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田事件补救前后

富田事件补救前后

一、富田事变平反的前前后后(论文文献综述)

李宝艳,王喆[1](2020)在《中央苏区若干历史事件研究述评》文中认为中央苏区时期是中共探索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重要时期,其间发生了一系列有影响的事件,也是学界长期关注的重点。那么,史学界对这些历史事件的研究进展如何?还有哪些悬而未决的问题有待继续探讨?本文选取了中央苏区若干事件,即富田事变、宁都起义、宁都会议、反罗明路线及反江西罗明路线、查田运动等作为学术史考察对象,对新中国成立以来这些事件的相关研究进行梳理与评述。总的来说,在中央苏区发生的一系列历史事件,受人瞩目、影响深远。如1930年引发中央苏区大规模肃反的富田事变,1931年改造国民党军的典范事件宁都起义,1932年中央苏区反腐反贪案谢步升案,1932年排挤和剥夺毛泽东军事指挥权的宁都会议,1933年严重侵犯中农利益的查田运动,1933年错误的党内斗争反罗明路线事件,等等。这些历史事件,一方面体现了苏区政府在政权、经济、法制、统一战线等方面的积极建设,另一方面也暴露了受共产国际错误指导而推行"左"倾路线的严重后果。

王建朗[2](2019)在《中国近代史研究70年(1949—2019)》文中研究表明历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70年的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40年的发展,中国近代史研究已经形成了比较稳定、成熟的学科体系,研究队伍强大,学术成果层出不穷,呈现出繁荣发展的景象。近代史研究的发展,获益于社会的进步,获益于平等的学术对话,获益于社会的开放与对外学术交流的拓展。中国近代史研究已经达到了一个新的学术高度,并形成了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

夏璐阳[3](2017)在《彭德怀领导风格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彭德怀是中国共产党杰出的领导人之一,他为中国革命与建设做出了伟大贡献。彭德怀的一生,有三十多年是在烈火硝烟的战场上度过的。他的戎马生涯突显了爱国、爱党、爱人民的崇高情操和清正廉明、关心群众、直言不讳等可贵品质。在当今社会,党面临着各种严峻的考验,党内出现了脱离群众、消极腐败等不良作风。针对党内出现的情况,我们党提出了全面建设党的科学化水平的口号。鉴于彭德怀领导风格的内容与党的建设有一定的相关性,因此,整理和挖掘彭德怀领导风格的内容,对我们党在瞬息万变、情形复杂的新时期如何全面改进领导干部的领导方式有着重要的现实启示意义,同时还有利于加深对党的建设理论的理解。该论文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综合分析法和归纳法,通过搜集整理分析大量的文献资料,以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为理论依据,立足于史实,对彭德怀领导风格的相关内容进行论述,具体如下:论文“绪论”部分主要阐述研究彭德怀领导风格的目的和意义以及国内外研究综述,并说明了论文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介绍了领导风格的定义和领导风格的种类,以及对彭德怀的领导风格进行界定。“彭德怀领导风格的主要内容和特点”部分是论文的重点。笔者对彭德怀领导风格的主要内容和特点进行了归纳、概括,其中彭德怀领导风格的主要内容包括注重调查研究、善于总结经验以及关心群众、爱护战士等方面;其领导风格的主要特点则包括实事求是、直言不讳、治军严明和沉着冷静果断等。“彭德怀领导风格的主要成因”部分从家庭因素、当时社会背景和个人革命、建设实践等角度对彭德怀领导风格的成因作了探索。“彭德怀领导风格的现实启示”部分将彭德怀领导风格的内容与当今党的建设实际相结合,阐释了彭德怀领导风格的现实启示。通过对彭德怀领导风格内容的整理和挖掘得知,彭德怀的清正廉明、严于律己、追求真理、关心群众、勇于担当等领导风格不仅值得我们当今党政干部去铭记和学习,同时对当今党的建设也是极为有益的。该论文通过对彭德怀三十多年的革命生涯和建设实践所形成的领导风格进行研究,其研究成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科值得继承和珍视的宝贵财富。

