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如昨 陈晓南先生的回忆

往事如昨 陈晓南先生的回忆

一、往事如昨 对陈晓南先生的回忆(论文文献综述)

王浩[1](2018)在《引玉记:中央美术学院版画专业初建取借外国版画研究》文中认为新兴版画,与中国传统复制版画有本质区别,对外学习和引进是其能在中国生根、发展的前提。20世纪五、六十年代是中央美术学院版画专业的初建时期,也是中国版画专业化教育的起步阶段。中央美术学院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因此也面临更多需要回答的问题:怎样遵从版画画种与其特色规律,从单一木刻发展到版画专业?怎样用战争中积累的木版创作经验表现人民的新生活?如何有效利用被介绍到中国来的外版资源?……本文试图从对外学习的角度入手,观察中央美术学院版画专业初建时期对外学习的形式、内容,以木版、石版、铜版三种版种,及两种不同的发展基础(木版已积累一定经验,而铜版、石版的早期经验几乎为零)为线索,回望外国版画资源对专业建立初期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而展望未来的发展,不可不回溯来时的路。为观察五、六十年代对外学习的特点,研究建国前的对外学习方式很有必要。在第一章,笔者关注勾连建国前后版画教育的代表人物——李桦,进而由点到线,从观察李桦与其艺术思想萌芽期重要导师——鲁迅的关系入手,寻找影响中央美院版画专业构建思路的教育观念来源。再由线到面,从整体上观察版画教育的发展,比较建国前后对外学习的内容与形式的异同,找寻版画教学对外学习渊源,并认识新时期外版利用的特殊性。中央美院版画专业的外版利用在不同版种间呈现出了差异。木版的对外学习有一定基础:技术上,从战争年代成长起来的教员经验比较丰富,教学不成问题;创作上,大量的与外国版画家的创作经验交流和外版介绍为教学创造了有利条件;从学生接受角度来看,木刻在三版中是学生入学前接触最多也更有兴趣的,因此在木刻创作中对外版的利用效果最好,体现也最明显。而在铜版、石版上,由于我国处于技术尚不过关的阶段,外国版画在创作上的直接影响尚不能明显看出。不过,铜版、石版在初建时期确实对外学习更为迫切。一方面,技术上存在不过关的问题,即使是留学归来的陈晓南也很难说技术炉火纯青,至于从未留洋、孤军奋战担负起筹备石版工作室的李宏仁,更是只能在摸索中前进。因此,具备上百年经验的外国版画绝对是最好的老师。另一方面,版画专业以培养创作人才为最终目的,技术的不过关只是暂时的,最终还是要回归到创作中来,因此优秀的外版作品更有用武之地。在掌握了木版和铜版、石版中对外学习的特点与异同后,笔者对比三、四十年代,在文章的结尾对建国初期五、六十年代中央美院版画专业对外学习的经验与不足进行反思,以期更加客观看待这一时期外版利用的实际效果。

