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设施投资市场化与国有资本运营

基础设施投资市场化与国有资本运营

一、基础设施投资市场化与国有资本运作(论文文献综述)

唐德红[1](2021)在《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化解的主要模式与路径研究》文中提出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地方政府的作用不容轻视。城镇化建设、应对金融危机等,主要依靠地方政府这一骨干力量。在城镇化建设中,地方政府需要大量资金用于市政等基础设施建设;在应对金融危机中,地方政府需要大量资金增加投资,进而拉动经济增长。然而,受分税制改革的影响,财权事权的不匹配使得大多数地方政府收不抵支。于是,地方政府不得不通过平台公司等渠道举债融资来弥补赤字,这使得地方政府债务开始不断扩张,不断积累的债务甚至引发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可见,地方政府债务是一把“双刃剑”,它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也可能带来巨大的风险。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是中共十九大明确的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三大攻坚战的首要任务。近年来,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问题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和热议,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也曾多次被国家重要会议所提及。其中,2018年12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重申在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中,重点是稳妥处理地方政府债务风险;2018年12月的全国财政工作会议强调严格控制地方政府隐性债务,有效防范化解财政金融风险。本文按照“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成因、度量、传导及影响-债务风险化解的主要模式:基本特征与实施困境-债务风险化解模式困境的破解-债务风险化解的路径”的设计思路展开研究。首先,通过分析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成因,运用基础统计数据分析和风险度量模型KMV模型对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进行度量,研究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传导及影响,明确了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相关基本情况。其次,基于各地方政府探索出的多种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模式,通过对其中主流的八种模式的基本特征与实施困境进行分析,在综合既有研究以及实践情况的基础上,深入探讨了各种模式实施困境的成因,并提出了破解各种困境的主要方法与具体措施。最后,归纳总结各地方政府运用各种模式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思路,分析可取之处,并结合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实际状况,探索化解债务风险的具体操作路径。论文的主要结论如下:2015-2019年,全国政府基于自身综合财力对债务风险的控制已经处于失控的边缘;2019年,部分地方政府依靠当地经济发展综合实力或当地的综合财力已经无法有效控制其债务风险;未来三年(2020-2022年),除上海、浙江、广东、宁夏四个省份外,其余省份利用可支配综合财力来偿还地方债及城投债的违约风险较高。而且,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具有不可持续性。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主要模式有八种,不同模式的特征存在某种异同。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化解应按照债务清理、控增量、去存量、平台公司市场化转型以及债务绩效评价的路径操作。

张宇[2](2021)在《T金融控股集团并购转型模式探究》文中研究说明2014年“43号文”及新《预算法》的颁布是投融资平台开启转型的政策起点,政府融资内核被正式剥离。随后一系列法规政策相继出台,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隐性担保、融资举债及经营运作都受到约束,平台面临债务肃清和监管政策趋紧的挑战,进行科学转型,增强平台市场化、规范化经营能力迫在眉睫。大量平台通过并购控股上市公司的模式向综合城市服务平台、金融控股平台或国有资本运营平台这三大主要转型阵营靠拢,积累了丰富的平台转型经验。随着国企改革和投融资平台转型发展的深入推进,越来越多的平台在“十四五”期间将主动出击资本市场,并购上市公司,借助上市主体优化自身产业结构、介入新兴产业,进一步加快自身市场化转型步伐。T公司作为河北省为数不多的AA+地市级投融资平台,开创河北省国资并购上市公司高新技术产业并借此推动平台转型的先河。因此,以该微观投融资主体为例,本文立足并购上市主体的视角,从国企混改下的治理机制、政府主导下的资产整合、市场化运营下的并购重组、产融结合下的融资拓展四方面对T公司转型路径进行了详细剖析。在此基础上,以财务数据入手,客观评价了 T公司转型效果,切实分析了 T公司并购上市主体后盈利能力、偿债能力以及营运能力的改善。另外,针对T公司转型路径,进一步深入总结经验,并结合T公司当前转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建言献策。其一,提炼出T公司转型取得良好效果的四方面经验:即并购时机应契合政策环境、并购启动要顺应平台发展趋势、并购实施应依附自身资源优势、并购完成应巩固核心产业资源。其二,T公司未来持续转型须进一步明确发展模式,加强融资创新意识,强化资源整合,承担更多区域社会责任。最后,结合T公司转型发展经验和当前最新的外部宏观环境,为投融资平台在“十四五”时期以并购上市主体视角推进市场化转型提供兼顾时效性和政策背景支持的对策建议。其一,打造与上市主体配套的顶层设计,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根据城市群发展战略规划优化平台战略定位;其二,立足化解隐性债务风险精神,围绕上市主体大胆化债,可参照山西模式、茅台模式化解存量债务;其三,紧随湖南、陕西平台整合升级的趋势,推进区域平台资产整合,并以兼并上市公司的机遇增强平台产业集聚与资本运作;其四,把握高标准资本市场建设和多元化融资工具创新的历史窗口,借助上市平台开拓各类债券、基础设施REITS、PPP、ABS、IPO、产业基金等新型融资方式,为投融资平台转型持续输血。

高展[3](2021)在《基础设施REITs融资模式分析 ——以沪杭甬高速REITs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结合社会主义国家“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发挥其公共服务基本职能,进行了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截至2019年末,中国城镇基础设施累计投资额已接近150万亿元,中国的基础设施资产存量规模巨大。由于基础设施资产的特殊性,其资金来源一直以银行贷款和财政支持为主,从资本市场上获取的资金极其有限。因此,如何打通基础设施建设与资本市场的资金通道,充分利用存量资产实现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滚动开发成为了亟需解决的难题。化存量为增量的核心思路是进行不动产证券化,而不动产证券化的代表性金融产品为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REITs已经在政府文件中多次被提及,各地也已积极响应试点基础设施REITs。本文的研究思路是在深刻把握新形势下我国基础设施REITs发展重要意义的基础上,从宏观层面基础设施建设融资模式现状以及转变方向出发,将浙江沪杭甬高速公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沪杭甬公司)发行的市场上首单基础设施REITs(以下简称沪杭甬高速REITs)作为研究案例,运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多种研究方法从该产品交易结构、基础资产、本次发行对原始权益人影响、产品发行存在的问题四个角度进行分析。研究发现该产品的交易结构是通过设立“私募基金+专项计划”两个特殊目的载体来搭建的,整个过程涉及资产重组与资产证券化。资产重组选择的是直接收购模式且搭建了债务结构,在保证合法合规的同时实现了税务筹划,证券端选择了结构分层设计,原始权益人全额认购权益级证券,整个产品的性质更偏向于强担保的定向债务融资产品。该产品的底层资产运营情况较好,现金流稳定,在压力境况下仍具有较好的兑付能力。对原始权益人而言,该产品的发行虽然对其股价变动无显着影响,但改变了其资产结构,提升了其资金的流动性,降低了其税收成本。本次发行还弥补了其在资产证券化融资模式方面的空白,为后续发行以权益导向的REITs奠定基础。在产品发行过程中也存在优先级证券产品流动性较差、项目公司难以实现与原始权益人破产隔离、解决股权转让难题依赖行政手段等问题。依据上述分析,本文最后提出了几点概括性结论与建议。基础设施REITs是存量基础设施重要的融资模式,首单发行的沪杭甬高速REITs是基于我国已有政策一次具体的尝试,其交易结构的搭建、产品设计方案均可为后续发行提供借鉴之处。除此之外,基础设施REITs市场的培育与发展需要更多的支持。在建议方面,首先从产品设计层面出发,建议要着重考虑底层资产选择、交易结构搭建、增信措施嵌入、发行方式优化等;其次是市场层面,建议产品发行前要做好市场引导工作,发行后要建立信息披露机制;最后是政策层面,建议要确立管理REITs的上位法,给予REITs发行以及运营方面的税收优惠政策,并放宽公募基金投资限制,实现基础设施REITs公募发行。

