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想昭阳服务至上

联想昭阳服务至上

一、联想昭阳服务为本(论文文献综述)

郜艳丽[1](2021)在《李驎诗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孙坤[2](2021)在《西安环城墙带层积化空间的阐释与展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西安环城墙带是由西安城墙、顺城巷、环城公园共同构成的西安市最具特征性的开放空间。其中西安城墙始于隋唐时期皇城营建,五代至元时期沿用,明代拓建并延续至今,20世纪历经多次修葺并围绕城墙逐渐形成了环城公园与顺城巷等市民喜爱的公共空间。西安环城墙带作为见证自隋至今众多历史时期西安城市发展的场所,目前除城墙、护城河,公众无法感知其中蕴含的多时代叠加的层积化空间及其内涵。因此,如何综合有效的运用文化遗产阐释与展示的相关理论与方法,依托西安环城墙带进行层积化空间的阐释与展示研究,实现层积化空间构成要素真实、有效的表达与再现。如何利用其巨大尺度的开放空间实现对公众的有效信息传播,是西安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新课题。本次研究针对西安环城墙带层积化空间难以捕捉、阐释与展示“实物”媒介缺乏、公众理解较差等问题,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运用叠图法、问卷调查等方法进行探索。第一部分为基础研究,包括明晰层积化空间、阐释与展示概念,对文化遗产阐释与展示、传播学等相关理论研究进行总结梳理。第二部分通过隋唐至民国时期的历史地图、文献阅读、考古资料收集等方式对围绕城墙带的层积化空间进行识别及构成要素分析,确定层积化空间的阐释与展示对象。第三部分通过中国古代城市营建模数研究,对各时期层积化空间进行空间尺度分析。根据层积基本模式对层积化空间进行分类,确定其阐释与展示的表达重点。从共时性、历时性特征多维分析层积化空间的空间形态演变,明确层积化空间的阐释与展示内容。第四部分通过实地走访、问卷调查等方法分析环城墙带层积化空间遗存现状、阐释与展示现状及公众理解调查。研究并总结西安环城墙带层积化空间的阐释与展示的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公众需求等。第五部分基于上述研究,分析层积化空间的阐释与展示技术路线,将层积化空间的阐释与展示方式与城市设计相结合,提出由标牌、景观元素、建构筑物、辅助手段组成的层积化空间的阐释与展示方式技术菜单及选择流程。最终提出层积化空间的阐释与展示设施实施路线,并根据操作流程运用叠图法提出层积化空间的阐释与展示区域划分及标牌布点预案,为丰富西安环城墙带层积化空间的阐释与展示设施奠定基础。本文围绕西安环城墙带,依据其层积化空间的阐释与展示现状问题,以满足公众理解与需求为目的,运用时间的连续性和空间的关联性来梳理层积化空间构成要素及演变,将那些隐含的空间信息“可视化”,向西安市民及游客呈现可识别、可解读的城市空间历史发展进程。对西安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空间的活化利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高赟[3](2020)在《北周文学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以北周文学为研究对象,旨在整体、系统论述中国南北朝时期的北周文学,还原一个接近历史真实的北周文学,呈现一个清晰的北周文坛,显示北周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和文学价值,改变人们对北周文学的认识。北周文学是中国南北朝时期南北文学快速、密切大融合的成果,在中国文学发展中起着枢纽作用。北周文学因时代、地域、民族、文学演进规律呈现独特的阶段性文学特点。全文除绪论、结论、附录外,分上下编,共八章。上编五章整体、系统论述北周文学的繁荣、文学成果、文学特点,展现它的枢纽作用。下编三章重点研究北周文学独特的、最重要的作家。上编第一章宏观整体鸟瞰北周文学,从北周文学家、北周文学作品、北周文学活动三个方面论证北周文学的繁荣。第二章重点研究对当时和后世影响较大的周文帝宇文泰发起的西魏文体文风改革,论述西魏时期文学作品和西魏对北周文学的贡献。第三章从北周时期政治、文化、社会环境和北周文学的关系论述北周时期的政治、文化、社会环境与北周文学的繁荣密切相关,起着促进作用。北周文、明、武三帝收集和整理中原典籍对华夏文化的绵延不断作出重大贡献。第四章通过北周时期两个文坛和民间文学的文学作品全面系统论述北周文学的繁荣、南北文学融合的文学成果、文学特色。第五章从出土西魏北周墓志视角考察这段时期墓志的演进和文学特点,从一个侧面反映北周文学的文学水平。下编第一章整体论述北周宇文氏文学作品,充分展现北周宇文氏对中国文学的贡献。第二章综合研究王褒及其文学作品。本文考证王褒生年是梁武帝天监十二年(513),卒年是周武帝建德五年(576)。梁宫体诗是一种新体诗,诗人运用这种诗体可以创作任何题材的诗歌。王褒是梁宫体诗的代表诗人。王褒北朝大部分五言诗歌反映他因羁旅异国的现实而引发内心深处的亡国之悲、羁旅之痛、思乡之切、生命之短的各种复杂的沉重心情,呈现“悲”“沉郁”的特色和风格。王褒以边塞乐府诗为代表的诗歌带有“建安风骨”的气息,但与“建安风骨”不同。王褒在创作乐府诗时很大程度上受到他创作宫体诗艺术技巧的影响。王褒五言八句、四句诗创作对唐律诗、绝句的形成作出不可忽视的贡献。王褒入北文章是中国南北朝后期南北文学相融合的成果。第三章综合研究庾信及其文学作品。本文考证庾信在北周任司水下大夫、弘农郡守、司宪中大夫、洛州刺史、司宗中大夫的任期和北周部分交游。庾信入北前十年心态复杂,最终由排斥到感恩、接受,再到主动亲和北周朝廷。庾信在入北前十年,或者说在入北的二十八年中,对故国的悲伤、对故国故土的思归和思念从没有停止过,贯穿始终。这种乡关之思以公元557年十月陈代梁为界显示出细微区别。之前是他对梁朝故国的思归与思念,之后是他对南方故土的思归与思念。《哀江南赋》作于公元557年十二月,主旨是哀梁朝。《三月三日华林园马射赋》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枯树赋》《小园赋》《伤心赋》《竹杖赋》《邛竹杖赋》展现庾信入北初期的生活经历和心态,极具文学价值。五言组诗《拟咏怀二十七首》《奉和永丰殿下言志十首》展现庾信诗歌的文学魅力。庾信在北周创作的宫体艳情诗是他在梁朝创作的宫体艳情诗的基础上有所变化,显出新特点。《燕歌行》在王褒、庾信、高适手中继承并改变,最终使乐府旧题《燕歌行》的传统内容真正变成以边塞为内容的边塞乐府诗。《杨柳歌》是乐府诗,作于庾信入北初期,主旨是自悲身世。庾信创作的宫廷雅乐歌辞反映北周对中原儒家文化的崇拜。《道士步虚词十首》是庾信对道教步虚词的改造,文人步虚词成为表达个人情感的乐府诗体裁。庾信五言八句、四句诗歌创作对唐律诗和绝句的形成作出很大贡献,他创作出一首五言绝句。庾信入北前期部分诗赋文创作呈现“建安风骨”的风貌。《拟连珠》最大可能作于公元557年十月至十二月间,主旨是念王室、悲身世,它的创新表现在三个方面。庾信墓碑传文、墓志铭传文、墓碑志铭辞都各具文学特色。庾信丧母是在西魏,丧母守孝时间是公元555至557年。庾信在北朝真正的隐居时期是公元554至563年。《移虏留使文》非庾信作品。

