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无线电纠错码的设计与实现

软件无线电纠错码的设计与实现

一、软件无线电中纠错码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文献综述)

陶涛[1](2021)在《基于传播环境的安全传输关键技术研究及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无线通信技术迅猛发展,衍生出多样的业务场景。但由于无线信道的开放特性,通信过程容易受到非法方窃听和欺骗的攻击。传统的认证与加密方案通常建立在网络协议栈的高层,面对日益增长的量子计算能力以及大规模机器连接等新兴业务场景,传统的安全机制面临挑战。基于此,本文针对无线信道天然的随机性与独特性研究了轻量级高可靠的物理层身份认证与密钥生成技术,作为传统安全方案的补充,主要工作包括:论文在单跳网络下研究了三种基于信道特性的物理层身份认证算法。在基于多载波的典型通信系统中,信道频率响应随机性强,数据量大且易于提取,本文选取其作为基础信息,首先研究了经典的基于似然比检验的认证方案。针对经典方案认证性能易受信道变化快慢的影响,引入相对稳定的多径时延作为第二种信道特征,研究了基于二维信道量化的联合认证方案。考虑到单纯信道特征的局限性,论文进一步引入载波频率偏移作为发送方设备的特征,与信道频率响应一起构建联合检验统计量,实现信道与设备特征的联合认证。数字仿真及分析验证了随着多维特征的引入,联合认证的性能能得到提升和保证。论文在双跳网络下研究了基于信道特性的物理层身份认证算法及其功率分配的优化方案。本文首先将基于似然比检验的认证方案推广至双跳网络,针对其缺乏对恒虚警门限和检测概率的理论分析问题,论文利用大数判决的方式简化认证判决规则,推导分析了简化系统的理论认证性能。考虑到中继与接收设备所处环境的差异性,本文提出基于最优化认证性能的功率分配方案,根据中继与接收端的噪声功率联合调整发送端与中继的发送功率,可以使认证系统在总发送功率不变的情况下漏检率与虚警率的和达到最小。论文从物理层密钥生成机制的流程入手,研究了信道探测,数据预处理,特征量化以及密钥协商四个环节中的经典算法,最后基于软件无线电平台USRP(Universal Software Radio Peripheral)设计并实现了包含物理层身份认证与加密功能的安全通信系统。针对试验平台搭建,系统链路设计以及身份认证和密钥生成等关键模块,本文给出具体的实现方案,并在信道模拟和真实的无线环境中对各模块进行测试,测试结果表明试验平台中基于信道特性的认证与加密机制能有效抵御非法方窃听和欺骗的攻击。

缑景霞[2](2021)在《基于信道特性的密钥生成关键技术研究及实现》文中指出近年来,无线通信系统及其所提供的服务已成为现代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无线网络因其固有的广播特性而易受非法方的攻击。无线网络中使用的传统加密技术主要集中于协议栈的高层,但随着计算机运算能力的发展这种安全机制开始面临挑战。物理层安全(Physical Layer Security,PLS)技术以信息论安全理论为基础,且其安全性不受非法方运算能力的影响。基于此,本文针对无线信道的特点研究了物理层安全机制,主要工作如下:论文分析了基于无线信道特性的密钥生成机制的一般流程,主要包括信道探测、量化、密钥协商和保密增强四个步骤,并针对三种评估指标:不一致率,随机性和生成速率进行了深入研究。论文首先参考相关文献研究了时分双工(Time Division Duplexing,TDD)系统中密钥容量的推导,然后将其扩展到采用双向探测的频分双工(Frequency Division Duplexing,FDD)系统,推导出此时密钥容量的理论表达式。分析和仿真证明,基于FDD制式的密钥生成与TDD制式相比,其在探测过程中经历了两次信道,获取的密钥容量更大。基于理论分析,密钥的随机性来自信道,在慢变信道中密钥生成速率较低。因此论文研究了基于随机扰动的密钥生成速率提升技术,并针对随机扰动会导致协商量增加的问题,提出了基于混沌伪随机序列的密钥生成速率提升算法。该算法利用混沌映射对初值敏感的特点,将协商后的密钥作为混沌映射的初值,通过迭代生成足够的伪随机序列作为最终密钥串。针对密钥生成的量化环节,论文深入分析和讨论了多种具有代表性的算法,从有效性、复杂度和交互信息等角度对算法进行了评估。数字分析和仿真结果证明,相比其他量化算法,等概量化获得的比特串随机性强,且不需要牺牲生成速率和额外的信令传输,简单实用。论文参考TDD制式下理论密钥不一致率的推导,推广到FDD制式下,分析推导出多比特量化后理论密钥不一致率的闭式表达式,从公式可以看出增大保护间隔或减小量化阶数可有效降低密钥不一致率,数字仿真结果也验证了该结论的正确性。针对密钥生成的协商环节,论文研究了利用二分法查找纠错的Cascade协商算法,并仿真了该算法协商后的密钥不一致率和协商过程中需要交互的信息量,数字仿真结果表明,Cascade算法在低信噪比下也有良好的纠错性能,但是需要大量的信息交互。针对Cascade算法交互信息量较大的问题,论文深入研究了基于纠错码的协商算法,该类算法利用码字本身的纠错能力进行错误比特的纠正,需要交互的信息量更少,更易于实现。论文还进一步仿真对比了以汉明码、重复码和LDPC码为代表的纠错码协商算法,从复杂度和性能折衷的角度选择了重复码作为系统方案。论文结合前期的研究,设计了密钥生成系统的最终方案。论文选择了基于FDD制式的双向探测、基于改进小波变换的噪声抑制算法、等概量化、基于重复码的密钥协商,以及基于伪随机序列的密钥生成速率提升算法,联合形成了最终方案,并利用数字仿真和半实物平台对所提方案的性能进行了评估。最后论文回顾了全篇的工作,并对下一步的研究重点进行了总结。

