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疹和双子座引起的小儿败血症

麻疹和双子座引起的小儿败血症

一、麻疹孪生球菌致小儿败血症(论文文献综述)

郑全乐,周顺义,李春虎,杨福林,张家瑞[1](2016)在《麻疹孪生球菌致颅内感染一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病例资料男性,49岁,因发热伴意识模糊3 d于廊坊市人民医院就诊,入院前3 d无明显诱因地出现发热,体温达38℃,咳嗽,咳痰,咽痛,伴鼻塞,流涕,未行特殊诊治,1 d前起床后出现头痛,为前额部持续性胀痛,伴恶心,无呕吐。查血常规白细胞计数(white blood cell count,WBC):21.25×109/L、中性粒细胞%:94.2%。不排除中枢系统感染,为进一步治

汪洁,杨道锋[2](2015)在《麻疹孪生球菌致败血症一例》文中提出患者女,60岁,因"间断发热伴呕吐腹泻1周"于2014年7月20日收治我科。患者于1周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不规则发热,体温最高达39.2℃,伴有畏寒、寒战、头痛乏力、恶心,间断呕吐胃内容物,解黄色稀水便,56次/d,量中等,于湖北广水医院就诊,给予"头孢哌酮"抗感染、护肝抑酸等治疗,症状未见明显改善,遂来我院就诊。患者平素健康状况一般,自发病来,精神、食欲、睡眠较差,体力下降,体质量无明显改变。患者自诉经常发生上呼吸道感染,但无高血压、糖尿病等病史,否认不洁饮食史。体温38.6℃,脉搏89次/min,呼吸22次/min,血压93/67 mmHg(1mmHg=0.133 kPa),神志清楚,皮肤黏膜无淤点、淤斑,巩膜无黄染,

秦晓虹,梁宗敏,胡浩忠,薛梅,戴爱所[3](2012)在《小儿麻疹孪生球菌感染一例》文中认为患儿女,1岁1个月,因"咳嗽1周,呻吟伴口唇青紫3d"于2012年2月24日入院。病初伴有发热,家长自行予以口服药物治疗(小儿感冒冲剂、止咳糖浆)。患儿体温下降,咳嗽缓解,但精神食欲下降,活动减少,3d来伴有呻吟、口唇青紫未就诊。出生史、生长发育史无特殊。入院查体:神志模糊,精神萎靡,呼吸急促浅表,反应差,面

张祎娜[4](2011)在《北京地区奶牛子宫内膜炎致病菌的分离鉴定及抑菌试验》文中指出奶牛子宫内膜炎是奶牛常见的产科疾病,可导致繁殖障碍,给奶牛养殖业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本试验选取了产后正常奶牛和患子宫内膜炎奶牛作为研究对象,采集北京地区奶牛场8头正常奶牛和60头患子宫内膜炎奶牛的子宫分泌物,分离鉴定了引起子宫内膜炎的主要致病菌。从产后0-30 d正常奶牛子宫中分离细菌,以产后2-7d检出的细菌数最多。从患子宫内膜炎奶牛子宫中分离到的主要致病菌为大肠杆菌、葡萄球菌、无乳链球菌、乳房链球菌、粪肠球菌、芽孢杆菌,这对进一步研究奶牛子宫内膜炎提供了参考。为了研究中、西药对奶牛子宫内膜炎致病菌的敏感程度,本试验进行了抗生素、中药对子宫内膜炎主要致病菌的体外抑菌试验。结果表明,氨苄西林和环丙沙星对这些主要致病菌株有较强的抑制作用,而青霉素、链霉素等对这些致病菌抑制效果较差,但它们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抗药性。中药以金银花、连翘、蒲公英的抑菌效果较好。这为临床上合理地用药来治疗奶牛子宫内膜炎提供了重要依据。本试验采用试管二倍稀释法,测定了中药对奶牛子宫内膜炎主要致病菌的抑菌效果。结果表明,由金银花、连翘、蒲公英等中草药组成的中药方剂对奶牛子宫内膜炎致病菌有显着的抑菌作用。通过体外抑菌试验选取效果好的组方应用于临床,来治疗奶牛子宫内膜炎。体内试验,选取10头产后健康奶牛作为正常对照组,20头子宫内膜炎患牛随机分为用药组和未用药组,分别于用药前和用药后第3d、5d、7d颈静脉采血。通过临床药效学试验,测定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含量等,观察中药方剂治疗奶牛子宫内膜炎的临床效果。结果表明:该中药方剂可提高奶牛血清SOD、GSH-Px活性,降低血清MDA含量,增强机体的抗氧化能力,减弱机体脂质过氧化程度,提高血清中IgG、IgA含量,增强子宫内膜炎奶牛的免疫功能。结论:抗生素对分离的致病菌有一定的效果,但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抗药性,而中药方剂对奶牛子宫内膜炎的治疗有良好的效果。

