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发明家的幸运指数

小发明家的幸运指数

一、小发明家的幸运指数(论文文献综述)

方璐瑶[1](2020)在《父母科学信念和科学行为对青少年科学职业意向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众所周知,科学是推动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强大力量,其中人才是科学发展的核心要素。为了保障我国科学人才的持续供应,在中小学阶段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对从事科学职业的意愿具有重要意义。但是近年来,国外研究发现青少年的科学兴趣和科学职业意向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出现下降趋势,国内研究表明我国青少年科学职业意向水平相对较低。目前,关于科学职业意向的研究主要来自国外,并且大多是从个人和学校的角度进行探究,对家庭因素的关注相对较少。但Eccles等人的期望价值理论认为,父母作为儿童重要的社会关系,会对孩子的自我认知和行为选择产生影响。基于以上背景,本文试图了解当前青少年科学职业意向的现状和特点,并进一步探究父母对青少年科学职业意向的影响机制。本文共包含两个研究,研究一通过对英文问卷进行翻译回译形成初始问卷,再对初始问卷进行项目分析和探索性因素分析形成正式问卷,最后对正式问卷进行信效度分析,形成中文版的《父母科学行为问卷》。研究二采用随机整群抽样,在浙江省杭州市和宁波市共抽取342位学生及其父母进行问卷调查。一方面通过SPSS20.0分析青少年科学职业意向的现状和特点;另一方面基于期望价值理论构建父母影响青少年科学职业意向的研究模型,通过AMOS25.0进行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并且使用Bootstrap方法分析中介效应,从而揭示父母科学信念和父母科学行为对青少年科学职业意向的影响机制。本文主要得到以下研究结果:(1)修订形成的中文版《父母科学行为问卷》共包含22个题项,分为积极情感支持、科学知识教授、科学活动合作和科学价值传递四个维度。经检验该问卷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可作为家庭科学教育中父母行为的测量工具。(2)希望在未来成为科学家的学生人数仅占14.6%,表明当前青少年的科学职业意向水平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在性别差异中,男生对科学科目的喜爱和对科学职业的选择均显着高于女生,并且男生的科学职业意向、科学能力期望和科学任务价值也都显着高于女生。在年级差异中,小学生的科学职业意向、科学能力期望和科学任务价值均显着高于初中生,其中中小学过渡阶段的变量得分差距最大。在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差异中,来自城市的高收入、高学历家庭相较于来自乡镇的低收入、低学历家庭,学生表现出更高的科学职业意向和科学能力期望,而父母则表现出更高的科学期望、科学价值以及更多的科学参与行为。(3)在控制性别和年级后,父母影响青少年科学职业意向的结构方程模型拟合程度良好。首先,青少年的科学能力期望和科学任务价值这两个个人因素能显着正向预测科学职业意向。其次,父母科学信念中的科学期望和科学价值分别通过科学能力期望和科学任务价值的完全中介作用间接影响科学职业意向。其中,科学能力期望的中介效应值为0.23,科学任务价值的中介效应值为0.07。最后,父母科学行为影响科学职业意向的总效应为0.37,其中32.43%通过直接影响,另外67.57%通过科学能力期望和科学任务价值的双重中介作用间接影响。其中,科学能力期望的部分中介效应值为0.13,科学任务价值的部分中介效应值为0.12。本研究有助于揭示父母因素和个人因素对青少年科学职业意向的影响机制,在此基础上对学校和家庭层面的科学教育提出建议,以促进青少年科学职业意向的形成和发展,从而保障我国科学人才队伍的建设和国家科学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张萌萌[2](2016)在《A Report on The Translation of Tomorrowland:Our Journey from Science Fiction to Science Fact (Excerpts)》文中研究说明科技的日新月异和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使得科普作品作为一种科学交流的手段愈发重要。而要最大化地向公众传播科技信息,科普文的翻译就要尽量符合译入语大众读者的思维逻辑和表达习惯。然而,在对科普文汉译时,大多数译者更多地从语义分析的角度对原文进行理解和表达,而对原文本中逻辑关系分析推理的研究和运用则较少。因此,本实践报告主要探讨如何对科普文本的原文本逻辑关系,尤其是隐性逻辑关系,进行分析和理解并在目标语中恰当地表达出来。本实践报告选取美国科学作家Steven Kolte的科普读本Tomorrowland:Our Journey from Science Fiction to Science Fact为翻译文本,通过对译文和案例的分析,本报告重点探讨原文本中隐性逻辑关系的主要表现形式和翻译方法。笔者发现对原文本隐性逻辑关系主要表现形式地正确判断分析将会大大提高译文翻译的效率和质量,避免了因逻辑混乱或模糊而带来的表意不清、误译和翻译腔问题。本次报告就是通过对原文本中隐性逻辑关系的判断分析,探索隐性逻辑关系的主要表现形式,并结合恰当的翻译方法将隐性逻辑关系显性化,以期译文逻辑关系更加明确,语言更加流畅自然。

王瑞雪[3](2014)在《高校自主招生选拔制度有效性研究》文中指出自主招生改革10多年来,试点高校已达90所,录取的学生数也逐年攀升。但在实行过程中,出现了自主招生与统招的目的和功能重叠、高校对生源的要求不清、选拔手段落后等问题。目前,鲜有对其选拔效果的实证研究。笔者基于相关研究,提出了一套评估自主招生选拔制度有效性的标准。本研究通过文献、问卷调查和访谈来考察自主招生选拔的标准、手段、自主招生学生的在校表现。笔者搜集了2003年-2013年,自主招生相关政策文件以及六所高校的自主招生简章,以此分析自主招生选拔对象和标准的变迁;此外,基于近年来“华约”“北约”“卓越”联盟的笔试科目变化和试题难度的分析,以及复旦和交大面试题目来评估选拔手段;以六校拔尖创新实验班为案例,来了解高校对自主招生的特色培养;通过上海A大学本科生的问卷调查来分析自主招生学生与统招生的素质差异。研究表明,自主招生选拔对象已经实现了从“全面发展”到重点关注“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的转变,竞赛获奖经历在选拔标准中占了较大比重,笔试科目减少、难度降低,拔尖创新实验班的培养模式具有一流师资、国际化、个性化的特点;上海A大的调研结果表明,自招生的主动合作学习水平较好、海外学习经历较多、更多地担任学生干部、更愿意参加文艺社团,而学术兴趣、学业成绩、深造意愿等方面与统招生无显着差异。基于此,笔者为自主招生进一步深化改革提出政策建议:选拔标准可操作化和多元化;建立自主招生培养方案。