侯焕鹏[3](2020)在《基于星地信道特性的物理层安全关键技术研究及实现》文中指出卫星通信网络技术在我国发展迅速,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随着星地通信系统规模增加,卫星通信网络用户越来越多,星地通信安全越发重要。传统的基于密码学的计算安全,由于计算机计算能力的提升而面临挑战。物理层安全通过结合无线信道特性保障安全传输,因安全性高而备受关注。论文从物理层出发,研究和实现基于星地信道特性的身份认证和密钥加密通信等安全传输关键技术。论文首先对星地通信信道特性进行分析,相比于地面传输链路,星地传输链路具有高延迟和强衰减等特性。星地信道存在直射路径,主径衰落服从Rician分布,参考经典5径低轨卫星信道功率延迟分布参数,建立多抽头延时信道模型。接着论文对星地安全通信身份认证技术进行理论研究,包括基于信道特性和基于水印信息的身份认证技术。论文首先分析星地安全通信场景,由于信道具有互易性与唯一性,可以建立基于信道特性的二元假设检验模型,提取信道特征值后,计算多维检验统计量进行身份判决。论文对恒虚警概率条件和最小化代价函数条件下的认证检测门限进行了理论分析和推导,并仿真验证,结果显示信噪比10dB时认证率在90%以上。论文接下来研究了基于正交频分复用(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OFDM)技术的数字扩频水印身份认证,仿真验证典型信道条件下认证率、水印误码率和数据误码率等性能指标,结果表明水印扩频码率越高和水印嵌入功率系数越大时,提取的水印误码率越低,相关性越高,认证性能越好。之后论文对星地安全通信密钥生成技术进行理论研究,主要包括密钥生成过程中信道探测、信号预处理、信道特征量化、密钥协商和保密增强等模块的经典算法。对于信道特征值降噪预处理,论文主要分析了基于有效路径选择和改进小波变换的两种算法处理前后密钥不一致率(Key Different Rate,KDR)变化,仿真结果显示对信道特征值降噪预处理后初始KDR降低5%以上。之后论文仿真验证了经典量化与协商量化算法和基于交互信息与基于纠错编码的密钥协商算法的性能,结果显示等概率量化随机性高,复杂度低,基于纠错编码协商的方式交互信息少,实现简单。在物理层安全关键技术的理论研究和仿真分析基础上,论文基于图形化编程软件LabVIEW(Laboratory Virtual Instrument Engineering Workbench)和软件无线电平台USRP(Universal Software Radio Peripheral)搭建了星地安全通信半实物试验平台,针对系统同步、身份认证、密钥生成等关键模块进行设计、仿真及实现。实物连接后测试结果证明,因非法方Eve信道与合法方Alice和Bod之间信道不一致,无法主动攻击和窃取信息,合法接收方识别发送方身份,业务数据得以安全传输。身份认证和密钥生成相关的实际测试性能曲线与理论仿真性能曲线差距在1dB以内,验证了星地安全通信系统具有身份识别和加密通信功能。

李彦龙[4](2020)在《等离子鞘套下自适应编码的研究与实现》文中提出航天器以高超声速在临近空间飞行过程中,在飞行器表面会产生厚厚的一层“等离子体鞘套”。等离子体鞘套会对入射的电磁波产生吸收、反射和散射,对测控通信信号产生强烈的干扰,会使飞行器与地面站之间传输的无线电信号发生衰减,导致通信的误码率加大,严重时甚至导致通信链路中断,形成“黑障”现象。现有的研究与实验表明,提高通信载波频率使其高于等离子体振荡频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弱等离子体对通信信号的衰减,但通信的误码率依然很大。在临近空间测控通信中,可靠的通信系统对飞行器的正常运作至关重要,尤其是载人航天器,良好的通信系统为航天飞行员的生命安全和国家的财产提供了重要的保证。然而在实际的飞行器测控通信中,信息的重要程度不尽相同,总有一些信息的重要程度高于其他信息,比如飞行器的飞行航向、飞行姿态等信息就比较重要,需要优先保证可靠传输。喷泉码作为一种新型的纠错编码,具有无码率性和前向纠错性等优点,适合等离子体鞘套这样的不稳定信道。本文从喷泉码编码入手,结合等离子体信道的测量和预估结果,对喷泉码LT编码方案和度分布函数改进,设计了自适应编码方案,并行了实验论证。本文主要完成以下几方面的工作:1、从通信调制体制的角度入手,在软件无线电平台下设计和实现了典型测控通信系统的调制体制,分别为GMSK调制和DQPSK调制,并在等离子体模拟产生装置下通过实验对比研究了等离子体对两种不同测控通信信号所产生的影响。2、针对大尺度变化的等离子体信道特性和对通信信号所产生的影响,引入了喷泉码LT编码,提出了自适应通信策略,自适应的基本依据是通过实时测量飞行器发射天线的电压驻波比来实现对信道进行预估和划分,并将结果实时反馈给发射机,发射机根据反馈结果,自适应调整编码策略,优先保证高优先级信息传输的可靠性。同时,针对动态等离子体信道,发展了伪码和交织编码技术,设计了“喷泉码LT码+校验+伪码+交织”的组合编码方案。3、根据建立的自适应通信系统模型,通过改进喷泉码LT编码方案来实时调整编码策略。并在在软件无线电平台GNU Radio下对分级LT编码、校验码、伪码和交织等编码进行了编程实现和测试,同时结合硬件平台USRP在地面上搭建了端到端的自适应通信原理样机。4、在实验室自研辉光放电装置和现有信道模拟机下模拟产生了等离子体信道,分别测试了自适应通信系统在不通频段(S/C/X频段)、不同调制体制和不同信息等级的实验。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在相同的编码方案和等离子体信道条件下,GMSK调制体制优于DQPSK调制方案。针对大尺度变化等离子体信道设计的自适应编码方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优先保证重要信息的可靠传输。但不能保证所有信息的可靠传输,更不能消除“黑障”现象。组合编码方案可以有效的利用动态等离子体信道的时隙资源,相较与单一编码方案,可以有效提高信息传输的可靠性。

