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东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中心成果展开幕式上的讲话

在广东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中心成果展开幕式上的讲话

一、在广东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成果展开幕式上的讲话(论文文献综述)

陈雯曦[1](2017)在《当代美术社团的生存环境研究 ——以广东省中国画学会为例》文中研究说明美术社团是美术发展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美术活动中重要的表现形式,在中国美术发展过程中,历史上曾出现过很多具有影响力的美术社团。最早出现在明代时期的美术社团就有“以文会友”的“画社”,这种雅集式的“画社”是中国美术社团的最初形态。辛亥革命之后,中国社会风气得以改变,出现了许多的美术社团,将中国美术社团的发展推向了第一次高峰。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社会经济文化得以迅速发展,美术发展也迎来了新的面貌,使中国美术社团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了美术社团发展的第二次高峰。当今社会,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经济文化迅速发展,开放的文化政策使得中国美术社团的发展出现了第三次高峰,各地涌现出许多美术社团,如各地中国画学会、书法学会、陶瓷学会等数百个艺术团体,其中一些美术社团在美术活动中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论文以“广东省中国画学会”为研究个案,通过收集和整理广东省中国画学会和当代美术社团的相关资料和内容,研究当代美术社团在我国美术发展中存在的价值,及其生存环境与发展前景。通过比较美术社团与官方美术组织生存环境的异同与两者之间的联系,并分析美术社团与市场的关系以及市场对美术社团发展的影响,解决当代美术社团发展将面临的制度化建设不完善、社团凝聚力较弱、资金来源不稳定、社会职责承担能力较小等相关问题,希望能有助于我国美术社团的发展,提高美术社团在当代艺术生活中的作用。

孙家勤[2](2017)在《广西文场活态保护研究》文中指出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广西文场和其他普通的民间乐曲一样,都是深深植根于人民的生活中的音乐。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广西文场却由繁盛时期商演的模式发展到如今多为自娱自乐的境况。广西文场曾经是众多地方群众休闲娱乐的主要方式,现今多集中在小范围内传播。诚然作为传统文化之一的广西文场,其在群众文化建设之中依旧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其仍然是一批爱好者喜闻乐见的曲艺形式。因此,在国家大力支持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时代背景之下,广西文场的传承与发展也将重新成为群众文化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文中选取广西文场流传较广的桂林市区、荔浦县、融安县以及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四个地区作为田野调查点,运用田野调查法与访谈法相结合的方式以文场在当地的发展状况为切入点,通过比较的方法来挖掘广西文场发展前后不一的原因,并由此引出广西文场进行活态保护的原因以及摸索广西文场活态保护的路径。并希望借由广西文场活态保护的成功经验为其他非遗项目的保护与传承提供借鉴。全文共分为是三个部分即绪论、正文以及结论。在第一章的绪论主要从选题缘由、研究目的及意义、研究综述以及思路与方法五个方面逐一展开介绍。选题缘由首先主要介绍了本次研究的由来以及笔者对广西文场的认识;其后是本次研究的目的以及本次研究所具有的学术意义与现实意;概念界定部分则对广西文场与活态保护两个概念进行了选取,使其符合本文撰写的需求。研究综述部分别就广西文场的研究成果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成果进行相应学术回顾。绪论最后一部分则是介绍了本文的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正文部分主要由第二至第五章节组成,逐步就广西文场活态保护进行研究与论述。第二章主要讲述广西文场的产与发展过程,着重论述广西文场产生之初与桂剧、彩调以及与少数民族曲艺之间的关系,并由此介绍广西文场在区内发展传播的现状以及其所具有的现代价值,此章节重在为后文广西文场进行活态保护做铺垫。第三章则是在第二章的基础上对广西文场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既发掘其发展过程有所取得的成绩,也注意发现其成绩背后存在的现实困境,这是因为发展中的困境是其进行活态保护的关键因素所在。因此第三章主要通过对广西文场的现状进行分析,引出广西文场进行活态保护的论题。第四章主要介绍的是广西文场进行活态保护的理论支撑,主要从政策保障、国外学理基础以及非遗活态保护的经验基石三个方面进行广西文场活态保护理论支撑的构建,旨在为广西文场进行活态保护打下坚实基础。第五章是正文的最后一个章节,也是广西文场得以开展活态保护的关键所在,即本章节围绕广西文场活态保护在荔浦县的实践探索展开论述,就广西文场在桂林市荔浦县进行活态保护所取得的成绩进行全面系统的论述,对其活态保护成功的模式进行总结。文中的结论部分,笔者在结合广西文场发展现实困境基础上融入国内外非遗活态保护的成功经验,以及充分吸收荔浦县广西文场活态保护的成功经验进而提出了适应于区内各地区广西文场的活态保护路径。该路径主要从政府、传承人、教学团队、消费市场以及观众主体五个方面开展,旨在为广西文场的传承提供行之有效的传承人体系以及传承模式。广西文场的活态保护路径将为广西文场的传承提供扎实的观众主体以及赋予其自我造血发展的功能。

