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朝十国贵族制度初探

五朝十国贵族制度初探

一、五代十国封爵制度初探(论文文献综述)

冯璇,游自勇[1](2022)在《从项羽封王到汉家记忆:秦汉王号字数分等现象初探》文中认为先秦以一字国名型王号为主流,这类王号多带有大国、天子名号的历史记忆。秦汉之际,项羽戏下封王,首创带有郡称色彩的二字王号,限制诸王身份,意图推动王号属性由"封建"到"郡县"的转化,为以后称帝服务。楚汉之际的王号字数区分,在汉代得到了延续与再建,形成了十分重要的影响后世爵制走向的汉家记忆。一方面,随着政策变化,王号字数区分强弱有变,逐渐形成了"王号郡县化"的态势,构成魏晋时郡王、县王等级出现的制度背景。另一方面,塑建了王朝利用一字王优越性稳定帝国政治、增强皇权尊严的传统故事,成为后世形成王号字数分等制度的重要渊源。

禄伊文[2](2020)在《唐代爵号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唐代爵号制度是古代爵位制度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唐代封爵的授予对象、获爵途径在因袭前代封授规则的基础上,又有自身特色。唐代爵号的授予对象以宗室和官僚为主体部分,又囊括四夷、僧道、古先贤、山川神等特殊群体而呈现多样化特征。受封者的获爵途径除了因亲封爵、因功封爵,还有依散官叙爵以及袭封、回授、回赐、泛恩赐爵等,可能还一度存在买卖现象。一个完整的爵号应包括多为地名的前半部分,作为爵级的后半部分共同构成。唐代爵号前半部分的名称来源与地名密切关联,而地名的选取逻辑又关涉受封者的郡望、封授者的政治考量等多重因素。亲王和国公,首字地名一般用州名或古国名。除亲王、国公外,其余爵级多冠以郡、县名。一般来说,郡王、郡公前多冠以郡名,县公、县侯、县伯、县子、县男前多冠以县名,这是比较常见的情况。以郡望为爵名不仅见于世家大族,亦见于一些改名换姓的宦官、胡人。同时,并非出身某郡望,就一定授予该郡望地为封号。爵位制度发展到唐代已明显“虚化”,更多的作为荣誉与象征性职衔而存在,但又为受封者带来一定程度上的待遇与特权,表现出虚实之间的二元性。封授爵号是中央政府对以官员为主体的人员进行政治调控的举措之一,为受封者在政治、经济、法律等层面带来一定程度上的待遇与特权。由于爵号的虚、实二元性以及受封者个人的利益衡量标准,爵号的“含金量”因时因人而有差异。作为官僚治理层面的制度设计,爵号制度为政府维持社会秩序提供一套政治理念。这在代德二朝中央与地方藩镇的权力博弈中尤为明显,德宗时唐廷以爵位制度作为处理藩镇间关系的意图更加成熟和明晰,并为晚唐统治者所多加效仿,以致引起争议。

刘喆[3](2019)在《政治选择与历史记忆:“十国”形成史考》文中研究指明五代十国时期处于唐宋之间,是唐宋转型期的重要阶段。"五代"与"十国"各有所指,"五代"指的是公元907—960年先后在中原立国的梁、唐、晋、汉、周五个王朝,"十国"指的是存在于公元902—979年间的吴、南唐、前蜀、后蜀、吴越、闽、南汉、北汉、楚、荆南十个割据政权。"五代十国"并称始于北宋,长期以来已被学界广泛接受。实际上"十国"的概念是在复杂的历史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它并不能准确反映五代时期割据政权的真实面貌。

