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部钝挫伤后心脏扩大4例报告

胸部钝挫伤后心脏扩大4例报告

一、胸部钝性损伤后心脏扩大4例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陈立如[1](2021)在《局部晚期胸腺肿瘤的全胸腔镜外科治疗 ——单中心回顾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局部晚期胸腺肿瘤(locally advanced thymic malignancy,LATM)一般是指Masaoka III期及以上、但没有出现远处转移的胸腺肿瘤,是一种相对少见且疑难的疾病,其全胸腔镜下(video-assisted thoracoscopic surgery,VATS)的手术治疗仍然存在诸多挑战和争议,主要争议点在于手术的肿瘤学效果和手术安全问题。近年来剑突下入路胸腔镜(subxiphoid VATS,SX-VATS)发展迅速,临床证明其在胸腺肿瘤的外科治疗中极有优势。然而,目前基于VATS入路的LATM治疗的报道均局限于病例报道,缺少临床病例对照或队列研究,特别是前瞻性的随机对照研究,而且临床上对于如何“严格”选择适宜的LATM病例使用VATS治疗仍然没有明确的标准,重症肌无力(myasthenia gravis,MG)等合并症对LATM的围手术期以及预后的影响仍不十分明确。本研究拟纳入近年来某省级胸腺肿瘤领先学科所在科室经治的LATM病例,进行单中心的回顾性队列研究及围手术期研究,以评价VATS治疗LATM的优势,探讨LATM进行VATS治疗的适应症、围手术期评估和合并症管理,为提高VATS治疗LATM的安全性、围手术期效果和远期效果提供参考。第一部分症状学评估和CT轮廓分析在LATM术前评估中的应用目的:探讨症状学评估和CT轮廓分析在LATM术前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术前在我院曾行胸部CT检查的40例LATM病例的临床资料、术前CT和手术/病理资料,对不同就诊症状和CT特征与手术/病理资料对比分析。结果:就诊时主诉包括非MG症状、MG症状和检查发现三类,三者的大血管侵犯率依次为62.5%、23.1%和9.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3);两两比较,非MG症状就诊者大血管侵犯多于MG症状就诊者和检查发现者(非MG症状vs MG症状P=0.034,非MG症状vs检查发现P=0.008),检查发现者心包侵犯少于非MG症状就诊者(P=0.049)、其他周边组织结构侵犯情况在三者或两两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T扫描对肺侵犯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96.9%、62.5%和90%,CT扫描对心包侵犯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为:88.5%、57.1%和77.5%;CT增强扫描对大血管侵犯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92.9%、75%和82.4%;CT扫描对膈神经侵犯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75%、62.5%和65%;CT扫描对种植转移结节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85.7%、100%和97.5%。结论:症状学评估和CT轮廓分析对LATM的侵袭性评估、可切除性评估及手术方式的选择有重要参考价值。第二部分SX-VATS治疗LATM的临床研究目的:1.探讨SX-VATS治疗LATM的手术可行性、安全性及肿瘤学效果,并总结相关手术经验和技巧;2.分析胸骨下角(substernal angle,SA)、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和手术经验等对SA-VATS治疗LATM围手术期结果的影响。方法:分析2016年6月至2021年1月在我院经SA-VATS治疗的20例LATM病例的临床资料。主要分析指标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合并切除的周围组织结构、术中淋巴结切除数、术后住院天数、术后并发症和随访结果等。同时根据胸骨下角(SA)的大小,将所有患者均分为小角组(SA<77°)和大角组(SA>77°),以及根据BMI大小,将两组患者均分为低体重组(BMI<22.7kg/m2)和高体重组(BMI>22.7kg/m2),通过分别对比两组手术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淋巴结切除数、术后住院天数和术后并发症情况研究分析SA和BMI对SX-VATS治疗LATM近期结果的影响。此外,还依据患者手术日期分为前期组和后期组,对比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淋巴结切除数、术后住院天数和术后并发症情况,探讨手术经验对近期结果的影响。结果:本组20例患者均在SX-VATS下完成手术,均达到R0切除状态。术中结果:手术时间120-360min,平均190±64min,术中出血量10-650m L,平均130±160m L;术中切除的周围组织结构包括肺楔形切除15例,心包部分切除10例,左侧无名静脉切除3例(包括1例合并切除了上腔静脉侧壁切除),左侧无名静脉侧壁切除2例,左侧受侵犯膈神经切除3例,升主动脉外膜部分切除1例。术后结果:无手术相关死亡;6例出现了并发症,分别为:1例术后肌无力危象(postoperative myasthenia crisis,POMC),经血浆置换治疗等MG综合治疗,于术后19天康复出院;1例术后2周发生POMC并发上消化道出血,家属放弃治疗自动出院;1例出现左上肢及左侧颈部、颜面部肿胀,术后1周内逐渐缓解消退;3例患者合并肺部感染,经加强抗感染治疗后好转;除自动出院的患者,其余19例患者术后住院时间6-20天,平均12.1±4.2天。术后随访1-48个月,平均15.7±13.0个月。死亡2例,均因MG危象及相关并发症死亡;复发1例,为肺内及胸腔转移复发,再次手术治疗后存活至今。分组研究结果显示患者的SA和BMI大小对手术操作及术后近期结果无显着影响。线性回归分析显示,除了BMI大小与手术时间有正相关外(r=0.458,P=0.043),患者的SA与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淋巴结切除数目和术后住院时间均无相关性,BMI与术中出血量、淋巴结切除数目和术后住院时间均无相关性。手术经验对SX-VATS治疗LATM的影响表现为手术时间缩短、术中出血量减少和住院时间缩短,但两组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SX-VATS治疗经过选择的LATM在技术上是可行的,并且具有良好的近期治疗结果;2.患者的SA和BMI对近期手术结果无明显影响,但BMI与手术时间有正相关关系。第三部分MG对胸腺肿瘤VATS治疗的围手术期的影响目的:分析MG对胸腺肿瘤患者VATS手术治疗的围手术期的影响,并探讨LATM患者围手术期MG相关风险的防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2月-2021年1月在我院就诊并行VATS手术治疗的91例胸腺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患者术前病史和诊断分为三组。A组:不伴任何类型MG(n=35);B组:伴轻症MG的患者,即伴单纯眼肌型MG(Osserman I型)或轻度全身性MG(Osserman IIA型)的患者(n=24);C组:伴有中度全身性MG以上类型的患者,包含Osserman IIB型、III型或IV型(n=32)。对比分析各组围手术期相关指标,分析MG对胸腺肿瘤VATS围手术期的影响,及其对LATM患者围手术期的影响,并按并发症分组分析发生并发症的影响因素。结果:三组患者在Masaoka分期、WHO病理分型及术后并发症、呼吸机使用时间、ICU滞留时间、住院时间、住院总费用方面均存在显着差异(P<0.05),合并Osserman IIB以上类型的MG使患者术后并发症风险增加,术后呼吸机治疗时间、ICU滞留时间、住院天数、住院费用等均明显增加(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外科临床分期在发作/进展期、术前肌无力危象史、ASA分级III级以上和Osserman IIB以上类型MG是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Osserman IIB型以上MG是术后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后30天时B组与C组MG症状有效率情况无显着差异(P>0.05)。单独对LATM病例术后指标分析,发现合并MG使LATM患者术后呼吸机支持时间、ICU治疗天数和住院费用均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并发症和总住院天数在两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合并MG使胸腺肿瘤患者术后并发症风险增加;2.合并Osserman IIB型以上类型MG是胸腺肿瘤术后并发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3.积极呼吸支持和监护治疗或有利于降低MG对LATM患者术后的不利影响。第四部分VATS与开放术式治疗LATM的回顾性队列研究目的:1.进一步评价VATS治疗LATM的安全性和肿瘤学效果;2.探讨LATM进行VATS治疗的适应症选择标准。方法:入选我院2016年6月1日至2021年1月31日入院并进行手术治疗的45例LATM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临床资料完整,随访至2021年3月1日。依据患者手术治疗的方式分为全胸腔镜手术组(VATS组,n=25)和开胸手术组(open thymectomy,OT组,n=20),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指标和结局的差异。结果:VATS组与OT组对比,VATS组术前接受穿刺或腔镜活检、新辅助化疗的比例明显少于OT组,肿瘤大小(CT测量最大直径)比OT组小(P<0.05)。两组患者术中指标对比,VATS组的手术时间更短、术中出血量更少(P<0.05),其中手术时间差异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P<0.01);VATS在处理心包、肺、单侧膈神经等导致的外科性困难方面与OT组类似(P>0.05),在处理胸腔种植结节方面也相仿(P>0.05),但VATS在处理大血管相关的外科性困难方面劣于OT组,而且当外科性困难超过3处时VATS也处于劣势(P<0.05)。术后相关指标对比:两组的术后引流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VATS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OT组低,VATS组术后呼吸机支持时间、ICU滞留天数、术后住院天数以及总住院费用均少于OT组(P<0.05)。两组病例在淋巴结阳性/切除例数比、WHO分型、切缘状态、Masaoka分期和TNM分期等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全部患者随访1-57个月,平均19±16.9个月,随访中VATS组死亡3例,复发1例,OT组死亡4例,复发1例;VATS组与OT组的生存曲线提示两组间的生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og-Rank test,X 2=0.216,P=0.642)。单因素分析结果:新辅助化疗史、肿瘤大小(>5cm)、左无名静脉外科性困难、左无名静脉以外大血管外科性困难和外科性困难数超过3处(含3处)以上是选择开放手术的考虑因素(P<0.05);进一步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影响术式选择的因素包括肿瘤大小(OR=2.207,95%CI:1.152-3.567,P=0.014)、左无名静脉以外的大血管外科性困难(OR=0.130,95%CI:0.020-0.860,P=0.034)和术中外科性困难≥3处(OR=8.778,95%CI:1.105-69.731,P=0.040)。结论:1.对于经过严格选择的LATM病例,VATS治疗的围手术期效果优于传统手术,同时远期肿瘤学效果与开胸术式相当。2.VATS治疗LATM需要严格选择适应症,符合以下条件的LATM可考虑选择VATS治疗:(1)肿瘤大小(CT测量最大直径)≤5cm,(2)无左无名静脉以外的大血管导致的外科性困难,(3)外科性困难<3处,(4)无新辅助化疗史。

