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泊酚对兔肝缺血/再灌注损伤一氧化氮和内皮素的干预

丙泊酚对兔肝缺血/再灌注损伤一氧化氮和内皮素的干预

一、异丙酚对兔肝缺血/再灌注损伤中一氧化氮和内皮素的干预(论文文献综述)

刘淼[1](2020)在《右上肢缺血预处理对经右侧桡动脉途径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患者桡动脉闭塞的影响及其机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冠状动脉造影技术一直被认为是诊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金标准。自1989年Campeau介绍经桡动脉途径冠状动脉造影技术和1993年Kiemeneij介绍了经桡动脉途径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技术以来,桡动脉途径逐渐被认为是心脏导管技术的主要入路点。大量的临床研究表明经桡动脉途径冠状动脉造影明显优于经股动脉途径冠状动脉造影,主要表现在:第一、有更少的术后并发症;第二、患者具有更好的手术耐受性;第三、患者住院时间相对更短,患者住院费用相对要少。因此经桡动脉途径经皮冠状动脉造影技术更受广大心内科介入手术医师及患者的欢迎。然而经桡动脉途径仍然具有不利于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其中最主要的是桡动脉闭塞症。桡动脉闭塞多数是无症状不易被发现的,因为手掌部接受双重供血。然而桡动脉一旦闭塞,将会限制将来再次进行经桡动脉途径冠状动脉造影术,限制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和血液透析患者导管瘘等操作的执行。因此辨别并避免桡动脉闭塞的危险因素、增加有益因素和预防及抑制桡动脉闭塞事件的发生非常重要。经桡动脉途径冠状动脉造影术后桡动脉闭塞有两个主要的发病机制:血栓形成和血管内膜增生。经桡动脉途径冠状动脉造影技术可导致血管内膜损伤,桡动脉血管内皮平滑肌细胞功能紊乱,使血流介导的血管舒张功能降低。桡动脉CT扫描和血管内超声等检查以及组织功能研究表明桡动脉插管后桡动脉结构和功能发生重要改变。如果桡动脉鞘管直径超过桡动脉内径,桡动脉内皮层可能会受到严重破坏。这种内皮损伤是血流介导的血管舒张功能的降低的重要原因,同时也是内皮增生和桡动脉闭塞的关键因素。目前关于缺血预处理的研究是一个热点问题,主要是缺血预处理对靶器官及组织的保护效应。目前研究的范围较广,由最早的远端缺血预处理对心脏的保护效应到肝脏、肺脏、脑、肾等组织器官的保护效应均有研究。关于缺血预处理保护组织器官的作用机制的研究也越来越多,主要是神经内分泌的激活,引起机体释放一些体液保护因子,从而对机体产生抗炎、抗血小板聚集、保护血管内皮功能等作用。因此,我们设想缺血预处理可能对距离处理位点最近的动脉血管有一定的保护作用,我们以观察经桡动脉途径经皮冠状动脉造影术后桡动脉闭塞为出发点,研究缺血预处理对桡动脉闭塞的影响,以及桡动脉闭塞的危险因素。研究目的:1.缺血预处理对桡动脉闭塞的影响;2.识别桡动脉闭塞的危险及保护因素;3.观察缺血预处理对桡动脉闭塞的远期影响。研究方法:1.选取2017年9月至2018年4月我院首次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且诊断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患者。我们根据预实验结果估算本研究单组所需最低样本量为290例,我们连续入选了 755例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和介入治疗的患者;最终,322例患者在冠状动脉造影前接受缺血预处理并入组,318例患者入未行缺血预处理组。有115例患者因不符合入组标准,符合排除标准而被排除。入选患者根据其住院号的奇数或偶数被随机分为缺血预处理组(IC)和非缺血预处理组(non-IC),2.签订同意行经桡动脉途径冠状动脉造影术知情同意书和同意进行该临床研究的知情同意书;3.所有患者术前均进行桡动脉直径测量。根据手术顺序,给予缺血预处理组患者行缺血预处理,用水银血压计将袖带绑在右上臂,给予加压至200mmHg,持续约5min,然后释放,持续约5min,共4个循环。