邓淑莹[4](2017)在《基于空间认知的广州市高校公共空间优化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高校学生不断增加、校园面积不断增大、校园专业学科实力日益增强、校园文化逐渐沉淀等等现象都证实了校园规划是一个动态发展的、不断成长的过程。高校现已经走过了“大批量”生产的时期,高校领导、规划师或行业精英的理性规划方案已经无法从容地令人信服。此时应反思“谁是学校的使用主体?”“学校为谁而建?”等问题。只有把以往因发展过快所遗留下来的问题一一修补与完善,高校的文化、精神才能得以沉淀,方能成大学之范。本文以广州市高校为对象,针对广州市高校校园规划的现状、问题,尝试以“人的认知”为线索,研究校园空间的意象要素,探索高校使用主体对校园空间的认知规律。通过总结广州市高校校园空间认知的情况,探讨校园空间的优化原则及对策。研究旨在解决高校校园快速发展、大规模规划所遗留的空间失落化引发的问题及矛盾,使校园空间更充实,更富场所感,从而激发校园失落空间的空间活力。本文首先针对所选题目进行资料收集和归纳总结,界定空间认知和校园规划相关概念,并从国内外研究综述的角度得出研究对象的意义。从校园“图——底”关系、连接问题及场所精神三方面综合论述了校园规划设计的研究情况及现状。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对广州市高校校园展开关于使用主体对校园空间认知的调研,并重点对华南农业大学、星海音乐学院、暨南大学三所高校进行认知地图的调查。研究总结得出:校园使用主体对校园空间的认知最终以“意象”的形式展现。意象要素包括结构性意象和独特性意象两方面。结构性意象包括道路、节点、区域、标志物、边界五类物质性的空间类型,独特性意象包括校园历史、校园使用主体、校园活动三类意义性的空间内涵。空间认知规律是空间认知在环境设计中的应用之一。本文从调研中总结出高校校园环境的认知模式,并分析了校园规划形态、感官效果、使用者需求及环境命名等多方面对校园空间认知的具体影响。从校园空间认知的规律对高校校园空间的优化设计有较好的启示作用。以此为基础,本文总结出高校校园公共空间设计应遵循可达性、整体性、可意向性和可读性的优化原则。最后,本文以华南农业大学为实例对校园空间认知开展应用研究,通过评估数据分析出该校较为突出的积极空间和失落空间。评估数据显示,华南农业大学积极空间包括湿地公园、紫荆桥和涂鸦墙。失落空间包括实际需求空间、户外空间和行政空间。本文以前文的校园空间优化原则作为指导,并借鉴该校积极空间的优化策略,对该校校园失落空间探索有针对性的优化对策。

