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行扩张治疗食管良性狭窄1例

逆行扩张治疗食管良性狭窄1例

一、逆行扩张术治疗良性食管狭窄1例(论文文献综述)

张同真,宁守斌,孙涛,肖年军,银新,郭锐,张静[1](2021)在《内镜下纵行切开联合博来霉素局部注射治疗复杂性食管良性狭窄的初步临床观察》文中研究指明本研究对2018年8月—2019年11月间在空军特色医学中心接受内镜下纵行切开联合博来霉素局部注射治疗的7例复杂性食管良性狭窄患者进行了回顾性观察。7例患者术前食管狭窄长度4~14 cm, 狭窄段食管最小直径0.2~0.4 cm, 行内镜下纵行切开联合博来霉素局部注射治疗, 均技术成功。随访5~14个月, 无不良事件发生。5例出现狭窄复发及不同程度吞咽困难, 首次内镜下治疗结束至食管狭窄复发需再次内镜下治疗的间隔时间为30~120 d。5例复发者中, 4例经2次、1例经4次治疗后食管保持通畅。截至随访期末, 7例患者吞咽困难症状分级为0~1分。初步小样本经验表明, 内镜下纵行切开联合博来霉素局部注射治疗复杂性食管良性狭窄安全、有效。

王桢桢,麦国,柯达,吴振华[2](2020)在《内镜下放射状切开术与球囊扩张术治疗食管良性狭窄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比较内镜下放射状切开术(ERI)与球囊扩张术(EBD)治疗食管良性狭窄的手术时间、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8年7月在本院住院治疗的38例食管良性狭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17例行放射状切开术治疗(ERI组),21例行球囊扩张术治疗(EBD组);比较两组性别、年龄及狭窄病因等临床资料;统计每组患者的吞咽困难评分和手术操作时间,观察术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和12个月的疗效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ERI组中位手术时间15 min(11~31 min),手术时间(17.6±5.8)min;EBD组中位手术时间11 min(7~16 min),手术时间(11.2±2.6)min,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1个月,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均为100.0%;术后3个月、6个月,ERI组有效率分别为82.4%(14/17)、62.5%(10/16),EBD组分别为71.4%(15/21)、33.3%(7/21),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12个月,两组患者有效率分别为46.7%(7/15)、10.0%(2/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未出现严重胸痛、感染、出血和穿孔等并发症。结论内镜下放射状切开术治疗食管良性狭窄与球囊扩张术相比虽然手术耗时较长,但术后6个月内疗效相当、12个月时疗效更佳,而且具有同样的安全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谢宇欣,郭键漪,姚欢,石国庆[3](2020)在《消化道良性狭窄的内镜下防治进展》文中研究指明消化道良性狭窄在临床上比较常见,现多采用内镜治疗联合药物治疗,但经治疗后狭窄容易复发,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治疗方法层出不穷、各有利弊。球囊扩张虽是比较安全的,但仍难以避免穿孔的发生,且对某些正常腔道部位的狭窄存在风险,需要充分的术前评估。支架可以持续扩张狭窄部位,但因食管与气管的位置毗邻,所以呼吸系统不成熟的早产儿不宜使用,目前缺乏与儿童年龄相符的支架。反复的内镜诊疗也给患者带来相应的风险和负担。组织工程的产物有与人体组织高度的相容性,不仅能预防狭窄,也能充当载体运输药物和细胞到狭窄处,但费时费力且代价昂贵。

