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河子市大气硫酸化率与SO_2浓度相关性分析

石河子市大气硫酸化率与SO_2浓度相关性分析

一、石河子市大气中硫酸盐化速率与SO_2浓度的相关性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孙丰英[1](2021)在《淮南煤田岩溶地下水化学特征及形成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岩溶水害是威胁我国华北型煤田深部开采的重大灾害之一。淮南煤田位于华北煤田南缘,其二叠系煤层下伏的石炭系上统、奥陶系下统和寒武系中上统岩溶较为发育,岩溶水具有水压高、流量大、流速迅猛等特征。随着煤炭开采不断向深部延伸,岩溶突水概率增大,造成了巨大的财产损失;而另一方面,在水资源贫乏的华北地区,岩溶水又是重要的供水水源。深部岩溶水赋存规律、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机制研究尚不完全清楚,因此,开展上述研究对于解决矿山安全开采和水资源开发与保护,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以淮南煤田岩溶地下水为研究对象,采集了区内567件碳酸盐岩样品,进行了岩矿鉴定和化学成分分析,查明了不同岩相碳酸盐岩的化学组分、微观结构、岩溶发育特点和含水介质组合特征,阐明了淮南煤田区域岩溶地质条件;先后开展了4次地面抽水试验、9次井下放水试验和5次连通试验,分析了从浅部岩溶露头至深部岩溶地下水的赋存状况与补径排条件,研究了岩溶地下水的渗流场特征,获得了水流子系统空间分布规律;采集了水文地质试验孔和井下出水点的岩溶水样品共1267件,进行了水化学组分测试及多元统计分析,计算了岩溶水的循环深度及混合比例,模拟了 7条水化学反应路径及6种温压下的水文地球化学作用过程,探讨了岩溶含水层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机制,主要成果为:(1)淮南煤田碳酸盐岩的矿物成分与化学成分极为复杂,方解石与白云石的比例为3:1。铁主要以类质同像的方式取代镁而富集于白云石中成为铁白云石;硅富集形成硅质条带,并出现无定形结构蛋白石向玉髓转变的现象。岩石溶蚀、硅化等现象表明区内碳酸盐岩沉积后期遭受的热液作用、交代作用以及重结晶作用较为强烈,加之表生作用中的风化剥蚀作用,大大促进了本区岩溶的发育。岩溶发育强度顺序为:新庄孜>潘集>谢桥>张集>刘庄>口孜集。(2)淮南煤田NWW向构造裂隙及层间裂隙是岩溶地下水的主要径流通道。区域岩溶地下水流系统边界均为阻水断裂,分别为北界的刘府断裂、南界的颍上-定远断裂、东界的新城口-长丰断裂和西界的口孜集-南照集断裂;中间水流系统边界为煤田边缘的尚塘-明龙山断层、阜凤断层、舜耕山断层、阜李断层和山王集断层,其内的明龙山、上窑山、舜耕山和八公山碳酸盐岩出露,为岩溶水的补给区域;局部水流系统由煤田内部的NWW向中小型导水断层组成,在区内成雁型排列,是岩溶水的主要运移通道。(3)淮南煤田岩溶地下水pH值介于7.11至11.65之间,均值为8.41,属于弱碱性水;水温介于28℃至46℃之间,均值为31℃,属于低温热水。水化学类型由东向西呈HCO3·SO4→SO4·Cl→Cl的演化规律,由南向北呈HCO3→SO4·HCO3→SO4·Cl的演化规律;TDS由东南和西北向中部逐渐变大,表明南部和东部岩溶水处于强径流,而中部地带处于弱径流-滞留区。整个井田区域,岩溶水从西南向东北分别发育补给区、径流区、滞留区和排泄区。R型因子分析结果表明,太灰水和奥灰水各自提取的5个主成分能解释原始变量信息的87.24%和83.85%,因子得分占比最大的是浓缩作用因子,其次是溶滤作用因子,再次是混合作用因子,这表明,人类大规模集中疏排岩溶水行为导致的混合作用在控制岩溶水化学成分上逐渐占据重要地位。(4)微量元素Cr、Co、Cu、As反映了岩溶水以溶滤作用为主,Mn、Zr、Sb反映了岩溶水接受了浅部入渗补给,Li、V、Cr、Mn、Ni、As代表岩溶水受到深部热水的补给;煤田中部的δD与δ18O的含量都远低于大气降水中的含量,推测该区岩溶水是古溶滤-远程入渗补给水;T含量的区间值为1.03~5.89TU,小于6TU,说明岩溶水的年龄超过了 70a,近期的降水补给较为贫乏,处于相对较为封闭的环境中,构造开启程度较差,为古溶滤水。(5)利用SiO2化学温标,结合岩溶水的水温及地温梯度,估算出淮南煤田岩溶水的循环深度范围为-800~-2100m,其中丁集矿区岩溶水循环深度为-2065m,反映出岩溶地下水沿导水断裂构造参与了深部水循环,由西部和东部向中部径流,沿程经过深循环增温后,再向浅部运移。CO2分压模拟试验表明:在-900~-1200m的深部碳酸盐岩地层中,将出现深部热水的高溶解性,导致深部碳酸盐岩溶解和二次沉淀。(6)由溶沉平衡计算得出:岩溶水中石膏与岩盐的饱和指数最大值分别为-1.43和-3.92,均处于溶解状态。方解石饱和指数在区内变化具有一定的规律:东南部小于-0.85,处于补给区;中部有最大值为1.48,处于滞留区或排泄区;西部在[-0.20,0.20]之间,处于径流区。由于受采矿对岩溶水疏放影响,导致潘二矿区深部不同岩溶含水层中的水发生混合,水岩作用短期内达不到平衡状态。(7)由混合比例计算得出:张集太灰水2号水样由22.48%的浅部煤系水混合而成,谢桥奥灰水1号水样由66.15%的浅部太灰水混合而来,谢桥奥灰水2号水样由25.96%的浅部太灰水混合而成;潘北太灰水2号水样由45.72%的深部奥灰水混合,潘北奥灰水4号水样由60%的深部寒灰水混合,潘二奥灰水2号水样由22.35%的深部寒灰水混合形成;据此推测,谢桥比张集的浅部垂向径流强度大,潘北比潘二的深部垂向径流强度大。(8)由岩溶水反向路径模拟计算得出:煤田东部主要发生溶滤作用以及黄铁矿的氧化作用;西部发生了溶滤作用与阳离子交替吸附作用;中部因持续抽放岩溶水,主要发生了混合作用、脱硫酸作用及浓缩作用。据此推测东部属于开放体系,西部属于半开放体系,中部属于近封闭体系。(9)依据岩溶地下水动态和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建立了“入渗-径流型”“入渗-开采型”“径流-滞留型”和“径流-开采型”等四种岩溶地下水形成模式。依据岩溶地下水流系统和水化学系统,将淮南煤田划分为三个区域水文地质单元,进而划分出六个中间水文地质单元,分别为“入渗-补给区”“径流区”“径流-补给区”“弱径流区”“汇流-开采区”和“深循环区”。图[49]表[28]参[184]