李子凡[2](2021)在《经剑突下入路胸腔镜前纵隔肿瘤切除术疗效及远期疼痛分析 ——一项单中心回顾性研究》文中认为目的经剑突下胸腔镜手术是一种新兴的胸部微创手术,与传统经侧胸胸腔镜手术相比,其可行性、安全性及临床疗效相当,但围术期疼痛更轻微。近几年,该术式在胸外科的应用越来越普遍。但是,该手术方式是否能减轻术后远期疼痛仍缺少相关证据。该研究旨在通过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深圳医院接受前纵隔肿瘤切除术的患者,运用倾向性评分匹配(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PSM)等方法,比较经剑突下入路与经侧胸肋间入路行前纵隔肿瘤切除的疗效和术后远期疼痛。方法2015年2月至2018年9月间,北京大学深圳医院胸外科共197例患者接受胸腔镜前纵隔肿瘤切除术。其中,术前患有慢性疼痛者3例,术中中转正中胸骨切开手术10例,失访患者17例,共30例患者被排除,最终共167例患者纳入研究,42例(25.1%)接受经剑突下入路手术,125例(74.9%)接受经侧胸肋间入路手术。疼痛程度以疼痛数字评分(Numeric Rating Scale,NRS)表示,随访日期距手术日期间隔的平均时间为33.6月。在两手术组之间进行倾向性评分匹配,在匹配组间比较两组手术的疗效与术后远期疼痛程度。结果随访期间两组患者均无新发重症肌无力(MG)、肿瘤复发或死亡。在两组间进行1:1倾向性评分匹配后,经剑突入路与经侧胸肋间入路组各42名患者入组,组间人口基线特征变量无明显差异(P>0.05)。经侧胸肋间入路组与剑突下入路组在术中出血、手术时长、术后引流量、术后并发症、术后感染指标增涨、ICU停留时间、平均住院时间等方面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的术后远期疼痛发生率、术后远期疼痛等级与疼痛NRS评分方面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经剑突下胸腔镜前纵隔肿瘤切除是一种安全可行的术式,与经侧胸肋间入路手术疗效相当。在我们的研究中,剑突下组相比于侧胸组在减轻术后远期疼痛方面没有观察到明显的优势。

