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CAD的交叉口渠道化方案辅助生成工具的研究与开发

基于CAD的交叉口渠道化方案辅助生成工具的研究与开发

一、基于CAD的路口渠化方案辅助生成工具研究与开发(论文文献综述)

常方祎[1](2021)在《基于BIM技术下的轨道交通建筑(高架车站)设计应用探究 ——以西安市五号线交大创新港站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基于BIM技术下的建筑设计实践仍然是建筑学界最热门的话题之一,本文结合BIM技术的市场应用端,BIM技术在“正向设计”的应用较为困难,抛开政策因素,大环境因素不谈,其主要原因在于BIM设计平台的应用门槛偏高。目前普遍认知通常把CAD到BIM转化的过程类比成80年代末90年代初从纸上制图到CAD计算机复制制图的阶段。笔者通过从手工制图到CAD辅助设计,变的只是建筑师画图的效率,二维图形模式下的建筑设计方法仍旧没变,制图标准也没变,基于二维的工作界面下的设计思维同样没有发生变化。但是从CAD制图到BIM技术应用,其实是冲击了建筑师原有的设计思维,笔者提出要向实现BIM“正向设计”首先树立新的BIM思维,以新的BIM思维结合新的BIM平台共同搭建基于BIM技术平台的“生成式设计”工作流程,并将其应用在轨道交通建筑(高架车站)的方案设计当中。建筑设计实践是理解、应用BIM技术的最好的方法与手段,文章抛弃单一的BIM软件平台,目前市场上各个品牌的软件平台开发程度参差不齐,应用侧重点不同,笔者将根据新的BIM思维,将Autodesk Revit、Rhino、Grasshoper For Rhino等多个软件共同组织出一套复合的BIM应用平台,提炼总结出基于BIM平台的“生成式”设计流程和应用方式,使得不同软件在该设计手段下各司其职、协调配合。本文分析归纳出城市轨道交通高架车站的建筑设计特点,并提炼出城市轨道交通建筑高架车站的建筑空间、外部形态、内部功能、使用流线等各个方面。并以BIM思维为设计研究基础,以整合后的多个BIM软件为设计研究平台,以BIM技术下的“生成式设计”为设计研究手段,以城市轨道高架车站为设计研究载体,以西安市五号线交大创新港站为设计研究案例,得出一套可以适用于目前市场上端的BIM应用策略。本文一共有六个章节,第一章为探讨BIM发展的历史及其意义,指出了BIM、生成式设计、BIM思维等关键概念,并提出研究方法和创新点。第二章着重探讨了在建筑设计各阶段中BIM的具体应用平台及“正向设计”的应用困局。第三章,着重对高架车站建筑进行理论梳理和实地调研研究有关项目和案例。第四章在建筑设计中总结出BIM技术下一系列的参数应用以及得出“生成式设计”的BIM应用流程与策略。第五章以西安市五号线交大创新港站站房设计为例,使用多BIM平台,以“生成式设计”为手段,得出高架车站建筑方案设计阶段BIM应用的一般策略。第六章是提出目前以BIM为基础的生成式设计目前在建筑设计实际应用方面的局限性与其可以改进的方面。文章希望能在城市轨道高架车站的建筑设计部分中引入基于BIM技术的“生成式”设计手段,可以在交通建筑设计中流线组织、空间营造、功能构成、形态设计等方面从人的主观经验判断到信息化模型的逻辑推导,最终得出BIM技术在“正向设计”的应用策略。

饶文明[2](2021)在《基于多源感知数据的城市大规模路网动态交通分配模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动态交通分配是道路交通网络建模与分析的核心内容,基于实际采集多源感知交通数据,构建适应城市道路间断交通流特性、兼顾计算效率与准确性的大规模城市路网动态交通分配模型,对于有效提升城市道路交通智能化管控的鲁棒性水平,缓解城市道路交通拥堵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基于现实城市路网交通智能感知数据,既有动态交通分配模型研究存在车流OD估计严重依赖路径选择行为假设、交通流加载及传播描述能力不足、求解效率低等诸多问题,导致以动态交通分配模型为核心的智能交通管理技术(如主动式拥堵热点疏解)难以应用于大规模城市路网。面向我国城市道路智能化交通管控需要,本文提出了基于多源感知数据的城市大规模路网动态交通分配模型构建方法。研究主要包括多源数据环境下大数据驱动的动态交通需求模式(即OD模式)估计、网络交通流动态加载模型构建、动态交通分配建模与求解三个关键技术,具体的研究内容和结论总结如下。(1)针对当前城市大规模路网车流OD估计严重依赖路径选择行为假设问题,考虑卡口式电子警察采集的过车记录中存在大量轨迹数据,论文提出了一种多源数据环境下大数据驱动的动态OD模式估计方法,克服了既有方法未充分利用真实路径选择信息,OD模式估计结果难以反映现实路网交通需求分布的不足。首先,考虑到卡口式电子警察设备的空间覆盖率情况,从过车记录中提取的车辆轨迹通常是不完整的,提出了基于粒子滤波模型的轨迹重构方法。其次,基于重构的完整车辆轨迹,提出了一种以轨迹数据为主、断面交通流数据为辅的城市路网动态OD模式估计方法。在此基础上,考虑到轨迹数据空间分布异质性特点,基于空间统计学方法量化分析了轨迹数据异质性对OD模式估计的影响。最后,基于空间统计分析揭示的影响规律,提出了一种OD模式调优方法。基于提出的方法对昆山市中心城区路网的工作日早晚高峰和中午平峰的动态OD模式进行了估计。结果表明,估计的交通出行产生/吸引量能够准确反映路网交通需求的动态变化与空间分布,OD模式估计结果具有较高的精度,各时段的MAPE值均维持在20%以内;模型估计精度随着轨迹数据平均采样率的降低而减小,最小可接受采样率为60%;空间统计分析表明,出行产生/吸引变化量的局部空间自相关性几乎不随轨迹采样率而变化,受轨迹空间分布异质性影响较大的热点交通小区数量和位置分布与测试区域位置具有较强的相关性;OD模式调优方法通过精准调整与热点交通小区相关的需求估计值,即可实现了OD模式估计精度的有效提升。(2)针对既有动态网络加载模型对信号控制影响下的间断交通流描述能力不足问题,论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改进元胞传输模型的城市路网交通流动态加载模型。首先,考虑传统基于路径的元胞传输模型视交叉口为节点、无法模拟信号控制对路口通行能力影响等缺陷,通过构建转向元胞流量传递方程,提出了一种适用于城市道路的改进元胞传输模型。其次,针对传统人工划分元胞的方法费时费力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路网拓扑的元胞自动划分方法,实现了大规模路网的元胞模型快速搭建。最后,以改进的元胞传输模型为核心,研究构建了以路径流为最小加载单元、基于中观仿真的城市路网交通流动态加载模型。对长江路干线及其周边道路构成的局部路网上进行了交通流动态加载仿真测试。结果表明,在路径分配确定的前提下,提出的模型能够将给定的动态交通需求合理的加载至路网,并准确模拟交通流的动态传播演变以及交通拥堵的“形成-扩散-消散”过程;改进的元胞传输模型通过转向元胞通行能力约束近似模拟了信号控制对交叉口进口道及内部车流运行的影响,获得的转向流量仿真值较为准确;模型以进口道延误(进口道上的元胞行程时间)来替代信号控制延误,能够为DTA建模提供准确的动态路径阻抗,干线行程时间MAPE值处于10%左右。(3)针对既有动态交通分配模型在现实大规模路网应用场景中存在的求解复杂耗时问题,研究构建了一种基于空间域分解的大规模路网动态交通分配模型,设计了并行仿真求解方法,初步实现了分配准确性与计算效率的协调兼顾。首先,考虑智能化交通管控对模拟真实路网交通流状态的需求,构建了基于动态用户均衡分配准则的交通分配模型,提出了基于相继平均法的连续多时段动态交通分配仿真求解方法。其次,考虑到模型求解复杂度与经过元胞的路径数量成正比,定义了一个新的变量—元胞路径数,以路段上的元胞路径数作为路段负载。为了确保并行计算时各进程具有相近的工作负载、减少进程等待时间,提出了以负载平衡为目标、路段负载为权重的基于广度优先搜索的路网空间域分解方法;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并行计算的仿真求解方法。以早晚高峰和午间平峰共20个15分钟时间间隔的动态OD作为模型输入,对昆山市中心城区路网进行了动态交通分配测试。结果表明,本文方法具有较好的收敛性,各测试时段模型经过13~19次迭代可达到收敛,相对间隙指标(Relative Gap,RG)的最佳阈值为0.4%,在同等迭代次数下平峰时段模型更易收敛于较低的RG值。被选路径的行程时间变化范围较小,最短路径的分配流量远高于非最短路,说明路径分配结果较好的满足动态用户均衡准则;断面流量和速度的空间分布与真实交通状况较为符合,路径行程时间的仿真值与观测值保持了基本一致的变化趋势,二者误差在8分钟以内。行程时间仿真值与观测值区间下限更为接近,说明现实路网交通流分布并非处于理想动态用户均衡状态。并行仿真求解方法显着提升了模型的求解速度,进程数为14时达到最优加速比(6.78),计算时耗缩短至10分钟以内。本文构建的DTA模型初步实现了分配精度与计算效率的兼顾,基本满足智能交通管控应用的实时性要求。

