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 年 1 月至 3 月利用外国直接投资

2003 年 1 月至 3 月利用外国直接投资

一、2003年1-3月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论文文献综述)

温健纯[1](2021)在《经济政策不确定背景下跨境资本流动的经济效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国际间金融市场开放程度的不断推进,跨境资本流动已经逐渐成为促进国际资本市场发展的主要力量。资本的国际间流动使得经济资源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跨国配置,这在极大促进全球经济融合与大发展的同时,也诱发了许多新的问题与风险。特别是在新兴经济体金融开放进程中,跨境资本扮演了“双刃剑”的角色,这既为原本资金匮乏的新兴经济体带来大量丰富的外部资本,进而促进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也使得它们累积了大量的风险隐患。从1994年的墨西哥金融危机,到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再到2008年的美国次贷危机,可以看到在这些危机的身后,均有着跨境资本流动的推波助澜。与此同时,2008年次贷危机之后,全球实体经济面临衰退的威胁,世界各国政府为平滑经济波动而采取了频繁调整经济政策的措施,进一步加剧了全球经济政策的不确定性,使得经济政策频繁变动成为左右经济不确定性的关键因素。从全球经济形势来看,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后疫情时代由于各国在疫情期间采取了不同的经济政策,全球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因素明显增加。在这样的背景下,不仅全球实体经济的发展面临严重挑战,跨境资本流动的特征与影响也呈现出巨大的变化。当前,我国金融市场开放进入关键时期,在这一过程中,我国始终将金融开放与金融安全的平衡置于首要位置,如何能够充分利用金融市场开放的有利因素促进我国金融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一直都是我国金融改革过程中的重要研究内容。在这其中,如何准确分析和估计经济政策不确定背景下跨境资本流动的经济效应,从而趋利避害,是在我国金融市场开放过程中维护好我国金融安全亟需回答的理论与现实问题。基于此,本文主要围绕三个主要的核心问题开展研究:第一,跨境资本流动对经济发展、实体经济杠杆和虚拟经济稳定等经济效应有何影响?第二,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跨境资本流动经济效应有何影响?第三,经济政策不确定背景下如何防范跨境资本流动的不利影响?厘清这些关系对于中国和其他国家而言都是一个意义重大且迫切需要研究的议题。通过对以上问题的探讨和分析,以期为我国和其他国家防范跨境资本流动的风险及制定科学合理的资本项目开放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本文将通过八章内容开展研究。论文安排如下:第1章为导论。本章首先从国际跨境资本流动发展及其经济影响,以及经济政策不确定性逐渐成为全球经济发展中“新常态”的背景出发,提出探究全球经济政策不确定背景下跨境资本流动经济效应的研究意义,然后对跨境资本流动和经济政策不确定性进行概念界定。在此基础上,提出本文的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以及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最后,说明本文的研究创新点、难点与不足之处。第2章为相关文献综述。本章主要对关于经济政策不确定性指数的测度与应用,跨境资本流动的类别划分和度量以及跨境资本流动的经济效应等相关文献进行评述、总结和归纳,从而对与本文研究内容相关的研究成果进行系统性的评述,寻找本文研究的切入点。对于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宏观与微观经济的影响方面,已有文献主要从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经济波动、金融市场、政策有效性及国际溢出效应等方面进行研究。另一方面,跨境资本流动的经济效益,本文从经济发展、实体经济杠杆和虚拟经济稳定等方面对已有研究进行梳理。已有文献存在不足方面主要有三:(1)关于资本流动的经济效益相关研究,将全球经济政策环境变化作为背景考虑因素的已有文献较少,更是缺乏基于全球经济政策不确定性背景下的相关研究;(2)对于跨境资本流动没有统一的测度方法;(3)对于资本流动的经济效益研究,尤其对基于资本流动规模、流向和波动的研究较为缺乏。第3章为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影响跨境资本流动经济效应的理论分析。本章首先分析了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与跨境资本流动的关联性,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从理论层面分析了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跨境资本流动与经济发展关系的调节效应,厘清了三者之间的关系。这些理论分析有助于透过现象看本质,分析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与跨境资本流动及其经济效应之间的逻辑关系,从而为后文的实证分析和政策建议的提出提供理论支撑。第4章为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与跨境资本流动的现状分析。本章通过对跨境资本流动,以及经济政策不确定性有关数据和资料的搜集、整理以及统计测度,对经济政策不确定与跨境资本流动的现状进行研究,关注经济政策不确定性的具体情况,包括指标构建和具体使用;聚焦跨境资本流动的基本特征,包括具体项目下的流动特点,以期为政策启示的提出提供现实依据。本章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1)在对经济政策不确定性的分析中,重点介绍本文所采用的经济政策不确定性指数的构成及其表现,其中包括全球经济政策不确定性指数和单个国家的经济政策不确定性指数;(2)在对跨境资本流动的分析中,本章采用了IMF的国际收支平衡表作为分析基础,并将表内资本流动项目的流出和流入情况进行了分析;(3)本章对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与跨境资本流动的关联性进行了分析。经由全球EPU指数的分段表现可以认为,在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增强的过程中,跨境资本流动在全球范围内也呈现出增强的特征。第5章为经济政策不确定背景下跨境资本流动对经济发展影响的实证分析。本章基于1970-2019年跨国面板数据考察了跨境资本净流出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并探讨了全球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在其中所发挥的作用。本章从研究中得出以下结论:(1)跨境资本净流出规模的加大,会对国家的经济产生抑制效应,跨境资本净流出阻碍了经济的发展;(2)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在固定资产形成总额较低的国家、低金融机构效率国家、高外债资本存量国家以及高银行不良贷款率国家中,跨境资本净流出对经济发展的负向影响更为显着;(3)进一步分析发现,在全球经济政策不确定性越大的情况下,跨境资本净流出对一国经济发展的抑制效应更大,全球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会加大跨境资本净流出对经济发展的负向影响;而在低资本市场开放程度国家、高宏观金融风险国家以及高金融机构发展指数国家中,全球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在跨境资本净流出与经济发展关系之间的调节作用更大。第6章为经济政策不确定背景下跨境资本流动对实体经济杠杆影响的实证分析。本章基于1970-2019年跨国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并探讨了全球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在其中所发挥的作用,从而为各国制定和实施相应的政策提供决策依据。本章从研究中得出以下结论:(1)净流出规模增加会对本国宏观杠杆产生负向影响,而跨境资本流动波动率的提高会对本国杠杆产生正向影响;(2)分部门来看,跨境资本净流出规模增加会显着降低政府部门杠杆率,跨境资本流动波动率的上升会对私营非金融部门杠杆率产生显着正向影响;(3)全球经济政策不确定性的上升会对跨境资本流动与宏观杠杆之间的关系起到正向调节作用,在全球经济政策不确定性程度较低的时期,跨境资本流动波动率的提高会促进家庭部门杠杆率、企业部门杠杆率、家庭和企业部门杠杆率、私营部门杠杆率的提升。第7章为经济政策不确定背景下跨境资本流动对虚拟经济稳定影响的实证分析。本章基于1997-2017年跨国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并探讨了全球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在其中所发挥的作用,从而为各国制定和实施相应的政策提供决策依据。本章从研究中得出以下结论:(1)跨境资本流动确实会对虚拟经济稳定产生不利影响;(2)不同类型的资本流动对于虚拟经济稳定的影响存在一定的异质性;(3)虽然总体上看,跨境资本流动会对虚拟经济稳定产生不利影响,但在全球经济政策不确定背景下,跨境资本流动也可以表现出其有利于虚拟经济稳定的一面。第8章为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本章归纳总结全文主要研究结论,并基于这些研究结论为我国制定和实施相应的政策提供建议。具体措施包括:有序放开资本项目管制;加强金融市场建设;合理利用跨境资本维持适度宏观经济杠杆率;加强跨国公司融资风险管理;加强国际资本流动管理与风险防范;提高经济政策的透明度和前瞻性指引能力。

