±2.3)分钟,平均手术时间为(178.7±26.3)分钟。与无肝期前相比,无肝期血流动力学和代谢发生急剧变化,中心静脉压(CVP)、平均动脉压(MAP)、p H值及剩余碱显着下降〔CVP(cm H2O):1.52±0.33比5.83±0.58,MAP(mm Hg):52.34±5.73比94.53±7.87,p H值:7.31±0.03比7.40±0.02,剩余碱(mmol/L):-8.34±3.7比0.64±2.02,均P<0.05〕,心率、血清K+水平则明显上升〔心率(次/分):148.00±7.74比92.00±9.64,血清K+(mmol/L):4.82±0.52比4.13±0.37,均P<0.05〕。门脉及腔静脉开放后,血流动力学及代谢紊乱逐渐恢复正常。实验动物无术中死亡现象,术后3天及7天的存活率分别为96.3%和88.9%。结论维持无肝期血流动力学的相对稳定、尽量缩短无肝期时间以及减少手术并发症是非转流条件下成功建立猪原位肝移植的关键。

高伟[5](2014)在《常温机械灌注减轻猪DCD供肝缺血再注损伤的实验研究》文中认为目的目前肝脏移植已成为治疗各种终末期肝病的主要手段,由于供肝的严重短缺,越来越多的心脏死亡供肝(Donation after circulatory death,DCD)应用于临床。但是,对于经历了较长热缺血时间的DCD供肝而言,肝移植术后原发性移植肝无功能(Primary graft nonfunction,PNF)、移植物功能延迟恢复(Delayed graft function,DGF)和缺血性胆管损伤(Ischemic-type biliary lesions,ITBL)的发生率均明显增加,移植物存活率降低,目前常用的单纯低温保存方法已不能满足临床需求。常温机械灌注(Normothermic machine perfusion,NMP)可模拟供肝的生理条件,在常温状态下维持细胞的生理机能及代谢。本研究拟构建简单、稳定、实用的NMP系统,并探讨NMP减轻猪DCD供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1.NMP保存装置的建立:采用离心泵、氧合器、恒温水浴箱、连接管路、压力传感器、流量计等部件构建肝脏NMP保存装置,并通过对4只巴马小型猪肝脏的体外NMP保存,观察灌注保存期间门静脉和肝动脉的压力及流量、肝脏温度、灌注液的生化指标、肝组织的常规病理及超微病理变化、胆汁分泌量等指标;2.无转流猪原位肝移植模型的建立:选用健康巴马小型猪30只,采用无转流技术建立原位肝移植模型,观察术中血流动力学变化、动脉血气指标变化、术后存活率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验证模型稳定性;3.NMP对猪DCD供肝的修复作用及其机制:选用健康巴马小型猪24只,随机分为两组,心脏停跳40min后,A组以NMP保存6h,B组以UW液单纯低温保存6h,然后两组均行原位无转流肝移植术,比较术后5d存活率、血清生化指标、肝组织病理变化以及肝组织细胞因子的表达情况。结果1.成功建立了肝脏NMP装置,对小型猪肝脏进行体外灌注保存过程中,温度控制、门静脉和肝动脉的压力及流量稳定,灌注保存液中的ALT、AST、LDH、ALP、乳酸等指标在保存的开始出现一定水平的升高,之后维持在较稳定的水平,胆汁分泌量平均为10.3±3.61mL/h(8-15mL/h),肝脏常规及超微病理示肝脏保存6h后组织结构基本正常;2.经过早期的技术训练后,猪肝移植术后5天存活率达100%,无手术相关并发症,术中无肝期的CVP、MAP明显下降,心率明显加快,再灌注后动脉血pH、HCO3-、BE等指标明显降低;3.A组和B组的手术成功率分别为100%和16.7%,术后5天存活率分别为100%和0,两组间比较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经过40min热缺血和6h保存后,A组供肝组织中ATP、SOD及HSP-70含量高于B组,TNF-α、ROS、BCL-2、ET-1及ICAM-1含量低于B组,两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再灌注后,A组肝组织中SOD及HSP-70含量高于B组,TNF-α、IL-1、ROS、BCL-2、ET-1及ICAM-1均低于B组,血清ALT、AST、LDH和乳酸等生化指标低于B组,两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肝脏常规病理和超微病理检查提示,NMP保存供肝6h后,热缺血导致的肝细胞损伤明显减轻,肝组织细胞损伤程度A组明显轻于B组,再灌注后也表现出同样的结果。结论1、本研究成功建立了肝脏NMP保存装置,该装置使用简便、运行稳定,对小型猪肝脏进行体外保存过程中,无明显肝组织损伤;2、成功建立了猪无转流原位肝移植模型,经过技术训练后手术成功率达到100%,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及重复性,其手术成功的关键因素是缩短无肝期手术时间及以无肝期为重点的围手术期处理;3、经猪肝移植模型证实,NMP保存可明显减轻猪DCD供肝的缺血再灌注损伤,在体外对DCD供肝进行修复,改善肝移植的预后,其作用机制与NMP可模拟器官的生理环境,维持细胞代谢,逆转热缺血过程中ATP供应中断引起的损伤,恢复供肝能量储备,避免低温导致的肝窦内皮损伤,促进上调保护性蛋白,减少保存期间和再灌注后炎性细胞因子的表达等有关。

黎程[6](2011)在《数字医学技术在器官移植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传统的实质脏器解剖学研究主要针对固定的尸体标本,由于没有进行灌注,脏器内部管道塌陷,肝脏等实质脏器本身的立体和空间构象改变,所获得的管道数据与活体肝脏管道结构不符。现代影像学(螺旋CT、MRI等)的发展,将移植外科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虽然如此,但肝脏等实质脏器管道结构的复杂性和变异性仍然是引起手术大出血和器官移植术后管道并发症的关键问题。医学图像可视化和虚拟现实技术进行虚拟脏器及其外科手术的研究为解决这些难题带来了希望。随着计算机技术、图像处理技术、物理学与医学的交叉融合和迅速发展,外科诊断与治疗的手段正在发生着很大的变化。近年来出现的计算机辅助手术系统,虚拟外科手术系统等就是在信息科学迅速发展并应用于医学领域产生的成果。外科医生通过这些先进的技术手段在术前、术中、术后对手术进行辅助支持。使外科手术越来越安全、可靠、精确,创伤越来越小。利用计算机辅助三维重建并进行虚拟手术的研究十分活跃。Raptopouls V.行螺旋CT血管造影三维重建,能同时完成显示门静脉、肝静脉全貌及其复杂的空间解剖结构关系,可直观评价门静脉、肝静脉的位置、管径、阻塞程度及其侧支循环情况。Wigmore SJ则利用螺旋CT肝脏扫描图片进行三维重建,虚拟肝脏切除,评估肝切除手术后肝衰的危险性,从而决定肝脏的切除范围。