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改革要建立新的改革推进机制

国有企业改革要建立新的改革推进机制

一、国企改革应建立新的改革推动机制(论文文献综述)

蒋志颖[1](2020)在《综合施策,持续深化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文中指出2020年,不仅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同样也是国企改革的关键一年。"中央企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深化。"2019年12月24日至25日,国务院国资委主任郝鹏在北京召开的中央企业负责人会议上介绍说,2019年央企"压减"工作提前完成,累计减少法人超过1.4万户;"处僵治困"总体工作进度达到96%;钢铁、煤炭去产能任务全面

李忠耀[2](2019)在《混合所有制改革背景下中国联通的公司治理研究》文中指出国有企业属于全民所有,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处于主体地位,是推进国家现代化、保障人民共同利益的重要力量。党的十八大决定提出,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让更多国有企业参与到混合所有制改革。而单纯地进行国有资本与非国有资本的混合,并不能有效发展好混合所有制经济。构建合理的公司治理框架,实行有效的公司治理才是发展好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核心和关键。因此,妥善处理好国企公司治理的问题,是当前混合所有制改革的重点。本文基于公司治理与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相关理论,运用案例研究与文献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我国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典型企业中国联通的公司治理经验进行了梳理与分析。通过对中国联通实现混合制改革案例的研究,发现其围绕着“完善治理、强化激励、突出主业、提高效率”的方针战略,引入战略投资者,形成了多元又适度集中的股权结构,并不断完善董事会、监事会、管理层、约束与激励制度,最终较好优化了公司治理结构与机制,更好地激励了公司管理层和员工,短期内也有助于企业经营效率和经营业绩的提升,由于时间较短中国联通混改后长期的经营绩效的改善仍需进一步的观察。最后本文也针对中国联通和当前混改的国企公司治理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相关的建议。本案例研究充分显示,中国联通通过混合制改革来实现公司治理的优化,有助于中国联通改善经营状况,扭转发展颓势,为处于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国有企业提供了经验借鉴。最后得出以下结论,一是混合所有制改革是充分整改国有企业公司治理的有效手段,而公司治理的优化最终会改善和提升国企的经营和财务绩效;二是混合所有制改革背景下的国企的公司治理还可以从内部治理结构和外部治理环境两方面来优化。

丁希[3](2019)在《我国公立医院改革中公共价值理论的嵌入与实践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公立医院是国家实现卫生政治意志的有效载体。国家和政府通过投资举办公立医院,目的是保障公共健康,维护健康公平,促进公共福祉,履行维护公民生命健康权的基本责任和政治使命。公立医院作为政府提供的公共卫生服务产品,是医疗卫生服务领域天然的垄断者,因为其自身的特殊性特征,比如信息不对称、外部性、不确定性等,导致了卫生资源无法有效配置的市场“失灵”,加之政府在公立医院监管及投入上的缺位,产生政府“失灵”效应,两者叠加之下使得公立医院改革中出现了效率与公平价值失衡、医疗服务的公平可及性下降、群众满意度低、医患矛盾日益尖锐等一系列社会问题。目前学术界对我国公立医院改革的思路和大方向上主要存在“政府倾向”及“市场倾向”两种不同的观点,倘若以此思路简单套用以“回归公益性”的政府主导论或者以“去行政化”为导向的市场化改革思想,都不是解决公立医院改革现实中所遇到种种问题的最佳方式和路径。尤其是,他们无法回应公立医院改革过程中关于效率、责任和公平之间的价值性平衡问题。因此,本文尝试需要寻找一种更具包容性的理论框架来解决以上难题,希望能够通过“公共价值理论”的引入,为公立医院改革的未来发展提供新的治理理论范式及实践思考。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马克·穆尔(Mark H.Moore)的《创造公共价值:政府战略管理》一书的出版,标志着公共价值理论的兴起。之后该理论在本世纪初与公共治理理论耦合逐渐发展成为一个新的公共治理范式,成为人们反思传统公共行政、新公共管理缺陷和不足的工具。公共价值存在于公共领域,是公民对政府期望的集合,是公众所获得的一种效用和意义。公共价值理论,强调的是政府为公众提供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的公共效用,体现的是政府的行为逻辑,是政府作为管理主体追求公共利益的价值诉求以及政府在行动过程中对公众行为主张的公共利益价值导向。公共价值塑造着公民的公共生活,促进公共福祉和个人福祉。因此,本文拟通过公共价值理论的输入,为公立医院改革路径提供一个以价值为基础的新的视角。从公共价值理论中的“战略三角模型”出发,将公共价值管理理论作为不同于传统官僚制和新公共管理的一种新的公共行政学范式,指导公立医院改革,强化公立医院改革公平正义的正确价值导向,以创造公立医院公共价值为目的,致力于构建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公立医院改革的合作共治格局,实现“基于价值的连续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模式”,构建“大健康”医疗服务体系,为公立医院进一步深化改革路径提供参考依据。本文分为六个部分,主要的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首先是导论。介绍选题背景和意义,通过对公共价值理论嵌入我国公立医院改革研究的意义进行阐述,为公立医院改革路径提供研究框架。然后回顾评析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相关概念的界定,凸显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研究方法以及创新之处。第一章系统梳理了相关理论,阐述了公共价值视角下公立医院改革的思想基础和逻辑起点,其理论基础主要涉及三个方面,第一,公平正义思想;第二,公共产品理论;第三,政府责任思想。第二章是对公立医院改革中公共价值实践的历史进行考察。主要从我国公立医院历史发展沿革、改革中每个阶段的公共价值定位分析以及目前国内试点公立医院改革的实践等方面进行考察。分别从计划经济管理模式阶段、医院市场化启动阶段时期、市场化改革阶段、改革转折调整阶段和新医改阶段进行分析历史发展脉络,每个阶段特征与当时的政治经济整体发展战略相辅相成。并进一步分析每段改革中,所凸显的公共价值的定位,同时,选取国内若干个比较有代表性的地方和地区改革经验,为公立医院改革的公共价值实践积累有益经验。第三章是对现阶段我国公立医院公共价值实践的主要问题及原因进行分析。依托公共价值理论,分别从公共价值导向、政府与市场、社会的关系以及公共诉求等视角对公立医院存在“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突出,“因病致贫、返贫”现象严重,医疗服务的满意度低,医疗服务的公平性、公益性和可及性下降等问题进行阐述。针对上述问题,从公共价值理论框架出发,从改革价值目标模糊、政府的自利性、政府权力分散、医院绩效管理体系及考核评价机制扭曲等方面进行分析我国公立医院公共价值实践困境的深层次原因。第四章通过对国外具有代表性的公立医院改革模式的发展沿革及制度特色进行阐述,并着重对公共价值理论在各国家和地区公立医院改革中的初步实践进行总结提炼,从而得出对我国公立医院未来改革的借鉴与启示。第五章重点对我国公立医院改革中公共价值理论嵌入的实践路径展开讨论。公共价值理论重新定位了政府的核心职能,为公立医院改革提供了理论支撑,由此本文分别从核心目标、政策制定、政策执行和政策评估四个维度确定了公共价值理论下公立医院改革的战略蓝图框架。基于该框架,本文对公立医院改革的具体路径进行深入探索。主要从回归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公共价值导向、构建整合式医疗服务体系和加强公立医院绩效评估改革等三个方面,对公立医院改革嵌入公共价值理论的制度方案进行设计。一是要回归公立医院卫生服务的公平性,落实公立医院改革中的政府责任。二是要实现医疗服务体系顶层设计的整合,加强医疗服务体系内部联动改革和供给侧改革,实现医疗服务流程管理与再造,构建“价值医疗”的整合式医疗服务体系。三是构建公共价值导向的考核目标,加强社会满意度的指标考核评价,构建各方协同下的绩效评价机制,加强公立医院绩效评估改革。