邵长海[3](2020)在《纵隔镜联合腹腔镜与胸腹腔镜联合治疗食管癌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分析》文中提出目的:利用Meta分析客观评价纵隔镜联合/同步腹腔镜(VAMS)与胸腔镜联合腹腔镜(VATS)在治疗食管肿瘤的术中、术后指标及并发症等方面有何差异,以判断纵隔镜对比胸腔镜在食管癌治疗方面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差别,同时将充气式纵隔镜联合/同步腹腔镜食管癌根治术应用于临床,评价其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1、按PICO原则制定检索式,使用计算机检索公开发表在Pubmed、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Embase、Cochrane图书馆、Science Direct、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全文数据库(Wanfang Data)、维普全文数据库(VIP)中有关纵隔镜联合腹腔镜与胸腹腔镜联合治疗食管癌对比研究的所有中文和英文文献,检索时间为1990年-2019年12月,依照确定的纳入及排除标准对获取的文献再次进行选择,并对选取的文献行质量评价,最后对选取文献的结局指标行Meta分析(使用RevMan 5.3)。2、通过统计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行充气式纵隔镜联合腹腔镜食管癌根治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相关术中和术后指标及并发症情况,初步分析充气式纵隔镜联合腹腔镜食管癌根治术的优势及不足之处。结果:1、最后纳入8篇文献,其中包含8项队列研究,共565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纵隔镜组手术所需时间结果为(MD=-075.23,95%CI[-103.57,-46.90],P<0.05)、手术中失血量结果为(MD=-93.04,95%CI[-154.72,-31.36],P<0.05)、术后总住院天数结果为(MD=-2.52,95%CI[-3.16,-1.87],P<0.05)、术后第一日疼痛评分结果为(MD=-1.04,95%CI[-1.49,0.58],P<0.05)、术后并发胃排空延迟结果为(RR=0.14,95%CI[0.03,0.77],P<0.05)均比胸腔镜组手术效果好。但2者相比,淋巴结清扫个数结果为(MD=-4.19,95%CI[-8.52,0.13],P>0.05)、术后三日总引流量结果为(MD=-569.09,95%CI[-1231.45,93.27],P>0.05)、术后并发肺部感染结果为(RR=0.74,95%CI[0.40,1.36],P>0.05)、术后并发喉返神经损伤结果为(RR=1.20,95%CI[0.57,2.53],P>0.05)、术后并发切口感染结果为(RR=1.31,95%CI[0.43,3.95],P>0.05)、术后并发乳糜胸结果为(RR=0.46,95%CI[0.14,1.46],P>0.05)、术后并发吻合口瘘结果为(RR=1.22,95%CI[0.61,2.44],P>0.05)、术后并发心律失常结果为(RR=1.80,95%CI[1.00,3.26],P=0.05)、术后再次开胸结果为(RR=0.93,95%CI[0.22,3.92],P>0.05),2者无明显统计学差异。2、4例行充气式纵隔镜联合腹腔镜食管癌根治术患者手术过程顺利,术后1例患者出现吻合口瘘,2例患者出现单侧少量胸腔积液,随访1年半均未出现远期并发症。结论:1、纵隔镜联合腹腔镜切除食管肿瘤与胸腹腔镜联合切除食管肿瘤相比,手术时间短、术中失血量少、术后住院时间短、术后第一日疼痛程度轻及术后并发胃排空延迟的情况少。2、将4例充气式纵隔镜同步腹腔镜食管癌根治术结果进行分析:此方法有利于保护神经,纵隔充气使手术空间明显增大;术中双肺通气,减少术后肺部并发症;左喉返神经暴露良好,喉返神经旁淋巴结清除彻底;不经胸腔,肺功能较差或胸腔有严重结核等病变,胸腔致密粘连患者仍可手术,手术适应症适当扩大;手术时间明显缩短;目前近期的效果较好;较传统胸腹腔镜更加微创。