侯胜川[2](2017)在《门户视野下当代民间武术家的生存状态与发展研究 ——以香店拳传承人为例》文中研究指明作为武术文化研究中的边缘者,民间武术家一直被政治、社会精英以“拳师”、“武师”谓之,在这种分类命名的“赳赳武夫”的含义中,多数民间武术家一直处于文化和社会的底层,难以得到有效的关注。在文学研究中,他们经常以老舍先生笔下的沙子龙和冯骥才先生笔下的“傻二”形象出现,做为社会变革的两个极端被评说;在现实生活中,他们从“文革”中的“资本家打手”出发,经历了“后革命”语境的谨慎练拳、收徒,在市场经济大潮中成为不成功的消费者,在政府“武术搭台,经贸唱戏”策略中成为用完即弃的配角,等等。民间武术家的社会身份定位在警示我们不能忘记梭罗指出的“荒野护卫着世界”的箴言,同样,也在警示我们不要一味求新求异,它的结果可能是如原生态悖论式的创造性破坏。对当前武术研究而言,前行中的“回望”更能坚定远方的自信;所以,从平民民间武术家的角度出发,勾勒出他们在不同社会背景下如何处理武术之于自身的种种关系是本研究的初衷,或许这才是中国武术最应该关注和珍惜的。基于此,本研究以口述史、文献资料、访谈、现场观察、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对一个普通武术社会中的基本单位——门户的民间武术家进行考察,以一个民间武术家的武术人生为线索,力图阐释门户在当代的复兴、分化、分裂、掌门人选举的权力运作、拳谱的编撰等现实问题。论文内容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一、对一个民间武术家的50年武术人生概括,从其习武缘起阐释武术学术研究中关于武术本质、起源等问题的不同视角争论。从马斯洛人生需求理论来看,习武可以在个人安全、精神自信方面提供给“家里穷”孩子帮助,从而使民间武术家群体张扬一种“武术就是打的技术”、“武术本质是技击”的理念,并在自己的武术人生中实践这一信仰。进而,与国家武术在健身、竞技层面形成迥异的价值分野。从戴国斌主张“武术研究应回到拳种产生的’现场’”,“在创拳者与其他拳种武术人的互动与交往(对立、比试、争论)中展现拳种,甚至可以形成一个又一个武术人物的传记。”通过武术反映人生,或云以人生反映武术,在二者的互喻中,武术中的学拳、练拳、玩拳与人生的生存、生活、生命交相辉映。在吴孔谈的村子、江湖、单位、仪式过程中,与历史、社会互为建构的武术人生中反映出一个真实的中国武术发展微缩景观,它或许并不是宏大叙事版的英雄传奇,但却又是当代武术发展的民间武术家群体的全息影像。二、“厨会”是一个民间武术门户当代重生的中介。在上代宗师去世后,弟子们通过群体间的集体回忆构建了一次次的“厨会”,在厨会中,以对宗师的祭祀为线索,牵引出众弟子的“英雄归来”,在“事死如事生”的伦理背景下,共谋了门户的复兴:整理拳套、申报非遗、选举掌门人、组织竞赛、编撰拳谱。三、作为文学想象和武术门户的现实生存需要,一方面,“掌门人”构建出一种武侠江湖中常用的武术术语来描述现实中的武林,并且建构出传统宗法结构中的“头人制度”来管理门户、门派等类似共同体的日常运作;另一方面,武术门户中人又需要特定的“头人”作为国家、社会和个人之间的中介,来打通各自之间的“任督二脉”。但是掌门人毕竟不同于现代企业的管理者,他需要继承传统权威,因而必须处理好与“师父儿子”的关系,同时需要拥有现代“科层权威”来处理与其他弟子以及门户在社会中发展的便利问题,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需要禅让给“师父子孙”以应对血族世袭的传统。四、以门户作为中国武术社会中最小单位来分析新门户、新拳种的产生。单位在彰显稳定的同时也隐含了分裂,对一个民间普通门户的分化实践考察中,新门户通过谱系再造、与原门户保持一定的距离和张力来完成自己的武术社会出身,继而通过申遗、创造掌门人来巩固新门户的地位。在另一层面来看,分化、分裂作为一种趋势,是统一的重组;分化、分裂本身就意味着新事物的产生,但分裂本身并不是新事物的原因。所以,无论新、旧门户,需要辩证的、系统的看双方在时代中的产生的问题,而不必局限于一时一地。总而言之,对待武术门户的统一与分裂问题,我们所要做的是:超越传统,面向未来。

姜贤俊[3](2012)在《抗战时期陪都重庆书法教育研究》文中指出抗战时期陪都重庆书法教育发展是整个民国时期书法教育发展的高涨阶段。通过研究我们发现,书法教育在民国早期艺术教育意识中逐渐走向“边缘化”,无论是其“实用目的”还是其“艺术目的”都没有形成清醒而独立的教育体格,这种状况直到抗战时期的陪都重庆才有所改观。陪都重庆书法教育孕育在传统文化复兴和要求弘扬民族文化精神的社会环境中,维系着传统文化艺术形式传承与发扬的血脉。在陪都重庆,大量书家对书法艺术行将沦入异邦的担忧,是书法教育开展的出发点;对自学校制度兴起,科目繁多,学生无暇研习书法以及书写工具逐步更替所导致书法艺术衰落的思考,是书法教育开展的关键;对书法理论研究、书法教材的编订以及“书法学”的提出,是书法教育开展的切实探索。因而这些因素都促进了当时书法教育的快速发展。论文完成的主要工作是:1、简述陪都书法教育与民国书法教育的关系。2、联系抗战时期传统文化复兴的实际,从美术展览、新兴文化团体及出版物题词三个方面,归纳出其发展状况及对书法教育的影响。3、考察了当时陪都初、中、高等教育阶段中书法教育的发展状况。4、根据陪都重庆书法教育发展的时代背景与现实意义,提出了对当代书法艺术教育发展的思考与启示。