高靖宇[5](2019)在《短波数据通信中分集及纠错技术的研究与实现》文中认为短波无线通信技术依赖于其强大的抗破坏能力,较高的地理适应性和较低的运营成本,通信距离远等优良特点,受到许多国家的重视,并且有快速发展的趋势。但是由于短波通过电离层反射传播,容易产生多径效应、多普勒频移和衰落现象,从而影响短波传输的性能。软件无线电的最终目的是集兼容性、开放性和可扩展性的通信平台,使系统的灵活性增大。软件无线电技术已经应用在很多领域,如我国的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将软件无线电思想和短波无线通信通过编程语言联系起来,实现两者的有机结合,使短波通信技术向数字化、网络化、宽带化发展。本次设计基于Windows操作系统,设计实现了短波通信系统发送端和接收端软件。系统在设计时应用软件无线电思想,将接收处理过程软件化,对调制解调功能和编译码函数进行模块化处理。首先,系统的调制方式为时频调制,纠错码为RS-Turbo级联码。其次,在系统测试时,通过对解调后的数据进行分集处理,得到测试数据。最后,使用仿真软件完成对瑞利信道的模拟,并输出经过不同信道参数处理后的消息序列。本文的主要工作有:短波通信系统发送和接收功能的实现,包括数据协议组装、时频调制解调、纠错码的编译码、分集测试等。针对短波通信设计了新的通信协议,完成了四层数据格式的封装。实现了纠错码RS-Turbo码的编码和译码功能,其中RS码为外码,Turbo码为内码。对纠错码的编译码原理和结构进行详细的分析和推导。设计了基于等增益合并的块等增益合并方式,有效的提高了系统的抗衰落性能。在整个软件实现过程中,设计了两个函数分别用于保存和显示波形数据,便于系统调试。最后对发送端软件和接收端软件进行了测试,并对测试结果进行了分析和对比。大量测试结果表明,软件可以正常运行;解调后的信号经过分集处理后的误码率比没有经过分集处理的误码率低,RS-Turbo级联码的性能比单个信道码的性能好;短波数据通信系统的性能良好。

程小枫,柳松,顾苏,田杰,倪磊[6](2018)在《基于软件无线电的RS纠错码的实现》文中认为针对软件无线电通信系统的信道编译码需要,给出了RS纠错码的实现方法。首先仿真验证了RS纠错码的有效性和纠错能力;其次搭建了一个软件无线电通信测试系统,着重给出了RS纠错码的软件化实现方法;最后利用上述搭建的软件无线电通信测试系统实际验证了RS编解码的纠错能力。

李荣春[7](2014)在《基于GPU的软件无线电并行算法与系统结构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信息化发展和科技进步,宽带无线通信正在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人们可以随时随地享受着无线通信带来的生活便利。但是通信协议的日新月异,需要移动终端需要支持多种通信模式,例如个域网、局域网、城域网、广域网。软件无线电可以实现在不改变硬件结构的情况下,可以支持多种通信模式和通信协议。在这些无线通信协议中,MIMO技术的信道容量与发射端和接收端的最小天线数成线性关系,这使得MIMO技术成为无线通信应用最广泛的技术之一。同时,OFDM技术由于较高的频谱利用率、能有效对抗无线信道多径衰落和易于实现的特点,也成为最不可或缺的无线通信技术。目前较为先进的无线通信协议都融入了MIMO技术和OFDM技术,形成MIMO-OFDM无线通信。无线通信由于实际需要,要求具备高速率、高保真、低延迟、多用户的特点,这就需要无线通信系统不仅仅具有较高吞吐率和处理能力,同时需要有较低的误码率。MIMO-OFDM无线通信物理层主要有三类算法:信道纠错编译码算法、OFDM算法、MIMO检测算法。本文在GPU平台上提出了细粒度软件无线电通信算法,并创造性地利用GPU构建了软件无线电实时通信系统。具体的讲,主要进行了如下研究:1)提出了以CPU为控制器、GPU为基带处理器的异构软件无线电平台Cu Sora。该平台将Sora无线电平台和GPU处理器相结合,利用Sora平台无线电前端和系统整体框架收发无线信号、完成MAC层的处理,同时利用GPU处理器对系统物理层进行处理,使得吞吐率和误码性能满足无线通信协议的要求。Cu Sora平台同时设计了MAC层控制器,可以完成多模式多标准协议通信的相互切换。2)提出了基于GPU的细粒度并行编译码算法和GPU加速器结构。本文针对目前较为常见的卷积码、Turbo码和LDPC码,分析了三种纠错码计算特性,针对GPU平台选择了合适的改进算法,分别提出了基于GPU的细粒度并行算法,在取得良好并行性的同时,利用有效的误码性能保护机制,降低并行算法对误码率的影响。本文利用Fermi架构的GPU处理器实现了三种纠错码的高吞吐率高误码性能编码器和译码器。相对于通用处理器实现,三种GPU译码器可以获得两个到三个数量级的性能提升,同时都优于目前其他同类的译码器。3)提出了基于GPU的细粒度并行OFDM算法和GPU加速器结构。本文针对目前较为常见的OFDM调制解调、同步、信道估计等常见OFDM算法,分析了三类算法的计算特性,分别提出了基于GPU的细粒度并行算法。并行算法在取得良好并行性的基础上,有效地保证了各个子载波携带样本信息的正确性和子载波之间样本信息的重组和交换。本文利用Fermi架构的GPU处理器实现了三类OFDM并行算法的加速器,采用了多种加速优化方法,相对于无线协议的实时吞吐率,GPU加速器最终吞吐率可以获得一到两个数量级的性能提升。4)提出了基于GPU的细粒度并行MIMO检测算法和GPU加速器结构。本文针对PIC MIMO检测算法,分析了该类算法的计算特性,提出了基于GPU的细粒度并行算法。算法在取得良好并行性的基础上,有效地还原了各个接收向量的复数样本信息。最后利用Fermi架构的GPU处理器实现了PIC检测并行算法的加速器。相对于通用处理器,GPU加速器可以获得两个数量级的吞吐率提升,同时优于目前其他MIMO检测器。5)提出并实现了基于GPU的软件无线电原型系统。本文针对目前通用的Wi Fi(802.11a)、Wi MAX(802.16d)无线通信协议,分析两种无线通信协议物理层的算法模块链路,提出了基于GPU的OFDM无线通信参数化软件无线电系统结构。本文利用上述基于GPU的物理层中典型编译码并行算法、OFDM并行算法和MIMO检测并行算法,组合实现两种通信协议的物理层;以Cu Sora平台为基础,设计并实现了基于GPU的软件无线电原型系统,实现实时无线传输。相对于Sora软件无线电系统,本文实现的软件无线电原型系统传输速率可取得10%到30%的提升。各个算法模块的吞吐率都普遍优于Sora无线电系统实现。同时,本文基于Cu Sora的无线电系统中各个模块性能优于目前其他CPU、DSP、FPGA平台实现的同类模块性能。

