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邮政服务走近百姓

让邮政服务走近百姓

一、让邮政服务走近百姓(论文文献综述)

曹颖瑛[1](2021)在《论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的适度扩张》文中提出

张运春[2](2018)在《从贰臣到望族—沂水“刘南宅”历史研究(明末以来)》文中研究说明“刘南宅”一词是明清以来沂水地方社会形成的“文化符号”,最初只有“建筑空间”的涵义,专指当地望族刘氏的家宅——“八卦宅”。随着家族发展和社会声望的不断扩大,“刘南宅”又渐渐成为沂水望族刘氏的家族代号。综观刘氏历史,从晚明到清末,“刘南宅”相继经历了“移民”“商人”“士人”“贰臣”“望族”的身份转变,其中“贰臣”与“望族”是清代以来“刘南宅”最典型的身份特征。受家族迁徙、政局动荡、皇权更迭、舆论转向、社会流动等诸因素影响,在向“望族”身份衍进的过程中,“刘南宅”的生存、发展并非一帆风顺,而是始终面临“身份认同”的困扰。尤其以明清易代之际,四世刘应宾从“明臣”到“清臣”的身份转变所造成的影响最为深刻。通过政治身份的转变,“刘南宅”重要人物刘应宾确保了乱世之中家族的生存、延续,但也付出了相当沉重的代价——身仕两朝的特殊经历成为无法改变的历史事实,对其家族的后续发展造成了困扰。从某种意义来说,在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笼罩下,“贰臣”后裔一直背负着较为沉重的社会舆论压力。因此,除了采取投身举业、乐善好施等一般性生存策略之外,刘氏精英也在不断进行身份调适和形象建构,以缓和这种相对紧张的社会关系。刘氏并非当地土着,移民身份使其先祖备受地方歧视。尽管二世刘志仁经商致富、累致千金,但依然被当地土着看作外乡人,没有得到地方社会的身份认同。在晚明士商互动频繁的社会环境下,为了提高社会地位,刘志仁及其子刘励鼓励子弟投身举业,以实现由商入士的身份转换。四世刘应宾举业成功、步入仕途后,刘家得以跻身仕宦阶层。伴随家庭身份的转变和社会地位的提高,刘氏开始出现礼佛施捐、营建书斋、望族联姻、邀请名人题写墓志铭等文化活动,这使其在当地逐渐声名鹊起,从而为清代的望族之路打下了基础。与此同时,在晚明党争不断、贪渎成风的政治乱局中,刘氏也一度遭受着政治风险和挑战:吏部文选司郎中刘应宾屡因官员铨选与阉党、权贵、时论发生冲突,备受诟议,成为清代南明史家笔下的“贪官”。明清易代之际,中国社会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都发生着剧烈变动。在不同时段,不同区域内,士大夫的政治思想和实践往往呈现不同的状态,出处选择成为当时士大夫群体不得不面对的难题。受晚明以来“阳明心学”“泰州学派”“李贽邪说”以及佛道思想的影响,刘应宾并没有“死社稷”,而是顺应时势、明哲保身,对满清统治者采取了合作态度。这既是出于保全身家、恢复社会秩序的现实需要,也与刘应宾仕途蹭蹬的个人经历和听天由命的宿命论思想有密切的关联。顺治二三年间,刘应宾曾任安徽巡抚要职。莅任后,刘应宾在政治上采取了晓谕徽民、解散乡兵、革除杂税等有效措施,在军事上协调诸军迅速平定了“土寇”“湖贼”以及残明政权的抗清运动,为清军平定皖省之乱做出了巨大贡献。尽管刘应宾抚皖期间卓有政绩,但满清统治者对其始终怀有疑虑。这与清初满清政权对待汉人知识分子的政策有关。一方面,清廷对汉族知识分子在夺取天下过程中的作用极为重视,不断吸纳汉族士人进入新政权;另一方面,清廷对担任巡抚要职的汉族士人并非十分信任。随着军事形势的好转,清廷大量任命汉军旗人担任地方督抚,取代了汉族士人的位置。在这一背景下,因“次子刘珙抗清”“滥给武职劄付”等事牵累,刘应宾旋遭清廷革职,只能侨寓淮扬,面临“不明不清”的“身份认同危机”。清初,针对“贰臣”的社会舆论相对宽松。侨居扬州期间,通过与当地官员、降清明臣、明遗民、山人等各色文人所展开的诗酬唱和、咏物怀古、共同游览文化遗迹等文化活动,刘应宾建立了较为广泛的人脉网络,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纾解了身份认同危机。基于来自外界和自身的双重压力,刘应宾进行了一系列自我形象建构活动,这包括出版《平山堂诗集》、撰写回忆录《江南抚事》和自传笔记《遇仙记》、创造“南向叩头”的春节仪式等。通过上述文化实践活动,刘应宾自我构建出“易代文人”“国家忠臣”以及“通仙”的历史形象,这为后世的道德教化、宗族建设并最终发展成为当地望族埋下了伏笔。随着清朝统治日趋稳定,程朱理学所倡导的“忠孝”观念逐渐成为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尤其乾隆皇帝下令编撰《贰臣传》之后,针对“贰臣”的社会舆论转向严苛。在这种情况下,“贰臣”经历所造成的困扰开始凸显,成为刘氏家族发展过程中无法绕跃的难题。在传统“忠孝”观念影响下,“刘南宅”不得不面临来自国家和社会的双重舆论压力。因此相对来说,“刘南宅”的望族之路远较同期一般士大夫家族艰难。为了家族兴旺发达,刘氏精英秉承士大夫文化传统,在家族内外都做出了许多不懈的努力。在家族之外,以士大夫“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传统思想为导向,刘氏精英或者出仕为官,勤政爱民;或者不乐仕进,造福桑梓。这为“刘南宅”在当地赢得了良好的声望。作为沂水县举足轻重的地方力量,刘氏精英一方面广泛参预县志编撰、倡建书院、散财赈灾、周济弱贫、保卫地方等当地公共事务;另一方面,刘氏家族还延续了望族联姻的文化传统,从而进一步拓展和巩固了刘家在当地的权力网络。通过上述努力,“刘南宅”在国家层面和地方社会都获得了一定程度的认可,这为刘氏望族身份的形成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刘氏精英对易代之际“贰臣”特殊历史经历的负面影响心知肚明,在家族内部开展了相应的形象建构和身份调适活动。在族谱编撰中,刘氏精英通过“造神”“失忆”“名人效应”等手段,对“历史信息”进行了巧妙的改造、再现和重构,形成了对刘氏发展有利的“历史记忆”:他们将祖先早期历史中具有神话色彩的故事编入了族谱,形成了“家族神话”,从而围绕刘志仁、刘应宾、刘玮等刘氏先世营造出“通仙”的形象,令世人望而生畏;在日常民俗实践活动中,他们通过“八卦宅”“宝善堂”“薄葬但场面要大”等“民俗实践”和“民俗符号”将“刘南宅”营造出神秘、慈善、神通广大的社会形象;在沂水方志的撰修过程中,刘氏精英充分发挥地方大族的社会影响力,将刘氏家族的科举盛绩和他们先祖的光辉事迹导入了地方志中,使之成为县域公共历史的组成部分。通过上述活动,“刘南宅”被蒙上了一层神秘面纱,这使当地民众对其充满敬畏,“刘南宅”成为当地县衙之外的文化、政治中心。由于“刘南宅”在当地拥有无与伦比的话语权和控制力,当“家族神话”流传到民间社会,又逐渐衍化出“纯阳画图”的社会神话。这就使“刘南宅”更加富有神秘主义的色彩,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消弥、淡化了“特殊历史”的负面影响。通过一系列文化符号和形象建构活动,刘氏在一定程度上纾解了在主流意识形态下与国家、社会的紧张关系,从而树立和巩固了“刘南宅”在当地的政治、文化权威,成为沂水县赫赫有名的科举望族。尽管通过上述努力,“刘南宅”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贰臣”话语困境,并最终发展成为当地望族,但“贰臣”身份标签所带来的历史包袱始终存在。一方面,刘应宾仕明降清的经历已成为无法改变的历史事实,并以传说、官方书写、民间野史为载体,成为无法抹去的历史记忆。另一方面,作为社会个体,“刘南宅”无法与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对抗,只能被动适应和主动调适。在清代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和近代民族主义思潮下,“贰臣”身份屡屡成为质疑、诟病刘氏家族的社会话题。作为地方权威和民众关注的焦点,“刘南宅”的历史、文化一度成为当地民间社会文化建构和历史记忆的“文化符号”。在国家政治衍进和社会观念变迁的过程中,“刘南宅”并非诸事顺遂、事事如意,也曾面临严峻的挑战:雍正朝推行的摊丁入亩制度触及精英阶层利益,这使国家与地方力量之间的矛盾开始凸显;乾隆朝编撰《贰臣传》,使得针对降清明臣的社会舆论开始转向严苛;随着下层民众向上流动的机会增多,旧的科甲精英面临新贵们对他们作为文化和社会仲裁者的地位发起挑战;在清末资产阶级激进派倡导的“汉族主义”及后来中国共产党所主张的“无产阶级革命思想”的影响下,士绅阶层被视为封建余孽、革命的对象。这些都对“刘南宅”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冲击。在上述政治制度和社会思想的变革中,由于统治权与诠释权转移造成的价值错乱,“刘南宅”的历史和形象成为当地民众“情感表达”“记忆建构”的素材,形成了“’刘南宅’与青州旗城”“蒲松龄坐馆’刘南宅’”“李五将军”“’刘南宅’风水发迹”、“刘纶襄夜访’刘南宅’受辱”等社会传说。这些传说无不是当地民众基于某种社会观念对“刘南宅”的讽刺、质疑和挑战,是当时历史情境下民众思想和价值取向的文化反映。通过以“刘南宅”为中心进行的一系列民间文学杜撰,当地民众表达出在社会走向、价值取向和人生追求等方面的情绪和主张。

