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主义教育观评析

建构主义教育观评析

一、建构主义教育观述评(论文文献综述)

楚红丽,叶丽[1](2021)在《虚假集体与真实集体:小学班级纪律教育观的个案研究》文中提出通过访谈三位班主任并与其学生进行小规模座谈的方式收集资料,研究显示:个案班级纪律教育的形式主要通过班主任反复强化、公开奖惩、贴标签等方式来保证学生遵守和服从集体性管理,属于行为主义式的纪律教育观。然而,真实的守纪律不应该被惩罚恐惧和奖励激励所驱使,也不应该被权威和微妙套路所控制。单向服从式的行为主义纪律教育观,容易将集体异化为虚假集体。我们应该采取建构主义式的纪律教育观,把学生看作纪律规则制定和实施的主人,共同组成真实集体下的纪律共同体。

王小萌[2](2021)在《幼儿园教师科学本质观与科学教育观的关系 ——基于八名教师的访谈研究》文中认为

王雪[3](2021)在《幼儿园教师动物教育观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周澔頔[4](2021)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和《幼儿园教保活动课程大纲》的比较研究》文中指出两岸文化同根同源,但社会现状与幼儿园教育实践的不同导致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与《幼儿园教保活动课程大纲》(以下简称《课程大纲》)的差异。本研究通过使用文本分析法和比较法对比《指南》与《课程大纲》的文本与相关文件,旨在分析《指南》与《课程大纲》的发布背景、文件结构、内容、支持系统以及两岸教育政策发展轨迹及社会文化、经济等背景因素的异同,发掘两份文件的共性和各自的优点,寻找两岸学前教育政策相互借鉴、共同发展的可能。《指南》和《课程大纲》都强调以幼儿为本的教育理念,关注幼儿的主体性,以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并体现了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继承。《指南》相对而言更为明确易懂、结构清晰且使用对象更广泛,重视幼儿集体意识和归属感的养成,且突出了学习品质的重要性。《课程大纲》支持系统更为完善,在幼儿与社会的关系上,《课程大纲》兼顾了幼儿发展与社会文化。在部分内容上,《课程大纲》呈现了“小学化”的倾向。两岸共同传承着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学前教育发展也呈现着相似的脉络,朝向了公平且有质量的方向发展。两岸都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增长,但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出现的状况不同,给教育带来的影响也有差异。两岸人口特征的差异导致大陆更强调优质学前教育的普及,而台湾地区更强调学前教育的卓越发展。《指南》与《课程大纲》的相同与差异之处的产生,来源于社会文化、教育发展、社会经济、人口因素等各个方面的交互影响。

钟飞燕[5](2021)在《新时代学校劳动教育研究》文中认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其超越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既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也存在于社会主义社会。但其主要实践载体——学校劳动教育,却是在特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下进行的。步入新时代,劳动教育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扮演新角色,担负新使命,也必然遇到新问题。当前,处于起步阶段的新时代学校劳动教育面临诸多挑战,其轰轰烈烈开展的背后是各种形式化、空心化、碎片化现象,形成高投入与低实效之间的巨大反差。因此,对其进行积极的理论和现实回应,是促进新时代学校劳动教育发展的重要课题。本研究立足新时代劳动新形态和学生新特点,参照“泰勒原理”,即“确定教育目标”“选择教育经验”“组织教育经验”“评价教育计划”的教育活动科学化程序,从学校劳动教育目标、学校劳动教育内容、学校劳动教育实施、学校劳动教育评价等方面对学校劳动教育进行整体性的理论建构和实践探讨,以推进学校劳动教育的科学化、常态化、规范化。对新时代学校劳动教育进行理论和现实回应,界定其内涵和本质是前提。学校劳动教育是学校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以“劳动”为核心进行的教育实践活动。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纯粹知识性或通识性教育活动,学校劳动教育是国家进行国民教育的专门化教育实践。其具有明确的意识形态指向,即传播和培育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在理论回应层面,本文对新时代学校劳动教育进行整体性理论建构,系统分析了学校劳动教育目标、学校劳动教育内容、学校劳动教育实施及学校劳动教育评价等构成要素。其一,学校劳动教育的主要目标在于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劳动观。学校劳动教育曾被异化为政治运动的工具、窄化为学习生产技能的载体、虚化为教育惩戒的手段、泛化为综合社会实践的方式,这些都被历史证明是违背劳动教育客观规律的。新时代学校劳动教育应把人的全面发展放在突出位置,从物质性的、技术性的功利追求回归到育人本质中来,引导学生理解“为何劳动”,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认同“何人劳动”,树立正确的劳动主体观;领悟“如何劳动”,树立正确的劳动过程观;理解“何以劳动”,树立正确的劳动权益观。其二,学校劳动教育内容的构建应超越“工具”取向,回归“人本”取向,立足新时代学生的劳动素养。学校劳动教育的内容包含劳动与人类历史、劳动与人生、劳动与社会、劳动与伦理等主题,并通过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等组织起来。为了提高教育实效性,应进一步优化新时代学校劳动教育内容,使其既与自然融通,与生活对话,又与社会联结,与职业相嵌;既与传统接轨,又与未来同向。其三,学校劳动教育实施是一个整体性的过程,其具有很强的动态性。为了提高学校劳动教育实施的实效性,要挖掘其困境症结,提出科学有效的对策,完善各项保障制度,推进评价体系的创新。在现实回应层面,本文针对新时代学校劳动教育出现的问题,既从长远角度做出宏观的战略思考,又从具体操作层面提出规范的措施。面对复杂的形势,学校劳动教育在实践中出现许多问题,如重“劳动形式”轻“教育意义”、重“脑力劳动”轻“体力劳动”、重“个人实践”轻“集体劳动”、重“苦干盲干”轻“特色发展”、重“高调前进”轻“整体规划”等,导致其陷入形式化、片面化、工具化、空心化、碎片化的困境中。为此,学校应建立课程标准,优化劳动教育课程结构;适应劳动新形态,拓展劳动教育平台;立足学生新特点,创新劳动教育方法。此外,还应通过构建家校社多方协同的运行机制、大中小一体化发展的劳育机制,以及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来保障学校劳动教育的规范化和常态化发展。新时代学校劳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是相互的。为了提高实效性,应以科学的劳动教育理论指导学校劳动教育实践的发展。与此同时,学校劳动教育实践的发展将进一步推动学校劳动教育理论的丰富和完善。因此,对学校劳动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探索不是一劳永逸的事情,需要立足时代之需,在长期的互动中实现可持续发展。