张一凡[4](2012)在《王维新铜版画教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围绕王维新1979—1998年主持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铜版工作室及铜版画教学展丌研究,以教学为线索,梳理王维新恢复在文革期间被破坏的铜版画教学,重新建立铜版画教学中的秩序和标准,扩充、丰富教学内容,使中央美术学院铜版画专业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系统有序、深入稳定地发展。本文采取案例研究的方法,注重描述、解释事件的前后联系和复杂的因果关系,通过多种渠道取证、汇总、交叉分析,将王维新还原到当时的社会背景和教育环境当中,以求更清晰地辨明王维新所做工作的作用与价值。工维新主持中央美术学院铜版画工作室及铜版画教学的时间最长,他在前辈的基础上为工作室和教学的发展做出了具体的工作,也为同时期国内其他院校建设铜版画专业提供了有效的参考。

廖静文[5](2002)在《往事如昨 对陈晓南先生的回忆》文中研究表明

二、往事如昨 对陈晓南先生的回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往事如昨 对陈晓南先生的回忆(论文提纲范文)

(1)引玉记:中央美术学院版画专业初建取借外国版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序言 问题的提出
第一章 建国后版画教学的对外学习及其渊源
    第一节 “舵手”鲁迅与“得意门生”李桦
    第二节 五、六十年代对外学习的传统与新貌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五、六十年代中央美院版画系木版专业建设与对外学习
    第一节 “可教可学、必须教与学”的创作规律
    第二节 向外国版画学习创作规律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五、六十年代中央美院版画系铜版、石版专业初建与对外学习
    第一节 陈晓南与铜版专业初建的对外学习
    第二节 李宏仁与石版专业初建的对外学习
    本章小结
结语 初建过程中对外学习的经验与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宋源文老师采访整理
附录二: 周建夫老师采访整理
附录三: 《1931至1965年版画对外学习大事记》
致谢

