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大规模贸易战难

中美大规模贸易战难

一、中美难打大规模贸易战(论文文献综述)

韩笑[1](2021)在《十八大以来的中美关系研究(2012-2020)》文中提出通过对中美关系40多年发展的历史进行梳理,总结中美关系发展的经验和特点,指出中美的博弈不仅是中美之间的事情,更是关乎世界的和平、稳定和发展。十八大之后,中美关系出现了建交以来最大的变量,面对美国霸权主义及对中国发展的遏制态势,中国方面提出了大量建设性意见。无论是奥巴马的第二任期内对中美关系的调整,还是特朗普在经贸领域的“全面竞争”,中国始终保持积极主动的态度,既不怕美国的挑衅,又能积极利用国际规则,维护自身发展的权利。中美两国之间的竞争虽然常态化,但中美之间相互依存度的高度复杂性奠定了两国间的合作依然是主流。总之,中美之间应该本着对世界负责、对地区负责、对国家负责的态度,夯实中美两国间未来发展的战略合作基础,加强合作,共同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增进人民的福祉。

赵中超[2](2020)在《远山洁净厂房建设项目质量管理研究》文中认为洁净厂房是电子产品制造业必不可少的,洁净厂房的运行质量直接影响电子产品的良率。我国集成电路投资额从2016年开始进入了快速增长通道,特别是在新型显示器OLED面板行业,预计至2025年复合增长率可达到80%以上。相关研究机构预测,2020年我国洁净室行业市场规模将达到1000亿以上。然而,我国的洁净厂房建设项目现行的质量管理模式难以满足半导体洁净厂房的厂务运行要求。在洁净厂房建设过程中遗留的一些质量隐患到了实际的运行阶段才得以暴露,给洁净室的长期运营造成了很多困扰并且影响了产品的良率。因此,对洁净厂房项目建设过程的质量管理进行深入研究并提出相应的管理对策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本文基于远山洁净厂房建设过程中的质量管理活动,从项目的组织模式、各利益相关方的质量管理活动等方面着手,运用全过程质量管理、质量三部曲等理论,查找出了洁净厂房建设项目在质量管理体系、质量管理制度特别是业主单位在项目的质量管理中扮演的角色等方面存在的质量管理的漏洞。运用资料分析法和实地调研法对存在的质量管理的症结和缺陷分析研究,从业主单位在质量管理过程中的角色定位、各利益相关方的利益博弈、外部环境、EPC总承包单位等方面总结了远山洁净厂房项目在质量管理中的缺陷,并针对这些质量管理缺陷提出了相应的质量管理办法和对策。本论文基于业主单位在洁净厂房建设过程中的质量管理活动,突破以往基于施工单位进行质量管理研究的现状,以项目整个建设期内的全过程质量管理问题为研究对象。针对性的提出了重新确立业主在质量管理上的主导地位、明确质量目标、强化环境管理、完善质量管理组织体系等管理方法和对策,这些质量管理的对策可以在未来远山洁净厂房二期建设项目进行跟踪验证并完善,也可以为其它同类项目的质量管理提供了借鉴和参照。

刘艳[3](2020)在《L石材公司国际市场营销战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天然石材一直以来都是国内外建筑装修中不可缺少的装饰材料。我国有丰富的石材矿产资源,近十几年中,石材行业发展十分迅速。国际市场对中国天然石材的需求也一直呈逐年增加趋势。然而,近几年由于全球经济危机,国内生态环境整治,资源、劳动力等成本大幅上涨以及国际贸易摩擦增多等因素,我国天然石材的出口量出现些许下滑。处于复杂多变的国际市场营销环境中,L石材公司如何立足于国际市场,采用何种国际市场营销战略,并组合什么样的营销策略,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凸显优势和提高国际市场占有率,是L公司亟需考虑的问题。需要将国际市场营销战略上升到用发展的眼光对国际市场的行业发展趋势有敏锐洞察力,从而运用各成熟营销理论工具,创新国际市场营销战略和相搭配的营销策略组合。本论文以L石材公司为研究对象,梳理了 L石材公司目前国际市场营销现状,发现L公司的缺少明确企业定位、客户过于集中、目标客户分类不明晰和国际营销渠道过于大一的问题,并对这些问题进行探究,发现其最大的原因是缺乏有助于企业长期发展的国际目标市场战略;为了帮助L石材公司解决这一问题,论文通过PEST理论模型对L石材公司国际市场营销环境进行分析;从国际石材市场需求和其竞争者两方面分析国际石材市场竞争环境;进而剖析了 L石材公司内部的资源和能力;针对L石材公司的国际目标市场我们采用了 STP方法进行了细分,根据企业的现有资源选择目标市场及客户类型,并为了更专业高效的定位选定的两类目标客户,而提出L石材公司的“双品牌”国际市场营销战略;并在该战略的基础上用“4Ps”分别制定出两个品牌各自的国际市场营销策略;最后为了 L石材公司“双品牌”国际市场营销战略和策略的实施,对L石材公司内部的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管理、风险防控和企业文化五个方面提出一系列保障措施。本论文的L石材公司国际市场营销战略研究,希望能够帮助公司在国际市场竞争中抢占更多国际市场份额,为公司以后在复杂的国际营销环境中制定长远企业战略目标提供参考;同时也希望对其他以石材出口为业务的企业在如何扩大国际市场方面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意义。

周京艳,李楠欣,张惠娜,吴晨生[4](2020)在《混合战争背景下的情报工作展望》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意义]以多主体参与、突破领域限制、融合多种手段为特征的混合战争给情报工作带来巨大的挑战。混合战争背景下,需要审视情报工作面临的问题,思考解决的方案。[方法/过程]介绍了混合战争理论的发展与实践,分析了混合战争的特征及其给情报工作带来的影响,探讨了未来情报工作的发展方向和路径。[结果/结论]面向混合战争,情报工作需要在情报理念、情报生产力、情报共同体构建等方面提升情报工作能力。