谢有顺[4](2010)在《中国小说叙事伦理的现代转向》文中认为叙事不仅是一种讲故事的方法,也是一个人的在世方式;叙事不仅是一种美学,也是一种伦理。为什么叙事会是一种伦理?因为叙事所关注的,是人类道德中的特殊状况或意外事故,是个人命运的沉浮,以及在这种沉浮中人的哭泣、呻吟、叹息、呼告、希冀。它守护的是残缺的人生,甚至是人性的深渊景象。它提供一个人在世和如何在世的存在坐标。“叙事伦理”不是“叙事”和“伦理”的简单组合,也不是探讨叙事指涉的伦理问题,而是指作为一种伦理的叙事,它在话语中的伦理形态是如何解析生命、抱慰生存的。一种叙事诞生,它在讲述和虚构时,必然产生一种伦理后果,而这种伦理后果就把人物和读者的命运紧紧地结合在一起,它唤醒每个人内心的生命感觉,进而确证存在也是一种伦理处境。讲述个人经验是现代小说发生的标志之一。那些异想天开的人,那些病人,那些幽闭在书房或卧室里的人,那些把自己囚禁在内心里的人,才是现代小说真正的主角。从讲述集体经验到讲述个人经验,从面对公众讲故事(说书、戏曲)到面对自我讲故事(面对稿纸、电脑写作),从讲述社会历史故事到讲述自己内心的体验,这种叙事变化,也是一种伦理处境的变化。因此,叙事是在复述生活,也在创造生活的可能性,而“生活的可能性”正是叙事伦理的终极旨归。本文重点关注的,是作为一种伦理的叙事,它在二十世纪来中国小说中的处境和转向。第一章是绪论,探究了叙事与伦理之间的关系,辩识了现有研究中可能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对当前的研究现状和本文的研究思路作了说明。第二章提出,作为学科和写作技艺的叙事理论或许会衰颓,但作为一种伦理的叙事,并不会在我们的生活中消失。中国文学不仅只有关怀社会、现实、民族、人伦的叙事传统,它也有面向存在、追问人生意义、超越善恶、走向生命的宽广和仁慈的写作路向,以曹雪芹、鲁迅、沈从文、张爱玲等人为代表——这一写作路向,在一些当代作家身上也有深切的回应。第三章探究在人民伦理、集体伦理下的个体命运。主要选取了三个个案:“左翼文学”对革命大叙事的复杂讲述,从它如何处置“身体”话语这一角度或可有所发现;四十年代中后期的“自由主义文学”,是人民伦理、军事标准下的个体挣扎,它的超越精神、自在品质,更像是文学史中旁逸斜出的一个奇异段落;而“十七年”小说的叙事逻辑,服从于一个时代的总体话语,个体多数时候是处于静默之中。这些小说叙事所呈现的伦理转向,说出的既是中国文学的遭遇,也是中国人的命运历程。第四章探讨个体伦理下的生命叙事。“新时期”是个体叙事得以建立、成熟的阶段,从铁凝对善的发现和叙写、余华对恶的解析和审视、陈希我对绝望的直面和抗辩,可以见出当代小说已经打开了一个全新的生命空间,并对个体生存作出了新的伦理解释。第五章提出,中国小说进入新世纪后,很多作家都实现了从向西方借鉴到回归传统的后撤式的叙事转向,这可以从本章选取的四部长篇小说中得到确证。莫言、格非等作家开始重视中国的人情美、中国人的生存经验、中国的白话文与文章之道对自己的启发,也激发了更多中国作家转向本土话语的叙事自觉。第六章继续探讨近年来中国小说的叙事变化,指出经验和故事、身体和欲望是近十几年来中国小说的两对关键词,催生它们蓬勃发展的潜在力量,是消费社会的兴起。但小说经验的贫乏和千人一面的个人写作,又迫使我们思考,叙事应该如何实现身体和灵魂的遇合,如何张扬一种灵魂叙事,并重新强调文学是一个审美幻象,一个语言的乌托邦。本文把这个吁求看作是当代小说的叙事前景。辨析中国现当代小说的每一次叙事转向,以及这种转向背后的伦理后果,会让我们重新认识,文学是一门生命的学问,叙事伦理也是一种生存伦理;小说写作既是一个语言事件,也是一个伦理事件。