闵月[2](2020)在《天山北坡乌昌石地区污染天气过程的气象特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为了解天山北坡乌昌石地区大气污染的时空分布特征、气象要素对空气污染的影响以及污染天气过程的气象特征,本文通过收集2015-2018年乌昌石地区12个环境监测站点PM2.5、PM10、SO2、NO2、CO、O3等6种污染物逐日质量浓度,气温、降水、风速风向、相对湿度、气压等6种要素逐日观测资料,分析乌昌石地区大气污染物的时空分布特征及气象要素对大气污染物浓度的影响,探讨不同污染天气过程的环流背景及气象条件,得到以下结果:(1)乌昌石地区大气污染物具有显着的时空分布特征。乌昌石地区每年优良天数为60%,首要污染物多为PM10或PM2.5;每年平均污染日为78-126 d,重污染日为19-45 d,且主要集中在采暖期。空气污染在2015-2017年间波动上升,2017-2018明显下降。PM2.5、PM10、SO2、NO2、CO浓度为冬季高,夏季低,O3浓度为夏季高,冬季低。6种大气污染物质量浓度年分布特征为单峰型分布,PM2.5、PM10、SO2、NO2、CO峰值在1-2月,O3峰值在7月。采暖期PM2.5、PM10、SO2、NO2、CO质量浓度显着上升,较非采暖期分别增高了68μg/m3、79μg/m3、8μg/m3、19μg/m3、1.0 mg/m3;非采暖期PM2.5与PM10的比重仅为0.35,采暖期PM2.5与PM10的比重增大到0.63。春节假日期间空气污染为初一最高,AQI为228,初五次高。PM2.5和PM10污染物浓度呈平原高、山区低,平原北部高、平原南部低的空间分布,SO2质量浓度为昌吉市和乌鲁木齐市城北高,NO2质量浓度为乌鲁木齐市市中心和城南高,CO质量浓度为石河子市和乌鲁木齐市城西高,O3质量浓度为天山天池和石河子市最高。(2)乌昌石地区大气污染物浓度受气象要素变化的影响较大。当气温降至-5℃、风速低于1.5 m/s、湿度在60%-80%之间、气压高于1040hPa时,PM10、PM2.5、SO2、NO2、CO浓度开始急剧升高。当降水达到中雨时,对PM10、PM2.5、SO2、NO2、CO的稀释最明显。当混合层高度高于500 m、通风系数大于1500 m/s2时,对污染物的扩散能力明显增强。当逆温强度大于5℃/(100m)、静稳指数大于5时,PM2.5浓度显着增加。PM2.5浓度与气温的相关性较好,相关系数可达0.734。用主成分分析法得到的污染物主成分为PM2.5,气象要素主成分为稳定度指标和降水指标,用于衡量空气污染扩散条件的好坏。(3)乌昌石地区污染天气过程常出现在特定的气象条件下。当春季巴尔喀什湖为低槽,北疆有地面冷锋过境时,易出现乌昌石地区污染,并伴有沙尘。当冬季新疆为高压脊,地面处于蒙古高压底后部时,或者高空为平直西风气流,地面为鞍型场时易出现污染。乌昌石地区冬季持续性重污染天气环流背景为:500 hPa新疆高压脊、中层弱风、地面高压底后部,常伴有边界层逆温、70%-90%的湿度、小于2 m/s风速的长时间维持。当出现1.0 mm以上的降水、地面气温上升、地面风速增大时,AQI下降。

许志波,杨仪,卞莉,蔡琨,张悦,丁铭[3](2019)在《太湖大气氮、磷干湿沉降特征》文中研究说明于2018年1—12月,采集太湖湖滨及湖面共计9个点位600多个干湿沉降样品,估算了N、P干、湿沉降率以及全太湖2018年N、P干、湿沉降通量。结果表明,2018年太湖TN和TP月湿沉降率均值分别为161. 2和7. 1 kg/(km2·月),TN和TP月干沉降率均值分别为103. 6和4. 5 kg/(km2·月)。TN和TP年干沉降率空间分布规律为:湖面之上开阔水域处的TN和TP年干沉降率大于其他湖滨点位,TN和TP总沉降通量为7 702和333 t/a。2018年相比于2002—2003年,TN和TP总沉降通量分别降低了22. 6%和53. 8%。

李建英[4](2019)在《关于重量法测定硫酸盐化速率的不确定度的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现在我国各方面发展都在不断的进步,在污染方面的控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希望通过这次的实验,我们可以把握重量法测定硫酸盐化速率的不确定度。我们把玻璃纤维滤膜在碳酸钾溶液里面浸泡过了以后,再拿到空气当中放置一段时间,让它和空气中的亚硫酸酐和硫酸雾(SULFURIC ACID MIST)以及硫化氢(HYDROGEN SULFIDE)等多种化学试剂进行反应,之后就会生车我们所需要的硫酸盐(SULFATE)。之后再通过测定,我们就能够知道反应了以后的硫酸盐的含量是多少。然后测算硫酸盐化的速度和变化率。重量法测定硫酸盐化速率的不确定度的测算来源主要的方法包括:电子天平称量和样品重复性分析等。评定结果为硫酸盐化速率的不确定度,(2.90±0.06)(SO3),mg/(100cm2碱片·d),k=2。