李婷[2](2021)在《我国金融安全状态及预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下,在新冠疫情蔓延全球的新形势下,在我国继续推进扩大开放的新背景下,维护一个国家经济安全就显得非常重要。金融安全是国家经济安全乃至整个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国家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基础。如何在扩大对外开放背景下维护好我国金融安全是一个重大课题。为此,本研究将以扩大开放为背景,研究在这一过程中如何才能更好地维护好我国金融安全。首先,在分析研究背景的基础上,提出本研究的研究主题及其重要研究意义。紧密结合新的时代背景和我国扩大金融开放的实际,研究扩大开放背景下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面临的风险及其对我国金融安全的影响;研究汇率市场化改革(货币安全)、对外债务市场(债务安全)对我国金融安全的影响;利用月度数据,采用VAR模型及逐步回归等研究方法研究银行业安全、货币安全、证券业安全、对外债务安全、保险业安全的主要影响因素和影响机理。其次,在上述研究的基础,选取相应的指标,并采用月度数据,测算近些年我国金融安全水平及其变化趋势。研究我国金融安全水平与现实金融业运行现实表现的吻合情况,对我国金融安全水平进行评价,并进行金融安全预警研究。最后,提出维护我国金融安全的相关对策建议。在模型研究的基础上,本研究得出了以下八个方面创新性的研究结论。一是外汇汇率显着影响金融安全。研究发现,外汇汇率的变化显着影响我国对外债务安全,且证券市场对汇率的变化敏感。因此,我国外汇汇率的波动直接影响着我国货币安全、对外债务安全乃至整个金融安全。研究发现,市场因素对汇率波动有着明显的影响,但目前这些市场因素对汇率波动的影响都是短期的,表明我国汇率市场化程度还不够。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深化,人民币汇率会越来越多地受到国际因素的影响,市场因素对汇率波动的冲击也会加大。因此,加速汇率市场化形成机制的改革是防范汇率巨幅波动进而维护我国金融安全的重要且必要措施。二是银行业安全的影响因素较多。模型研究发现,对外债务余额、保险业保费收入、外商直接投资水平和房地产价格的波动对银行业安全影响较为显着。也显示银行业在整个金融系统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以及维护银行业安全的极端重要性。三是扩大对外开放有利于汇率市场化机制的形成。VAR模型研究发现,对外开放度在短期内对汇率的波动有负向冲击,并在第二期达到最小值。然后随着冲击期数的增加,这种响应强度逐渐减弱,并最终趋近于零响应。这表明长期来看,对外开放程度越高,汇率的波动反而更小,从而有利于维护人民币汇率的稳定。也就是说继续坚持扩大金融业开放总体有利于我国维护汇率稳定乃至于维护国家金融安全。四是市场因素对证券业安全的影响尚不显着。研究发现货币供应量、宏观经济景气指数、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利率、上证A股平均市盈率等指标对证券市场的波动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但总体来说影响尚不显着。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尽管经济总体发展迅速,但是由于我国证券市场发展仍然不成熟,市场运行机制仍然不够完善,使得上述重要市场化因素对我国证券市场的影响目前依然不显着。五是保险业安全受居民收入和经济发展水平影响较大。研究发现影响我国保险业安全的主要因素是居民储蓄水平和宏观经济景气指数,且居民储蓄水平和宏观经济景气指数都对保险业安全有显着的影响。但金融开放程度对我国保险业安全的影响并不明显。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现阶段我国金融业对外开放度还不够,保险业的竞争活力不足,发展潜力还很大。六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对金融安全影响巨大。模型研究表明,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对银行业安全水平、证券业安全水平、对外债务安全水平和保险业安全水平均具有显着影响。经济发展是所有产业发展的基础。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直接构成了银行业安全和证券业安全的基本面因素,对银行业安全和证券业安全具有显着的影响。七是诸多关键因素指标拖累着我国金融安全水平。研究发现目前拖累我国金融安全水平的影响因素众多。这些指标因素既包括宏观环境层面的指标,如宏观经济景气指数、居民消费者价格指数、外商直接投资水平、银行对外开放度、经济对外开放度、外汇储备结构和房地产指数;也包括中观金融市场状况层面的指标,如即期汇率和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等。为此,我国要针对上述指标对我国金融安全早期预警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以有利于我国更好地维护金融安全稳定。八是2004年以来我国金融安全指数走势波动并有望逐渐转好。研究表明,2004年1月至2008年1月,指数上升;2008年1月至2009年2月,指数下降;2009年2月至2011年3月,指数上升;2011年3月至2015年3月,指数下降;2015年3月至2017年12月,指数上升;2017年12月至2019年6月,指数下降。金融安全预警研究表明,未来两年我国金融安全水平将会逐渐转好。可见,虽然我国金融安全形势总体可控,但较小幅度的波动还是存在的,且其波动趋势总体向下,值得我们警惕。金融安全预警研究的结果也显示,未来两年我国金融安全水平有望逐渐好转。在上述研究结论的基础上,本研究进而提出了维护我国金融安全的相关对策建议。这些建议主要有:努力构建现代金融体系以维护我国金融安全、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以维护我国金融业安全、完善汇率形成机制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有序推进资本账户开放以维护我国金融安全、继续完善金融监管体制以维护金融安全、完善金融安全预警机制以维护我国金融安全、促进房地产业稳定发展以维护我国金融安全和继续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和国际合作,等等。

黄奕[3](2020)在《中国外汇市场直接干预的现状及对策 ——人民币汇率目标区探析》文中研究指明1973年,由于美元危机的爆发,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随之瓦解,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开始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主动地介入外汇市场进行干预。2004年,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开始实行基本独立的浮动汇率制度。换言之,西方主要发达国家从有管理的浮动到独立浮动大约用了三十年左右的时间,其中,又以美国为首的G5、G7集团联合干预最为典型,从1985年的“广场协议”和1987年的“卢浮宫协议”等无不说明外汇市场干预的必要性。然而,我国外汇市场直接干预即外汇市场操作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直接干预。传统意义上的外汇市场直接干预是指,管理当局直接进入外汇市场买卖外汇,以改变汇率水平的行为。但是,我国存在银行结售汇头寸管理制度,对商业银行结售汇头寸实行区间管理,商业银行多余的外汇头寸,要在银行间外汇市场卖出;外汇头寸不足时,要向银行间外汇市场买入。而银行结售汇头寸管理制度造成外汇市场光靠自身难以自发地调节供需,因此,在实务中,商业银行在银行间外汇市场平盘时,交易的对手方通常是人民银行,致使外汇市场操作往往容易陷入被动的境地。所以,除了外汇市场操作之外,我国还存在另外一个重要的管理人民币汇率水平的手段——汇价直接调控,利用复杂的中间价形成机制,对人民币汇率进行直接地、人为地、主动地调控。当前人民币汇率单日波动幅度为中间价基础上的±2%,在极端情况下,人民币汇率昨日2%的上涨幅度,可以通过今日中间价下调进行完全地抵消。因此,有必要对外汇市场直接干预重新下定义。将直接干预的定义拓展为货币当局直接改变汇率水平的行为,包含直接入市买卖,或直接对汇率价格进行调控。由此,我国直接干预可以进一步划分为被动的数量措施——外汇市场操作和主动的价格措施——汇价直接调控。量价分离,两者相辅相成,构成我国特有的外汇市场干预体系。但是,我国现有外汇市场干预体系存在诸多弊端。例如“811汇改”,是一次特殊的汇价直接调控,人民银行以改革中间价形成机制之名,行汇率贬值之实,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因此一次性贬值2%,由此产生人民币贬值预期,致使人民币在全球交易中的比重下降,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受到影响,并引发跨境资本流出,管理当局随后推出一系列资本管制措施,资本项目开放进程受阻;其次,日常的汇价直接调控容易引起贸易摩擦,我国于2019年8月被美国列为汇率操纵国;再次,银行结售汇头寸管理制度导致的被动型外汇市场操作以及相应的冲销操作过于频繁,引发一系列问题,如妨碍货币政策独立性,产生巨额显性财务成本,冲销效果边际递减,债权型货币错配问题严重等。另外,根据资产组合平衡理论,冲销式干预存在利率效应,而这种利率效应加强了利率波动,实际上是一种隐性的管理成本。为此,本文基于资产组合平衡理论,利用Johanson协整性检验、格兰杰因果检验和脉冲响应函数等计量经济学方法,对我国冲销式外汇操作的利率做了较为全面地实证研究。综上所述,有必要对我国现有外汇市场干预体系进行改革。借鉴日本当局对外汇市场的直接干预,我国在取消中间价和单日2%涨跌幅限制的同时,应该实行人民币汇率目标区,基于汇率目标区,对外汇市场进行干预,并且,汇率目标区的细则是不对外公开的。由此,我国将通过量价合一的直接干预,即传统意义上的直接干预管理人民币汇率水平,化被动干预为主动干预,从而减少外汇市场干预的频率,仅在必要的时候才进行干预。汇率目标区的核心问题是中心汇率该如何确定。本文选取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中美劳动力生产率之比)、贸易条件(出口价格指数/进口价格指数)、贸易开放程度(进出口总额/GDP)和外汇资产(外汇储备/GDP)等变量,利用Johanson协整性检验和向量误差修正VEC模型估计人民币中心汇率模型。其次,本文对传统汇率目标区的波动幅度进行改革,由单一阈值变为区间。根据平均汇率与中心汇率的偏离程度,本文确定人民币汇率目标区的波动幅度为±3%~±5%。其中,±3%为预警线,当汇率波动触及时,管理当局先进行间接干预;±5%为边界线,必须介入外汇市场,借鉴日本当局的做法,采取低频、大额的外汇市场干预策略,干预要充分,执行要果断。并且,管理当局还可以采取窗口指导等非常规性手段。另外,从经济增长方式、外汇储备充足性和金融稳定性等方面来看,我国实行汇率目标区的条件基本具备。最后,实行人民币汇率目标区还需要三项配套措施。第一,人民银行应当进一步放松对银行结售汇综合头寸的管制,避免外汇被动式地回笼和投放。第二,借鉴日本当局的做法,过量的外汇储备,其中一部分用于成立外汇平准基金。第三,在成立外汇平准基金之后,剩余的过量外汇储备,人民银行应该将其转换成黄金储备。