赵斌斌[4](2019)在《“混改”国企职业经理人生成机制研究》文中指出国有企业改革一直是理论界和实践界讨论和研究的重点领域,如今国有企业改革已经迈入一个新的阶段,特别在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中提出推进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后,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发展改革委与国务院国资委也制定了《关于国有企业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意见》,这些文件都明确国有企业在下一阶段的改革方向和目标。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逐渐成为国企改革新的趋势,截止2018年国资委己经发布三批“混改”名单,混合所有制改革己经成为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和重点,但也是摸着石头过河,国有企业如何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仍值得深入研究。目前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主要集中在产权结构改革,对于职业经理人如何在“混改”国企中形成并没有具体的实施机制和路径,这也将是理论和实践界不断探索的领域。国有企业改革作为中国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过渡过程中的重要领域,研究国有企业在混合所有制改革过程中职业经理人内在生成机制问题对于进一步深化改革以及国家高端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尝试将职业经理人内在生成机制按照体制要素和制度要素分为产权结构(环境要素)、治理机制(促进要素)以及配套制度(制度要素)三个方面,在相关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系统探索这三大要素对国有企业的影响。本文主要分七个章节来研究职业经理人内在生成机制的形成,具体来说,第一章:绪论。本章从混合所有制改革的背景出发,介绍了本研究的研究意义、研究思路、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并对研究的创新之处进行了总结。第二章:理论基础和研究综述。主要从产权理论、公司治理理论以及职业经理人理论回顾,同时对现在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第三章:国有企业改革与职业经理人制度的实施现状。首先是对国有企业改革的历程和国有职业经理人发展过程进行了回顾,其次是对北京市和浙江省在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过程中关于职业经理人生成实践过程的梳理,通过历史与现实的动态演变过程研究职业经理人生成机制中制度要素与体制要素间的关系,同时对地方省市在“混改”中关于职业经理人生成的政策和实践过程进行梳理和总结,发现职业经理人的生成需要体制要素和制度要素的同步推进。第四章:“混改”国企职业经理人生成机制中的要素研究。依托利益相关者理论,以理论模型推导了在职业经理人生成过程中产权结构、治理结构以及职业经理人制度在其中的作用,并深入探讨职业经理人生成机制中三大要素的逻辑关系。第五章:职业经理人生成机制的效果研究。分别分析反映职业经理人生成机制的生成环境、促进机制以及职业经理人制度对国有企业上市公司经营绩效产生影响的实现路径、作用机理或影响效应,并根据此提出假设,然后实证研究三大因素对于企业绩效的影响以及要素之间的交互效应。第六章:案例研究。本章以国资委发布的第一批混改名单中的中国联通作为案例,分析了中国联通如何通过三大方面构建现代化的职业经理人生成机制。第七章:结论与建议。首先根据理论、实证以及案例分析,得出整个文章的结论,然后提出“混改”国企中职业经理人生成机制形成的对策建议。通过理论研究、实证检验和案例分析发现,“混改”国企职业经理人的生成不仅仅需要配套制度的完善,同时也要求产权结构的合理化和治理机制的完善,这样才能形成市场经济条件下具有“四化”特质的职业经理人。研究同样表明分散化的产权结构、完善的治理机制和职业经理人制度引进都能提升企业绩效,这就表明企业权力结构、决策结构和执行结构的完善都能对企业的运行产生积极影响,但是只有三位一体才是保证职业经理人生成机制的关键。本文的研究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扩展了国有企业职业经理人生成机制问题研究的视角和内容,也有利于在实践中进一步明确在“混改”国企中职业经理人生成机制构建的任务和目标,为当前和未来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以促进国有企业的持续、稳定发展。

李政,赵洪亮[5](2018)在《我国国有企业企业家选拔任用机制创新研究》文中指出企业家是国有企业的核心和灵魂,也是最宝贵、最稀缺的资源。对于国有企业而言,选拔任用一支具有优秀企业家精神,懂经营、会管理、善决策、能创新的优秀企业家队伍,对于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提升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与非国有企业不同,国有企业企业家资源既有行政配置方式,也有市场配置方式,而且以行政配置方式为主,这也是造成国有企业经营效率较低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优化国有企业企业家的

兰剑琴[6](2018)在《厦门改革40年的成就与经验启示》文中认为厦门的发展始终与"先行先试"相伴。改革40年来,厦门在经济体制、行政管理、社会治理等领域硕果累累,创造了众多全国率先。梳理厦门40年改革的成就,总结出坚持解放思想、坚持市场化改革和坚持改革为民三条经验,提出在国企国资、要素市场、行管体制、社会事业等方面继续全面深化改革。

张长福[7](2017)在《大同市基于光伏产业的耦合研究》文中认为大同市作为我国煤炭型城市的典型代表,丰富的优质煤炭资源和长期以煤炭产业及煤电产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形成了大同市能源型城市的功能定位和发展惯性,在国内外能源结构加速调整、环境约束不断加大的背景下,大同这样的产业结构和发展思路面临着越来越大的挑战,寻求相应的产业转型。本文通过对大同市的资源禀赋、产业发展现状系统梳理后发现,大同市不仅煤炭资源仍有巨大的发展潜力,而且太阳能资源、风力资源等也具有相对竞争优势,因此,大同市完全可以在不改变能源基地定位的前提下,通过传统煤炭产业的优化升级和清洁化改造、光伏产业、风力发电及生物质发电等新能源产业的快速发展等综合手段,就可以实现大同市从传统能源基地、黑色能源基地向绿色新能源基地转变,将大同打造成具有全国典型示范意义的清洁型综合能源基地。首先,本文以光伏产业作为新能源产业的代表,对大同市光伏产业与煤炭产业的耦合内容、耦合机制、耦合效应进行了系统研究,并构建了光伏产业与煤炭产业的产业耦合模型,利用耦合模型对大同进行实证分析后发现,大同市当前光伏产业与煤炭产业的耦合关联度已达到中度耦合程度,且两个产业的耦合持续发展动力在政府相关产业政策的推动下存在着巨大的提升空间。其次,在产业耦合理论的指导下,本文对大同市光产业与现有多个产业的耦合发展模式进行了研究,发现光伏产业与众多产业都可以形成良好的耦合发展关系,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广阔的市场发展空间。最后,本文利用层次分析模型将产业耦合模式与煤炭型城市传统的产业转型模式进行对比研究后发现,在综合考虑资源禀赋条件、产业发展现状、产业转型成本和转型风险等因素条件下,产业耦合模式可以有效改善大同的生态环境、创造就业机会缓解就业压力、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贫富差距,因此,是适合于大同市当前的最佳产业转型模式。