魏便霞[4](2020)在《36例腐蚀性上消化道狭窄病例的回顾性研究》文中提出背景随着酸性、碱性化合物以日常生活用品的成分走近人们的身边,人们接触腐蚀性物质的几率越来越大。虽然一再强调这些生活用品的安全性及注意事项,无意或故意摄入腐蚀性物质的事件却一直在发生。腐蚀性物质摄入的发病率因国家和文化背景而异,目前无法从现有的文献及病例报道中得知其真实发病率,尤其在发展中国家。碱性和酸性腐蚀剂是最常见的摄入化学物质,可以通过凝固或液化反应产生组织破坏并引起消化道损伤。腐蚀性损伤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从没有粘膜损伤到严重损伤。急性期可发生穿孔和坏死,远期的并发症包括消化道的狭窄和恶性肿瘤的发生。与儿童一般是误服腐蚀性物质不同,成年人摄入主要是有自杀倾向或精神疾病所致。上消化道狭窄是腐蚀性物质摄入后最常见的远期并发症,其中食管狭窄占大多数,狭窄的严重程度和范围取决于所摄入腐蚀性物质的物理形式、种类、数量、浓度、粘膜接触时间和摄入时脏器状态。腐蚀性狭窄的治疗旨在改善症状/体征、避免消化道梗阻并发症并防止狭窄复发。狭窄扩张术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治疗方法,包括球囊扩张术和探条扩张术,既可在内镜下进行,也可在X线透视下或两者联合下进行。与其他良性消化道狭窄相比,腐蚀性狭窄常为多发的、长而成角的、对扩张治疗的反应性低且易发生穿孔等并发症。对于需要多次和频繁扩张以保持消化道通畅的患者,支架置入术可以保持狭窄段持续扩张、延长无症状持续时间并减少因频繁扩张而带来的痛苦。但是考虑到术后反应性组织增生、支架移位发生率高的风险,支架置入术在治疗腐蚀性消化道狭窄方面的疗效及临床广泛应用一直存在争议,其临床效益还需进一步评估。除此之外,目前关于腐蚀性上消化道狭窄的研究,目标人群多针对于儿童,治疗方式也多局限于狭窄扩张,支架置入及扩张联合支架置入的临床应用报道不多。随着可生物降解支架的研发及临床应用,亟需更多的随机对照研究进一步评估支架应用在腐蚀性上消化道狭窄中的作用及前景。目的通过36例腐蚀性上消化道狭窄病例的回顾性研究分析,初步探讨狭窄扩张术、支架置入术及外科手术在治疗腐蚀性上消化道狭窄中的应用及其疗效。对象与方法1.研究对象 纳入2010年1月至2019年6月就诊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治疗的腐蚀性上消化道狭窄患者共计36例。所有入组患者均明确诊断为腐蚀性上消化道狭窄(食管狭窄、胃出口梗阻或者二者皆有)且有明显相关症状,仅接受药物保守治疗患者可剔除。2.资料收集 收集患者的一般及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腐蚀剂性质、狭窄部位、治疗前病程、治疗前吞咽困难评分或胃出口梗阻症状/体征、治疗方式及并发症,并随访治疗后相关症状改善情况。3.治疗方式(1)狭窄扩张术:内镜下硅胶探条扩张术、内镜下/X线透视下球囊扩张术;(2)支架置入术;(3)外科手术:食管替代术、胃大部切除术、幽门成形术。4.评价标准 治疗前后的吞咽困难程度根据Atkinson吞咽困难量表进行评估。治疗有效的终点定义为在最后一次治疗后,吞咽困难的程度降低2分及以上或者胃出口梗阻症状/体征缓解,并至少保持12个月。5.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定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不符合正态分布的定量资料采用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表达;定性资料以率[n(%)]表示。结果1.回顾性分析36例腐蚀性上消化道狭窄病例,其中行单纯狭窄扩张术14例,支架置入术15例,外科手术7例。治疗后随访5~95个月,中位随访时间34.50个月。4例患者因最后一次治疗后未达到12个月而未完成最终疗效评价。2.完成最终疗效评价的32例患者中,31(96.9%)例经治疗后吞咽困难/胃出口梗阻症状明显改善或基本恢复正常饮食,Atkinson评分降低3.00(3.00,4.00)分。其中,13(100.0%)例单纯狭窄扩张术患者均治疗有效;12(12/13,92.3%)例支架置入术患者治疗有效;6(100%)例外科手术患者均治疗有效。3.狭窄扩张术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是穿孔,占12.1%;支架移位是支架置入术治疗的常见问题,占68.4%;管状胃代食管术1(14.3%)例术后出现食管残端腹壁瘘,术后4月余出现吻合口狭窄。结论狭窄扩张术及支架置入术治疗腐蚀性上消化道狭窄均可取得显着疗效,但存在消化道穿孔、支架移位发生率高的问题。因此,腐蚀性狭窄的治疗要求合理把握各治疗方式的适应症、注意治疗的安全性及减少支架移位的发生。再者,外科手术作为二线治疗方式的疗效也不可忽略。