张文强[5](2018)在《巴丹吉林沙漠湖泊与地下水主要特征及成因机理分析》文中提出本论文以巴丹吉林沙漠东南部湖泊与地下水为研究对象,以地下水系统和水循环理论为指导,以大量野外调查、监测和采样化验数据为依据,主要结论如下:(1)代表性湖泊与地下水动态特征分析表明,沙漠区地下水在地形高差重力驱动下总体由南东向北西方向径流。湖泊主要接受地下水补给,是局部地下水流系统的最低排泄点,湖泊群未改变区域地下水流动方向。蒸发是影响水位变化的主控因素,降水对湖泊和地下水的补给具有滞后效应。(2)应用数理统计、系统聚类分析、差值分析、Piper三线图示等多方法研究地下水与湖泊水化学特征及空间分布变化规律。结果显示:各种水体水化学性质差异较大,北大山和雅布赖山分布的基岩裂隙水或碎屑岩孔隙裂隙水矿化度较高;沿山前冲沟分布的第四系松散砂砾层孔隙潜水矿化度较低;沙漠区内地下水总体上矿化度较低,水质较好。湖泊由东南向西北方向含盐量呈增大趋势。(3)应用Gibbs图和离子相关关系,探讨了地下水化学的形成演化机制。研究区浅层地下水化学形成以强烈的蒸发浓缩为主控作用,其次是岩石风化溶滤作用;深井水和上升泉主要受岩石风化溶滤作用。地下水总体由岩石风化型向蒸发浓缩型演化。地下水中溶滤矿物主要是岩盐和芒硝,而硅铝酸盐矿物、方解石、白云石和石膏等的溶滤较少,且普遍存在阳离子交换作用。(4)地下水与湖泊中氢氧稳定同位素和放射性同位素氚含量分布特征分析指示。沙漠区潜水蒸发线和湖水蒸发线均偏离当地大气降水线,反映蒸发产生同位素动力分馏效应使重同位素富集。沙漠潜水蒸发线左下方与大气降水线相交位置和外围沿沟谷分布的地下水样点相接近,证明沙漠区地下水与外围这部分潜水有同源性。沙漠外围地下水中氚含量普遍较高,主要来源于大气降水补给;沙漠区内地下水氚含量普遍较低,为地下水从补给区到排泄区径流时间较长所致。而沙漠区腹地部分潜水中氚含量较高,表明大气降水对当地地下水也产生了补给。(5)推测沙漠区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来源为外围山区春季结冰融化的泉水和夏季短时强降水汇集形成的洪流,沿沟谷河道至沙漠边缘的快速径流入渗;沙漠区当地降水也对地下水有补给效应。

吕湘芳,吕爱华[6](2014)在《乌鲁木齐市大气硫酸盐化速率特征分析》文中指出通过对2007—2012年乌鲁木齐市大气硫酸盐化速率的月动态、季节动态、采暖季和非采暖季以及不同监测点的数值分析。结果表明:硫酸盐化速率具有明显的月变化和季节变化特征,冬季较高,夏季较低,且采暖季硫酸盐化速率远高于非采暖季。这种变化趋势与乌鲁木齐市以原煤为主的能源结构以及其独特地形造成的逆温层有关。"十一五"期间(2007—2010年),硫酸盐化速率呈持续降低趋势。"十二五"第一年(2011年)大幅增加,2012年有所降低。乌鲁木齐市不同区域的硫酸盐化速率具有较大的差异,经济发展水平高、人口密集的南部城区硫酸盐化速率较高,污染程度较大,平均值高于国家标准。乌鲁木齐大气环境的整体改善需加大科研投入、注重能源结构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模式、经济中心北移和"煤改气工程"的继续推进等措施。