徐炎[4](2021)在《监管趋严背景下地方平台公司投融资模式研究 ——以T城投集团为例》文中提出通过设立政府投融资平台筹集资金一直是地方政府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通过投融资平台,使得大量资金投入房地产、轨道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政府投融资平台在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保障和改善民生等领域发挥了强有力的支持作用,促进了地区经济的发展,自身也获得了迅速的发展,但是,由于监管机制建立需要循序渐进的过程、投融资平台的融资规模日益庞大等因素的影响,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在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也产生了行政化运营、债务规模庞大、融资渠道有限、资产质量良莠不齐、风险约束机制不健全等一系列问题。为引导和保障投融资平台的健康有序发展,国资委、财政部、人民银行、银保监会等监管机构的监管政策不断出台和落地,从监管的作用机制和作用效果等方面看,监管政策是不断趋于严格和完善的,尤其是2013年以来,监管政策从鼓励投融资平台快速发展向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转变,2014年的国发43号文被视为监管政策加强的标志性文件,50号文、87号文、资管新规等一系列监管政策的出台更是让监管体系进一步规范,有理由认为,监管政策对投融资平台的发展尤其是投融资模式的转变产生重要影响。本文以T市城投集团为例,选取该平台公司2008年-2019年的主要指标,以2013年为时间节点对前后2个阶段的投融资数据和投融资模式进行对比分析,探索随着监管政策的变化,主要投融资指标是否发生显着转变,以及其投融资模式的变化特点和趋势,研究监管政策对推动投融资模式变革和创新的作用和影响,进而提出改进建议,即在监管政策不断趋于严格和完善的背景之下,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应如何顺应监管变化,构建创新型的行之有效的投融资模式,为今后投融资平台的市场化转型提供支持。

王国雄[5](2021)在《市级政府投融资平台市场化发展研究 ——以LZ城投为例》文中指出LZ城投成立于2015年,2016年开始运营。成立之初,LZ城投功能定位为LZ城市建设的投融资平台公司,主要职责是为地方建设进行融资。在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LZ城投获得快速发展,地方各项公益资产通过注资的方式进入城投公司,并由城投公司包装融资。截止2019年,LZ城投注册资本45亿元,资产总额175亿元,负债119亿。2017年以后,地方隐性债务增速加快,国家加大对地方隐性清查力度,加之棚改和地产金融政策的收紧,地方土地财政收入越发困难,支付城投债务压力增大,LZ城投“借新债还旧债”经营模式在无政府公益性项目注入和背书情况下难以为继,城投类企业可持续发展成为当前不得不面对的问题。本文选取市场化发展为视角,对LZ城投转型发展进行讨论。核心观点是通过LZ城投市场化能力的提升,增强LZ城投企业造血能力,减少地方政府财政压力,消化债务风险,使得企业获得良性发展。本文结合国务院、国资委对国有企业改革的基本思路,在研究国内外学者对国有企业转型发展思路和路径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LZ城投财务数据整理分析,提出关联交易、融资和投资匹配度、运营团队等3个方面问题,根据提出的问题,采用框架分析法对问题进行诊断,并结合上海城投、成都城投在相关问题的先进做法,提出具有LZ城投特色的市场化发展策略和控制措施。笔者希望通过对LZ城投市场化转型的问题的甄别及措施的提出,为LZ城投市场化发展提供理论指导;通过LZ城投市场化转型的发展,为城投企业发展提供一套有效的发展案例,逐步摆脱“借新债还旧债”的发展方式,取得城投企业的良性发展。

刘鑫鹏[6](2021)在《政府参与对创新效率的影响研究 ——以山东省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在创新驱动发展过程中,政府在提升创新效率和促进创新发展方面具有重要的基础性与导向性作用,是区域创新系统的重要主体。山东在全国政治、经济和文化格局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是近一个时期以来,山东的传统竞争优势和区域优势有所减弱,经济发展水平与发达省份之间的差距逐渐扩大,官本位思想仍然较为严重,政府在创新资源配置中较为强势,造成这种差距的原因在很大程度应归因于创新。因此,如何提升政府参与创新活动的效果对于加快山东省创新驱动发展和新旧动能转换的进程至关重要。在这种背景下,精准测度山东省政府参与程度和创新效率,厘清政府参与影响创新效率的途径,探究政府参与对创新效率的影响效应,对于加快推进山东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新旧动能转换进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在政府参与影响创新效率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基于山东省16地市2009-2018年的样本数据主要开展了以下三个方面的研究:一是对政府参与和创新效率的相关理论进行梳理,为本文奠定理论基石,对政府参与影响创新效率进行理论分析并提出研究假设。二是从政府创新战略引领、政府创新环境建设和政府创新资金支持维度衡量政府参与程度,构建山东省创新效率测度的投入产出指标体系,在数据包络分析框架下,采用Bootstrap-DEA方法精准测度山东省各市的创新效率。以党的十八大召开时间为节点,分别从总体和区域层面剖析山东省政府参与和创新效率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三是运用计量建模技术实证检验山东省政府参与对创新效率的影响效应,基于研究结论,以增强山东省政府参与创新活动效果,促进创新效率提升为目标,提出更好地发挥政府参与对创新效率推动作用的政策建议。本文的研究结论和政策建议主要为以下四点:(1)山东省政府参与在各地市和三大经济圈之间存在明显差异,胶东经济圈的政府参与成为“引领者”,鲁南经济圈与胶东经济圈和省会经济圈的差距逐渐扩大。(2)山东省创新效率在各地市和三大经济圈之间呈现“逐渐下降”、“三大经济圈分化”和“空间差异”的特征,并且创新效率增速同样呈现下降态势。(3)根据政府参与影响创新效率的实证检验结果,从全省层面看,政府创新战略引领和政府创新资金支持未能有效促进创新提升,而政府创新环境建设对创新效率的提升呈现显着的正向影响。从三大经济圈看,政府创新战略引领对胶东经济圈的创新效率呈现显着的负向影响,而对省会经济圈和鲁南经济圈创新效率的影响均不显着。政府创新环境建设对胶东经济圈和鲁南经济圈的创新效率均呈现显着的正向影响,而对省会经济圈创新效率的影响不显着。政府创新资金支持未能有效促进胶东经济圈和鲁南经济圈创新效率的提升,其对省会经济圈的创新效率尚未产生显着影响。(4)基于研究结论,本文提出了“增强政府创新战略引领能力,完善政府参与创新的体制机制;提升政府创新环境建设水平,优化资源配置培育创新动能;提高政府创新资金支持效能,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效应;因地制宜实施差异化策略,促进创新效率实现协同提升”的政策建议。