康蕊[4](2020)在《美国制造业回流政策对山东省经济发展的影响机制研究 ——基于FDI和产业集聚视角》文中研究指明2008年,美国经历了次贷危机,由此引发了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业内学者纷纷对此现象进行反思,认为金融业的发展与实体经济脱钩,是最终使美国经历经济发展的“明斯基时刻”的本质原因。经历此次金融危机以后,美国政府意识到发展实体经济的重要性,于是开始推行制造业回流的政策,意图重振美国的制造业,试图走出美国经济发展的困境,制造业政策实施以来颇显成效,降低对外投资、跨国企业迁回美国本土、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等一系列措施逐渐使美国经济复苏,在此过程中,“美国优先”的政策导致国际经济格局出现变化,伴随着美国贸易保护主义,制造业回流政策的推行对我国经济发展不可避免的带来影响。本文基于美国制造业回流的背景,以山东省为例,从FDI和金融产业集聚视角上对制造业回流造成的影响机制进行研究,构建VAR模型,得出以下研究结论:美国制造业回流政策的推行,并不是制定初始就对山东省经济发展产生影响,政策具体产生影响的时间突变点为2012年。其影响路径有两条,一是FDI路径,二是产业集聚路径,二者相互联系,共同构成了对山东省经济发展冲击的总路径。(1)在FDI传导路径方面,美国制定制造业回流政策实施初期,山东省的外资流入受中国投资环境吸引力的影响,吸引外资具有流入惯性优势,美国制造业的回流并未对山东省利用外资方面造成强有力的冲击。随着时间的推移,制造业回流政策在美国逐步推行,外商投资系数由正转负,恶化情况明显。(2)在产业集聚方面,跨国公司进行了产业转移与经营重心的转变,导致山东省劳动力要素禀赋与资本要素禀赋的降低乃至流失,而金融业作为生产性服务业则相应的失去了进行资本配置、服务客户的基础,对金融产业的发展环境造成了冲击,导致山东省内的金融产业集聚度的下降。(3)两条路径的影响强度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表现。经济增长发展的过程中,初期经济增长得益于外商投资的引入,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金融产业集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影响要高于外商直接投资对经济增长拉动的影响。最后,本文通过实证分析的结论给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李若杨[5](2020)在《汇率制度对货币政策独立性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维持货币政策独立性对一国政府而言具有重要意义,因为保持货币政策独立是有效地运用各种货币政策工具的一个基本前提,借助于货币政策工具,政府部门可以对经济进行反周期操作,避免经济的过度繁荣和萧条,减少产出和投资波动,维持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传统研究认为,汇率制度是影响一国货币政策独立性的重要因素,其中,具有代表性理论是三元悖论。该理论认为,在资本账户开放的情况下,浮动汇率制度可以有效维持货币政策独立性,但是随着全球资本流动的不断加快,这一理论开始受到人们的质疑。二元悖论认为随着全球金融一体化的不断加快,当资本自由流动时,即使是浮动汇率也无法使经济体免受全球金融周期的影响,只有在资本账户受到直接或间接管制的情况下,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才有可能实现,在这种情况下,原有的汇率稳定、货币政策独立和资本自由流动之间的三难选择,变成了资本自由流动和货币政策独立之间的两难选择。若二元悖论成立,则表明在开放经济条件下,除非进行资本账户管制,否则货币政策独立性无法维持,这会对一国货币政策制定产生巨大影响,因此,研究汇率制度对货币政策独立性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两个层面对汇率制度对货币政策独立性的影响进行了分析,一个是全球层面,另一个是中国层面。其中,全球层面分析主要是通过大样本数据对不同汇率制度下货币政策独立性的表现进行分析,以考察在全球层面下三元悖论是否还普遍成立;中国层面分析目的是研究三元悖论在中国的适用性,以便为中国未来的汇率制度改革和货币政策制定提供一定的参考。对于全球样本,本文首先按照汇率制度和资本管制的不同类型将其进行分类,与以往研究相比,本文还着重考虑了中间汇率制度和资本账户部分管制的情况,分类完成后本文再对其分别进行回归。回归结果显示,在资本账户完全管制或汇率制度完全浮动这两种情况下,本国利率不受外国利率变动的影响,货币政策保持独立,而在固定汇率、资本账户开放的情况下,本国利率受外国利率影响,货币政策缺乏独立性,上述结论与三元悖论相一致。对于三元悖论未考虑到的中间情况,本文研究认为,在中间汇率制度下,本国利率不受外国利率变动的影响,但是在资本账户部分管制情况下,固定汇率制度样本中的外国利率却在5%的水平上显着,说明资本账户部分管制无法提供货币政策独立性,但是中间汇率制度可以。为了探究不同类型国家之间的差异性,本文还将样本分成了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再次进行回归。回归结果显示,发达国家样本以浮动汇率和资本账户开放为主,货币政策独立性较强;新兴市场国家更倾向于采用中间汇率和资本账户完全管制,虽然在资本账户完全管制和浮动汇率制度的情况下,新兴市场国家的货币政策完全独立,但是在资本账户部分管制且实行中间汇率制度的情况下,其货币政策缺乏独立性。对于中国样本,本文利用时变参数向量自回归模型对不同汇率制度对中国货币政策独立性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在回归分析之前,本文首先对中国资本账户开放度和人民币汇率制度进行了估计,其中,资本账户开放度采用的是法定资本账户开放度,人民币汇率制度采用的是事实汇率制度。分析显示,中国的资本账户总体是呈不断开放趋势的,人民币汇率制度也在朝着弹性增加的方向前进,但是在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人民币汇率制度曾重新钉住美元。时变参数向量自回归模型的计量结果显示,汇率制度弹性的增加可以有效提高中国的货币政策独立性,但是其提高程度还会受到资本账户开放度的影响。因此,本文认为,三元悖论仍是有效的,在开放经济条件下浮动汇率制度可以有效维持一国货币政策独立性。对于中国而言,提高人民币汇率制度弹性是未来改革的一个方向,但是在改革过程中,要注意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和资本账户开放的先后顺序,前者要先于后者进行;同时要采用更加谨慎的、循序渐进的方式进行汇率制度改革,以实现人民币汇率制度的平衡转换;此外,由于目前阶段我国经济发展对对外贸易的依赖仍相对较重,因此避免汇率的剧烈波动仍是工作的一个重点,我国应加强对金融系统的监管力度,建立相应的预警机制,以此来防范投机性货币冲击的发生。

乌云[6](2019)在《内蒙古边境地区演变研究 ——以乌拉特地区为主(1911-2014)》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内蒙古边境地区演化过程改变了中国内陆边疆在世界格局中的地位,每个时期发挥了不同的历史作用。从北部屏藩到抗战边疆,再成为现代国家的边境,如今又是“一带一路”上的重要节点,承载着中蒙俄经济走廊重要桥梁的使命,互通世界。本文以民族学为视角、历史学为基础,结合社会学、国际关系学等理论,选择乌拉特地区为主要考察对象,“以小见大”,全面梳理了内蒙古边境地区从边缘到中心、从边疆到边境、再从无国界线到最终确定边界的历史,探究了新的国际格局下中蒙关系的发展演变历程,以期还原真实的边境历史。而这一历史并不仅限于“政治型”的大历史,也关乎不同边境群体的小历史,为人们展现更全面的边疆画卷,是本文最主要的研究意义所在。乌拉特地区历史变迁是近代中国北部边疆历史的一个缩影,体现了国家边界意识的不断增强,以及国际条约下与各国之间一种新的合作共赢。也是中国从20世纪初到21世纪初为止的百年文明复兴历程,由弱变强,为打造互联互通的命运共同体而努力的最现实写照。论文由绪论、正文和结论三大部分构成。绪论部分旨在说明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相关概念的界定、研究现状综述、基本史料以及研究方法等。正文部分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论述:一,民国时期的内蒙古地区,面对外蒙古宣布独立、中苏交往以及日本侵略战争等不同历史危机与挑战,采取的立场和发挥的历史作用。二,建国初在同盟阵营下的中蒙“蜜月”期,内蒙古边境地区从传统边疆转变为现代边境地区,经历了看似和睦、并伴随了人畜越境、移民涌向边疆等不同的过渡状态。三,中苏关系恶化影响下,随着中蒙两国边境矛盾的加深,内蒙古边境地区又成为主要战备区之一,促进了边界的确定,进一步推动了现代边境制度的形成。四,随着国际格局变化,中蒙开启全面开放时代,双方互设口岸进行对外贸易,内蒙古边境地区又变成全球化视野下的经济合作区域,也成为了不同政治实体和社会文化接触的主要场域。五,进入21世纪,中蒙开启战略伙伴关系,内蒙古边境地区又有了新局面,口岸经济带动当地经济发展,推动边境地区的城镇化,成为了跨界民族的聚居地。结论部分指出,随着“一带一路”的进一步实施,不断巩固和扩大了中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互利合作,它将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打开世界范围内区域合作的新局面。而内蒙古边境地区作为互联互通中国与世界的主要通道和窗口,发挥了桥头堡作用,带来了中蒙两国发展的新机遇。

