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

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

一、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论文文献综述)

郑先常[1](2021)在《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发展青少年体育核心素养的时代背景下,加强推进专项化教学的实施尤为迫切。针对当前存在的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内涵仍需明晰、教学效果评价手段还需丰富、教学改革理论需进一步完善的问题,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对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的政策进行分析,进一步探寻专项化教学的内涵特征,为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提供依据;通过文献资料法、德尔菲法、访谈法和层次分析法对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进行构建,并对体系的各指标进行赋值。在此基础上,对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可操作化定义,创新专项化教学效果评测的新手段;最后应用于专项化教学改革实践,探索基于指标体系上海专项化教学改革的问题与改善建议,研究发现:1.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的目标集中体现在:高中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体育知识和运动技能的掌握、体能的健康发展、良好的体育行为和体育品德的培养等方面。与传统的高中体育教学相比较,专项化教学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涵特征:坚持“健康第一”的教学理念、以“体育核心素养”为引领的教学目标、以“运动专项学习”为主体的教学内容、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方式和注重长效性机制的教学评价。2.遴选具有(1)职称为教授或副教授且具有博导资格的;(2)从事学校体育及相关领域,且具有较高热情的;(3)熟悉或参与到专项化教学改革的;(4)有一定的工作时间和工作精力、配合度良好的四种标准的人员,组成13人的征询专家群,对初建的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优化和修正。通过三轮专家意见征询,最终确定了由体育意识、体育知识、运动能力、运动参与和体育品德5项一级指标,15项二级指标和19项三级指标构成的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根据层次分析法,计算出其一级指标体育意识、体育知识、运动能力、运动参与和体育道德对总目标的权重分别为0.1204、0.1032、0.3329、0.3343和0.1092,其二级和三级指标的权重见论文中表5-19。3.依据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通过最初量表的设计与制作、测试变量的选取、量表的修正、量表的验证几个步骤,研制了包含28个题项的《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量表》,经检验该量表的信度和效度较好。4.参照相关研究对评价对象评价划分为高、中、低三个等级的方法,其中,0.8分以上为高,0.6到0.79分为中,低于0.6分为低。本研究借助《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量表》对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进行评价,结果显示:(1)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总体效果得分为0.716,总体处于中等等级。一级指标体育意识的得分为0.775、体育知识的得分为0.688、运动能力的得分为0.713、运动参与的得分为0.697,体育品德的得分为0.810。(2)不同年级的学生在5个指标上没有明显的差异性,从得分上看专项化教学效果的纵向效果较好;男性学生在5个指标上的得分均好于女性学生,在运动参与上,男女生之间具有显着性差异。5.通过对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的评价,发现:(1)虽然专项化教学总体效果较好,但总体水平不高;(2)学生的专项运动体育知识整体水平不高,尤其是专项运动技能性知识水平不高;(3)学生的运动参与水平仍有较大提升空间,特别是学生的身体活动水平方面。应对措施:(1)多角度查漏补缺,补齐短板,全面提升专项化教学效果;(2)默会知识促进运动技能知识的获得;(3)发展学生运动能力,营造适宜的学习环境,提高学生的运动参与水平。本研究结论,如下:1.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过程、程序规范、方法合理、指标体系各级指标权重得分符合专项化教学改革的初衷,表明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具有较高的科学性。2.研制的《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量表》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可作为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的测量工具。3.通过在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实践中的应用,指标体系的评价结果符合当前专项化教学的实际情况,表明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具有较好的有效性。4.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是专项化教学效果理论体系的有益补充。

