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资管应警惕“寄生公司”现象

国资管应警惕“寄生公司”现象

一、国有资产管理要警惕“寄生公司”现象(论文文献综述)

宋晓娟[1](2021)在《共生理论视角下的中国城市社区治理研究 ——基于对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的审视》文中指出社区是居民基于中意而结成的共同体。就私人生活而言,居民可能以个体或家庭的形式存在,但受房屋产权、物理位置、身份地位等因素影响,居民也会自觉或不自觉地被纳入社区组织。同一社区空间内的组织之间共享社区环境与服务对象,甚至还可能存在成员重叠。居民之间、居民与社区组织之间、社区组织相互之间彼此依赖,休戚与共。生物学领域将不同种属按某种厉害关系生活在一起叫做共生,社会学领域也逐渐做出了相似的现象解释,而社区则成为了最常见的共生关系发生域,有鉴于此,本文采用共生理论来透视中国城市社区的实践。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城市社区管理的重心几经调整。但到本世纪之初,城市社区问题看得见的管不着、管得着的看不见、看得见且管得着但不愿管的现象仍很普遍。为有效解决这些问题,独具中国特色的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方式应运而生。就社会管理传统下的网格化管理(2004-2012)而言,其主体、资源和运行方式均源自于政府,因此从主质参量来看,其与政府管理方式同质,是后者向社区的进一步下延。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社会治理改革。作为社会的微观构体,城市社区的实践有了新的发展,在网格化管理强化的同时开始注重治理主体的培育,实践创新的单位则以区、街道为主。以2013年至2015年连续三年的年度“中国社区治理十大创新成果”及提名成果中的城市社区为样本,经NVivo11软件分析得出,这三年中国城市社区的实践重点依次是:减负增效、三社联动和政社互动。从共生理论视角来看,城市社区的实践由同质延伸转向了异质化发展。研究共生行为模式的四个关键变量发现,社区有少量的异质治理主体存在,这些主体在通过党政主导的相关项目产生互动,互动中的物质信息交流以单向为主,互动的结果是非政府主体增殖能力的提升。变量数据表明,这一时期城市社区的共生行为模式属于偏利共生。实践步入近几年(2016至今)后,城市社区治理创新的单位由区、街道转向了社区,网格化管理方式与社区治理要素又都取得了新的发展。从社区网格化管理方式来看,自2016年到新冠疫情暴发前,中国城市社区的网格化管理延续着常态化发展,核心在于对以往实践的进一步深化和对已有问题的探索性解决;新冠疫情暴发后,网格化管理承接了社区疫情防控的重要使命,实践方式做了一些应急性调整与“补漏”式改进。就社区治理要素的发展而言,以民政部在2018年选出的101个优秀社区工作法(已对最新进展做了补充)为样本,经NVivo11软件研究发现,城市社区以协商共治为整体目标导向,形成了多主体参与、资源整合共享的治理格局,发展出了多样化的治理实践方式。从共生行为模式的四个核心变量来看,城市社区生成了丰富的治理主体,这些主体发起了多样化的共治活动,活动中的物质信息呈多方多向流动,最终导向了驻区组织的非同步化发展,由此可见,此阶段的城市社区共生行为模式属于非对称性互惠共生。在中国城市社区持续发展的过程中,“问题”似乎始终未曾远离。每一次新实践在解决旧问题的同时也会伴随着新问题的产生,而新问题又成为了实践再次创新的动力。目前,非对称互惠共生的城市社区实践面临诸多问题,对称互惠共生是其进化方向。从非对称互惠共生到对称互惠共生的发展需要实现共生单元、共生界面与共生条件的多重转变,对称互惠共生的理想固然美好,但这一转变过程绝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基于当下的城市社区实践现状,结合实践所面临的问题,中国城市社区要想完成这一转变,首先需要实现社区网格化管理与治理要素的充分发展与深度融合。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的初衷是强化政府对内部层级部门间网络的管理能力。城市社区治理要素发展的实质是社区内公私合作程度的提升与基层党政部门对公私合作网络管理能力的提高。在学者斯蒂芬·戈德史密斯和威廉·D.埃格斯的语境下,公私合作程度与网络管理能力是理解网络化治理的两个维度。对比理论植根的实践来看,中国城市社区与美国社会的发展规律有异曲同工之处。有鉴于此,本文提出网络化治理是中国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与治理要素双维度发展的最终指向,是城市社区进一步发展的目标。共生理论认为,动力与阻力是影响共生关系进化的两个重要因素,要想推动共生关系发展必须提升动力,消解阻力。网络化治理是城市社区实现对称互惠共生理想状态的技术工具,形塑网络化治理的动力同时也是推动主体增容(共生单元)、强化组织互动(共生界面)、加速物质信息流动(共生条件)之力;阻力则主要是由社区组织的互动方式(共生界面)与组织性质(共生单元)决定的。研究发现,动力因素主要有三个:党政领导力、利益驱动力和科技支撑力。这些动力并非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影响共同发挥作用的。单一治理网络可以由多种动力来形成,但通常只有一种动力在发挥主导作用。综合比较前面所有的样本社区及笔者所调研的其他社区,笔者发现吉林省长春市二道区长青街道城建社区的动力因素最为全面,且已初步推进了网络化治理建设。以城建社区为例,本文从实践层面剖析了这些动力因素导向网络化治理的运作过程。此外,本文以形塑城市社区网络化治理系统的“向心力”中的最高施力方(基层党组织)领导城市社区网络化治理中的“离心力”为例,剖析了形塑城市社区网络化治理系统的内在张力。中国城市社区向网络化治理发展的动力与阻力明晰之后,当务之急就是要找寻强化动力、消解阻力之方法。价值冲突是主体间张力背后更深层次原因。价值理念是影响中国城市社区治理的根本因素。共生(共生除可以是一种主体间形态外,还可以是组织行为的先导,即价值)是人类社会的原价值,是城市社区网络化治理的价值理念。城市社区网络化治理是以社区非对称性互惠共生行为模式为基点的,所以前者的实施路径也是后者的发展路径,换言之,共生单元、共生界面和共生条件三个共生行为模式的核心要素(“成果配置”是共生关系最终呈现出的结果)也是城市社区网络化治理实施路径的基本面向。有鉴于此,本文从共生价值体系(价值理念)、治理组织建设(共生单元)、治理行动选择(共生界面)和科学技术支撑(共生条件)四个方面探寻了中国城市社区网络化治理的实施路径。

张嘉昕,孙舒悦[2](2020)在《改革开放40年我国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的理论研究述评》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国有企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支柱和引擎,国有企业的改革与发展一直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国有企业经历了放权让利、承包制、股份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等一系列伟大变革。历经40年的探索和实践,国有企业发展取得了很大成绩,相关理论研究不断涌现。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构建国有企业自主经营模式的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新时代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针对不同阶段的理论研究热点问题,分析了改革开放40年国有企业改革的理论研究成果。学术界分析具体历史时期的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问题,研究层次不断提高、研究方法与时俱进,对其代表性成果进行梳理、归纳和总结,有利于为推进后续的国有企业改革提供有益启示。

