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测肝细胞癌患者是否适合肝移植的评分系统

预测肝细胞癌患者是否适合肝移植的评分系统

一、可预测肝癌患者肝移植适应性的评分系统(论文文献综述)

胡浩宇[1](2021)在《基于微血管侵犯预测后解剖性与非解剖性肝切除对肝癌预后影响的对比研究》文中提出研究背景肝癌的微血管侵犯(microvascular invasion,MVI)可显着地影响患者的长期生存,是导致术后复发的最重要因素。术前准确预测MVI的状态对手术方式的选择十分重要,有利于改善肿瘤复发和长期预后。然而,MVI只能通过术后对标本进行病理学检查才能明确诊断,即使术前行穿刺活检也难以检出,所以限制了其在临床的使用。单独使用血清标记物或影像学资料(包括CT、MRI及PET-CT)来预测肝癌患者的MVI状态,均存在诊断效能不足和缺乏有效的临床验证。因此,本研究联合血清标记物及肝癌影像学特征建立MVI预测模型,并将其转化为MVI风险评分体系,为患者行解剖性肝切除(anatomical hepatectomy,AR)或非解剖性肝切除(non-anatomical hepatectomy,NAR)提供有效依据。目的1.构建基于Gd-EOB-DTPA增强MRI肝癌特异性征象和血清标记物的混合MVI预测模型。2.基于MVI模型预测分层后进一步回顾性对比通过AR或NAR治疗肝癌患者的治疗结果。方法回顾性收集2012年1月至2018年6月间珠江医院肝胆外科228例肝癌手术患者临床资料,随机分为验证队列68例和实验队列160例。采取单因素和多因素逻辑回归分析筛选出与MVI相关的危险因素并构建预测模型并进行验证,通过Kaplan-Meier法生存曲线比较基于预测模型所预测的不同MVI风险情况下AR组和NAR组肿瘤复发率和长期生存率。结果采用血清标记物和Gd-EOB-DTPA增强MRI肝癌特异性征象逻辑回归分析后筛选与MVI相关的4个危险因素:甲胎蛋白(alpha-fetoprotein,AFP)>15 ng/mL(OR:5.411;95%CI:2.093,13.990;P<0.001);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 lymphocyte ratio,NLR)>3.8(OR:3.977;95%CI:1.689,9.368;P=0.002),冠状强化(coronary enhancement,CE)(OR:6.183;95%CI:2.478,15.429;P<0.001),肝胆特异期肿瘤周围低摄取(PH-HBP)(OR:8.754;95%CI:3.355,22.843;P<0.001);MVI 预测模型为:MVI risk=1.5 × AFP+1× NLR+2 × C E+2 × PH-HBP,预测模型在原始队列和验证队列中的AUROC分别为 0.884(95%CI:0.829,0.938)和 0.899(95%CI:0.821,0.967)。以 MVI预测模型得分为3.75为截断值,分为MVI高风险组和MVI低风险组。高危组中位复发时间18个月,低危组中位复发时间28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AR组中MVI高风险(无论肿瘤直径大小)或MVI低风险但肿瘤直径>5cm的患者比NAR组患者的复发率和死亡率低;而当患者处于肿瘤大小≤5cm的低危MVI状态时,AR与NAR的复发率和死亡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1.本研究构建了简便、准确的肝癌MVI预测模型。2.通过MVI预测分层分析AR与NAR对肝癌患者的预后发现:对于MVI高危状态(无论肿瘤直径大小)或MVI低危状态但肿瘤直径>5cm的患者,行AR是有利于改善临床预后。3.对于MVI低危状态,且肿瘤直径≦5cm的患者,行AR或NAR对临床预后无显着性差异。

李玲[2](2020)在《术前外周血ALRI和NγLR预测TACE治疗的PHC患者预后的临床意义》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术前外周血ALRI和NyLR预测TACE治疗的PHC患者预后的临床意义,为临床预测TACE治疗的PHC患者预后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4年12月期间在延边大学附属医院住院诊断为原发性肝癌并接受TACE治疗的患者127例,全部患者进行随访,随访截至于2019年12月31日。根据患者在术前7d内做的血常规及生化结果,计算ALRI(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淋巴细胞计数比值)值和NγLR(中性粒细胞计数×γ-谷氨酰转肽酶/淋巴细胞计数)值。利用ROC曲线分析法计算ALRI和NγLR的截值,根据ALRI和NγLR的截值将患者各分为高ALRI和NγLR组和低ALRI和NγLR组,比较两指标与临床特征的关系,采用ROC曲线比较分析术前外周血内两指标与原发性肝癌患者TACE治疗的预后相关性。利用生存分析法区分两诊断指标在不同时间点的TACE术后的肝癌患者,并预测相应的生存率。采取单因素和多因素比较分析外周血ALRI和NyLR对TACE治疗肝癌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ALRI=43.63时,其灵敏度为0.132,特异度为0.868;NγLR=89.37时,其灵敏度为0.685,特异度为0.605,ALRI与NγLR的截值各为43.63,89.37。高ALRI(≥43.63)组的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血小板、单核细胞计数、白蛋白及胆碱酯酶水平均低于低ALRI(<43.63)组,而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及总胆汁酸均高于低ALRI组,均具有统计学差异(均P<0.05)。高ALRI组Child-Pugh评分A级患者和男性患者比例低于低ALRI组,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高NγLR(≥89.37)组的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计数、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碱性磷酸酶及γ-谷氨酰转肽酶水平均高于低NyLR(<89.37)组,均具有统计学差异(均P<0.05)。高NγLR组肿瘤直径≥5cm比例高于低NγLR组,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前外周血内ALRI与NyLR值对于本研究入组患者TACE术后1年、3年和5年的预后均显示出较好的相关性。术前NγLR作为入组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与术前ALRI相比,对于入组患者TACE术后1年、3年和5年的预后评价有着更高的AUC值。术前低ALRI组和术前高ALRI组的1年、3年、5年生存率分别为86.7%、46.7%、31.7%和67.6%、29.7%、11.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前低NyLR组和术前高NγLR组的1年、3年、5年生存率分别为94.1%、58.8%、39.9%和72.4%、30.3%、13.3%,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单因素预后分析结果显示,淋巴细胞、白蛋白、胆碱酯酶、Child-Pugh评分、SII、NγLR值及ALRI值与接受TACE治疗的肝癌患者的预后效果有影响(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胆碱酯酶、Child-Pugh评分、SII、ALRI是肝癌患者TACE治疗后影响预后效果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术前外周血ALRI及NγLR与PHC患者TACE术后的预后相关。术前外周血ALRI截值≥43.63时,PHC患者TACE术后的预后差;术前外周血NγLR截值≥89.37时,PHC患者TACE术后的预后差。术前外周血ALRI截值≥43.63是预测PHC患者TACE治疗后预后效果的独立预测因素。