付晓旭[7](2021)在《电网企业混改业务投资分析及运营优化研究》文中指出在2015年3月1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关于进一步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中发(2015]9号),指出放开发电、售电等属于竞争性环节的价格,管住输电、配电等属于自然垄断环节的价格。2015年8月2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又印发了《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中发(2015)22号),提出了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分类推进国企改革、完善国资监管体制的明确意见。在电力体制与国企“双重改革”背景下,电网企业需要探索混合所有制改革及其国有资本投资运营模式,促进资本优化配置,提高运营效率,改进国有企业机制。论文以国有电网企业为研究对象,研究混合所有制改革背景下的业务投资领域选择、投资成效分析和运营优化模式。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1)分析了国企混改指导政策与推进途径。从国家层面、地方政府层面、电网企业层面三个维度出发,梳理了国有企业混改的相关政策;研究了国企混改分类、分层、各类资本参与的途径,提出了混改的基本流程,旨在为电网企业混改业务投资分析及运营模式研究提供框架。(2)构建了电网企业适合混改业务的经济性评价模型。提出了综合能源服务、竞争性配售电、分布式能源微网、电动汽车充电等混改业务类型;基于SWOT模型,分析了电网企业发展混改的机遇与挑战;构建了电网企业混改业务的经济性评价模型。(3)构建了电网企业微网混改业务投资运营优化模型。分析了光伏选址、电动汽车充电、储能等业务投资可行性;分析了微网全寿命周期成本效益,计算了净现值、内部收益率、投资回收期等指标;基于风电光伏等不确定性,引入CVaR方法和鲁棒随机优化理论,构建了微网业务多情景投资运营优化模型。(4)构建了电网企业综合能源混改业务投资运营优化模型。分析了冷热电综合能源市场交易业务模式;构建了冷热电综合能源运营优化模型;选取典型示范工程开展实例分析,分析了电网企业投资综合能源服务业务的盈利情景,以及风电与光伏发电等综合利用效果等。(5)构建了电网企业竞争性配售电混改业务投资运营优化模型。对配售电混改业务经营模式进行梳理;以资产利用率为投资优化目标,建立含分布式电源的增量配电业务投资优化模型;基于博弈分析,构建电网企业售电业务系统动力学分析模型。(6)构建了电网企业不同混改业务组合运营成效排序评价模型。建立了电网企业混改业务评价指标体系,结合熵权法与序关系分析法给指标集成赋权,构建了组合混改业务的成效排序评价模型。

贾辉[8](2021)在《国际投资环境保护之国家责任研究 ——以中国海外投资为视角》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全球外商投资的金额呈增长趋势,中国对外投资也呈持续增长态势并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对外投资国。然而,中国对外投资近年来也出现环境保护方面的问题。忽视环境问题将成为导致中国企业海外投资失败的重要因素之一。因环境问题导致国家责任的风险也在增加。本文包括前言、正文、结论三大部分。正文包括六个章节,分别是第一章(国际投资环境保护问题和国际法律制度)、第二章(国际投资环境保护之国家预防责任)、第三章(国际投资所致环境损害之国家责任及构成要件)、第四章(国际投资所致环境损害国家责任形式、分担机制与免责问题)、第五章(特定领域国际投资环境问题之国家赔偿责任)。关于国际投资环境损害之国家预防义务,本文通过综合性国际环境立法文件和专门性国际环境立法文件探讨了预防原则,包括双边/多边投资协定与预防原则、国际投资项目环境评估与预防原则、绿色金融与预防原则。关于国际投资协定与环境保护,本文围绕国际投资协定中的环境条款,研究了NAFTA、USMCA、CPTPP、南部非洲发展共同体及美国、加拿大等国家的国际投资协定中的环境条款,比较中国投资保护协定中的环境条款,对中国所参与对外投资协定中的环境条款、中国对外投资协定中的环境保护方面的义务和中国对外投资协定中环境事件之纠纷解决机制进行了探讨。之后,该章节介绍了国际投资与环境影响评价,指出环境影响评价是减少投资建设项目对环境不利影响的重要预防措施,结合《埃斯波公约》等多边国际条约和美国、欧盟、俄罗斯等各国环境影响评价之立法实践,与中国环境影响评价之立法实践相比较,对中国对外投资环境影响评价体系进行了讨论。最后,该章节探讨了国际投资与绿色金融,从绿色金融的定义和重要意义出发,梳理了绿色金融相关之国际法体系,结合美国、巴西、印度、墨西哥、英国、马来西亚等国关于绿色金融的立法实践,比较中国关于绿色金融之立法实践,探讨了绿色金融在中国对外投资环境保护方面的可以发挥的重要作用。关于国际投资环境损害之国家责任构成要件,本文探讨了国际投资环境损害国家责任之构成要件,将国际投资行为区分国际不法行为和国际法不加禁止行为两种情形讨论了国际投资环境损害国家责任之构成要件。其次,该章节探讨了私人境外投资环境损害之国家归责,比较中国投资者境外投资环境损害国家归责之要件分析,讨论了中国投资者境外投资的国家归责问题。本文还从投资国的角度分别探讨了国家责任的承担形式、分担机制、免责情形等内容。关于特定领域国际投资环境保护之国家责任,本文首先讨论了核电领域国际投资环境保护之国家责任,从核电领域环境保护之风险出发,梳理了核事故赔偿责任之国际法体系,再结合中国核企业“走出去”之概况和中国国内立法分析,以中广核与法国电力集团、英国政府签署英国新建核电项目一揽子协议参与英国核电项目为例,分析了中国核企业“走出去”发生境外核事故之国家责任。其次,该章节探讨了航天领域国际投资环境保护之国家责任,从航天领域环境保护之风险出发,梳理了航天事故赔偿责任之国际法体系,包括《外空条约》、《责任公约》、《登记公约》、《营救协定》、《月球协定》等,结合中国航天企业“走出去”之概况,以假设案例的方式,探讨了“走出去”的中国航天企业一旦发生航天事故,是否会引发中国的国家责任等问题。最后,该章节探讨了石油产业领域国际投资环境保护之国家责任,从石油领域环境保护之风险出发,梳理了石油污染损害民事责任之国际法体系,包括《国际油污损害民事责任公约》及其议定书、《设立油污损害赔偿国际基金国际公约》及其议定书、《勘探、开发海底矿产资源油污损害民事责任公约》和其他相关国际公约,再结合中国石油企业“走出去”之概况,分析了中国石油企业走出去发生境外石油污染之潜在风险,并区分事故造成海洋污染和陆地污染分别就国家承担相关赔偿责任进行了分析。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对外投资国,应重视因环境问题导致国家责任的风险。本文分别在中国境外投资环境损害之国家预防义务、中国境外投资环境损害之国家责任、中国特定领域境外投资环境保护之国家责任方等方面,分别提出了中国海外投资环境保护法律制度方面的建议。

