壳聚糖微珠作为亲和层析载体的制备及其在牛凝血酶分离中的应用

壳聚糖微珠作为亲和层析载体的制备及其在牛凝血酶分离中的应用

一、壳聚糖微珠作为亲和层析载体的制备及其用于分离牛凝血酶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马秋琳[1](2020)在《蛋白质标志物的质谱传感新方法研究》文中认为蛋白质是各项生命活动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蛋白质活性与它的自身状态有关。酶在生命体中普遍存在并保障各项包括物质的运输、遗传信息的复制、细胞分化凋亡等在内的生命活动有序进行。因此系统分析蛋白质标志物及其活性,对于监控、诊断相关疾病,拓展临床治疗技术等都具有重要价值。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MALDI)和电喷雾电离(ESI)为手段的生物质谱的出现,使质谱逐步成为检测生物大分子物质的重要技术。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离子化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 MS)因具备灵敏度高、通量高、抗干扰能力强等优势,在复杂样品的分析中表现出极佳的检测能力,是分析化学领域中生物大分子研究中的强有力工具。然而在临床样本的检测中,实际生物样品通常组成较为复杂,一些与疾病相关的生物标志物常常又需要在复杂样品中直接检测。因此,新技术、新方法的发展对实际样品的高效、高灵敏定性定量分析至关重要。本论文将生物质谱与传感芯片技术结合,发展了一系列在复杂样品中对蛋白酶及生物标志物进行定量检测的质谱分析新策略。主要包括以下三个部分:1.一种用于酸性磷酸酶定量检测的MALDI-MS传感芯片酸性磷酸酶(ACP)是一种普遍存在于动植物体内的天然蛋白酶,在许多生理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在人血清中的异常表达可能预示着某些疾病的发生。本工作设计了一种新型的用于定量检测酸性磷酸酶的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离子化质谱(MALDI-MS)生物传感芯片。通过链霉亲和素与生物素之间的非共价相互作用,将生物素化磷酸肽底物组装在生物素化聚乙二醇(polyethylene glycol,PEG)修饰的ITO玻片上构建ACP传感芯片。在ACP存在的情况下,磷酸肽底物在酸性条件下脱磷酸,产生质量位移,形成新的质谱信号。通过产物质量信号与产物和多肽底物信号之和的比值实现ACP浓度的定量检测。在最佳检测条件下,产物质量信号与产物和多肽底物信号之和的比值与ACP浓度在0.05-1 g/L之间呈良好线性相关,检出限(LOD)为0.04 g/L。所设计的ACP质谱传感芯片可用于临床复杂标本中ACP的分析,具有选择性高、重复性好、抗干扰能力强等优势。本工作进一步阐明了“质谱生物传感”的概念和MALDI-MS在定量分析中的应用,为临床定量诊断蛋白酶提供了一种快速、方便的方法。2.基于共价连接的MALDI-MS传感芯片用于多重基质金属蛋白酶的检测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在体内含量的升高和活性上调与血管生成、侵袭和代谢等疾病密切相关。MMPs活性的灵敏测量对癌症诊断、预后治疗和抑制剂的筛选具有重要意义。MALDI-MS技术具有高灵敏、高通量和免标记等优势,这种“软电离”质谱的问世,革新了原有的应用于小分子物质研究的质谱技术,使质谱技术拓展到极性高、挥发难和对热不稳定的生物大分子的结构表征。由于MALDI-MS难以打断共价相互作用的性质,它的检测依旧存在着一定的限制。本工作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开发了基于“光敏分子”的质谱传感芯片,将光切分子作为“开关”,使MALDI-MS的激光也能打断共价连接,从而实现对一系列基质金属蛋白酶(MMP-3,MMP-7,MMP-9)的定量检测。3.基于条码多肽介导的MALDI-MS用于MMPs的多通道定量检测MMPs被认为是早期癌症诊断的重要生物标志物和治疗药物开发的靶点。因此定量描述参与细胞内的MMPs活性对于了解细胞的生理、病理状态至关重要。本工作将质量条码纳米探针用于定量检测细胞内MMPs的活性。在质量条码纳米探针中,大量含有不同目标蛋白酶底物多肽的金纳米颗粒(Au NPs)通过含有光敏基团的PEG长链的连接子“拴”在磁性Fe3O4纳米微球上,形成一对多的核心-卫星结构(core-satellite structure)。这种纳米结构可进入细胞中,经过磁分离,利用MALDI-MS实现定量检测目标MMPs。当MMPs存在时,质谱内置激光“切断”光敏基团,带有质量标签的Au NPs进入检测器中,MMPs活性可翻译为Au NPs表面剪切后的质量标签与所有质量标签的比值。这项工作将纳米技术与质谱技术相结合,利用磁性Fe3O4纳米微球进行快速除杂,为细胞内定量检测MMPs和治疗药物的研发开辟了新的途径。

陈姗姗[2](2020)在《基因重组溶菌酶的制备及其酶学性质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利用基因工程手段建构出新的基因工程菌株,通过微生物大规模发酵生产重组溶菌酶,对其产业化具有重要的意义。本课题采用山东大学构建的一种甲醇诱导型产鸡溶菌酶重组毕赤酵母菌株NCY-2的麦芽汁发酵液为研究对象,进行离心、超滤、离子交换处理,优化了蛋清溶菌酶的分离纯化工艺参数,得到的浓缩液,真空干燥制得溶菌酶粉末,研究了重组溶菌酶干酶粉的酶学性质,结果如下:(1)超滤条件的优化:采用30 kDa的聚醚砜(PES)膜,优化出最佳条件:跨膜压力为0.20 MPa、pH 6.5,重组溶菌酶的收率为96.6%,酶活为2612.1 U·mL-1,是原酶活的1.78倍。(2)离子交换条件的优化:采用D152树脂吸附、洗脱,优化最佳的工艺条件:树脂用量占料液体积比为15%,吸附时间4 h,洗脱液浓度为1.0 mol·L-1,重组溶菌酶的酶活回收率为95.7%,酶活为3879.6 U·mL-1,提高了0.5倍,是原酶活的3.1倍。(3)酶学性质的研究:重组溶菌酶干酶粉对溶壁微球菌有抑制效果,酶活为12573.6 U·mg-1;最适温度50℃,2060℃范围内热稳定性好;最适pH 6.5;重组溶菌酶的酶活会被Fe2+、Fe3+、Zn2+和Cu2+抑制,而Na+和Mg2+对酶活有激活作用;还能被司班80抑制,被吐温20、吐温80和甘油激活。

