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清洁、高效、节能的联合制碱新工艺电气控制系统

一种清洁、高效、节能的联合制碱新工艺电气控制系统

一、清洁高效节能联合制碱新工艺的电控系统(论文文献综述)

段亚健[1](2021)在《电解二氧化碳制一氧化碳副产氯气和碳酸氢钠的隔膜电解池》文中提出利用可再生能源将二氧化碳转化为增值化学品,创造经济效益,是二氧化碳高排放行业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现实问题。但是,由于缺乏工业适用的电化学反应装置,研究工作一直未取得实质性突破,无法开辟新兴产业。本论文尝试研发一种具有工业化应用前景的二氧化碳电还原新技术,可以在有机电解液中,将二氧化碳电还原为一氧化碳,同时副产氯气和碳酸氢钠。所得一氧化碳、氯气用于合成光气,光气是一种重要的精细化工原料,可用于生产医药、农药、染料等高附加值化工产品,碳酸氢钠在食品、玻璃、医药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通过上述途径,既可以解决二氧化碳过量排放问题,又可以创造经济效益,因而具有重要的理论研究价值和工程应用前景。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采用全氟磺酸膜将电解池分隔成阴极室和阳极室,以四丁基高氯酸铵/碳酸丙烯酯为阴极电解液,金片作为阴极,氯化钠水溶液为阳极电解液,Ir O2/Ti涂层电极作为阳极,构成隔膜电解池。电解反应过程中,二氧化碳在阴极上发生电还原反应,生成一氧化碳,氯离子在阳极上发生电氧化反应,生成氯气,阳极室中的钠离子穿过全氟磺酸膜进入阴极电解液中,与阴极反应生成的碳酸氢根离子结合,得到碳酸氢钠。(2)研究了二氧化碳发生电还原反应的动力学过程,气相色谱测试结果表明,二氧化碳可以在阴极上发生电还原反应,生成一氧化碳。当电极电位达到-2.4V时,生成一氧化碳的电流密度达到16m A/cm2,电流效率达到91%,长周期电解试验过程中,电解液不变质,电极不中毒。(3)研究了氯离子在阳极上发生氧化反应的动力学过程,采用淀粉碘化钾试纸和碘量滴定法对阳极气相反应产物进行了定性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当阳极电位高于1.27V(vs SHE)时,氯离子可以在阳极上发生氧化反应,生成氯气。在饱和氯化钠水溶液中进行恒电位电解,当电位为1.4V时,电流密度可以达到1.6m A/cm2,电流效率可以达到94%。(4)在恒电位电解过程中,发现阴极电解液中产生大量白色絮状产物,XRD测试结果表明,絮状产物为碳酸氢钠,将这种絮状产物煅烧,可得到纯碱。与传统方法相比,该方法具有设备简单、成本低、无固体废弃物生成等优点。本论文研究的隔膜电解池,可以同时生成一氧化碳、氯气和碳酸氢钠三种产物,具有操作方法简单、产品附加值高、工业适用性强等优点,在二氧化碳减排和电能储存领域具有广阔的工业化应用前景。

刘奕[2](2020)在《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文中指出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设备接入到移动网络,新的服务与应用层出不穷,对移动网络的容量、传输速率、延时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5G技术的出现,使得满足这些要求成为了可能。而在5G全面实施之前,提高现有网络的性能及用户感知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从5G应用场景及目标入手,介绍了现网改善网络性能的处理办法,并针对当前5G关键技术 Massive MIMO 技术、MEC 技术、超密集组网、极简载波技术等作用开展探讨,为5G技术对4G 网络质量提升给以了有效参考。

路朝阳[3](2019)在《连续流暗/光生物制氢过程强化与装置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生物制氢作为较为常见的一种清洁型制氢方式,主要包括暗发酵生物制氢、光发酵制氢和暗/光联合生物制氢等方式。将暗发酵制氢后的尾液用于光发酵生物制氢则会进一步提高产氢效率,因此,连续流暗/光生物制氢过程强化与装置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和实践意义。为了研究暗发酵、光发酵、暗/光联合等多模式下的生物制氢,利用计算流体力学软件FLUENT分别对暗发酵和光发酵反应器内制氢过程流场进行了模拟计算,揭示了制氢装置产氢过程中流场的变化规律;设计并搭建了连续流暗/光多模式生物制氢试验装置,通过太阳能聚集器和光导纤维等为生物制氢装置提供光源,通过太阳能光伏发电为生物制氢装置提供备用电源,降低了生物制氢过程中的能耗;采用光谱耦合技术和光导纤维多点布光技术,提高了太阳光传输与光照利用率;研究了水力滞留时间、底物浓度和有机负荷率对暗发酵制氢、光发酵制氢生物制氢的气体特性和液体特性的影响规律,分析了产氢过程中的稳态质量平衡,提高了制氢装置的运行效率;研究了暗/光联合生物制氢的产氢特性,提高了产氢底物的转化率。论文的研究结果为连续流暗/光生物制氢技术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和技术支持。结论如下:(1)利用计算流体力学软件对暗发酵和光发酵生物制氢反应器中的流场进行了模拟计算。随着菌种和产氢基质进入暗发酵反应室和光发酵反应室,反应室中逐渐形成了清晰的速度流场,并最终趋于稳定。随着水力滞留时间从48 h降低为24 h时,暗发酵反应室中的速度流场不断增强,涡流增多,而当水力滞留时间进一步缩短为12 h时,反应室中的速度流场和涡流逐渐减弱,涡流的增强对提高产氢速率有积极的作用。光发酵4个反应室中的速度云图没有显着的差异,每个反应室具有一个大的涡流,但是随着水力滞留时间由72 h变为24 h,反应室内反应液速度不断变快。在暗发酵反应室中,水力滞留时间为24 h时获得较为明显的涡流;在光发酵反应室中,水力滞留时间的变化没有对制氢装置形成明显的影响。(2)设计建造了一个折流板式的连续流暗/光多模式生物制氢试验装置。制氢装置主要包括1个有效体积为3m3的3个串联反应室的暗发酵反应器和2个有效体积为4m3的4个串联反应室的光发酵反应器。制氢装置使用太阳能为提供制氢过程中需要的保温、光照、电力支持等要求。制氢装置安装有自动控制和检测系统,能够实现制氢过程中装置的进料、搅拌和数据检测等功能,具有稳定的产氢性能。(3)研究了水力滞留时间和底物浓度对连续流暗发酵生物制氢的影响。随着水力滞留时间从48 h减小为12 h,生物制氢装置产氢速率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当水力滞留时间为24 h时达到最大产氢速率为40.45 mol m-3 d-1,合理控制水力滞留时间可以提高连续流生物制氢的产氢性能。设定最佳水力滞留时间为24 h后,研究了底物浓度(10-40 g L-1)对暗发酵生物制氢的影响,当底物浓度为10-30 g L-1时,产氢速率随着底物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当底物浓度增加到40 g L-1时产氢速率开始下降;当底物浓度为30 g L-1时分别得到最大的产氢速率100.16 mol m-3d-1。各反应室的发酵成分、pH值、氧化还原电位和产氢速率随着水力滞留时间和底物浓度的变化都有显着的差异。(4)研究了水力滞留时间和底物浓度对连续流光发酵生物制氢的影响。当水力滞留期从72 h降为48 h时,光合生物制氢装置的产氢速率从64.29 mol m-3 d-1增长为83.48 mol m-3 d-1当水力滞留期缩短为24 h时,得到最大产氢速率104.91 mol m-3 d-1,此时氢气浓度为43.44%-46.98%;当水力滞留期为72h时,得到最大的产氢速率为#1号反应室的181.25 mol m-3 d-1,此时氢气浓度为49.47±0.37%;当水力滞留期为24 h时,光合生物制氢装置产氢速率随着底物浓度增加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随着有机负荷率的增大,光合生物制氢装置的产氢速率先增大后减小,产氢量则逐渐变小。当有机负荷率为3.3 g L-1 d-1(水力滞留期为72 h,底物浓度为10 g L-1)时,光合生物制氢装置得到最小产氢速率64.13 ±4.58 mol m-3 d-1,此时却得到最大产氢量为19.43±1.39 mmol g-1;当有机负荷率为20 gL-1d-1((水力滞留期为24 h,底物浓度为20 g L-1)时,光合生物制氢装置得到最大产氢速率148.65±4.19mol m-3 d-1。(5)研究了连续流暗/光联合生物制氢过程中不同反应室之间的变化。暗发酵的产氢速率为40.45 mol m-3d-1,氧化还原电位维持在-380 mV-439 mV,生物量浓度维持在1.25g L-1-1.52 g L-1,产氢后的乙酸和丁酸浓度分为45.83 mM和15.00 mM。在初始乙酸和丁酸浓度分别为34.37 mM和11.25 mM条件下,光发酵的产氢速率为24.34mol m-3d-1,氧化还原电位维持在-420 mV--455 mV,生物量浓度维持在1.26 g L-1-1.41 g L-1,产氢结束后乙酸和丁酸的去除率分别达到85.10%和93.16%。