肝脏3D及其虚拟手术是利用CT, MRI等图像序列进行处理,构造出能显示肝脏各结构的三维几何模型,将看不见的人体器官能以三维形式“真实”地显示出来,即可视化。它的优点是在空间中具有准确的定位,可以立体地从不同角度观察各解剖结构、测量各种数据,促进肝脏临床解剖学的发展,同时虚拟肝脏的各种手术,并可以利用肝癌患者的肝脏及其肿瘤的影像(CT、MRI等)扫描数据进行图像融合和更新,从而使外科医师在计算机上反复进行手术规划,反复演练手术过程并优化手术方案,提高手术技能,提高手术的安全性,降低手术并发症。一数字医学技术在活体肾移植中的临床应用价值目的1.建立肾脏及其血管的腹腔三维模型,了解肾脏及其血管解剖结构及变异特点;2.通过三维重建供受体腹腔三维模型,研究其在指导临床活体肾移植手术中的应用价值;3.建立仿真活体肾移植手术环境,完成活体肾移植手术,研究其在临床手术中的指导作用。方法1.材料(1)16排螺旋CT及其图像后处理工作站;(2)双筒高压注射器及造影剂;(3)高配置计算机;(4) DICOM查看器;(5) ACDSee图片转换软件;(6)MI-3DVS系统(自行研制的医学图像三维可视化系统);(7) FreeForm Modeling System及其自带的PHANTOM设备。2.研究对象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5例亲属活体肾移植病例。受体中,男性5例,女性0例,年龄29-50岁,平均36岁,均明确诊断为慢性肾功能不全尿毒症期而首次接受肾移植术。原发病包括慢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盂肾炎、糖尿病肾病、IgA肾病等。受者术前均接受血液透析或腹膜透析治疗。供体男性3例,女性2例,年龄46-56岁,平均53岁。供受者关系:父母供给子女3例,子女供给父母0例,兄弟姐妹供肾2例,旁系亲属供肾者0例,妻子供给丈夫0例。供、受体血型情况:5例供、受者ABO血型完全相同。供、受体配型情况:淋巴细胞毒交叉配合试验为阴性。HLA配型情况:1抗原错配者0例,2抗原错配者3例,3抗原错配者1例,4抗原错配者1例,HLA完全错配0例。受者群体反应性抗体检测PRA>10%0例,PRA<10% 5例。3.数据采集将研究对象行16排螺旋CT常规腹部平扫和增强扫描,并在图像后处理工作站将扫描数据(包括平扫期、动脉期、门静脉期、肝静脉期)刻盘存储。4.数据转换将刻录的数据导入个人计算机中,利用DICOM查看器将原始数据的格式转化为BMP格式,再利用ACDSee图片转换软件调整图片大小、顺序等。5.医学图像三维可视化系统(MI-3DVS)分割重建将处理后的CT数据导入自主开发的医学图像三维可视化系统(MI-3DVS)进行程序分割重建,并保存为STL格式。6.平滑和去噪将重建好的各部分STL格式的图像导入到FreeForm Modeling System中,对管道、肾脏进行平滑、去噪,并进一步保存为STL格式。将处理好的各部分再次导入到FreeForm Modeling System软件中,并配以不同颜色。7.肾移植仿真手术将研究对象三维重建后,分别选取活体肾移植供、受体,并将它们导入到FreeForm Modeling System及其自带的PHANTOM力反馈设备中,建立起活体肾移植仿真手术环境,手术步骤包括:左/右肾切取;植肾术(右侧)等。8.肾移植临床手术根据三维重建及仿真手术,进行临床手术。结果1.三维重建5例三维重建的供、受体肾脏、肾动脉、肾静脉等模型清晰,立体感强。各血管走行符合解剖特点。5例中,发现供体肾动脉变异2例,其中1例变异为肾动脉存在副肾动脉,1例存在过早分支,未见肾静脉变异情况。在1例供体动脉三维模型中,供体左右肾动脉均存在变异,左肾动脉自腹主动脉发出后,可见两条分支,为过早分支;右肾动脉自腹主动脉发出后,也存在两条分支,右肾动脉下方发现一支副肾动脉。2仿真手术在FreeForm Modeling System应用系统及其自带的PHANToM力反馈设备中,虚拟出了活体肾移植手术环境,并利用自主开发出的仿真手术刀、仿真手术针及仿真血管钳等完成了活体肾移植可视化仿真手术全部过程。3临床手术临床上,根据三维重建及仿真手术的结果,均顺利的完成了活体肾移植手术。术后供、受体恢复良好,未发生明显并发症。结论1.三维重建肾脏及血管,可用于指导临床活体肾移植手术;2.活体肾移植仿真手术在供、受体血管吻合中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二数字医学技术在背驮式肝移植中的应用研究目的1.建立背驮式肝移植供受体肝脏及其血管的腹腔三维模型,了解肝脏及其血管解剖结构及变异特点;2.通过三维重建供受体腹腔三维模型,研究其在指导临床背驮式肝移植手术中的应用价值;3.建立仿真背驮式肝移植手术环境,完成背驮式肝移植手术,研究其在临床手术中的指导作用。方法1.材料CT扫描仪:PHILIPS BRILLIANCE64排螺旋CT扫描仪,探测器组合为0.625mm×64,荷兰PHILIPS公司生产。余同前。2.研究对象供体:“健康”体检者,男,28岁,身高173cm,体重66Kg,肝肾功能正常,CT提示肝、胆、胰、脾未发现异常,临床未发现肝脏疾病。受体:男,41岁,身高168cm,体重76Kg。肝功能: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287IIU/L,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193IU/L,γ-谷氨酸酰基转移酶(GGT):57 IIU/L;总胆红素:12.3μmol/l,直接胆红素:7.2μmol/l。CT:肝右叶有一5×4cm的低密度影,未发现其它病灶。甲胎蛋白(AFP):86.42μg/l(0~10.9u g/1),癌胚抗原(CEA):11.45μg/l(0~10μg/l)。3.数据采集将研究对象行64排螺旋CT常规上腹部平扫和增强扫描,并在图像后处理工作站将扫描数据(包括平扫期、动脉期、门静脉期、肝静脉期)刻盘存储。4.数据转换,医学图像三维可视化系统(MI-3DVS)分割重建,平滑和去噪:同前。5.背驮式肝移植仿真手术包括供体肝脏切取术,受体病肝切除术,供肝植入术。结果1.64排螺旋CT扫描共收集供体四期(平扫期、动脉期、门静脉期、肝静脉期)扫描图层均为437张,受体四期扫描图层均为372张。在64排螺旋CT自带的Mxview工作站上对扫描的图像质量进行分析:供、受体肝脏轮廓清晰,断面管道造影剂充填较好,各种血管管道清晰。动脉期:供受体腹主动脉及其各个分支均清楚显示,肝动脉及左肝动脉、右肝动脉以及下属分支均能清楚显示,受体动脉管径较细,追踪动脉走向及动脉与肝实质界限较困难。静脉期:供受体肝静脉主干显示良好,下腔静脉内造影剂充填较均匀。门静脉期:供体门静脉显示良好,受体门静脉系统肝外管道显示良好,肝内门静脉左支显示略差,右支显示良好。2.