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牙龈瘤一例

先天性牙龈瘤一例

一、先天性牙龈瘤1例(论文文献综述)

成智文,陈理华[1](2021)在《先天性颗粒细胞牙龈瘤的诊治进展》文中研究表明先天性颗粒细胞牙龈瘤(CGCE)是一种主要发生于新生儿上颌牙龈的良性肿瘤。过大的肿块可造成患儿出生后出现喂养困难和呼吸阻塞,严重者可导致新生儿窒息,因此应做到早诊断、早治疗。CGCE一般通过产前超声、特征性的临床表现、病理检查进行诊断。CGCE是一种罕见的实体肿瘤,临床医师应尽快熟悉其特征,并能够与其他恶性实体肿瘤进行鉴别。目前临床主要通过全身麻醉下手术切除治疗CGCE,但近年来随着家长对于新生儿麻醉风险及并发症担忧的增加,保守观察逐渐成为CGCE患儿家长的选择,但仍需更多的临床研究验证其安全性。

成智文,陈理华[2](2020)在《先天性颗粒细胞牙龈瘤一例》文中认为本文报道了1例先天性颗粒细胞牙龈瘤(congenital granular cell epulis, CGCE)患儿的临床资料。该患儿为生后7 h的女婴,因产前超声发现口腔肿物,生后经口喂养困难入院。入院后完善影像学等检查在全身麻醉下行口腔颚部肿物切除术,术后病理检查确诊为CGCE。出院后2周随访,肿瘤切除处萌出1颗新生牙,遂于出院后4周在本院口腔科拔除患牙。随访至术后4个月,患儿生长发育良好,患处无复发。