邵靖[3](2013)在《中国现代城市雕塑的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中国现代城市雕塑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着重分析了我国现代城市雕塑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历程。现代城市雕塑作为一个舶来品,是从19世纪末才从西方国家引入中国的,论文按照“殖民时期——民国时期——建国初期和文革时期——改革开放”这一历史脉络进行分析,对中国大陆上的城市雕塑进行了基本历史梳理,并对各个时期主要的作品进行了案例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中国的城雕在各个时期受不同的文化历史背景、社会因素和意识形态的影响,形成其不同的特点及其内在联系,对中国不同时期的雕塑教育和几代雕塑家的发展及特点也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本文由绪论、正文三章和最后的结论三大部分组成:绪论部分对论文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缘起、研究现状和研究的重点难点进行了剖析。第一章重点写了殖民统治时期的殖民者建立的城市雕塑和民国时期第一代雕塑家所创作的城市雕塑。殖民统治的强行开埠、西方思想的引入及新文化运动、美术革命、新兴艺术学校与社团对中国现代雕塑的兴起都是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殖民者在租界地的公共空间、公共建筑、公共花园及私家花园中都开始兴建现代城市雕塑。民国时期的雕塑家们都是经历了艰苦的留学之路后归国的,他们为民国时期的现代雕塑教育和雕塑事业都做出了卓绝的贡献。第二章主要论述了新中国解放初期和文革时期的城市雕塑发展历史。美协的成立、“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两结合”的方针对此时的雕塑界有着诸多的影响,而在与苏联关系僵化之前,新中国几乎所有领域都深受苏联的影响,雕塑教育和雕塑创作也不例外。此时最大的城市雕塑项目就是建造人民英雄纪念碑,之后的十大建筑雕塑和“文革”期间毛泽东像的遍地开花揭示了这一时期的城市雕塑完全笼罩在政治的阴影之中,城市雕塑彰显其独有的艺术特色。第三章结合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大背景,阐述了改革开放后中国现代城市雕塑发展的历史。这一时期的城市雕塑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多元化,从千篇一律的不锈钢抽象雕塑,到各种风格的百花齐放,全国城市雕塑艺术委员的成立为繁荣的中国城市雕塑发展指明了方向,各种国际雕塑创作营、国际城市雕塑大赛此起彼伏,使得雕塑公园开始兴旺起来,其中以名人雕塑园居多,但是经过近三十年的建设,雕塑公园的发展起起落落,雕塑公园的后续管理令人堪忧。结语部分对全文进行了归纳总结,对不同时期的中国城市雕塑发展特点进行了论述。对中国现代城市雕塑的现状进行了分析,鱼龙混杂的城市雕塑建设现象使许多雕塑家开始对中国城市雕塑的发展不断深入探讨,对中国传统雕塑进行反思,将传统融入现代城市雕塑之中,力求使得中国城市雕塑有更良好和合理的发展趋势。