韩洪泉[4](2015)在《2014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史研究论文索引》文中指出2014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史研究成果比较丰富,仅公开发表的论文资料就在1500篇以上。经过梳理和筛选,收入433篇辑为此索引,所选篇目涉及军地报刊162种,另有博士学位论文3篇、硕士学位论文17篇(分别来自18所高等院校);作者共418人(含10名口述者、2名外国作者、2个单位署名),基本反映了2014年军史研究的概貌和主要成果。根据军史研究的内容和特点,分为总论、战争与军事行

王承庆[5](2016)在《中共早期军事领导与指挥权流变研究(1925-1935)》文中提出军事指挥不仅关系战争胜负全局,而且对于军队建设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大革命时期,中共没有创建自己的军队,但仍在中央和省委层面建立了军事工作机构。土地革命前期,中共逐渐加强对武装斗争的领导,进行了一系列将军事指挥"集权于中央"的努力和尝试,并逐步将军事指导重心向革命根据地转移,标志着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道路向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转变。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是大革命失败后中共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创建人民军队的开端。南昌起义过程中,中共对建立什么样的领导指挥机构,进行了谨慎研究和初步探索。秋收起义时,中共湖南省委成立前敌委员会,作为起义领导机关;"三湾改编"从组织上建立起中共对军队实施领导的原则和制度,改变了旧式军队的习气和农民的散漫作风;前委先后清除了余洒度、苏先俊、张浩等旧式军官的军事指挥权,使这支队伍在组织体制上与旧的军阀部队和国民党军队产生本质区别。广州起义,始终未建立起有效的军事指挥系统,起义总指挥叶挺受到多方掣肘,不能独立行使指挥权,导致起义最终失败。井冈山会师,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红四军、红一军团、红一方面军的发展演变,成为中共军队历史沿革的主脉。在这一过程中,红四军军委与前委发生争权,实质是党的领导与指挥权之争。古田会议为持续近一年的"朱毛之争"划上句号,毛泽东领导的前委作为党的最高领导机关,在红四军中的领导地位得以确立。然而红军的渐次扩大,使集中领导和统一指挥出现本质上莫及之势。于是总前委应运而生,并成为中央苏区的最高领导机关。苏区中央局取代总前委,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但接着又在前方作战指挥权与后方党的领导权之间产生争论,最后以中革军委作为最高指挥机构,实行靠前指挥而告一段落。争论虽然平息了,但带来的不是稳定,而是红军作战的迭次失败,表明指挥机构中"人"才是决定性因朱素。一个政党和一支军队的领导指挥机构能不能有效运转,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机构内部的思想能不能统一、路线能不能一致。本文从领导指挥机构内部思想分歧和路线斗争的视角,对革命与战争背景下的富田事变进行了个案研究,得出富田事变发生的深层原因,并不是肃AB团的扩大化问题,而是中央苏区最高领导层内部斗争的结果,是毛泽东正确路线与江西省行委盲目执行中央"左"倾错误路线之间激烈斗争的结果。而这种思想分歧和路线斗争又恰恰发生于中央苏区第一次反"围剿"战争前夕,对根据地反"围剿"准备产生了直接负面影响,如不能断然处置和采取及时补救措施,将可能造成反"围剿"全局的失败。在这种情况下,肃AB团扩大化就具有了某种可理解的"合理性",并成为引发富田事变的导火索。为确保反"围剿"作战的全局胜利,毛泽东对富田事变作出及时处置,无异于"壮士断腕"。红军长征是中共军队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大迁徙,也是中共最高领导层内部斗争最激烈、变换最频繁、影响最深远的重要时期。长征出发前成立的由博古、李德、周恩来组成的最高"三人团",其本质是"2+1",是对周恩来的重新起用。以毛泽东、张闻天、王稼祥组成的中央队"三人小组",与博古、李德为首的"左"倾路线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通过通道会议、黎平会议、猴场会议,到遵义会议时取消了"三人团",初步确立了毛泽东在中共中央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红一、四方面军会合后,关于"统一指挥"和"组织问题"的争论,实质是党的领导和红军指挥权之争,并一度造成两大主力红军暂时分离。中共中央率中央红军主力先行到达陕北,成立新的"西北军委",在性质上履行"中央军委"的职能,但在现实上又不具备指挥全国红军的能力和手段。"西北军委"与张国焘为首的"中革军委"之争,实质是关于正统地位之争,最后统一到扩大的"中革军委",标志着毛泽东核心领导地位的最终确立。