方婷[3](2020)在《基于LSTM模型流量预测的平面信号交叉口交通组织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城市交通拥堵问题是困扰各国的普遍难题。由于我国混合交通的特点使治理难度加大。兰州市社会经济水平的高速发展,城市机动车保有量的快速提高,与将兰州建设成为山水宜居之城的矛盾日益凸显,原有的路网及道路基础设施建设明显落后于交通需求。交通供给与交通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城市交通拥堵已由路口扩展到路段,由路段扩展到区域,且不仅仅在高峰时段体现,平峰时段也会出现拥堵现象,交通拥堵现象日益突出。强化兰州市道路交通安全管理,使交通秩序保持良好,进一步改善路网环境,营造安全、畅通、有序的道路交通网在当下尤为紧迫。论文以优化平面信号交叉口交通组织为出发点,首先简述了论文的研究背景以及国内外研究现状,在交通拥堵问题日益突出的今天,通过人工智能方式对交通流量进行预测,从空间和时间两方面对交通组织进行优化,具有实际意义和价值。其次对交通组织优化的概念和思路进行简单介绍,提出了通过交叉口渠化、交叉口信号控制、相关规则政策管控的方法优化平面信号交叉口交通组织。具体方法包括合理进行车道设计、导流岛设计、增加进口道车道数、设置左转或直行车辆待行区、设置同向可变车道、设置逆向可变车道以及合理确定交通信号配时中的相序、周期长度以及绿灯时间分配。最后介绍了RNN与LSTM网络模型,并基于循环神经网络模型对天水北路-雁宁路交叉口流量进行预测,通过预测的流量数据及交叉口实际环境条件对路口渠化方案和交通信号配时方案进行优化。比对优化前后的相关参数表明,进行交通组织优化后,天水北路-雁宁路交叉口道路交通拥堵问题得到明显改善,路口通行效率提高,验证了基于人工智能方法预测流量的交叉口交通组织优化方法的可行性。

张建明[4](2020)在《面向城市道路规划设计的行人过街交通安全分析与评价》文中提出步行服务供需矛盾使行人安全面临巨大挑战,受限于城市道路规划设计的过街环境是过街安全供需匹配的关键。为从道路规划设计层面推进行人过街交通安全环境供需矛盾的系统、有效解决,从而提高行人过街安全性,考虑到行人过街交通安全问题特点及其相关研究局限,论文从解析安全问题成因及提出安全评价新方法两个关键层面着手,展开行人过街交通安全研究。首先,依行人过街交通安全概念,明确了行人过街交通安全即合理冲突的过街交通系统运行状态,以及行人过街交通安全的组织与供给、需求与使用关系。依过街交通系统服务的供需关系解析行人过街交通安全的构成,包括宏观的步行系统环境、中观的过街交通组织管理、微观的行人过街过程三个层面。在明晰行人过街交通安全构成关系的基础上,阐述了各部分内容的组织要点及其安全影响。宏观的步行系统层面,明确步行系统通达性、可达性的组织要点,点明了行人无组织过街与步行系统环境条件的内在联系;中观的过街交通组织层面,依交通组织原理解析了人车冲突的组织形式及其对应组织内容、程度和要点等,其中组织形式包括立体空间绕行、平面分离组织、全无管制等;微观的行人过街过程层面,依计划行为理论、人的信息处理系统分别解析行人过街的计划过程和实际行为过程,辨析行人出行偏好、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生理特征局限于过街行为层面的影响,并提出干预不良影响的形式及内容。其次,在解析行人过街交通安全问题成因的基础上,为查证我国行人过街环境建设可能潜在的交通安全问题,论文以柏林、大阪、北京、杭州、大连5座城市的部分六条机动车道城市干路为调查对象,对比分析了其行人过街安全环境于通道设施、过街设施、行为干预三个层面的差异,得出我国行人过街交通安全环境建设可能潜在的不足。然后,为推动行人过街交通安全环境潜在问题的发现与系统解决,在分析现有评价方法评价原理及应用局限的基础上,发现以界定严重冲突为核心的交通评价侧重精确研究而摒弃了评价效用。随后,针对评价效用问题,以冲突情境作为交通冲突形式及内容的归类依据,以归类冲突情境下冲突主体的避让行为比率界定该冲突情境的冲突发生率及冲突风险程度,提出了基于“冲突情境——反应行为”的安全评价新方法,并限定其具体的评价内容及评价方法。在此基础上,为检验新评价方法的可行性及有效性,以大连市软件园路与数码路交叉口为例,开展基于“冲突情境——反应行为”的全路口安全风险评价,实验结果初步验证了新评价方法的可行性及有效性。通过比较数据结果初步发现:相同进口道的右转冲突风险情况明显弱于相邻进口道的右转冲突,且两者风险呈明显的倍数关系;位于同一转角处的两种右转冲突形式,其冲突风险与冲突情境样本量关系紧密;位于不同转角处的冲突形式,其安全风险与冲突情境样本量之间无明显联系。最后,以城市道路规划设计为落脚点总结了论文的成果及创新,其中,成因分析及问题查证分别为具体道路规划设计提供指导意见及完善意见;安全评价作为技术支持,有助于推动城市道路规划设计具体问题的认定与解决。还就行人过街环境提升,提出了观念、服务、保障三个层面的建议。