陈菊[4](2012)在《产区与学院—景德镇陶瓷学院与中国现代陶艺》文中研究说明中国是瓷器的故乡,陶瓷艺术的发展源远流长,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陶瓷艺术集自然、科学、工艺、技术、审美于一体,浓缩着人们对自然的认知、利用和再创造的伟大智慧。陶瓷是人化的自然物,其中物化着不同时代的科学技术、文化水平和审美方式。它作为有用之物,是人们生活的伴侣;作为艺术之物,是社会生活的镜子。陶瓷艺术是几千年中华文明的历史见证,每一件器物的背后都凝聚着文明与智慧,都蕴含着一段历史,述说着一个故事。现代陶艺在传统陶艺的基础上有所承续,有所创造。它是伴随着科学技术和现代艺术的发展而逐渐确立起来的新的艺术形式。中国现代陶艺的初始阶段是中国陶业学堂的建立,而真正受现代西方影响开始现代陶艺创作是在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八五”美术思潮以及西方当代艺术在中国的传播,对中国现代陶艺的萌生与发展都有重要影响。作为现代艺术中重要一支的现代陶艺,在新的语境下形成了有别于传统陶艺的独特艺术风格。景德镇作为千年瓷都,这里的艺术家都与泥土结缘;千年的窑火,熔铸了一代代陶瓷艺术家的灵魂;一方净土,造就了一批批能工巧匠。景德镇是集天下名窑之大成的瓷都,有着千年制瓷历史和精湛的制瓷工艺技术,并形成了其独有的陶瓷文化,成为陶瓷艺术和陶瓷产业发展的命脉。景德镇陶瓷学院作为瓷都的学府,它是瓷都里的瓷园,是艺术家的摇篮。百年的历史尤其是近几十年的发展,学院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陶艺人才,他们有的成了陶瓷产业的中坚力量,有的成了声名显赫的陶瓷艺术家,为中国的陶瓷艺术和产业发展做出了贡献。景德镇陶瓷学院集陶瓷产区和学院特色为一体,它的发展无疑会影响整个中国陶瓷艺术的发展。本文以景德镇陶瓷学院在中国现代陶艺发展中的历史作用为主线,将现代陶艺置于其产生、发展的国际大背景下来考察,阐述现代艺术思潮的深刻影响,并通过梳理学院从陶业学堂到陶瓷学院的发展,分析学院教学及陶艺创作之变对于中国现代陶艺发展的影响,研讨学院在中国陶瓷艺术发展史中的地位。景德镇陶瓷学院作为中国现代陶艺发展的一面镜子,它的发展历程折射出中国现代陶艺的发展轨迹,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景德镇陶瓷学院的历史实际上就是一部中国现代陶艺发展的历史。

麦淑萍,黄建雄,温洁芳[5](2008)在《广东省文史研究馆大事记(1953—2008)》文中研究表明文史研究馆是在毛泽东、周恩来等第一代中共中央领导人的倡导和关怀下,为照顾、安排有社会名望、有历史贡献的老年知识分子,继续发挥他们的专长和作用而设置的机构,是人民政府领导下,具有统战性、荣誉性的文史

周义[6](2003)在《在广东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成果展开幕式上的讲话》文中认为

程良洲[7](2003)在《在广东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成果展开幕式上的讲话》文中指出

二、在广东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成果展开幕式上的讲话(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在广东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成果展开幕式上的讲话(论文提纲范文)

(1)当代美术社团的生存环境研究 ——以广东省中国画学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国内研究
        1.1.2 国外研究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途径与方法
第二章 广东省中国画学会的基本概况
    2.1 成立的背景和原因
        2.1.1 国家政策的影响
        2.1.2 当代社会发展的影响
    2.2 组织架构与管理模式
    2.3 学会的主要特色
        2.3.1 学会的宗旨与核心价值
        2.3.2 学会的主要特色
        2.3.3 学会成立的社会意义
    2.4 主要活动内容与方式
        2.4.1 各类展事
        2.4.2 采风活动
        2.4.3 学术会议
        2.4.4 网站建设
第三章 美术社团的生存环境
    3.1 美术社团与官方美术组织的生存环境比较
        3.1.1 美术社团与官方美术组织的联系区别
        3.1.2 美术社团与官方美术组织生存环境的异同
    3.2 美术社团与市场
        3.2.1 美术社团与市场的关系
        3.2.2 市场对美术社团的作用
第四章 美术社团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4.1 面临的主要问题
        4.1.1 制度化建设不完善
        4.1.2 知名艺术家个人影响力的发挥
        4.1.3 艺术家个人利益与社会责任的矛盾
        4.1.4 学术高度与市场价值的矛盾
    4.2 解决对策
第五章 美术社团的存在价值与发展前景
    5.1 存在价值
        5.1.1 从国家文艺政策的角度分析
        5.1.2 从地方文化建设的角度分析
        5.1.3 从美术本体发展的角度分析
    5.2 发展前景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后记

