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看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

从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看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

一、从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谈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论文文献综述)

吴涛[1](2020)在《新时代公民绿色责任教育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从生态环境的视角看,“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必然内在地包含着人民群众对美好的生态环境的需要,也即对绿色美好生活的需要。然而,严重的生态环境危机显然已成为制约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态环境需要得以满足的最主要因素之一。因此,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态环境的需要与当前的生态环境越发难以满足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之间,现实地存在着矛盾与对立。破解这一矛盾的根本路径是,每一个公民都能够自觉地承担起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责任,即绿色责任。而这无疑又需要通过积极开展公民绿色责任教育来实现。由此可见,研究新时代公民绿色责任教育,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之迫切呼唤的理论回应,选题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新时代具有自己独特的实践镜像和时代特征。然而,新时代又是一个生态环境危机不断扩大的风险时代。科学应对全球生态风险,破解生态环境危机,促进我国发展方式的革命性变革,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无疑都需要公民自觉地进行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践履绿色责任。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科学发展无疑也现实地要求将公民绿色责任教育纳入自身的学科体系之中。新时代公民绿色责任教育,从内涵上看,是指直面越发严重的生态环境风险与危机,对公民所开展的有关应该“为何”与“如何”履行自然生态环境保护责任的教育,是弘扬新时代公民的绿色责任理念、增强新时代公民的绿色责任规范意识、培养新时代公民的绿色责任情感、培育新时代公民的绿色生活习惯与绿色生产方式等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活动。它的开展能够发挥传授绿色知识、唤醒绿色需要、激发绿色行为、增进绿色幸福与催生绿色审美等重要功能。正因如此,这一教育活动具有培养新时代的绿色公民、推进绿色发展战略的实施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重要社会价值。新时代公民绿色责任教育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思想资源。这一教育活动的理论基础一是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明理论,二是由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历代国家领导人创造性地提出的中共党人的生态文明与绿色发展理论;这一教育活动的思想资源一是以“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众生平等”为价值内核的中华传统生态思想文化,二是西方的生态公民教育思想。新时代公民绿色责任教育是一项科学的教育活动,因而它有特定的内容体系与方法系统。为了科学地回应新时代对公民绿色责任教育的现实需要、有效地培育与提升公民的绿色责任意识,新时代公民绿色责任教育的内容必然包括公民绿色责任理念教育、公民绿色责任规范教育、公民绿色责任情感教育、公民绿色生活习惯培育与公民绿色生产方式教育等方面的内容且由它们构成完整的内容体系。与之相呼应,新时代公民绿色责任教育要综合运用理论教授法、情感渲染法、忧惧启示法、实践锤炼法、榜样垂范法等教育方法,将加强科学知识的传授、注重情感氛围的营造、促使忧患意识的形成、强调行为实践的锻炼与重视“绿人”垂范的引领等有机地统一起来。唯有如此,新时代公民绿色教育才能取得切实的成效。新时代公民绿色责任教育现实地存在被边缘化、我说你听、重知轻行、唯德倾向与赏罚分离等几个现实性问题。而究其原因,缺乏公民绿色责任教育的整体意识、教育者为中心观念的宰制、实践育人价值的被忽略、缺乏对幸福教育价值的认知、对权利责任相统一的认知不足等,无疑是造成这一教育活动存在问题的主要因素。而努力解决这些现实问题以完善新时代公民绿色责任教育,则现实地需要采取以下几点对策: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教育思想指导公民绿色责任教育,建构四位一体的新时代公民绿色责任教育体系,将公民绿色责任教育的部分内容融入到现代法治教育之中,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渗透公民绿色责任教育,通过绿色文化建设提升公民的绿色责任意识,把绿色责任知识传播纳入到媒体传播全过程以及发挥民间组织对公民绿色责任能力的训练作用等。