石立春[3](2019)在《当代中国网络民粹主义思潮研究》文中提出强化当代中国网络民粹主义思潮的专门研究,既是关注现实社会状况、汲取历史经验教训的客观要求,又是立足当前民粹主义基础理论研究薄弱、深思重大理论问题的题中之义。网络民粹主义思潮研究工作的系统开展,从学术意义上来说,有助于提升人们对网络民粹主义认知的系统性与全面性,进一步丰富发展民粹主义基础理论研究,乃至于社会思潮的理论研究;从实践层面上来说,有助于网络民粹主义疏导工作实效性的提升,助推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从而为全球治理能力提升提供经验借鉴。当前,网络民粹主义思潮呈现出激流勇进的演绎态势,这与国内外大环境密切相关:民众政治参与觉醒中责任问题备受关注、社会转型期利益表达频现底层抗争、网络时代政治传播滋生社会焦虑,以及全球政治右倾发展加剧民主危机等。当代中国网络民粹主义思潮的爆发,以酿发舆情危机为主要表现形式,大致可以将1994—2009年视为以贴吧、博客等为主要载体的舆情爆发阶段,将2009—2012年视为以微博为主要载体的民众狂欢阶段,将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以来视为新时代公民政治心态民粹化阶段;可以划分为贫富对抗(如“杭州飙车案”,2009)、官民对立(如“我爸是李刚案”,2010)、反智主义(如“复旦大学黄山门”,2010)、底层叙事(如“夏俊峰案”,2011)、裹挟爱国主义(如“反日保钓游行”,2012)以及环境保护(如“什邡钼铜事件”,2012)六种类型的网络民粹事件。不同阶段的网络民粹事件呈现出不同的演绎态势,不同类型的网络民粹事件具有着不同的演绎特征。从诱发要素上来说,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文明建设、党的建设等诸多领域复杂矛盾的持续浇灌,是网络民粹主义思潮生发的前提与基础;部分民众在社会进步中迷失信仰、在物质丰裕中失去幸福、在追求理性中集聚戾气、在感恩时代中滋生怨恨,成为网络民粹主义思潮生成、演绎的重要因素。从时代表征上来说,在诱发因素维度,坚守利益争夺为核心的问题导向、重点关注以公平为基本价值取向的社会中下层问题,是民粹主义在当代中国深度演绎的首要特征;在叙事方式维度,强调舆论审判为代表的抗争叙事、实现道德情感主义式的群体认同与大众狂欢,是民粹主义在当代中国不断演绎的重要表现;在社会影响维度,衍生情绪发泄相伴随的网络暴力、诱发阶层鸿沟与社会撕裂,成为民粹主义在当代中国持续演绎的又一特征。网络民粹主义思潮在关注弱势群体、强化网络监督以及提升公民政治素养等方面,具有一定的正面价值。但是,相对于其正面价值,网络民粹主义思潮激流勇进所带来的重大社会危害,更应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网络民粹主义思潮以底层、哄客、对抗叙事为演绎手法,将矛头直指官员、富人、警察以及专家学者,与民主法治精神背道而驰,必然构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与践行工作的严重干扰,消解社会精英权威,诱发政府公信力失范危机;网络民粹主义思潮对掌握社会资源精英群体的仇视,形塑出对官员、富人、警察、专家等群体的“仇+”心理,对普通人生活的浪漫化描述以及普罗大众崇拜,与民族主义相合流的极端演绎态势,势必进一步助长社会上的暴戾之气,极易诱使民众在形塑极化心理中走向零和博弈,背离社会理性平和的发展方向;网络民粹主义思潮对二元对立话语方式的推崇,将进一步深化社会阶层间的信任危机,激化民众间的阶层对立情绪,势必进一步拉大社会阶层间的隔阂,诱发社会分裂;网络民粹主义思潮对“均贫富”观念的推崇,误导民众将共同富裕与平均富裕、同步富裕,共享发展与平均发展、齐步发展相等同,主张通过对内“清算原罪”、对外“清理外资”来实现共享发展,实则是对实现共享发展方式的错误选择,鼓动非理性、非法治式的共享发展,破坏社会秩序、损害法律权威,必将动摇当代中国共享发展之基、危及共享发展之路。鉴于网络民粹主义思潮是民粹主义全球性泛滥与区域本土化进程在当代中国的具体表现,疏导网络民粹主义思潮尚需借鉴参考国外应对民粹主义的经验教训。在苏俄,列宁采取“以激进对激进”,实现社会民主党的社会革命党化,保持一种革命姿态走在民粹主义前列,迅速获取广大民众的支持,最终在十月革命中掌握了政权。但是,苏俄应对民粹主义的教训又是惨痛的,社会民主党依靠比社会革命党更激进的革命策略,赢得革命胜利,但胜利之后,未能及时清算激进革命策略带来的负面影响,反而继续推行更加激进的方针、策略,导致苏俄在“激进→更激进”的道路上积重难返,最终深受斯大林模式消极因素所害而沉疴难愈,这实质上是前苏式马克思主义对民粹主义斗争的失败。在拉美地区,以庇隆主义为代表的民粹派领袖,以民粹主义对抗民粹主义,采取迎合底层民众、短期效益良好的民粹式政治经济策略,往往能迅速赢得广大城市劳工的支持,但是,这种“寅吃卯粮”、“涸泽而渔”的政治经济政策,使得国家逐渐陷入政治、经济恶性循环之中,深陷“中等收入陷阱”而难以自拔。在中东欧地区,匈牙利等国家在社会剧烈变迁进程中,承继本国政治文化传统,契合经济社会实际状况,形成了劣质但能抵御危机的民主体制,成功规避了类似于拉美民粹型威权独裁统治的生成,这也可视为应对民粹主义的成功经验,虽然东欧剧变的历史教训并不值得我们学习、借鉴,但其应对民粹危机的方式,仍值得我们多加参照。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步入新时代的历史定位,疏导网络民粹主义思潮,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切实践行人民主体思想,提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防御性与竞争力、权威性与吸引力,立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持续提升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引导民众形塑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价值认同,从而在消解网络民粹主义利益诉求中彰显社会公正。当前,人们需要立足于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发展阶段,坚持历史性与时代性相统一,正视网络民粹主义思潮生成的必然性与存续的长期性,基于世界民粹史纵向审视、基于全球视野横向对比,认识到网络民粹主义思潮的疏导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工作;需要坚持理论研判与技术甄别相结合,强化对网络民粹主义思潮的科学研究,实现对网络舆情中民粹元素的精准识别、对网络民粹主义思潮演绎态势的跟踪分析,从而为网络民粹主义思潮疏导工作提供有力支撑。当代中国网络民粹主义思潮的疏导,需要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强化公民教育,培育负责而又积极的新时代公民,强化公民社会心态引导工作,助推公民理性参与政治意识与能力的提升,实现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理性化;聚焦社会问题,坚持以民生政治为基本导向的发展战略,着力解决易于诱发网络民粹事件的社会问题,尤其是重点清理易于引发公权力质疑的相关问题,畅通新时代民众利益表达渠道,充实人民获得感、保障人民幸福感、增强人民安全感,进一步压缩网络民粹主义思潮的生成空间;明晰共享发展的科学内涵,抵制网络民粹主义思潮对共享发展理念的干扰,从而在坚持共享发展、彰显社会公正中稳步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推进新时代网络治理的法治化、规范化,提升治理实效性,消解网络空间的暴戾之气、形塑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为网络民粹主义思潮的疏导营设良好环境。