孔冲[2](2021)在《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影响因素的量表研发与作用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培养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内生动力已经上升为学校体育的重要使命而纳入国家战略性框架之内,加强学生体育学习兴趣培养已成为推进学校体育工作、促进青少年健康的重要抓手。但是在学生体育学习兴趣培养实践中,由于缺乏对体育学习兴趣影响因素的系统把握,不清楚影响因素对各阶段体育学习兴趣的内在影响方式,严重制约着学生体育学习兴趣培养的效果。因此,本研究借助于上海市“小学体育兴趣化”课程改革带来的可靠研究机遇,以上海市小学生为调查研究对象,聚焦“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影响因素的作用机制”,运用文献资料法、德尔菲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方法,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首先,借助于兴趣发展理论等理论依据和兴趣与体育兴趣的相关文献支撑,拓展了体育学习兴趣的内在测量结构;并运用德尔菲法构建出比较系统的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影响因素的指标体系。其次,以体育学习兴趣的内在测量结构和构建的影响因素指标体系为理论依据,研发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与影响因素量表。最后,运用研发量表进行相关数据调查,在相关与回归分析的基础上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揭示出影响因素对小学生各阶段体育学习兴趣的内在作用机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小学生体育学习情境兴趣激发的内在测量结构可确定为:新颖性、挑战性、注意力需求、暂时参与意愿、即时刺激的乐趣5个维度。情境兴趣保持的内在测量结构可确定为:实用性、挑战性、注意力需求、课内重复参与意愿、成长的乐趣5个维度。个体兴趣萌芽的内在测量结构可确定为:持续成长的乐趣、课内向课外拓展的重复参与意愿、重要性3个维度。个体兴趣稳定的内在测量结构可确定为:自我实现的乐趣、覆盖课内外的自主参与意愿、自主性3个维度。(2)构建的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影响因素指标体系包括:环境和个体因素2个一级指标;体育心理、制度和物质环境因素,期望价值、成就目标和体育知识技能6个二级指标;体育课堂教学、学校体育参与、家庭体育参与和社会体育参与氛围,体育时间保障和政策执行情况,体育场地设施、体育教师课程能力、体育课程资源建设和体育参与服务供给,期望信念和任务价值,掌握趋向、掌握回避、成绩趋向和成绩回避,体育知识和体育技能18个三级指标;以及42个观测点指标。(3)经过严格的信效度检验,研发了4个体育学习兴趣量表和2个影响因素量表:《小学生体育学习情境兴趣激发量表》(5维度20题)、《小学生体育学习情境兴趣保持量表》(5维度20题)、《小学生体育学习个体兴趣萌芽量表》(3维度8题)、《小学生体育学习个体兴趣稳定量表》(3维度8题)、《影响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环境指标问卷》(3维度29题)和《影响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个体指标问卷》(3维度24题)。(4)在试点校变量上,试点校学生表现出比非试点校学生更高的注意需求水平(P=0.011)、暂时参与意愿(P=0.003)和即时刺激乐趣(P=0.003);更高的实用性感知水平(P=0.011)、课内重复参与意愿(P=0.007)和成长的乐趣(P=0.013);更高的体育学习个体兴趣萌芽整体发展水平(P=0.003)、持续成长的乐趣(P=0.000)、向课外拓展的重复参与意愿(P=0.018)和重要性感知水平(P=0.008);以及更高的自我实现乐趣(P=0.003),更低的挑战性感知水平(P=0.001)。(5)在生源地变量上,城区学生仅比郊区学生表现出更高的持续成长乐趣(P=0.037<0.05)。在年级变量上,高低年级学生在体育学习兴趣所有阶段(P﹥0.05)均不存在显着差异。在性别变量上,女生表现出比男生更高的注意需求水平(P=0.026),而男生表现出比女生更高的从课内向课外拓展的重复参与意愿(P=0.03)和自主性(P=0.034)。在独生子女变量上,非独生子女表现出比独生子女更高的暂时参与意愿(P=0.04),更高的实用性感知水平(P=0.043)、注意需求水平(P=0.026)和课内重复参与意愿(P=0.05)。在BMI变量上,肥胖学生表现出比正常学生更高的挑战性感知水平(P=0.043)。在SES变量上,高SES学生表现出比低SES学生更高的体育个体兴趣萌芽整体发展水平(P=0.035)、重要性感知水平(P=0.015)、持续成长乐趣(P=0.026),以及更高的自我实现乐趣(P=0.008);而低、中SES学生则表现出更高的挑战性感知水平(P=0.000/P=0.022)。(6)在小学生体育学习情境兴趣激发阶段,体育心理环境与体育学习情境兴趣激发的路径系数为0.61,其细分维度体育课堂教学氛围(t=8.514)、家庭体育参与氛围(t=3.398)和社会体育参与氛围(t=7.125)也可正向预测体育学习情境兴趣激发。体育物质环境与体育学习情境兴趣激发的路径系数为0.22,其细分维度体育场地设施(t=2.570)和体育课程资源建设(t=8.094)也可正向预测体育学习情境兴趣激发。(7)在小学生体育学习情境兴趣保持阶段,体育心理环境与体育学习情境兴趣保持的路径系数为0.14,其细分维度体育课堂教学氛围(t=10.040)、学校体育参与氛围(t=5.452)、家庭体育参与氛围(t=4.004)和社会体育参与氛围维度(t=11.383)也可正向预测体育学习情境兴趣保持。体育心理环境通过体育学习情境兴趣激发的部分中介作用产生的间接效应量为0.439,体育物质环境通过体育学习情境兴趣激发的完全中介作用产生的间接效应量为0.206;体育环境因素的间接效应量共计0.645,远远高于体育环境因素的直接效应量0.14。(8)在小学生体育学习个体兴趣萌芽阶段,两个结构方程模型中的体育心理环境与体育学习个体兴趣萌芽的路径系数分别为0.69和0.54,且细分维度体育课堂教学氛围(t=8.609)、家庭体育参与氛围(t=15.892)和社会体育参与氛围(t=1.996)也可正向预测体育学习个体兴趣萌芽。期望价值与体育学习个体兴趣萌芽的路径系数为0.28,且细分维度期望信念(t=7.454)、成就价值(t=8.380)和内在价值(t=11.572)也可正向预测体育学习个体兴趣萌芽。掌握趋向与体育学习个体兴趣萌芽的路径系数为0.08。在体育学习情境兴趣保持为中介变量的结构方程模型中:体育心理环境通过体育学习情境兴趣保持的部分中介作用产生的间接效应量为0.137,体育物质环境通过体育学习情境兴趣保持的中介作用产生的间接效应量为0.044;体育环境因素的间接效应量共计0.181,远远低于体育环境因素的直接效应量0.69。在个体因素为中介变量的结构方程模型中:体育心理环境通过期望价值的部分中介作用产生的间接效应量为0.272,体育物质环境通过掌握趋向的中介作用产生的间接效应量为0.075;体育环境因素的间接效应量共计0.347,也低于体育环境因素的直接效应量0.54。(9)在小学生体育学习个体兴趣稳定阶段,体育心理环境与体育学习个体兴趣稳定的路径系数为0.19,且细分维度体育课堂教学氛围(t=7.839)、家庭体育参与氛围(t=8.348)和社会体育参与氛围维度(t=16.096)可以正向预测体育学习个体兴趣稳定,学校体育参与氛围(t=-3.624)可以负向预测体育学习个体兴趣稳定。体育制度环境与体育学习个体兴趣稳定的路径系数为0.40。体育知识技能与体育学习个体兴趣稳定的路径系数为0.21,掌握趋向与体育学习个体兴趣稳定的路径系数为0.36。在体育学习个体兴趣萌芽为中介变量的结构方程模型中:体育心理环境通过体育学习个体兴趣萌芽的部分中介作用产生的的间接效应量为0.555;体育物质环境通过体育学习个体兴趣萌芽的中介作用产生的间接效应量为0.169;体育环境因素的间接效应量共计0.724,远远高于体育环境因素的直接效应量0.19。在个体因素为中介变量的结构方程模型中:体育心理环境通过体育知识技能的中介作用产生的间接效应量为0.176,通过掌握趋向的中介作用产生的间接效应量为0.32;体育环境因素的间接效应量共计0.496,略高于体育环境因素的直接效应量0.40。根据研究结果得出如下结论:(1)本研究研发的体育学习兴趣四阶段量表、环境影响因素量表和个体影响因素量表信效度良好,可以作为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研究的测量工具。(2)试点校较好的体育心理环境、制度环境和物质环境支持程度,造就了试点校学生既能够对体育学习内容保持着高度的注意需求水平、强烈的参与意愿、以及较低的挑战性威胁和良好的互动体验;又可以更好地感知体育学习的重要价值、表现出强烈的课外参与意愿和更加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3)非独生子女对他人关注渴求导致其能够更好地感知体育学习的实用价值,对体育学习内容保持着高度的注意需求水平和强烈的课内参与意愿。肥胖学生限于自身的身体条件,会对体育动作的完成自信心不足,因此表现出比正常学生更高的挑战性感知水平。高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学生由于家庭可以提供更好的体育参与支持,使其不仅较少感受到体育学习内容的挑战性威胁,而且更好地感知体育学习对自身的重要价值、获得更加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更容易形成稳定的体育学习个体兴趣。(4)体育心理环境和物质环境均可直接影响小学生体育学习情境兴趣激发,且体育心理环境作用效果好于体育物质环境。其中,体育课堂教学氛围和体育课程资源建设是小学生体育学习情境兴趣激发最重要的环境影响指标。(5)体育心理环境既可直接影响、又可通过体育学习情境兴趣激发的部分中介作用间接影响小学生体育学习情境兴趣保持,体育物质环境只能通过体育学习情境兴趣激发的中介作用间接影响小学生体育学习情境兴趣保持。体育环境因素对小学生体育学习情境兴趣保持的内在影响方式是以体育心理环境和体育物质环境的间接影响为主体、以体育心理环境的直接影响为补充。体育课堂教学氛围和体育课程资源建设是发挥体育环境因素间接影响最重要的环境指标;社会体育参与氛围和体育课堂教学氛围是发挥体育心理环境直接影响最重要的环境指标。(6)体育心理环境既可直接影响、又可通过体育学习情境兴趣保持以及期望价值的部分中介作用间接影响小学生体育学习个体兴趣萌芽,体育物质环境只能通过体育学习情境兴趣保持以及掌握趋向的中介作用间接影响小学生体育学习个体兴趣萌芽。体育环境因素对小学生体育学习个体兴趣萌芽的内在影响方式是以体育心理环境的直接影响为主体、以体育心理环境和体育物质环境的间接影响为补充。家庭体育参与氛围是发挥体育心理环境直接影响最重要的环境指标;体育课堂教学氛围和体育课程资源建设是发挥体育环境因素间接影响最重要的环境指标,期望价值是发挥体育环境因素间接影响最重要的个体指标。(7)体育心理环境既可直接影响、又可通过体育学习个体兴趣萌芽、掌握趋向及体育知识技能的作用间接影响小学生体育学习个体兴趣稳定;体育制度环境可直接影响小学生体育学习个体兴趣稳定;体育物质环境只能通过体育学习个体兴趣萌芽的中介作用间接影响小学生体育学习个体兴趣稳定。体育环境因素对小学生体育学习个体兴趣稳定的内在影响方式是以体育心理环境的间接影响和体育制度环境的直接影响为主体、以体育心理环境的直接影响和体育物质环境的间接影响为补充。家庭体育参与氛围是发挥体育环境因素间接影响最重要的环境指标,掌握趋向和体育知识技能是发挥体育心理环境间接影响最重要的个体指标;社会体育参与氛围是发挥体育心理环境直接影响最重要的环境指标。