罗时彬[3](2018)在《“制造”美国现代主义 ——《哈珀斯新月刊》插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插画是西方现代性的重要产物,无论是大规模的流水线生产模式,还是媒介、风格、技术等方面都足以说明这一点。在19世纪,图像作品不仅在博物馆、沙龙、画展中出现,供人欣赏,也以廉价出版物的形式,成为普罗大众茶余饭后的休闲读物。如果“复制生产”是19世纪“图像作品”最显着的特征,那么这也将是它与传统艺术之间的决裂的关键。本文试图论述美国插画与现代性的问题,并以美国《哈珀斯新月刊》(Harper’s New Monthly Magazine)为研究个案,将大众文化的考察推向美国现代主义的研究领域。本文分五章。第一章以“艺术家”、“公司化”、“印刷(技术)”三个部分概述期刊插图的历史与背景。第二章围绕四位插画家进行论述,考察不同画家的特点与贡献。为了还原或接近历史事实,第三章以现代都市与机器化的工业主义论述插画发展的“现代性转向”,试图描摹大时代背景下,新兴工业生产技术为期刊插图带来的变革。在前文的基础上,第四章继续讨论插画艺术的“现代性转向”问题,重申现代插画艺术的价值与意义。考虑到现代插画与早期美国现代主义关系密切,第五章将从高雅与庸俗文化的矛盾出发,考察早期美国现代主义嬗变的可能性。在对历史进行较为清晰的呈现后,本文发现插图艺术的“现代性转向”在19世纪末推动了美国现代主义的革命。那些被时间埋没美国插画家理应受到重视,或许正是这些“唯利是图”画家们,吹响了美国现代主义艺术的号角。

李彦敏[4](2018)在《黑龙江省邮政速递业务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进入21世纪后,中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市场服务渗透到了更多的领域,从国际上来看,快递行业也已经成为市场经济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同时,随着互联网和电子商务的发展,中国的快递行业迅速地发展壮大起来,每年大大小小的快递公司更是如雨后春笋一般出现在大街小巷,京东、苏宁、唯品会等电商平台也自建物流配送体系,面对着这来自方方面面的威胁,黑龙江邮政速递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竞争压力,就现有体制来看,制约了黑龙江邮政速递的发展,如何重新进行战略定位,改革现有体制,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从而更好的推动其进一步发展。本文先对中国快递行业的发展现状和发展方向做出简单的介绍,在此基础上阐述黑龙江地区快递行业的发展情况,黑龙江邮政速递虽然起步较早,但由于其整体市场份额逐步下滑,按照中国邮政集团公司的要求,相应进行了专业化经营的改革,改革已有7年,还是没有起色,本文结合黑龙江邮政速递自身的特点,分析了黑龙江省邮政速递业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找出了公司在战略上、体制上、激励机制上、薪酬管理上存在的问题,然后对存在问题的原因进行了详细的剖析,并结合SWOT分析法,总结归纳优劣势,最后提出相应的发展战略及对策。

张松[5](2017)在《邮政企业90后员工工作价值观变迁及管理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进入21世纪第二个十年,大批90后出生的年轻人进入企业工作,随着时间的推移,不久将成为企业经营和人才战略中的重量力量,如何培养、使用、调动好这一特殊群体,已成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全新课题。本文针对邮政企业90后员工成长的环境和时代特征,对90后员工的思维和行为特点进行分析,采用问卷、访谈等方法对90后员工工作价值观进行调查研究,概括了实际工作中对企业90后员工激励和管理方面的现状和存在问题,指出现行人力资源管理方法的失效及原因。在此基础上,从基于需求层面的员工沟通机制、基于制度层面的评价选拔机制和基于业务层面的授权与考核机制多个方面创新人力资源管理对策。联系邮政企业当前改革发展的实际需求,运用人力资源各模块的系统理论方法,以指导工作为中心,发挥邮政的资源优势帮助解决企业在招聘、选人、用人、育人方面存在的实际问题,通过数据对比、理论分析、案例论证得到比较清晰的结论,以结论总结成理论,融入企业制度办法,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及经营业务健康发展发挥作用。