4.经桡动脉途径冠状动脉造影术:给予双重抗血小板药物治疗,阿司匹林300mg,氯吡格雷600mg或者替格瑞洛180mg.根据患者手术顺序,患者依次送入导管室行冠状动脉造影介入治疗。常规选取右侧桡动脉作为冠状动脉造影首选入径血管,桡动脉穿刺点选取距离桡骨茎突2-3cm,搏动最强点,用2%利多卡因局麻,以20G穿刺针采用Seldinger技术进行桡动脉血管穿刺,穿刺成功见回血后沿穿刺针送入导丝,沿导丝置入动脉鞘管,经鞘管侧孔给予普通肝素至少3000U,如有需要术者根据患者情况及公斤体重酌情增加剂量(普通肝素100IU/kg)。冠状动脉血管成形术应用6F指引导管,术后立即拔除桡动脉鞘管。5.术后均用标准的旋压式动脉压迫止血带进行压迫止血,以刚能触到桡动脉搏动为标准,每1.5-2小时左右给予压迫止血带减压1圈直至完全减压。6.术后第二天行桡动脉B超,查看患者桡动脉通畅情况;7.记录桡动脉缺血结束至行经桡动脉途径冠状动脉造影时间,术前桡动脉直径,围手术期间患者用药,研究患者年龄,性别以及病史,检验指标等因素。8.随访9.所有数据采用SPSS 23.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连续变量正态分布计量资料均采用均数±标准差来表示,分类记数资料用百分率表示。连续变量资料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比较。计数资料比较使用卡方检验。对影响桡动脉闭塞的因素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来分析识别桡动脉闭塞的各项危险因素及其对桡动脉闭塞的影响;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1.缺血预处理组与非缺血预处理组临床资料的比较缺血预处理组共322例患者,术后24小时有3位发生桡动脉闭塞,闭塞率为0.93%;非缺血预处理组共318例患者,术后24小时有14例患者出现桡动脉闭塞,闭塞率为4.4%;两组比较,缺血预处理组桡动脉闭塞率明显降低,P=0.006.2.早期桡动脉闭塞危险因素分析桡动脉闭塞组β受体阻滞剂应用率明显低于非桡动脉闭塞组(41%&69%,P=0.014);桡动脉闭塞组曲美他嗪应用率明显低于非桡动脉闭塞组(17.6%&49.1%,p=0.01);桡动脉闭塞组桡动脉内径明显小于非桡动脉闭塞组(2.31 ±0.53&2.59±0.47,P=0.015);桡动脉闭塞组缺血预处理率明显低于非桡动脉闭塞组(17.6%%51.2%,p=0.006).3.早期桡动脉闭塞的独立危险因素将桡动脉内径,缺血预处理,β受体阻滞剂,曲美他嗪等放入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显示桡动脉内径小为冠状动脉造影术后早期桡动脉闭塞的独立危险因素。缺血预处理及β受体阻滞剂是桡动脉闭塞的保护因素。4.随访术后约第650天左右随访时发现,缺血处理组与非缺血处理组两组桡动脉内径较术前均明显减小。缺血处理组随访前后桡动脉内径比P=0.024;非缺血预处理组随访前后桡动脉内径比之P=0.047。约术后890天左右再次随访上次现场随访患者,两次随访桡动脉内径未见明显差异。研究结论:缺血预处理可能有益于降低经桡动脉途径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24小时内桡动脉闭塞率。桡动脉内径小,是冠状动脉造影术后24小时桡动脉闭塞的独立危险因素。缺血预处理以及β受体阻滞剂的应用可能是桡动脉闭塞的保护因素。经皮冠脉介入治疗可能会导致术后桡动脉内径一定程度的减小。背景经桡动脉途径冠脉介入治疗因其更少的术后并发症、减少患者住院时间、降低患者住院费用、增加患者术后舒适度等优势被广大术者及患者所接受,但经桡动脉途径冠脉介入治疗方法可导致桡动脉血管损伤,主要涉及以下4个方面:1.桡动脉内径与鞘管大小之间的关系在桡动脉急性损伤中起重要作用;2.桡动脉穿刺引起桡动脉内膜撕裂;3.鞘管的拉伸效应和鞘管本身的通过;4.导管在插入和撤出桡动脉的过程中桡动脉痉挛。手术过程中对桡动脉的损伤可引起相应的并发症,如穿刺部位的出血、缺血、血肿、假性动脉瘤、动静脉瘘等,其中最重要是桡动脉闭塞。桡动脉闭塞的原因主要是桡动脉损伤后诱发桡动脉内原位血栓形成及桡动脉内中膜增生。肢体缺血预处理即多数文献提及的远端缺血预处理,其实施过程是通过对血压袖带进行充气,压力达到阻断肢体动脉血流得目的并持续几分钟,然后将血压袖带放气使得肢体血流再通并持续几分钟,如此反复几个循环。