邹江波[4](2018)在《互联网环境下融入在线社会关系的信用价值度量研究》文中指出信用是经济活动的润滑剂,具有重要的社会效用和经济价值,信用发挥出其固有价值的前提是通过客观信息来表征它,将信用从道德维度和法律原则维度落实到价值层面,以此建立信用生态系统。未来互联网信用将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信用贷款、信用消费、信用教育、信用医疗等信用应用会在日常生活中被普及应用,高信用人群和企业可以更为便捷地享受信用服务,这也间接的驱动了社会大众及企业对信用重要性的认知。与国外相比,我国的信用事业起步晚,信用行业发展相对落后,不仅在信用产品、技术、服务等方面存在差距,还在国家信用体系建设和评级机构的评级质量控制、作业流程管理、信用评级委员会机制建设、利益冲突管理等方面存在明显不足。本文以生态系统理论、协同共生理论、社会资本相关理论、三维信用理论、关系强度理论、结构洞理论为基础,首先以互联网信用为研究点,对互联网信用生态系统展开研究,主要从自然生态学、种群生态学两个角度为切入点,重点剖析了互联网信用生态系统的概念、内涵、构成要素以及要素之间的内在关系,通过对比分析法从数据来源、征信主体、应用方式、应用领域等七个维度分析了传统征信与互联网征信之间差异性,并归纳总结出互联网征信的模式及应用优缺点;将互联网信用生态特征和规律予以抽象概括,从横行、纵向、斜向三个方向反映出互联网信用生态内外部中各要素之间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有机价值关系;从开放、协同、创新和动态平衡四个维度概括出良好的信用生态的发展方向。然后按照互联网信用生态系统中关键种群扮演的职能,从个人和企业的社会关系网络两个方面展开研究,针对各自的场景,建立了对应的信用价值度量模型:(1)融入在线社会关系的个人信用价值度量模型。以三维信用中个人信用理论为基础,嵌入在线社会资本理论,从微观层面建立个人信用价值度量模型。主要基于在线社会关系,根据自身节点的属性、自身网络中所处的位置、朋友节点的影响力、关系强度等要素建立个人信用价值度量模型,其中将朋友节点间关系强度分为直接关系强度和间接关系强度,主要基于交互性和相似性指标度量直接关系强度,基于信任传播机制度量间接关系强度,运用k核分解法度量节点网络位置及影响力;收集支付宝芝麻信用数据及用户在线社会关系网络数据作为实验数据集进行实证分析,采用可视化对比方法研究了带节点关系强度度量值的不同节点的Ego网,实验发现处于核心位置的用户获得在线社会资本的概率也越高,用户基数与k核数之间呈幂函数分布,除此之外,实验还发现具有形似网络结构节点的社会资本会因其与朋友节点的关系强度强弱而不同。本文提出的模型量化了节点信用价值,为验证模型有效性,回访调研若干调节信用分不同的节点,对比研究了该度量方法与芝麻信用分的差异,发现社会资本高的节点调节信用分更高,符合模型构建的预期。(2)融入在线社会关系的企业信用价值度量模型。以三维信用中企业信用理论为基础,嵌入在线社会资本理论,从中观层面建立企业信用价值度量模型。该模型以企业图谱为基础,围绕投资关系和任职关系两个维度,归纳总结了影响企业图谱中节点间关系强度的关键因素,用定性及定量方法构建企业图谱中企业与企业,企业与个人之间的链路关系强度模型,并以量化数值的形式反映关系强度。在此基础上,结合企业图谱中的董监高节点和企业自身节点的属性、位置、公司架构等数据,运用复杂网络分析方法构建了企业信用价值度量模型。收集企业图谱中个人与企业的相关数据进行实验研究,计算企业节点调节信用分,分析实验结果发现,计算所得的调节信用分符合模型预期,不仅反映源自身节点的直接社会资本,也反映了源自其关联节点的间接社会资本。最后围绕个人隐私泄露、信用数据篡改、大数据征信商业化的合法边界不明确等问题,从理论层面探讨分析了采用区块链技术解决上述问题的可行性;利用区块链去中心化、去信任等特性,从技术层面提出了一种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多源数据共享框架,框架保障了联盟中成员之间相互共享数据时的安全性,最大限度的发挥数据潜在价值;以区块链的多源数据共享为基础,从系统层面设计了一个大数据征信平台,用于个人和企业的信用度量,平台内提供了数据预处理工具,数据可视化查看工具,支持不同开发语言的机器学习、人工智能算法,可编程的API接口,通过选择配置,使用者便可构建一个通用的信用度量模型;最后基于大数据征信平台,从应用层面,设计开发了一款去中心化的借贷DApp。本文的研究内容对服务互联网金融领域、利用大数据建立征信系统,完善在线社会资本理论实践等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竟辉[5](2018)在《当代中国自由主义与新左派思潮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社会思潮作为社会变迁的风向标、民众心理的显示器和价值观念的调适仪,在一定时期内对一个国家的建设、民族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与文化的繁荣产生着重要影响。改革开放以来,对内思想解放程度的跃升、自由舆论平台的拓展和对外文化交流机会的增多、融入全球市场的加速,为中国多样化社会思潮的生成与发展提供了深厚土壤和广阔空间。一时间,个体与国家、本土与外来、传统与现代、民族与世界兼而有之的社会思潮在我国思想文化领域擘画了一幅异彩纷呈的景象。然而,社会思潮并不是人们心理动向和思想观点的单纯再现,其鲜明的阶级立场、明确的价值取向、强烈的政治诉求、系统的制度安排决定着它必然会向国家政策乃至国家政权渗透抑或侵蚀。在犹如万花筒般的当代中国社会思潮中,自由主义和新左派思潮就是衍生于改革开放新时期并有着强烈意识形态倾向和确定政治制度意向的社会思潮。随着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社会变革程度和思想分化裂度的不断加深,自由主义与新左派思潮围绕国内社会现实问题展开了激烈论战。这一激烈论战在当今中国意识形态领域斗争中居于核心地位,它既从宏观层面反映了人们对中国向何处去的担心忧虑和认识分歧,也从微观层面折射出不同社会阶层、社会群体间复杂尖锐的利益矛盾和价值冲突。可以说,自由主义与新左派思潮之争,是在中国社会现代化转型关键时刻发生的一次具有方向性、全局性的重大思想交锋。双方在体制内外、官方民间都有着一定的号召力、影响力,也都试图通过遮蔽、解构甚至颠覆主流意识形态而为中国社会发展寻找出路。但由于二者在方案设计上脱离中国发展实际,在利益关切上疏离广大人民群众,在价值理念上背离社会主流价值观,因而弥漫着浓厚的乌托邦色彩。毋庸置疑,自由主义与新左派思潮的较量已是当代中国社会的一种客观事实。通过对中西方自由主义和中国新左派思潮的学理概述,阐释了中西方自由主义的理论渊源、流变过程,同时分析了中国新左派思潮的概念内涵、理论依据和心理基础,从而展现了中国自由主义与西方自由主义、中国新左派思潮与西方新左派之间的内在关联。以此为切入点,通过梳理当代中国自由主义的生成环境、发展脉络、存在形式和当代中国新左派思潮的现实成因、嬗变历程、表现样态,能够从中发掘和总结出某些规律性特点。诚然,自由主义与新左派思潮的演进所凸显的只是当前中国社会思潮多样化图景的冰山一角。在这个多样化图景中,自由主义与新左派思潮并非孤立的个体,二者同其他社会思潮存有密切联系。我们说自由主义与新左派思潮在基本立场、现实评价、政治主张等方面相对立,但并不排斥它们在意识形态、社会变革、现代建构和问题意识等方面有融通之处。反观20余年来自由主义与新左派思潮的论争,其深刻的论争背景、宏大的论争主题、丰富的论争内容和嬗变的论争过程向人们呈现出当代中国社会思潮的纷争乱象。总体来看,无论是在理论的完整性方面,还是在实践的操作性方面,当代中国自由主义与新左派思潮都包含着太多的价值变量,它们针对的虽是同样的中国问题,却表现出不同的价值关怀。囿于各自理论逻辑的依附性、政治逻辑的排他性和思维逻辑的教条性,当代中国自由主义与新左派思潮既有理论主张上的误区和偏差,也有价值认知上的分野和悬殊。这主要表现在如何看待中国的市场经济、民主政治、文明模式、社会性质、改革开放、自由平等和全球化进程上。显而易见,这种内在的价值裂变向人们揭示了中国自由主义反马克思主义和中国新左派思潮非马克思主义主义的意识形态本质。为此,我们有必要再次审视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的应然地位和实然境遇,从比较自由主义和新左派思潮各自价值诉求的视角出发,整体上把握二者同主流意识形态之间的离合关系,继而重点剖析和论证它们潜在的意识形态危害。然而问题在于,对任何一种思想体系的价值评价都要结合其所处的环境和所经的阶段来进行。众所周知,社会急剧转型的中国正遭受着思想分化、共识瓦解的阵痛。自由主义与新左派思潮论战的发生和发展,正好从某个侧面印证了这种阵痛背后所隐藏着的思想资源的短缺、匮乏。所以,面对新时代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的艰巨任务,我们不仅要善于剥离自由主义与新左派思潮的糟粕成分,努力规避它们的话语陷阱;而且还要勇于汲取自由主义与新左派思潮的有益资源,准确把握它们的发展动向,通过不断对其价值整合,使之更好地契合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但从根本上说,要跳出自由主义与新左派思潮的理论窠臼,突破自由主义与新左派思潮的意识形态藩篱,除了必要的价值批判和资源借鉴外,更为重要的是要在实践层面予以超越。这就要求我们从原则遵循、方法探求和目标建构三个方面同向发力、同时发力,在高擎改革开放旗帜、维护意识形态安全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中彻底化解自由主义走“改旗易帜邪路”、新左派思潮走“封闭僵化老路”的风险。