郭砚[6](2016)在《兴国县邮政公司电子商务发展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金融市场即将进入利率市场化搏杀的今天,电子商务成为中国邮政目前最具有发展潜力增值价值的业务。早在1995因特网大规模商用开始,信息爆炸的时代正式拉开序幕。随着二十一世纪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信息服务业成为各国的主导产业,这电子商务这一划时代的产物得以产生和发展。包括短信通知、代收代缴各种税费、机票火车票购买、助农取款等等电子商务类业务在中国邮公司下得到了长足发展。在2003年我国出现了淘宝网和支付宝。网络购物市场开始爆炸性增长。2010年,电子商务市场占全国零售总额3.3%,2013年电子商务市场占全国零售总额5%。中国邮政在这样的电子商务大潮下成立了邮乐网。邮乐网作为中国邮政的电子商务平台,面向全国各省市县乡镇由当地邮政局进行招商入住,贩售产品。农村电子商务成为了中国邮政电子商务的重要一环。电子商务作为现今发展最为迅猛的行业之一,已经成为全世界各种企业最为重视的一种营销手段。许多新兴的公司,如阿里巴巴、淘宝正是借助电子商务成为行业大佬。传统的行业也纷纷向电子商务转型,如国美苏宁,以期保住其原有的市场份额。更多不同的行业更是将传统的门店战场转移到网络战场。中国邮政发现了电子商务的商机,兴国县邮政则借电子商务来提升自身的服务能力以及获取更高的效益。然而兴国县邮政的电子商务依然停留在传统的短信业务、车票机票代售与代缴水电费上,并不能真正的通过电子商务来获得长远以及优质的回报。因此,本文希望不仅仅可以为提升兴国县邮政的电子商务水平从而提高整体的商业效益以及社会效益,还可以对我省其他地市县的邮政发展提供一些借鉴与参考。兴国县邮政公司电子商务这两年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遇到了不少的困难,尤其在农村电子商务这一环节上做得并不是特别优秀,这其中既有外部原因——省市公司支持、当地市县支持、兴国实际商业环境不够,也有自身原因——员工积极度不够、员工畏难情绪。本文希望通过对中国邮政现状发展情况以及在电子邮政方面的优势进行阐述,包括中国邮政目前的业务种类,电子化信息化程度,存在的短板,引出兴国县邮政目前的经营情况以及兴国县邮政公司电子商务现状。总结兴国县邮政目前存在的机遇和困难,并对其进行分析研究。再结合其他兄弟县市的先进经验对兴国县邮政进行相应借鉴学习。最后,提出相应的兴国县邮政公司电子商务目前可行的解决方案获得提升兴国县邮政公司电子商务的服务水平以及收益。

张海英[7](2015)在《菏泽邮政报刊发行市场营销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社会经济和科技的迅速发展,当前报刊发行市场呈现出繁荣纷争的局面,竞争日趋激烈,特别是一些报刊社采取“自办发行”或“多渠道发行”的模式,直接向邮政报刊发行发起了挑战,邮政报刊发行的主渠道地位岌岌可危。而且,随着电子媒体的日益兴起,纸媒受到了越来越大的冲击;另外,菏泽是经济欠发达地区,有一定经济实力的中青年外出务工,有阅读潜力的人群越来越少,业务市场逐步缩减。从近几年的报刊流转额的发展情况来看,增幅呈逐年下降趋势。在这种现实情况下,如何通过科学运用营销策略,解决菏泽邮政报刊发行自身的问题,以更强的竞争力应对业务市场,在有限的市场空间内,实现业务规模和市场份额的增加,是菏泽邮政亟待解决的问题。在以上发展背景下,本文通过对营销调研、市场细分等营销理论的利用,对菏泽报刊发行业务目前发展状况进行了细致分析,发现目前菏泽邮政报刊发行业务存在以下问题:一是业务结构不合理,能够带动流转额增长,提高市场占有率和业务收入的畅销类高费率报刊占比偏低;二是客户群体范围缩小,由于校园市场的扩张,导致私费市场空间缩减;三是服务时限达不到,由于网运、投递等环节的问题,导致运行时限有差距;四是报刊产品数量不足,部分专业性较强的产品邮发渠道没有发行;五是价格不灵活,与市场竞争存在欠缺。本文通过对这些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度原因分析,对当前菏泽报刊发行的市场进行了细致研究,通过对现代营销理论的应用,研究出了行之有效的营销策略。一是通过对投递能力的改革,实现投递时限和服务质量的提升,增强菏泽邮政报刊发行的核心竞争力;二是通过开展各类促销活动,参与市场竞争;三是通过人力资源管理实现人员素质提升,夯实发展基础。研究结果表明,菏泽邮政的报刊发行业务存在着较大的市场空间和较强的竞争力,但由于营销策略不得当,导致当前发展乏力,只要运营有效的营销策略,必能巩固和提升菏泽邮政报刊发行的市场竞争力,实现菏泽报刊发行业务的长效可持续发展,同时,也能为未来长时间内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意义。

史志高[8](2012)在《上海互联网发展阶段研究(1994-2011)》文中指出1994年4月,中国全功能接入世界互联网。1995年1月上海即面向社会和普通家庭提供互联网接入服务,与北京同时成为中国首批开展互联网和社会信息化建设的两个城市之一。研究上海互联网的发展过程对于研究互联网使用在中国社会的影响有着重要的代表意义。依据互联网技术升级、社会应用丰富、信息产业周期与政府管理政策,依据这样一个多指标的阶段划分标准,将上海互联网发展至2011年近20年的过程划分为3大阶段,从而得出互联网在与本地社会互动的过程中,作为通讯技术、信息交流与社会交往工具、社会生活平台的发展阶段。在互联网发展初期阶段,其作为通讯技术集中在高校与科研院所使用。1987年中国建成电子邮件节点,使得信息在全球范围内的便捷传播得到实现,在此过程中北京建成全国第一个局域网。自中国全功能与世界互联,上海成为信息技术研发、信息产业试点与安全实现领域重要城市,随着全国第一个独立网站向社会开放即中文网站丰富,上海互联网开始向社会公众提供信息服务。在第二阶段上海家庭实现宽带接入,政府向社区女性推广并培训,互联网快速实现与社会的融合。互联网用户的增加为技术向服务功能的转变奠定根本基础,直接推动中间层面信息服务企业发展,从而支撑起丰富的互联网应用,实现互联网向社会生活扩散与渗透的可能。随着互联网承载着信息交流功能,更多的社会关系与商业机会迁移至这一新平台,从而web2.0阶段全面来临,信息类服务日常化。在当前阶段,世博会的成功呈现出互联网与日常服务对接的完全可能,全新的社会生活平台正在向公众开放。“无线城市”战略将呈现数字社会的变革,当手机等多种互联网接入终端在空间环境中实时更新信息,移动生活的景观将会全新展演,微博及其引领的社会舆论风潮将会促进公共政策制订,日常生活与社会发展及文化产业呈现深度转型。研究由绪论、正文与附录三部分组成。绪论讨论研究缘起与具体设计;正文第一章至第四章呈现、分析与研究上海互联网作为通讯技术、信息交流工具、社会交往工具、社会生活平台的发展阶段;附录则尝试用《新民晚报》近20年互联网相关新闻报道来验证此项研究,证明上海互联网发展阶段的划分与其经历的转型,以实证的方式来补充与丰富主体部分的理论研究。