李国敏[7](2019)在《新时代中国企业海外拓展的战略风险 ——基于典型案例的系统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本文的核心问题是,如何认识和应对中国企业海外拓展面临的战略风险。对于企业国际化面临的各种风险及其应对,国内外有了丰富的研究,但对于海外战略风险,人们并没有予以足够的重视。我们认为固然战略风险与政治风险关系极其密切,但鉴于企业海外战略风险影响后果的特殊严重性,有必要予以专门而深入的研究。围绕上述核心问题,我们以复杂系统思维方法为主,同时运用历史考察、案例分析等方法展开全文。首先弄清企业国际化理论和中国企业的海外拓展史,重点是实施“走出去”战略之后的中国企业海外拓展情况,以及“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新时代”背景下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战略机遇。其次,着重对企业海外战略风险进行解析。在梳理企业国际化面临的各种风险基础上,以复杂系统思维方法探讨海外战略风险的特点,并对新时代中国企业“走出去”面临的战略风险进行总体分析。企业海外战略风险往往由宏观国际环境格局或中观双边外交关系的重大变动所造成,具有宏观全局性、强烈的政治性和立体多维的关联性,呈现复杂的非线性因果关系和突变式涌现特征,其破坏性极大,并且可能持续发生不利影响。论文还对新时代中国企业“走出去”面临的战略风险进行总体分析。接着以中兴通讯和华为两个中国高科技企业作为案例,分析在新时代、百年大变局背景下美国遏制中国政策对中国企业海外拓展造成的严重战略风险。本文还以国电投密松电站项目和中企利比亚项目为案例,分析国际国内政治等因素对于中企海外项目造成的战略风险。最后,论文就新时代中国企业海外拓展的战略风险提出了应对建议,并对新时代中国企业拓展海外利益和防范化解战略风险的前景进行了展望。

余博[8](2019)在《资本账户开放、短期资本流动与系统性金融风险》文中提出在经济学界,资本账户开放一直都是具有争议的论题。诚然,资本账户开放作为我国市场化改革的一部分,是一个可预期的目标。然而,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和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警钟长鸣,提示我们资本账户开放也蕴含着潜在风险。我国经济在改革开放进程中,对跨境资本进行流动性管制一直是主要的战略抓手之一,因此我国资本项目经历了循序渐进、漫长审慎的开放过程。一个重要的变化是,自2012年以来,资本账户开放步伐明显加快,货币当局对资本账户开放速度的转变可能忽视了背后的潜在风险。特别是在当前,我国仍处于经济结构调整进程中,在外部和内部因素共同作用下,宏观经济下行压力依然较大,金融风险逐渐累积并集中爆发,如前期人民币汇率持续贬值、房地产泡沫化、居民和企业杠杆率处于高位、地方政府债务风险、P2P暴雷、股权质押风险等。与此同时,国际经济金融局势波谲云诡,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影响并未消除,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经济增速普遍降档,重要经济体的货币政策出现分化以及特朗普执政的后续效应仍在发酵,全球尾部风险事件不断爆发。在此背景下,研究资本账户开放背景下中国短期资本流动的驱动因素,资本账户开放对国内金融市场的动态时变冲击,解析全球主要货币间的外汇风险传染并考察资本账户开放、汇率制度改革在其中的影响机制,探究资本账户开放对我国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动态时变影响,对于调整资本账户开放乃至金融开放步伐、跨境资本流动管理、汇率制度改革、系统性风险的监测和度量、宏观审慎监管框架的构建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资本账户开放最根本的意义在于解除了对跨境资本流出入的限制、允许国际资本自由流动,因此关于资本账户开放对金融市场、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影响机制分析应基于跨境资本流动进行展开。资本项目自由化的推动使得跨境资本流动规模日益扩张,并迅速影响国内金融市场,最终传导至系统性金融风险、宏观经济。在对相关文献和经济学逻辑梳理的基础上,本文首先在考虑资本账户管制的基础上,构建存在异质性风险偏好投资者的跨境投资模型,探究了资本账户管制对跨境资本流动的影响机制,并结合半参数平滑系数模型实证分析了资本账户开放推进过程中国内外利差、人民币贬值预期、资产收益率、人民币汇率波动、美联储货币政策和国际金融风险等因素的动态影响特征。其次,将资本账户开放因素纳入传统的跨境投资组合模型,构建囊括资本账户开放、外汇市场、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的一般均衡理论模型,并利用SV-TVP-VAR模型实证研究了资本账户开放对我国三类金融市场的动态时变冲击,而且同时考虑了资本账户总体开放和短期资本账户开放不同的影响特征。再次,综合利用Granger因果检验方法、BEKK-MVGARCH模型和复杂网络分析方法解析了全球50只主要货币汇率网络的总体关联性,以及每只货币的风险吸收、外溢效应,并基于混合效应面板回归方法进一步探究了资本账户开放、汇率制度改革对外汇风险传染的影响机制。最后,考虑到金融系统之间的复杂关联性,采用TVP-FAVAR模型构建了涵盖7个维度的中国系统性金融风险指数,并基于SV-TVP-VAR模型实证研究了资本账户开放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时变影响特征。具体来说:资本账户开放背景下中国短期资本流动的驱动因素研究发现:第一,资本账户开放没有明确的导向作用,但会通过改变相关因素的影响程度进而对资本流动的规模产生影响。第二,在资本账户快速开放以前,套汇和套利动机起主要作用;随后美联储货币政策影响大幅攀升并成为主导因素,国际金融风险影响也有明显提升,而套利动机则日趋式微。第三,人民币汇率波动存在“套汇空间”和“套汇风险”效应,国际金融风险存在“全局效应”和“替代效应”。资本账户开放对国内金融市场的时变冲击研究发现:第一,随着金融市场体制改革的逐步推进,资本账户开放对我国金融市场的影响日益加深。其中对外汇市场的冲击最大,债券市场次之,对股票市场影响较小。第二,短期来看,资本账户开放有利于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但长远来看,资本账户开放将对金融市场造成负向冲击。第三,由于我国对短期资本流动管理一直较为慎重,因此与资本账户总体开放相比,短期资本账户的开放对国内金融市场的冲击性稍弱、但存在易变性。资本账户开放、汇率制度改革与外汇风险传染的研究发现:第一,在考察期内,各货币波动溢出比收益率溢出更平稳,收益率溢出关系稳定性相对较弱、变动幅度更大,这与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爆发有关。第二,全球主要货币总体关联性具有明显的时变特征和区制特征,且波动溢出与收益率溢出存在区制同步性。第三,资本账户开放和汇率制度是外汇风险传染的重要影响机制,汇率市场化改革有助于缓释外汇风险传染,而资本账户开放将扩大外汇风险传染效应。资本账户开放是否加剧我国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研究发现:第一,金融指标的风险界定应依照经济增长的不同阶段进行判断,其权重系数具有动态时变特征。第二,本文构建的系统性金融风险指数显示,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和2015年、2016年前后我国的系统性金融风险处于中高位,近期已展现出缓和的迹象。第三,资本账户开放对系统性金融风险具有时变影响特征,金融危机以前开放资本账户有利于我国金融风险缓释,随后开放的风险效应逐渐显现,短期资本流动则展现出持续的危害性。基于以上,本文建议应渐进推动资本账户开放、保持适时适度的资本管制,并加强对短期资本流动的审慎管理;建立人民币汇率锚、做好市场预期管理,并继续深化国内金融体制改革;强化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监测和预警机制,并建立全面覆盖的金融监管理念。此外,必须注意防范国际货币政策转向引致的金融风险。

武泽峰[9](2019)在《人民币汇率对出口导向型上市公司股价波动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一定条件下,汇率对进出口贸易有直接影响,本国货币对外贬值可促进出口和限制进口。汇率波动不仅影响出口导向型上市公司进口设备和原材料成本,同时其商品国际竞争力也会受到影响。上述变化也会传导至公司经营业绩、成果、资产负债、汇兑损益和实际利润,公司基本面的变化也会导致其股价发生变化。此外,投资者对公司发展的心理预期也会给公司股价带来波动。研究人民币汇率波动对我国出口导向型上市公司股价的影响,对政府在新形势下化解金融风险,促进经济稳中向好有积极作用。随着我国资本市场不断开放,外汇和股票市场的相关性研究也对企业经营策略、投资者决策以及政府政策调整有实践意义。首先,本文回顾了国内外学者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对汇率与股市相关性研究,研究领域涵盖了西方发达国家和新兴发展中国家等。本文重点探究人民币汇率波动对出口导向型上市公司股价的影响,通过对汇率和股价基础理论综合分析,确立本文理论支撑和逻辑起点。同时,进一步阐述汇率波动对股价传导机制,包括进出口贸易、国际资本、利率、公司业绩、心理预期和货币供应量等主要传导路径。其次,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和数据,我们发现人民币汇率波动对医疗器械、电子元件、工程机械和纺织服贸等行业影响尤为明显。本文通过海外营收占比、流通市值、上市时间和行业排名等几个维度筛选,确立三十二家出口型上市公司样本,通过建立VAR模型对面板数据和其中五家抽样公司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结果显示人民币汇率是出口导向型上市公司股价的格兰杰原因,通过平稳性和协整检验显示人民币汇率与出口导向型公司股价形成长期稳定反向关系。最后,随着人民币国际化和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人民币汇率对出口导向型上市公司股价影响将愈发紧密和复杂。本文结合理论与实证结论分别从政府、企业和个体投资者三个层面提出具体建议,并阐述了未来研究展望。