李涛[5](2007)在《美、日百年动画形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研究综合运用历史观点和美学观点有机统一的研究方法、符号学的研究方法,从符号特征和文化内涵的角度切入研究,分析了226个以美国和日本为代表的经典商业动画形象。通过考察中国动画产业的困境现状,本研究揭示了中国原创动画在政策倾斜和巨大的市场需要面前,裹足不前的真正症结;剖析了当前动画业界和理论界抱持的错误观念。文章借鉴世界动画产业尤其是美国和日本的成功经验和运作手法,明确指出中国动画产业发展的瓶颈在于忽视动画形象的创意、制作和开发,并由此发现了两个重要规律:其一,动漫产业的本质是形象产业,动画形象的号召力是直接决定动漫产业竞争力的最关键因素之一。动画形象之于商业动画片,类似“商业电影中的电影明星”,尤如“商业广告中的明星代言人”,是不可或缺的关键角色;其二,中国“萌产业”实体的核心竞争力是开发拥有版权归属的动画形象的产业符号。为了说明动画形象之于商业动画片和动画产业的重要性,本研究遵循历史研究的方法,用史学的方法科学地建构世界商业动画形象群像图。本文从历史的尘埃中挖掘出古文明时代有图像记载的最早的原始动画形象,从两万五千年前的石器时代人类试图用笔(或石块)捕捉凝结动作的滥觞到中国马家窑文化时期原始的人物动画形象再到埃及的法老时代神庙的“神”虚拟动画形象,捕获到原始动画形象的现世和发展踪迹。19世纪末20世纪初,动画技术基本成形,动画形象得以摆脱原始形态步入现代行列。溯源现代动画形象的诞生,考证动画形象史上的诸多“第一”,其目的是试图通过从原始动画形象到现代动画形象的源起特点和发展趋势规律的寻踪,拂开动画形象技术创造和艺术装饰的面纱,探查动画形象的精神本质和文化内涵的真实面相。本研究一方面广泛清理国内、国外动画形象史学和动画形象理论成果,从中探寻关涉动画形象内容介绍和文化分析的素材。另一方面,利用交叉分析得到大量收视数据,重点对北京、上海、广州、成都、杭州、武汉、兰州、西安、沈阳、长沙10个具有收视代表性的城市做了动画片收视受众的细分数据样本研究,以此获得的第一手动画形象库为基础,通过长期的大量的资料搜集和样本甄选工作,提取了美国和日本自本国商业动画片诞生以来,在动画片史上有深远影响的动画形象、获得世界重要奖项的动画片中的动画形象、高票房动画片中的动画形象和浙江大学数字娱乐研究中心于2005年在中国北京、上海、广州、杭州和成都5个城市进行的受众“最喜欢的动漫形象”的调查和2006年进行的第二次补充调查的资料为蓝本,几者结合,交叉分析,遴选出美国和日本商业动画片中的经典动画形象的样本。世界商业动画片市场长期由美国和日本占居绝对主导地位,美国和日本的动画形象造成中国动画消费市场直接的经济流失,更至关重要的是中国青少年深受美国和日本动画形象的文化熏陶,形成与中国民族文化的竞争之势。知已知彼才能扬长避短,本研究对动画片诞生百年来的美国和日本商业动画片中的经典动画形象进行了大型的全面的梳理和分析。意在通过对世界动画产业最发达的美国和日本动画形象的本质特点和文化内涵的深层分析,以期接通中国与世界动画产业发展前沿的路径,力图为中国动画产业的良性循环提供一条新路,同时也为当前动画理论研究开一个生面。针对样本中的每个动画形象,本研究以美学特征、时代特征和文化特征为基点结合分析,运用历史观点和美学观点有机统一的研究方法,力图剖析成功的商业动画形象的内涵。本文认为:动画形象是典型的符号文本,动漫产业是符号生产。美国和日本将动画形象符号既作为内容也作为工具娴熟地进行商业运作,是其动漫产业成功的秘诀。本研究在动画形象的符号学分析中,提出了文化符号改写的观点,分析了商业动画片中动画形象的衍生产品的市场化运作是文化符号向产业符号的转换。鉴于美国迪斯尼商业动画遮蔽式的耀眼光芒,本文将美国商业动画形象史分为“前迪斯尼时代”、“迪斯尼时代”和“后迪斯尼时代”三个时期,挖掘清理出前迪斯尼时代渐渐沉沙在历史的长河中的动画形象,以文化尊重和美国动画形象完整研究需要的虔诚态度将之记载于世界动画形象史上。在日本经典商业动画形象的研究中,本文导入了“物哀”等日本传统文化进行文化内涵和符号建构的对比分析,重点对手塚治虫和吉卜力的作品,尤其是宫崎骏创作的动画形象进行了符号分析和社会反思。全文共分六章。第一章为导论,提出了动画形象的研究命题,简要论述了研究动画形象的文化意义和经济意义,界定了商业动画片、动画形象、原始动画形象的基本概念,阐述了研究对象、研究途径和研究的方法。第二章是国内、国外相关研究的综述。国内研究综述从动画史研究、动画形象品评、动画教材中的动画形象创作、建构动画形象研究的基础理论及动画辞典中的动画形象档案五个方面总结了近年来中国动画形象研究的状况和发展的趋势;国外研究综述从动画文化的角度对世界动画历史和动画基础理论涉及动画形象的研究状况进行了概括,评述了亚太动画研究中的东方动画形象和世界动画形象新语境研究中的动画学术转向,重点评价了迪斯尼动画文化研究的文化价值。第三章从动画片的起源厘清了原始动画形象和现代动画形象的诞生和发展历史,鉴定和明确了动画形象史上的多个“第一”。第四章和第五章是本研究的重点,分别从美国和日本动画形象诞生始,对美国和日本商业动画片中的经典动画形象进行了全面梳理,对样本中的每一个动画形象进行了文化内涵和符号特征分析,结合历史时代特征剖析了动画形象的美学特点。介绍了旗帜式的动画大师的生平,分析其创作动画形象的时代社会政治背景、经济生活和思想文化思潮特点,以期通过这种综合研究,增添其创作经典动画形象的背景文化认知,揭示更深刻的内涵。第六章综合分析了动画形象的符号意义,例举说明动画形象是符号的生产和传播,典型动画形象正是典型的符号文本。动画形象的文化价值是文化符号的写作,动画形象的产业价值是产业符号的建立,动画形象是符号的存在。最后的结语将全文几个部分贯穿起来,归纳了受众喜爱的动画形象的四个共性特点,进一步总结了经典商业动画形象的一些普遍规律。本研究基本厘清了世界动画产业前沿的美国和日本的经典商业动画形象系列及其特征,分析了成功商业动画形象的符号特点和文化内涵,从一个特殊的角度探讨了中国动画产业不能健康发展的根本原因,达到了本研究预设的目标。