唐磊[5](2017)在《汉语地名的语言文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地名属于词汇中的专有名词,是语言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历史悠久、地大物博,孕育的地名数量极为庞大。我国对地名的研究最早可追溯至先秦时期,但由于传统地名研究的局限性以及地名学科体系建立的时间较晚等因素,我国的地名研究目前仍处于发展阶段,具有较大的研究空间。另外,随着新时期社会的发展,地名被认定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地名的文化属性日益被重视和关注。我国于2014年开启了为期4年的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使得汉语地名词的研究具有较好的社会背景和现实价值。本文旨在利用已有的文献资料,结合汉语地名自身的语言文化特性,挖掘与阐述地名理论和个案。本文以地名和地名学的基本理论为框架支撑,采用历时、共时相结合的方法,试对汉语地名的语言文化属性进行探讨。地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本文对地名的阐释皆与汉语文化息息相关,二者互为融合,具有不可分割的关系。本文的主要内容为:首先是地名词研究的基本理论阐述。在历时、共时层面上,对汉语地名的起源、发展演变以及汉语地名呈现出的区域性特征进行论述。其次对汉语地名所具有的构建功能、汉语地名在心理认知视角下的解读作了综合性的分析。最后,在掌握文献资料和现今地名分布数据的基础上,对“坂、峦、沱、潭、渊、坞”等地名词作了细致的个案性研究与探讨。全文共分为以下六个部分:第一章为绪论,简要地介绍了选题的研究现状、研究意义以及本文的研究内容、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语料来源。第二章为汉语地名研究的学科理论勾勒。首先对地名、地名学的基本理论问题进行了阐述。其次从语言、历史、移民、地理、社会心理、国家主权等方面对汉语地名研究具有的意义作出了较为详细的论证。第三章以历时层面为出发点,研究了汉语地名的起源、发展演变。在起源上,汉语地名经历了地理意识、有声语言地名、图画地名、文字地名四个阶段。在发展演变上,从汉语地名发展演变的过程、影响汉语地名发展演变的因素两个方面进行了分别论述。在发展演变的过程上,主要就殷墟卜辞中的地名、继殷墟卜辞之后的古代地名和现今地名呈现出的过程性特征进行了描述。在地名发展演变的影响因素上,主要探讨了地名的名实关系以及地名发展演变的方式和速度。第四章以共时层面为出发点,研究了汉语地名具有的区域性特征。本章将汉语地名分为历史、地理、语言三个类型区,并以历史地名与现今地名、老地名与新地名、自然地理实体地名、人文地理实体地名、民族语言地名、汉语方言地名、外语地名等内容进行了细致的划分与论证。第五章为汉语地名的综合性研究。本章从以下两个方面对汉语地名进行了综合性的阐述,即汉语地名词在汉语词汇中表现出来的构词功能、地名心理认知视角下的文化解读。地名不仅是汉语词汇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还具有构建汉语其他类型词汇的功能,如汉语地名词可构成植物类词语,汉语地名词可构成姓氏,可为品牌、农产品品牌标志命名等。地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地名还折射人类认知、心理特征,对地名作认知、心理的文化解读有助于深化对汉语词汇的认识。第六章是汉语地名词的个案研究,主要是在历时、共时相结合的基础上利用历史文献资料以及现今的地名数据等对汉语地名中的六个常见通名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研究。其中:“坂”以地名“长坂”为着手点,对其以及与之相关的少数民族地名通名、域外语言地名进行了触类旁通的拓展。通名“峦”“沱”“潭”“渊”以“荆州谓之峦”“楚人谓深水为潭”“楚人名渊曰潭”等古楚方言材料为支撑,通过基本音义探源及义项演变分析,发现它们作地名词使用时,不管是历史地域分布还是现时地域分布,皆位于古楚国的地域范围内,应为典型的古楚方言地名词。另外,通过对“坞”的地域分布及地名词使用的特征考证,初步判定其应与古越语中的发语词“乌”存在联系。

赵春燕[6](2015)在《“三分教育”教学模式的校本实验研究 ——以昭阳区凤凰中学八年级为例》文中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是培养公民素质的基础课程,具有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当今世界人与社会发展的现状、趋势与需求越来越强烈地要求,必须坚持一个完整的教育目的观,塑造一个完整的教育;只有完整的教育才能促进人与社会朝着符合人性的方向和谐、全面的发展。开展这项研究是为了进一步落实素质教育,促进数学教育教学,让学生逐步养成自主、合作、探究主动学习的习惯,适应“三分教育”教学模式。具体的研究内容有两项,一项是对昭通市昭阳区凤凰中学八年级学生数学学习的一般情况进行调查;另一项是开展为期5个月的教学实验,“三分教育”教学模式为实验的自变量,学生的学习行为变化和成绩变化为因变量,通过实验研究,进一步完善“三分教育”教学模式的实施流程,并提出一些改进的建议。这项研究的主要结论是:“三分教育”教学模式是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下,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分层差异化教学、分组合作学习教学、分类(特长)指导教学为依据,整合教学要素,指导教学实践,并在教学评价中得到修正和完善的教学模式。在所进行的教学实验中,印证其可行性、可操作性和有效性,并且研究假设得到了验证。教学实验表明:“三分教育”教学模式是改变传统教学模式的一种有效方式,教学本身就是一种学习过程,在借鉴别人经验的同时,要结合自身的特点,在不变中寻求变的思想,才能成就最好的自己和获得最好的成绩。