张大淦[3](2018)在《咖啡环效应在生物医学检测中的应用》文中提出目前在生物医学检测中的方法主要是电化学方法和光学方法(比色法、荧光法等),虽然电化学和荧光法灵敏度高,重复性好,检测结果准确,但是这些方法需要复杂昂贵的仪器设备,专业的技术人员操作设备,增加了实验复杂性和检测成本,限制其应用和推广。而比色法操作简单,成本低,因此被广泛用于生物医学检测中。但是颜色是种复杂的信号,由色度、饱和度和亮度三个参数决定,不同人对于颜色的判定通常会受到各种主观和客观因素的影响(如周围环境的光线以及人对不同颜色敏感度的差异),另外成像设备参数的设定和样品的背景颜色等这些因素都会给检测结果带来不确定性。因此,急需发展一种有效简单的信号转换的方法用于现场快速的生物医学检测(point-of-care testing,POCT)。咖啡环效应是指当一滴咖啡或者茶滴落桌面,干燥后其颗粒物质就会在桌面上留下一个有色的环状物的现象。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主要是由于靠近液滴边缘的液体蒸发速率超过液滴中心的速率,从而产生一种毛细力使得液滴中的液体向液滴边缘移动,驱使溶质从液滴的中心转移到液滴的边缘,并随着液体蒸发而产生富集。当液体完全蒸发后,在基底上形成一个环形的图案。由于咖啡环效应独特的性质,已经被广泛用于纳米组装、样品富集等。基于此,本论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咖啡环效应的现场快速的分析方法,通过该方法可将传统比色检测结果(即颜色深浅)转换成咖啡环宽度的信号,从而实现裸眼定量检测小分子、蛋白质和核酸。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发展了基于咖啡环效应的小分子葡萄糖和乳酸的分析方法。该方法是基于纸上咖啡环效应将纸上颜色信号转换成颜色条带长度信号,从而实现裸眼定量分析。研究表明:颜色条带的长度与分析物的浓度有关联,以致于定量检测只需要一把直尺即可完成。探讨了纸基底的形状与封塑效果以及样品背景颜色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并将其应用于葡萄糖和乳酸测定。2、发展了基于咖啡环效应的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方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以使用人免疫球蛋白IgG作为分析物,将其固定在淀粉碘化钾试纸上,然后进行封闭处理后再加入葡萄糖氧化酶标记的兔抗人IgG的抗体,冲洗后加入底物进行反应,形成咖啡环效应。探讨了纸基底的形状和封塑效果对于实验结果的影响。研究表明:颜色条带的长度与IgG的浓度有相关性。因此,通过该方法可将传统的ELISA显色信号转成长度信号,使得定量检测只需要一把直尺。可应用于资源有限的条件下生物标志物的检测。3、发展了基于咖啡环效应的核酸和凝血酶分子定量检测方法。该方法通过两段单链DNA(探针A和B)与目标DNA或者凝血酶分别互补配对,并在铵根离子诱导下与氯化血红素形成G-四联体,即核酸模拟酶,其具有辣根过氧化物酶的活性。该模拟酶具有催化一定浓度的双氧水与淀粉碘化钾试纸中碘离子反应形成紫色复合物,蒸发后形成咖啡环,研究表明:颜色条带的长度与目标检测物浓度呈一定的关系,我们还探讨了样品的进样入口对于实验结果的影响,以提高检测重新性。4、研究了光子晶体基底对咖啡环效应的影响,发展了环介导等温扩增(loop-mediated isothermal amplification,LAMP)检测DNA的方法。将单分散SiO2胶体溶液刮涂在玻璃片基底上。干燥处理后,SiO2纳米粒子自组装形成致密的六方密堆积结构(蛋白石结构)的光子晶体膜。由于环介导等温扩增(LAMP)后的产物包含有焦磷酸镁沉淀,因此滴在胶体晶体膜上进行蒸发干燥后形成咖啡环,实验发现咖啡环的宽度与病原体DNA浓度有相关性。探讨了不同基底上对于实验结果的影响,研究表明光子晶体基底是最佳基底,检测时仅需0.5?L样品在5.0 min内即可完成。可使用裸眼进行半定量检测或者运用手机拍照进行定量检测,最低检测限可达到20拷贝。

雷敬玲[4](2015)在《磁性壳聚糖微球固定化蚯蚓纤溶酶及其性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蚯蚓纤溶酶是从蚯蚓体内提取的同时具有纤溶酶活性和纤溶酶原激活活性的蛋白质,是一种具有抗凝、溶纤、改善血液流变学性质的血栓病治疗药物,应用前景广泛。本文以环氧基活化后偶联大豆胰蛋白酶抑制剂的磁性壳聚糖微球为载体固定化蚯蚓纤溶酶,为蚯蚓纤溶酶的分离纯化提供理论依据。具体内容如下:(1)以Fe304纳米粒子为磁核,戊二醛为交联剂,span-80为乳化剂制备磁性壳聚糖微球,其最佳工艺条件:壳聚糖溶液浓度10 mg·mL-1,油水比5:1,搅拌速率600 r·min-1,戊二醛体积分数3%(v/v)。通过红外光谱、扫描电镜、磁强计等对磁性壳聚糖微球的物性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微球粒径分布均一分散性好,成功包裹Fe304粒子后最小粒径为215 nm。通过磁响应性分析该微球的饱和磁强度为67 emu·g-1,具有超顺磁响应性。(2)以环氧氯丙烷为活化剂对制备得到的磁性壳聚糖微球进行活化,其最佳工艺条件:二甲基亚砜体积分数50%(v/v),环氧氯丙烷体积分数40%(v/v),NaOH浓度1.6 mol·L-1,反应时间4h,活化温度40℃,微球表面环氧基修饰密度为211 μmol·g-1。(3)以大豆胰蛋白酶抑制剂为配基偶联到活化的微球上,得到微球偶联大豆胰蛋白酶抑制剂的最佳工艺条件:pH7,反应时间6 h,振动转速200 r·min-1,大豆胰蛋白酶抑制剂含量16%(v/v),大豆胰蛋白酶抑制剂的偶联率为14 mg·g-1微球。(4)以大豆胰蛋白酶抑制剂为配基偶联的磁性壳聚糖微球为载体,对蚯蚓纤溶酶固定化,得最佳工艺条件:反应时间2.5 h,pH 7.5,微球与蚯蚓纤溶酶的固液比1:20,酶浓度15 KU·mL-1,得固定化蚯蚓纤溶酶最高活性为166U·mg-1,活力回收率为55%。固定化与游离蚯蚓纤溶酶具有相似的酶学性质,但固定化酶的耐酸碱性较游离酶更好,稳定范围更宽;储藏稳定性好,4℃保存30天后酶活仍保留78%而游离酶仅保留32%;随温度升高固定化和游离蚯蚓纤溶酶活性减小趋势逐渐增大,酶失活速率加快,当温度超过60℃时,两者失活现象明显,但固定化蚯蚓纤溶酶的热稳定性明显优于游离酶。动力学分析表明,在30~60℃范围内,固定化和游离蚯蚓纤溶酶热失活的表观活化能分别为130.43 kJ·mol-1和116.65 kJ·mol-1。

热孜耶·喀日[5](2013)在《马血中SOD和凝血酶的提取及膜浓缩工艺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以马血为原料,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通过响应面法和正交分析法分别优化马血中SOD超声波提取及热变性纯化条件;主要研究不同截留分子量的RC超滤膜通量和膜浓缩的SOD和凝血酶比活力之间的关系,从而选出合适的膜,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考察马血SOD、凝血酶原和凝血酶浓缩过程中料液温度、操作压力、进料流速及浓缩倍数对膜通量的影响,并确定最佳膜浓缩工艺参数。此外,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通过正交分析法优化超滤膜清洗条件,从而确定最优膜清洗工艺参数。最后再用单因素实验和响应面法优化马血凝血酶原激活条件,进而确定最优激活条件。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采用响应面法优化马血SOD超声波提取工艺条件并采用正交分析方法得到最佳热变性纯化工艺参数。确定马血中SOD的最优提取工艺条件为:超声时间15min、超声功率220W、超声温度31℃,在此条件下SOD比活力可达77.5U/mg;最佳热变性纯化工艺条件为:热变时间为20min、热变温度为50℃、Cu2+添加量为2.5%,该条件下SOD比活力为668.5U/mg。通过使用三种不同截留分子量的RC超滤膜对马血SOD的膜通量及比活力进行对比实验,得到:截留分子量为10kDa的RC超滤膜是浓缩SOD较理想的膜。通过考察几种浓缩工艺参数对马血SOD膜浓缩的影响,确定最佳浓缩条件:料液温度为20℃、操作压力为0.20MPa、进料流速为53.50m/s、浓缩倍数为2倍。单因素和正交试验结果表明,在膜浓缩过程中,污染物为SOD粗酶液时,其最优清洗条件为:清洗剂为2%柠檬酸和0.3%NaOH、清洗时间为40min、清洗温度为35℃,在此条件下膜通量恢复率达到94.12%。通过膜通量和凝血酶比活力对比实验,确定适用于凝血酶原和凝血酶液浓缩的膜分别为截留分子量为50kDa和截留分子量为30kDa的RC超滤膜。通过研究几种浓缩工艺参数对膜浓缩的影响,确定马血凝血酶原提取液的最佳膜浓缩条件:料液温度为5℃、操作压力为0.15MPa、进料流速为35.67m/s、浓缩倍数为3倍;凝血酶的最佳膜浓缩条件:料液温度为6℃、操作压力为0.20MPa、进料流速为71.34m/s、浓缩倍数为2倍。超滤膜清洗条件:首先使用蒸馏水在55℃条件下清洗50min,其次再用2%柠檬酸和0.3%NaOH为清洗剂,温度在35℃条件下清洗40min。然后用2%HCl,30℃条件下清洗25min,最后用蒸馏水循环冲洗膜浓缩设备30min。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采用响应面法优化凝血酶原的激活条件,确定最优激活条件:激活时间为2.8h、激活温度为32℃、Ca2+浓度为0.11mol/L,在此条件下凝血酶比活力达到51.16U/mg。

