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型半胱氨酸与冠心病的研究进展

同型半胱氨酸与冠心病的研究进展

一、同型半胱氨酸和冠心病的研究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林思旸[1](2021)在《社区老年人衰弱与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调查和相关分析》文中研究指明背景与目的老年人衰弱导致临床不良事件的发生增加,同型半胱氨酸(Hcy)是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本研究旨在通过调查福州市60岁及以上社区老年人衰弱情况及Hcy水平,从而探讨老年人衰弱与高Hcy的关系。方法以2020年05月至2020年12月福州市温泉社区、天颐和国德养老院60岁及以上老年人1931例为研究对象,采用Fried表型评估衰弱与衰弱前期,双试剂循环酶法测定Hcy水平,以Hcy≥10μmol/L为诊断标准定义高Hcy,并通过食物频率问卷调查富含叶酸的杂粮、蔬菜、水果、豆制品、乳制品、蛋六种食物的每天摄入情况,以及计算含叶酸食物的膳食多样化评分(DDS)。c2检验比较不同年龄、性别的衰弱及高Hcy情况,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衰弱的相关危险因素、衰弱各表型与高Hcy的关系以及衰弱与含叶酸食物DDS的关系,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衰弱、衰弱前期与高Hcy及衰弱表型个数与高Hcy的关系,多元线性回归分析高Hcy与含叶酸食物DDS的关系以及含叶酸食物DDS在Hcy与衰弱之间的中介效应。结果1.研究人群衰弱154例(8.0%),衰弱前期1013例(52.4%)。衰弱在女性中高于男性,并且随年龄增长而增高(P均<0.05)。衰弱组平均年龄、丧偶、独居比例、脑卒中患病率、收缩压、肌酐、Hcy水平高于非衰弱组,男性占比、舒张压、血红蛋白、握力、步速低于非衰弱组(P均<0.05)。衰弱的相关危险因素多因素分析中,年龄、性别、白蛋白、Hcy水平与衰弱相关(P均<0.05)。2.研究人群平均Hcy水平为8.45(5.84,11.22)μmol/L,高Hcy 677例(35.1%)。高Hcy在男性中高于女性,并且随年龄增长而增高(P均<0.05)。相较于正常Hcy水平组(Hcy<10μmol/L),高Hcy组老年人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的患病率均更高(P均<0.05)。3.研究人群六种含叶酸食物中每天摄入率最高的是蔬菜、蛋、水果,分别为95.6%、80.5%、69.2%,高Hcy组的蔬菜、水果摄入率、含叶酸食物DDS均低于正常Hcy组(P均<0.05)。4.老年人衰弱与高Hcy的相关性分析: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衰弱风险与高Hcy呈正相关(OR=2.015,95%CI:1.184~3.429),衰弱前期与高Hcy无相关性(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以正常Hcy组作为参照,Hcy10~15μmol/L组衰弱风险为正常Hcy组的1.994倍(95%CI:1.179~3.371),Hcy≥15μmol/L组衰弱风险为正常Hcy组的2.251倍(95%CI:1.114~4.551)。5.衰弱各表型与高Hcy的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疲乏与高Hcy相关(OR=1.448,95%CI:1.031~2.034)。衰弱表型个数与高Hcy的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相比于正常Hcy组,高Hcy组老年人4个衰弱表型的概率明显升高(OR=7.060,95%CI:2.334~21.360)。6.中介效应检验结果显示,含叶酸食物DDS在高Hcy与衰弱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11.3%。结论本研究社区衰弱和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老年人分别占8.0%和35.1%。随着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升高,衰弱老人增加,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老人衰弱风险更高。含叶酸食物膳食多样化在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与衰弱的关系中起到部分中介作用。研究提示老年衰弱应关注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及含叶酸食物膳食多样化。

王中蓉[2](2021)在《血浆同型半胱氨酸与高血压关系的回顾性队列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探讨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与高血压发病风险的关系。方法:于2014年01月至12月在新疆额敏县通过多级分层随机抽样方法选取年龄≥15岁非高血压人群作为调查对象,按照基线Hcy水平三分位分为3组(T1组/T2组/T3组),随访5年,分析比较三组人群的高血压发生情况。绘制卡普兰梅尔(Kaplan-Meier,KM)曲线比较3组人群高血压发病风险,利用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Hcy与高血压的关系,采用单因素COX回归分析和有向无环图(Directed acyclic graphs,DAGs)筛选校正变量集。利用时间依赖性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确定Hcy预测高血压5年发病风险的最佳截断值,并进一步在DAGs筛选出的混杂因素中进行亚组分析,利用COX回归模型分析各混杂因素与Hcy的交互作用。结果:(1)2014年基线时共抽样调查年龄≥15岁1926人,其中1463名非高血压者纳入随访。中位随访4.83年(四分位间距:4.82-4.85)后,共有1352例调查对象完成随访(失访率:7.59%)并纳入最终分析,平均年龄为48.67岁,其中女性占58.58%。将人群按照基线Hcy水平三分位分为3组(T1组458人,T2组444人和T3组450人),与T1组和T2组相比,T3组年龄较大,男性、饮酒者比例和基线收缩压水平较高,叶酸水平较低(P值均<0.017)。随访结束后,共有517人发生高血压,T3组高血压发病风险高于T2组高于T1组(对数秩检验:T3 vs T2,P<0.001;T3 vs T1,P<0.001;T2 vs T1,P=0.001)。以单因素COX回归筛选的混杂因素集构建模型1,以DAGs筛选的混杂因素集构建模型2。在模型1中,与T1组比较,T2组和T3组高血压发病风险分别增加24.8%(95%CI:0.956-1.631)和72.9%(95%CI:1.323-2.259)(趋势性P值<0.001);Hcy每增加5umol/L,高血压发病风险增加11.0%(95%CI:1.044-1.180)。在模型2中,与T1组比较,T2组和T3组高血压发病风险分别增加18.6%(95%CI:0.895-1.570)和61.9%(95%CI:1.215-2.157)(趋势性P值=0.001);Hcy每增加5umol/L,高血压发病风险增加8.5%(95%CI:1.014-1.160)。(2)时间依赖性ROC曲线显示,预测5年高血压发病风险的Hcy最佳截断值为12.01umol/L(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是58.42%和65.02%)。多因素校正后,Hcy>12.01umol/L组相对于Hcy≤12.01umol/L组高血压发病风险增加64.0%(95%CI:1.315-2.046)。(3)交互分析显示,性别、年龄、吸烟、饮酒、超重/肥胖、腹型肥胖及叶酸状态与Hcy没有交互作用。结论:(1)血浆Hcy升高是高血压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提示降低Hcy可能是高血压防控的有效措施之一。(2)基线Hcy>12.01umol/L者是5年后高血压发生的高危人群,提示该值可能是北疆地区人群潜在的干预阈值。(3)传统高血压危险因素如年龄、性别及生活行为方式等并不影响Hcy与高血压的关系。

