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与IPSec共存的解决方案

NAT与IPSec共存的解决方案

一、NAT与IPSec共存的解决方案(论文文献综述)

张韬[1](2019)在《NAT穿越技术在IPSec VPN中的意义与实现》文中认为网络中使用NAT技术实现企业和Internet连接是一种非常普遍的应用,此时通过NAT的数据包报头都将会被改写,而一旦企业内又有IPSec VPN系统部署的需求,由于IPSec从安全性方面不允许改变数据包内容,所以数据包在穿越NAT网络时,就会存在着困难。实践证明,在网络出口设备上使用NAT穿越技术可以很好解决以上问题。

杨玲[2](2018)在《试析不同应用场景下IPSec与NAT共存的实现》文中指出IPSec能保证信息传输的安全,NAT可以暂时缓解IP地址紧张的局面,但两者天生存在着一定的冲突。分析了两者产生冲突的原因并给出主要的解决方案-NAT穿越,并在3种典型的IPSec VPN部署场景中,通过各种关键要素的合理配置实现IPSec与NAT的友好共存。

黄依婷,胡曦明,马苗,李鹏[3](2018)在《IPSec与NAT兼容技术和仿真实验》文中提出对IPSec与NAT在包头封装和改写过程中存在冲突而产生的相互不兼容问题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采用H3C CloudLab平台对IPSec野蛮模式实现NAT穿越的解决方案进行了仿真实验。针对NAPT环境与IPSec存在的冲突问题,提出了基于GRE over IPSec的隧道嵌套技术解决方案并进行仿真实验,可以进一步满足NAT环境下部署IPSec的实际需求。

薛江波,胡曦明,马苗,李鹏[4](2018)在《IPSec VPN的NAT穿越技术与仿真实验》文中研究指明针对IPSec VPN如何实现NAT穿越的问题,基于H3C Cloud Lab平台,通过仿真实验对采用RSIP、NAT-T和NAT前置等现有三种主流IPSec VPN的NAT穿越技术进行了性能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IPSec隧道多层嵌套的解决方案并进行了仿真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案具有安全性完备、协议设计一体化以及实现复杂度低等特点,为VPN的NAT穿越提供了一种新的技术途径。

朱玉权[5](2017)在《网络功能虚拟化的自适应信任管理》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移动互联网时代,除了面临互联网企业的激烈竞争外,运营商已经部署的电信基础网络封闭僵化,严重制约了其商业模式创新和技术更新的进一步发展。各大运营商采用软硬件高度耦合的网元设备,严重降低网络功能或者硬件设备更新的灵活性,导致了后期昂贵的维护成本。各网元设备种类繁多,网元设备之间的兼容性差,导致无法灵活选择或者更新单一或某些特定的设备,以致于某些网元设备的更新需要更换整套设备来支持。另外,原有基础设施中,底层网络资源和业务提供之间互相分离,无法高效协同合作,不能根据业务需要有效调配底层网络资源,导致网元设备资源的利用率低下和极大的浪费。为了解决上述问题,一项新的技术——网络功能虚拟化(Network Function Virtualization,NFV)应运而生。NFV通过使用标准IT虚拟化技术将网络硬件设备上的网络功能软件虚拟化,在标准高容量服务器、交换机和存储设备通过软件的方式自主定义所需的网络功能。该新型技术打破了软硬件之间的高度耦合关系,改变了网络运营商构造网络的方式,提供了支持创建新类型的生态系统的机遇,鼓励和支持快速创新,为网络运营商降低成本开销。但是,NFV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和挑战:虚拟网络功能(Virtualized Network Function,VNF)的服务质量(Quality of Service,QoS)评估、底层资源的调配、VNFs的安全、NFV框架的安全、NFV网络的稳定性等等。目前,已有一些研究关注于NFV中底层资源的有效调配和虚拟网络功能的服务质量,但大多数研究忽略了NFV的底层资源调配和虚拟网络功能的服务质量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无法同时兼顾NFV底层资源的有效调配和VNFs服务质量的保证。例如,VNFs服务质量的提高会占用更多的底层资源,从而影响到其它VNFs的服务质量,而有限的NFV底层资源势必会影响到VNFs的服务质量,如何在有限的NFV底层资源条件下合理动态地调配资源给不同优先级的VNFs确保VNFs的服务质量是一个重要问题。本文提出了一个自适应信任管理机制能够有效分配底层硬件资源,同时兼顾NFV的服务质量。该模型主要包括三个部分:VNF服务质量评估、自适应信任管理过程、资源分配算法。服务质量评估部分具体阐述了VNF的服务质量、影响VNF服务质量信任值的质量属性(Quality Attribute,QA)和被分配底层硬件资源之间的关系,并根据收集的数据评估VNF的服务质量;自适应信任管理过程描述服务质量评估部分和资源分配算法之间的执行关系和过程;资源分配算法用来给不同优先级的VNFs动态有效分配底层资源。我们利用Click元素组件实现了4个VNFs,并进一步实现了质量属性监控模块、服务质量计算模块和资源分配模块,最后,我们在四种不同的VNFs运行环境下对我们所实现的质量属性监控模块、服务质量计算模块和资源分配模块进行测试。实验结果表明我们的模型能够有效调配底层硬件资源,实现自适应信任管理过程,其中VNFs服务质量评估能够实时地计算VNFs服务质量的信任值,资源分配算法能够根据VNFs的服务质量计算结果和VNFs的优先级动态有效地分配底层资源保证每一个VNF的服务质量满足实际的需求。