鄢雪英[7](2014)在《基于空间信息技术的盐碱尘暴信息提取 ——以艾比湖地区为例》文中指出盐尘暴与碱尘暴掺杂、合并后称为盐碱尘暴,是由缺乏水分、松散、粗糙的干涸湖底结皮层和临近的盐渍化地、盐碱荒漠等,经过大风的吹扬、搬运、磨蚀作用,使干燥的地表盐碱粉砂、细粘土、可溶盐等不稳定松散颗粒按不同比例掺杂而成的粉尘、浮尘,这些盐碱粉末在风力作用下以颗粒物的形式悬浮在空中并向周围扩散,是一种灾害性极强的自然天气现象。盐碱尘暴中除了富含松散的盐碱成分外,混合在其中的还有干涸湖底沉积的结晶物中含有的丰富有机质和植物生存所必须的营养元素,有毒、有害的化学物质和重金属微粒。盐碱尘暴的萌发及其变化、发展过程,不仅使空气、食物、水源等公共资源中极易混入细菌、真菌及其它有毒、有害物质,还残害草原、庄稼,引发人、牲畜产生各种疑难杂症,致使全区乃至全球的自然生态环境及人类生活环境遭受到侵害。随风漂移的盐碱尘颗粒物,随着风速、风向的变化,还可以迅速扩散到更高、更广阔的地方,极短的时间内造成大范围地区的气溶胶颗粒物浓度百分比迅速上升,对广大区域降尘和生态环境平衡以及居民的日常生产、生活产生各种负反馈效应。同时盐碱尘暴的构成和影响完全不同于普通或已认识的传统意义的沙尘暴,盐碱尘暴是“全球仅次于切尔诺贝利核泄漏的生态灾害”,这一点已得到科学家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赞同与认可。本研究以艾比湖湿地所在的新疆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为研究区,选择研究区2013年三期遥感影像,结合同期野外实测大气降尘及地表土壤采样数据,剖析区域土壤盐渍化与盐尘暴发生作用机制,探讨艾比湖湿地退化引发的盐尘暴在传输、沉降过程中对源地及途经区域的生态环境的影响。同时,还以2013年3月8日一次典型的盐碱尘暴为例,应用遥感技术,对盐碱尘信息定量提取、云检测、盐碱尘气溶胶光学厚度反演等几方面进行研究,进而对盐尘暴的运移路径进行了模拟预测。有关成果对于揭示该区域独特的盐尘暴发生及作用机制问题具有重要作用。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研究区内部存在不同程度的土壤盐渍化现象,且以艾比湖为中心,湖边盐渍化最为严重,向外围扩展时盐渍化程度逐渐减弱;(2)盐渍化土地动态变化与研究区的植被覆变化及湖水面积变化紧密相关,同时,人类活动对土壤盐渍化的演变具有显着影响;(3)本文中盐碱尘暴信息提取的波段组合为1-2-29和20-1-29两种组合方式,其颜色区分度较大,而且对分类的结果解译的比较好;(4)通过与MOD35云检测产品在盐碱尘气溶胶识别中将其误判为云的问题,本文的基于决策树云检测方法可以清晰地识别出晴空与云的边界,对于气溶胶高精度的反演具有一定的辅助作用;(5)研究区盐碱尘暴发生、发展的过程中气溶胶光学厚度具有明显的日变化,并且日变化过程比较复杂,其所处的下垫面分布状况及阿拉山口的大风与引起日变化的因素密切相关;(6)结合上文中研究区盐渍化的分布状况、大气降尘的分布规律、盐碱尘气溶胶的分布状况及6个月的运移轨迹,得出博州地区盐碱尘暴天气过程3条主要的移动路径。本研究将遥感技术、大气辐射传输理论、地面能见度理论结合为一体,清晰明了的阐明了盐碱尘暴的要害所在。探讨了盐碱尘暴信息遥感定量化提取方法,从深层次上揭示了盐碱尘暴灾害兴起、扩大、消亡的动态变化规律,推动了遥感技术、大气辐射传输和能见度理论的综合应用研究。为预先估量、监查并检测盐碱尘暴天气的危害研究及成果,提高监测预警及影响、评估的时效性和准确性,为盐碱尘暴的预防和治理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穆志斌[8](2013)在《石景山区大气降尘及PM10的变化趋势研究》文中认为2010年底,石景山区内首钢公司全面停止冶炼和冷轧作业,首钢公司完成搬迁停产工作,传统的重工业石景山区开始了发展的战略转型,在此形势下石景山区的空气污染情况将出现新的形势,同时使环境保护工作面临着新的目标与挑战,本文基于此基础上,对新形势下石景山区的空气污染情况开展相应研究。本文采用了相关系数、秩相关系数、方差分析、小波分析等方法,对大气降尘、PM10的时间变化趋势及与气象因子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在分析过程中,通过SPSS15.0、Excel及Matlab7.0等软件对数据进行相关系数、方差分析、小波分析等数据处理,得出降尘量、PM10的变化规律及与气象因子关系,对开展有针对性的污染物控制工作提供了借鉴和参考。本文通过分析得到如下结论:石景山区的降尘量和PM10在年、季节、月都存在相关性,且总体均呈下降趋势。两者存在季节、月的周期变化,并可以用风向、风速、降水量等气象因子,很好地解释月际变化情况。同时两者又存在各自的特点,具体如下:(1)降尘量各季节差异明显,春季最高,夏季和冬季相近,秋季最低。每年4、5、6月降尘出现明显的上升,9、10月出现显着的下降。存在多个周期,其中36个月的周期震荡最为显着。与2级风形成正相关,与西风存在较好的负相关,与降水量的关系较复杂。(2)PM10各季节差异没有降尘量明显,每年早于降尘在3、4、5月出现明显的上升,9、10、11月再次出现显着的上升,出现双波峰,全年波动幅度没有降尘量波动明显。在各周期中60个月的周期震荡最为显着。(3)降尘量与PM10在个别月份和季节可以用相应线性方程表示。

