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布尼茨给敏明的两封信

莱布尼茨给敏明的两封信

一、莱布尼茨致闵明我的两封信(论文文献综述)

魏京翔[1](2021)在《闵明我及其着述研究 ——以《中华帝国历史、政治、伦理与宗教论集》为中心》文中认为

王洪兵,张松梅[2](2018)在《农耕仪式与文明对话:十八世纪中国耕制度在欧洲的传播》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十八世纪的欧洲存在着严重的社会问题,欧洲各国思想家们在需求本国解决方案之外,努力从其它文明中探寻救世良方。同一时期的中国社会、经济、文化蓬勃发展,出现了相对繁荣的局面,尤其是中国在农业经济和社会治理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让欧洲传教士和思想家推崇备至,他们在欧洲广泛宣传和赞誉中国的耕耤典礼,并推动各国君主积极效仿,从而对启蒙时期的欧洲产生了深刻影响。

楚建德[3](2018)在《东学西渐:明清之际汉字欧洲传播与当下的实践性回应研究》文中提出与中国的经济发展相匹配,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已是当下最为关切的课题之一。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底层结构是汉语的国际性传播。或者说,汉字汉语的传播是东学西渐的基础。为此,探索欧洲与中国文字与语言的原始接触,他们对汉字汉语的直观感受与学习方法就变得具有现实意义。明清之际欧洲来华传教士的汉字汉语研习与传播,其时欧洲本土早期汉字家对于汉字汉语的研究探索,成为研究的重点和焦点。在来华传教士研习汉字汉语的同时,欧洲早期汉学家缪勒等人从自身的文化传统出发,结合在华传教士发回欧洲的有关汉字汉语的信息资料,发起《中文之钥》研究项目。试图通过欧洲索隐理论和组合术,找到快速掌握汉字汉语的方式方法,引起莱布尼茨的极大关注。在对欧洲早期汉学家《中文之钥》项目失败原因分析的基础上,论文从东学西渐的实践出发,建立起一套全新的《中文之钥》理论结构,以期帮助国际汉语学习者快速地掌握汉字汉语。绪论部分论述本论文的选题缘起、前人相关研究梳理和论文的创新之处。第一章论述明清之际欧洲的社会背景与文化背景,特别是耶稣会的背景资料。本章论述在于给那个时代一个相对完整的图景,为以后传教士在不同阶段与汉字汉语的接触与研习打下基础。第二章论述欧洲对于中国文字的早期的间接接触,主要通过游记的方式在欧洲出现,后来通过日本认识汉字的过程。第三章论述明清之际欧洲传教士直面汉字的早期历史,以沙勿略、范礼安、罗明坚、利玛窦、艾儒略、金尼阁等传教士为论述对象。第四章论述清前期欧洲传教士学习汉字汉语的情况和汉字汉语西传欧洲的图景。以汤若望、白晋、傅尔蒙、马若瑟等为主要论述对象。第五章论述明清之际欧洲本土传教士对于汉字汉语学习与研究所作出的努力。以基歇尔、缪勒、门采尔、巴耶尔、莱布尼茨为主要论述对象。论述这些传教士和早期汉学家对于寻找《中文之钥》的过程与结果。第六章论述东学西渐《中文之钥》的理论结构。通过汉字构件、六书造字系统、汉字十二种构形结构、全景记忆方式等规律性的研究,找到学习汉字汉语的方便路径,阶段性完成《中文之钥》的研究成果。

叶隽[4](2017)在《“汉学主义”何以成为夏洛之网?——兼论学术概念的提炼与理论型构过程》文中研究表明《汉学主义——东方主义与后殖民主义之外的选择》,顾明栋着,张强等译,商务印书馆,2015一、狐狸的无奈——"东方主义"的概念出新与学理问题"汉学"的出现,既是以欧洲为主体的西方学术在新的学术和知识范式之下的必然现象,同时不可避免地也就附带上它所依靠的文明体所特有的势境特征。所以"汉学主义"这一概念的出现,自然也就有其合理性。当然,相比