谢思琪[5](2020)在《城市地铁施工期间临时交通组织优化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全面统筹建设交通强国的推动下,我国各地都在加紧进行城市交通的基础设施建设以缓解交通拥堵,地铁系统因容量大、速度快、安全性高、准点舒适、不占用地面道路资源等优点,引入国内以来迅速受到各大城市的极力青睐。但地铁系统因工程规模大、施工周期长、站点周边交通流密集等特点,施工期间将对地面交通系统造成长期高负荷的冲击。本文以城区地铁站点施工期间的临时交通组织优化方法进行研究,旨在通过制定科学的交通组织优化方法来缓解地铁施工产生的各方面的影响。本文对城市占道施工区形式进行分类和界定,从施工区道路交通、人员、车辆运行、交通流等四方面对施工区的交通特性进行了研究,并确定了施工区交通组织研究的范围。分析了城区地铁施工的特点及目前常用的地铁施工方法,及地铁施工对机动车系统、公交系统、慢行系统、道路通行及周边用地环境五大系统的影响。阐述了城市道路路段和交叉口通行能力的计算方法,全面分析了地铁施工对路段及交叉口通行能力的影响,并基于此确定了路段服务水平、交叉口服务水平、公交系统、慢行系统等“四个系统、七个指标”的决策理论,通过制定的影响评判标准来判断单个系统交通组织方案的合理性。从宏观、微观、公共和慢行交通四个方面进行了交通组织优化方法的研究分析,在基于前文决策研究和仿真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施工区交通组织方案的综合评价模型,通过地铁施工对交通运行的影响总得分来判断交通组织方案的优劣。以杭州市文三路地铁站为例,通过对施工站点周边道路交通及土地利用性质等方面的调研,以及对施工工艺、施工分期及各期围挡方案等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施工期间临时交通组织优化方案,通过建模仿真及参数分析,应用综合评价模型对七个指标的交通影响进行评价。为减小城市地铁施工“阵痛期”的小区域交通压力,同时保障路网整体平衡、稳定、畅通,合理优化施工期临时交通组织是有效平衡短期交通供需矛盾的重要举措。

孙建成[6](2020)在《基于VISSIM仿真的错位交叉口间距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人民的经济水平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汽车开始进入了人们的生活,在方便了人们出行的同时,也造成了一系列如交通拥堵、环境污染、噪声污染等交通问题。其中交叉口作为道路的枢纽和节点在交通运行中起着转换交通流的作用。国内外学者对普通平面十字交叉口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研究,不管是在交通渠化还是信号配时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使得平面十字交叉口的交通管控技术日渐成熟。但在城市平面交叉口中,有一种特殊的交叉口,错位交叉口,是由两个或三个T型交叉口组成,一般为一条主干路,两条次干路,且对向的交通量大致相同,间距在100到500米之间。错位交叉口的设置分离了冲突点,使车辆通行更加安全,但是通行能力却大大降低。人们通常用十字交叉口的控制方式对错位交叉口进行控制,但这种控制方式对其有很大的局限性,如果处理不好会造成交通流的死锁,造成整个路网的瘫痪,因此对于错位交叉口,一般情况下有两种处理方案,一种是通过改造,将错位交叉口改造成一个大型的十字交叉口,通过十字交叉口的控制方式对其进行控制,但这种方法有很大的局限性,由于历史遗留和拆迁等原因,使得错位交叉口的改造有很大的难度,因此人们想出了另一种方案,就是改进其交通控制方式。目前对错位交叉口的控制方案一般有三种,其一是将错位交叉口的看作一个十字交叉口,通过十字交叉口的信号控制对其进行控制,这种控制方式适用于两个T型口间距较小的情况。其二是将两个T型口模仿“绿波”进行协调控制,其三则是将错位交叉口看作两个独立的交叉口进行单点信号控制。要最大限度的减小错位交叉口对城市交通流造成的不良影响,实现错位交叉口的合理信号控制,必须对错位交叉口进行细致的分析,并对其进行综合控制。本文通过对城市平面道路交叉口的类型及控制方式进行分析,分别做了以下方面的内容:(1)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和对错位交叉口的实地调查,分析总结了普通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的类型,在此基础上总结出了错位交叉口的特点,计算出了交叉口功能区的长度,并通过实地调查的数据对错位交叉口的交通量,速度等进行了分析,得到出错位交叉口主干路在不同交通量下的车头时距分布符合M3分布,分析了影响交叉口间距的因素。(2)通过对比各种交通仿真软件,选定VISSIM4.3作为本文研究的工具,并以实际调查的数据对仿真参数进行了标定,首先对期望速度和驾驶员行为参数进行了敏感性分析,选取其中敏感度较高的参数,通过遗传算法和SPSA算法相结合的方式,用Matlab和VB语言对参数标定系统进行了开发。(3)以实际错位交叉口为原型,通过AUTOCAD软件对不同间距的错位交叉口进行了绘制并导入VISSIM仿真软件,通过2223次仿真,9336600s的仿真时长,评价得出各影响因素下的排队长度和排队次数。通过分析排队长度和排队次数的变化趋势,得出了与交通量相适应的最佳周期环境下稳定交通流在不同设计速度、不同交通量、不同信号控制方法的错位间距阈值,并将货车比例作为修正系数进行考虑,在设计车速60km/h时,取值60m,其他设计车速条件下进行相应折算,并与仿真得出的结果进行整合,最终得出最合理的错位间距阈值,最后利用稳定交通流距离下的交叉口最小间距为标准对错位间距进行验证,发现得到的错位间距的阈值是可行的,具有工程实际价值。

杨龙[7](2020)在《BIM在道路工程设计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设计意图表达不明确、不同专业设计成果协同性差、信息传递流失、设计师无止境的重复劳动等原因严重阻碍着我国道路工程勘察设计行业的发展。建筑信息模型(BIM)对提高工程设计的质量与效率、实现建筑物从设计施工到运维拆除全生命周期内的价值最大化具有重大帮助。本文从BIM的核心理念要求入手,就BIM在道路工程勘察设计行业设计阶段的应用进行如下研究:(1)本文根据道路工程勘察设计行业BIM设计应用现状,结合文献资料,分析归纳并总结设计单位应用BIM的阻碍,并针对BIM应用涉及的各方,提出促进BIM设计应用的合理化建议。(2)建立模型。基于大长线性构造物核心建模软件Civil3D,详细研究了由地形、地质、地物组成的环境模型和道路以及相关专业组成的工程模型建模设计操作步骤,梳理总结出了一套完整的道路工程建模设计流程。(3)协同设计。本文将协同设计分为参建各方全员参与的管理协同和多专业共同作业的设计协同,阐述了管理协同和协同设计的方式方法,并详细研究了道路工程设计协同阶段主要建模软件与相应其他工程建模软件、集成渲染漫游展示平台等软件之间的数据协同交互方式。(4)成果交付。本文结合当前道路工程勘察设计行业内图纸交付文件编制办法和深度规定的要求,针对不同设计阶段探究BIM成果交付内容及深度要求,并详细研究了交付成果中的分析评价报告、可视化浏览模型、本地化出图和工程量计算。本文通过对以上内容的研究和在工程项目中的实践应用,梳理总结了一套BIM在道路工程设计阶段应用的具体方法,为推广和促进道路工程勘察设计行业在设计阶段应用BIM技术提供了一些思路。