文君君[3](2021)在《初中空竹课堂教学设计与实践研究 ——以衡水市景县龙华德武体育学校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怎样将优秀传统文化贯穿于学校各阶段,分阶段有序开展教学,这对学校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提出了新的挑战。当今时代的教育,呈现出信息交融化、多元化发展。因此,在对传统体育项目的教学中,更应结合时代发展,引入先进的教学理念,跨学科探索教学。一方面,可以促进多学科知识融合,培养学生综合发展的思维与意识;另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与参与体育的兴趣,发展运动的能力,培养身心和谐统一的高质量人才。抖空竹作为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集休闲娱乐与健身于一体,有着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现已成为我国非遗体育项目中的代表性运动之一。目前空竹在校园传承多为传统师傅进校园的授课方式,形式较为自由,内容比较随机,方法相对单一,效果参差不齐,使空竹在校园规范化开展出现了瓶颈期。如何突破与创新传统的教学模式、弥补阶段性教学以及寻找传承非遗文化的最佳发展途径,成为当前诸多专家、学者们探讨的重要内容。本研究以空竹为例,引入STSE先进教育理念,进行相关设计,为推动校园空竹的标准化发展提供参考。以初中空竹课堂教学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实验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研究方法,对空竹领域内的专家、教师及课程教学设计领域的专家、老师进行访谈,了解校园空竹的开展现状以及进行初中空竹课堂教学设计的相关问题;并以河北衡水景县龙华德武体育学校部分学生为实验对象,进行空竹教学实验及问卷发放工作。从学生的空竹学习兴趣与各项测试结果,分析本研究教学设计的有效性与实践性。研究结论如下:1.目前校园空竹多在小学阶段开展,选用双轮空竹进行教学。教师多为俱乐部或社会上的教练员,教学目标较为单一,侧重于培养学生空竹运动技能,忽略了对空竹学习兴趣的培养与综合素质能力的提升。且缺乏统一、明确的教学目标体系。创新校园空竹教学模式成为当下传统文化进校园的发展需求。2.本研究结合STSE教学理念与学生发展特点来制定空竹教学的阶段性目标。并对初中空竹课堂教学进行相关设计,确定了空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任务、教学手段与教学评价方式。3.依据初中空竹课堂教学设计相关内容对衡水德武体育学校初一部分学生进行了空竹教学实验,学生居住地为乡镇级别,年龄在12—14岁,实验结果为:通过空竹课程的学习,学生空竹学习兴趣浓厚,课堂活跃程度积极性高;四大主题教育增加了学生对空竹的整体认知;采用《青少年空竹运动技能等级标准与测试方法》进行教学与测试,成绩呈现正态分布状态。4.在本研究中,学生对“空竹课堂”的教学反馈结果显示,学生对“空竹课堂”较为满意。其中在“教学内容”、“练习氛围”两方面满意程度最高,在“教师展示”、“教师技能水平”“练习心情愉悦”三方面满意程度次之,在“练习场地”、“空竹测试”、“课堂竞赛”三方面满意程度较差。

李天龙[4](2021)在《新冠疫情背景下上海市部分初中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兴趣作为人类行为的动力调节器,它能够引起人们的注意,促进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在推进一体化体育课程体系建设的过程中,激发学生体育兴趣成为众多学者的研究焦点。体育学习兴趣是学生参与体育学习和体育锻炼的重要动机变量。在体育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兴趣直接影响着学习效果和学习质量。目前,关于体育学习兴趣的研究文献较多,但在新冠疫情这一特殊背景下体育学习兴趣的研究颇少。因此,研究疫情背景下初中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对体育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以初中学生为研究对象,对上海市部分初中生疫情时期体育学习兴趣的现状进行调查,探讨不同背景变量下初中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差异性。目的是为初中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培养提出建议,并为特殊时期如何培养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参考。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从性别、年级、健康状况、独生子女、体育消费、居住区域上,对上海市部分学校的1516名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进行调查与分析,得出如下研究结论与建议。研究结论:1.新冠疫情期间上海市部分初中生的体育学习兴趣处于较高水平。2.新冠疫情期间上海市部分初中生家校层面绝大部分都表现出对学生居家体育学习的支持。3.新冠疫情期间上海市部分初中生体育学习兴趣在性别、年级、健康状况、体育消费、居住区域上存在显着性差异,而在独生子女方面不存在显着性差异。研究建议:1.丰富体育学习内容、完善在线课程体系。学校要积极开发体育课程资源,丰富教学方法,进一步完善教学内容的呈现形式,增强在线课程内容的丰富性、趣味性和互动性。2.家校共育、营造良好体育学习环境。落实疫情防控期间青少年居家学习生活的指导工作上,创建“家-校”长效协同机制,打造协同体,提高协同能力,进一步推动家校有机融合,为学生居家学习的营造良好体育学习环境氛围。3.健全研修机制,提高体育教师综合能力。体育教师应当积极参加各类教师培训、学术会议,通过此类方式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尤其是信息化技术教学能力,重点关注学生的体育核心素养培养。