张涛[5](2016)在《莱布尼茨的技术思想与实践》文中认为在德国学界近一个世纪不间断的文献整理和实践推助下,惯常以哲学家和数学家身份出场的莱布尼茨,如今又以技术发明家的面孔"重现江湖"。他的许多技术发明与实践被重新研究、复原、建模和评估,其技术思想也开始得到关注和研究。他的技术思想整体概括为系统性与自动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和机械论的有机论三个方面,具体包含一般科学、技术交换、共同福祉、技术用于外在事物等方面。这不仅向世人展示了莱布尼茨的另一重身份,也丰富和推进了人们对当代技术哲学以及对近代哲学的理解视域。

谢子卿[6](2016)在《中国礼仪之争和路易十四的法国(1640-1710):中国天主教史钩沉》文中研究说明中国礼仪之争是中国天主教史上最重要的历史事件之一,也是明清中外关系史上的重要事件。本文以法国为切入点,深度探讨法国在中国礼仪之争历史发展过程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本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主要有两点:第一,1692年康熙帝解禁天主教后中国天主教传教发展顺利,但为何罗马教廷会在18世纪初决定禁止中国礼仪,这其中有关中国礼仪之争的历史叙事尚有重大空缺,因此本文的目标就是完善中国礼仪之争的历史叙事,这其中礼仪之争在法国的发展是关键和重点。第二,通过研究中国礼仪之争和法国的关系,从中西关系史和中法对比的角度重新理解中国天主教传教史,重新审视天主教传入中国对于中国融入早期全球化过程的意义和重要性。本文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展开:1.法国传教士和法国的传教团体参与中国礼仪之争的具体过程。这其中包括:第一位进入中国传教的罗历山神父;巴黎外方传教会的创始人陆方济,他将巴黎外方传教会带入中国;巴黎外方传教会士阎当,他是中国礼仪之争的主要当事人;巴黎外方传教会在17世纪末取代多明我会和方济各会成为中国礼仪的主要反对者;法国耶稣会士李明神父和郭弼恩神父支持中国礼仪,他们的着作在法国接受审查,由此法国成为中国礼仪之争的主战场。2.法国各界介入中国礼仪之争。其中,杨森派反对中国礼仪,他们亦是耶稣会一贯反对者。巴黎大主教诺阿耶、莫城主教波絮埃亦反对中国礼仪,康布雷大主教费讷隆同情耶稣会,反对过激处理礼仪问题。路易十四的忏悔神父拉雪兹神父支持耶稣会,曼特侬夫人亦同样牵涉入内。索邦大学在1700年审查中国礼仪,由此中国礼仪之争在法国和欧洲成为焦点话题,罗马教廷随机决定禁止中国礼仪。由此可知,礼仪之争在法国是中国礼仪之争历史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3.耶稣会在解释适应政策的时候,承认中国的历史可能比《圣经》历史久远,承认中国文明可能优于基督教文明,因此不被当时基督教世界的核心价值观所接受,是造成各方反对中国礼仪的一大原因。4.法国教会内部的权力斗争、传教团体间权力斗争、法国和葡萄牙在远东的国家利益冲突等等,都是导致礼仪之争矛盾被激化的重要原因。从中可以看到民族国家的地位上升,传教团体依附国家,而罗马教廷的地位下降。5.通过礼仪之争在法国的研究,可见西学东渐对于中国的影响和汉学西进对法国的影响大相径庭。法国人积极讨论中国礼仪之争,法国汉学也随之起步,并且影响到启蒙运动。而康熙年间,中国教徒中的文人数量锐减,中国人对于西学的兴趣在降低。以中国礼仪之争为切入点,探讨明末清初东西交往对于双方的影响,并且从全球化的角度审视东西方历史发展道路上的不同变数。6.有关中国礼仪之争法语原始文献的翻译,为中国天主教研究提供更多的基础史料。