三维重建程序分割的腹部三维模型重建迅速(供体重建共用时1.5小时,受体重建共用时2小时)。重建后的腹部脏器及管道系统显示清晰、逼真,较有效地模拟了腹部脏器情况,并能任意旋转、放大、缩小、透明化。肝脏透明化后,供受体肝内血管系统解剖结构正常,相互关系明晰。未发现血管的变异。3.仿真手术在FreeForm Modeling System应用系统及其自带的PHANToM力反馈设备中,虚拟出了背驮式肝移植环境,并利用此设备中二次开发出的仿真手术刀、仿真手术针及仿真血管钳等完成了背驮式肝移植可视化仿真手术全部过程,包括供肝切取,受体病肝切除,供肝植入,各步骤符合临床手术过程,并可通过手术刀切割,手术针缝合等手术操作,感受“力”反馈的感觉,真正体验手术的逼真性。结论1.三维重建的背驮式肝移植供受体解剖结构清楚,可指导临床手术方案的制定;2.背驮式肝移植仿真手术,帮助临床医师熟悉手术过程,减少手术失误,提高手术成功率。三数字医学技术在原位肝移植中的应用研究目的1.建立原位肝移植肝脏及其血管的腹腔三维模型,了解肝脏及其血管解剖结构及变异特点;2.通过三维重建供受体腹腔三维模型,研究其在指导临床原位肝移植手术中的应用价值;3.建立仿真原位肝移植手术环境,完成原位移植手术,研究其在临床手术中的指导作用。方法1.材料同前。2.研究对象供体:女性,33岁,身高159cm,体重57Kg,血常规、生化检查未见异常,CT提示:肝、胆、胰、脾未见异常。临床上未发现肝脏疾病;受体:男性,58岁,身高166cm,体重72kg,肝功能: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578IIU/L,γ-谷氨酸酰基转移酶(GGT):325 IIU/L,总胆红素:35.1μmol/l,直接胆红素:17.8μmol/l。CT提示:肝右叶低密度肿物,病灶区肝内胆管扩张。甲胎蛋白(AFP):阳性,癌胚抗原(CEA):阴性。临床诊断为肝右外侧段胆管细胞癌。3.数据采集,数据转换,医学图像三维可视化系统(MI-3DVS)分割重建,平滑和去噪同前。4.劈裂式肝移植仿真手术供体肝脏切取术,受体病肝切除术,供肝植入术。结果1.64排螺旋CT扫描共收集供体四期(平扫期、动脉期、门静脉期、肝静脉期)扫描图层均为503张,受体四期扫描图层均为461张。在64排螺旋CT自带的Mxview工作站上对扫描的图像质量进行分析:供、受体肝脏轮廓清晰,断面管道造影剂充填良好,各种血管管道清晰。动脉期:腹主动脉及其各个分支均清楚显示,肝动脉及左肝动脉、右肝动脉以及下属分支均能清楚显示。受体动脉管径较细,追踪动脉走向及动脉与肝实质界限较困难。静脉期:肝静脉主干显示良好,下腔静脉内造影剂充填较均匀,供体肝静脉的属支能肉眼辨认至三级。门静脉期:供体门静脉显示良好,受体门静脉系统肝外管道显示良好,肝内,门静脉右支显示不清,左支显示尚可。2.三维重建程序分割的腹部三维模型重建迅速,其中供体重建共用时1.5小时,受体重建共用时1.5小时。重建后的腹部脏器及管道系统显示清晰、逼真,较有效地模拟了腹部脏器情况,并能任意旋转、放大、缩小、透明化。肝脏透明化后,供受体肝内血管系统解剖结构正常,相互关系明晰。未发现血管的变异。3.仿真手术在FreeForm Modeling System应用系统及其自带的PHANToM力反馈设备中,虚拟出了原位肝移植环境,并利用此设备中二次开发出的仿真手术刀、仿真手术针及仿真血管钳等完成了原位肝移植可视化仿真手术全部过程,包括供肝切取,病肝切除,供肝植入等,各步骤符合临床手术过程,并可通过手术刀切割,手术针缝合等手术操作,感受“力”反馈的感觉。结论1.三维重建的原位肝移植供受体解剖结构清楚,可指导临床手术方案的制定;2.原位肝移植仿真手术,帮助临床医师熟悉手术过程,减少手术失误,提高手术成功率。四数字医学技术在劈裂式肝移植中的应用研究目的了解劈裂式肝移植手术过程。方法1.材料同前。2.研究对象供体:“健康”体检者,男,25岁,身高170cm,体重63Kg,肝肾功能正常,CT提示肝、胆、胰、脾未发现异常,临床未发现肝脏疾病。受体1:男,51岁,身高165cm,体重66Kg。肝功能: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387工IU/L,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243IU/L,γ-谷氨酸酰基转移酶(GGT):76 IIU/L;总胆红素:112.5μmol/l,直接胆红素:82.4μmol/l.CT:肝右叶有一16×12cm的低密度影,未发现其它病灶。甲胎蛋白(AFP):245.67μg/1(0-10.9μg/1),癌胚抗原(CEA):10.68μg/1(0~10μg/1).127IIU/L,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67IU/L,Y-谷氨酸酰基转移酶(GGT):19IIU/L;总胆红素:16.3 u mol/1,直接胆红素:11.5μmol/1。CT:肝左叶有一3×2cm的低密度影,未发现其它病灶。甲胎蛋白(AFP):24.56μg/1(0-10.9μg/1),癌胚抗原(CEA):2.45μg/l(0-10μg/1)。3.数据采集,数据转换,医学图像三维可视化系统(MI-3DVS)分割重建,平滑和去噪同前。4.劈裂式肝移植仿真手术供肝劈裂术,受体病肝切除术,供肝植入术。结果1.64排螺旋CT扫描共收集供体四期(平扫期、动脉期、门静脉期、肝静脉期)扫描图层均为511张,受体1四期扫描图层为427张,受体2四期扫描图层均为389张。在64排螺旋CT自带的Mxview工作站上对扫描的图像质量进行分析:供、受体肝脏轮廓清晰,断面管道造影剂充填良好,各种血管管道清晰。动脉期:供受体腹主动脉及其各个分支均清楚显示,肝动脉及左肝动脉、右肝动脉以及下属分支均能清楚显示,受体动脉管径较细,追踪动脉走向及动脉与肝实质界限较困难。静脉期:肝静脉主干显示良好,供受体下腔静脉内造影剂充填较均匀。门静脉期:2例供体及受体门静脉显示良好,门静脉系统肝外管道显示良好。2.三维重建程序分割的腹部三维模型重建迅速,其中供体重建共用时2.0小时,受体1重建用时1.5小时,受体2重建共用时1.0小时。重建后的腹部脏器及管道系统显示清晰、逼真,较有效地模拟了腹部脏器情况,并能任意旋转、放大、缩小透明化。肝脏透明化后,供受体肝内血管系统解剖结构正常,立体感强。未发现血管的变异。3.仿真手术在FreeForm Modeling System应用系统及其自带的PHANToM力反馈设备中,虚拟出了劈裂式肝移植环境,并利用此设备中二次开发出的仿真手术刀、仿真手术针及仿真血管钳等完成了劈裂式肝移植可视化仿真手术全部过程,包括供肝劈裂术,受体病肝切除术,供肝植入术等,各步骤符合临床手术过程,并可通过手术刀切割,手术针缝合等手术操作,感受“力”反馈的感觉。结论劈裂式肝移植的仿真手术复杂,是器官移植中难度最大的手术之一,数字医学在劈裂式肝移植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五数字医学在肝肾联合移植中的应用研究目的1.