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英语复句的结构形式和修辞功能

论英语复句的结构形式和修辞功能

一、浅论英语矛盾修辞法的结构形式及修辞功能(论文文献综述)

司家瑜[1](2019)在《近百年《诗经》“比”之研究综述(1900年至今)》文中研究指明“赋、比、兴”是围绕《诗经》产生的三个传统诗学概念,“比”作为其中一个独立的范畴,初见于《周礼》。关于《诗经》“比”的研究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历来受古今学者的重视。对于近代以前“比”的研究资料,萧华荣先生在《意境·典型·比兴编》一书中已作过汇集。但还未有学者对1900年以来“比”的研究作单独的整理与归纳。1900年以后《诗经》“比”的研究和之前相比,研究范式上发生了巨大的嬗变,研究成果也是硕果累累。这一时期众多的学术成果是值得以一篇综述来全面梳理的。于是,本文从这个研究空缺入手,将1900年至今《诗经》“比”的研究按研究历程的特点,分为三个阶段:一、20世纪初至建国前,由于西方“文学”与“史”的观念引入中国,于是《诗经》“比”的研究从“宗经”的传统下脱离出来,开始纳入文学、史学的范畴,为后世开启了新范式;二、建国后至改革开放前,受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诗经》“比”的研究成果数量极少,且研究的目的是为社会主义新民歌服务。但这一时期也不乏重要的成果出现;三、改革开放后至今,《诗经》“比”的研究迎来了全新风貌,研究成果也最为丰富。由于受西方学术思潮的影响,“比”的研究范式再次发生嬗变,在之前研究视角的基础上,开始运用跨文化、跨学科的研究方法以开拓新的领域。总体呈现出细化、深入的学术特点。本文再按每一阶段的研究视角进行归类,总体包括本义考据、表现方法、思维方式、美学价值、研究史、文化起源、比较研究等几个方面。其中,只有表现方法的研究是从1900年至今始终没有离开学术视野的,受学者关注最久。此外,本文不仅对研究文本做了详细分析总结,且对不同学者观点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进行了大致描述,并尽量客观地评价其得失。在文章最末的结语部分,针对《诗经》“比”当前的研究不足之处,笔者尝试提出了几点建议。总之,本文全面勾勒了20世纪以来《诗经》“比”的研究脉络,探讨了其中的成绩与不足,以期让读者对20世纪以来《诗经》“比”的研究有一个清晰的印象,为今后这一领域的研究提供参考。

谢茹[2](2020)在《建国三十年(1949-1978)汉语新词新语研究 ——基于《100年汉语新词新语大辞典》的考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949年新中国成立,这是中国现代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事件。随着新的国家制度的建立,整个中国大陆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的语言生活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就为现代汉语语言研究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从1949年至1978年,新中国经历了多次变革,从建国初期维护社会制度的稳定,到进行大规模、大范围、多层次的社会主义改造,再到“十年浩劫”,直至拨乱反正,改革开放。语言与社会密不可分,语言是社会的本质属性之一。语言随着社会的产生而产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在语言的各要素中,词汇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最为密切,词汇对社会生活的反映也最为迅捷。词汇是社会生活的“晴雨表”,社会生活中的任何变化都可能会在语言词汇中留下痕迹。在社会发展变化的急剧时期,语言词汇的发展变化则更为显着。建国三十年是现代汉语史上急剧变化的时期,因此建国三十年词汇研究是现代汉语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本课题研究共设立五章内容。第一章是“绪论”,简要介绍课题的研究对象、研究范围、研究现状、研究意义和价值、研究思路及方法等相关基础内容,为下文的具体研究做好铺垫。第二章是“建国三十年新词语概况研究”。这一章主要考察建国三十年新词语的语表特征、语法特征以及语义特征,并从社会因素及语用动因角度分析新词新语特征的成因。考察发现建国三十年的新词新语从语表特征上看,语音形式普遍较长,政治领域类新词语数量最多,自源类新词语占主体;从语法特征上看,名词性新词语数量最多,偏正式构词结构类型为主,说明法、简缩法、修辞法是当时新词语的高频构造方法;从语义特征上看,词义架构单一,异名同指及类义现象突出。当时的社会现状以及求新、尚简、崇高的语用心理对新词新语特征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第三章是“《大辞典》与《现汉》共收词语研究”。这一章主要介绍留存至今的两部词典共收词语的概况,并考察共收词语的语义及语法功能的发展演变。统计调查发现,建国三十年新词新语只有26.9%比例的新词语留存至今,成为两部词典的共收词语。大部分共收词语都是要通过自身的发展变化才能适应当今的语言生活。这种变化主要发生在共收词语的语义方面,既包括词语理性意义的变化,也包括词语色彩意义的变化。理性意义的变化指的是两部词典共收词语义项数量的变化以及一个义项内部的深化、扩大、缩小、转移等变化;色彩意义的变化指的是两部词典共收词语不同色彩之间的转化。两部词典共收词语语法功能的发展变化主要指的是词语不同词类之间的转变。第四章是“《现汉》未收词语研究”。这一章主要介绍《大辞典》中存在但《现汉》却并未收入的词语的概况,重点探究《现汉》未收词语的成因,并探讨了未收词语的重新启用问题。据统计,大部分建国三十年时期产生的新词新语在当今的语言生活中都是处于衰亡状态的。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人们价值观念的改变、新词新语的自身特征、语言的明确性原则、语言的经济性原则是建国三十年新词语大量衰亡的原因。最后一章为“结语”。这一章对整个课题的全部内容进行总结概括,并就课题未来的研究方向等相关问题进行简要论述。

