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起搏后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

心脏起搏后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

一、心脏起搏术后切口感染危险因素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张佳佳,张蕾,毛莉娟,陆剑嵘[1](2021)在《1例经皮肝静脉希氏束起搏器植入患者的护理》文中提出自1952年心脏起搏技术用于临床以来,国内外均取得飞快发展。因希氏束起搏下电激动沿正常传导系统下传,更接近生理性心室起搏而拥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1]。头静脉、锁骨下静脉、颈内静脉、腋静脉为常用的起搏电极植入途径。血液透析(血透)患者血管通路功能障碍最常见的原因是因动静脉瘘反复穿刺造成的血栓及血管狭窄[2],其中常见的中心静脉狭窄(central venous stenosis CVS)好发于动静脉瘘同侧,而CVS发生的最主要的危险因素是置入或留置导管[3-4],故一般不主张起搏导线与内瘘同侧植入[5]。

刘毅[2](2021)在《重视医源性创面的防治》文中指出由医疗行为造成的皮肤及深部组织感染、坏死、缺损,被称为医源性创面。目前,导致医源性创面的主要因素为外科手术、放射治疗、介入治疗与药物等。医源性创面属于医源性损伤,这种损伤不违背伦理、法律与相关规定的要求,其损伤程度在可接受的范围内。医护人员可通过技术改进、提高责任心等措施降低医源性创面的发生率和损伤程度,并可借助有针对性的治疗,使该类创面达到良好修复,恢复患者的身心健康。如何预防医源性创面及如何通过有效的治疗以最大限度地降低对患者的损害需要不断探索。故此组织本期重点号,以引起广大同行对医源性创面防治的重视。

葛茂军[3](2021)在《心脏植入性电子装置感染的诊疗与预防》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心脏植入性电子装置(cardiac implantable electronic device,CIED)是治疗心律失常的常用设备。自1958年首次应用以来,CIED使用量逐年增加。与此同时,CIED感染率也随之升高。虽然首次植入CIED的感染率很低,但CIED感染后果严重,往往需要取出设备治疗,感染患者病死率高,卫生经济负担加重。该文结合近期发表的指南、国际共识等文献,系统阐述了CIED感染的流行病学、致病机制及致病菌、相关表现和诊断、风险因素、治疗和预防措施,旨在为预防CIED感染提供理论指导。

张晔,孔晓明,汤燕,孙伟[4](2020)在《心脏起搏系统感染因素的回顾性分析》文中认为目的分析心脏起搏系统感染的发生情况及高危因素。方法选取江苏省人民医院溧阳分院心血管内科2005~2016年行心脏起搏器植入患者631例。平均随访1年。其中感染组24例,非感染组607例。收集患者的基本临床资料、起搏器囊袋位置、起搏器品牌、起搏器类型、起搏器导线类别、手术排序及手术用时等信息。比较感染组患者的感染特征,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起搏系统感染的高危因素。结果我院心脏起搏系统感染率为3.8%,主要为切口/线头感染。感染组患者空腹血糖、血清肌酐明显高于非感染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感染组患者年龄、糖尿病史、起搏器类型、起搏器导线类型、手术排序、手术用时与非感染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将这些因素导入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年龄、糖尿病史、起搏器类型、起搏器导线类型、手术排序、手术用时是心脏起搏系统感染的高危因素。结论起搏系统感染受年龄、糖尿病史、起搏器类型、起搏器导线类型、手术排序、手术用时多种因素影响,避免高龄手术,合理手术排序,减少手术用时是避免心脏起搏系统感染的主要措施。