张斌[9](2013)在《南京市大气降尘特征及源解析》文中研究说明现代大气降尘是源区粉尘释放、输运和沉降的产物,此过程对大气及地表环境有显着影响,因而相关的研究颇受重视。研究现代大气降尘,既有助于揭示过去的粉尘堆积(黄土)的源区,也有助于查明现代大气污染的来源。确定大气降尘的影响因素,对于大气环境的治理也有借鉴意义。目前的现代大气降尘研究主要集中在北方地区,且以短期的为主。长江下游地区地处湿润的季风区,经济较为发达,人类活动密集,自然地理环境与北方明显不同。本区的大气降尘来自何处?受何因素的控制?要回答这些问题,就需要查明大气降尘的变化规律,包括空间上与时间上的变化。为此,作者选择长三角地区重要的工业城市——南京市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多点、定期、不定期的大气降尘采集策略,分析了南京市大气降尘3年的变化规律。3个地点分别属于市区近地面、市区高层楼顶以及市郊山顶。在收集逐月的降尘样品(正常天气干湿混合降尘)的同时,也收集了市区近地面的长期干降尘以及与沙尘天气有关的干降尘和湿降尘。通过对4种类型大气降尘的通量、粒度、元素以及磁化率特征的分析,揭示其时空变化的特征,对可能的影响因子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大气环流,运用数学统计的方法(富集因子、因子分析以及主成分分析等方法)对其物源进行定性与定量的判定。主要研究结果和结论如下:1.本市4类大气降尘通量在类型上,除正常天气干降尘外,表现为沙尘天气干降尘>沙尘天气湿降尘>正常天气干湿混合降尘的特征,其通量分别为2.46g/m2·d、0.49 g/m2·d和0.13 g/m2·d;提示沙尘天气情况下的干、湿降尘可能是外源输入性事件粉尘。在不同采样点上则表现出市区近地面>市区高层楼顶>市郊山顶的通量分布特征,分别为56.35 g/m2·yr、50.86 g/m2·yr和41.61 g/m2·yr,显示了市中心人类活动导致的近地面粉尘的释放效应。在季节变化上,以春季降尘通量最大,冬季次之,夏秋季最低,春冬季节的高通量似乎反映了外源性粉尘输入的影响,与中国北方尘暴天气活动可能有关。大气降尘通量的逐月变化则受月降水量和风速等气象因素影响显着。2.各类降尘的粒度组成均较细,以10-50μm和10μm以下粒级为主,二者占全部组分的90%左右,大部分为正偏态,均为很宽峰态,以双峰形态为主。但各类大气降尘样品的粒度参数也存在较大差异,尤以中值粒径、平均粒径和偏度差异显着。平均粒径上,不同的降尘类型表现为:沙尘天气湿降尘<沙尘天气干降尘<正常天气干湿混合降尘<正常天气干降尘。不同采样点则表现为:市郊山顶<市区高层楼顶<市区近地面降尘。时间变化上,降尘年平均粒径呈现粒度变细的特点;季节上,秋季最粗,冬季与夏季次之,春季最细。通过对其粉尘来源特征以及风力强度这两个影响城市大气降尘粒度的主要因素的分析,表明影响城市降尘的沉降机制较为复杂。南京市大气降尘的粒度特征分布一方面受市区近地面人类活动的影响,另一方面受降尘的分选过程与沉降方式制约,分选过程受粉尘来源的影响,沉降方式则与沉积动力直接相关。3.各类降尘以及各样点降尘中除SiO2、CaO、LOI含量差异显着外,其余常量元素含量较为相近。微量元素中本市湿降尘重金属元素浓度高于干降尘,主要与粉尘沉降机制和元素性质有关,降水对细粒粉尘的拖拽以及重金属元素多附着于细颗粒物质导致这种特征的出现。Cd、Pb、Zn、Sn等重金属元素浓度在正常天气干湿混合降尘含量最高、其次为沙尘天气湿降尘、正常天气干降尘,在沙尘天气干降尘中含量最低。在空间上表现为市区高层楼顶最大,市郊山顶次之,市区近地面最低;在时间上表现为6-9月为重金属元素浓度最高的月份,尤以9月和7月,3月或者4月为重金属元素浓度最低的月份,尤以4月最低。REE配分模式的分析揭示沙尘天气干、湿两类降尘虽沉降模式不同,但粉尘来源基本一致,可能直接来源于北方沙漠-黄土分布区。正常天气干降尘的REE配分模式与本区下蜀黄土的REE配分模式基本一致,表明了下蜀黄土的母质背景对本地扬尘的控制意义。4.本市4类降尘的磁化率以正常天气干湿混合降尘最高,沙尘天气湿降尘次之,最低为正常天气干降尘和沙尘天气干降尘,这种特征似乎与沉降方式有关。本市大气降尘的高磁化率特点,指示了其磁性矿物含量较高,城市污染物产生的磁性物质具有较大的贡献。在空间上,降尘磁化率值呈现市区高层楼顶>市区近地面>市郊山顶的空间分布特征,显示了人类活动是形成这种特征的主要原因。在一年内,磁化率表现出明显的双峰(谷)特征,冬夏季为峰值区,夏季峰值为7月,而冬季则介于12月至2月;春秋季为谷值区,多为4月和10月。影响本市大气降尘的磁化率为城市人类活动和研究区的气象与气候条件。5.对本市4类大气降尘中53种元素进行富集因子分析,发现Cu、Zn、Mo、 Cd、Sn、W、Pb及Bi等8种元素呈重度富集至严重富集。比较而言,正常天气的两类降尘污染元素富集程度要明显高于沙尘天气两类降尘,显示其来源于燃煤、有色金属冶炼、汽车尾气以及石油化工等人为污染。故南京的大气降尘从大的来说可以视为由2个端元按不同的比例混合而成,即本地源与外地源,前者污染性颗粒的含量高,后者的污染性颗粒的含量低。2个端元的混合比例主要受气候与气象的影响,在沙尘天气(主要是寒潮)里,外地源输入增加,使得降尘中污染性颗粒比例较低;在降水时,较细的污染性颗粒被淋洗下来,导致降尘中污染性颗粒比例较高;因大气状况导致污染物难以扩散时,降尘中污染性颗粒比例也较高。6.对3个采样点的逐月干湿混合降尘粒度数据进行因子解析,提取出各采样点不同动力来源的因子成分。市区近地面降尘析出2个因子,因子1为<10μm粒级颗粒,贡献率为52.12%,因子2为5-20μm(特别是10-20μm),贡献率为29.40%。市区高层楼顶和市郊山顶降尘析出3个因子,因子1和因子2突出贡献于<2μm和2-10μm,贡献率为28.80%-34.10%和34.19%-34.75%,市区高层楼顶因子3贡献于5-20μm(特别是10-20μm),贡献率为27.00%,市郊山顶因子3因采样污染的原因不予讨论。可见,本市降尘以极细粒、细粒降尘为主要的贡献因子,体现了城市降尘更多地受到人类生产活动的影响。同时3地因子之间也存在差异,反映了不同地点降水、风速等动力因素对该粒级颗粒沉降强度的不同影响。7.对逐月干湿混合降尘的元素所做的主成分分析更进一步表明:南京平常的干湿混合降尘的主体主要由以下4类源粉尘组成:(1)燃煤、有色金属冶炼、汽车尾气、石油化工、电子工业等所排放的粉尘,(2)地壳源粉尘,(3)钢铁冶炼产生的粉尘,(4)建筑粉尘和北方远源粉尘;贡献率分别为34.93%、25.41%、11.11%、和6.46%;因此,本市正常天气干湿混合降尘自然源物质贡献率为25.41%-31.87%,人为源物质贡献率为46.04%-52.50%。另外,正常天气干降尘来源和正常天气干湿混合降尘来源相同,只是其建筑粉尘贡献率更高。