张郑华[6](2011)在《抗体Fc片段纤维素膜的制备及其应用》文中研究说明蛋白A(Protien A)是某些金黄色葡萄球菌细胞壁蛋白,根据其可以和人及一些哺乳动物血清中免疫球蛋白的Fc片段特异性结合的特点,已经被应用于抗体的纯化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获得大量高纯度、高生物活性的Protein A或类Protein A功能的小分子是其中的关键问题之一,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本论文制备了偶联有Fc片段的纤维素膜,并研究了利用该亲和膜进行重组Protein A纯化和筛选分子簇结构仿生小分子亲和配基的可行性。主要结果如下:1.优化了通过木瓜酶酶解IgG获得Fc片段的条件,最优条件为37℃,pH 7.5,酶解2 h,酶与底物比为480 U/mg。并利用Protein A亲和层析柱从酶解混合物分离纯化得到Fc片段。2.研究了偶联Fc片段的纤维素膜的制备过程。确定较优的NaIO4氧化条件为pH 5的0.1 mol/L柠檬酸缓冲液,NaIO4浓度为0.2 mol/L,氧化时间控制15 min。依次偶联间隔臂己二胺和戊二醛,最后将Fc片段固定到活化后的纤维素膜上,该亲和膜Fc片段的固定量为11.75 mg/g。3.偶联Fc片段的纤维素膜对Protein A的静态饱和吸附量为8.22 mg/g,动态吸附容量为6.84 mg/g;该膜对大肠杆菌细胞破碎液中重组Protein A具有良好的选择性,吸附容量为5.38 mg/g,亲和膜重复使用8次,其动态吸附量基本没有变化;可以将其用于重组Protein A的分离纯化。4.以固定化抗体Fc片段纤维素膜为筛选平台,利用壳聚糖作为分子簇的结构基础,以酪胺为模式分子评价了分子簇结构在小分子亲和配基的筛选中所能起到的作用。结果表明,壳聚糖-酪胺同单独的壳聚糖、酪胺相比,与抗体Fc片段纤维素膜的吸附作用更强,每个固定的Fc分子平均可以吸附31.1个功能基团,是Fc能结合溶液游离态酪胺分子的11.6倍,验证了这种筛选模式用于固定化蛋白筛选小分子亲和配基的可行性。总之,以上结果说明抗体Fc片段纤维素膜可以应用于rProtein A的分离纯化及仿生的分子簇结构的小分子亲和配基的筛选。

陈萍[7](2011)在《水溶性亲和—膜过滤载体分离蛋白质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亲和-膜过滤分离技术既具有亲和作用的专一性和特异性,又兼具膜分离过程易放大、无相变、低能耗的优点。本论文研究了水溶性Cu2+-IDA-葡聚糖载体对溶菌酶和N末端带6个组氨酸标记的基因重组蛋白质AxCeSD的吸附特性,并应用亲和-膜过滤技术从重组大肠杆菌E.coli B384细胞破碎上清液中分离纯化了重组AxCeSD。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与结果摘要如下:分别以Cu2+、Zn2+、Ni2+为中心离子制备了亲和-超滤载体,经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检测与亲和载体螯合的金属离子含量,发现Cu2+与亲和载体的螯合量最大,经计算,载体中每个单体上含有0.8-1个Cu2+。经凝胶渗透色谱(GPC)分析,得出所制备的亲和-膜过滤载体的分子量分布范围为236.47-2380.53kDa,能够满足以截留分子量为100kDa的超滤膜分离蛋白质的需要。考察了Cu2+-IDA-葡聚糖载体对溶菌酶的吸附特性。发现pH和离子强度对Cu2+-IDA-葡聚糖载体吸附溶菌酶量影响较大,得到Cu2+-IDA-葡聚糖载体对溶菌酶吸附条件:pH8.2、0.2mol/LNaCl,25℃下反应60min。Cu2+-IDA-葡聚糖载体对溶菌酶的吸附符合单分子层吸附,经Langmuir等温吸附方程拟合得到Cu2+-IDA-葡聚糖载体对溶菌酶的最大理论吸附量为13.65mg/g,解离常数为2.068×10-4mol/L。研究了Cu2+-IDA-葡聚糖载体对重组蛋白AxCeSD的吸附特性,考察了pH、离子强度、吸附时间以及温度对Cu2+-IDA-葡聚糖载体吸附AxCeSD的影响规律,发现pH8.0、0.9mol/L NaCl、30℃反应30min是较好的吸附条件。Cu2+-IDA-葡聚糖载体对AxCeSD的吸附也符合单分子层吸附,经Langmuir等温吸附方程拟合获得Cu2+-IDA-葡聚糖载体对AxCeSD的最大理论吸附量为125.15mg/g,解离常数为3.259×10-6mol/L,表明Cu2+-IDA-葡聚糖载体对重组AxCeSD的吸附为特异性吸附。而且,Cu2+-IDA-葡聚糖载体对重组AxCeSD具有较好的重复使用性能。含咪唑0.25mol/L、pH8.0的磷酸盐缓冲液可以用于从Cu2+-IDA-葡聚糖载体洗脱重组AxCeSD,建立了应用Cu2+-IDA-葡聚糖载体分离纯化重组AxCeSD的亲和-膜过滤流程,结合SDS-PAGE分析检测,从E.coli B384细胞破碎上清液中纯化了重组AxCeSD。