姜腾飞[5](2019)在《植入心脏起搏器患者延续性护理服务的效果评价》文中认为目的1.调查植入心脏起搏器患者对延续性护理的需求现状以及影响因素2.探讨以患者护理需求为导向的延续性护理对患者生活质量、起搏器参数和遵医依从性的影响。方法第一阶段:在专家函询的基础上自行设计延续性护理需求调查问卷,采用便利抽样法,对山东省某三级甲等医院心内科“心脏起搏器随访群”中符合纳入标准的223名患者使用问卷星进行横断面调查,探寻植入心脏起搏器患者延续性护理的需求现状以及影响因素。第二阶段: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8年4月—2018年10月在山东省某三级甲等医院心内科植入心脏起搏器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单号病房入试验组,双号病房入对照组,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试验组接受以患者需求为导向的延续性护理。分别在患者出院当天和干预3个月后对患者的生活质量、起搏器参数和遵医依从性进行评价。使用SPSS22.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干预方案通过电话随访、微信群和微信公众号3种途径实施,评价工具包括:健康调查简表(the MOS item short from health survey,SF-36)、起搏器参数和患者遵医依从性调查问卷。结果1.植入心脏起搏器患者延续性护理需求总均分是4.38±0.09分;91.9%的患者希望由多学科团队为其提供延续性护理服务;54.7%的患者希望每月提供1次延续性护理服务。多重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文化程度、月收入和年龄是影响患者延续性护理需求的因素。2.干预前两组患者基本情况、健康状况简表(SF-36)、起搏器参数和遵医依从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干预后试验组生活质量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在各维度得分中,试验组在躯体功能引起的角色受限(RP)、总体健康评价(GH)、精力(VT)、社会功能(SF)、情感原因引起的角色受限(RE)、心理健康(MH)等方面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干预后两组患者起搏器参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干预后试验组遵医依从性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植入心脏起搏器患者出院后的延续性护理需求较高,对延续性护理的需求呈现出多样化、多层次的特点,且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在为患者提供延续性护理的过程中,应考虑到患者的需求,实施以患者需求为导向的延续性护理。2.以患者护理需求为导向的延续性护理能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提高遵医依从性、但是对起搏器参数没有影响。