建立肝肾联合移植的腹腔三维模型,了解腹腔脏器及其血管解剖结构及变异特点;2.通过三维重建供受体腹腔三维模型,研究其在指导临床肝肾联合移植手术中的应用价值;3.建立仿真肝肾联合移植手术环境,完成肝肾联合移植仿真手术,研究其在临床手术中的指导作用。方法1.材料同前。2.研究对象供体:课题志愿者,男性,26岁,身高168cm,体重68Kg,血常规、生化检查未见异常,CT提示:肝、胆、胰、脾、肾脏等均未见异常;受体:课题志愿者,女性34岁,身高161cm,体重52Kg,血常规、生化检查未见异常,CT提示:肝、胆、胰、脾、肾脏未见异常。4.数据采集,数据转换,医学图像三维可视化系统(MI-3DVS)分割重建,平滑和去噪同前。4.肝肾联合移植仿真手术供肝供肾联合切取,病肝切除术,供肝供肾联合植入术。结果1.64排螺旋CT扫描共收集供体四期(平扫期、动脉期、门静脉期、肝静脉期)扫描图层均为503张,受体四期扫描图层均为861张。在64排螺旋CT自带的Mxview工作站上对扫描的图像质量进行分析:供、受体肝脏及肾脏等实质脏器轮廓清晰,断面管道造影剂充填良好,各种血管管道清晰。动脉期:供受体腹主动脉及其各个分支均清楚显示,肝动脉及左肝动脉、右肝动脉以及下属分支均能清楚显示,肾动脉显示清楚,受体髂内外动脉可清楚显示。静脉期:供受体肝静脉主干显示良好,下腔静脉内造影剂充填较均匀,肾静脉造影剂充填较好,髂内外静脉显示清楚。门静脉期:供体门静脉显示良好,受体门静脉系统肝外管道显示清楚。2.三维重建程序分割的腹部三维模型重建迅速,其中供体重建共用时1.5小时,受体重建共用时2.5小时。重建后的腹部脏器及管道系统显示清晰、逼真,较有效地模拟了腹部脏器情况,并能任意旋转、放大、缩小、透明化。肝脏透明化后,肝内血管系统解剖结构正常,相互关系明晰。未发现血管的变异。3.仿真手术在FreeForm Modeling System应用系统及其自带的PHANToM力反馈设备中,虚拟出了肝肾联合肝移植环境,并利用此设备中二次开发出的仿真手术刀、仿真手术针及仿真血管钳等完成了肝肾联合肝移植可视化仿真手术全部过程,包括供肝供肾联合切取,病肝切除术,供肝供肾联合植入术等,各步骤符合临床手术过程,并可通过手术刀切割,手术针缝合等手术操作,感受“力”反馈的感觉。结论1.三维重建的肝肾联合移植供受体解剖结构清楚,可指导临床手术方案的制定;2.肝肾联合移植仿真手术,帮助临床医师熟悉手术过程,减少手术失误,提高手术成功率。

潘明新,胡志伟,孔凡东,张翌,谢金敏,高毅[7](2010)在《小型猪原位肝移植术中的管道重建》文中研究说明 建立成熟稳定的小型猪原位肝移植模型,对于临床肝移植中供肝保护及肝移植免疫耐受等方面的研究有重要的意义,而移植术中各种管道的合理重建对移植成功有重要意义。我们自2004年6月以来成功建立了稳定的小型猪肝移植模型,报告如下。

黄德荣[8](2010)在《肝动脉重建在小鼠原位肝移植中的作用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索肝动脉重建在小鼠原位肝移植中的作用。方法以“双袖套法”小鼠肝移植为基础,将带腹主动脉的供肝肝动脉与受体腹主动脉行端侧吻合进行肝动脉重建(实验组),并设立非重建组对照(对照组),分别完成小鼠原位肝移植70例,比较术后48 h、1周,1月存活率,肝功能及肝组织病理变化,肝细胞再生、凋亡,炎症介质的表达差异。结果实验组术后1月存活率(88.3%)较对照组(73.3%)明显增加(P<0.05),术后1周实验组ALT(926.8±36.458 U/L)明显高于对照组(546.8±74.58U/L)(P<0.01),但术后2周、1月实验组血清ALT值(88.4±8.336U/L,66.2±20.512U/L)较对照组(179.6±7,536U/L,156.4±16.041U/L)明显降低(P<0.01),肝组织病理检查对照组见肝细胞片状坏死,小胆管增生,而实验组肝细胞以变性为主,且术后1月肝组织结构恢复正常;术后对照组肝细胞再生明显增加。结论小鼠原位肝移植中肝动脉重建可明显提高受体长期存活率,促进肝功能恢复,保护肝细胞,明显减少胆道并发症,但对受体移植术后炎症反应无明显影响。

李国林,林浩铭,龙天柱,吕丽虹,徐鋆耀,俞建东,许晓婷,闵军,万云乐[9](2009)在《大鼠原位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的影响因素》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研究大鼠原位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的各种影响因素,为建立更稳定的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雄性SD大鼠87只,完全随机法分组,其中移植组48只、非移植组36只、假手术组3只,实验共分胆管-胆管重建移植组、胆管-十二指肠重建移植组、胆管-胆管重建+肝动脉结扎非移植组、胆管-胆管重建非移植组、胆管-十二指肠重建+肝动脉结扎非移植组、胆管-十二指肠重建非移植组和假手术组7组。各手术处理组以出现明显胆道并发症或移植后14 d作为观察时间终点。通过肝脏大体标本肉眼观察、病理学检测和血清学分析等判断胆道并发症的发生率及其严重程度并进行各组间比较。结果移植组总胆道并发症发生率为69.6%,明显高于非移植组(25.0%)和假手术组(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移植组和非移植组中,胆管-十二指肠重建组的胆道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胆管-胆管重建组(90.9%比50.0%,38.9%比11.1%,均P<0.05)。非移植组中,结扎肝动脉组的胆道并发症高于不结扎肝动脉组(38.9%比11.1%,P<0.05)。结论经典"二袖套法"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尚不完善,仍需进一步改进。就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而言,胆管-十二指肠重建方式并非理想的选择。