李秀芳[7](2015)在《莱布尼茨《中国近事》研究》文中指出德国科学家与哲学家莱布尼茨对中国有着浓厚的兴趣。《中国近事》是莱布尼茨于1697年编辑整理的一部关于中国的作品,该书的第一版包括莱布尼茨的序言和传教士寄往中国的六封信;1699年再版时,收入了白晋的《康熙皇帝传》。该书收入的信件主要介绍了有关中国的一些最新信息。在《中国近事》的序言中,莱布尼茨表达了对中国的看法,他选择的这些信件也贯穿着这些认识。本文以《中国近事》的第二版为文本,尝试梳理莱布尼茨在《中国近事》中对中国的具体认识,并参考同时期的其它文献,如李明的《中国近事报道》,《利玛窦中国札记》等,就其认识的历史性、社会现实性等进行分析。全文由绪论、正文、结语三部分组成。绪论部分简要介绍了《中国近事》的研究情况以及论文的选题依据和解决的问题。正文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回顾莱布尼茨编着《中国近事》的基本情况,包括编着过程、主要内容和版本等;第二部分梳理莱布尼茨对中国文化与制度的认识,分析他对中国传统习俗、宗教、政治法律等方面的看法;第三部分梳理《中国近事》中科学知识在中国与西方的传播情况,分析莱布尼茨对科学知识与中西文明关系的看法;第四部分梳理“容教诏令”颁布前后和《尼布楚条约》签订过程中宗教在中西交流中扮演的角色,分析莱布尼茨对宗教传播与中西交流关系的认识;第五部分梳理康熙皇帝在中西交流中的贡献以及俄国在中西交流中的地位,进而分析莱布尼茨在《中国近事》中对中国与世界关系的一些认识,本文得出以下结论:莱布尼茨对中国传统习俗、宗教、政治等方面的认识具有真实性、包容性、理想性和远见性;他的认识较之以往西方人对中国的认识更为全面、深刻,这也反映出明末清初中西交流层次的进一步深入。在莱布尼茨生活的时代,对中国的认识有赞美,有批评,其中不乏正确的认识,但是却没有一个学者像莱布尼茨那样站在整个人类社会进步的角度审视与考虑中国与欧洲的交往。他主张中西文明要进行知识的交流,实现平等的对话,在他身上较少有欧洲中心主义的偏见。不仅如此,他还从事促进中西交流的行动。凡此种种都使莱布尼茨在17世纪的中西交流中显得格外的耀眼。

许苏民[8](2014)在《论莱布尼茨的中西哲学比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时贤说莱布尼茨"是个狂热的中国崇拜者",未免言过其实。他是以理性的、平等的态度,而不是以狂热的、崇拜的态度,来评论中国哲学和文化的。一方面,他批评了当时在欧洲流行的关于中国人说西方人"只有一只眼"的说法,强调西方人认识世界的"两只眼睛"——几何学和第一哲学——皆为中国人所不及;但另一方面,他也明确指出,中国的"自然神学"——道德和政治的"实践哲学"——又是西方人所不及的,其最大的优点是能够抑制人性中的恶,减轻人类自己给自己造成的灾难;他认为中西哲学和文化各有长短,"正宜两好合一,互相取长补短,用一盏灯点燃另一盏灯"。这是一种不带偏见的文化心态。

李文潮[9](2014)在《龙华民及其《论中国宗教的几个问题》》文中研究指明本文在梳理一系列原始文献的基础上,考察了龙华民此文形成的历史背景以及在欧洲的传播与影响。从文化交流中难以避免的语言困境人手,作者接着分析了龙华民作为利玛窦的继承人对其前任采用策略的反思与批判。作者提出的基本观点是,以利玛窦为代表的"适应派"虽然迎合了相当一批中土学人的心理需求,从而也为基督宗教在中国的传播起到了难以低估的历史作用,但忽略甚至割裂了儒教学说在中国的历史演变。以龙华民为代表的"非适应派",虽然整体否定了儒家学理与天主教义的可通融性,但却比较现实地把宋明理学看作是儒家传统的发展,尽管如此,作者认为龙华民的质问与怀疑并不是针对利玛窦个人的。两人之间的区别在很大程度上是方法与进路上的不同。