李梅基[8](2010)在《壳聚糖亲和磁性微球的制备、表征及其对凝血酶纯化性能的研究》文中提出本文通过化学共沉淀法合成Fe304纳米磁核,以壳聚糖为包裹材料包裹自制的磁核,制备了具有核/壳式结构的壳聚糖高分子磁性微球,并偶联肝素配基得到了一种新型亲和磁性微球,应用透射电子显微镜、红外光谱分析、X射线衍射等方法手段对该微球的粒径大小、形貌结构和磁响应性等进行了表征测定。将微球作为磁吸附分离载体进行猪血浆中凝血酶的提取,考察了该亲和磁性微球对凝血酶的分离纯化性能并与传统的DEAE离子交换色谱法进行了比较。本文研究主要由以下三个部分组成:第一:制备Fe3O4纳米磁核。通过化学共沉淀法制备了Fe304纳米磁核,并对制备物的晶型、粒径大小和磁响应性等进行了测定和表征。实验结果如下:制备的Fe3O4纳米磁核晶型单一,粒子分散性好,分布均匀无团聚,粒径约为10nm,在575.45cm-1处有Fe-O键的振动吸收峰,且制备的Fe3O4纳米磁核具有超顺磁性。第二:壳聚糖亲和磁性微球的制备。以壳聚糖为高分子包裹材料,通过乳化交联法包裹自制的Fe3O4纳米磁核,并偶联肝素配基得到了壳聚糖亲和磁性微球。实验表征表明微球的粒径平均大小为50nm左右,呈规则的球形,单分散性较好。Fe3O4纳米粒子的晶体结构在壳聚糖包埋前后没有发生改变。红外光谱测定说明肝素的偶联即壳聚糖亲和磁性微球的制备是成功的。微球具有较强的磁响应性和较好的悬浮稳定性,对肝素的偶联量为0.57g/g壳聚糖磁微球。第三:壳聚糖亲和磁性微球对猪血浆中凝血酶的分离纯化。考察了壳聚糖亲和磁性微球对凝血酶的分离纯化性能。实验结果表明:亲和磁性微球纯化凝血酶得到了高达1879U/mg酶活和85%回收率,纯化倍数11倍。而传统的DEAE离子交换层析只得到910U/mg比活,回收率只有72%,纯化倍数仅5.33倍。粗酶经DEAE纯化需3h左右,而用亲和磁性微球纯化凝血酶只需0.75h。微球对凝血酶的最大吸附量为6200U/g。亲和磁性微球且重复使用性好,对凝血酶无非特异性吸附作用。本论文首次制备了壳聚糖亲和磁性微球,并将磁分离方法应用于凝血酶的分离纯化,得到了较好的效果,为凝血酶的纯化及生产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乐知[9](2009)在《定位硫酸酯化壳聚糖与蛋白质相互作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蛋白质的分离纯化不仅是蛋白质分子结构、组成、物理化学性质和生物活性研究中一项基础性工作,在实际应用中也有重要的意义。为了实现蛋白质的高效分离纯化,提高分离纯化过程中所用分离介质针对目标蛋白质的特异性结合活性至关重要。为了实现这一目的,研究蛋白质及其配体的分子识别机制至关重要。糖胺聚糖与蛋白质问的相互作用在生命活动中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一般认为糖胺聚糖和糖胺聚糖结合蛋白依靠静电相互作用进行选择性识别与结合,但也有研究表明静电相互作用可能不是介导两者特异性识别的唯一因素,两者的相互作用可能会受到糖胺聚糖分子链上某些特殊基团的调控。因此,本课题以官能化位点为切入点,选用一种跟糖胺聚糖结构相似性程度最高的天然多糖——壳聚糖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选择性硫酸酯化,合成各种具有不同硫酸酯化位点的壳聚糖硫酸酯作为糖胺聚糖类似物,通过研究由改变官能化位点所带来的结构差异对糖胺聚糖/蛋白质体系相互作用的影响来考察特殊基团在两者特异性识别中的作用。我们成功合成了7种定位硫酸酯化壳聚糖并通过红外光谱、元素分析和13C核磁共振谱表征确认了其结构。蛋白质结合实验表明不同定位硫酸酯化壳聚糖以及肝素的溶菌酶结合活性存在较大差异。当溶菌酶过量时,硫酸酯化多糖的酯化度越高,其溶菌酶结合活性反而越低,说明静电相互作用并不是影响壳聚糖硫酸酯和溶菌酶结合的唯一因素。虽然多糖/蛋白投料比会影响两者的结合,但6-O-硫酸酯化壳聚糖(6S)在较宽的投料比范围内表现出最高的溶菌酶结合活性。进一步研究发现硫酸酯化多糖与溶菌酶的初始结合以及结合效率与表面净电荷的多少密切相关,但结构性差异对两者之间的后续结合有更大的影响。C6-SO3在两者的相互作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可能是溶菌酶结合的活性位点,因而6S表现出较高的溶菌酶特异性结合活性。C3-SO3的引入能促进壳聚糖硫酸酯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结合,但会干扰壳聚糖硫酸酯与溶菌酶的结合。此外,总体负电荷负载量较高的壳聚糖硫酸酯可以结合更多的γ-球蛋白。在此基础上我们通过N-甲基丙烯酰氧基琥珀酰亚胺在甲基丙烯酰基异硫氰酸酯改性聚氨酯表面的接枝聚合在聚氨酯表面引入N-羟基琥珀酰亚胺酯基团,以其为后续反应活性位点完成了壳聚糖硫酸酯在聚氨酯表面的接枝,制备出了以定位硫酸酯化壳聚糖为配体的微型目标蛋白质选择性分离介质。蛋白质吸附实验结果表明壳聚糖硫酸酯改性聚氨酯表面能够从人血清白蛋白/溶菌酶等量混合溶液中选择性吸附溶菌酶,而且2S改性聚氨酯表现出针对溶菌酶最好的选择性分离效果。