李立浧,饶宏,许爱东,郭晓斌,白浩[4](2018)在《我国能源技术革命体系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为了推进能源技术革命,中国工程院于2015年启动了"我国能源技术革命体系战略研究"重大咨询项目。本文从核能、风能、太阳能、储能、油气、煤炭、水能、生物质能、智能电网与能源网融合九大能源技术领域开展咨询调查研究,系统分析了各领域的能源技术现状,明确提出了构建以可再生能源为主体,终端能源以电能为主,多能多网融合互补的技术体系,制定了前瞻性技术(2020)、创新性技术(2030)和颠覆性技术(2050)三阶段发展的能源技术路线,最后提出推动能源技术革命的战略建议,为我国研究制订能源相关规划和政策提供了科学支撑。

王茜[5](2018)在《卷烟企业节能减排潜力评估方法及其应用研究》文中提出能源与环境问题日益是全球共同关注的重大问题。工业部门在我国能源消费总量中的占比高达69%,工业温室气体排放占全国总排放的81%,是节能减排重点关注的领域。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卷烟企业能源利用效率虽有较大提高,但是目前企业面临着规模效益下降、设备产能过剩、优化空间减小和智能制造冲击等的四大挑战,实现“十三五”节能减排目标将面临较大的压力。本文以卷烟企业为主要研究对象,应用多学科交叉的理论和方法,从能源与环境效率测度方法、制丝工艺系统节能减排潜力评估方法、联合工房节能减排潜力评估方法以及节能减排策略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及其应用研究等几个方面,开展了以下创新性工作:(1)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从企业层面开展全要素能源与环境效率国际比较研究,对全球卷烟工业企业的能源与环境效率水平以及节能减排潜力进行了测度,揭示了国内卷烟企业与国外卷烟企业的效率水平差异以及国内外技术前沿面的差距。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卷烟企业能源与环境综合效率仅为0.473,与国外企业差距较大但呈逐渐缩小趋势;未来节能和减排潜力仍然较大分别为57.2%和68.1%,年均节能减排总量分别为346.6万MWh和203.3万吨CO2。中国卷烟企业在国内外技术前沿面水平下的能源利用和CO2排放综合效率分别相差14.1和25.5个百分点,技术前沿面的差距仍然较大但呈逐步缩小的趋势。(2)运用流程工业系统节能研究理念和方法,建立了卷烟制丝生产节能潜力分析模型,评估了制丝工段能耗和折合比变化对卷烟制丝生产综合能耗的影响以及节能减排潜力,并运用情景分析法,揭示了三家卷烟企业实现节能减排目标的有效路径。研究结果表明:在工段能耗方面,叶片回潮工段和烘丝工段工艺的调整将会使单位烟丝能耗分别降低18%-47%、9%-36%;而在折合比方面,梗丝比例的降低会使单位烟丝能耗降低15%-33%。对于产量大且产品结构高的企业通过制丝工艺优化可以取得显着的节能减排效果,而对于产品结构相对较低的企业则通过产品结构提升可以取得显着的节能减排效果。(3)综合运用烟草行业绿色工房节能技术体系和建筑动态能耗模拟方法,建立了卷烟厂典型几何模型,对典型建筑以及各项节能技术措施在不同气候环境下的节能减排潜力进行全面评估,并运用11家投入运行的绿色工房项目实测数据对模拟数据进行验证,揭示了卷烟企业建筑节能技术措施的节能减排潜力和技术适应性。研究结果表明:典型卷烟厂在夏热冬暖地区和严寒A区节能潜力最高,而减排潜力与节能潜力在不同气候区表现有所差异,在严寒A区和严寒B区CO2减排潜力小于节能潜力,其他区域则相反。在所有气候区中降低照明功率密度和空调区域风量调节控制都是节能潜力最大的技术措施;而在不同气候区,能耗占比高的用能设备相关节能措施的节能潜力相对较大,是实现节能减排的有效路径。(4)应用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的多属性决策方法,构建卷烟企业节能减排策略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和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并建立具有代表性的典型卷烟企业模型,对工艺和建筑12项节能减排策略进行综合评估,揭示了各项节能策略的优劣势和适用性,为卷烟企业综合评价和遴选先进适用节能减排策略提供了参考。研究结果表明:空调系统能效优化的综合评价结果最优,其次是叶片段工艺优化和照明系统能效优化;不同属性策略表现差异较大,高效利用四项节能策略在技术性能指标中优势明显,合理需求两项策略在经济效益指标中结果最优,工艺结构优化三项节能策略运行管理指标中表现突出,而节约电能比例大的空调系统能效优化在环境影响指标中排名第一。综合评价结果显示,工业建筑主要用能系统的节能策略仍是未来节能减排重点关注的对象,生产工艺系统节能策略适宜重点推广应用,管理类节能措施值得企业积极实践。