葛心怡[8](2019)在《南昌市轨道交通建设施工交通组织和交通改善研究》文中提出为改善城市交通问题,发展以轨道交通为主体的城市公共交通系统是国内外高度认同的方法,南昌市近年来也在建设以地铁形式为主的轨道交通。作为城市重大工程,南昌市地铁施工多采用站点明挖法区间暗挖法。明挖法轨道施工涉及拆迁、地下工程开挖、占用道路围挡及施工结束恢复交通等大动作,轨道交通施工期间对城市交通无疑会带来新增压力,做好施工期间交通组织尤为关键,同时也应充分考虑到轨道交通建设给城市交通改善带来的契机。本文首先介绍了南昌市城区的现状交通环境和轨道交通建设概况,提出了现状地铁建设期存在问题主要是基于调研及理论分析的支撑有所不足,管理较粗略,系统化管理思路及精细化管理有待进一步提高。针对地铁施工交通组织方案研究,本文讨论了地铁施工影响范围的确定方法,以及地铁施工期间交通预测分析方法,提出OD反推技术方法的实际应用,以及地铁施工期OD需求变化分析的理论方法,通过预测OD在地铁施工背景条件下的交通分配获得负荷度指标,由此判别交通影响程度。根据施工影响范围内不同三个区施工段附近、中间影响圈、外围影响圈的负荷度指标变化情况,将交通影响程度划分为一般,显着,很显着三种情况。在介绍现代交通组织优化思路的基础上,提出基于交通影响程度判别的地铁施工交通组织方案的确定方法。交通影响程度一般情况,施工交通组织方案只要做好微观静态交通组织设计就可以;交通影响程度显着情况,在做好微观静态交通组织设计的基础上,还应结合区域交通组织,在路网中找到关键节点,通过信号组织、信息组织,在合适位置点实施截流、分流,将矛盾分散、让压力均分;交通影响程度很显着情况,应结合微观交通组织、区域交通组织以及交通需求管理三个层面的综合措施,以缓解城市交通压力。对于地铁施工交通组织方案研究,本文选取了白马山站、朝阳片区地铁站的施工进行了案例分析。研究方法在实际应用中实施效果良好。针对城市交通改善,本文提出在地铁建设的规划设计阶段、地铁施工结束恢复路面交通阶段,充分考虑交通改善的策略,并以洪城路/抚生路交叉口、北京西路的交通改善为例进行了案例分析,说明以地铁建设为契机的交通改善策略在实际应用中积极有效。

郭宇晴[9](2019)在《城乡规划视角下的道路辅助车道设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车道资源配置是城市路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影响了各功能用地的可达性。当前我国道路设计关注主流向主体车道的配置,忽视非主流向辅助车道资源,导致城市路网交通效率和安全的下降。国内外关于道路设计、辅助车道交通组织的研究多基于交通工程学,有必要从规划学角度采取定性和定量的方法,研究辅助车道设置原理并提出优化设计策略,补充完善现有道路规划设计的不足,促进人本导向的活力宜居城市空间建设。首先,文章对比了国内外道路规划价值取向的不同,选取车道长度、主辅车道比例、联系方向数等指标,统计5个案例城市干路网参数,利用VISUM宏观交通规划软件构建路网模型,量化分析国内外在主辅车道资源配置的差异性和规律性,指出:我国主体车道比例偏大,较少采取拓宽形式配置辅助车道,国外可达性联系多于我国的特点。进而点明我国车道配置方面存在:次流向辅助车道设计模式粗放、主流向主体车道交通组织不畅、规划编制与技术方法衔接薄弱的本质问题。其次,在分析城市道路各类交通流运行特性的基础上,提出引发道路冲突相对性的概念,以交通效率模型E效率作为判断辅助车道设置的评价指标。利用VISSIM微观交通仿真软件构建有无辅助车道的标准路口模型,研究其对城市道路交通流的影响并验证辅助车道设置的必要性。通过模型仿真分析得出:增设辅助车道单位用地上单位时耗改变量随交通量的增加而加大,且改变量与干路车道数、信号周期有一定关系。然后,论文从中观和微观方面提出了辅助车道的设计策略。中观层面,从城市角度指出:路网与城市形态不匹配会增加转向交通量,伴随城市扩张主干路流量会发生改变,需重新规划主辅车道;从街区角度指出:高吸发量用地会增加转向车数量,应增加辅助车道配置,选取不同功能用地典型案例以提供可借鉴经验。微观层面,通过模式简图展示了左转(港湾式左转,连续双向左转,T型路侧路肩,分离式左转,壶柄形左转)、右转(港湾式右转,右转并入,连续右转)、U掉(直接U掉,间接U掉)、其它(公交港湾式停靠站,出租车招呼站,货物装卸停靠站)四大类常规辅助车道设计,分析各类模式的适用性,并总结了左转正面偏移、转弯半径等相关几何设计。最后,依托西宁市昆仑主干路交通设计工程项目,将研究所提的方法运用于工程实践中,验证研究成果的科学性、合理性,加强技术方法应用对规划实践的指导价值。

温宏旭[10](2019)在《通辽市滨河大街改造交通设计方法研究》文中提出第十三个五年计划以来,通辽市将新城区作为城市发展的重点,随着城市重心的迁移,许多企事业单位、政府部门和旧城区居民都已迁入新城区。这大大加剧了通辽市的职住分离现象,由于过江通道的形式及数量有限,直接导致了早晚高峰期间过江通道及其周边路网交通拥堵非常严重。为了能够缓解这种交通拥堵,应对未来日益增长的道路通行需求,迫切需要对滨河大街周边进行重新规划和改造设计。本文从实际出发,通过现场进行的交通量调查和道路现状调查,并结合所查阅的相关文献,使用四阶段法对滨河大街的未来年交通量进行了预测。交通生成预测中采用了人口原单位和面积原单位两种方法,交通分布过程中则使用的是双约束重力模型法,交通方式预测则结合通辽市相关交通规划获得了通辽市未来年各类交通方式的分配比例,最后通过Trans CAD得到了研究范围内各条道路的未来年交通量。在预测交通量的基础上,依据相关道路设计技术标准与规范,结合现状情况,对道路等级、设计车速等指标进行确定,对道路平面、纵断面、横断面、路基路面及附属设施进行改造设计。对滨河大街建国路交叉口采用三层分离式立交,建国路上跨桥双向4车道,辅路单向2车道+非机动车道,地面辅路与哲里木大街、河堤路相连。滨河大街下穿通道双向4车道,辅路在平面实现左右转,进行拓宽渠化设计。上跨桥上部结构为混凝土连续箱梁结构。同时对绿化、无障碍系统、照明监控等附属设施进行简要描述与设计。最终,对研究区域进行微观交通仿真,结果显示,改善方案极大的提高了各条道路的通行能力。滨河大街和建国路通过立交的方式,分离了冲突点,提高了交叉口的运行效率。