胡博[6](2015)在《20世纪30年代中共党内肃反运动爆发的原因及经验教训》文中认为20世纪30年代的中共党内肃反运动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场“亲者痛,仇者快”的历史悲剧。从1930年开始,一直持续到长征结束,在短短六年时间里,有7万多名“AB团、2万多名“改组派”和6352名“社会民主党”被冤杀(这只是有名有姓的受害者,实际则更多),“肃反”运动、“扩红”运动和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动摇了中国革命的根基,伤害了苏区人民的革命热情,迫使红军放弃了苦心经营多年根据地,走上了大范围战略转移的长征之路。肃反运动虽然是由王明极“左”路线指导下的中共中央发起的,但在整个过程中,受到了共产国际反“右派”政策的误导和苏联国内斗争思想的消极影响,在“宗派主义”、“唯成分论”、“血统论”的指导思想下,知识分子的“原罪”被无限放大,对担任党内重要职务的知识分子由“完全依赖”转为“残酷斗争,无情打击”,直至“肉体消灭”,仅从个人品德、领导机制上作解释,的确还不能令人信服。本文从社会心理学的一般原理出发,着重分析肃反运动直接指挥者的人格缺陷和政治品质,解析他们在危机环境下的变态反应,以此来说明肃反运动扩大化的复杂动因,也许能让这段令人困惑、百思不解的历史之谜,有一个合乎逻辑的解释。20世纪30年代的肃反运动给后人带来的思考是沉重,也是痛心的。它既没有公平、正义可言,又不符合中华民族的“人本”思想和“仁爱”精神,是中国共产党革命史上一次重大的历史挫折。这场历史悲剧告诉人们:只有搞清楚悲剧发生的原因,才能有效避免悲剧的再次发生。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中,只有建设好党内民主,正确处理好人民内部矛盾,建构完善的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党的领导体制才能从无序走向有序,从动刀流血的“剖腹产”变为十月怀胎、一朝分娩的“顺产”。

赵凡响[7](2014)在《《炎黄春秋》2014年(112期)总目录》文中指出

周少华[8](2014)在《毛泽东与彭德怀的恩恩怨怨(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仗义执言,庐山会议埋祸端,一石激起千重浪;拒谏塞听,宵小借机屡作祟,一叶障目施重拳。两位巨擘,半个世纪恩怨路,终留下千古遗恨!

彭钢,周海滨[9](2012)在《伯父彭德怀》文中研究表明"不知有多少人对我说,我的伯伯彭德怀是一场悲剧的主角。这也许是,但他从来都不是一个弱者,他有着共产党人的信仰,追求真理,为国为民,把一切都舍弃了。我总在想伯伯为后人留下了什么呢?"在一篇回忆文章的开头,彭钢少将用饱含深情而又不失理性的笔触写道。彭德怀一生无嗣。1950年,彭钢与伯伯第一次见面,此后,她陪伴伯伯大约生活了15年。在伯伯最为惨淡的岁月里,彭钢成为相伴

刘海飞[10](2011)在《富田事变研究述评》文中研究表明富田事变是发生在中国革命时期一次震惊党内外的重大事件。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逐渐成为学术界研究的一个热点、难点问题。学术界对于富田事变的研究包括发生经过、原因、性质、影响、教训、平反及与之相关的人和事等方面的内容。本文对其进行述评,以期掌握学术界研究全貌,推动其往深入研究发展。

二、富田事变平反的前前后后(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富田事变平反的前前后后(论文提纲范文)

(1)中央苏区若干历史事件研究述评(论文提纲范文)

(一)关于富田事变
    第一,富田事变的发生过程。
    第二,项英在事变中的作用。
    第三,毛泽东与事变的关系。
    第四,关于富田事变的性质。
(二)关于宁都起义
    第一,宁都起义成功爆发的原因。
    第二,宁都起义胜利的意义。
    第三,宁都起义重要当事人研究。
(三)关于宁都会议
    第一,宁都会议召开时间与背景。
    第二,宁都会议与共产国际的关系。
    第三,毛泽东在宁都会议后的态度。
    第四,其他领导人在宁都会议上的态度。
(四)关于反罗明路线及反江西罗明路线斗争
    第一,反罗明路线事件的起因及后果。
    第二,关于反江西罗明路线斗争。
(五)关于查田运动
    第一,查田运动的原因。
    第二,毛泽东领导查田运动的原因与作用。
    第三,对查田运动评价的分歧。
    第一,研究视野随着史料的丰富而不断拓展。
    第二,研究目标更加注重还原事件的客观公正。
    第三,研究成果更趋于展现立体多元的历史脉络。