王海英[8](2016)在《增量改革及产业政治:中国银行业金融形态变迁的历史制度分析(1984-2015)》文中提出近年来,互联网金融作为一种新兴的金融形态异军突起,引发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和讨论。与那些强调技术创新特质的观点有所区别,本研究试图以互联网金融为引子,将其发展放置到中国银行业金融体系的长时段变迁进程中,探寻(包含互联网金融在内的)中国银行业金融形态变迁的历史制度逻辑。中国银行业金融体系自1980年代中期初步确立起体制框架以来,其形态先后经历了三个阶段的重要变迁:一是1984-2007年间从国有银行专业化分割垄断向多元商业化银行体系的转变;二是2008-2012年间民间金融的再度兴起与制度化发展;三是2013-2015年间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作为一种宏大的产业制度变迁过程,中国银行业金融体系形态三十多年间的变迁一定程度上折射了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转型。关于我国银行业金融体系的发展变迁,既有研究大致从三个主要脉络展开分析研究:一是从金融抑制或金融深化的角度辨析我国金融体制对银行业发展的影响;二是从产权结构与市场结构的争论出发,讨论我国银行业金融体制变革的应然路径;三是从强制性制度变迁与诱致性制度变迁的二元对立出发,讨论我国银行业金融体系制度变迁的推动力量及变迁性质。从这些脉络出发的相关研究为我们理解中国银行业金融体系的发展变迁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分析框架与观察视角,但是,既有研究不能为我们揭示出中国银行业金融形态变迁背后深层的历史制度逻辑,不能为我们理解诸如互联网金融等一系列复杂或新兴的金融现象给予有洞见力的解释框架。为此,本研究试图运用经济社会学历史制度主义的相关理论视角及推论工具,对1984-2015年间我国银行业金融形态三阶段的重要变迁提供一种制度性的分析与解释。在分析框架上,本研究主要从决策者认知、增量式战略构建、产业政治三个逻辑上紧密联系的维度出发,对不同阶段我国银行业金融形态的变迁进行具体而深入的实证分析,并试图勾勒或揭示出从体制内银行的变革、民间金融的再度兴起到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之间内含的一致性的历史制度逻辑。研究发现,1984-2015年间我国银行业金融形态的变迁本质上是由国家所主(引)导的产业制度变迁过程。从早期银行业金融体系的多元化发展到民间金融的再度兴起与制度化发展,再到互联网金融的异军突起,每一个阶段都持续性或贯穿性地呈现出国家所主导的银行业金融体系增量式变革的一致性历史制度逻辑。即第一阶段是以股份制银行等为代表的变革发展实现了相对于国有银行体系的增量式变革;第二阶段民间金融的兴起与制度化发展,实现了相对于以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等为主体的正规金融体系的增量式变革;第三阶段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实现了相对于传统金融模式的增量式变革。正是通过上述一系列的增量式变革,国家试图持续推动我国银行业金融体系的适应性发展,更好地服务于我国经济社会的转型发展,更好地满足多层次的金融资源与服务需求。

汤道路[9](2014)在《煤矿安全监管体制与监管模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煤矿安全监管体制与监管模式是国家煤矿安全监管工作中的根本性问题。监管体制是否合理,监管模式是否适当,对煤矿安全监管的最终效果有着深远影响。研究我国煤矿安全监管体制与监管模式当前存在的问题、未来改革的目标与时机,并提出相应的政策性建议,是我国煤矿安全监管工作中长期规划不可或缺的内容。我国对煤炭行业设立了专门的安全监管机构并实行中央垂直管理,具有较好的独立性和专业性,为近年来我国煤矿安全形势的快速好转提供了组织保障。但经横向与纵向组织结构分析,现行煤矿安全监管体制仍存在事务管辖不清、级别管辖不明、机构职权重叠、区域管辖设置不经济、监察机构缺乏强制力等问题。参考国外经验,建议把非煤矿山也统一纳入监管范围,组建国家矿山安全监察局,实行跨越行政区划的大区制三级垂直管理,基层监察办公室负责实际的煤矿安全监管工作,中层的监察分局负责对地方政府的煤矿安全监管工作实施行政监察,真正落实“国家监察、地方监管”的工作体制。美国在经历过市场导向的信息服务监管模式、政府导向的强制服从监管模式以后,现正在向合作服务监管模式转型。对美国1900-2011年十万矿工死亡率进行HP滤波处理后,可以观察到每次监管模式改革前均有较明显的数据特征。南非的煤矿安全监管模式较好地体现了政府监管与企业负责的均衡,而印度的煤矿安全监管模式则充分展示了国有大型煤矿的自我管理能力优势。对国外煤矿安全监管模式的比较研究说明,监管模式的选择,深受政治、法律与社会治理思潮的影响,并与安全形势和监管绩效存在密切的关联关系。我国现行的“政府一元强制服从”监管模式在快速扭转我国煤矿安全恶劣形势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是以庞大行政资源投入为代价的,且不符合现代社会治理理念。运用灰色预测方法可以预测到2020年我国煤矿百万吨死亡率将低至0.11,年事故死亡人数将在500人以内。这此种安全形势下,我国理应考虑监管模式的变革问题。经过PEST分析,论文提出应当将“多元合作”监管模式确立为我国煤矿安全监管模式的改革目标,并率先在国有大型煤矿企业的监管工作中尝试合作与自律的监管模式探索。我国应当深化煤炭行业结构调整,大力提高行业集中度;抓住当前有利的历史时机,加大小煤矿关闭力度;完善相关政策法律,保障和利用来自于劳动力市场、资金市场、保险市场、安全中介服务市场、企业社会责任等有利于煤矿安全的市场力量;强化煤矿安全信息系统建设;建立煤矿安全监管绩效评估与内控机制。通过以上政策与措施,全面保障和推动我国煤矿安全监管体制与监管模式改革的顺利进行。