顾青青[6](2017)在《国有经济与民营经济共生发展的理论与实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实践表明,不同所有制之间原本显着区分的界限正在被密切的依存性质所打破,出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生形态。在积极推动供给侧改革的现阶段,充分认识到二者的的共生状态,摒弃非此即彼的思维,这是完善以“共赢”为特征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经济制度的思想前提,也是以有效制度供给支持供给侧改革思想的重要实践。文章试图将生物学中的共生理论引入国有经济与民营经济互动关系的研究中,借鉴种群动力的理论模型讨论了互惠共生、偏利共生、寄生等三种共生模式的均衡解及其稳定条件,以梳理不同共生模型下的内在特征。结果发现:在互惠共生的情形下,共生伙伴都能够实现1+1>2的效应,且对称性互惠共生系统是最和谐稳定的。共生系统的均衡只与共生环境和共生单元之间的相互影响系数相关,而与共生单元固有的成长率无关。结合我国国有与民营经济的发展实际,从历史演变、现实原因两个方面出发对二者关系做进一步的机理分析。继而提出了我国国有与民营经济之间可能存在非对称互惠共生关系的假设。为验证这一假设,本文在前文分析的基础上,运用2000-2015年间我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建立了共生度的静态、动态面板模型,用以判断我国国有与民营经济之间的共生发展模式。研究发现,2000-2015年间我国国有与民营企业正处于非对称性互惠共生发展状态。从全国层面和东部、中部、西部层面来看,其结论都是一致的,前述假设成立。因此,由本文结论得到的政策启示是:坚持完善基本经济制度不动摇、坚持为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创造公平竞争环境不动摇和坚持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不动摇、坚持推进国企与民企分工协作与合理竞争。

赵亚男[7](2017)在《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廉政文化建设研究》文中提出反腐败,不仅关系到政治生态的净化,更是一场价值观的较量。腐败文化与廉政文化的博弈贯穿人类历史的始终。如何通过在党内外推进廉政文化建设最终战胜全社会范围的腐败亚文化,一直是中国共产党所面临的重大课题。随着反腐倡廉建设的深入,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不断完善,廉政文化建设也日益成熟。但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廉政文化建设的任务依然艰巨。要加强廉政文化建设,不仅要研究当前所面临的形势和问题,也要对中国共产党廉政文化建设的历史进行考察。在此基础上,本文主要围绕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廉政文化建设的理论、历史、现状及经验教训进行梳理研究,以期对当前廉政文化建设的开展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和对策。论文结构上分为六章。第一章是思想源流分析。本章主要运用阶级分析法对中国古代廉政文化建设思想及对中国共产党廉政文化建设的借鉴价值做了分析;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中国共产党核心领导人的廉政文化建设思想的主要观点进行了梳理。第二章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廉政文化建设历史进行了考察。这一时期廉政文化建设尚处于探索阶段。中国共产党借助其强大的组织能力和动员能力,通过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社会主义教育,开展整风整党运动、增产节约运动以及系列反腐运动等方式,不断从思想上肃清封建社会的腐败文化、资产阶级的腐朽思想,以及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坚定了党员干部的宗旨信念,提高了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的文化素质和政治素质,从而改善了社会风俗习惯,铸造了社会主义和集体主义的新道德、新风尚。这一切都为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廉政文化建设的迅速恢复和发展完善奠定了基础。第三章主要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廉政文化建设历史做了考察。这一时期,廉政文化建设逐步走向系统化、制度化与规范化。在领导体制机制上,廉政文化建设由各级党委领导,各级纪委、宣传部、组织部等其他相关部门积极配合,非官方力量和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支持和参与。在对象上,既面向全党,通过进机关、社区、学校、农村、企业、家庭的形式将廉政文化普及到全社会。在手段和方式上,既加强教育引导,又加强舆论宣传,同时不断加强制度建设,以制度固化廉洁理念。第四章主要对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廉政文化建设进行了梳理。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将廉政文化建设放在国家治理体系建设、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中去规划、去布局。将教育引导、理论宣传、文化熏陶作为廉政文件建设最重要的途径和方法,同时推动廉政文化进机关、社区、学校、农村、企业、家庭,党风政风与民风社风良性互动,营造了良好的政治生态环境。第五章,基于前文的研究,对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廉政文化建设的成就和经验做了分析。经过建国六十多年的探索,廉政文化建设体制机制初步形成,廉政文化建设基础设施日益完善,优秀廉政文化作品层出不穷。全面从严治党、反对腐败已成基本社会共识,节约务实重新成为全党全社会的风尚,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反腐倡廉建设的责任心和行动力明显增强。本文认为,廉政文化建设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将人民性作为廉政文化建设的根本价值取向,必须坚持破与立相结合、坚持与制度建设相结合。在廉政文化建设过程中,必须坚持社会教化与个体内化相统一;重视加强思想建设和理论学习;重视党风廉政宣传: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及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支撑廉政文化建设。第六章,分析当前廉政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制约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新时期廉政文化建设的对策建议。本文认为应以党员干部为重点,强化思想建党,坚持文化强党,不断务实党员干部廉洁从政思想道德基础。同时面向广大人民群众,普及廉政知识,改变群众“腐败与我无关”的观念,加强党风廉政宣传,增强群众对反腐倡廉建设的信心,健全完善参与机制,引导群众有序参与反腐。同时不断拓展领域,创新载体,增大廉政文化的覆盖面、吸引力和感召力,以提高廉政文化建设的实践效果。

张羽[8](2016)在《寄生性腐败是家贼难防?》文中指出大型国企拥有的行政性垄断成为滋生寄生性腐败的土壤,利益诱惑之下,某些国企董事长、总经理、总工程师、总会计师等高级管理人员,在亲朋好友的参与下,悄悄实现了向寄生公司的利益输送王建根的名字第一次为公众所熟悉是在2015年6月的中移动整改通报上。这份根据中央第十二巡视组的巡视意见所给出的反馈中,第二项对"寄生性家族式利益输送问题"的整改中点名了中移动湖南公司原董事长、总经理王建根,中移动山西公司董事长、总

董梅生[9](2016)在《混合所有制企业股权结构选择研究》文中指出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并把它上升到“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这一重要高度之后,拉开了新一轮国有企业改革的序幕。目前学者们的研究大多集中在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内涵、性质、发展必要性,以及争论是走“国退民进”还是“国进民退”的道路等问题上,因此,学术研究成果定性的多,定量的少,实证分析更是滞后于社会实践需要。面对争议,习近平指出:“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基本政策已明确,关键是细则,成败也在细则”。因此,在此背景下,学术研究视角应该转到“细则制定上”来。本研究在回顾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重点研究了混合所有制企业股权结构选择的问题。文章首先对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首先回顾了我国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发展历程,发现混合所有制经济是伴随着我国国企改革过程逐步萌芽、发展、壮大。从广义和狭义角度,文章对混合所有制企业基本情况进行了分析。为了研究我国混合所有制企业的优劣势,文章利用1998-2007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30多万条企业数据,采用3年滚动窗口检验,发现混合所有制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最强。方差分析发现,国有独资企业、民营独资企业、外商独资企业和混合所有制企业的微观效率和社会福利还受企业规模、地理位置、市场势力和行业等因素交互影响,孰优孰劣并无定论。但从变动趋势看,混合所有制企业的盈利能力、技术创新能力和社会福利指标一直处于优化和改进中,因此混合所有制企业是一种极具发展潜力的企业类型,这正是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现实依据。然后,针对国企和民企老总普遍担心的控制权问题,文章从资金侵占角度,研究了金字塔式股权结构的终极控制股东侵占中小股东利益,进而损害公司业绩作用机理。随后,文章收集了 2003-2014年692家混合所有制企业、222家民营企业的平衡面板数据,建立了联立方程模型,系统分析了金字塔式股权结构、资金侵占、公司业绩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不同类型终极控制股东设立金字塔式股权结构动机不同,但终极控制股东控制权与现金流权的分离都会诱发终极控制股东对中小股东资金的侵占,且损害了公司业绩,只是侵害程度按照社会法人终极控制、中央政府终极控制和地方政府终极控制依次递减。本研究还发现适度制衡的股权结构、市场竞争程度的提高有利于缓解终极控制股东的资金侵占行为,提升公司业绩。基于上述研究,文章利用《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1998-2007年5960家混合所有制企业数据,从市场竞争角度,考虑到股权结构内生性问题,使用面板Ⅳ模型研究了混合所有制企业股权结构选择的一般规律。实证发现,国有股与企业绩效呈倒U型关系,市场竞争与企业绩效正相关、市场竞争与股权结构存在替代关系,且考虑市场竞争效应后,最优国有股比例从45%提高到84.3%,或从51%提高到75%。因为混合所有制企业中国有股比例的平均值和中位数远未达到最优持股比例,所以对垄断程度高的行业进行混合所有制改革时可以考虑提高国有股比例至最优水平,实行强强联合模式;对竞争性强的行业,可以考虑降低国有股比例,但也没必要实施国有股全部从竞争性领域退出,或单边退让国有股比例,因为此时国有股与绩效是正相关的。另外,混合所有制企业国有股比例的选择还受规模、行业等其他因素影响,并无普适标准,应因企制宜。此外,文章分类分层选取了两家混合所有制企业,剖析了其股权结构的选择及对公司业绩的影响,研究发现股权结构安排固然重要,但公司治理结构完善更为重要。基于实际操作层面,文章选取了上海市国资委,对其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具体做法做了全方位解读,研究发现借助资本平台进行兼并重组、国有资产证券化是混合所有制改革的主要方式。最后,文中提出了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几点政策建议。第一,积极稳妥地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第二,分类分层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第三、坚持市场化方向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第四,混合所有制企业普遍采用金字塔式股权结构,但更要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第五,借助资本平台进行兼并重组提高国有资产证券化率是进行混合所有制改革的主要方式,因此要大力建设资本市场。