张文杰[5](2021)在《体操技巧、支撑跳跃及其组合教学对五年级学生身体素质和体育学习兴趣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体操》一直是小学体育课程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校体育课程从内容到呈现方式差异最大的项目之一。本文通过小学体操常见教学内容对学生身体素质和体育学习兴趣影响的研究,旨在进一步探究《体操》课程内容教学的合理呈现方式及其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价值,为体操在小学体育课程内容体系中找到合理的定位,为广大体育教师科学规划教学内容和设计教学提供参考依据,并对正在不断推进的体育课程改革起到积极促进作用。研究方法:采用方便取样抽取宿迁市某城镇小学五年级的4个班共242名学生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1组(技巧教学)男生33人,女生28人;实验2组(支撑跳跃教学)男生32人,女生28人;实验3组(技巧和支撑跳跃组合教学)男生34人,女生30人;对照组(常规体育教学)男生31人,女生26人。实验组运动干预持续时间12周,3次/周,每次累计3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对照组不进行强度控制。采用《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评价量表》,分别在实验前1周和第13周以班级团体方式对被试学生进行量表测量。研究结果:(1)12周体操技巧、支撑跳跃及其组合教学后,五年级学生身体素质在速度、耐力、柔韧、灵敏、力量、平衡素质上均存在时间、组别以及时间和组别的交互作用(P<0.05);对照组实验后比实验前效果好,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12周体操技巧、支撑跳跃及其组合教学后,五年级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在运动参与程度以及体育学习兴趣总分上均存在时间和组别的交互作用(P<0.05);在体育学习消极兴趣上存在时间的主效应(P<0.05);对照组实验后比实验前效果好,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小学五年级学生体育学习兴趣与速度素质(r=0.388)、耐力素质(r=0.232)、柔韧素质(r=0.206)、灵敏素质(r=0.169)、力量素质(r=0.228)、平衡素质(r=0.211)均存在显着的正相关关系。研究结论:(1)技巧教学对小学五年级学生的柔韧素质、力量素质改善均有促进作用。(2)支撑跳跃教学对小学五年级学生的速度素质、灵敏素质改善均有促进作用。(3)技巧和支撑跳跃组合教学对小学五年级学生的身体素质和体育学习兴趣提高具有促进作用,且组合教学对柔韧素质、力量素质效果优于技巧教学,对速度素质、灵敏素质效果优于跳跃教学。(4)体育学习兴趣与身体素质之间具有正相关关系,即体育学习兴趣越高,身体素质越好。

薄潇男[6](2021)在《健康中国背景下西安市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构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健康中国战略不断推进的时代背景下,体育生活化是新时代发展的趋势,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健康理念,激发运动动机,强化课内外体育活动,最终养成健康体育生活方式显得尤为重要。大学体育教育事业应充分助力健康中国战略,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以带动全民体质的稳步增长。鼓励大学生走出静态生活方式,提高生命质量,更好的发挥体育活动在健康中国建设中的关键作用。利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系统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西安市六所高校普通大学生通过问卷形式展开调查,以了解西安市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发展状况。对培养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的必要性做出阐述,并分析新时代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的特征及表现形式。从系统理论角度出发,对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做出系统分析,构建西安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形成的系统模型。明确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的培养内容指标,最终建立以学校体育教育为主线,家庭、社会协同培养的路线,从而构建起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健康向上的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培养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是非常必要的,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具有目的性、多样性、稳定性、规律性、长期性等特征。以大学生活构成、体育动机、参与主体人数为划分标准,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呈现多种表现形式。(2)西安市大学生对健康中国战略了解不足,对健康的内涵认识不够全面,学生对体育活动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过半数的学生对体育活动感兴趣,体育动机中选择增强体质、健美塑形、保持健康的人数较多。多数学生体育活动持续时间在30分钟以下,且每周参加2次以下锻炼,大多数学生运动强度都处于一般及以下水平。大学生参加跑步、健步走、篮球的人数比较多,每学期体育消费中运动服装所占比例最大。(3)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构建的影响要素由个体、学校、家庭和社会构成,身体、心理、能力、时间等方面构成个体要素,而与大学生相关的体育教学、学校体育场地设施、体育文化生态环境等方面构成学校要素,家庭要素包括家庭经济和代际传递,社会要素包括赛事举办、同伴效应、自然环境。影响要素系统内部相互作用,进而构建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形成的系统模型。(4)以培养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为目的,明确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的培养内容指标,构建“学校-家庭-社会”的协同培养路径。以学校体育教育为主线,家庭与社会作为补充,形成协同联动效应。并提出革新学校教育理念、丰富体育教学内容、优化体育教学方法、改善课程评价标准、完善教师队伍建设、优化校园体育环境、改进家庭教育观念、加强社会组织引导等培养对策。

朱灵真[7](2021)在《河南省初中“四有”体育课堂实施模式案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17年《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构建三位一体的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体系,为了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河南省基础教研室提出实施“四有”体育课堂。“四有”体育课堂作为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在当前不同学校实施现状如何,不同学校应如何更好开展“四有”体育课堂成为当前学界必须面临的现实问题。为推动“四有”体育课堂在河南省的有效实施,本文运用案例分析法、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和逻辑分析法,以河南省初中“四有”体育课堂实施模式案例为研究对象,从指导思想、设计依据、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几个方面对四个典型的模式案例进行分析,提出“四有”体育课堂实施对策,为其他学校实施“四有”体育课堂提供参考和借鉴。通过研究得出结论如下:1.“四有”体育课堂理论基础包含整体教育理论、情意教育理论、体能训练负荷理论、技能迁移理论和运动教育理论。“四有”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各为一体、毫无关联,而是要兼顾所有、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共同为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服务。通过对当前学界提出的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乐动会”体育课堂、“乐练赛”体育课堂基本情况进行分析,发现“四有”体育课堂完全符合当前我国体育教学改革趋势。2.体育游戏贯穿整体教学案例代表开封市田家炳实验中学,体能发展方面以课课练形式开展,技能学习方面不同难度的体育游戏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竞赛活动方面开展4vs4比赛,运动兴趣方面通过体育游戏和竞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3.故事情景贯穿整体教学案例代表郑州市第七中学,体能发展方面以体能接力赛形式开展,技能学习方面教师创设的“小刺猬智斗灰太狼”故事情景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竞赛活动方面将体育竞赛和体能练习结合起来开展体能接力赛,运动兴趣方面通过教师创设的故事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4.问题串贯穿整体教学案例代表焦作市第十中学,体能发展方面以角逐大力士游戏的形式开展,技能学习方面教师设置的问题串贯穿全程,竞赛活动方面将竞争因素和学生体能练习结合起来设计角逐大力士游戏,运动兴趣方面通过教师设置的问题让学生自己进行探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5.分层练习贯穿整体教学案例代表安阳市第八中学,体能发展方面以课课练形式开展,技能学习方面不同层次的学习和练习贯穿全程,竞赛活动方面将体育竞赛和技能学习结合起来开展运球接力赛,运动兴趣方面通过教师设计不同难度的练习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6.为更好推动“四有”体育课堂有效实施,体能发展方面体能训练贯穿课堂教学全程,丰富体能训练内容和形式;技能学习方面转变教学观念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注重技能学习的完整性;竞赛活动方面根据教学需求灵活开展竞赛活动,充分开发竞争因素开展形式多样的竞赛活动;运动兴趣方面深入挖掘兴趣点寓教于乐,突出学生主体地位为学而乐。