赖翼,刘阳[10](2009)在《亲和层析法制备人凝血因子Ⅸ概述》文中研究表明

二、壳聚糖微珠作为亲和层析载体的制备及其用于分离牛凝血酶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壳聚糖微珠作为亲和层析载体的制备及其用于分离牛凝血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蛋白质标志物的质谱传感新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本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第一章 绪论
    §1.1 生命活动中的酶
        1.1.1 酶的结构及其功能
        1.1.2 酶的催化反应及其机理
        1.1.3 酶活性的调节
        1.1.4 前列腺肿瘤标志物
    § 1.2 生物质谱技术
        1.2.1 MALDI-MS的发展历程
        1.2.2 MALDI-TOF MS的检测原理
        1.2.3 MALDI-MS常用基质选择
    § 1.3 质谱法检测蛋白酶的活性
        1.3.1 用于酶活性检测的基于纳米粒子的质谱检测技术
        1.3.2 基于SAMDI的质谱检测平台
        1.3.3 基于亲疏水相互作用的质谱检测平台
        1.3.4 基于氟-氟相互作用的质谱检测平台
        1.3.5 酶活性筛选中的质谱成像
    §1.4 本论文选题思路和主要工作
    参考文献
第二章 一种用于酸性磷酸酶定量检测的MALDI-MS传感芯片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试剂与材料
        2.2.2 仪器
        2.2.3 ACP传感芯片的制备
        2.2.4 ACP的 MALDI-MS分析
        2.2.5 复杂样品中ACP的检测
    §2.3 结果与讨论
        2.3.1 ACP传感芯片的结构表征
        2.3.2 ACP的定量检测
        2.3.3 ACP质谱芯片的选择性和重复性
        2.3.4 实际样品中ACP浓度的检测
    §2.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基于共价连接的MALDI-MS传感芯片用于多重基质金属蛋白酶的检测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试剂与材料
        3.2.2 仪器
        3.2.3 4-羟甲基-3-硝基苯甲酸的合成
        3.2.4 光切分子的合成
        3.2.5 偶联光切基团的长链PEG的合成
        3.2.6 ITO玻片的表面修饰
        3.2.7 修饰后的ITO玻片偶联多肽底物
    §3.3 结果与讨论
        3.3.1 4-羟甲基-3-硝基苯甲酸的结构表征
        3.3.2 偶联光切基团的长链PEG的结构表征
        3.3.3 修饰PEG后的ITO玻片的表征
        3.3.4 修饰后的ITO玻片与底物的反应
    §3.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基于条码多肽介导的MALDI-MS用于MMPs的多通道定量检测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试剂与材料
        4.2.2 仪器
        4.2.3 AuNPs的制备
        4.2.4 AuNPs连接目标多肽
        4.2.5 富含羧基的磁性微球(Fe_3O_4@COOH)的制备
        4.2.6 4-羟甲基-3-硝基苯甲酸连PEG(NH_2-PEG2k-SH)
    §4.3 结果与讨论
        4.3.1 AuNPs的结构表征
        4.3.2 AuNPs连接多肽的结构表征
        4.3.3 Fe_3O_4@COOH结构表征
        4.3.4 4-羟甲基-3-硝基苯甲酸连PEG的表征
        4.3.5 探究MMPs对目标多肽的剪切效果
    §4.4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2)基因重组溶菌酶的制备及其酶学性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溶菌酶概述
        1.1.1 溶菌酶的研究历程
        1.1.2 溶菌酶的特性与功能
        1.1.3 溶菌酶的作用机理
        1.1.4 溶菌酶的应用现状
    1.2 溶菌酶的提取方法
        1.2.1 超滤法
        1.2.2 离子交换法
        1.2.3 亲和色谱法
        1.2.4 结晶法
        1.2.5 其他分离方法
    1.3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主要研究内容
        1.3.1 目的意义
        1.3.2 主要研究内容
2 超滤膜在重组溶菌酶中的应用
    2.1 实验材料
        2.1.1 材料与试剂
        2.1.2 仪器与设备
    2.2 实验方法
        2.2.1 重组溶菌酶发酵液的制备
        2.2.2 超滤
    2.3 分析方法
        2.3.1 菌体浓度的测定
        2.3.2 酶活力的测定
        2.3.3 膜性能的评价参数
        2.3.4 数据处理
    2.4 结果与讨论
        2.4.1 重组溶菌酶发酵液的制备
        2.4.2 超滤
    2.5 小结
3 离子交换树脂在重组溶菌酶中的应用
    3.1 实验材料
        3.1.1 材料与试剂
        3.1.2 仪器与设备
    3.2 实验方法
        3.2.1 单因素实验
        3.2.2 固定床吸附实验
        3.2.3 正交实验
        3.2.4 验证实验
    3.3 分析方法
        3.3.1 酶活回收率的计算
        3.3.2 树脂处理方法
        3.3.3 树脂性能评价参数
        3.3.4 数据处理
    3.4 结果与讨论
        3.4.1 单因素实验
        3.4.2 固定床吸附实验
        3.4.3 正交实验
        3.4.4 验证实验
    3.5 小结
4 重组溶菌酶的酶学特性研究
    4.1 实验材料
        4.1.1 材料与试剂
        4.1.2 仪器与设备
        4.1.3 培养基
    4.2 实验方法
        4.2.1 重组溶菌酶干酶粉的制备
        4.2.2 酶学性质实验
        4.2.3 抑菌实验
    4.3 分析方法
        4.3.1 相对酶活的计算
        4.3.2 有关干酶粉的计算
        4.3.3 数据处理
    4.4 结果与讨论
        4.4.1 重组溶菌酶干酶粉的制备
        4.4.2 酶学性质实验
        4.4.3 抑菌实验
    4.5 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3)咖啡环效应在生物医学检测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咖啡环效应
        1.1.1 咖啡环效应的类型
        1.1.2 影响咖啡环效应的因素
        1.1.2.1 马兰戈尼流动的影响
        1.1.2.2 毛细作用力的影响
        1.1.2.3 颗粒形状的影响
        1.1.2.4 表面活性剂的影响
        1.1.2.5 液体pH的影响
        1.1.2.6 基底浸润性和颗粒的亲疏水的影响
        1.1.2.7 液滴尺寸的影响
        1.1.2.8 温度和湿度的影响
        1.1.3 咖啡环效应的应用
        1.1.3.1 喷墨打印中的应用
        1.1.3.2 短沟道晶体管的制备
        1.1.3.3 样品富集
        1.1.3.4 物质分离
        1.1.3.5 其他应用
        1.1.3.6 咖啡环效应的发展前景
    1.2 POCT
        1.2.1 POCT的定义
        1.2.2 POCT的特点
        1.2.3 纸微流控芯片及其POCT的应用
        1.2.3.1 纸芯片的制作方法
        1.2.4 POCT中常见的检测方法
        1.2.4.1 光学检测
        1.2.4.2 荧光法
        1.2.4.3 电化学手段
        1.2.4.4 化学发光法
        1.2.4.5 其他手段
        1.2.5 POCT的应用
        1.2.5.1 临床诊断
        1.2.5.2 食品安全
        1.2.5.3 环境监测
    1.3 光子晶体
        1.3.1 反蛋白石光子晶体
        1.3.2 光子晶体的应用
    1.4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基于咖啡环效应的小分子葡萄糖和乳酸的分析方法
    2.1 引言
    2.2 实验试剂与仪器
    2.3 实验内容
        2.3.1 咖啡环的发现
        2.3.2 纸芯片制备的基本流程
        2.3.3 恒湿盒的制备
        2.3.4 葡萄糖和乳酸的定量检测
        2.3.5 样品背景颜色的干扰及实际样品测定
    2.4 结果与讨论
        2.4.1 芯片的设计理念及咖啡环的发现
        2.4.2 湿度与时间的关系
        2.4.3 纸上咖啡环颗粒的表征
        2.4.4 芯片的形状和封塑的影响
        2.4.5 背景颜色的抗干扰性
        2.4.6 实际样品的测定与标准方法的比较
        2.4.7 芯片的稳定性测试
        2.4.8 乳酸的检测
    2.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基于咖啡环效应的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方法
    3.1 引言
    3.2 实验试剂与仪器
    3.3 实验内容
        3.3.1 免疫纸芯片制备的基本流程
        3.3.2 抗原的固定
        3.3.3 人Ig G的定量检测
        3.3.4 恒湿盒的制备
    3.4 结果与讨论
        3.4.1 免疫分析的检测原理
        3.4.2 湿度的控制
        3.4.3 咖啡环颗粒形貌的表征
        3.4.4 芯片的形状和封塑的影响
        3.4.5 实际样品的测定及与标准方法的比较
        3.4.6 芯片的稳定性测试
    3.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基于咖啡环效应的核酸和凝血酶分子定量检测方法
    4.1 引言
    4.2 实验试剂与仪器
    4.3 实验内容
        4.3.1 G-四联体的设计
        4.3.2 模拟酶的合成
        4.3.3 DNA和凝血酶的定量检测
    4.4 结果与讨论
        4.4.1 模拟酶形成的原理
        4.4.2 模拟酶合成的表征
        4.4.3 双氧水条件的优化
        4.4.4 不同浓度hemin和反应时间的优化
        4.4.5 改进进样方式的影响
        4.4.6 特异性的测定
        4.4.7 芯片的稳定性测试和抗干扰能力
    4.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基于光子晶体基底的咖啡环效应通过环介导等温扩增检测DNA
    5.1 引言
    5.2 实验试剂与仪器
    5.3 实验内容
        5.3.1 光子晶体的制备流程
        5.3.2 沙门氏菌DNA的提取
        5.3.3 环介导等温扩增引物设计
        5.3.4 环介导等温扩增产物的琼脂糖凝胶电泳
        5.3.5 基于光子晶体基底的定量检测等温扩增产物
    5.4 结果与讨论
        5.4.1 实验原理
        5.4.2 光子晶体膜的反射峰及颜色的表征
        5.4.3 基底材料对咖啡环的影响
        5.4.4 湿度对咖啡环的影响
        5.4.5 沙门氏菌DNA的定量检测
    5.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博士期间发表论文及专利
致谢