白晓媛,夏俊杰,王光全,马铮[6](2016)在《LTE安全解决方案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针对LTE网络特点和发展现状,从网络运营的角度,在分析了LTE网络结构扁平化、传输全IP化、基站小型化、提供更大带宽、核心网网元池组化、共享回传网络等带来的优势的同时,重点分析了这些特点引入的新的安全威胁以及典型的攻击手段,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结合IPSec隧道、报文过滤和攻击检测等功能于一体的安全网关的解决方案,包括技术手段、网络部署方案以及相关关键技术,为LTE网络安全建设提供了参考。

何光文[7](2015)在《IPSec与NAT在企业网中的共存模式》文中指出企业内联网中,IPSec和NAT通常是必不可少,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同是使用这两种技术会出现一些问题。NAT-T将ESP协议包封装到UDP包中,使之可以在NAT环境下被使用,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王岩[8](2012)在《物联网控制系统中信息传输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网络控制系统是随控制技术、网络技术和计算机应用技术的迅速发展而形成的一种新兴控制系统,倍受控制界关注。物联网概念的提出和物联网技术的不断涌现,又为控制系统的网络化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以物联网为基础的控制系统必将成为下一代控制系统的发展方向之一。物联网控制系统与现代网络控制系统相比,其最大的魅力在于安全移动监测、移动控制的使用目标,即任何被授权的人或设备,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都可以安全的对控制设备进行监测和控制,并且被控设备能够按照控制者的意图达到其控制目的,可简称为“3个Any”和“1个控制”的目标。要真正达到这一目标,并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得以应用,有三个关键问题必须得以解决:首先是用户接入安全的问题,整个系统应只允许被授权的、合法的人或设备随时随地的接入到物联网控制系统中,而拒绝非法用户或设备接入到其中,以确保监测、控制的安全性;其次是信息传输安全的问题,应使信息在整个物联网控制系统的传输过程中具有保密性、完整性和不可否认性,以确保传输信息的安全性和控制系统的服务安全性;最后是时滞稳定控制,应消除由于信息传输和决策处理所带来的时延对整个控制系统的影响,以确保整个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和鲁棒性。具体实现解决这三个问题的关键技术,正是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通过对现代控制系统的发展历程及网络控制系统发展趋势的研究与分析,本文得出了物联网控制系统将成为下一代控制系统发展新方向的结论。在此基础上,本文对其初步定义、工作过程、基本结构、使用优势及在使用中可能遇到的若干关键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论述。为了解决用户接入安全和部分传输安全的问题,本文对现代VPN中使用比较广泛的IPSec协议进行了分析,指出了其在物联网的应用过程中,存在无法穿越NAT协议和无法满足3个Any目标的缺陷。为了解决这些缺陷,本文提出了一种继承IPSec各种安全服务的改进协议,即IDSec协议。通过对IDSec协议的基本结构、具体处理过程和应用模式的讨论,论证了IDSec完全可以胜任物联网控制系统对接入安全和信息传输安全的要求,并通过具体实现过程和测试结果,证实了这一结论。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广义IDSec的理念,广义IDSec打破了IPSec只支持IP传输协议的限制,是与网络层传输协议无关的安全协议,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适应性。为了解决信息在物联网中安全传输的问题,本文对现代分组密码算法攻击方法进行了研究与分析,得出了这些攻击方法的基本是“明文与密文具有一一对应关系”的结论。以此为依据,通过对现代分组密码算法的使用方式进行改进,提出了一种基于时变量的时变密码算法。此算法能够有效破坏文明与密文间的映射关系,进而增加了非法攻击者攻击整个安全系统的难度。本文通过对此算法三个关键环节的讨论,阐述了此算法的具体实现过程,并通过实际实施和算法性能的比较分析,证实了时变密码算法的实用性和适应性。为了解决时滞稳定控制的问题,本文对Smith预估器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广义Smith预估器的理念,以此理念为依托,提出差分预测Smith预估器的理论模型。但经过分析后发现,此理论模型由于其复杂性不利于实际应用,因此本文对其进行了简化,最终提出了一种实用的差分预测Smith预估器,并使用灰色预测算法作为预测环节的实施算法,进行了对比实验。从实验结果可以看出,此模型可以有效实现广义Smith预估器的目标,从而能够有效削弱滞后时延对整个控制系统的影响。同时,此模型还解决了传统Smith预估器中对模型估计要求精准的问题。物联网控制系统具有组装简便、交互快捷、扩展容易和诊断准确等众多优点,是现代网络控制系统的延伸与扩展。