魏疆[10](2012)在《乌鲁木齐市硫酸盐化速率关键影响因子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对硫酸盐化速率与大气中污染物质浓度和气象因素的分析结果表明,硫酸盐化速率不仅取决于SO2的浓度,还与PM10显着相关,是因为PM10表面为SO2的催化氧化提供了载体。气压和空气相对湿度对硫酸盐化速率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空气中的气态H2O具有凝结污染物质的能力,而降水对污染物质的冲刷效应降低了硫酸盐化速率。影响硫酸盐化速率的是空气中气态H2O而非降水。气温通过影响逆温层和风速共同影响着污染物浓度的扩散和稀释,从而决定着硫酸盐化速率的增减。

二、石河子市大气中硫酸盐化速率与SO_2浓度的相关性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石河子市大气中硫酸盐化速率与SO_2浓度的相关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淮南煤田岩溶地下水化学特征及形成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岩溶地下水系统
        1.2.2 岩溶水文地球化学
        1.2.3 水文地球化学模拟
        1.2.4 淮南煤田岩溶地下水
        1.2.5 存在不足和问题
13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3.4 主要工作量
2 研究区概况
    2.1 自然地理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形地貌
        2.1.3 气象水文
    2.2 地层与构造
        2.2.1 地层
        2.2.2 构造
    2.3 水文地质条件
        2.3.1 新生界松散层
        2.3.2 二叠系煤系砂岩含隔水层
        2.3.3 石炭系上统岩溶裂隙含水层组
        2.3.4 奥陶系下统岩溶裂隙含水层组
        2.3.5 推覆体含水层组
    2.4 地下水补径排条件
3 岩溶及地下水动态特征
    3.1 岩性与结构
        3.1.1 碳酸盐岩厚度
        3.1.2 碳酸盐岩成分与结构
        3.1.3 岩性对岩溶发育影响
    3.2 构造对岩溶发育影响
        3.2.1 节理与断层
        3.2.2 微观构造形迹
        3.2.3 浅部岩溶及岩溶泉
        3.2.4 岩溶陷落柱及岩溶塌陷
        3.2.5 构造对岩溶水系统的影响
    3.3 岩溶地下水水动力特征
        3.3.1 水位与涌水量动态特征
        3.3.2 岩溶含水层富水性
        3.3.3 岩溶地下水流场
    3.4 本章小结
4 岩溶地下水水文地球化学特征
    4.1 样品采集与测试
    4.2 常规离子含量特征分析
        4.2.1 平面分布特征
        4.2.2 垂向分布特征
        4.2.3 水化学类型分析
        4.2.4 聚类分析
    4.3 微量元素含量分析
    4.4 同位素含量分析
        4.4.1 氢氧稳定同位素分析
        4.4.2 氚放射性同位素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岩溶地下水形成作用
    5.1 离子来源
        5.1.1 太灰水
        5.1.2 奥灰水
    5.2 水文地球化学作用
        5.2.1 太灰水
        5.2.2 奥灰水
    5.3 溶沉平衡模拟
        5.3.1 矿物相选择
        5.3.2 溶沉判别
    5.4 混合比例模拟
        5.4.1 混合水源
        5.4.2 混合比例
    5.5 反应路径模拟
        5.5.1 路径选择
        5.5.2 模拟结果
        5.5.3 水化学作用机制
    5.6 本章小结
6 岩溶地下水成因模式
    6.1 影响岩溶地下水形成控制因素
        6.1.1 构造条件
        6.1.2 埋藏条件
        6.1.3 温度条件
        6.1.4 压力条件
    6.2 岩溶地下水成因模式
        6.2.1 入渗-径流型模式
        6.2.2 入渗-开采型模式
        6.2.3 径流-滞留型模式
        6.2.4 径流-开采型模式
    6.3 岩溶水化学类型分带与系统分区
        6.3.1 岩溶水化学类型分带
        6.3.2 岩溶水系统分区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2)天山北坡乌昌石地区污染天气过程的气象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空气污染的研究进展
        1.2.2 国内空气污染的研究进展
        1.2.3 国外空气污染气象研究进展
        1.2.4 国内空气污染气象研究进展
    1.3 研究区域概况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5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资料来源与方法
    2.1 资料来源
        2.1.1 空气质量资料
        2.1.2 气象资料
    2.2 方法
        2.2.1 空气质量评价方法
        2.2.2 首要污染物、污染日及污染天气过程的确定
        2.2.3 边界层环境气象参数计算方法
        2.2.4 相关分析方法
第三章 乌昌石地区空气污染的时空分布特征
    3.1 时间变化特征
        3.1.1 年际变化特征
        3.1.2 年内变化特征
        3.1.3 季节变化特征
        3.1.4 采暖期/非采暖期变化特征
        3.1.5 春节期间变化特征
    3.2 空间分布特征
    3.3 空气质量评价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乌昌石地区气象要素对空气污染的影响
    4.1 气温对空气污染的影响
        4.1.1 不同时段气温与大气污染物质量浓度的关系
        4.1.2 各月温度与大气污染物质量浓度的关系
    4.2 降水量对空气污染的影响
        4.2.1 不同量级的降水与大气污染物质量浓度的关系
        4.2.2 各月降水量与大气污染物质量浓度的关系
    4.3 风速对空气污染的影响
        4.3.1 不同风速与大气污染物质量浓度的关系
        4.3.2 各月风速与大气污染物质量浓度的关系
        4.3.3 风向、风速与大气污染物质量浓度的关系
    4.4 相对湿度对空气污染的影响
        4.4.1 不同湿度与大气污染物质量浓度的关系
        4.4.2 各月相对湿度与大气污染物质量浓度的关系
    4.5 气压对空气污染的影响
        4.5.1 不同气压与大气污染物质量浓度的关系
        4.5.2 各月气压与大气污染物质量浓度的关系
    4.6 边界层环境参数对空气污染的影响
        4.6.1 混合层高度与大气污染物质量浓度的关系
        4.6.2 通风系数与大气污染物质量浓度的关系
        4.6.3 逆温强度与大气污染物质量浓度的关系
        4.6.4 静稳指数与大气污染物质量浓度的关系
    4.7 污染物与气象要素相关性分析
        4.7.1 污染物浓度与气象要素相关性
        4.7.2 污染物浓度与气象要素主成分分析
    4.8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乌昌石地区污染天气的气象条件分析
    5.1 污染天气过程分布特征
    5.2 污染天气过程天气形势分析
        5.2.1 地面天气形势分类标准
        5.2.2 高空天气形势分类标准
        5.2.3 天气形势分类统计结果
    5.3 污染天气气象形势特征分析
        5.3.1 低槽-冷锋过境型
        5.3.2 高压脊-高压底后部型
        5.3.3 平直西风带-均压型
    5.4 乌昌石地区冬季不同程度污染气象条件对比分析
        5.4.1 天气过程描述
        5.4.2 天气形势特征
        5.4.3 气象要素变化特征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3)太湖大气氮、磷干湿沉降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方法
    1.1 采样点位
    1.2 采样方法
    1.3 分析方法
    1.4 计算方法
        1.4.1 月干、湿沉降率
        1.4.2 全太湖干湿沉降通量计算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2018年太湖N、P湿沉降率
        2.1.1 各点位降雨量
        2.1.2 N、P湿沉降率
        2.1.3 N、P湿沉降率空间分布
    2.2 2018年太湖N、P干沉降率
        2.2.1 N、P干沉降率
        2.2.2 N、P干沉降率空间分布
        2.2.3 2018年太湖N、P总沉降率
    2.3 太湖大气N、P干湿沉降年通量
3结论