李文达[3](2021)在《痴呆的精神行为症状与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及中医证素的相关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痴呆伴精神行为症状患者的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中医证素与精神行为症状的分布规律,进一步分析痴呆患者的精神行为症状与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中医证素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根据纳排标准选取2019年6月至2021年1月就诊于东直门医院,诊断为痴呆症的患者共60例。对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采集,如性别、年龄、病程、烟酒史、既往病史等,并进行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的测定与记录、相关量表的评分收集。应用的量表包括:简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临床痴呆评定量表(CDR)、神经精神症状问卷(NPI)、痴呆证候要素量表(PES-D/11)。对调查数据进行核对与整理后录入数据库,应用SPSS 26.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所应用的分析方法包括卡方检验、Shapiro-Wilk(S-W)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非参数检验、相关分析及线性分析等,探讨痴呆患者精神行为症状、Hcy水平、中医证素之间的相关性。结果:1 一般资料结果:本研究共纳入符合标准的痴呆患者60例,其中年龄最小者50岁,最大者97岁;男性患者28人,平均年龄为75.57± 10.97岁;女性患者32人,平均年龄为77.62±7.13岁,男女比例约为1:1.14。60例痴呆患者中,阿尔茨海默病患者20人,血管性痴呆患者23人,混合性痴呆患者15人,其他类型痴呆2人。相比于血管性痴呆和混合性痴呆,妄想、淡漠及刻板运动更多发生在阿尔茨海默病患者中(P<0.05)。60例痴呆患者中,轻度痴呆患者12人,中度痴呆患者33人,重度痴呆患者15人。重度痴呆组的NPI总分显着高于轻度痴呆组(P=0.03),且更容易出现幻觉症状(P=0.02)。患者既往史中伴高血压史42人,脑血管病史30人,高脂血症史26人,糖尿病史25人,冠心病史17人。伴糖尿病的患者可能有较低的Hcy水平(P=0.02)和较低的激越攻击症状发生率(P=0.03)。患者的年龄、性别、烟酒史、病程长短与患者出现精神行为症状及Hcy水平无明显相关。2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精神行为症状关系分析:本研究中精神行为症状条目共12项,分别为妄想、幻觉、激越攻击、抑郁低落、焦虑、欣快、淡漠、脱抑制、易激惹、刻板运动、夜间行为、进食障碍。每项12分,总分共144分。对Hcy水平与NPI总分进行相关分析及线性回归分析,提示痴呆患者的Hcy水平越高,NPI得分越高,在痴呆伴精神行为症状患者中,这种正向影响关系更紧密。在12项症状条目中,出现淡漠症状的痴呆患者有更高的Hcy水平,二者呈正相关(P=0.03)。3同型半胱氨酸与中医证素的关系分析:本研究纳入中医证素共11个,包括阳亢、毒盛、阴虚、脾虚、阳虚、髓减、血虚、肾虚、气虚、血瘀、痰浊。其中伴有阳亢证素的痴呆患者有更高的Hcy水平(P=0.01)。4精神行为症状与中医证素:通过分析中医证素与NPI总分分布,发现伴有阳亢证素的患者NPI评分更高(P<0.01),且会出现更多症状条目表现(P<0.01)。在具体症状条目中,伴脾虚证素者更可能伴有进食障碍症状(P=0.02);伴血虚证素者更可能伴有夜间行为症状(P=0.01);伴阴虚证素者更可能伴有妄想症状(P=0.01);伴阳亢证素者更可能伴有激越攻击症状(P=0.01)以及易激惹症状(P=0.01);伴毒盛证素者更可能伴有夜间行为症状(P=0.03)。结论:1痴呆患者精神行为症状的出现和加重可能与其Hcy水平相关。2伴有淡漠症状表现的痴呆患者可能有更高的Hcy水平,且其淡漠程度可能与Hcy水平呈正相关。3伴有阳亢证素表现的痴呆患者可能有更高的Hcy水平、更多的精神行为症状类型及更严重的精神行为症状表现。4痴呆患者的中医证素与精神行为症状间存在相关性:伴脾虚证素的患者更可能伴有进食障碍症状;伴血虚、毒盛证素的患者更可能出现夜间行为症状;伴阴虚证素的患者更可能伴有妄想症状;伴阳亢证素的患者更可能伴有激越攻击症状以及易激惹症状。