唐知己[4](2020)在《颅脑损伤患者行I期去骨瓣减压术不良预后的早期预测模型的构建及验证》文中研究说明背景:颅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在世界范围内发生率持续增长,是外伤性致死的主要原因。此外因创伤导致的神经功能的损害使得许多患者终身残疾,给患者家庭以及社会带来了巨大的负担。患者伤后早期一旦出现颅内显着占位性血肿或脑肿胀导致颅压持续性增高甚至脑疝,I期开颅手术并去骨瓣减压(primary Decompressive Craniectomy,DC)成为了唯一可能挽救其生命的措施。尽管I期DC挽救了很多患者生命,但术后仍居高不下的致死致残率是目前治疗面临的困境。因此I期DC患者不良预后的早期预防和预测至关重要,目前仍缺乏I期DC预后的早期预测工具。目的:本研究回顾性收集I期DC患者临床资料并统计分析,构建两类早期预测模型:1)患者行I期DC术后30天内死亡的早期预测模型;2)患者行I期DC术后6个月总体不良预后的早期预测模型。目的在于为TBI患者行I期DC出现不良预后的高危人群提供科学的筛查工具,使得预测模型能简单便捷地直接应用于临床。以期有助于辅助医师和家属做出临床决策,降低患者死亡率及更加合理的使用医疗资源。方法:在第一部分研究中,我们回顾性收集一家医院自2012年到2019年实施I期DC的患者临床资料,观察结局为术后30天内是否死亡。通过对建模数据集的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术后30天内死亡的早期预测因素。采用R语言编写计算机程序,利用独立的预测因素建立多个层次的预测模型并对预测模型的区分能力,校准能力,临床有效性等代表模型性能的指标进行多维度评价,并进一步构建预测列线图。再使用R语言调用内部验证数据集对各预测列线图的区分能力,校准能力和临床有效性进行内部验证,观察预测模型是否具有可重复性。收集另一家医院2016年到2019年实施I期DC的患者临床资料作为外部验证数据集,使用R语言调用外部验证数据集对各预测列线图的区分能力,校准能力和临床有效性进行外部验证,观察预测模型是否具有可移植性。第二部分中我们将观察结局延长至术后6个月,我们定义术后6个月内GOS评分1-2分为不良预后,通过对建模数据集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术后6个月内总体不良预后的早期预测因素。同样我们利用R语言编程构建颅脑损伤患者行I期DC术后6个月内总体不良预后的早期预测模型,并对模型进行对比评价以及内、外部验证。最终利用计算机编程技术开发网页模拟预测计算器。结果:(一)TBI患者行I期DC术后30天内死亡的早期预测模型的构建及内、外部验证:建模数据集患者DC术后30天死亡率为30.8%。瞳孔(P=0.011),硬膜下血肿(P=0.026)、环池状态(P=0.003)、术前缺氧(P=0.005)、术中低血压(P=0.003)、APTT(P=0.005)、ISS(P=0.019)是TBI患者行I期DC术后30天死亡的早期独立预测因素。我们将这些预测因素进行分类组合,利用R语言设计了三种模型,结果发现临床特征结合影像特征、实验室检查、手术相关指标建立的预测模型的联合预测能力最强,C统计量为0.926(95%CI,0.889-0.953),并且其具有较高的校准度和临床有效性。我们根据临床应用时可能面临的不同情况,基于这三种模型构建了三个预测列线图,通过R语言调用内、外部数据,进行预测列线图的内、外部验证,发现这些模型均具备良好的区分能力,校准度和临床有效性。(二)TBI患者行I期DC术后6个月内总体不良预后的早期预测模型的构建及内、外部验证:建模数据集患者DC术后6个月内总体不良预后率为45.6%。我们发现年龄(P=0.001)、GCS(P<0.001)、失血量(P=0.045)、环池状态(P<0.001)、术中低血压(P=0.001)、APTT(P=0.012)是TBI患者行I期DC后6个月内总体不良预后的早期独立预测因素。我们利用R语言编程,基于临床特征、影像特征、实验室检查、手术相关指标构建了三个预测模型,构建了预测列线图,经内、外部验证,这些模型均具备良好的区分能力,校准度和临床有效性。结论:我们基于术后30天死亡以及6个月总体不良预后的独立预测因素构建了早期预测模型,模型的内、外部验证结果优良。预测模型以列线图的方式进行可视化、可操作化展示。我们还发布了网页预测工具,可以直接应用于临床,简单易操作,易于推广。我们创建的I期DC不良预后的早期预测工具,可以有助于引导医师,协助患者家属做出临床决策,能更加合理的应用医疗资源,也可作为个体化治疗方案的参考。

庞中一[5](2019)在《三叶草术在三尖瓣关闭不全处理中的临床应用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旨在评估“三叶草术”(将三尖瓣的三个瓣叶中点缝合在一起)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瓣叶严重的脱垂和黏连挛缩所导致的三尖瓣关闭不全的疗效。方法:自2016年3月至2018年11月,安贞医院十病区随访共有28个患者由于瓣叶脱垂或黏连导致严重三尖瓣关闭不全行“三叶草术”。同期做了瓣环成形术的患者有27名(97%)。其中风湿性病变有19例(68%),心内膜炎4例(14%),退行性病变3例(11%)右心室缺血性病变(起搏导线压迫隔瓣叶1例)2名(7%)。一个瓣叶脱垂或损坏造成的关闭不全有7名患者(23%),两个瓣叶受累的有13名(46%)三个瓣叶全部受累有6名(21%)。其余2名患者有严重的瓣膜黏连。结果:无患者住院期间死亡,1名患者术后自动出院。1年生存率100%,院内生存的27人全部进行了随访100%(随访时间从3月到1.7年,平均1.2±0.8年)。随访末次超声三尖瓣中度以下的返流25人(88.7%),中度返流(2+/4+)有2人(9.6%)重度关闭不全(4+/4+)1名患者(3.6%)。平均三尖瓣口面积和跨瓣压差分别为4.3±0.6 cm2 and 2.8±1.4 mmHg.在全部28名患者中,他们进行了超声心动图检查,没有发现三尖瓣狭窄的迹象。在多变量分析中,在出院的患者随访诊断三尖瓣关闭不全的超声提示标准为TR≥2+。结论:本研究表明“三叶草术”在对瓣叶损伤TR的外科治疗中简单安全,是瓣环及瓣膜成型手术有效补充措施。