可以预见,在将来的制造业和智能家居领域中,物联网控制系统及其实际应用技术将具有巨大的商业价值。同时,本文所提出的IDSec协议、时变密码算法和时滞控制技术,也将对物联网中相关行业、机械设计领域中的控制环节和控制方法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王慧娟[9](2012)在《基于NAT-PT的IPv4/IPv6转换机制研究和实现》文中研究表明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快速发展,IPv4协议表现出越来越多的不足,IPv6协议取代IPv4协议已经成为一种必然。由于IPv4和IPv6互不兼容,将出现IPv4和IPv6网络长期共存的状况,在这个过渡阶段,保证纯IPv4主机和纯IPv6主机的互通有很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NAT-PT作为一种协议翻译机制,可以实现IPv4与IPv6的相互翻译。本文在深入研究基于Netfilter框架的NAT-PT翻译网关的基础上,针对地址映射表转换效率低造成NAT-PT翻译网关性能瓶颈的问题,设计并实现了一种优化的地址映射表查找算法;同时针对IPSec和NAT-PT不兼容的问题,给出了NAT-PT-UDP的解决方案加以解决。本文主要开展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1、详细分析和讨论了双协议栈技术、隧道技术、翻译技术三种典型的IPv4/IPv6过渡技术的工作特点及适用场合,并着重论述了NAT-PT的工作原理及其地址翻译算法,指出其地址映射表查找算法的不足。2、深入分析Netfilter功能框架,并基于该框架设计了实现NAT-PT翻译网关的整体方案。该方案将NAT-PT模块和NAT-PT-UDP模块挂载在Netfilter相应的钩子点上,并根据NAT-PT翻译原理完成对数据包的处理和转发。3、针对大量数据包流经NAT-PT翻译网关时产生的性能瓶颈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多位树并辅之以Hash表的快速搜索算法,实验证明该算法的效率优于传统算法,提高了地址转换的效率。4、针对现有的IPSec安全协议与NAT-PT不能协同工作的问题,本文首先深入研究了二者不兼容的原因,然后结合NAT-PT自身特点,借鉴RSIP和IPSec穿越NAT的方法,提出了NAT-PT-UDP的解决方案。该方案采用UDP封装IPSec报文的形式,并通过修改IKE协议的协商过程,实现了IPSec和NAT-PT翻译网关的相互兼容。本文设计的NAT-PT翻译网关,可以有效的实现IPv4/IPv6的互通,为今后研究IPv6网络翻译技术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肖凌[10](2009)在《面向无线接入的IPSec VPN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无线网络和手持智能移动终端的迅速发展和普及,通过无处不在的无线网络接入方式访问因特网将是未来使用计算机网络的重要形式。然而,电磁波的传输特性也将给数据传输安全带来更大的隐患。IPSec协议作为一种比较成熟的数据传输安全保障技术,在有线网络环境的应用中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在无线网络环境中的应用却还是一个新的课题。提出虚拟IP地址方案,以解决无线网络中IPSec虚拟专用网大规模应用出现的内部地址冲突问题。通过加载小端口驱动,向操作系统虚拟一块并不存在的网卡,从而可在不受网络拓扑和配置限制的情况下设置用户指定的任意IP地址。实践表明,用户可在不改变实际网络拓扑和配置前提下重新规划整个虚拟专网的地址,有效地解决了无线接入IPSec虚拟专用网大规模应用引入的内部地址冲突问题,降低了运行和管理成本,并带来一些新的应用特性。提出基于虚拟网卡报文截获机制的虚拟专用网体系结构,在用户模式下对网络报文进行IPSec处理。手持智能移动终端与传统个人计算机在软硬件结构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为此,设计了一种利用虚拟网卡透明截获网络报文的机制。理论推导和实践都表明,该结构占用较少的内核资源、也不引起软件冲突;而且实现简单、维护成本低、扩展性好。这一结构已在多种手持智能移动终端系统中实现,其数据传输性能达到了设计要求。提出基于往返延迟变化统计的TCP拥塞控制改进方案。无线网络中的报文丢失往往是链路误码造成的,此时TCP误判为发生网络拥塞而降低数据发送速率会导致其性能下降。已有的改进方案绝大多数需要中间节点参与而无法与IPSec兼容。新改进方案通过在接收端检测相邻报文往返延迟的变化,分析当前链路的“通信质量”,并将分析结果通过确认报文捎带到发送端;当发送端发现报文丢失之后依据当前链路通信质量判断报文丢失原因,避免因误判网络拥塞状况而错误地降低数据发送速率。仿真实验表明,该方案简单有效,最高能够将无线网络环境中的TCP数据传输性能提高30%,并且由于无需中间节点参与,能与IPSec协议完全兼容。提出隧道传输保障技术。网络地址转换技术(NAT)破坏了报文端到端的传输属性,因而不能与IPSec兼容;而NAT穿越协议(NAT-T)在无线网络环境中的可靠性又不高。为此,把IPSec报文改为封装在TCP协议中进行传输,借助TCP协议的可靠性保障机制来提高数据传输的可靠性,同时也可以协助IPSec顺利穿越NAT网关。实验表明,这一方法能够有效提高数据传输的可靠性,也能够协助IPSec报文穿越NAT,但是数据传输性能方面会有所损失,用户可依据应用的实际需求选择使用。