唐灵[9](2020)在《中信产业基金投资高能环境的案例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当前,绿色产业在效率、和谐、持续的目标下发展对调整我国的经济结构具有重要作用,我国将环保产业列为绿色产业的重中之重,并被确立为我国七大战略新兴产业之首。2020年我国明确了环保行业营业收入以占GDP的3.5%的目标,环保产业总产值将达8万亿,未来前景广阔,对于环保行业的机构投资者来说是一个不可多得的机遇。面对当前我国环保产业融资效率低下的窘境,新时代的绿色产业鼓励发展绿色金融,鼓励环保产业的金融环境加入社会资本设立环保产业基金。本文主要研究环保领域中产业基金这一新型融资工具在实践中的投资应用,以中国环保产业布局最广且运作最具市场化的母基金——中信产业基金,和环保领域最大的子行业固废处理领域的鼻祖企业——高能环境作为本文的研究对象,希望通过中信产业基金投资高能环境这一成功案例,提炼出市场化母基金的股权投资在环保投资领域的成功应用启示,为正在兴起的环保产业基金提供实践参考意义。本文共五个章节。首先介绍了本文的选题背景与意义,阐述本案例研究的必要性。其次对产业基金的相关概念和理论及投资效应进行分析,为案例分析提供思路。然后,从政策、行业背景、投资方和融资方的相关情况及案例过程展开案例介绍。再从投资动因、投资运作策略、风险管理和投资效益四个方面对展开案例分析,分析市场化产业基金在环保领域应用中体现出的投资逻辑。最后提炼出产业基金这一环保领域的融资新秀在实践应用中的市场化运作的成功经验启示,为正在兴起的环保产业基金提供成功实践经验参考。通过本文的案例研究可以为正在兴起的环保产业基金提升产业基金作为环保产业的创新融资工具的应用效率的启示:(1)产业基金募集阶段要前置LP和GP端的双向选择理念;(2)投资阶段要加强母基金与子基金之间的资源交互;(3)管理注重全流程严格遵守风险管理原则;(4)退出阶段基灵活设计退出方式。最后对市场化母基金股权投资在解决环保行业融资问题方面的应用前景进行展望,这对我国绿色金融及环保产业未来的发展与壮大有重要意义。

何苗[10](2020)在《企业杠杆率与区域金融风险影响研究 ——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我国经济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在通过加杠杆来促进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积累了不少的风险,政府、企业部门的债务节节攀升。我国目前的融资路径主要以间接融资为主,非金融企业部门有较为突出的加杠杆问题,高杠杆水平并不意味着债务危机的必然爆发,但过高的杠杆水平可能导致我国的经济金融环境更加复杂,从而引发金融和实体经济的不稳定。前央行行长周小川在2018年的全国两会上指出,未来的趋势就是稳杠杆、降杠杆,加强金融监管和控制债务规模。但是在新常态下,资本流动减弱、回报率降低、监管收紧、经济主体债务偿还压力陡增以及金融机构不良债务大幅上涨,这将使得区域金融风险在各个经济体和经济部门之间迅速扩散,有可能发展为系统性金融风险,区域性金融风险是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导火索,系统性金融风险反过来又会加剧区域性金融风险的传染性。因此研究企业杠杆率对区域金融风险的影响对于探究如何降低系统性金融风险、优化企业融资结构以及维护区域间的金融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介绍了企业杠杆率概念、攀升的原因以及区域金融风险的概念、产生机制,并对企业杠杆率如何影响区域金融风险进行理论分析。根据不同省市之间债务规模和发展水平的差异,采用2009年至2018年间中国31个省市的面板数据构造面板数据模型,以上市公司的资产负债率来反映企业杠杆率作为解释变量,并选取了适当的控制变量,使用主成分分析法构建区域金融风险指数作为被解释变量,通过Hausman检验选择个体固定效应模型作为研究模型,对我国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以及东北地区企业杠杆率如何影响区域金融风险进行了实证分析,将企业分为大型企业、中型企业和小微型企业。分析结果表明:第一,从企业杠杆率的角度出发,东部地区企业的杠杆率较低,而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企业的杠杆率较高。第二,从区域金融风险的角度出发,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的区域性金融风险通常高于东部地区;西部地区的区域金融风险波动最大,东部地区的波动最小。第三,从两者关系的角度出发,东部地区大型企业和小微型企业杠杆率对区域性金融风险有重大影响;中部地区三类企业杠杆率对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影响没有太大差异;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三类企业杠杆率对区域金融风险没有重大影响。针对上述结论,本文提出了降低区域金融风险的相应建议。

二、基础设施投资市场化与国有资本运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基础设施投资市场化与国有资本运作(论文提纲范文)

(1)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化解的主要模式与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思路和论文结构
        1.2.1 研究思路
        1.2.2 论文结构
    1.3 研究方法和创新
        1.3.1 研究方法
        1.3.2 创新之处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关于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研究
        2.1.1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相关定义
        2.1.2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成因
        2.1.3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度量
        2.1.4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影响
    2.2 关于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化解的研究
        2.2.1 从风险成因出发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
        2.2.2 从具体方法出发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
    2.3 文献述评
第3章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概述
    3.1 地方政府债务及其分类
        3.1.1 地方政府债务概念与内涵
        3.1.2 地方政府债务分类及其内部结构
    3.2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成因
        3.2.1 财政体制成因
        3.2.2 政治体制成因
        3.2.3 宏观政策成因
        3.2.4 金融体制成因
        3.2.5 地方政府债务资金运用的低效率
    3.3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度量
        3.3.1 基于基础统计数据观察的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度量
        3.3.2 基于KMV模型的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度量
    3.4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传导
        3.4.1 金融交易传导路径
        3.4.2 财政传导路径
        3.4.3 实体经济传导路径
        3.4.4 资本市场传导路径
    3.5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影响
        3.5.1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传导对区域金融市场的影响
        3.5.2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传导对地方财政的影响
        3.5.3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传导对地方经济社会稳定的影响
        3.5.4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传导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3.5.5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传导对货币政策的影响
第4章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化解的主要模式:基本特征与实施困境分析
    4.1 出租出售资产模式
    4.2 地方政府债务置换模式
    4.3 售股还债模式
    4.4 债转股模式
    4.5 混改模式
    4.6 资产证券化模式
    4.7 PPP模式
    4.8 并购上市溢价套现模式
第5章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化解模式困境的破解
    5.1 出租出售资产模式困境的破解
    5.2 地方政府债务置换模式困境的破解
    5.3 售股还债模式困境的破解
    5.4 债转股模式困境的破解
    5.5 混改模式困境的破解
    5.6 资产证券化模式困境的破解
    5.7 PPP模式困境的破解
    5.8 并购上市溢价套现模式困境的破解
第6章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化解的路径研究
    6.1 债务清理
    6.2 控制增量
    6.3 去存量债务
    6.4 平台公司市场化转型
    6.5 债务绩效评价
第7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科研情况