蒲丽娟[10](2013)在《武汉城市圈经济一体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城市圈经济一体化的建设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它一方面反映着城市圈经济发展的水平,一方面又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探讨城市圈经济一体化的内涵、意义、机制和方法,可以更好地指导区域经济实践,并提升城市圈的竞争力。本文选择“城市圈经济一体化”为研究主题,是基于以下三方面的背景:首先,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呈现出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并存的态势;其次,随着经济增长的需要,以大城市为核心构成的城市圈是一种重要的城市空间组织形式,在促进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最后,2007年12月7日,国务院正式批准武汉城市圈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这一“两型社会”概念的提出对带动中部地区的发展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在上述背景下,本文以武汉城市圈——武汉以及在其100公里半径内的黄石、鄂州、孝感、黄冈、咸宁、仙桃、潜江、天门等8个城市构成的“1+8”城市圈为研究区域,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研究思路展开。首先,提出问题。依据现实背景与研究意义,提出研究“武汉城市圈经济一体化”的问题。其次,分析问题。通过对相关理论的探索,提出城市圈经济一体化的内涵和基本要求,并构建了促进其发展的三大运行机制;再结合武汉城市圈的发展现状,用计量分析方法对其一体化进程中的“基础设施、产业布局、区域市场、城乡建设、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等五个方面进行实证分析,总结出武汉城市圈一体化机制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市场机制不健全、政府机制不到位、民间组织机制不完善”。最后,解决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应的发展机制优化措施和保障体系建设。论文对于在理论上深入认识经济一体化的内涵和机制;在现实中继续促进改革开放、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培育生态文明、促进中部崛起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意义。本文的研究难点在于:是从理论上阐明城市圈经济一体化的涵义及特点;二是构建一体化运行机制,并提出城市圈经济一体化的评价指标体系及方法;三是结合武汉城市圈发展现实判断其城市圈一体化演进水平,提出如何促进城市圈经济一体化建设。论文共分为九个部分。第一章,绪论。首先,说明本文的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其次,对国内外有关“城市圈”和“经济一体化”的研究进展进行简要回顾和梳理,为本文的研究做好理论准备。再次,阐述了论文的具体研究区域和研究内容。再其次,总结了文章的研究方法和分析框架。最后,概括出本文可能的主要创新与不足。第二章,基本概念与基础理论。首先,明确了“城市”、“城市圈”以及“城市圈经济一体化”三个基本概念。其次,阐述了城市圈经济一体化的基础理论,主要包括:古典区位理论、空间相互作用理论、区域分工协作理论。其中核心理论是空间相互作用理论和区域分工协作理论,论文中还对各项理论的运用方法进行了总结分析和简要评述。通过上述分析,形成本文的基础.理论部分。第三章,城市圈经济一体化的基本要求与评价体系的构建。首先,阐述城市圈经济一体化的几个基本要求,明确了其基本要点、发展内容和发展目标。其次,对城市圈经济一体化进行评价体系的构建。通过分析构建评价体系的系统性、导向性、重要性、独立性、可操作性和动态性的原则,选取五大类、15小类的评价指标,对基础设施、产业布局、区域市场、城乡建设和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五个方面进行一体化判断和评述,再进一步采用主成分分析法综合上述五个方面对各城市的城市圈经济一体化水平进行综合评价。第四章,城市圈经济一体化的机制构建。这部分指引着武汉城市圈一体化进程总体思想的展开。首先,提出城市圈经济一体化的机制架构,即要从市场、政府、民间组织三个方面进行机制建设,三者联合作用于城市圈的发展,缺一不可,互相补充。其次,分三个部分逐—阐述三者的作用和固有的缺陷,解释为何三者共同作用才能更好地推进城市圈经济一体化的进程。第五章,国内外城市圈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与启示。首先,对国外纽约、伦敦、东京、巴黎等四大都市圈的发展分析,总结出其发展经验和启示。其次,对国内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三大城市圈的发展分析,总结各自的发展经验和启示。最后,总结出城市圈经济一体化建设的共同启示,为武汉城市圈的一体化建设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第六章,武汉城市圈经济一体化的现状分析。首先,介绍武汉城市圈的提出过程,对相关的政策提出过程进行了梳理,对“武汉经济圈”曾经多种提法混乱的状态给出了解释。其次,对武汉城市圈解决一体化的良好条件进行了阐述。再次,紧接着对武汉城市圈经济一体化的发展现状进行实证研究,按照前述评价体系构建的五个方面对应地选取量化指标来进行评价分析。最后,依据前文所述,比照三大机制所发挥的作用,并指出武汉城市圈在机制建设方面的不足之处,即“市场机制不健全、政府机制不到位、民间组织机制不完善”。第七章,武汉城市圈经济一体化的机制优化设计。本章在分析武汉城市圈经济一体化现状的基础上,针对机制建设方面的不足提出了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指出城市圈只有实现机制创新,充分发挥政府、市场、民间组织的作用,才能真正实现经济的一体化。第八章,武汉城市圈一体化的保障体系。首先,针对目前武汉城市圈的发展现状及障碍,提出协调圈内城市发展的总体思路和基本原则。其次,依据前文中分析的城市圈一体化的五个方面,分别阐述了相应的发展措施及政策建议。第九章,结语与研究展望。本章是对全文研究的总结,并归纳在研究过程中形成的理论见解,同时对未来深入的研究提出期望。本文在研究中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以下几个方面着力进行了新的探索和尝试:(1)在研究背景方面,论文以经济全球化、区域一体化以及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的构建为新背景。文章结合国家“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推进,对武汉城市圈形成演变过程及特征进行了新的探索,进而提出了推进其一体化建设的基本内容和发展目标。(2)在理论研究方面,论文清楚地界定了“城市圈”的概念,并将其与“大城市带”、“城市群”、“大都市连绵区”、“都市圈”等相关概念加以区分和辨析。笔者在此基础上,提出并阐述了“城市圈经济一体化”的理论涵义,并深入地研究了其运行机制,即政府、市场、民间组织相互作用的三位一体机制,具体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和见解。(3)在实证研究方面,论文建立了城市圈经济一体化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其评价方法进行了新的探索。文章通过对区域内各城市经济数据的比较分析,运用区位熵(LQij)、经济联系强度(Rij)、经济联系隶属度(Fij)、中心城市首位度(S)、产业结构比例等统计指标较为直观地阐述了武汉城市圈经济发展的现状特征,并根据五个城市圈一体化评价内容选取了15项指标建立了评价体系。根据主成分分析法,选取重要的因子进行SAS.分析,计算出综合评价指数,得出城市圈内各城市经济一体化的综合评价指数得分,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判断提供了操作性强的计量方法,从而较好地将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结合起来。(4)在推动武汉城市圈经济一体化的政策建议方面,论文分别从一体化建设的五个方面具体提出了相应的措施和建议,包括: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发挥产业集聚功能、优化政府协调职能、促使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强资源保护立法等具体措施。

二、国企改革应建立新的改革推动机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国企改革应建立新的改革推动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1)综合施策,持续深化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论文提纲范文)