王微[4](2019)在《宋代爵位制度研究》文中认为爵位是一个人政治地位与社会地位的表现形式,封爵是中国古代历朝历代统治者使用的一种政治工具。宋代爵制大体上是沿袭唐代,由于中国古代经历了由爵本位向官本位的转变,唐宋以后,封爵由原先可以获得实际利益逐渐变成一种荣誉性的象征。通过对宋代各类群体的封爵进行分析,总结出获爵途径的扩大是导致宋代爵制贬值的重要原因。典籍中记载的宋代爵制与实际使用的爵制存在一定的区别。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再次对宋代爵制进行梳理,得出王、郡王、国公、开国郡公、开国郡侯、开国县侯、开国伯、开国子、开国男为宋代实际使用的爵称序列。爵位的授予与进封,与官品、食邑、实封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宋代的爵位主要授予官员、宗室与外戚、周边地区政权首领以及先朝、先贤后裔。不同群体的授爵规则与爵称序列存在着一定的差异。爵制在宋代的发展,由初期的混乱朝着更加规范的方向发展,同时授爵条件进一步放宽。由明堂恩、郊祀礼而进爵的现象,是导致宋代爵位贬值的重要原因之一。宋代高级官员在封爵方面存在优待,降爵更成为处罚官员的一种方式;宋代对宗室与外戚封爵的限制较多,层次低、数量少,宗室封爵的延续主要是使承爵者管理祭祀事宜,与统治者的亲疏关系决定宗室、外戚群体爵级的高低;周边地区政权首领与先朝、先贤后裔的封爵则与普通封爵有所差别,其爵位大多父死子继,封爵对这些群体发挥的大多是安抚与尊崇的作用。宋代的爵位制度在维护统治秩序、划分等级关系与团结民族关系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对宋代爵制的研究,有利于更加深入的了解爵制在宋代政治制度中所起的作用,理清爵制的发展脉络。

刘喆[5](2018)在《“四平王”之封与唐五代的节度使政治》文中指出封爵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一直受到中外学者的关注。有关唐五代时期封爵制度的研究,中外成果均有不少。杨光辉《汉唐封爵制度》及仁井田陞《唐代の封爵及び食封制》对唐代封爵制度的基本情况进行了研究[1],金子修一的一组文章讨论了唐代对外夷的册封规律[2],杜文玉师等《五代十国封爵制度初探》介绍了五代封爵制度的几个特点,如受封者所得爵名的变

刘喆[6](2018)在《“四平王”之封与唐五代的节度使政治》文中认为封爵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一直受到中外学者的关注。有关唐五代时期封爵制度的研究,中外成果均有不少。杨光辉《汉唐封爵制度》及仁井田陞《唐代の封爵及び食封制》对唐代封爵制度的基本情况进行了研究[1],金子修一的一组文章讨论了唐代对外夷的册封规律[2],杜文玉师等《五代十国封爵制度初探》介绍了五代封爵制度的几个特点,如受封者所得爵名的变化、食封与食实封的变化等[3],杜文玉师《五代十国制度研究》一书中又对五代十国时期的封爵与叙封制度进行了更加深入和详细的讨论[4]。

宋若岩[7](2018)在《恩而不费:宋代食邑、食实封制度研究》文中提出宋朝食邑、食实封制度继承自唐末五代,在相关史料记载中,多出现于宋朝官员职衔内,是荣誉职衔的组成部分之一。与唐代食实封制度相比,宋朝的食邑已经荣誉虚衔化,其食实封所包含的经济利益也大为缩水,但勋、爵、食邑、功臣号这些虚衔仍旧在宋朝官场中大行其道。本文考察了宋朝食邑、食实封制度由混乱到规范化的过程,以及宋朝食邑、食实封虚衔化的过程与表现;结合宋朝的内政外交分析了宋朝虚衔化的食邑、食实封仍大行其道的原因;对宋朝君臣对虚衔化食邑、食实封的认识与看法进行了评析。宋朝食邑、食实封制度虚衔化的根源在于宋朝开启了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新时代。在这一新时代中,权贵势力被至高无上的皇权打压,贵族政治已经无法主导社会发展,以贵族政治为依托的食邑、食实封制度成为虚衔就在情理之中了。这些虚衔与俸禄、物质赏赐一起,构成了宋朝皇帝优礼宗室、外戚、大臣、武将的一个重要手段,同时也是宋朝羁縻周边少数民族首领和藩属国国王及来使的工具之一。虽是虚名,却有实用,因为恩而不费,所以虚而不废。