许桂芬[6](2021)在《运用情境教学在高中生物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实践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关注生命的发展和提升是教育本真的所在。频频发生的青少年漠视生命的事件,警醒着教育要提高学生的生命意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因此,在学校开展生命教育刻不容缓。目前,学校教育中推广生命教育的最佳途径是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如何在中小学各学科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已成为学科教学领域研究的热点。生物学是一门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基础学科,可以与生命教育的内容有效整合。如何将生命教育融入到高中生物学教学中,也就成为生物教育工作者探索和研究的内容。而情境教学尊重每个学生的生命为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具有“形真、情切、意远、理寓其中”的四个特点以及促进学生发展的五要素“诱发主动性、强化感受性、着眼发展性、渗透教育性、贯穿实践性”。因此,本课题将情境教学策略应用于高中生物学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以期能丰富和发展生命教育在高中生物学教学领域渗透的研究,构建具有生命活力的生物课堂,提高学生的生命意识,为一线教师在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提供一些参考。本课题采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和教育实验法等方法进行研究。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明确了情境教学、生命、生命教育等相关概念及理论,了解了国内外生命教育的研究现状;通过对高中生物教师的访谈,获得了生命教育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的实施现状。笔者挖掘高中生物学必修1教材中的生命教育素材,寻找生命教育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的切入点,并制定了基于情境教学的融入生命教育内容的教学设计。教育教学实践以广西贵港市某中学高一年级的两个平行班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不分对照班和实验班,运用《高中生生命观现状调查问卷》进行前后测实验研究,本问卷的内容分为四个维度:生命认知观、生命态度观、生命意义观、生命教育观。最终,对前测和后测所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检验情境教学策略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效果。经过实验研究,得出以下研究结果:第一,学生的生命观总体水平不高;第二,运用情境教学策略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后,学生的生命观总体得分高于前测的得分;第三,在前测和后测的各个维度的配对样本T检验中,生命认知观、生命态度观、生命意义观、生命教育观这四个维度上P值都小于0.05,说明前测和后测的差异显着,四个维度都有所发展。由此,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在高中阶段实施生命教育是必要的;第二,在高中生物学中开展生命教育是可行的,运用情境教学策略渗透生命教育能够提高学生的生命认知,改善学生的生命态度,促使学生思考生命的价值,提高学生对生命教育的认同程度;第三,在高中生物学中渗透生命教育能够提高学生的生物学习兴趣。为了进一步完善本研究的结论,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第一,提高教师的生命教育素养;第二,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生命教育素材;第三,利用多种方式创设真实而富有情感的教学情境。

刘丽婷[7](2021)在《潘新和写作本位思想研究》文中指出潘新和,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兼任中国写作协会副会长、福建省教育厅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专家组成员,在写作研究、语文教育研究和语文课程改革方面具有重大贡献。他把自己的写作研究成果和对语文教育的思考结合起来,创造性地提出了写作本位思想。潘新和的写作本位思想是对阅读本位教育理念的扬弃、升华和发展,不仅为语文教育研究创造了新的思维范式,而且开创了语文教学的新途径。它的创新性和前瞻性为语文界打开了新的一扇门,对语文教育研究和教学实践具有重大的启发意义。本文由前言、主体、结语三部分组成。前言部分陈述以潘新和写作本位思想为研究对象的缘起,分析潘新和写作本位思想的研究现状,并指出其思想在当下的研究意义以及本文所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主体部分由三个章节组成:第一章首先明确写作本位的内涵,其次概述潘新和写作本位思想的基本内容,从核心理念、教学目标、课程架构、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评价五大方面来进行分析总结。第二章概括推动潘新和写作本位思想形成的背景因素,包括对语文学科发展状况的反思、中西方相关理论的启发以及个人因素的作用。第三章指出潘新和写作本位思想对当前高中语文教学实践的指导意义,分别从写作教学、阅读教学、口语教学三个方面来进行阐述。结语部分对本次研究的内容和意义进行小结,通过研究潘新和的写作本位思想,以期能够为当下语文课程改革和教学实践献上绵薄之力。