朱亚桥[3](2018)在《牙龈瘤非整体切除手术治疗的组织学观察及疗效评估》文中研究指明牙龈瘤是牙龈上生长的局限性反应增生物,是较常见的瘤样病损,具有肿瘤外形,但不具备肿瘤的生物学特性。它由各种刺激因素引起,如局部慢性微小刺激、外伤性损伤、激素改变或某些种类药物。牙龈瘤最常规的治疗方法是手术切除,手术切除有两个方面不足。(一)手术治疗后复发,复发的主要原因是手术切除不彻底、没有彻底去除局部刺激因素或者是手术区再次损伤。(二)软组织缺损:在前牙区,会造成美学缺陷;在后牙区,软组织缺损会带来附着龈宽度不足,水平性食物嵌塞。为预防手术治疗后复发,术前可通过彻底的牙周基础治疗去除局部微小刺激因素,提高术者操作水平以达到彻底手术治疗,严格医嘱避免术区再次损伤。然而,术者无法预防手术切除牙龈瘤后导致软组织缺损。因此,本研究致力于探求一种治疗方法,在消除局部微小刺激的前提下,能够通过微创的方法治疗牙龈瘤,该方法能最大限度的保留软组织,尽量避免术后软组织缺损。本研究包含三个部分:第一部分通过分析牙龈瘤行牙周基础治疗前后上皮层和结缔组织的组织学变化,为临床上治疗牙龈瘤的改良方法提供理论依据;第二部分探求一种改良的手术方式,即非整体切除牙龈瘤,能保留更多的角化牙龈组织;第三部分探求了一种牙周非手术治疗的方法治疗妊娠期龈瘤,给予瘤体过大,术后组织缺损过多,不能/愿承受手术者多一种治疗的选择。依据上述研究,提出了牙龈瘤临床治疗的策略。第一部分牙周基础治疗后牙龈瘤组织学变化目的:评价牙周基础治疗后牙龈瘤上皮层及结缔组织层的组织学变化。方法:2012年10月至2014年10月在惠州市口腔院牙周科门诊收集临床诊断为血管性龈瘤和纤维性龈瘤的患者,每类各15例,共30例。血管性龈瘤组别中,男6名,女9名,平均年龄29.8±1.8岁。纤维性龈瘤组别中,男8名,女7名,平均年龄34.5±2.4岁。其中,血管性龈瘤和纤维性龈瘤的病例分别随机分为三组,每组5例患者:第一组初诊时手术切除;第二组经过牙周基础治疗后1~2月手术切除;第三组经过牙周治疗后2~3月手术切除。检测两组患牙的如下指标:1.基线资料(1)初诊时出血指数,瘤体分布位点,瘤体直径大小;2.形态学检查(2)HE染色后上皮厚度及上皮层细胞的变化;(3)结缔组织微血管密度计数;(4)结缔组织胶原纤维面积;3.炎细胞检查(5)结缔组织CD45阳性细胞表达;(6)结缔组织巨噬细胞表达;4.免疫组化检查(7)上皮层组织及结缔组织TNF-α表达;(8)上皮层组织及结缔组织IL-10表达;(9)上皮层组织及结缔组织TGF-β1表达。将收集的数据导入spss16.0统计软件,对其进行统计分析,初诊时龈瘤分布位点、出血指数、龈瘤直径大小等基线资料;牙周基础治疗前后出血指数、龈瘤直径大小;手术切除组织CD45阳性细胞表达、巨噬细胞表达、TNF-α表达、IL-10表达、TGF-β1表达、微血管密度计数、胶原纤维密度面积、上皮厚度等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初诊基线资料比较1.1龈瘤分布位点血管性龈瘤和纤维性龈瘤组别中,初诊龈瘤位点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1.2瘤体直径大小比较血管性龈瘤和纤维性龈瘤组别中,初诊瘤体直径大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1.3出血指数比较血管性龈瘤和纤维性龈瘤组别中,初诊出血指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手术后指标2.1 HE染色结果2.1.1形态学描述血管性龈瘤组别中,初诊时上皮的组织病理学表现为:上皮细胞层数多,主要是棘层细胞;上皮间水肿液聚集,棘细胞间隙加宽,表现为“海绵形成”;增厚的棘细胞层不规则,伴上皮钉突延长;基底细胞排列不齐。当牙龈瘤表面发生溃疡时,溃疡区域上皮细胞完全脱落,下方为大量的增生血管内皮细胞。牙周基础治疗后1~2月,上皮细胞层数减少,主要表现为棘层细胞减少;基底细胞排列致密。牙周基础治疗后2~3月,上皮细胞层数减少,基底细胞排列更加致密,各层细胞轮廓清晰,上皮钉突浅。纤维性龈瘤组别中,初诊时上皮的组织病理学表现为:棘层细胞间隙增宽,表现为“海绵形成”;基底细胞排列致密,棘层细胞位于基底层浅层,层次最多;颗粒层细胞胞核浓缩,染色深;牙周基础治疗后1~2月及2~3月,棘层细胞间隙正常,各层细胞轮廓清晰。2.1.2上皮厚度测量血管性龈瘤组别中,牙周基础治疗后上皮厚度逐渐减小,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纤维性龈瘤组别中,初诊、基础治疗后1~2月、基础治疗后2~3月上皮厚度无明显变化,三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2微血管密度计数牙周基础治疗后,血管性龈瘤和纤维性龈瘤组别微血管密度计数逐渐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差异。2.3胶原纤维面积牙周基础治疗后,血管性龈瘤和纤维性龈瘤结缔组织层胶原纤维面积逐渐增多,三组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牙周基础治疗后2~3月,血管性龈瘤胶原纤维面积低于正常牙龈;而纤维性龈瘤胶原纤维面积高于正常牙龈。2.4 CD45阳性细胞在结缔组织层的表达牙周基础治疗后,CD45阳性细胞在血管性龈瘤和纤维性龈瘤结缔组织层的表达均下降,治疗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5巨噬细胞在结缔组织层的表达炎症发展期,巨噬细胞在血管性龈瘤和纤维性龈瘤结缔组织层大量表达,TNF-α和IL-10大量表达,提示瘤体组织中巨噬细胞M1和M2表型均升高;牙周基础治疗后,巨噬细胞在血管性龈瘤和纤维性龈瘤结缔组织层的表达均下降,TNF-α表达逐渐下降,IL-10表达无明显变化,提示在炎症控制期,瘤体组织中巨噬细胞M1和M2表型均降低。2.6 TNF-α在上皮层和结缔组织层的表达牙周基础治疗后,TNF-α在血管性龈瘤和纤维性龈瘤上皮层及结缔组织层的表达均下降,治疗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7 IL-10在上皮层和结缔组织层的表达血管性龈瘤上皮层和结缔组织,基础治疗后1~2月相较初诊,IL-10的表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基础治疗后2~3月相较基础治疗后1~2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纤维性龈瘤上皮层和结缔组织,基础治疗后1~2月相较初诊,IL-10的表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基础治疗后2~3月相较基础治疗后1~2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8 TGF-β1在上皮层和结缔组织层的表达牙周基础治疗后,TGF-β1在血管性龈瘤上皮层和结缔组织层的表达均下降,治疗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纤维性龈瘤上皮层和结缔组织,基础治疗后1~2月相较初诊,IL-10的表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基础治疗后2~3月相较基础治疗后1~2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牙龈瘤炎症未控制切除标本,瘤体组织中巨噬细胞M1、M2表型均升高;牙周基础治疗后,炎症控制切除标本,巨噬细胞M1、M2表型均下降。2,炎症控制标本较炎症未控制标本,血管性龈瘤上皮层细胞层数减少,上皮厚度减少,上皮形态逐渐正常。为牙龈瘤非整体切除术提供了组织学依据。3,牙龈瘤炎症控制标本较炎症未控制标本,结缔组织层微血管密度计数下降,胶原纤维面积升高。第二部分牙龈瘤非整体切除手术的临床疗效目的:评价传统手术和非整体切除手术治疗牙龈瘤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符合纳入及排除标准,经临床诊断为牙龈瘤的患者33例,将患者按随机数字对照表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中,男7名,女11名,平均年龄35.3±3.2岁;实验组中,男6名,女9名,平均年龄39.7±1.9岁。