(4)磁性壳聚糖微球固定化蚯蚓纤溶酶及其性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血栓及抗血栓药物
        1.1.1 血栓简介
        1.1.2 抗血栓药物
    1.2 蚯蚓纤溶酶
        1.2.1 蚯蚓纤溶酶的概述
        1.2.2 蚯蚓纤溶酶的分离纯化
    1.3 磁性微球的概述
        1.3.1 磁性微球的结构
        1.3.2 磁性微球的制备
        1.3.3 磁性微球的应用
    1.4 选题研究意义与主要内容
        1.4.1 选题研究意义和目的
        1.4.2 选题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磁性壳聚糖微球的制备及表征
    2.1 实验试剂和设备
        2.1.1 实验试剂
        2.1.2 仪器和设备
    2.2 实验方法
        2.2.1 磁性壳聚糖微球的制备
        2.2.2 磁性壳聚糖微球的表征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制备磁性壳聚糖微球工艺优化
        2.3.2 磁性壳聚糖微球的表征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磁性壳聚糖微球的活化和偶联工艺研究
    3.1 实验试剂和仪器
        3.1.1 实验试剂
        3.1.2 实验仪器
    3.2 实验方法
        3.2.1 磁性壳聚糖微球活化
        3.2.2 磁性壳聚糖微球环氧基活化度分析
        3.2.3 大豆胰蛋白酶抑制剂提取
        3.2.4 大豆胰蛋白酶抑制剂活性测定
        3.2.5 磁性壳聚糖微球偶联
    3.3 结果与讨论
        3.3.1 磁性壳聚糖微球活化工艺优化
        3.3.2 磁性壳聚糖微球偶联工艺优化
    3.4 本章小节
第四章 磁性壳聚糖微球固定化蚯蚓纤溶酶
    4.1 实验试剂和仪器
        4.1.1 材料与试剂
        4.1.2 实验仪器
    4.2 实验方法
        4.2.1 蚯蚓纤溶酶提取
        4.2.2 蚯蚓纤溶酶的固定化
        4.2.3 蚯蚓纤溶酶活性测定
        4.2.4 固定化蚯蚓纤溶酶pH稳定性
        4.2.5 固定化蚯蚓纤溶酶储藏稳定性
        4.2.6 固定化蚯蚓纤溶酶热稳定性
        4.2.7 固定化蚯蚓纤溶酶失活动力学参数的测定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尿激酶标准曲线
        4.3.2 磁性壳聚糖微球固定化蚯蚓纤溶酶工艺条件研究
        4.3.3 固定化蚯蚓纤溶酶的活力回收率
        4.3.4 固定化蚯蚓纤溶酶的酶学性质
        4.3.5 固定化蚯蚓纤溶酶热失活动力学参数测定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5)马血中SOD和凝血酶的提取及膜浓缩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SOD(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概述及其研究进展
        1.1.1 SOD(超氧化物歧化酶)概述
        1.1.2 SOD 的来源
        1.1.3 SOD 的种类
        1.1.4 SOD 的性质
        1.1.5 SOD 的提取纯化方法
        1.1.6 SOD 的应用
    1.2 凝血酶的概述及其研究进展
        1.2.1 凝血酶的概述
        1.2.2 凝血酶的结构及其特异性
        1.2.3 凝血酶的提取纯化方法
        1.2.4 凝血酶的应用
    1.3 超声波技术
    1.4 膜分离技术
        1.4.1 膜技术概况
        1.4.2 超滤
        1.4.3 超滤在中药成分提取与精制过程中的应用
第2章 马血中 SOD 的提纯工艺研究
    2.1 试验材料与设备
        2.1.1 试验材料与试剂
        2.1.2 试验设备
    2.2 试验方法
        2.2.1 超声波提取马血 SOD 的工艺研究
        2.2.2 热变性纯化马血 SOD 的工艺研究
        2.2.3 测定方法
    2.3 结果与分析
        2.3.1 蛋白质的标准曲线
        2.3.2 超声波提取马血 SOD 的工艺研究
        2.3.3 热变性纯化马血 SOD 的工艺研究
    2.4 讨论
    2.5 小结
第3章 马血中 SOD 的膜浓缩工艺研究
    3.1 材料与设备
        3.1.1 材料与试剂
        3.1.2 仪器与设备
    3.2 试验方法
        3.2.1 膜的选择
        3.2.2 SOD 粗酶液膜浓缩工艺的研究
        3.2.3 膜清洗
        3.2.4 测定方法
    3.3 结果与分析
        3.3.1 SOD 粗酶液的膜浓缩
        3.3.2 膜清洗条件的优化
    3.4 讨论
    3.5 小结
第4章 二次膜技术浓缩马血凝血酶及凝血酶原激活条件的优化
    4.1 材料与设备
        4.1.1 材料与试剂
        4.1.2 仪器与设备
    4.2 试验方法
        4.2.1 马血浆的制备
        4.2.2 超滤膜浓缩凝血酶原提取液的工艺研究
        4.2.3 凝血酶原激活条件的优化
        4.2.4 超滤膜浓缩凝血酶粗酶液的工艺研究
        4.2.5 测定方法
    4.3 结果与分析
        4.3.1 凝血酶的标准曲线
        4.3.2 超滤膜浓缩凝血酶原提取液的工艺研究
        4.3.3 凝血酶原激活条件的优化
        4.3.4 超滤膜浓缩凝血酶粗酶液的工艺研究
        4.3.5 膜组件的清洗
    4.4 讨论
    4.5 小结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6)抗体Fc片段纤维素膜的制备及其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文献综述
    1.1 引言
        1.1.1 亲和膜色谱分离技术原理和特点
        1.1.2 膜的构型
        1.1.3 亲和膜材料的基质
        1.1.4 亲和配基的分类
        1.1.5 亲和膜技术的应用
    1.2 免疫球蛋白
        1.2.1 免疫球蛋白结构和功能
        1.2.2 常用免疫球蛋白纯化方法
        1.2.3 Protein A与IgG相互作用研究
    1.3 蛋白A
        1.3.1 蛋白A结构及其理化性质
        1.3.2 Protein A纯化
        1.3.3 Protein A应用
    1.4 本论文的选题思想
2 抗体Fc片段纤维素膜制备
    2.1 引言
    2.2 实验药品及仪器
        2.2.1 实验试剂
        2.2.2 实验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木瓜酶酶解IgG
        2.3.2 Protein A亲和层析柱的合成
        2.3.3 抗体Fc片段的分离纯化
        2.3.4 抗体Fc片段纤维素膜制备
        2.3.5 固定化Fc片段活性考察
        2.3.6 蛋白质的定性定量方法
        2.3.7 材料基团密度的测定
    2.4 实验结果与讨论
        2.4.1 木瓜酶酶解IgG条件优化
        2.4.2 抗体Fc片段的分离纯化
        2.4.3 抗体Fc片段纤维素膜的制备
        2.4.4 固定化Fc片段活性考察
    2.5 小结
3 抗体Fc片段纤维素膜在重组Protein A分离纯化中的初步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药品及仪器
        3.2.1 实验试剂
        3.2.2 实验仪器
    3.3 实验方法
        3.3.1 抗体Fc片段纤维素膜的色谱性能研究
        3.3.2 抗体Fc片段纤维素膜在重组Protein A分离纯化中的应用
        3.3.3 抗体Fc片段纤维素膜与IgG分子纤维素和膜性能比较
        3.3.4 Protien A标准曲线
        3.3.5 重组Protein A标准曲线
        3.3.6 蛋白质的SDS-PAGE电泳和蛋白银染
    3.4 结果和讨论
        3.4.1 抗体Fc片段纤维素膜吸附Protein A能力研究
        3.4.2 抗体Fc片段纤维素膜对重组Protein A分离纯化的初步研究
        3.4.3 抗体Fc片段纤维素膜和IgG分子纤维素膜性能比较
    3.5 小结
4 抗体Fc片段纤维素膜在小分子色谱功能基筛选上的应用
    4.1 引言
    4.2 实验药品及仪器
        4.2.1 实验试剂
        4.2.2 实验仪器
    4.3 实验方法
        4.3.1 酪胺-壳聚糖分子簇的合成
        4.3.2 功能基团同抗体Fc片段纤维素膜的作用
        4.3.3 抗体Fc片段纤维素膜与功能基团作用条件的优化
        4.3.4 小分子与功能基团的定量方法
    4.4 结果与讨论
        4.4.1 功能基团同抗体Fc片段纤维素膜的作用比较
        4.4.2 固定化Fc片段与功能基团作用条件的优化
    4.5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7)水溶性亲和—膜过滤载体分离蛋白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亲和分离技术的研究现状
        1.1.1 亲和分离技术概述
        1.1.2 亲和层析
        1.1.3 亲和膜分离技术
        1.1.4 亲和-膜过滤技术
    1.2 金属螯合亲和分离的研究现状
        1.2.1 金属螯合亲和分离的基本原理
        1.2.2 金属螯合亲和载体与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
        1.2.3 金属螯合亲和载体与蛋白质相互作用的环境条件
    1.3 基因重组蛋白的发展现状
        1.3.1 基因重组蛋白药物概况
        1.3.2 基因重组蛋白的分离纯化
    1.4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1.4.1 立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4.2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亲和-膜过滤载体的制备和性质的测定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
    2.3 实验设备
    2.4 水溶性葡聚糖亲和-膜过滤载体的制备
    2.5 大分子水溶性葡聚糖亲和-膜过滤载体分子量分布的测定
        2.5.1 凝胶渗透色谱的基本原理
        2.5.2 GPC 测定条件及方法
        2.5.3 分子量分布测试结果
    2.6 亲和-膜过滤载体与过渡金属离子的螯合
        2.6.1 亲和-膜过滤载体中金属离子含量的测定
        2.6.2 亲和-膜过滤载体中过渡金属离子的含量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Cu~(2+)-IDA-葡聚糖载体对溶菌酶的吸附特性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
    3.3 实验设备
    3.4 实验方法
        3.4.1 溶菌酶浓度的测定
        3.4.2 溶菌酶及Cu~(2+)-IDA-葡聚糖载体储备液的配制
        3.4.3 Cu~(2+)-IDA-葡聚糖载体对溶菌酶的吸附特性
    3.5 结果与讨论
        3.5.1 pH 对Cu~(2+)-IDA-葡聚糖载体吸附溶菌酶特性的影响
        3.5.2 离子强度对Cu~(2+)-IDA-葡聚糖载体吸附溶菌酶特性的影响
        3.5.3 吸附时间对Cu~(2+)-IDA-葡聚糖载体吸附溶菌酶特性的影响