其作用过程使得神经内分泌激活,促使机体释放保护性因子,最终起到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抗炎、抗血小板聚集、抗氧化应激、甚至抗细胞凋亡等效果,进而发挥其保护缺血再灌注组织器官的作用。我们的临床观察研究发现肢体缺血预处理可能有助于降低桡动脉闭塞率,但其机制不明。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肢体缺血预处理降低经桡动脉途径冠脉介入治疗术后桡动脉闭塞的可能机制。通过动物模型模拟经桡动脉途径冠脉介入治疗过程对桡动脉的损伤过程,研究缺血预处理对兔股动脉经机械损伤后机体反应的影响。方法将24只新西兰大白兔分为4组,分别为正常对照组(Control):不进行缺血预处理,不进行股动脉穿刺,第一天采血5ml,第二天采血5ml后解剖兔右侧股动脉。缺血预处理组(IC):对兔右侧下肢进行缺血预处理,不对股动脉穿刺。缺血预处理后第二天解剖兔右侧股动脉,缺血处理前及解剖前分别采血5ml;单纯股动脉穿刺组(P):对兔右侧股动脉单纯进行股动脉穿刺留鞘。第二天解剖右侧穿刺留鞘股动脉,股动脉穿刺前及解剖前分别采血5ml;缺血预处理+股动脉穿刺组(ICP):对兔右下肢进行缺血预处理,1.5小时后进行股动脉穿刺留鞘,第二天行穿刺股动脉解剖,缺血预处理前及股动脉解剖前分别采血5ml。对血液标本离心并分装,检测兔穿刺留鞘前后血浆中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E选择素、P选择素、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PAI-1)、肿瘤坏死因子-a(TNF-a)、白介素-6(IL-6)、白介素-10(IL-10)、一氧化氮(NO)、内皮素-1(ET-1)等。留取损伤血管组织,并观察损伤血管的病理变化及血管内皮PI3K/AKT/eNOS通路蛋白的表达。结果1.各组兔右侧股动脉内径及基础血浆指标的比较:术前四组兔右侧股动脉内径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四组间无显着差异(p>0.05)。各组干预前兔血清vWF、P选择素、E选择素、tPA、PAI-1、NO、ET、TNF-a、IL-6、IL-10 水平无显着差异。2.各组处理前后血浆指标的比较。正常对照组与单纯缺血预处理组比较,血浆vWF、P选择素、ET-1、tPA、PAI-1、IL-6、IL-10、TNF-a 水平两组间无显着差异,但血浆NO水平在缺血预处理组明显升高。血浆vWF、P选择素、E选择素、PAI-1、IL-10、ET-1水平在单纯股动脉穿刺留鞘组和缺血预处理+股动脉穿刺留鞘组均明显升高。vWF、PAI-1两组间升高幅度无显着差异。缺血预处理组+股动脉穿刺留鞘组术后血浆P选择素、ET-1术后水平升高幅度显着低于单纯股动脉穿刺留鞘组。血浆IL-6、TNF-a水平在单纯股动脉穿刺留鞘组术后较术前明显升高,两者血浆水平在缺血预处理+股动脉穿刺留鞘组术后较术前未见显着差异,且两指标在缺血预处理+股动脉穿刺留鞘组术后升高值显着低于单纯股动脉穿刺留鞘组。血浆tPA水平在单纯股动脉穿刺留鞘组和缺血预处理组+股动脉穿刺留鞘组均显着降低,两组间血浆tPA水平术后较术前降低幅度无显着差异。血浆NO水平在单纯股动脉穿刺留鞘组术后较术前显着降低,其在缺血预处理+股动脉穿刺留鞘组术后较术前无显着差异,且血浆NO水平在缺血预处理组+股动脉穿刺留鞘组降低幅度显着低于单纯股动脉穿刺留鞘组。3.病理结果:1)HE染色对照组及缺血预处理组HE染色显示兔股动脉内膜完整,弹力膜连续,内皮细胞清晰可见;股动脉穿刺组和缺血预处理组+股动脉穿刺组兔股动脉,内皮细胞部分脱失,内膜连续性中断,弹力膜断裂明显,且部分存在中膜变性。2)免疫组化检测四组血管内皮PI3K、AKT、eNOS的表达情况。单纯缺血预处理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发现缺血预处理组血管内皮P13K、AKT、eNOS表达明显增强;缺血预处理组+股动脉穿刺留鞘组与单纯股动脉穿刺留鞘组相比血管内皮P13K、AKT、eNOS表达明显增强。结论抗炎、改善内皮功能、调节黏附分子的释放可能是缺血预处理抑制血栓形成,进而影响桡动脉闭塞率的作用机制。缺血预处理通过PI3K/AKT/eNOS蛋白通路调节血管内皮释放NO进而发挥其作用。