吴亦栋[5](2008)在《细菌革兰双检荧光定量PCR技术的建立及临床应用》文中指出败血症(sepsis)是一种严重的细菌性感染疾病,在新生儿中具有较高的死亡率,发病隐匿,临床症状无特异性。因此,寻找一种快速、准确的败血症早期诊断方法,对指导临床治疗、降低患儿死亡率、改善预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细菌培养是作为“金标准”在诊断临床细菌性病原微生物标本,然而该方法缺乏快速和敏感性。在本研究中,我们分析细菌16s rRNA基因序列,在其保守区设计通用引物和革兰阴、阳性菌分型探针,建立了细菌革兰双检荧光定量PCR新方法,并对临床的相关标本进行了检测。本研究分二部分:第一部分,细菌革兰双检荧光定量PCR技术的建立;第二部分,细菌革兰双检荧光定量PCR技术临床应用。第一部分细菌革兰双检荧光定量PCR技术的建立方法:分析临床常见菌16S rRNA基因序列,在高度保守区自行设计通用引物和革兰阳性和阴性分型探针,建立细菌革兰阴、阳性菌双通道荧光定量PCR检测体系,选取临床较常见的53株临床分离株(25株为革兰阳性菌、28株为革兰阴性菌)进行细菌革兰双检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以评价该方法探针的特异性;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埃希菌分别代表革兰阳性和阴性菌进行浓度梯度稀释,稀释品进行该方法的检测以评价细菌革兰双检荧光定量PCR的敏感度和线性关系。结果:细菌革兰双检荧光定量PCR具有较好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最低能检测到3个金黄色葡萄球菌,而大肠杆菌可以检测低到1个细菌数。53株临床培养分离株进行该方法检测:25株革兰阳性菌株通过革兰阳性探针(FAM-G+探针)检测均为阳性,28株革兰阴性菌株通过革兰阴性探针(VIC-G-探针)检测均为阳性,反之均为阴性,符合率100%。巨细胞病毒、EB病毒、乙肝病毒,新型隐球菌及白色念珠菌,人基因组DNA及空白对照均为阴性。结论:建立了用通用弓J物和分型双荧光探针的细菌革兰双检荧光定量PCR方法。其检测快速、准确,具有较大的临床推广应用和临床指导用药价值。第二部分细菌革兰双检荧光定量PCR技术临床应用方法:用建立的细菌革兰双检荧光定量PCR方法对1000例临床疑似为败血症的患儿血标本和125份拟诊为化脓性脑膜炎的脑脊液标本,进行该方法的检测,同时进行细菌培养对照实验,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在1000例血标本中,细菌革兰双检荧光定量PCR共检出64例阳性标本,其中革兰阳性菌40例,革兰阴性菌24例,阳性率为6.40%(64/1000);血培养共检出50例阳性,阳性率为5.00%(50/1000),阳性率前者高于后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在125份脑脊液标本中,细菌革兰双检荧光定量PCR共检出17份阳性,其中革兰阳性菌为10份,革兰阴性菌为7份,阳性率为13.6%(17/125);脑脊液细菌培养共检出6份阳性,阳性率为4.8%(6/125);阳性率前者显着高于后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以细菌培养为对照,对血标本和脑脊液标本进行汇总,细菌革兰双检荧光定量PCR的检测敏感度为91.07%,特异性为97.36%,约登指数为0.8843,检测符合率为97.05%,kappa值0.89。结论:建立的细菌革兰双检荧光定量PCR技术新方法用于临床标本(包括血、脑脊液)的检测,具有快速、特异、敏感的特点,可为临床早期、准确诊断败血症和化脑等细菌性感染疾病提供新方法。