李国亮[5](2020)在《毛泽东抗日国际统一战线思想研究》文中指出毛泽东抗日国际统一战线思想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为遏制和最后击败德意日法西斯的侵略扩张,在反对国际绥靖主义、争取苏联及世界人民援助、推动英美加入反法西斯国际统一战线、发展东方各民族反侵略统一战线等的过程中形成的统一战线思想。它是在马克思主义国际统战理论的指导下,在吸收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统战思维及中国国内革命实践的经验、教训后,形成的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和时代特征的国际统战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国际统战理论中国化的重要成果。毛泽东抗日国际统一战线思想的形成有其特定的理论渊源和实践基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国际统一战线的理论是其理论内核、根系基础。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统战智慧则是其内在气质、文化土壤。国民革命时期、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特别是抗日战争时期国内统战工作的经验、教训为其提供了实践基础。此外,毛泽东抗日国际统一战线思想也并非一成不变,在国际、国内局势的变动及相互作用下,它的形成、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从瓦窑堡会议召开到《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其思想具体表现为拥护国际和平阵线,反对德日意侵略阵线;从《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到苏德战争爆发,其思想表现为组织国际反帝统一战线;从苏德战争爆发到中国抗日战争胜利,其思想体现为重建、坚持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太平洋战争爆发前,由于英法在远东均有保全殖民地的意图,美日在经贸上又有密切往来,这些国家对日本的侵略扩张皆采取了妥协与绥靖的态度。从批评美国孤立主义者“不应隔岸观火”、批评英国张伯伦政策的必然结果就是“搬起石头打自己的脚”,到揭露英日东方慕尼黑阴谋是完全损人利己的“坐山观虎斗”,再到揭穿、反对日美策动的东方慕尼黑新阴谋、严密关注美日谈判进程,奉劝美国不应与日本订立任何妥协,上述一系列实践均体现了毛泽东在国际安全问题上期望各国能够同舟共济,反对以邻为壑。抗战时期,毛泽东正确处理了同苏联、共产国际的关系。首先,终止从属关系,实现独立自主。随着延安整风运动的开展,中共党内独立自主的政治路线得以树立和巩固,其与共产国际及苏联的关系呈现出逐渐弱化的趋势(尽管这种弱化并不妨碍双方继续保持基于相同意识形态而产生的特殊关系)。其次,毛泽东也极为关注苏德战局的发展,并根据苏德战况灵活调整国共关系。抗战时期的国、共、苏、美三国四方是处在一种相互咬合的链条关系中。这一链条包含三个要素:欧战态势、日苏关系、国共关系。作用机制则为:欧战态势影响日苏关系,日苏关系又进而影响国共关系。因此,毛泽东关注苏德战况就是关注中共自身的生存、发展状况。再次,毛泽东在对苏联及共产国际开展的国际统战活动中突出体现了坚持爱国主义基础上的国际主义。在苏德战争期间,毛泽东在力所能及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向其提供了情报和军事等方面的援助。最后,毛泽东抗日国际统一战线的重心经历了由苏到美、由美到苏的转换过程,表明毛泽东抗日国际统战思想并非缺乏现实主义的逻辑。抗战时期,毛泽东对美国的认知随局势的变化而不断发生改变。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毛泽东对美国的形象认知实现了由帮凶到盟友的转变。皖南事变后,美国在调解国共冲突上的举动一度给毛泽东留下了良好的印象,由此他逐渐将国际统一战线的重心置于美国,不仅主动邀请中外记者团及美军观察组来延,而且在军事、政治上与之展开密切合作,取得了一些成果。中共七大期间,随着美国对华政策日趋反动,毛泽东的对美统战策略也随之发生转变,即由刚开始的团结为主、斗争为辅转为斗争为主、团结为辅。抗战时期毛泽东也十分重视发展东方各民族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并揭示出中国民族解放经验对其他国家革命具有重要引领、示范作用。此外,他还关心、支持、指导在华日本人民开展反战斗争,不仅阐述了运动的必要性、可能性、发展规律,而且提出了一系列争取日本士兵及宽待俘虏的办法,并大力援助日共领导人野坂参三来华开展反战工作。抗战时期毛泽东关注国际政治、军事局势乃是一种常态,他的很多决策都基于此。本文选取了三个极富代表性的案例来对此进行分析。第一,认同、支持同盟国的反法西斯世界战略。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国民党、社会舆论围绕反法西斯世界战略问题展开过数次论战,借此可管窥这三种声音在当时社会的横向互动、竞争。此外,本文在论证毛泽东对欧洲第二战场开辟问题的关注时,特别就中共“今年打垮德国,明年打垮日本”口号的出台、调整、废止,中共中央与各根据地的互动过程作了详细考察,揭示出了抗战时期中共决策、执行机制的复杂性。第二,关注、回应同盟国高层会议。抗战时期,面对同盟国间的高层互动,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并未沉默,其在关注、评论的同时,于决策层面也给出了相应的应对之策。第三,关注、参与联合国创建事宜。本文通过考察毛泽东对联合国创建过程中的一系列标志性事件的评价,论证了中国共产党对联合国创建所做出的努力和贡献。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作为世界反法西斯的重要力量登上国际舞台,面对国际形势剧变,毛泽东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经验、原则灵活运用到抗日国际统一战线的构建、实施中,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理论创新。具体而言,其方法论原则可概括为:既要广泛联合,又要区别对待;以必要的斗争,求必需的团结;坚持原则性,讲究灵活性;立足自力更生,努力争取外援;坚持爱国主义基础上的国际主义;两条统一战线,相互促进配合。毛泽东通过建立、驾驭抗日国际统一战线,为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的生存、发展及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营造了有利的外部环境,也为中国共产党在国际舞台纵横捭阖、折冲尊俎提供了正确的战略指导。具体而言,其历史意义可概括为:打破国民党的封锁及谣言,扩大了中共的国际影响力;抑制国民党反共摩擦,维护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中共争取到了外援,加速了抗战胜利进程;战略配合盟军作战,加速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进程;为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外交积累了经验、培育了人才、奠定了基础。新时代条件下,争取有利外部环境的共同诉求使得我们今天学习借鉴毛泽东抗日国际统一战线思想成为必要。毛泽东抗日国际统一战线思想中蕴含的外交智慧及方法论原则为新时代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原则性指导,也为新时代谋求合作共赢,促进地区和平提供启发性思考,更为当前应对美国贸易霸凌主义提供方法论支撑。因此,回顾研究毛泽东抗日国际统一战线思想,为新时代处理错综复杂的国际关系,把握世界前进大势提供了重要启示。

李季[6](2020)在《习近平新型国际关系理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作为崛起中的最大发展中国家逐渐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不断为国际关系的发展提供创新性的中国方案。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基于对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的判断,认为中国外交大有作为,明确了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新思路,致力于走出一条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提出了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习近平新型国际关系理论具有深厚的思想渊源与坚实的实践基础,这一理论继承马克思恩格斯国际关系思想与中国历任领导集体的外交思想和国际关系理论,立足于当前国际环境与中国国情。这一理论结合中国特色发展道路,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遵循坚决维护国家核心利益的主权原则、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的价值原则、坚持互利互惠的利益原则,积极实施“一带一路”倡议,积极推进与各方关系的全面发展的实践的展开,推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实践,提升发展中国家的国际话语权,明确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习近平新型国际关系理论的提出标志着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进入一个新时代,不仅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学说,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思想和国际关系理论,更是为推动世界和平发展大环境的形成提供了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为“中国梦”的实现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孙立鹏[7](2019)在《中美在多边贸易体制改革中的合作与竞争》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特朗普执政以来,美国贸易保护主义、经济民粹主义显着升温,单方面挑起对华贸易摩擦,导致中美经贸关系处于40年来最难掌控的十字路口。两国旧有经济关系已破局,新的互动尚在形成之中。中美合作与竞争不仅聚焦双边经济领域,也寓于多边国际规则重塑、贸易体制改革进程之中。当前,世界贸易组织既面临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又蕴含着改革机遇。中美关于改革的具体问题分歧凸显、利益碰撞不断加剧,规则与秩序之争趋白热化。但同时,两国均认为世界贸易组织改革势在必行。若中美化解双边分歧或可助力世界贸易组织改革与多边合作,实现多赢结果。

林诠[8](2019)在《解读7月宏观经济数据 理性面对经济下行压力》文中研究说明7月宏观经济数据验证了7月底政治局会议定调的"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其中,7月工业增加值降幅创1992年以来最低。根子当然出在需求不振上。从基建看,作为重要领先指标的大型挖掘机销量已经同比转负,反映出交通运输领域投资增长乏力。而从房地产看,7月房地产投资增速