慕朝阳[8](2021)在《金陵女子大学身体教育观发展演进研究(1915-1951)》文中提出教会学校的身体教育于近代发端,并且在当时起到了启蒙和示范作用,是近代教育史的反思和呼唤。金陵女子大学不仅是基督教会近代在华所创办的第一所女子本科级院校,还是中国近代教会高等教育与女子体育教育的综合体。作为近代我国体育专业排名靠前的女子高等院校,金陵女子大学将身体教育融入对学生的日常教育当中,其对近代女子身体教育以及女子体育的发展都起到了重要作用。本文以1915-51年间金陵女子大学身体教育观的历史演变过程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法、历史分析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结合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对其演变过程进行梳理,以期总结其先进的身体教育思想、理念和方法可以为现代高等院校女子体育教育提供启示。根据其发展演进过程中的不同特点,本文先介绍金陵女子大学创立背景以及当时社会条件下女性身体教育发展情况,梳理清末民初中国女子身体解放的萌芽及女子身体教育的早期发展(1840-1914),再将金陵女子大学身体教育观演进过程划分为以下三个时期:(1)各方势力交织下的金陵女子大学身体教育观的初期形成(1915-1925),介绍了金陵女子大学建校初期在复杂国情下的身体教育观的初期发展,这一时期各方势力交错,本阶段分别从民族主义角度分析金陵女子大学在国族利益优先背景下,以塑造强壮国民之母以及“新女国民”为目的的国有化身体教育观;从帝国主义文化渗透角度分析金陵女子大学作为教会学校原生的基督化身体教育观;以及从传统性别平衡打破后的女性主义角度出发的性别化身体教育观,对初期金陵女子大学身体教育观发展进行探讨;(2)本土规训整合后的金陵女子大学身体教育观的中期发展(1926-1936),这一阶段首先揭示了金陵女子大学身体教育在国家政策大环境下弱化宗教性、倾向世俗化的趋势,然后以规训主义和女性本位思想为切入点剖析其身体教育观发展的特点;(3)动荡和恢复时期的金陵女子大学身体教育观的晚期实践(1937-1951),本阶段论述金陵女子大学在抗日战争时期的身体教育观实践和社会主义改造下的身体教育观及其实践,这一时期的金陵女子大学将身体教育理论寓于实践,实践中反哺理论,达到进一步升华。研究发现,金陵女子大学的身体教育观体现出如下特点:体育教育专业性强;教学内容实用性强,职业化程度高;身体教育普及度高;女性本位思想的践行;宗教性与民族性的融合。金陵女子大学先进身体教育观对当下我国高校女子身体教育的发展有借鉴作用:(1)对高校女学生体质健康促进的启示,可参考金陵女子大学的体格检验、体质分组以及医疗食补等身体教育措施设置。(2)对高校女学生体育课程安排与设置的启示,如金陵女子大学严格体育相关考勤制度,体育成绩与毕业挂钩,严肃考风考纪等设置,以及开设身体教育中多样化的运动项目,在教学中因材施教、小班教学,激发女学生对体育的兴趣等。(3)对高校女学生身体教育中运用女性本位思想教学的启示,金陵女子大学在身体教育中厘清男女在身体发育和活动中的特点,针对女性的生理和心理特性实施身体的弹性化教育,这种教育模式充分体现了女性特色和教育者的女性视角,可以吸引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产生内在动力,养成对自我身体健康塑造和审美意识。(4)对高校培养体育专业女生就业方面的启示,高校除了对体育系女生专业知识和技术上的授业,还需要开拓更广阔的就业平台,联合有关政府部门和机构充实针对女性的体育职业化岗位,并且为优秀人才提供或推荐更高阶的教育进修机会。

杨维钧[9](2021)在《探究式学习在小学科学课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科学技术对于我们所属的文化及我们所处的社会有着深远的影响。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在为人民生活带来美好便捷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不稳定、不安全的因素。科学技术本身是好的,错误的是对科学技术的滥用。如何引导儿童正确地看待科学、理解科学、应用科学,是世界各国一直在积极探索的问题。探究式学习基于小学段学生对万事万物都充满好奇的特点进行教学,不仅能够激发儿童学习兴趣,更有利于学生理解科学概念、培养学习能力并生成科学素养,是小学科学课中必不可少的学习方式。新世纪的到来,新的教学观、课程观与知识观的出现为探究式学习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环境。但随着探究式学习应用的不断推进,目标取向失衡、组织形式僵化、学生探究被动等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探究式学习不只是一种学习方式,更是当代重要的教育理念。实践者的错用与滥用将导致探究式学习的真正效用无法发挥。因此,本研究以探究式学习应用的现状作为切入点,对探究式学习在小学科学课中应用的问题、原因及其策略进行探讨。本研究以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知心理学理论为落脚点,基于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与访谈法对探究式学习在小学科学课中应用的应然与实然两个方面进行调查与分析。通过对调查结果分析,发现探究式学习在小学科学课中的应用主要存在以下五个方面的问题:探究式学习认识不足,应用过程缺乏创新性;强调探究的结构化,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师生缺乏互动,学生缺乏有效指导;评价标准不明,限制学生发展;探究资源不足,师生探究活动受限。最后,本研究基于教师、学生、学校三个维度对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并结合相关文献及国内外探究式学习应用的研究成果提出探究式学习在小学科学课中的应用策略。以期为广大理论研究者与一线科学教师提供借鉴。