手术前均行彻底的牙周基础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切除牙龈瘤;实验组采用非整体切除手术治疗牙龈瘤。实验组具体操作是:牙龈瘤患区局部浸润麻醉,在瘤体区及周围牙龈处行沟内切口,翻全厚瓣,暴露患牙牙根面及牙槽骨,彻底刮除周围肉芽组织,去除患牙牙周膜及局部刺激物,根面平整,牙槽骨外形修整;切除瘤体病变增生部分,用微创组织剪修整瘤体组织外形,保留瘤体上皮及部分结缔组织,厚度约0.5 mm,保留的上皮组织及结缔组织大小正好覆盖术区创面,复位缝合。检测两组患处的如下指标:1、牙龈瘤位点;2、牙龈瘤瘤体直径大小;3、用VAS量化表记录患者术后疼痛感;4、术前、术后12周出血指数和菌斑指数;5、术后12周牙龈退缩;6、术后12周牙龈乳头充盈指数;7、术后12周角化龈宽度变化值;8、用VAS量化表记录患者术后满意度;9、术后1~3年复发率。将收集的数据导入spss16.0统计软件,对其进行统计分析,实验组和对照的基线资料:患者年龄对比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瘤体直径大小对比,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患者性别对比采用秩和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瘤体位点分布对比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手术治疗后的数据:两组间的角化龈宽度变化,牙龈退缩对比,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间术后龈乳头充盈指数,术前术后菌斑指数,术前术后出血指数,术后疼痛VAS,术后满意度对比采用秩和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基线资料包括患者性别、年龄,瘤体分布位点,瘤体直径,术前出血指数以及术前菌斑指数,经统计分析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具体如下:(1)对照组男7名,女11名;实验组男6名,女9名;性别构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实验组平均年龄35.3±3.2岁,对照组平均年龄39.7± 1.9,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传统手术的18个患者,瘤体位于上颌11例,位于下颌7例;上颌前牙9例,上颌后牙4例,下颌前牙3例,下颌后牙4例;唇颊侧15例,舌腭侧5例。实验组15个患者,瘤体位于上颌10例,位于下颌5例;上颌前牙8例,占上颌后牙3例;下颌前牙2例,下颌后牙4例;唇颊侧10例,舌腭侧7例。两组采取卡方检验,位点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对照组瘤体平均直径是11.4±0.9 mm,实验组瘤体平均直径是10.5±1.1 mm,瘤体直径大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实验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出血指数、菌斑指数采用秩和检验,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患者治疗后疼痛感,实验组疼痛感轻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术后12周,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出血指数和菌斑指数均明显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术后12周牙龈退缩,实验组0.77±0.16mm,对照组2.69±0.48mm,实验组牙龈退缩程度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术后12周牙龈乳头充盈指数;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实验组中,术后对比术前增加角化龈的宽度是3.00±0.28 mm。对照组中,术后对比术前增加角化龈的宽度是1.08±0.13 mm。实验组角化龈增加情况明显多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实验组患者术后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8、术后1~3年观察,实验组和对照组病例均没有发现复发。结论:对于牙龈瘤的手术治疗,相比较传统手术切除,非整体切除手术的方式明显减少了术后软组织缺损,术后牙龈充盈度更好,在1~3年的观察期内,没有发现复发病例。提示在掌握严格适应症条件下,在标准的手术指导下,对于牙龈瘤的治疗,非整体切除手术可以比传统手术切除取得更好的临床疗效。大规模推广前,大样本研究和长期疗效随访仍然必要。第三部分妊娠期龈瘤的非手术治疗临床疗效目的:评价牙周非手术治疗对妊娠期龈瘤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5名诊断为妊娠期龈瘤的患者,符合纳入及排除标准,纳入此研究。患者分娩后2~6月牙龈瘤仍然没有消退,就诊。记录瘤体出现时间,瘤体所在患牙出血指数、菌斑指数,瘤体直径大小。所有患者先接受龈上洁治和龈下刮治,之后每3~6月行牙周支持治疗,并记录治疗后3月、6月、12月患牙出血指数和菌斑指数。病例随访1~5年。将收集的数据导入SPSS(16.0,USA),进行统计描述和统计分析。患者年龄,孕期发病时间,瘤体部位,瘤体直径,瘤体消退时间,进行统计描述。治疗前和治疗后3月、6月、12月出血指数和菌斑指数,两独立样本,分别采用秩和检验,a =0.05,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瘤体消退时间与瘤体直径大小、瘤体位点以及患者年龄的相关性,采用Spearman线性相关检验。结果:25名患者中,年龄22岁至38岁,平均年龄27.1±3.1岁。2例出现在孕期1~3个月,18例发生在孕期4~6个月,5例出现在孕期8~10个月。18例瘤体发生在上颌,经过口腔卫生指导、菌斑控制、龈上洁治、龈下刮治、根面平整及支持治疗,在没有手术的情况下,瘤体完全消退。其中,3例瘤体直径小于5mm,治疗后消退平均时间为3.6 m,4例瘤体直径为5-10 mm,消退平均时间为7.5 m,11例瘤体直径为10~15 mm,消退平均时间为10.2 m,6例瘤体直径为15~20 mm,消退时间为15 m,1例瘤体直径大于20 mm,消退时间为22 m。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3月、6月、12月出血指数和菌斑指数均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经相关性分析,瘤体消退时间与瘤体直径大小直接相关,与瘤体位点及患者年龄没有相关性。在1~5年的随访过程中,没有发现复发的病例。结论:牙周非手术治疗妊娠后妊娠期龈瘤可以获得瘤体完全消失的良好疗效。为不愿或不便行手术治疗切除牙龈瘤的哺乳期患者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也有效地避免了传统手术方法术带来的软组织缺损的弊端。本研究给通过分析牙周基础治疗前后牙龈瘤的组织学变化,临床上观察牙龈瘤非整体切除手术的临床疗效及妊娠期龈瘤的非手术治疗临床疗效,给予牙龈瘤治疗提供了临床治疗策略:1.术前需细致有效的牙周基础治疗。2.待结缔组织炎症控制后,保留上皮层及少量结缔组织的非整体切除术。3.非手术治疗,适用于瘤体过大,术后组织缺损过多,不能/愿承受手术者。此法可以消除血管性龈瘤,但治疗期较长。4.不易消除的纤维性龈瘤仍需手术治疗。