顾红娟[3](2019)在《目的论视角下莫言《蛙》比喻辞格的翻译研究 ——以日英译本为例》文中提出修辞的使用可以使文学作品更加生动,不仅丰富了小说的内容和形式,还凸显了其中的人物形象。莫言的小说《蛙》能取得巨大成功,多种修辞格的运用起着极为关键的作用,而其中使用最多的就是比喻。由于历史和文化交流的影响,汉英日比喻辞格存在异同点。因此在翻译文学作品时,如何处理好各种比喻辞格的翻译并在译本中保留其功能及文化韵味对译者而言是一大挑战。本文以莫言作品《蛙》、吉田富夫日译的《蛙鸣》和葛浩文英译的《Frog》中比喻辞格的翻译为研究对象,以目的论为理论依据,采用文献研究、定性研究和例证分析法,运用目的论的三个基本原则对《蛙》日译本及英译本中比喻辞格的具体翻译策略和方法进行分析,研究两位译者翻译策略和方法选择的原因及其在译文中产生的效果。目的论作为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的核心理论,对传统翻译理论而言是一个重大突破。其将翻译视作是一种有目的的人类活动,强调翻译的目的性,认为翻译的目的是决定整个翻译行为的首要因素。并提出了在翻译行为过程中必须遵循的三大基本原则:目的原则、连贯原则、忠实原则。目的论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译者与目的语读者的地位和重要性,强调了他们在翻译和理解过程中的创造性与参与度。本研究发现:功能翻译目的论认为翻译不仅是语言的转换,同时也是文化的转换。人类思维方式在源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中的异同决定了文化传播的难易程度。由于汉英日三国文化的差异,译文不可能与原文达到完全等值。而目的原则作为目的论的核心,要求译文能在目的语文化和情境中,按照目的语读者期待的方式发生作用。因此,为了达到译文的预期目的,对于比喻辞格的翻译,吉田富夫和葛浩文基本都遵循了目的论的三个原则,在充分理解原文的基础上,考虑目的语读者的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根据不同比喻辞格的特征分别采取了以明喻译明喻、以隐喻译明喻、以隐喻译隐喻、以明喻译隐喻、以借喻译借喻、以明喻译借喻、以隐喻译借喻,省略或替换喻体形象、意译等不同翻译策略,并遵循目的语习惯性表达进行适当的成分变化和语序调整,做到语内和语际连贯,创造出对目的语读者来说可接受的译文,在传达原文信息的同时尽可能保留与原文同样的修辞及文化效果。本研究在目的论指导下提出的关于比喻辞格的日英翻译策略和方法为今后修辞翻译中一些具体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李彭琳[4](2017)在《英语矛盾修辞法结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矛盾修辞法是以独特的形式存在于语言中的。人们在运用语言的时候需要具有逻辑性,在考虑问题的时候要注意首尾之间的联系。但事实上人们在使用语言时,通常情况下会出现缺少协调性、相反的意思和彼此矛盾的两个词同时使用,矛盾修辞法其实就是用来表现一些既对立又矛盾的说法,但其中隐藏着许多深刻的道理。

王菁[5](2015)在《“整合理论”视角下的矛盾修辞法》文中提出矛盾修辞法将相互矛盾甚至相互对立的词语组织在一起,构成词面上的自相矛盾,形成修饰与被修饰或限制与被限制的关系。矛盾修辞法的主要构成有形容词+名词、形容词+形容词、动词+副词等。本文首先分析了矛盾修辞的构成,其次从"整合理论"角度分析矛盾修辞法,最后介绍了矛盾修辞的主要作用。