张浩[6](2018)在《基于工业以太网和现场总线的煤样制备管控系统研发》文中认为当前,缺油、少气、富煤的资源现状决定了我国能源架构在未来较长时间内仍将以煤炭资源为主。但煤炭的不合理利用引发了资源破坏、环境污染等问题,因此如何以精准、快速的手段检测煤样成分指标,从而控制劣质煤的使用,对促进煤的精细化投放利用具有重要意义。目前,煤样制备过程的实现多为离散设备的人工作业,存在劳动强度大、自动化水平低、效率低等诸多缺陷。随着工业自动化系统向分散化、网络化、信息化方向不断发展,以数字智能现场设备为基础,信息处理现场化为本质,建设以多总线技术为基础的信息自动化系统,逐步成为企业架构改造升级的重点。通过与企业合作,本文集成开发了基于工业以太网和现场总线的煤样制备管控系统。首先,全面论述了工业控制系统集成自动化理念,提出了一种基于异构型混合层级架构的煤样制备管控系统解决方案,构建了现场设备层、车间监控层、信息管理层三层架构,采用现场总线和工业以太网技术集成开发系统通信网络,分别研发了煤样制备分控系统与煤样抓取分控系统,从而实现了煤样制备管控系统的横向与纵向信息集成。其中,煤样制备分控系统用于实现0.2mm标准煤样制备过程的无人值守自动化控制,工作内容包括:(1)提出了“触控屏+PLC+现场总线+智能仪表”的分布式架构解决方案;(2)开发了基于现场总线的煤样制备分布式控制系统,实现了0.2mm标准煤样制备过程的无人值守自动化与实时监控;(3)为保证制备煤样粒度与均匀性,针对煤样破碎电动机转矩、速度协调控制,完成了异步电动机DTC仿真分析,从而为煤样破碎变频调速系统的开发应用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撑;煤样抓取分控系统用于实现煤样化验器皿抓取请求的实时动态响应,工作内容包括:(1)提出了“PC机+运动控制卡+EtherCAT工业以太网+执行机构”的网络集成主从式硬件架构解决方案,开发了煤样抓取硬件运动控制系统平台;(2)设计了“管理软件+控制软件”的煤样抓取软件系统架构,采用C#编程语言,利用多线程方法,开发了HMI交互界面与控制功能内核,实现了现场过程实时监测与命令控制;(3)提出了基于优先队列的多任务调度策略,实现了复杂“任务请求”下的实时动态响应;最后,搭建了煤样制备管控系统联机调试平台开展实验,验证了本文设计的煤样制备与煤样抓取分控系统的可行性,其工作性能满足企业的预期效果。

蔡兴旺[7](2017)在《环己酮废碱提取碳酸钠和硫酸钠的工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我国环己酮生产发展迅速,2015年的产量达到284.1万吨,湖北三宁公司每年副产固体环己酮废碱约2万吨,废碱中70%~75%为Na2CO3、22%~25%为Na2SO4、2%~3%为其他杂质。但目前环己酮废碱价格低、销路差,因此亟需开展从废碱中提取Na2CO3和Na2SO4的研究。针对重结晶法和化学沉淀法均无法将Na2CO3和Na2SO4有效分离的难题,创新性地采用厂内合成氨副产CO2与溶解后的环己酮废碱反应,将废碱液中的Na2CO3转化为溶解度更低的Na HCO3结晶析出,晶体分离煅烧得到Na2CO3;再利用滤液溶解新的环己酮废碱后继续与CO2反应,析出Na HCO3晶体,经煅烧得到Na2CO3;多次循环后的滤液加硫酸酸化,蒸发结晶提取Na2SO4。本文开展了环己酮废碱碳酸化提取Na2CO3和Na2SO4的相关工艺研究,得出的主要结论如下:(1)纯水溶解环己酮废碱的碳酸化反应过程中,初始碱液浓度为125~140 g/L时,碳酸钠浓度随时间呈线性降低,反应速率最快,且与碱液初始浓度无关。结晶滤液溶碱碳酸化的反应速率比纯水溶碱碳酸化的反应速率慢,但由于滤液中Na HCO3含量较高,达到饱和析出Na HCO3的时间更短。(2)纯水与滤液溶碱单次碳酸化提取Na2CO3最适宜的工艺条件基本一致:初始碱液浓度为125~140g/L,反应时间为60min,反应温度为45℃,CO2流量为0.35L/min,结晶时间为8h,结晶温度为10℃,饱和Na HCO3洗涤量为10m L。(3)利用结晶后的滤液溶解废碱,Na2CO3的回收率高达85%;滤液多次循环提取Na2CO3,Na2CO3的回收率均可稳定在80%以上,纯度均满足工业级Na2CO3产品Ⅱ类要求;循环体系Na2SO4的含量积累到13%时,Na2CO3产品纯度达不到工业级标准,需提取Na2SO4。(4)循环滤液用硫酸酸化,将其所含的Na HCO3和Na2CO3全部转化为Na2SO4,加入10~20ppm十二烷基苯磺酸钠可改善Na2SO4晶体质量,蒸发速率为70~90 m L/(dm2·h)时,硫酸钠结晶颗粒主粒径达0.5mm,纯度达到工业级要求。