赖川[8](2012)在《软件无线电中的典型信道纠错码波形设计》文中指出随着新的无线服务和标准的稳定增长,具有专用硬件资源的单一用途设备已经不能满足用户的需求。软件无线电以其灵活性和开放性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青睐。与此同时,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信息可靠传输的要求不断增加,差错控制编码是其中的重要手段之一,有必要对软件无线电中的典型差错控制编码进行研究。为了满足信道编码码率和码型选择的灵活性,提供常用信道编解码方式,让使用者不需要关心其内部结构就能方便的应用,需要设计一些典型的信道纠错码波形组件来验证其可行性。首先,针对典型卷积码、BCH码和RS码的编译码结构,在不改变算法复杂度的情况下,提供多种码型选择,其中包括:(2,1,3)和(2,1,7)截短卷积码;(2,1,9)和(3,1,9)拖尾卷积码;(7,4)、(15,5)和(15,7)BCH码;以及(31,15)、(255,239)、(255,223)和(204,188)RS码;其次,运用Matlab中的m语言和Simulink链路进行仿真,来验证上述码型编译码结构的正确性和可行性;再次,基于模块化的思想,在VS2005的环境下对上述典型纠错码定义了软件接口,给出函数原型中参数列表的具体含义以及编码流程图,并开发具体的软件代码;最后,联合Matlab和VS2005对开发的模块化函数进行了功能和性能上的测试,测试结果与Simulink误码率仿真曲线相差不超过0.5dB。本文设计并开发了软件无线电下的典型信道纠错码波形组件,将波形中的典型信道纠错码组件独立成模块,完成信道编译码的软件开发。通过测试,与Simulink误码率仿真曲线相差不超过0.5dB。在viterbi译码的软件实现中,通过算法和软件的结合,使得译码效率提高了100倍;只需要提供必要的参数设置,就能够满足大多数情况的要求,为软件无线电独立模块化思想提供参考价值。

张京玲[9](2007)在《基于软件无线电新型纠错码的研究及其实现》文中研究指明软件无线电(software radio)是一个具有着标准化和模块化的硬件平台,无线通信系统的各种功能通过平台提供的软件或者可编程硬件系统来完成。软件无线电的主要特点是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和开放性。同时,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对信息传输可靠性要求不断提高,而纠错码技术是提高信息传输可靠性的一种重要手段,信道编码模块也是软件无线电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研究适合软件无线电系统中使用的信道编码技术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针对常用的循环纠错码,例如RS(Reed-Solomon)码等在软件无线电系统中译码实现较复杂的缺点,利用DSP和CPLD等可编程器件,设计了一种简单、易于实现的新型纠错码(因其类似于纽带计数器,故称之为纽带纠错码)-Tach纽带纠错码。Tach码编码时将信息码循环左移或右移得到的冗余码添加到信息码的后面。译码时以接收到的信息码的每一节进行编译还原出原编码,与接收码比较,选出码距最小的那一节码字来还原原信息码。同时,为了更有利于纠正突发错误,在译码时如果有连续一半以上节数的码字是符合编码规则的,则不再采用选出码距最小算法,而直接用这些节码字来还原原信息码。这样就大大提高其纠突发错误的能力。论文详细地介绍了Tach码的编译码原理和设计方法,对其最小码距和纠检错能力等重要指标进行了理论分析,并与工程中常用的BCH(Bose-Chaudhuri-Hocquenghem)码和RS码、汉明码(Hamming)三种码进行了纠错性能仿真比较。最后用MAX系列CPLD器件实现该编译器,同时与上述几种常用码进行实现复杂度比较。仿真和分析表明Tach纠错码译码简单,占用的存储器少,译码时间短,便于工程实现,适合在软件无线电系统信道编码模块中使用。

徐朝军[10](2006)在《RS码译码算法及其实现的研究》文中认为Reed-Solomon(RS)码是一类多元最大距离可分码,已广泛应用于现代数字通信、数据存储系统中。本文主要研究了RS码译码器中关键部件——有限域乘法器的优化设计以及RS码的低复杂度的软判决译码算法,包括以下内容:1、针对主流FPGA的结构特点,基于函数分解技术,提出了一种自动设计高速并行有限域乘法器的方法。该乘法器应用到RS码译码器中,可提高整个系统的工作频率。2、提出了一种复杂度为O (t 2)的关键方程求解算法,用于RS码的快速GMD译码。3、由各个符号对应的内插点子集中所有内插点的重度下限,给出了一种符号级可靠度量度;用Kotter-Vardy算法(KV算法)代替GMD算法中的纠错纠删译码器,提出了一种软GMD算法,有效地利用了KV算法内插步骤的中间结果,改善了译码性能。4、结合AWGN信道条件下常用调制方式的逐信号判决,提出了判决维的概念,并给出了其可靠度量度;提出了一种修正的Chase算法;推导了适用于多元码的最优性测试准则,用以降低译码复杂度。5、针对衰落信道条件下常用的M-PSK调制,综合考虑信道乘性干扰和加性噪声两方面的因素,给出了一种双重可靠度量度;提出了一种带删除的Chase算法,在译码性能和复杂度之间取得了比较好的折衷。