王晋秀[6](2013)在《博弈论关照下的矛盾修辞法认知析解》文中认为矛盾修辞法因其修辞效果突出而在语言运用中俯拾即是。本文首先论述了矛盾修辞法的认知属性,对支撑矛盾修辞法存在的哲学理据进行了深入探究,因为有了理据矛盾修辞法才有存在的理由。通过研究发现矛盾修辞法植根于体验哲学。由于人具有体验性,首先会对自身存在的各类矛盾进行不断的认知和体验,进而扩展到外部世界,推广到语言运用上,为矛盾修辞法这样一种将矛盾语义并置,以产生矛盾、化解矛盾的方式达到修辞效果的修辞格的出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对矛盾修辞法的哲学理据探微之后,文章以全新的视角挖掘了矛盾修辞法的生成过程。由于矛盾修辞法独特而复杂的构成形式,一般对其生成过程的认知比较困难。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全新的认知矛盾修辞法的视角,那就是借助经济学领域的博弈论对这矛盾修辞法进行阐释和认知。运用博弈论模型大大简化了对矛盾修辞法生成过程的认知,其生成过程可拟构为三个步骤:1)局中人平衡对立:矛盾修辞法中的矛盾语义作为博弈的局中人保持初始状态的平衡对立;2)策略打破平衡:矛盾语义不能共存,必须进行博弈。语境是作为局中人的矛盾语义各自采用的策略,策略会有高下之分,所以语境会偏向一方,这样平衡就被打破了;3)形成效用最佳的固定支付函数:平衡被打破之后,矛盾语义分出了主次,它们各司其职,共同合作,产生了效果最佳的固定支付函数,这便是矛盾修辞法。博弈论中的局中人与矛盾修辞法中的矛盾语义有着极高的相似度,所以采用博弈论为研究矛盾修辞法的生成过程提供了新的突破点。最后,本文总结归纳了矛盾修辞法的四类认知功能:语言警奇性、语义易解性、情感深邃性及哲理丰沛性。矛盾语义通过博弈达成协议,舍弃自我一部分利益维护整体的利益,从而达到矛盾修辞法整体效用的最佳化,这四类认知功能便是矛盾语义博弈后形成的效用最佳的支付函数的具体表现。

邵钰婷[7](2013)在《浅析“矛盾”在英语中的表现形式》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旨在通过矛盾修辞实例对英语中矛盾修辞法的构成方式及其修辞效果进行分析,同时探讨英汉矛盾修辞法的结构差异,加深对矛盾修辞法的认识。

宋臻臻[8](2012)在《英语矛盾修辞法结构分析》文中指出矛盾修辞法在英语中广泛使用,它是由截然相反的两个意义结合在一起,体现辩证统一的语义特征。矛盾修辞法通过同一事物中两个对立因素的相互映衬来表达深刻的涵义,其矛盾的对立不仅体现在词汇搭配上,也体现在句子结构中,本文试从这两方面进行分析,使读者能够对矛盾修辞法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孙毅,王晋秀[9](2012)在《汉英对比视界中矛盾修辞法的哲学底蕴疏议》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矛盾修辞法作为一种修辞手段在汉英语言中俯拾即是,本文就这一传统意义上的修辞格进行微观的汉英对比,发现其具有主观性、整体性和意境性三大共通之处,但同时也存在距离、语音、词性等方面的差异。据此,本文在求同存异的基础上进一步从宏观上深入探究了矛盾修辞法植根于其中的哲学理据——体验哲学。

王珍[10](2010)在《矛盾修辞法中的人际态度评价意义》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语境理论和物理学张力概念为基础,运用评价理论的次系统——态度系统,探索了矛盾修辞法所在交际方面的评价意义。本文发现矛盾修辞法可以表现三种态度意义:正面的、负面的和正负参半的态度评价意义。

二、浅论英语矛盾修辞法的结构形式及修辞功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论英语矛盾修辞法的结构形式及修辞功能(论文提纲范文)