李明辉[4](2021)在《血浆同型半胱氨酸与冠状动脉药物洗脱支架术后支架内再狭窄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背景和目的冠心病是我国居民的第二大死因,且呈逐年增长趋势。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是冠心病治疗的主要方法之一,我国2018年的介入网报数据显示,我国PCI量呈逐年递增趋势,2018年介入人数高达91万例。PCI的临床应用大幅度降低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死亡率并改善了冠心病患者的临床症状。然而,术后支架内再狭窄(in-stent restenosis,ISR)的发生是导致晚期PCI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介入领域一道难题。随着器械以及药物的不断更新,ISR的发生率已有明显的下降趋势,但即使在目前临床广泛应用药物洗脱支架(drug-eluting stents,DES)治疗时代,ISR发生率仍有5-10%以上。既往研究提示生物标志物可提供传统临床和血管造影等危险因素之外的预后信息。除传统临床ISR危险因素外,有关新型ISR的生物标志物研究较少,探寻可控的影响ISR生物标志物,并与传统ISR危险因素相结合或可实现更准确的风险评估。对ISR的早期识别、治疗方案选择、术后随访安排等综合管理至关重要。血脂紊乱是冠心病发生、发展的重要危险因素,同时也是冠心病患者PCI术后支架内再狭窄(ISR)的重要病因。既往研究证实积极降脂治疗后患者仍有较高ISR风险,提示除血脂紊乱外可能存在其他潜在危险因素在ISR的发生、发展中扮演重要的角色。近年来,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被认为是新型可干预的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与心血管血管疾病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基础研究发现,高同型半胱氨酸可能通过引起血管炎症、脂质氧化、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破坏血小板和凝血系统功能、直接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以及引起平滑肌细胞、促进胶原纤维增殖等机制,从而增加ISR的发生率。然而,临床循证医学研究中HCY与ISR的相关性仍存有争议,且在DES治疗人群中两者的相关性研究证据尚缺乏。同时,在不同血脂水平中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与药物洗脱支架再狭窄(DES-ISR)的相关性尚未有研究报道。补充叶酸对降低HCY有很好的经济效益比,但既往补充叶酸等B族维生素治疗对ISR的影响结论存有争议。基于上述研究背景,本研究旨在以下4方面进行探讨:(1)DES治疗患者中HCY与DES-ISR是否呈独立相关性;(2)不同基线血脂水平中HCY与DES-ISR的关系是否存有差异;(3)补充叶酸或叶酸复合制剂是否可以降低DES-ISR以及ISR相关的靶血管血运重建风险;(4)联合传统ISR危险因素与有关生物标志物构建DES-ISR nomogram预测模型并进行内部验证和临床应用价值评估。方法本研究是单中心、回顾性纵向研究,共纳入从2015年1月1日至2019年10月1日于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行DES治疗冠心病患者5823名,按术后6个月及以上至少行1次冠状动脉造影的纳入标准共入组845人。通过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大数据中心平台提取患者基线数据(人口学信息、临床特征、人体测量指标以及血生化检验和检查指标等),建立Epidata数据库补充收据患者用药情况、血管造影学特征以及手术相关信息等。利用R 3.4.3软件、易侕软件、SPSS 20.0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具体内容分为4部分阐述。第一部分:采用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评估HCY与DES-ISR的独立相关性。利用广义加性模型(Generalized additive model,GAM)和平滑曲线拟合(惩罚样条法)绘制平滑曲线来评估HCY和DES-ISR真实的线性关系。应用Markov-chain Monte Carlo方法进行多重插补减少缺失变量偏性对结果的影响。第二部分:对纳入本研究682名行DES治疗的冠心病患者(排除服用叶酸或叶酸复合制剂)进行分析。基线血脂水平分为:血脂正常组(LDL-C<1.8mmol/L和非-HDL-C<2.6mmol/L)和血脂异常组(LDL-C≥1.8mmol/L或非-HDL-C≥2.6mmol/L)。进行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以评估不同血脂水平HCY和DES-ISR之间的关系。此外,进行广义加性模型和平滑曲线拟合,探讨不同血脂水平中HCY与DES-ISR之间的真实量效关系。第三部分:纳入本研究行DES治疗845名冠心病患者,其中95名患者使用叶酸或叶酸复合制剂(叶酸含量0.8mg),使用倾向性匹配评分对是否服用叶酸或叶酸复合制剂患者进行1:5匹配组间基线资料,匹配卡钳值设定为0.05。主要观察的终点事件指标是DES-ISR和靶血管血运重建(Target vessel revascularization,TLR)。采用Logistics回归分析模型计算比值比(odd ratios,ORs)和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并评估不同亚组水平与治疗策略之间的交互作用。第四部分:本研究纳入的845名参与者。采用LASSO回归分析和文献系统回顾筛选预测协变量,进一步对筛选出的协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评价模型区分度,Calibration曲线校准图评价校准度。数据随机切分为70%训练集,30%验证集,采用自助法(Bootstrap)重复采样1000次进行模型内部验证。使用C-统计量与传统预测模型(PRESTO-1、PRESTO-2、EVENT)进行比较,并进行决策曲线(DCA)分析,以评估nomogram模型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第一部分:本次研究分析共纳入716名DES治疗冠心病患者,平均年龄65.7岁,男性占比76.4%,复查冠状动脉造影平均时间18.5个月。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发现HCY每增加1μmol/L DES-ISR风险增加3%(95%CI:1.00,1.05)(P=0.042)。平滑曲线拟合提示HCY与DES-ISR呈非直线性正相关。应用两段Logistics回归分析模型显示,在拐点HCY 15μmol/L两侧DES-ISR的比值比(OR)分别为1.00(95%CI:0.90,1.11),P=0.956和1.03(95%CI:1.00,1.06),P=0.042。分层分析中年龄分组存在显着的交互作用(P=0.019和P=0.001)。第二部分:在完全调整模型中,血脂正常组HCY每增加1μmol/L DES-ISR发生风险增加17%(OR=1.17,95%CI:1.02-1.35;P=0.030)。在血脂异常组中HCY每增加1μmol/L DES-ISR发生风险未见显着增加(OR=1.02,95%CI:0.99-1.05;P-交互值=0.039)。将HCY由连续性变量转换为二分类变量,在血脂正常组中,与HCY≤15μmol/L组相比,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组DES-ISR发生风险增加9.75倍(OR=9.75,95%CI:1.31-72.62;P=0.026)。然而,在血脂异常组中,与HCY≤15μmol/L组相比,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组DES-ISR发生风险无显着性增加(OR=1.16,95%CI:0.74-1.82;P=0.525)。平滑曲线拟合显示在血脂正常组患者中HCY和DES-ISR之间存在明显的正向线性关联,但在血脂异常组中,两者未呈现明显相关性。第三部分:倾向性评分匹配后试验组(服用叶酸或叶酸复合制剂治疗)和对照组(未服用叶酸或叶酸复合制剂治疗)人数分别为77和385人。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与DES-ISR和TLR无显着相关,风险比分别为8%(OR:1.08,95%CI:0.57-2.06;P=0.804)和10%(OR:1.10,95%CI:0.51-2.39;P=0.803)。在不同亚组中补充叶酸治疗组对DES-ISR影响同样未发现显着交互作用,包括:年龄、性别、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高血压、糖尿病、最小支架直径、基线HCY水平以及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stimated 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e GFR)。第四部分:本研究参与者平均复查冠状动脉造影时间18.44±11.26个月,DES-ISR发生率为16.21%。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最终纳入的建模变量包括病变支数、开口病变、ACCAHA病变分型、急性冠脉综合征以及基线HCY水平。使用上述变量建立预测模型并构建可视化nomogram图。校准曲线和Hosmer-Lemeshow检验无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使用全部的数据进行模型构建,4种建模方式模型区分能力AUC分别为Full=0.735,BS Full=0.719,Stepwise=0.701,BS Stepwise=0.701,最佳阈值为13.33,敏感度为0.63,特异度为0.70。数据随机切分验证中,训练集AUC为0.639,验证集AUC为0.659。验证集中最佳阈值为14.1,敏感度为0.61,特异度为0.77。传统ISR预测模型PRESTO-1、PRESTO-2和EVENT在本研究人群中的C统计量分别为0.58、0.59和0.58。本研究预测模型AUC为0.68。本模型相比传统预测模型显着改善ISR的预测能力,决策曲线(Decision curve analysis,DCA)分析显示其净效益优于其他3种传统模型。结论冠心病患者HCY水平与DES-ISR发生风险呈独立非线性正相关。在基线血脂正常患者中,HCY≥15umol/L仍是DES-ISR的重要残存危险因素。通过补充叶酸或叶酸复合制剂(0.8mg)降低HCY治疗未能显着降低DES-ISR和TLR的发生风险,需要进一步大规模随机对照试验研究验证。传统ISR危险因素基础上联合HCY构建的nomogram模型对DES-ISR发生风险预测效能较好,有利于在当代PCI治疗中ISR高危患者评估和防治。