王超[5](2020)在《125I粒子联合分节式全覆膜支架治疗食管癌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世界范围内,食管癌在恶性肿瘤中的发病率排名第7位,肿瘤相关致死率排名第6位。在中国,95%以上的食管癌患者病理类型为食管鳞状细胞癌(ESCC),多数患者就诊时已处于进展期,失去了手术根治的机会。吞咽困难是无法切除的食管癌患者的主要症状,这些患者需接受姑息治疗。自膨式金属支架(SEMS)置入术和近距离放射治疗是两种广泛认可的用于治疗恶性吞咽困难的姑息治疗方式。近年来,碘-125(125I)粒子作为一种持续低剂量率近距离放疗模式,已被用于治疗多种不可切除或局部复发的恶性肿瘤。一系列临床研究显示,125I粒子与部分覆膜SEMS的联合治疗可有效控制肿瘤,并延长进展期食管癌患者的生存期。在过去几年中,多种全覆膜SEMS被设计并应用于食管癌的治疗。全覆膜SEMS尤其适用于预计生存时间较长,且需要接受后续治疗和支架移除的患者。因此,与联合部分覆膜SEMS相比,125I粒子联合全覆膜SEMS的治疗模式理论上将更适合于预计生存时间较长的患者。另一方面,尽管大量研究关注了粒子支架的临床疗效,然而125I粒子在ESCC中的抗肿瘤机制仍有待研究。在本课题中,首先,我们通过体内外实验系统地研究125I粒子在ESCC细胞中的作用和抗肿瘤机制。然后,我们通过联合125I粒子和分节式全覆膜SEMS设计了一款新型全覆膜内照射支架,并通过临床研究评估该内照射支架的可行性、安全性和有效性。目的:研究125I粒子对ESCC细胞株Eca-109和KYSE-150的作用和相关机制。方法:通过体外照射模型,给予细胞累积剂量为0、2、4、6和8 Gy的125I粒子辐射。在特定的实验中,细胞接受si RNA、N-乙酰-L-半胱氨酸(NAC)或放线菌酮的处理。通过克隆形成试验和台盼蓝染色试验检测细胞的增殖和活力。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凋亡、活性氧自由基(ROS)和细胞内Ca2+水平。通过Western blot和免疫荧光技术分析DNA损伤、caspase活化、自噬和内质网应激。通过光镜和透射电镜观察细胞形态和超微结构的改变。在动物实验中,构建Eca-109和KYSE-150的荷瘤鼠,并对其进行125I粒子(0.8 m Ci)植入治疗。记录肿瘤体积和重量的变化情况,并对肿瘤组织进行HE染色、ROS荧光染色、TUNEL和免疫组化等组织病理学检测。结果:在两株细胞中,125I粒子辐射显着抑制了细胞增殖,并诱导DNA损伤和G2/M细胞周期阻滞。125I粒子辐射通过凋亡和类凋亡诱导细胞死亡。在照射后,Eca-109细胞主要通过诱导caspase依赖的凋亡而死亡,并在6 Gy时达到凋亡峰值。KYSE-150细胞通过诱导凋亡和类凋亡被杀死,伴有广泛的细胞内空泡形成。在两株细胞中,125I粒子辐射诱导了自噬流,并且通过si ATG5抑制自噬增强了细胞的放射敏感性。125I粒子辐射还诱导了细胞内的Ca2+过载和内质网应激。此外,125I粒子辐射引起ROS过量产生,ROS清除剂NAC明显削弱了125I粒子辐射对内质网应激、自噬、凋亡和类凋亡样空泡化的诱导作用。动物实验显示,125I粒子辐射可引起组织内ROS产生,激活细胞凋亡和潜在的类凋亡,并抑制细胞增殖和肿瘤生长。结论:在ESCC细胞中,125I粒子辐射在引起DNA损伤、G2/M细胞周期阻滞、胞内Ca2+过载和内质网应激之后,可通过凋亡和类凋亡诱导细胞死亡,同时,触发保护性的自噬。125I粒子辐射诱导的细胞凋亡、类凋亡和自噬在很大程度上由ROS介导。目的:评估125I粒子联合分节式全覆膜支架治疗食管癌伴吞咽困难患者的可行性、安全性和初步疗效。方法:通过将125I粒子与分节式全覆膜SEMS结合,我们设计出了一种新型全覆盖内照射支架,并应用于临床。2017年6月至2019年1月,在同一家医院连续招募食管癌伴吞咽困难患者,进行该新型内照射支架的治疗。收集并分析相关临床数据,包括技术成功率、临床成功率、总生存期、支架通畅时间、支架再狭窄(组织/肿瘤增生)、支架移位和不良事件(CTCAE v4.0)。结果:共计39名患者(31名[79.5%]男性,平均年龄71.3±7.4岁)接受了该支架的置入。技术成功率为97.4%(38/39),临床成功率为100.0%(39/39)。吞咽困难评分在术后1周内明显下降(P<0.001),6个月内维持在相对较低的水平。患者中位生存期为201(95%CI 173228)天,3月和6月的累积生存率分别为87.2%和56.4%。中位支架通畅时间为175(95%CI 128222)天。5名(12.8%)患者发生了支架再狭窄。4名(10.3%)患者发生了支架移位,所有移位支架均成功移除。常见不良反应包括胸痛(59.0%)、食管出血(28.2%)和恶心呕吐(20.5%)。8名(20.5%)患者共发生了8例严重(等级≥3)不良事件。结论:125I粒子联合分节式全覆膜支架置入术治疗食管癌安全、有效。该治疗模式有望延长患者的生存期和支架通畅时间。目的:比较125I粒子联合分节式全覆膜支架与其联合部分覆膜支架在食管癌患者治疗中的疗效差异,并评估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9年1月行分节式全覆膜内照射支架(全覆膜支架组,77例)或部分覆膜内照射支架(部分覆膜支架组,69例)治疗的146例食管癌患者数据。根据技术成功率、临床成功率、总生存期、支架通畅时间、复发性吞咽困难和不良事件(CTCAE v4.0)对结果进行分析。使用log-rank检验和Cox比例风险模型评估总生存期和支架通畅时间。复发性吞咽困难可分为支架再狭窄和支架移位,通过计算原因别风险比(CSHR)的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和计算部分分布风险比(SHR)的FineGray回归模型进行分析。结果:全覆膜支架组的技术成功率为97.4%(75/77),部分覆膜支架组的技术成功率为98.6%(68/69)(P>0.999)。两组的临床成功率均为100.0%。全覆膜支架组和部分覆膜支架组的中位生存时间相当(164天比152天;P=0.382)。术前吞咽困难评分4分(HR 1.624,95%CI 1.1142.369,P=0.012)和远处转移(HR 5.752,95%CI 3.5389.351,P<0.001)是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全覆膜支架具有延长支架通畅时间的趋势(143天比113天;P=0.057)。全覆膜支架组和部分覆膜支架组在吞咽困难复发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4.7%比36.2%;SHR 0.676,95%CI 0.3711.233,P=0.202),Cox模型显示全覆膜支架组的累积发生风险更低(CSHR 0.529,95%CI 0.2860.977,P=0.042)。与部分覆膜支架相比,全覆膜支架能显着降低支架再狭窄率(14.3%比29.0%;CSHR 0.387,95%CI 0.1850.810,P=0.012;SHR 0.446,95%CI 0.2150.927,P=0.031)。在多因素分析中,支架类型(全覆膜支架比部分覆膜支架;CSHR 0.377,95%CI 0.1790.794,P=0.010;SHR 0.443,95%CI 0.2120.925,P=0.030)和支架直径(20mm比16 mm;CSHR3.920,95%CI 0.85118.063,P=0.080;SHR 4.479,95%CI 1.02819.515,P=0.046)是支架再狭窄的独立影响因素。全覆膜支架组和部分覆膜支架组在支架移位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3.0%比7.2%;CSHR 1.674,95%CI 0.0.5724.897,P=0.347;SHR 1.852,95%CI 0.6365.398,P=0.259)。全覆膜支架组与部分覆膜支架组相比,胸痛较为少见(54.5%比71.0%;P=0.040),两组在其他不良事件发生率方面无显着差异(P>0.05)。结论:在食管癌伴吞咽困难患者的治疗中,分节式全覆膜内照射支架在生存获益和安全性方面与部分覆膜内照射支架表现相当。相较于部分覆膜内照射支架,分节式全覆膜内照射支架能显着降低支架再狭窄率,具有延长支架通畅时间的潜能。