任帅[6](2019)在《老年肺癌加速康复外科应用效果及其影响因素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加速康复外科(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ERAS)在老年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及分析影响加速康复外科应用效果的因素。方法回顾分析因NSCLC于2014年7月至2018年12月在天津市胸科医院胸外科行根治手术治疗且年龄≥65岁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有无对患者常规进行加速康复外科模式管理,将2017年3月至2018年12月的229例患者设为常规开展组,2014年9月至2016年06月的160例患者设为非常规开展组。而2016年7月至2017年2月为本中心医护学习加速康复外科理念阶段,只对患者尝试实施了个别加速康复外科措施,本研究将此阶段资料排除。比较两组患者间术后并发症、术后住院时间、胸管留置时间、出院后30天内非计划再入院率的差异。并以术后并发症、术后住院时间作为客观指标分析加速康复外科应用效果的影响因素。依据是否发生术后并发症将常规开展组患者进一步分为并发症组与非并发症组,分析老年NSCLC患者应用加速康复外科后出现并发症的危险因素。依据常规开展组患者的中位住院时间将常规开展组患者进一步分为术后住院时间>6天组与术后住院时间≤6天组,分析老年NSCLC患者应用加速康复外科后术后住院时间>6天的危险因素。结果1.常规开展组与非常规开展组间年龄、性别、手术时间等情况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术后效果具有可比性。非常规开展组术后住院日为[9(8,12)]天,长于常规开展组[6(5,8)]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常规开展组胸管留置时间[5(4,9)]天,长于常规开展组[3(3,5)]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常规开展组术后30天内非计划再入院率为3.1%,高于常规开展组的2.7%,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开展组64例(27.9%)术后出现并发症,非常规开展组术后62例(38.8%)出现并发症,两组间并发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依据Clavien-Dindo分级系统对患者并发症归类,Ⅰ级及Ⅱ级并发症定义为轻度并发症,Ⅲ级及以上定义为严重并发症。常规开展组轻度并发症44例(19.2%),非常规开展组轻度并发症46例(28.8%),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严重并发症常规开展组为20例(8.7%),非常规开展组为16例(10.0%),两组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2.单因素分析显示,常规开展组患者术后出现并发症的危险因素为年龄>69岁、有吸烟史、FEV1%≤80%、FEV1/FVC≤0.70、NLR>2.4、开放手术、手术时间>136 min、切除大于一个肺叶、ERAS方案依从性≤79%(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69岁(OR=2.922;95%CI:1.425-5.990;P=0.003)、FEV1%≤80%(OR=2.978;95%CI:1.354-6.548;P=0.007)、切除大于一个肺叶(OR=3.760;95%CI:1.502-9.414;P=0.005)、手术时间>136 min(OR=2.189;95%CI:1.065-4.500;P=0.033)、ERAS方案依从性≤79%(OR=2.881;95%CI:1.363-6.089;P=0.006)为出现术后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常规开展组术后中位住院时间为6天。单因素分析显示,患者伴慢性病、开放手术、手术时间>136min、术中出血量>100ml、ERAS方案依从性≤80%、FEV1%≤79%为常规开展组术后住院时间>6天的危险因素(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伴慢性病(OR=2.058;95%CI:1.149-3.686;P=0.015)、手术时间>136 min(OR=1.967;95%CI:1.114-3.474;P=0.020)、ERAS方案依从性≤79%(OR=1.905;95%CI:1.028-3.527;P=0.040)为常规开展组术后住院时间>6天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1.加速康复外科可减少老年NSCLC患者术后并发症,以减少轻度并发症为主,对严重并发症无影响。同时加速康复外科可缩短老年患者术后胸管留置时间及术后住院日,而不增加术后30天内非计划再入院率。因此,老年NSCLC患者可以从加速康复外科中获益。2.年龄过大、术前FEV1%低、手术切除范围大、手术时间长、ERAS方案依从性低等为老年NSCLC患者接受加速康复外科模式治疗后术后发生并发症的危险因素。伴慢性病、手术时间长、ERAS方案依从性低等为老年NSCLC患者接受加速康复外科模式治疗后术后住院时间>6天的危险因素。临床中应针对术后发生并发症、术后住院时间延长的危险因素提早处理,并根据这些危险因素对目前现有的加速康复外科方案进行补充或修改,提高患者对加速康复外科方案的依从性,进一步促进老年肺癌患者术后快速康复。