吴洁[5](2021)在《冠心病中医证型与铁代谢及HCY的相关性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探讨铁代谢(SF、SI、TIBC、UIBC)、HCY、血脂、炎症因子等相关指标在冠心病(CHD)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初步探讨冠心病的中医证型分布特点与各指标间的关系,为中医证候研究提供新的循证依据,进一步为CHD早期预防和诊治提供新的思路。方法:采用流行病学调查方式,选取2020年3月—2021年1月于南京市中医院心内科就诊的符合纳入标准的120例CHD患者,根据2002年修订的《中药新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及周仲瑛主编的第七版《中医内科学》并结合导师临床经验,进行中医证型分组,以气虚血瘀证、痰阻心脉证、心血瘀阻证、气阴两虚证四证型CHD患者为研究对象。另收选30例体检者成为对照组,采集患者一般情况,舌脉四诊,检测其铁代谢、HCY等指标,分析CHD患者各指标与上述证型分布的相关性。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冠心病患者120例,对照组30例,两组患者在吸烟史、高血压病史、高脂血症病史、家族史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年龄、性别、体重指数、肝肾功能方面无统计学差异。2、CHD组与对照组比较,CHD组患者SF、SI、HCY大于对照组,TIBC水平低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Spearman相关分析得出,SF和LDL-C、Hs-CRP、HCY之间呈正相关关系(r=0.56,r=0.53,r=0.32,P<0.05)。4、CHD中医证型分布规律为气虚血瘀证43例>痰阻心脉证31例>气阴两虚证27例>心血瘀阻证19例。四组间病程比较,病程最短的是痰浊痹阻证,最长的是气阴两虚证。在性别、年龄区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不同中医证型间LDL-C水平差异有显着性(P=0.045),气虚血瘀组显着高于气阴两虚组,痰阻心脉组显着高于气阴两虚组。四组间LDL-C水平排序为痰阻心脉证>气虚血瘀证>心血瘀阻证>气阴两虚证。6、不同证型间Hs-CRP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气虚血瘀组显着高于痰阻心脉组和气阴两虚组。Hs-CRP水平排序为气虚血瘀证>心血瘀阻证>痰阻心脉证>气阴两虚证。7、不同证型间SF水平有显着差异性(P=0.004),气虚血瘀组显着高于气阴两虚组、痰阻心脉组、心血瘀阻组。8、气虚血瘀组与SF、Hs-CRP呈正相关;气阴两虚证与LDL-C为负相关;痰阻心脉证正相关的有LDL-C、HCY;心血瘀阻证与SF、LDL-C呈正相关。结论:1、CHD患者体内铁负荷水平升高。本研究四个铁代谢参数(SI、SF、TIBC、UIBC)中,SF是反映CHD患者铁负荷水平较为敏感的指标,且提示SF水平与LDL-C、Hs-CRP、HCY呈正相关。2、CHD患者中医证型分布以气虚血瘀证最多,其次为痰阻心脉证、气阴两虚证及心血瘀阻证。痰阻心脉证LDL-C水平较高,气虚血瘀证Hs-CRP水平较高。SF水平与CHD中医证型相关性显着,各证型SF水平排序:气虚血瘀组>痰阻心脉证>心血瘀阻证>气阴两虚证。3、通过对患者血SF、LDL-C、Hs-CRP、HCY检测,对于中医辨证分型具有一定参考意义,结果如下:(1)气虚血瘀证组和SF、Hs-CRP之间呈显着正相关,CHD患者血SF、Hs-CRP水平越高,则辨证为气虚血瘀证可能性大;(2)气阴两虚证与LDL-C呈显着负相关,若CHD患者的LDL-C水平越低,则辨证为气阴两虚证可能性大;(3)痰阻心脉证与LDL-C、HCY呈显着正相关,CHD患者血LDL-C、HCY水平越高,则更可能辨证为痰阻心脉证。4、CHD患者铁代谢紊乱与中医学“痰、瘀、毒”理论相符,痰瘀毒搏结,沉积血脉,毒损心络,发为胸痹。治疗时既要注重化痰、祛瘀、解毒并重,又不可忘扶正补虚,并谨慎使用补铁药物。

王丹[6](2021)在《脂蛋白a、同型半胱氨酸、高敏C反应蛋白和颈动脉内中膜厚度与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相关性研究》文中认为目的:研究脂蛋白a、同型半胱氨酸、高敏C反应蛋白和颈动脉内中膜厚度与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的关联性。方法:收集符合入选标准的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145例,将这145名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70例,观察组75例,对照组的患者仅仅有高血压,观察组的患者还患有冠心病。分析Lp(a)、Hcy、hs-CRP和IMT与观察组患者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的Lp(a)、Hcy、hs-CRP、IMT及斑块形成的比例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在调整年龄、性别后,Lp(a)(OR=1.02,P<0.001)、Hcy(OR=1.30,P<0.001)、hs-CRP(OR=4.73,P<0.001)与高血压合并冠心病呈正相关,且纳入IMT变量后,正相关(关系仍有统计学意义。在调整年龄、性别后,IMT中左主干(OR=154.97,P<0.001)、左分叉(OR=52.74,P<0.001)、右主干(OR=183.64,P<0.001)、右分叉(OR=77.31,P<0.001)均和高血压并冠心病呈正相关。与正常组相比,斑块形成组与高血压并冠心病相关,其中左分叉(OR=4.83,P<0.001)、右主干(OR=9.34,P<0.001)、右分叉(OR=5.88,P<0.001)均为危险因素,但调整Lp(a),Hcy,hs-CRP后,该正相关关系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Lp(a),Hcy,hs-CRP均可能为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王世豪[7](2021)在《血清同型半胱氨酸联合尿酸对新发亚临床房颤的预测价值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探讨血清同型半胱氨酸及尿酸水平与新发亚临床房颤的关系,以及两者水平在心脏植入式电子装置(CIED)植入人群的相关性,分析血清同型半胱氨酸及尿酸在新发亚临床房颤发生风险中的潜在联合作用及两者联合传统房颤发病危险因素预测亚临床房颤发病风险的价值,从而为采取改变生活方式等措施来控制血尿酸和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尽早防治亚临床房颤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研究选取了2013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植入CIED的患者共1224例。CIED具有长期监测及数据存储功能。除外既往诊断房颤,房扑或房性心动过速以及其他可能影响心房疾病的患者,收集研究对象基线资料,并在CIED植入后行常规程控随访。本研究的终点为随访过程中CIED检测到新发亚临床房颤,即CIED检测到持续时间≥6分钟的心房高频事件。比较新发亚临床房颤组患者和无房颤组患者基线指标的差异,并应用线性相关分析尿酸以及同型半胱氨酸的关联性,建立COX回归模型评估同型半胱氨酸、尿酸水平与新发亚临床房颤发病风险的关系,对潜在混杂因素进行调整。建立限制性立方样条(RCS)分析同型半胱氨酸及尿酸和亚临床房颤发病风险的剂量-反应关系,确定事件发病风险阈值。根据其阈值进行亚组分析,建立不同交叉分组情况下同型半胱氨酸及尿酸对于亚临床房颤的交互作用,绘制不同同型半胱氨酸及尿酸水平患者发生亚临床房颤的生存曲线。通过时间依赖的ROC曲线(time-dependent ROC)及曲线下面积(AUC)评价不同模型对新发亚临床房颤发病风险的准确性,模型之间比较通过曲线下面积增加量(AUC increase)、净重新分类改善指数(NRI)以及整体鉴别指数(IDI)等参数比较在2020 ESC房颤指南推荐的房颤发病风险因素模型上联合血清半胱氨酸及尿酸对新发亚临床房颤发病风险的预测效能。采用双侧检验,P<0.05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截至2019年12月31日,共计1224例研究对象进入最终分析,男性605人(49.43%),女性619人(50.57%)。总人群平均年龄为69±12岁;队列人群共计随访2810人年,中位随访时间642天,随访过程中,有225例研究对象(18.4%)出现了亚临床房颤。亚临床房颤组患者的同型半胱氨酸及血尿酸水平均较无房颤组高(P<0.001)。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尿酸与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在男性和女性患者中均呈正相关(P<0.05)。单因素COX回归分析表明同型半胱氨酸是亚临床房颤发生的危险因素,同型半胱氨酸每升高1个标准差,男性亚临床房颤的发生风险增加1.34倍(P<0.001);女性亚临床房颤的发生风险增加1.39倍(P<0.001)。多因素回归分析中,同型半胱氨酸每升高1个标准差,男性和女性的亚临床房颤的发生风险分别增加1.27倍和1.39倍(P<0.001),且随着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升高,HR呈升高趋势(Ptrend<0.01)。同样地,尿酸水平与新发亚临床房颤风险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限制性立方样条模型分析提示同型半胱氨酸、尿酸与新发亚临床房颤风险之间存在非线性的剂量-反应关系。对于男性患者,同型半胱氨酸的参照值均为14μmol/L,尿酸的参照值为420μmol/L。对于女性患者,同型半胱氨酸的参照值为12μmol/L,尿酸的参照值为320μmol/L。进一步将同型半胱氨酸及尿酸分为低水平和高水平二分类。首先按尿酸水平分亚组,分析提示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尿酸亚组在亚临床房颤发病风险上具有协同交互作用(交互作用检验Pinteraction=0.010)。在女性患者中可以得出相似结论(Pinteraction=0.001)。按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分亚组后,两者的协同交互作用在女性患者中具有统计学意义(Pinteraction=0.048)。男性患者中仅表现出协同交互作用趋势(Pinteraction=0.179)。Kaplan-Meier生存曲线表明,在总样本、男性和女性患者中均观察到高水平同型半胱氨酸及尿酸组患者亚临床房颤发病风险最高,Log-rank检验P值均<0.001。时间依赖ROC曲线提示,传统房颤危险因素模型、传统房颤危险因素模型联合尿酸、传统房颤危险因素模型联合同型半胱氨酸、传统房颤危险因素模型联合同型半胱氨酸及尿酸四个模型预测5年亚临床房颤的发病风险AUC(95%CI)分别为0.607(0.579-0.634)、0.691(0.664-0.717)、0.688(0.662-0.714)、0.717(0.691-0.742)。在2020 ESC房颤指南推荐的房颤发病危险因素模型基础上同时联合尿酸和同型半胱氨酸,可使AUC曲线下面积增量增加至0.110。NRI指数增加至25.7,IDI指数增加至11.3,增量信息统计结果均有意义(P<0.01)。结论:1.独立于传统的房颤发病危险因素,CIED植入患者的同型半胱氨酸、尿酸水平与新发亚临床房颤风险相关。2.CIED植入患者的同型半胱氨酸和尿酸水平线性相关。3.CIED植入患者的同型半胱氨酸和尿酸在亚临床房颤的发病风险上表现出协同交互作用。4.在传统危险因素模型基础上增加同型半胱氨酸、尿酸能够显着提高模型对新发亚临床房颤风险的预测能力。