徐民和,施进军,杨登明,张越,吴昊辰,王若懿,赵建东,庞颖[6](2006)在《张宝娣:考学协议背后的奋斗》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伟大的时代是英雄早成的时代。不久前,人民网联合大学生杂志社举办"2006优秀大学生年度人物"评选活动激荡全国。不少热心关注者都纷纷通过网上投票和发手机短信的形式支持自己欣赏的莘莘学子。与此同时,本刊则从百名候选人当中挑选了人气指数较高的16位学子,通过长长的电话线,走进了这些学子的心间,走进了他们久违的中学时光,与他们一起回味了那令人难忘的岁月。记者发现,这些大学生当中既有身残志坚努力求学者,也有身兼多份家教勤工俭学者;既有集百项创造发明于一身的小发明家,也有志向远大为民服务的学生官。走进他们的世界,可以看到一幅幅因青春而精彩的画面;走进他们的世界,才发现被"优秀大学生"光环笼罩的背后,也曾有过迷茫、失落,也曾流过汗水、泪水。一个个精彩的成长故事告诉人们,他们今天所拥有的这份成绩绝非偶然,正是凭着中学时光奠定的那份执着和勇敢,才迎来了今天一道道绚丽的彩虹。

徐民和,施进军,杨登明,张越,吴昊辰,王若懿,赵建东,庞颖[7](2006)在《韩晗:行走在思考中》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伟大的时代是英雄早成的时代。不久前,人民网联合大学生杂志社举办"2006优秀大学生年度人物"评选活动激荡全国。不少热心关注者都纷纷通过网上投票和发手机短信的形式支持自己欣赏的莘莘学子。与此同时,本刊则从百名候选人当中挑选了人气指数较高的16位学子,通过长长的电话线,走进了这些学子的心间,走进了他们久违的中学时光,与他们一起回味了那令人难忘的岁月。记者发现,这些大学生当中既有身残志坚努力求学者,也有身兼多份家教勤工俭学者;既有集百项创造发明于一身的小发明家,也有志向远大为民服务的学生官。走进他们的世界,可以看到一幅幅因青春而精彩的画面;走进他们的世界,才发现被"优秀大学生"光环笼罩的背后,也曾有过迷茫、失落,也曾流过汗水、泪水。一个个精彩的成长故事告诉人们,他们今天所拥有的这份成绩绝非偶然,正是凭着中学时光奠定的那份执着和勇敢,才迎来了今天一道道绚丽的彩虹。

杨玉东[8](2004)在《“本原性数学问题驱动课堂教学”的比较研究》文中认为本论文是关于改进数学教师课堂教学、促进其专业发展的校本的行动研究。笔者从对数学本身的认识出发、结合我国当前的数学教学现状、响应数学和数学教育专家“注重实质”的倡导,提出一种“本原性数学问题驱动课堂教学”的理念。它持“动态的拟经验主义”数学观,提倡数学教学应扎根于学生的常识和经验,超越对数学技巧性的过度追求、深入到情境性问题的数学核心;让学生经历类似数学家的数学活动过程——数学的猜想、合情推理、(试误)探究、检验、证明等,并不断重组新的常识或经验,学习所教主题的数学本质。 研究的对象是两位小学教师“有余数除法”的教学和两位初中教师“勾股定理”的教学,这里的“两位”分别是职初教师、经验教师。要求每位教师就同一主题进行三轮授课:常规的自然状态下的教学;尝试实施“本原性数学问题驱动的课堂教学”和改进实施“本原性数学问题驱动的课堂教学”。研究的问题是:在“本原性数学问题驱动课堂教学”这一教学理念指导下,职初与经验教师实施的课堂教学有何差异、改变和共同之处? 研究过程中,质的研究是基本方法。从第一轮课后开始,教师和同事、研究者们开展集体备课、评课、研讨等教研活动。笔者始终参与其中,采用了课堂录像、课后访谈、反思日记、记录教研活动等手段收集资料。分析主要采用了匹兹堡大学“QUASAR课题”研究成果中的“数学任务框架”、“任务分析指南”、“保持和降低高认知要求任务的因素”等作为工具,并使用了录像带分析技术和语言交流的语义分析。研究的结果以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的方式呈现。横向比较针对职初和经验教师的每一轮教学的异同,纵向比较则针对每位教师的前后三轮教学的变化。 通过横向比较,发现每轮授课各有三个共同点。第一轮授课:(1) 具有一定的“套路”、程式化的教学模式;(2) 强调知识结果的获得,较少关注数学过程,忽视本质;(3) 教师对经验的依赖程度偏高却对教学设计缺乏理性的反思。第二轮授课:(1) 教学背上了“理念的包袱”,授课内容繁杂且严重超时;(2) 强调了知识的发生过程,关注到学生的数学活动过程;(3) 教师过于依赖集体备课的 摘要的设计思想。第三轮授课:(l)表现出相同或相似的教学过程,教学环节融合、表现出连贯性;(2)重点关注学生的学习获得;(3)教学表现为集体智慧的优势。 纵向比较中发现两个重要现象:职初和经验教师的三轮授课经历了“关注教材和个人经验”、“关注新理念和他人经验”到“关注现实课堂中学生的获得”的变化过程;各轮授课进行中,职初与经验教师的授课环节与时间分配逐渐出现令人惊讶的相似或相同。 通过“本原性数学问题驱动课堂教学”理念指导,教师的共同点表现在:(l)教师对授课主题的思想有了深刻理解;(2)教师的教学行为发生了改变,数学知识发生过程被凸现出来、为维持学生高认知水平的行为增加了;(3)教师行为的改变经历了一个“痛苦”的过程:(4)教师的教育理论观和反思意识增强了。 职初与经验教师也表现出了差异:(:1)在实施常规性学习任务时经验教师优于职初教师;而在实施挑战性学习任务时则反之。(2)在教学观念层面,经验教师的教材观明显发生转变,学生观较为丰富和深刻;而职初教师在这两方面表现不够明显。(3)反思的深刻性方面,职初教师不如经验教师,也不象他们那样倾向于从一种整体、宏观的角度来表达个人的观点。 通过本行动研究,笔者对‘本原性数学问题驱动课堂教学”认识深化了。它是一个围绕什么是所教数学主题中“最为本质的、基本的要素或构成”这个基本问题扩展了的问题系统,是一个回归课堂教学实践的动态思考过程。它不仅指实施的或理想的“本原性数学问题驱动的课堂教学”,而且指教师带着“本原性数学问题驱动课堂教学”的“意识”,在实践中不断调整教学、符合课堂现实的一种“思维方式气 根据研究结论,笔者提出了一些教师教育方面的建议:研究人员介入的教研活动是教师教育中“不连续性教育”的一条途径:教师通过行动后反思要学会“向自己学习”;反思意识的培养要有具体的“反思内容”;教师观念与行为的同步改进,·关键是要存在“认知冲突”;“本原性数学问题驱动课堂教学”作为一种思考方式,可以成为教师批判性“再思考理念本身”的工具。