李立琪,廖礼姝,李远贵,钟渝翔,项立,梁丽,李万山[4](2016)在《859例儿童颌面部肿块临床统计与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对儿童颌面部肿块分类与统计,分析常见类型发病情况,列举较罕见类型,为临床诊断与治疗提供参考。方法:统计859例颌面部肿块患儿,依据病理结果将其分类,分别按年龄阶段、性别、发病部位划分,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统计方法采用多样本构成的卡方检验,并分析结果。结果:肿块中肿瘤比例最高(49.13%),男女比为1.03∶1;平均发病年龄为(4.71±3.94)岁。血管瘤患儿最多(24.21%);良恶性肿瘤之比约为139.67∶1;囊肿女性较多,常见舌下腺囊肿(43.82%);瘤样病变男性多,常见牙龈瘤(34.72%);肿瘤男性多,常见血管瘤及血管畸形(49.29%);其他性质肿块最常见炎性肿块与淋巴结(32.00%);血管瘤及血管畸形最好发生于唇部,淋巴管畸形最好发于颊部,淋巴管血管畸形最好发于舌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罕见疾病包括先天性颌下腺导管囊性扩张、婴儿黑色素性神经外胚瘤、低度恶性梭形细胞肿瘤等。结论:儿童处在生长发育期,且颌面部位置特殊,为保证各器官结构功能完整,应早期诊断、及时治疗及选择有效治疗方式。