魏斌[8](2016)在《基于太阳能的生物质暗—光联合生物制氢装置设计及其运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生物制氢技术具有原料丰富、生产过程清洁、节能、不需要消耗矿物资源等特点,既实现了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降低了环境污染,又提供了清洁的氢能源,缓解了能源危机,因此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目前,生物制氢技术发展迅速,限制其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是能量转换率低,成本较高,无法满足低成本制氢的要求,研究开发具有连续生产能力的高效生物制氢反应器不仅能够降低制氢成本,提高转化效率,也是实现工业化生产的基础条件,是生物制氢技术研究从实验室向工业生产转化的关键环节。本论文是在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项目“生物制氢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编号:2012AA051502)的资助下完成的。针对当前制氢成本高和暗发酵抑制光合产氢的问题,在新型生物质暗-光联合制氢工艺研究的基础上,根据系统工程运行的实际要求,通过生物质暗-光联合生物制氢反应器的设计,太阳能光电光热转换单元的设计,光合细菌连续培养系统的设计等,建立了一套基于太阳能的连续、高效的生物质暗-光联合生物制氢实验装置,该装置能显着降低发酵过程对传统化石能源的消耗率,消除暗发酵液对光发酵的抑制作用,提高生物制氢效率,降低制氢成本,为实现生物制氢技术由理论研究向实际应用的转化及生物制氢技术的工业化应用提供了技术参考。研究成果如下:(1)依据设计原则和技术途径,确定联合制氢反应器ABR型结构的基本参数,按照前文既定的设计规模和工艺参数,计算设计联合制氢反应器的基本结构尺寸。暗发酵制氢单元的总体积为3.366 m3,有效体积为3.023 m3,光发酵制氢单元的总体积为10.56 m3,有效体积为7.8113 m3,暗-光联合制氢反应器的总体积达到15 m3。(2)综合中国太阳能资源的分布现状和光合制氢对光照的要求,确定以太阳光为主光源、LED为辅助光源的基本设计;对太阳光自动跟踪聚光与光纤传输系统进行优化设计,设计安装24个太阳能聚光器,共输出96束光,采光面积为2.78m2,能够满足系统发酵过程的光照需求;设计选用黄色LED作为辅助光源,共布置LED布光管道117个,系统每天的需电量为2053W·h左右,太阳能电池板的电池容量579.9Wp,设计采用8块电池板组合而成,选取6块电压为12V、容量为200A·h的蓄电池并联使用。(3)分析联合制氢系统对温度的基本需求,对系统的能量平衡关系进行分析计算,系统每天的需热量为964.32 10 kJ/d;根据系统需热量,设计选用660根左右1800′58的太阳能真空管,总集热面积为100.32 m2;设计选用容积为2000L的蓄热水箱,选取电压220V,功率5kw的单相型号为DFS-H5型的辅助电加热系统。(4)根据光合生物制氢系统连续运行的菌种要求以及光合产氢菌种HAU-M1的生长特性,设计了一套光合细菌菌种培养装置,研究了该套装置对菌种的连续培养和菌种稳定供应的影响因素,优化了该装置的初始接种量、水力停留时间等工艺参数,并进行连续性培养及运行实验。研究表明,在初始接种量为15%,水力停留时间为48h,温度为30℃,光照强度为2080Lux,pH值为6.8的条件下,菌种培养装置出口培养液浓度可以稳定在10%20%,出口流量维持在28.96L/h左右,能够满足光合生物制氢系统对菌种稳定供应的实际需要,表明光合细菌菌种培养装置应用于光合生物制氢系统连续性运行的技术可行性。(5)生物质暗-光联合生物制氢系统在前期试运行调整后,经过180天的生产性运行,整体运行稳定,原料利用率、料液温度、料液pH值、产氢量、氢气浓度等工艺参数和运行指标均较为平稳,平均日产氢量42.76 m3,平均氢气浓度为61.78%,平均原料利用率为62.7%,平均产气率为5.5m3/(m3·d),具有较好的运行稳定性和较高的产氢效率。

胡宁沙[9](2016)在《超滤在卤水精制中的预处理工艺研究》文中认为纯碱是重要的基础的化工产品之一。我国纯碱产业比较发达,纯碱的生产工艺有氨碱法与联合制碱法,氨碱法生产原料盐水需要精制,而传统的氨碱法盐水精制法为化学沉淀等方法,具有工艺复杂、成本高等缺点。膜法水处理技术作为21世纪的新型水处理技术受到了广泛的关注。纳滤膜是最近广泛应用于盐水净化的技术之一,而纳滤进水需进行预处理,超滤膜技术是最广泛应用于纳滤反渗透等膜技术预处理的技术之一。连续式膜过滤技术(CMF)是超滤常用的工艺,已有较多的工程实例。但工程效益最大化和膜污染问题仍是人们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采用超滤-纳滤双膜法精制山东海化集团氨碱法纯碱厂原料地下卤水。本文主要研究了CMF超滤工艺在地下卤水中的运行情况,考察了工艺在不同工况时TMP的变化趋势,产水水质,化学维护性清洗效果,设备运行稳定性,化学维护性清洗药剂优化选择,对清洗后的膜丝进行了扫描电镜以及能谱表征。CMF工艺试验中工况一和工况二的膜通量分别为40L/m2·h和50L/m2·h。通过综合分析比较得出工况一是比较合理的运行工况,工况一的膜污染增长最慢。CMF工艺产水SDI值平均值为2.3,符合纳滤进水要求;TOC平均去除率为60%;产水浊度始终低于0.1NTU;CMF工艺系统运行稳定性良好,可以作为纳滤进水的预处理工艺。研究了盐酸作为中试化学维护性清洗药剂的清洗效果,并且进行小试优化了膜清洗方法,对优化后清洗前后的膜丝进行扫描电镜及能谱分析。结果表明,盐酸作为中试化学维护性药剂,清洗效果较好;优化后清洗方法为1000ppm次氯酸钠+1000ppm氢氧化钠;小试扫描电镜及能谱分析结果可知,造成膜污染的为Ca、Fe、硅盐等无机盐,优化后清洗工艺可以完全清洗掉污染物,膜纯水通量可以恢复到414L/m2.h;膜清洗过程中,次氯酸钠能够氧化膜表面部分有机污染物质,氢氧化钠通常去除有机物,草酸可以络合无机盐离子;采用以下清洗方式能够实现最优的清洗效果:(1)采用NaClO和氢氧化钠能够较好的满足维护清洗;(2)定期采用不同清洗剂交叉清洗(3)高浓度化学清洗适合于污染较严重时或者急需获得较高膜通量时使用。

汤平发,廖旭果,刘孝元,毛杨林,孟建仓,江合佩,周璐,张秀球,李道平[10](2014)在《2014年高考化学复习试题精粹》文中研究表明第一部分化学基本概念与理论汤平发廖旭果(宁波市鄞州中学浙江宁波315101)一、物质的组成与分类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PM 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μm(1μm=1×10-6m)的颗粒,"PM 2.5"与空气形成的分散系属于胶体B.石墨烯是一种从石墨材料中用"撕裂"方法剥离出的单

二、清洁高效节能联合制碱新工艺的电控系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清洁高效节能联合制碱新工艺的电控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1)电解二氧化碳制一氧化碳副产氯气和碳酸氢钠的隔膜电解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我国电力能源结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1.1.1 我国电力能源结构与特点
        1.1.2 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与电能储存
    1.2 电能储存技术研究进展
        1.2.1 电能储存的方式
        1.2.2 以CO_2为原料储存可再生能源
    1.3 CO_2电还原技术在电能储存中的应用
        1.3.1 CO_2电化学还原的技术发展
        1.3.2 CO_2电还原技术存在的问题
    1.4 论文选题思路及创新点
第二章 隔膜电解池的结构与工作原理
    2.1 隔膜电解池的构建
        2.1.1 实验材料与实验设备
        2.1.2 隔膜电解池结构
    2.2 隔膜电解池工作原理
    2.3 隔膜电解池的测试方法
        2.3.1 电化学测试方法
        2.3.2 反应产物测试方法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CO_2在有机电解液中的电催化还原与动力学特征
    3.1 CO_2在Bu_4NClO_4/PC中的电还原
        3.1.1 线性扫描曲线分析
        3.1.2 Tafel曲线分析
        3.1.3 长周期稳定性和产物电流效率分析
    3.2 CO_2在Bu_4NClO_4/PC中的电还原产物分析
        3.2.1 CO_2电还原产物的气相色谱分析
        3.2.2 电解液分离所得固体产物分析
        3.2.3 CO_2在Bu_4NClO_4/PC中电还原后电极表面分析
    3.3 离子溅射镀膜电极对电解池性能的提升
        3.3.1 离子溅射基本原理
        3.3.2 镍基镀膜电极性能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NaCl在水溶液中的电催化氧化与动力学特征
    4.1 氯离子在阳极上的氧化反应
        4.1.1 氯碱工业
        4.1.2 阳极材料
        4.1.3 氯气的测试分析方法
    4.2 IrO_2/Ti电极上氯离子氧化反应分析
        4.2.1 线性扫描曲线分析
        4.2.2 电极动力学分析
    4.3 长周期电解实验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利用隔膜电解池制备纯碱
    5.1 传统制碱方法
        5.1.1 氨碱法
        5.1.2 联合制碱法
    5.2 利用电解法制备纯碱
        5.2.1 隔膜电解池制碱法的原理
        5.2.2 隔膜电解池制碱法的优点
    5.3 NaHCO_3对电解过程的影响
        5.3.1 NaHCO_3对电解液的影响
        5.3.2 NaHCO_3对隔膜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2)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4G网络现处理办法
2 4G网络可应用的5G关键技术
    2.1 Msssive MIMO技术
    2.2 极简载波技术
    2.3 超密集组网
    2.4 MEC技术
3 总结