邱一恒[6](2019)在《糖皮质激素对食管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后食管狭窄的预防作用》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食管早癌或癌前病变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术后创面喷洒糖皮质激素在预防术后狭窄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消化内镜中心自2015年1月至2018年9月诊断为早期食管癌或癌前病变并行ESD治疗的42例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术后创面处理分为观察组(创面喷洒糖皮质激素联合磷酸铝凝胶)和对照组(单纯喷洒磷酸铝凝胶)各21例,计算两组患者术后食管狭窄发生率,并统计因术后食管狭窄所需要的探条扩张次数和支架置入次数。结果:42例患者均成功接受ESD治疗,一次性整块切除率为100%(42/42)。术后狭窄发生情况:观察组出现3例,对照组出现9例,狭窄发生率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14%,3/21 vs.43%,9/21)(χ2=4.2,P<0.05);观察组需要探条扩张的平均次数(1次vs.2次)及最大次数(2次vs.7次)均低于对照组,2组平均扩张次数差异上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中无患者需要支架置入治疗,对照组中有3例患者因术后反复食管狭窄接受了支架置入治疗。两组均无严重并发症,如消化道大出血、纵膈瘘、胸膜炎等发生。结论:1.食管ESD术后创面喷洒糖皮质激素凝胶能显着降低术后狭窄的发生率。2.食管ESD术后创面喷洒糖皮质激素凝胶是安全的,它不会增加出血、纵膈瘘、胸膜炎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李柳林[7](2019)在《输尿管镜下逆行球囊扩张术治疗良性输尿管狭窄的40例临床资料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输尿管狭窄是泌尿系统中较为罕见但处理起来极为棘手的疾病,一旦发生而未能及时处理可造成患侧肾脏积水,严重者甚至导致患侧肾功能不全及肾功能衰竭。近年来随着泌尿外科腔镜手术的发展,腔镜手术造成的医源性输尿管狭窄越来越多,应引起泌尿外科医师的高度重视,但同时腔镜手术的发展又为输尿管狭窄的治疗提供新的选择,经尿道输尿管镜球囊扩张术就是其中一种腔镜治疗手段。本论文通过回顾性研究分析影响逆行球囊扩张术治疗良性输尿管狭窄预后的因素,以期为输尿管镜逆行球囊扩张术治疗良性输尿管狭窄提供临床指导,让广大泌尿外科医师对球囊扩张术治疗输尿管狭窄有更进一步深刻的理解和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泌尿外科2012年10月至2016年10月期间行输尿管镜逆行球囊扩张术治疗的良性单侧单发的输尿管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总共40例患者,其中男、女各20例,年龄约25-76岁,根据引起狭窄的病因分类:其中炎性输尿管狭窄的患者11例,经尿道输尿管镜碎石术后输尿管狭窄患者14例,输尿管膀胱再植术后狭窄患者4例,肾盂输尿管连接部狭窄成形术后狭窄2例,妇科盆腔术后狭窄患者4例,嵌顿结石引起的狭窄患者1例,先天性输尿管狭窄患者1例,不明原因狭窄患者3例。输尿管狭窄段位置位于盂管交界处12例,输尿管狭窄段位置位于上段8例,中段3例,下段17例。输尿管狭窄段的长度均在0.2-2cm之间。术前所有患者的患侧肾脏均有不同程度的积水,根据术前超声检查结果,轻度肾积水15例,中度肾积水4例,重度肾积水21例。术中均应用U30球囊扩张器经尿道输尿管镜直视下逆行球囊扩张,所有患者术后常规留置F7D-J管2枚或F14海马管1枚1年,期间每3-4个月个月更换一次,拔管后3个月复查超声及增强尿路CT,同时随访其临床症状改善情况。结果:手术时间45min-90min,平均60min.术后2-3d出院,平均住院日2.5d,,无严重并发症,血尿及尿路刺激征并发症发生率较高,术后随访1年,有效患者25例(62.5%),无效患者15例(37.5%)。无效患者中目前有1例改行输尿管狭窄段切除端端吻合手术,4例仍继续定期更换双J管,余未进一步随访。单因素χ2检验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输尿管狭窄段的长度及术前患侧肾积水程度是影响输尿管镜球囊扩张术治疗预后的主要因素(P<0.05),而患者的性别,年龄及输尿管狭窄的位置对手术治疗预后无显着影响(P>0.05)。结论:输尿管镜下逆行球囊扩张术对于治疗良性输尿管狭窄总体来说是安全、有效的手段,其并发症少,手术时间及平均住院日较短,可以作为输尿管狭窄段长度在1cm以内的患侧肾积水较轻的良性输尿管狭窄治疗的首选方法,临床上选择球囊扩张术治疗输尿管狭窄因严格地掌握适应症。