二、基于CAD的路口渠化方案辅助生成工具研究与开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基于CAD的路口渠化方案辅助生成工具研究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BIM技术下的轨道交通建筑(高架车站)设计应用探究 ——以西安市五号线交大创新港站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对象
        1.4.1 相关概念界定
        1.4.2 研究对象
    1.5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6 研究框架
2 BIM技术与应用模式
    2.1 BIM基础研究
        2.1.1 BIM的概念定义
        2.1.2 BIM的发展进程
        2.1.3 BIM的应用优势
    2.2 BIM平台在建筑设计的应用
        2.2.1 软件平台
        2.2.2 软件开发
        2.2.3 软件应用
    2.3 BIM技术在方案设计中的正向设计
        2.3.1 BIM在方案阶段应用研究
        2.3.2 BIM在方案阶段正向设计的困局
    2.4 本章小结
3 轨道交通高架车站设计
    3.1 轨道交通高架车站类型研究
        3.1.1 城市轨道高架车站设计特点
        3.1.2 城市轨道高架车站设计选址
        3.1.3 城市轨道高架车站设计选型
    3.2 高架车站平面设计
        3.2.1 高架车站总平面布置
        3.2.2 高架车站空间功能布局
        3.2.3 车站建筑平面布置
        3.2.4 高架车站设计的困难与挑战
    3.3 高架侧式车站典型平面解析
        3.3.1 西安地铁三号线桃花潭站
        3.3.2 西安地铁三号线香湖湾站
    3.4 高架车站与BIM设计
        3.4.1 BIM技术
        3.4.2 设计阶段
        3.4.3 建设运营阶段
    3.5 本章小结
4 基于BIM技术的建筑方案设计工作流
    4.1 传统建筑方案设计工作流
        4.1.1 传统设计工作流程
        4.1.2 传统设计工作流程优势
        4.1.3 传统设计工作流程局限性
    4.2 基于BIM技术的建筑方案设计框架
        4.2.1 基于BIM技术的设计框架现状
        4.2.2 基于BIM技术的设计思维转变
        4.2.3 基于BIM技术的设计框架转变
    4.3 基于BIM设计框架的生成式设计
        4.3.1 生成式设计应用概念
        4.3.2 生成式设计应用基础
        4.3.3 生成式设计应用平台
        4.3.4 生成式设计应用优势
    4.4 基于BIM技术下的生成式设计工作流
        4.4.1 生成式设计工作框架
        4.4.2 生成式设计体量设置
        4.4.3 生成式设计平面设计
        4.4.4 生成式设计形态设计
    4.5 本章小结
5 BIM技术在车站建筑方案设计中的具体应用
    5.1 项目概况
        5.1.1 项目定位
        5.1.2 项目规模
        5.1.3 项目意义
    5.2 基于BIM技术的体量设计
        5.2.1 前置条件
        5.2.2 体量生成
        5.2.3 体量细化
    5.3 基于BIM技术的平面布置
        5.3.1 前置条件
        5.3.2 平面生成
        5.3.3 平面细化
    5.4 基于BIM技术的形态设计
        5.4.1 前置条件
        5.4.2 形态生成
        5.4.3 形态细化
    5.5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讨论
    6.1 论文总结
    6.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2)基于多源感知数据的城市大规模路网动态交通分配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目标和内容
    1.3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4 论文结构安排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概述
    2.2 动态交通需求估计
    2.3 交通流动态网络加载
    2.4 动态交通分配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础数据获取与预处理
    3.1 概述
    3.2 实例路网描述
    3.3 数据描述及预处理
        3.3.1 微波数据
        3.3.2 高清卡口数据
    3.4 车辆轨迹重构
        3.4.1 粒子滤波模型构建
        3.4.2 初始粒子生成
        3.4.3 重要性采样与粒子权重更新
        3.4.4 轨迹重构结果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动态OD模式估计及轨迹分布空间异质性影响
    4.1 概述
    4.2 基于轨迹重构的动态OD模式估计
        4.2.1 模型总体架构
        4.2.2 出行特征分析
        4.2.3 OD模式提取
        4.2.4 实验结果分析与评估
    4.3 轨迹数据分布的空间异质性影响分析
        4.3.1 试验场景设计
        4.3.2 基于抽样轨迹的OD模式估计
        4.3.3 空间自相关分析
        4.3.4 试验结果分析
        4.3.5 考虑轨迹空间异质性的OD模式调优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p-CTM模型的城市路网交通流动态加载
    5.1 概述
    5.2 基于路径的城市道路元胞传输模型
        5.2.1 p-CTM模型数学形式
        5.2.2 信号交叉口转向元胞的处理
    5.3 动态网络加载模型构建
        5.3.1 基于路网拓扑的元胞自动生成
        5.3.2 动态网络加载仿真流程
        5.3.3 交通流参数估计
    5.4 模型验证与评估
        5.4.1 测试区域选取
        5.4.2 元胞参数标定
        5.4.3 实验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空间域分解的大规模路网动态交通分配
    6.1 概述
    6.2 基于仿真的用户均衡动态交通分配
        6.2.1 动态交通分配基本原理
        6.2.2 DTA模型仿真求解
        6.2.3 本文的解决思路
    6.3 基于元胞路径数的路网空间域分解
        6.3.1 路段负载计算
        6.3.2 基于路段负载的BFS算法
        6.3.3 空间域分解方法
    6.4 基于并行计算的DTA仿真求解
        6.4.1 并行算法流程
        6.4.2 进程间通信
        6.4.3 收敛准则
        6.4.4 算法步骤
    6.5 模型参数标定与性能评估
        6.5.1 模型参数标定
        6.5.2 实验结果分析与讨论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成果与结论
    7.2 主要创新点
    7.3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Ⅰ DNL模型测试路网路段属性参数表
附录Ⅱ DNL模型测试路网信号控制交叉口基本信息
附录Ⅲ DNL模型测试路网长江路干线元胞参数标定结果
附录Ⅳ DNL模型测试路网动态交通需求估计结果
附录Ⅴ 昆山市中心城区路网交通需求分布
附录Ⅵ 昆山市中心城区路网动态用户均衡路径配流(7:45-8:00)
作者简介