莫人凤[10](2021)在《幼儿园劳动教育实施困境及对策研究 ——以桂林市X幼儿园为例》文中认为近年来,劳动教育在培养个体全面发展中的重要价值越来越受到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发表关于劳动教育的重要讲话,以及2019年11月通过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都在进一步强调劳动教育对人才培养的重要性。2021年3月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也指出要建立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长效机制,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儿童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和身心健康成长。由此可见,劳动教育是儿童全面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幼儿园实施劳动教育对幼儿全面发展有重要意义。然而,受到传统观念等因素的影响,幼儿园劳动教育的实施存在困境,如何解决幼儿园劳动教育实施的困境是现实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本研究从幼儿园劳动教育的理论分析入手,通过实践考察,分析说明幼儿园劳动教育实施困境的相关问题,以期为幼儿园劳动教育的困境和对策研究提供参考价值,促进幼儿园劳动教育更好的开展。在理论部分,本研究以时间轴的方式对民国时期、建国初期、文革十年和改革开放至今的幼儿园劳动教育思想历史发展进行了梳理,并从目标、内容和途径方面进行了幼儿园劳动教育的内涵阐释,认为幼儿园劳动教育以劳动情感培养和劳动知识技能获得为核心目标,以参加简单劳动、认识成人劳动和开展脑力劳动为主要内容,以亲身实践、游戏体验和生活渗透为实施途径。在实践部分,本研究运用文献法、观察法和访谈法,通过对桂林市X幼儿园劳动教育实施现状的考察,发现幼儿园劳动教育实施的困境主要表现在:国家层面:国家政策不明,幼儿劳动教育地位不高;幼儿园层面:幼儿园劳动教育课程体系零散,幼儿园劳动教育资源开发有限,幼儿园劳动教育活动经费不足;教师层面:幼儿园劳动教育内涵理解片面,幼儿园劳动教育目标制定不明,幼儿园劳动教育内容选择能力不足,幼儿园劳动教育途径选择能力不强;幼儿层面:劳动的主动性受情绪影响,劳动的体验感不强;家长层面:对幼儿园劳动教育的价值认同感不强,主动配合幼儿园劳动教育的意识不强。幼儿园劳动教育实施存在困境的原因主要有:传统观念的影响;幼儿园劳动教育体系顶层设计不足;幼儿园劳动教育园本课程研究不够;幼儿园劳动教育师资培训不足;幼儿园劳动教育保障体系不全。据此,本研究分别从五个层面提出解决幼儿园劳动教育实施困境的对策。国家层面:做好幼儿园劳动教育体系顶层设计,加大幼儿园劳动教育保障体系建设;幼儿园层面:加大幼儿园劳动教育园本课程体系建设研究力度,加强幼儿园劳动教育师资培训,加强幼儿园劳动教育资源的开发;教师层面:树立正确的幼儿劳动教育观,丰富和提高幼儿园劳动教育的知识和能力;幼儿层面:提高劳动主动性,增强劳动体验;家长层面:提高幼儿劳动教育价值的认识,增强与教师共同育人的意识。

二、建构主义教育观述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建构主义教育观述评(论文提纲范文)

(1)虚假集体与真实集体:小学班级纪律教育观的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问题提出
二、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三、相关教育理论综述
    (一)行为主义式的纪律教育观
    (二)建构主义式的纪律教育观
    (三)个人主义式的纪律教育观
    (四)概括与总结
四、研究设计
    (一)研究思路与研究对象
    (二)资料收集与整理
    (三)研究伦理与信效度
五、研究结果
    (一)班级纪律教育的内容与形式
    (二)学生的情绪体验
    (三)纪律教育的特点
        1. 传统高压
        2. 温和规训
        3. 巧妙套路
        4. 精神审判
六、研究发现与讨论:真实的守纪律与虚假的守纪律
七、思考与建议
    (一)对学校管理者的建议:让权力受到约束
    (二)对教师的建议:尊重生命平等和人格尊严
    (三)对学生的建议:获得纪律意识的内在响应和觉醒