张金艳[9](2019)在《经济法视域下我国技术创新的国家干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作为驱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内生要素,技术创新不仅是现代生产力的重要表现,更是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引发产业革命的重要内核,在新技术革命时期,尤其如此。虽然技术创新的主要参与和推动力量是企业等市场主体,但创新的持续推进离不开必要的国家干预。历次工业革命无不彰显国家在技术创新中的重要干预色彩,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实则以科技创新为内核的核心竞争力之争。2018年备受关注的中美经贸摩擦不仅仅是单纯的国际经贸摩擦,更是两国之间创新能力的博弈;不仅是技术之战,更是法律之战。迈克尔·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亦表明,在创新驱动经济发展阶段,企业技术创新和政府作用都是构建一国竞争优势的重要因素。制度创新决定技术创新,技术创新引领经济发展离不开相应的制度创新与有力保障。创新必需的良好法治、竞争、文化等营商环境的营造不仅是国家干预经济运行的重要目的,更是其干预的重要表现。经济法作为促进和保障经济健康、协调发展之法,对经济运行的介入和调节使命决定了其内含的国家干预本质。在众多法律制度领域,经济法在有效链接政府与市场、实现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中的重要规范与保障作用无可取代。经济法语境下的国家干预既是尊重市场经济规律的谦抑性干预,又是以整体经济利益最大化为目的的适度干预。经济法既能对技术创新行必要的促进、激励与保障作用,又能以其特有的规制功能引领技术创新朝向合理化方向发展,通过激励与规制双重维度的作用发挥,彰显其在创新驱动发展时期经济发展促进法的本质。本文立足于全球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时代背景和我国创新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求,基于技术创新的生产力本质和国家干预经济运行的经济职能,在经济法视域下考察技术创新的国家干预问题,意图在经济法国家干预理念与制度保障下,正确界定技术创新领域国家干预的最优体制保障、最佳界限厘定等,在促进技术创新与防范技术风险的双重维度充分彰显经济法在技术创新国家干预中的制度作为。这既是对技术创新与经济发展的必然因应,亦是经济法自身制度创新的应有之义。本文共有五章,沿着基础理论——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基本研究与论证逻辑进行展开。具体如下:第一章为技术创新的国家干预与经济法:理论与因应。该章试图建构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与视域勾连。第一节首先从技术创新及其国家干预的基本内涵展开,界定了本文研究范畴下的主要概念。本文的技术创新是以企业为主体、涵盖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以及产业化运营全链条的完整经济行为,国家对其干预建立在弥补或修复市场失灵、防范技术风险等基础之上。文中的国家干预并非广泛意义的国家干预,而是以政府等经济管理主体为主的政府干预行为,与政府干预具有概念统一性。这里的概念解读与限定意在与经济法视域下国家干预经济运行的基本研究语境与范畴保持一致。接着梳理了技术创新的基本理论,回顾比较了不同阶段技术创新理论中相应国家干预元素的变迁,试图解构论文中技术创新领域国家干预的由来及演进。第二节重点梳理了技术创新国家干预的不同理论分支,为论文研究技术创新的国家干预问题奠定直接理论基础。本节对相关理论的梳理与介绍主要从国家干预技术创新的不同维度进行分类,首先从激励、引领、促进技术创新的国家干预视角,重点介绍了技术创新国家干预的市场失灵理论和市场创造理论。根据传统的国家干预理论,技术创新领域国家干预的必要性主要源于该领域市场失灵的存在。技术创新因其明显的知识外溢性、高风险性等特征使其具有不同于一般市场失灵的特点与表现,决定了不同的国家干预需求。在对技术创新领域传统市场失灵理论梳理与阐述的基础上,论文接着对近年来西方非主流经济学关于技术创新领域的“市场创造理论”进行了介评与分析,意在拓宽本文技术创新国家干预的理论支撑。市场创造理论对于技术创新领域的国家干预解读超出了一般意义上国家干预的诱因与范畴,将国家在新技术革命时期技术创新领域的相应超强规划与干预解读为弥补或修复市场失灵之外的市场创造的内容。这也是近年来在非主流经济学领域备受关注的全新观点,其在技术创新领域“企业家型国家”的角色定位的确反映了现代国家在新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中的重要作用。无论该理论是否超越了传统意义上国家干预的市场失灵理论,其对印证技术创新领域国家干预的不可或缺都有所裨益。其次从防范技术风险、保障国家经济安全的干预视角,重点介绍了技术创新国家干预的风险社会理论和负责任创新理论,意在从规制与约束技术创新负面效应的角度,为技术创新国家干预的另一维度寻找理论支撑。现代社会充满了风险,其中技术创新尤其是新技术迅速发展带来的风险更加难以预估。技术创新作为一把双刃剑,其在具有促进经济发展典型正外部性的同时,亦会因技术成果的滥用带来诸如环境污染、经济秩序失范、危及经济安全等负外部性,甚至会挑战道德、伦理与法律等。国家必须进行一定程度的干预,对技术创新带来的风险进行预防与消弭,敦促技术创新主体进行负责任创新。而无论是风险社会理论还是负责任创新理论,其实都暗含了必要的国家干预需求。而其中不当的国家干预与规制本身又可能成为新的风险源泉,因此必须将这种国家干预纳入法制的框架,以避免其干预在消弭市场失灵的同时,产生新的干预失败问题。这种需求就与经济法本身的国家干预本质具有天然的契合性,因此,论文最后介绍了经济法语境下的国家干预理论,为本文经济法语境下研究技术创新的国家干预问题建立自然的理论衔接。经济法作为国家干预本国经济运行之法,本身就具有对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进行双重矫治与匡正的内在功能,技术创新的国家干预作为国家干预经济运行的必要组成部分,自然与经济法的国家干预理论具有天然契合性。论文分别从国内外经济法概念与代表性经济法国家干预理论的视角诠释该理论的主要内容。以上相关理论建立了经济法视域下技术创新国家干预的完整理论架构,也奠定了全文研究与论证的维度与基调。第三节针对技术创新的国家干预与经济法之间的因应重点着墨,亦是本文论证的重要铺垫,主要在于解决从经济法视域下审视与论证技术创新国家干预的必要性。技术创新会影响制度创新,推动其不断发展完善;而制度创新又进一步保障与规范技术创新。论文主要基于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之间的协调互动关系,为接下来论证技术创新与经济法之间的因应奠定基础。技术创新尤其是新技术革命直接推动经济法的发展,同时经济法的基本特征、功能及回应性品格也决定其回应技术创新及其国家干预的必然性。经济法不仅要在技术创新过程中不断回应与调适、完善自身,更应以其必要的创新与发展,保障技术创新在安全、有效的制度环境中运行。论文主要从经济法的经济性和现代性特征、经济法促进发展之法的使命以及经济法之风险防范与规制法功能等三个方面论证经济法与技术创新的国家干预之间的必然回应关系。以上对经济法与技术创新及其国家干预之间关系的论证再次夯实本文研究的范畴与语境。第二章为经济法视域下我国技术创新国家干预之现状。该部分是论文研究的实证逻辑起点,目的在于通过对我国技术创新及其国家干预现状的分析,探寻其中存在的问题及瓶颈。第一节主要论述了我国技术创新体制发展的不同时期、取得的主要成就及存在的问题。经过多年科技体制改革与发展,我国技术创新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就,正在逐步跨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但是仍然具有较大的提升空间。机制体制尚需完善、自主核心技术依然缺乏、距离创新型国家标准还有差距等,这些均制约国家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同时也对相应国家干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第二节重点论述了我国促进技术创新相关国家干预的现状,从国家干预技术创新的第一个维度展开。本节首先论述了促进技术创新国家干预及经济法规制的正当性。促进技术创新几乎是所有国家干预技术创新的首要目的,也是国家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基本体现,主要在于通过克服技术创新过程各环节存在的市场失灵问题,更好激励和促进技术创新与发展。在技术创新的基础研究、共性技术研发、应用研究、技术开发与扩散以及市场进入等不同阶段,存在的市场失灵及相应国家干预需求是不同的,因此国家介入的程度与手段也应有所区别。经济法作为规范国家干预经济运行之法,理应通过其促进经济发展的相关规范在促进技术创新的国家干预过程中发挥其重要保障作用。论文接着阐述了促进技术创新国家干预的相关政策及具体举措。主要梳理了我国不同时期的科技创新政策与产业政策。此处的国家干预政策主要表现为国家层面的战略、规划等顶层制度设计,也属于广义上的经济法律规范范畴。在国家干预技术创新的主要举措方面,论文分别从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为主的营商环境优化,加大财税、金融支持力度,优化政府采购支持,中小企业创新激励,主导或引导产学研协同创新等实践层面展开,意在说明及国家在技术创新领域的积极作为。最后重点论述了促进技术创新领域的具体经济法律制度的现状。首先梳理了激励技术创新及成果转化的专门法律制度安排与相关经济立法。在专门法律制度安排领域,本文主要列举了与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相关的具体法律,重点围绕《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新修订部分的“市场导向”亮点进行了详细解读。在相关经济法律制度部分,本文重点围绕激励技术创新的宏观调控法律制度安排和维护技术创新市场竞争秩序的法律制度安排两个维度进行列举与介绍。前者主要体现为财政、税收、金融、政府采购、促进企业技术创新领域的相关法律规范,后者则主要是反垄断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市场规制法律规范,主要在于呈现经济法在促进技术创新领域的制度保障现状和基本样貌。第三节重点从国家干预技术创新的技术风险防范维度呈现我国经济法在防范技术风险领域的立法及制度现状。首先是对防范技术风险国家干预及经济法规制的正当性分析,论文从技术风险的定义出发,介绍了技术风险的不同成因、危害与不同分类。本文的技术风险主要是指技术应用过程中结合经济、政治等社会因素产生的外部风险或负外部性,并非指技术研发过程中因其不确定性产生的内部风险,该风险类型是促进技术创新国家干预过程中着力规避的对象。接着再次重申经济法对其进行规制的正当性。第二部分重点介绍了目前技术风险防范领域国家干预的政策及立法体现。由于促进技术创新的国家干预政策在所有技术创新政策中占据绝对优势地位,技术风险防范的政策内容异常薄弱,因此本部分与相关经济立法一并阐述与呈现。第三章为经济法视域下我国技术创新国家干预之困境,亦是本文的问题提出部分。该部分共分为三节,每一节呈现一个较为突出的困境或问题,为下文的针对性对策解决提供论证的对应框架。第一节从目前科技创新体制角度论述技术创新国家干预的困境。