        3.5.4 Cu~(2+)-IDA-葡聚糖载体对溶菌酶的等温吸附曲线
        3.5.5 Cu~(2+)-IDA-葡聚糖载体对溶菌酶的解吸率与重复使用研究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Cu~(2+)-IDA-葡聚糖载体对重组AxCeSD 的吸附特性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
    4.3 实验设备
    4.4 实验方法
        4.4.1 主要实验溶液配制
        4.4.2 重组蛋白AxCeSD 的表达、纯化与测定
        4.4.3 重组AxCeSD 等电点测定
        4.4.4 Cu~(2+)-IDA-葡聚糖载体对重组AxCeSD 的吸附特性
    4.5 结果与讨论
        4.5.1 pH 对Cu~(2+)-IDA-葡聚糖载体吸附重组AxCeSD 的影响
        4.5.2 离子强度对Cu~(2+)-IDA-葡聚糖载体吸附重组AxCeSD 的影响
        4.5.3 吸附时间对Cu~(2+)-IDA-葡聚糖载体吸附重组AxCeSD 的影响
        4.5.4 温度对Cu~(2+)-IDA-葡聚糖载体吸附AxCeSD 的影响
        4.5.5 Cu~(2+)-IDA-葡聚糖载体对重组AxCeSD 的等温吸附曲线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Cu~(2+)-IDA-葡聚糖载体分离重组AxCeSD
    5.1 引言
    5.2 实验材料
    5.3 实验设备
    5.4 实验方法
        5.4.1 洗脱液的配制
        5.4.2 重组AxCeSD 透过率的测定
        5.4.3 SDS-PAGE 分析Cu~(2+)-IDA-葡聚糖载体对AxCeSD 的纯化
        5.4.4 Cu~(2+)-IDA-葡聚糖载体吸附重组AxCeSD 的重复使用
        5.4.5 Cu~(2+)-IDA-葡聚糖载体对AxCeSD 的纯化
    5.5 结果与讨论
        5.5.1 重组AxCeSD 的超滤膜透过率
        5.5.2 不同洗脱液对Cu~(2+)-IDA-葡聚糖载体与重组AxCeSD 的解吸
        5.5.3 Cu~(2+)-IDA-葡聚糖载体对重组AxCeSD 的重复使用
        5.5.4 Cu~(2+)-IDA-葡聚糖载体纯化重组AxCeSD
    5.6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一.结论
    二.本论文创新之处
    三.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8)壳聚糖亲和磁性微球的制备、表征及其对凝血酶纯化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磁性高分子微球概述
        1.1.1 磁性高分子微球的结构及其性质
        1.1.2 制备磁性高分子微球
        1.1.3 磁性高分子微球在生物领域中的应用
    1.2 壳聚糖简介
        1.2.1 壳聚糖的结构和性质
        1.2.2 壳聚糖的应用
        1.2.3 壳聚糖微球的制备方法
    1.3 凝血酶简介
        1.3.1 凝血酶的结构
        1.3.2 凝血酶的功能
        1.3.3 凝血酶产品研究概述
    1.4 蛋白质纯化方法—亲和层析简介
        1.4.1 亲和层析原理
        1.4.2 亲和层析配基
        1.4.3 亲和层析载体
        1.4.4 亲和层析的应用与发展
第二章 Fe_3O_4纳米磁核的制备及表征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试剂
        2.2.2 仪器
        2.2.3 实验原理
        2.2.4 Fe_3O_4纳米磁核的制备
        2.2.5 Fe_3O_4纳米磁核的表征
        2.2.5.1 XRD分析Fe_3O_4纳米磁核
        2.2.5.2 TEM观察Fe_3O_4纳米磁核
        2.2.5.3 FTIR分析Fe_3O_4纳米磁核
        2.2.5.4 Fe_3O_4纳米磁核的磁响应性测定
    2.3 结果与讨论
        2.3.1 Fe_3O_4纳米磁核的XRD分析
        2.3.2 Fe_3O_4纳米磁核的TEM观察
        2.3.3 Fe_3O_4纳米磁核的FTIR分析
        2.3.4 Fe_3O_4纳米磁核的磁响应性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壳聚糖亲和磁性微球的制备及表征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试剂
        3.2.2 仪器
        3.2.3 制备壳聚糖亲和磁性微球
        3.2.3.1 壳聚糖包裹Fe_3O_4纳米磁核
        3.2.3.2 壳聚糖亲和磁性微球的制备
        3.2.3.3 肝素含量的测定
        3.2.4 壳聚糖亲和磁性微球的表征
        3.2.4.1 XRD分析
        3.2.4.2 TEM观察
        3.2.4.3 FTIR分析
        3.2.4.4 壳聚糖亲和磁性微球的磁响应性测定
        3.2.4.5 壳聚糖亲和磁性微球肝素配基偶联量的测定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壳聚糖亲和磁性微球的XRD分析
        3.3.2 壳聚糖亲和磁性微球的TEM观察
        3.3.3 壳聚糖亲和磁性微球的FTIR分析
        3.3.4 壳聚糖亲和磁性微球的磁响应性
        3.3.5 肝素效价测定标准曲线
        3.3.6 壳聚糖亲和磁性微球肝素配基偶联量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壳聚糖亲和磁性微球对猪血浆中凝血酶的分离纯化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试剂
        4.2.2 仪器
        4.2.3 凝血酶粗品提取
        4.2.3.1 血浆准备
        4.2.3.2 凝血酶原提取
        4.2.3.3 凝血酶原激活
        4.2.4 壳聚糖亲和磁性微球分离纯化凝血酶
        4.2.5 离子交换层析分离纯化凝血酶
        4.2.6 Bradford法测定蛋白浓度
        4.2.6.1 试剂配制
        4.2.6.2 绘制标准曲线
        4.2.6.3 样品蛋白含量的测定
        4.2.7 凝血酶活性的定性检测
        4.2.8 凝血酶活力的测定
        4.2.9 凝血酶的纯度及分子量测定
        4.2.10 壳聚糖亲和磁性微球对凝血酶的吸附容量
        4.2.11 壳聚糖亲和磁性微球的重复使用性测定
        4.2.12 壳聚糖亲和磁性微球对凝血酶的非特异性吸附作用
    4.3 结果与讨论
        4.3.1 蛋白质标准曲线
        4.3.2 凝血酶效价测定标准曲线
        4.3.3 电泳检测凝血酶纯度
        4.3.4 离子交换层析纯化凝血酶
        4.3.5 壳聚糖亲和磁性微球对凝血酶的吸附容量
        4.3.6 壳聚糖亲和磁性微球的重复使用性
        4.3.7 壳聚糖亲和磁性微球对凝血酶的非特异性吸附作用
        4.3.8 凝血酶分离纯化结果比较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缩略表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9)定位硫酸酯化壳聚糖与蛋白质相互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
    1.2 蛋白质的分离与纯化
        1.2.1 基于分子量不同的分离纯化
        1.2.2 基于溶解度不同的分离纯化
        1.2.3 基于电荷不同的分离纯化
        1.2.4 基于吸附性质不同的分离纯化(吸附层析)
        1.2.5 基于配体特异性亲和力的分离纯化(亲和层析)
    1.3 分子识别
    1.4 糖胺聚糖
    1.5 壳聚糖概述
    1.6 壳聚糖用于蛋白质分离纯化
        1.6.1 基于壳聚糖的亲和沉淀
        1.6.2 基于壳聚糖的吸附层析
        1.6.3 基于壳聚糖的金属离子螯合层析
        1.6.4 基于壳聚糖的免疫亲和层析
        1.6.5 基于壳聚糖的染料配体亲和层析
        1.6.6 基于壳聚糖的分子印迹
    1.7 课题的研究目的与研究方案
第2章 壳聚糖的定位硫酸酯化
    2.1 壳聚糖硫酸酯化方法概述
    2.2 实验药品与仪器
        2.2.1 实验原料与试剂
        2.2.2 相关试剂的预处理
        2.2.3 实验仪器
    2.3 壳聚糖的定位硫酸酯化
        2.3.1 2-N-硫酸酯化壳聚糖(2S)的合成
        2.3.2 6-O-硫酸酯化壳聚糖(6S)的合成(混酸途径)
        2.3.3 2-N-6-O-硫酸酯化壳聚糖(26S)的合成
        2.3.4 3,6-O-硫酸酯化壳聚糖(36S Ⅰ)的合成(邻苯二甲酸酐途径)
        2.3.5 3,6-O-硫酸酯化壳聚糖(36S Ⅱ)的合成(氯磺酸途径)
        2.3.6 3-O-硫酸酯化壳聚糖(3S)的合成
        2.3.7 2-N-3-O-硫酸酯化壳聚糖(23S)的合成
        2.3.8 2-N-3,6-O-硫酸酯化壳聚糖(236S)的合成
    2.4 测试与表征
    2.5 结果与讨论
        2.5.1 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
        2.5.2 元素分析
        2.5.3 ~(13)C核磁共振碳谱
    2.6 小结
第3章 壳聚糖硫酸酯的蛋白质结合活性
    3.1 实验药品与仪器
        3.1.1 实验原料与试剂
        3.1.2 常用溶液的配制
        3.1.3 实验仪器
    3.2 ζ-电势
    3.3 壳聚糖定向硫酸酯的溶菌酶结合活性
    3.4 壳聚糖定向硫酸酯的溶菌酶结合动力学
        3.4.1 溶菌酶标准曲线的制作
        3.4.2 壳聚糖硫酸酯的溶菌酶结合动力学曲线的绘制
    3.5 壳聚糖定向硫酸酯的蛋白质选择性结合(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3.5.1 电泳相关溶液的配制
        3.5.2 电泳
    3.6 结果与讨论
        3.6.1 壳聚糖硫酸酯的ζ-电势
        3.6.2 壳聚糖硫酸酯的溶菌酶结合活性
        3.6.3 壳聚糖硫酸酯的溶菌酶结合动力学
        3.6.4 壳聚糖硫酸酯的蛋白质选择性结合
    3.7 小结
第4章 壳聚糖硫酸酯改性聚氨酯表面及蛋白质吸附
    4.1 实验药品与仪器
        4.1.1 实验原料与仪器
        4.1.2 相关试剂的前处理
        4.1.3 常用溶液的配制
        4.1.4 实验仪器
    4.2 甲基丙烯酰氯的合成
    4.3 N-甲基丙烯酰氧基琥珀酰亚胺的合成
    4.4 甲基丙烯酰基异硫氰酸酯的合成
    4.5 聚氨酯膜片的制备
    4.6 壳聚糖硫酸酯改性聚氨酯表面
        4.6.1 聚氨酯表面接枝甲基丙烯酰基异硫氰酸酯
        4.6.2 甲基丙烯酰基异硫氰酸酯改性聚氨酯表面接枝聚合N-甲基丙烯酰氧基琥珀酰亚胺
        4.6.3 N-甲基丙烯酰氧基琥珀酰亚胺改性聚氨酯表面接枝壳聚糖硫酸酯
    4.7 测试与表征
        4.7.1 ~1H核磁共振谱
        4.7.2 水接触角测试(改性聚氨酯表面接枝多糖反应条件摸索)
        4.7.3 壳聚糖硫酸酯改性聚氨酯表面蛋白质吸附测试
    4.8 结果与讨论
        4.8.1 ~1H核磁共振谱
        4.8.2 水接触角测试(改性聚氨酯表面接枝多糖反应条件摸索)
        4.8.3 壳聚糖硫酸酯改性聚氨酯表面蛋白质吸附测试
    4.9 小结
第5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硕士期间研究成果