(3)连续流暗/光生物制氢过程强化与装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能源与社会发展
        1.1.2 氢能特点
        1.1.3 氢能的主要来源
    1.2 生物制氢的研究现状
        1.2.1 生物制氢的特点
        1.2.2 生物制氢的主要方式
        1.2.3 暗发酵生物制氢的主要影响因素
        1.2.4 光发酵生物制氢的主要影响因素
        1.2.5 暗/光联合生物制氢的主要影响因素
    1.3 生物制氢反应器研究现状
    1.4 研究目的、意义及内容
        1.4.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4.2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连续流暗/光多模式生物制氢装置设计
    2.1 暗/光多模式生物制氢装置设计方案
        2.1.1 生物制氢装置的结构选定
        2.1.2 生物制氢装置保温系统选定
        2.1.3 生物制氢装置光源系统选定
        2.1.4 生物制氢装置水力滞留时间选定
        2.1.5 生物制氢装置设计标准
    2.2 暗/光多模式生物制氢装置数值模拟
        2.2.1 暗发酵生物制氢装置数值模拟
        2.2.2 光发酵生物制氢装置数值模拟
    2.3 连续流暗/光多模式生物制氢试验装置
        2.3.1 连续流暗/光多模式生物制氢装置
        2.3.2 菌种培养单元结构
        2.3.3 暗发酵单元结构
        2.3.4 光发酵单元结构
        2.3.5 太阳能保温单元
        2.3.6 太阳能照明单元
        2.3.7 太阳能光伏发电单元
        2.3.8 自动控制单元
    2.4 连续流暗/光多模式生物制氢装置自动化系统
        2.4.1 自动控制系统
        2.4.2 温度控制系统
        2.4.3 照明控制系统
        2.4.4 进料控制系统
    2.5 装置运行性能检测
        2.5.1 在线检测方法
        2.5.2 人工检测方法
        2.5.3 连续流暗/光多模式生物制氢装置自动化检测性能研究
    2.6 小结
第三章 连续流暗发酵生物制氢试验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产氢细菌
        3.1.2 试验装置与方法
        3.1.3 测试仪器与方法
        3.1.4 单因素方差分析
    3.2 水力滞留时间对连续流暗发酵生物制氢的影响
        3.2.1 水力滞留时间对连续流暗发酵生物制氢气体特性的影响
        3.2.2 水力滞留时间对连续流暗发酵生物制氢液体特性的影响
        3.2.3 水力滞留时间对连续流暗发酵生物制氢影响的方差分析
        3.2.4 有机负荷率对连续流暗发酵生物制氢的影响
    3.3 底物浓度对连续流暗发酵生物制氢的影响
        3.3.1 底物浓度对连续流暗发酵生物制氢气体特性的影响
        3.3.2 底物浓度对连续流暗发酵生物制氢液体特性的影响
        3.3.3 底物浓度对连续流暗发酵生物制氢影响的方差分析
        3.3.4 有机负荷率对连续流暗发酵生物制氢的影响
    3.4 小结
第四章 连续流光发酵生物制氢试验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产氢细菌
        4.1.2 试验装置
        4.1.3 试验设计
        4.1.4 测试方法
        4.1.5 单因素方差分析
        4.1.6 稳态质量平衡分析
    4.2 水力滞留时间对连续流光发酵生物制氢的影响
        4.2.1 水力滞留时间对连续流光发酵生物制氢气体特性的影响
        4.2.2 水力滞留时间对连续流光发酵生物制氢液体特性的影响
        4.2.3 水力滞留时间对连续流光发酵生物制氢影响的方差分析
        4.2.4 水力滞留时间对连续流光发酵生物制氢的稳态质量平衡分析
    4.3 底物浓度对连续流光发酵生物制氢的影响
        4.3.1 底物浓度对连续流光发酵生物制氢气体特性的影响
        4.3.2 底物浓度对连续流光发酵生物制氢液体特性的影响
        4.3.3 底物浓度对连续流光发酵生物制氢影响的方差分析
        4.3.4 有机负荷率对连续流光发酵生物制氢的影响
    4.4 结论
第五章 连续流暗/光联合生物制氢试验研究
    5.1 材料与方法
        5.1.1 产氢细菌
        5.1.2 连续流暗/光联合生物制氢装置
        5.1.3 测试方法
    5.2 连续流暗/光联合生物制氢研究
        5.2.1 连续流暗/光联合生物制氢装置对产氢速率的影响
        5.2.2 连续流暗/光联合生物制氢装置对产氢浓度的影响
        5.2.3 连续流暗/光联合生物制氢对反应液氧化还原电位的影响
        5.2.4 连续流暗/光联合生物制氢对反应液生物量的影响
        5.2.5 连续流暗/光联合生物制氢单因素方差分析
        5.2.6 连续流暗/光联合生物制氢对挥发性脂肪酸的影响
    5.3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英文摘要
攻读博士期间的科研情况