郭志成[8](2021)在《2002-2020年上海师范大学视障学生体育行为调查及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大学是视障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重要时期,是视障学生建立正确的体育认知,掌握体育技能,培养终身体育重要阶段。应充分认识到大学体育是传授视障学生系统的体育健康知识及体育技能,帮助视障学生建立科学规范的体育行为。2002年上海师范大学开始招收视障大学生,至今已有近20年历史,本文以上海师范大学视障学生体育行为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等对视障学生体育行为状况及问题进行调查分析。通过研究结果得出以下结论:上海师范大学视障学生体育意识总体较差,男生体育运动态度明显好于女生。视障学生体育课教学内容及选择分析中,学校提供的体育课程内容项目广泛,但可供视障学生群体选择的较少,上课内容较为枯燥,形式单一,缺乏针对性。视障学生课外体育活动选择主要集中在晨跑、乒乓球、足球三个项目,对学校体育课程设置方面,不同视力等级学生要求差异较大。视障学生课外体育活动分析中,晨跑、乒乓球、健身锻炼有利于提高学生身体素质,规律作息,更好地融入校园生活,视障学生每周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频数、强度均无法满足健康的需求。视障学生社会体育行为分析中,视障学生体育参与项目的选择方面跑步和散步是视障学生选择最多的体育项目,在体育消费分析中,视障学生更多的追求实物性消费体育信息获取分析中,视障学生主要通过网络以及与同学、朋友、家人聊天获取体育信息。影响视障学生体育行为因素主要有:自身因素、学校因素、家庭因素、社会因素、其他因素。视障学生体育行为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体育意识的缺乏,体育技能不规范。

赵雨婷[9](2021)在《运用OT、TSOSP、TSOCM评定上海市小学体育兴趣化实施效果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12年11月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决定在本市部分高中开展“高中体育专项化”课程改革,经过几年改革的探索,专项化体育教学深受好评,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明显增加。在总结课程改革经验的基础上,经过充分调研和论证后,2015年9月上海市拉开了“小学体育兴趣化”课程改革的序幕。课程改革的实施,小学体育教师的注意力由传授运动技能转向激发学生的兴趣,小学体育课堂随之出现了一些令人惊喜的转变,学生的运动积极性得到提高,体育参与的效果也十分明显。但在实施过程中部分一线体育教师也会对一些问题感到困惑。因此,要进一步推进“小学体育兴趣化”课程的改革和发展,对课程改革的现状进行全面、深刻的研究和总结,就显得尤为重要。当前,有效的课程评价对课程改革的持续推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不断更新教学评价手段,才能为传统体育课堂教学方式的转变指明方向。要推动上海市“小学体育兴趣化”课程改革朝着更科学地方向发展,对教师课堂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过程及效果进行真实的评价是必不可少的。但传统的体育课堂教学研究都有其自身的侧重点和局限性,并不能全面地评价教学行为和学习行为的现状,而系统观察法刚好能够弥补当前我国体育课堂研究的薄弱之处。本研究所运用的学生在任务(On-Task,以下简称OT)时间、学生练习时间(Time Spent on Student Practice,以下简称TSOSP)、课堂管理时间(Time Spent on Class Management,以下简称TSOCM)等系统观察工具,对学生学习过程和教师课堂管理行为进行观察,符合推进课程改革发展的需要。因此,本研究对所使用系统观察工具的相关资料进行收集和整理之后,运用文献资料法、实验法、系统观察法和数理统计法,对上海市第一批实施“小学体育兴趣化”课程改革的22所学校和5所非试点学校的体育课堂进行直接观测。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实验组、对照组学生在任务比率均值分别为96.21%、94.80%,实验组高于BTPS所规定的95%的标准,说明实验组的体育教师教学活动安排合理,课堂秩序组织较好。而对照组没有达到95%的标准,说明兴趣化教学是可以促使学生更多的保持在在任务状态,对集中学生注意力、提升学生运动参与积极性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2、实验组、对照组学生练习时间均值为62.94%、57.09%,都高于BTPS规定的50%的标准,学生总练习时间设置合理。在体能、技能练习时间上,实验组和对照组相差不大,但游戏性活动时间占比差距较大,说明在“兴趣化”教学的影响下,上海市小学的体育教师更侧重于采用游戏化的形式进行课堂教学。3、实验组、对照组教师课堂管理时间的平均值分别为16.24%和18.01%,实验组和对照组均低于BTPS中规定的小于20%的标准,上海市体育教师课堂管理的时间较为合理。进行“兴趣化”教学的学校,教师课堂管理时间所占比例更小,在课堂秩序维护方面所用时间更少,说明在体育课堂中,充分调动学生的运动兴趣是降低体育教师课堂管理时间占比的有效途径。实验组与对照组体育教师知识讲解时间占全课时间的比例分别为11.96%和13.17%,略高于BTPS所规定的10%的标准,说明在本次观测的体育课堂中,教师仍然倾向于通过语言描述传授运动技能。

王卫[10](2020)在《终身体育视角下高中体育教师教学行为研究 ——以长春市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学校体育是终身体育的基础,高中阶段又是学校体育的重要阶段,从实际出发培养学生体育兴趣和体育精神是当前体育教师基础教学的重要研究方向,本研究以高中体育教师教学行为作为研究对象,从终身体育视角出发,分析影响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形成的因素,以及改进策略,对提高体育教学质量以及学生身心健康发展都有重要意义。本文研究的教学行为主要是课前设计行为、课中实施行为和课后反思行为,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和专家访谈法等研究方法,随机抽取了8所长春市高中作为调查研究对象,对高中师生展开调查得出以下结论:1.高中体育教师教学行为影响着学生对体育的认知,作为体育知识和树立学生终身体育思想的重要引导者,体育教师有必要对学生日常进行规范合理建议,将终身体育思想通过自身教学行为进行传播和影响。目前高中体育教师对终身体育的认识还是比较良好的,终身体育思想对大多数体育教师实际教学皆有影响,只是影响的程度不同;在进行终身体育思想教学中受到的阻碍和片面性是不可避免的,这也越来越让实际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的同步成为需求。2.高中体育教师在课前准备行为中,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主要是从体育兴趣和体育精神两个方面进行培养,前者是外在,后者是内在,只有内外兼修,才能形成终身体育意识,目前的集体备课形式化与教学目标脱离实际情况频出。3.课中实施行为中,大部分教师讲解示范合理,指导练习种类多样,但是方法没有创新性,多样化的组织形式和互动,使学生增加幸福感满足感。4.教师的课后反思形式参差不齐,虽有部分教师按时反思自己,但是反映的事实和处理方案基本上千篇一律,不够新颖有效,而且回馈过程很慢,有的不能够反应学生们的诉求,至于感受肯定有偏差。教师不仅是教学的实施者,也是教学的主要反思者,唯有师生的共同反思,才能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进而养成终身体育学习和锻炼的好习惯。

二、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论文提纲范文)

(1)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思路
    1.4 研究创新
2 文献综述
    2.1 概念界定
    2.2 国内外体育教学效果评价研究
    2.3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研究
    2.4 体育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
    2.5 本章小结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4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依据
    4.1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的政策梳理
    4.2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内涵探寻
    4.3 本章小结
5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5.1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理论基础
    5.2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目的、对象、原则和流程
    5.3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初建
    5.4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的修正与优化
    5.5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的意义与说明
    5.6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5.7 本章小结
6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量表的研制与实证
    6.1 量表的研制
    6.2 预调研及量表修正
    6.3 验证性因子分析
    6.4 本章小结
7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应用
    7.1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的内容与方法
    7.2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的评分结果分析
    7.3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的对比分析
    7.4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应对
    7.5 讨论
    7.6 本章小结
8 研究结论与建议、研究局限及展望
    8.1 研究结论与建议
    8.2 研究局限
    8.3 展望
9 致谢
10 主要参考文献
11 附录
12 个人简历