潘轶文[7](2016)在《心脏植入装置感染的危险因素及处理策略分析》文中指出目 的探讨心脏植入装置感染的危险因素及处理策略。方 法回顾性分析1995年1月至2016年2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心血管内科住院治疗的心脏植入装置感染患者60例。收集患者的基本临床资料、处理策略及随访资料,对患者合并疾病、手术次数、囊袋血肿等危险因素进行总结分析,探讨心脏植入装置感染的危险因素,及心脏植入装置感染后不同处理策略的临床预后。结果60例患者,女性25例(41.7%),平均年龄66.3±13.4岁;20例(33.3%)病原菌培养阳性,40%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发生在CIED植入/更换术后14天到96个月(中位:18个月),其中早期感染(<1月)6例(10%)、中期感染(1-12月)23例(38.3%)、延迟感染(12~24月)10例(16.7%)、远期感染(>24月)21例(35%);早期感染患者中,女性(p=0.037)、术后曾发生囊袋血肿的患者(p=0.037) CIED感染的发生率显着增加;延迟感染患者中,合并疾病中伴有糖尿病(p=0.020)、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p=0.007)、心肌病(p=0.020)、心功能不全(p=0.038),及曾植入复杂类型的CIED(包括ICD、CRT-P/D)(p=0.021)的患者CIED感染的发生率显着增加。其中CRT-P/D感染患者5例,感染发生率为1.2%;CRT植入术后的感染风险与高龄(p=0.044),及合并脑梗死(p=0.042)、痛风(p<0.001)、甲状腺功能减退(p<0.001)、肿瘤(p<0.001)显着相关。60例患者中,表现为单纯囊袋感染52例(86.7%),全身感染8例(13.3%)。合并糖尿病(p=0.047)、低蛋白血症(p=0.047)的患者,发生单纯囊袋感染风险增加;合并心肌病(p=0.007)、心功能不全(p=0.031)的患者全身感染的发生率显着增加。所有患者入院后行清创引流13例(22%),电极离断12例(20%),导线拔除35例(58%);不同感染程度患者的处理策略选择的差异均无统计意义。患者入院后抗生素平均应用14.9±8.0天;全身感染组抗生素平均使用天数显着多于单纯囊袋感染组[(19.7±10.2) vs (13.0±6.5), p=0.048]。 CIED感染处理后随访1-90个月(中位:48个月)。其中15例感染复发,复发率为25.0%,发生于抗感染治疗后1-27个月(中位:5个月);导线拔除组的感染复发率显着降低(清创引流vs导线拔除,46.2%vs 5.7%,p=0.013;电极离断vs导线拔除,53.8%vs 5.7%,p<0.001)。根据导线拔除方式,分为经静脉组(38例)和开胸组(4例)。开胸组电极导线植入时间显着长于经静脉组[(105.7±48.2)vs(49.0±44.0),p=0.042];住院天数显着长于经静脉组[(14.9±4.6)vs(24.3±8.1),p=0.005]。两组患者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手术成功率及复发率均无显着差异。结论本中心CIED感染病原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女性,复杂类型CIED,术后囊袋血肿及伴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糖尿病、心肌病、心功能不全均可影响CIED感染患者的感染时期;高龄,合并脑梗死、痛风、甲状腺功能减退、肿瘤是CRT植入患者感染的高危因素;合并糖尿病、低蛋白血症是发生单纯囊袋感染的危险因素,合并心肌病、心功能不全是发生全身血行感染的危险因素。拔除导线,将CIED完全移除是感染患者的最佳处理策略。经静脉途径可有效拔除电极导线,减少患者住院天数。