夏小林[10](2015)在《政企关系:有分有合——从国际视角评切割政企关系的“改革”陷阱》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政企关系的辩证法是:政企分开的另一面是政企不分开。"真实世界"的经济学认为,市场经济中的政企关系是相对的、多维度的、动态演化的。那种主张完全切割(或"切断")政企关系的"改革"观点是形而上学的产物,并不符合OECD即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以下简称OECD)国家,亦即所谓"欧美模式"中政府与国有企业、私人企业等的实际情况,得不到国际经验的支持,且是在违法地误导国有企业、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将导致严重的后果。国有经济体制改革要坚持有分有合的政企关系原则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之,摒弃切割(或"切断")政企关系的谬误及影响。国有企业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必须"坚持和发展党的十五大以来有关论述",要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以新形势下的"重大问题为导向",使反映了"真实世界"普遍规则的有分有合政企关系原则与国情相结合,科学地进行改革方案设计,全面构建分、合两方面有机联结、井然有序、机动灵活,既能够适应市场,又能够体现国家意志和人民利益的政企关系新机制,从而进一步"完善"国有企业治理结构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新一轮改革不是否定、贬低中共中央以前的有关改革的"论述",也不是要求推倒重来,更不是要去违法切割(或"切断")政企关系。

二、国有资产管理要警惕“寄生公司”现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国有资产管理要警惕“寄生公司”现象(论文提纲范文)

(1)共生理论视角下的中国城市社区治理研究 ——基于对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的审视(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一)研究问题
        (二)研究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以社区网格化管理为关注热点的社区管理研究
        (二)以社区网络化治理为前沿议题的社区治理研究
        (三)社区由网格化管理向网络化治理的发展研究
        (四)共生理论的发展及其应用研究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
        (一)研究的创新点
        (二)研究的不足之处
第一章 核心概念、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一、核心概念
        (一)城市社区
        (二)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
        (三)城市社区网络化治理
        (四)共生
    二、理论基础
        (一)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理论
        (二)治理理论
        (三)共生理论
    三、分析框架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同质下延:中国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的兴起
    一、中国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的缘起
        (一)城市社区管理的初始历程
        (二)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的初创形态(2004)
        (三)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的初步成长(2005-2012)
    二、中国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的同质化下延分析
        (一)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的主体多数属于体制内
        (二)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的资源主要来自于政府
        (三)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的运行推进了政策执行
    三、中国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的成效与限度
        (一)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的成效
        (二)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的限度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偏利共生:网格化管理强化与治理主体培育
    一、中国城市社区的实践新探(2012 年末-2015)
        (一)2013 年城市社区的新实践:减负增效
        (二)2014 年城市社区的新实践:三社联动
        (三)2015 年城市社区的新实践:政社互动
        (四)2013-2015 年城市社区新实践的总特征
    二、中国城市社区偏利共生行为模式研判
        (一)共生单元具备:少量的异质治理主体存在
        (二)共生界面生成:党政主导的相关项目设立
        (三)共生条件满足:单向为主的物质信息交流
        (四)共生成果配置:非政府主体增殖能力提升
    三、中国城市社区实践新探的成果与困境
        (一)城市社区实践新探的成果
        (二)城市社区实践新探的困境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非对称互惠共生:网格化管理新突破与治理要素新发展
    一、近年来中国城市社区的新实践(2016-至今)
        (一)近年来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新突破
        (二)近年来城市社区治理要素的新发展
        (三)近年来城市社区新实践的整体特征
    二、中国城市社区非对称互惠共生行为模式剖释
        (一)共生单元具备:丰富的治理主体生成
        (二)共生界面生成:多方发起的活动开展
        (三)共生条件满足:多向的物质信息交流
        (四)共生成果配置:组织间非同步性进化
    三、近年来中国城市社区实践的收效与问题
        (一)近年来城市社区实践的收效
        (二)近年来城市社区实践的问题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导向对称互惠共生:城市社区前行的目标、动力与阻力
    一、网络化治理:中国城市社区进一步发展的目标
        (一)对称互惠共生:城市社区发展的理想状态
        (二)网络化治理:实现理想状态的工具设计
        (三)中国城市社区网络化治理的系统结构
        (四)网络化治理系统结构建构的基础条件
    二、中国城市社区向网络化治理发展的动力
        (一)城市社区网络化治理的党政领导力
        (二)城市社区网络化治理的利益驱动力
        (三)城市社区网络化治理的科技支撑力
    三、中国城市社区向网络化治理发展的阻力
        (一)城市社区网络化治理中的多重委托代理关系
        (二)目标和利益冲突下委托代理关系的内在张力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中国城市社区网络化治理的实现路径
    一、共生:中国城市社区网络化治理的价值理念
        (一)价值冲突是主体间张力背后更深层次原因
        (二)价值理念是影响城市社区治理的根本因素
        (三)中国城市社区网络化治理的共生价值体系
    二、丰富共生主体:中国城市社区网络化治理的组织建设
        (一)在双向需求导向下,选择刚性约束
        (二)在目标需求导向下,采用弹性约束
        (三)在利益需求导向下,实施有效激励
    三、完善共生界面:中国城市社区网络化治理的行动选择
        (一)以协商为基础,形成主体间的共识共信
        (二)以共治为主线,强化主体间的共担共监
        (三)以共享为旨归,推动全主体的双维进化
    四、优化共生条件:中国城市社区网络化治理的技术支撑
        (一)以用户为中心,建设治理网络平台
        (二)以平台为依托,联通社区治理主体
        (三)以问题为导向,健全运行保障体系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致谢

(2)改革开放40年我国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的理论研究述评(论文提纲范文)

一、构建国有企业自主经营模式的探索(1978—1992年)
    (一)扩大企业自主经营权(1978—1984年)
    (二)基于“两权分离”转换企业经营机制(1985—1992年)
        1.关于承包制
        2.关于股份制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1993—2012年)
    (一)市场经济与国有企业的相容性
    (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1.关于建立股份公司
        2.关于公司法人治理
        3.关于明晰产权
    (三)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和调整
        1.国有企业应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
        2.关于“抓大放小”
    (四)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
三、新时代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2013—2019年)
    (一)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方针
        1.重申“两个毫不动摇”
        2.坚持国有企业的重要地位
        3.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
    (二)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
    (三)国有企业监管体制改革
        1.国有企业分类改革
        2.从“管企业”到“管资本”,完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
    (四)加强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
四、总结
    (一)研究成果的分阶段总结
        1.探索企业自主经营模式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国有企业改革
        3.新时代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
        4.成绩与不足
    (二)研究方法总结
        1.实证分析法
        2.对比分析法
        3.交叉学科研究法
    (三)关于国有经济高质量发展