王冠[9](2004)在《小发明家的幸运指数》文中研究说明赵念只是一个普通的高二女生,可已经有一大堆发明创造了。她发明的“可识别快慢刹车的汽车安全保护系统”获得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走近她,会发现她身上有一个幸运链,将她紧紧包围……

二、小发明家的幸运指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小发明家的幸运指数(论文提纲范文)

(1)父母科学信念和科学行为对青少年科学职业意向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问题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意义
        1.4.1 理论意义
        1.4.2 实践意义
    1.5 研究创新
    1.6 技术路线
2 概念界定与文献综述
    2.1 基本概念界定
        2.1.1 青少年
        2.1.2 科学
        2.1.3 科学家
        2.1.4 科学职业意向
    2.2 科学职业意向的个人影响因素
        2.2.1 科学能力期望
        2.2.2 科学任务价值
    2.3 科学职业意向的父母影响因素
        2.3.1 父母科学信念
        2.3.2 父母科学行为
    2.4 已有研究的不足
3 理论基础与研究模型
    3.1 Eccles等人的期望价值理论
        3.1.1 期望价值理论的介绍
        3.1.2 期望价值理论在科学领域的应用
    3.2 期望价值理论中的父母影响
    3.3 研究模型与研究假设
        3.3.1 研究模型
        3.3.2 研究假设
4 研究一:父母科学行为问卷的修订
    4.1 研究目的
    4.2 研究方法
        4.2.1 研究对象
        4.2.2 研究工具
        4.2.3 数据分析
    4.3 初始问卷的修订及其结果
        4.3.1 问卷的翻译与回译
        4.3.2 开放式调查补充题项
        4.3.3 项目分析
        4.3.4 探索性因素分析
    4.4 正式问卷的施测及其结果
        4.4.1 信度分析
        4.4.2 效度分析
5 研究二:父母影响青少年科学职业意向的实证研究
    5.1 研究目的
    5.2 研究方法
        5.2.1 研究对象
        5.2.2 研究工具
        5.2.3 研究程序
        5.2.4 数据分析
    5.3 研究结果
        5.3.1 共同方法偏差的控制与检验
        5.3.2 青少年科学职业意向的现状特点
        5.3.3 研究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5.3.4 研究变量在人口学上的差异检验
        5.3.5 研究变量间的相关分析
        5.3.6 研究变量间的多元回归
        5.3.7 结构方程模型检验与中介效应分析
        5.3.8 研究结果汇总
6 讨论与结论
    6.1 青少年科学职业意向的现状特点分析
        6.1.1 科学职业意向的现状情况分析
        6.1.2 科学职业意向的性别差异分析
        6.1.3 科学职业意向的年级差异分析
        6.1.4 科学职业意向的家庭差异分析
    6.2 父母科学信念对科学职业意向的影响分析
    6.3 父母科学行为对科学职业意向的影响分析
    6.4 研究结论
7 建议与展望
    7.1 启示与建议
        7.1.1 促进青少年对于科学职业的早期认知
        7.1.2 提升女性的科学期望价值和职业意向
        7.1.3 探索中小学过渡阶段的科学教学方式
        7.1.4 发挥父母科学信念和行为的积极影响
    7.2 不足与展望
8 参考文献
9 附录

(2)A Report on The Translation of Tomorrowland:Our Journey from Science Fiction to Science Fact (Excerpts)(论文提纲范文)

Abstract
摘要
Introduction
Chapter 1 Task Description
    1.1 Reasons for Choosing the Text
    1.2 Text Analysis
        1.2.1 Selection of the Source Text
        1.2.2 Features of the Source Text
Chapter 2 Translation Process
    2.1 Preparation
    2.2 Translation
    2.3 Proofreading
Chapter 3 Case Analysis
    3.1 Implicit Logic Relation Expressed by Attributive Clauses
    3.2 Implicit Logic Relation Expressed by Non-predicate Verbs and Verb phrases
    3.3 Implicit Logic Relation Expressed by Adjectives and Adjective Phrases
    3.4 Implicit Logic Relation Expressed by Using an Non-life Noun as the Subject
    3.5 Summary
Chapter 4 Conclusion
References
Appendix
Acknowledgements