朱敏[3](2020)在《NLR、LMR与丙型肝炎肝硬化并发肝性脑病的相关性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炎症指标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淋巴细胞与单核细胞比值(LMR)及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R)在预测丙型肝炎肝硬化并发肝性脑病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在延边大学附属医院首次住院的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并发肝性脑病患者30例,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不并发肝性脑病患者187例。记录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和入院后第一次的实验室检测结果,包括年龄、性别、血常规、肝功能及出凝血时间等。本研究中年龄及白蛋白符合正态分布,采用T检验分析方法;性别、民族、总胆红素、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血小板等为非正态分布,采用Kruskal-Wallis非参数检验方法进行显着性检验;肝性脑病组与非肝性脑病组间对比采用Bonferroni校正方法进行两组间对比;根据血常规检测结果计算NLR、LMR和PLR,利用ROC曲线分析法评估NLR、LMR和PLR预测丙型肝炎肝硬化并发肝性脑病的临床意义。结果:1.肝性脑病组与非肝性脑病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民族、淋巴细胞(L)、单核细胞(M)、血小板(PLT)及总胆红素(TBIL)均无显着差异性(均P>0.05)。2.肝性脑病组Child分级中B级和C级占比高,尤其是C级比例明显高于非肝性脑病组(P<0.05)。3.肝性脑病组白蛋白(ALB)低于非肝性脑病组(P<0.05),而中性粒细胞计数(N)和凝血酶原时间(PT)均高于非肝性脑病组(P<0.05)。4.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NLR和LMR与肝性脑病有显着相关性(P<0.05),而PLR与肝性脑病无相关性(P>0.05)。结论:NLR、LMR能够作为丙型肝炎肝硬化并发肝性脑病的预测指标,其最佳截断值分别是NLR为2.070、LMR为3.302,且其可以应用于丙型肝炎肝硬化并发肝性脑病的预测和筛查工作之中。