朱新春[10](2010)在《莱布尼茨自然有机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莱布尼茨是近代着名科学家、思想家,他在近代机械论日趋上升的情况下,提出了与之相对立的自然有机论。20世纪中后期,随着生态问题的不断恶化和生态运动的全球发展,生态哲学应运而生。人们开始认识到机械论是生态问题的重要思想根源,并在新的科学实践基础上,开始了自然观的有机论转向。十七世纪,以笛卡尔哲学体系建立为标志,自然观实现了机械论的历史转向,机械论得以确立并逐渐居于主导地位。机械论把世界乃至人描绘成机械系统,遵循严格的因果法则。然而莱布尼茨却认为机械论尽管有其合理性,但在很多方面存在严重缺陷:对生命现象解释不合理;机械论实体观存在着不可分的点与连续性的矛盾;不能够合理解决必然与自由的关系,等等。莱布尼茨通过对机械论的反思和批判,并在广泛吸纳古今东西文化的基础上,创立了以有机实体——单子为基础,以连续律和前定和谐律为基本法则的有机论哲学体系。根据这个理论,自然是一个由不同层次有机体组成的有机系统,整个世界处于普遍联系与永恒运动之中。前定和谐是这个世界本质属性,是一切存在的充足理由。莱布尼茨认为,人类社会是整个世界的一部分,应该与另一部分——自然界保持着和谐。莱布尼茨所描绘的世界图景在当时几乎没有赢得什么人的支持,甚至被看做是纯粹的玄想。今天看来远非如此,莱布尼茨自然有机论在很多方面与现代科学,尤其是生态学的一些基本思想是相通的。在生态问题日趋严峻和自然观开始有机论转向的情势下,莱布尼茨自然有机论无疑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关于莱布尼茨的研究可谓汗牛充栋,但目前尚未发现关于其自然有机论的系统研究。本研究主要目的就是要进行这方面的尝试。针对莱布尼茨哲学非常玄奥的特点,在研究中采取了多种方法进行多维度地分析解读。首先,比较全面地分析了十七世纪西欧和德国的社会状况以及莱布尼茨的个人经历与性格特征,从社会和个人两个方面探讨了其有机论思想形成的背景;探讨了莱布尼茨几个颇具特色的思维方法,从方法论的角度对其有机论进行解读;其次,介述了古今中西文化中一些重要的自然观念,从思想文化渊源的视角对其有机论进行剖析。在以上几个方面的基础上,在第4章对莱布尼茨自然有机论的具体内容进行了系统分析,进而形成了对其自然观的整体认识。科学是莱布尼茨一生的重要活动,也是其哲学合理性的基础,所以接下来,从物理学、数学、生物学和逻辑学等方面对单子哲学的科学基础进行了探讨。最后一章,从价值论的角度对莱布尼茨有机论哲学进行研究,一是分析了单子哲学的现代科学意蕴,二是探讨了莱布尼茨自然有机论的生态哲学价值。在论文的结束语部分,回顾和强调了本文主要观点,分析了论文的结构特点,并对本研究进行了一些前瞻性思考。本研究的主要创新点:一是对莱布尼茨有机论进行了系统研究;二是探讨了莱布尼茨创造性思维方法;三是对莱布尼茨有机论思想的科学基础及其现代科学意蕴进行解读;四是探讨了莱布尼茨自然有机论与后现代整体有机论之间的渊源;五是从生态哲学的视角,对单子哲学的生态伦理学思想和充足理由律的生态认识论意义进行解析。此外,还对“单子”概念的历史发展进行了初步探讨,至少在国内尚未见到有关研究。

二、莱布尼茨致闵明我的两封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莱布尼茨致闵明我的两封信(论文提纲范文)

(2)农耕仪式与文明对话:十八世纪中国耕制度在欧洲的传播(论文提纲范文)