(3)高校自主招生选拔制度有效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问题
        三、研究意义
        四、概念界定
    第二节 相关研究和制度政策背景
        一、制度评价
        二、自主招生制度的历史
        三、自主招生的选拔对象和标准
        四、自主招生制度有效性的研究
        五、家庭背景与学生发展
    第三节 研究方法
        一、文本分析法
        二、问卷调查法
        三、访谈法
第二章 多校自主招生选拔标准和培养
    第一节 多校自主招生标准
        一、初选资格比较分析
        二、三大联盟笔试比较
        三、面试分析
        四、体质测试
    第二节 自主招生特色培养
        一、六校拔尖创新实验班概述
        二、拔尖创新实验班的培养模式
第三章 自主招生选拔制度有效性的实证研究
    第一节 自主招生选拔标准
        一、选拔流程和原则
        二、文化测试分析——以语文为例
    第二节 自招生与统招生的学习投入和成果差异
        一、调查工具和方法
        二、自招生特征
        三、自招生与统招生学习投入和结果的差异分析
        四、基本结论
第四章 结论
    第一节 自主招生选拔手段和标准
        一、自主招生选拔手段
        二、自主招生工作的主要选拔标准
    第二节 自主招生学生培养及其在校表现
    第三节 自主招生制度的调整能力
        一、选拔目标和计划的调整
        二、选拔标准和手段的调整
    第四节 自主招生制度的改革建议
        一、选拔标准的可操作化和多元化
        二、建立自主招生培养方案
    第五节 研究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表格
    附录二、访谈提纲
    附录三、A大学大学生学习体验与发展调查问卷
后记

(4)中国小说叙事伦理的现代转向(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关于叙事的小引
    二、研究现状和研究思路
    三、创新与不足
第二章 作为一种伦理的叙事
    第一节 叙事与伦理
    第二节 文学的道德
    第三节 写出"灵魂的深"
    第四节 叙事伦理的当代回声
第三章 人民伦理中的个体命运
    第一节 "左翼文学"的身体伦理
    第二节 "自由主义文学"的善恶伦理
    第三节 "十七年"文学的革命伦理
第四章 个体伦理中的生命叙事
    第一节 个人叙事的演进
    第二节 发现人类生活中残存的善
    第三节 恶的象征及其缓解方式
    第四节 面向存在的绝望书写
第五章 传统叙事资源的回望
    第一节 《檀香刑》与死亡哲学
    第二节 《人面桃花》与乌托邦叙事
    第三节 《秦腔》与生命的宽恕
    第四节 《尴尬风流》与中国之心的确证
第六章 灵魂叙事与当代小说的前景
    第一节 经验的贫乏
    第二节 身体与灵魂的遇合
    第三节 语言的乌托邦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5)美、日百年动画形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一、动画业突围的真正症结
        二、动画形象撬动“萌产业”
        三、有关动画形象的提问
    第二节 研究的意义
        一、研究动画形象至关未来
        二、动画形象专题开动画理论研究生面
        三、建立动画形象的系统分析资料
    第三节 研究对象和概念界定
        一、研究对象和途径
        二、基本概念的界定
    第四节 研究方法
        一、历史观点与美学观点统一的研究方法
        二、符号学的研究方法
    第五节 全文结构及创新点
        一、全文架构
        二、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研究综述
    第一节 国内研究综述
        一、动画史:涉及动画形象
        二、动画品评:动画形象文化肇始
        三、动画教材:动画形象的创作
        四、基础理论:建构动画形象研究
        五、动画辞典:动画形象档案
    第二节 国外研究综述
        一、动画历史:动画形象分析之门
        二、迪斯尼动画:文化中的动画形象
        三、亚太动画研究:东方动画形象
        四、动画学术转向:动画形象的新语境
第三章 动画形象的诞生历史
    第一节 动画片起源时期的原始动画形象
        一、图画之初的平面动态:原始动画形象的鼻祖们
        二、中国古文明的贡献:活动起来的原始动画形象
        三、魔术幻灯的光影:故事中的原始动画形象
        四、动画技术的演进:催化动画形象的诞生
    第二节 现代动画形象的诞生
        一、麦卡锡:动画形象的“教父”
        二、“滑稽面孔”:动画形象的雏形
        三、“小尼摩”:第一个由漫画角色改编成的动画形象
        四、“蚊子斯蒂夫”:第一个原创动画形象
        五、“恐龙格蒂”:第一个获版权保护的商业动画形象
        六、动画纪录片:第一次用动画形象出演新闻人物
第四章 美国商业动画片中的经典动画形象
    第一节 前迪斯尼时代:熠熠生辉的商业动画形象开宗立派
        一、麦卡锡早期的商业动画形象:从“小尼摩”到“格蒂”
        二、苏利文和曼斯麦的合作经典:菲利克斯那只猫
        三、弗莱舍兄弟开创的经典:人物动画形象
        四、特纳的文化经典:时代的农夫与伊索寓言
    第二节 迪斯尼时代:空前繁荣的商业动画形象建碑立传
        一、商业动画界奇人:沃尔特·伊莱亚斯·迪斯尼
        二、迪斯尼的早期经典:永不衰落的动画形象
        三、迪斯尼的长片时代:辉煌夺目的动画形象
    第三节 后迪斯尼时代:群雄逐鹿的商业动画形象新梦延续
        一、迪斯尼与皮克斯的世纪合作:动画玩具总动员
        二、梦工场的经典动画形象:绝对动物世界
        三、影业巨人哥伦比亚的精细之作:精灵鼠小弟
        四、派拉蒙公司的青春经典:男孩天空
        五、二十世纪福克斯公司的真实:精致的动物
        六、工匠娱乐公司的经典出品:蔬菜宝贝
        七、美国与日本的跨国合作:变形金刚
第五章 日本商业动画片中的经典动画形象
    第一节 日本早期的动画片和动画形象
        一、日本动画片的诞生
        二、早期的政治动画形象“桃太郎”
    第二节 动画大师手塚治虫:日本商业动画形象之父
        一、“日本漫画之神”——手塚治虫
        二、手塚治虫创作的经典动画形象:永恒的生命尊严
    第三节 诗人艺术家宫崎骏:商业动画形象的黄金标签
        一、“日本的沃尔特·迪斯尼”——宫崎骏
        二、宫崎骏创作的经典动画形象:御风的动画少女
        三、“宫式”动画形象的符号分析:迷路的森林
    第四节 吉卜力的功臣高田勋:萤火虫光照的动画形象
        一、“日本动画的领军人物”——高田勋
        二、高田勋创作的经典动画形象:平淡中的感动
    第五节 日本经典商业动画形象群英会
        一、走进推理的世界:柯南与金田一
        二、超级另类儿童:小新
        三、美丽的七色花:花仙子
        四、忍者的天空:漩涡鸣人和宇智波佐助
        五、迷糊的邻家女孩:樱桃小丸子
        六、神奇百宝袋:哆啦A梦
        七、聪明正直:一休哥
        八、保卫雅典娜的少年:圣斗士
        九、月亮的代表:美少女战士
        十、外太空的机动战士:高达
        十一、神秘的浪客:剑心
        十二、穿越食骨井的奇遇:犬夜叉与日暮戈薇
        十三、灌篮高手:樱木花道和流川枫
        十四、千年女优:千代子
        十五、神魔的监视者:美夕
        十六、人界的护卫:幽助四人组
第六章 动画形象的符号意义
    第一节 动画形象的符号生产和传播
        一、动画形象的诞生:符号传播
        二、原创动画形象:符号生产与传播的典范
        三、典型动画形象:符号的文本
    第二节 动画形象的文化符号与产业符号
        一、动画形象文化符号的改写
        二、动画形象产业符号的新价值
    第三节 动画形象:符号的存在
结语
    一、虚构的真实
    二、非童稚形象
    三、题材套路
    四、契合时代的审美变迁
参考文献
附录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简介
后记