田晓雷[8](2018)在《金朝吏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金朝的吏部主要参照唐和北宋丰改制以后的制度设置。金朝自太宗末、熙宗、海陵三朝的改革官制,确立了以省部制度为主体的中央官制。中枢机构下分设六部,其中,吏部为掌管人事事务的机构,是金朝中央官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机构与职官设置、机构职掌、机构政务运作和机构的长贰群体,四个方面对金朝吏部进行系统的研究。制度建设上,金代吏部是在参考唐朝前期与北宋元丰改制之后的省部制度,结合金朝自身情况而构建的。金代吏部在职官设置上,顺应了北宋哲宗以来,六部诸司郎中、员外郎省并的发展趋势,主要设置两郎中、两员外郎统辖吏部四司。金代吏部四司以主事为长,四司下设诸科分理政务。金代吏部在职掌上,继承北宋元丰改制以来的制度,统掌文武铨选和其他官吏管理事务。吏部在铨选中,主要依据文武选格法,循资铨注,并依官吏实际情况进行奖惩和职官的升降。金代吏部在政务运作上,由尚书统领,侍郎协助,各级官吏各司其职,分理吏部政务。吏部的政务受皇帝和尚书省领导,与礼部、学士院等中央机构就科举、授官文书等事务进行政务合作。金朝的监察部门,作为考核官吏的机构,将官吏的监察结果交付吏部处理铨选,并作为管理官吏事务的重要依据。监察部门与吏部的政务合作,主要通过都省完成。地方各州县需逐级将辖区内官吏、仕子的信息上报吏部,作为吏部处理铨选、官吏管理事务的依据之一。吏部作为金代人事事务的行政枢纽,在政务运作中呈现出系统化、专门化的特点。金代的人事事务,围绕吏部上下运转。吏部的长贰官中,越往上层,女真人所占比例越大。金朝吏部长贰中,女真人在吏部尚书中的比例,明显高于在吏部侍郎中的比例。吏部长贰的入仕途径,各民族存在明显差异,汉人、渤海人以进士为主要入仕途径,女真人早期是军功、荫补入仕居多,后期以女真进士为主。仕宦经历中,吏部长贰多由曾在与吏部存在政务合作的部门中的官员担任,是否具有实际政务经验,是选拔吏部长贰的重要标准。金代长贰的迁出官存在差异,吏部尚书的迁出官前期以擢升为方式,世宗后以平级迁调为主要方式;吏部侍郎的迁出官以擢升为主要方式。吏部长贰的迁出官多在与吏部存在政务往来的部门。金代吏部长贰群体上存在差异,吏部尚书、侍郎的职掌侧重不同是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总体上,金朝吏部的设立和完善与金朝政治改革密切相关,亦是金朝不断“中原化”的一种体现。金朝吏部是在前朝吏部制度的基础上所建立,职官的设置和职掌皆有所创新和发展。在吏部职掌的具体运作和长贰的构成上,金朝表现出鲜明的女真族特色。

郭威,李忠芝[9](2017)在《辽代五等爵考论》文中研究说明辽代五等爵的封授不少,爵级与唐代相同,为七级,只是爵名稍异于唐。五等爵封号的确定也深受唐制影响,国公爵给予国号;其他等级基本是以各自姓氏郡望得名。此外,辽代五等爵封授与政治发展形势相适应,可分为早、中、晚三个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发展特点。

邓长宇[10](2017)在《移镇与更替:五代宋初藩镇空间布局的研究(883-977)》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从移镇与更替节度使的角度来观察五代至宋初的藩镇作为此一阶段重要的历史存在逐渐走向消亡的过程。历来研究多关注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而给予极高的评价,但是如果将视角放在藩镇的演变历程,则中央集权的轨迹至少可以追溯到五代初期。朱温建立后梁政权,被视为唐末藩镇割据的扩大,但是此一政权的建立便标志其与唐代藩镇林立的局面大不相同,其实际所有的领地均为军事扩张得来,因此控制力较强,然而后梁没有实现其藩镇国家的彻底转型便在东西危机下走向灭亡。后唐以外来势力侵入中原,其面临的环境大不同于后梁时期,对于新旧藩镇的处理是其重要的课题。后唐主要采用频繁的移镇及更替节度使来实现对地方的掌控,但是后唐却依旧屡发兵变,这主要并非藩镇的影响,而是作为禁军实力的存在逐渐凌驾于地方藩镇之上,并成为此后历朝皇位争夺的焦点。因此自后晋以后对于藩镇更替的频率逐步减弱,藩镇的重要性也大为缩减,至宋初统治者也不再将藩镇作为威胁,而将重点放在控制禁军的权力上,因此武将久任节度使成为常态。宋太宗登基最终仍然废除了藩镇,这不仅与其性格有着密切的关系,也是此阶段文武政治交替所必然产生的结果。