黎美仁,徐晓[5](2013)在《先天性平滑肌瘤性牙龈瘤1例》文中研究表明患儿女性,1个月。出生时发现上颌牙切牙区牙槽包块,表面淡红色,带蒂,大小0.6 cm×0.5 cm×0.3 cm,质中。出生1个月后,行外科手术带蒂完整切除。病理检查巨检:灰白、淡红色肿物1个,0.6 cm×0.5cm×0.3 cm大小,境界清楚,带蒂,切面灰白色、质中。镜检:肿物被覆有角化的复层鳞状上皮,其下平滑肌纤维增生

左海亮,黄巍,赵林胜[6](2013)在《先天性牙龈瘤一例报告》文中提出1病例报告患儿女,生后2h。主因生后发现牙龈肿物,于2012年2月16日入院。患儿系第1胎,第1产,孕39周,剖宫产,患儿母亲羊水少(具体不详),患儿生后哭声响亮,1、5、10min时Apgar评分均为10分。患儿生后即发现牙龈肿物,约鹌鹑蛋大小,见图1。体格检查:身体各系统检查未见明显异常。专科情况:口腔内下颌部齿槽嵴近正中处外侧一息肉样肿物,有蒂连于牙龈,肿物表面色泽红润,与口腔内齿槽嵴外侧口

曲培林,张文祥,韩宝龙,邴惠彬[7](1995)在《先天性双侧面横裂合并牙龈瘤1例报告》文中认为先天性双侧面横裂合并牙龈瘤1例报告辽宁省本溪市中心医阮口腔科曲培林辽宁省本溪市中心医院病理科张文祥,韩宝龙,邴惠彬先天性双侧面横裂合并先天性牙龈瘤未见有报道。我院发现1例,经手术切除牙龈瘤,报告如下:新生儿:朱××,男,年龄:2天。1993年5月17...

沈倍勇,刘小升,胡修诚[8](2021)在《周边型牙源性纤维瘤21例临床病理回顾》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回顾周边型牙源性纤维瘤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按WHO(2017)牙源性肿瘤分类标准对21例周边型牙源性纤维瘤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在21病例中,男性7例,女性14例;平均年龄27岁;上颌牙龈8例,下颌牙龈13例。肿块为局部软组织突出表现。X线片和手术中见3例牙槽骨有吸收改变。5例术后复发。组织学上,肿瘤由致密结缔组织组成,含数量不等的成纤维细胞,所有病例均伴有牙源性上皮团或上皮岛。肿瘤边界尚清,缺少明显包膜。结论周边型牙源性纤维瘤临床表现与牙龈瘤不能区分,通过病理诊断为周边型牙源性纤维瘤,手术切除不彻底易复发。