(2)T金融控股集团并购转型模式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文献评述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思路及方法
        1.4.1 技术路线
        1.4.2 研究方法
    1.5 主要创新点
第2章 投融资平台发展历程与转型背景
    2.1 投融资平台的概念及职能
        2.1.1 投融资平台基本概念
        2.1.2 投融资平台承担职能
    2.2 投融资平台发展历程
        2.2.1 投融资平台历史发展沿革
        2.2.2 投融资平台现存的问题
    2.3 以上市主体推进投融资平台转型模式介绍
        2.3.1 利用上市主体的平台转型模式
        2.3.2 投融资平台并购上市公司现状
第3章 T公司转型发展案例概况
    3.1 案例概要
        3.1.1 T公司概况
        3.1.2 T公司业务情况分析
    3.2 案例分析
        3.2.1 T公司转型路径分析
        3.2.2 T公司转型效果评价
第4章 T公司转型经验总结与展望
    4.1 T公司转型经验总结
        4.1.1 并购时机应契合政府政策环境
        4.1.2 并购启动要顺应平台发展趋势
        4.1.3 并购实施应依附自身资源优势
        4.1.4 并购完成应巩固核心产业资源
    4.2 T公司未来转型发展对策建议
        4.2.1 发展模式更加明确,经营领域相互协同
        4.2.2 加强融资创新意识,承担更多社会责任
        4.2.3 加强并购资源整合,联动社会资本
第5章 投融资平台转型发展对策建议
    5.1 打造与上市主体配套的顶层设计
    5.2 以并购上市主体大胆化解隐性债务
    5.3 资产整合与上市主体并购协同发力
    5.4 借助上市主体拓宽融资渠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2018-2020年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并购上市公司交易情况表
致谢

(3)基础设施REITs融资模式分析 ——以沪杭甬高速REITs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方法
    1.3 创新点及不足之处
第2章 概念体系、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2.1 基础设施融资模式介绍
        2.1.1 基础设施的经济属性及分类
        2.1.2 基础设施融资模式演变
    2.2 基础设施REITs概述
        2.2.1 基础设施REITs定义
        2.2.2 基础设施REITs概念辨析
        2.2.3 基础设施REITs发展现状
    2.3 文献综述
        2.3.1 基础设施的建设与融资研究
        2.3.2 REITs的研究情况
        2.3.3 基础设施REITs的应用研究
        2.3.4 文献评述
    2.4 REITs理论基础
        2.4.1 资产证券化理论
        2.4.2 委托代理理论
        2.4.3 金融创新理论
第3章 沪杭甬高速REITs案例概述
    3.1 产品发行背景与基本要素
        3.1.1 产品发行背景
        3.1.2 产品基本要素
    3.2 产品发行流程
        3.2.1 交易结构搭建
        3.2.2 发行结果
    3.3 原始权益人及相关方基本情况
        3.3.1 原始权益人基本情况
        3.3.2 项目公司及基础资产基本情况
        3.3.3 基金管理人与专项计划管理人基本情况
第4章 沪杭甬高速REITs案例分析
    4.1 交易结构分析
        4.1.1 资产端分析
        4.1.2 证券端分析
        4.1.3 小结
    4.2 基础资产分析
        4.2.1 运营情况分析
        4.2.2 财务情况分析
        4.2.3 现金流分析
        4.2.4 估值分析
        4.2.5 小结
    4.3 对原始权益人影响分析
        4.3.1 对原始权益人财务影响分析
        4.3.2 对原始权益人股价影响分析
        4.3.3 与原始权益人可用融资模式对比分析
        4.3.4 小结
    4.4 产品发行存在的问题分析
        4.4.1 优先级证券产品的流动性较差
        4.4.2 项目公司与原始权益人难以实现破产隔离
        4.4.3 解决股权转让难题依赖行政手段
        4.4.4 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1.1 基础设施REITs是存量基础设施重要的融资模式
        5.1.2 沪杭甬高速REITs是基于我国已有政策的具体实践
        5.1.3 基础设施REITs市场的培育与发展需要更多支持
    5.2 建议
        5.2.1 产品设计层面:选取优质资产,进行公募发行
        5.2.2 市场层面:积极引导发行,完善信息披露
        5.2.3 政策层面:专项立法完善产品定位,税收中性以促发展
参考文献
致谢