(1)近百年《诗经》“比”之研究综述(1900年至今)(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20世纪初至建国前《诗经》“比”的研究
    1.1 对“比”本义的研究
    1.2 对“比”修辞学方面的研究
    1.3 对“比”表现方法的研究
    1.4 其他方面的研究
第二章 建国后至改革开放前《诗经》“比”的研究
    2.1 对“比”表现方法的研究
    2.2 “比”的研究之研究
第三章 改革开放后至今《诗经》“比”的研究
    3.1 对“比”本义的研究
        3.1.1 用诗方法说
        3.1.2 演述方法说
        3.1.3 诗体说
        3.1.4 教诗方法说
    3.2 对“比”表现方法的研究
    3.3 对“比”思维方式的研究
        3.3.1 原始思维
        3.3.2 二元“相性”思维
        3.3.3 艺术思维
    3.4 对“比”美学价值的研究
    3.5 对“比”文化起源的研究
        3.5.1 宗教仪式说
        3.5.2 原始思维说
    3.6 “比”在现代诗学中的流变
    3.7 “比”与“兴”的比较
    3.8 “比”与西方诗学中的“比喻”比较
    3.9 “比”的研究之研究
    3.10 其他方面的研究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位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2)建国三十年(1949-1978)汉语新词新语研究 ——基于《100年汉语新词新语大辞典》的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范围和对象
        1.1.1 研究范围
        1.1.2 研究对象
    1.2 研究现状
        1.2.1 建国三十年词汇理论研究
        1.2.2 建国三十年新词新语研究
        1.2.3 现代汉语词汇统计研究
    1.3 研究意义和价值
        1.3.1 有利于建构现代汉语词汇研究史
        1.3.2 有利于建构现代汉语词汇学理论
        1.3.3 有利于促进相关研究的发展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1.4.1 研究的思路
        1.4.2 研究的原则性方法
第2章 建国三十年新词新语概况研究
    2.1 新词新语的语表特征
        2.1.1 语音形式
        2.1.2 语义领域
        2.1.3 语源类型
    2.2 新词新语的语法特征
        2.2.1 新词新语的句法性质
        2.2.2 新词新语的结构特征
        2.2.3 新词新语的高频构造方法
    2.3 新词新语的语义特征
        2.3.1 词义架构单一性特征突出
        2.3.2 异名同指现象突出
        2.3.3 类义关系突出
    2.4 新词新语特征探因
        2.4.1 社会因素
        2.4.2 语用动因
第3章 《大辞典》与《现汉》共收词语研究
    3.1 《大辞典》与《现汉》共收词语概况
    3.2 《大辞典》与《现汉》共收词语意义的发展变化
        3.2.1 《大辞典》与《现汉》共收词语理性意义的发展变化
        3.2.2 《大辞典》与《现汉》共收词语色彩意义的发展变化
    3.3 《大辞典》与《现汉》共收词语语法功能的发展变化
        3.3.1 义项数量增加时共收词语的语法功能变化
        3.3.2 义项数量不变时共收词语的语法功能变化
第4章 《现汉》未收词语研究
    4.1 《现汉》未收词语概况
    4.2 《现汉》未收词语探因
        4.2.1 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
        4.2.2 人们价值观念的改变
        4.2.3 新词新语的自身特征
        4.2.4 语言的明确性原则
        4.2.5 语言的经济性原则
    4.3 《现汉》未收词语的语用情况考察
        4.3.1 词语重新启用问题研究现状
        4.3.2 《现汉》未收词语的重新启用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3)目的论视角下莫言《蛙》比喻辞格的翻译研究 ——以日英译本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要旨
第一章 序论
    1.1 研究の背景
    1.2 研究の内容
        1.2.1 莫言と原作『蛙』
        1.2.2 葛浩文と英訳本『Frog』
        1.2.3 吉田富夫と日本语訳本『蛙鸣』
    1.3 研究の目的
    1.4 研究の意义
    1.5 研究の方法
第二章 先行研究
    2.1 比喩の定义
    2.2 比喩の分类
        2.2.1 直喩
        2.2.2 隠喩
        2.2.3 寓喩
    2.3 比喩の翻訳に関する先行研究
    2.4 『蛙』の比喩表现に関する先行研究
        2.4.1 原作『蛙』の比喩表现に関する先行研究
        2.4.2 英訳本『Frog』の比喩表现に関する先行研究
        2.4.3 日本语訳本『蛙鸣』の比喩表现に関する先行研究
    2.5 まとめ
第三章 机能主义スコポス理论
    3.1 机能主义スコポス理论の创立と発展
    3.2 スコポス理论の主要内容
    3.3 スコポス理论の基本原则
        3.3.1 目的性ルール
        3.3.2 一贯性ルール
        3.3.3 忠実性ルール
    3.4 中国におけるスコポス理论の普及と応用
    3.5 まとめ
第四章 スコポス理论から见る『蛙』における比喩表现の翻訳研究
    4.1 直喩実例の比较分析
    4.2 隠喩実例の比较分析
    4.3 寓喩実例の比较分析
    4.4 まとめ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谢辞
付録1:直喩実例の比较分析
付録2:隠喩実例の比较分析
付録3:寓喩実例の比较分析