重点围绕现行体制下的主体同构与政策协调问题展开。体制是否顺畅直接关乎国家干预技术创新的效果,现行体制下的干预主体众多之累、协调沟通之困及政策弥合之惑均是制约干预效果与成本的重要因素,也是文章着力研究、探讨与试图解决的重要问题,意在通过干预体制优化下主体的同构、政策的弥合等为解决经济法视域下技术创新的国家干预扫清主体不统一与干预效果掣肘之困。科技与经济发展的深度融合不仅是创新驱动发展之基本要义,更是经济法与技术创新国家干预进行勾连的重要背景。在科技经济深度融合过程中,科技、经济等不同干预主体之间的协调与配合甚至是深度融合必要且迫切。现有体制下,与技术创新相关的国家干预主体涵盖了科技、经济等众多管理部门,看似国家对技术创新支持与鼓励的全面覆盖,但也会呈现出干预主体繁多、机构烦冗的困扰。在国家一贯主张并力促科技与经济发展深度融合背景下,当前科技与经济管理平行体制下的干预主体沟通、协调之困无疑会阻碍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的步伐,这也是导致我国长期以来科技与经济“两张皮”的重要原因。文章从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的提出及必要性入手,分析了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下技术创新国家干预主体之间的协调与政策联动之困。第二节重点探讨了技术创新国家干预的界限厘定之困。国家干预界限或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问题是经济学和经济法学研究中历久弥新的话题,由于二者之间的界限始终难以准确界定,因此在技术创新领域依然具有探讨与研究的必要。在促进技术创新的国家干预方面,依然因干预越位、缺位并存对干预适度的把握造成困扰。在防范技术风险的相关干预领域,也存在监管与创新之间的平衡难题。技术创新过程中的国家干预越位或缺位其实就是干预失灵的问题,对其进行充分预警有利于尽可能减少干预失败造成的损失或成本,尤其在促进技术创新的举国体制下,过度的产业政策激励未必产生应有的效果。本节最后一部分以光伏和新能源领域的产业政策实施为例,探讨了目前对技术创新国家干预失败的预警不足之困,为下文进一步思考相应的经济法矫治对策进行铺垫。第三节为技术创新国家干预的经济法律制度不足之困。本节是在第二章经济法制度现状基础上,进一步从促进技术创新与防范技术风险的双重维度探讨经济法律制度的不足之处。目前虽然有关于促进和规制技术创新的经济法律制度,但是相关制度还很不完善,防范技术风险、新兴产业规制等领域亟需补缺。第四章为美国、日本技术创新国家干预之借鉴。本文重点选择美国和日本两个典型创新型国家作为蓝本,通过对两国不同科技经济发展和国家干预传统下技术创新领域国家干预及其立法的介绍评价,为我国经济法视域下技术创新国家干预的体制保障、界限厘定及经济法律制度完善提供启示与借鉴。论文前两节分别围绕美国和日本的技术创新及国家干预进行介评,分别梳理了两国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不同时期的国家干预及立法。美国虽然历来具有市场自由主义的悠久传统,对国家干预具有天然的排斥和反感,但是美国崛起与创新之路却始终伴随国家干预的影子,其在新技术革命时期的“企业家型国家”角色更为彰显,不同时期的科技政策与立法一直是其国家干预的体现和保障。美国自工业革命以来就是在政府与市场协同共进下依靠技术创新的力量逐步实现其经济的迅速崛起。日本虽然也属于资本主义创新型国家,并且和美国一样经历了早期经济复苏与发展过程中市场换技术的阶段,但是日本的引进、消化、吸收到自主创新之路却与较强的国家干预紧密相随,其一路发展过来的经济社会环境和国家干预传统与我国比较相似。日本这种政府主导的经济发展模式和广泛存在的产业政策对我国的创新型国家建设与经济改革与发展更加具有启示与借鉴意义。第三节重点总结美国、日本技术创新的国家干预及立法对我国的启示。首先,无论是倾向于市场自由的美国还是重产业政策的日本,在以技术创新为内核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均离不开不同程度的国家干预,而科学完善的科技创新体制是其创新成功的重要保证。其次,美国和日本在创新型国家建设和发展过程中的国家干预是以充分尊重市场为前提的适度干预,国家干预与市场自由相得益彰、游刃有余,所有相关干预手段和措施均是基于市场失灵修复或必要领域的市场塑造和引领。美国和日本均重视对政府干预失败的预警,为尽量减少政府失灵,美国一直秉承市场优先、经济自由的悠久传统,对国家干预保持一定的忌惮和谨慎;日本为汲取创新领域相关产业政策的失败,也在不断调整干预力度与模式。再次,完善的法律制度是两国实现技术腾飞与经济跨越的重要保障。两国不仅高度重视促进技术创新的国家干预及立法,还注重对技术创新与发展过程中相应经济风险防范的立法规制,以保障技术创新驱动经济发展的同时,尽量降低野蛮技术创新带来的经济、道德、伦理风险与秩序失范。这些均对我国相应国家干预提供了有益启示与借鉴。第五章为经济法视域下我国技术创新国家干预之完善。本章为论文的对策篇,亦是论文着力追求的创新之处,论文针对前文提及的问题,在进行域外借鉴的基础上逐一进行完善。第一节为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下的干预体制优化,与前文提及的第一个突出问题相对应。论文认为,解决技术创新国家干预体制之困的关键是应积极探索科技与经济管理体制的大部制改革,通过进一步优化、整合科技与经济管理部门,使其具备从技术研发到投入市场、转化为产业的全链条技术创新管理与干预能力,避免因现行科技、经济管理体制相对分立下出现的干预低效问题。论文首先提出了科技与经济管理体制的大部制改革探索,介绍了大部制改革的含义及我国历次改革的概况,指出了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的现实需求和地方科技与经济管理大部制改革的探索等改革的内在动力和改革的基础,同时分析了改革面临的困境,进而提出了深度推进的具体措施等。由于大部制改革的推进并非一蹴而就,在现行体制下关键是解决好现有干预主体以及相关干预政策之间的协调与联动问题,论文针对以上问题亦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在现行体制下,尽量加强相关干预主体之间的沟通与协调,通过建立相应的沟通协调机制,降低干预的沟通成本问题;加强政策实施之间的协调与配合,减少政策实施中的掣肘与低效问题。第二节为我国技术创新国家干预边界的正确厘定。分别从应客观审视技术创新领域国家干预之边界、正确把握技术创新国家干预之限度、预警及矫治技术创新国家干预失灵等三个方面进行论述。第一部分内容为对技术创新领域国家干预之边界的客观审视。文章主要从坚守市场失灵弥补之边界,正视引领、塑造市场的超强干预之边界和探索技术风险防范之边界三方面展开。首先,技术创新是以企业等市场主体为主的自发行为,动力主要源于自身利益最大化实现的需要,放松管制、减少干预是技术创新所需的最佳外部环境。产业革命与转型是技术创新的最终归宿,只有尊重市场规律的谦抑干预、适度干预,才能真正突出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激发企业的创新活力。其次,国家在基础研究和重大技术、关键技术创新领域的超强引领与干预必不可少,意在发挥其“企业家型国家”角色,这也和我国建构型、过渡型的市场经济体制相契合。再次,在抑制、消弭、防范技术创新风险和保障经济安全领域,国家亦负有重要的干预责任,文章强调了对技术风险防范领域国家干预的强化与重视,不仅与前文的风险社会及负责任创新理论因应,又与文章促进技术创新与防范技术风险的双重经济法律制度设计进行呼应。第二部分为正确把握技术创新国家干预之限度。首先论述了技术创新领域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基本互动规则,接着阐述了技术创新领域国家干预的适度原则,该部分主要结合经济法国家适度干预原则进行论证。适度干预或需要干预其实是对国家干预界限的一种笼统却又相对灵活的表达,适度其实就是为了避免干预的越位或缺位问题。政府失灵的存在更需要国家在干预经济运行中始终保持谦抑的品格,以需要国家干预作为介入经济运行的边界标准。引领、主导型超强干预抑或以尊重市场为前提的谦抑、必要干预均以正确发挥技术创新驱动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为己任。本部分对适度干预的必要性、判定原则、判定标准及适度把握等进行了阐述。国家干预的界限与限度掌握不好,极易产生国家干预失败。第三部分重点论述了技术创新国家干预失败的预警及矫治。首先论述了国家干预失败的含义、原因及表现。在对一般意义上国家干预失灵进行界定与论述的基础上结合技术创新领域对其表现进行阐述。国家干预失灵或政府失灵问题一直以来都是不可回避但却难以有效解决与矫治的问题,技术创新领域亦是如此。本节最后一部分提出了相应的矫治方案。首先论述了公共选择学派关于政府失灵的一般矫治手段。但是无论是改革宪政、财政立宪还是引入公共部门的竞争与激励机制均非经济法视域下能够解决的问题。文章接着从立法、执法、司法及社会监督等方面简要论述了技术创新领域国家干预失败的综合矫治对策。经济法视域下的矫治与匡正主要借助于经济法律制度的建构与完善,将国家干预技术创新的行为纳入经济法律制度框架本身即是一种矫治,也是经济法对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双重矫治功能的重要体现。因此,文中技术创新国家干预失灵的经济法矫治其实就是通过相应的经济法律制度设计将其干预行为纳入法制的框架,也为文章最后一节经济法律制度完善埋下伏笔。第三节为我国技术创新国家干预的经济法律制度完善,呼应论文提出的最后一个问题,主要解决经济法视域下技术创新国家干预的制度完善问题。本节共有三部分内容,首先结合目前技术创新国家干预领域的政策与法律现状、困境,进一步强调了加强经济法制度建设的重要性,其实技术创新国家干预的经济法律制度既是广义的国家干预技术创新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对其干预行为的一种规范与保障。接着呼应全文关于技术创新国家干预的基本维度,分别从促进技术创新与防范技术风险的双重维度展开对经济法律制度完善与创新的论述。前者主要论述了财政、税收、金融、政府采购、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等领域相关法律制度和反垄断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竞争法律制度的完善,更好发挥经济法在弥补市场失灵,促进、激励创新方面的作用;后者则从防范新技术发展下共享经济、金融科技、人工智能产业、基因技术应用等新业态、新经济相应风险维度,通过相应市场监管或规制法律制度的创新或完善,发挥经济法通过必要的国家干预以防范相应经济风险、保障国家经济安全的作用。其中贯穿了国家干预过程中对鼓励创新与必要监管、创新主体私益与社会公共利益兼顾、创新自由与国家安全等兼顾的综合平衡与考量,亦对新技术革命时期政府、市场与社会等多元共治下的国家干预定位进行思考。结论部分再次重申关注与研究经济法视域下技术创新国家干预的重要性,并对未尽研究进行展望。要充分发挥经济法在促进、鼓励技术创新与有效防范、规制相应技术风险中的重要作用,就必须合理厘定技术创新国家干预的界限,正确把握干预的限度,对干预失灵进行充分预警并进行相应的矫治,同时还应关注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下的干预体制优化与主体同构问题。只有遵循制度创新保障和决定技术创新的规律,对经济法进行相应的制度创新与完善,才能在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和创新驱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过程中,不负经济法促进发展之法的使命。