(4)《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和《幼儿园教保活动课程大纲》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缘由
        1.1.1 《指南》与《课程大纲》对幼儿教育实践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1.2 《指南》和《课程大纲》二者具有可比性
        1.1.3 《指南》与《课程大纲》可相互借鉴
    1.2 相关文献综述
        1.2.1 关于《指南》的研究
        1.2.2 关于《课程大纲》的研究
        1.2.3 关于两岸学前教育的比较研究
    1.3 研究目标
    1.4 研究意义
        1.4.1 理论意义
        1.4.2 实践意义
    1.5 研究方法
        1.5.1 资料分析的对象
        1.5.2 资料分析的方法
2 《指南》与《课程大纲》的颁布背景与研制过程的比较
    2.1 《指南》和《课程大纲》颁布背景的比较
        2.1.1 共同点
        2.1.2 不同点
    2.2 《指南》和《课程大纲》研制过程的比较
        2.2.1 共同点
        2.2.2 不同点
3 《指南》与《课程大纲》基本理念的比较
    3.1 儿童观
        3.1.1 共同点
        3.1.2 不同点
    3.2 学习观
        3.2.1 共同点
        3.2.2 不同点
    3.3 教师观
        3.3.1 共同点
        3.3.2 不同点
4 《指南》与《课程大纲》内容与结构的比较
    4.1 《指南》和《课程大纲》的编排表述
        4.1.1 《指南》和《课程大纲》的基本框架
        4.1.2 《指南》和《课程大纲》的表述形式
    4.2 《指南》和《课程大纲》的年龄段划分
    4.3 《指南》与《课程大纲》各领域对比
        4.3.1 《指南》的健康领域和《课程大纲》的身体动作与健康领域
        4.3.2 《指南》的语言领域和《课程大纲》的语文领域
        4.3.3 《指南》的社会领域和《课程大纲》的社会领域
        4.3.4 《指南》的科学领域和《课程大纲》的认知领域
        4.3.5 《指南》的艺术领域和《课程大纲》的美感领域
        4.3.6 《课程大纲》的情绪领域与《指南》中对应的内容
5 《指南》与《课程大纲》支持系统的比较
    5.1 共同点
    5.2 不同点
6 《指南》与《课程大纲》的异同总结
    6.1 《指南》与《课程大纲》相同点
        6.1.1 体现了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继承
        6.1.2 以幼儿为本,强调幼儿的经验建构过程
    6.2 《指南》和《课程大纲》的差异
        6.2.1 《指南》以幼儿为中心,《课程大纲》兼顾幼儿与社会文化
        6.2.2 《指南》重视学习品质,《课程大纲》突出核心素养
        6.2.3 《指南》简明易操作,《课程大纲》系统专业化
        6.2.5 《指南》重视幼儿集体意识和归属感的培养
        6.2.6 《课程大纲》部分内容稍显“小学化”
7 讨论
    7.1 两岸在文化上有共同的传承
        7.1.1 两岸都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影响
        7.1.2 《课程大纲》的理念受到了西方教育理论的影响
        7.1.3 《课程大纲》受到了西方哲学与社会学理论的影响
    7.2 两岸学前教育的发展呈现相似的脉络
        7.2.1 “以幼儿为本”在实践上的偏离与回归
        7.2.2 “以幼儿为本”的理念在政策上的突显
    7.3 两岸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呈现了不同的状况
        7.3.1 大陆经济增长中的结构失衡与教育发展不均衡
        7.3.2 台湾地区经济发展疲弱与对核心素养的强调
    7.4 人口特征的不同产生了学前教育发展需求的差异
        7.4.1 大陆的人口特征增加了普及优质学前教育的需求
        7.4.2 台湾地区生育率下降与学前教育追求卓越
        7.4.3 台湾地区人口结构变化与《课程大纲》突显多元文化
8 研究建议
    8.1 对大陆学前教育的建议
        8.1.1 为《指南》构建更加完善的支持系统
        8.1.2 为幼儿情绪能力的发展提供更全面的支持
        8.1.3 考虑大陆幼儿园课程中应有的议题
    8.2 对台湾地区学前教育的建议
        8.2.1 避免《课程大纲》专业性过强导致的生涩难懂
        8.2.2 应重视对幼儿学习品质的培养
        8.2.3 考虑如何避免《课程大纲》的“小学化”
参考文献
致谢