(4)监管趋严背景下地方平台公司投融资模式研究 ——以T城投集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
    1.2 研究的意义
    1.3 主要内容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的创新性和不足
第二章 基础理论和文献综述
    2.1 地方政府投融资理论
        2.1.1 政府投融资理论
        2.1.2 公共产品理论
    2.2 企业投融资理论及投融资模式
        2.2.1 委托代理理论
        2.2.2 MM理论与优序融资理论
        2.2.3 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研究
        2.2.4 投融资平台风险防范研究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投融资平台发展和监管政策变化研究
    3.1. 我国投融资平台的发展阶段及特点
        3.1.1 初步发展阶段:20世纪90年代至2008年
        3.1.2 快速扩张阶段:2008年至2013年
        3.1.3 转型发展阶段:2013年后
    3.2 平台公司投融资存在的主要问题
        3.2.1 政企不分,行政化的运营模式
        3.2.2 融资运作不合规范,债务规模庞大
        3.2.3 监管政策趋严,融资渠道有限
        3.2.4 权责不清,资产质量良莠不齐
        3.2.5 法律规范不健全,投融资风险约束机制欠缺
    3.3 投融资平台监管政策作用分析
        3.3.1 政策监管作用路径
        3.3.2 政策监管作用机制
        3.3.3 政策监管作用效果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监管政策对投融资模式的影响研究
    4.1 传统投融资模式
        4.1.1 传统投资模式
        4.1.2 传统融资模式
    4.2 监管政策对投融资平台的影响
        4.2.1 推动投融资平台稳定发展
        4.2.2 化解投融资平台经营风险
        4.2.3 促进投融资平台模式转型
        4.2.4 消减政府隐性负债对投融资平台的财务负担
    4.3 监管政策对投资模式演变的影响
        4.3.1 功能性与效益性投资
        4.3.2 公益性投资的保本运营
        4.3.3 准公益性投资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4.3.4 构建合理收益和稳妥的退出机制
    4.4 监管政策对融资模式演变的影响
        4.4.1 投资变化引导融资模式转型
        4.4.2 融资模式的市场化转型
        4.4.3 融资难度不断提升
        4.4.4 融资模式的创新要求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投融资模式的变革与创新——以T市城投集团为例
    5.1 T市城投集团基本情况
        5.1.1 T市城投集团简介
        5.1.2 该平台受监管政策影响的因素分析
    5.2 T市城投集团主要指标分析
        5.2.1 整体规模不断扩大,投资收益显着提升
        5.2.2 投融资现金流保持较高规模,未发生趋势性转变
        5.2.3 主要融资品种及占比发生变化
    5.3 投融资平台的主要投资模式变化
        5.3.1 平台公司投资的主要方向
        5.3.2 参与基础设施投资的新方式
        5.3.3 对股权投资与牌照投资的尝试与发展
        5.3.4 对产业投资项目的开拓
        5.3.5 参与产业基金引导资金脱虚向实
    5.4 投融资平台的主要融资模式变化
        5.4.1 传统融资受限提出了融资模式变革的客观需求
        5.4.2 债券为首的直接融资比重上升
        5.4.3 创新发展融资租赁模式
        5.4.4 开展存量资产的资产证券化
    5.5 监管政策推动投融资模式变革和创新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建议与展望
    6.1 对监管方式的建议
        6.1.1 遵从市场规律,构建科学合理的监管框架
        6.1.2 政府改革体制机制,加强宏观监管
        6.1.3 强化金融微观监管,完善风险防范预警机制
    6.2 对投融资模式的展望
        6.2.1 优化公司治理结构,加强投融资预算管理
        6.2.2 提高投融资平台造血能力,构建多元化投融资体系
        6.2.3 清理和化解不合规债务,建立风控体系
        6.2.4 创新债权融资和股权融资方式,吸引民间投资
致谢
参考文献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5)市级政府投融资平台市场化发展研究 ——以LZ城投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2 文献述评
    1.4 市场化相关理论
        1.4.1 交易成本理论
        1.4.2 委托代理理论
        1.4.3 产权理论
    1.5 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1.5.1 研究的思路
        1.5.2 研究的方法
    1.6 主要创新之处
第2章 LZ城投现状
    2.1 LZ城投发展现状
        2.1.1 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界定
        2.1.2 公司运营情况
        2.1.3 公司财务情况
    2.2 市场化发展需要解决的问题
        2.2.1 旗下企业业务关联交易问题
        2.2.2 债务结构未匹配投资问题
        2.2.3 商业运营团队低效率问题
第3章 LZ城投市场化问题研究
    3.1 市场化框架分析
        3.1.1 市场化的是基本特征
        3.1.2 框架分析法
    3.2 旗下企业业务关联交易问题研究
        3.2.1 关联交易界定
        3.2.2 LZ城投关联交易产生的原因
        3.2.3 LZ城投关联交易带来的影响
        3.2.4 市场化发展框架关联交易研究
    3.3 债权债务结构未匹配投资需要问题研究
        3.3.1 全国国有企业债务情况
        3.3.2 LZ城投债务与投资收益匹配情况
        3.3.3 市场化发展框架下的债务与投资结构研究
    3.4 商业运营团队低效率问题研究
        3.4.1 LZ城投人资管理情况
        3.4.2 行政化人才带来的影响
        3.4.3 市场化发展框架下的低效率研究
第4章 国内城投平台市场化发展经验借鉴
    4.1 上海城投市场化发展经验
        4.1.1 旗下业务分类进行改革
        4.1.2 清晰的管理权限
        4.1.3 推动混合所有制改革
        4.1.4 市场化的人才引进措施
    4.2 成都城投市场化发展经验
        4.2.1 同级平台公司间明晰的业务边界
        4.2.2 准公共产品经营权产生稳定现金流
        4.2.3 市场化的人才选拔体系
    4.3 上海城投、成都城投市场化经验总结
        4.3.1 权限管理降低关联交易
        4.3.2 分类改革解决债务结构与投资问题
        4.3.3 市场化的人才管理体系
    4.4 LZ城投可借鉴的策略
第5章 LZ城投的市场化发展策略选择
    5.1 市场化发展的目标、原则与基本思路
        5.1.1 市场化发展目标
        5.1.2 市场化发展原则
        5.1.3 市场化发展基本思路
    5.2 市场化发展策略
        5.2.1 “3+X”的商业运营体系
        5.2.2 专业的资本管控体系
        5.2.3 高效人才管理体系
    5.3 LZ城投市场化的保障措施
        5.3.1 “4+2”的组织结构
        5.3.2 健全内部控制措施
        5.3.3 数字化的信息管理
        5.3.4 打造以奋斗者为本的企业文化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6)政府参与对创新效率的影响研究 ——以山东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关于政府参与的相关研究
        1.2.2 关于创新效率的相关研究
        1.2.3 关于政府参与影响创新效率的研究
        1.2.4 文献评析
    1.3 研究方法、内容与框架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内容与框架
    1.4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与创新点
        1.4.1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4.2 创新点
第2章 政府参与影响创新效率的理论分析
    2.1 概念界定
        2.1.1 政府参与
        2.1.2 创新效率
    2.2 创新效率的理论基础
        2.2.1 创新理论及其发展
        2.2.2 创新效率理论
    2.3 政府参与影响创新效率的理论基础
        2.3.1 国家创新系统理论
        2.3.2 政府宏观调控理论
    2.4 政府参与影响创新效率的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2.4.1 政府创新战略引领
        2.4.2 政府创新环境建设
        2.4.3 政府创新资金支持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山东省政府参与和创新效率的现状与问题
    3.1 政府参与
        3.1.2 政府参与的衡量维度
        3.1.3 山东省政府参与的现状分析
    3.2 创新效率
        3.2.1 创新效率测度的Bootstrap-DEA方法
        3.2.2 指标选取和数据说明
        3.2.3 山东省创新效率的现状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山东省政府参与影响创新效率的实证检验
    4.1 模型设定及变量选择
        4.1.1 计量模型设定
        4.1.2 变量选择、数据来源及说明
    4.2 政府创新战略引领影响创新效率的实证检验
        4.2.1 全省层面
        4.2.2 三大经济圈
    4.3 政府创新环境建设影响创新效率的实证检验
        4.3.1 全省层面
        4.3.2 三大经济圈
    4.4 政府创新资金支持影响创新效率的实证检验
        4.4.1 全省层面
        4.4.2 三大经济圈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研究结论和政策建议
    5.1 研究结论
    5.2 政策建议
        5.2.1 增强政府创新战略引领能力,完善政府参与创新的体制机制
        5.2.2 提升政府创新环境建设水平,优化资源配置培育创新动能
        5.2.3 提高政府创新资金支持效能,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效应
        5.2.4 因地制宜实施差异化策略,促进创新效率实现协同提升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及奖励
致谢