改革政策从“控股权”向“控制权”演进
混改是要促进“国民共进、协调发展”
深化国企改革应正确处理好十大重要关系

(2)混合所有制改革背景下中国联通的公司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
        1.1.1 主题选择
        1.1.2 案例企业选择
    1.2 研究意义与创新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2 文献综述及理论基础
    2.1 文献综述
        2.1.1 混合所有制研究现状
        2.1.2 公司治理研究现状
        2.1.3 文献述评
    2.2 理论基础
        2.2.1 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含义
        2.2.2 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实现形式
        2.2.3 混合所有制改革与公司治理的联系
        2.2.4 公司治理相关理论
        2.2.5 公司治理的效果
    2.3 研究述评
3 混合所有制企业公司治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淡马锡模式借鉴
    3.1 混合所有制企业公司治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1.1 股东间的利益冲突
        3.1.2 股东与经营者的利益冲突
    3.2 淡马锡模式
        3.2.1 以加强董事会核心地位为目的构建治理结构
        3.2.2 落实产权监管
        3.2.3 综合长远绩效制定弹性薪酬制度
4 中国联通公司治理案例分析
    4.1 背景介绍
        4.1.1 企业基本情况
        4.1.2 混改背景
        4.1.3 混改概况
    4.2 中国联通公司治理安排
        4.2.1 股权结构
        4.2.2 董(监)事会和管理层制度
        4.2.3 约束与激励机制
    4.3 混改后中国联通公司治理措施评价
        4.3.1 股权结构评价
        4.3.2 董监事会制度和管理层制度评价
        4.3.3 约束与激励机制评价
    4.4 混改后中国联通的财务绩效评价
        4.4.1 运营情况分析
        4.4.2 财务状况分析
    4.5 中国联通公司治理措施的不足
        4.5.1 信息披露不足
        4.5.2 公司内部治理制度有待落实以及效果有待观察
    4.6 本章小结
5 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下公司治理的建议
    5.1 完善国企内部治理结构的建议
        5.1.1 提高信息披露水平
        5.1.2 完善董事会制度
        5.1.3 构建多元化且适度集中的股权结构
        5.1.4 优化经理层选拔制度
        5.1.5 完善薪酬激励机制的同时注重长期激励
    5.2 完善国企外部治理环境的建议
        5.2.1 健全完善经理人市场
        5.2.2 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6 结论与讨论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3)我国公立医院改革中公共价值理论的嵌入与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内研究综述
        (二)国外研究综述
    三、研究主要内容、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主要内容
        (二)研究思路
        (三)研究方法
    四、核心概念界定
        (一)价值与公共价值
        (二)公共价值管理理论
        (三)关于公立医院的概念
        (四)公立医院改革内涵
    五、本文可能创新点与不足
第一章 公共价值理论下公立医院改革的思想基础
    一、公平正义思想
        (一)公平正义理论的概述与评析
        (二)正义理论视角下公立医院改革的价值起点
        (三)差别原则彰显公共价值在改革中的重要意义
    二、公共产品理论
        (一)公立医院公共产品属性的溯源与适用
        (二)公立医院是卫生制度公共产品化的体现
        (三)实现公立医院公共产品价值的主要原则
    三、政府责任理论
        (一)政府责任实现的两极状态
        (二)政府责任的履行是实现公立医院价值的重要保证
        (三)公立医院改革中政府责任实现的主要方式
第二章 我国公立医院改革中公共价值实践的历史考察
    一、我国公立医院改革总体回顾
        (一)计划经济管理模式阶段与评价(1949-1978年)
        (二)医院市场化启动阶段与评价(1978-1993年)
        (三)市场化改革阶段与评价(1994-2003年)
        (四)改革转折调整阶段与评价(2003-2009年)
        (五)新医改阶段与评价(2009年至今)
    二、公共价值在公立医院改革中的定位
        (一)公立医院改革计划经济阶段价值定位
        (二)公立医院改革市场化启动阶段价值定位
        (三)公立医院改革市场化改革阶段价值定位
        (四)公立医院改革转折调整阶段价值定位
        (五)公立医院改革在新医改阶段价值定位
    三、试点公立医院改革的公共价值实践经验
        (一)江苏人事薪酬制度改革及医联体推进分级诊疗
        (二)安徽省市县级公立医院委托商业保险经办基本医保
        (三)福建高位推进医改工作机制公益性回归
        (四)全国部分试点区域医改初显成效
第三章 我国公立医院改革中公共价值实践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我国公立医院改革中公共价值实践的主要问题
        (一)公共精神内涵缺失,公立医院价值导向发生偏差
        (二)公共治理路径偏离,政府市场社会关系定位不清
        (三)公共服务协同不足,医疗卫生服务碎片化问题严重
        (四)公共诉求无法满足,政府提供医疗服务主动性不足
    二、我国公立医院改革中公共价值实践困境的深层次原因
        (一)改革价值目标模糊,工具理性扩张与价值理性式微
        (二)政府公共责任缺失,公立医院改革合法性受到质疑
        (三)政府过度分权让利,公立医院医疗网络受严重冲击
        (四)绩效管理导向不明,公立医院考核评价公众满意度低
第四章 境外公立医院改革中公共价值的探索与实践
    一、国外和地区公立医院改革与实践探索
        (一)西方发达国家的公立医院改革
        (二)(前)社会主义国家的公立医院改革
        (三)亚洲发达国家及地区的公立医院改革
        (四)亚洲发展中国家的公立医院改革
    二、境外公立医院改革实践对我国的启示
        (一)在改革中重新思考效率与公平及责任间的价值竞争
        (二)重构公立医院的治理模式成为初探公共价值的重要尝试
        (三)强有力的私营医院是实现公共价值多元供给主体之一
第五章 我国公立医院改革中公共价值理论嵌入的实践路径
    一、公共价值理论嵌入公立医院改革的战略框架
        (一)核心目标;创造公共价值的公立医院改革
        (二)政策制定:重视公众偏好的改革框架
        (三)政策执行:网络治理模式下的改革框架
        (四)政策评估:基于公共价值绩效评价的改革框架
    二、回归公共价值导向路径: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基本定位
        (一)回归公立医院卫生服务的公平可及性
        (二)落实公立医院改革中的政府公共责任
    三、打造公共价值治理路径:构建整合式医疗服务体系
        (一)实现层设计与资源整合,构建大健康医疗体系
        (二)加强内部联动改革,打造协同一致利益共同体
        (三)加强供给侧改革,实现供给侧与需求侧利益平衡
        (四)实现流程管理与再造,构建疾病综合治理平台
    四、重构公共价值评价路径:加强公立医院绩效评估改革
        (一)构建以公共价值为导向的考核目标
        (二)加强社会满意度的指标考核评价
        (三)构建各方协同下的绩效评价机制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与的科研
后记

(4)“混改”国企职业经理人生成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框架
        一、研究的主要内容
        二、研究的主体框架
    第三节 研究方法和思路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思路
    第四节 研究的创新点
第二章 理论基础和研究综述
    第一节 产权理论及相关文献综述
        一、产权的起源和概念
        二、关于产权结构的研究综述
        三、产权理论对职业经理人与企业关系的论述
    第二节 公司治理理论及相关文献综述
        一、公司治理的概念
        二、关于公司治理结构的相关研究
        三、公司治理理论对职业经理人与企业关系的论述
    第三节 关于职业经理人的相关文献综述
        一、职业经理人的概念
        二、关于国有企业职业经理人制度的研究
第三章 国有企业改革历程与职业经理人制度的实施现状
    第一节 国有企业改革历程
        一、以放权让利为特征的扩大企业自主权的改革阶段
        二、以两权分离为特征的现代企业制度建设阶段
        三、国企“混改”的起步与推进
    第二节 中国职业经理人发展历程
        一、早期阶段(1949-1978)
        二、中期阶段(1979-2012)
        三、近期阶段(2012至今)
    第三节 发达地区关于“混改”国企职业经理人发展的实践过程
        一、北京市关于“混改”国企职业经理人发展的实践过程
        二、浙江省关于“混改”国企职业经理人发展的实践过程
第四章 “混改”国企职业经理人生成机制的要素研究
    第一节 “混改”国企职业经理人生成机制模型研究
        一、职业经理生成机制中利益相关者的关系研究
        二、各利益相关者在职业经理人生成机制中的角色定位
        三、“混改”国企职业经理人的生成机制模型
    第二节 “混改”国企职业经理人生成的产权结构要素
        一、现代企业法人产权的人格载体——职业经理人
        二、国有企业职业经理人生成机制中环境要素的基础性作用
    第三节 “混改”国企职业经理人生成的治理结构要素
        一、“混改”国企中职业经理人生成机制中治理结构的促进作用
        二、国有企业治理结构演变历程
    第四节 “混改”国企职业经理人生成的制度要素
        一、“混改”国企关于职业经理人的选拔任免制度
        二、“混改”国企关于职业经理人薪酬制度
        三、“混改”国企关于职业经理人考核与评价制度
第五章 “混改”国企职业经理人生成机制的效果研究
    第一节 研究假设
        一、产权结构与企业绩效的关系研究
        二、治理结构与企业绩效的关系研究
        三、职业经理人制度与企业绩效的关系研究
        四、职业经理人生成机制与企业绩效的关系研究
    第二节 研究设计及实证分析
        一、变量选取与模型构建
        二、样本选择与数据筛选
        三、实证研究结果及分析
第六章 案例研究
    第一节 背景介绍
        一、中国联通的基本情况
        二、中国联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背景
    第二节 中国联通职业经理人生成机制研究
        一、中国联通职业经理人生成的环境要素
        二、中国联通职业经理人生成的促进要素
        三、中国联通职业经理人生成的制度要素
第七章 结论和建议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混改”国企职业经理人生成的政策建议
        一、构建多元化且均衡的股权结构
        二、建立完善的现代企业治理结构
        三、健全职业经理制度的配套制度
    第三节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混改”国企产权结构数据表
附录2: “混改”国企治理结构数据表
附录3: “混改”国企职业经理人数据表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学术研究成果