郑瑞鹏[4](2020)在《基于微生物组学的慢性肝病临床特点及粪菌移植延缓肝硬化大鼠疾病进程的机制研究》文中指出慢性肝病是一种由病毒、酒精或药物等不同致病因素引起肝损伤的进行性疾病。慢性肝病的持续性进展,可导致进行性肝脏损伤、炎症和修复的恶性循环,患者通常会经历肝炎、肝纤维化和肝硬化等过程,如疾病不能被有效控制,最终可发展为肝癌。早期的肝炎主要是以肝脏局部炎症反应导致肝细胞受损为特征,炎症的持续存在则可进一步引发慢性肝炎、肝纤维化甚至肝硬化的发生,患者一旦进入肝硬化阶段将导致肝脏的不可逆性损伤,最终形成肝癌。其中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肝癌的最常见类型。我国是肝病高发国家,据统计,2019年全世界一半以上的肝癌病例发生在中国,且80%的新增病例处于晚期癌症阶段。临床上主要采用手术切除或肝移植等外科手段对肝癌进行治疗,但肝癌患者的五年生存率极低,给社会公共卫生体系和患者身体健康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因此,发现并干预慢性肝病的早期阶段,如肝炎和肝硬化的进程,对于延缓其进展并阻止肝癌的发生发展尤为重要。肠道菌群在机体的免疫调节、代谢平衡以及营养摄入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被称为是一个被遗忘的代谢“器官”。肝脏通过门静脉、胆道与肠道连接,向肠道输送胆汁酸等生物活性物质维持机体需要,而肠道中的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也会沿着门静脉逆行至肝脏进而对肝脏造成损伤,此通路被称为肠-肝轴。近年来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临床研究表明肠道菌群紊乱在酒精性脂肪肝(Alcoholic liver disease,ALD)、非酒精性脂肪肝(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肝硬化以及肝癌等多种慢性肝病的发生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的研究多聚焦于肠道菌群与某种特定的肝病之间的关联性,但肠道菌群结构分布与慢性肝病的发生发展的关系有待于深入研究。肠道菌群失衡可导致有害菌增多,产生大量的细菌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LPS通过与Toll-like Receptor 4(TLR4)受体结合,激活免疫细胞内MyD88-NF-κB通路,最终促进IL-6、IL-1β和TNF-α等促炎性细胞因子的基因转录与合成分泌,从而加重炎症反应。益生菌可改善肠道菌群失衡并能延缓慢性肝病的发生和发展,从而降低肝病的恶化和死亡率。但益生菌不能在肠道中长期定殖,且不同菌株间功能差异巨大,对肝病的治疗作用仍具有较大争议。粪菌移植(F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FMT)是一种将健康人的肠道菌群整体移植到患者胃肠道内,对肠道菌群进行重塑的方法,已广泛应用于难辨梭状芽孢杆菌感染、炎症性肠病、顽固性便秘以及肠道免疫缺陷等疾病。目前应用FMT治疗慢性肝病的研究较少,其原因与慢性肝病的肠道菌群结构特点未被彻底揭示相关。此外,FMT治疗慢性肝病的作用机制也并不明确。为了解多种慢性肝病患者肠道菌群的组成特点,进而探讨FMT对慢性肝病的治疗作用机制。本研究拟使用高通量测序技术(16S rRNA)检测肝炎、肝硬化、HCC患者以及健康人的肠道菌群,解析不同病因和不同阶段慢性肝病的肠道菌群结构和组成,探讨肠道菌群与慢性肝病疾病进展之间的关系。同时通过构建肝硬化大鼠模型,以FMT对肝硬化大鼠进行干预,并联合微生物组学和代谢组学技术探讨FMT对肝硬化大鼠的治疗作用及机制,为临床上慢性肝病的诊治技术开辟新的领域。一、慢性肝病肠道菌群结构多样性研究方法:(1)以肝炎、肝硬化、HCC患者以及健康个体为研究对象,使用16S rRNA高通量测序技术检测肠道菌群的结构和组成,分析慢性肝病不同阶段肠道菌群的变化;(2)根据HCC患者是否存在肝硬化,分为肝硬化肝癌(LC-HCC:52例)和非肝硬化性肝癌(NLC-HCC:23例)两组,通过与单纯肝硬化组对比,分析肝硬化的并发对HCC患者肠道菌群的影响;(3)根据疾病诱因将HCC分为乙肝病毒诱发的HCC组(HBV-HCC:35例)、丙肝病毒诱发的HCC组(HCV-HCC:25例)和酒精性HCC组(ALD-HCC:15例),探讨不同病因对HCC患者肠道菌群结构和组成的影响。结果:(1)与健康组、肝炎组和HCC组相比,肝硬化组肠道菌群的多样性明显降低,疣微菌门和变形菌门的丰度明显增高(p﹤0.05),软壁菌门丰度显着降低(p﹤0.001);在属水平上,叶杆菌属、鞘氨醇单胞菌属、肠球菌属和Erysipelatoclostridium菌属等菌属的丰度显着增高(p﹤0.05),而青枯菌属、Catenibacterium菌属和Lachnospira菌属等菌属的丰度显着降低(p﹤0.05)。与健康组和肝炎组相比,尽管HCC组肠道菌群的多样性无明显变化(p﹥0.05),但梭杆菌门的丰度显着增高(p﹤0.05),同时劳特氏菌属、Clostridiates菌属以及Sarcina菌属等菌属的丰度显着增加(p﹤0.05)。这表明,在四组中,肝硬化组患者肠道菌群失调最为严重,尽管HCC组肠道菌群多样性无显着变化,但菌群种类的比例变化可能与HCC的发生相关。(2)与肝硬化组相比,LC-HCC组肠道菌群多样性无显着变化,而NLC-HCC组肠道菌群多样性显着增加(p﹤0.05)。菌属水平分析结果显示:与肝硬化相比,LC-HCC组中双歧杆菌菌属、阿克曼菌属等有益菌属以及考拉杆菌属等产短链脂肪酸菌属丰度显着降低(p﹤0.05),拟杆菌属、脱硫弧菌属等产LPS菌属丰度显着增高(p﹤0.05)。结果提示肠道菌群中有益菌的减少以及有害菌的增多可能是肝硬化进展为HCC的原因之一。(3)在HBV-HCC组、HCV-HCC组和ALD-HCC组之间,α多样性和β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三组之间没有显着差异(p﹥0.05)。尽管在三组中发现了肠球菌属等18个差异性菌属,但在门水平上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由此可见,HCC患者肠道菌群的结构组成与其不同病因无显着关联性。二、FMT对肝硬化大鼠的治疗作用及机制研究方法:使用CCL4和CCL4联合酒精的方法分别构建了两种肝硬化大鼠模型,并每天给予健康大鼠的粪便菌液进行干预治疗。(1)连续造模12周后,比较分析各组大鼠的生活状态、体重、腹水形成时间、生存时间和死亡率;并应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和HE染色技术对各组大鼠的肝功能指标以及肝脏的纤维化程度进行检测,探讨FMT对肝硬化大鼠的治疗作用。(2)ELISA检测各组大鼠血清中IL-6、IL-1β、和TNF-α炎症因子以及血浆中内毒素的含量;对各组大鼠血液、肠系膜淋巴结和肝脏组织中细菌含量以及肠道黏膜屏障的完整性进行检测;RT-PCR和Western-blot分别检测肝脏组织中TLR4-MyD88-NF-κB通路中相关信号分子的基因和蛋白的表达水平,初步探讨FMT对肝硬化大鼠的治疗机制。结果:(1)与肝硬化组相比,FMT治疗组大鼠的生活状态得到有效改善,体重增加,腹水形成时间和生存时间明显延长,死亡率显着降低(p﹤0.01);血清中ALT、AST和GGT等肝功能指标均显着改善(p﹤0.05,p﹤0.01),而白蛋白指标则明显增高(p﹤0.05);肝组织表面的结节数量减少,肝组织中假小叶结构减少,结缔组织增生程度减轻。以上结果表明,FMT可有效改善肝硬化大鼠的生活状态,恢复肝功能并延缓肝硬化的发展进程。(2)ELISA结果显示,FMT治疗组大鼠血清中IL-6、TNF-α和IL-1β促炎性细胞因子以及内毒素的含量均显着降低(p﹤0.05);血液、肠系膜淋巴结和肝组织中的细菌菌落数均显着减少(p﹤0.05),肠道黏膜的结构和屏障功能得到有效改善;大鼠肝组织中TLR4-MyD88-NF-κB通路的相关分子基因和蛋白的表达水平均显着降低。以上结果表明,FMT可有效改善肝硬化大鼠的肠道黏膜结构和屏障功能,减少细菌移位;FMT可通过下调TLR4-MyD88-NF-κB通路的相关分子基因和蛋白的表达水平,减轻肝硬化大鼠的炎症水平。三、FMT对肝硬化大鼠的肠道菌群组成与代谢的影响方法:(1)应用16S rRNA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各组大鼠的肠道菌群进行检测,分析比较各组大鼠肠道菌群的结构和组成,探讨FMT能否有效改善肝硬化大鼠肠道菌群的紊乱;(2)使用UPLC-Q/TOF-MS技术对各组大鼠血浆中差异性代谢物进行鉴别和分析,探讨FMT能否通过调节肝硬化大鼠的代谢模式进而发挥保护作用。结果:(1)肝硬化大鼠肠道菌群中乳杆菌科等有益菌属的丰度显着降低,而梭菌科和毛螺旋菌科等有害菌属的丰度显着增高,菌群结构和多样性紊乱;FMT治疗后,乳杆菌科等有益菌属的丰度增高,梭菌科和毛螺旋菌科等有害菌属的丰度降低,说明FMT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菌群结构,维持肠道微生态的平衡,进而通过肠-肝轴延缓肝硬化的进程。(2)肝硬化大鼠血浆中鞘氨醇和LysoPC(18:1(9Z))的含量显着降低,而视黄醇、8,9-环氧二十碳三烯酸、9-顺式视黄醛和花生四烯酸等代谢物的含量显着增高;FMT可调节花生四烯酸和视黄醇代谢通路。以上结果表明,FMT的治疗机制可能是通过改善肝硬化大鼠的肠道菌群的紊乱和调节花生四烯酸和视黄醇的代谢通路,进而延缓肝硬化的发展进程。结论:1.慢性肝病的发生与肠道菌群的紊乱密切相关,肝细胞癌(HCC)患者肠道菌群的紊乱与其是否并发肝硬化密切相关,而HCC患者肠道菌群的结构组成与其不同病因(如HBV感染、HCV感染或过度饮酒)无显着关联性。肝硬化进展为HCC可能与双歧杆菌菌属、阿克曼菌属等有益菌属及考拉杆菌属等产短链脂肪酸菌属丰度的降低,且与拟杆菌属、脱硫弧菌属等产LPS的菌属丰度的增高有关。2.粪菌移植(FMT)可有效改善肝硬化大鼠的肠道黏膜结构和屏障功能,减少细菌移位,进而延缓肝硬化发展进程;FMT的作用机制可能与下调TLR4-MyD88-NF-κB通路的相关分子基因和蛋白的表达水平,抑制促炎性细胞因子产生有关;FMT可通过调节花生四烯酸和视黄醇等代谢通路,改变大鼠的代谢模式,进而延缓肝硬化大鼠的疾病进程。创新性:1.本研究表征了我国吉林省肝炎、肝硬化和肝细胞癌(HCC)等慢性肝病患者的肠道菌群结构,发现HCC肠道菌群的紊乱与其是否并发肝硬化密切相关,而HCC患者肠道菌群的结构组成与其不同病因无显着关联性。2.本研究通过构建肝硬化大鼠模型验证了TLR4-MyD88-NF-κB通路相关信号分子在肝硬化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发现粪菌移植(FMT)可通过抑制TLR4-MyD88-NF-κB通路的相关分子基因和蛋白的表达水平,改善肝硬化大鼠的相关症状。3.本研究联合微生物组学和代谢组学技术阐释了FMT对肝硬化大鼠的治疗机制,发现FMT可通过调整肝硬化大鼠的肠道菌群结构并通过调节花生四烯酸和视黄醇代谢紊乱,延缓肝硬化的发展进程。