曾美玲[6](2019)在《影响儿童肝脏外伤手术及预后的危险因素分析》文中认为目的:分析影响儿童肝脏外伤手术及预后的危险因素,为儿童肝脏外伤的临床诊疗提供参考。方法:收集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2003年7月至2018年12月肝脏外伤患者257例,其中217例纳入研究,均为闭合性损伤,按照治疗方式分为手术组和非手术组,按照预后情况分为死亡组和存活组。分析比较性别、年龄、受伤机制、入院时是否存在休克、WBC、HB、PLT、ALT、AST、LDH、AAST分级、ISS评分、损伤肝叶、合并损伤、输血量等因素分别在两组间是否存在差异,再运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手术和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最后运用ROC曲线进一步分析危险因素的预测性能。结果:非手术治疗205例,手术治疗12例,经χ2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结果显示:两组在休克、HB、ALT、AST、AAST分级等方面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休克、HB和AAST分级与手术有关,将这些因素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休克(OR=7.009,p=0.022)和AAST分级(OR=2.056,p=0.022)是手术的独立危险因素,休克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34(p<0.001),AAST分级的R0C曲线下面积为0.796(p=0.001),最佳界值为Ⅲ级,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0.83、0.61。存活206例,死亡11例,经χ2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结果显示:两组在受伤机制、受伤至入院时间、休克、合并颅脑损伤、合并脾脏损伤、合并骨骼肌肉损伤、AAST分级、ISS评分、手术、输血量、HB等方面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受伤至入院时间、休克、手术、输血量、ISS评分、合并颅脑损伤、合并脾脏损伤、合并骨骼肌肉损伤、WBC、HB与死亡有关,将这些因素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休克(OR=26.318,p=0.002)是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其ROC曲线下面积为0.916(p<0.001)。结论:①入院时存在休克和AAST分级是手术的独立危险因素,AAST分级越高需手术的可能性越大,两者对于指导儿童肝脏外伤的治疗有一定的价值。②入院时存在休克是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对预测儿童肝脏外伤的预后有一定的意义。③加强患儿看管,避免意外伤害的发生,加强院前急救管理及积极纠正休克,以最终减少意外的发生,降低死亡率。

温俊伟[7](2019)在《罕见原因的纵隔气肿病例报告及文献综述》文中指出目的:自发性纵隔气肿是一种不常见但良性的自限性疾病,但大量的纵隔气体聚集纵隔压力升高可能导致张力性纵隔气肿,可引起心脏或大血管受压,进展迅速,若未能及时有效处理,最终可能危及生命。了解纵隔气肿的原因可以为准确治疗提供依据,临床医师要高度重视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并注意鉴别纵隔肺气肿是否合并其他严重疾病,防止漏诊、误诊,导致治疗延误,减少医疗隐患发生。本文旨在总结急性胸痛的鉴别诊断,纵隔气肿的病理生理学机制、危害、病因诱因、临床表现及体征、诊断治疗和预后,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我院心血管内科收治的1例19岁女性患者由乳房性交引起纵隔气肿的病例,结合国内外文献,加以分析总结。结果:本例患者通过CTA确诊为纵隔气肿,给予卧床休息及吸氧和控制疼痛等保守治疗后,纵隔气体完全吸收,出院后复查无明显不适。结论:对于胸痛患者应通过详细的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来明确病因,考虑胸痛病因时不能遗漏纵隔气肿可能,尤其是年轻的胸痛患者。虽然纵隔气肿大多数属于自限性疾病且大多数患者有非典型症状,但逐渐增加的气体积聚和张力纵隔肺气肿是一种可导致死亡的严重疾病。我们报告一个不寻常的病因引起的纵膈气肿病例。这个病例是第一次报告由性行为引起的纵隔气肿。本例提示青年胸痛患者应通过详细的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来确定纵隔气肿的病因,并充分评估、预判潜在的并发症和风险,从而有针对性的治疗,避免耽误病情。