徐璐[2](2019)在《CT灌注成像及体素内不相干运动扩散加权成像对兔肝热缺血再灌注损伤的诊断价值》文中指出目的:通过建立兔肝不同程度热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探究CTPI及IVIM对不同程度WIRI病理生理变化的评估价值,并通过分析CTPI参数及IVIM-DWI参数的相关性探讨IVIM-DWI无创评价微循环灌注方面的价值。方法:新西兰大白兔30只,随机均分成3组(W0、W1、W2组),W1、W2分别阻断肝右后叶血供40min和60min,再灌注6h建立肝WIRI模型,W0作为正常对照组,仅开腹后关闭腹腔。所有实验兔均进行常规3.0T MRI、IVIM-DWI扫描及全肝CTPI成像,在相应工作站测量IVIM-DWI参数ADC、D、D*和f值以及CTPI参数肝动脉灌注指数(PI)、肝动脉灌注量(AF)、门静脉灌注量(PF)。每组兔在检查后取耳缘静脉血检测血清天冬氨酸转氨酶(AST)、丙氨酸转移酶(ALT)及乳酸脱氢酶(LDH);取冻存肝组织检测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及髓过氧化物酶(MPO);取新鲜肝组织,常规HE染色,光镜下观察肝组织病理学及微观形态学的变化。采用SPSS 19.0与MedCalc软件处理分析。采用组内相关系数(ICC)分析两名医师测量灌注参数之间的一致性。多组均数差异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均数差异的比较采用LDS法,对于方差不齐,采用Welch法,组间多重比较采用Dunnett’s T3法。采用Pearson或spearman相关分析评价CTPI参数、IVIM-DWI参数与肝功能指标、生化指标的相关性及评价CTPI参数与IVIM-DWI参数的相关性。用ROC曲线评价IVIM-DWI、CTPI各参数的诊断效能。P<0.05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CTPI参数:各组间梗死区PI、AF、PF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未梗死区PI、AF、PF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IVIM参数:不能区分梗死区与未梗死区,各组间ADC、D、D*、f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W1、W2组中:PI梗死区较未梗死区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4,P=0.049);PF梗死区较未梗死区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W2组AF梗死区较未梗死区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9)(3)CTPI参数梗死区:PI、PF与ALT、AST、MDA、MPO均呈正相关,与LDH、SOD均呈负相关(P均<0.05);未梗死区:PI、AF与ALT、AST、LDH、丙二醛、MPO均呈正相关,与SOD均呈负相关(P均<0.05)。各IVIM-DWI参数与ALT、AST均呈负相关,与SOD均呈正相关(P均<0.05)。D、D*与LDH呈负相关(P均<0.05)。(4)CTPI参数评价不同热缺血时间梗死区时,PI、PF有较高诊断效能。评价不同热缺血时间未梗死区时,PI、AF有较高诊断效能。IVIM-DWI参数ADC、D*、D有较高诊断效能,AUC均>0.900;其次为f>0.800。(5)IVIM-DWI参数ADC、D*、f与PI、AF呈负相关,与PF无相关性。结论:1、CTPI参数可以敏感、有效的评价兔肝WIRI后血流动力学的改变,检测肝组织损伤及坏死。2、IVIM-DWI敏感性稍差,但可无创、定量评价兔肝WIRI后肝组织损伤程度及微循环改变。