(2)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影响因素的量表研发与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现实困境:体育学习兴趣的缺乏严重地影响着青少年的体质健康水平
        1.1.2 健康战略:加强体育学习兴趣培养是突破青少年健康困境的重要抓手
        1.1.3 实践困惑:学生体育学习兴趣培养实践缺乏有效的指导理论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对象与方法
        1.4.1 研究对象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技术路线
2 文献综述
    2.1 兴趣、体育学习兴趣的内涵
        2.1.1 兴趣、体育学习兴趣的概念
        2.1.2 兴趣、体育学习兴趣的分类
    2.2 兴趣和体育学习兴趣测量的相关研究
        2.2.1 测量结构的研究
        2.2.2 测量工具的研究
    2.3 兴趣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
        2.3.1 情境兴趣的影响因素
        2.3.2 个体兴趣的影响因素
    2.4 体育学习兴趣的影响因素研究
        2.4.1 体育学习情境兴趣的影响因素研究
        2.4.2 体育学习个体兴趣的影响因素研究
    2.5 研究评述
    2.6 影响因素作用机制的研究假设
        2.6.1 影响因素作用机制的总体理论假设模型
        2.6.2 影响因素作用机制的阶段理论假设模型
        2.6.3 研究假设的提出
3 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及影响因素的理论分析
    3.1 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内在测量结构分析
        3.1.1 小学生体育学习情境兴趣的内在测量结构
        3.1.2 小学生体育学习个体兴趣的内在测量结构
    3.2 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影响因素的指标体系构建
        3.2.1 初选指标体系
        3.2.2 确定咨询专家
        3.2.3 编制与发放专家问卷
        3.2.4 专家咨询结果与修订
        3.2.5 确定指标体系
    3.3 小结
4 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与影响因素量表的研发
    4.1 研究目的
    4.2 研究被试
    4.3 研究方法
        4.3.1 文献资料法
        4.3.2 问卷调查法
        4.3.3 数理统计法
    4.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4.1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4.4.2 《小学生体育学习情境兴趣激发初始量表》的信效度检验
        4.4.3 《小学生体育学习情境兴趣保持初始量表》的信效度检验
        4.4.4 《小学生体育学习个体兴趣萌芽初始量表》信效度检验
        4.4.5 《小学生体育学习个体兴趣稳定初始量表》信效度检验
        4.4.6 《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环境影响因素初始量表》信效度检验
        4.4.7 《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个体影响因素初始量表》的信效度检验
    4.5 小结
5 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影响因素的作用机制研究
    5.1 研究目的
    5.2 研究被试
    5.3 研究方法
        5.3.1 问卷调查法
        5.3.2 数理统计法
    5.4 研究结果与分析
        5.4.1 上海市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现状
        5.4.2 环境因素对小学生体育学习情境兴趣激发的影响
        5.4.3 环境因素对小学生体育学习情境兴趣保持的影响
        5.4.4 环境因素、个体因素对小学生体育学习个体兴趣萌芽的影响
        5.4.5 环境因素、个体因素对小学生体育学习个体兴趣稳定的影响
    5.5 小结
6 结论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创新
    6.3 研究局限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件1: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影响因素指标体系第一轮专家调查问卷
    附件2: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影响因素指标体系第二轮专家调查问卷
    附件3:人口学变量信息
    附件4:小学生体育学习情境兴趣激发初始量表
    附件5:小学生体育学习情境兴趣保持初始量表
    附件6:小学生体育学习个体兴趣萌芽初始量表
    附件7:小学生体育学习个体兴趣稳定初始量表
    附件8: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环境影响因素初始量表
    附件9: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个体影响因素初始量表
    附件10:小学生体育学习情境兴趣激发量表
    附件11:小学生体育学习情境兴趣保持量表
    附件12:小学生体育学习个体兴趣萌芽量表
    附件13:小学生体育学习个体兴趣稳定量表
    附件14: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环境影响因素量表
    附件15: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个体影响因素量表
学习工作经历
攻读博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3)初中空竹课堂教学设计与实践研究 ——以衡水市景县龙华德武体育学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1.1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需要
        1.1.2 推进空竹进校园的需要
        1.1.3 实行“新课改”的需要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假设
2 文献综述
    2.1 国内外体育教学设计研究现状
        2.1.1 关于教学设计的相关研究
        2.1.2 关于初中体育教学的相关研究
        2.1.3 关于体育学习兴趣的相关研究
    2.2 关于空竹文化的相关研究
        2.2.1 关于空竹的相关历史文化演绎
        2.2.2 关于空竹健身作用的相关研究
        2.2.3 关于空竹课堂教学的相关研究
    2.3 关于STSE教学理论的相关研究
        2.3.1 关于STSE教育的起源
        2.3.2 关于STSE理念的实践应用研究
    2.4 理论基础
        2.4.1 布卢姆教学目标分类理论的概念与应用
        2.4.2 掌握学习理论的概念与应用
        2.4.3 最近发展区理论的概念与应用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访谈法
        3.2.3 问卷调查法
        3.2.4 实验法
        3.2.5 数据统计法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初中空竹课堂教学设计
        4.1.1 学情分析
        4.1.2 STSE理念下的空竹教学优势分析
        4.1.3 空竹课程设计
    4.2 初中生空竹教学实验结果
        4.2.1 空竹课堂实验基本信息
        4.2.2 初中生空竹学习兴趣实验情况
        4.2.3 空竹课堂理论知识掌握情况
        4.2.4 空竹动作技能掌握情况
        4.2.5 学生课堂表现评价
    4.3 “空竹课堂”教学反馈情况
        4.3.1 学生对“空竹课堂”的反馈情况
        4.3.2 空竹教学反思与提升策略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6 参考文献
7 致谢
8 附件
9 附录
    附录1 调查问卷
    附录2 理论测验
    附录3 教学反馈
    附录4 空竹动作技能考核方法
    附录5 访谈提纲