张玉琨[8](2013)在《心血管植入式电子器械装置的并发症研究及其对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心血管植入式电子器械装置(cardiovascular implantable electronic devices,CIED)在临床上已经广泛使用多年,其主要包括单、双腔植入式永久起搏器(permanentpacemaker,PPM)、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implantable cardioverter defibrillator,ICD)、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器械(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CRT)。单、双腔植入式永久起搏器常用于有症状的心动过缓、房室传导阻滞及慢-快综合征等,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主要用于反复发作危及生命的室性心动过速及室颤,心脏再同步化治疗主要用于难治性的慢性充血性心衰。起搏器的治疗效果已毋庸置疑,但是术后的多种并发症却一直困扰着广大的患者及临床医生。因此,研究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后并发症的危险因素,以指导医师选择合适的患者进行合适的治疗及指导术后的护理就显得十分重要。另外,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作为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的一种有效的非药物治疗方法,能够改善患者心力衰竭的症状,提高运动耐力,降低病死率,在这里,我们通过观察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效果,进一步探讨其治疗机制及目前存在问题。实验一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常见并发症临床分析目的:本部分研究回顾分析唐都医院心内科2006年~2011年446例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手风琴式并发症严重程度分级系统(2009)进行分级,对并发症进行系统分析。通过应用χ2检验及Logistic单因素分析寻找永久性起搏器植入术后并发症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同时因为各个并发症并无明显联系,我们希望能分别找到发生率比较高的几个并发症的危险因素。方法:1.回顾分析2006年6月~2011年7月446例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患者的临床资料,研究内容包括患者的年龄、性别、诊断、植入的起搏器的类型、术前血液检测指标、术中测试参数、程控数据以及术后发生各类并发症等。2.按照手风琴式并发症严重程度分级系统(2009),本研究主要针对并发症包括:囊袋血肿、感染、电极脱位、起搏器综合征和其他特殊类型并发症。有些患者同一个起搏器同时或不同时段发生不只一次并发症,只统计为一次,但在各个并发症分析时分别分析。3.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例数(百分比)描述,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描述,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中位数(四分位数)描述。应用χ2检验,P<0.05视为潜在危险因素。应用单因素Logistic回归法进行比较,P<0.05为有危险因素的可能。结果:1.入选患者情况:2006年6月至2011年7月唐都医院心内科行永久性起搏器植入术住院患者,共446人次入选研究,男性236人次(52.9%),女性210人次(47%);平均年龄56.7±18.4岁,入选所有患者术前血常规示WBC计数5.16±1.26×10E9/L,PLT计数216.23±56.95×10E9/L,凝血酶原时间(PT)11.56±1.12S,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28.27±5.14S。入院诊断疾病种类中病态窦房结综合征179例(40.1%),三度房室传导阻滞127例(28.4%);二度II型房室传导阻滞27例(6%),双结病变3例(0.67%),慢-快综合征28例(6.2%),起搏器更换58例(13%),扩张型心肌病20例(4.4%),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2例(0.44%),缺血性心肌病1例(0.22%),室性心动过速1例(0.22%)。起搏器植入类型中VVI80例(17.9%),DDD、DDDR344例(77.1%),CRT21例(4.7%),ICD1例(0.22%)2.并发症发生情况:所选患者成功植入起搏器,共发生并发症21例,发生率为4.7%,其中VVI发生并发症的共3例,占总并发症的14.2%;DDD、DDDR发生并发症的共18例,占总并发症的33.3%。各类并发症中以囊袋血肿、囊袋感染居多,分别为7例(33.3%)、5例(23.8%)。3.术后并发症危险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属于并发症的危险因素之一,而性别与并发症的发生关系不大;术前白细胞计数与囊袋感染发生有关,即术前白细胞较低时发生感染的趋势增高;术前血小板计数与囊袋血肿发生有关,当术前血小板计数较低时血肿的发生率明显上升;术前PT值与囊袋血肿发生有关,当术前PT值的增高,血肿的发生率有所增高;术前APTT值与囊袋血肿发生有关,当术前APTT值的增高,血肿的发生率显着上升。结论:通过对唐都医院心内科2006年6月至2011年7月行永久性起搏器植入术住院患者的资料研究,我们得出如下结论:(1)我院446例起搏器植入术后住院患者发生并发症的占4.7%,其各类并发症中以囊袋感染、囊袋血肿居多,发生率分别为33.3%、23.8%。(2)χ2检验结果显示,年龄>60是发生起搏器植入术后并发症的潜在危险因素,性别与其关系不大;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前白细胞低是囊袋感染的危险因素之一;术前血小板计数低、PT值高、APTT值高与发生囊袋血肿风险有相关性。实验二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观察目的:本部分研究为回顾性分析唐都医院心内科2010年7月~2012年7月共43例患者进行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的临床资料,观察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效果,探讨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机制及目前存在问题。方法:对2010年7月~2012年7月唐都医院心内科共43例患者植入CRT器械,其中男26例,女17例,年龄14~79岁,平均(52.5±9.3)岁。原发病为扩张型心肌病34例,缺血性心肌病8例,高血压性心脏病1例,其中4例患者安装双心室同步房室顺序起搏自动复律除颤器,分别通过对其临床症状、体征变化及6分钟步行距离检测(6MWT)、常规十二导联心电图QRS波时限检测、超声心动图测定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左室舒张末前后径(LVEDD)、心脏组织多普勒测定左右室同步性差值、抽静脉血检测血清BNP来进行观察临床心功能改善情况。统计方法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所有数据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数据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结果:随访3~6个月,其中1例患者死亡,其余患者术后的病情均有不同程度改善,主要体现在:静息状态下超声心动图显示LVEF提高,LVEDD减小,左室心功能显着改善;心肌组织多普勒超声检测可见左室内各部位室壁收缩期延迟时间减少,左右心室间不同步差值<40ms,提示室壁运动不协调左右心室不同步明显改善;静息十二导联心电图示QRS波变窄;6分钟步行距离明显增加,症状减轻,生活质量改善。无出血、血肿及感染等相关并发症,CRT各电极导线均未发生脱位。结论:心脏再同步化治疗能显着改善药物治疗无效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不全症状。