翟冰[9](2012)在《企业价值提升源自社会认同》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社会认同,简单地说就是企业行为得到社会认可,企业价值得到社会承认。近年来,随着邮政改革步伐的不断加快,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各项新业务也相继涌现。2011年,中国邮政不仅位列中国五百强第37位,而且还进入

熊建明[10](2011)在《美国最高法院管辖基础及要素研究 ——从美国宪法第三条切入》文中认为本文是有关美国最高法院确定其工作对象及适用标准的制度与实践之阐述。美国最高法院在对案件实体性法律与事实问题进行实质审理之前或同时,首先要花相当的精力来判断,所受理的案件是否属于美国宪法第三条第二款(以下简称第三条)规定的“案件与争议”;如果经审查属于此条的案件类型,那么就会得到审理与判决,如果不是,针对当事人诉求,它会毫不犹豫地拒绝行使其最高也是最终的联邦审判权力(但同样会给出法律意见书),这表明第三条的案件与争议构成了美国最高法院的管辖基础;不仅如此,最高法院关于案件归属的决定与判断,一并作为约束下级各联邦法院,甚至对各州法院系统也有拘束力的有效判例,从而对整个联邦司法体系的案件及其类型实施司法调控。也就是说最高法院基于宪法第三条,建构并维持或调整着联邦法院体系的管辖基础。那么它如何判断某个案件可以归类于第三条范畴,其判断的标准又是什么,这些标准有哪些直接来源于宪法(如果来自于宪法,就称其为宪法性标准或约束),有哪些虽不源自宪法,但基于其悠久的审判经验与司法传承而形成的审慎性约束(如果不来自宪法,则称其为审慎性标准),每类标准的体系、结构、内容要素各是什么等,就是本文涉及的主题。本文正是从案件与争议展开全部内容。第一章主要讲述美国宪法第三条案件与争议的含义及其演变,第一节阐明第三条案件模式就是普通法案件及其认定标准,因为早期最高法院的司法实践几乎都是此类案件,包括对州法院终审判决的司法审查也都与私人权利有关。随着联邦政府权力对全美境内经济生活的介入,尤其是对社会管理的重视与扩权,联邦权力急速扩张,政府所涉及的社会事务也越来越多。私人和一些非营利性社团感觉到自身的权利行使的空间或受到挤压,或遭遇不必要的干扰甚至剥夺,于是就出现了一些不再完全是基于自己私人权利受有损害的事件,而是针对联邦制定法及政府的管制规则与行为采取的诉讼行动,以要求包括最高法院在内的联邦法院对其进行司法审判。这就意味着原来基于私人权利受有损害而建立起来的案件判断标准就需要发生某些变化,以将这种被称为公法诉讼的案件类型也纳入其中。第二节就第三条规定的最高法院所管辖的案件类型展开,进行文本分析与解读;第三节讨论最高法院现行接纳案件的工作方式,并对此制度的效果进行反省;最后为本章小节,主要在总结前面几节内容的基础上,引出下列各章所要论述的判别案件之标准要素,并对可司法性(justiciability)与案件及争议间关系作了简要说明。在展开各个具体制度要素之前,在导论部分将案件与争议要素英文法律词汇的中译作了专门大量的精细工作,它们是本博士论文主要创新所在。第二章与第三章主要论述判别案件之标准要素中,最为重要的原则诉基,对应英文为standing。首先对诉基在美国司法实践与学术研究中状况进行概述,尤其针对最高法院的实践;接着论述了诉基中最为重要的结构要素即个人伤害(personal injury)予以详论,进而就宪法第三条与个人伤害间关联进行分析。第三章内容在诉基原则中显得比较庞杂,首先是进一步论述诉基组成的另两个要素:因果关系(causation)和可弥补性(redressability),然后是第三方诉基,禁止以普遍性抱怨作为诉基,原告起诉时所诉称的利益必须在可由司法保护的利益范畴之内,非营利性社团等组织及国会、州政府、联邦政府及其部门的诉基问题;最后是对诉基原则的反思与简单总结。第四章是对案件判别要素的即损性和无诉性两原则的讲述。即损性与某项联邦制定法颁布与实施相关。对即损性的理解需要借助一个虚拟中国情形但放至美国法背景里去解读的假想案件才能领会其义。比喻一对有姑表兄妹关系的男女决定结婚。假定此对男女其它方面都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关于结婚的规定,只是依该法第七条第一项,因他们血亲关系是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那么就被禁止结婚。但是他们通过咨询得知该法之所以将他们间血亲关系列为禁止结婚的血亲,其主要的立法考虑就在于担心他们的结合会生出患有先天性疾病或不那么健康或聪明的后代。但他们依然决定要缔结婚姻,为避免立法担忧的后果,他们决定其中一个做绝育或从一开始就采取避孕措施,如果他们这样做了——比如绝育——或承诺婚后一定这样做——比如避孕,那么按理是可以结婚的;但只要这条法律还存在着,依法律规定他们还是不能结婚,那么就会出现这样的结果:或者他们遵守法律不予结婚,那么这就等于他们与彼此结婚的权利就因其守法而被剥夺了——守法竟然会带来正常生活需要中正当需求被剥夺;或者宁愿冒着违反法律受到制裁的风险也要结婚,但这样为了实现自己的宪法基本权利,竟然违反了法律。也就是说这两种结果无论哪一种都是他们所不欲的。于是他们觉得为使他们这样的“婚姻”能够得到法律的承认,必须针对婚姻法第七条第一项在他们正式结婚之前提起一桩诉讼,其理由是他们遵守该法会产生令其无法忍受的重大损害,因而诉讼请求是要求法院判决该条违反宪法进而不对他们构成法定约束,这就是即损性所要解决的问题。即在损失发生之前(遵守法律所导致)或在风险出现之前(违反法律会受其制裁),提起诉讼——于损害即将发生之前或之时——以要求法院解决这个两难问题。明了即损性基本含义及使用场合,就会明白运用这样的制度需要宪法对其以下的法律、法规、规章等规范性法律文件予以合法性审查。即损性原则存在的制度功用就在于,它赋权公民或社团对影响他们的法律、法规、规章、命令提出质疑,以避免有时因立法不慎而对某些人或团体造成巨大损失后再启动其退出或作废机制,减少社会资源和个人财产及机会的损失或浪费。相对于即损性避免当事人财产与机会的损失,无诉性则是避免法院司法资源的浪费或无谓消耗。因法院审理案件就是为当事人的损害提供补偿的,如果原告提起诉讼时,损害是存在的,但开庭后审判程序结束前期间若此损害或者被告对其弥补,或者当事人死亡了等,这就意味着损害不再存在着,那么依据无诉性原则,法院应该终结正在审理的此案,视为案件已经完结,即所谓无损害即无诉讼;无诉性原则要求损害不仅要在提起诉讼之前或之时是存在的,在整个诉讼期间也得存在着,否则案件就不能作为案件继续审理下去。第四章就是谈论此两个原则,共四节,第一节是两原则的概述,第二三节则分别专门讨论两原则,最后为本章小结。第五章则探讨案件判别的最后两个要素,即慎独政治问题和禁绝发表咨询意见。慎独政治问题原则就是要求法院不对案件只涉及到很小部分的法律规范,绝大部分案件问题需要政治决策或由政治议程来解决,那么哪怕它全部符合案件要素,法院也不应审理此案。即如果政策性考量远远超过法律规范的适用,那么它就不是一个纯粹的可经由司法解决的案件,而是一个需要政治协商或妥协的问题;它是实践三权分立原则的制度技术或微观机制,笔者之所以将翻译为慎独而不是远离政治问题(issue),是指法院并非在任何时候都不能插手政治性极强的问题,如2000年美国总统大选,最终决出总统的并非选民选票所致,而是最高法院以五比四的判决意见才产生的。至于禁绝咨询意见的发表,则更为简洁明了,就是不允许法院对不是以案件形式进入法庭的事项发表看法,而且案件必须是真实发生的,而不是臆断、虚构或纯粹关乎意识形态和学术之争,以突出法院审理真实案件的工作本质。第六章则是对案件判别标准体系进行总结。全文对引介美国此制度的概述。绝大部分内容都出现在前面五章中。并就此制度对中国的启示,尤其是在真实案件基础上陶冶法律思维与研究方法等,作了简明论述。