(2)门户视野下当代民间武术家的生存状态与发展研究 ——以香店拳传承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与目标
    三、研究内容
    四、文献综述
    五、研究思路与方法
    六、创新之处
第一章 概念界定与分析
    一、民间武术家的界定困境
    二、分类命名中的民间武术家群体
    三、后现代社会的隐喻与民间武术家
    四、门户民间武术家研宄的代表性问题
第二章 武术人生:一个民间武术家的50年
    第一节 一个民间武术家视野中的民间/国家武术考察
        一、求武缘起
        二、民间/国家武术的分野
    第二节 文革期间的偷拳背景与习武、上学纪事
        一、文革背景下的偷拳
        二、习武纪事
        三、上学纪事
    第三节 艰辛生存中的武术实践
        一、搬运苦工
        二、粮店仓管员
        三、停薪留职中的社会经验
    第四节 武术的打与比试
        一、“朋友之义”的武术之打
        二、“踢馆”的武术对手比试
        三、比试结果的文化分析
        四、武术生活化的自我比试
    第五节 “后山武馆”的传播实践与社会变迁
        一、寻根:历史使然
        二、经历:个人必然
        三、“后山武馆”的历史、文化背景
        四、“后山武馆”的文化隐喻
        五、“后山武馆”的衰落
        六、“后山武馆”的后武术形态
        七、“后山武馆”的关闭与重启
    第六节 仪式实践中的民间武术家传承
        一、文革期间的仪式实践
        二、拜师仪式的简化与复归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香店拳弟子的“厨会”:一个民间武术门户的重生与发展叙事
    第一节 厨会中相关概念
        一、厨会:共食中围炉闲谈
        二、社神:互助社团
        三、集体欢腾
        四、共同体
        五、集体记忆
    第二节 死的纪念与生的庆典:香店拳弟子的厨会
        一、厨会的契机:社会精英的介入
        二、香店拳重生的准备:1989年的厨会
        三、香店拳的重生:2005年的厨会
    第三节 “愿主”:香店拳厨会中的资金与人力
        一、“厨会”的愿主与募捐技术
        二、拳谱的编着与出版发行
    第四节 祭祀的文化基础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掌门人:民间武术门派的权威构建与秩序运行
    第一节 “掌门人”的文学想象与当代镜像
        一、武术社会中的掌门人镜像
        二、掌门人的传承机制
    第二节 掌门人的现实需要和权威再造
        一、式微的传统与掌门人的现实需要
        二、历代掌门人的由来
        三、掌门人的历史叙事及门派的生成
    第三节 掌门人选举中的有机团结与机械团结
        一、香店拳掌门人的产生背景
        二、分工中的香店拳内部机械团结和有机团结
        三、禅让:掌门人的权力让渡
        四、代表性传承人选举的技术
        五、分工中的种姓制度的衰落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门户分化、分裂中的掌门人实践考察
    第一节 单位社会中的武术门户
        一、单位彰显了稳定性
        二、单位隐含了分裂
    第二节 民间武术门户的分化实践考察
        一、农家拳的策略
        二、儒家拳的抗争
    第三节 门派中的门户掌门人
        一、登云农家拳掌门人
        二、儒家拳掌门人
    第四节 门户的“分中之合”
        一、分家实践与门户分化
        二、门户分化的矛盾
    第五节 社会分工中的门户分化与分裂
        一、社会分工中的失范
        二、失范中的整体和谐
    第六节 统一与分裂:武术社会中门户发展常态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研究的结论、不足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的结论
    第二节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附录1 口述目录表
附录2 访谈后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3)抗战时期陪都重庆书法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2 时间及书法教育研究立场界定
    1.3 国内外现状的分析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课题学术和实用意义
        1.4.1 学术意义
        1.4.2 实用意义
    1.5 课题研究技术路线和主要贡献
        1.5.1 技术路线
        1.5.2 主要贡献
2 民国书法教育与抗战时期陪都重庆书法教育之关系
    2.1 不同时期教育体制变革影响下的书法教育存在状态
        2.1.1 晚清时期教育体制变革中的书法教育存在状态
        2.1.2 民国早期教育体制变革中的书法教育存在状态
        2.1.3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教育体制变革中的书法教育存在状态
        2.1.4 抗战时期陪都重庆教育体制变革中的书法教育存在状态
    2.2 时代人物思想对民国时期书法教育的影响
        2.2.1 李瑞清对书法教育的影响
        2.2.2 蔡元培美育思想对书法教育的影响
    2.3 群英会陪都及内迁影响下的书法教育考察
        2.3.1 内迁军政人员对书法教育的影响
        2.3.2 内迁专家学者对书法教育的影响
        2.3.3 内迁书画家对书法教育的影响
3 抗战时期陪都重庆书法教育发展的社会文化语境
    3.1 抗战时期陪都重庆书法教育发展的文化背景
        3.1.1 抗战初期陪都重庆传统文化的复兴
        3.1.2 传统文化复兴下的陪都书坛书学观念合流及对书法教育的影响
    3.2 抗战时期陪都重庆大量美术展览对书法教育的影响
        3.2.1 抗战时期陪都重庆美术展览状况
        3.2.2 大量美术展览对书法艺术及书法教育发展的影响
    3.3 文化社团及出版物题词对书法教育的影响
        3.3.1 陪都的文化社团状况及对书法社团的影响
        3.3.2 出版物题词状况及对书法教育的影响
        3.3.3 陪都抗战时期与书法艺术有关的出版物及文章概况
4 陪都重庆书法教育发展状况及书学教育思想个案研究
    4.1 陪都重庆初、中等书法教育开展状况考察
        4.1.1 以全川学生第二届美展为例
        4.1.2 陪都重庆时期初、中等学校状况及对书法教育开展的分析
    4.2 陪都重庆高等书法教育开展状况考察
        4.2.1 真正艺术教育的发轫期
        4.2.2 高等书法教育思想内迁至陪都重庆的两条主线
        4.2.3 从“国立艺专”看陪都高等书法教育的开展状况
    4.3 中国书学研究会与书学杂志办会办刊思想对书法教育的影响
        4.3.1 中国书学研究会成立的背景、概况、意义及对书法教育的影响
        4.3.2 对中国书学研究会的几种评价
        4.3.3 《书学》杂志出版对书法教育的影响
    4.4 “二沈”书学思想个案研究
        4.4.1 近代书坛“二沈”之阐述
        4.4.2 赴渝前的“二沈”书学观的侧重点
        4.4.3 陪都时期的“二沈”书学思想、书学状态及实践
        4.4.4 陪都时期的“二沈”书学思想对书法教育的影响
5 陪都重庆书法教育发展的价值意义及启示探析
    5.1 陪都重庆时期提倡书法教育的时代背景
        5.1.1. 社会思潮之趋势
        5.1.2 艺术教育之发展状况
        5.1.3 书法艺术自身发展之处境
    5.2 陪都重庆时期“书法学”学科意识出现的价值意义
        5.2.1 “书法学”所寄寓的学术研究立场
        5.2.2 “书法学”所寄寓的教育立场
        5.2.3 陪都重庆时期提倡书法教育的现实意义
    5.3 对当代书法艺术教育发展的思考与启示
        5.3.1 对当代初、中等书法教育体系完善、提高的思考与启示
        5.3.2 对当代高等书法教育的学术研究导向的思考与启示
        5.3.3 对当代社团、展览活动与书法教育直接结合的思考与启示
        5.3.4 对当代书法在“文化建设”中应成为一种综合性文化载体的思考与启示
6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作者在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B. 期间作品参加省部级展览