王向东[7](2014)在《明清昭阳李氏家族文化文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明清昭阳李氏家族是明清扬州地区名门望族的代表。该家族从明嘉靖朝状元、隆庆朝首辅李春芳到清末民初骈文大家李详(审言),绵延三百余年,创造了多方面的辉煌:作为科举家族,它为明清两朝输送的人才仅进士就有11名;作为仕宦巨族,它创造过“九世一品”的家世传奇;作为忠义之家,它在明清易代之际产生多位忠烈和大批遗民;作为文学家族,它留下诗集、文集、传奇多部,对明清时代扬州地方文化甚或中国文化产生过重要影响;作为艺术家族,它孕育过“扬州八怪”主要成员李鱓、书法家李佳言以及诗、书、画“三绝”的人才多名。多面多样的文化成就使昭阳李氏家族足以比肩当时江南江北诸多名门大族。勾勒明清昭阳李氏家族文化状貌、挖掘李氏家族文化内涵、探究李氏家族文化持续繁盛的深层原因,有助于梳理明清时期扬州地区的文脉,进而探究其文化繁荣鼎盛的内在根源与机制、认识传统文化的演进规律。昭阳李氏家族诗书继世、俊彦云集,从首辅李春芳到礼部尚书李思诚,从忠烈李长倩、李信到遗民李长科、李长祚、李沛、李沂、李淦、李法,从史学家李清到艺术家李鱓、书法家李佳言,从昭阳诗派主要成员李沂、李国宋、李麟到才女李季娴、李国梅,杰出人物既将李氏家族的文化成就具象化,也衬托出李氏家族文化土壤的肥沃与深厚。在家族文化的背景上研究文化文学史上的杰出人物,更有利于还原历史的真相和历史人物的本来面貌,亦更能切近历史的真实以及杰出人物的心灵真实。本论文共分八章。第一章根据兴化图书馆馆藏四卷本《李氏世谱》等资料,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考述李氏家族成员的世系和主要成员,梳理家族分支迁移的走向。《李氏世谱》将李春芳及其弟李齐芳的子嗣分为十二房。本章主要涉及李春芳子嗣情况,考证各房比较突出的人物及其事迹。第二章简述李春芳生平、仕历并剖析其为政理念,还“青词宰相”以恪尽职守、剀切正直的本来面目,考论其主要历史功绩。李春芳有着比一般士人更为积极进取的人生价值观:“君子修其身,穷则俗易而乡人化,达则纪饬而国人正。”他的为政理念十分明确,即以民为本、抚民如子,与之相应的,其为政绳尺便是安静悃幅、勤政务实。繁律严尺使民无措,安静悃幅以培元气,这既是李春芳得诸前贤的宝贵经验,也是他在参与政务时所坚持贯彻的理念。与野心勃勃、善于大破大立的改革派相比,李春芳缺乏的不是政治才具或为官经验,甚至也不是所谓的政治魄力,而只因抱定以民为本的理念,务求安静悃幅,所以他不变革、“不折腾”。李春芳的主要政绩则有:组织起草并促成《宗藩条例》刊行,对嘉靖以后的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积极作用;节缩度支、爱惜民力,为隆庆之世的“土木不兴、府藏盈溢”打下基础;筹画边图、整顿边事,为隆庆和议保驾护航。另外,作为昭阳李氏家族新局面的开创者,李春芳为家族奠定的优秀传统如知恩图报、刚方正直、慷慨好义、豁达淡定等在后世子孙中都得到良好的传承和呈现。第三章分类统计并考证李氏家族成员在明清两代三百余年中的科举和仕宦情况,其中进士11人,举人28人,中会试副榜者1人,中乡试副榜者16人;各级各类行政官员50余人,各级学官20余人。在统计基础上,探讨该家族俊彦迭出的原因,分析表明:良好的家族风气、精心选择的婚姻圈、重视举业的家庭教育方针、文化仕宦家族类型的确立所起到的引导和约束作用等,都为该家族科甲鼎盛、簪缨联翩提供了基础和保障。第四章首先重新厘定了忠烈、遗民与非遗民的概念和范畴。明遗民是时空层面已由明入清、情感归属和心理认同却始终指向明朝因而拒应清朝科举、拒仕清朝的士人;忠烈在“不降其志,不辱其身”方面比遗民更加决绝,但正因他们壮烈地与故国同陨,彻底失去了时间上孑“遗”的可能;对旧朝并无认同感或虽具遗民意识却名节有亏、行为失检者的则属非遗民。其次考证明清易代之际昭阳李氏家族成员中忠烈和遗民的活动及其在明代的仕宦经历,重返历史现场,还原李氏忠烈和遗民不屈不挠的民族气节、抗暴御侮的民族精神。其三,在认真解读史料的前提下推翻邓长风所确定的李乔的遗民身份。在明清之际的李氏家族成员中,李乔是一个较为奇特的存在。《重修兴化县志》、《续纂句容县志》、《李氏家传》等方志史料述其仕宦经历止于明末,对他于易代之际的选择与之后的去向语焉不详。邓长风认为李乔与其兄李嗣京同属消极对抗型遗民。笔者据《明季南略》、《甲乙事案》、《明季甲乙两年汇编》等甲乙史料,确认李乔是弘光朝文官中率先髡发的积极迎降者。第五章主要展示李氏家族成员的文学成就。以科举起家发迹的昭阳李氏家族文人云集,文学着述多元多面、多姿多彩。本章剔除文学之外的杂着,搁置李清的文学着述(详见第六章),钩稽李氏家族成员的文学着述达150种之多。在朱彝尊等前贤阐释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昭阳诗派”及其与李氏家族成员的文学活动、诗歌创作之关系,着重解读李沂和李国宋、李瞵等李氏诗人的诗歌及其所反映的生活状况。第六章以“生平手不释卷,尤潜心史学,着作宏富”的李清为研究对象,补考其着述30余种,考证单篇文章4篇;深入研读李清着述的我国现存明代唯一的判词专集《折狱新语》:该着作反映了当时以劝善为旨归的法律价值取向、平如止水的法律追求,表现出推官李清智慧风趣的判案风格,还折射着晚明时期的社会生活样态,又以其文采飞扬、典雅丰赡、雍容华丽的文学色彩达到了法律与传统文化和文学的终极和谐。就时事小说《梼杌闲评》的作者问题从《梼杌闲评》并未特意为李思诚辩冤、李清与《魏忠贤小说斥奸书》作者陆云龙的关系、李清的书写习惯及其文学主张等方面进行考辩,结论是李清不可能是该小说的作者。第七章综述李氏家族女性诗人的情况,着重论述一代才女、“广陵闺秀”李季娴其人其诗其文。诗文兼擅的季娴是明末清初扬州地区的名门才女,一生丰富多彩而结局悲凉凄怆。其诗作蕴藉含蓄、摇曳多姿,却晕染着刻骨的寂寞与哀伤;其阐述佛理的“醒世之文”严密机智、神气秀朗,充满忧患意识与悲悯情怀。被清朝第一谏臣季开生誉为“秀擅闺中、风高林下”的才女李季娴,以卓越的才华挑战了彼时女子“锦泊米盐、才湮针线”的宿命,在等级森严的传统社会营造出一片葳蕤华茂的女性风景。李氏家族另一位重要的女性诗人是李国梅,其诗作从体式上看众体皆备,就风格而论则真率朴质、清新而不乏刚健,尤其难得的是她有着十分强烈的女性自觉,敏锐地感觉到女性与时代和社会的格格不入,并试图冲破禁锢、挣脱束缚、实现自我价值。李国梅用她的诗歌代表彼时的杰出女性发出呐喊,对女性所遭受的制度和文化压抑提出了严正的抗议。第八章考述昭阳李氏家族的艺术人才及其艺术成就,尤其是“扬州八怪”主要成员李鱓的绘画与题画诗的成就及特点。李鱓在绘画方面一是转益多师、遍历繁华却能不为春色所拘囿,吸取精华、为我所用,卓然成一大家;二是精研笔墨、巧妙用水,对绘画技法进行了卓越的探索;三是取材广泛、无物不画,赋予画作以难能可贵的平民性,大大拓展了文人画的表现领域;四是能在画作中率性地表现出恣肆汪洋的主体意识与回归自我的莫大勇气。就题画诗而言,李鱓的现存题画诗一则串联着诗人跌宕起伏的传奇人生,二则堪称其儒者人格的生动写照,三是表现出与正统诗歌大异其趣的美学风格,为后世提供了独特的诗歌审美体验。