亓文骞[5](2020)在《HBV相关性肝癌和HBsAg阴性慢性乙肝的抗病毒疗效及影响因素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根治治疗后乙型肝炎病毒(HBV)DNA阳性肝细胞癌(HCC)及血清HBs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均是严重影响慢性HBV感染者预后的乙肝类型。HBV相关性肝癌通常发生在肝硬化的基础上,即便抗病毒治疗临床医生也已习惯于单独采用耐受性和安全性较好的口服NAs进行治疗,而常常忽略一个问题:即能经得起根治手术患者肝脏的良好代偿功能,因此是否可通过积极应用聚乙二醇干扰素序贯核苷类似物以更好动员机体的抗肿瘤免疫应答,同时又能达到通过长期抗病毒治疗以及HBV DNA,甚至对HBsAg更好的清除作用预防肝癌的复发值得进一步探讨。血清HBs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由于隐匿性CHB起病隐匿,在初次诊断时疾病大多已经出现长期肝功能异常,甚至进展到肝硬化失代偿期乃至HCC的程度。但此部分患者若在进展至肝硬化之前出现HBsAg清除,发生肝硬化和原发性肝癌(primary hepatocellular cancer,HCC)的风险很小,生存率并不明显下降。因此早期发现、治疗血清HBs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但是在我国,无论是制定指南的专家还是临床上的专业医师对HBsAg阴性期慢性乙型肝炎的认识仍未更新、重视,甚至相当一部分医务人员都不认识HBsAg阴性期这一慢性HBV的疾病阶段。本研究旨在评估肝切除/消融术后HBV DNA阳性HCC及血清HBs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的抗病毒影响因素,旨在探讨更加有效的抗病毒策略及具有预测作用的标志物,以指导临床对于此类患者的治疗,改善患者预后。研究方法:本研究通过两个多中心研究,分别纳入肝切除/消融术的HBV DNA阳性HCC患者及血清HBsAg阴性慢性乙肝患者。第一个多中心研究为前瞻性、随机、对照和多中心研究,纳入2007年1月至2009年1月接受肝切除/消融术的HBV-DNA阳性原发性肝癌患者。根据抗病毒方案将患者分为4组:早期联合组(恩替卡韦联合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联合用药1年,之后继续应用核苷类似物);晚期联合组(核苷类似物治疗1年后联合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 48周,之后继续应用核苷类似物);单纯核苷类似物治疗组;未抗病毒对照组。每3个月检查血清HBV DNA,乙肝表面抗原和甲胎蛋白水平,肝/肾功能检查和肝显像。主要终点包括无复发生存率(RFS)、疾病复发率和总生存率(OS)。试验注册号:CHICTR-PRCH-13003986。注册日期:2013年12月14日,http://www.chictr.org/showproj.aspx?项目=5581第二个多中心研究选取了在吉林省和黑龙江省5家具有地域代表性的消化/肝病中心(吉林大学附属中日联谊医院、吉林省吉林市人民医院,吉林省珲春市人民医院、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黑龙江省大庆市第二医院)进行。在2012年1月-2015年1月期间,纳入符合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的HBsAg阴性期患者61例为血清HBsAg阴性隐匿性HBV感染组,下述称为HBsAg阴性组。并选取同期于上述中心进行抗病毒治疗的79例慢性HBV患者作为血清HBsAg阳性对照组,下述称为HBsAg阳性组。检测血清和肝组织CXCL10水平,及CXCL10基因G-201A rs1439490位点和C-1513T rs1440802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分析CXCL 10水平及CXCL10基因rs1439490位点和rs1440802位点SNP与HBsAg阴性慢性乙肝的关系,并进一步分析CXCL10基因SNP与HBsAg阴性慢性乙肝患者抗病毒治疗的关系。结果:1.共纳入447例HBV DNA阳性HCC患者。早期联合治疗组2年、8年RFS和8年OS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两个抗病毒组(P<0.05)。2.经过48周的抗病毒治疗后,早期联合治疗组的HBsAg下降量>1500 IU/ml的患者多于晚期联合治疗组和单药治疗组,早期联合治疗组的平均HBsAg水平显着降低(P<0.05)。3.无论在早期联合组、晚期联合组还是单纯NAs对照组,血清HBsAg降低>1500 IU/ml的患者的长期累HCC复发率均显着高于HBsAg降低≤1500 IU/ml的患者。4.多变量分析表明,早期联合治疗以及治疗48周后HBsAg降低>1500 IU/ml与切除/消融后死亡率和疾病复发率降低相关。5.HBsAg阴性组平均年龄为52.8岁,乙肝家族史的比例为34.4%,肝脏纤维化(Fibroscan)处于F2-4占53.4%,METAVIR纤维化分期评分为2.0±1.3,均明显高于HBsAg阳性组;而ALT水平为60.6±24.5IU/L,肝组织HBV DNA水平为2.3±1.1 log10IU/ml,METAVIR炎症活动度评分为1.1±0.3,明显低于HBSAG阳性组。两组在性别和HBV基因型无明显差异。6.HBsAg阴性组患者的血清CXCL10水平为157.1±68.9ng/ml、肝组织CXCL10免疫染色评分为0.9±0.9、肝组织CXCL10mRNA表达水平为1.0±0.5,均明显低于HBsAg阳性组患者(462.5±218.7、2.6±1.2、2.5±0.3),P值分别<0.001。7.血清HBsAg阴性组患者CXCL10基因启动子区G-201A位点G/G基因型比例为83.6%明显高于血清HBsAg阳性组患者(70.9%),而G/A及A/A基因型比例明显低于血清HBsAg阳性组患者,P值<0.05。8.无论HBsAg阴性组还是阳性组患者中G-201A位点为G/G基因型者的肝组织CXCL10免疫染色评分及肝组织CXCL10mRNA表达水平均明显低于非G/G基因型者。且HBsAg阴性组患者中G-201A位点为G/G基因型者血清CXCL10水平也明显低于非G/G型者。9.无论在血清HBsAg阴性组还是HBsAg阳性组患者中CXCL10基因启动子区G-201A位点为G/G基因型患者肝组织METAVIR炎症活动度评分明显低于非G/G基因型患者(P值分别为0.002,0.023)。10.年龄、ALT水平及CXCL10基因启动子区G-201A位点基因型是HBV感染者发生血清阴性隐匿现象的独立影响因素。11.在HBsAg阴性期患者中,GG型患者3个月时血清CXCL10水平为51.3±24.0 ng/ml,明显低于非GG型患者(70.1±16.1 ng/ml),P<0.05。在HBsAg阳性患者中,GG型患者3个月、6个月时血清CXCL10水平为50.1±18.0ng/ml、33.8±9.4 ng/ml,均明显低于非GG型患者(81.8±21.1 ng/ml、53.1±21.3 ng/ml),P<0.01。12.HBsAg阴性组患者(n=27)中,GG型患者抗病毒治疗3个月、6个月及12个月时血清病毒阴转率分别为61.9%、71.4%及76.2%,均低于同期非GG型患者。结论:1.早期联合抗病毒治疗可能是肝切除/消融术后HBV-DNA阳性肝细胞癌更有效的治疗策略。2.抗病毒治疗48周后,HBsAg降低>1500 IU/ml与降低HCC死亡率和疾病复发相关。3.CXCL10基因启动子区G-201A位点G/G基因型是HBV感染者发生血清阴性隐匿现象的独立影响因素。4.CXCL10基因启动子区G-201A位点基因多态性可能影响HBsAg阴性慢性乙肝患者抗病毒疗效。