李晓锋[10](2009)在《腹部医学图像处理系统在肝移植外科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随着计算机科学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于一个复杂的生命系统及其疾病的了解已经从定性的判断过渡到精确的量化,不再是仅凭经验和感觉,而是用数字化和可视化的方法,找出患者复杂生命系统中质的差异、变化及生命现象的变化规律,这就是医学的数字化过程。肝脏外科和肝移植(liver transplantation)的发展实际上是以肝脏实质脏器内部管道结构为基础。但传统的实质脏器解剖学研究主要针对固定的尸体标本,由于没有进行灌注,脏器内部管道塌陷,肝脏本身的立体和空间构象改变,所获得的管道数据与活体肝脏管道结构不符。现代影像学(螺旋CT、MRI等)的发展,将肝胆外科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肝癌外科治疗的观念发生转变,许多累及第一、二、三肝门和门静脉、下腔静脉癌栓的巨块复杂性肝癌获得手术切除;右半肝,或扩大右半肝的活体肝移植获得成功。虽然如此,但肝脏等实质脏器管道结构的复杂性和变异性仍然是引起手术大出血和脏器移植术后管道并发症的关键问题。医学图像可视化和虚拟现实技术进行虚拟肝脏及其外科手术的研究为解决这些难题带来了希望。随着计算机技术、图像处理技术、医学物理学科与医学的交叉融合和迅速发展,外科诊断与治疗的手段正在发生着很大的变化。近年来出现的计算机辅助手术系统,虚拟外科手术系统等就是在信息科学迅速发展并应用于医学领域产生的成果。外科医生通过这些先进的技术手段在术前、术中、术后对手术进行辅助支持。使外科手术越来越安全、可靠、精确,创伤越来越小。利用计算机辅助肝脏及肝内管道结构的三维重建并进行虚拟手术的研究十分活跃。Raptopouls V.行螺旋CT血管造影三维重建,能同时完成显示门静脉、肝静脉全貌及其复杂的空间解剖结构关系,可直观评价门静脉、肝静脉的位置、管径、阻塞程度及其侧支循环情况。Wigmore SJ.则利用螺旋CT肝脏扫描图片进行三维重建、虚拟肝脏切除、评估肝切除手术后肝衰的危险性,从而决定肝脏的切除范围。肝脏3D及其虚拟手术是利用CT,MRI等图像序列进行处理,构造出能显示肝脏各结构的三维几何模型,将看不见的人体器官能以三维形式“真实”地显示出来,即可视化。它的优点是在空间中具有准确的定位,可以立体地从不同角度观察各解剖结构、测量各种数据,促进肝脏临床解剖学的发展,同时虚拟肝脏的各种手术,并可以利用肝癌患者的肝脏及其肿瘤的影像(CT、MRI等)扫描数据进行图像融合和更新,从而使外科医师在计算机上反复进行手术规划,反复演练手术过程并优化手术方案,提高手术技能,提高手术的安全性,降低手术并发症。一正常人腹腔血管的数字化解剖目的:1.研究数字化腹腔动脉的特点及其在肝移植外科中的应用价值;2.研究数字化门静脉的特点及其在肝移植外科中的应用价值;3.研究数字化肝静脉的特点及其在肝移植外科中的应用价值。方法:1.材料:(1)64排螺旋CT及其图像后处理工作站;(2)双筒高压注射器及造影剂;(3)高配置计算机;(4)DICOM查看器;(5)ACDSee图片转换软件;(6)MIPS系统(自行研制的医学图像处理软件);(7)FreeForm ModelingSystem及其自带的PHANTOM设备。2.研究对象:200名“健康”体检者,男性116人,女性84人。腹部64排螺旋CT平扫加增强扫描提示腹腔脏器及管道系统无异常。3.数据采集:将研究对象行64排螺旋CT常规上腹部平扫和增强扫描,并在图像后处理工作站将扫描数据(包括平扫期、动脉期、门静脉期、肝静脉期)刻盘存储。4.数据转换:将刻录的数据导入个人计算机中,利用DICOM查看器将原始数据的格式转化为BMP格式,再利用ACDSee图片转换软件调整图片大小、顺序等。5.程序分割重建:将处理后的CT数据导入自主开发的医学图像处理软件(MIPS)进行程序分割重建,并保存为STL格式。6.去噪处理:将重建出的动脉、门静脉、腹腔静脉模型导入到FreeForm ModelingSystem软件中,对它们进行平滑、去噪等处理。7.观察和分型:对重建的腹腔血管进行旋转观察,找出研究对象腹腔血管的走行、变异等特点,并进行分型。肝动脉分型依据Hiatt1994年的分型;门静脉分型则按照Couinaud方法。结果:1.数字化腹腔动脉:重建的腹腔动脉模型清晰、逼真、立体感强,腹腔主要动脉及其分支走行均显示良好;按照Hiatt动脉分型,将200例肝动脉分类:Ⅰ型:正常解剖结构型,165例,占82.5%;Ⅱ型:替代或副肝左动脉起源于胃左动脉,12例,占6%;Ⅲ型:替代或副肝右动脉起源于肠系膜上动脉,17例,占8.5%;Ⅳ型:双替代型,肝左动脉起源于胃左动脉+肝右动脉起源于肠系膜上动脉,1例,占0.5%;Ⅴ型:肝总动脉起源于肠系膜上动脉,3例,占1.5%;Ⅵ型:肝总动脉起源于腹主动脉,1例,占0.5%。此外,尚发现1例特殊变异:胃十二指肠动脉与肝总动脉共同起源于腹腔干。2.数字化门静脉:门静脉模型清晰、逼真、立体感强。按照Couinaud门静脉0-2级分支的方法对200例门静脉模型划分为以下五种类型:正常型,门静脉主干在肝门处分为左支和右支,167例,占83.5%;Ⅰ型变异,门静脉主干在肝门处呈三叉状直接分为左支、右前支和右后支,23例,占11.5%;Ⅱ型变异,门静脉主干先发出右后支,继续向右上行分为左支和右前支,6例,占3%;Ⅲ型变异,门静脉右支缺如,1例,占0.5%;Ⅳ型变异,门静脉左支水平段缺如,2例,占1%。此外,尚发现1例特殊变异。3.数字化肝静脉:肝静脉模型清晰、逼真、立体感强。根据肝左、中、右静脉汇入下腔静脉的不同,可发现如下四类肝静脉:(1)肝左、中静脉会合,共同汇入下腔静脉,肝右静脉单独汇入下腔静脉;(2)肝左、中、右静脉均单独汇入下腔静脉;(3)肝中静脉有两支,分别或共同汇入下腔静脉;(4)肝右静脉有两支,分别或共同汇入下腔静脉。结论:1.数字化腹腔动脉、门静脉、肝静脉清晰、逼真、立体感强,其解剖结构、走行等完全仿真人体腹腔内部情况;2.肝动脉、门静脉变异常见;3.数字化腹腔动脉、门静脉、肝静脉在肝移植外科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二肝脏、肿瘤的数字化及其与血管的关系目的1.研究数字化肝脏的特点及在肝脏外科的应用价值;2.数字化肝脏及其血管后,研究门静脉、肝静脉、肝动脉在肝内的分布;3.数字化肝脏、肿瘤、血管数字化后,研究它们之间的关系并指导肝癌的诊断,手术方案的制定等的应用价值;4.研究数字化肝脏、腹腔血管、肿瘤在腹部外科、临床解剖教学中的应用价值。方法:1.材料:同第一部分。2.研究对象:“健康”体检者1,2:无腹腔疾病的志愿者;病例1:诊断为肝左外叶小肝癌的患者;病例2:诊断为左肝巨大肝癌的患者;病例3:诊断为肝门部胆管癌的患者;病例4:诊断为右肝巨大肝癌的患者;病例5:诊断为肝脏Ⅴ、Ⅵ段肝癌的患者;病例6:诊断为Ⅶ、Ⅷ肝癌的患者;病例7:诊断为弥漫性肝癌的患者。3.数据采集、数据转换、程序分割、重建、去噪均同第一部分。4.肝脏分段方法:将同一数据且重建好的门静脉与肝脏导入到FreeFormModeling System中,依据门静脉各级分支在肝内的走行,划分肝脏各段。为区分肝脏各段,分别涂以不同颜色。5.肝脏和肿瘤体积计算:在FreeForm Modeling System中,显示目标脏器,点击计算其体积,系统自动计算。结果:1.数字化肝脏:肝脏三维模型清晰、逼真、立体感强;分别从肝脏脏面和膈面观察,各解剖标志十分清楚。根据Glisson系统的管道在肝内的分支,将肝脏划分为五叶八段(即Couinaud分段法)。2.