(3)基于LSTM模型流量预测的平面信号交叉口交通组织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及发展历史
        1.2.1 国外研究概况
        1.2.2 国内研究概况
    1.3 本文研究内容
2 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交通组织优化概述
    2.1 道路交通组织优化的概念
    2.2 道路交通组织优化的思路
    2.3 城市道路交叉口交通组织优化的思路
    2.4 城市平面信号交叉口交通组织优化理论
        2.4.1 城市平面交叉口的主要形式
        2.4.2 平面交叉口交通冲突分析
        2.4.3 平面交叉口交通流冲突控制方法
    2.5 本章小结
3 城市道路交通渠化概述
    3.1 城市道路交通渠化的概念
    3.2 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渠化的设计原则
        3.2.1 平面交叉口车道设置原则
        3.2.2 平面交叉口人行横道设置原则
        3.2.3 平面交叉口渠化的其他设计原则
    3.3 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渠化的设计流程
        3.3.1 交通调查阶段
        3.3.2 渠化设计阶段
        3.3.3 渠化方案确定阶段
    3.4 交叉口渠化的常见方法
        3.4.1 平面交叉口专左车道设计
        3.4.2 平面交叉口专右车道设计
        3.4.3 平面交叉口导流岛设计
        3.4.4 平面交叉口增加进口车道数
        3.4.5 平面交叉口设置待行区
        3.4.6 平面交叉口设置同向可变车道
        3.4.7 平面交叉口设置逆向可变车道
    3.5 本章小结
4 平面交叉口交通信号配时设计及优化
    4.1 交通信号控制简介
    4.2 交通信号控制方式
        4.2.1 定周期式控制
        4.2.2 感应式控制
        4.2.3 单点优化控制
    4.3 信号相位设计
        4.3.1 信号相位设计原则
        4.3.2 两相位控制
        4.3.3 多相位控制
        4.3.4 相序确定
    4.4 信号配时方法
        4.4.1 计算周期长度
        4.4.2 绿灯时间的分配
    4.5 本章小结
5 基于LSTM模型的交通流预测方法
    5.1 RNN神经网络
        5.1.1 RNN网络模型的算法
        5.1.2 RNN网络模型的优缺点
    5.2 LSTM神经网络模型
        5.2.1 LSTM模型的网络框架
        5.2.2 LSTM算法模型
    5.3 实验仿真与分析
        5.3.1 数据预处理
        5.3.2 模型设计
        5.3.3 预测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天水北路-雁宁路路口优化实例
    6.1 天水北路-雁宁路基本情况
    6.2 交叉口交通组织优化方案设计
        6.2.1 交叉口渠化优化方案
        6.2.2 交叉口交通信号配时优化方案
        6.2.3 交叉口交通组织方案优化后路口通行方式
    6.3 原方案与优化后方案对比分析
    6.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4)面向城市道路规划设计的行人过街交通安全分析与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过街安全问题背景
        1.1.2 规划设计成果背景
    1.2 概念界定与研究重点范围
        1.2.1 交通安全概念界定及相关术语
        1.2.2 研究重点层面
    1.3 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
        1.3.1 国外具体层面的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
        1.3.2 国内具体层面的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
        1.3.3 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的总结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1 目的及目标
        1.4.2 意义
    1.5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5.3 技术路线
    1.6 本章小结
2 行人过街交通安全的组织与供给
    2.1 步行系统环境的过街安全
        2.1.1 步行系统构成与过街安全
        2.1.2 过街通道设置与过街安全
        2.1.3 本节小结
    2.2 平面过街区域的过街安全
        2.2.1 行人驻足区的待行安全
        2.2.2 人车交织区的通行安全
        2.2.3 本节小结
    2.3 过街交通组织管理的安全
        2.3.1 立体分离组织与过街安全
        2.3.2 平面分离组织与过街安全
        2.3.3 其他组织管理与过街安全
        2.3.4 本节小结
    2.4 本章小结
3 行人过街交通安全的需求与使用
    3.1 行人过街的计划行为
        3.1.1 行为态度——行人过街的需求偏好
        3.1.2 主观规范——行人过街的行为压力
        3.1.3 知觉行为控制——行人过街的行为过程
        3.1.4 本节小结
    3.2 过街行为的原理——人的信息处理
        3.2.1 注意资源特征——过街行为状态
        3.2.2 感觉知觉系统——过街信息感知
        3.2.3 认知决策系统——过街信息处理
        3.2.4 反应运动系统——过街行为输出
        3.2.5 本节小结
    3.3 行人过街的生理局限
    3.4 过街交通行为的干预措施
        3.4.1 标志标线
        3.4.2 设施设计
        3.4.3 道路设计
    3.5 本章小结
4 问题的查证——国内外行人过街交通安全环境建设差异调查
    4.1 调查方案
        4.1.1 选定调查区域——柏林、大阪、北京、杭州、大连
        4.1.2 选定调查对象——“六条机动车道”城市干路
        4.1.3 调查内容及流程
    4.2 调查结果
        4.2.1 步行系统过街通道建设差异
        4.2.2 行人过街设施建成环境差异
        4.2.3 行人过街行为干预环境差异
    4.3 本章小结
5 行人过街交通安全性的评价
    5.1 安全评价相关概述
        5.1.1 交通冲突技术的概述
        5.1.2 冲突指标的评价偏误
    5.2 基于“冲突情境——反应行为”的安全评价方法
        5.2.1 冲突情境——交通冲突的归类依据
        5.2.2 行为反应——交通冲突的概率及程度
        5.2.3 具体评价内容及方法
    5.3 新评价方法的实验检验
        5.3.1 评价路口交通条件
        5.3.2 录像调查及评价数据整理
        5.3.3 路口交通安全评价结果及分析
        5.3.4 评价实验的总结与展望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建议
    6.1 研究结论
    6.2 关于过街环境提升的其他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A 路口评价数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5)城市地铁施工期间临时交通组织优化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1.2.1 国外研究概况
        §1.2.2 国内研究概况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第二章 城市地铁施工区交通特性及组织范围研究
    §2.1 占道施工区种类及界定
    §2.2 施工区交通特性研究
        §2.2.1 施工区道路交通特性
        §2.2.2 施工区人员交通特性
        §2.2.3 施工区车辆运行交通特征
        §2.2.4 施工区交通流特性
    §2.3 施工区交通组织范围研究
    §2.4 小结
第三章 基于交通影响分析的交通组织决策研究
    §3.1 城区地铁施工特性分析
        §3.1.1 城区地铁施工特点分析
        §3.1.2 地铁施工方法分析
    §3.2 施工对交通运行影响分析
        §3.2.1 机动车交通系统
        §3.2.2 公共交通系统
        §3.2.3 慢行交通系统
        §3.2.4 道路通行状况
        §3.2.5 周边用地环境
    §3.3 施工对路段通行能力影响分析及评判标准
        §3.3.1 城市道路路段通行能力计算方法
        §3.3.2 施工路段道路通行能力影响分析
        §3.3.3 施工路段道路通行能力影响评判标准
    §3.4 施工对交叉口通行能力影响分析及评判标准
        §3.4.1 城市信控交叉口通行能力计算方法
        §3.4.2 施工区交叉口通行能力影响分析
        §3.4.3 施工区交叉口通行能力影响评判标准
    §3.5 施工对公交系统影响评判
    §3.6 施工对慢行系统影响评判
    §3.7 小结
第四章 施工期间临时交通组织优化与评价方法研究
    §4.1 施工期临时交通组织原则
    §4.2 施工期临时交通组织优化
        §4.2.1 宏观交通组织优化
        §4.2.2 微观交通组织优化
        §4.2.3 公共交通组织优化
        §4.2.4 慢行交通组织优化
    §4.3 施工期临时交通组织方案仿真
        §4.3.1 交通仿真概述
        §4.3.2 仿真方法研究
        §4.3.3 本文交通组织方案仿真方法
    §4.4 施工期临时交通组织方案评价体系及方法
        §4.4.1 评价指标选取
        §4.4.2 指标权重的确定
        §4.4.3 交通组织方案评价模型的构建
    §4.5 小结
第五章 工程应用
    §5.1 项目概况
        §5.1.1 施工区现状交通特性分析
        §5.1.2 施工区交通组织范围确定
    §5.2 地铁施工对交通运行影响分析
        §5.2.1 施工对路段运行影响分析
        §5.2.2 施工对交叉口运行影响分析
        §5.2.3 施工对公交运行影响分析
        §5.2.4 施工对慢行交通运行影响分析
        §5.2.5 占道施工区域交通拥堵成因分析
    §5.3 交通组织方案优化措施
        §5.3.1 交通流交通组织优化
        §5.3.2 宏观交通组织优化
        §5.3.3 微观交通组织优化
        §5.3.4 公共交通组织优化
        §5.3.5 慢行交通组织优化
    §5.4 优化后交通组织方案仿真与评价
    §5.5 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在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和科研成果情况