王莉[10](2019)在《关于《人民日报》对特朗普报道的研究》文中提出2017年1月20日,唐纳德·特朗普(以下简称特朗普)正式就任美国总统,成为美国史上最年长、最没有从政经验的总统。自上任以来,特朗普一直是新闻媒体关注的焦点。基于此,本文选取2017年1月20日至2018年11月9日期间,《人民日报》关于特朗普报道作为研究样本,对其进行量化与质化分析。首先,本文对样本报道的篇幅、消息来源、主题、基调等类目以及标题、导语、细节、后果、评价等结构组成部分进行分析,以获知样本报道的整体情况。其次,本文对各主题样本报道涉及的具体议题进行分析,以获知样本报道着重呈现哪些议题以及这些议题在怎样的“框架”下被呈现。最后,本文对内政表现、外交表现、外界支持度等特朗普媒介形象类目以及相关高频用语进行分析,以获知样本报道呈现出的特朗普形象。研究发现,样本报道总体较为客观中立,并体现了《人民日报》的政治意识与大局意识。在报道版面方面,多数样本报道居于国际版,居于头版的样本报道均涉及中美关系;在报道体裁方面,样本报道形式多样,以消息与通讯为主;在消息来源方面,样本报道采用多方引证的方式,以体现其客观性;在报道主题方面,样本报道聚焦外交领域,尤其是中美关系;在图式结构方面,样本报道较少包含主观色彩浓厚的结构组成部分。总体上看,《人民日报》在涉及内政的样本报道中主要建构了“问题”框架,在涉及外交(除中美关系外)的样本报道中主要建构了“分歧”框架,在涉及中美关系的样本报道中主要建构了“友好”框架。此外,《人民日报》在样本报道中主要塑造出“受质疑的打破常规者”“逐利的美国至上主义者”“善变的强硬派务实者”的特朗普形象。