(2)广西文场活态保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一) 研究目的
        (二) 研究意义
    三、概念界定
        (一) 广西文场的概念
        (二) 活态保护的概念
    四、研究综述
        (一) 广西文场的研究成果
        (二) 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保护的研究成果
    五、研究思路和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三) 论文框架
第二章 广西文场的产生和发展
    一、广西文场的产生
        (一) 桂剧与广西文场的“姐妹关系”
        (二) 彩调与广西文场“取长补短”
        (三) 广西文场对少数民族曲艺的影响
    二、广西文场发展传播的三个中心
        (一) 桂林的广西文场
        (二) 柳州的长安文场
        (三) 河池的罗城文场
    三、广西文场的现代价值
        (一) 有助于国家文化多样性建设,助推曲艺国际化发展
        (二) 利于打造和谐的广西民族文化强区
        (三) 利于夯实地方艺术文化底蕴
第三章 广西文场保护的现实困境
    一、广西文场发展现状
        (一) 文场队伍数量有所增长
        (二) 演唱曲目有所创新,曲目参赛数次获奖
        (三) 企业家逐渐参与广西文场保护
        (四) 政府的主导形式多样化
    二、广西文场发展现实困境
        (一) 艺人青黄不接,观众市场萎缩
        (二) 资金匮乏,排练场所紧缺
        (三) 缺乏传承意识,各地发展不均衡
        (四) 人才引入难度大,工作开展难
        (五) 保护体系不完善,多采用静态保护
第四章 广西文场活态保护的理论支撑
    一、政策法规保障
        (一) 十三五规划
        (二) 法律法规
    二、广西文场活态保护的学理基础
        (一) 日本“人间国宝”保护理论
        (二) 韩国“产业化”保护理论
        (三) 其他国家非遗保护理念
    三、广西文场活态保护的经验基石
        (一) 新疆的曲艺活态保护
        (二) 义乌的曲艺活态保护
        (三) 广西的非遗活态保护
第五章 广西文场活态保护之荔浦县实践
    一、荔浦县文场活态保护模式
        (一) 文化经济横向整合构建
        (二) 文化人力纵向整合构建
        (三) 观众主体的培养
    二、荔浦广西文场活态保护的成效
        (一) 文场队伍的迅速增长,参赛率获佳绩
        (二) 高校研究团队进入,研究成果逐渐增多
        (三) 以点带面,政府工作人员屡获褒奖
    三、“四位”活态保护工作
        (一) 政府活态保护
        (二) 文场艺人活态保护
        (三) 教学团队活态保护
        (四) 民间企业活态保护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一、研究结论
        (一) 政府动、静态担当
        (二) 传承人领头人担当
        (三) 教学团队发展担当
        (四) 产品市场活力担当
        (五) 观众主体根基担当
    二、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一) 相关相片
    (二)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成果
后记