(4)关于重量法测定硫酸盐化速率的不确定度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方法原理及操作流程
    (一) 原理以及仪器和药品
    (二) 操作流程
    (三) 数学模型与不确定度分量的来源
二、不确定度分量的评定
    (一) 样品重复性分析引入的相对标准不确定度Urel (m1)
    (二) 电子天平引入的相对标准不确定度Urel (m2)
三、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四、最后测算出来的结果
五、结语

(5)巴丹吉林沙漠湖泊与地下水主要特征及成因机理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巴丹吉林沙漠湖泊与地下水补给来源研究进展
        1.2.2 多元统计方法在水文地质学研究中的应用
        1.2.3 水文地球化学方法研究进展
        1.2.4 环境同位素方法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2.1 自然地理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形地貌
    2.2 气候水文
        2.2.1 气候
        2.2.2 水文
    2.3 区域地质条件
        2.3.1 地层
        2.3.2 构造
    2.4 区域水文地质条件
        2.4.1 外围山区
        2.4.2 沙漠区
        2.4.3 地下水系统均衡区划分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湖泊与地下水水位动态特征
    3.1 数据来源
    3.2 观测数据校正
    3.3 湖泊与地下水水位动态特征分析
        3.3.1 水位随时间变化特征
        3.3.2 水位随空间变化特征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湖泊与地下水水化学特征及成因机理
    4.1 样品采集与分析测试
        4.1.1 采样种类及样点分布
        4.1.2 采样技术与测定
        4.1.3 数据分析检验
    4.2 地下水与湖泊水化学特征研究
        4.2.1 地下水与湖泊的水化学统计特征
        4.2.2 地下水与湖泊系统聚类分析
        4.2.3 地下水主要组分的空间分布特征
        4.2.4 地下水水化学类型的划分及演化
    4.3 地下水化学形成机制分析
        4.3.1 Gibbs地下水化学形成机制
        4.3.2 地下水离子相关关系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湖泊与地下水同位素特征
    5.1 D-~(18)O稳定同位素特征
    5.2 放射性同位素氚含量特征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存在问题与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6)乌鲁木齐市大气硫酸盐化速率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方法
2 结果分析
    2.1 硫酸盐化速率月动态
    2.2 硫酸盐化速率季节动态
    2.3 各监测点的差异性
3 讨论
    3.1 近6 a硫酸盐化速率时空变异分析
    3.2“十一五”与“十五”期间硫酸盐化速率及其污染物对比分析
4 小结及建议