廖惠[8](2013)在《电脑品牌故事内容分析研究》文中指出本文在整理国内外有关品牌故事定义、故事要素和营销等相关理论文献的基础上,结合内容分析法的原则与定性文本分析方式,选取联想和宏碁两大全球电脑市场领导品牌中文官方网站上的品牌故事作为研究样本,对电脑品牌的品牌故事进行内容分析,比较不同电脑品牌故事的异同,探讨电脑品牌运用品牌故事打造品牌的策略与启示。首先,对联想和宏碁品牌故事样本进行编码,比较分析两大电脑品牌故事在人物角色、事件、常出现的物件、讯息、冲突点、叙事结构、叙事特色七个具体故事要素方面的异同点。研究结果发现:一、电脑品牌故事中有连续的故事情节,但是缺乏反派角色和冲突点;二、电脑品牌以“品牌发展史”为素材,叙事结构呈线性发展;三、电脑品牌故事传递的讯息比较理性,且没有负面信息,偏好引用企业高层曾经说过的话。其次,结合联想和宏碁品牌故事内容分析的结果,综合讨论了电脑品牌故事反派角色和冲突点缺失的深层原因以及电脑品牌故事营销存在的问题和建议。例如,讲述名人和代言人的品牌故事较少;品牌故事过于理性,并且缺乏互动性等。最后,根据前文的研究结果,本文试图对国内电脑企业如何利用品牌故事与消费者进行沟通,打造品牌方面提出了一些建议:从文本层面,利用品牌故事传递品牌的核心精神;从心理层面,利用品牌故事创造品牌情感价值;从文化层面,利用品牌故事建立消费文化共鸣。

《微电脑世界》编辑部[9](2012)在《技术英雄2012》文中研究说明2012年,技术英雄们的日子不是很好过。有时候是英雄迟暮,有时候是英雄无用武之地。在这个年份,金融危机死灰复燃,并且扩散到全球更多的区域。整个PC市场十年来首次出现负增长,这对于所有的IT企业来说都不是好事情。

刘胤龙[10](2010)在《2010年高考语文“真题+模拟”考点精讲精练 专题15 社会科学类文章阅读》文中研究指明一、考点分析社会科学类选文一般包括历史学、经济学、教育学、语言学、文学、艺术、哲学、美学等学科的文章。社会科学类文章是2009年高考的热门选文——18套试卷中共有11套试卷12篇(其中天津卷2篇),把社会科学类文章纳入了考查内容,考查呈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1.设题点:①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共7题;②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共1题;③筛选并

二、联想昭阳服务为本(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联想昭阳服务为本(论文提纲范文)

(2)西安环城墙带层积化空间的阐释与展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对象
    1.2 相关概念释义
        1.2.1 层积化空间
        1.2.2 阐释与展示
        1.2.3 层积化空间阐释与展示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国内外研究综述
        1.4.1 文化遗产阐释与展示溯源
        1.4.2 文化遗产阐释与展示相关法案文件
        1.4.3 文化遗产阐释与展示内容演变
        1.4.4 文化遗产阐释与展示方式
    1.5 相关理论基础
        1.5.1 传播学
        1.5.2 环境图形设计
        1.5.3 公众感知
    1.6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6.1 研究方法
        1.6.2 研究框架
2 西安环城墙带层积化空间识别及类型化分析
    2.1 西安环城墙带层积化空间识别及构成要素分析
        2.1.1 西安环城墙带层积化空间的时段划分
        2.1.2 西安环城墙带层积化空间的识别
        2.1.3 西安环城墙带层积化空间的构成要素
        2.1.4 西安环城墙带层积化空间的价值分析
    2.2 西安环城墙带层积化空间研究范围划定
        2.2.1 隋唐时期研究范围划定
        2.2.2 五代至元时期研究范围划定
        2.2.3 明清时期研究范围划定
        2.2.4 民国时期研究范围划定
    2.3 西安环城墙带层积化空间梳理
        2.3.1 隋唐时期空间梳理
        2.3.2 五代至元时期空间梳理
        2.3.3 明清时期空间梳理
        2.3.4 民国时期空间梳理
    2.4 本章小结
3 西安环城墙带层积化空间更新演变分析
    3.1 中国古代城市营建模数研究
        3.1.1 隋唐至元时期城市营建模数
        3.1.2 明清至民国时期城市营建模数
    3.2 西安环城墙带层积化空间模数网格建立
        3.2.1 隋唐时期空间模数网格建立
        3.2.2 五代至元时期空间模数网格建立
        3.2.3 明清时期空间模数网格建立
        3.2.4 民国时期空间模数网格建立
    3.3 层积化空间的层积模式
        3.3.1 层积的基本模式
        3.3.2 层积化空间的多种层积模式
        3.3.3 层积化空间分类
    3.4 层积化空间特性研究
    3.5 西安环城墙带层积化空间的多维分析
        3.5.1 西安环城墙带层积化空间的二维平面
        3.5.2 西安环城墙带层积化空间的二维平面更新演变
        3.5.3 西安环城墙带层积化空间的三维空间
        3.5.4 西安环城墙带层积化空间的三维空间更新演变
    3.6 本章小结
4 西安环城墙带现状调查分析
    4.1 西安环城墙带层积化空间遗存现状分析
        4.1.1 隋唐时期空间遗存现状分析
        4.1.2 五代至元时期空间遗存现状分析
        4.1.3 明清时期空间遗存现状分析
        4.1.4 民国时期空间遗存现状分析
    4.2 西安环城墙带阐释与展示现状调查
        4.2.1 西安环城墙带现状
        4.2.2 西安环城墙带阐释与展示现状
    4.3 西安环城墙带公众理解调查
        4.3.1 西安环城墙带人群构成
        4.3.2 西安环城墙带人群活动调查
        4.3.3 西安环城墙带公众理解调查
    4.4 西安环城墙带阐释与展示问题
    4.5 本章小结
5 西安环城墙带层积化空间阐释与展示技术路线
    5.1 西安环城墙带层积化空间阐释与展示原则
    5.2 西安环城墙带层积化空间阐释与展示对象及内容
        5.2.1 西安环城墙带层积化空间阐释与展示对象
        5.2.2 西安环城墙带层积化空间阐释与展示内容
    5.3 西安环城墙带层积化空间阐释与展示方式
        5.3.1 阐释与展示方式技术菜单及选择流程
        5.3.2 标牌阐释与展示
        5.3.3 景观元素阐释与展示
        5.3.4 建(构)筑物阐释与展示
        5.3.5 辅助手段阐释与展示
    5.4 西安环城墙带层积化空间阐释与展示设施实施
        5.4.1 西安环城墙带层积化空间阐释与展示设施实施路线
        5.4.2 西安环城墙带层积化空间阐释与展示区域划分
        5.4.3 西安环城墙带层积化空间标牌布点预案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问卷调查
图目录
表目录
致谢