二、让邮政服务走近百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让邮政服务走近百姓(论文提纲范文)

(2)从贰臣到望族—沂水“刘南宅”历史研究(明末以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缘起
    二、学术回顾
    三、史料依托、研究思路和方法
    四、学术价值与创新
第一章 明清以来“刘南宅”生活的时空背景
    第一节 社会变迁与士大夫文化传统
        一、晚明时代
        二、明清易代
        三、清代中叶
        四、清末以来
    第二节 “地域社会”概念下沂水地方社会
        一、地理沿革
        二、文化变迁
第二章 晚明“刘南宅”早期历史
    第一节 刘氏生存策略
        一、转机: 因商而富、由商入仕
        二、危机: 党争中的出处抉择
    第二节 新仕宦家庭的社会网络
        一、九松书斋与西园
        二、同年与姻亲
        三、国家礼仪的渗透
        四、宗教生活转向
第三章 从明臣到清臣易代之际刘应宾的身份转换与形象建构
    第一节 刘应宾与清初政治
        一、降清原因
        二、江南抚事
        三、刘应宾与清初政局
    第二节 刘应宾与清初扬州文化
        一、侨寓淮扬
        二、文化交游
        三、刘应宾对扬州文化的书写
    第三节 刘应宾的自我形象建构
        一、“贰臣情绪”与“传名焦虑”
        二、通仙形象
        三、两种“忠臣形象”
第四章 内与外:地方望族建设与维系
    第一节 望族功业与日常权威
        一、读书做官、建功立业
        二、乐善好施、扶危救困
        三、合作或逃避:官绅互动的两种方式
        四、“大家都是亲戚”:望族世代联姻
    第二节 宗族内部建设与社会声望
        一、记忆重构与家族神话
        二、声望维系与民俗传统
        三、八卦宅与家族神秘主义
        四、《沂水县志》与家族形象建构
第五章 清代以来“刘南宅”文化符号的重塑及传说
    第一节 思想观念变迁中的“文化符号”
        一、成为文化符号的不同语境
        二、文化语境冲击:民间传说中的“负面形象”
        三、身份调适效果:社会神话中的“正面形象”
    第二节 社会变迁中的其他社会传说
        一、“刘南宅'与青州旗城”传说解读
        二、“刘纶襄夜访'刘南宅'”传说解读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3)“制造”美国现代主义 ——《哈珀斯新月刊》插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 选题缘由及意义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 研究思路及困难
    四 关键概念的界定
        (一)平面造型艺术
        (二)哈珀斯新月刊
        (三)美国现代主义
第一章 镀金时代的插画艺术
    第一节 插画与现代主义
    第二节 出卖艺术的画家
    第三节 美国哈珀斯公司
    第四节 欧洲版画的革新
第二章 帕森斯与核心艺术家
    第一节 本森·J·洛辛
    第二节 霍华德·派尔
    第三节 亚瑟·福斯特
    第四节 弗雷德里克·雷明顿
第三章 哈珀斯杂志帝国
    第一节 纽约:出版之都
    第二节 哈珀斯的制版术
    第三节 印刷机与哈珀斯
第四章 插画的“现代性转向”
    第一节 纸上的博物馆
    第二节 摄影与半调印刷
    第三节 复制《独立宣言》
第五章 侧面美国现代主义
    第一节 大众趣味的矛盾
    第二节 大众文化的策略
    第三节 现代主义的自我救赎
结论
参考文献
    Ⅰ.外文文献
    Ⅱ.中文文献
致谢

(4)黑龙江省邮政速递业务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写作背景及目的意义
        1.1.1 论文写作背景
        1.1.2 论文写作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论文写作的思路及内容方法
        1.3.1 论文的写作思路
        1.3.2 论文的主要内容
        1.3.3 论文的研究方法
    1.4 论文创新之处
第2章 黑龙江省邮政速递业务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2.1 黑龙江省邮政速递业务经营现状
        2.1.1 黑龙江省邮政速递业务发展历程
        2.1.2 黑龙江省邮政速递业务现有的组织架构
        2.1.3 黑龙江省邮政速递业务现有的人员构成及素质
        2.1.4 黑龙江省邮政速递业务现有的运输网络
    2.2 黑龙江省邮政速递业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2.1 业务收入缓慢下降
        2.2.2 经营管理水平落后
    2.3 黑龙江省邮政速递业务发展中的问题成因分析
        2.3.1 体制不顺致使战略要求难以贯彻
        2.3.2 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国企管理通病依然存在
        2.3.3 现业与专业的内部竞争致使内耗严重
        2.3.4 信息化系统有待进一步提升
        2.3.5 企业激励制度不完善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黑龙江省邮政速递业务经营环境分析
    3.1 黑龙江省邮政速递业务外部环境分析
        3.1.1 黑龙江省邮政速递业务经营政治环境
        3.1.2 黑龙江省邮政速递业务经营经济环境
        3.1.3 黑龙江省邮政速递业务经营法律环境
        3.1.4 黑龙江省邮政速递业务竞争对手分析
    3.2 黑龙江省邮政速递SWOT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黑龙江省邮政速递业务发展战略
    4.1 黑龙省邮政速递业务的战略目标
    4.2 黑龙省邮政速递业务发展战略制定
        4.2.1 一体化发展战略
        4.2.2 联盟发展战略
        4.2.3 服务创新战略
        4.2.4 科技支持战略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黑龙江省邮政速递业务发展对策
    5.1 构建符合黑龙江省邮政速递业务发展需求的经营模式
    5.2 进行准确的市场定位
    5.3 优化业务流程并增加鼓励机制
    5.4 健全薪酬体系
    5.5 从“产品核心”向“服务核心”过渡
    5.6 实行区域市场的差异化策略
    5.7 确保运输网络畅通
    5.8 实行灵活的定价策略
    5.9 加强品牌建设
    5.10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5)邮政企业90后员工工作价值观变迁及管理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的思路与框架
        1.3.2 研究方法
    1.4 文章的主要内容
第2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基本概念
        2.1.1 90后员工
        2.1.2 工作价值观
    2.2 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
        2.2.1 国外研究现状
        2.2.2 国内研究现状
第3章 邮政企业90后员工工作价值观变迁
    3.1 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3.1.1 人员整体结构
        3.1.2 人员岗位分布情况
    3.2 邮政企业90后员工工作价值情况
        3.2.1 邮政企业90后员工工作价值观总体调研情况
        3.2.2 影响邮政企业90后员工工作价值观三方面分析
    3.3 邮政企业90后员工管理现状
        3.3.1 90 后员工招募与选拔
        3.3.2 员工激励
        3.3.3 员工绩效管理
        3.3.4 员工培训
第4章 邮政企业90后员工管理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4.1 邮政企业90后员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4.1.1 薪酬制度缺乏针对性
        4.1.2 激励方式传统固化
        4.1.3 培训工作滞后
        4.1.4 忽视思想工作的重要性
    4.2 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4.2.1 企业管理者观念转变滞后
        4.2.2 企业绩效管理亟待革新
        4.2.3 传统国有企业的官僚主义作风
第5章 邮政企业90后员工管理对策研究
    5.1 多个层面对策研究
        5.1.1 基于需求层面的员工沟通机制
        5.1.2 基于制度层面的员工评价选拔机制
        5.1.3 基于业务层面的员工授权与考核
        5.1.4 基于文化层面的员工关怀与共赢
    5.2 具体案例设计与分析
第6章 结语
    6.1 研究的小结
    6.2 研究的局限和下一步研究方向
        6.2.1 研究的局限
        6.2.2 下一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致谢