谈笑[10](2018)在《近代中国政府与外国银行订立之契约研究》文中指出近代中国政府与外国银行订立之契约(简称近代中外间银行契约)是指从鸦片战争始,经晚清、中华民国北京政府、中华民国南京政府,直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百年间,由中国政府、各地方政府、中国政府各部门、由政府所有或得到政府担保的官办(国有)公司等为代表的主体与外国银行、中外合办银行、国际银行团、以银行为主要参与方的国际辛迪加以及代表外国银行(财团)的个人等外国私人之间确定、变更、终止权利义务关系的意思表示一致的法律行为。绪论部分主要论述近代中外间银行契约的定义及研究意义,指出其与近代条约制度的关系,认为研究近代中外间银行契约需要涉及到准条约、政府涉外经济契约、国家契约、国际贷款协议、BOT特许协议等现当代法学概念。并从历史、法律、经济三个方面阐述本论文的研究创新之处。同时回顾了近代以来关于政府涉外经济契约的研究状况。第一章论述近代中外间银行契约的法律关系。分析中外间银行契约法律关系中外主体性质和类别。并根据该法律关系客体和内容的不同组合,将近代中外间银行契约法律关系分为借款、工程建设、合伙、买卖、租赁、特许经营等类型。指出近代中外间银行契约属于包含涉外因素、公法因素、经济因素的私法契约。第二章将近代中外间银行契约(涉外经济契约)与契约、条约进行法理概念上的比较,讨论契约与条约、政府涉外经济契约与准条约、政府涉外经济契约与近代条约体系的关系。并从法的形式(分为法的渊源、法的分类、法的效力);法律关系(主体、内容与客体);法的实施(法的适用、法的遵守、法律责任)三大层面进行系统比较。指出近代中外间银行契约所隐含的极为复杂的法律原理。第三章论述近代中外间银行契约的发展分期,分为晚清时期、民国北京政府时期和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三个阶段,介绍各个时期契约订立的时代背景,契约特点以及演变情况。第四章分析契约主体外国银行在近代条约体系下的特殊法律经济地位。指出近代在华外国银行与国际政治、领事裁判权、中国国内经济金融政策的关系,认为其优势地位的取得与近代条约制度密不可分,属于近代历史上在中国经营货币信贷业务的外国私法人,而不是受中国法律管辖的内国法人。第五章论述近代中外间银行契约与国际政治的复杂关系。在广义上,外国银行与中国政府的订约行为受到世界范围内的国际关系的影响。从狭义上看,近代中外间银行契约受到近代中外条约关系的直接制约,属于近代条约制度的一部分。第六章论述近代中国政府与外国银行订立契约的过程。分为中方决策、外方决策、中外交涉三个层面。指出中方政府政治决策和外方企业市场决策的特点,并分析近代中外交涉交易的过程和特点。第七章论述近代中外间银行契约的核心部分——近代中外间国际贷款契约。根据法学、经济学的有关理论,对近代外国银行与中国政府订立的国际贷款契约进行分类整理,对契约的结构、条款进行解剖分析,指出近代国际贷款契约的发展变化和特点。第八章论述近代中外间银行契约类型之一——近代中外间国际工程建设契约。重点分析近代铁路投资领域中国政府与外国银行、财团订立的国际工程建设契约。指出其类别、条款和有关特点。第九章论述近代中外间银行契约类型之一——近代中外合资合作经营契约。对其定义、类别、条款及内容特点进行分析。第十章以1887年李鸿章与美国费城辛迪加订立的中外合办华美银行契约事件为例,论述近代中国政府与外国银行(财团)进行经济合作,在国际与国内,政治与经济各个方面所受到的影响,展示近代中国政府涉外经济活动所面临的困难处境。

二、2003年1-3月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003年1-3月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论文提纲范文)