刘硕[8](2020)在《类风湿性关节炎合并冠心病患者舌象脉象特征的研究》文中提出目的运用中医舌象仪、脉象仪,归纳总结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合并冠心病舌象、脉象规律,并与单纯RA及健康人进行差异性比较,分析RA合并冠心病舌象、脉象特点的临床意义。对RA合并冠心病的舌象、脉象在实验室指标的不同范围内进行差异性比较,以期为RA合并冠心病的临床诊断和中西医结合防治提供实用性指导。方法研究对象来自2019年期间在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中医科(风湿免疫科)的住院患者和石家庄市中医院心病二科的门诊患者,共120名,按RA和冠心病的诊断标准依次选取RA合并冠心病组60例、单纯RA组60例;按照性别、年龄相匹配的原则,在石家庄市中医院和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的体检中心选取60例的健康对照组。检测三组的舌象、脉象,检测RA合并冠心病组的血脂、血沉、D-二聚体、类风湿因子、超敏C反应蛋白、同型半胱氨酸、抗环瓜氨酸肽抗体,记录各项信息。统计方法:采用SPSS-21.0医学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用百分率与频数描述,推断性的统计分析,运用卡方检验,当理论频数小于5的单元格超过20%或小于1时,精确概率法来检验,P值小于0.05,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在实验过程中因其他因素无法进行,故剔除脱落,其中三组各50例完成实验。1 RA合并冠心病的舌、脉象特点:以暗红舌、黄白相兼苔、适中舌、厚腻苔、弦细脉为主。2 RA合并冠心病组与单纯RA组舌象比较:两组在舌色和苔色的方面有差异性(P<0.05),RA合并冠心病组舌色最多的是暗红舌,单纯RA组舌色最多的是淡红舌;RA合并冠心病组苔色黄白相兼比单纯RA组少,白苔和黄苔比单纯RA组多。两组在舌形和苔质的方面不存在差异性(P>0.05),以适中舌、厚腻苔为主。3 RA合并冠心病组与健康对照组舌象比较:两组在舌色、苔色、苔质的方面有差异性(P<0.05),RA合并冠心病组舌色、苔色、苔质最多的是暗红舌、黄白相兼苔、厚腻苔;健康对照组舌色、苔色、苔质最多的是淡红舌、白苔、薄腻苔。两组在舌形方面不存在差异性(P>0.05),以适中舌为主。4健康对照组和单纯RA组舌象比较:两组在舌色、苔色和苔质的方面有差异性(P<0.05),健康对照组舌色淡红最多,但多于单纯RA组;健康对照组苔色最多的是白苔,单纯RA组苔色最多的是黄白相兼苔;健康对照组苔质最多的是薄腻苔,单纯RA组苔质最多的是厚腻苔。两组在舌形方面不存在差异性(P>0.05),以适中舌为主。5三组之间的脉象比较:三组分别相比,在脉象的方面都存在差异(P<0.05)。RA合并冠心病组脉象最多的是弦细脉,单纯RA组脉象最多的是沉脉,健康对照组脉象最多的是平脉。6 RA合并冠心病组舌象、脉象与实验室指标的关系:RA合并冠心病组舌象以暗红舌和厚腻苔为主,与血沉上升、类风湿因子阳性有关;舌象以淡红舌和薄腻苔为主,与血沉正常、类风湿因子阴性有关;舌象以紫暗舌和厚腻苔为主,与血脂异常、超敏C反应蛋白升高、D-二聚体在1.81~3.3mg/L、抗环瓜氨酸肽抗体在501~1000RU/ml有关;舌象以暗红舌和薄腻苔为主,与血脂正常、超敏C反应蛋白正常、D-二聚体在0.3~1.8mg/L、抗环瓜氨酸肽抗体在5~501RU/ml有关;舌色以暗红舌为主,与同型半胱氨酸在15~30μmol/L有关;舌色以紫暗舌为主,与同型半胱氨酸在31~100μmol/L有关;脉象以弦滑脉为主,与血沉上升有关;脉象以弦细脉为主,与血沉正常有关。结论1 RA合并冠心病舌象、脉象规律以暗红舌、黄白相兼苔、适中舌形、厚腻苔、弦细脉为主,提示病因病机为气虚、痰湿、瘀血并存,应补气活血化痰;2 RA合并冠心病、单纯RA和健康对照三组在舌色、苔色、苔质和脉象上有差异性,舌、脉象对RA合并冠心病有一定的诊断意义;3 RA合并冠心病的舌色和苔质的不同可以反映血脂、血沉、类风湿因子、超敏C反应蛋白的正常和异常,也可以反映D-二聚体、同型半胱氨酸、抗环瓜氨酸肽抗体上升程度的不同。说明舌象可以间接反映病情轻重变化;4 RA合并冠心病弦滑脉多反映血沉上升,说明脉象可以间接反映病情炎症的变化。图11幅;表42个;参131篇。