一、耕耤制度传入欧洲的社会背景
二、欧洲问题的中国礼仪解决方案
三、耕耤典礼在欧洲的传播及实践
四、结 论

(3)东学西渐:明清之际汉字欧洲传播与当下的实践性回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与意义
    第二节 学术史梳理
    第三节 研究框架与创新之处
    第四节 研究方法
第一章 明清之际欧洲与中国的文化背景
    第一节 明清之前中国对欧洲的多重影响
        一、汉代丝绸之路与丝绸贸易
        二、四大发明的欧洲传播
        三、《马可波罗游记》对中欧文化交流的贡献
    第二节 明清之前基督教进入中国的努力
        一、景教在中国唐代的传播历程
        二、也里可温教在中国元代的传播历程
    第三节 明清之际欧洲的社会文化背景
        一、欧洲政治与宗教的结合
        二、欧洲的哲学分支与人文主义思潮
    第四节 明清之际中国的社会文化背景
        一、变动中的中欧商业贸易格局
        二、商业利益驱动下欧洲国家对中国的军事侵扰
    第五节 耶稣会的成立背景与组织结构
        一、耶稣会的成立背景
        二、耶稣会的教阶职务
        三、耶稣会的传信制度
    小结
第二章 传教士进入中国前对汉字汉语的间接接触
    第一节 欧洲传说中的汉字汉语记载
    第二节 沙勿略关于汉字汉语研习的战略定位
    第三节 努内斯进入中国的尝试
    第四节 欧洲早期着作中的汉字记载与表述
        一、克路士的《中国志》
        二、埃斯卡兰特的《葡萄牙东方航海记》
        三、门多萨的《中华大帝国志》
    第五节 日本作为传教士接触中国语言的前站
    小结
第三章 明清之际传教士群体的汉语学习与传播
    第一节 范礼安对于汉字汉语学习的奠基
    第二节 罗明坚的汉字汉语研习与欧洲传播
    第三节 利玛窦的汉字汉语研习与着作
        一、利玛窦汉语研习的过程
        二、罗明坚、利玛窦对汉字汉语传播的贡献
    第四节 郭居静、庞迪我与李玛诺的汉语研习
        一、郭居静对汉字汉语的研习
        二、庞迪我对汉字汉语的研习
        三、李玛诺对汉字汉语的研习
        四、龙华民对汉字汉语的研习
    小结
第四章 后利玛窦时代传教士的汉字汉语研习与传播
    第一节 耶稣会内部的汉字译名之争
    第二节 金尼阁在欧洲对汉字汉语传播的贡献
    第三节 艾儒略对于汉字的研习与传播
    第四节 卫匡国的汉语研习与汉字在欧洲的传播
    第五节 汤若望的汉语研习与汉语着作
    小结
第五章 中国索隐派及欧洲早期汉学家的汉字研究
    第一节 白晋的汉字汉语的研习与传播
    第二节 傅圣泽对汉字汉语的研习与传播
        一、傅圣泽对于《易经》的研究
        二、傅圣泽对于中国编年史的研究
        三、傅圣泽对于道教的研究
    第三节 马若瑟对汉字汉语的研习与传播
        一、马若瑟与傅尔蒙的通信
        二、马若瑟的《汉语札记》
        三、马若瑟的其他中文着述
        四、马若瑟和《六书实义》
    第四节 缪勒关于《中文之钥》的研究
    第五节 门采尔关于《中文之钥》的研究
    第六节 巴耶尔关于《中文之钥》的研究
    第七节 莱布尼茨的“普遍字符”与汉字研究
    小结
第六章 东学西渐《中文之钥》理论框架
    第一节 东学西渐《中文之钥》的结构体系
        一、东学西渐的理论意义及项目介绍
        二、汉字学习难点分析
        三、东学西渐《中文之钥》的理论框架
        四、《汉字构件》的一个样本
    第二节 东学西渐《中文之钥》的哲学基础
        一、“阴阳”象数思维方式与汉字构造
        二、五行思维与汉字构造
        三、“天人合一”的自然哲学思维方式与汉字构造
    第三节 汉字笔画
        一、笔画的形成与发展
        二、笔画的属性
        三、汉字的笔数
        四、汉字的笔顺及其规范
        五、汉字笔画排序的规则
    第四节 汉字构件
        一、构件的定义与性质
        二、汉字构件数
        三、构字频度统计
        四、构件变形
        五、成字构件和非成字构件
        六、汉字构件按功能分类
    第五节 汉字结构与构件部位
    第六节 六书系统与四书教学
        一、六书史略
        二、许慎“六书”学说基本内容
        三、汉字构造的特点分析
    第七节 构词规律
    第八节 汉字记忆规律
        一、全图景赋形记忆法
        二、形声字联想记忆法
        三、非形声字图像再现记忆法
    小结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成果
致谢辞

(5)莱布尼茨的技术思想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一、莱布尼茨的技术发明实践
    1. 四则运算计算器与阶梯滚轮
    2. 哈兹地区的风车水利工程
    3. 其他技术发明或构想
二、莱布尼茨的技术思想
    1. 系统性与自动化
    2.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3. 机械论的有机论
三、总结与评价
注释说明