戴大军,蔡俊赢[3](2015)在《N-乙酰半胱氨酸对兔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文中提出目的探讨兔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及N-乙酰半胱氨酸对兔肝的保护作用。方法选40只实验兔,将其随机分为肝缺血/再灌注组(I/R组)和肝缺血/再灌注+N-乙酰半胱氨酸组(I/R+NAC组),于门静脉阻断前(T0)、门静脉开放即刻(T1)、开放后2 h(T2)、开放后5 h(T3)、开放后7 h(T4)时间点记录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分别测定各组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二醛(MDA)、超氧化物岐化酶(SOD),并检测肝细胞凋亡数。结果与T0比较,两组T1、T2、T3、T4时间点ALT、AST及MDA显着升高,SOD明显降低;与I/R组比较,I/R+NAC组T1、T2、T3、T4时间点ALT、AST及MDA显着下降,SOD明显升高,且I/R+NAC组T3、T4时凋亡细胞数减少。结论 NAC对兔肝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保护作用,可能与NAC清除氧自由基,抑制肝细胞凋亡有关。

洪丰华[4](2012)在《异丙酚对肝叶切除术患者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及氧自由基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异丙酚对肝叶切除术患者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及氧自由基的影响。方法将50例肝叶切除的手术患者随机分成异丙酚组和对照组。异丙酚组于麻醉插管后全程用微泵持续静脉输注异丙酚5mg/(kg·h)。对照组应用等量生理盐水持续静脉输注,余同异丙酚组。结果肝门阻断末和术后第一天两组患者血浆NO水平均较术前明显下降,血浆ET-1水平均较术前明显增加,但异丙酚组下降或增加的幅度均低于对照组,术后第三天两组患者血浆NO和ET-1水平均恢复至术前水平。肝门阻断末和术后第一天两组患者血浆MDA水平均较术前明显增加,血浆SOD水平均较术前明显下降,且异丙酚组增加或下降的幅度明显低于对照组,且术后第三天两组患者血浆SOD和MDA水平均恢复至术前水平。结论肝叶切除术可引起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紊乱和氧自由基生成增多,异丙酚能调节血浆NO/ET-1比例的失衡,保护血管内皮细胞;降低氧自由基水平,抑制脂质过氧化反应,对肝叶切除术引起肝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张惠君[5](2012)在《异丙酚麻醉对肝叶切除术患者肝功能与一氧化氮/内皮素-1比例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异丙酚麻醉对肝叶切除术患者肝功能与一氧化氮(NO)/内皮素-1(ET-1)比例的影响。方法观察组于麻醉插管后异丙酚5 mg/(kg.h)微泵持续静脉输注,对照组予以等量生理盐水微泵持续静脉输注,余同观察组。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肝门阻断前(T1)、肝门阻断末(T2)和术后第3天(T3)肝功能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和血浆NO、ET-1含量的变化。结果肝门阻断末两组患者ALT和AST水平均明显上升(P<0.05或P<0.01),且对照组上升幅度明显高于观察组(P<0.05),术后第3天两组患者ALT和AST水平均恢复至肝门阻断前水平。同时肝门阻断末两组患者血浆NO水平明显下降,血浆ET-1水平明显上升(P<0.05或P<0.01),且对照组上升幅度明显高于观察组(P<0.05),术后第3天两组患者血浆NO和ET-1水平均恢复至肝门阻断前水平。结论肝叶切除术可引起血浆NO/ET-1的比例失衡,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紊乱。异丙酚对肝叶切除术患者具有保护作用,能调节患者血浆NO/ET-1比例的失衡,保护血管内皮功能。

郑海燕[6](2009)在《丙泊酚麻醉对围手术期肝缺血再灌注损伤患者血浆一氧化氮/内皮素-1和炎症细胞因子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观察围手术期应用丙泊酚麻醉对肝缺血再灌注损伤患者血浆一氧化氮/内皮素-1(NO/ET-1)和炎症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行肝叶切除的手术患者60例,分成对照组和丙泊酚组。对照组采用咪唑安定、芬太尼、阿曲库胺麻醉诱导;丙泊酚组采用丙泊酚2mg/kg静注,余同对照组。诱导后两组均静注芬太尼、阿曲库胺间断维持麻醉,丙泊酚组加用丙泊酚4~6 mg/(kg·h)微泵持续静脉输注至关腹,对照组以同样方法输注等量生理盐水。两组患者分别在术前(T1)、肝门阻断未(T2)、术后第1天(T3)和术后第3天(T4)抽取静脉血,采用ELISA法检测血浆N0、ET-1、白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浆白介素-8(IL-8)含量。结果:两组患者术前血浆NO、ET-1、IL-6、IL-8和TNF-α含量无统计学差异(P>0.05)。肝门阻断末和术后第1天两组患者血浆NO含量均较术前明显下降,血浆ET-1、IL-6、IL-8和TNF-α含量均明显增加,但丙泊酚组下降或增加幅度均低于对照组,且术后第3天两组患者血浆NO、ET-1、IL-6、IL-8和TNF-α含量均恢复至术前水平。结论:肝缺血再灌注损伤可引起血浆NO/ET-1的比例失衡和促炎症细胞因子释放,从而引起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紊乱,产生或加重炎症反应。围手术期应用丙泊酚麻醉对肝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保护作用,其作用可能通过调节NO/ET-1比例失衡和抑制促炎症细胞因子释放,保护血管内皮细胞和减轻炎症反应而实现。

张承巍,袁彤,仇金鹏,麻海春,周春燕[7](2008)在《异丙酚对颅内肿瘤患者围术期血浆中一氧化氮和内皮素水平的影响及临床意义》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异丙酚对颅内肿瘤患者围手术期血浆中一氧化氮(NO)和内皮素(ET)水平的影响,探讨异丙酚的脑保护作用机制。方法:将40例ASAⅠⅡ级颅内肿瘤择期手术患者进行编号,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异丙酚组和异氟醚组,每组20例。麻醉维持分别为异丙酚组:生理盐水500mL加异丙酚;异氟醚组:1%2%的异氟醚持续吸入,两组均间断给予芬太尼、维库溴铵维持麻醉。分别于麻醉诱导前(T1)、气管插管后1h(T2)、2h(T3)、术后4h(T4)和24h(T5),抽取静脉血,测定血浆NO及ET含量。结果:T1和T2时,两组患者血浆NO和ET水平比较差异无显着性;T3和T4时,异丙酚组血浆NO和ET水平低于异氟醚组(P<0.05);T5时,异氟醚组和异丙酚组血浆NO水平均升高,两组比较差异无显着性;异氟醚组和异丙酚组血浆ET水平虽均降低,两组比较差异有显着性(P<0.05)。结论:临床麻醉剂量的异丙酚能显着降低颅内肿瘤患者围术期血浆中NO及ET水平,提示异丙酚具有非选择性抑制一氧化氮合酶(NOS)及体内ET生成的作用,从而具有多途径、多位点的脑保护特性。