(7)韩晗:行走在思考中(论文提纲范文)

年少有成殊荣多
一个边走边想的人
斗胆与美国“叫板”

(8)“本原性数学问题驱动课堂教学”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介绍
    1.1 研究问题的背景
    1.2 研究的问题
    1.3 研究的目的和方法
    1.4 研究的意义
    1.5 研究的实施过程
    1.6 论文的结构与说明
第2章 文献述评与研究思想框架的形成
    2.1 关于“本原性数学问题驱动课堂教学”的理念
        2.1.1 对“数学”的认识
        2.1.2 对“教师的数学观及其课堂教学”的认识
        2.1.3 对“数学教学”的认识
        2.1.4 什么是“本原性数学问题驱动的课堂教学”
    2.2 关于行动研究法
        2.2.1 为什么要用“行动研究法”
        2.2.2 理解行动研究法
        2.2.3 改进后的行动研究法的一般程序
    2.3 关于研究的思想框架
第3章 研究的设计与方法
    3.1 研究展开的方式
    3.2 样本的选取
    3.3 研究的工具
        3.3.1 课堂听课
        3.3.2 访谈
        3.3.3 教研活动
        3.3.4 反思日记
    3.4 数据的收集与日程
    3.5 数据的处理与分析
        3.5.1 数学学习任务认知水平分析框架
        3.5.2 基于录像带的分析技术
        3.5.3 语言交流的语义分析
第4章 研究的结果(一):数学教师“自然状态”下的常规课堂教学
    4.1 小学数学“有余数的除法”课堂录像横向比较分析
        4.1.1 教材中的数学学习任务
        4.1.2 课堂中教师展开学生数学学习任务的整体结构与时间分布
        4.1.3 教师布置的学生数学学习任务
        4.1.4 教师影响学生数学学习任务实施的因素分析
        4.1.5 课堂中数学学习任务展开中的关键事件
        4.1.6 小结:职初与经验教师课堂教学的共同与差异之处
    4.2 中学数学“勾股定理”课堂录像横向比较分析
        4.2.1 教材中的数学学习任务
        4.2.2 课堂中教师展开学生数学学习任务的整体结构与时间分布
        4.2.3 教师布置的学生数学学习任务
        4.2.4 教师影响学生数学学习任务实施的因素分析
        4.2.5 课堂中数学学习任务展开中的关键事件
        4.2.6 小结:职初与经验教师课堂教学的共同与差异之处
    4.3 总结:常规数学课堂教学的特点
        4.3.1 常规的数学课堂教学中表现出一定的套路
        4.3.2 常规的数学课堂教学中强调知识的结果获得
        4.3.3 常规的数学教学,学生的学习水平依赖于教师个人的经验水平
第5章 研究的结果(二):数学教师尝试实施“本原性数学问题驱动的课堂教学”
    5.1 小学数学“有余数的除法”课堂录像横向比较分析
        5.1.1 计划实施的数学学习任务
        5.1.2 课堂中教师展开学生数学学习任务的整体结构与时间分布
        5.1.3 教师布置的学生数学学习任务
        5.1.4 教师影响学生数学学习任务实施的因素分析
        5.1.5 课堂中数学学习任务展开中的关键事件
        5.1.6 小结:职初与经验教师课堂教学的共同与差异之处
    5.2 中学数学“勾股定理”课堂录像横向比较分析
        5.2.1 计划实施的数学学习任务
        5.2.2 课堂中教师展开学生数学学习任务的整体结构与时间分布
        5.2.3 教师布置的学生数学学习任务
        5.2.4 教师影响学生数学学习任务实施的因素分析
        5.2.5 课堂中数学学习任务展开中的关键事件
        5.2.6 小结:职初与经验教师课堂教学的共同与差异之处
    5.3 总结:教师尝试实施“本原性数学问题驱动的课堂教学”的特点
        5.3.1 “本原性数学问题驱动的课堂教学”背上了“理念的包袱”
        5.3.2 “本原性数学问题驱动的课堂教学”强调了知识的发生过程
        5.3.3 “本原性数学问题驱动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过于依赖集体的教学设计思想
第6章 研究的结果(三):数学教师改进实施“本原性数学问题驱动的课堂教学”
    6.1 小学数学“有余数的除法”课堂录像横向比较分析
        6.1.1 计划实施的数学学习任务
        6.1.2 课堂中教师展开学生数学学习任务的整体结构与时间分布
        6.1.3 教师布置的学生数学学习任务
        6.1.4 教师影响学生数学学习任务实施的因素分析
        6.1.5 课堂中数学学习任务展开中的关键事件
        6.1.6 小结:职初与经验教师课堂教学的共同与差异之处
    6.2 中学数学“勾股定理”课堂录像横向比较分析
        6.2.1 计划实施的数学学习任务
        6.2.2 课堂中教师展开学生数学学习任务的整体结构与时间分布