(4)新冠疫情背景下上海市部分初中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1.1 国家在新冠疫情下对中小学体育教育工作的部署
        1.1.2 体育学习兴趣是影响学生体育运动的重要因素
        1.1.3 居家体育锻炼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促进作用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核心概念界定
        2.1.1 疫情
        2.1.2 居家体育锻炼
        2.1.3 学习兴趣
        2.1.4 体育学习兴趣
    2.2 研究现状
        2.2.1 居家体育锻炼
        2.2.2 学习兴趣
        2.2.3 体育学习兴趣
        2.2.4 总结
3 研究思路
    3.1 研究方法
        3.1.1 文献分析法
        3.1.2 问卷调查法
        3.1.3 统计分析法
    3.2 研究流程图
    3.3 研究工具的分析
        3.3.1 测试量表分析
        3.3.2 项目分析
        3.3.3 信度检验
        3.3.4 效度分析
4.研究结果
    4.1 疫情期间上海市初中学生体育学习兴趣总体情况
        4.1.1 基本情况
        4.1.2 学校层面
        4.1.3 家庭层面
    4.2 疫情期间不同背景变量下初中学生体育学习兴趣分析
        4.2.1 性别
        4.2.2 年级
        4.2.3 健康状况
        4.2.4 独生子女
        4.2.5 体育消费
        4.2.6 居住区域
5.讨论与分析
    5.1 体育学习兴趣的总体情况
    5.2 家校层面对初中生体育学习兴趣的影响
        5.2.1 学校
        5.2.2 家庭
    5.3 不同变量背景下学生体育学习兴趣
        5.3.1 性别
        5.3.2 年级
        5.3.3 健康状况
        5.3.4 独生子女
        5.3.5 体育消费
        5.3.6 居住区域
6.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件1 初中生体育学习兴趣问卷
附件2 问卷效度专家评价表

(5)体操技巧、支撑跳跃及其组合教学对五年级学生身体素质和体育学习兴趣影响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1.1 国家对学生体质健康的重视
        1.1.2 课程改革中对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引导
        1.1.3 小学体育教学中《体操》课程价值功能的再认识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概念的界定
        2.1.1 体操
        2.1.2 技巧
        2.1.3 支撑跳跃
        2.1.4 身体素质
        2.1.5 体育学习兴趣
    2.2 学校体操的研究
        2.2.1 国外学校体操的研究
        2.2.2 国内学校体操的研究
    2.3 身体素质的研究
        2.3.1 国外有关学生身体素质的研究
        2.3.2 国内有关学生身体素质的研究
    2.4 体育学习兴趣的研究
        2.4.1 国外有关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研究
        2.4.2 国内有关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研究
    2.5 体育学习兴趣与身体素质之间的关系研究
    2.6 小结
第3章 实验研究
    3.1 研究假设
    3.2 研究对象与方法
        3.2.1 研究对象与分组
        3.2.2 研究方法
第4章 结果与分析
    4.1 不同组别人口统计学变量描述的差异
    4.2 体操技巧、支撑跳跃及其组合教学对五年级学生身体素质影响
        4.2.1 实验前五年级学生身体素质的描述性统计
        4.2.2 实验前实验组和对照组身体素质水平同质性检验
        4.2.3 体操技巧、支撑跳跃及其组合教学对五年级学生身体素质的影响
    4.3 体操技巧、支撑跳跃及其组合教学对五年级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影响
        4.3.1 实验前五年级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描述性统计
        4.3.2 实验前实验组和对照组体育学习兴趣水平同质性检验
        4.3.3 体操技巧、支撑跳跃及其组合教学对五年级学生体育学习兴趣影响
    4.4 小学五年级学生体育学习兴趣与身体素质之间的相关分析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6)健康中国背景下西安市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1.1 健康中国政策导向
        1.1.2 社会环境发展的需要
        1.1.3 大学生体育锻炼不足,体育生活方式亟待改进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体育生活方式
        2.1.2 体育生活方式构建
    2.2 国内研究现状
        2.2.1 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的状况研究
        2.2.2 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的影响因素研究
        2.2.3 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的培养对策研究
    2.3 国外研究现状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问卷调查法
        3.2.3 访谈法
        3.2.4 数理统计法
        3.2.5 系统分析法
        3.2.6 德尔菲法
4 结果与分析
    4.1 培养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的必要性分析
        4.1.1 提高体质健康水平,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4.1.2 满足多层次需要,构建新时代大学美好生活
        4.1.3 推动人与社会和谐发展,助力三大国家健康战略
    4.2 新时代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的特征及表现形式
        4.2.1 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的特征
        4.2.2 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的表现形式
    4.3 健康中国背景下西安市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的发展状况分析
        4.3.1 大学生基本信息与健康认知情况
        4.3.2 体育活动重要性
        4.3.3 体育活动兴趣与动机
        4.3.4 体育活动持续时间、频率、强度
        4.3.5 体育项目的选择
        4.3.6 体育活动的场地
        4.3.7 体育活动参与形式
        4.3.8 体育消费情况
        4.3.9 体育生活方式的整体满意度
    4.4 健康中国背景下西安市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影响要素的系统分析
        4.4.1 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影响要素的系统构成
        4.4.2 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影响要素分析
        4.4.3 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影响要素与要素的关系分析
        4.4.4 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影响要素与系统的关系分析
    4.5 健康中国背景下西安市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的构建分析
        4.5.1 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形成的系统模型理论构建——演化基础
        4.5.2 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的培养内容构建——着力点
        4.5.3 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的培养对策构建——实施过程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7)河南省初中“四有”体育课堂实施模式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1.1 落实“四有”体育课堂是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路径
        1.1.2 落实“四有”体育课堂符合国家课程改革政策文件精神的要求
        1.1.3 落实“四有”体育课堂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关于“四有”体育课堂研究
        2.1.1 关于河南省“四有”体育课堂研究
        2.1.2 关于体能发展研究
        2.1.3 关于技能学习研究
        2.1.4 关于体育竞赛开展情况研究
        2.1.5 关于运动兴趣研究
    2.2 研究现状评析
    2.3 本论文研究思路
3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访谈法
        3.2.3 案例分析法
        3.2.4 逻辑分析法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河南省“四有”体育课堂理论基础
        4.1.1 整体教育理论
        4.1.2 情意教育理论
        4.1.3 体能训练负荷理论
        4.1.4 技能迁移理论
        4.1.5 运动教育理论
    4.2 河南省“四有”体育课堂基本情况分析
        4.2.1 河南省“四有”体育课堂实施背景分析
        4.2.2 河南省“四有”体育课堂“四有”分析
    4.3 当前学界提出的体育课程模式基本情况分析
        4.3.1 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分析
        4.3.2 “乐动会”体育课堂分析
        4.3.3 “乐练赛”体育课堂分析
        4.3.4 当前我国体育教学改革的趋势
    4.4 河南省初中不同实施模式的“四有”体育课堂案例分析
        4.4.1 模式一:体育游戏贯穿整体教学案例——开封市田家炳实验中学
        4.4.2 模式二:故事情景贯穿整体教学案例——郑州市第七中学
        4.4.3 模式三:问题串贯穿整体教学案例——焦作市第十中学
        4.4.4 模式四:分层练习贯穿整体教学案例——安阳市第八中学
    4.5 河南省“四有”体育课堂实施对策
        4.5.1 体能发展实施对策
        4.5.2 技能学习实施对策
        4.5.3 竞赛活动实施对策
        4.5.4 运动兴趣实施对策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A:访谈提纲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目录