杨柳小溪[9](2018)在《儿童髁突囊内骨折外脱位合并颏部骨折的研究进展及病例报告》文中提出髁突囊内骨折属于口腔常见疾病,在发病过程中,容易引起颞下颌关节强直,造成软组织的损伤,对患者的面部外形也容易造成一定的影响,对患者的咀嚼功能也会造成一定的损害,有些患者还会产生一定的社会心理障碍。在儿童群体中经常发生这种疾病,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由于下颌骨的发育不完善,属于脆弱部位,且儿童容易出现跌落损伤或者在运动中受伤,从而导致髁突囊内骨折外脱位合并颏部骨折的发生常伴随着明显的疼痛,会造成患者的髁突向前移位,出现前牙开秴、后牙出现早接触,使患者的咬合部位出现错乱,造成面部的畸形。在对儿童患者的治疗不当会影响儿童的生活,儿童的饮食,影响儿童的面部神经系统,因此在对髁突囊内骨折外脱位合并颏部骨折的儿童患者的治疗的重点在于纠正髁突脱位和牙弓宽度的恢复。由此来对儿童患者进行治疗,从而达到矫正的效果,减少患者遭受疾病的折磨,提高儿童的生活质量,获得身心健康。目的:颏部骨折是儿童的常见疾病,本研宄采用回顾性方法,研宄儿童期颏部骨折的骨折线位置变化情况,探索儿童期颂骨骨折的新特点。方法:首先收集武汉大学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2012-05-01至2016-05-01间因颏部骨折(可合并其他部位骨折)而就诊的所有儿童(年龄$12岁),根据影像资料判断骨折线位置与尖牙牙胚、正中联合、颏孔的关系。记录患者术后复诊情况、复诊时间,对于未复诊患者采取电话联系方式询问患者愈后恢复情况。采用统计软件将以上数据准确统计并进行分析。结果:一共有80名儿童符合要求进而纳入此研宄,其中男57人,女23人,性别比例为2.47:1。受伤原因以不慎摔倒为最主要原因(51.2%),其次是高处坠落致伤(30.1%)和车祸致伤(13.7%)。下颌尖牙未萌出患者中以骨折线位于尖牙牙胚和正中联合为主,分别占66.17%和39.70%。下颌尖牙已萌出患者中以骨折线位于正中联合为主,12人中有8例,占+66.66%。下颌尖牙萌出前后,骨折线发生在尖牙胚的概率有统计学差异(P=0.003<0.05)。结论:男童比女童更易发生颏部骨折,其中最容易引起颏部骨折的原因是不慎摔倒。儿童颏部骨折的骨折线位置会随着下颌尖牙是否萌出而有所改变,在下颃尖牙未萌出时,骨折易发生在尖牙牙胚附近累及尖牙;一旦下颌尖牙萌出,骨折便不再容易发生在尖牙’附近,以累及正中联合为主。

余海燕,刘兴会[10](2016)在《产时胎儿手术的母胎结局》文中研究表明出生缺陷儿围生儿死亡率、病率高,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并给社会及家庭带来巨大负担,及时矫正可改善其预后。产时胎儿手术(intrapartum fetal operation,IFO)对改善其预后起到了重要作用。IFO广义概念包括胎盘支持的产时胎儿手术(operation on placental support,OOPS),即维持胎儿胎盘循环状态下进行胎儿疾病的矫治手术;子宫外产时处理(ex utero intrapartum treatment,EXIT),即维持胎儿胎盘循环状态

二、先天性牙龈瘤1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先天性牙龈瘤1例(论文提纲范文)

(1)先天性颗粒细胞牙龈瘤的诊治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CGCE的临床诊断
    1.1 产前超声
    1.2 特征性的临床表现
    1.3 病理检查
        1.3.1 组织病理学特点
        1.3.2 免疫组织化学特点
    1.4 鉴别诊断
2 CGCE的治疗
    2.1 保守治疗
    2.2 手术切除治疗
    2.3 并发症治疗
3 CGCE的预后
4 小 结

(3)牙龈瘤非整体切除手术治疗的组织学观察及疗效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文献综述 血管性龈瘤的研究进展
    第一部分 牙周基础治疗后牙龈瘤组织学变化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图
    第二部分 牙龈瘤非整体切除手术的临床疗效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第三部分 妊娠期龈瘤的非手术治疗临床疗效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论文相关病例
    一、非整体切除手术治疗牙龈瘤
        病例一
        病例二
        病例三
        病例四
    二、传统手术方法治疗牙龈瘤
        病例五
        病例六
        病例七
    三、牙周非手术治疗妊娠期龈瘤
        病例八
        病例九
        病例十
参考文献
附件
    牙周基础治疗知情同意书
    手术知情同意书
在职博士临床工作总结
个人简历
致谢