葛洪斌[6](2020)在《肿瘤坏死诱导CD61+M2型巨噬细胞通过TLR4/CXCL5介导中性粒细胞在肝癌中浸润的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肿瘤坏死是实体肿瘤的重要特征之一,部分肝细胞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患者肿瘤病理组织中常见细胞坏死,既往研究关于肿瘤坏死对肿瘤进展的关注不足。本课题组前期研究发现肝癌中存在一群由肿瘤坏死碎片诱导的IL-1β+M2型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umor-associated macrophages,TAMs),通过释放IL-1β介导“炎-癌”微环境,它可能在肝癌进展中扮演重要角色。本文研究的目的是进一步研究这群促炎的特殊M2型巨噬细胞(CD61+)的表型和功能,同时建立有效的用于评估肝癌坏死的方法,评价肿瘤组织坏死对行肝切除术后肝癌患者预后的影响。材料与方法本研究肝癌组织病理标本及患者外周血标本来源于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浙江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收集179例可切除肝癌病理标本,通过病理学方法评估肿瘤坏死情况,并建立坏死评分机制。收集肝癌患者相关临床信息,包括肿瘤直径、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总胆红素、甲胎蛋白等,分析肝癌坏死相关临床因素。通过基因测序分析检测巨噬细胞表型和功能相关的基因水平的表达情况,通过免疫组化检测肝癌组织中巨噬细胞(CD206,CD61)、中性粒细胞(Elastase)、CXCL5等表达情况,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肿瘤组织及外周血单核细胞分化来源的巨噬细胞中CD206、CD61、IL-1β等的表达,通过免疫印迹法检测巨噬细胞中TLR4/NF-κb等的表达。ELISA法检测细胞上清中细胞因子的水平,Transwell法和流式细胞计数检测CXCL5介导中性粒细胞的趋化情况。结果本研究临床统计部分共纳入179例行肝癌根治切除术患者(肝癌坏死组96例,肝癌非坏死组83例),统计结果发现肝癌TNM分期III-IV级是肝癌发生坏死的相关危险因素(p<0.05)。根据单因素与多因素分析,在纳入分析的179例病人样本中,术前TBIL>21umol/L,ALB<40g/L,肿瘤TNM分期III-IV级,肿瘤坏死是影响肝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肝癌非坏死组的总体生存期(OS)显着高于肝癌坏死组(p<0.001);肝癌非坏死组的无病生存期(DFS)同样高于肝癌坏死组(p=0.0978)。同时,我们证实人HCC中存在一群由肿瘤坏死碎片诱导的CD61+M2型巨噬细胞,该巨噬细胞亚群发挥促炎能力,能量来源依靠糖酵解。同时肿瘤细胞坏死碎片能够通过TLR4/NF-κb通路诱导CD61+M2型巨噬细胞合成大量CXCL5。体外实验证实,CD61+M2型巨噬细胞来源的CXCL5能够有效招募中性粒细胞。肝癌组织芯片提示,CXCL5的高表达以及中性粒细胞的高度浸润与肝癌不良预后呈正相关。结论首先我们利用肝癌病理组织标本建立肝癌坏死评分模型,根据肿瘤坏死面积将肝癌坏死程度进行评分,分为HNS(HCC necrosis score,HNS)0、1、2、3分。肝癌TNM分期III-IV级是肝癌发生坏死的相关危险因素。肝癌坏死严重程度与肝癌患者不良预后呈正相关。该模型可以用来预测可切除肝癌患者的预后情况,为肝癌的转移和复发预防提供理论依据。同时在肝癌肿瘤微环境中发现一群由肿瘤细胞坏死碎片诱导的促炎型CD61+M2型巨噬细胞,肿瘤坏死细胞碎片可通过TLR4/NF-κb炎症通路介导CD61+M2型巨噬细胞合成CXCL5,从而招募大量中性粒细胞浸润肝癌,造成不良预后。上述证据提示,肿瘤坏死是肝癌的重要临床特征,为肝癌的治疗和预后指导提供了理论依据。