尚辉辉,焦莉,宋文先[8](2018)在《食管良性狭窄的萨氏探条扩张与球囊扩张治疗效果比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食管良性狭窄治疗的方法及疗效。[方法]将40例食管良性狭窄患者分为2组,分别采取萨氏探条扩张和球囊扩张的治疗方法,对比2组患者扩张术后的管腔直径及进食情况,了解对于食管狭窄扩张方法的选择。[结果]萨氏探条扩张术组有效4例,显效16例,治疗总有效率100%;球囊扩张术组有效6例,显效13例,无效1例,治疗总有效率95%。狭窄程度越重的患者,在扩张直径逐渐加大时患者的疼痛耐受程度越差,疼痛越剧烈。[结论]对食管良性狭窄患者依据狭窄的部位、原因及狭窄的长度分别选用萨氏探条扩张或球囊扩张,多次、渐次扩张临床效果较好,可不同程度的改善患者的进食情况,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并发症较少。

李治仝[9](2018)在《河南省食管良性狭窄相关病因分析及微创治疗的效果观察》文中研究指明背景和目的食管狭窄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食管管腔缩小的疾病,它可引起患者出现吞咽困难、呕吐、吸入性肺炎、体重减轻、免疫力下降等,甚至导致死亡,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大多数食管狭窄是恶性的,良性食管狭窄少见。食管良性狭窄常见的原因有食管、胃外科手术后、长期胃食管反流刺激、酸碱摄入烧灼、射频消融治疗、胸部放射治疗或嗜酸粒细胞性食管炎等引起的食管狭窄。尽管有很多治疗良性食管狭窄的方法,但任何机械处理之后都表现出非常高的复发倾向和并发症。本研究旨在分析河南省良性食管狭窄的特点,结合我科使用球囊导管、支架置入、抗反流手术治疗不同病因的食管良性狭窄的临床经验,探讨不同的微创手术方式对不同病因的食管良性狭窄的安全性及临床效果。材料和方法一、河南省食管良性狭窄相关病因及狭窄特点分析对312例食管良性狭窄患者根据其病史、多层螺旋CT、上消化道造影及胃镜检查,明确食管狭窄的类型、狭窄的部位、长度及程度。采用DSA下或胃镜直视下活检明确病变性质。二、介入治疗食管良性狭窄疗效分析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我院介入科共收集488名食管良性狭窄患者入组。分析所有患者入院时症状、体征、有无合并症等。针对不同病因的食管狭窄采取球囊扩张成形术或者联合食管可回收金属覆膜支架置入术,观察术后并发症情况及随访临床疗效。三、介入手术联合抗反流手术治疗胃食管反流性食管良性狭窄疗效分析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共收集66例反流性食管狭窄患者,采用介入治疗(球囊扩张治疗或者联合可回收支架置入)组38例,介入治疗解除食管狭窄后再次抗反流手术组28例。分析两组患者入院时一般情况、症状、体征、合并症等,观察围手术期并发症情况及术后随访临床疗效。四、术前检查评估入院患者术前常规行多层螺旋CT、上消化道造影及胃镜检查,明确食管狭窄的性质、狭窄的部位、长度及狭窄段管径。CT进行平扫和多期增强扫描,观察食管段狭窄有无强化、有无纵膈感染,初步判断食管狭窄的部位、性质及严重程度等。数字胃肠x线造影选用碘造影剂,判断食管狭窄的部位、长度、狭窄管径、有无食管瘘以及是否合并食管裂孔疝等情况。常规胃镜判断狭窄病变情况、贲门有无松弛,明确病变的部位,通过活检明确病变性质。当反流性食管狭窄解除1个月未再复发者,行食管高分辨率压力测定及24小时食管PH-阻抗监测,观察食管括约肌及反流情况。食道测压可以了解静息时和吞咽时食管各部分结构(食管上括约肌、食管体部和下食管括约肌)的压力水平,也能检查出有无食管裂孔疝。食道阻抗-PH联合监测系统主要监测胃食管反流患者的DeMeester(DMS)评分、PH<4所占的反流时间、站立位PH<4的时间、卧位PH<4的时间、PH<4的反流次数、症状指数等。五、食管球囊扩张成形术患者仰卧于DSA检查床上,头偏向右侧,吸氧、心电监护、铺巾,首先口服造影剂正位造影确定狭窄位置、程度和狭窄长度。5F椎动脉导管和加硬导丝配合下经过狭窄段食管至胃腔,沿加硬导丝交换10、12、15、20、25或者30mm等不同规格的球囊导管,以狭窄环位于球囊正中位置为最佳,慢慢加压充盈球囊。如果患者不能耐受扩张,或者经球囊导管扩张后食管狭窄仍存在,选用食管支架置入术。六、食管可回收自膨式金属支架置入术术前禁食12小时,患者仰卧于DSA检查床上,头偏向右侧,首先口服造影剂正位造影确定狭窄位置、程度和病变长度。置开口器,在导丝导管引导下经口、咽、食管,通过狭窄部位进入胃腔,经导管造影证实导管进入胃腔无误,交换加硬导丝,沿加硬导丝选用合适型号的食管内支架。