二、NAT与IPSec共存的解决方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NAT与IPSec共存的解决方案(论文提纲范文)

(1)NAT穿越技术在IPSec VPN中的意义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1 概述
2 解决方案
    2.1 NAT-T穿越技术原理概述
    2.2 NAT-T技术设计与实现
        2.2.1 NAT路由器主要配置
        2.2.2 VPN路由器IPSec LAN to LAN VPN主要配置
        2.2.3 NAT穿越实现和验证
3 结论

(2)试析不同应用场景下IPSec与NAT共存的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1 NAT技术及工作原理
2 IPSec VPN技术及工作原理
3 与研究相关问题
    3.1 IPSec与NAT共存的矛盾
        (1) AH、ESP协议与NAT的冲突
        (2) 地址校验和与NAT的冲突
        (3) IPSec VPN与NAPT的冲突
        (4) IKE协商时的固定目标端口和NAPT的冲突
    3.2 IPSec IKE协商的身份认证机制
    3.3 IPSec IKE协商的主模式与积极模式
    3.4 IPSec通过NAT穿越实现两者共存
        (1) NAT穿越的2个主要问题
        (2) IPSec UDP封装实现NAT穿越
4 典型的IPSec应用场景
    4.1 常规方案中两端IP地址固定
    4.2 发起方动态接入并通过NAT网关联接到Internet
    4.3 使用带NAT的GRE Over IPSec进行分支网络互联
5 结语