        6.2.3 教师布置的学生数学学习任务
        6.2.4 教师影响学生数学学习任务实施的因素分析
        6.2.5 课堂中数学学习任务展开中的关链事件
        6.2.6 小结:职初与经验教师课堂教学的共同与差异之处
    6.3 总结:教师改进实施“本原性数学问题驱动的课堂教学”的特点
        6.3.1 改进后的“本原性数学问题驱动的课堂教学”各环节更加融合
        6.3.2 改进后的“本原性数学问题驱动的课堂教学”关注学生的获得
        6.3.3 改进后“本原性数学问题驱动的课堂教学”表现为集体的智慧
第7章 研究的结果(四):职初与经验教师三轮授课纵向比较分析
    7.1 小学数学“有余数的除法”课堂录像纵向比较分析
        7.1.1 计划实施的数学学习任务
        7.1.2 展开学生数学学习任务的整体结构与时间分布
        7.1.3 课堂里实施的学生数学学习任务
        7.1.4 小结:职初和经验教师课堂教学行为改变的共同和不同之处
    7.2 中学数学“勾股定理”课堂录像纵向比较分析
        7.2.1 计划实施的数学学习任务
        7.2.2 展开学生数学学习任务的整体结构与时间分布
        7.2.3 课堂里实施的学生数学学习任务
        7.2.4 小结:职初和经验教师课堂教学行为改变的共同和不同之处
    7.3 中学数学和小学数学的纵向比较中值得关注的共同现象
        7.3.1 三轮授课经历了“关注教材和个人经验”、“关注新理念和他人经验”到“关注现实课堂中学生的获得”的过程
        7.3.2 教师的授课环节与时间分配逐渐表现出相似或相同
第8章 研究的结论
    8.1 实施“本原性数学问题驱动课堂教学”中职初与经验教师的共同之处
        8.1.1 教师对授课主题的思想有了深刻理解
        8.1.2 教师的教学行为发生了改变
        8.1.3 教师教学行为的改变经历了一个“痛苦'的过程
        8.1.4 教师的教育理论观和反思意识增强了
    8.2 实施“本原性数学问题驱动课堂教学”中职初与经验教师的差异
        8.2.1 在实施“常规性”数学任务和“挑战性”数学任务方面
        8.2.2 在教学观念层面
        8.2.3 关于反思的内容和深度
    8.3 对“本原性数学问题驱动课堂教学”的重新理解
        8.3.1 “本原性数学问题驱动课堂教学”是不断思考着的扩展了的问题系统
        8.3.2 “本原性数学问题驱动课堂教学”是一个回归课堂实践的动态思考过程
        8.3.3 什么是“本原性数学问题驱动的课堂教学”
    8.4 小结:研究的结论
第9章 研究结论的建议、局限性和未来方向
    9.1 关于研究结论的建议
        9.1.1 关于数学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非连续性教育”的形式
        9.1.2 教师要学会“向自己学习”--纵向比较中的“行动后反思”
        9.1.3 关于对数学教师反思意识的培养---要有具体的“反思内容”
        9.1.4 观念的更新与行为改变的同步性---关键在于“冲突”的造成
        9.1.5 “本原性数学问题驱动课堂教学”作为思维的工具---思考其他“理念”
    9.2 关于研究的局限性
    9.3 本研究的未来方向
参考文献
人名索引
附录部分
    A. 资料收集计划
    B. 访谈指导语
    C. 三轮课后访谈提纲
        C1. 第一轮课后
        C2. 第二轮课后
        C3. 第三轮课后
    D. 教师专业生活史撰写提纲
    E. 反思日记例举
    F. 课堂文本例举
The end

四、小发明家的幸运指数(论文参考文献)

  • [1]父母科学信念和科学行为对青少年科学职业意向的影响研究[D]. 方璐瑶. 浙江大学, 2020(05)
  • [2]A Report on The Translation of Tomorrowland:Our Journey from Science Fiction to Science Fact (Excerpts)[D]. 张萌萌. 曲阜师范大学, 2016(02)
  • [3]高校自主招生选拔制度有效性研究[D]. 王瑞雪. 华东师范大学, 2014(01)
  • [4]中国小说叙事伦理的现代转向[D]. 谢有顺. 复旦大学, 2010(11)
  • [5]美、日百年动画形象研究[D]. 李涛. 四川大学, 2007(06)
  • [6]张宝娣:考学协议背后的奋斗[J]. 徐民和,施进军,杨登明,张越,吴昊辰,王若懿,赵建东,庞颖. 教育, 2006(23)
  • [7]韩晗:行走在思考中[J]. 徐民和,施进军,杨登明,张越,吴昊辰,王若懿,赵建东,庞颖. 教育, 2006(23)
  • [8]“本原性数学问题驱动课堂教学”的比较研究[D]. 杨玉东. 华东师范大学, 2004(04)
  • [9]小发明家的幸运指数[J]. 王冠. 中学生, 2004(01)

标签:;  ;  ;  ;  ;  

小发明家的幸运指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