(7)电网企业混改业务投资分析及运营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研究现状
        1.2.2 混改业务经济性评估研究现状
        1.2.3 电网企业混改业务研究现状
        1.2.4 电网企业业务投资分析研究现状
        1.2.5 电网企业新型业务运营模式研究现状
        1.2.6 电网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路径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1.3.1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1.3.2 论文研究创新点
第2章 国企混改指导政策与推进途径分析
    2.1 国企混改指导政策
        2.1.1 国家层面混改指导政策
        2.1.2 地方政府层面混改指导政策
        2.1.3 电力公司层面混改政策与协议
    2.2 国企混改推进途径分析
        2.2.1 国企混改分类推进途径
        2.2.2 国企混改分层推进途径
        2.2.3 国企混改多类资本参与途径
    2.3 央企混改基本流程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电网企业混改业务类型及经济性分析模型
    3.1 引言
    3.2 电网企业适合混改的业务类型分析
        3.2.1 国家电网公司混改业务类型
        3.2.2 综合能源服务业务
        3.2.3 竞争性配售电业务
        3.2.4 分布式能源微网业务
        3.2.5 电动汽车充电业务
    3.3 电网企业混改业务SWOT分析模型
        3.3.1 电网企业混改业务优势分析
        3.3.2 电网企业混改业务劣势分析
        3.3.3 电网企业混改业务机会分析
        3.3.4 电网企业混改业务威胁分析
        3.3.5 电网企业混改业务SWOT综合分析
    3.4 电网企业混改业务经济性分析
        3.4.1 经济性分析模型
        3.4.2 分布式能源微网业务经济性分析
        3.4.3 电动汽车充电业务经济型分析
        3.4.4 综合能源业务经济性分析
        3.4.5 竞争性配售电业务经济性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电网企业微网混改业务投资运营优化模型
    4.1 引言
    4.2 分布式能源微网混改业务运营模式分类
    4.3 分布式能源微网混改业务主体及其运营分析模型
        4.3.1 能源生产商及其运营分析模型
        4.3.2 能源转换商及其运营分析模型
        4.3.3 能源存储商及其运营分析模型
        4.3.4 能源消费者及其运营分析模型
    4.4 分布式能源微网混改业务投资分析
        4.4.1 光伏业务投资分析
        4.4.2 储能业务投资分析
    4.5 微网混改业务运营模式与收益分析模型
        4.5.1 微网混改业务运营模式
        4.5.2 微网混改业务效益分析模型
    4.6 微网混改业务多情景运营优化模型
        4.6.1 微网业务运营优化模型
        4.6.2 微网业务运营典型情景设置
        4.6.3 微网不同典型情景日内运营优化结果
        4.6.4 微网不同典型情景全寿命周期运营优化结果
    4.7 随机不确定因素下微网业务多主体运营优化模型
        4.7.1 微网混改业务多投资主体运营约束
        4.7.2 微网混改业务多投资主体运营优化模型
        4.7.3 随机不确定性因素下多主体投资业务优化模型
        4.7.4 算例分析
    4.8 本章小结
第5章 电网企业综合能源混改业务投资运营优化模型
    5.1 引言
    5.2 综合能源混改业务模式分析
        5.2.1 冷热电综合能源业务模式
        5.2.2 购售电一体化业务模式
        5.2.3 冷热电联供差价套利业务模式
    5.3 冷热电气综合能源优化模型
        5.3.1 冷热电气能源出力模型
        5.3.2 冷热电气能源运营优化模型
        5.3.3 基础数据
        5.3.4 优化结果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电网企业竞争性配售电混改业务投资运营优化模型
    6.1 引言
    6.2 竞争性配售电业务混改方式分析
        6.2.1 增量配电业务混改方式
        6.2.2 竞争性售电业务混改方式
    6.3 竞争性配售电混改业务运营模式分析
        6.3.1 增量配电业务运营模式分析
        6.3.2 竞争性售电业务运营模式分析
        6.3.3 算例分析
    6.4 竞争性配售电混改业务投资运营优化模型
        6.4.1 增量配电业务投资运营优化模型
        6.4.2 竞争性售电业务投资运营优化模型
        6.4.3 算例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电网企业不同混改业务运营成效排序评价模型
    7.1 引言
    7.2 电网企业不同混改业务的条件/环境分析
        7.2.1 分布式能源微网业务
        7.2.2 综合能源服务业务
        7.2.3 竞争性配售电业务
    7.3 电网企业不同混改业务运营模式分析
        7.3.1 分布式能源微网业务运营模式
        7.3.2 综合能源服务业务运营模式
        7.3.3 竞争性配售电业务运营模式
    7.4 电网企业不同混改业务运营成效排序评价模型
        7.4.1 运营成效评价指标体系
        7.4.2 指标赋权模型
        7.4.3 理想物元可拓评价模型
        7.4.4 实例分析
    7.5 本章小结
第8章 研究成果和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致谢
作者简介