(6)兴国县邮政公司电子商务发展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 研究内容
第2章 中国邮政电子商务相关概述
    2.1 中国邮政电子商务概述
    2.2 中国邮政电子商务特点
第3章 兴国县邮政公司电子商务现状
    3.1 兴国县邮政公司电子商务的进展情况
    3.2 兴国县邮政公司电子商务经验
第4章 兴国县邮政公司农村电子商务的机遇与困难
    4.1 农村电子商务面对机遇
    4.2 农村电子商务工作目前的问题
第5章 省内其他县市的先进工作模式与经验借鉴
    5.1“永修模式”
    5.2“抚州模式”
    5.3“南康模式”
第6章 完善兴国县邮政公司电子商务工作的对策建议
    6.1 建设“农村e邮”电商服务平台建设工程
    6.2 建设“e邮园”电商智慧产业园建设工程
    6.3 建设“e邮行”智慧旅游服务平台建设工程
    6.4 建设“e邮城”社区综合服务平台建设工程
    6.5“e邮工程”的建设要求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致谢

(7)菏泽邮政报刊发行市场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研究的目的
        1.1.3 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 本文的研究方法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1.4.1 研究的内容
        1.4.2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第2章 菏泽邮政报刊发行的现状及存在问题研究
    2.1 邮政报刊发行业务概述及菏泽邮政报刊业务发展历程
        2.1.1 邮政报刊发行业务概述
        2.1.2 菏泽邮政报刊业务发展历程及发展概况
    2.2 菏泽邮政报刊发行业务的现状分析
        2.2.1 优势分析
        2.2.2 劣势分析
        2.2.3 机会分析
        2.2.4 威胁分析
    2.3 菏泽邮政报刊发行业务存在的问题研究
        2.3.1 在产品方面存在同类别产品单一的问题
        2.3.2 在价格方面缺乏灵活性
        2.3.3 邮政报刊发行存在主渠道危机
        2.3.4 投递能力不足初步显现
第3章 菏泽邮政报刊发行业务的行业分析
    3.1 基于各订阅模块的市场分析
        3.1.1 私费订阅市场分析
        3.1.2 校园报刊市场分析
        3.1.3 商务期刊市场分析
        3.1.4 老年报刊市场分析
        3.1.5 农村报刊市场分析
    3.2 与其他报刊的竞争分析
        3.2.1 与自办发行报刊的竞争分析
        3.2.2 与零售商的竞争分析
        3.2.3 与其他行业的竞争分析
第4章 菏泽邮政报刊发行市场营销策略的选择
    4.1 运用客户综合开发策略
        4.1.1 客户综合开发的背景分析
        4.1.2 客户综合开发的经典案例
        4.1.3 客户综合开发的方式
    4.2 运用现代化的订阅手段策略
        4.2.1 简单明了且易于操作使用
        4.2.2 服务模式的更新更易于走近大客户
    4.3 发挥菏泽邮政报刊发行的优势策略
        4.3.1 菏泽邮政报刊发行业务的价值特点策略
        4.3.2 菏泽邮政报刊发行的服务策略
        4.3.3 采取灵活的价格策略
        4.3.4 多渠道发行策略
        4.3.5 菏泽报刊发行促销策略
第5章 菏泽邮政报刊发行市场营销策略的保障措施
    5.1 从素质提升的角度加强队伍培训
    5.2 选择有针对性的报刊品种
    5.3 成立专职的营销团队
    5.4 加强内外部宣传提升品牌效应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8)上海互联网发展阶段研究(1994-2011)(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一、快速发展的中国互联网
        二、互联网嵌入中国社会生活
        (一) 国家战略
        (二) 企业跟进
        (三) 社会普及
    第二节 文献述评
        一、国内学者对中国互联网发展及使用的研究
        (一) 研究总览
        (二) 互联网扩散的阶段调查
        (三) CNNIC年度发展报告
        (四) 研究的启发
        二、国际视野里的中国互联网研究
        (一) 华人学者
        (二) 西方学者
        (三) 研究的启发
    第三节 研究对象
        一、关注互联网与社会生活的融合
        (一) 研究材料
        (二) 分析指标
        二、关注互联网对社会舆论的变革
        (一) 网络舆论的形成与壮大
        (二) 舆论监督与社会发展及变革
        三、廓清上海互联网发展阶段
    第四节 研究设计
        一、框架理论的发展脉络
        二、框架理论指引下的中国本土研究
        (一) 依托国内媒体
        (二) 依托东亚媒体
        (三) 依托欧洲媒体
        (四) 依托欧美多个媒体
        三、框架理论对本研究的启发
        四、本研究的方法与创新及后续研究
        (一) 研究方法
        (二) 研究创新
        (三) 后续的构想
第一章 第一阶段 发端:互联网作为信息传输技术
    第一节 日常通讯技术与社会生活变革
        一、书信与邮局
        二、从电报、电话到手机
        (一) 固定电话时代
        (二) 手机时代
        三、互联网时代
        (一) 中国全功能接入互联网
        (二) 互联网与中国社会融合
        (三) 中国的互联网时代全面到来
    第二节 互联网发展阶段划分方法
        一、已有的划分方法
        (一) 以时间为序
        (二) 以技术发展和社会应用为依据
        (三) 以产业发展为依据
        二、本研究的划分方法
        (一) 三大阶段:技术、工具、平台
        (二) 六小阶段
    第三节 中国互联网发展的总体进程
        一、全面布局,四大骨干网络互联
        (一) 国内主要城市互联
        (二) “上海热线”运行
        二、产业整合,实施上网工程
        (一) 全国门户网站建设
        (二) 上海推进宽带入网
        (三) 规划电子商务
        三、社会普及,关注未成年人
        (一) 文明上网
        (二) 上海推广网络知识技能
        四、再度繁荣,web2.0时代来临
        (一) 网络娱乐上市热潮
        (二) 净化网络绿色上网
        五、弘扬文化,发展网络娱乐
        (一) 发展网络文化产业
        (二) 网络服务社会
        六、移动互联,构筑生活平台
        (一) 网络自由与监管
        (二) 无线城市与三网融合
    第四节 上海接入世界互联网
        一、上海实现互联网接入的突破
        (一) 单机时代
        (二) 分组交换公用数据网投入运营
        (三) 1995年京沪穗港互联网使用状况
        二、“上海热线”网站开通
        (一) 独立网站开通
        (二) 文卫信息化先行
        (三) 浦东列为上海信息港先行区
        (四) 上海互联网接入达到0.33万户
        三、信息服务业初步发展
        (一) 网上交流
        (二) 网上书店
        (三) 网络公益推广活动
        (四) 网吧管理提上议程
    第五节 小结:社会信息化启动
        一、全新的信息环境
        二、全新的知识生产
        三、全新的社会服务
        四、全新的公共平台
第二章 第二阶段 融合Ⅰ:互联网作为信息交流工具
    第一节 三大工程推进信息化
        一、集中整顿网吧
        (一) 管理办法出台
        (二) 工商清查
        二、推进三大上网工程