刘伟臣[8](2019)在《口服抗栓药物对颅脑创伤患者临床进程及其预后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分析长期口服抗栓药物(anticoagulant and antiplateletmedications,ACAP)合并颅脑创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患者的临床进程和影像学特征,探讨ACAP对TBI患者急性神经功能恶化和急性影像学恶化以及预后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连续选取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急诊收治的年龄≥50岁的单纯性中重型TBI患者1211例,排除不符合标准的病例,共纳入346例TBI患者,收集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按伤前是否长期服用ACAP分为服药组和未服药组,服药组包括抗血小板组和抗凝组。其中抗血小板组又分为3个亚组:单纯阿司匹林(aspirinonly,AO)组,单纯氯吡格雷(clopidogrel only,CO)组和阿司匹林+氯吡格雷(aspirin and clopidogrel,AC)组:抗凝组又分为2个亚组:单纯华法林(warfarinonly,WO)组和新型口服抗凝药(novel oral anticoagulant,NOAC)组。浏览所有患者入院时的头部CT扫描图像,评估出血量、损伤类型及中线结构移位,基底池受压或消失,并动态观察患者住院期间血肿扩大情况。出血量计算采用ABC/2法。血肿扩大定义为入院后首次CT扫描和72 h内CT复查的血肿体积相对增加>33%或/和绝对增加>6 ml。急性神经功能恶化定义为:①GCS评分下降≥2分;②一侧瞳孔对光反应消失;③瞳孔直径不规则≥2 mm;④出现局灶性运动功能障碍;⑤脑疝形成。急性影像学恶化定义为:①血肿扩大;②Rotterdam CT评分增加≥1分。使用T检验和Mann-Whitney U秩和检验比较患者入院时的人口学和临床特征,并进一步比较患者临床和影像学进程(包括血肿扩大、急性影像学恶化、急性神经功能恶化、神经外科干预、总住院时间、ICU住院时间和机械通气时间)及预后(30天死亡率),最后使用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探讨ACAP对患者急性神经功能恶化和急性影像学恶化以及预后的影响。结果:(1)本研究纳入了年龄≥50岁的单纯性中重型TBI患者346例,其中服药组84例(24.3%),包括抗血小板组58例(16.8%)和抗凝组26例(7.5%);各亚组中,AO组32例、CO组15例、AC组11例、WO组18例、NOAC组8例;未服药组262例。(2)受伤机制中,与未服药组比较,服药组交通事故的比例明显下降(28.6%vs 49.2%,P<0.001),地面跌倒的比例明显上升(27.4%vs 15.3%,P=0.015);抗凝组地面跌倒(38.5%)上升为首要原因。(3)损伤类型中,服药组混合血肿和脑室内血肿发生率明显高于未服药组(29.8%vs 16.8%,P=0.012和19.0%vs 7.6%,P=0.006),而硬膜外血肿则明显低于未服药组(13.1%vs 28.2%,P=0.005)。(4)本组总体30天死亡率为21.1%,服药组明显高于未服药组(33.3%vs 17.2%,P=0.003)。(5)与未服药组比较,服药组急性神经功能恶化和急性影像学恶化的发生率更高(38.1%vs24.4%,P=0.018 和 35.7%vs22.5%,P=0.021),需要神经外科干预的比例更大(52.4%vs37.4%,P=0.004),ICU住院时间和机械通气时间更长(P=0.033和P=0.035)。(6)AO、CO、AC及NOAC均不明显增加患者急性神经功能恶化的风险(P均>0.05),而WO组急性神经功能恶化的风险是未服药组的3.02倍,华法林是急性神经功能恶化的独立危险因素(OR3.02,95%CI 1.10-8.32,P=0.032)。年龄、高血压、初始出血量≤10 ml及入院时头部AIS评分均是患者急性神经功能恶化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7)AO、AC及NOAC均不明显增加患者急性影像学恶化的风险(P均>0.05),而CO组和WO组急性影像学恶化的风险分别是未服药组的3.42倍和3.16倍,氯吡格雷和华法林是急性影像学恶化的独立危险因素(OR 3.42,95%CI 1.03-11.36,P=0.045 和 OR3.16,95%CI 1.11-8.99,P=0.031)。年龄、高血压、硬膜下血肿、混合血肿、初始出血量≤10 ml及入院时头部AIS均是患者急性影像学恶化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8)AO、CO、AC及NOAC均不明显增加患者30天死亡的风险(P均>0.05),而WO组30天死亡的风险是未服药组的3.57倍,华法林是30天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OR 3.57,95%CI 1.11-11.55,P=0.033)。高血压、入院时头部AIS、混合血肿、急性神经功能恶化以及急性影像学恶化均是患者30天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9)本研究中关于急性神经功能恶化、急性影像学恶化和30天死亡的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的AUC分别为0.6919、0.7424和0.8112,表明本研究中建立的模型是合理的。结论:(1)50岁以上伤前服用ACAP的中重型TBI患者交通事故的比例明显下降,而地面跌倒的比例明显上升;(2)伤前服用抗血小板药物或NOAC不明显增加TBI患者急性神经功能恶化和30天死亡的风险;(3)伤前服用阿司匹林、阿司匹林加氯吡格雷或NOAC均不明显增加TBI患者急性影像学恶化的风险;但单纯服用氯吡格雷是急性影像学恶化的独立危险因素。(4)伤前服用华法林是TBI患者急性神经功能和急性影像学恶化以及30天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5)高血压、入院时头部AIS、混合血肿、急性神经功能恶化和急性影像学恶化都是TBI患者30天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姚圣,刘灿辉,许飚,董国华,李德闽,景华[9](2015)在《16例心脏钝性破裂伤的诊断和治疗体会》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心脏钝性破裂伤是心脏外伤的一种,多合并其他外伤形成复合伤,诊断困难,病死率高。文中总结16例心脏钝性破裂伤的快速准确诊断及手术治疗的经验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2006年7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16例心脏钝性破裂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为在急诊室经检查结合胸部CT、心脏超声检查进行快速准确诊断,急诊开胸手术修补心脏破口。1例左心室裂伤患者行急诊体外循环下修补,其余15例行非体外循环下修补,其中9例右心室裂伤患者用间断褥式缝合破口,1例合并有右冠状动脉损伤的患者行急诊右冠状动脉搭桥术;4例右心房裂伤的患者行直接往返连续缝合修补;2例右肺静脉开口裂伤患者行间断缝合修补。2例合并二尖瓣腱索断裂的患者未同期处理;2例合并脾破裂腹腔大出血患者在心脏修补完成后行开腹探查及脾切除术。所有患者术后均放置胸腔闭式引流管,密切心电监护,行呼吸机辅助呼吸等治疗。结果 16例患者中1例左心室裂伤因术后低心排出量死亡,其余15例均手术修补成功,顺利康复出院。随访1年后2例合并二尖瓣腱索断裂的患者分别于术后1年出现不同程度的活动后心慌、胸闷,均已给予换瓣治疗,其余13例健康状况良好。结论心脏钝性破裂伤的治疗关键在于快速准确的诊断和及时合理的手术治疗。