(1)经济政策不确定背景下跨境资本流动的经济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2 相关概念的界定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
    1.5 研究的创新点、难点与不足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经济政策不确定性相关研究
    2.2 跨境资本流动相关研究
    2.3 研究述评
第3章 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影响跨境资本流动经济效应的理论分析
    3.1 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与跨境资本流动的关联性
    3.2 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跨境资本流动与经济发展关系的调节效应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与跨境资本流动的现状分析
    4.1 经济政策不确定性的现状分析
    4.2 跨境资本流动的现状分析
    4.3 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与跨境资本流动的关联性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经济政策不确定背景下跨境资本流动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5.1 研究假设
    5.2 研究设计与数据说明
    5.3 实证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经济政策不确定背景下跨境资本流动对实体经济杠杆的影响
    6.1 研究假设
    6.2 研究设计与数据说明
    6.3 实证结果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经济政策不确定背景下跨境资本流动对虚拟经济稳定的影响
    7.1 研究假设
    7.2 研究设计与数据说明
    7.3 实证结果分析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8.1 主要结论
    8.2 政策建议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2)我国金融安全状态及预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我国金融业扩大开放进入新阶段
        1.1.2 新形势下我国金融业面临的新风险
        1.1.3 大国博弈带来的金融风险日益升高
    1.2 研究意义
        1.2.1 金融安全是一个国家整体安全的重要内容
        1.2.2 维护金融安全是提高国家治理能力的需要
        1.2.3 维护金融安全是促进我国深化改革的需要
        1.2.4 维护金融安全是应对复杂金融形势的需要
    1.3 研究思路、方法与框架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内容
    1.4 文章组织与创新
        1.4.1 文章组织
        1.4.2 创新
2 理论基础与文献回顾
    2.1 相关概念
        2.1.1 金融风险
        2.1.2 金融危机
        2.1.3 金融安全
    2.2 金融安全的相关理论
        2.2.1 金融脆弱性理论
        2.2.2 金融危机理论
        2.2.3 金融预警理论
        2.2.4 产业安全理论
    2.3 文献回顾与机理分析
        2.3.1 银行业安全文献回顾与机理分析
        2.3.2 货币安全文献回顾与机理分析
        2.3.3 债务安全文献回顾与机理分析
        2.3.4 证券业安全文献回顾与机理分析
        2.3.5 保险业安全文献回顾与机理分析
        2.3.6 金融安全及其预警的研究
3 银行业安全影响因素模型分析
    3.1 银行业安全指标体系的构建
        3.1.1 银行业安全程度的衡量
        3.1.2 影响银行业安全的主要变量
        3.1.3 数据来源及描述性统计
    3.2 模型构建与检验
        3.2.1 模型构建
        3.2.2 模型检验
    3.3 模型分析
        3.3.1 脉冲响应函数分析
        3.3.2 方差分解分析
    3.4 研究结论
        3.4.1 长期看对外债务规模影响银行业安全
        3.4.2 房地产价格波动不利于银行业安全
        3.4.3 保险业发展有利于维护银行业安全
        3.4.4 长期看资本账户扩大开放有利于银行业安全
4 货币及对外债务安全影响因素模型分析
    4.1 货币安全影响因素模型分析
        4.1.1 影响货币安全的主要变量
        4.1.2 数据来源及描述性统计
        4.1.3 模型构建与检验
        4.1.4 模型分析
    4.2 对外债务安全影响因素模型分析
        4.2.1 影响对外债务安全的主要变量
        4.2.2 数据来源及描述性统计
        4.2.3 模型构建与检验
        4.2.4 模型分析
    4.3 研究结论
        4.3.1 人民币汇率变化受我国汇率制度的影响很大
        4.3.2 市场因素对人民币汇率波动的影响日益增强
        4.3.3 对外开放度与美元指数短期显着影响汇率波动
        4.3.4 外汇汇率的变化显着影响我国对外债务安全
        4.3.5 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程度显着影响对外债务安全
5 证券及保险业安全影响因素模型分析
    5.1 证券业安全影响因素模型分析
        5.1.1 影响证券业安全的主要变量
        5.1.2 数据来源及描述性统计
        5.1.3 模型构建与检验
        5.1.4 模型分析
    5.2 保险业安全影响因素模型分析
        5.2.1 影响保险业安全的主要变量
        5.2.2 数据来源及描述性统计
        5.2.3 模型分析与检验
    5.3 研究结论
        5.3.1 经济发展水平对证券及保险业安全影响显着
        5.3.2 对外开放背景下证券市场对汇率变化敏感
        5.3.3 货币供应量等变量对证券业安全影响不显着
        5.3.4 居民储蓄水平是影响保险业安全的重要因素
        5.3.5 扩大金融业开放有助于为保险业注入发展动力
        5.3.6 适当降低利率可为保险业提供良好发展环境
6 我国金融安全状态评估及预警研究
    6.1 我国金融安全状态的评估
        6.1.1 金融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6.1.2 模型选择与指标权重的确定
        6.1.3 模型分析
        6.1.4 金融安全状态水平的测算
        6.1.5 测算结果分析
    6.2 我国金融安全水平的预警研究
        6.2.1 模型推导及设定
        6.2.2 模型的求解与分析
        6.2.3 金融安全预警分析
    6.3 研究结论
        6.3.1 我国金融安全指数波动较为频繁
        6.3.2 我国金融安全指数呈波动向下走势
        6.3.3 未来两年我国金融安全状态将会改善
7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7.1 研究结论
        7.1.1 外汇汇率显着影响我国金融安全水平
        7.1.2 银行业安全受对外债务余额等多重因素的影响
        7.1.3 扩大对外开放有利于汇率市场化机制的形成
        7.1.4 市场因素对证券业安全的影响尚不显着
        7.1.5 保险业安全受居民收入和经济发展水平影响较大
        7.1.6 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对金融安全影响巨大
        7.1.7 诸多关键因素指标拖累着我国金融安全水平
        7.1.8 我国金融安全水平走势波动并有望逐渐转好
    7.2 维护我国金融安全的对策建议
        7.2.1 努力构建现代金融体系以维护我国金融安全
        7.2.2 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以维护我国金融安全
        7.2.3 完善汇率形成机制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7.2.4 有序推进资本账户开放以维护我国金融安全
        7.2.5 继续完善金融监管体制以维护金融安全
        7.2.6 完善金融安全预警机制以维护我国金融安全
        7.2.7 促进房地产业稳定发展以维护我国金融安全
        7.2.8 继续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和国际合作
    7.3 研究不足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3)中国外汇市场直接干预的现状及对策 ——人民币汇率目标区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本文框架
    1.3 本文创新之处
    1.4 外汇市场干预概述
        1.4.1 外汇市场干预的传统定义及分类
        1.4.2 冲销式干预的冲销工具
        1.4.3 直接干预的有效性
        1.4.4 外汇市场干预的目的
        1.4.5 外汇平准基金
第二章 国内外文献综述
    2.1 引言
    2.2 外汇市场干预有效性的盈利标准
        2.2.1 国外文献综述
        2.2.2 国内文献综述
    2.3 资产组合平衡理论
        2.3.1 国外文献综述
        2.3.2 国内文献综述
    2.4 信号渠道
        2.4.1 国外文献综述
        2.4.2 国内文献综述
    2.5 汇率目标区
        2.5.1 国外文献综述
        2.5.2 国内文献综述
    2.6 国内其他研究
第三章 浮动汇率制度的必然性与外汇市场干预的必要性
    3.1 引言
    3.2 浮动汇率制度的必然性
        3.2.1 历史回顾: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的诞生及崩溃
        3.2.2 1973年之后汇率制度的分类
        3.2.3 信用本位制下货币的价值基础
    3.3 外汇市场干预的必要性
        3.3.1 汇率波动对净出口额的影响
        3.3.2 汇率波动对就业的影响
        3.3.3 汇率波动与货币错配
        3.3.4 汇率短期剧烈波动的成因
    3.4 小结
第四章 1973年后西方外汇市场干预历史
    4.1 引言
    4.2 后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时期
    4.3 “寡头金融政策协调”时期
    4.4 三极货币体系时期
    4.5 小结
第五章 日本外汇市场直接干预的经验(1991年5月至今)
    5.1 引言
    5.2 日本直接干预概述
    5.3 日本直接干预实况(1991年5月至今)
    5.4 对日本直接干预的评价——基于均衡汇率视角
        5.4.1 均衡汇率理论
        5.4.2 模型设计
        5.4.3 数据来源
        5.4.4 实证过程与结果
    5.5 小结
第六章 中国外汇市场的数量干预
    6.1 引言
    6.2 银行结售汇头寸管理制度
        6.2.1 银行结售汇头寸管理制度发展历程
        6.2.2 银行结售汇头寸管理制度的特征
    6.3 外汇市场操作及其冲销机制
        6.3.1 我国外汇市场操作的特征
        6.3.2 我国外汇市场操作的冲销机制
        6.3.3 正回购冲销与央票冲销的比较
    6.4 我国外汇市场操作的冲销力度——冲销系数的测算
        6.4.1 单月冲销系数的情况
        6.4.2 整体冲销系数的测算
    6.5 中国外汇市场数量干预的弊端
    6.6 小结
第七章 中国外汇市场的价格干预
    7.1 引言
    7.2 复杂的中间价形成机制
    7.3 “811汇改”
    7.4 中国外汇市场价格干预的弊端
    7.5 小结
第八章 中国冲销式外汇操作的利率效应
    8.1 引言
    8.2 理论阐述
    8.3 实证模型设计与检验
        8.3.1 模型设计
        8.3.2 数据来源
        8.3.3 实证过程与结论
    8.4 小结
第九章 中国外汇市场直接干预改革方案
    9.1 引言
    9.2 人民币兑美元中心汇率模型
        9.2.1 模型设计
        9.2.2 数据来源
        9.2.3 模型估计
    9.3 人民币汇率目标区的波动幅度
    9.4 人民币汇率目标区的条件
        9.4.1 经济增长方式
        9.4.2 外汇储备充足性
        9.4.3 金融稳定
    9.5 人民币汇率目标区的配套措施
    9.6 小结
第十章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附表冲销系数测算结果
后记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4)美国制造业回流政策对山东省经济发展的影响机制研究 ——基于FDI和产业集聚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关于制造业回流政策的研究
        二、关于外商直接投资的研究
        三、关于金融产业集聚的研究
    第三节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第一节 概念辨析
    第二节 理论基础
        一、制造业回流的理论基础
        二、外商直接投资的理论基础
        三、产业集聚的理论基础
第三章 美国制造业回流政策分析
    第一节 美国制造业回流政策表现
        一、具体政策措施
        二、回流行业表现
    第二节 美国制造业回流政策效果分析
        一、ISM制造业指数提高,走出发展困境
        二、失业率下降,弥补就业缺口
        三、FDI指标下降,改变国际外资配置格局
第四章 制造业回流政策下山东省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第一节 山东省经济发展总趋势
    第二节 山东省实际利用FDI情况分析
        一、FDI增速放缓,利用外资模式转变
        二、来源地呈现多元化,利用区域分配不均
    第三节 山东省产业发展情况分析
        一、工业产值增加,产业结构转变
        二、金融产值增加,金融体系逐渐完备
        三、LQ指标上升,金融业集聚发展
第五章 美国制造业回流政策影响山东省区域经济实证研究
    第一节 实证研究前的说明
        一、变量选取与数据来源
        二、VAR模型简介
    第二节 制造业回流影响山东省FDI与LQ指标的实证检验
        一、变量平稳性检验
        二、VAR模型构建
        三、影响路径小结
    第三节 制造业回流政策下山东省区域经济发展实证检验
        一、变量平稳性检验
        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三、VAR模型构建
        四、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
        五、模型稳健性检验
第六章 结论及政策建议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政策建议
        一、借力“一带一路”,开展多边经济合作
        二、做好外商直接投资大规模外流的防范措施
        三、推动外资结构升级,吸引优质外资
        四、推动制造业结构调整,打造生产高价值链
        五、完善金融市场环境,培养金融创新人才
        六、加大对金融业监管力度,降低金融风险
参考文献

(5)汇率制度对货币政策独立性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
    第二节 研究意义
    第三节 研究框架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框架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主要创新和不足之处
        一、主要创新
        二、不足之处
第二章 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
    第一节 相关理论
        一、蒙代尔-弗莱明模型
        二、三元悖论
        三、扩展的三元悖论
        四、二元悖论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汇率制度选择
        二、汇率制度和货币政策独立性
        三、三元悖论和二元悖论的争论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国际汇率制度的变迁
    第一节 金本位体系下的固定汇率制度
    第二节 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固定汇率制度
    第三节 牙买加体系下的多种汇率制度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全球层面下汇率制度选择对货币政策独立性影响
    第一节 汇率制度和资本账户开放度
        一、汇率制度分类
        二、资本账户开放度
    第二节 模型设定与数据来源
        一、模型设定
        二、变量选取与数据来源
    第三节 实证回归结果
        一、全样本3×3分类回归
        二、不同类型国家异质性分析
        三、稳健性检验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中国资本账户开放和人民币汇率制度变迁
    第一节 中国资本账户开放
        一、中国资本账户开放历程
        二、中国资本账户开放度
    第二节 人民币汇率制度变迁
        一、人民币汇率制度变迁历程
        二、人民币实际汇率制度估计
        三、人民币汇率制度结构变动分析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中国汇率制度变迁对货币政策独立性影响
    第一节 中国货币政策回顾
        一、1999年~2002年:基本稳健的货币政策
        二、2004年~2007年:稳健中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
        三、2008年~2010年: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四、2011年至今:稳健的货币政策
    第二节 中国汇率制度变迁对货币政策独立性影响
        一、TVP-VAR模型建立
        二、变量选取与数据来源
        三、模型估计结果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其他国家汇率制度改革经验和教训
    第一节 日本汇率制度改革
    第二节 泰国汇率制度改革
    第三节 印度汇率制度改革
    第四节 波兰汇率制度改革
第八章 研究结论和政策建议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发达国家样本回归结果
    附录2 新兴市场国家样本回归结果
    附录3 汇率系数变动图
后记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情况