(5)我国国有企业企业家选拔任用机制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我国国有企业家选拔任用机制
    (一) 国有企业经营者和企业家主要选拔方式
        1. 行政选择模式
        2. 市场选择模式
    (二) 国有企业经营者选拔方式的变迁
        1.“放权让利”阶段
        2. 承包制改革阶段
        3. 现代企业制度改革阶段
        4.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阶段
一、中国国有企业家选拔任用存在的问题
    (一) 市场未能在企业家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
    (二) 政企转换缺乏科学性
    (三) 党政干部企业兼职问题突出
三、国外国有企业企业家选拔任用机制经验借鉴
    (一) 发达国家国有企业企业家选拔聘用程序
        1. 美国国有企业企业家选拔任用机制
        2. 英国国有企业企业家选拔任用机制
        3. 法国国有企业企业家选拔任用机制
        4. 加拿大国有企业企业家选拔任用机制
        5. 其他国家国有企业企业家选拔任用机制
    (二) 知名国际公司企业经营管理者和企业家的选拔经验
        1. 管理者选拔应是企业最重大的战略决策
        2. 选拔对象来源应根据企业的实际需求
        3. 选拔标准应当以德为先
        4. 管理者选拔更多需要“未雨绸缪”
四、我国国有企业经营者和企业家选拔任用机制的改进与创新
    (一) 改革企业家来源及任命制度
    (二) 建立完善的董事会管理制度
        1. 要明确董事会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中的核心地位
        2. 要完善董事会组织结构
        3. 要加强董事会制度体系建设
        4. 要培育良好的外部环境
    (三) 营造和完善企业家市场的内外部竞争环境
        1. 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的步伐, 推进行政体制改革, 建设服务型政府
        2. 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和制度体系, 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3. 营造有利于企业发展和企业家成长的社会舆论和文化环境
    (四) 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
        1. 树立新的人才观, 创造有利于职业经理人发挥作用的氛围
        2. 做好职业经理人制度建设的基础工作
        3. 设立职业经理人协会
        4. 设立经理人才储备库和猎头库
    (五) 建立完善的国有企业企业家选择保障制度
        1. 构建国有企业企业家信用风险防范与控制体系
        2. 建立清晰的国有企业产权关系
        3. 建立与完善职业经理人市场机制
        4. 完善国有企业经营者失信惩罚机制
五、我国国有企业经营者和企业家代际传承机制设计
    (一) 国有企业经营者代际传承的原则
        1. 坚持运用内部继任和外部继任相结合的原则
        2. 正确运用继任选择工具
        3. 坚持发展模式和筛选模式相结合
    (二) 国有企业经营者代际传承方式的选择
        1. 继任者的来源决定了传承方式
        2. 传承方式的选择原则
        3. 传承内容的界定
        4. 传承结果的评价
    (三) 国有企业经营者和企业家代际传承的推动机制和时机选择模型
        1. 建立国有企业代际传承的推动机制
        2. 国有企业企业家代际传承的时机选择
    (四) 国有企业经营者和企业家代际传承的驱动机制
        1. 传承的驱动因素及其作用关系
        2. 利益相关主体类型及其作用关系
        3. 国有企业企业家传承的驱动机制