姚晓丹[9](2012)在《起搏系统感染的原因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分析心脏起搏系统感染的发生情况及其易患因素,探索起搏系统感染的诊治方法和防范措施,为改进和规范起搏人群的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连续调查1996年6月至2011年12月在昆明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植入或重建起搏系统、资料完整的1829例患者(男1247例、女582例,年龄最小2岁、最大95岁,平均64.59±14.49岁),共发生起搏系统感染30例(男23例、女7例,年龄最小2岁、最大88岁,平均61.07±18.90岁)。收集30例患者的基线资料、感染特征、治疗干预、疗效转归情况,与未发生起搏系统感染的患者对比,分析起搏系统感染的易患因素、治疗干预方法及效果,采用SPSS17.0版统计软件处理调查数据,以P<0.05判为差异有显着性,评价优化起搏系统感染防治的策略。结果:1.1829例起搏器植入或重建患者中共发生起搏系统感染30例(1.64%),男23例(1.84%),女7例(1.20%),性别差异无显着性(P=0.31)。年龄最小2岁、最大88岁,平均61.07±18.90岁。其中<60岁12例(1.63%),≥60岁18例(1.65%),两个年龄组间感染发生率的差异无显着性(P=0.98)。2.起搏系统感染发生时间最短术后1周、最长术后84月,中位数3月,四分位数间距14月。按发生率排序依次为发生在术后1-12月12例(40%)、术后1月以内10例(33%)、术后1年以后8例(27%),其中术后2年以后3例(10%)。3.起搏系统感染的类型按构成比排序依次为:囊袋脓肿/破溃/坏死12例(40.0%),切口感染9例(30.0%),起搏器和/或导线外露9例(30.0%),起搏系统相关感染性心内膜炎0例(0.0%)4.同日手术排序与起搏系统感染无相关性(P>0.05)。5.起搏系统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按相对风险比排序依次为:囊袋血肿(OR=10.41,p<0.001)、3次以上重建起搏系统(OR=5.63,p<0.05)、合并糖尿病(0R=4.92,p<0.05)、急性期起搏导线脱位(OR=4.62,p<0.001)、手术时间≥3小时(OR=4.28,p<0.05)。术前预防性使用抗生素(0R=0.082,p<0.001)是感染的保护因素。6.4例(13.3%)患者行囊袋分泌物细菌培养6次,3次培养阳性(50%),分别为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1例,金黄色葡萄球菌、松鼠葡萄球菌二重感染1例,沙门氏菌感染1例。7.30例患者共行69例次治疗干预,按构成比排序依次为:20例次(30.0%)囊袋清创后原位深埋;16例次(23.2%)起搏系统部分/全部重建;14例次(20.3%)局部清创不打开原囊袋;9例次(13.0%)同侧/对侧异位重建囊袋;7例次(10.1%)全部/部分拔出原起搏导线。8.16例次起搏系统重建中,起搏器重建3例次(4.3%);电极导线重建4例次(5.8%);联合重建9例次(13.0%)。2例次(12.5%)延期重建。1例(3%)撤出起搏系统后放弃重建。9.30例起搏系统感染患者随访最长338月、最短2月,中位数46月,四分位数间距96月。29例(97%)感染痊愈、起搏系统正常运行,1例(3%)感染好转(p<0.001)结论:1.昆医附一院起搏系统感染发生率约1.64%,似无性别差异。在以60岁以上人群为主的起搏患者中似无年龄差异。超过2/3的起搏系统感染发生在术后1年以内,不足1/3发生在起搏系统建立1年以后,提示起搏系统感染原因复杂,需在整个起搏系统运行期间规范随访、及时诊治。2.起搏系统感染的发生发展受多因素影响,主要易患因素似依次为:囊袋血肿、术前未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多次部分/完全重建起搏系统、合并糖尿病、起搏导线脱位。同日手术排序与是否发生感染似无关系。3.起搏系统感染几乎100%属局部感染,约2/3导致囊袋溃破或起搏装置外露,1/3感染由线头排异继发或属未深达囊袋的切口感染。提示加强对患者的健康教育和优化随访,可将部分起搏系统感染消灭在萌芽状态,确保起搏系统运行高效、安全、经济、简便。4.遵循个体化原则,适时、果断采取局部清创、囊袋清创、原位深埋、同侧异位部分/完全重建、对侧部分/完全重建、部分/完全撤出原系统、局部/全身抗感染、营养支持等措施的一项或多项,可使97%的起搏系统感染治愈,确保起搏系统正常运行。5.接近1/2的起搏系统感染最终需部分或完全重建起搏系统方能治愈。影响起搏系统感染疗效的主要因素依次为:就诊不及时、决策不当、残留电极导线未拔除等。提示对某些顽固重症起搏系统感染,应及时果断实施重建或拔除电极导线。