二、软件无线电中纠错码的设计与实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软件无线电中纠错码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传播环境的安全传输关键技术研究及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物理层身份认证技术研究现状
        1.2.2 物理层密钥生成技术研究现状
    1.3 论文主要内容及创新
    1.4 论文的结构与内容安排
第二章 单跳网络中基于信道特性的身份认证技术研究
    2.1 基于单一信道特征的身份认证
        2.1.1 基本原理与系统模型
        2.1.2 基于似然比检验的认证方案
        2.1.3 理论虚警率与漏检率分析
        2.1.4 数字仿真及分析
    2.2 基于多维信道特征联合的身份认证
        2.2.1 基本原理与系统模型
        2.2.2 基于二维信道量化的认证方案
        2.2.3 理论虚警率与漏检率分析
        2.2.4 数字仿真及分析
    2.3 基于信道与设备特征联合的身份认证
        2.3.1 基本原理与系统模型
        2.3.2 一种典型的频偏估计算法及分析
        2.3.3 基于联合检验统计量的认证方案
        2.3.4 理论虚警率与漏检率分析
        2.3.5 数字仿真及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双跳网络中基于信道特性的身份认证技术研究
    3.1 双跳网络中基于信道特性的身份认证模型
    3.2 改进的似然比检验认证方案
        3.2.1 似然比检验
        3.2.2 基于大数判决的改进方案
    3.3 理论虚警率与漏检率分析
        3.3.1 理论虚警率
        3.3.2 理论漏检率
    3.4 基于认证性能最优的功率分配方案
        3.4.1 优化问题建模
        3.4.2 目标函数的上界
        3.4.3 近似最优解
    3.5 数字仿真及分析
        3.5.1 基于大数判决的认证方法与似然比检验比较
        3.5.2 理论虚警率与检测概率验证
        3.5.3 最优门限验证
        3.5.4 最优功率分配验证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物理层安全通信系统实现
    4.1 基于信道特性的物理层密钥生成方案
        4.1.1 基本原理
        4.1.2 系统流程
    4.2 试验平台搭建
        4.2.1 实现平台介绍
        4.2.2 部件与连接
        4.2.3 多设备同步
    4.3 系统链路设计
        4.3.1 传输架构
        4.3.2 系统帧结构
        4.3.3 主要参数设计
        4.3.4 处理流程
    4.4 身份认证测试
        4.4.1 试验平台中身份认证的实现
        4.4.2 测试环境与方法
        4.4.3 测试结果
    4.5 密钥生成测试
        4.4.1 试验平台中密钥生成的实现
        4.4.2 测试环境与方法
        4.4.3 测试结果
    4.6 业务传输性能测试
        4.6.1 传输速率测试
        4.6.2 传输质量测试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本文总结
    5.2 下一步研究方向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硕士期间的研究成果

(2)基于信道特性的密钥生成关键技术研究及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密钥容量研究
        1.2.2 密钥生成机制研究
    1.3 基于信道特性的密钥生成系统基本原理
        1.3.1 密钥生成机制描述
        1.3.2 评价指标描述
    1.4 论文结构及内容安排
第二章 基于信道特性的密钥容量分析
    2.1 基于TDD制式的密钥容量理论推导
    2.2 基于FDD制式的密钥容量理论推导
    2.3 慢变信道下密钥生成速率提升技术
        2.3.1 基于信道随机加扰的密钥生成速率提升
        2.3.2 基于伪随机数的密钥生成速率提升
    2.4 数字仿真和分析
        2.4.1 不同制式下密钥容量仿真对比
        2.4.2 基于伪随机序列的密钥生成速率提升方案性能研究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信道特性的密钥生成中量化方法研究
    3.1 经典标量量化算法研究
        3.1.1 等概量化算法
        3.1.2 CQG量化算法
        3.1.3 CQA量化算法
        3.1.4 数据仿真及分析
    3.2 基于K均值聚类的矢量量化算法研究
        3.2.1 基本K-means量化算法
        3.2.2 补偿K-means量化算法
        3.2.3 数据仿真及分析
    3.3 典型量化算法不一致率分析
        3.3.1 TDD制式下基于单比特量化的不一致率分析
        3.3.2 FDD制式下基于多比特量化的不一致率分析
        3.3.3 理论密钥不一致率公式验证
    3.4 本章小节
第四章 基于信道特性的密钥生成中协商算法的研究
    4.1 Cascade密钥协商算法
        4.1.1 二分法协商
        4.1.2 Cascade协商算法
    4.2 基于纠错码的协商方案
        4.2.1 基于汉明码的协商方案
        4.2.2 基于重复码的协商方案
        4.2.3 基于LDPC码的协商方案
    4.3 数值仿真和分析
        4.3.1 协商后的密钥不一致率
        4.3.2 协商算法交互信息量仿真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信道特性的密钥生成总体方案设计
    5.1 密钥生成总体方案设计
        5.1.1 方案选择
        5.1.2 实施步骤
    5.2 数字仿真及分析
    5.3 实现验证
        5.3.1 LabVIEW及USRP介绍
        5.3.2 密钥生成测试
        5.3.3 测试结果
    5.4 本章小节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本文总结
    6.2 下一步研究方向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硕士期间的研究成果