(3)中国现代城市雕塑的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由
    二、研究对象
    三、研究现状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萌芽起步期:——半殖民半封建及民国时期现代城市雕塑(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中叶)
    第一节 时代背景
        一、 政治背景
        二、 文化背景
    第二节 租界的现代城市雕塑
        一、 公共空间中的城市雕塑
        二、 欧式公共建筑上的雕塑作品
        三、 公共花园雕塑
        四、 私家花园中的雕塑
    第三节 民国时期的雕塑留学生
        一、 清末民初留学生概述
        二、 学习雕塑的留学生概况
        三、 留学生在国外的学习和生活
    第四节 民国时期的现代雕塑教育
        一、 土山湾的雕塑教育
        二、 私立上海美术专科学校
        三、 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
        四、 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
        五、 广州市立美术学校
    第五节 民国时期现代雕塑理论的传播
        一、 美术团体
        二、 美术期刊
        三、 美术展览
    第六节 民国时期的现代雕塑家
        一、 蔡元培与现代雕塑家
        二、 李金发
        三、 江小鹣
        四、 刘开渠
        五、 滑田友
        六、 张充仁
    第七节 民国时期的城市雕塑作品
        一、 孙中山雕像
        二、 名人塑像
        三、 抗战时期的纪念碑雕塑
第二章 曲折探索期:——解放初期和文革时期的现代城市雕塑(二十世纪中叶至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
    第一节 时代背景
        一、 美协的成立
        二、 向苏联学习
        三、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四、 “两结合”
        五、 “大跃进”
        六、 文化大革命
    第二节 向苏联学习雕塑
        一、 20世纪60年代前的苏联艺术的发展史
        二、 苏联艺术在中国的迅猛传播
    第三节 解放初期和文革时期的雕塑教育
        一、 苏联的雕塑教学体系
        二、 苏联影响下的新中国的雕塑教育模式
        三、 新中国解放初期和文革时期雕塑教育的发展历史
    第四节 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建造
        一、 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奠基和选址
        二、 纪念碑的设计过程
        三、 纪念碑浮雕的设计
    第五节 东方红太阳升——毛泽东雕像
        一、 不同时期的毛泽东雕像特点
        二、 毛泽东雕像代表作品
        三、 毛泽东对建其雕像的态度
    第六节 解放初期与文革时期的城市雕塑
        一、 解放初期和文革时期的雕塑发展
        二、 十大建筑工程室外雕塑
        三、 毛主席纪念堂室外雕塑
        四、 城市纪念碑雕塑
        五、 名人雕塑作品
        六、 其他城市雕塑题材作品
第三章 繁荣发展期:——改革开放之后的中国现代城市雕塑(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至二十一世纪初)第一节 时代背景
    第一节 时代背景
        一、 政治背景
        二、 艺术背景
    第二节 改革开放后雕塑发展
        一、 70年代末至80年代末的现代雕塑
        二、 90年代的中国现代雕塑
        三、 21世纪的中国现代雕塑
    第三节 雕塑公园的发展
        一、 中国雕塑公园概论
        二、 中国特色的雕塑公园
        三、 中国雕塑公园典型案例分析
        四、 中国雕塑公园发展策略
    第四节 改革开放后的中国现代城市雕塑
        一、 改革开放后中国现代城市雕塑简述
        二、 改革开放后城市雕塑作品
第四章 中国现代城市雕塑设计的展望
    第一节 中国现代城市雕塑的管理机制
        一、 工作职能
        二、 存在问题
        三、 改变方法
    第二节 中国现代城市雕塑存在问题及解决方法
        一、 存在问题
        二、 提升中国城市雕塑品质
    第三节 中国现代城市雕塑设计与环境的融合
        一、 城市雕塑与城市历史人文环境
        二、 城市雕塑与城市空间环境
        三、 城市雕塑与心理环境的艺术至境
结语
中国现代城市雕塑大事记
引用文献
攻读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4)产区与学院—景德镇陶瓷学院与中国现代陶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论文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 中国现代陶艺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1.3 本文所要解决的问题