王贵强,段钟平,王福生,庄辉,李太生,郑素军,赵鸿,侯金林,贾继东,徐小元,崔富强,魏来[7](2020)在《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9年版)》文中研究指明为了实现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2030年消除病毒性肝炎作为重大公共卫生威胁"的目标,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和肝病学分会于2019年组织国内有关专家,以国内外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基础、临床、预防研究进展为依据,结合现阶段我国的实际情况,更新形成了《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9年版)》,为慢性乙型肝炎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ChineseSocietyofInfectiousDiseases,ChineseMedicalAssociation;ChineseSocietyofHepatology,ChineseMedicalAssociation[8](2019)在《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9年版)》文中研究说明为了实现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2030年消除病毒性肝炎作为重大公共卫生威胁"的目标,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和肝病学分会于2019年组织国内有关专家,以国内外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基础、临床、预防研究进展为依据,结合现阶段我国的实际情况,更新形成了《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9年版)》,为慢性乙型肝炎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ChineseSocietyofInfectiousDiseases,ChineseMedicalAssociation;ChineseSocietyofHepatology,ChineseMedicalAssociation[9](2019)在《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9年版)》文中研究说明为了实现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2030年消除病毒性肝炎作为重大公共卫生威胁"的目标,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和肝病学分会于2019年组织国内有关专家,以国内外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基础、临床、预防研究进展为依据,结合现阶段我国的实际情况,更新形成了《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9年版)》,为慢性乙型肝炎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王贵强,王福生,庄辉,李太生,郑素军,赵鸿,段钟平,侯金林,贾继东,徐小元,崔富强,魏来[10](2019)在《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9年版)》文中研究表明为了实现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2030年消除病毒性肝炎作为重大公共卫生威胁"的目标,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和肝病学分会于2019年组织国内有关专家,以国内外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基础和临床研究进展为依据,结合现阶段我国的实际情况,更新形成了《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9年版)》,为慢性乙型肝炎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二、可预测肝癌患者肝移植适应性的评分系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可预测肝癌患者肝移植适应性的评分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微血管侵犯预测后解剖性与非解剖性肝切除对肝癌预后影响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钆塞酸二钠增强后核磁肝癌特征性征象联合血清标记物对微血管侵犯的预测研究
    背景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肝癌微血管侵犯预测分层后解剖性与非解剖性肝切除应用的预后对比研究
    背景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微血管侵犯风险和肿瘤直径联合分层后解剖性与非解剖性肝切除的适用范围研究
    背景
    方法与材料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综述
    参考文献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博士期间发表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2)术前外周血ALRI和NγLR预测TACE治疗的PHC患者预后的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2.1 临床资料
    2.2 实验方法
    2.3 统计学处理
第三章 结果
    3.1 ALRI与NγLR截点
    3.2 ALRI和NγLR与临床特征的关系
    3.3 ALRI和NγLR诊断ROC曲线在不同随访时间点的比较
    3.4 ALRI和NγLR与肝癌患者TACE治疗后预后的关系
    3.5 预测肝癌患者TACE治疗后预后的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
第四章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综述 原发性肝癌治疗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3)NLR、LMR与丙型肝炎肝硬化并发肝性脑病的相关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临床资料
    2.2 诊断标准
        2.2.1 纳入标准
        2.2.2 排除标准
    2.3 统计学方法
第三章 结果
    3.1 肝性脑病患者与非肝性脑病患者的一般资料
    3.2 肝性脑病患者与非肝性脑病患者的临床资料
    3.3 炎症指标预测肝性脑病
        3.3.1 三种炎症指标预测肝性脑病的ROC曲线分析结果
        3.3.2 ROC曲线特征选取最佳截断值
第四章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综述 丙型肝炎肝硬化并发肝性脑病预测指标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4)基于微生物组学的慢性肝病临床特点及粪菌移植延缓肝硬化大鼠疾病进程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慢性肝病的研究进展
        1.1.1 病毒性肝病
        1.1.2 酒精性肝病
        1.1.3 非酒精性脂肪肝
        1.1.4 药物性肝病
        1.1.5 自身免疫性肝病
    1.2 肠道微生态与慢性肝病的研究进展
        1.2.1 肠道菌群的概念
        1.2.2 肠-肝轴学说
        1.2.3 肠道菌群与慢性肝病的研究进展
        1.2.4 FMT在肝病治疗中的应用进展
    1.3 本课题的设计思路
第2章 慢性肝病患者肠道菌群结构多样性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研究对象与分组
        2.1.2 粪便样本采集与DNA提取
        2.1.3 16S rRNA V4 区扩增与纯化
        2.1.4 16S rRNA测序和生物信息学分析
        2.1.5 统计学分析
    2.2 结果
        2.2.1 患者临床信息统计
        2.2.2 16SrRNA测序深度
        2.2.3 慢性肝病患者肠道菌群物种多样性的差异分析
        2.2.4 慢性肝病患者肠道菌群门和属水平的差异性分析
        2.2.5 肝硬化组、LC-HCC组和NLC-HCC组中肠道菌群物种多样性分析
        2.2.6 肝硬化组、LC-HCC组,NLC-HCC组肠道菌群门和属水平的差异性分析
        2.2.7 肠道菌群紊乱与临床因素之间的关系
        2.2.8 肠道菌群紊乱与HCC病因的关联分析
    2.3 讨论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FMT对肝硬化大鼠的治疗作用及机制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材料
        3.1.2 实验方法
    3.2 结果
        3.2.1 FMT改善了各组大鼠的生活状态和生存时间
        3.2.2 FMT延缓了各组大鼠的体重下降和腹水形成时间
        3.2.3 FMT减轻肝损伤保护肝功能
        3.2.4 FMT可改善肝硬化大鼠的肝纤维化发展进程
        3.2.5 FMT可降低肝硬化大鼠血清中炎性细胞因子和内毒素含量
        3.2.6 FMT可减少肝硬化大鼠肠道菌群的移位
        3.2.7 FMT可改善肝硬化大鼠肠道粘膜的屏障功能
        3.2.8 FMT抑制了肝硬化大鼠肝组织中TLR4 信号通路
    3.3 讨论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FMT对肝硬化大鼠的肠道菌群组成与代谢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实验材料
        4.1.2 实验方法
    4.2 结果
        4.2.1 16SrRNA测序深度
        4.2.2 FMT对肝硬化大鼠肠道菌群多样性的影响
        4.2.3 FMT对肝硬化大鼠肠道菌群门和属水平的影响
        4.2.4 UPLC-Q/TOF-MS的稳定性评估
        4.2.5 FMT对肝硬化大鼠体内代谢组学的影响
        4.2.6 FMT治疗后差异性代谢物鉴别
        4.2.7 FMT对肝硬化大鼠相关代谢通路的影响
    4.3 讨论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图
附录表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5)HBV相关性肝癌和HBsAg阴性慢性乙肝的抗病毒疗效及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第1章 引言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慢性HBV感染的自然史划分
    2.2 抗HBV治疗管理策略简述
    2.3 针对HBV-HCC患者的抗病毒治疗问题
    2.4 针对HBsAg阴性慢性乙肝患者的抗病毒治疗问题
    2.5 小结
第3章 HBV相关性肝癌根治术后患者Peg-IFN序贯核苷类似物的抗病毒疗效及与长期预后的关系
    3.1 材料与方法
        3.1.1 研究对象
        3.1.2 纳入标准
        3.1.3 知情同意与伦理
        3.1.4 抗病毒治疗方案
        3.1.5 分组
        3.1.6 监测指标
        3.1.7 检验方法
    3.2 统计学方法
    3.3 结果
    3.4 讨论
    3.5 小结
第4章 HBsAg阴性慢性乙肝患者CXCL10 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分析及与抗病毒治疗的关系
    4.1 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
        4.1.1 研究对象及分组
        4.1.2 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
    4.2 检测方法
        4.2.1 血尿常规及肝肾功能检测
        4.2.2 血清学HBV及 HCV标志物
        4.2.3 血清及肝组织HBV DNA定量检测
        4.2.4 HBV基因型
        4.2.5 血清CXCL10 水平
        4.2.6 CXCL10 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分析
        4.2.7 肝组织CXCL10 mRNA检测
        4.2.8 肝组织炎症及纤维化评分
        4.2.9 肝组织CXCL10 免疫组化染色评分
    4.3 统计学分析方法
    4.4 结果
    4.5 讨论
第5章 结语
    5.1 本课题的主要结论
    5.2 本课题的主要创新性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读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6)肿瘤坏死诱导CD61+M2型巨噬细胞通过TLR4/CXCL5介导中性粒细胞在肝癌中浸润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中英文缩略词
1 研究背景
2 材料和方法
    2.1 实验试剂及设备
    2.2 主要试剂配方
    2.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 结果
    3.1 临床病理资料
    3.2 肝癌坏死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
    3.3 肝癌坏死对预后的影响
    3.4 肿瘤坏死型肝癌巨噬细胞浸润增加
    3.5 肿瘤细胞坏死碎片诱导促炎的M2 型(CD206~+IL-1β~+)巨噬细胞
    3.6 HCC坏死微环境中存在一群CD61~+促炎型M2 型巨噬细胞
    3.7 CD61~+M2 型巨噬细胞通过TLR4/CXCL5 介导中性粒细胞在HCC中的浸润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肿瘤细胞坏死在肝癌中的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7)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9年版)(论文提纲范文)