(5)新时代学校劳动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历史必然:强化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时代培育
        1.1.2 理论应然:推进学校劳动教育理论的科学化建构
        1.1.3 实践使然:促进学校劳动教育实践的常态化发展
    1.2 研究现状与分析
        1.2.1 关于学校劳动教育内涵的研究
        1.2.2 关于学校劳动教育历史的研究
        1.2.3 关于学校劳动教育目标与内容的研究
        1.2.4 关于学校劳动教育实施与评价的研究
    1.3 研究问题与思路
        1.3.1 问题确立:新时代学校劳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
        1.3.2 背景鸟瞰:新时代劳动教育的科学化趋势
        1.3.3 切入视角:新时代劳动新形态及学生新特点
        1.3.4 分析框架:基于泰勒原理分析学校劳动教育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1.4.1 学校劳动教育研究的方法
        1.4.2 学校劳动教育研究的创新点
第2章 学校劳动教育基本概述
    2.1 学校劳动教育的内涵
        2.1.1 劳动
        2.1.2 劳动教育
        2.1.3 学校劳动教育
    2.2 学校劳动教育的功能
        2.2.1 个体功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2.2 社会功能:弘扬劳动幸福的社会风尚
        2.2.3 教育功能:完善新时代学校育人体系
    2.3 学校劳动教育的特殊性
        2.3.1 学校“劳”育与家庭“劳”育、社会“劳”育的比较
        2.3.2 学校劳动教育与综合技术教育的比较
        2.3.3 学校劳动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的比较
        2.3.4 学校劳动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的比较
第3章 学校劳动教育的理论资源
    3.1 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影响:耕读文化与工匠精神
        3.1.1 “劳力”与“劳心”之辩
        3.1.2 “耕读文化”
        3.1.3 “工匠精神”
    3.2 前苏联教育思想的基础奠基:劳动集体与劳动教育
        3.2.1 克鲁普斯卡娅的劳动教育思想
        3.2.2 马卡连柯的劳动教育思想
        3.2.3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
    3.3 西方教育理论的有益补充:自然主义与实用主义
        3.3.1 自然主义教育理论
        3.3.2 实用主义教育理论
    3.4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贡献:“教劳结合”思想
        3.4.1 马克思、恩格斯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思想
        3.4.2 列宁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思想
        3.4.3 毛泽东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思想
        3.4.4 邓小平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思想
        3.4.5 习近平关于劳动和劳动教育的重要论述
第4章 新时代学校劳动教育的目标阐释
    4.1 学校劳动教育目标的畸变表征
        4.1.1 异化为政治运动的工具
        4.1.2 窄化为学习生产技能的载体
        4.1.3 虚化为教育惩戒的手段
        4.1.4 泛化为社会实践的方式
    4.2 学校劳动教育目标的理论审视
        4.2.1 劳动教育目标的生成逻辑:劳动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4.2.2 劳动教育目标的内在矛盾:“劳动”与“闲暇”
        4.2.3 劳动教育目标的意识形态指向:培育马克思主义劳动观
    4.3 学校劳动教育目标的时代定位
        4.3.1 理解“为何劳动”——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4.3.2 认同“何人劳动”——树立正确的劳动主体观
        4.3.3 践行“如何劳动”——树立正确的劳动过程观
        4.3.4 感悟“何以劳动”——树立正确的劳动权益观
第5章 新时代学校劳动教育的内容构建
    5.1 学校劳动教育内容的选择
        5.1.1 劳动教育内容选择的取向:“工具”取向与“人本”取向
        5.1.2 劳动教育内容选择的原则: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有机统一
        5.1.3 劳动教育内容选择的主题:立足新时代学生的劳动素养
    5.2 学校劳动教育内容的组织
        5.2.1 在日常生活劳动中组织劳动教育
        5.2.2 在生产劳动中组织劳动教育
        5.2.3 在服务性劳动中组织劳动教育
    5.3 学校劳动教育内容的优化
        5.3.1 与自然融通,与生活对话
        5.3.2 与社会联结,与职业相嵌
        5.3.3 与传统接轨,与未来同向
第6章 新时代学校劳动教育的实施与评价
    6.1 学校劳动教育实施的困境症结
        6.1.1 形式化:重“劳动形式”轻“教育意义”
        6.1.2 片面化:重“脑力劳动”轻“体力劳动”
        6.1.3 空心化:重“个人实践”轻“集体劳动”
        6.1.4 工具化:重“苦干盲干”轻“特色发展”
        6.1.5 碎片化:重“高调前进”轻“整体规划”
    6.2 学校劳动教育实施的对策思考
        6.2.1 建立课程标准,优化劳动教育课程结构
        6.2.2 适应劳动新形态,拓展学校劳动教育平台
        6.2.3 立足学生新特点,创新学校劳动教育方法
    6.3 学校劳动教育实施的制度保障
        6.3.1 加强组织领导,优化劳动教育的顶层设计
        6.3.2 整合劳育资源,构建多方协同的运行机制
        6.3.3 融通“大中小”,建立一体化的育人机制
    6.4 学校劳动教育评价体系的构建
        6.4.1 评价理念:突出发展导向,重在劳动观养成
        6.4.2 评价内容:基于劳动素养,完善评价指标
        6.4.3 评价方法:质性评价为主,量化评价为辅
        6.4.4 评价操作:记录劳动过程,建立劳动档案袋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新中国成立以来关于劳动教育的政策方针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致谢