(6)中国礼仪之争和路易十四的法国(1640-1710):中国天主教史钩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中国礼仪之争历史的基本线索
    1.2 近年来有关中国礼仪之争研究的文献综述
    1.3 中国礼仪之争研究中的困境和问题意识
    1.4 路易十四统治时期的法国介入中国礼仪之争的历史背景
    1.5 研究中国礼仪之争和法国关系的意义
    1.6 法文原始文献的初步探索
第2章 中国礼仪问题初入法国
    2.1 中国礼仪问题初入法国
        2.1.1 17 世纪初法国人对于中国和中国宗教的认识
        2.1.2 第一位入华法国传教士耶稣会士罗历山神父
    2.2 杨森主义和中国礼仪问题
        2.2.1 帕斯卡反对中国礼仪
        2.2.2 阿诺德反对中国礼仪
        2.2.3 耶稣会在法国的“道德败坏”和在华传教适应政策的联系
    本章小结
第3章 17 世纪下半叶法国传教士入华
    3.1 巴黎外方传教会的成立和入华始末
        3.1.1 罗历山神父、教廷传信部以及远东的宗座代牧制
        3.1.2 巴黎外方传教会的成立
        3.1.3 陆方济的第一次和第二次远东之行
        3.1.4 陆方济的第三次远东之行和入华始末
    3.2 巴黎外方传教会和葡萄牙保教权的争斗
        3.2.1 巴黎外方传教会帮助法国进行海外扩张
        3.2.2 远东传教士向宗座代牧宣誓的问题
    3.3 17 世纪法国耶稣会士入华
        3.3.1 17 世纪末法国耶稣会士入华过程
        3.3.2 葡萄牙耶稣会士和法国耶稣会的内讧
        3.3.3 法国耶稣会士和巴黎外方传教会在暹罗的合作与冲突
    本章小结
第4章 巴黎外方传教会和法国耶稣会士将中国礼仪问题带入法国
    4.1 巴黎外方传教会和中国礼仪问题
        4.1.1 巴黎外方传教会初入中国的困境
        4.1.2 巴黎外方传教会的福建宗座代牧阎当代牧主教发布《阎当训令》
        4.1.3 巴黎外方传教会全力支持阎当向罗马教廷申诉中国礼仪问题
    4.2 十七世纪末法国耶稣会士将中国礼仪问题带入法国
        4.2.1 17 世纪末中国和中国礼仪问题在法国的传播
        4.2.2 柏应理神父《中国哲学家孔子》和礼仪问题在法国的转向
        4.2.3 李明神父《中国近事报道》和郭弼恩神父《1692 年康熙宽容天主教传教诏令史》
    本章小结
第5章 中国礼仪问题在1700年的法国达到最高潮
    5.1 十七世纪末法国耶稣会在中国礼仪问题上的支持者
        5.1.1 1700 年法国耶稣会士在宫廷的地位和拉雪兹神父对礼仪问题的态度
        5.1.2 费讷隆和耶稣会的亲密关系
        5.1.3 费讷隆的西方中心主义思想
    5.2 十七世纪末法国耶稣会在中国礼仪问题上的反对者
        5.2.1 曼特侬夫人反对中国礼仪
        5.2.2 巴黎大主教诺阿耶反对中国礼仪
        5.2.3 莫城主教波絮埃反对中国礼仪的观点和现实因素
        5.2.4 巴黎外方传教会向罗马教廷申诉中国礼仪问题的过程
    5.3 中国礼仪问题在1700年的法国被谴责
        5.3.1 波絮埃等人1700年全国教士大会上提出中国礼仪问题
        5.3.2 波絮埃等人试图让巴黎大学神学院审查中国礼仪问题
        5.3.3 巴黎大学神学院审查中国礼仪问题过程的三个问题
        5.3.4 巴黎大学神学院审查中国礼仪问题的辩论要点
    本章小结
第6章 尾声:中国礼仪问题传回中国
    6.1 1704 年罗马教廷禁止中国礼仪的过程
    6.2 多罗出使中国失败的经过
第7章 结论
    7.1 法国在中国礼仪之争历史过程中的重要地位
    7.2 中国礼仪问题争论的三个层面
    7.3 从中国礼仪之争和法国的关系看待明清之际东西方不同的发展方向
中国礼仪之争文献(一):《阎当主教训令》
    译者按
    阎当阁下的训令,索邦大学博士,中国福建省宗座代牧
    提交至圣职业部的问题集 由教宗英诺森十二世确定训令中所有条款
中国礼仪之争文献(二):阎当主教1699年 1 月11日致信夏尔莫的信
    译者按
    致读者
    阎当主教1699年1月11日致信夏尔莫的信 1700年4月抵达巴黎 此信揭示李明神父关于中国古代宗教观之谬论
中国礼仪之争文献(三):法国耶稣会士郭弼恩神父《1692 年康熙宽容天主教传教诏令史》译文
    译者按
    上卷
    下卷
中国礼仪之争文献(四)《一位索邦大学博士的日记》(节译)
    译者按
    编者M.A.Gazier导读(节选)
    1700 年日记
中国礼仪之争文献(五):《维基百科法文条目:杨森主义(Jansénisme)》
    译者按
    1.杨森主义的定义问题
    2.杨森主义的起源
        2.1 特兰托会议中的圣宠问题
        2.2 法国的奥古斯丁主义:圣西昂和阿诺德家族(Les Arnauld)
    3.在法国发生关于《奥古斯丁》的论战
    4.五个命题
    5.杨森派和莫利纳派的论战
    6.帕斯卡与外乡人运动
    7.杨森派在政治上的对立
    8.教会大和解时期
    9.大和解时期结束后的新迫害
    10.《论上帝独子》和大申诉时期
    11.杨森运动的普及
    12.高等法院中的杨森派
        12.1 杨森派和高等法院的联合
        12.2 18 世纪高等法院暴动中杨森派的因素
    13.杨森主义和法国大革命
        13.1 杨森派在《教会公民组织法》中扮演的角色
        13.2 杨森派被明显夸大的历史角色
    14.法国之外的杨森派
        14.1 鲁汶
        14.2 荷兰
        14.3 意大利
    15. 19 世纪的杨森主义?
主要人物事件编年表
参考文献
    一.外文档案和报刊索引
    二. 外文原始文献和研究专着
    三.古籍和原始文献
    四.中文译着、中文研究专着以及学位论文
    五.中文期刊、集刊以及论文集论文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7)莱布尼茨《中国近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依据
    (二) 相关研究
    (三) 研究方法与意义
一 《中国近事》的编着与流传
    (一) 《中国近事》的编着
    (二) 版本的流传
二 莱布尼茨对中国文化与制度的认识
    (一) 传统与习俗
    (二) 宗教
    (三) 政治与法律
三 《中国近事》中的科学知识与中西文明关系
    (一) 中国的自然科学知识与西方文化
    (二) 西方的科学知识在中国的传播情况
    (三) 科学知识在中西交流中的作用
四 《中国近事》中的宗教传播与中西交流
    (一) 欧洲来华传教士
    (二) “容教诏令”颁布前后的一些情况
    (三) 传教士与《尼布楚条约》
五 《中国近事》中的康熙皇帝与中外交往
    (一) 康熙皇帝与西方
    (二) 中西交流的通道——俄国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8)论莱布尼茨的中西哲学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两只眼”与“一只眼”之辨———《中国近事》序言中的中西哲学观
二、“中国哲学比希腊哲学更接近基督教神学”———《致德雷蒙先生的信:论中国哲学》解析
三、单子论、先定和谐说、二元算术及其他———中国哲学对莱布尼茨思想的影响