(2)中国近代史研究70年(1949—2019)(论文提纲范文)

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30年的中国近代史研究
    (一) 建立以唯物史观为指导的中国近代史研究体系
    (二) 系统整理出版近代史资料
二、 改革开放40年的中国近代史研究
    (一) 拨乱反正 书写信史
    (二) 开阔视野 完善近代史学科体系
    (三) 精耕细作 专题研究更加深入
三、 感想与期待
    (一) 近代史研究获益于社会的进步, 又推动着社会的发展
    (二) 近代史研究获益于平等的学术对话
    (三) 近代史研究获益于对外学术交流的拓展

(3)彭德怀领导风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目的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目的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5 创新和不足之处
    1.6 附论
        1.6.1 领导风格定义
        1.6.2 领导风格分类理论
        1.6.3 彭德怀领导风格界定
第二章 彭德怀领导风格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2.1 彭德怀领导风格的主要内容
        2.1.1 注重调查研究,善于总结经验教训
        2.1.2 具有纵观全局的战略眼光
        2.1.3 勇挑重担,英勇无畏,不考虑生死
        2.1.4 与战士同甘共苦,心系中央领导安危
        2.1.5 关爱群众,注重人民群众的利益
        2.1.6 虚纳群言,注重发扬民主
        2.1.7 不爱名利,清正廉明,以身作则
        2.1.8 注重培育下属良好的领导作风
    2.2 彭德怀领导风格的主要特点
        2.2.1 实事求是,直言不讳,敢说真话
        2.2.2 为人正直,心胸开阔,以大局为重
        2.2.3 做事谨慎,不随波逐流,不盲目站立场
        2.2.4 治军严明,赏罚分明,不徇私情
        2.2.5 临危不乱,遇事冷静,沉着应对
        2.2.6 风趣幽默,记忆力强
        2.2.7 当机立断,进退有则
第三章 彭德怀领导风格的主要成因
    3.1 成长环境因素
    3.2 当时社会环境
    3.3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熏陶
    3.4 个人革命和建设实践
第四章 彭德怀领导风格的现实启示
    4.1 彭德怀领导风格对领导干部思想建设的启示
        4.1.1 坚定信仰,坚定信念
        4.1.2 加强自身道德建设
    4.2 彭德怀领导风格对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的启示
        4.2.1 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4.2.2 坚决贯彻群众路线的领导作风
        4.2.3 厉行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作风
        4.2.4 保持清正廉洁的领导作风
        4.2.5 营造良好的从政环境,树立正确的从政观
    4.3 彭德怀领导风格对改进领导干部管理理念的启示
        4.3.1 注重党性教育工作
        4.3.2 注重民主管理
        4.3.3 务必从严管理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致谢