(3)IPSec与NAT兼容技术和仿真实验(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IPSec与NAT冲突
3 NAT环境下的野蛮模式
    3.1 工作原理
    3.2 技术方案
        3.2.1 仿真实验
        3.2.2 关键配置
        3.2.3 结果分析
        3.2.4 存在问题
4 NAT环境下基于隧道嵌套的IPSec VPN
    4.1 技术方案
    4.2 仿真实验
        4.2.1 实验拓扑
        4.2.2 关键步骤及主要配置
        4.2.3 抓包分析
        4.2.4 性能比较
5 总结

(4)IPSec VPN的NAT穿越技术与仿真实验(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发展现状
    2.1 技术方案
    2.2 仿真实验
    2.3 性能分析
3 基于IPSec隧道多层嵌套的NAT穿越技术
    3.1 方案设计
    3.2 技术实现
        3.2.1 配置设备NAT_A
        3.2.2 配置设备RTA
    3.3 验证与分析
        3.3.1 发送端处理流程
        3.3.2 多层隧道嵌套实现
        3.3.3 实验总结
4 结束语

(5)网络功能虚拟化的自适应信任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对照表
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3 论文工作与结构
第二章 相关工作
    2.1 NFV介绍
    2.2 NFV参考架构
    2.3 NFV与SDN的关系
    2.4 NFV与云计算
    2.5 可信安全架构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方案设计
    3.1 虚拟网络功能设计
        3.1.1 IPSec VPN设计
        3.1.2 状态防火墙设计
        3.1.3 状态入侵检测系统设计
        3.1.4 网络地址转换功能设计
    3.2 网络功能虚拟化的自适应信任管理机制
        3.2.1 QoS计算模型
        3.2.2 网络功能虚拟化自适应信任管理过程
        3.2.3 资源分配算法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方案实现
    4.1 Click系统介绍
        4.1.1 Click概述
        4.1.2 元素组件
        4.1.3 Push连接和pull连接
        4.1.4 语言
        4.1.5 安装配置文件
        4.1.6 元素实现
        4.1.7 Click IP路由器
    4.2 虚拟网络功能实现
        4.2.1 IPSec VPN实现
        4.2.2 状态防火墙实现
        4.2.3 状态入侵检测系统实现
        4.2.4 网络地址转换功能实现
    4.3 QoS计算模块
    4.4 资源分配模块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实验设计与分析
    5.1 实验环境配置
    5.2 初始化加载不同优先级的VNFs
    5.3 系统稳定运行时额外加载优先级中等的VNF
    5.4 系统稳定运行时提高优先级中等的VNF阈值
    5.5 系统稳定运行时优先级中等的VNF处理不同速率数据包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工作总结
    6.2 未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6)LTE安全解决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LTE安全问题分析
    1.1 网络结构扁平化
    1.2 传输全IP化
    1.3 基站小型化
    1.4 更大带宽
    1.5 核心网网元池组化
    1.6 共享回传网络
2 LTE安全解决方案研究
    2.1 LTE安全网关解决方案
    2.2 LTE安全网关部署方案
    2.3 LTE安全网关关键技术
        2.3.1 IPSec安全协议
        2.3.2 密钥交换协议
        2.3.3 IPSec NAT-T技术
3 总结

(7)IPSec与NAT在企业网中的共存模式(论文提纲范文)