(3)基于星地信道特性的物理层安全关键技术研究及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物理层安全技术发展
        1.2.1 物理层身份认证技术研究现状
        1.2.2 物理层密钥生成技术研究现状
    1.3 星地通信信道综述
        1.3.1 星地信道传输特性
        1.3.2 星地通信信道模型
    1.4 论文的结构与内容安排
第二章 基于星地信道特性的物理层身份认证技术研究
    2.1 物理层身份认证技术综述
        2.1.1 身份认证方案综述
        2.1.2 身份认证总体流程
    2.2 基于信道特性的身份认证
        2.2.1 基于假设检验的认证模型
        2.2.2 多种认证检测门限理论分析及推导
    2.3 基于水印信息的身份认证
        2.3.1 基于扩频的水印认证原理
        2.3.2 基于OFDM的扩频水印认证方案设计
    2.4 身份认证仿真及分析
        2.4.1 典型信道条件下基于信道特性的认证性能分析
        2.4.2 典型信道条件下基于水印信息的认证性能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星地信道特性的物理层密钥生成技术研究
    3.1 密钥生成技术综述
        3.1.1 密钥生成流程
        3.1.2 密钥生成性能评价指标
    3.2 密钥生成关键技术研究
        3.2.1 信道探测
        3.2.2 信号预处理
        3.2.3 信道量化
        3.2.4 密钥协商
        3.2.5 保密增强
    3.3 密钥生成仿真及分析
        3.3.1 信号预处理算法仿真
        3.3.2 信道量化算法仿真
        3.3.4 密钥协商算法仿真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物理层安全通信系统实现
    4.1 物理层安全通信系统试验台介绍
        4.1.1 LabVIEW及 USRP简介
        4.1.2 物理层安全通信系统实现原理
    4.2 物理层安全通信系统关键模块设计
        4.2.1 系统帧结构设计
        4.2.2 系统同步设计
        4.2.3 身份认证方案设计
        4.2.4 密钥生成方案设计
    4.3 物理层安全通信系统测试
        4.3.1 系统参数
        4.3.2 测试环境
        4.3.3 测试结果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本文主要工作及贡献
    5.2 下一步工作建议及研究方向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硕士期间的研究成果

(4)等离子鞘套下自适应编码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对照表
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4 本文的结构安排
第二章 理论基础
    2.1 等离子体信道特性
        2.1.1 等离子体的主要参数
        2.1.2 等离子体信道下电波传播特性
    2.2 喷泉码技术简介
        2.2.1 喷泉码的基本思想
        2.2.2 典型喷泉码
    2.3 软件无线电基本理论
        2.3.1 信号采样理论
        2.3.2 多速率信号处理
        2.3.3 数字变频理论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软件无线电平台下不同通信调制体制的设计与实现
    3.1 软件无线电平台简介
        3.1.1 软件平台GNU Radio
        3.1.2 硬件平台USRP
    3.2 GMSK调制方式的设计与实现
        3.2.1 GMSK调制与解调原理
        3.2.2 GMSK在 GRC下的设计与实现
    3.3 DQPSK调制方式的设计与实现
        3.3.1 DQPSK调制与解调原理
        3.3.2 DQPSK在 GRC下的设计与实现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等离子鞘套下基于软件无线电平台的自适应通信系统设计与实现
    4.1 等离子鞘套下基于GNU Radio的自适应通信方法
        4.1.1 系统模型设计
        4.1.2 分级LT编码
        4.1.3 分级LT译码
    4.2 编码模块的设计及GNU Radio平台下的实现
        4.2.1 GNU Radio信号处理模块的结构
        4.2.2 分级LT编解码在GNU Radio下的编写
        4.2.3 CRC的生成、校验以及实现
        4.2.4 伪随机序列及实现
        4.2.5 交织与去交织以及实现
        4.2.6 帧同步协议及实现
    4.3 自适应通信系统的搭建
        4.3.1 系统总体结构
        4.3.2 发射机结构
        4.3.3 接收机结构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等离子体信道下的实验验证及结果分析
    5.1 等离子体信道下自适应通信系统实验验证
        5.1.1 实验目的
        5.1.2 实验环境
        5.1.3 实验方案
    5.2 实验结果及分析
        5.2.1 通信调制体制为DQPSK
        5.2.2 通信调制体制为GMSK
        5.2.3 组合编码实验结果
        5.2.4 实验结论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工作总结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5)短波数据通信中分集及纠错技术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短波通信和软件无线电的研究现状
        1.2.1 短波通信的研究现状
        1.2.2 软件无线电的研究现状
    1.3 论文结构和安排
2 短波通信相关技术原理
    2.1 短波传输原理
        2.1.1 短波传播途径
        2.1.2 影响短波传输的因素
    2.2 时频调制技术
        2.2.1 时频编码的配置
        2.2.2 时频编码器
        2.2.3 时频译码器
    2.3 纠错控制编码
        2.3.1 RS码编译码原理
        2.3.2 Turbo码编译码原理
        2.3.3 RS码和Turbo码级联码
    2.4 分集合并技术
    2.5 本章小结
3 发送端软件设计实现
    3.1 数据存储的软件实现
    3.2 RS码编码的软件实现
    3.3 Turbo码编码的软件实现
    3.4 数据格式组装成报文的软件实现
    3.5 本章小结
4 接收端软件设计实现
    4.1 时频解调的软件实现
        4.1.1 采样率变换模块
        4.1.2 相关运算模块
        4.1.3 低通滤波模块
        4.1.4 似然判决模块
    4.2 Turbo码译码的软件实现
    4.3 RS码译码的软件实现
    4.4 本章小结
5 软件整体测试及分析
    5.1 发送端软件测试
    5.2 接收端软件测试
    5.3 分集测试
    5.4 程序运行结果分析与总结
6 工作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6)基于软件无线电的RS纠错码的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RS纠错码的基本概念
2 RS纠错码的仿真
    2.1 仿真流程
    2.2 仿真结果
3 基于软件无线电的RS纠错码的实现
    3.1 软件无线电通信系统
    3.2 RS纠错码的软件实现
        3.2.1 RS纠错码的类结构
        3.2.2 RS编码算法的软件实现
        3.2.3 RS译码算法的软件实现
4 RS纠错码的性能测试
    4.1 测试方法
    4.2 测试结果
5 结束语