(6)厦门改革40年的成就与经验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一、厦门40年改革的成就
    (一) 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逐步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 地方宏观调控体系逐步建立
        2. 要素市场化改革不断推进
        3. 市场主体得到有效激励
    (二) 政府管理逐步从管制型政府向有限服务型政府转变
        1.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化
        2. 行政审批制度改革逐渐向纵深推进
        3. 依法治市不断深入
    (三) 努力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1. 社会事业改革成为公平典范
        2. 社会治理体制改革成为全国蓝本
二、厦门40年改革的经验
    (一) 坚持解放思想, 敢闯敢试
        1. 积极发挥改革“试验田”作用
        2. 积极引进世界先进理念和国际惯例
    (二) 坚持重点突破, 整体推进
        1. 牢牢把握市场化改革
        2. 整体推进全方位改革
    (三) 坚持维护稳定, 改革为民
        1. 破解“三农”难题统筹城乡发展
        2. 着力解决民生痛点难点问题
        3. 编实筑牢社会保障网
三、厦门40年改革的启示
    (一) 深化国企国资改革
        1. 探索国有资本授权经营
        2. 健全完善法人治理结构
        3. 稳妥有序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
    (二) 深化要素市场改革
        1. 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2. 深化知识产权改革
        3. 深化劳动力体制机制改革
    (三)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1. 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2. 深化投资审批制度改革
        3. 进一步加大特殊区域改革创新力度
    (四) 深化社会事业领域改革
        1. 深化高校和科研体制改革
        2. 深化文体和养老领域改革
        3.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7)大同市基于光伏产业的耦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科学问题与研究内容
        1.2.1 科学问题
        1.2.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
    1.4 核心概念界定
        1.4.1 光伏产业
        1.4.2 煤炭型城市
        1.4.3 产业转型
        1.4.4 产业耦合
    1.5 理论基础
        1.5.1 产业关联理论
        1.5.2 产业结构优化理论
        1.5.3 产业耦合理论
        1.5.4 系统论
    1.6 本文创新点
2、国内外煤炭型城市产业转型研究综述
    2.1 国内外煤炭型城市产业转型的理论研究
        2.1.1 国内外煤炭型城市产业转型的理论研究
        2.1.2 国内外煤炭型城市产业转型的理论研究
    2.2 国内外煤炭型城市产业转型的实证研究
        2.2.1 国外煤炭型城市产业转型的实证研究
        2.2.2 国内煤炭型城市产业转型的实证研究
    2.3 国内外煤炭型城市产业转型研究评述
    2.4 本章小结
3、大同市资源与产业发展研究
    3.1 大同市的资源情况
        3.1.1 大同市的能源矿产资源
        3.1.2 大同市金属矿产资源
        3.1.3 大同市的非金属矿产资源
        3.1.4 大同市的水和风力资源
        3.1.5 大同市的太阳能资源
    3.2 大同市的经济与产业发展现状
        3.2.1 大同市的经济发展现状
        3.2.2 大同市的产业发展现状
        3.2.3 大同市的产业结构研究
    3.3 大同市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方案
        3.3.1 大同市存在的主要问题
        3.3.2 基于光伏产业的产业耦合
    3.4 本章小结
4、大同市光伏与煤炭产业耦合理论研究
    4.1 光伏产业与煤炭产业的耦合内容
        4.1.1 生产要素耦合
        4.1.2 产业结构耦合
        4.1.3 产业政策耦合
    4.2 光伏产业与煤炭产业的耦合机制
        4.2.1 政府推动机制
        4.2.2 要素传导机制
        4.2.3 空间联动机制
    4.3 光伏产业与煤炭产业的耦合效应
        4.3.1 成本节约效应
        4.3.2 产业溢出效应
        4.3.3 竞争合作效应
    4.4 光伏产业与煤炭产业的耦合模型构建
        4.4.1 耦合模型构成及功能
        4.4.2 耦合关联度模型
        4.4.3 耦合持续发展模型
        4.4.4 耦合指标体系设计
    4.5 本章小结
5、大同市光伏与煤炭产业耦合实证研究
    5.1 耦合模型的样本及基础数据选取
        5.1.1 光伏产业的样本及基础数据
        5.1.2 煤炭产业的样本及基础数据
    5.2 耦合模型指标体系和权重确定
        5.2.1 煤炭产业指标体系和权重体系建立
        5.2.2 光伏产业指标体系和权重体系建立
    5.3 光伏产业与煤炭产业耦合评价
        5.3.1 评价指标层贡献值计算
        5.3.2 产业综合贡献值的计算
        5.3.3 耦合模型计算
        5.3.4 耦合模型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6、大同市光伏产业的耦合模式研究
    6.1 光伏与第一产业的耦合模式
        6.1.1 光伏与农光耦合模式
        6.1.2 光伏与林业耦合模式
    6.2 光伏与第二产业的耦合模式
        6.2.1 光伏与采掘业耦合模式
        6.2.2 光伏与建筑业耦合模式
        6.2.3 光伏与汽车产业耦合模式
    6.3 光伏与第三产业的耦合模式
        6.3.1 光伏与旅游业耦合模式
        6.3.2 光伏与金融业耦合模式
    6.4 本章小结
7、大同市基于光伏的产业耦合转型研究
    7.1 传统产业转型模式
        7.1.1 产业延伸模式
        7.1.2 产业替代模式
        7.1.3 产业复合模式
    7.2 基于产业耦合的转型模式对比
        7.2.1 层次分析模型构建
        7.2.2 判断矩阵构建
        7.2.3 层次单排序及一致性检验
        7.2.4 层次总排序及一致性检验
        7.2.5 多层次模型结果分析
    7.3 大同市基于光伏产业的耦合政策建议
        7.3.1 构建光伏产业耦合机制
        7.3.2 构建光伏产业组织政策
        7.3.3 构建光伏产业财税政策
        7.3.4 构建光伏产业金融政策
        7.3.5 构建光伏产业技术政策
        7.3.6 构建光伏产业人才政策
    7.4 本章小结
8、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8)增量改革及产业政治:中国银行业金融形态变迁的历史制度分析(1984-2015)(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一、研究问题的提出
    二、文献综述
    三、理论视角、概念工具与分析框架
    四、研究意义与创新
    五、方法与实证材料的获取
第二章 历史制度主义与产业变迁:展开分析的理论基础
    一、历史制度主义的视野及其理论特征
    二、经济社会学的历史制度学派与产业变迁
    三、历史制度主义视角下产业变迁的分析要素
第三章 第一次增量改革:体制内银行的曲折改革(1984-2007)
    一、银行业金融形态:从分割化专业银行体系到多元商业化银行体系
    二、决策者认知:国家关于国有银行业体系变革的双重战略理解
        (一)工具性认知:银行业应积极服务于国有企业改革与国家宏观调控
        (二)实质性认知:“把银行真正办成银行”
    三、增量式战略的构建:发展股份制银行等“准体制外”金融与引进海外战略投资者
        (一)市场结构增量:培育和发展股份制银行、城市商业银行等金融组织形式
        (二)产权结构增量:引入海外战略投资者
    四、产业政治:国家控制下依附性的政银商关系及央地金融控制权博弈
        (一)国有银行业增量式改革中利益主体的分化与形成
        (二)国家控制下依附性的政银商关系及其影响
        (三)央地间金融控制权的博弈
第四章 第二次增量改革:民间金融的再度兴起与制度化努力(2008-2012)
    一、银行业金融形态:民间金融的再次兴起与制度化发展
        (一)早期的民间金融
        (二)民间金融再度兴起与制度化发展
    二、决策者认知:服务三农、实体经济与民间金融规制“宜疏不宜堵”
        (一)从服务“三农”到服务实体经济:国家对银行业金融要回应的问题及应有角色的认识
        (二)从严格打击到疏堵结合:国家重新理解和看待民间金融
    三、增量式战略的构建:发展村镇银行等新型金融组织和区域金融改革
        (一)民间金融准入政策变迁与村镇银行等民间金融组织的发展
        (二)以民间金融为重点的区域金融改革:温州、广东、泉州等地的试点
    四、产业政治:市场化政银商关系及民间金融组织的准入门槛“游戏”
        (一)市场化的非对称银企关系与中小企业融资困境
        (二)“开大门”与“设门槛”:“村镇银行”的准入游戏
第五章 第三次增量改革:互联网金融的异军突起与合法性支持(2013-2015)
    一、银行业金融形态:互联网金融的异军突起及其对传统金融的超越
        (一)互联网金融从“默默无闻”到“异军突起”
        (二)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的超越
    二、决策者认知:传统银行业的弊端与作为一种金融创新的互联网金融
        (一)传统银行业金融体系弊端重重亟须创新
        (二)互联网金融可以作为一种金融创新形式
    三、增量式战略的构建:鼓励和规范以第三方支付等为重点的互联网金融发展
        (一)整体政策环境的塑造:从“让子弹飞”到“靴子落地”
        (二)具体治理探索:以第三方支付与P2P为代表的重点治理
    四、产业政治:传统银行业与互联网金融的竞合博弈及隐含的政银商关系
        (一)余额宝存废之争:互联网金融发展折射的政银商关系
        (二)竞争与合作:传统银行业与互联网金融的博弈游戏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一、研究结论
    二、进一步的讨论
参考文献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参与的科研项目
致谢