(4)我国能源技术革命体系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前言
二、能源技术现状分析
    (一) 自主三代核电技术进入大规模应用阶段, 四代核电技术全面开展研究工作, 研究力量比较分散
    (二) 风电设备产业链形成, 风电场设计和智能运维技术与国外差距较大
    (三) 光伏发电和光热发电技术成熟, 而太阳能光化学利用技术仍处于实验室研究阶段
    (四) 电化学储能是目前最常用和成熟的化学储能技术, 需持续开展氢储能研究
    (五) 常规勘探技术成熟, 非常规油气探测技术以及智能传感技术仍存在不足
    (六) 煤炭燃烧利用是煤炭利用的主要方式, 煤炭清洁燃烧的技术创新始终是能源发展的重要任务
    (七) 水力发电领域技术处于领先地位, 是实现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八) 生物质能开发潜力大, 需加强生物质能源技术研发和产业体系建设
    (九) 我国正积极推动智能电网与能源网融合, 融合趋势将向智能化、透明化、智慧化的三个层次递进发展
三、能源技术体系
四、能源技术革命发展路线
五、推动能源技术革命的重大举措
    (一) 坚持“在保护中开发, 在开发中保护”的水电发展理念, 大力发展生态友好型中小水电
    (二) 因地、因需地选择生物质开发方式, 不局限于生物质发电
    (三) 大力发展太阳能发电技术, 明确其在能源结构转型中的战略地位
    (四) 新能源以“分布式开发、就地消纳”为主, 避免大容量远距离传输
    (五) 大力应用多能互补技术, 支撑能源结构转型
    (六) 加强新材料、新器件的研发, 支撑颠覆性技术发展
    (七) 建设清洁能源国家研究中心, 抢占全球能源科技制高点
    (八) 建设国家级能源大数据中心, 支撑国家能源决策

(5)卷烟企业节能减排潜力评估方法及其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能源与环境问题成为全球共同关注的重大问题
        1.1.2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能源与环境问题
        1.1.3 烟草行业面临节能减排压力较大
    1.2 文献综述
        1.2.1 工业领域能源效率研究文献计量
        1.2.2 工业领域能源效率研究热点
        1.2.3 国内外烟草行业能源效率研究现状
        1.2.4 主要启示
    1.3 研究目标与意义
    1.4 研究框架及结构安排
第2章 卷烟企业能源与环境效率测度方法研究
    2.1 引言
        2.1.1 能源与环境效率概念
        2.1.2 中国能源与环境压力
        2.1.3 卷烟工业企业节能减排形势
    2.2 工业部门能源与环境效率研究综述
        2.2.1 国内外工业能源效率的研究
        2.2.2 烟草行业生产效率的研究
    2.3 基于RAM-DEA模型的卷烟企业能源与环境效率测算
        2.3.1 基于CRS-RAM模型的能源与环境综合效率测算
        2.3.2 基于VRS-RAM模型的能源与环境纯技术效率测算
        2.3.3 卷烟企业能源与环境规模效率测算
        2.3.4 卷烟企业的节能和减排潜力测算
    2.4 变量选择与数据来源
        2.4.1 样本选取
        2.4.2 变量选择
        2.4.3 数据来源
    2.5 结果讨论与分析
        2.5.1 卷烟企业能源与环境效率分析
        2.5.2 卷烟企业节能减排潜力分析
        2.5.3 国内卷烟企业在不同技术水平下的对比分析
    2.6 主要结论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卷烟企业工艺系统节能减排潜力评估方法研究
    3.1 引言
        3.1.1 卷烟企业生产特点及能耗构成
        3.1.2 工业领域系统节能主要研究方法
    3.2 卷烟制丝生产能耗分析
        3.2.1 卷烟制丝生产流程
        3.2.2 制丝生产能耗分析
    3.3 基于e-p方法的制丝生产能耗分析模型
        3.3.1 工段能耗
        3.3.2 折合比
        3.3.3 单位烟丝生产能耗
        3.3.4 制丝生产节能潜力分析模型
        3.3.5 CO_2排放的测算方法
    3.4 卷烟企业基本情况及相关数据
        3.4.1 三家卷烟企业制丝工艺设备配置情况
        3.4.2 工段能耗及折合比相关数据
    3.5 结果分析与讨论
        3.5.1 工段优化对单位烟丝生产能耗影响分析
        3.5.2 折合比优化对单位烟丝生产能耗影响分析
        3.5.3 制丝工艺优化节能减排潜力情景分析
        3.5.4 产品结构提升节能减排潜力情景分析
    3.6 主要结论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卷烟企业建筑节能减排潜力评估方法研究
    4.1 引言
        4.1.1 建筑节能研究综述
        4.1.2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4.2 绿色工房节能技术体系
        4.2.1 合理需求
        4.2.2 高效利用
        4.2.3 替代能源
    4.3 基于DOE-2的建筑动态能耗计算模型
        4.3.1 建筑动态能耗计算模型的理论方法
        4.3.2 建筑动态能耗模拟研究方法
        4.3.3 节能潜力分析技术路线
    4.4 卷烟企业建筑模型及参数设置
        4.4.1 典型卷烟厂建筑几何模型
        4.4.2 气候区域及城市选择
        4.4.3 计算模型边界条件及参数设置
    4.5 结果讨论与分析
        4.5.1 卷烟企业建筑能耗特点
        4.5.2 卷烟企业典型模型节能潜力分析
        4.5.3 节能技术措施节能减排潜力分析
        4.5.4 实测数据节能效果验证
    4.6 主要结论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卷烟企业节能减排策略模糊综合评价方法研究
    5.1 引言
        5.1.1 卷烟企业节能减排面临四大挑战
        5.1.2 节能减排策略综合评价研究概况
    5.2 节能减排策略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5.2.1 评价指标初选
        5.2.2 指标定义及测算方法
        5.2.3 评价指标相关性分析
    5.3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5.3.1 构建因素集
        5.3.2 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5.3.3 指标值规范化处理
        5.3.4 模糊综合评价
    5.4 实例研究
        5.4.1 典型卷烟企业及评价策略遴选
        5.4.2 卷烟企业节能减排策略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5.4.3 节能减排策略模糊综合评价
    5.5 结果分析及讨论
        5.5.1 评价指标权重分析
        5.5.2 二级评价指标评价结果分析
        5.5.3 一级评价指标评价结果分析
        5.5.4 综合评价结果分析
    5.6 主要结论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全文总结
    6.1 主要研究结论
    6.2 主要创新点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与研究成果清单
致谢
作者简介