(3)北周文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北周文学时段界定
    二 北周文学研究现状与综述
    三 论文框架、内容、方法和解决的问题
上编
    第一章 北周文学概况
        第一节 北周文学家
        一、北周文学家的构成
        二、北周文学家的特点
        第二节 北周文学作品
        一、北周文学家文集的存佚
        二、北周单篇文学作品的存佚
        第三节 北周文学活动
        一、北周文学活动的方式
        二、北周文学活动的成果
    第二章 北周文学的艰难发展——西魏时期文学研究
        第一节 西魏时期社会状况
        一、周文帝宇文泰西魏改革
        二、西魏时期社会思潮
        第二节 西魏时期文学政策——西魏文体文风改革
        一、文体文风革新的倡导者
        二、时代背景和改革起因
        三、改革内容和终止原因
        四、改革影响与评价
        五、西魏文体文风改革与北周文学
        第三节 西魏时期文学作品研究
        一、实用的文章创作
        二、托物言志的抒情小赋
        第四节 西魏对北周文学的贡献
        一、西魏为北周文学奠定稳定的政治环境
        二、西魏实际掌权者周文帝宇文泰培养爱好文学的北周接班人
        三、西魏时期文学特色影响北周文学
    第三章 北周文学的发展空间——政治、文化、社会环境
        第一节 北周时期文学的政治环境
        一、北周前期政治特点:主相斗争
        二、北周政治环境
        三、北周政治环境与北周文学
        第二节 北周时期文学的文化环境
        一、古籍整理
        二、露门学
        三、通道观
        第三节 北周时期文学的社会环境
        一、北周统治思想儒教与北周文学
        二、北周佛教的坎坷经历与北周文学
        三、北周道教的兴盛与北周文学
    第四章 繁荣的北周文坛——长安、江陵文坛
        第一节 北周文学中心:长安文坛
        一、北周本土文人文学作品研究
        二、北周南朝文人文学作品研究
        三、北周邺下文人文学作品研究
        第二节 北周江陵后梁文坛
        一、北周时期后梁萧氏政权
        二、北周江陵后梁萧氏文学集团
        第三节 北周民间文学研究
        一、谣谚及其特点、价值
        二、北周谣谚
    第五章 西魏北周出土文献——墓志“文学”研究
        第一节 出土西魏北周墓志概况
        第二节 出土西魏墓志及其文学研究
        第三节 出土北周墓志及其文学研究
下编
    第一章 北周宇文氏文学作品研究
        第一节 北周帝王文学作品研究
        一、孝闵帝宇文觉
        二、明帝宇文毓
        三、武帝宇文邕
        四、宣帝宇文赟
        第二节 北周宇文皇族文学作品研究
        一、周诸王
        二、宇文护
    第二章 王褒及其文学作品研究
        第一节 王褒生平和仕历
        一、王褒生卒年考
        二、王褒生平和仕历
        第二节 王褒诗歌研究
        一、王褒五言诗
        二、王褒乐府诗
        三、王褒对唐律诗和绝句的贡献
        第三节 王褒文研究
        一、书
        二、碑
        三、其他文章
    第三章 庾信及其文学作品研究
        第一节 庾信平生最萧瑟——庾信生平和仕历研究
        一、庾信梁朝重要仕历和事件
        二、庾信北朝仕历
        三、庾信北周交游考
        四、小结
        第二节 庾信北朝前期心态研究——入北前十年
        一、第一阶段:公元 554 年 —— 平和、担忧、悲伤、思归、隐逸、旷达
        二、第二阶段:公元 555 年至 557 年八月 —— 悲伤、自责、排斥、思归、隐逸、期待
        三、第三阶段:公元 557 年九月至 560 年 —— 感恩、悲伤、反思、思归、隐逸
        四、第四阶段:公元 561 年至 563 年 —— 接受、主动、悲伤、思归
        五、小结
        第三节 暮年诗赋动江关——庾信北朝诗赋研究
        一、庾信北朝赋
        二、庾信北朝诗歌
        三、庾信入北前期诗赋“建安风骨”的再现
        第四节 庾信北朝文研究
        一、连珠
        二、碑志
        第五节 庾信及其文学作品相关问题考辨
        一、庾信丧母守孝考
        二、庾信北朝隐逸考
        三、庾信部分诗文考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西魏北周史事、北周文学编年
    附录二 北周文学作品编年简表
    附录三 北周文学体裁与作品简表
    附录四 出土西魏北周墓志文献简表
    附录五 庾信部分五言诗平仄韵
后记
博士期间学术成果