(9)煤矿安全监管体制与监管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Extended Abstract
目录
Contents
图清单
表清单
变量注释表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1.4 研究的创新点
2 煤矿安全监管的理论基础
    2.1 基本概念辨析
    2.2 煤矿安全监管的安全管理工程理论基础
    2.3 煤矿安全监管的法学理论基础
    2.4 煤矿安全监管的经济学理论基础
    2.5 煤矿安全监管的公共管理理论基础
    2.6 本章小结
3 煤矿安全监管体制研究
    3.1 主要产煤国家的煤矿安全监管体制
    3.2 我国煤矿安全监管体制历史沿革
    3.3 我国煤矿安全监管体制现状
    3.4 我国煤矿安全监管体制存在的问题
    3.5 我国煤矿安全监管体制改革设想
    3.6 本章小结
4 国外煤矿安全监管模式比较研究
    4.1 美国煤矿安全监管模式演进
    4.2 南非煤矿安全监管模式
    4.3 印度煤矿安全监管模式
    4.4 国外煤矿安全监管模式沿革规律
    4.5 本章小结
5 我国煤矿安全监管模式研究
    5.1 政府一元强制服从监管模式及其效果
    5.2 我国现行煤矿安全监管模式存在的问题
    5.3 我国煤矿安全监管模式改革时机的数理预测
    5.4 我国煤矿安全监管模式改革目标 PEST 分析
    5.5 多元合作煤矿安全监管模式基本构想
    5.6 小煤矿安全专项监管对策
    5.7 本章小结
6 我国煤矿安全监管体制与监管模式改革的政策性建议
    6.1 深化煤炭行业产业结构调整
    6.2 保障和利用煤矿安全的市场推进机制
    6.3 加强煤矿安全信息系统建设
    6.4 健全煤矿安全监管内部审查机制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
    7.1 主要结论
    7.2 主要不足与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10)武汉城市圈经济一体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1.2.1 国外相关文献综述
        1.2.2 国内相关文献综述
        1.2.3 国内外研究的简要评论
    1.3 研究区域与研究内容
        1.3.1 研究区域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分析框架
        1.4.1 研究方法
        1.4.2 分析框架
    1.5 主要创新与不足
        1.5.1 主要创新
        1.5.2 不足之处
2. 基本概念与基础理论
    2.1 基本概念
        2.1.1 城市
        2.1.2 城市圈
        2.1.3 城市圈经济一体化
    2.2 基础理论
        2.2.1 古典区位理论
        2.2.2 空间相互作用理论
        2.2.3 区域分工协作理论
3. 城市圈经济一体化基本要求与评价体系构建
    3.1 城市圈经济一体化的基本要求
        3.1.1 三个基本要点
        3.1.2 四项发展目标
        3.1.3 五项基本内容
    3.2 城市圈经济一体化的评价体系构建
        3.2.1 评价体系构建的总体原则
        3.2.2 评价体系构建的具体方法
4. 城市圈经济一体化机制构建
    4.1 城市圈经济一体化的机制架构
    4.2 城市圈经济一体化的市场机制
        4.2.1 市场机制的作用
        4.2.2 市场机制的缺陷
        4.2.3 对市场机制的评述
    4.3 城市圈经济一体化的政府机制
        4.3.1 政府机制的作用
        4.3.2 政府机制的缺陷
        4.3.3 对政府机制的评述
    4.4 城市圈经济一体化的民间组织机制
        4.4.1 民间组织机制的作用
        4.4.2 民间组织机制的缺陷
        4.4.3 对民间组织机制的评述
    4.5 推进三大机制运行的保障
        4.5.1 三大机制的定位
        4.5.2 三大机制运行的基本条件
        4.5.3 三大机制运行的制度保证
5. 国内外城市圈经济一体化发展启示
    5.1 国外都市圈经济一体化的发展
        5.1.1 纽约都市圈的发展概述
        5.1.2 伦敦都市圈的发展概述
        5.1.3 东京都市圈的发展概述
        5.1.4 黎都市圈的发展概述
    5.2 国内城市圈经济一体化的发展
        5.2.1 长三角城市经济圈的发展概述
        5.2.2 珠三角城市经济圈的发展概述
        5.2.3 京津冀城市经济圈的发展概述
    5.3 国内外城市圈经济一体化的启示
        5.3.1 政府规划是实现城市圈经济一体化的先决条件
        5.3.2 基础设施是实现城市圈经济一体化的基本条件
        5.3.3 产业优化是实现城市圈经济一体化的必要条件
        5.3.4 自主创新是实现城市圈经济一体化的根本动力
        5.3.5 实现城市圈经济一体化需三大机制的共同作用
6. 武汉城市圈经济一体化现状与机制分析
    6.1 武汉城市圈的提出过程概述
    6.2 武汉城市圈经济一体化的条件分析
        6.2.1 武汉城市圈圈内各城市的发展概况
        6.2.2 武汉城市圈一体化的优势条件
    6.3 武汉城市圈经济一体化的现状评价
        6.3.1 基础设施一体化现状分析
        6.3.2 产业布局一体化现状分析
        6.3.3 区域市场一体化现状分析
        6.3.4 城乡建设一体化现状
        6.3.5 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一体化
        6.3.6 城市圈经济一体化水平综合评价
    6.4 武汉城市圈经济一体化机制缺陷分析
        6.4.1 市场机制不健全
        6.4.2 政府机制不到位
        6.4.3 民间组织机制不完善
    6.5 小结
7. 武汉城市圈经济一体化机制优化设计
    7.1 武汉城市圈经济一体化的市场推动机制方面
        7.1.1 构建市场推动机制体系
        7.1.2 实现市场机制推动作用的措施
    7.2 武汉城市圈经济一体化的政府调控机制方面
        7.2.1 构建政府调控机制体系
        7.2.2 实现政府调控机制作用的措施
    7.3 武汉城市圈经济一体化的民间组织促进机制方面
        7.3.1 构建民间组织促进机制体系
        7.3.2 实施民间组织促进机制的措施
    7.4 小结
8. 武汉城市圈经济一体化建设的总体思路、原则和措施
    8.1 城市圈经济一体化的总体思路
    8.2 城市圈经济一体化的基本原则
        8.2.1 区域的共同发展原则
        8.2.2 市场的主导运行原则
        8.2.3 政府的推动实施原则
        8.2.4 民间的中介协助原则
    8.3 武汉城市圈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措施
        8.3.1 基础设施一体化方面
        8.3.2 产业布局一体化方面
        8.3.3 区域市场一体化方面
        8.3.4 城乡建设一体化方面
        8.3.5 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方面
9. 结语与研究展望
    9.1 主要结论
        9.1.1 政府、市场、民间组织通力合作
        9.1.2 圈内城市差距较大,中心城市首位度偏高
        9.1.3 明确定位,分工协作,差异发展
    9.2 主要启示
        9.2.1 城市圈一体化是必然趋势
        9.2.2 一体化中政府治理是关键
    9.3 尚需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9.3.1 武汉城市圈的定量研究
        9.3.2 一体化的动态发展研究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致谢
博士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四、国企改革应建立新的改革推动机制(论文参考文献)

  • [1]综合施策,持续深化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J]. 蒋志颖. 中国发展观察, 2020(Z1)
  • [2]混合所有制改革背景下中国联通的公司治理研究[D]. 李忠耀. 广东财经大学, 2019(07)
  • [3]我国公立医院改革中公共价值理论的嵌入与实践研究[D]. 丁希. 苏州大学, 2019(06)
  • [4]“混改”国企职业经理人生成机制研究[D]. 赵斌斌. 安徽大学, 2019(07)
  • [5]我国国有企业企业家选拔任用机制创新研究[A]. 李政,赵洪亮. 中国企业改革发展优秀成果2018(第二届)下卷, 2018
  • [6]厦门改革40年的成就与经验启示[J]. 兰剑琴. 厦门特区党校学报, 2018(05)
  • [7]大同市基于光伏产业的耦合研究[D]. 张长福.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7(02)
  • [8]增量改革及产业政治:中国银行业金融形态变迁的历史制度分析(1984-2015)[D]. 王海英. 上海大学, 2016(04)
  • [9]煤矿安全监管体制与监管模式研究[D]. 汤道路. 中国矿业大学, 2014(12)
  • [10]武汉城市圈经济一体化研究[D]. 蒲丽娟. 西南财经大学, 2013(01)

标签:;  ;  ;  ;  ;  

国有企业改革要建立新的改革推进机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