(4)英语矛盾修辞法结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定义矛盾修辞法
二、矛盾修辞法的特征
三、矛盾修辞法的构成形式
    1. of结构
    2. 名词+名词
    3. 动词+副词
    4. 副词+现在分词
    5. 过去分词+名词
    6. 副词+形容词
    7. 形容词+形容词
四、矛盾修辞法的表现能力
    1. 矛盾修辞法一般会用来表现部分谚语
    2. 将不协调、含义对立及含义相近的词语组合成一个
    3. 提高语言的感情色彩及吸引力
五、结语

(5)“整合理论”视角下的矛盾修辞法(论文提纲范文)

一、矛盾修辞法的构成
    1. 形容词+名词。
    2. 形容词+形容词。
    3. 动词+副词。
    4. 副词+形容词。
    5. 名词+名词。
    6. 分词+名词。
    7. 副词+分词。
二、整合理论视角下的矛盾修辞
三、矛盾修辞法的主要功能

(6)博弈论关照下的矛盾修辞法认知析解(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缘起与研究意义
    1.2 研究综述
    1.3 语料来源及研究方法
第2章 矛盾修辞法认知的哲学理据
    2.1 矛盾修辞法的认知性
    2.2 矛盾修辞法的哲学理据
        2.2.1 主客观主义及体验哲学
        2.2.2 矛盾修辞法的体验观
第3章 矛盾修辞法生成过程的博弈论解析
    3.1 博弈论
    3.2 语言博弈
    3.3 矛盾修辞法生成三步骤
        3.3.1 局中人平衡对立
        3.3.2 策略打破平衡
        3.3.3 形成效用最佳的支付函数
第4章 矛盾修辞法效用最佳之认知功能
    4.1 语言警奇性
    4.2 语义易解性
    4.3 情感深邃性
    4.4 哲理丰沛性
第5章 结语
    5.1 本文的创新之处
    5.2 本文的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致谢

(8)英语矛盾修辞法结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词汇搭配中的矛盾修辞
2 结构中的矛盾修辞

(9)汉英对比视界中矛盾修辞法的哲学底蕴疏议(论文提纲范文)

1.引言
2.汉英矛盾修辞法对比
    2.1 汉英矛盾修辞法的共有特点
        2.1.1 主观性
        2.1.2 整体性
        2.1.3 语境性
    2.2 汉英矛盾修辞法的差异
        2.2.1 矛盾词的离散与粘连
        2.2.2 词性差异
        2.2.3 语音差异
3.汉英矛盾修辞法的哲学理据探微
4.结语

(10)矛盾修辞法中的人际态度评价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一、评价理论的态度子系统概况
二、矛盾修辞法的人际态度评价意义
    (一) 正面评价意义
    (二) 负面评价意义
    (三) 正面还是负面评价?
三、结语

四、浅论英语矛盾修辞法的结构形式及修辞功能(论文参考文献)

  • [1]近百年《诗经》“比”之研究综述(1900年至今)[D]. 司家瑜. 山西大学, 2019(01)
  • [2]建国三十年(1949-1978)汉语新词新语研究 ——基于《100年汉语新词新语大辞典》的考察[D]. 谢茹. 河北大学, 2020(08)
  • [3]目的论视角下莫言《蛙》比喻辞格的翻译研究 ——以日英译本为例[D]. 顾红娟.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9(02)
  • [4]英语矛盾修辞法结构研究[J]. 李彭琳. 黑河学院学报, 2017(08)
  • [5]“整合理论”视角下的矛盾修辞法[J]. 王菁.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5(20)
  • [6]博弈论关照下的矛盾修辞法认知析解[D]. 王晋秀. 西安外国语大学, 2013(06)
  • [7]浅析“矛盾”在英语中的表现形式[J]. 邵钰婷. 东方企业文化, 2013(09)
  • [8]英语矛盾修辞法结构分析[J]. 宋臻臻. 科技创新导报, 2012(15)
  • [9]汉英对比视界中矛盾修辞法的哲学底蕴疏议[J]. 孙毅,王晋秀. 外语研究, 2012(02)
  • [10]矛盾修辞法中的人际态度评价意义[J]. 王珍. 语文学刊(外语教育与教学), 2010(11)

标签:;  ;  ;  ;  ;  

论英语复句的结构形式和修辞功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