(6)运用情境教学在高中生物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1.3.1 生命教育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2 情境教学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思路和方法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方法
第2章 基本概念和理论基础
    2.1 基本概念
        2.1.1 生命
        2.1.2 生命教育
        2.1.3 情境
        2.1.4 情境教学
    2.2 理论基础
        2.2.1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2.2.2 人本主义理论
        2.2.3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2.4 情境认知理论
第3章 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生命教育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3.1 学生调查
        3.1.1 调查目的
        3.1.2 研究工具
        3.1.3 调查对象和方式
        3.1.4 调查结果与分析
    3.2 高中生物教师的访谈
第4章 高中生物学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实践
    4.1 高中生物学必修1 教材中生命教育的相关内容
    4.2 教学案例
        4.2.1 细胞的分化
        4.2.2 细胞的衰老和凋亡
第5章 情境教学策略渗透生命教育的效果调查与分析
    5.1 发放后测问卷
    5.2 结果与分析
        5.2.1 前后测生命观总体得分对比
        5.2.2 生命观四个维度前测和后测的对比
第6章 结论与反思
    6.1 结论
    6.2 建议
        6.2.1 提高教师的生命教育素养
        6.2.2 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生命教育素材
        6.2.3 利用多种方式创设真实而富有情感的教学情境
    6.3 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前测问卷
    附录二:后测问卷
    附录三:高中生物教师访谈提纲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7)潘新和写作本位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综述
        1.关于潘新和写作本位思想的理论研究
        2.关于潘新和写作本位思想的实践研究
        3.潘新和写作本位思想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三)研究意义
    (四)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2.比较分析法
一、潘新和写作本位思想概述
    (一)写作本位思想的核心理念
        1.言语生命动力学
        2.表现-存在论
    (二)指向言语人生的教育目的
    (三)基于写作本位的课程架构
    (四)灵性与智性并存的教学方法
        1.听、说、读、写一体化
        2.教师导悟与学生自悟相结合
        3.言语‘习得’情境的创造
    (五)注重隐性与柔性的教学评价
        1.以养护学生的言语表现欲为评价原则
        2.重视形成性评价
        3.师生共同参与评价
二、潘新和写作本位思想的形成
    (一)潘新和写作本位思想形成的学科背景
        1.语文教育学理研究滞后
        2.“实用吸收”型教育范式在语文教育中占主导性地位
        3.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推行
    (二)潘新和写作本位思想形成的理论基础
        1.黎锦熙、胡适读写观的启发
        2.西方相关理论的影响
    (三)潘新和写作本位思想形成的个人因素
        1.丰硕的写作研究成果
        2.优秀的学术品质
三、潘新和写作本位思想对高中语文教学的启示
    (一)潘新和写作本位思想对写作教学的启示
        1.激发学生写作的“存在性”动机
        2.强调作文命题的开放性
        3.重视作文评改
    (二)潘新和写作本位思想对阅读教学的启示
        1.明确读以致写的阅读教学原则
        2.培育学生“怎么写”的阅读思维
        3.鼓励学生亲近“误读”
    (三)潘新和写作本位思想对口语交际教学的启示
        1.树立说写结合的教学观念
        2.创设多维互动语境,培养学生的现场感
        3.开展不同语体的教学活动,促进说写互动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8)金陵女子大学身体教育观发展演进研究(1915-1951)(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选题缘起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外相关研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相关概念界定
    1.4 研究意义
2 研究设计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内容
    2.3 研究方法
        2.3.1 文献资料法
        2.3.2 逻辑分析法
        2.3.3 历史分析法
    2.4 研究基础与创新
3 结果与分析
    3.1 清末民初女子身体解放的萌芽及女子身体教育的早期发展(1840-1914)
        3.1.1 社会变迁与女性主义的初醒
        3.1.2 西方传教士倡导的女性身体解放“启蒙”话语及实践
        3.1.3 中国男性知识分子主导的女性身体解放“启蒙”话语及实践
        3.1.4 小结
    3.2 各方势力交织下的金陵女子大学身体教育观初期形成(1915-1925)
        3.2.1 金陵女子大学的创立
        3.2.2 国族利益下的女国民塑造——国有化身体教育观
        3.2.3 宣教思想下的女教徒培养——基督化身体教育观
        3.2.4 女性主义思想下的新女性呼唤——性别化身体教育观
        3.2.5 小结
    3.3 本土规训整合后的金陵女子大学身体教育观中期发展(1926-1936)
        3.3.1 教会女子体育的世俗化转型
        3.3.2 制度上的规训
        3.3.3 身体上的教化
        3.3.4 女性本位思想的践行
        3.3.5 小结
    3.4 动荡和恢复时期的金陵女子大学身体教育观晚期实践(1937-1951)
        3.4.1 抗日战争时期的身体教育观及其实践
        3.4.2 社会主义改造下的身体教育观及其实践
        3.4.3 小结
4 结论
    4.1 金陵女子大学身体教育观的发展历程
    4.2 金陵女子大学身体教育观的特点
    4.3 金陵女子大学身体教育观的启示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9)探究式学习在小学科学课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
        1.培养科技创新人才顺应时代发展要求
        2.培养全面发展人才发挥探究式学习本质功能
        3.小学科学课程实施存在现实问题
        4.个人经历的启发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1.国外关于探究式学习的研究综述
        2.国内关于探究式学习的文献综述
        3.已有研究与实践的启示
    (三)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研究目的
        2.研究意义
    (四)基本概念界定
        1.探究
        2.探究式学习
        3.小学科学课中的探究式学习
    (五)理论基础
        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3.认知心理学理论
二、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1.文献分析法
        2.问卷调查法
        3.访谈法
三、探究式学习在小学科学课中的应用现状
    (一)样本基本情况分析
        1.教师基本情况分析
        2.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二)师生对于探究式学习的应用认识调查情况
        1.教师对于探究式学习的应用认识的调查情况
        2.学生对于探究式学习的应用认识的调查情况
        3.师生对于探究式学习的应用认识的整体情况
    (三)师生对于探究式学习的应用能力调查情况
        1.教师对于探究式学习的应用能力的调查情况
        2.学生对于探究式学习的应用能力的调查情况
        3.师生对于探究式学习的应用能力的整体情况
    (四)师生对于探究式学习的应用过程调查情况
        1.教师对于探究式学习的应用过程的调查情况
        2.学生对于探究式学习的应用过程的调查情况
        3.师生对于探究式学习的应用过程的整体情况
    (五)师生对于探究式学习的应用效果的调查情况
        1.教师对于探究式学习的应用效果的调查情况
        2.学生对于探究式学习的应用效果的调查情况
        3.师生对于探究式学习的应用效果的整体情况
    (六)师生对于探究式学习的应用评价的调查情况
        1.教师对于探究式学习的应用评价的调查情况
        2.学生对于探究式学习的应用评价的调查情况
        3.师生对于探究式学习的应用评价的整体情况
四、探究式学习在小学科学课中的应用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探究式学习在小学科学课中的应用问题
        1.探究式学习认识不足,应用过程缺乏创新性
        2.强调探究的结构化,忽视学生的主体性
        3.师生缺乏互动,学生缺乏有效指导
        4.评价标准不明,限制学生发展
        5.探究资源不足,师生探究活动受限
    (二)探究式学习在小学科学课中的应用问题的原因分析
        1.教师立足传统教育观,探究式学习应用能力不足
        2.学生自主探究意识不强,探究能力发展不均衡
        3.学校对探究式学习重视不足,外部支持系统不完善
五、探究式学习在小学科学课中的教学改进建议
    (一)厘清探究式学习内涵,树立正确的探究教学观
        1.加强理论学习,厘清探究式学习内涵
        2.转变教育理念,指导探究式学习的应用
        3.正视师生关系,学生自主与教师引导相统一
    (二)提升探究教学能力,创新应用探究式学习
        1.发展自身科学素养,为探究式学习的应用打好基础
        2.设计合理的科学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安排合适的探究活动,提升学生参与意愿
    (三)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学生个体差异
        1.了解学生水平,合理设置探究难度
        2.设置探究小组,培养合作学习的能力
        3.个体探究与小组探究相结合
    (四)重视小学科学探究,为教师搭建好外部支持
        1.重视科学课程,保障充足的科学课课时
        2.加强教师培训,提升师资力量
        3.提升学校办学实力,为探究活动提供外部支持
    (五)立足探究式学习目标,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
        1.明确学习目标,设置评价标准
        2.设置多个评价主体,从多个角度评价学生
        3.兼顾过程与结果,通过评价助力学生发展
        4.内容、方法与评价相适应,保证评价的完整性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A 教师问卷
附录 B 学生问卷
附录 C 教师访谈提纲
致谢