(8)国际投资环境保护之国家责任研究 ——以中国海外投资为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前言
第一章 国际投资环境保护问题和国际法律制度
第一节 国际投资之环境保护问题
    一、国际投资与其环境效应问题
    二、国际投资环境保护之国家责任问题
    三、国际投资环境保护之国家责任的法律逻辑分析
第二节 国际投资环境保护相关国际法律制度
    一、国际投资环境保护相关国际法和案例
    二、投资国关于境外投资环境保护之立法
    三、东道国关于外商投资环境保护之立法
    四、投资国与东道国双边投资协定之法律协调
第三节 中国境外投资环境保护现有法律体系及其问题
    一、中国境外投资环境保护现有法律体系介绍
    二、中国境外投资环境保护现有法律体系的问题
第二章 国际投资环境保护之国家预防责任
    第一节 国际投资之环境保护与预防原则
        一、预防原则之概述
        二、国际投资环境保护国家预防责任之体现
        三、中国境外投资中预防责任之体现
    第二节 国际投资环境影响评价方面的国家预防责任
        一、国际投资与环境影响评价
        二、各国环境影响评价之立法实践
        三、中国环境影响评价之立法实践
        四、中国境外投资环境影响评价法律制度之完善
    第三节 国际投资与绿色金融相关之国家预防责任
        一、国际投资与绿色金融
        二、各国关于绿色金融之立法实践
        三、中国关于绿色金融之立法实践
        四、中国境外投资绿色金融法律制度之完善
    第四节 国际投资协定环境条款中国家预防责任
        一、国际投资协定之环境条款
        二、中国投资保护协定中环境条款之现状
        三、中国投资保护协定中环境条款之完善
第三章 国际投资所致环境损害之国家责任及构成要件
    第一节 国际投资所致环境损害之国家责任
        一、传统国家责任理论
        二、国际法不加禁止行为所致国家责任
        三、国际投资所致环境损害的国家责任之具体构成要件分析
        四、中国境外投资所致环境损害的国家责任分析和完善建议
    第二节 私人境外投资所致环境损害之国家归责
        一、域外私人行为之国家归责
        二、中国境外投资所致环境损害之国家归责
第四章 国际投资所致环境损害之国家责任形式、分担机制与免责问题
    第一节 国际投资所致环境损害之国家责任形式
        一、国家责任的主要形式
        二、国际投资所致环境损害相关国家责任的形式
    第二节 国际投资所致环境损害之损失分担机制
        一、跨界损害之损失分担机制
        二、国际投资所致环境损害之损失分担机制
        三、中国境外投资所致环境损害的损失分担机制之完善
    第三节 国际投资所致环境损害的国家赔偿责任之免责情形
        一、同意或重大过错
        二、不可抗力
        三、危难和危急情形
        四、已经采取了一切必要和适当措施
第五章 特定领域国际投资环境问题之国家赔偿责任
    第一节 核领域国际投资所致环境问题之国家赔偿责任
        一、核领域环境损害之国家赔偿责任
        二、中国核领域境外投资所致环境问题之国家责任分析
        三、中国核领域境外投资环境保护法律制度之完善
    第二节 航天领域国际投资所致环境问题之国家赔偿责任
        一、航天领域事故损害之国家赔偿责任
        二、中国航天领域境外投资所致环境损害之国家责任
        三、中国航天领域境外投资环境保护法律制度之完善
    第三节 石油产业领域国际投资所致环境问题之国家赔偿责任
        一、石油产业领域环境损害之国家赔偿责任
        二、中国石油领域境外投资所致环境损害之赔偿责任分析
        三、中国石油领域境外投资环境保护法律制度之完善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9)中信产业基金投资高能环境的案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选题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文献回顾
        1.2.1 国内外产业基金相关研究
        1.2.2 环保行业发展与融资问题研究
        1.2.3 产业基金运作策略研究
        1.2.4 文献述评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点与不足
第2章 产业基金相关理论概述
    2.1 产业基金相关概念
        2.1.1 相关概念界定及特点
        2.1.2 运作机制概述
    2.2 产业基金相关理论
        2.2.1 资源配置理论
        2.2.2 委托代理理论
        2.2.3 激励与约束理论
    2.3 产业基金的投资效应
        2.3.1 规模引导效应
        2.3.2 行业规整效应
        2.3.3 价值创造效应
    本章小结
第3章 中信产业基金投资高能环境案例简介
    3.1 政策背景
    3.2 行业背景
    3.3 投资方介绍
        3.3.1 中信产业基金的介绍
        3.3.2 其他相关投资方介绍
    3.4 融资方介绍
    3.5 案例过程
        3.5.1 筹备母基金
        3.5.2 发起设立子基金
        3.5.3 联合两大PE投资
        3.5.4 项目上市退出
    本章小结
第4章 中信产业基金投资高能环境案例分析
    4.1 投资动因分析
        4.1.1 环保行业投资潜力分析
        4.1.2 环保企业融资困境分析
        4.1.3 集团投资战略分析
        4.1.4 项目融资需求分析
        4.1.5 项目投资潜力分析
    4.2 投资运作策略分析
        4.2.1 母基金聚集头部效应
        4.2.2 母基金阶段参股子基金
        4.2.3 母基金股东直投子基金
        4.2.4 母子基金协同战略管理
        4.2.5 投资周期匹配企业发展周期
        4.2.6 灵活运用两大交易平台
    4.3 风险管理分析
        4.3.1 长期深入行业研究
        4.3.2 科学设计投资流程
        4.3.3 弹性设计交易结构
        4.3.4 多元分散投资风险
    4.4 投资效益分析
        4.4.1 社会效益
        4.4.2 经济效益
    本章小结
第5章 启示与展望
    5.1 启示
        5.1.1 注重前置LP与GP端双向选择
        5.1.2 加强母子基金间的资源交互
        5.1.3 把握全流程风险管理方法
        5.1.4 灵活设计退出方式
    5.2 展望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10)企业杠杆率与区域金融风险影响研究 ——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文献述评
    第三节 研究主要内容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主要内容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一、可能的论文创新
        二、论文不足
第二章 企业杠杆率影响区域金融风险的理论研究
    第一节 概念界定
        一、企业杠杆率
        二、区域金融风险
    第二节 企业杠杆率和区域金融风险的攀升原因
        一、企业杠杆率攀升的原因
        二、区域金融风险的生成机理
    第三节 企业杠杆率影响区域金融风险的理论分析
第三章 企业杠杆率的统计分析和区域金融风险的测度
    第一节 企业杠杆率的现状特征
    第二节 企业杠杆率的描述性统计
    第三节 区域金融风险的测度
        一、测度指标选取
        二、测度模型设定
        三、测度分析
        四、区域金融风险的分布特征
第四章 企业杠杆率影响区域金融风险的实证研究
    第一节 模型设定
    第二节 变量选取及描述性统计
        一、变量选取
        二、变量描述性统计
        三、平稳性检验
    第三节 模型选择
    第四节 实证分析
        一、模型计量
        二、稳健性检验
    第五节 回归结果分析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政策建议
        一、优化企业资产和融资结构
        二、建立区域金融风险指标评价体系
        三、实施有差别的金融政策
参考文献
致谢

四、基础设施投资市场化与国有资本运作(论文参考文献)

  • [1]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化解的主要模式与路径研究[D]. 唐德红. 重庆工商大学, 2021(09)
  • [2]T金融控股集团并购转型模式探究[D]. 张宇. 河北金融学院, 2021(07)
  • [3]基础设施REITs融资模式分析 ——以沪杭甬高速REITs为例[D]. 高展. 江西财经大学, 2021(10)
  • [4]监管趋严背景下地方平台公司投融资模式研究 ——以T城投集团为例[D]. 徐炎. 山东大学, 2021
  • [5]市级政府投融资平台市场化发展研究 ——以LZ城投为例[D]. 王国雄. 重庆工商大学, 2021(09)
  • [6]政府参与对创新效率的影响研究 ——以山东省为例[D]. 刘鑫鹏. 山东财经大学, 2021(12)
  • [7]电网企业混改业务投资分析及运营优化研究[D]. 付晓旭.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1(01)
  • [8]国际投资环境保护之国家责任研究 ——以中国海外投资为视角[D]. 贾辉. 中国政法大学, 2021(11)
  • [9]中信产业基金投资高能环境的案例分析[D]. 唐灵. 湘潭大学, 2020(02)
  • [10]企业杠杆率与区域金融风险影响研究 ——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D]. 何苗. 安徽财经大学, 2020(08)

标签:;  ;  ;  ;  ;  

基础设施投资市场化与国有资本运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