二、五代十国封爵制度初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五代十国封爵制度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1)从项羽封王到汉家记忆:秦汉王号字数分等现象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一、从封建到郡县:王号字数分等的缘起
    (一)一、二字王的出现
    (二)二字王出现的动因与意义
二、历史记忆与身份标识:汉代王号字数区分的再建(1)
    (一)两汉一、二字王区分的强弱变化与政策理念
    (二)不可回避的汉家历史记忆
结语

(2)唐代爵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综述
        (一)唐代封爵综述
        (二)唐代爵号综述
第一章 唐代爵号的授予
    第一节 封爵的对象
        (一)宗室
        (二)官僚
        (三)四夷
    第二节 获爵的途径
第二章 唐代爵号的命名方式
    第一节 爵号与地名类型
        (一)郡、县名
        (二)州名、古国名
    第二节 地名的选取逻辑
        (一)郡望
        (二)非郡望
第三章 唐代爵号政治文化散论
    第一节 唐代爵号的虚与实
        (一)名号
        (二)待遇
    第二节 唐代爵号与政治
结语
参考文献

(4)宋代爵位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现状
    第二节 选题意义
    第三节 研究方法
第一章 爵制在宋代的变化
    第一节 宋代的爵等与爵称问题
    第二节 食邑与实封的具体规定
        一 对唐代食邑制度的沿袭与发展
        二 食邑与爵级的对应关系
    小结
第二章 宋代官员的封爵
    第一节 官员的获爵与特封
        一 官员获爵的条件与渠道
        二 宰相与使相进爵国公
        三 其他官员的特封现象
    第二节 官员被降爵、夺爵以及复爵的情况
    小结
第三章 宗室与外戚封爵制度
    第一节 宗室封爵的若干问题
        一 宗室封爵的具体规定
        二 宗室的追封制度
        三 宗室封爵者的相关待遇
    第二节 外戚封爵的内容
        一 外戚的封爵与削爵
        二 对外戚封爵的意义
    小结
第四章 特殊群体的封爵
    第一节 宋朝对周边地区政权首领的封爵
        一 对西夏政权首领封爵西平王
        二 对归义军与吐蕃政权首领的封爵
        三 对交趾地区政权统治者的封爵
    第二节 对先朝后裔和先贤后裔的封爵
        一 柴氏后人获爵崇义公
        二 孔子后人获爵衍圣公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致谢