门静脉、肝静脉、肝动脉在肝内各段的分布:透明化肝脏,可清晰显示门静脉在肝内各段的各级分支;透明化肝脏,门静脉、肝静脉、肝动脉在肝脏各段的各级分支显示良好,同时,可清晰、形象的显示三组血管在肝内的关系。3.数字化肝、肿瘤、管道之间的关系:肝脏、肝癌、管道三维重建后,可清晰显示它们之间的关系,如肿瘤在肝脏的位置,肿瘤有无侵犯肝内血管等。4.肝脏、肿瘤体积数字化:分别显示肝脏和肿瘤,利用FreeForm Modeling System计算体积功能,计算出它们各自的体积。结论:1.数字化肝脏后,肝脏脏面、膈面解剖结构清楚,完全符合真实解剖结构,肝脏内部可划分为五叶八段;2.数字化肝脏及其血管后,门静脉、肝静脉在肝内的走行、分布清晰,符合解剖结构;3.数字化肝脏、肿瘤、血管后,可清楚的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对指导肝癌疾病的术前诊断、术前评估等提供了十分有意义的价值;4.肝脏及其肿瘤数字化对手术评估、术后恢复提供一定参考价值;5.数字化肝脏、腹腔血管、肝癌在腹部外科、临床解剖教学中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三肝移植可视化仿真手术的研究目的1.活体肝移植的可视化仿真手术研究;2.背驮式肝移植可视化仿真手术研究;3.原位肝移植可视化仿真手术研究;4.研究可视化仿真手术在肝移植术前演练、沟通医患关系、肝移植外科教学中的应用价值。方法1.材料:同第一部分。2.研究对象:活体肝移植:供体:“健康”体检者,CT提示肝、胆、胰、脾未发现异常;受体:CT提示:肝左外叶有一2×2cm的低密度影,未发现其它病灶。临床诊断:原发性肝癌。背驮式肝移植:供体:“健康”体检者,CT提示肝、胆、胰、脾未发现异常;背驮式肝移植受体:CT提示:肝左叶可见低密度影,未发现其它病灶。临床诊断:原发性肝癌。原位肝移植:供体:CT提示:肝、胆、胰、脾未见异常;原位肝移植受体:CT提示:肝右叶低密度肿物,病灶区肝内胆管扩张。临床诊断:肝右外侧段胆管细胞癌。3.数据采集、数据转换、程序分割、重建、去噪均同第一部分。4.仿真手术设计:活体肝移植主要包括供体肝左叶切取术、受体病肝切除术、活体供肝植入术;背驮式肝移植手术主要包括供体肝脏切取术、受体病肝切除术、供肝植入术;原位肝移植术主要包括供体肝脏切取术、受体病肝切除术、供肝植入术。结果1.活体肝移植:1.1 64排螺旋CT扫描结果:共收集供体四期(平扫期、动脉期、门静脉期、肝静脉期)扫描图层均为462张,受体四期扫描图层均为397张。供、受体各期扫描质量均较好。1.2三维重建结果:程序分割的腹部三维模型重建迅速,且重建后的腹部脏器及管道系统显示清晰,逼真,立体感强,较有效的模拟了腹部脏器及管道情况,并能任意旋转、放大、缩小、透明化。1.3仿真手术:在FreeForm Modeling System应用系统及其自带的PHANToM力反馈设备中,虚拟出了活体肝移植手术环境,并利用此设备中二次开发出的仿真电刀、仿真手术针及仿真组织钳等完成了活体肝移植可视化仿真手术全部过程。各步骤符合临床手术过程,其中手术刀切割,手术针缝合等手术步骤均有“力”反馈的感觉。2.背驮式肝移植:2.1 64排螺旋CT扫描结果:共收集供体四期(平扫期、动脉期、门静脉期、肝静脉期)扫描图层均为411张,受体四期扫描图层均为406张。供体各期扫描质量较好,受体门静脉左支造影剂充盈不佳,其余扫描质量较好。2.2三维重建结果:重建后的腹部脏器及管道系统显示清晰、逼真,真实反映了研究对象腹腔内部情况,且能任意旋转、放大、缩小、透明化。2.3仿真手术:在FreeForm Modeling System及其自带的PHANToM力反馈设备中,虚拟出了背驮式肝移植手术环境,并利用此设备中二次开发出的仿真手术刀、仿真手术针及仿真手术钳等完成了背驮式肝移植可视化仿真手术全部过程,各步骤符合临床手术过程,并可通过手术刀切割,手术针缝合等手术操作,感受“力”反馈的感觉,真正体验手术的逼真性。3.原位肝移植3.1 64排螺旋CT扫描结果:共收集供体四期(平扫期、动脉期、门静脉期、肝静脉期)扫描图层均为503张,受体四期扫描图层均为461张。供体各期扫描质量佳,受体门静脉左支、肝动脉、肝静脉充盈不佳,其余扫描质量较好。3.2三维重建结果:重建后的腹部脏器及管道系统显示清晰、逼真、立体感强,真实反映研究对象腹腔内部情况,并能任意旋转、放大、缩小、透明化。3.3仿真手术:在FreeForm Modeling System应用系统及其自带的PHANToM力反馈设备中,虚拟出了原位肝移植手术环境,并利用此设备中二次开发出的仿真手术刀、仿真手术针及仿真手术钳等完成了原位肝移植可视化仿真手术全部过程,各步骤符合临床手术过程,并可通过手术刀切割,手术针缝合等手术操作,感受“力”反馈的感觉。结论1.肝移植可视化仿真手术可指导临床医师术前规划、手术方案制定等,提供术前演练的机会;2.可视化仿真手术在肝移植手术教学、医患沟通方面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二、猪原位肝移植中肝动脉重建方式的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猪原位肝移植中肝动脉重建方式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儿童供肝应用于成人肝移植受体的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前言
2 研究内容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及数据收集
    2.2 Child-Pugh评分标准
    2.3 MELD-Na评分标准
    2.4 手术方式
    2.5 术后并发症分级标准
    2.6 术后免疫抑制方案及随访
    2.7 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供体基本资料
    3.2 受体基本资料
    3.3 手术方式及围术期数据
    3.4 儿童-成人组供体基本资料
    3.5 儿童-成人组受体基本资料
    3.6 儿童-成人组手术方式
    3.7 儿童-成人组围术期数据
    3.8 两组间术后严重并发症情况
    3.9 两组间单因素分析和随访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综述 边缘供肝及器官功能维护在肝移植中的应用进展
    参考文献

(2)DCD巴马小型猪肝脏常温机械灌注下劈离肝脏移植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一、巴马小型猪肝脏解剖学研究
    1.1 对象和方法
        1.1.1 实验动物
        1.1.2 麻醉及静脉动脉通路建立
        1.1.3 手术方法
    1.2 结果