一、术语
二、流行病学和预防
    (一)流行病学
    (二)预防
        1. 保护易感人群:
        2. 管理传染源:
        3. 切断传播途径:
三、病原学
四、自然史及发病机制
    (一)自然史
    (二)发病机制
五、实验室检查
    (一)HBV血清学检测
    (二)HBV病毒学检测
        1. HBV DNA定量:
        2. HBV基因分型:
        3. 耐药突变株检测:
    (三)HBV新型标志物检测
        1抗-HBc抗体定量:
        2. HBV RNA定量:
        3. 乙型肝炎病毒核心相关抗原(hepatitis B core-related antigen,HBcrAg):
    (四)血清生物化学检查[71]
        1. ALT和AST:
        2. 总胆红素:
        3. 血清白蛋白:
        4. 凝血酶原活动时间(prothrombin activity time,
        5. 血清γ-谷氨酰转移酶(γ-glutamyl transferase,GGT):
        6. 血清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
        7. 甲胎蛋白及其异质体L3:
        8. 维生素K缺乏或拮抗剂-Ⅱ诱导蛋白(proteininduced by vitamin K absence or antagonist-II,PIVKA-Ⅱ):
六、肝纤维化无创诊断技术
    (一)天冬氨酸转氨酶和血小板比率指数(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 to platelet ratio index,APRI)评分
    (二)肝纤维化4因子指数(fibrosis 4 score,FIB-4)
    (三)其他指标
    (四)肝脏硬度值测定
七、影像学诊断
    (一)腹部超声检查
    (二)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
    (三)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nane iamge,MRI)
八、病理学诊断
九、临床诊断
    (一)慢性HBV携带状态
    (二)HBe Ag阳性CHB
    (三)非活动性HBs Ag携带状态[105-106]
    (四)HBe Ag阴性CHB
    (五)隐匿性HBV感染(occult hepatitis B virusinfection,OBI)[107]
    (六)乙型肝炎肝硬化[108-109]
十、治疗目标
十一、抗病毒治疗的适应证
十二、NAs治疗
    (一)NAs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1. 恩替卡韦(entecavir):
        2. 富马酸替诺福韦酯(tenofovir disoproxil fumarate,TDF):
        3. 富马酸丙酚替诺福韦片(tenofovir alafenamide fumarate tablets,TAF):
        4. 其他药物:
    (二)NAs的选择
    (三)NAs耐药的预防和处理
        2. 治疗中:定期检测HBV DNA定量,以便及时发现病毒学突破,并尽早给予挽救治疗(表5)。对于NAs发生
    (四)NAs治疗的监测
        1. 治疗前相关指标基线检测:
        2. 密切关注患者治疗依从性问题:
        3. 少见或罕见不良反应的预防和处理:
        4. 耐药监测及处理:
十三、干扰素-α治疗
    (一)Peg-IFN-α治疗的方案及疗效
    (二)Peg-IFN-α抗病毒疗效的预测因素
    (三)Peg-IFN-α的不良反应及其处理[6,112-113]
    (四)Peg-IFN-α治疗的禁忌证[6,112-113]
十四、其他治疗
    (一)抗炎、抗氧化、保肝治疗
    (二)抗纤维化治疗
十五、慢性HBV感染者的监测和随访管理[6,112-113]
    (一)慢性HBV携带状态和非活动性HBs Ag携带状态患者的管理
    (二)抗病毒治疗过程中的监测
    (三)抗病毒治疗结束后的随访
十六、特殊人群抗病毒治疗的推荐意见
    (一)应答不佳患者
    (二)应用化学治疗和免疫抑制剂治疗的患者
    (三)妊娠相关情况处理
    (四)儿童患者
    (五)肾功能损伤患者
    (六)HBV和HCV合并感染患者
    (七)HBV和HIV合并感染患者
    (八)HBV相关肝衰竭患者
    (九)HBV相关肝细胞癌患者
    (十)肝移植患者
十七、尚待研究和解决的临床问题