二、中美难打大规模贸易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美难打大规模贸易战(论文提纲范文)

(1)十八大以来的中美关系研究(2012-2020)(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目的与研究价值
        (一)选题目的
        (二)选题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述评
    三、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一)研究方法
        (二)创新之处
第一章 十八大之前中美关系回顾
    第一节 十八大之前中美关系发展历程
        一、战略合作期(1979 年至1988 年)
        二、战略调试期(1989 年至2000 年)
        三、机遇与竞争并存(2001 年至2012 年)
    第二节 十八大之前中美关系特点
        一、中美关系在战略态势上波动中前行
        二、中美双边互动关系上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对称性
        三、中美双边关系性质上存在高度的复杂性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十八大以来中美关系新变化
    第一节 十八大以来中美关系新变化的表现
        一、奥巴马第二任期的中美关系(2012 年至2016 年)
        二、特朗普政府时期的中美关系(2017 年至2020 年)
    第二节 十八大以来中美关系新变化的原因
        一、美国认为中国经济发展对其利益带来巨大冲击
        二、美国担心霸权地位不保
        三、美国改造中国的愿望落空
        四、美国担心失去科技优势
        五、美国对中国影响力的担忧
    第三节 十八大以来中美关系新变化的特点
        一、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差异凸显
        二、美国频打“台湾”牌遏制中国发展
        三、经贸关系竞争加剧
        四、地区问题成为中美两国间不确定因素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美关系的经验总结及前景展望
    第一节 中美关系的经验总结
        一、牢牢掌握两国关系的大方向
        二、建设性地管控分歧
        三、积极主动构建两国关系
        四、继续发挥元首外交的作用
    第二节 中美关系未来展望
        一、合作共赢仍然是两国关系主流
        二、摩擦和竞争将“常态化”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2)远山洁净厂房建设项目质量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项目的研究背景
        1.1.1 半导体洁净厂房项目的发展和应用
        1.1.2 半导体洁净厂房项目质量管理的重要性
    1.2 项目的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的研究现状
        1.3.2 国内的研究现状
        1.3.3 文献综述
    1.4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第2章 质量管理相关理论
    2.1 质量管理理论
        2.1.1 质量管理的内涵
        2.1.2 质量管理的特点
        2.1.3 质量管理的影响因素
        2.1.4 质量管理的有效手段
    2.2 全过程质量管理
        2.2.1 项目前期质量管理
        2.2.2 项目执行期质量管理
        2.2.3 项目后期质量管理
第3章 远山洁净厂房建设的质量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
    3.1 远山洁净厂房项目概况
        3.1.1 远山项目总体概况
        3.1.2 项目采用的建设管理模式
        3.1.3 项目质量管理目标
    3.2 远山洁净厂房建设项目建设质量管理的现状
        3.2.1 项目的施工组织构架
        3.2.2 项目的质量管理程序及流程
        3.2.3 项目的施工质量标准
    3.3 远山洁净厂房建设项目建设中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
        3.3.1 各利益相关方协调难度大
        3.3.2 项目所在地的外部环境复杂性
        3.3.3 承包单位内部质量管理问题
第4章 远山洁净厂房项目建设质量管理问题原因分析
    4.1 项目各利益相关方的利益博弈对项目质量管理影响的分析
        4.1.1 前期未建立业主方主导项目管理地位
        4.1.2 业主与各利益相关方的质量管理行为不一致
        4.1.3 项目各利益相关方质量目标不明确
        4.1.4 项目各利益相关方质量管理职能不明确
        4.1.5 项目各利益相关方的质量管理流程可操作性差
    4.2 外部环境对项目质量管理影响的分析
        4.2.1 市场竞争加剧利润降低
        4.2.2 人力成本高
        4.2.3 施工机械(材料)管理差
        4.2.4 项目所在地自然环境的影响
    4.3 施工单位内部质量管理对项目质量管理影响的分析
        4.3.1 质量管理体系不完备
        4.3.2 管理能力和经验不足
        4.3.3 技术人才缺乏
第5章 管理对策及预期效果
    5.1 管理对策
        5.1.1 确立业主的主导地位并分解落实质量管理责任
        5.1.2 做好预防排除外部干扰
        5.1.3 完善质量管理体系加强质量管理过程控制
    5.2 预期效果
        5.2.1 前期合理优化项目设计
        5.2.2 规范项目招投标行为
        5.2.3 保证工程质量和进度有机统一
        5.2.4 实行全过程质量管理和控制
第6章 结论和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3)L石材公司国际市场营销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
    1.4 创新点
第2章 理论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天然石材产品概念界定
        2.1.2 国际市场营销的相关概念界定
        2.1.3 国际市场营销战略的概念
    2.2 国际市场进入理论
    2.3 国际市场营销理论
        2.3.1 国际市场营销战略
        2.3.2 国际市场营销组合策略
    2.4 石材企业国际市场营销相关研究综述
第3章 L石材公司国际市场营销的现状与问题
    3.1 L石材公司简介
    3.2 L石材公司国际市场营销现状分析
        3.2.1 出口额变化分析
        3.2.2 出口产品结构分析
        3.2.3 客户集中度分析
        3.2.4 客户所在国家分布分析
        3.2.5 出口订单索赔情况分析
    3.3 L石材公司国际市场营销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3.3.1 缺少明确的企业定位
        3.3.2 客户过于集中
        3.3.3 目标客户分类不清晰
        3.3.4 单一的国际营销渠道
第4章 L石材公司国际市场营销环境分析
    4.1 国际石材市场营销环境分析
        4.1.1 政治环境
        4.1.2 经济环境
        4.1.3 社会文化环境
        4.1.4 技术环境
    4.2 国际石材市场竞争环境分析
        4.2.1 国际石材市场需求分析
        4.2.2 国际石材市场竞争者分析
    4.3 L石材公司内部资源能力分析
        4.3.1 L石材公司的内部资源
        4.3.2 L石材公司的内部能力
    4.4 L石材公司内外部竞争环境条件态势分析(SWOT)
第5章 L石材公司的国际市场营销战略制定
    5.1 L石材公司国际市场细分
        5.1.1 国际市场依据客户类别细分
        5.1.2 国际市场依据地理因素细分
    5.2 L石材公司国际目标市场选择
        5.2.1 北美市场高端工程类客户和中端分销商客户
        5.2.2 欧洲市场高端工程类客户和中端分销商客户
        5.2.3 中东市场高端工程类客户
        5.2.4 日韩市场高端工程类客户
        5.2.5 澳大利亚市场中端分销商客户
        5.2.6 东南亚市场中端分销商客户
        5.2.7 L石材公司国际目标市场选择总结
    5.3 L石材公司国际目标市场定位
        5.3.1 工程类高端客户和中端分销商客户的定位
        5.3.2 “双品牌”定位
    5.4 L石材公司国际市场营销策略设计
        5.4.1 产品策略
        5.4.2 价格策略
        5.4.3 渠道策略
        5.4.4 促销策略
第6章 L石材公司国际市场营销战略实施保障措施
    6.1 财务管理保障措施
    6.2 人力资源保障措施
    6.3 信息管理保障措施
    6.4 风险防控保障措施
    6.5 企业文化保障措施
第7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4)混合战争背景下的情报工作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混合战争”理论的发展与实践
2 “混合战争”带给情报工作的挑战
    2.1 情报工作内容和对象复杂化,单一领域的情报工作寸步难行
    2.2 社交媒体情报工作日益重要,冲击传统的情报认知
        第一,信息战进攻阶段的情报工作。
        第二,信息战防御阶段的情报工作。
3 面向未来的情报工作
    3.1 树立总体安全观和大情报观,提高情报工作的综合能力
    3.2 提高情报生产力,确立情报优势
    3.3 加强国际情报合作,构建情报工作共同体
    3.4 打好情报持久战