胡彬,李先斌,聂波丽,蒋玉莲,黄彩芝[6](2008)在《革兰阳性球菌败血症病原菌及β-内酰胺酶表型分析》文中提出【目的】了解小儿败血症中革兰阳性病原菌的构成及β-内酰胺酶表型,为指导临床明确病原、正确选用抗生素提供依据。【方法】对12 038例临床疑为败血症的患儿无菌抽取静脉血,用全自动血培养仪BACTEC9120或BacT/ALERT3D120进行培养,用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VITEK2compact进行病原菌鉴定和药敏试验。【结果】12 038例患儿血液标本有1 288例检出病原菌,阳性率10.70%,其中革兰阳性球菌有25个菌种,合计506株,占检出菌39.29%,排前6位的是人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溶血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粪肠球菌、肺炎链球菌。450株葡萄球菌有343株青霉素结合蛋白改变,78株有获得性青霉素酶,29株为野生型。【结论】小儿革兰阳性球菌败血症病原菌主要是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有较高的耐药性,其β-内酰胺酶表型多数是青霉素结合蛋白改变。应加强细菌学检测,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

倪俊,袁桂兰,章颖,李晨霞,马向涛[7](2008)在《麻疹孪生球菌致腹部切口感染1例》文中指出

李仲兴[8](2005)在《孪生球菌感染的研究进展》文中提出

杨维娜,邓阳彬[9](2002)在《mini VITAL血培养仪的临床应用》文中提出

吴辉云,刘隆苹,吴玉霞,金运顺[10](2001)在《麻疹孪生球菌致小儿败血症》文中认为

二、麻疹孪生球菌致小儿败血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麻疹孪生球菌致小儿败血症(论文提纲范文)

(4)北京地区奶牛子宫内膜炎致病菌的分离鉴定及抑菌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写词表
1 引言
    1.1 奶牛子宫内膜炎的病因
        1.1.1 细菌
        1.1.2 病毒
        1.1.3 真菌
        1.1.4 支原体
        1.1.5 其它病原微生物
    1.2 诱发因素
        1.2.1 胎衣不下
        1.2.2 机械性因素
        1.2.3 与胎次的关系
        1.2.4 与季节的关系
        1.2.5 与产奶量的关系
        1.2.6 营养因素
        1.2.7 饲养管理与环境
        1.2.8 应激因素
        1.2.9 遗传因素
    1.3 奶牛子宫内膜炎的临床症状
        1.3.1 急性子宫内膜炎
        1.3.2 慢性子宫内膜炎
    1.4 奶牛子宫内膜炎的治疗方法研究现状
        1.4.1 化学药物治疗法
        1.4.2 中药治疗法
        1.4.3 中西医结合治疗法
        1.4.4 微生态学治疗方法
        1.4.5 激素治疗方法
    1.5 奶牛子宫内膜炎的相关因子
        1.5.1 子宫免疫球蛋白
        1.5.2 抗氧化酶及氧自由基
    1.6 研究目的及意义
2 材料和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试验动物
        2.1.2 主要试剂及药品
        2.1.3 主要仪器
    2.2 试验方法
        2.2.1 奶牛子宫内膜致病菌分离与鉴定
        2.2.2 抗生素体外抑菌试验
        2.2.3 单味中药及中药方剂体外抑菌试验
        2.2.4 试验动物处理
        2.2.5 血清中抗氧化因子IgA、IgG、MDA、SOD、GSH-Px含量的测定及疗效观察
        2.2.6 统计学处理
        2.2.7 疗效观察
3 结果
    3.1 产后未出现子宫内膜炎的奶牛子宫细菌分离鉴定结果
    3.2 子宫内膜炎细菌分离鉴定结果
    3.3 抗生素体外抑菌结果
    3.4 中草药体外抑菌结果
        3.4.1 奶牛子宫内膜炎致病菌对中草药的敏感性
        3.4.2 中草药对奶牛子宫内膜炎致病菌体外抑菌结果
    3.6 免疫球蛋白IGA含量的测定结果
    3.7 免疫球蛋白IGG含量的测定结果
    3.8 血清SOD活性测定结果
    3.9 血清MDA含量测定结果
    3.10 血清GSH-Px活性测定结果
    3.11 中药方剂治疗效果
4 讨论
    4.1 奶牛子宫内膜炎病源分离鉴定情况
        4.1.1 产后正常奶牛子宫内细菌区系
        4.1.2 患子宫内膜炎奶牛子宫内细菌区系
    4.2 奶牛子宫内膜炎致病菌中西药药敏试验
        4.2.1 抗生素药敏试验
        4.2.2 中药药敏试验
    4.3 中药方剂对血清SOD及MDA、GSH-Px影响研究
    4.4 中药方剂对血清中IGG、IGA含量影响的研究
5 结论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简历
致谢
论文刊用证明