赵秀群[10](2003)在《永久起搏器术后并发症及预防护理进展》文中研究表明

二、心脏起搏术后切口感染危险因素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心脏起搏术后切口感染危险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1例经皮肝静脉希氏束起搏器植入患者的护理(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2 护理
    2.1 多学科合作团队成员讨论手术是否可行及手术风险
    2.2 优化术中护理
        2.2.1 心理护理
        2.2.2疼痛的观察与护理
    2.3 术后主要并发症的预防
        2.3.1 预防电极脱位
        2.3.2 预防出血
        2.3.3 预防静脉并发症
    2.4 出院后延续护理
        2.4.1 伤口的自我管理与自我监测
        2.4.2 内瘘居家护理

(4)心脏起搏系统感染因素的回顾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方法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起搏系统相关易感因素对感染率的影响
    2.2 感染类型及感染时间比较
    2.3 起搏系统相关危险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3 讨论

(5)植入心脏起搏器患者延续性护理服务的效果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文献综述
    1 心脏起搏器
        1.1 构成元件和类别
        1.2 植入技术的发展历程
        1.3 临床应用情况
    2 延续性护理
        2.1 定义
        2.2 植入心脏起搏器患者实施延续性护理的必要性
        2.3 植入心脏起搏器患者延续性护理的开展情况
    3 技术路线图
第一部分 植入心脏起搏器患者延续性护理需求调查问卷的编制和应用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问卷的构建方法
        1.3 预实验
        1.4 问卷信效度检验
        1.5 研究工具
        1.6 资料收集的方法
        1.7 统计分析
        1.8 质量控制
    2 结果
        2.1 研究对象的基线资料
        2.2 植入心脏起搏器患者对延续性护理实施内容的需求情况
        2.3 植入心脏起搏器患者对延续性护理服务实施形式的需求情况
        2.4 不同人口学资料影响植入心脏起搏器患者延续性护理需求得分比较
    3 讨论
        3.1 植入心脏起搏器患者人口学特征分析
        3.2 植入心脏起搏器患者延续性护理实施内容的需求情况
        3.3 组建多学科团队,为患者提供更加全面的护理
        3.4 影响植入心脏起搏器患者延续性护理需求的因素分析
    4 局限性和展望
第二部分 植入心脏起搏器患者延续性护理效果评价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3 制定延续性护理方案
        1.4 预实验
        1.5 实施延续性护理
        1.6 资料的收集和整理
        1.7 统计分析方法
        1.8 质量控制
        1.9 伦理学问题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干预前一般资料比较
        2.2 两组患者干预前生活质量比较
        2.3 两组患者干预前起搏器参数比较
        2.4 两组患者干预前遵医依从性比较
        2.5 两组患者干预后生活质量比较
        2.6 干预后两组患者起搏器参数比较
        2.7 干预后两组患者遵医依从性比较
    3 讨论
        3.1 植入心脏起搏器患者的基本情况
        3.2 以需求为导向的延续性护理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3.3 以患者需求为导向的延续性护理提高患者的遵医依从性
        3.4 延续性护理对心脏起搏器电子性能的影响
结语
    1 研究结论
    2 创新性
    3 局限性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发表论文