杨玉[9](2020)在《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残余风险与血瘀证的相关性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索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残余风险因素与血瘀证积分的相关性。方法:设计为横断面研究的现况调查,入选2019年6月至12月山东省中医院住院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合并颈动脉斑块患者78例,以血瘀证积分分为血瘀证(n=46)和非血瘀证(n=32),采用二分类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及多元相关分析,探讨血瘀证积分与相关危险因素的相关性。结果:收缩压(r=0.129,P=0.024)、同型半胱氨酸(r=0.148,P=0.009)、高敏C反应蛋白(r=0.097,P=0.041)、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r=0.124,P=0.041)、目前吸烟量(r=0.019,P=0.012)是ACS合并颈动脉斑块血瘀证的危险因素(P=0.001)与血瘀证积分呈正相关。结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合并颈动脉斑块血瘀证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收缩压、同型半胱氨酸、高敏C反应蛋白、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目前吸烟量,均属于可改变危险因素,特别应注重对新危险因素(同型半胱氨酸、高敏C反应蛋白)的积极干预。活血化瘀治法方药更适用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合并颈动脉斑块患者,可能降低同型半胱氨酸和高敏C反应蛋白。

潘巧娟[10](2020)在《绝经后女性冠心病危险因素的相关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随着对女性健康的关注,逐渐认识到冠心病对女性同样会产生严重影响。女性心绞痛的症状往往不典型又多样化,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容易出现漏诊和误诊。2014年美国心脏病及脑卒中数据显示,冠心病是女性死亡的主要原因,但目前国内关于女性冠心病的研究仍较少。因此,本研究通过对绝经后女性胸痛患者行冠脉造影术、核素心肌灌注显像及各项临床生化指标、超声指标的检测,明确女性冠心病的诊断;探讨绝经后女性冠心病相关的危险因素,分析各因素之间的影响及其相关性;为早期识别高危人群,提高女性冠心病的诊治能力,及早干预危险因素,最大限度降低其发病率提供一定的临床依据。方法:1.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的研究方法。连续收集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期间淄矿集团中心医院心血管内科收治的129名女性住院患者。(1)纳入标准:绝经后女性患者;具有胸痛、胸闷症状;静息心电图存在ST-T改变者。(2)排除标准:先天性心脏病、瓣膜性心脏病、心肌炎、各种类型心肌病、主动脉夹层、肺动脉栓塞、肺部及胸膜疾病、胃食管疾病、束支传导阻滞、电解质紊乱、肿瘤及血液系统疾病、风湿免疫系统疾病、近期创伤和除心脏外科手术等。2.(1)所有入选患者入院次日空腹抽血,行相关实验室指标检测;(2)完善颈动脉超声测量及心脏多普勒超声检查;(3)排除禁忌证,择期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术(Coronary angiography,CAG);(4)冠脉狭窄结果小于50%的患者,行核素心肌灌注负荷显像;(5)负荷显像结果阳性者下一步行静息心肌灌注显像;1结合CAG及核素心肌灌注显像的结果,将患者分为三组:非冠心病组(冠脉正常组)、冠脉微血管功能障碍(Coronary microvascular dysfunction,CMVD)组、冠脉病变组;3.记录患者一般信息(包括年龄,身高,体重,糖尿病和高血压病史等),实验室指标(血常规,空腹血糖,血脂,肝功能,肾功能,超敏C反应蛋白等)和影像学结果,分析数据。结果:本实验共纳入129名绝经后女性胸痛患者,性别占比无统计学差异,年龄42-83周岁,均无吸烟、饮酒嗜好,其中非冠心病者34例、冠脉病变者66例、CMVD 者 29 例。1.三组患者20项指标中19项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得出(除外颈动脉斑块):1.1其中8项指标无统计学差异,分别是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舒张压(Diastolic blood pressure,DBP)、白细胞计数(White blood cell count,WBC)、超敏-CRP(Hyper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hs-CRP)、甘油三酯(Triglycerides,TG)、尿酸(Uric acid,UA)、促甲状腺素(Thyroid stimulating hormone,TSH)、左房大小(Left atrium,LA),P>0.05;11项指标存在统计学差异,分别是年龄、收缩压(Systolic blood pressure,SBP)、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ed blood cell distribution width,RDW)、空腹血糖(Fasting plasma glucose,FPG)、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H)、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雌二醇(Estradiol,E2)、颈动脉内膜厚度(Carotic artery intima-media thickness,IMT)、左心室大小(Left ventricle,LV)、射血分数(Ejection fraction,EF),P<0.05。1.2针对11项存在统计学差异的指标分别组间两两比较采用LSD检验得出:1.2.1冠脉病变组与非冠心病组比较:8项指标存在统计学差异,分别是SBP、RDW、FPG、TCH、E2、Hcy、LV、EF 值,P<0.05;1.2.2 CMVD组与非冠心病组比较:4项指标存在统计学差异,分别是TCH、RDW、Hcy、IMT,P<0.05;1.2.3冠脉病变组与CMVD组比较:5项指标存在统计学差异,分别是年龄、SBP、LDL-C、E2、EF 值,P<0.05;2.本研究中颈动脉斑块应用定性指标表示,采用X2检验得出:非冠心病组34例患者中检测出颈动脉斑块者为15例,占44.1%;冠脉病变组66例患者中检出者为53例,占80.3%;CMVD组29例患者中检出者为7例,占 24.1%。2.1分别组间两两比较:2.1.1冠脉病变组与非冠心病组比较:冠脉病变组颈动脉斑块检出率显着高于非冠心病组,P<0.01,存在明显统计学差异。2.1.2 CMVD组与非冠心病组比较:颈动脉斑块检出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CMVD组29例患者中无斑块者为22例,占75.9%;非冠心病组34例患者中无斑块者为19例,占55.9%;CMVD组无斑块检出率明显高于非冠心病组,P<0.05。2.1.3冠脉病变组与CMVD组比较:冠脉病变组颈动脉斑块检出率显着高于CMVD组,P<0.01,存在明显统计学差异。3.三组患者收集的20项指标作为自变量,冠脉病变程度为有序因变量,采用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其中5项指标存在统计学差异,分别为SBP、TCH、RDW、Hcy、EF值,P<0.01。冠脉病变组与CMVD组的独立危险因素为SBP、RDW、TCH、Hcy,其中RDW和TCH影响最大,与冠脉病变程度呈正相关;EF值为相关因素,与冠脉病变程度呈负相关。结论及意义:1.女性冠心病包括冠状动脉病变和微血管病变;2.女性冠心病受到多种危险因素的协同作用和影响。(1)传统危险因素:SBP、TCH;(2)新的危险因素:RDW、Hcy;3.主要可能的独立危险因素为SBP、TCH、RDW、Hcy;其中影响最大的是TCH、RDW,与冠脉病变程度呈正相关,数值越大,表明冠脉病变可能越严重;4.间接预测因素:颈动脉内膜厚度和颈动脉斑块可作为预测冠心病的间接预测因素;颈动脉内膜越厚或颈动脉斑块检出率越高,提示冠心病的可能性越大。同时颈动脉斑块只能反映大的冠脉可能存在病变,却不能反映冠脉存在微循环功能障碍。