(8)2002-2020年上海师范大学视障学生体育行为调查及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残疾人相关概念界定
        2.1.1 残疾人概念界定与分级
        2.1.2 残疾人残疾分类
        2.1.3 残疾人体育
        2.1.4 视觉障碍
        2.1.5 视障分类和分级
        2.1.6 体育行为的概念
    2.2 残疾人体育相关法律法规
    2.3 国内外研究现状
        2.3.1 国外残疾人体育行为研究现状
        2.3.2 国内残疾人体育行为研究现状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访谈法
        3.2.3 问卷调查法
        3.2.4 数理统计法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视障学生对体育的认知、动机、兴趣现状调查
        4.1.1 视障学生对于体育的认知
        4.1.2 视障学生参与体育的动机
        4.1.3 视障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
    4.2 视障学生体育课的教学内容及选择
        4.2.1 学校开设的体育课的内容
        4.2.2 视障学生选择体育课的内容
        4.2.3 视障学生希望学校开设的体育课
    4.3 视障学生课外体育活动行为调查分析
        4.3.1 视障学生的晨跑、乒乓球、健身现状
        4.3.2 视障学生体育参与的场地及组织形式
        4.3.3 视障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运动时间、运动频次、运动强度
    4.4 视障学生社会体育行为调查分析
        4.4.1 体育参与的项目选择
        4.4.2 视障学生体育消费行为
        4.4.3 体育信息获取行为
    4.5 视障学生体育行为的问题分析
        4.5.1 视障学生体育行为问题的表现形式
        4.5.2 视障学生体育行为影响因素的问题分析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1.1 视障学生自身的限制及存在的问题
        5.1.2 体育教育资源不平衡,学校作用未完全发挥
        5.1.3 视障学生的体育活动场地与家庭体育教育缺失
        5.1.4 社会对视障学生的支持度不够
    5.2 建议
        5.2.1 积极鼓励视障学生参与体育锻炼
        5.2.2 深入研究适合视障学生的体育活动
        5.2.3 增加视障学生体育活动场所
        5.2.4 加强社会各界的关注与投入
        5.2.5 依托上海市大力发展视障体育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9)运用OT、TSOSP、TSOCM评定上海市小学体育兴趣化实施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方法
2 文献综述
    2.1 核心概念的界定
        2.1.1 课程
        2.1.2 课程评价
        2.1.3 体育课程评价
        2.1.4 “小学体育兴趣化”
    2.2 国内研究现状
        2.2.1 关于小学体育兴趣化可行性与必要性研宄
        2.2.2 上海市“小学体育兴趣化”课程改革实施效果研究
        2.2.3 体育课程评价研究
        2.2.4 系统观察法研究
    2.3 国外研究现状
        2.3.1 关于体育兴趣化可行性与必要性研宄
        2.3.2 体育课程评价研究
        2.3.3 系统观察法研究
3 实证研究
    3.1 上海市“小学体育兴趣化”课改下学生在任务(OT)行为观察结果与分析
        3.1.1 调查对象
        3.1.2 实验方法
        3.1.3 实验过程
        3.1.4 实验结果
        3.1.5 兴趣化教学对促进学生在任务行为的分析
    3.2 上海市“小学体育兴趣化”课改下学生练习时间(TSOSP)观察结果与分析
        3.2.1 调查对象
        3.2.2 实验方法
        3.2.3 实验过程
        3.2.4 实验结果
        3.2.5 兴趣化教学对提高体育课学生练习时间和有效性的分析
    3.3 上海市“小学体育兴趣化”课改下教师课堂管理时间(TSOCM)观察结果与分析
        3.3.1 调查对象
        3.3.2 实验方法
        3.3.3 实验过程
        3.3.4 实验结果
        3.3.5 兴趣化教学对优化教师课堂管理时间和内容讲解时间的分析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10)终身体育视角下高中体育教师教学行为研究 ——以长春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1.1 现阶段社会发展的要求
        1.1.2 高中体育教师能力提升的需要
        1.1.3 高中生身心健康的需要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终身体育的相关研究
        2.1.1 我国体育思想的发展
        2.1.2 国外终身体育的发展
        2.1.3 终身体育的含义
        2.1.4 终身体育与体育教学
    2.2 教学行为国内外研究
        2.2.1 教学行为定义
        2.2.2 国外教学行为研究
        2.2.3 国内教学行为研究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专家访谈法
        3.2.3 问卷调查法
        3.2.4 数理统计法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长春市高中体育教师对终身体育思想了解的基本情况
        4.1.1 长春市高中体育教师对终身体育思想的了解情况
        4.1.2 终身体育思想对长春市高中体育教师教学行为的影响
        4.1.3 长春市高中体育教师对终身体育开展的看法
    4.2 长春市高中体育教师在终身体育思想影响下的教学现状
        4.2.1 课前设计行为现状
        4.2.2 课中实施行为现状
        4.2.3 课后反思行为现状
    4.3 长春市高中学生对教学课堂实际感受
        4.3.1 学生对教师表扬与批评的感受
        4.3.2 学生对师生沟通的感受
        4.3.3 学生对教师课后总结方式的感受
        4.3.4 学生对教师评价标准的感受
        4.3.5 学生对课堂的整体感受
    4.4 长春市高中体育教师教学行为在终身体育思想影响下存在的主要问题
        4.4.1 课前设计行为存在的问题
        4.4.2 课中实施行为存在的问题
        4.4.3 课后反思行为存在的问题
    4.5 影响长春市高中终身体育教学开展的因素
        4.5.1 社会因素
        4.5.2 学校因素
        4.5.3 高中教师因素
        4.5.4 家庭因素
        4.5.5 高中学生因素
    4.6 长春市高中体育教师教学行为在终身体育思想影响下的改进策略
        4.6.1 课前设计行为的改进策略
        4.6.2 课中实施行为的改进策略
        4.6.3 课后反思行为的改进策略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6 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四、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论文参考文献)

  • [1]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应用研究[D]. 郑先常. 上海体育学院, 2021(09)
  • [2]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影响因素的量表研发与作用机制研究[D]. 孔冲. 上海体育学院, 2021(09)
  • [3]初中空竹课堂教学设计与实践研究 ——以衡水市景县龙华德武体育学校为例[D]. 文君君. 上海体育学院, 2021(11)
  • [4]新冠疫情背景下上海市部分初中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研究[D]. 李天龙. 上海体育学院, 2021(12)
  • [5]体操技巧、支撑跳跃及其组合教学对五年级学生身体素质和体育学习兴趣影响的实验研究[D]. 张文杰. 扬州大学, 2021(09)
  • [6]健康中国背景下西安市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构建研究[D]. 薄潇男. 吉林体育学院, 2021(02)
  • [7]河南省初中“四有”体育课堂实施模式案例研究[D]. 朱灵真. 河南科技学院, 2021(07)
  • [8]2002-2020年上海师范大学视障学生体育行为调查及问题研究[D]. 郭志成.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9]运用OT、TSOSP、TSOCM评定上海市小学体育兴趣化实施效果研究[D]. 赵雨婷.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10]终身体育视角下高中体育教师教学行为研究 ——以长春市为例[D]. 王卫. 吉林体育学院, 2020(10)

标签:;  ;  ;  ;  ;  

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