杨金凤[8](2007)在《奥曲肽对兔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及机理研究》文中认为第一部分奥曲肽对兔肝缺血再灌注损伤血流动力学、血液生化及炎性细胞因子的影响目的:观察奥曲肽对兔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血流动力学、血清酶学及炎性细胞因子的影响,以探讨其对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可能的机制。方法:采用Pringle’s兔肝脏缺血再灌注模型,将24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A组)、肝脏缺血再灌注组(B组)和奥曲肽预适应组(C组)。观察三组动物肝门阻断前(T1)、阻断后15min(T2)、30min(T3)、再灌注15min(T4)、30min(T5)、60min(T6)、120min(T7)、240min(T8)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HR)变化;T1、T3、T5、T6、T7、T8各时点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乳酸脱氢酶(LDH)、内毒素(ETX)以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1β(IL-1β)的变化。结果:1.从缺血15min至再灌注60min各时点B组MAP、HR明显低于A组(P<0.01),从缺血15min至再灌注15minC组MAP和HR明显低于A组(P<0.01),从缺血15min至再灌注60min C组又明显高于B组(P<0.05,P<0.01)。2.从缺血30min开始各时点B组、C组ALT、AST、LDH均显着高于A组(P<0.05或p<0.01),再灌后120min达高峰,而C组又低于B组(P<0.05或p<0.01);从缺血30min开始B、C组血浆ETX与A组比较明显升高(P<0.05或P<0.01),C组明显低于B组(P<0.01)。3.从缺血30min开始,B组血浆TNF—α明显高于A组(P<0.05,p<0.01),再灌注60分达高峰,从再灌注30min开始C组血浆TNF—α明显高于A组(P<0.05,p<0.01),从缺血30min开始C组血浆TNF—α明显明显低于B组(P<0.05,p<0.01);从缺血30min开始,B组血浆IL-1β明显高于A组(p<0.01),从缺血30min开始至再灌注120分C组血浆IL-1β明显高于A组(P<0.05,p<0.01),再灌时各时点C组血浆IL-1β又都明显低于B组(P<0.05,p<0.01)。结论:1.奥曲肽对兔肝脏缺血再灌损伤有明显的保护作用。2.奥曲肽对兔肝脏缺血再灌损伤的保护作用涉及两个方面:(1)直接的肝细胞保护;(2)下调TNFα、IL-1β等炎症介质和降低血浆中内毒素水平。第二部分奥曲肽对兔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病理形态学、细胞超微结构及细胞凋亡的影响目的:观察奥曲肽对兔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肝组织病理形态学、细胞凋亡及凋亡调节蛋白Bcl-2/Bax的影响,进一步明确其对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理。方法:采用Pringle’s肝脏缺血再灌注模型,将96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三大组:假手术组(A组)、肝脏缺血再灌注组(B组)和奥曲肽预适应组(C组),A、B、C三大组根据不同的再灌注时间(30min、60min、120min、240min)又分为AⅠ、AⅡ、AⅢ、AⅣ,BⅠ、BⅡ、BⅢ、BⅣ和CⅠ、CⅡ、CⅢ、CⅣ亚组,光镜观察各亚组病理形态学变化,透射电镜观察AⅢ、BⅢ、CⅢ组肝细胞超微结构变化,TUNEL法及流式细胞仪检测AⅢ、BⅢ、CⅢ组肝细胞凋亡,免疫组化检测AⅢ、BⅢ、CⅢ组细胞凋亡调节蛋白Bcl-2/Bax在肝细胞中的表达。结果:1.光镜下可见采用奥曲肽预适应的C组各亚组损伤均明显较B组轻微,B组损伤最严重的是再灌注120分钟组和240分钟组(BⅢ组、BⅣ组)。2.透射电镜下可见CⅢ组亚细胞结构损伤明显较BⅢ组轻微。3.TUNEL法及流式细胞仪检测的细胞凋亡CⅢ组明显少于BⅢ组。4.CⅢ组凋亡调节蛋白表达Bcl-2明显高于BⅢ组,Bax明显低于BⅢ组。结论:1.奥曲肽能明显减轻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病理形态学和细胞超微结构的改变,抑制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肝细胞凋亡,上调抑凋亡蛋白Bcl-2,下调促凋亡蛋白Bax,表明奥曲肽对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有明显的保护作用。2.奥曲肽对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是通过线粒体Bcl-2/Bax凋亡通路介导的。第三部分奥曲肽对兔肝缺血再灌注损伤蛋白质表达的影响目的:建立假手术组、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组及奥曲肽预适应组兔肝组织双向凝胶电泳图谱,并加以分析验证,以进一步明确奥曲肽对肝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Pringle’s肝脏缺血再灌注模型,将24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三组:假手术组(A组)、肝脏缺血再灌注组(B组)和奥曲肽预适应组(C组),三组均在缺血30min再灌注120min取肝组织;用双向凝胶电泳技术分离三组肝组织总蛋白,经双向凝胶电泳、考马斯亮蓝染色、Image Scanner扫描仪扫描获得双向凝胶电泳图谱;PDQest图像分析软件分析差异蛋白质点,采用MALDI-TOF-MS鉴定,获取肽质量指纹图谱,分析相关蛋白质;并采用Western blot对差异表达明显的蛋白质进行验证。结果:1.获得了背景清晰、重复性好的双向凝胶电泳图谱,经PDQuest 2DE软件分析,共获得31个有明显差异的蛋白质斑点,其中20个蛋白质斑点在B组表达上调,17个蛋白质点斑在C组表达上调,7个蛋白质斑点在B组表达下调,11个蛋白质斑点在C组表达下调。2.对31个蛋白质斑点进行MALDI-TOF-MS质谱分析鉴定,得到16个蛋白质结果,主要为与线粒体有关的代谢酶、分子伴侣、抗凋亡蛋白以及与细胞结构、信号转导及转录翻译相关的蛋白质与启动子。3.Western blot方法验证了差异明显的HSP70、HSP27的表达水平。结果显示:HSP70和HSP27表达水平在B、C两组均明显上调,且C组上调幅度更大,结果与比较蛋白质组学研究的结果一致。结论:奥曲肽对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机制是复杂的,涉及多个蛋白质的表达变化。奥曲肽主要通过调控线粒体相关的代谢酶如尼克酰胺腺嘌呤二核甘酸氧化还原酶和磷酸丙糖异构酶,增加抗损伤性物质如HSP70、HSP27等的生成及明显上调磷脂酰乙醇胺绑定蛋白从而抑制细胞分泌、调控细胞凋亡而发挥对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仍有许多与此相关的蛋白质表达改变有待进一步研究证实。