(4)859例儿童颌面部肿块临床统计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1.2 方法
    1.3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肿块病种及性别、年龄、疾病构成比分布
    2.2 疗效
        2.2.1 出院时转归
        2.2.2 远期疗效
    2.3 血管瘤及血管畸形、淋巴管畸形、淋巴管血管畸形发病部位构成比卡方检验结果
3 讨论
    3.1囊肿
    3.2瘤样病变
    3.3肿瘤
    3.4其他性质肿块
    3.5其他

(6)先天性牙龈瘤一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 病例报告
2 讨论

(8)周边型牙源性纤维瘤21例临床病理回顾(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和方法
讨论

(9)儿童髁突囊内骨折外脱位合并颏部骨折的研究进展及病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一
英文摘要一
中文摘要二
英文摘要二
引言
第一章 儿童髁突囊内骨折外脱位合并颏部骨折的研究进展
    1 髁突囊内骨折外脱位合并颏部骨折的发病机制
    2 儿童髁突囊内骨折外脱位合并颏部骨折发病原因
    3 儿童髁突囊内骨折外脱位合并颏部骨折的治疗方法分析
    4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儿童颏部骨折的骨折线位置的研究
    1、对象与方法
    2.结果
    3.讨论
    参考文献
病例报道
    病例一 大B细胞淋巴瘤
    病例二 下唇血管畸形
    病例三 牙龈瘤
    病例四 下唇黏液性囊肿
    病历五 皮样囊肿
    病历六 儿童髁突陈旧性骨折
    参考文献
临床工作总结
个人简历
致谢

(10)产时胎儿手术的母胎结局(论文提纲范文)

1 EXIT的实施及结局
    1.1 EXIT实施后的患儿结局
        1.1.1 CHAOS
        1.1.2 胎儿颈部巨大包块
        1.1.3 包含多样畸形的资料结果
        1.1.4 胎儿对维持胎盘循环下实施EXIT的耐受情况
    1.2 对母体的影响
        1.2.1 实施EXIT后母体近期并发症
        1.2.2 实施EXIT后母体远期并发症
2 降低不良结局措施
    2.1 准确产前诊断与多学科团队协作
    2.2 应用产时超声监测
    2.3 慎重选择子宫切口
    2.4 监测胎儿生命体征及维持宫腔容积
    2.5 预防出血

四、先天性牙龈瘤1例(论文参考文献)

  • [1]先天性颗粒细胞牙龈瘤的诊治进展[J]. 成智文,陈理华. 医学综述, 2021(17)
  • [2]先天性颗粒细胞牙龈瘤一例[J]. 成智文,陈理华. 中华围产医学杂志, 2020(11)
  • [3]牙龈瘤非整体切除手术治疗的组织学观察及疗效评估[D]. 朱亚桥. 武汉大学, 2018(06)
  • [4]859例儿童颌面部肿块临床统计与分析[J]. 李立琪,廖礼姝,李远贵,钟渝翔,项立,梁丽,李万山.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2016(12)
  • [5]先天性平滑肌瘤性牙龈瘤1例[J]. 黎美仁,徐晓. 诊断病理学杂志, 2013(07)
  • [6]先天性牙龈瘤一例报告[J]. 左海亮,黄巍,赵林胜. 天津医药, 2013(04)
  • [7]先天性双侧面横裂合并牙龈瘤1例报告[J]. 曲培林,张文祥,韩宝龙,邴惠彬. 口腔医学, 1995(04)
  • [8]周边型牙源性纤维瘤21例临床病理回顾[J]. 沈倍勇,刘小升,胡修诚. 现代口腔医学杂志, 2021(03)
  • [9]儿童髁突囊内骨折外脱位合并颏部骨折的研究进展及病例报告[D]. 杨柳小溪. 武汉大学, 2018(06)
  • [10]产时胎儿手术的母胎结局[J]. 余海燕,刘兴会. 实用妇产科杂志, 2016(06)

标签:;  ;  ;  

先天性牙龈瘤一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