(4)王维新铜版画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提
        (一) 选题缘起
        (二) 研究目的与意义
        (三) 研究现状
    二、研究思路
        (一) 研究方法
        (二) 研究问题
        (三) 研究程序
    三、研究的局限
第一章 中国铜版画专业的形成
    第一节 铜版印刷术的传入
    第二节 铜板画专业的开端
    第三节 中央美术学院铜版画专业的建立
    小结
第二章 1979—1998主持建设铜版工作室
    第一节 初建铜版工作室
    第二节 改善工作室教学条件
        引进、仿造铜版机
        研究制墨
        制作、添置工具和材料
        造纸研究
    第三节 工作室建设中的问题
    第四节 考察欧洲版画工作室
        铜版画技艺在欧洲当代的发展
        版画工作室的建设情况
        技师与技术
    小结
第三章 1980—1998恢复、发展铜版画教学
    第一节 1980—1998年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教学背景概述
    第二节 建设教学中的标准与秩序
        撰写教学研究材料
        建设循序渐进的教学课程
        发挥技师的功能与作用
    第三节 扩充、丰富铜版画技法
        引入新技法
        拓展技法研究与教学的范围
    第四节 教学成果与学生作品
    第五节 水彩画对铜版画教学的启发
    第六节 考察欧洲铜版画艺术教育
        院校内的教学情况
        蒙彼利埃美术学院铜版工作室
    小结
第四章 1998年至今的工作与生活
    第一节 忙碌的退休生活
    第二节 回忆老美院
    第三节 发展铜版画专业的建议
    小结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王维新教学大事记
    采访评价

四、往事如昨 对陈晓南先生的回忆(论文参考文献)

  • [1]引玉记:中央美术学院版画专业初建取借外国版画研究[D]. 王浩. 中央美术学院, 2018(08)
  • [2]门户视野下当代民间武术家的生存状态与发展研究 ——以香店拳传承人为例[D]. 侯胜川. 福建师范大学, 2017(08)
  • [3]抗战时期陪都重庆书法教育研究[D]. 姜贤俊. 重庆大学, 2012(03)
  • [4]王维新铜版画教学研究[D]. 张一凡. 中央美术学院, 2012(10)
  • [5]往事如昨 对陈晓南先生的回忆[J]. 廖静文. 美术, 2002(01)

标签:;  ;  ;  ;  ;  

往事如昨 陈晓南先生的回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