孙茜,吕雅宁[9](2006)在《《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06年第13卷关键词索引》文中提出

王万铁,林丽娜,谢克俭[10](2005)在《异丙酚对缺血再灌注肝脏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的调控》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以透明质酸评估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并观察其在肝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及异丙酚的调控效果。方法:实验于2002-06/2005-01在温州医学院病理生理学教研室及第一附属医院手术室进行。①分组:实验兔20只和肝癌手术患者18例均随机分为肝缺血再灌注组(n=10,n=9)和异丙酚治疗组(n=10,n=9)。②给药:兔异丙酚治疗组肝门阻断前即刻用微量注射器泵经颈内静脉持续给予异丙酚20mg/(kg·h),直至术毕前10min。肝癌患者异丙酚治疗组肝门阻断前即刻用微量注射器泵经外周静脉持续给予异丙酚4mg/(kg·h),直至术毕前10min。③检测指标:分别于缺血前(阻断前)、缺血45min(兔)或阻断25min(患者)和再灌注45min(兔)或再开放25min(患者)共3个时相点,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浆透明质酸浓度,赖氏法检测谷丙转氨酶活性。结果:20只实验兔和18例肝癌手术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①肝缺血再灌注期间,实验兔和肝癌手术患者血浆透明质酸浓度、谷丙转氨酶活性明显升高,尤以再灌注45min或再开放25min为着犤兔透明质酸(2.03±0.65)μg/L,谷丙转氨酶(1.03±0.14)μkat/L;患者透明质酸(0.59±0.14)μg/L,谷丙转氨酶(2.11±0.25)μkat/L,(P<0.05或P<0.01)犦。②异丙酚可逆转上述指标的异常变化犤再灌注45min兔透明质酸(1.21±0.28)μg/L;谷丙转氨酶(0.76±0.16)μkat/L;阻断25min患者透明质酸(0.44±0.10)μg/L;谷丙转氨酶(0.78±0.29)μkat/L,(P<0.05或P<0.01)犦。②实验兔及肝癌手术患者于缺血再灌注期间,透明质酸与谷丙转氨酶之间均存在着明显的正相关犤r=0.883(实验兔)和0.754(患者),P均<0.01犦。结论: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紊乱在肝缺血再灌注损伤发生、发展中起重要的作用,异丙酚可通过保护血管内皮细胞而减轻肝缺血再灌注损伤。

二、异丙酚对兔肝缺血/再灌注损伤中一氧化氮和内皮素的干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异丙酚对兔肝缺血/再灌注损伤中一氧化氮和内皮素的干预(论文提纲范文)