        1.2.1 巴马小型猪肝脏大体解剖
        1.2.2 巴马小型猪肝脏各叶重量及比率
        1.2.3 巴马小型猪肝脏血管和胆道
    1.3 讨论
二、巴马小型猪经典非转流肝脏移植研究
    2.1 对象和方法
        2.1.1 实验动物及分组
        2.1.2 麻醉及静脉动脉通路建立
        2.1.3 肝脏获取及修整
        2.1.3.1 预实验组供肝获取及修整
        2.1.3.2 实验组供肝获取及修整
        2.1.4 受体手术
        2.1.5 术后治疗方案
        2.1.6 观察指标
        2.1.7 统计分析
    2.2 结果
        2.2.1 移植术后基本情况
        2.2.2 术中血流动力学及体温改变
        2.2.3 实验组术后肝功能改变
    2.3 讨论
        2.3.1 猪肝脏移植的困难
        2.3.2 猪肝脏移植血液的准备及无肝期处理
        2.3.3 猪肝脏移植供肝获取和移植技术的改进
        2.3.4 猪肝脏移植的体温维持和术后管理
    2.4 小结
三、巴马小型猪经典非转流劈离肝脏移植研究
    3.1 对象和方法
        3.1.1 实验动物及分组
        3.1.2 手术方法
        3.1.2.1 麻醉和供肝获取方法
        3.1.2.2 供肝劈离及修整
        3.1.2.3 受体肝脏劈离式移植手术(右半肝)
        3.1.3 术后治疗方案
        3.1.4 观察指标
        3.1.4.1 手术基本情况
        3.1.4.2 受体术后监测指标
        3.1.5 统计分析
    3.2 结果
        3.2.1 移植术后基本情况
        3.2.2 术后肝功能情况
    3.3 讨论
        3.3.1 劈离肝移植左、右半肝移植物的选择
        3.3.2 血管和胆道的劈离
        3.3.3 劈离肝移植的管理和并发症的防治
    3.4 小结
四、巴马小型猪DCD肝脏常温机械灌注研究
    4.1 对象和方法
        4.1.1 常温机械灌注装置的主要设备及材料
        4.1.2 实验药品
        4.1.3 实验动物
        4.1.4 DCD供肝获取
        4.1.5 常温机械灌注灌注液配方
        4.1.6 常温机械灌注管路运行及检测
        4.1.7 灌注过程中标本收集
        4.1.8 统计方法
    4.2 结果
        4.2.1 灌注过程中血液动力学情况
        4.2.2 常温灌注过程中灌注液酶学、乳酸,胆汁情况
    4.3 讨论
        4.3.1 DCD肝脏模型的建立
        4.3.2 NMP灌注液成分
        4.3.3 氧气浓度
        4.3.4 灌注模式(灌注压力和灌注温度)
    4.4 不足
五、DCD巴马小型猪肝脏常温机械灌注下劈肝脏移植的研究
    5.1 对象和方法
        5.1.1 实验动物及分组
        5.1.2 手术方法
        5.1.2.1 冷保存组手术方法
        5.1.2.2 NMP组手术方法
        5.1.3 术后治疗方案
        5.1.4 观察指标
        5.1.4.1 手术基本情况
        5.1.4.2 受体术后监测指标
        5.1.5 统计分析
    5.2 结果
        5.2.1 移植术后基本情况
        5.2.2 生化检验情况
        5.2.3 组织学改变
    5.3 讨论
        5.3.1 DCD肝脏在常温机械灌注下劈离的优势
        5.3.2 DCD肝脏在常温机械灌注下劈离的时机
        5.3.3 常温机械灌注下劈离需要注意情况
        5.3.4 NMP对DCD劈离肝移植的保护作用
    5.4 小结
全文结论
论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综述 肝脏机械灌注保存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3)树鼩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中CXCL12/CXCR4作用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树鼩原位肝移植模型的建立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树鼩淋巴细胞CXCL12/CXCR4基因迁移和表达的体外实验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树鼩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中CXCL12/CXCR4表达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一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5)常温机械灌注减轻猪DCD供肝缺血再注损伤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一、肝脏常温机械灌注保存装置的建立及评价
    1.1 对象和方法
        1.1.1 主要仪器与设备
        1.1.2 常温机械灌注保存液
        1.1.3 实验动物
        1.1.4 供肝切取手术
        1.1.5 常温机械灌注保存装置的连接及运行
        1.1.6 观察指标及方法
    1.2 结果
        1.2.1 保存期间门静脉和肝动脉的压力和流量及保存温度
        1.2.2 保存期间的血气及电解质等指标变化
        1.2.3 每小时胆汁分泌量
        1.2.4 保存期间灌注液ALT、AST、LDH、乳酸等生化指标
        1.2.5 肝组织常规病理检查
        1.2.6 肝组织超微病理检查
    1.3 讨论
        1.3.1 常温机械灌注保存的优势
        1.3.2 常温机械灌注保存液
        1.3.3 常温机械灌注的方式及参数
        1.3.4 常温机械灌注保存效果的评价
    1.4 小结
二、猪原位无转流肝移植模型的建立
    2.1 对象和方法
        2.1.1 主要药品试剂与器械设备