(3)当代中国网络民粹主义思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的缘起与意义
        1.1.1 选题的缘起
        1.1.2 选题的意义
    1.2 选题的研究脉络与文献综述
        1.2.1 研究脉络
        1.2.2 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和主要内容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预期创新
        1.4.1 研究方法
        1.4.2 预期创新
第2章 民粹主义的理论解读
    2.1 民粹主义的概念测量与类型学划分
        2.1.1 民粹主义的概念与测量指标
        2.1.2 民粹主义的类型学划分
    2.2 民粹主义的滋生土壤
        2.2.1 发达国家社会治理的危机
        2.2.2 后发国家(地区)转型发展的产物
    2.3 民粹主义的理论渊源
        2.3.1 中国民粹主义的历史迹象
        2.3.2 西方政治思想的理论浇灌
    2.4 马克思主义对东方社会发展中民粹主义难题的回答
        2.4.1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俄国社会发展道路特殊性的考察
        2.4.2 恩格斯与特卡乔夫的论战
        2.4.3 普列汉诺夫对民粹主义的批判
        2.4.4 列宁对自由派民粹主义的批判
        2.4.5 毛泽东对民粹主义的批判
        2.4.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东方社会发展中民粹主义难题的解答
第3章 当代中国网络民粹主义思潮生成背景与演绎样态
    3.1 当代中国网络民粹主义思潮的生成背景
        3.1.1 政治参与觉醒中民众责任备受关注
        3.1.2 社会转型期利益表达频现底层抗争
        3.1.3 网络时代政治传播滋生社会焦虑
        3.1.4 全球政治右倾发展加剧民主危机
    3.2 当代中国网络民粹主义思潮的演绎历程
        3.2.1 基于演绎载体变迁的阶段划分
        3.2.2 网络民粹事件典型案例评析
第4章 当代中国网络民粹主义思潮诱发要素与时代表征
    4.1 当代中国网络民粹主义思潮的诱发要素
        4.1.1 社会矛盾的深度浇灌
        4.1.2 社会焦虑的持续诱发
    4.2 当代中国网络民粹主义思潮的时代表征
        4.2.1 利益争夺为核心的问题导向
        4.2.2 舆论审判为代表的抗争叙事
        4.2.3 情绪发泄相伴随的网络暴力
第5章 当代中国网络民粹主义思潮的社会影响
    5.1 当代中国网络民粹主义思潮的正面价值
        5.1.1 关注弱势群体
        5.1.2 强化网络监督
        5.1.3 提升公民政治素养
    5.2 当代中国网络民粹主义思潮的社会危害
        5.2.1 冲击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解构社会精英权威
        5.2.2 助长暴戾之气,背离社会理性平和发展方向
        5.2.3 加剧阶层对立,诱发社会分裂
        5.2.4 混淆视听,干扰共享发展大局
第6章 当代中国网络民粹主义思潮的可鉴经验与疏导原则
    6.1 国外疏导与消解民粹主义思潮的经验教训
        6.1.1 苏俄:以革命姿态走在民粹主义前列
        6.1.2 拉美:以民粹主义对抗民粹主义
        6.1.3 中东欧:能抵御危机的低质民主体制
    6.2 当代中国网络民粹主义思潮的疏导原则
        6.2.1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
        6.2.2 坚持历史性与时代性相统一
        6.2.3 坚持理论研判与技术甄别相结合
第7章 当代中国网络民粹主义思潮的疏导策略
    7.1 推进公民教育,提升民众政治参与能力
        7.1.1 塑造负责而又积极的公民
        7.1.2 公民理性平和心态的形塑
        7.1.3 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理性化
    7.2 聚焦社会问题,畅通新时代民众利益表达渠道
        7.2.1 坚持以民生政治为基本导向的发展战略
        7.2.2 着力解决以公平为基本价值取向的社会中下层问题
        7.2.3 畅通新时代民众利益表达渠道
    7.3 坚持共享发展,彰显社会公平正义
        7.3.1 明晰共享发展的科学内涵,消解网络民粹主义思潮发展理念的误导
        7.3.2 健全共享发展的实现机制,抵制网络民粹主义思潮发展方式的干扰
        7.3.3 夯实共享发展的秩序之基,抵制网络民粹主义思潮非理性倾向的侵蚀
    7.4 强化网络社会协同治理,形塑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
        7.4.1 推进网络治理的法治化
        7.4.2 实现网络治理的规范化
        7.4.3 提升网络治理的实效性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4)互联网环境下融入在线社会关系的信用价值度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案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
        1.3.3 技术路线
    1.4 论文组织结构与章节安排
    1.5 创新点
2 文献综述及相关理论概述
    2.1 信用的内涵
        2.1.1 信用度量要素
        2.1.2 信用度量方法
    2.2 信用与信任
        2.2.1 信任的内涵
        2.2.2 信任与信用的区别与联系
        2.2.3 信任度量方法
        2.2.4 信任推理模型
    2.3 信用与社会网络
        2.3.1 社会网络概述
        2.3.2 社会网络与信用
        2.3.3 社会网络节点影响力度量
        2.3.4 结构洞网络
        2.3.5 社会关系强度
    2.4 信用与社会资本
        2.4.1 社会资本理论
        2.4.2 在线社会资本
        2.4.3 在线社会资本与信用价值度量
    2.5 本章小结
3 互联网信用生态系统研究
    3.1 互联网征信
    3.2 互联网信用生态的概念
    3.3 互联网信用生态的构成要素
    3.4 互联网信用生态系统中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3.5 良性互联网信用生态系统的发展方向
    3.6 本章小结
4 融入在线社会关系的个人信用价值度量模型
    4.1 个人信用价值度量模型
    4.2 个人关系强度模型
    4.3 融入在线社会关系的个人信用价值度量模型
    4.4 实例分析
        4.4.1 实验设计
        4.4.2 实验过程与结果分析
        4.4.3 模型有效性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融入在线社会关系的企业信用价值度量模型
    5.1 企业信用价值度量模型
    5.2 融入在线社会关系的企业信用价值度量模型
        5.2.1 企业图谱的内涵及特征
        5.2.2 直接社会资本度量模型
        5.2.3 间接社会资本度量模型
    5.3 企业关系强度模型
        5.3.1 投资关系维度的界定
        5.3.2 任职关系维度的界定
        5.3.3 链路关系强度模型
    5.4 实例分析
        5.4.1 实验设计
        5.4.2 实验过程及结果分析
        5.4.3 模型有效性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融入区块链技术的大数据征信平台设计与应用
    6.1 征信平台应用背景
        6.1.1 传统征信系统存在的问题
        6.1.2 区块链与大数据征信
    6.2 基于区块链的多源数据共享框架
    6.3 多源异构数据融合的信用度量平台
    6.4 基于大数据征信平台的去中心化的借贷应用
    6.5 本章小结
7 总结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不足
    7.3 研究展望
8 参考文献
9 附录
    9.1 附录1: 第4章实验代码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科研成果