二、同型半胱氨酸和冠心病的研究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同型半胱氨酸和冠心病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社区老年人衰弱与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调查和相关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附录
    附录1 英文缩略词表
    附录2 知情同意书
    附录3 调查问卷
    附录4 伦理审查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2 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3 结果
    3.1 老年人衰弱情况
    3.2 老年人高Hcy情况
    3.3 老年人衰弱与高Hcy的相关分析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与常见慢性病关系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学术成果
致谢

(2)血浆同型半胱氨酸与高血压关系的回顾性队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绪论
研究内容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内容和方法
    3 诊断标准
    4 质量控制
    5 统计学方法
    6 技术路线图
结果
    1 Hcy与高血压的关系
    2 Hcy预测5 年高血压发病风险的截断值
    3 常规危险因素与Hcy的交互作用分析
讨论
    1 Hcy
    2 Hcy与高血压
    3 总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同型半胱氨酸与心血管疾病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石河子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3)痴呆的精神行为症状与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及中医证素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综述一 痴呆伴精神行为症状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1 痴呆伴精神行为症状的定义及流行病学
        1.1 西医对BPSD的定义
        1.2 中医对BPSD的定义
        1.3 BPSD的流行病学
    2 痴呆伴精神行为症状的临床表现
        2.1 BPSD的症状分类
        2.2 不同痴呆类型的精神行为症状分布
    3 痴呆伴精神行为症状的发病机制
        3.1 BPSD的西医学发病机制
        3.2 BPSD的中医病因病机
    4 痴呆伴精神行为症状的西医治疗
        4.1 BPSD的治疗原则
        4.2 BPSD的非药物治疗
        4.3 BPSD的药物治疗
    5 痴呆伴精神行为症状的中医治疗
        5.1 BPSD的中医非药物治疗
        5.2 BPSD的中药治疗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痴呆伴精神行为症状的相关研究概况
    1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
        1.1 Hcy的存在形式
        1.2 Hcy的代谢途径
        1.3 影响Hcy水平的因素
        1.4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界定
        1.5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治疗
    2 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痴呆症的研究现况
        2.1 Hcy水平与痴呆症发生和发展的关系
        2.2 Hcy与痴呆发生和发展的机制探讨
        2.3 B族维生素的补充与痴呆的关系
    3 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精神障碍的研究现况
        3.1 Hcy水平与精神分裂症的相关研究
        3.2 Hcy水平与抑郁障碍的相关研究
        3.3 Hcy与双相情感障碍的相关研究
        3.4 Hcy与其他精神疾病的相关研究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前言
    资料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诊断标准
        3 纳入标准
        4 排除标准
        5 研究方法
    研究结果
        1 一般资料分析
        1.1 患者痴呆类型及性别、年龄构成情况
        1.2 不同痴呆类型患者烟酒史分布情况
        1.3 不同痴呆类型患者痴呆程度分布情况
        1.4 不同痴呆类型患者痴呆病程分布情况
        1.5 不同痴呆类型患者既往病史分布情况
        2 Hcy水平相关分析
        2.1 Hcy水平分布情况
        2.2 不同年龄、性别与Hcy水平分布情况
        2.3 不同痴呆类型患者Hcy水平分布情况
        2.4 不同痴呆类型患者Hcy水平与烟酒史分布情况
        2.5 既往史患病情况与Hcy水平分布情况
        2.6 不同痴呆程度患者Hcy水平分布情况
        3 NPI量表相关分布情况
        3.1 NPI总分相关分布情况
        3.2 NPI各条目相关分布情况
        4 Hcy、NPI及中医证素相关分析
        4.1 Hcy水平与NPI总分相关关系分析
        4.2 Hcy水平与NPI各条目相关分析
        4.3 中医证素分布与Hcy水平相关分析
        4.4 中医证素与NPI总分分布情况
        4.5 中医证素与NPI条目数分布情况
        4.6 中医证素与NPI条目分布情况
    讨论
        1 患者资料分析
        2 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精神行为症状相关性分析
        3 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中医证素相关性分析
        4 精神行为症状与中医证素相关性分析
结语
    1 主要结论
    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在校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4)血浆同型半胱氨酸与冠状动脉药物洗脱支架术后支架内再狭窄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药物洗脱支架治疗的冠心病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与支架内再狭窄的相关性
    前言
    对象与方法
        1.1.1 研究设计与研究对象
        1.1.2 基线资料数据采集
        1.1.3 疾病定义
        1.1.4 其他指标相关定义:
        1.1.5 统计分析和缺失变量处理
    结果
        1.2.1 研究人群概述
        1.2.2 研究人群基线特征
        1.2.3 HCY与 DES-ISR的相关性
        1.2.4 HCY与 DES-ISR呈非直线型相关
        1.2.5 亚组分析
    讨论
    结论
第二部分:血脂水平对HCY与 DES-ISR相关性的影响
    前言
    对象与方法
        2.1.1 研究设计与研究对象
        2.1.2 基线数据采集
        2.1.3 实验室检查和检验
        2.1.4 研究终点事件定义
        2.1.5 统计分析
    结果
        2.2.1 分析人群概述
        2.2.2 基线特征比较
        2.2.3 HCY与不同血脂成分Spearman相关性分析
        2.2.4 在不同血脂水平中HCY与 DES-ISR的相关性
    讨论
    结论
第三部分:冠状动脉DES治疗术后补充叶酸对DES-ISR的影响
    前言
    研究对象及方法
        3.1.1 研究设计与研究对象
        3.1.2 基线数据采集
        3.1.3 实验室检查和检验
        3.1.4 叶酸或叶酸复合制剂组
        3.1.5 结局事件定义
        3.1.6 统计分析
    结果
        3.2.1 研究人群
        3.2.2 倾向性评分队列中补充叶酸治疗与支架内再狭窄和靶血管重建相关性
        3.2.3 不同亚组中试验组和对照组对DES-ISR的影响
    讨论
    结论
第四部分:冠状动脉DES-ISR的预测nomogram构建及验证
    前言
    研究对象和方法
        4.1.1 研究人群和研究设计
        4.1.2 数据收集
        4.1.3 结局事件定义
        4.1.4 预测变量筛选
        4.1.5 统计方法
    结果
        4.2.1 参与者基线特征
        4.2.2 模型的开发和nomogram构建
        4.2.3 模型的内部验证
        4.2.4 与既往ISR预测模型的比较
        4.2.5 决策曲线分析
    讨论
    结论
附表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综述 冠状动脉药物洗脱支架再狭窄影响因素研究新进展
    参考文献