(10)莱布尼茨自然有机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及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状况
    1.3 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1.4 研究方法和难点
第2章 莱布尼茨及其创造性思维方法
    2.1 莱布尼茨的时代背景与生平
        2.1.1 天才世纪的欧洲
        2.1.2 莱布尼茨生平
    2.2 莱布尼茨创造性思维方法
        2.2.1 一个悖论
        2.2.2 批判性思维
        2.2.3 未来主义思维
        2.2.4 充足理由律及其方法论意义
第3章 莱布尼茨自然有机论的思想渊源
    3.1 莱布尼茨自然观思想渊源初探
    3.2 西方古代自然观
        3.2.1 西方自然观基本认识特点
        3.2.2 毕达哥拉斯学派的自然观
        3.2.3 古希腊唯物论与原子论
        3.2.4 柏拉图的自然观
        3.2.5 亚里士多德的自然观
    3.3 近代机械论自然观
        3.3.1 笛卡尔二元论自然观
        3.3.2 斯宾诺莎的自然神论
        3.3.3 近代其他哲学家的自然观
    3.4 中国古代自然观
        3.4.1 中西文化交流与莱布尼茨中西文化观
        3.4.2 中国古代基本自然观念
        3.4.3 宋明理学的自然观
第4章 莱布尼茨自然有机论的基本思想
    4.1 莱布尼茨视域中机械论缺陷及其实体原则
        4.1.1 莱布尼茨视域中机械论的缺陷
        4.1.2 莱布尼茨的实体原则
    4.2 有机实体——单子
        4.2.1 “单子”思想的历史发展
        4.2.2 莱布尼茨单子基本特征
        4.2.3 单子如何组成万物的?
    4.3 单子系统的基本法则
        4.3.1 连续律及其主要形式
        4.3.2 前定和谐律与身心问题
        4.3.3 连续律、前定和谐律及充足理由律之间关系
    4.4 有机和谐的自然图景
        4.4.1 自然是一个充满生命的过程存在
        4.4.2 自然是一个有序大系统
        4.4.3 自然的普遍联系与永恒运动
        4.4.4 前定和谐与最好的世界
    4.5 自然与神恩的王国
        4.5.1 有效因和终极因
        4.5.2 自然王国与神恩王国及其和谐
第5章 莱布尼茨自然有机论的科学基础
    5.1 单子范畴形成的物理学进路
        5.1.1 莱布尼茨物理学研究及成就
        5.1.2 力与物质
        5.1.3 力与意识
        5.1.4 力与“单子”
    5.2 单子哲学的数学基础
        5.2.1 莱布尼茨的数学成就与数学化宇宙观
        5.2.2 二进制算术与“单子”的创造
        5.2.3 微积分与连续律
        5.2.4 函数律与前定和谐
    5.3 莱布尼茨自然有机论与显微生物学
        5.3.1 十七世纪显微生物学的发展
        5.3.2 显微生物学与单子有机论
    5.4 逻辑学与单子哲学
第6章 莱布尼茨自然有机论的当代价值
    6.1 单子哲学的现代科学意蕴
        6.1.1 单子哲学的现代物理学意蕴
        6.1.2 单子有机论与现代生物学
        6.1.3 前定和谐律的生态学意义
        6.1.4 单子的分形特征
    6.2 单子哲学与后现代整体有机论
        6.2.1 莱布尼茨与建设性后现代主义
        6.2.2 单子有机论的后现代性质
    6.3 单子哲学的生态伦理学价值
        6.3.1 自然的价值
        6.3.2 主体性、内在目的与内在价值
        6.3.3 单子哲学的自然内在价值论逻辑
    6.4 充足理由律的生态认识论价值
结束语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四、莱布尼茨致闵明我的两封信(论文参考文献)