(6)基于VISSIM仿真的错位交叉口间距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交叉口间距
        1.2.2 排队长度
    1.3 研究现状总结分析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1.5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5.1 主要研究内容
        1.5.2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错位交叉口间距研究基础
    2.1 城市平面交叉口概述
        2.1.1 城市平面交叉口类型
        2.1.2 平面交叉口的通行方向和冲突点
    2.2 错位交叉口的类型及特征分析
        2.2.1 错位交叉口的类型
        2.2.2 城市错位交叉口特征分析
        2.2.3 错位交叉口的交通现状
    2.3 错位交叉口功能区
        2.3.1 交叉口功能区含义
        2.3.2 上游功能区长度
        2.3.3 下游功能区长度
        2.3.4 交叉口功能区建议值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交通调查与数据分析
    3.1 交通调查
        3.1.1 调查目的
        3.1.2 调查内容
        3.1.3 调查方案
    3.2 调查数据分析
        3.2.1 交通流基本理论
        3.2.2 交通量分析
        3.2.3 速度分析
        3.2.4 交通流量——速度模型参数关系分析
        3.2.5 车头时距分析
    3.3 错位交叉口间距的影响分析
        3.3.1 信号控制错位交叉口间距影响因素
        3.3.2 城市道路功能
        3.3.3 交叉口的车型组成
        3.3.4 信号配时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仿真模型的搭建与参数标定
    4.1 仿真软件的选取与交叉口模型的搭建
        4.1.1 交通仿真模型需满足的条件
        4.1.2 微观交通仿真模型选取
        4.1.3 交叉口微观仿真模型的搭建
    4.2 微观仿真模型参数敏感性分析
        4.2.1 期望速度的敏感性分析
        4.2.2 驾驶员行为参数敏感性分析
    4.3 微观仿真模型参数标定方法
        4.3.1 期望速度参数标定
        4.3.2 驾驶员行为参数标定方法
        4.3.3 驾驶员行为参数标定系统开发
    4.4 仿真模型有效性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仿真条件下错位交叉口间距阈值的确定
    5.1 Vissim仿真参数设置
        5.1.1 道路几何参数
        5.1.2 错位交叉口绘制
        5.1.3 交通参数设置
        5.1.4 检测器与评价设置
        5.1.5 仿真参数设置
    5.2 错位交叉口间距阈值确定
        5.2.1 视为一个交叉口的信号控制
        5.2.2 视为两个交叉口的信号协调控制
    5.3 基于交通流稳定距离的安全间距验证
        5.3.1 路段交通流运行状态特征及安全距离的界定
        5.3.2 交通流稳定距离分析
        5.3.3 交通流稳定距离判定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学术成果