(6)基于工业以太网和现场总线的煤样制备管控系统研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与研究背景
    1.2 煤样制备系统研究现状
    1.3 工业控制系统研究现状
        1.3.1 工业控制系统架构
        1.3.2 系统集成技术概述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煤样制备管控系统总体设计
    2.1 全自动煤样制备工艺流程方案
    2.2 煤样制备管控系统集成方案设计
        2.2.1 煤样制备管控系统整体架构
        2.2.2 煤样制备分控系统解决方案
        2.2.2.1 Modbus现场总线网络方案
        2.2.2.2 CANopen现场总线网络方案
        2.2.2.3 PLC直接控制网络方案
        2.2.3 煤样抓取分控系统解决方案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煤样制备分控系统研发
    3.1 煤样制备硬件系统分析与设计
        3.1.1 系统硬件配置
        3.1.2 电气原理图设计
        3.1.3 电气控制柜的设计与实现
    3.2 煤样制备软件系统设计与实现
        3.2.1 PLC分布式控制系统下位机设计与实现
        3.2.1.1 煤样制备程序总体设计
        3.2.1.2 原煤自动称重通讯控制
        3.2.1.3 煤样破碎变频调速通讯控制
        3.2.1.4 煤样红外干燥通讯控制
        3.2.1.5 PLC直接控制网络开发
        3.2.2 煤样制备分控系统上位机界面开发
    3.3 煤样破碎变频调速系统DTC仿真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煤样抓取分控系统研发
    4.1 煤样抓取硬件系统平台设计与实现
        4.1.1 EtherCAT硬件运动控制平台架构设计
        4.1.2 电气原理图设计
        4.1.3 电气控制柜设计与实现
    4.2 煤样抓取软件系统设计与实现
        4.2.1 控制系统软件架构设计
        4.2.2 软件开发方案设计与实现
    4.3 基于优先队列的多任务调度策略设计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煤样制备管控系统联机调试实验
    5.1 联机调试实验平台环境搭建
        5.1.1 煤样制备分控系统实验平台
        5.1.2 煤样抓取分控系统实验平台
    5.2 基于现场总线的煤样制备分控系统联机调试
        5.2.1 0.2mm分析煤样制备实验方案
        5.2.2 实验结果与分析
    5.3 多任务请求下的煤样抓取分控系统联机调试
        5.3.1 煤样器皿多任务抓取实验方案
        5.3.2 实验结果与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7)环己酮废碱提取碳酸钠和硫酸钠的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环己酮废碱的来源及特点
        1.2.1 皂化废碱液中副产物的形成
        1.2.2 皂化废碱液的特点及组成
        1.2.3 己内酰胺浓缩废液的产生
        1.2.4 焚烧法处理皂化废碱液
        1.2.5 环己酮废碱的组成、性质及用途
    1.3 碳酸钠主要生产工艺
        1.3.1 氨碱法制备碳酸钠
        1.3.2 联合制碱法生产纯碱
        1.3.3 天然碱法生产纯碱
    1.4 二氧化碳的危害与化工利用
    1.5 硫酸钠的制备工艺概述
    1.6 研究意义与内容
        1.6.1 研究意义
        1.6.2 研究内容
第2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设备
        2.1.1 实验原料
        2.1.2 实验试剂
        2.1.3 主要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实验思路
        2.2.2 实验装置
        2.2.3 实验步骤
    2.3 分析测试方法
        2.3.1 混合碱含量分析
        2.3.2 碳酸钠含量分析
        2.3.3 硫酸根含量的测定
第3章 废碱碳酸化提取碳酸钠工艺探索
    3.1 影响碳酸化反应速率因素的探索
        3.1.1 碱液浓度对碳酸化反应速率的影响
        3.1.2 CO_2流量对碳酸化反应速率的影响
        3.1.3 温度对碳酸化反应速率的影响
    3.2 提取碳酸钠的工艺条件探索
        3.2.1 碱液浓度对Na_2CO_3的转化率、回收率和纯度的影响
        3.2.2 反应时间对Na_2CO_3的转化率、回收率和纯度的影响
        3.2.3 反应温度对Na_2CO_3的转化率、回收率和纯度的影响
        3.2.4 CO_2 流量对Na_2CO_3 的转化率、回收率和纯度的影响
        3.2.5 结晶温度对Na_2CO_3的转化率、回收率和纯度的影响
        3.2.6 结晶时间对Na_2CO_3的回收率和纯度的影响
    3.3 优选条件下的Na_2CO_3产品检测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结晶滤液碳酸化提取碳酸钠的工艺研究
    4.1 滤液与纯水溶碱碳酸化的反应速率的比较
    4.2 结晶滤液提取碳酸钠的条件研究
        4.2.1 碱液浓度对Na_2CO_3的转化率、回收率和纯度的影响
        4.2.2 反应时间对Na_2CO_3的转化率、回收率和纯度影响
        4.2.3 CO_2 流量对Na_2CO_3 的转化率、回收率和纯度影响
        4.2.4 反应温度对Na_2CO_3的转化率、回收率和纯度影响
        4.2.5 洗涤量对Na_2CO_3的回收率和纯度的影响
    4.3 滤液循环碳酸化提取碳酸钠的研究
        4.3.1 循环碳酸化过程Na_2CO_3的转化率与回收率
        4.3.2 滤液循环碳酸化过程Na_2SO_4的积累
        4.3.3 Na_2CO_3产品检测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循环滤液提取硫酸钠的工艺研究
    5.1 实验方法
        5.1.1 循环滤液硫酸酸化预处理
        5.1.2 实验装置
        5.1.3 实验步骤
        5.1.4 粒径分析
    5.2 实验结果与讨论
        5.2.1 表面活性剂对硫酸钠结晶粒径的影响
        5.2.2 蒸发速率对硫酸钠结晶粒径的影响
        5.2.3 Na_2SO_4产品检测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申请的专利