        2.1.2 实验动物
        2.1.3 手术过程及术后处理
        2.1.4 观察指标
        2.1.5 统计学方法
    2.2 结果
        2.2.1 手术的基本情况
        2.2.2 术中动物的血流动力学及动脉血气分析等指标变化
        2.2.3 术后存活率及手术并发症
        2.2.4 术后肝功能检测
    2.3 讨论
        2.3.1 实验用动物的选择
        2.3.2 无转流技术在猪原位肝移植中的应用
        2.3.3 猪肝移植手术中的麻醉管理
        2.3.4 猪肝移植手术的外科技术问题
    2.4 小结
三、常温机械灌注对猪DCD供肝的修复作用
    3.1 对象和方法
        3.1.1 主要药品试剂与器械设备
        3.1.2 实验动物分组及手术
        3.1.3 观察指标及方法
        3.1.4 统计学方法
    3.2 结果
        3.2.1 手术的基本情况及术后存活率
        3.2.2 血清学检查
        3.2.3 肝组织常规病理检查
        3.2.4 肝组织超微病理检查
        3.2.5 肝脏组织细胞因子检测
    3.3 讨论
        3.3.1 DCD供肝的分类及其临床应用
        3.3.2 改善DCD供肝肝移植效果的措施
        3.3.3 常温机械灌注对DCD供肝的保护作用
    3.4 小结
全文结论
论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综述 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最新研究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6)数字医学技术在器官移植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研究背景
    二、本课题研究的内容、必要性
    三、本课题研究的可行性分析
    四、本课题研究目的
    五、本课题需要的软件
    六 技术路线
    参考文献
第一章 数字医学技术在活体肾移植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引言
    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章 数字医学技术在肝移植中的应用研究
    第一节 数字医学技术在背驮式肝移植中的应用研究
        参考文献
    第二节 数字医学技术在原位肝移植中的应用研究
        参考文献
    第三节 数字医学在劈裂式肝移植中的应用研究
        参考文献
第三章 数字医学技术在肝肾联合移植中的应用研究
    引言
    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本文小结
不足和展望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撰写的论文
致谢
统计学证明

(8)肝动脉重建在小鼠原位肝移植中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 非肝动脉化与肝动脉化小鼠原位肝移植模型建立
    实验一 非肝动脉化的小鼠原位肝移植模型建立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实验二 肝动脉化小鼠原位肝移植模型建立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肝动脉重建的意义评估 肝动脉重建在小鼠原位肝移植中的作用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10)腹部医学图像处理系统在肝移植外科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正常人腹腔血管的数字化解剖
    引言
    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章 肝脏、肿瘤的数字化解剖及其与管道的关系
    引言
    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肝移植可视化仿真手术的研究
    引言
    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本文小结
不足和展望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撰写的论文:
致谢
统计学证明

四、猪原位肝移植中肝动脉重建方式的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儿童供肝应用于成人肝移植受体的临床分析[D]. 戴清清. 安徽医科大学, 2020(02)
  • [2]DCD巴马小型猪肝脏常温机械灌注下劈离肝脏移植的实验研究[D]. 吴凤东. 天津医科大学, 2019(02)
  • [3]树鼩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中CXCL12/CXCR4作用的实验研究[D]. 唐波. 昆明医科大学, 2018(05)
  • [4]非转流条件下猪原位肝移植模型的建立及评价[J]. 杨洋,淮明生,韩俊峰,高伟. 实用器官移植电子杂志, 2016(02)
  • [5]常温机械灌注减轻猪DCD供肝缺血再注损伤的实验研究[D]. 高伟. 天津医科大学, 2014(04)
  • [6]数字医学技术在器官移植中的应用研究[D]. 黎程. 南方医科大学, 2011(04)
  • [7]小型猪原位肝移植术中的管道重建[J]. 潘明新,胡志伟,孔凡东,张翌,谢金敏,高毅. 中华器官移植杂志, 2010(10)
  • [8]肝动脉重建在小鼠原位肝移植中的作用研究[D]. 黄德荣. 重庆医科大学, 2010(05)
  • [9]大鼠原位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的影响因素[J]. 李国林,林浩铭,龙天柱,吕丽虹,徐鋆耀,俞建东,许晓婷,闵军,万云乐. 中华生物医学工程杂志, 2009(05)
  • [10]腹部医学图像处理系统在肝移植外科中的应用研究[D]. 李晓锋. 南方医科大学, 2009(12)

标签:;  ;  ;  ;  ;  

猪原位肝移植肝动脉重建方法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