        (一) 政府上网年
        (二) 网络生存预演
        三、上海宽带接入工程
        (一) 建设“光城”战略
        (二) 新闻网站资格审查
        (三) 整顿无证网吧
        四、网吧与公众信息服务普及
        (一) 自由进入阶段
        (二) 加强管理
        (三) 上学与上网
        五、世纪之交互联网产业大整合
        (一) 高科技憧憬
        (二) 泡沫破灭
        (三) 原因:互联网发展水平偏低
    第二节 实现信息交流
        一、电邮魅力
        二、现代信息服务
        (一) 新的需求
        (二) 新的技术
        三、QQ与即时通讯
        (一) 小软件
        (二) 大产业
    第三节 展示信息服务
        一、信息服务格局
        (一) 电子政务
        (二) 电子商务
        (三) 电子服务
        二、文明上网工程
        (一) 引导未成年人网络使用
        (二) 出台青少年网络公约
        (三) 第二轮网吧整治
        三、2003年百万家庭上网
        (一) 信息化十年总结
        (二) 上海信息化水平领先
        (三) 网络技能培训入户
    第四节 搭建网络社区
        一、BBS与网上家园
        (一) 营造虚拟社区
        (二) 注重交流秩序
        二、舆论场
        (一) 牵动社会舆论
        (二) 有序释放舆论能量
        三、社交场
        (一) 信息与关系互动
        (二) 线上与线下互动
    第五节 小结:信息流动与社会转型
        一、互动开启信息管涌
        (一) 愉悦的信息消费
        (二) 流畅的信息交换
        二、信息流动催生服务产业
        三、信息控制导向公共管理革新
        (一) 切断网络与社会集体抗争
        (二) 信息筛查与国际形象蒙羞
        四、信息流动形成新的鸿沟
        (一) 城乡差异
        (二) 国别差异
第三章 第二阶段 融合Ⅱ:互联网作为社会交往工具
    第一节 社会服务信息化初步实现
        一、政府公共服务联网
        (一) 网民互动
        (二) 网站发布
        (三) 网络公开
        二、企业商品服务在线交易
        (一) 社交类网站兴盛
        (二) 网购大环境成熟
        (三) 电子交易迅速增加
        三、家庭环境信息化
        (一) 网络扩散的新空间
        (二) 生活化的网络接入终端
        (三) 日益普及的家庭入网
    第二节 网络社会交往激活
        一、“非典”期间网络应用广泛
        二、网络社会交往频繁
        三、网络社会舆论生成
        (一) 舆论热点不断
        (二) 言论自由有度
    第三节 信息服务产业综合治理
        一、打击网络信息欺诈
        (一) 清除线上购物“陷阱”
        (二) 取缔非法社交活动
        (三) 保护游戏虚拟资产
        二、加强网吧治安整治
        (一) 消除治安隐患
        (二) 推行实名登记
        三、治理网络色情
        (一) 强化内容审查
        (二) 强化技术监管
        (三) 社会与家庭联动
        四、拯救网络沉迷
        (一) 减少冲突
        (二) 加强引导
    第四节 手机访问互联网
        一、手机联网
        二、手机社交
        三、手机分享
        四、手机产业
    第五节 小结:社会交往实现网络迁移
        一、网络交往服务综观
        (一) 电子邮件
        (二) 即时通讯软件
        (三) BBS论坛
        (四) 博客与微博
        二、网络社交活动开展
        (一) 信息更新
        (二) 话题讨论
        (三) 博客圈
        三、网络社会交往评价
        (一) 模式创新
        (二) 技术支撑
        (三) 虚拟世界
第四章 第三阶段 变革:互联网作为社会生活平台
    第一节 新的开始:无线互联网时代
        一、世博会全球在线观览
        (一) 网上知识竞赛
        (二) 线上博览线下服务
        (三) 升级城市通讯设施
        (四) 社会生活的网络预演
        二、上海实施“无线城市”战略
        (一) 三年行动计划
        (二) 建设无线城市
        (三) 三网融合
        (四) 信息服务产业新机遇
    第二节 未来:互联网与手机的重新定位
        一、互联的世界
        二、自由或限制
        三、信息的革命
        四、社会生活的平台
    第三节 回顾:互联网使用与中国社会的两个焦点话题
        一、青少年与互联网使用
        (一) 研究焦点
        (二) 媒介的焦点
        (三) 社会的焦点
        二、网络公共参与和舆论转型
        (一) 活跃的网络舆论
        (二) 公共参与和舆情监测
        (三) 网络话语与媒介格局
    第四节 结论一 良好的商业氛围助推上海互联网快速发展
        一、上海互联网发展速度仅低于北京
        二、上海移动互联网业务全国领先
        三、上海政府积极推动互联网使用
        四、上海有良好的网络舆论引导能力
    第五节 结论二 互联网主导的媒介格局引发上海舆论转型
        一、全媒体时代
        二、网络汇聚舆论
        三、社交媒体的力量
        四、网络话语生态
        (一) 网络报道灵活
        (二) 网络媒体影响力大
    第六节 结论三 互联网引领的社会生活变革上海社会管理
        一、迅猛发展的互联网
        二、联接日常生活
        三、公共参与渠道
        四、政府监督渠道
        五、舆论风险的社会
    第六节 结语:上海互联网实现从技术、工具到平台的跨越
        一、上海互联网的发展与跨越
        (一) 互联网作为信息技术
        (二) 互联网作为信息工具
        (三) 互联网作为交往工具
        (四) 互联网作为社会生活平台
        二、互联网研究的多重视域
        (一) 文本材料的研究框架
        (二) 社会生活的研究框架
        (三) 技术发展的研究框架
        三、本研究的不足与后续研究的建议
        (一) 本研究的不足
        (二) 对后续研究的建议
附录 验证:新闻报道与上海互联网发展阶段
    第一节 研究对象
        一、以本地新闻为样本
        二、可能的局限与突破
        三、聚焦互联网相关议题
    第二节 研究设计
        一、确定关键词
        二、标题检索及分析指标确立
        (一) 标题检索
        (二) 分析指标
        (三) 研究构想
    第三节 结论
        一、发展阶段划分准确
        (一) 快速发展期
        (二) 相继的高峰
        (三) 稿件波动
        (四) 具体的发展阶段
        二、各阶段议题分布指向不同的社会领域
        (一) 初始阶段经济新闻主导
        (二) 转向科教卫新闻
        (三) 转向社会新闻
        (四) 转向法制新闻
        (五) 科教卫新闻与法制新闻并存
        (六) 转向新闻均衡化
        三、从技术、工具到成为社会生活平台
        (一) 期盼网络经济
        (二) 进入快速发展期
        (三) 加速与社会融合
        (四) 互联网使用需要引导
        (五) 均衡化趋势
        四、对于框架理论的发展
参考文献
    一、基本史料(含档案资料、地方志、文献汇编、报纸杂志等)
    二、中文着作(含译着)
    三、中文论文
    四、外文着作及论文
    五、电子文献及互联网资料
    六、深度访谈材料
论文相关科研成果
后记