(5)毛泽东抗日国际统一战线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一)选题缘由
        (二)选题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概况述评
        (一)涉及毛泽东抗日国际统一战线思想的相关史料
        (二)涉及毛泽东抗日国际统一战线思想的相关研究
    三、研究思路及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相关概念界定
    五、创新之处
第一章 毛泽东抗日国际统一战线思想的理论渊源与实践基础
    第一节 对马克思主义国际统一战线理论的继承发展
        一、马克思、恩格斯:“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二、列宁:“全世界无产者和被压迫民族联合起来!”
        三、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国际统战理论的继承发展
    第二节 对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统战智慧的借鉴吸收
        一、借鉴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联盟”思想
        二、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而不同”理念
    第三节 对中国共产党国内统战工作经验与教训的科学总结
        一、对大革命时期建立国共合作统一战线经验教训的汲取
        二、对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左”倾错误的批判总结
        三、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思想与实践的借鉴发挥
第二章 毛泽东抗日国际统一战线思想的演进历程
    第一节 拥护国际和平阵线,反对德日意侵略阵线(1935 年 12 月—1939 年 9月)
        一、抗日国际统一战线思想的提出
        二、抗日国际统一战线思想的初步阐述
        三、“不是反对一切帝国主义”,拥护国际和平阵线
        四、坚定抗战必胜信心,提出争取外援办法
    第二节 组织国际反帝统一战线(1939 年 9 月—1941 年 6 月)
        一、用革命的统一战线对抗反革命的统一战线
        二、利用矛盾,部分突破共产国际指示
    第三节 重建、坚持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1941 年 6 月—1945 年 8 月)
        一、重建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
        二、关注国际反法西斯同盟的发展与扩大
第三章 反对国际绥靖主义
    第一节 批评英美妥协政策
        一、委婉、私下批评英美妥协政策
        二、直接、公开批评英美妥协政策
    第二节 反对东方慕尼黑阴谋
        一、国民党反共投降危险的国际背景
        二、拉开反对东方慕尼黑阴谋的序幕
        三、掀起反对东方慕尼黑阴谋的高潮
        四、落下反对东方慕尼黑阴谋的帷幕
    第三节 反对东方慕尼黑的新阴谋
        一、反对东方慕尼黑的新阴谋
        二、反对东方慕尼黑的新阴谋的缘由
    第四节 关注、批评美日谈判
        一、“劝告英美勿对日容忍,勿蹈张伯伦覆辙”
        二、“美国绝不应听信日本的阴谋,与日本订立任何的妥协”
第四章 正确处理同苏联、共产国际的关系
    第一节 终止从属关系,实现独立自主
        一、灵活抵制苏联、共产国际的错误指挥
        二、开展整风运动,强化独立自主政治路线
        三、支持共产国际解散,终止双方从属关系
    第二节 声援苏联卫国战争,调整国共关系
        一、关注苏德战局,坚信苏联必胜
        二、纠正党内悲观情绪,鼓舞全党必胜信心
        三、明确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转折点
        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与抗日国际统一战线相结合
    第三节 坚持爱国主义,践行国际主义
        一、坚持爱国主义,婉拒苏方不合理要求
        二、践行国际主义,战略策应苏军
    第四节 国际统一战线重心的转移与回归
        一、国际统一战线重心的转移
        二、苏联重拾远东影响力
        三、国际统一战线重心的回归
第五章 争取、开展同美国的合作
    第一节 对美国形象认知的转变
        一、批评美国充当日本侵华帮凶
        二、“应与英美作外交联络”
    第二节 从中外记者团到美军观察组
        一、冲破国民党新闻封锁
        二、影响美国对华政策制定
    第三节 借助美国调处,促进国内政治改革
        一、签署《延安协定草案》
        二、“必须攻掉”美国政府的扶蒋主张
    第四节 批评、应对美国的扶蒋反共政策
        一、美国对华政策从扶蒋容共滑向扶蒋反共
        二、“我们反对美国政府扶蒋反共的政策”
第六章 发展东方各民族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及日本人民反战运动
    第一节 重视发展东方各民族反法西斯统一战线
        一、组织召开东方各民族反法西斯大会
        二、关心印度民族解放运动
    第二节 支持日本人民开展反战运动
        一、阐述支持日本人民反战运动的缘由
        二、提出争取日本士兵及宽待俘虏的办法
        三、援助野坂参三来华开展反战工作
第七章 关注、参与国际政治、军事局势
    第一节 认同、支持同盟国反法西斯世界战略
        一、围绕反法西斯世界战略问题展开论战
        二、关注欧洲第二战场开辟问题
        三、揭露国民党消极抗日、积极反共阴谋
    第二节 关注、回应同盟国高层会议
        一、对莫斯科三国外长会议的关注及回应
        二、对开罗会议的关注及回应
        三、对德黑兰会议的关注及回应
        四、对雅尔塔会议及波茨坦会议的关注及回应
    第三节 关注、参与联合国创建事宜
        一、关注联合国创建事宜
        二、“旧金山会议我们要参加”
第八章 毛泽东抗日国际统一战线思想的方法论原则
    第一节 既要广泛联合,又要区别对待
    第二节 以必要的斗争,求必需的团结
    第三节 坚持原则性,讲究灵活性
    第四节 立足自力更生,努力争取外援
    第五节 坚持爱国主义基础上的国际主义
    第六节 两条统一战线,相互促进配合
第九章 毛泽东抗日国际统一战线思想的历史意义及现实启示
    第一节 毛泽东抗日国际统一战线思想的历史意义
        一、打破国民党的封锁及谣言,扩大了中共的国际影响力
        二、抑制国民党反共摩擦,维护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三、为中共争取到了外援,加速了抗战胜利进程
        四、战略配合盟军作战,加速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进程
        五、为新中国的外交工作积累经验、培育人才、奠定基础
    第二节 毛泽东抗日国际统一战线思想的现实启示
        一、为新时代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原则性指导
        二、为新时代谋求合作共赢,促进地区和平提供启发性思考
        三、为应对美国贸易霸凌主义提供方法论支撑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毛泽东抗日国际统一战线思想年谱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6)习近平新型国际关系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与不足
        1.4.1 创新点
        1.4.2 研究不足
第二章 习近平新型国际关系理论的形成
    2.1 习近平新型国际关系理论形成的思想渊源
        2.1.1 马克思恩格斯国际关系思想
        2.1.2 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集体的国际关系理论
        2.1.3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对外交往思想
    2.2 习近平新型国际关系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
        2.2.1 国际格局出现新变化带来机遇与挑战
        2.2.2 发达国家试图引领国际新秩序的构建
        2.2.3 中国周边地缘环境趋于复杂化
        2.2.4 中国自身国家利益与对外战略诉求
第三章 习近平新型国际关系理论的主要内容
    3.1 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
        3.1.1 相互尊重是国家间交往的重要前提
        3.1.2 公平正义是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必要准则
        3.1.3 合作共赢是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核心内涵
    3.2 坚持新型国际关系的主权原则、价值原则与利益原则
        3.2.1 坚决维护国家核心利益的主权原则
        3.2.2 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的价值原则
        3.2.3 坚持互利互惠的利益原则
    3.3 积极实施“一带一路”战略
        3.3.1 “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
        3.3.2 “一带一路”战略的总体布局
        3.3.3 “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意义
    3.4 推进与各方关系全面发展和全球治理体系变革
        3.4.1 推进与各方关系全面发展
        3.4.2 推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
    3.5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3.5.1 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
        3.5.2 人类命运共同体中我国的责任与担当
        3.5.3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世界意义
第四章 习近平新型国际关系理论的重大意义
    4.1 习近平新型国际关系理论的理论意义
        4.1.1 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
        4.1.2 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思想
        4.1.3 升华了中国古代对外交往思想
    4.2 习近平新型国际关系理论的实践意义
        4.2.1 为中国和平崛起提供了新思路
        4.2.2 为推动世界和平发展提供了中国智慧
        4.2.3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7)中美在多边贸易体制改革中的合作与竞争(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美经贸关系新趋势
    (一)中美经贸关系发生质变
    (二)当前中美经贸摩擦特点
    (三)中美经贸博弈向多边蔓延
二、美国的世界贸易组织改革关切
    (一)争端解决机制需要改革
    (二)世界贸易组织贸易谈判缺乏效率
    (三)发展中国家的规则设计“不合理”
    (四)缺乏透明性
    (五)中国是世界贸易组织的“震源”
三、中美在世界贸易组织改革中的竞争
    (一)上诉机构和几个重要贸易诉讼
    (二)发展中国家定义
    (三)重要结构性经济问题
    (四)诸边贸易谈判
四、中美在世界贸易组织改革中的合作
    (一)中美合作仍存可能
    (二)中美合作的可行路径
    (三)中美合作影响深远
五、几点思考建议