(4)基于空间认知的广州市高校公共空间优化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提出问题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框架
2 相关理论研究
    2.1 相关概念研究
        2.1.1 空间认知
        2.1.2 认知地图
    2.2 国内外研究综述
        2.2.1 国外研究综述
        2.2.2 国内研究综述
    2.3 校园规划设计相关理论
        2.3.1 校园规划的“图——底”关系
        2.3.2 校园规划的“连接”问题
        2.3.3 校园的场所精神
    2.4 校园规划设计存在的问题
        2.4.1 空间“边缘化”
        2.4.2 空间规划简单,缺少人的活动
        2.4.3 带来负面影响——犯罪率相对较高
    2.5 本章小结
3 校园空间意象元素解读
    3.1 调研对象
        3.1.1 校园基本情况
        3.1.2 校园规划分析
        3.1.3 调研样本及方法
    3.2 结构性校园意象
        3.2.1 道路
        3.2.2 区域
        3.2.3 节点
        3.2.4 标志物
        3.2.5 边界
    3.3 独特性校园意象
        3.3.1 校园历史
        3.3.2 校园使用主体
        3.3.3 校园活动
    3.4 本章小结
4 高校校园空间认知规律及启示
    4.1 高校校园空间认知规律研究
        4.1.1 校园空间认知的形成模式
        4.1.2 校园规划形态对空间认知的影响
        4.1.3 感官效果对空间认知的影响
        4.1.4 其它认知规律
    4.2 校园规划设计优化原则
        4.2.1 满足需求,确保空间的可达性
        4.2.2 关注校园规划的整体性
        4.2.3 挖掘独特性意象的内涵,增强空间的可意象性
        4.2.4 注重校园空间的感知效果,增强空间的可读性
    4.3 本章小结
5 华南农业大学校园空间评估分析及优化对策研究
    5.1 华南农业大学校园空间评估数据分析
        5.1.1 认知地图数据分析
        5.1.2 评估数据分析
    5.2 华南农业大学校园空间分析
        5.2.1 失落空间分析
        5.2.2 校园积极空间分析及策略借鉴
    5.3 华南农业大学失落空间优化对策
        5.3.1 调整校园主要出入口的人车通行设置
        5.3.2 发挥校园户外空间的“助推”作用
        5.3.3 减弱院楼等行政区域的空间权力感
        5.3.4 发挥群体智慧力量,让校园空间营建成为一种公益
        5.3.5 完善校园空间的命名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讨论
    6.1 结论
    6.2 展望与讨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件

(5)汉语地名的语言文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研究现状
        一、传统地名学阶段
        二、现代地名学阶段
        三、国外的地名研究
    第二节 选题的意义
    第三节 研究内容、思路及方法
        一、研究内容、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语料说明
第一章 地名研究的基本理论问题
    第一节 地名
    第二节 地名学
    第三节 地名研究的意义
        一、地名与语言
        二、地名与历史
        三、地名与移民
        四、地名与地理
        五、地名与社会心理
        六、地名与国家主权
第二章 地名的历时发展演变
    第一节 地名的起源
    第二节 地名的发展演变
        一、地名发展演变的过程
        二、地名发展演变的影响因素
第三章 地名的共时区域特征
    第一节 历史类型区
        一、历史地名与现今地名
        二、老地名与新地名
    第二节 地理类型区
        一、自然地理实体地名
        二、人文地理实体地名
    第三节 语言类型区
        一、民族语言地名
        二、汉语方言地名
        三、外语地名
第四章 地名词的综合性分析
    第一节 地名可构建汉语词汇
        一、植物类
        二、姓氏类
        三、品牌类
    第二节 心理认知视角的地名解读
        一、地名与认知
        二、地名与语言塔布
第五章 地名词的个案研究
    第一节 坂
        一、“坂”与“阪”
        二、“坂”与“长坂坡”
        三、“坂”与汉语方言
        四、“坂”与少数民族语言
        五、“坂”与域外语言“大阪”
        六、小结
    第二节 峦
        一、“峦”的基本音义及探源
        二、古楚地域的界定
        三、“峦”的义项分析
        四、“峦”的分布考察
        五、小结
    第三节 沱
        一、“沱”的基本音义辨查
        二、“沱”的历时分布及词义演变
        三、“沱”的共时分布
        四、滹沱考
        五、小结
    第四节 潭
        一、“潭”地名的历时分布
        二、“潭”的义项分析
        三、“潭”与少数民族语言
        四、小结
    第五节 渊
        一、“渊”的地名分布
        二、“渊”的地名义项
        三、小结
    第六节 坞
        一、“坞”的基本音义辨查
        二、“坞”的义项分析
        三、“坞”的地名分布
        四、地名词“坞”应与古越语相关
        五、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6)“三分教育”教学模式的校本实验研究 ——以昭阳区凤凰中学八年级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术语及符号说明
第1章 绪言
    1.1 研究的背景
        1.1.1“三分教育”模式是教学改革的需要
        1.1.2“三分教育”模式可以弥补班级授课制的不足
        1.1.3 昭通市昭阳区凤凰中学的实际情况需要
    1.2 核心概念界定
    1.3 研究的内容和意义
        1.3.1 研究的内容
        1.3.2 研究的意义
    1.4 研究的思路
        1.4.1 研究的假设
        1.4.2 研究的计划
        1.4.3 研究的技术路线
    1.5 论文的结构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文献搜集的途径与方法
    2.2 国外研究进展
        2.2.1 分层差异化教学
        2.2.2 分组合作学习
        2.2.3 分类(特长)指导教学
    2.3 国内研究现状
        2.3.1 分层差异化教学
        2.3.2 分组合作学习
        2.3.3 分类(特长)指导教学
    2.4 文献评述
    2.5 小结
第3章 研究设计与方法
    3.1 研究的目的
    3.2 研究区域简介
    3.3 研究对象的选取
    3.4 研究的方法
    3.5 研究工具的说明
    3.6 研究的伦理
    3.7 小结
第4章 研究的理论基础
    4.1 心理学理论
        4.1.1 马斯洛需求理论
        4.1.2 罗杰斯人本主义教育理论
    4.2 学习理论
        4.2.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4.2.2 自主学习理论
        4.2.3 合作学习理论
        4.2.4 探究学习理论
    4.3 教学理论
        4.3.1 因材施教思想
        4.3.2 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
        4.3.3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
        4.3.4 巴班斯基的最优化理论
        4.3.5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
    4.4 基础理论的应用
        4.4.1 凤凰中学“三分教育”模式教学原则
        4.4.2 凤凰中学“三分教育”模式教学策略
        4.4.3 凤凰中学“三分教育”模式实施模型
        4.4.4 凤凰中学数学学科不同课型教学流程
    4.5 小结
第5章 调查研究
    5.1 调查目的
    5.2 调查设计
        5.2.1 调查对象
        5.2.2 调查工具与方法
    5.3 调查过程与数据编码
        5.3.1 调查过程
        5.3.2 数据编码
    5.4 数据的整理与分析
        5.4.1 学生调查问卷数据统计分析
        5.4.2 教师调查问卷数据统计分析
    5.5 小结
第6章 实验研究
    6.1 实验目的
    6.2 实验的设计
        6.2.1 实验的对象
        6.2.2 实验的变量
    6.3 实验过程
        6.3.1 实验时间
        6.3.2 凤凰中学合作学习小组建设简介
        6.3.3“三分教育”模式下课堂教学实施流程
        6.3.4“三分教育”教学模式下的教学案例
        6.3.5 实验中进行的测评
    6.4 实验效果
        6.4.1 配对样本t检验
        6.4.2 学生对实验效果的反馈
        6.4.3“三分教育”模式取得的初步效果
    6.5 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反思
    7.1 研究的结论
    7.2 对研究的反思
    7.3 研究展望
    7.4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A:“三分教育”模式数学学习效果问卷调查表(学生卷)
附录B:“三分教育”模式调查问卷(教师卷)
附录C:“三分教育”教学模式学生座谈提纲
附录D:昭阳区凤凰中学课堂教学评价表
附录E:凤凰中学分组合作学习表册
附录F:凤凰中学2014年秋季学期特长课程申报表
附录G:凤凰中学2015年春凤凰中学特长课程汇总表
附录H:凤凰中学2015年春“助行广场”特色课程部分选课统计表
附录I:凤凰中学“三分教育”模式发展历程
附录J:凤凰中学“三分教育”模式的部分成果
附录K:凤凰中学受到上级表彰及各种获奖统计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7)明清昭阳李氏家族文化文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章 明清昭阳李氏家族概貌
    第一节 明清昭阳地理文化
    第二节 明清昭阳李氏家族的开端与规模
    第三节 李春芳后裔的世系与成员
第二章 李春芳:昭阳李氏家族新局面的开创者
    第一节 李春芳的生平、仕历与为政理念
    第二节 李春芳的历史功绩
    第三节 李春芳确立的昭阳李氏家族精神传统
第三章 作为科举与仕宦家族的明清昭阳李氏
    第一节 昭阳李氏家族明清两代的科举情况
    第二节 昭阳李氏家族明清两代的仕宦情况
    第三节 明清昭阳李氏家族门第常青探因
第四章 易代之际的的明清昭阳李氏家族
    第一节 忠烈、遗民与非遗民
    第二节 明清昭阳李氏家族的忠烈和遗民
    第三节 李乔遗民身份辨伪
第五章 作为文学家族的明清昭阳李氏
    第一节 明清昭阳李氏家族成员的文学着述
    第二节 “昭阳诗派”与李氏家族成员的诗歌创作
    第三节 李驎的遗民情怀及其诗歌创作
第六章 李清的着述与成就
    第一节 李清着述综述
    第二节 《折狱新语》:明代法制文化的代表作
    第三节 《梼杌闲评》作者非李清考论
第七章 明清昭阳李氏家族的女性文学
    第一节 明清昭阳李氏家族的女诗人考述
    第二节 诗文兼擅李季娴
    第三节 堪比须眉李国梅
第八章 明清昭阳李氏家族的艺术成就
    第一节 明清昭阳李氏家族的书画家考述
    第二节 李鱓及其绘画艺术
    第三节 李鱓题画诗简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个人简历