(7)基于GPU的软件无线电并行算法与系统结构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列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无线通信的发展及分类
        1.1.2 软件无线电
        1.1.3 软件无线电平台研究现状及挑战
        1.1.4 MIMO-OFDM无线通信
    1.2 主要研究内容及贡献
    1.3 论文结构
第二章 基于GPU的软件无线电平台Cu Sora
    2.1 通用软件无线电平台研究现状
    2.2 Sora软件无线电平台
        2.2.1 硬件结构
        2.2.2 软件框架
        2.2.3 Sora的不足之处
    2.3 GPU体系结构与CUDA
        2.3.1 CUDA
        2.3.2 GPU程序执行方式
    2.4 Cu Sora软件无线电平台
        2.4.1 硬件结构
        2.4.2 软件框架
        2.4.3 MAC层设计
        2.4.4 物理层设计
        2.4.5 Cu Sora物理层GPU加速设计流程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GPU的细粒度并行编译码算法
    3.1 信道纠错码
    3.2 基于GPU的细粒度并行卷积编码算法
        3.2.1 卷积编码
        3.2.2 并行性分析
        3.2.3 基于GPU细粒度并行算法
        3.2.4 实现结果
    3.3 基于GPU的细粒度并行Viterbi译码算法
        3.3.1 Viterbi译码器研究现状
        3.3.2 并行性分析
        3.3.3 基于GPU的细粒度并行算法
        3.3.4 GPU优化策略
        3.3.5 实现结果
    3.4 基于GPU的细粒度并行Turbo译码算法
        3.4.1 Turbo码及译码算法
        3.4.2 并行性分析
        3.4.3 误码保护机制
        3.4.4 基于GPU的细粒度并行算法
        3.4.5 实现结果
    3.5 基于GPU的细粒度并行LDPC译码算法
        3.5.1 LDPC码及译码算法
        3.5.2 LDPC译码器研究现状
        3.5.3 并行性分析与基于GPU的细粒度并行算法
        3.5.4 实现结果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GPU的细粒度并行OFDM算法
    4.1 研究背景
        4.1.1 OFDM技术
        4.1.2 OFDM的算法与结构
    4.2 基于GPU的细粒度并行OFDM星座映射算法
        4.2.1 OFDM星座映射
        4.2.2 并行性分析
        4.2.3 基于GPU的细粒度并行算法
        4.2.4 实现结果
    4.3 基于GPU的细粒度并行OFDM帧同步算法
        4.3.1 帧同步算法
        4.3.2 并行性分析
        4.3.3 基于GPU的细粒度并行算法
        4.3.4 实现结果
    4.4 基于GPU的细粒度并行OFDM信道估计算法
        4.4.1 信道估计算法
        4.4.2 并行性分析
        4.4.3 基于GPU的细粒度并行算法
        4.4.4 实现结果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GPU的细粒度并行MIMO检测算法
    5.1 研究背景
        5.1.1 无线MIMO技术
        5.1.2 无线MIMO系统模型
        5.1.3 无线MIMO检测算法
    5.2 基于GPU的细粒度并行PIC检测算法
        5.2.1 PIC检测算法
        5.2.2 并行性分析
        5.2.3 基于GPU的细粒度并行算法
        5.2.4 实现结果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GPU的软件无线电原型系统
    6.1 研究背景
        6.1.1 MIMO-OFDM无线通信协议
        6.1.2 典型MIMO-OFDM通信协议
    6.2 原型系统设计和实现
        6.2.1 协议复杂度分析
        6.2.2 基于GPU的参数化实现
    6.3 实验性能分析
        6.3.1 实验设置
        6.3.2 吞吐率
        6.3.3 误码性能
        6.3.4 宏测试集吞吐率
    6.4 性能比较
        6.4.1 与CPU实现相比
        6.4.2 与Sora实现相比
        6.4.3 与其他GPU实现相比
        6.4.4 与DSP实现相比
        6.4.5 与FPGA实现相比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8)软件无线电中的典型信道纠错码波形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论文内容及章节安排
第二章 软件无线电与信道编码技术现状
    2.1 引言
    2.2 软件无线电概述
        2.2.1 软件无线电的国内外发展现状
        2.2.2 软件无线电的特点
        2.2.3 SCA 软件体系构架
    2.3 卷积码概述
        2.3.1 卷积码性质
        2.3.2 卷积码编码算法
        2.3.3 维特比译码算法
    2.4 循环码概述
        2.4.1 BCH 和 RS 码简介
        2.4.2 循环码编码算法
        2.4.3 循环码译码算法
    2.5 小结
第三章 典型信道纠错码波形组件设计
    3.1 引言
    3.2 典型信道纠错码组件划分
        3.2.1 组件端口设计
        3.2.2 典型卷积码组件
        3.2.3 典型 BCH 码组件
        3.2.4 典型 RS 码组件
    3.3 典型卷积码模型
        3.3.2 重建编码结构
        3.3.3 重建译码结构
    3.4 典型循环码模型
        3.4.1 码型变换计算方法
        3.4.2 重建编码结构
        3.4.3 重建译码结构
    3.5 算法仿真及分析
        3.5.1 截短典型卷积码
        3.5.2 拖尾典型卷积码
        3.5.3 二进制典型循环码
        3.5.4 非二进制典型循环码
    3.6 小结
第四章 典型信道纠错码波形组件的软件实现
    4.1 引言
    4.2 伽罗华域(GF)的编码电路
        4.2.1 参考模型
        4.2.2 软件接口
        4.2.3 可移植性
    4.3 典型纠错码编码流程图及软件接口
        4.3.1 重建典型卷积码
        4.3.2 重建典型循环码
    4.4 小结
第五章 集成测试及结果分析
    5.1 引言
    5.2 测试方法及流程
        5.2.2 测试环境
        5.2.3 测试用例
    5.3 典型卷积码组件测试
        5.3.1 误码率
        5.3.2 执行时间
        5.3.3 时间优化
    5.4 典型循环码组件测试
        5.4.2 误码率
        5.4.3 执行时间
    5.5 小结
第六章 结束语
    6.1 本文总结及主要贡献
    6.2 下一步工作的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9)基于软件无线电新型纠错码的研究及其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的意义和背景
    1.2 软件无线电系统概述
        1.2.1 无线电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1.2.2 软件无线电的产生和概念