(5)当代中国自由主义与新左派思潮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目的
        1.1.3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述评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的内容、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的根本内容
        1.3.2 研究的基本思路
        1.3.3 研究的主要方法
    1.4 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1.4.1 研究拟有创新点
        1.4.2 研究的不足之处
第二章 中西语境下的自由主义与中国的新左派思潮
    2.1 西方自由主义的源流与意蕴
        2.1.1 西方自由主义的理论渊源
        2.1.2 西方自由主义的历史演进
        2.1.3 西方自由主义的价值硬核
    2.2 中国自由主义的流变与命运
        2.2.1 中国自由主义的百年流变
        2.2.2 中国自由主义的理论实质
        2.2.3 中国自由主义的历史命运
    2.3 中国新左派思潮的理论考察
        2.3.1 新左派思潮由来与概念
        2.3.2 新左派思潮的理论依据
        2.3.3 新左派思潮的心理基础
第三章 当代中国自由主义与新左派思潮的缘起发展
    3.1 当代中国自由主义的缘起发展
        3.1.1 当代中国自由主义的生成环境
        3.1.2 当代中国自由主义的发展脉络
        3.1.3 当代中国自由主义的四重面貌
    3.2 当代中国新左派思潮的缘起发展
        3.2.1 当代中国新左派思潮的现实成因
        3.2.2 当代中国新左派思潮的嬗变历程
        3.2.3 当代中国新左派思潮的表现样态
    3.3 两大社会思潮呈现的规律性特点
        3.3.1 理论根基的依附性
        3.3.2 实践取向的政治性
        3.3.3 受众群体的广泛性
        3.3.4 价值理念的排他性
        3.3.5 认知方法的教条性
第四章 当代中国自由主义与新左派思潮的现实定位
    4.1 当代中国主要社会思潮的一般图景
        4.1.1 当代中国社会思潮的萌生及其特征
        4.1.2 自由主义与其他社会思潮相互关系
        4.1.3 新左派思潮与其他社会思潮之关联
    4.2 中国自由主义与新左派思潮的融通
        4.2.1 意识形态:自由主义与新左派思潮的共同属性
        4.2.2 社会变革:自由主义与新左派思潮的共同论域
        4.2.3 现代建构:自由主义与新左派思潮的共同主旨
        4.2.4 问题意识:自由主义与新左派思潮的共同心理
    4.3 中国自由主义与新左派思潮的论争
        4.3.1 中国自由主义与新左派思潮的论争背景
        4.3.2 中国自由主义与新左派思潮的论争主题
        4.3.3 中国自由主义与新左派思潮的论争内容
        4.3.4 中国自由主义与新左派思潮的论争过程
第五章 当代中国自由主义与新左派思潮的价值裂变
    5.1 当代中国自由主义的理论误区
        5.1.1 经济领域推崇“三化政策”
        5.1.2 政治领域宣扬“宪政民主”
        5.1.3 文化领域存有“崇洋心态”
        5.1.4 意识形态领域主张多元化
        5.1.5 民生领域倡导“福利个人化”
        5.1.6 价值观领域标榜“普世价值”
    5.2 当代中国新左派思潮的理论偏差
        5.2.1 追求绝对平等
        5.2.2 拒斥市场经济
        5.2.3 钟爱全面民主
        5.2.4 鼓吹历史虚无观
        5.2.5 反对全球化进程
        5.2.6 鼓吹新改革开放观
    5.3 当代中国自由主义与新左派思潮的价值分野
        5.3.1 崇拜市场与反对市场的力量博弈
        5.3.2 间接民主与直接民主的不同偏爱
        5.3.3 文明趋同论和距离论的口舌之辩
        5.3.4 自由优先或平等至上的情感纠结
        5.3.5 全球化与反全球化间的内在张力
        5.3.6 社会性质上姓社姓资的定性分歧
第六章 当代中国自由主义与新左派思潮意识形态危害
    6.1 当代中国意识形态建设的战略地位、中心任务和多重困境
        6.1.1 当代中国意识形态建设的战略地位
        6.1.2 当代中国意识形态建设的中心任务
        6.1.3 当代中国意识形态建设的现实困境
        6.1.4 当代中国意识形态建设的实践要求
    6.2 当代中国自由主义与新左派思潮同主流意识形态关系辨析
        6.2.1 当代中国自由主义与主流意识形态
        6.2.2 当代中国新左派思潮与主流意识形态
    6.3 当代中国自由主义与新左派思潮意识形态危害的主要表现
        6.3.1 抽离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的经济基础
        6.3.2 恶化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的社会环境
        6.3.3 消解民众对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认同
        6.3.4 弱化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绝对领导
        6.3.5 争夺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网络阵地
第七章 当代中国自由主义与新左派思潮的应然启示
    7.1 竭力规避中国自由主义与新左派思潮的话语陷阱
        7.1.1 促进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相结合
        7.1.2 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
        7.1.3 深化国企改革与民企发展的互动
        7.1.4 健全分配制度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7.1.5 拓展公民合理有序政治参与渠道
        7.1.6 以打造命运共同体扞卫国家主权
    7.2 合理借鉴中国自由主义与新左派思潮的理论资源
        7.2.1 以市场机制为动力促进经济发展
        7.2.2 以人民民主为目标统摄政治实践
        7.2.3 以思想争鸣为遵循推动文化繁荣
        7.2.4 以共享共富为导向引领社会改革
        7.2.5 以反腐倡廉为抓手维护党的形象
        7.2.6 以问题回应为契机增进话语认同
    7.3 准确把握中国自由主义与新左派思潮的发展动向
        7.3.1 场所分布的多域化
        7.3.2 表现形式的学术化
        7.3.3 政治诉求的公开化
        7.3.4 传播路径的网络化
        7.3.5 受众对象的低龄化
第八章 当代中国自由主义与新左派思潮的实然超越
    8.1 在实现中国梦过程中始终高擎改革旗帜
        8.1.1 坚持全面深化改革的正确方向
        8.1.2 遵循全面深化改革的思想方法
        8.1.3 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价值目标
        8.1.4 激发全面深化改革的主体力量
        8.1.5 优化全面深化改革的内外环境
    8.2 多元社会思潮中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
        8.2.1 夯实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经济基础
        8.2.2 创新我国政治文明发展的民主形式
        8.2.3 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作用
        8.2.4 优化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社会环境
        8.2.5 坚持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绝对领导
        8.2.6 改善和创新网络意识形态治理模式
    8.3 自觉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
        8.3.1 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8.3.2 深度发掘优秀传统文化
        8.3.3 促进不同文明交流互鉴
        8.3.4 强化理论学习宣传教育
        8.3.5 培植理性平和社会心态
        8.3.6 坚决与错误思潮作斗争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6)国有经济与民营经济共生发展的理论与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方法
        1.2.3 可能的创新点
    1.3 文献综述
        1.3.1 国有经济是否“挤压”民营经济发展空间的研究与争论
        1.3.2 国有经济是否“拖累”民营经济增长的研究与争论
        1.3.3 共生理论在经济学领域的应用
        1.3.4 不同所有制经济之间互动关系的研究
        1.3.5 综述小结
第二章 国有与民营经济共生发展的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国有经济与民营经济的内涵
        2.1.1 国有经济的概念
        2.1.2 民营经济的概念
    2.2 共生理论
        2.2.1 共生的基本要素
        2.2.2 生物学领域的共生研究
        2.2.3 经济学领域的共生研究
    2.3 共生理念在经济管理领域内的理论支持
        2.3.1 企业竞合行为理论
        2.3.2 博弈论
第三章 基于Logistic growth理论模型的共生关系机理分析
    3.1 生态学中的Logistic生长模型
    3.2 共生关系的模型分析
        3.2.1 寄生的情形
        3.2.2 偏利共生的情形
        3.2.3 互惠共生的情形
    3.3 国有与民营经济共生发展的历史演变与现实原因
        3.3.1 国有与民营经济共生发展的历史演变
        3.3.2 国有与民营经济共生发展的现实原因
    3.4 小结
第四章 国有与民营经济共生发展的实证分析
    4.1 分析方法和变量的选择
        4.1.1 分析方法的选择
        4.1.2 被解释变量和解释变量
        4.1.3 控制变量
    4.2 回归模型简介
        4.2.1 静态面板回归模型
        4.2.2 动态面板回归模型
    4.3 计量分析
        4.3.1 全国层面的回归分析
        4.3.2 区域分组的回归分析
第五章 结论及政策启示
    5.1 研究结论
    5.2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7)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廉政文化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中国共产党廉政文化建设的依据和意义
        (一) 选题依据
        (二) 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对廉政文化建设研究的现状述评
        (一) 国内关于廉政文化建设研究的兴起与发展
        (二) 国内廉政文化建设研究的重点内容
        (三) 境外廉政文化建设研究现状
        (四) 总体研究述评
    三、中国共产党廉政文化建设的基本概念的界定
        (一) 廉政建设
        (二) 廉政文化建设
    四、中国共产党廉政文化建设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五、本文研究重点、难点和主要创新点
        (一) 研究重点
        (二) 研究难点
        (三) 主要创新点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廉政文化建设的思想资源与理论依据
    一、中国古代优良廉政文化建设思想
        (一) 中国古人“廉之思”
        (二) 中国古代廉政文化建设思想的特点及现代借鉴
    二、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廉政文化建设思想
        (一)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廉政文化建设思想的基本观点
        (二)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廉政文化建设思想的指导意义
    三、中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的廉政文化建设思想
        (一) 毛泽东的廉政文化建设思想
        (二) 邓小平的廉政文化建设思想
        (三) 江泽民的廉政文化建设思想
        (三) 胡锦涛的廉政文化建设思想
        (五) 习近平的廉政文化建设思想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廉政文化建设的良好开端与曲折发展(1949—1976)
    一、建国初期廉政文化建设的良好开端(1949—1956)
        (一) 建国初期廉政文化建设面临的形势
        (二) 加强对党员干部的教育,务实其思想基础
        (三) 开展“三反”、“五反”运动,反对资产阶级腐化堕落思想
        (四) 加强对广大人民群众的宣传教育,树立新的价值观念与道德规范
    二、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廉政文化建设的继承与发展(1956—1966)
        (一)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廉政文化建设所面临的形势
        (二) 结合增产节约运动,开展勤俭节约教育
        (三) 开展整风和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抵制非无产阶级思想腐蚀
        (四) 在“大跃进”运动中,开展反资产阶级思想腐蚀教育
        (五) 加强党员干部教育,抵制贪污腐化变质
        (六) 开展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坚定社会主义信念
    三、“文化大革命”时期廉政文化建设的重大挫折(1966—1976)
        (一) “文化大革命”对廉政文化建设的影响
        (二) “文化大革命”时期廉政文化建设的曲折推进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廉政文化建设的恢复与全面开展(1976—2012 )
    一、拔乱反正和改革开放初期廉政文化建设的恢复与展开(1976—1982)
        (一) 整顿班子,为廉政文化建设开展奠定组织基础
        (二) 加强思想理论建设,为廉政文化建设奠定思想基础
        (三) 恢复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
        (四) 进行爱祖国、反走私教育,提倡社会主义道德风尚
    二、改革开放逐步展开阶段廉政文化建设的继续发展(1982——1987)
        (一) 警惕资本主义思想的侵蚀,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二) 全面开展整党运动,实现党风的好转
        (三) 开展各领域的思想政治工作,实现社会风气的好转
    三、治理整顿和深化改革阶段廉政文化建设的发展(1987—1992)
        (一) 加强思想教育,提高党员干部党性修养
        (二) 积极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纠正行业不正之风
    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初期廉政文化建设的深化(1992—2002)
        (一)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初期廉政文化建设面临的新形势
        (二) 制定实施廉政自律准则,以制度固化廉洁理念
        (三) 以整风精神开展“三讲”教育
    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廉政文化建设的全面开展(2002—2012)
        (一) 积极加强教育引导,增强拒腐防变能力
        (二) 积极开展党风廉政宣传,营造良好的氛围
        (三) 深入推进廉政文化建设,形成廉荣贪耻的社会风尚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党的十八大以来廉政文化建设的全面深入展开(2012—至今)
    一、党的十八大以来廉政文化建设所面临的形势与任务
        (一) 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廉政文化建设所面临的形势
        (二) 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对廉政文化建设提出的新要求和新部署
    二、教育引导,坚定信念
        (一) 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加强党内思想教育
        (二) 明确党员干部教育重点,增强教育实效性
    三、宣传引导,营造氛围
        (一) 加强反腐倡廉宣传教育工作,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二) 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加强党风廉政宣传
        (三) 重视反腐倡廉网络舆情工作,澄清各种不正当言论
    四、文化熏陶,涵养心灵
        (一) 依靠文化自信,强基固本
        (二) 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魂聚气
        (三) 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培厚党内政治生态净化的土壤
        (四) 以优秀的廉政文艺作品,传播廉洁价值观念
    五、拓宽领域,做细做实
        (一) 廉政文化进家庭
        (二) 廉政文化进校园
        (三) 廉政文化进农村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廉政文化建设的成就和经验总结
    一、新中国成立以来廉政文化建设的主要成果和成效
        (一) 廉政文化建设逐步走向系统化、制度化与规范化
        (二) 党风社风明显好转,政治生态明显改善
        (三) 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反腐倡廉建设的责任心和行动力明显增强
    二、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廉政文化建设的经验总结
        (一) 中国共产党廉政文化建设的一般经验
        (二) 中国共产党廉政文化建设的具体经验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新形势下加强廉政文化建设的思考
    一、当前廉政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制约因素
        (一) 廉政文化建设主体多元,未能形成整体合力
        (二) 基层单位部门廉政文化建设缺乏整体规划
        (三) 不少地区、部门廉政文化建设重形式,轻内容
        (四) 廉政文化建设针对性不强
        (五) 廉政文化建设评估工作存在问题
    二、新形势下开展廉政文化建设的对策
        (一) 明确主体和责任,发挥廉政文化建设的整体合力
        (二) 廉政文化建设要以党员干部为重点对象
        (三 )廉政文化建设要面向广大人民群众
        (四) 拓宽领域,营造浓厚的廉政文化氛围
        (五) 创新载体,增强廉政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情况
后记