(5)细菌革兰双检荧光定量PCR技术的建立及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细菌革兰双检荧光定量PCR技术的建立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
        2.1 细菌革兰双检荧光定量PCR的特异性
        2.2 细菌革兰双检荧光定量PCR线性关系
        2.3 细菌革兰双检荧光定量PCR的敏感度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部分 细菌革兰双检荧光定量PCR技术临床应用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
        2.1 临床血标本细菌革兰双检荧光定量PCR与血培养结果
        2.2 临床脑脊液标本细菌革兰双检荧光定量PCR与脑脊液培养结果
        2.3 细菌革兰双检荧光定量PCR与细菌培养评价指标
    3 讨论
    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发表的文章

(7)麻疹孪生球菌致腹部切口感染1例(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2 讨论

(8)孪生球菌感染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分 类
2 生物学特性
    2.1 麻疹孪生球菌
    2.2 溶血孪生球菌
    2.3 伯氏孪生球菌
    2.4 血孪生球菌
    2.5 犬腭孪生球菌
3 孪生球菌引起的感染性疾病
    3.1 溶血孪生球菌感染
    3.3 血孪生球菌感染
    3.4 伯氏孪生球菌感染
4 孪生球菌的鉴定

四、麻疹孪生球菌致小儿败血症(论文参考文献)

  • [1]麻疹孪生球菌致颅内感染一例[J]. 郑全乐,周顺义,李春虎,杨福林,张家瑞. 中华神经创伤外科电子杂志, 2016(04)
  • [2]麻疹孪生球菌致败血症一例[J]. 汪洁,杨道锋. 中华临床感染病杂志, 2015(01)
  • [3]小儿麻疹孪生球菌感染一例[J]. 秦晓虹,梁宗敏,胡浩忠,薛梅,戴爱所.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2012(16)
  • [4]北京地区奶牛子宫内膜炎致病菌的分离鉴定及抑菌试验[D]. 张祎娜. 河北农业大学, 2011(08)
  • [5]细菌革兰双检荧光定量PCR技术的建立及临床应用[D]. 吴亦栋. 浙江大学, 2008(11)
  • [6]革兰阳性球菌败血症病原菌及β-内酰胺酶表型分析[J]. 胡彬,李先斌,聂波丽,蒋玉莲,黄彩芝. 医学临床研究, 2008(07)
  • [7]麻疹孪生球菌致腹部切口感染1例[J]. 倪俊,袁桂兰,章颖,李晨霞,马向涛.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2008(03)
  • [8]孪生球菌感染的研究进展[J]. 李仲兴. 医学综述, 2005(12)
  • [9]mini VITAL血培养仪的临床应用[J]. 杨维娜,邓阳彬. 现代检验医学杂志, 2002(02)
  • [10]麻疹孪生球菌致小儿败血症[J]. 吴辉云,刘隆苹,吴玉霞,金运顺.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2001(01)

标签:;  ;  ;  ;  ;  

麻疹和双子座引起的小儿败血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