(5)冠心病中医证型与铁代谢及HCY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 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 现代医学研究
        1.1 冠心病及相关机制研究
        1.2 铁稳态代谢的认识
        1.3 铁代谢和冠心病
        1.4 同型半胱氨酸与冠心病
    2. 祖国医学研究
        2.1 冠心病的病因病机
        2.2 冠心病中医证型与客观指标的关系
        2.3 “痰、瘀、毒”理论与冠心病
        2.4 CHD患者体内铁代谢紊乱与中医“痰、瘀、毒”理论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研究目的和意义
    2. 研究对象
        2.1 病例来源
        2.2 诊断标准
        2.3 纳入标准
        2.4 排除标准
    3. 研究方法
        3.1 分组
        3.2 观察项目
        3.3 统计学处理
    4. 研究结果
        4.1 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
        4.2 CHD患者与对照组铁代谢、HCY水平比较
        4.3 CHD患者铁代谢、HCY水平与性别、年龄的关系
        4.4 CHD患者铁代谢水平与血脂、炎症、HCY指标的相关性
        4.5 CHD患者中医证型、病程分布
        4.6 CHD患者不同中医证型在性别、年龄的分布情况
        4.7 CHD患者中医证型和血清LDL-C、Hs-CRP的关系
        4.8 CHD患者中医证型和HCY、铁代谢的关系
        4.9 冠心病各证型与血SF、LDL-C、Hs-CRP、HCY的相关性分析
第三部分 讨论
    1. 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分析
    2. CHD患者与对照组铁代谢水平、HCY 比较
    3. CHD患者铁代谢水平、HCY与性别、年龄的关系
    4. CHD患者铁代谢与血脂、炎症、HCY指标的相关性研究
        4.1 CHD患者铁代谢与血脂指标TC、TG、LDL-C、Lp (a)的相关性
        4.2 CHD患者铁代谢与炎症指标IL-6、Hs-CRP、1p-PLA2的关系
        4. 3CHD患者铁代谢与HCY的相关性
    5. CHD患者的中医证型与各指标的相关性研究
        5.1 中医证型分布
        5.2 中医证型与血脂、炎症指标、HCY的关系
        5.3 中医证型与铁代谢的关系
    6. CHD各证型中SF、LDL-C、Hs-CRP、HCY的相关性分析
    7. CHD患者体内铁代谢紊乱与中医“痰、瘀、毒”理论
    8. 不足与展望
第四部分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6)脂蛋白a、同型半胱氨酸、高敏C反应蛋白和颈动脉内中膜厚度与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综述 脂蛋白a与心血管疾病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7)血清同型半胱氨酸联合尿酸对新发亚临床房颤的预测价值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3 研究终点
    2.4 相关定义
    2.5 统计分析
结果
    3.1 研究对象的一般情况
    3.2 同型半胱氨酸、尿酸与新发亚临床房颤的联系
    3.3 联合同型半胱氨酸、尿酸预测新发亚临床房颤风险预测价值的评估
讨论
    4.1 CIED植入术后亚临床房颤的流行病学资料
    4.2 同型半胱氨酸、尿酸与亚临床房颤发病的关系
    4.3 同型半胱氨酸和尿酸在新发亚临床房颤发病风险的协同作用
    4.4 同型半胱氨酸联合尿酸在预测亚临床房颤发病风险中的应用及验证
    4.5 局限性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亚临床心房颤动:检测、临床意义和治疗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8)类风湿性关节炎合并冠心病患者舌象脉象特征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引言
第1章 临床研究
    1.1 临床资料
        1.1.1 研究对象
    1.2 诊断标准
        1.2.1 RA的诊断标准
        1.2.2 RA 合并冠心病的诊断标准
        1.2.3 纳入标准
        1.2.4 排除标准
        1.2.5 剔除、脱落标准
    1.3 研究方法
    1.4 观察指标
    1.5 统计学处理方法
    1.6 临床的可行性分析
    1.7 结果分析
    1.8 讨论
    1.9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
第2章 综述 类风湿性关节炎合并冠心病的研究进展
    2.1 RA 合并冠心病的简述
        2.1.1 RA 合并冠心病的病理因素
        2.1.2 RA合并冠心病的机制
    2.2 舌象仪和脉象仪的研究进展
        2.2.1 舌象仪的研究现状
        2.2.2 脉象仪的研究现状
    2.3 舌象的研究进展
        2.3.1 中医学对舌象的认识
        2.3.2 冠心病和类风湿性关节炎舌象的研究进展
    2.4 脉象的研究进展
        2.4.1 中医学对脉象的认识
        2.4.2 冠心病和类风湿性关节炎脉象研究进展
    2.5 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A RA合并冠心病的情况观察表
附录B 仪器与图像
致谢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9)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残余风险与血瘀证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中英文对照表
引言
研究资料与方案
    1.研究资料
        1.1 研究人群
        1.2 研究诊断标准
        1.3 研究纳入标准
        1.4 研究排除标准
    2.研究方案
        2.1 研究设计类型
        2.2 样本量
        2.3 临床资料收集
    3.统计学处理与分析
结果
    1.基线人口学和临床特征
    2.血瘀证组相关危险因素
    3.综合检验结果
讨论
    1.ASCVD与血瘀证
        1.1 ASCVD中医病因病机与血瘀证的关系
        1.2 ASCVD与血瘀证的病理机制
    2.残余炎症风险与血瘀证
    3.结果讨论
        3.1 高敏C反应蛋白与血瘀证
        3.2 同型半胱氨酸与血瘀证
        3.3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与血瘀证
        3.4 目前吸烟量与血瘀证
        3.5 收缩压与血瘀证
    4.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残余风险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发表论文

(10)绝经后女性冠心病危险因素的相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说明
前言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选定病例数据登记
        1.2.2 血液标本采集及各项指标检测
        1.2.3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
        1.2.4 冠状动脉造影术诊断
        1.2.5 核素心肌灌注显像
    1.3 统计学处理
结果
    2.1 三组患者单因素方差分析
        2.1.1 组间采用LSD检验两两比较
        2.1.1.1 冠脉病变组与非冠心病组比较
        2.1.1.2 CMVD组与非冠心病组比较
        2.1.1.3 冠脉病变组与CMVD组比较
    2.2 本研究中颈动脉斑块应用定性指标表示,采用x2检验得出
        2.2.1 组间两两比较
        2.2.1.1 冠脉病变组与非冠心病组比较
        2.2.1.2 CMVD组与非冠心病组比较
        2.2.1.3 冠脉病变组与CMVD组比较
    2.3 三组患者收集的20项指标作为自变量,冠脉病变程度为有序因变量,采用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
讨论
结语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附表
附图
致谢
附件

四、同型半胱氨酸和冠心病的研究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社区老年人衰弱与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调查和相关分析[D]. 林思旸. 福建医科大学, 2021(02)
  • [2]血浆同型半胱氨酸与高血压关系的回顾性队列研究[D]. 王中蓉. 石河子大学, 2021(02)
  • [3]痴呆的精神行为症状与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及中医证素的相关性研究[D]. 李文达.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4]血浆同型半胱氨酸与冠状动脉药物洗脱支架术后支架内再狭窄的相关性研究[D]. 李明辉. 南昌大学, 2021(01)
  • [5]冠心病中医证型与铁代谢及HCY的相关性研究[D]. 吴洁.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6]脂蛋白a、同型半胱氨酸、高敏C反应蛋白和颈动脉内中膜厚度与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相关性研究[D]. 王丹.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
  • [7]血清同型半胱氨酸联合尿酸对新发亚临床房颤的预测价值的临床研究[D]. 王世豪. 大连医科大学, 2021(01)
  • [8]类风湿性关节炎合并冠心病患者舌象脉象特征的研究[D]. 刘硕. 华北理工大学, 2020(02)
  • [9]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残余风险与血瘀证的相关性研究[D]. 杨玉.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10]绝经后女性冠心病危险因素的相关研究[D]. 潘巧娟. 山东大学, 2020(09)

标签:;  ;  ;  ;  ;  

同型半胱氨酸与冠心病的研究进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