(10)亲和层析法制备人凝血因子Ⅸ概述(论文提纲范文)

1 亲和层析
    1.1 生物亲和层析
        1.1.1 肝素亲和层析
        1.1.2 硫酸葡聚糖亲和层析
    1.2 免疫亲和层析
    1.3 金属离子亲和层析析
    1.4 氨基酸亲和层析
2 亲和层析法制备Ⅸ因子
3 亲和层析应用的现状
4 发展趋势
    4.1 新型载体的开发
    4.2 新型配基的开发

四、壳聚糖微珠作为亲和层析载体的制备及其用于分离牛凝血酶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蛋白质标志物的质谱传感新方法研究[D]. 马秋琳. 南京大学, 2020(12)
  • [2]基因重组溶菌酶的制备及其酶学性质的研究[D]. 陈姗姗. 烟台大学, 2020(02)
  • [3]咖啡环效应在生物医学检测中的应用[D]. 张大淦. 东南大学, 2018(03)
  • [4]磁性壳聚糖微球固定化蚯蚓纤溶酶及其性质研究[D]. 雷敬玲. 广西大学, 2015(05)
  • [5]马血中SOD和凝血酶的提取及膜浓缩工艺研究[D]. 热孜耶·喀日. 新疆农业大学, 2013(01)
  • [6]抗体Fc片段纤维素膜的制备及其应用[D]. 张郑华. 大连理工大学, 2011(09)
  • [7]水溶性亲和—膜过滤载体分离蛋白质的研究[D]. 陈萍. 华南理工大学, 2011(12)
  • [8]壳聚糖亲和磁性微球的制备、表征及其对凝血酶纯化性能的研究[D]. 李梅基. 兰州大学, 2010(12)
  • [9]定位硫酸酯化壳聚糖与蛋白质相互作用研究[D]. 乐知. 武汉理工大学, 2009(S1)
  • [10]亲和层析法制备人凝血因子Ⅸ概述[J]. 赖翼,刘阳. 检验医学与临床, 2009(11)

标签:;  ;  ;  ;  ;  

壳聚糖微珠作为亲和层析载体的制备及其在牛凝血酶分离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