(6)内蒙古边境地区演变研究 ——以乌拉特地区为主(1911-2014)(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二、相关研究概念界定
        (一)边疆、边境与边界的概念界定
        (二)边疆与边境的地理范围
        (三)国际关系与边界意识
        (四)时间范围的确定
    三、研究现状综述
        (一)关于中国北部边疆研究
        (二)国内、外关于边疆、边界、边境的研究
        (三)国际关系研究
        (四)乌拉特相关研究
    四、基本史料
        (一)民国时期史料
        (二)建国以后的史料
    五、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一)研究方法
        (二)创新之处
第一章 民国时期的内蒙古地区(1911—1949)
    第一节 北洋政府统治时期的内蒙古地区
        一、清朝的覆亡与“外蒙古独立”
        二、北洋政府统治时期的内蒙古地区
        三、民国前期的乌拉特草原与中苏交通
    第二节 国民政府统治时期的内蒙古地区
        一、南京政府的边疆政策
        二、成为抗战前线的内蒙古地区
第二章 同盟阵营下的和睦边境(1949—1962)
    第一节 同志加兄弟般的和睦边境
        一、友谊边境
        二、中蒙边界条约的签订
    第二节 边境轶事
        一、借境放牧
        二、越境事件
    第三节 建国初的边疆移民
        一、边疆移民
        二、知识青年支援边境地区
第三章 对立时期的中蒙边境(1963—1989)
    第一节 中苏关系与中蒙边境
        一、中苏关系的恶化
        二、中蒙边界的最终确定
    第二节 中蒙边境线上的乌拉特中旗
        一、中蒙冷淡时期的边境
        二、乌拉特中旗境内的边界线
    第三节 生产建设兵团与边防
        一、巴彦淖尔盟生产建设兵团的建立
        二、生产建设兵团与边防
    第四节 边境检查制度的雏形
        一、民兵组织
        二、武装放牧点和堵卡站
        三、“净化边境”
        四、会晤站
第四章 全面开放的中蒙边境(1990—2004)
    第一节 内蒙古边境口岸发展
        一、内蒙古边境口岸发展概况
        二、甘其毛都口岸发展现状
        三、口岸与园区一体化模式
    第二节 口岸与边境社区的联系——以图古日格嘎查为例
        一、边境社区——图古日格嘎查
        二、口岸建设中当地牧民的生活变迁
第五章 战略伙伴时期的中蒙边境(2005—2014)
    第一节 中蒙关系演变与对外贸易发展
        一、中蒙关系及其演变
        二、中蒙对外贸易
    第二节 乌拉特中旗边境地区的新格局
        一、口岸贸易发展对乌拉特中旗经济的影响
        二、边境城镇化的驱动因素
        三、新兴口岸城市——甘其毛都镇
结论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致谢
附录一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7)新时代中国企业海外拓展的战略风险 ——基于典型案例的系统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核心问题与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论
    三、思维方法、创新与不足
    四、论文的结构
第一章 企业国际化与中国企业的海外拓展
    第一节 企业国际化与跨国公司
        一、企业国际化的特点
        二、经济全球化是企业国际化的主要外部条件
        三、跨国公司
    第二节 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及其初期实践
        一、中国企业的早期海外拓展
        二、“走出去”战略的提出
        三、“走出去”战略的初期实践(2000——2010)
    第三节 中国企业海外拓展进入新时代(2010-)
        一、后危机时代
        二、“一带一路”为中国企业海外拓展打开新空间
第二章 中国企业海外拓展的战略风险分析
    第一节 企业国际化面临的主要风险
        一、非政治风险
        二、政治风险的内涵与外延
    第二节 企业海外战略风险的特点与类型
        一、“战略”的基本含义是“全局性”
        二、企业海外战略风险的强烈政治性
        三、企业海外战略风险的系统复杂性
        四、企业海外战略风险的生成类型与严重危害
    第三节 新时代中国企业面临的海外战略风险
        一、国际格局大变革带来企业战略风险
        二、中国企业海外战略风险的若干形态
        三、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的海外战略风险比较
第三章 美国对华全面遏制与中国企业战略风险—以中兴通讯和华为公司为例
    第一节 美国对华遏制战略的演变
        一、美国对华战略敌视(1949—1971)
        二、美国对华战略接触与遏制(1972-2016)
        三、“美国优先”与特朗普政府对华全面战略遏制(2017-)
    第二节 美国对中兴通讯的两次制裁
        一、中兴通讯的海外拓展及国际化战略
        二、美国对中兴通讯的第一次制裁
        三、美国对中兴通讯的第二次制裁
        四、美国制裁中兴通讯的原因、影响和启示
    第三节 美国对华为的全力“围剿”
        一、华为的海外拓展及国际化战略
        二、“孟晚舟事件”及其影响
        三、美国遏制华为手机和5G业务全球拓展
        四、华为反制美国打压与自强自卫的应对策略
    第四节 美国对华遏制造成中国企业海外战略风险
        一、新时代美国打压中国高科技企业的原因
        二、中兴通讯与华为公司应对美国打压政策比较
第四章 中国企业海外项目遭受的战略风险—以国电投密松电站项目和中企利比亚项目为例
    第一节 缅甸密松电站项目及其搁置
        一、密松电站的设想与立项
        二、密松电站项目的突然中止与长期搁置
    第二节 密松电站项目战略风险的系统分析
        一、缅甸国内复杂的政治社会因素
        二、美西方因素与密松电站项目搁置
        三、中方认识和处置密松电站战略风险之反思
        四、“一带一路”倡议与密松电站项目
    第三节 利比亚中企项目经受的战略风险
        一、中国企业走进利比亚
        二、“阿拉伯之春”与利比亚战乱
        三、中企利比亚项目蒙受重大损失
    第四节 中资密松项目与利比亚项目战略风险比较
        一、密松项目与利比亚项目战略风险的相似之处
        二、密松项目与利比亚项目战略风险的不同之处
第五章 新时代中国企业海外战略风险对策
    第一节 加强合规管理认清海外环境
        一、中国企业要加强合规管理,提高国际化水平
        二、认清东道国的政治状况及与中国的外交关系
        三、认清中国对外投资国际背景的变化及其影响
    第二节 中国企业应对海外战略风险的策略机制
        一、战略风险预防性策略机制
        二、战略风险分散性策略机制
        三、战略风险补救缓解性策略机制
    第三节 中国政府如何帮助企业管控海外战略风险
        一、政府帮助“走出去”企业加强与东道国的互动
        二、综合利用国内、国际双层法律手段防范战略风险
        三、同东道国主要利益集团和民众建立友好和谐关系
结论
    一、新时代中国企业海外战略风险是复杂的系统风险
    二、防范化解战略风险需要危机意识与复杂系统思维
    三、中国企业海外拓展的前景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8)资本账户开放、短期资本流动与系统性金融风险(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框架、篇章结构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框架与篇章结构
        二、研究方法
    第三节 主要创新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资本账户开放的测度
    第二节 短期资本流动的测算
    第三节 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测度
    第四节 短期资本流动的驱动因素研究
    第五节 资本账户开放、汇率制度改革与外汇风险传染
        一、金融网络化特征显现,金融风险传染为并发特征之一
        二、网络分析逐渐运用到金融风险传染研究中
        三、外汇风险传染是金融风险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外汇风险传染的影响机制——资本账户开放与汇率制度改革
    第六节 资本账户开放与宏观经济
        一、资本账户开放与跨境资本流动
        二、资本账户开放与经济增长
        三、资本账户开放与金融发展、金融风险
    第七节 总结与评述
第三章 资本账户开放、跨境资本流动与系统性金融风险关系的逻辑梳理
    第一节 资本账户开放与跨境资本流动
        一、资本账户开放的概念界定、中国现状
        二、资本账户开放影响跨境资本流动
    第二节 资本账户开放、跨境资本流动与系统性金融风险
        一、理论基础
        二、资本账户开放、跨境资本流动的分部门影响机制
第四章 资本账户开放背景下中国短期资本流动的驱动因素研究
    引言
    第一节 理论模型与实证方法选择
        一、理论模型的构建与推导
        二、实证方法选择
        三、模型估计方法
    第二节 实证分析
        一、数据选取
        二、数据预检验
        三、基准回归
        四、半参数平滑系数模型
        五、稳健性检验
    第三节 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结论
        二、政策建议
第五章 资本账户开放对国内金融市场的时变冲击
    引言
    第一节 理论模型与实证方法选择
        一、基本假设
        二、理论模型推导与实证方法选择
    第二节 实证分析
        一、数据选取
        二、数据平稳性检验
        三、资本账户总体开放与金融市场
        四、短期资本账户开放与金融市场
        五、时变方差分解分析
        六、动态溢出效应
    第三节 结论与启示
第六章 资本账户开放、汇率制度改革与外汇风险传染
    引言
    第一节 研究方法
        一、汇率关联性网络的建立
        二、汇率系统关联性测度指标的构建
    第二节 外汇风险传染的实证测度
        一、样本与数据说明
        二、汇率系统关联性的测度
        三、各只货币风险吸收、外溢效应的测度
    第三节 资本账户开放、汇率制度改革对外汇风险传染的影响机制研究
        一、外汇风险传染影响因子的选取
        二、实证结果分析
        三、稳健性检验
    第四节 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结论
        二、政策建议
第七章 资本账户开放会加剧我国的系统性金融风险吗?
    引言
    第一节 中国系统性金融风险指数的构建
        一、指数构建方法及其合理性说明
        二、指标选取
        三、数据预处理
        四、指数构建与分析
        五、时变权重分析
        六、稳健性检验
    第二节 资本账户开放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时变影响
        一、资本账户开放对系统性金融风险影响的基本逻辑
        二、实证分析-基于SV-TVP-VAR模型
    第三节 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结论
        二、政策建议
第八章 资本账户开放背景下我国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防范对策
    第一节 本文总结
        一、研究内容和研究发现
        二、风险防范对策
    第二节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博士期间研究成果
    出版专着、发表文章
    会议论文获奖
    参与课题
致谢