(5)中共早期军事领导与指挥权流变研究(1925-1935)(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相关概念
    三、学术史回顾
    四、研究方法
    五、主要创新点和挑战
第一章 中共中央军事领导机构的建立与运行
    一、大革命时期的军事领导机构
        (一) 中共广东区委率先成立"军委"
        (二) 中共中央在共产国际指导下成立军事部
        (三) 中共中央军事部(军委)主要职责
        (四) 中共早期军事实践活动
    二、土地革命前期的中央军事部
        (一) 中共中央恢复中央军事部
        (二) 将军事指挥权"集权于常委"
        (三) 中央军事部与军事委员会并存
        (四) 中央军事部机构编成及主要职能
    三、中央军委成为最高军事领导机构
        (一) 中央军事部与中央军委合并
        (二) 中央总行委统揽一切
        (三) "中国革命军事委员会"与"中国工农革命委员会"
    四、本章小结
第二章 三大武装起义的领导和指挥问题
    一、南昌起义的领导指挥机构
        (一) 中共前敌委员会的政治领导
        (二) 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及其参谋团的军事指挥
        (三) 起义军各军军部及其"军委"的实际掌控
        (四) 南昌起义的失败教训
    二、秋收起义和工农革命军的领导指挥机构
        (一) 中共湖南省委成立前敌委员会领导秋收起义
        (二) "三湾改编"奠定中共对军队绝对领导的基础
        (三) 从前委到师委:工农革命军领导指挥体制陷于困境
        (四) 秋收起义的转折意义
    三、广州起义的领导指挥机构
        (一) 中共广东省委和中共中央南方局的领导作用
        (二) 谁在指挥广州起义?
        (三) 广州起义失败之组织指挥问题检讨
第三章 红军前委、总前委与苏区中央局
    一、红四军前委与军委之争
        (一) 井冈山会师成立第四军军委
        (二) 湘赣边界特委的领导指挥权责
        (三) 红四军军委、前委与行委的流变
        (四) 军委与前委发生争权的缘由
        (五) 军委与前委之争的导火索
        (六) 军委与前委争权的实质
        (七) 古田会议与前委领导地位的确立
    二、从扩大的红四军前委到总前委
        (一) "二七"会议与扩大的红四军前委
        (二) 组建军团指挥机构
        (三) 成立方面军指挥机构及其总前委
    三、苏区中央局取代总前委
        (一) 成立苏区中央局
        (二) 总前委去留何从?
        (三) 恢复总前委的战时指挥权
        (四) 赣南会议正式取消总前委
    四、关于总前委的余论
第四章 领导机关内部路线冲突引发"富田事变"
    一、总前委与省行委的冲突
        (一) "二七"会议上的土地政策之争
        (二) "二全"会议后赣西南地方党的集体"左"转
        (三) 反AB团的扩大化
        (四) 围绕"诱敌深入"战略方针的分歧和斗争
    二、富田事变的经过及起因
    三、中央苏区反"围剿"战争形势与富田事变的定性
        (一) 富田事变发生前后的反"围剿"战争环境
        (二) 富田事变的定性及其背后的"说法"
        (三) 中共维护总前委最高指挥权的努力
    四、本章小结
第五章 苏区中央局与中革军委:谁在指挥战争?
    一、中革军委与中央军委
        (一) 苏区中央局成立中革军委
        (二) 第一次全苏大会成立新的中革军委
        (三) 中革军委与中央军委之间的关系
    二、"苏区中央局一中革军委一作战部队"领导指挥体制
    三、前方"最高军事会议"
    四、关于前方作战指挥权责的争论
    五、东方军入闽作战的指挥问题:以"沪电"为例
    六、中革军委直接掌握作战指挥权
第六章 红军长征中最高指挥权的流变
    一、长征前期组成最高"三人团"
        (一) "三人团"的本质是"2+1"
        (二) "三人团"的目的在于垄断红军指挥权
        (三) "三人团"在长征前期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从中央队"三人小组"到新"三人团"
        (一) 中央队"三人小组"反对博古、李德的斗争
        (二) 遵义会议"取消三人团"
        (三) 成立新"三人团"全权指挥军事
        (四) 会理会议和"四渡赤水"的"得意之笔"
    三、红一、四方面军会合后的"统一指挥"和"组织问题"之争
        (一) 两大主力红军会合后的战略方针问题
        (二) 由战略方针分歧引发"统一指挥"问题之争
        (三) 中共中央与张国焘分裂主义斗智斗勇
    四、西北军委成为正统的"中央军委"
        (一) 红四方面军成立以张国焘为主席的西北军委
        (二) 陕甘苏区成立刘志丹、谢子长领导的西北军委
        (三) 中央红军成立以毛泽东为主席的西北军委
        (四) 统一于扩大的中革军委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6)20世纪30年代中共党内肃反运动爆发的原因及经验教训(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引言
1 20世纪30年代中共党内肃反运动的历史进程
    1.1 肃反运动的源起
        1.1.1 列宁铁腕政策的实施
        1.1.2 斯大林党内斗争的胜利
    1.2 肃反运动在各根据地的蔓延
        1.2.1 赣西南苏区的肃反运动
        1.2.2 闽西苏区的肃反运动
        1.2.3 鄂豫皖苏区的肃反运动
        1.2.4 湘鄂西苏区的肃反运动
    1.3 肃反运动的特征及危害
        1.3.1 时间长、范围广、手段残酷
        1.3.2 动摇革命根基,引发战略转移
        1.3.3 伤害了苏区群众的革命热情
    1.4 肃反运动的终结
        1.4.1 毛泽东的自我纠正
        1.4.2 周恩来、邓小平等的努力
        1.4.3 平反工作曲折而漫长
2 20世纪30年代中共党内肃反运动的原因
    2.1 国际因素
        2.1.1 共产国际及苏联内部斗争的负面影响
        2.1.2 共产国际阶级斗争理论的“强制性”与“排他性”
    2.2 国内因素
        2.2.1 “左”倾错误路线在中央的长期统治
        2.2.2 “宗派主义”与“唯成分论”的致命打击
        2.2.3 战争的残酷性是党内肃反运动扩大化的重要因素
    2.3 个人因素
        2.3.1 各地肃反领导者的人格缺陷及政治品质导致肃反严重扩大化
        2.3.2 恶劣环境下“社会心理学”视角的原因分析
3 20世纪30年代中共党内肃反运动的经验教训
    3.1 加强党内团结、维护党内和谐
    3.2 增强党员干部个人修养
    3.3 党内斗争要采取正确的方法
    3.4 抛弃“人治”,转向“法治”
    3.5 摒除以党代政、权力绝对化的弊端
    3.6 既要反右,更要反“左”
结语
参考文献
申请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8)毛泽东与彭德怀的恩恩怨怨(下)(论文提纲范文)