常用的食管可回收支架型号为直径:13-22mm,长度:80-140mm。调整支架位置后完全释放复查造影了解自膨式支架位置如何,评估造影剂是否顺利通过狭窄食管段、有无对比剂外溢等。七、腹腔镜下抗反流手术腹腔镜下抗反流手术选用腹腔镜下Toupet法胃底折叠术或合并食管裂孔疝修补术。全麻插管,患者取仰卧位,头高脚低30°,双下肢分开,主刀者站于患者的两下肢之间。腹部常规消毒、铺巾,在肚脐上缘戳1个1.0cm孔置气腹针建立气腹,气腹压力为12-15mmHg。然后在腹腔镜下在上腹部再戳1个1.0cm和3个0.5cm孔,置入相应大小的套管针(trocar)。有食管裂孔疝者先将疝内容物复位,用超声刀游离食管周围韧带、网膜组织,暴露左、右膈肌脚及食管,游离下段食管有约3-5cm长度,避免损伤血管和神经。先用2-0丝线间断缝合膈肌脚缩小食管裂孔至1.5cm,然后将胃底自食管右侧后方包绕食管下段270°,用2-0丝线间断缝合胃底与包绕的食管约2~3针,宽约2.0~3.0cm,最后形成270°的宽松折叠瓣包绕食管下段。患者在术后恢复胃肠蠕动功能开始进流质饮食,逐步过渡到普通饮食。八、统计学分析使用SPSS 17.0软件统计分析(SPSS,美国芝加哥),所有定量资料数据采用(x±s)表示,定性资料数据均以百分比形式表示。连续性资料用t检验,资料不符合正态分布用Mann-Whitney检验和wilcoxon秩和检验统计分析。相对危险度(odds ratios,OR)用Logistic回归分析。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一、河南省食管良性狭窄的相关病因及狭窄特点分析312例食管良性狭窄患者中,246例患者(78.8%)为食管癌或贲门癌术后吻合口狭窄,32例(10.3%)因胃食管反流引起食管溃疡性狭窄;20例(6.4%)为强酸、强碱引起的食管腐蚀性狭窄;14例(4.5%)因肿瘤放疗损伤食管造成狭窄。按照食管狭窄的长度划分,262例84.0%)为短节段狭窄(狭窄长度≤2cm),多见于吻合口狭窄;50例(16.0%)为长节段狭窄(狭窄长度>2cm),多见于化学物质腐蚀性狭窄。二、介入治疗食管良性狭窄患者疗效观察488例食管良性狭窄患者入组,其中368例食管吻合口狭窄患者均先采用小球囊预扩张,300例患者再次采用20mm或者25mm较大球囊扩张成形术,360例球囊扩张手术成功,成功率为97.8%;66例反流性食管狭窄患者均成功采用25mm或者30mm大球囊扩张成形;35例腐蚀性食管狭窄患者中,30例患者首先空肠营养管置入,1个月后采用12mm或15mm球囊扩张,球囊扩张成功28例,成功率为80%;19例放疗性食管狭窄中均成功采用25mm或者30mm球囊扩张成形。球囊反复扩张后狭窄复发者,选用可回收食管内支架置入。62例吻合口狭窄患者成功放置可回收金属覆膜内支架,6例反流性食管狭窄患者放置食管支架,15例腐蚀性食管狭窄放置食管支架,3例放疗性食管狭窄放置食管支架。术后患者平均随访10.5±2.9个月,有88.3%的吻合口狭窄组患者临床治愈,24.3%反流性狭窄组治愈,74.2%腐蚀性狭窄组患者治愈,77.8%放疗性狭窄组患者治愈。反流性狭窄组治愈率明显低于其他三组(P<0.05)。食管狭窄的总体通畅率,在短期内四组没有明显差别,但在中长期随访中发现反流性食管狭窄组通畅率(62.2%)明显低于吻合口狭窄组(90.4%)、腐蚀性狭窄组(87.1%)和放疗性狭窄组(88.9%)。三、介入治疗联合抗反流手术治疗反流性食管狭窄疗效分析共66例反流性食管狭窄患者入组。其中,介入治疗(球囊扩张或联合支架置入)组38例,男性24例,女性14例,平均年龄60.16±9.82岁;介入治疗联合抗反流手术组28例,男性20例,女性8例,平均年龄57.32±10.35 岁。介入治疗组,失访1例,临床治愈9例(24.3%),有效20例(51.4%),无效9例(24.3%),总有效率75.7%;介入治疗联合抗反流手术组,无失访患者,临床治愈14例(50%),有效13例(46.4%),无效1例(3.6%),总有效率96.4%。介入治疗联合抗反流手术组临床总有效率比介入治疗组显着升高(P<0.05)。结论1.在河南省,食管良性狭窄大部分是食管或胃术后吻合口狭窄,反流性食管狭窄的发病率也不应忽视。2.球囊扩张或联合食管内支架治疗食管良性狭窄是安全、有效的方法。但是不同病因的食管狭窄临床疗效有差异。球囊扩张或者联合支架置入治疗反流性狭窄组的疗效、通畅率显着低于其他病因的食管狭窄。3.介入治疗联合腹腔镜下抗反流手术治疗反流性食管狭窄是安全、有效的方法,无严重并发症的发生,而且有效率和食管通畅率显着高于单独介入手术。解除食管狭窄的同时,抗反流手术修复抗返流屏障、从根本上治疗病因是可靠的、可供选择的方法。