(9)人民币汇率对出口导向型上市公司股价波动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研究现状综述
    1.3 研究方法与思路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思路
        1.3.3 论文结构
    1.4 本文亮点与不足
        1.4.1 本文亮点
        1.4.2 本文不足
2 汇率和股票价格的基础理论
    2.1 汇率的基础理论
    2.2 股票价格的基础理论
    2.3 汇率与股价关系的经典理论
3 汇率对股票价格的影响分析
    3.1 人民币汇率影响股票市场的客观环境
        3.1.1 我国汇率制度的历史演变
        3.1.2 人民币资本账户的开放
    3.2 汇率变动影响股票价格的传导路径及机制
        3.2.1 进出口贸易和公司经营业绩传导机制
        3.2.2 国际资本传导机制
        3.2.3 利率传导机制
        3.2.4 货币供应量传导机制
        3.2.5 以心理预期为中介的传导机制
    3.3 人民币汇率对我国出口型企业股票指数影响有效性检验
        3.3.1 变量的选取
        3.3.2 传导机制的检验
    3.4 人民币汇率波动对出口导向型企业的影响分析
        3.4.1 我国人民币汇率及进出口贸易现状
        3.4.2 人民币汇率对出口导向型企业股价的影响
4 人民币汇率波动对出口导向型上市公司股票价格影响的实证分析
    4.1 样本的选取及数据处理
        4.1.1 人民币汇率样本及控制变量的选取和数据来源
        4.1.2 出口导向型上市公司股票价格样本选取和数据来源
    4.2 实证检验结果(面板数据)
        4.2.1 平稳性检验
        4.2.2 VAR模型建立
        4.2.3 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结果(面板数据)
        4.2.4 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结果(面板数据)
    4.3 实证检验结果(时间序列)
        4.3.1 单位根检验结果
        4.3.2 协整检验结果
        4.3.3 VAR模型建立
        4.3.4 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结果(时间序列)
        4.3.5 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结果(时间序列)
    4.4 实证结果分析
    4.5 研究结论
5 政策建议和展望
    5.1 政策建议
        5.1.1 对我国政府政策的建议
        5.1.2 对股票投资者的建议
        5.1.3 对出口型上市公司的建议
    5.2 展望
参考文献

(10)近代中国政府与外国银行订立之契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定义及研究意义
        一、定义及有关概念解释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近代中国政府涉外经济契约研究综述
        一、1949年前政府涉外经济契约有关研究
        二、1949年后近代政府涉外经济契约研究
        三、小结
    第三节 研究创新
        一、研究内容创新
        二、研究方法创新
第一章 中外间银行契约的法律关系
    第一节 法律关系的主体
        一、中方主体
        二、外方主体
    第二节 法律关系的内容与客体
        一、借款法律关系
        二、建设工程法律关系
        三、合伙法律关系
        四、买卖法律关系
        五、租赁法律关系
        六、特许经营法律关系
        七、其他类型法律关系
    第三节 法律关系的特性
        一、公私混合主体
        二、私法性的内容
        三、公法性的内容
        四、契约涉外因素
        五、国际经济因素
第二章 政府涉外经济契约与契约、条约之比较
    第一节 概念辨析
        一、契约与条约
        二、准条约与政府涉外经济契约
        三、政府涉外经济契约与条约体系的关系
    第二节 法理比较
        一、法的形式比较
        二、法律关系比较
        三、法的实施比较
第三章 近代中外间银行契约的发展分期
    第一节 晚清产生发展成型期(1840年至1912年)
        一、1840年至1870年
        二、1870年至1894年
        三、1894年至1912年
    第二节 民国北京政府泡沫期(1912年至1927年)
        一、时代背景
        二、时代分期
        三、契约特点
    第三节 南京国民政府消亡期(1927年至1949年)
        一、时代背景
        二、时代分期
        三、契约特点
第四章 近代条约体系下外国银行之地位
    第一节 近代外国在华银行的法律地位
        一、“治外法权银行”概念
        二、外国在华银行与条约制度
        三、约束外国在华银行的法律制度
    第二节 近代外国在华银行特殊地位的取得
        一、晚清的金融商业政策
        二、晚清及民国的银行货币制度
    第三节 近代外国在华银行的优势地位
        一、法律地位优势
        二、经营实力优势
        三、优势地位的丧失
第五章 近代中外间银行契约与国际政治
    第一节 国际关系的影响
        一、国际强权的基石
        二、国际争霸的魅影
        三、外交开路的投资
        四、政治优先于经济
    第二节 中外关系的制约
        一、国际条约的直接制约
        二、外交承认与契约继承
        三、交战状态与契约终止
        四、外交敌对与契约履行
第六章 近代中外间银行契约的订立
    第一节 影响契约订立的因素、订约人员及交涉方式
        一、影响订约的因素
        二、参与订约的人员
        三、订约交涉的方式
    第二节 中方订约程序——以政府决策为中心
        一、中方决策的特点
        二、中方决策的过程
    第三节 外方订约程序——以市场决策为中心
        一、外方决策的特点
        二、外方决策的过程
    第四节 中外交易程序——经济与政治的互动
        一、询盘
        二、发盘
        三、还盘
        四、接受
第七章 近代中外间国际贷款契约
    第一节 定义与演变
        一、定义
        二、形式演变
    第二节 契约结构
        一、契约首部
        二、契约尾部
        三、契约附件
        四、契约正文
    第三节 主要条款
        一、财务条款
        二、管理条款
        三、格式条款
第八章 近代中外间国际工程建设契约
    第一节 定义、分类与特性
        一、定义
        二、分类
        三、特性
    第二节 契约产生背景与演变历史
        一、舰炮与条约奠定的基石
        二、早期国际工程建设草案
        三、政治斗争与国际工程建设
    第三节 主要条款
        一、一般性条款
        二、法律条款
        三、技术及商务条款
        四、附件和补充条款
第九章 近代中外间合资合作经营契约
    第一节 定义与类别
        一、定义
        二、分类
    第二节 主要条款
        一、一般条款
        二、法律条款
        三、商务技术条款
第十章 案例研究——以华美银行契约为例
    第一节 时代背景
        一、举办银行的思潮
        二、清政府内部争议
        三、主要参与人物
        四、“轰传世界”的华美银行协议
    第二节 中美双方往来经过
        一、中美合作的缘起
        二、美方在中国的活动
        三、中方赴美谈判
        四、中外媒体有关报道
    第三节 内外政治经济矛盾与契约订立
        一、清政府内部强大的反对力量
        二、美国政府的局外人态度
        三、广泛的外国反对力量
        四、失败的内部及客观原因
    第四节 事件后续
结语
    一、近代中外间银行契约是一种法律关系
    二、同一法律现象在不同历史语境下的解读
    三、政府涉外经济活动与政治的互动关系
    四、终止履行政府涉外经济契约的方式与结果
    五、客观看待政府涉外经济契约的公法性质
    六、倒影民族资本处境的一面镜子
附录
    一、1887年华美银行事件稀见史料
        (一) 李鸿章致美国国务卿巴夏的信
        (二) 《李鸿章咨周馥盛宣怀马建忠文》英文件
        (三) 李鸿章致美国费城商人黄腾派克的两封信
        (四) 美国驻天津总领事致米建威的信
        (五) 美国驻上海总领事为马建常(马相伯)开具的介绍信
    二、近代中国政府与外国银行订立之契约目录表
        (一) 说明
参考书目
    一、档案文献、资料汇编、文集
    二、报刊
    三、历史政治类着作论文
        (一) 着作
        (二) 论文
    四、法律经济类着作论文
        (一) 着作
        (二) 论文
    五、外人论着
        (一)中文
        (二)英文
后记

四、2003年1-3月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论文参考文献)

  • [1]经济政策不确定背景下跨境资本流动的经济效应研究[D]. 温健纯. 广西大学, 2021(12)
  • [2]我国金融安全状态及预警研究[D]. 李婷. 北京交通大学, 2021(02)
  • [3]中国外汇市场直接干预的现状及对策 ——人民币汇率目标区探析[D]. 黄奕. 华东师范大学, 2020(02)
  • [4]美国制造业回流政策对山东省经济发展的影响机制研究 ——基于FDI和产业集聚视角[D]. 康蕊.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0(01)
  • [5]汇率制度对货币政策独立性的影响研究[D]. 李若杨.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20(12)
  • [6]内蒙古边境地区演变研究 ——以乌拉特地区为主(1911-2014)[D]. 乌云. 内蒙古大学, 2019(05)
  • [7]新时代中国企业海外拓展的战略风险 ——基于典型案例的系统分析[D]. 李国敏. 中共中央党校, 2019(04)
  • [8]资本账户开放、短期资本流动与系统性金融风险[D]. 余博. 厦门大学, 2019(12)
  • [9]人民币汇率对出口导向型上市公司股价波动的影响研究[D]. 武泽峰. 浙江大学, 2019(01)
  • [10]近代中国政府与外国银行订立之契约研究[D]. 谈笑. 湖南师范大学, 2018(01)

标签:;  ;  ;  ;  ;  

2003 年 1 月至 3 月利用外国直接投资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