(7)恩而不费:宋代食邑、食实封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主要内容、研究方法及选题创新之处
第一章 从采邑到食实封
    第一节 采邑制度的基本形态
    第二节 封君制度与食邑制度
    第三节 食邑制度与食实封制度
    小结
第二章 宋朝食邑、食实封制度的虚衔化
    第一节 宋朝初期的食邑、食实封制度
    第二节 宋神宗改革食邑、食实封制度
    小结
第三章 宋朝食邑、食实封制度在内政中的运用
    第一节 宋朝食邑、食实封制度运用实例
    第二节 宋朝士大夫和皇帝眼中的食邑、食实封制度
    第三节 优待皇室宗亲的食邑、食实封制度
    小结
第四章 宋朝食邑、食实封制度在对外交往中的运用
    第一节 中原王朝册封少数民族政权的源流
    第二节 宋朝与北方各民族政权外交中的食邑、食实封制度
    第三节 宋朝与南方各民族政权外交中的食邑、食实封制度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8)金朝吏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意义
    二、国内外相关的研究现状
    三、研究框架和主要内容
    四、创新点
    五、研究方法
第一章 金朝吏部的制度渊源及发展完善
    第一节 吏部的源头及制度定型
    第二节 金朝吏部沿革及吏部架构
        一、金初的人事机构
        二、金朝吏部的建立与完善
第二章 吏部的职掌
    第一节 官吏选授
        一、金代的文武选
        二、金代的吏部选
    第二节 对官员的评级与管理
        一、吏部对官吏迁转格法和部选程式的制定
        二、吏部负责金代的封爵、封勋
        三、官员议谥、致仕
    第三节 吏部官吏差遣考
第三章 金代吏部的政务运作
    第一节 吏部内部的政务运作
        一、吏部内的政务分工与运作
        二、吏部政务的运作流程
    第二节 吏部与皇帝、尚书省的关系
        一、金代行政体制中皇帝与吏部的关系
        二、吏部与尚书省的政务关系
        三、吏部与皇帝、尚书省的文书往来及类型
    第三节 吏部与各机构的政务关系
        一、吏部与中央其他部门的政务关系
        二、吏部与监察机构的政务合作
        三、吏部与地方州县的政务合作
    第四节 吏部与同级、下级部门之间的文书往来及类型
    第五节 金代吏部政务运作的方式与特点
        一、吏部的政务运作流程
        二、吏部政务运作中的特点
第四章 吏部长贰
    第一节 吏部尚书
        一、金代吏部尚书的民族构成及成因
        二、吏部尚书的仕宦履历分析
    第二节 吏部侍郎
        一、金代吏部侍郎的民族构成及成因分析
        二、吏部侍郎仕宦履历分析
    第三节 吏部尚书与侍郎群体的差异性及原因
结语
附录
    附录一:金代吏部政务运作、组织流程图
    附录二:金代长贰表
        表 1 金代吏部尚书表
        表 2 金代吏部侍郎表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
后记

(9)辽代五等爵考论(论文提纲范文)

一、爵称与爵级
二、国号与郡望
    (一) 国公爵所用国号
    (二) 其他五等爵所用郡望
三、封授对象
    (一) 国公爵
    (二) 其他五等爵

(10)移镇与更替:五代宋初藩镇空间布局的研究(883-977)(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问题意识与选题缘起
    第二节 学术史回顾与反思
第一章 梁唐时期藩镇的格局及其变动
    第一节 后梁时期藩镇的格局变化
    第二节 后唐统治时期藩镇格局的变动
第二章 晋汉时期藩镇的格局及其变动
    第一节 后晋统治时期藩镇格局的变动
    第二节 契丹辽政权两次经略中原时期藩镇的格局变化
    第三节 后汉统治时期藩镇格局的变动
第三章 周宋时期藩镇的格局及其变动
    第一节 后周时期藩镇格局的变化
    第二节 从节度使到知州——宋初藩镇消亡史的考察
代结论:藩镇史的终结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四、五代十国封爵制度初探(论文参考文献)

  • [1]从项羽封王到汉家记忆:秦汉王号字数分等现象初探[J]. 冯璇,游自勇.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01)
  • [2]唐代爵号研究[D]. 禄伊文. 西北大学, 2020(07)
  • [3]政治选择与历史记忆:“十国”形成史考[J]. 刘喆. 唐史论丛, 2019(02)
  • [4]宋代爵位制度研究[D]. 王微. 郑州大学, 2019(08)
  • [5]“四平王”之封与唐五代的节度使政治[J]. 刘喆. 唐史论丛, 2018(02)
  • [6]“四平王”之封与唐五代的节度使政治[A]. 刘喆. 唐史论丛(第二十七辑), 2018
  • [7]恩而不费:宋代食邑、食实封制度研究[D]. 宋若岩. 河北大学, 2018(12)
  • [8]金朝吏部研究[D]. 田晓雷. 吉林大学, 2018(12)
  • [9]辽代五等爵考论[J]. 郭威,李忠芝. 北方文物, 2017(02)
  • [10]移镇与更替:五代宋初藩镇空间布局的研究(883-977)[D]. 邓长宇. 华东师范大学, 2017(11)

标签:;  ;  ;  ;  ;  

五朝十国贵族制度初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