1 IPSec和NAT的工作原理
2 IPSec与NAT的兼容性问题
3 IPSec与NAT共存模式
    3.1 模式一:IPSec独立于NAT模式
    3.2 模式二:IPSec穿越NAT模式

(8)物联网控制系统中信息传输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本文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控制系统发展的研究
        1.1.2 网络控制系统的研究
        1.1.3 本文的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物联网研究现状
        1.2.1 物联网发展历程
        1.2.2 物联网体系结构
        1.2.3 物联网及其安全技术的研究现状
    1.3 相关关键技术研究现状
        1.3.1 现代网络安全通信研究现状
        1.3.2 分组密码算法研究现状
        1.3.3 时滞环节控制方法的研究现状
    1.4 论文组织结构
2 物联网控制系统的研究与分析
    2.1 引言
    2.2 物联网控制系统的研究
        2.2.1 物联网控制系统的初步定义
        2.2.2 物联网控制系统的基本结构
        2.2.3 物联网控制系统的优点
    2.3 物联网控制系统面临的主要问题
        2.3.1 物联网控制系统安全
        2.3.2 信息传输时延
        2.3.3 包传输丢失
    2.4 本章小结
3 基于IPSec的IDSec的研究
    3.1 引言
    3.2 IPSec协议研究
        3.2.1 IPSec协议的体系结构
        3.2.2 封装安全载荷ESP
        3.2.3 验证头AH
        3.2.4 安全关联及安全策略
        3.2.5 密钥管理协议和IKE
        3.2.6 IPSec的安全服务方式
    3.3 IPSec在IOT-CS中存在的问题
        3.3.1 IPSec与NAT穿越
        3.3.2 IPSec与3个Any
    3.4 改进的IDSec
        3.4.1 IDSec基本结构
        3.4.2 AH处理过程
        3.4.3 ESP处理过程
    3.5 IDSec在IOT-CS中的应用
        3.5.1 使用级应用
        3.5.2 设备级应用
        3.5.3 厂商级应用
    3.6 IDSec的实现方案
        3.6.1 IDSec的实现模式
        3.6.2 IDSec的实现过程
        3.6.3 性能测试
    3.7 广义IDSec与IPSec比较
        3.7.1 广义IDSec协议
        3.7.2 IDSec与IPSec的比较
    3.8 本章小结
4 时变密码算法的研究
    4.1 引言
    4.2 分组密码算法及其基本原则
    4.3 分组密码算法的攻击方式
    4.4 时变密码技术研究
        4.4.1 时变密码方案分析
        4.4.2 时变密码算法关键环节探讨
    4.5 算法实施和比较分析
        4.5.1 Camellia算法
        4.5.2 时变Camellia算法实施
        4.5.3 实验结果分析
        4.5.4 时变密码算法性能分析
    4.6 一次一密的探讨
    4.7 本章小结
5 时滞控制技术的研究
    5.1 引言
    5.2 时滞对智能控制系统的影响
        5.2.1 时滞类型
        5.2.2 时滞环节对系统的影响
    5.3 Smith预估器研究与分析
        5.3.1 Smith预估器初探
        5.3.2 Smith预估器中存在的问题
        5.3.3 广义Smith预估器
    5.4 差分预测Smith预估器
        5.4.1 新型Smith预估器
        5.4.2 差分预测Smith预估器
    5.5 差分灰色预测Smith预估器实验对比分析
        5.5.1 数列预测GM(1,1)模型
        5.5.2 灰色预测模型的检验
        5.5.3 实验对比分析
    5.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9)基于NAT-PT的IPv4/IPv6转换机制研究和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NAT-PT技术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及论文结构
    1.5 本章总结
第2章 IPv4向IPv6的过渡技术
    2.1 隧道技术
    2.2 双协议栈技术
    2.3 协议翻译技术
        2.3.1 NAT-PT技术
        2.3.2 地址转换NAT模块
        2.3.3 协议转换PT模块
        2.3.4 应用层ALG模块
    2.4 过渡技术分析与对比
        2.4.1 几种转换技术的对比
        2.4.2 如何选择合适的过渡机制
    2.5 本章总结
第3章 基于Netfilter框架NAT-PT模型的设计
    3.1 Netfilter框架工作原理
    3.2 Netfiker框架中NAT-PT模块的设计
    3.3 Netfilter内核模块化过程
        3.3.1 钩子函数的编写设计和注册
        3.3.2 实例
    3.4 地址映射表查找算法的改进
        3.4.1 传统的地址映射表查找算法及其缺陷
        3.4.2 基于哈希表和多位树的地址映射表查找算法设计
        3.4.3 算法性能分析
    3.5 本章总结
第4章 IPSec和NAT-PT协同工作机制的设计
    4.1 IPSec
        4.1.1 IP层的安全IPSec
        4.1.2 IPSec框架
    4.2 IPSec不能穿越NAT-PT的原因
    4.3 已有IPSec穿越NAT的解决方案
    4.4 IPSec穿越NAT-PT的解决方案NAT-PT-UDP
        4.4.1 NAT-PT-UDP方案的原理
        4.4.2 NAT-PT对IKE协议的进一步改进
        4.4.3 修改密钥交换以穿越NAT-PT
        4.4.4 NAT-PT-UDP方案对IP数据包的处理
    4.5 NAT-PT-UDP方案的分析
        4.5.1 NAT-PT-UDP方案评价
        4.5.2 NAT-PT-UDP方案可能产生的安全性问题
    4.6 本章总结
第5章 兼容IPSec的NAT-PT转换网关的实现
    5.1 概述
    5.2 地址转换NAT模块
        5.2.1 地址池的关键数据结构和处理函数
        5.2.2 地址映射表的关键数据结构和处理函数
    5.3 协议翻译PT模块
    5.4 应用网关ALG模块
    5.5 兼容IPSec的NAT-PT-UDP模块
        5.5.1 修改能穿越NAT-PT的IPSec的IKE
        5.5.2 IP包处理过程
    5.6 本章总结
第6章 NAT-PT翻译网关实验验证
    6.1 NAT-PT实验环境
        6.1.1 路由设置
        6.1.2 NAT-PT翻译网关设置
        6.1.3 DNS设置
    6.2 实验测试
        6.2.1 ICMP测试和访问DNS测试
        6.2.2 NAT-PT转换网关的性能对比测试
    6.3 本章总结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进一步的工作方向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详细摘要