(8)电脑品牌故事内容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品牌故事的定义、种类和要素
        1.3.2 品牌故事营销的相关研究
第二章 研究设计
    2.1 研究方法
        2.1.1 样本选择
        2.1.2 编码标准
    2.2 研究步骤
第三章 研究结果及分析
    3.1 联想和宏碁品牌故事的差异
        3.1.1 人物角色
        3.1.2 事件
        3.1.3 故事中常出现的物件
        3.1.4 冲突
        3.1.5 讯息
        3.1.6 叙事特色
        3.1.7 叙事结构
    3.2 联想和宏碁品牌故事的共同点
第四章 综合讨论
    4.1 电脑品牌反派角色和冲突点缺失的原因
    4.2 电脑品牌故事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4.2.1 名人和代言人的品牌故事较少
        4.2.2 品牌故事过于理性
        4.2.3 品牌故事缺乏互动性
第五章 研究启示
    5.1 利用品牌故事传递品牌核心精神
        5.1.1 联想品牌故事的创新精神
        5.1.2 宏碁品牌故事的创新关怀精神
    5.2 利用品牌故事创造品牌情感价值
        5.2.1 产品质量和服务故事树立品牌信心
        5.2.2 品牌危机故事建立品牌信任
        5.2.3 品牌合作故事加深品牌认同
    5.3 利用品牌故事建立消费文化共鸣
        5.3.1 品牌故事需反映电脑消费文化
        5.3.2 品牌故事需善用符号语言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答辩委员会对论文的评定意见

四、联想昭阳服务为本(论文参考文献)

  • [1]李驎诗歌研究[D]. 郜艳丽. 西北师范大学, 2021
  • [2]西安环城墙带层积化空间的阐释与展示研究[D]. 孙坤.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3]北周文学研究[D]. 高赟.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20(11)
  • [4]基于空间认知的广州市高校公共空间优化策略研究[D]. 邓淑莹. 华南农业大学, 2017(08)
  • [5]汉语地名的语言文化研究[D]. 唐磊. 华中师范大学, 2017(07)
  • [6]“三分教育”教学模式的校本实验研究 ——以昭阳区凤凰中学八年级为例[D]. 赵春燕. 云南师范大学, 2015(02)
  • [7]明清昭阳李氏家族文化文学研究[D]. 王向东. 扬州大学, 2014(12)
  • [8]电脑品牌故事内容分析研究[D]. 廖惠. 华南理工大学, 2013(01)
  • [9]技术英雄2012[J]. 《微电脑世界》编辑部. 微电脑世界, 2012(12)
  • [10]2010年高考语文“真题+模拟”考点精讲精练 专题15 社会科学类文章阅读[J]. 刘胤龙. 试题与研究, 2010(01)

标签:;  ;  ;  ;  ;  

联想昭阳服务至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