范秀琴[10](2017)在《内镜黏膜下剥离1/2~3/4环周与术后食管狭窄的风险研究》文中指出背景和目的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因治愈率高,并发症少而成为早期食管黏膜病变的标准治疗方法。然而对于病变范围较大的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食管狭窄是ESD术后患者的主要并发症。既往研究报道,内镜黏膜下剥离食管病变时,黏膜缺损面积大于管腔3/4环周和术后食管狭窄明显相关,因此会予预防性激素或扩张治疗,并取得良好的效果。但是激素及扩张治疗相关并发症不可忽视,同样会加重患者的负担。而对于食管1/2~3/4环周黏膜下剥离的患者术后狭窄率在5%~28%,目前尚缺乏大样本的有关其术后狭窄的危险因素及预后情况的研究。本文主要探讨早期食管病变内镜黏膜下剥离1/2~3/4(大于等于1/2且小于3/4)环周的术后狭窄情况,以及与狭窄相关的危险因素分析。拟准确评估患者预后,筛选出需要预防性狭窄治疗的患者,为避免过度干预或干预不足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01月至2016年08月因早期食管病变行内镜黏膜下剥离(ESD)术治疗的患者396例,分析不同黏膜下剥离范围的狭窄率情况,统计分析性别、年龄、家族史、伴随疾病、食管病变位置、病变形态、操作时间、病变纵向长度、食管黏膜环周剥离范围、浸润深度、病理类型、术后并发症等因素与术后狭窄的关系;针对食管1/2~3/4环周黏膜剥离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一步分析以上临床、病理等因素与术后狭窄的关系,以及该范围ESD术后发生狭窄的预后情况。结果1.396例患者发生术后狭窄(狭窄组)56例,总狭窄率为14.1%。食管内镜黏膜下剥离1/2~3/4环周的患者发生术后狭窄25例,狭窄发生率为17.4%;狭窄出现时间在术后15~90 d,平均为术后(60.80±32.65)d,中位时间为术后60d;食管轻度狭窄16例(64.0%,16/25),食管中度狭窄8例(32.0%,8/25),食管重度狭窄 1例(4.0%,1/25)。2.早期食管病变ESD术后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提示,黏膜剥离范围≥3/4环周、食管上段病变为食管术后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食管黏膜剥离1/2~3/4环周后,狭窄组与未狭窄组在性别、年龄、家族史、伴发疾病、病变形态、操作时间、病变纵向长度、浸润深度、术后并发症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病变位置和病理类型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内镜下黏膜剥离1/2~3/4环周的患者食管上段病变在狭窄组(4/25,16.0%)比例明显高于非狭窄组(3/119,2.5%;P=0.018),食管上段病变与术后狭窄程度无明显相关性(R=0.147,P=0.484)。3.食管黏膜下剥离1/2~3/4环周的患者有16例轻度狭窄,13例未行扩张治疗,1例扩张1次,2例扩张2次;8例中度狭窄行扩张治疗,以探条或球囊进行扩张,平均扩张2.5次,其中5例各扩张1次,3例分别连续扩张3、5、7次(2~4周1次);1例重度狭窄,于术后1月发生,扩张治疗10次,扩张治疗时间持续半年;随访截止至2017年01月,以上患者狭窄症状明显改善。结论食管1/2~3/4环周ESD术后狭窄率相对较低,其狭窄的发生率与病变位置、病理类型有关,早期食管癌的食管上段病变ESD术后更容易发生狭窄。

二、逆行扩张术治疗良性食管狭窄1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逆行扩张术治疗良性食管狭窄1例(论文提纲范文)

(3)消化道良性狭窄的内镜下防治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内镜下治疗措施
    1.1 内镜下球囊扩张术(endoscopic balloon dilata-tion,EBD)
    1.2 EBD联合药物注射
        1.2.1 联合曲安奈德注射
        1.2.2 联合丝裂霉素C注射
    1.3 支架置入
        1.3.1 覆膜自膨式金属支架
        1.3.2 针对胃大部切除术后的新型支架
        1.3.3 可回收支架
        1.3.4 生物可降解支架
    1.4 内镜下放射状切开(endoscopic radial incision,ERI)
2 内镜下预防措施
    2.1 预防性EBD与口服糖皮质激素
    2.2 局部应用皮质类固醇
    2.3 注射胸腺素β4
    2.4 细胞片移植
    2.5 高密度胶原蛋白片
    2.6 聚乙醇酸(polyglycolic acid,PGA)
3 结语