(8)基于太阳能的生物质暗—光联合生物制氢装置设计及其运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生物制氢技术的研究现状
        1.2.1 光解水制氢研究现状
        1.2.2 厌氧细菌暗发酵制氢研究现状
        1.2.3 光合细菌光发酵制氢研究现状
        1.2.4 联合制氢的研究现状
    1.3 生物制氢反应器的研究现状
        1.3.1 暗发酵生物制氢反应器的研究现状
        1.3.2 光发酵生物制氢反应器的研究现状
    1.4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和主要内容
        1.4.1 目的和意义
        1.4.2 主要内容
2 生物质暗-光联合生物制氢示范装置的初步设计
    2.1 生物制氢反应器主要设计因素
        2.1.1 联合制氢反应器结构形式的选择
        2.1.2 联合制氢反应器的结构材料
        2.1.3 联合制氢反应器的温度控制
        2.1.4 大型光发酵反应器对光照的需求
        2.1.5 暗发酵反应器和光发酵反应器的结合
        2.1.6 联合制氢反应器连续性生产及成本控制
    2.2 设计原则
    2.3 生物质暗-光联合生物制氢反应器主要设计方法
        2.3.1 产氢单元采用模块化设计
        2.3.2 反应器结构采用折流板式设计
        2.3.3 基于太阳光为主光源LED为辅助光源的高效聚光与传输系统设计
        2.3.4 基于太阳能为主的联合制氢反应器自动加热系统设计
    2.4 初步设计
        2.4.1 工艺选型
        2.4.2 设计内容与规模
        2.4.3 设计工艺参数
    2.5 小结
3 生物质暗-光联合生物制氢反应器的设计与研究
    3.1 联合制氢反应器基本结构形式的确定
    3.2 联合制氢反应器基本工艺的设计
        3.2.1 水力条件设计
        3.2.2 隔室数量
        3.2.3 折流板结构
        3.2.4 单元隔室长宽高度比
        3.2.5 气体收集
    3.3 联合制氢反应器的结构计算
    3.4 设计方案
        3.4.1 厌氧细菌暗发酵单元设计方案
        3.4.2 厌氧废料处理单元及进料配料单元设计
        3.4.3 光合细菌光发酵单元设计方案
        3.4.4 联合制氢反应器布光形式及布光通道的设计
        3.4.5 联合制氢反应器整体结构设计
    3.5 设计方案
    3.6 小结
4 以太阳光为主光源LED为辅助光源的高效聚光与传输系统的优化设计
    4.1 太阳光自动跟踪聚光与光纤传输系统的优化设计
        4.1.1 太阳光自动追踪聚光与传输系统
        4.1.2 太阳能聚光器的选型与设计
    4.2 太阳光伏电池LED辅助光源系统的设计
        4.2.1 LED的选择
        4.2.2 系统耗电量计算
        4.2.3 太阳光伏电池的容量设计阵列分布
        4.2.4 太阳光伏电池的阵列分布
        4.2.5 蓄电池容量的确定
    4.3 小结
5 基于太阳能为主的联合制氢反应器自动加热系统设计
    5.1 生物质暗-光联合生物制氢系统对温度的基本需求
    5.2 系统的热量平衡计算
        5.2.1 系统热量平衡
        5.2.2 联合制氢反应器热量损失计算
    5.3 太阳能加热系统的设计与研究
        5.3.1 太阳能热水系统的组成及工作原理
        5.3.2 太阳能热水器的选型与计算
        5.3.3 储热水箱及循环系统配置
        5.3.4 辅助加热系统选择
        5.3.5 管外保温结构
    5.4 小结
6 生物质暗-光联合生物制氢系统菌种培养装置的设计及实验研究
    6.1 光合细菌连续培养系统设计
        6.1.1 基本设计要求
        6.1.2 整体结构及配套装置设计
    6.2 实验材料与方法
        6.2.1 实验材料
        6.2.2 实验方法
    6.3 结果与讨论
        6.3.1 HAU-M1光合细菌培养液菌体相对浓度的表征
        6.3.2 接种量对菌体生长的影响
        6.3.3 水力停留时间对菌体生长的影响
        6.3.4 光合细菌连续稳定供应
    6.4 小结
7 生物质暗-光联合生物制氢装置的运行试验
    7.1 生物质暗-光联合生物制氢装置结构组成及其运行原理
    7.2 生物质暗-光联合生物制氢装置运行试验
        7.2.1 系统连续运行过程中温度变化
        7.2.2 系统连续运行过程中液位变化
        7.2.3 系统连续运行过程中COD值变化
        7.2.4 系统连续运行过程中气体产量变化
    7.3 小结
8 结论和建议
    8.1 结论
    8.2 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情况
ABSTRACT

(9)超滤在卤水精制中的预处理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主要创新点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我国盐化工产业简介
        1.1.1 纯碱生产工艺发展历程
    1.2 纯碱工艺中盐水精制传统工艺
        1.2.1 氨碱法传统盐水精制法
        1.2.2 联合制碱法传统盐水精制法
        1.2.3 纯碱制碱法盐水精制法弊端及创新
    1.3 膜分离技术
        1.3.1 膜分离过程特点
        1.3.2 膜分离过程分类
    1.4 膜分离技术在盐化工行业中的应用
        1.4.1 膜技术在氯碱行业中的应用
        1.4.1.1 HVM~(TM)管式膜过滤技术
        1.4.2 膜分离技术在卤水精制中的应用
    1.5 连续膜过滤技术
        1.5.1 连续膜过滤工艺简介
        1.5.2 连续膜过滤工艺的优势及特点
    1.6 超滤膜的污染与防控
        1.6.1 膜污染简述
        1.6.2 膜污染的防控方法
    1.7 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
    1.8 课题研究内容
第二章 试验装置与方法
    2.1 中试工艺流程
    2.2 连续膜过滤超滤装置
    2.3 试验方案
    2.4 分析项目及方法
        2.4.1 试验水质
        2.4.2 分析方法
        2.4.3 试验仪器
    2.5 其他参数及其计算方法
第三章 试验工艺优化
    3.1 不同工况下CMF运行情况
        3.1.1 工况一下TP的变化趋势
        3.1.2 工况二下TMP的变化趋势
    3.2 不同工况下膜比通量及温度校正通量变化趋势
        3.2.1 工况一下膜比通量及温度校正通量的变化趋势
        3.2.2 工况二下膜比通量及温度校正通量的变化趋势
    3.3 不同工况下水回收率的情况
    3.4 CMF工艺运行效果分析
        3.4.1 CMF工艺对浊度的去除效果
        3.4.2 CMF工艺出水的SDI_(15)变化趋势
        3.4.3 CMF工艺对TOC的去除效果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膜污染与膜清洗研究
    4.1 水样配伍试验
    4.2 中试化学维护性的清洗效果
        4.2.1 理论分析
        4.2.2 各工况下化学维护性清洗效果分析
    4.3 化学维护性清洗药剂优化选择
    4.4 化学维护性清洗前后膜丝性能表征
        4.4.1 化学维护性清洗前膜丝内外表面扫面电镜及能谱表征
        4.4.1.1 化学维护性清洗前膜丝外表面电镜及能谱图
        4.4.1.2 化学维护性清洗前膜丝内表面扫描电镜及能谱分析
        4.4.2 化学维护性清洗后膜丝电镜及能谱表征
        4.4.2.1 化学维护性清洗后膜丝外表面
        4.4.2.2 化学维护性清洗后膜丝内表面电镜及能谱分析
        4.4.3 膜组件清洗排放积泥XRD表征
        4.4.4 化学维护性清洗机理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四、清洁高效节能联合制碱新工艺的电控系统(论文参考文献)

  • [1]电解二氧化碳制一氧化碳副产氯气和碳酸氢钠的隔膜电解池[D]. 段亚健. 昆明理工大学, 2021(01)
  • [2]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J]. 刘奕. 数码世界, 2020(04)
  • [3]连续流暗/光生物制氢过程强化与装置研究[D]. 路朝阳. 河南农业大学, 2019(04)
  • [4]我国能源技术革命体系战略研究[J]. 李立浧,饶宏,许爱东,郭晓斌,白浩. 中国工程科学, 2018(03)
  • [5]卷烟企业节能减排潜力评估方法及其应用研究[D]. 王茜. 北京理工大学, 2018(07)
  • [6]基于工业以太网和现场总线的煤样制备管控系统研发[D]. 张浩.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8(02)
  • [7]环己酮废碱提取碳酸钠和硫酸钠的工艺研究[D]. 蔡兴旺. 武汉科技大学, 2017(01)
  • [8]基于太阳能的生物质暗—光联合生物制氢装置设计及其运行研究[D]. 魏斌. 河南农业大学, 2016(05)
  • [9]超滤在卤水精制中的预处理工艺研究[D]. 胡宁沙. 天津工业大学, 2016(02)
  • [10]2014年高考化学复习试题精粹[J]. 汤平发,廖旭果,刘孝元,毛杨林,孟建仓,江合佩,周璐,张秀球,李道平. 中学化学教学参考, 2014(Z1)

标签:;  ;  ;  ;  ;  

一种清洁、高效、节能的联合制碱新工艺电气控制系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