(10)美国最高法院管辖基础及要素研究 ——从美国宪法第三条切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本文缘起
    二、研究目的
    三、研究范围
    四、中文研究现状
    五、英文研究成果
    六、本文重要英文法律词汇中译及论述
    七、结构及内容简介
    八、创新与不足之处
    九、其它说明
第一章 宪法中案件界定概述
    第一节 案件与争议说明
        一、案件
        二、争议
        三、案件与争议认定标准
    第二节 美国宪法对最高法院案件管辖规定
        一、宪法规定最高法院管辖权限
        二、《联邦党人文集》的论证
    第三节 最高法院管辖权限现状
        一、案件进入最高法院路径
        二、各种路径运行情况
        三、最高法院对调卷令路径的观点述评
        四、最高法院对调卷令申诉状处理方式
        五、反思调卷令受案途径
    本章小结:最高法院角色定位
第二章 诉基之一:伤害
    第一节 诉基概况
        一、诉基原则制度功用
        二、诉基原则组成要素
        三、诉基原则核心要素及其变化
        四、诉基与司法审查
    第二节 伤害
        一、个人伤害
        二、个人伤害类型与程度
    第三节 反思事实上伤害
        一、事实上伤害作为核心要素的地位依然坚挺
        二、心智与感觉:事实上伤害遭遇最强烈批评
        三、对事实上损害标准批评的评述
    本章小结:诉基核心是伤害
第三章 诉基之二:因果关系和可弥补性
    第一节 因果关系与可弥补性
        一、有关因果关系和可弥补性的重要判例
        二、因果关系与可弥补性赞成与批评意见
        三、因果关系与可弥补性本真问题
    第二节 审慎性诉基原则
        一、禁止原告借用第三方诉基起诉
        二、禁止给予普遍性抱怨以诉基原则
        三、利益归结,原告利益必须在法定保护范畴内
    第三 节有关诉基的特殊问题
        一、作为组织的诉基问题
        二、国会议员之诉基
        三、政府机构的诉基
    第四节 审视诉基
        一、诉基与管辖权之对比
        二、起诉时审查诉讼请求
        三、诉基法律的本质问题:实体利益
        四、诉讼请求之本体:诉讼根据与诉基的区别
        五、诉基审查之本质
    本章小结:诉基之反对与维持
第四章 即损性与无诉性
    第一节 即损性原则和无诉性原则概述
        一、即损性原则概述
        二、无诉性原则概述
    第二节 判定即损性存在的标准
        一、第一个标准:拒绝给予司法审查所致之艰难
        二、第二个标准:问题和记录交由司法审查的合宜性
        三、两项标准总结
    第三节 无诉性原则细究
        一、可能导致某个案件不再存在含有争议的情形
        二、无诉性原则例外之一:存在非主要伤害
        三、无诉性原则例外之二:被告存在可重复发生但易逃脱司法审查的不义行为
        四、无诉性原则例外之三:被告自动停止其违法行为
        五、无诉性原则例外之四:集团诉讼
    本章小结:需要批判性取舍
        一、无诉性
        二、即损性
第五章 慎独政治与禁绝咨询
    第一节 慎独政治问题原则之概述
        一、什么是政治问题
        二、为什么政治问题原则令人困惑
        三、贝克尔标准及其有限可用性
        四、是否应该有政治问题原则
        五、政治问题原则之属性:是宪法性要素还是审慎性要求
    第二节 政治问题原则适用或出现之案件类型
        一、政府共和政体形式条款和选举议程之司法审查
        二、涉外事务:政治问题领地
        三、政治问题原则之援引:国会批准宪法修正案等
        四、政治问题原则的主要目标:防止司法过度干预同级政府分支
        五、政治问题原则最后事项:弹劾和免职
    第三节 禁止法院发布咨询意见之原则详述
        一、禁止法院提供咨询性意见的理由
        二、避免让法院判决沦为咨询性意见的标准
        三、申明性判决与咨询性意见亦不相容
        四、充分认识到禁止联邦法院出具咨询性意见的重要意义
    本章小结:宪法解释权力之独尊与分享
第六章 增益中国法律学术:培养真实的案件思维
    一、美国案件制度及实践的总述
    二、虚构案例一:无法说明因果关系
    三、虚构案例二:与所说明的结论正好相反
    四、没有公开结果的虚拟案例:无法说明理论与观点
    五、日德刑法学大家的案例与虚例
    六、结语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后记

四、让邮政服务走近百姓(论文参考文献)

  • [1]论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的适度扩张[D]. 曹颖瑛. 北京交通大学, 2021
  • [2]从贰臣到望族—沂水“刘南宅”历史研究(明末以来)[D]. 张运春. 山东大学, 2018(02)
  • [3]“制造”美国现代主义 ——《哈珀斯新月刊》插画研究[D]. 罗时彬. 西南大学, 2018(01)
  • [4]黑龙江省邮政速递业务发展战略研究[D]. 李彦敏.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8(01)
  • [5]邮政企业90后员工工作价值观变迁及管理对策研究[D]. 张松. 天津大学, 2017(10)
  • [6]兴国县邮政公司电子商务发展对策研究[D]. 郭砚. 江西财经大学, 2016(06)
  • [7]菏泽邮政报刊发行市场营销策略研究[D]. 张海英. 山东财经大学, 2015(12)
  • [8]上海互联网发展阶段研究(1994-2011)[D]. 史志高. 华东师范大学, 2012(03)
  • [9]企业价值提升源自社会认同[J]. 翟冰. 中国邮政, 2012(03)
  • [10]美国最高法院管辖基础及要素研究 ——从美国宪法第三条切入[D]. 熊建明. 华东政法大学, 2011(12)

标签:;  ;  ;  ;  ;  

让邮政服务走近百姓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