(7)BIM在道路工程设计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BIM概述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应用成果
        1.3.1 国外研究现状与应用成果
        1.3.2 国内研究现状与应用成果
    1.4 研究内容
    1.5 技术路线
第2章 BIM设计应用现状分析与建议
    2.1 现状与建议
        2.1.1 现状分析
        2.1.2 应用建议
    2.2 BIM设计软件介绍
        2.2.1 国外道路软件介绍
        2.2.2 国内道路软件介绍
        2.2.3 本论文应用软件选择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道路工程BIM建模
    3.1 概述
    3.2 环境建模
        3.2.1 地形地物建模
        3.2.2 地质建模
    3.3 工程建模
        3.3.1 平面设计
        3.3.2 纵断面设计
        3.3.3 道路工程
        3.3.4 管线工程
        3.3.5 其他工程
        3.3.6 场地工程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协同设计与成果交付
    4.1 概述
    4.2 协同设计
        4.2.1 管理协同
        4.2.2 设计协同数据交互
    4.3 交付要求和内容
        4.3.1 交付要求
        4.3.2 交付内容
    4.4 设计分析评价报告
        4.4.1 场地分析
        4.4.2 设计规范检查
        4.4.3 视线分析
        4.4.4 虚拟驾驶
        4.4.5 行车轨迹模拟分析
        4.4.6 碰撞检查
    4.5 BIM可视化浏览模型
        4.5.1 移动端浏览模型
        4.5.2 场景效果图
        4.5.3 漫游视频
    4.6 本地化出图
        4.6.1 对象与样式
        4.6.2 代码与代码集
        4.6.3 道路平面设计图
        4.6.4 道路纵断面设计图
        4.6.5 道路横断面设计图
        4.6.6 竖向设计图
        4.6.7 工程模型渲染图
        4.6.8 样板文件与本地化
    4.7 工程量计算
        4.7.1 土石方与材质计算
        4.7.2 付款项目工程量计算
    4.8 本章小结
第5章 工程实践应用
    5.1 项目概况
    5.2 建立模型
        5.2.1 场地分析
        5.2.2 场地整平
        5.2.3 停车场设计
        5.2.4 道路设计
        5.2.5 模型整合
    5.3 评价分析
    5.4 计算工程量
    5.5 设计出图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8)南昌市轨道交通建设施工交通组织和交通改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1.4.1 研究的内容
        1.4.2 研究的方法和技术路线
第二章 南昌城区交通环境特点和轨道交通建设概况
    2.1 南昌城区道路交通概况
    2.2 南昌轨道交通施工建设及交通特征概况
    2.3 南昌地铁施工交通管理现状
    2.4 小结
第三章 地铁施工期间交通预测及交通影响程度分析方法
    3.1 地铁施工交通影响范围分析
        3.1.1 影响因素分析
        3.1.2 地铁施工交通影响范围
    3.2 地铁施工期间交通预测研究
        3.2.1 OD矩阵反推方法
        3.2.2 OD出行需求变化分析
    3.3 地铁施工交通影响程度判别
        3.3.1 地铁施工对交通运行的影响
        3.3.2 地铁施工交通影响程度判别
    3.4 小结
第四章 地铁施工交通组织方法及基于地铁建设的交通改善策略
    4.1 现代交通组织方案策略
    4.2 基于交通影响程度判别的地铁施工交通组织方案
    4.3 基于地铁建设的城市交通改善策略
    4.4 方案评估方法
    4.5 小结
第五章 案例分析
    5.1 地铁站施工交通组织
        5.1.1 白马山地铁站
        5.1.2 朝阳片区地铁站
    5.2 基于地铁建设的交通改善
        5.2.1 南昌大桥地铁站所在洪城路/抚生路交叉口的交通改善
        5.2.2 地铁1 号线沿线北京西路的交通改善
    5.3 经验总结
    5.4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9)城乡规划视角下的道路辅助车道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提出
        1.1.1 次流向交通影响路网效率和安全
        1.1.2 辅助车道设置影响道路红线划定
        1.1.3 当前我国车道资源的配置不合理
        1.1.4 国外重视各区域的辅助车道设计
        1.1.5 规划需求与研究视角的选取确定
    1.2 概念界定与范围划分
        1.2.1 辅助车道概念界定
        1.2.2 研究对象范围划分
    1.3 国内外研究概述分析
        1.3.1 城乡规划学研究进展概述
        1.3.2 交通工程学研究进展概述
        1.3.3 已有研究概况评述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
    1.6 研究技术路线
2 国内外辅助车道设置比较
    2.1 国内外设计取向
        2.1.1 美国
        2.1.2 日本
        2.1.3 荷兰
        2.1.4 中国
    2.2 案例选取和参数统计
        2.2.1 调研案例选取
        2.2.2 参数指标确定
        2.2.3 数据统计方法
    2.3 国内外参数统计分析
        2.3.1 转向与直行车道长度比较
        2.3.2 辅助与主体车道长度比较
        2.3.3 机动车平均车道数比较
        2.3.4 联系方向数比较
        2.3.5 辅助车道设置率比较
        2.3.6 总结
    2.4 国内辅助车道设计问题总结
        2.4.1 次流向辅助车道设计模式粗放
        2.4.2 主流向主体车道交通组织不畅
        2.4.3 规划编制与技术方法衔接薄弱
    2.5 本章小结
3 辅助车道作用量化研究
    3.1 城市道路交通流运行特性
        3.1.1 道路交通流行驶特性
        3.1.2 交通冲突相对性分析
    3.2 作用分析与交通效率模型
        3.2.1 实质作用解析
        3.2.2 效率模型构建
    3.3 基于VISSIM微观仿真的作用量化研究
        3.3.1 模型假定条件
        3.3.2 VISSIM模型构建
        3.3.3 测试数据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辅助车道设计策略探讨
    4.1 中观层面辅助车道配置
        4.1.1 城市布局与路网形态
        4.1.2 街区用地与车道配置
    4.2 左转辅助车道设计
        4.2.1 常规设计模式
        4.2.2 模式对比分析
    4.3 右转辅助车道设计
        4.3.1 常规设计模式
        4.3.2 模式对比分析
    4.4 U型掉头辅助车道设计
        4.4.1 常规设计模式
        4.4.2 模式对比分析
    4.5 其它类辅助车道设计
        4.5.1 常规设计模式
        4.5.2 模式对比分析
    4.6 相关几何设计
        4.6.1 左转正面偏移
        4.6.2 左转渠化设计
        4.6.3 右转冲突提前
        4.6.4 转弯半径设计
        4.6.5 渠化与隔离岛
    4.7 本章小结
5 辅助车道设计实例应用——以西宁市昆仑主干路交通设计为例
    5.1 项目背景
    5.2 昆仑-同仁路交叉口设计
        5.2.1 路口区位及现状分析
        5.2.2 现状流量及主要问题
        5.2.3 解决思路及规划方案
        5.2.4 改进效果分析
    5.3 南山-劳动路交叉口设计
        5.3.1 路口区位及现状分析
        5.3.2 现状流量及主要问题
        5.3.3 解决思路及规划方案
        5.3.4 改进效果分析
    5.4 昆仑-羚羊路交叉口设计
        5.4.1 路口区位及现状分析
        5.4.2 现状流量及主要问题
        5.4.3 解决思路及规划方案
        5.4.4 改进效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调研案例VISUM路网模型
附录 B 辅助车道设计模式简图汇总
附录 C 图表来源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10)通辽市滨河大街改造交通设计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及研究背景
        1.1.1 课题来源
        1.1.2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理论和工程应用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3.1 交通量分析与预测
        1.3.2 交通改造思路研究
        1.3.3 城市桥梁与通道改造思路研究
    1.4 研究内容
    1.5 技术路线
第2章 交通量调查分析与预测
    2.1 交通量现状调查分析
        2.1.1 交通量概述
        2.1.2 交通现状调查综述
        2.1.3 道路现状调查
        2.1.4 机动车调查分析
        2.1.5 交通调查分析
    2.2 交通量预测
        2.2.1 交通预测方法
        2.2.2 交通小区划分
        2.2.3 预测年限确定
        2.2.4 交通生成
        2.2.5 交通分布预测
        2.2.6 交通方式划分预测
        2.2.7 交通分配预测
        2.2.8 交通量预测结果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道路拓宽改造设计方案研究
    3.1 方案设计原则
    3.2 工程总体方案
        3.2.1 概述
        3.2.2 断面选择
        3.2.3 主要节点方案
        3.2.4 工程建设范围
    3.3 道路工程
        3.3.1 道路平面设计
        3.3.2 道路纵断面设计
        3.3.3 道路横断面设计
        3.3.4 人行道路面结构设计
        3.3.5 车行道路面结构设计
        3.3.6 路基设计
    3.4 交通工程
        3.4.1 交通组织设计
        3.4.2 交通标线设计
        3.4.3 交通标志设计
        3.4.4 交通信号系统设计
    3.5 附属工程
        3.5.1 照明工程
        3.5.2 交通安全措施
        3.5.3 无障碍系统建设
    3.6 道路景观设计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滨河大街—建国路立交结构设计方案研究
    4.1 建国路主线上跨桥梁设计
        4.1.1 设计原则
        4.1.2 主要技术标准
        4.1.3 桥梁上部方案比选
        4.1.4 桥梁下部结构比选
        4.1.5 桥梁附属工程
    4.2 滨河大街主线下穿地道设计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仿真实验分析
    5.1 引言
    5.2 仿真参数
    5.3 仿真建模
    5.4 仿真实验分析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四、基于CAD的路口渠化方案辅助生成工具研究与开发(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BIM技术下的轨道交通建筑(高架车站)设计应用探究 ——以西安市五号线交大创新港站为例[D]. 常方祎.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2]基于多源感知数据的城市大规模路网动态交通分配模型研究[D]. 饶文明. 东南大学, 2021(02)
  • [3]基于LSTM模型流量预测的平面信号交叉口交通组织优化研究[D]. 方婷. 兰州交通大学, 2020(02)
  • [4]面向城市道路规划设计的行人过街交通安全分析与评价[D]. 张建明.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2)
  • [5]城市地铁施工期间临时交通组织优化方法研究[D]. 谢思琪.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2020(04)
  • [6]基于VISSIM仿真的错位交叉口间距研究[D]. 孙建成. 重庆交通大学, 2020(01)
  • [7]BIM在道路工程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 杨龙. 吉林建筑大学, 2020(04)
  • [8]南昌市轨道交通建设施工交通组织和交通改善研究[D]. 葛心怡. 华东交通大学, 2019(03)
  • [9]城乡规划视角下的道路辅助车道设计研究[D]. 郭宇晴. 大连理工大学, 2019(02)
  • [10]通辽市滨河大街改造交通设计方法研究[D]. 温宏旭.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9

标签:;  ;  ;  ;  ;  

基于CAD的交叉口渠道化方案辅助生成工具的研究与开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