(9)混合所有制企业股权结构选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研究价值
    第二节 框架结构和主要研究内容
    第三节 主要研究方法、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文献回顾
    第一节 概念界定和性质确定
    第二节 文献综述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第一节 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历程分析
    第二节 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混合所有制企业股权结构作用机理研究
    第一节 混合所有制企业股权结构作用机理的理论分析
    第二节 混合所有制企业股权结构作用机理的实证分析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混合所有制企业股权结构选择的实证研究
    第一节 研究假设的提出与内生性问题
    第二节 混合所有制企业股权结构选择的实证分析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混合所有制企业股权结构选择的案例分析
    第一节 分类分层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的个案研究
    第二节 上海市国资委混合所有制改革案例分析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主要结论、政策建议和下一步研究方向
    第一节 主要研究结论
    第二节 主要政策建议
    第三节 下一步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致谢

(10)政企关系:有分有合——从国际视角评切割政企关系的“改革”陷阱(论文提纲范文)

一、OECD 国家“混改”:保持政府对国有企业的强有力“控制”
    ( 一 )OECD 国家私有化中保持了政府对国有企业的控制力
    ( 二 )OECD国家的私人企业与外部世界如政府等存在千丝万缕的关系,包括复杂的互动关系。这是现代市场经济的真面貌
    (三)切割政企关系虚无缥缈,不可能消除垄断、腐败和两极分化等市场经济中的长期现象
    (四)国有企业无效率和无政府主义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是“傻瓜经济学”
    (五 )在OECD国家的范围内 ,无论是独资经营“一股独大”(包括绝对和相对控股)的国有企业或私人企业,无论它们受到什么样的政府控制、干预或影响都是具有现代而非古代特征的企业制度
二、OECD 国家中政府对各类型国有企业的控制
    ( 一 )OECD核心区的政府长期保持着对部分私有化(即“混改”)国有企业管理决策、分配的“控制”,有时甚至是“高度的集权”
    (二 )“一股独大 ”的 “黄金股 ”保证了政府广泛 “控制”“干预”企业的权力
    ( 三 )OECD国家的国有企业构成以国有独资企业为主体, 实行的是政府保持强有力控制的国有经济管理体制。新加坡淡马锡下属国有独资企业也不少。在国有独资公司治理结构中依法存在的政府强大控制力更是毋庸置疑的
    (四)OECD中的西欧各国政府控制力强的国有企业比全面私有化企业的市值“更高”。政府产权与企业市值之间存在非线性关系, 不能武断地说两者就是负相关。斯蒂格利茨斥谬:国有企业无效率=“傻瓜经济学”
三、OECD 国家启示录:“自由企业制度”不自由
    (一 )资本主义私人 “自由企业制度 ”并没有 “切断企业与政府之间的‘脐带’”
    (二 )特殊场景一 ,即战争时期或“备战”条件下的政企关系:市场经济或变“计划经济”,或变政企紧密结合、相互渗透的“联合体”(或称“军工综合体”)。这证明政企关系不仅是多维度的,而且是动态演变的
    (三)特殊场景二,即有一种观点认为 ,可以通过特许经营权方式引导私人资本进入垄断行业或提供公共产品, 以解决这些领域政企不分的问题。但是,在OECD国家中政府特许经营权也体现了国家或其代表即政府意志的强制性,这也是政府直接管制、干预私人企业的一种特殊法律形式
四、新一轮国有经济改革:依法推进,有序继承,非“另起炉灶”
五、结论和政策性建议
    (一 )政企关系辩证法 :政企分开的另一面是政企不分开
    (二 )“真实世界 ”经济学 :市场经济中政企关系是相对的、多维度的、动态演化的
    (三)形而上学后果严重
    (四 )政策性建议 :国有经济体制改革要坚持有分有合的政企关系原则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之, 摒弃切割、“切断”政企关系的谬见及影响

四、国有资产管理要警惕“寄生公司”现象(论文参考文献)

  • [1]共生理论视角下的中国城市社区治理研究 ——基于对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的审视[D]. 宋晓娟. 吉林大学, 2021(01)
  • [2]改革开放40年我国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的理论研究述评[J]. 张嘉昕,孙舒悦. 改革与战略, 2020(01)
  • [3]当代中国网络民粹主义思潮研究[D]. 石立春. 西南交通大学, 2019(04)
  • [4]互联网环境下融入在线社会关系的信用价值度量研究[D]. 邹江波. 浙江工商大学, 2018(01)
  • [5]当代中国自由主义与新左派思潮比较研究[D]. 竟辉.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8(12)
  • [6]国有经济与民营经济共生发展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 顾青青. 安徽工业大学, 2017(12)
  • [7]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廉政文化建设研究[D]. 赵亚男. 武汉大学, 2017(06)
  • [8]寄生性腐败是家贼难防?[J]. 张羽. 方圆, 2016(19)
  • [9]混合所有制企业股权结构选择研究[D]. 董梅生. 南京大学, 2016(05)
  • [10]政企关系:有分有合——从国际视角评切割政企关系的“改革”陷阱[J]. 夏小林. 管理学刊, 2015(03)

标签:;  ;  ;  ;  ;  

国资管应警惕“寄生公司”现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