(8)解读7月宏观经济数据 理性面对经济下行压力(论文提纲范文)

制造业PMI连续三个月处荣枯线下
PPI三年首负CPI一年半新高剪刀差影响工业利润
7月出口同比增长进口同比下降
7月金融数据不及预期中长期企业贷弱于居民房贷
房地产开发投连续3个月回落土地购置费将持续走低

(9)经济法视域下我国技术创新的国家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价值及意义
    三、文献综述
    四、主要研究方法
    五、论文结构
    六、论文主要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技术创新的国家干预与经济法:理论与因应
    第一节 技术创新的基本理论及其中国家干预的变迁
        一、技术创新及其国家干预概述
        二、技术创新的基本理论
        三、技术创新理论中国家干预的变迁
    第二节 技术创新国家干预的主要理论
        一、市场失灵理论与市场创造理论
        二、风险社会理论与负责任创新理论
        三、经济法语境下的国家干预理论
    第三节 经济法与技术创新国家干预之因应
        一、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之间的影响及协同
        二、经济法与技术创新国家干预的呼应
第二章 经济法视域下我国技术创新国家干预之现状
    第一节 我国科技创新体制及发展现状
        一、我国科技创新的体制演变
        二、我国技术创新取得的主要成就
        三、我国技术创新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第二节 我国促进技术创新相关国家干预的现状
        一、促进技术创新国家干预及经济法规制的正当性
        二、促进技术创新国家干预的相关政策及具体举措
        三、促进技术创新国家干预的相关经济立法
    第三节 我国防范技术风险相关国家干预的现状
        一、防范技术风险国家干预及经济法规制的正当性分析
        二、防范技术风险国家干预的相关政策及经济立法
第三章 经济法视域下我国技术创新国家干预之困境
    第一节 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下现行干预体制之困
        一、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的含义及意义
        二、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下干预主体协调之困
        三、技术创新国家干预政策联动之困
    第二节 技术创新国家干预的边界厘定之困
        一、促进技术创新中的干预适度之困
        二、防范技术风险中的监管平衡之困
        三、对干预失败预警不足之困——以部分产业政策为例
    第三节 技术创新国家干预的经济法律制度不足之困
        一、促进技术创新的经济法律制度尚需完善
        二、防范技术风险的经济法律制度明显不足
第四章 美国、日本技术创新国家干预之借鉴
    第一节 美国技术创新的国家干预及立法介评
        一、美国技术创新的国家干预及立法概况
        二、美国技术创新的国家干预及立法小结
    第二节 日本技术创新的国家干预及立法介评
        一、日本技术创新的国家干预及立法概况
        二、日本技术创新的国家干预及立法小结
    第三节 美、日技术创新国家干预及立法的启示
        一、技术创新与发展得益于良好的体制保障
        二、技术创新中的政府与市场灵活互动、并行不悖
        三、充分重视技术创新国家干预中的立法保障
第五章 经济法视域下我国技术创新国家干预之完善
    第一节 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下的体制优化
        一、探索科技、经济管理的大部制改革
        二、实现不同干预主体间的有效互动与协调
        三、加强现有体制下相关干预政策的协调与联动
    第二节 我国技术创新国家干预边界的正确厘定
        一、客观审视技术创新领域国家干预之边界
        二、正确把握技术创新国家干预之限度
        三、预警及矫治技术创新国家干预之失灵
    第三节 我国技术创新国家干预的经济法律制度完善
        一、强化经济法律制度完善的必要性
        二、促进技术创新的经济法律制度完善
        三、防范技术风险的经济法律制度完善
结论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后记

(10)关于《人民日报》对特朗普报道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目的
    二、文献综述
        (一)新闻框架研究
        (二)议程设置研究
        (三)媒介形象研究
    三、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现实意义
    四、研究思路
        (一)研究样本的选择与收集
        (二)类目建构
    五、研究方法
        (一)内容分析法
        (二)话语分析法
第一章 《人民日报》关于特朗普报道概况
    第一节 整体框架
        一、报道数量
        二、报道版面
        三、报道篇幅
        四、报道体裁
        五、报道来源
        六、消息来源
        七、报道主题
        八、报道基调
    第二节 图式结构
第二章 《人民日报》关于特朗普报道议题设置分析
    第一节 政治主题报道
        一、基本数据分析
        二、议题框架分析
    第二节 经济主题报道
        一、基本数据分析
        二、议题框架分析
    第三节 军事国防主题报道
        一、基本数据分析
        二、议题框架分析
    第四节 社会民生主题报道
        一、基本数据分析
        二、议题框架分析
    第五节 外交主题报道
        一、基本数据分析
        二、议题框架分析
    第六节 中美关系主题报道
        一、基本数据分析
        二、议题框架分析
第三章 《人民日报》关于特朗普报道形象塑造分析
    第一节 形象类目分析
        一、个人背景
        二、内政表现
        三、外交表现
        四、治国理念
        五、外界支持度
    第二节 高频用语分析
        一、身份类用语
        二、行为类用语
        三、他人评价类用语
第四章 研究结果与讨论
    第一节 《人民日报》关于特朗普报道呈现的框架
        一、内政:“问题”框架
        二、外交:“分歧”框架
        三、中美关系:“友好”框架
    第二节 《人民日报》关于特朗普报道呈现的特朗普形象
        一、受质疑的打破常规者
        二、逐利的美国至上主义者
        三、善变的强硬派务实者
    第三节 《人民日报》关于特朗普报道存在的问题
    第四节 影响《人民日报》关于特朗普报道内容呈现的因素
        一、国内外客观形势
        二、《人民日报》内在属性
        三、特朗普推文议题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四、中美难打大规模贸易战(论文参考文献)

  • [1]十八大以来的中美关系研究(2012-2020)[D]. 韩笑. 黑龙江大学, 2021(10)
  • [2]远山洁净厂房建设项目质量管理研究[D]. 赵中超. 天津财经大学, 2020(07)
  • [3]L石材公司国际市场营销战略研究[D]. 刘艳. 山东大学, 2020(05)
  • [4]混合战争背景下的情报工作展望[J]. 周京艳,李楠欣,张惠娜,吴晨生. 情报理论与实践, 2020(10)
  • [5]毛泽东抗日国际统一战线思想研究[D]. 李国亮. 湘潭大学, 2020(12)
  • [6]习近平新型国际关系理论研究[D]. 李季. 长沙理工大学, 2020(07)
  • [7]中美在多边贸易体制改革中的合作与竞争[J]. 孙立鹏. 美国问题研究, 2019(02)
  • [8]解读7月宏观经济数据 理性面对经济下行压力[J]. 林诠. 中国建材, 2019(09)
  • [9]经济法视域下我国技术创新的国家干预研究[D]. 张金艳. 华东政法大学, 2019(02)
  • [10]关于《人民日报》对特朗普报道的研究[D]. 王莉. 兰州大学, 2019(08)

标签:;  ;  ;  ;  ;  

中美大规模贸易战难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