侯春风[10](2012)在《1例胸部创伤致急性心肌梗塞》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报告1例民工在胸部受撞击轻伤后出现心肌病理性Q波和损伤性ST段抬高,心电图和心肌酶学演变与急性心肌梗塞(AMI)相同。胸部钝性伤所致的AMI主要机理为冠状动脉内膜撕裂、内膜下出血、血栓形成以及粥样斑块撕裂而导致冠状动脉闭塞,受累最多的是左前前降支。可给予冠脉搭桥、PTCA或冠状动脉内溶栓治疗,但由于损伤性出血和全身抗凝溶栓形成矛盾,应尽量避免溶栓后出血,需要在监护下进行。

二、胸部钝性损伤后心脏扩大4例报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胸部钝性损伤后心脏扩大4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局部晚期胸腺肿瘤的全胸腔镜外科治疗 ——单中心回顾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引言
第一部分 症状学评估和CT轮廓分析在LATM术前评估中的应用
    1.1 材料与方法
        1.1.1 临床资料
        1.1.2 诊断
        1.1.3 CT检查
        1.1.4 CT征象
        1.1.5 统计学方法
    1.2 结果
        1.2.1 不同就诊主诉患者周边组织结构侵犯的对比
        1.2.2 包膜及肺组织受侵犯评估情况
        1.2.3 心包受侵犯评估情况
        1.2.4 血管受侵犯评估情况
        1.2.5 膈神经受侵犯评估情况
        1.2.6 胸膜种植结节评估情况
    1.3 讨论
        1.3.1 术前症状学评估
        1.3.2 术前CT轮廓分析
    1.4 结论
第二部分 SX-VATS治疗LATM的临床研究
    2.1 资料和方法
        2.1.1 研究对象
        2.1.2 观察指标
        2.1.3 手术方法
        2.1.4 术后处理
        2.1.5 统计方法
    2.2 结果
        2.2.1 手术相关指标
        2.2.2 术后恢复情况
        2.2.3 病理结果
        2.2.4 随访结果
        2.2.5 胸骨下角对近期手术结果的影响
        2.2.6 BMI对近期手术结果的影响
        2.2.7 手术经验对手术指标的影响
    2.3 讨论
        2.3.1 SX-VATS治疗LATM的历史和现状
        2.3.2 SX-VATS治疗LATM的病例选择
        2.3.3 SX-VATS手术的安全性
        2.3.4 侵犯周围组织结构的处理方法与技巧
        2.3.5 SX-VATS治疗LATM的优势
        2.3.6 剑突区解剖及胸骨下角对SX-VATS手术的影响
        2.3.7 BMI对 SX-VATS手术的影响
        2.3.8 SX-VATS的学习曲线
        2.3.9 SX-VATS切除LATM时特殊情况的处理
    2.4 结论
第三部分 MG对胸腺肿瘤VATS治疗的围手术期的影响
    3.1 资料和方法
        3.1.1 临床资料
        3.1.2 方法
        3.1.2.1 围手术期胸腺肿瘤与MG处理方案
        3.1.2.2 分组
        3.1.2.3 观察指标
        3.1.3 统计学方法
    3.2 结果
        3.2.1 三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
        3.2.2 三组患者术后相关指标比较
        3.2.3 术后并发症危险因素的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
        3.2.4 MG治疗效果
        3.2.5 MG对 LATM围手术期的影响
    3.3 讨论
        3.3.1 合并MG对胸腺肿瘤VATS术前的影响
        3.3.2 合并MG对胸腺肿瘤VATS术中的影响
        3.3.3 合并MG对胸腺肿瘤VATS术后及预后的影响
        3.3.4 VATS治疗LATM围手术期MG的管理
    3.4 结论
第四部分 VATS与开放术式治疗LATM的回顾性队列研究
    4.1 对象与方法
        4.1.1 研究对象
        4.1.2 资料收集
        4.1.3 分组
        4.1.4 统计学方法
    4.2 结果
        4.2.1 术前基线资料对比
        4.2.2 术中相关指标比较
        4.2.3 术后相关指标的对比
        4.2.4 术后病理对比
        4.2.5 影响手术入路的单因素与多因素分析
        4.2.6 随访
    4.3 讨论
        4.3.1 LATM手术治疗的趋势
        4.3.2 VATS治疗LATM的围手术期效果
        4.3.3 VATS治疗LATM的肿瘤学效果
        4.3.4 VATS治疗LATM的不足
        4.3.5 VATS治疗LATM的适应症
    4.4 结论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论文综述 局部晚期胸腺上皮肿瘤的外科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2)经剑突下入路胸腔镜前纵隔肿瘤切除术疗效及远期疼痛分析 ——一项单中心回顾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摘要
Abstract
1.前言
2.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及临床资料
    2.2 病例纳入与排除标准
        2.2.1 纳入标准
        2.2.2 排除标准
    2.3 方法
        2.3.1 手术方法
        2.3.2 术后管理方法
        2.3.3 随访及疼痛评分方法
        2.3.4 倾向性评分匹配方法
        2.3.5 统计学分析方法
3.结果
    3.1 倾向性评分匹配前后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分析
        3.1.1 倾向性评分匹配前基线资料对比
        3.1.2 倾向性评分匹配及其效能检验
        3.1.3 倾向性评分匹配后基线资料对比
    3.2 经剑突下入路组与经侧胸肋间入路组间可行性、安全性及疗效相关资料对比
        3.2.1 经剑突下入路组与经侧胸肋间入路组可行性资料对比
        3.2.2 经剑突下入路组与经侧胸肋间入路安全性资料对比
        3.2.3 经剑突下入路组与经侧胸肋间入路组疗效资料对比
    3.3 远期疼痛资料对比
4.讨论
5.结论
参考文献
附1 NRS疼痛评估评分表
附录 个人简历
致谢
综述 经剑突下入路胸腔镜前纵隔肿瘤切除术疗效及疼痛分析
    参考文献