    1.4 概念的界定与研究方法
        1.4.1 现代,现代性,现代派
        1.4.2 现代陶艺
        1.4.3 研究方法
2 景德镇陶瓷学院发展历史综述
    2.1 中国陶业学堂的建立与发展
        2.1.1 中国陶业学堂成立的社会背景
        2.1.2 中国陶业学堂的发展、变迁
    2.2 20 世纪 80 年代以前的景德镇陶瓷学院
        2.2.1 景德镇陶瓷学院创立的基础
        2.2.2 陶瓷工程系和陶瓷美术系的设立
        2.2.3 文革时期的景德镇陶瓷学院
        2.2.4 学院陶瓷美术创作的特点
    2.3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的景德镇陶瓷学院
        2.3.1 专业设置的调整
        2.3.2 科研平台的建设
        2.3.3 现代陶艺理念的确立与传播
        2.3.4 现代陶艺创作的多元化
    2.4 本章小结
3 现代艺术思潮中的景德镇陶瓷学院与现代陶艺
    3.1 现代陶艺的起源
        3.1.1 现代艺术大师的探索
        3.1.2 工艺美术运动与包豪斯的理论推动
        3.1.3 奥蒂斯泥土革命与八木一夫走泥社
        3.1.4 现代科技水平的推动
        3.1.5 人们审美取向的变化
    3.2 中国现代陶艺的起点与“八五”美术思潮
        3.2.1 中国现代意识的觉醒
        3.2.2 中国传统陶艺的现代转型
        3.2.3 现代陶艺的国际交流
        3.2.4 陶瓷艺术家的潜心创作
    3.3 学院派与陶瓷产区
        3.3.1 善学善术——学院的陶艺家
        3.3.2 能守能专——陶瓷产区的陶艺家
    3.4 现代艺术思潮中的景德镇陶瓷学院
        3.4.1 传统之思——对传统造物文化的彻悟
        3.4.2 理念之新——对西方艺术思想的吸收
        3.4.3 展览之多——学术交流的开展
        3.4.4 瓷艺之美——艺术家的创造
        3.4.5 教育之变——个性、内涵之重
    3.5 现代艺术思潮中的现代陶艺
        3.5.1 器以载道 道器合一
        3.5.2 自由个性 猎奇求新
        3.5.2.1 形式之美——多变的造型
        3.5.2.2 材料之美——综合材料的运用
        3.5.2.3 装饰之美——丰富的表现手法
        3.5.2.4 个性之美——艺术家的表现风格
        3.5.3 借鉴学习 整合共存
        3.5.4 至真至美 表情达意
    3.6 本章小结
4 景德镇陶瓷学院对中国现代陶艺和陶瓷产业发展的影响
    4.1 景德镇陶瓷学院的优势
        4.1.1 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
        4.1.2 与生俱来的资源优势
        4.1.3 底蕴深厚的文化优势
        4.1.4 群英云集的师资优势
    4.2 景德镇陶瓷学院对陶瓷产业的影响
        4.2.1 学院培养的陶瓷艺术人才的贡献
        4.2.2 学院科研平台的推动
        4.2.3 学术期刊的影响
        4.2.4 设计的力量
        4.2.5 学院师生文化创新精神的影响
        4.2.6 材料学科的建树与影响
    4.3 景德镇陶瓷学院对中国现代陶艺发展的影响
        4.3.1 反叛的力量——陶艺家的成长
        4.3.2 艺道之思——理论的践行
        4.3.3 博采众长——陶艺展览与交流会
        4.3.4 走向远方——学艺瓷都,器成天下
    4.4 本章小结
5 结语
附录
    1. 景德镇陶瓷学院陶艺家及陶艺教育家访谈录
    2. 景德镇陶瓷学院发展大事记
    3. 中国现代陶艺发展大事记
    4. 景德镇陶瓷学院教育界名师
    5. 景德镇陶瓷学院陶艺界名人录
致谢
参考文献
图片资料来源
附件
硕士毕业生信息表

四、在广东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成果展开幕式上的讲话(论文参考文献)

  • [1]当代美术社团的生存环境研究 ——以广东省中国画学会为例[D]. 陈雯曦. 广州大学, 2017(02)
  • [2]广西文场活态保护研究[D]. 孙家勤. 广西师范大学, 2017(01)
  • [3]中国现代城市雕塑的发展研究[D]. 邵靖. 苏州大学, 2013(11)
  • [4]产区与学院—景德镇陶瓷学院与中国现代陶艺[D]. 陈菊. 景德镇陶瓷学院, 2012(10)
  • [5]广东省文史研究馆大事记(1953—2008)[J]. 麦淑萍,黄建雄,温洁芳. 岭南文史, 2008(03)
  • [6]在广东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成果展开幕式上的讲话[J]. 周义. 岭南文史, 2003(04)
  • [7]在广东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成果展开幕式上的讲话[J]. 程良洲. 岭南文史, 2003(04)

标签:;  ;  ;  ;  ;  

在广东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中心成果展开幕式上的讲话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