(10)面向无线接入的IPSec VPN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目标
    1.4 论文的创新与组织结构
2 基本原理和相关研究工作
    2.1 IPSEC协议
    2.2 网络报文截获机制
    2.3 NAT与NAT-T
3 VPN大规模应用中的地址冲突
    3.1 地址冲突问题分析
    3.2 虚拟IP地址的设置
    3.3 应用虚拟网卡技术的IPSEC VPN核心结构
    3.4 新结构中的报文处理流程
    3.5 新应用特性
    3.6 本章小结
4 在用户模式实现IPSEC报文封装
    4.1 手持智能移动终端的特点
    4.2 在用户模式实现网络报文的IPSEC封装
    4.3 虚拟路由
    4.4 网络报文处理流程
    4.5 新结构对性能的影响
    4.6 本章小结
5 基于RTT变化趋势统计的拥塞控制机制
    5.1 问题分析
    5.2 相关研究工作及其局限性
    5.3 基于RTT变化趋势统计的拥塞控制机制
    5.4 基于RTT变化趋势统计的拥塞控制机制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使用TCP封装IPSEC协议
    6.1 问题分析
    6.2 基于TCP封装的IPSEC协议
    6.3 基于TCP封装的IPSEC协议验证和分析
    6.4 本章小结
7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附录2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四、NAT与IPSec共存的解决方案(论文参考文献)

  • [1]NAT穿越技术在IPSec VPN中的意义与实现[J]. 张韬. 电脑知识与技术, 2019(31)
  • [2]试析不同应用场景下IPSec与NAT共存的实现[J]. 杨玲. 电脑编程技巧与维护, 2018(12)
  • [3]IPSec与NAT兼容技术和仿真实验[J]. 黄依婷,胡曦明,马苗,李鹏. 电脑知识与技术, 2018(20)
  • [4]IPSec VPN的NAT穿越技术与仿真实验[J]. 薛江波,胡曦明,马苗,李鹏. 网络空间安全, 2018(02)
  • [5]网络功能虚拟化的自适应信任管理[D]. 朱玉权.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7(04)
  • [6]LTE安全解决方案研究[J]. 白晓媛,夏俊杰,王光全,马铮. 邮电设计技术, 2016(01)
  • [7]IPSec与NAT在企业网中的共存模式[J]. 何光文. 科技风, 2015(02)
  • [8]物联网控制系统中信息传输关键技术研究[D]. 王岩. 东北林业大学, 2012(11)
  • [9]基于NAT-PT的IPv4/IPv6转换机制研究和实现[D]. 王慧娟.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2012(06)
  • [10]面向无线接入的IPSec VPN关键技术研究[D]. 肖凌. 华中科技大学, 2009(11)

标签:;  ;  ;  ;  ;  

NAT与IPSec共存的解决方案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