(3)纵隔镜联合腹腔镜与胸腹腔镜联合治疗食管癌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缩略词对照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单孔充气式纵隔镜同步腹腔镜食管癌根治术初步分析(附4例报告)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4)颅脑损伤患者行I期去骨瓣减压术不良预后的早期预测模型的构建及验证(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 :TBI患者行I期DC术后30天内死亡的早期预测模型的构建及内、外部验证
    引言
    1 材料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数据采集及定义
        1.3 TBI患者行I期DC术后30天内死亡早期预测模型的构建和统计方法
        1.4 各预测模型性能的评价和统计方法
        1.5 死亡风险早期预测列线图(Nomogram)的绘制
        1.6 预测列线图(模型)的内、外部验证和统计方法
        1.7 网页预测计算器的开发
        1.8 研究所用统计学软件
    2 结果
        2.1 行I期DC的TBI患者纳入情况
        2.2 TBI患者行I期DC术后30天内死亡早期预测模型的构建
        2.3 各预测模型性能的评价
        2.4 死亡风险早期预测列线图的绘制
        2.5 预测列线图(模型)的内部验证
        2.6 预测列线图(模型)的外部验证
        2.7 网页预测计算器的开发
    3 讨论
    4 结论
第二部分 :TBI患者行I期DC后6个月内总体不良预后的早期预测模型的构建及内、外部验证
    引言
    1 材料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数据采集及定义
        1.3 TBI患者行I期DC后6个月内总体不良预后的早期预测模型的构建以及统计方法
        1.4 各预测模型性能的评价
        1.5 预测列线图的绘制
        1.6 预测列线图的内、外部验证和统计方法
        1.7 网页预测计算器的开发
        1.8 统计学软件
    2 结果
        2.1 患者纳入情况
        2.2 TBI患者行I期DC术后6个月内总体不良预后的早期预测模型的构建
        2.3 各预测模型性能的评价
        2.4 不良预后的早期预测列线图的绘制
        2.5 预测列线图的内部验证
        2.6 预测列线图的外部验证
        2.7 网页计算器的开发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研究的创新之处
综述 影响颅脑损伤去骨瓣减压术预后因素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期间发表文章情况(第一作者)
致谢

(5)三叶草术在三尖瓣关闭不全处理中的临床应用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研究的局限性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个人简历

(6)影响儿童肝脏外伤手术及预后的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资料与方法
    1. 临床资料
    2. 统计学方法
结果
    1. 一般情况
    2. 治疗方式
    3. 手术相关的因素分析
    4. 死亡相关的因素分析
讨论
    1. 儿童肝脏外伤的特点
    2. 治疗方式的选择
    3. 影响手术的相关因素
    4. 影响死亡的相关因素
    5. 本研究存在的问题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英文缩略名词对照表
致谢

(7)罕见原因的纵隔气肿病例报告及文献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病例资料
    2.1 病例
第三章 讨论
    3.1 纵隔的解剖学基础
    3.2 纵隔气肿的病理生理学机制
    3.3 纵隔气肿的危害
    3.4 纵隔气肿的病因诱因
        3.4.1 自发性纵隔气肿的病因
        3.4.2 继发性纵隔气肿的病因
    3.5 纵隔气肿的临床表现
    3.6 急性高危胸痛的鉴别诊断
    3.7 纵隔气肿的影像学表现
    3.8 纵隔气肿的治疗
    3.9 纵隔气肿的预后及随访
第四章 结论
纵隔气肿及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本人简历

(8)口服抗栓药物对颅脑创伤患者临床进程及其预后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参考文献
前言
资料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二、方法
结果
    一、入选TBI患者基本临床资料
    二、TBI患者人口学和临床特征比较
    三、TBI患者临床进程及预后比较
    四、口服ACAP对TBI患者临床进程及预后的影响
讨论
小结
结论
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图
综述 口服抗栓治疗合并创伤性颅内出血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表
致谢

(9)16例心脏钝性破裂伤的诊断和治疗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0引言
1资料与方法
2结果
3讨论

四、胸部钝性损伤后心脏扩大4例报告(论文参考文献)

  • [1]局部晚期胸腺肿瘤的全胸腔镜外科治疗 ——单中心回顾性研究[D]. 陈立如. 南昌大学, 2021(01)
  • [2]经剑突下入路胸腔镜前纵隔肿瘤切除术疗效及远期疼痛分析 ——一项单中心回顾性研究[D]. 李子凡.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
  • [3]纵隔镜联合腹腔镜与胸腹腔镜联合治疗食管癌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分析[D]. 邵长海. 遵义医科大学, 2020(12)
  • [4]颅脑损伤患者行I期去骨瓣减压术不良预后的早期预测模型的构建及验证[D]. 唐知己. 南京医科大学, 2020(06)
  • [5]三叶草术在三尖瓣关闭不全处理中的临床应用和研究[D]. 庞中一. 首都医科大学, 2019(01)
  • [6]影响儿童肝脏外伤手术及预后的危险因素分析[D]. 曾美玲. 苏州大学, 2019(04)
  • [7]罕见原因的纵隔气肿病例报告及文献综述[D]. 温俊伟. 厦门大学, 2019(01)
  • [8]口服抗栓药物对颅脑创伤患者临床进程及其预后的影响[D]. 刘伟臣. 苏州大学, 2019(04)
  • [9]16例心脏钝性破裂伤的诊断和治疗体会[J]. 姚圣,刘灿辉,许飚,董国华,李德闽,景华. 医学研究生学报, 2015(05)
  • [10]1例胸部创伤致急性心肌梗塞[J]. 侯春风.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2(06)

标签:;  

胸部钝挫伤后心脏扩大4例报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