七、悲剧中的悲剧
    8月1日,常委会的主题是展开批评。除毛泽东作了长篇讲话外,刘少奇、周恩来、彭真、贺龙都有插话。
八、冤案是怎样炼成的
    12月26日,他又返回了吴家花园。
九、最后的军礼

(9)伯父彭德怀(论文提纲范文)

【革命低潮中发动平江起义】
【力排众议守井冈】
【反对“富田事变”,揭穿“离间信”】
【另一封信,引起数十年误解】
【毅然奔赴朝鲜战场】
【“我真希望是我错了”】
【“八万言书”的前前后后】
【彭德怀的最后时光】
【终获平反】

(10)富田事变研究述评(论文提纲范文)

一、关于富田事变发生经过
二、关于富田事变发生原因和历史根源
三、关于富田事变发生后各方的反应 (一) 参与事变的领导人
四、关于富田事变的定性、性质和结局
五、关于富田事件涉及的一些人和事
    (一) 富田事变与毛泽东的关系
    (二) 项英对富田事变定性的分歧和积极作用
    (三) 毛泽东致古柏的信
    (四) 李韶九其人
    (五) 富田事变领导人是否有杀人行为
六、关于富田事变的影响、平反和教训
七、认识与思考
    (一) 学术性强的文章较少。
    (二) 研究缺乏深入。
    (三) 需要冷静理智的研究。
    (四) 在很多问题上仍有争执或没搞清楚。
    (五)

四、富田事变平反的前前后后(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央苏区若干历史事件研究述评[J]. 李宝艳,王喆. 党史研究与教学, 2020(03)
  • [2]中国近代史研究70年(1949—2019)[J]. 王建朗. 近代史研究, 2019(04)
  • [3]彭德怀领导风格研究[D]. 夏璐阳. 湖南工业大学, 2017(11)
  • [4]2014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史研究论文索引[J]. 韩洪泉. 军事政治学研究, 2015(04)
  • [5]中共早期军事领导与指挥权流变研究(1925-1935)[D]. 王承庆. 南京大学, 2016(03)
  • [6]20世纪30年代中共党内肃反运动爆发的原因及经验教训[D]. 胡博. 北方工业大学, 2015(08)
  • [7]《炎黄春秋》2014年(112期)总目录[J]. 赵凡响. 炎黄春秋, 2014(12)
  • [8]毛泽东与彭德怀的恩恩怨怨(下)[J]. 周少华. 今古传奇(单月号), 2014(02)
  • [9]伯父彭德怀[J]. 彭钢,周海滨. 同舟共进, 2012(11)
  • [10]富田事变研究述评[J]. 刘海飞.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03)

标签:;  ;  ;  ;  ;  

富田事件补救前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