(7)基于空间信息技术的盐碱尘暴信息提取 ——以艾比湖地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目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盐碱尘暴国内外研究进展
        1.2.2 气溶胶国内外研究进展
        1.2.3 云检测国内外研究进展
    1.3 本人对综述的评价
    1.4 研究思路、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内容
        1.4.3 研究方法
        1.4.4 技术路线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及数据预处理
    2.1 研究区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形地貌
        2.1.3 气候特征
        2.1.4 水文特征
    2.2 数据预处理
        2.2.1 MODIS 影像介绍
        2.2.2 影像预处理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盐碱尘暴源区盐渍化动态变化
    3.1 原理与方法
    3.2 盐渍化动态变化监测分析
        3.2.1 2013 年 5 月、8 月、10 月盐渍化空间分布规律
        3.2.2 2013 年 5-10 月盐渍化土地动态变化及成因
        3.2.3 盐渍化土地动态变化对盐碱尘暴的贡献
    3.3 样品分析
        3.3.1 样品采集与测定
        3.3.2 土壤样品分析
        3.3.3 大气降尘分析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盐碱尘暴信息提取
    4.1 原理与方法
    4.2 结论与讨论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云检测及盐碱尘气溶胶信息提取
    5.1 原理与方法
        5.1.1 数据来源与预处理
        5.1.2 云检测
        5.1.3 气溶胶反演
    5.2 结果与分析
        5.2.1 3月7日云检测及盐碱尘信息提取
        5.2.2 3月9日云检测及盐碱尘信息提取
        5.2.3 气溶胶光学厚度时空变化
        5.2.4 分析
    5.3 结论与讨论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 HYSPLIT 模式的盐碱尘暴运移路径模拟
    6.1 HYSPLIT 模型简介
    6.2 降尘收集月盐碱尘运移路径模拟
    6.3 典型盐碱尘暴发生前后盐碱尘运移路径模拟
    6.4 盐碱尘运移路径影响因素分析
    6.5 博州地区盐碱尘暴运移路径
    本章总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1.1 盐渍化动态变化
        7.1.2 盐碱尘暴波段信息提取
        7.1.3 云检测及气溶胶反演
        7.1.4 盐碱尘暴运移路径模拟
    7.2 特色与创新
    7.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参与科研项目与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8)石景山区大气降尘及PM10的变化趋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颗粒物的研究
        1.2.1 颗粒物对气候的影响
        1.2.2 颗粒物对环境的影响
        1.2.3 颗粒物对能见度的影响
        1.2.4 颗粒物对健康的影响
    1.3 大气降尘和 PM_(10)的相关研究
        1.3.1 大气降尘国内外研究现状
        1.3.2 PM_(10)国内外研究现状
        1.3.3 大气降尘和 PM_(10)关系的研究
    1.4 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总体方案设计与设计计算
    2.1 颗粒物概述
    2.2 研究资料来源
    2.3 数据分析和研究方法
        2.3.1 秩相关系数
        2.3.2 方差分析方法
        2.3.3 小波分析方法
第3章 降尘量的时间变化特征及气象相关性分析
    3.1 降尘量的年、月、季变化特征
        3.1.1 降尘量的年变化特征
        3.1.2 降尘量的季节变化
        3.1.3 降尘量的月变化
        3.1.4 降尘量的时间序列周期分析
    3.2 降尘量与气象因子的关系
        3.2.1 降尘量与风向的关系
        3.2.2 降尘量与风速的关系
        3.2.3 降尘量与降水量关系
        3.2.4 降尘量与其他气象因子的关系
        3.2.5 降尘量与气象的解析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PM_(10)的时间变化特征及气象相关性分析
    4.1 PM_(10)的年、月、季变化特征
        4.1.1 PM_(10)的年变化特征
        4.1.2 PM_(10)的季节变化
        4.1.3 PM_(10)的月变化
        4.1.4 PM_(10)的时间序列周期分析
    4.2 PM_(10)与气象因子的关系
        4.2.1 PM_(10)与风向的关系
        4.2.2 PM_(10)与风速的关系
        4.2.3 PM_(10)与降水量关系
        4.2.4 PM_(10)与其他气象因子的关系
        4.2.5 PM_(10)与气象的解析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降尘量与 PM_(10)关系初探
    5.1 降尘量与 PM_(10)的年际相关系性
    5.2 降尘量与 PM_(10)的季际相关性
    5.3 降尘量与 PM_(10)的月际相关性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9)南京市大气降尘特征及源解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大气降尘研究概况
        1.1.1 大气降尘的概念及危害
        1.1.2 大气降尘的研究进展
    1.2 研究目的、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内容
        1.2.3 研究方法
        1.2.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2 研究方法
        2.2.1 样品采集
        2.2.2 样品分析项目、测定方法以及统计方法
第三章 南京市大气降尘特征
    3.1 降尘通量
        3.1.1 通量特征
        3.1.2 影响因素
        3.1.3 小结
    3.2 粒度
        3.2.1 粒度特征
        3.2.2 影响因素
        3.2.3 小结
    3.3 元素地球化学
        3.3.1 不同类型降尘元素特征
        3.3.2 不同采样点元素特征
        3.3.3 元素随时间变化特征
        3.3.4 小结
    3.4 环境磁学
        3.4.1 磁化率特征
        3.4.2 影响因素
        3.4.3 小结
第四章 南京市大气降尘来源解析
    4.1 富集因子法
        4.1.1 基本原理
        4.1.2 富集因子的源解析
    4.2 因子分析法
        4.2.1 基本原理
        4.2.2 因子分析
    4.3 主成分分析法
        4.3.1 基本原理
        4.3.2 主成分分析
    4.4 小结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10)乌鲁木齐市硫酸盐化速率关键影响因子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布点采样及数据处理
    1.1 布点采样
    1.2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讨论
    2.1 硫酸盐化速率与SO2和PM10的变化趋势
    2.2 硫酸盐化速率与气象因素的变化趋势
    2.3 硫酸盐化速率与污染物浓度及气象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3 分析
4 结论

四、石河子市大气中硫酸盐化速率与SO_2浓度的相关性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淮南煤田岩溶地下水化学特征及形成机制研究[D]. 孙丰英. 安徽理工大学, 2021(02)
  • [2]天山北坡乌昌石地区污染天气过程的气象特征研究[D]. 闵月. 兰州大学, 2020(01)
  • [3]太湖大气氮、磷干湿沉降特征[J]. 许志波,杨仪,卞莉,蔡琨,张悦,丁铭. 环境监控与预警, 2019(04)
  • [4]关于重量法测定硫酸盐化速率的不确定度的分析[J]. 李建英. 科技风, 2019(14)
  • [5]巴丹吉林沙漠湖泊与地下水主要特征及成因机理分析[D]. 张文强.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8(08)
  • [6]乌鲁木齐市大气硫酸盐化速率特征分析[J]. 吕湘芳,吕爱华. 干旱区研究, 2014(05)
  • [7]基于空间信息技术的盐碱尘暴信息提取 ——以艾比湖地区为例[D]. 鄢雪英. 新疆大学, 2014(02)
  • [8]石景山区大气降尘及PM10的变化趋势研究[D]. 穆志斌. 北京工业大学, 2013(01)
  • [9]南京市大气降尘特征及源解析[D]. 张斌. 南京大学, 2013(08)
  • [10]乌鲁木齐市硫酸盐化速率关键影响因子分析[J]. 魏疆. 中国环境监测, 2012(05)

标签:;  ;  ;  ;  ;  

石河子市大气硫酸化率与SO_2浓度相关性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