(10)幼儿园劳动教育实施困境及对策研究 ——以桂林市X幼儿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引论
    一、研究缘起
        (一)劳动教育是当前学界关注的重要问题
        (二)幼儿园劳动教育的开展有利于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三)幼儿园劳动教育的实施存在困境
    二、文献综述
        (一)有关劳动教育的研究
        (二)有关幼儿劳动教育的研究
    三、研究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文献述评
    四、研究设计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对象
        (三)研究方法
第二部分 幼儿园劳动教育的基本理论分析
    一、幼儿园劳动教育思想的历史发展
        (一)民国时期的幼儿园劳动教育思想
        (二)建国初期的幼儿园劳动教育思想
        (三)文革十年的幼儿园劳动教育思想
        (四)改革开放至今的幼儿园劳动教育思想
    二、核心概念的界定
        (一)劳动教育
        (二)幼儿劳动教育
        (三)幼儿园劳动教育
    三、幼儿园劳动教育的内涵阐释
        (一)幼儿园劳动教育以劳动情感培养和劳动知识技能获得为核心目标
        (二)幼儿园劳动教育以参加简单劳动、认识成人劳动和开展脑力劳动为主要内容
        (三)幼儿园劳动教育以亲身实践、游戏体验和生活渗透为实施途径
第三部分 幼儿园劳动教育实施的困境考察
    一、桂林市X幼儿园劳动教育实施的基本情况
        (一)劳动的基本内容
        (二)劳动教育的途径
        (三)劳动教育的频率
    二、幼儿园劳动教育实施困境的分析
        (一)国家层面
        (二)幼儿园层面
        (三)教师层面
        (四)幼儿层面
        (五)家长层面
    三、幼儿园劳动教育实施存在困境的原因分析
        (一)传统观念的影响
        (二)幼儿园劳动教育体系顶层设计不足
        (三)幼儿园劳动教育园本课程研究不够
        (四)幼儿园劳动教育师资培训不足
        (五)幼儿园劳动教育保障体系不全
第四部分 解决幼儿园劳动教育实施困境的对策
    一、国家层面
        (一)做好幼儿园劳动教育体系顶层设计
        (二)加大幼儿园劳动教育保障体系建设
    二、幼儿园层面
        (一)加大幼儿园劳动教育园本课程体系建设研究力度
        (二)加强幼儿园劳动教育师资培训
        (三)加强幼儿园劳动教育资源的开发
    三、教师层面
        (一)树立正确的幼儿劳动教育观
        (二)丰富和提高幼儿园劳动教育的知识和能力
    四、幼儿层面
        (一)提高劳动主动性
        (二)增强劳动体验
    五、家长层面
        (一)提高幼儿劳动教育价值的认识
        (二)增强与教师共同育人的意识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的学术成果
致谢

四、建构主义教育观述评(论文参考文献)

  • [1]虚假集体与真实集体:小学班级纪律教育观的个案研究[J]. 楚红丽,叶丽. 上海教育科研, 2021(07)
  • [2]幼儿园教师科学本质观与科学教育观的关系 ——基于八名教师的访谈研究[D]. 王小萌.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3]幼儿园教师动物教育观研究[D]. 王雪.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4]《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和《幼儿园教保活动课程大纲》的比较研究[D]. 周澔頔.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5]新时代学校劳动教育研究[D]. 钟飞燕. 吉林大学, 2021(01)
  • [6]运用情境教学在高中生物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实践研究[D]. 许桂芬. 广西师范大学, 2021(09)
  • [7]潘新和写作本位思想研究[D]. 刘丽婷.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2)
  • [8]金陵女子大学身体教育观发展演进研究(1915-1951)[D]. 慕朝阳. 江西师范大学, 2021(12)
  • [9]探究式学习在小学科学课中的应用研究[D]. 杨维钧. 辽宁师范大学, 2021(09)
  • [10]幼儿园劳动教育实施困境及对策研究 ——以桂林市X幼儿园为例[D]. 莫人凤.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1)

标签:;  ;  ;  ;  ;  

建构主义教育观评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