(6)老年肺癌加速康复外科应用效果及其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一、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1.2 方法
        1.2.1 研究分组
        1.2.2 术后并发症定义
        1.2.3 围术期管理方案
        1.2.4 依从性
        1.2.5 出院标准
        1.2.6 统计学方法
二、结果
    2.1 患者基本情况
    2.2 常规开展组与非常规开展组术后效果比较
    2.3 常规开展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分析
6天的危险因素分析'>2.4 常规开展ERAS患者术后住院时间>6天的危险因素分析
三、讨论
    3.1 老年肺癌患者应用加速康复外科的效果
    3.2 加速康复外科效果影响因素
    3.3 本研究的局限性
四、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综述 加速康复外科在老年患者围手术期的应用现状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7)心脏植入装置感染的危险因素及处理策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缩略词表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处理策略
    1.3 抗感染处理后抗生素应用
    1.4 CIED再植入
    1.5 随访
    1.6 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临床基本资料
    2.2 危险因素分析
    2.3 本中心植入CRT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
    2.4 处理策略分析
    2.5 CIED再植入分析
3. 典型病例
    病例一 CRT超反应感染性记内膜炎一例
    病例二 CRT升级术后感染一例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8)心血管植入式电子器械装置的并发症研究及其对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文献回顾
实验一 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常见并发症临床分析
    研究目的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本研究局限性
实验二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观察
    研究目的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
致谢

(9)起搏系统感染的原因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术语对照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文章
致谢

(10)永久起搏器术后并发症及预防护理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术后并发症及其相关因素研究
    1.1 术后感染[1, 2]
    1.2 电极、导线故障
    1.3 心律失常
    1.4 起搏综合征[2]
    1.5 血栓及栓塞[8]
    1.6 起搏器干扰
2 预防护理的发展
    2.1 感染的预防及处理
        2.1.1 加强经空气传播性感染的预防
        2.1.2 防止局部出血或积血技术进展
        2.1.3 增加保护囊袋的技巧[11]
        2.1.4 局部观察及处理的特殊要求
    2.2 术后心电监测技术发展
    2.3 活动护理
        2.3.1 活动时间的改变
        2.3.2 活动注意事项
        2.3.3 出院后活动范围扩大
    2.4 抗干扰的护理进展
    2.5 其他护理
3 小结

四、心脏起搏术后切口感染危险因素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1例经皮肝静脉希氏束起搏器植入患者的护理[J]. 张佳佳,张蕾,毛莉娟,陆剑嵘. 介入放射学杂志, 2021(06)
  • [2]重视医源性创面的防治[J]. 刘毅. 中华烧伤杂志, 2021(03)
  • [3]心脏植入性电子装置感染的诊疗与预防[J]. 葛茂军. 华西医学, 2021(03)
  • [4]心脏起搏系统感染因素的回顾性分析[J]. 张晔,孔晓明,汤燕,孙伟. 国际老年医学杂志, 2020(06)
  • [5]植入心脏起搏器患者延续性护理服务的效果评价[D]. 姜腾飞.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9(06)
  • [6]老年肺癌加速康复外科应用效果及其影响因素分析[D]. 任帅. 天津医科大学, 2019(02)
  • [7]心脏植入装置感染的危险因素及处理策略分析[D]. 潘轶文. 浙江大学, 2016(02)
  • [8]心血管植入式电子器械装置的并发症研究及其对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观察[D]. 张玉琨. 第四军医大学, 2013(01)
  • [9]起搏系统感染的原因与对策研究[D]. 姚晓丹. 昆明医科大学, 2012(11)
  • [10]永久起搏器术后并发症及预防护理进展[J]. 赵秀群. 现代护理, 2003(04)

标签:;  ;  ;  ;  

心脏起搏后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