        1.2.3 软件无线电的国内外发展状况
        1.2.4 软件无线电的结构特点
    1.3 纠错码技术概述
        1.3.1 纠错码技术的概念
        1.3.2 纠错码技术的发展经历
        1.3.3 软件无线电中纠错码的研究现状
    1.4 论文的研究内容与组织安排
第二章 信道编码理论与循环码编译系统
    2.1 编码基本理论
        2.1.1 信道编码定理
        2.1.2 有限域(Galoias域)
        2.1.3 信道编码的基本概念(分组码)
    2.2 循环码编译系统
        2.2.1 循环码的性质
        2.2.2 BCH码和RS码简介
        2.2.3 循环码编码算法
        2.2.4 循环码译码算法
        2.2.5 循环码的不足之处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新型纠错码Tach码编译算法
    3.1 Tach码编码系统
        3.1.1 Tach码编码设计的思路
        3.1.2 Tach码编码算法
    3.2 Tach码译码系统
        3.2.1 Tach码译码设计的思路
        3.2.2 Tach码译码算法
    3.3 Tach码性能的理论分析
        3.3.1 Tach码的归属
        3.3.2 Tach码的最小码距
        3.3.3 Tach码纠检错能力
        3.3.4 Tach码的违例码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Tach码与常用纠错码性能比较
    4.1 仿真模型和方案
    4.2 纠随机错误性能仿真分析
        4.2.1 编写m函数仿真
        4.2.2 仿真结果分析
        4.2.3 利用Simulink模型库仿真
    4.3 纠突发错误性能仿真分析
        4.3.1 纠突发错误仿真
        4.3.2 仿真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Tach码编译器硬件设计与实现
    5.1 Tach码编译器硬件选择平台和接口设计
        5.1.1 硬件平台选择
        5.1.2 Tach编码器接口
        5.1.3 Tach译码器接口
    5.2 编码器设计方案
        5.2.1 Tach编码器时序分析
        5.2.2 Tach编码器电路结构
    5.3 译码器设计方案
        5.3.1 Tach译码器时序分析
        5.3.2 Tach译码器电路结构
    5.4 编译码器的逻辑仿真与性能比较
        5.4.1 Tach编码器逻辑仿真
        5.4.2 Tach译码器逻辑仿真
        5.4.3 Tach编码器的性能仿真测试方案
        5.4.4 Tach码与常用纠错码实现复杂度的比较
    5.5 本章小结
总结及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10)RS码译码算法及其实现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信道编码定理及信道容量
        1.1.1 Shannon信道编码定理
        1.1.2 带限AWGN信道的信道容量
        1.1.3 数字调制AWGN信道的信道容量
        1.1.4 硬判决译码和软判决译码的信道容量
    1.2 信道编码理论与技术的发展历程及应用
    1.3 REED-SOLOMON码的发展及研究现状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论文安排
第二章 REED-SOLOMON码及其译码算法
    2.1 RS码
        2.1.1 RS码的定义
        2.1.2 RS码的码重分布
        2.1.3 RS码的译码性能
    2.2 RS码的硬判决译码算法
        2.2.1 RS码的伴随式译码器
        2.2.2 RS码的表单译码算法
    2.3 RS码的软判决译码
        2.3.1 可靠度量度
        2.3.2 纠错纠删译码
        2.3.3 GMD算法
        2.3.4 Chase-II算法
        2.3.5 Koetter-Vardy算法
    2.4 小结
第三章 有限域乘法器的优化设计
    3.1 有限域概论
        3.1.1 有限域基础
        3.1.2 有限域乘法器
    3.2 FPGA的基本结构及其逻辑综合
        3.2.1 FPGA的基本结构
        3.2.2 FPGA的逻辑综合
    3.3 有限域乘法器的优化设计
        3.3.1 可行逻辑子函数的最优性分析
        3.3.2 有限域乘法器的函数分解
        3.3.3 有限域乘法器函数分解的几个优化准则
        3.3.4 设计实例
        3.3.5 常用域上乘法器的综合结果
    3.4 小结
第四章 连续纠错纠删译码
    4.1 引言
    4.2 快速GMD算法
        4.2.1 s删除译码
        4.2.2 最大定位多项式对及其性质
        4.2.3 最大定位多项式对更新算法
        4.2.4 关键方程求解算法
        4.2.5 复杂度分析
    4.3 软GMD算法
        4.3.1 低复杂度的重度指配算法
        4.3.2 软GMD译码
        4.3.3 可靠度量度
        4.3.4 复杂度分析
        4.3.5 仿真结果
    4.4 小结
第五章 CHASE译码
    5.1 引言
    5.2 AWGN信道条件下修正的CHASE算法
        5.2.1 可靠度量度
        5.2.2 修正的Chase算法
        5.2.3 最优性测试准则
        5.2.4 仿真结果
    5.3 衰落信道条件下的带删除的CHASE算法
        5.3.1 系统模型
        5.3.2 双重可靠度量度
        5.3.3 带删除的Chase算法
        5.3.4 仿真结果
    5.4 小结
第六章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研究成果

四、软件无线电中纠错码的设计与实现(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传播环境的安全传输关键技术研究及实现[D]. 陶涛.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2]基于信道特性的密钥生成关键技术研究及实现[D]. 缑景霞.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3]基于星地信道特性的物理层安全关键技术研究及实现[D]. 侯焕鹏. 电子科技大学, 2020(12)
  • [4]等离子鞘套下自适应编码的研究与实现[D]. 李彦龙.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20(05)
  • [5]短波数据通信中分集及纠错技术的研究与实现[D]. 高靖宇. 大连海事大学, 2019(06)
  • [6]基于软件无线电的RS纠错码的实现[J]. 程小枫,柳松,顾苏,田杰,倪磊. 航天电子对抗, 2018(01)
  • [7]基于GPU的软件无线电并行算法与系统结构关键技术研究[D]. 李荣春.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14(11)
  • [8]软件无线电中的典型信道纠错码波形设计[D]. 赖川. 电子科技大学, 2012(01)
  • [9]基于软件无线电新型纠错码的研究及其实现[D]. 张京玲. 中南大学, 2007(05)
  • [10]RS码译码算法及其实现的研究[D]. 徐朝军.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06(05)

标签:;  ;  ;  ;  ;  

软件无线电纠错码的设计与实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