(10)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9年版)(论文提纲范文)

1 术语
2 流行病学和预防
    2.1 流行病学
    2.2 预防
        2.2.1 保护易感人群
        2.2.2 管理传染源
        2.2.3 切断传播途径
3 病原学
4 自然史及发病机制
    4.1 自然史
    4.2发病机制
5 实验室检查
    5.1 HBV血清学检测
    5.2 HBV病毒学检测
    5.3 HBV新型标志物检测
    5.4 血清生物化学检查[71]
6 肝纤维化无创诊断技术
    6.1 天冬氨酸转氨酶和血小板比率指数(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 to platelet ratio index,APRI)
    6.2 肝纤维化4因子指数(fibrosis 4 score,FIB-4)
    6.3 其他指标
    6.4 肝脏硬度值测定
7 影像学诊断
    7.1 腹部超声检查
    7.2 CT
    7.3 MRI
8 病理学诊断
9 临床诊断
    9.1 慢性HBV携带状态
    9.2 HBeAg阳性CHB
    9.3 非活动性HBsAg携带状态[105,106]
    9.4 HBeAg阴性CHB
    9.5 隐匿性HBV感染(occult hepatitis B virus infection,OBI)[107]
    9.6 乙型肝炎肝硬化[108,109]
1 0 治疗目标
1 1 抗病毒治疗的适应证
1 2 NAs治疗
    1 2.1 NAs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1 2.1.1 恩替卡韦(entecavir,ETV)
        1 2.1.2 富马酸替诺福韦酯(tenofovir disoproxil fumarate,TDF)
        1 2.1.3富马酸丙酚替诺福韦片(t e n o f o v i ralafenamide fumarate tablets,TAF)
        1 2.1.4 其他药物
    1 2.2 NAs的选择
    1 2.3 NAs耐药的预防和处理
    1 2.4 NAs治疗的监测
        1 2.4.1 治疗前相关指标基线检测
        12.4.2密切关注患者治疗依从性问题
        1 2.4.3 少见或罕见不良反应的预防和处理
        1 2.4.4 耐药监测及处理
1 3 干扰素-α治疗
    1 3.1 Peg-IFN-α治疗的方案及疗效
        1 3.1.1 Peg-IFN-α初治单药治疗
        1 3.1.2 Peg-IFN-α与NAs联合治疗
        1 3.1.3 Peg-IFN-α进一步降低HBV相关HCC的发生率
    1 3.2 Peg-IFN-α抗病毒疗效的预测因素
    1 3.3 Peg-IFN-α的不良反应及其处理[6,112,11 3]
    1 3.4 Peg-IFN-α治疗的禁忌证[6,112,11 3]
1 4 其他治疗
    14.1抗炎、抗氧化、保肝治疗
    1 4.2 抗纤维化治疗
1 5 慢性HBV感染者的监测和随访管理[6,112,113]
    1 5.1 慢性HBV携带状态和非活动性HBsAg携带状态患者的管理
    1 5.2 抗病毒治疗过程中的监测
    1 5.3 抗病毒治疗结束后的随访
16特殊人群抗病毒治疗的推荐意见
    16.1应答不佳患者
    16.2应用化学治疗和免疫抑制剂治疗的患者
    16.3妊娠相关情况处理
    16.4儿童患者
    16.6 HBV和HCV合并感染者
    16.7 HBV和HIV合并感染者
    16.8 HBV相关肝衰竭患者
    16.9 HBV相关HCC患者
    16.10肝移植患者
17尚待研究和解决的临床问题

四、可预测肝癌患者肝移植适应性的评分系统(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微血管侵犯预测后解剖性与非解剖性肝切除对肝癌预后影响的对比研究[D]. 胡浩宇. 南方医科大学, 2021
  • [2]术前外周血ALRI和NγLR预测TACE治疗的PHC患者预后的临床意义[D]. 李玲. 延边大学, 2020(05)
  • [3]NLR、LMR与丙型肝炎肝硬化并发肝性脑病的相关性分析[D]. 朱敏. 延边大学, 2020(05)
  • [4]基于微生物组学的慢性肝病临床特点及粪菌移植延缓肝硬化大鼠疾病进程的机制研究[D]. 郑瑞鹏. 吉林大学, 2020(01)
  • [5]HBV相关性肝癌和HBsAg阴性慢性乙肝的抗病毒疗效及影响因素分析[D]. 亓文骞. 吉林大学, 2020(08)
  • [6]肿瘤坏死诱导CD61+M2型巨噬细胞通过TLR4/CXCL5介导中性粒细胞在肝癌中浸润的机制研究[D]. 葛洪斌. 浙江大学, 2020(01)
  • [7]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9年版)[J]. 王贵强,段钟平,王福生,庄辉,李太生,郑素军,赵鸿,侯金林,贾继东,徐小元,崔富强,魏来. 实用肝脏病杂志, 2020(01)
  • [8]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9年版)[J]. ChineseSocietyofInfectiousDiseases,ChineseMedicalAssociation;ChineseSocietyofHepatology,ChineseMedicalAssociation. 国际流行病学传染病学杂志, 2019(06)
  • [9]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9年版)[J]. ChineseSocietyofInfectiousDiseases,ChineseMedicalAssociation;ChineseSocietyofHepatology,ChineseMedicalAssociation. 中华肝脏病杂志, 2019(12)
  • [10]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9年版)[J]. 王贵强,王福生,庄辉,李太生,郑素军,赵鸿,段钟平,侯金林,贾继东,徐小元,崔富强,魏来. 中国肝脏病杂志(电子版), 2019(04)

标签:;  ;  ;  ;  ;  

预测肝细胞癌患者是否适合肝移植的评分系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