  • [1]闵明我及其着述研究 ——以《中华帝国历史、政治、伦理与宗教论集》为中心[D]. 魏京翔.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21
  • [2]农耕仪式与文明对话:十八世纪中国耕制度在欧洲的传播[J]. 王洪兵,张松梅. 东岳论丛, 2018(11)
  • [3]东学西渐:明清之际汉字欧洲传播与当下的实践性回应研究[D]. 楚建德. 中国艺术研究院, 2018(01)
  • [4]“汉学主义”何以成为夏洛之网?——兼论学术概念的提炼与理论型构过程[J]. 叶隽. 中国图书评论, 2017(02)
  • [5]莱布尼茨的技术思想与实践[J]. 张涛. 自然辩证法研究, 2016(06)
  • [6]中国礼仪之争和路易十四的法国(1640-1710):中国天主教史钩沉[D]. 谢子卿. 上海师范大学, 2016(08)
  • [7]莱布尼茨《中国近事》研究[D]. 李秀芳. 东北师范大学, 2015(01)
  • [8]论莱布尼茨的中西哲学比较研究[J]. 许苏民.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4(06)
  • [9]龙华民及其《论中国宗教的几个问题》[J]. 李文潮. 国际汉学, 2014(01)
  • [10]莱布尼茨自然有机论研究[D]. 朱新春.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0(06)

标签:;  ;  ;  ;  ;  

莱布尼茨给敏明的两封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