(4)36例腐蚀性上消化道狭窄病例的回顾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
1 引言
2 对象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腐蚀性上消化道损伤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5)125I粒子联合分节式全覆膜支架治疗食管癌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主要英文缩略词注释表
绪论
文献综述一 ~(125)I粒子治疗肿瘤的生物学机制研究进展
文献综述二 自膨式金属支架在治疗恶性食管狭窄中的应用现状
第一部分 ~(125)I粒子对食管鳞状细胞癌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1.1 前言
    1.2 实验材料
        1.2.1 细胞系
        1.2.2 实验动物
        1.2.3 放射源及~(125)I粒子体外照射模型
        1.2.4 主要试剂及试剂盒
        1.2.5 主要仪器及耗材
    1.3 实验方法
        1.3.1 siRNA转染
        1.3.2 细胞存活率检测
        1.3.3 克隆形成试验
        1.3.4 细胞周期检测
        1.3.5 细胞凋亡检测
        1.3.6 细胞内ROS检测
        1.3.7 细胞内Ca~(2+)检测
        1.3.8 免疫荧光检测
        1.3.9 免疫印迹试验(Western blot)
        1.3.10 透射电镜检测
        1.3.11 动物实验
        1.3.12 组织HE染色
        1.3.13 组织ROS水平检测
        1.3.14 组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1.3.15 组织TUNEL凋亡检测
        1.3.16 统计学方法
    1.4 结果
        1.4.1 ~(125)I粒子辐射抑制ESCC细胞增殖并诱导细胞空泡化
        1.4.2 ~(125)I粒子辐射诱导DNA损伤修复和G2/M细胞周期阻滞
        1.4.3 ~(125)I粒子辐射诱导ESCC细胞凋亡与非凋亡样细胞死亡
        1.4.4 ~(125)I粒子辐射诱导ESCC细胞产生保护性自噬
        1.4.5 ~(125)I粒子辐射诱导ESCC细胞发生类凋亡
        1.4.6 ROS在~(125)I粒子辐射诱导的凋亡、自噬和类凋亡中起重要作用
        1.4.7 ~(125)I粒子辐射抑制ESCC移植瘤
    1.5 讨论
第二部分 ~(125)I粒子联合分节式全覆膜支架治疗食管癌的可行性、安全性临床研究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支架设计
        2.2.2 支架制作和理化性能检测
        2.2.3 临床伦理审批
        2.2.4 研究对象选择
        2.2.5 样本量计算
        2.2.6 干预方法
        2.2.7 评价指标及定义
        2.2.8 统计学方法
    2.3 结果
        2.3.1 一般情况
        2.3.2 生存期和支架通畅情况
        2.3.3 支架再狭窄和移位
        2.3.4 不良事件
    2.4 讨论
第三部分 ~(125)I粒子联合分节式全覆膜支架或部分覆膜支架治疗食管癌的回顾性对照研究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支架特征
        3.2.2 临床伦理和知情同意
        3.2.3 病例筛选
        3.2.4 手术操作
        3.2.5 评价指标及定义
        3.2.6 统计学方法
    3.3 结果
        3.3.1 一般情况
        3.3.2 生存分析
        3.3.3 复发性吞咽困难
        3.3.4 不良事件
    3.4 讨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6)糖皮质激素对食管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后食管狭窄的预防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7)输尿管镜下逆行球囊扩张术治疗良性输尿管狭窄的40例临床资料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1 前言
2 资料与方法
    2.1 一般资料
    2.2 方法
        2.2.1 术前检查
        2.2.2 器械准备
        2.2.3 手术步骤
        2.2.4 术后随访
        2.2.5 疗效评估
        2.2.6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输尿管镜下逆行球囊扩张术治疗输尿管狭窄预后单因素分析
    3.2 输尿管镜下逆行球囊扩张术治疗输尿管狭窄预后多因素分析
4 讨论
5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8)食管良性狭窄的萨氏探条扩张与球囊扩张治疗效果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1.2 方法
        1.2.1 仪器设备
        1.2.2 术前准备
    1.3 扩张术
    1.4 狭窄改善评定标准[2]
    1.5 疗效判定标准
2 结果
3 讨论

(9)河南省食管良性狭窄相关病因分析及微创治疗的效果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对照表
第一部分 河南省食管良性狭窄相关病因分析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介入治疗食管良性狭窄的效果分析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介入手术联合抗反流手术治疗胃食管反流性食管良性狭窄的疗效分析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良性食管狭窄的临床治疗的现状及研究进展
    前言
    结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及读博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10)内镜黏膜下剥离1/2~3/4环周与术后食管狭窄的风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缩略词表
绪论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四、逆行扩张术治疗良性食管狭窄1例(论文参考文献)

  • [1]内镜下纵行切开联合博来霉素局部注射治疗复杂性食管良性狭窄的初步临床观察[J]. 张同真,宁守斌,孙涛,肖年军,银新,郭锐,张静.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2021(11)
  • [2]内镜下放射状切开术与球囊扩张术治疗食管良性狭窄的临床研究[J]. 王桢桢,麦国,柯达,吴振华.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20(18)
  • [3]消化道良性狭窄的内镜下防治进展[J]. 谢宇欣,郭键漪,姚欢,石国庆. 医学综述, 2020(16)
  • [4]36例腐蚀性上消化道狭窄病例的回顾性研究[D]. 魏便霞. 郑州大学, 2020(02)
  • [5]125I粒子联合分节式全覆膜支架治疗食管癌的应用研究[D]. 王超. 东南大学, 2020(01)
  • [6]糖皮质激素对食管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后食管狭窄的预防作用[D]. 邱一恒. 福建医科大学, 2019(07)
  • [7]输尿管镜下逆行球囊扩张术治疗良性输尿管狭窄的40例临床资料分析[D]. 李柳林. 中国医科大学, 2019(02)
  • [8]食管良性狭窄的萨氏探条扩张与球囊扩张治疗效果比较[J]. 尚辉辉,焦莉,宋文先. 临床消化病杂志, 2018(03)
  • [9]河南省食管良性狭窄相关病因分析及微创治疗的效果观察[D]. 李治仝. 郑州大学, 2018(12)
  • [10]内镜黏膜下剥离1/2~3/4环周与术后食管狭窄的风险研究[D]. 范秀琴. 南京大学, 2017(05)

标签:;  ;  ;  ;  ;  

逆行扩张治疗食管良性狭窄1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