(1)右上肢缺血预处理对经右侧桡动脉途径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患者桡动脉闭塞的影响及其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部分 右上肢缺血预处理对经右侧桡动脉途径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患者桡动脉闭塞的影响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统计分析
    结果
    讨论
    结论
    图表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肢体缺血预处理影响动脉机械损伤后动脉闭塞机制的探究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材料及方法
    统计分析
    结果
    讨论
    结论
    图表
    参考文献
综述Ⅰ 预防及治疗经桡动脉途径冠脉介入治疗术后桡动脉闭塞率的方法
    参考文献
综述Ⅱ 缺血预适应及其在心血管方面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外文论文1
外文论文2

(2)CT灌注成像及体素内不相干运动扩散加权成像对兔肝热缺血再灌注损伤的诊断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1 对象和方法
    1.1 实验对象
    1.2 实验材料
    1.3 试验方法及步骤
2 结果
    2.1 CTPI参数分析
    2.2 IVIM-DWI参数分析
    2.3 VIM-DWI参数与CTPI参数的相关性分析
    2.4 肝组织病理及酶学指标
3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综述 肝热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的研究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3)N-乙酰半胱氨酸对兔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剂与仪器
    1.2 实验动物与分组
    1.3 模型制作
    1.4 观察指标
    1.5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两组不同时点HR、MAP的比较
    2.2 两组不同时点ALT、AST的比较
    2.3 两组不同时点MDA、SOD的比较
    2.4 两组不同时点肝细胞凋亡数的比较
3 讨论

(4)异丙酚对肝叶切除术患者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及氧自由基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治疗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肝叶切除手术患者围手术期血浆NO和ET-1水平的变化
    2.2 肝叶切除手术患者围手术期血浆SOD和MDA水平的变化
3 讨论

(5)异丙酚麻醉对肝叶切除术患者肝功能与一氧化氮/内皮素-1比例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及分组
    1.2 治疗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围手术期肝功能变化
    2.2 两组患者围手术期血浆NO和ET-1水平的变化
3 讨论

(7)异丙酚对颅内肿瘤患者围术期血浆中一氧化氮和内皮素水平的影响及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2 结 果
    2.1 颅内肿瘤患者围术期血浆NO水平
    2.2 颅内肿瘤患者围术期血浆ET水平
3 讨 论

(8)奥曲肽对兔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及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中英文缩写词简表
第一部分 奥曲肽对兔肝缺血再灌注损伤血流动力学、血液生化及炎性细胞因子的影响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第二部分 奥曲肽对兔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病理形态学、细胞超微结构及细胞凋亡的影响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第三部分 奥曲肽对兔肝缺血再灌注损伤蛋白质表达的影响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参考文献县长
附录 动物模型图及其他相关图
综述一 肝脏热缺血再灌注损伤机制及药物预适应研究进展
综述二 奥曲肽及其在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研究进展
综述三 蛋白质组学技术及其在药学领域的研究进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四、异丙酚对兔肝缺血/再灌注损伤中一氧化氮和内皮素的干预(论文参考文献)

  • [1]右上肢缺血预处理对经右侧桡动脉途径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患者桡动脉闭塞的影响及其机制[D]. 刘淼. 山东大学, 2020(04)
  • [2]CT灌注成像及体素内不相干运动扩散加权成像对兔肝热缺血再灌注损伤的诊断价值[D]. 徐璐. 天津医科大学, 2019(02)
  • [3]N-乙酰半胱氨酸对兔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J]. 戴大军,蔡俊赢. 中国当代医药, 2015(36)
  • [4]异丙酚对肝叶切除术患者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及氧自由基的影响[J]. 洪丰华. 海峡药学, 2012(04)
  • [5]异丙酚麻醉对肝叶切除术患者肝功能与一氧化氮/内皮素-1比例的影响[J]. 张惠君. 中国现代医生, 2012(03)
  • [6]丙泊酚麻醉对围手术期肝缺血再灌注损伤患者血浆一氧化氮/内皮素-1和炎症细胞因子的影响[J]. 郑海燕. 实用医学杂志, 2009(23)
  • [7]异丙酚对颅内肿瘤患者围术期血浆中一氧化氮和内皮素水平的影响及临床意义[J]. 张承巍,袁彤,仇金鹏,麻海春,周春燕.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8(04)
  • [8]奥曲肽对兔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及机理研究[D]. 杨金凤. 中南大学, 2007(01)
  • [9]《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06年第13卷关键词索引[J]. 孙茜,吕雅宁. 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 2006(06)
  • [10]异丙酚对缺血再灌注肝脏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的调控[J]. 王万铁,林丽娜,谢克俭. 中国临床康复, 2005(43)

标签:;  ;  ;  ;  ;  

丙泊酚对兔肝缺血/再灌注损伤一氧化氮和内皮素的干预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