张迪[2](2020)在《新时代我国未成年人家庭德育问题及策略研究》文中提出未成年人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与建设者。未成年人的成长关乎国家与民族的未来。因此,未成年人的教育事业发展是党和国家关心的重要问题,要把未成年人的教育问题摆在重要位置,深化教育改革,推进教育现代化。德育教育是未成年人教育的重要内容,开展德育教育是未成年人形成正确的思想道德理念和道德行为习惯的基本要求。一般来看,未成年人的德育包括学校德育、家庭德育、社会德育等多种形式。其中,家庭作为未成年人学习的第一场所,家庭德育对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基础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变,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明的需求不断提高,还对精神文明的需求日益增长。未成年人的道德品质的养成受到市场经济、社会转型以及家庭结构等客观环境因素影响,产生许多新的社会道德问题。与此同时,家长作为家庭德育的实施者自身道德思想理念也在随着时代发展产生变化,家长实施德育的理念、内容、原则、方式等需要不断更新,以此适合社会发展与未成年人成长的规律。还包括当前家庭德育制度建设不全面,公共服务支持不到位等,这些问题都是新时代我国未成年人家庭德育面临的重大课题。本文从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视角出发,立足新时代背景下我国未成年人家庭德育面临的现实问题,进一步提出新时代我国未成年人家庭德育的发展策略。首先,梳理了未成年人家庭德育的相关理论基础,包括概念界定、思想渊源、现实基础,为进一步研究问题与策略提供研究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上,从环境、制度、内容、方式、主体五个方面系统分析新时代我国未成年人家庭德育中存在的问题,并从主客观两个维度,分析其产生的具体原因。基于以上研究,进一步提出新时代未成年人家庭德育的发展策略,包括理念创新,制度建设、环境优化、内容完善、方法革新等五个层面。本文针对新时代背景下我国未成年人家庭德育问题与策略的研究,希望对推进新时代未成年人家庭德育发展,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具有小小的帮助。

闫昌锐[3](2019)在《系统德育论》文中研究说明德育系统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完成这一工程,不仅要在结构、目标、内容、管理等一系列问题上树立正确的认识和定位,而且要以德育系统整体为研究对象,建立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道德教育发展模式。改革开放以来,在科学的思想引领以及政治导向下,我国道德教育研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在当前由传统到现代转型的时代背景下,传统德育研究又面临着极大的挑战。从整体上来看,传统研究比较注重于德育系统要素的单一研究、德育场域的局部研究以及德育过程的阶段性研究,而对于学校德育整体建构的系统性研究则开始的较晚,目前仍处于探索阶段,学校德育系统虽然从形式上看比较完整,但德育系统的整体性、系统性、协同性以及与社会和环境的交互性与适应性仍有待增强。我国德育系统的整体建构发展缓慢,关键是缺乏具有方法论指导意义的理论,为“系统建设”提供既满足时代发展需要又适应道德教育规律等特殊要求的指导。系统科学来源于人类的社会实践,其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贝塔朗菲一般系统论的提出确立了系统科学的学科地位,使人们对系统整体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科学的高度,并在自然科学研究中取得了瞩目的成就。二十世纪70年代以来,以相对论、量子论为基础,系统科学逐步突破传统科学的物质观、还原观、时空观,逐步从自然科学领域过渡到社会人文科学领域,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思维方式与研究范式的变革。系统科学引入道德教育研究,不仅在认识论上,要求我们要充分把握德育系统主体、过程及结果的组织复杂性问题,而且在研究方法与思维方式上为我们提供了更为清晰的研究视角,使人们的研究视域从追求道德教育的实体性、确定性、程序性、阶段性等转向关注德育系统的生成性、混沌性、过程性、整体性上来。这对于揭示德育系统的发展运行机制,探索德育系统建构的创新路径具有重要意义。以系统科学理论及其思想和原理作为本研究的理论工具来考察学校德育系统的要素、结构、环境等基本范畴,探讨系统论视野下学校德育系统存在的困境及其影响因素,提出整体建构学校德育系统的路径及其优化的策略,是本文的核心思想。基于此,论文在整体上包含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系统论视野下学校德育系统的要素解析,这是德育系统整体构建及其优化的基础。系统由要素构成,道德教育作为复杂系统,它包括要素、层次以及环境三大基础子系统。其中要素子系统包括主体要素、过程要素及形态要素;层次子系统包括基础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不同学段;环境系统包括家庭德育环境、学校德育环境以及社会德育环境。三大子系统横向耦合,纵向贯通、深度推进,共同构成了德育系统的三维立体模型。通过对德育系统的耦合机制、竞争与协同机制、控制机制以及超循环反馈机制来分析德育系统的整体性、非线性、自组织性等复杂性特征。第二,系统论视野下德育系统的困境及其影响因素分析,这是学校德育系统整体构建及其优化的依据。基于德育系统的三维模型,研究发现德育系统在要素系统、层次系统以及环境系统中存在以下问题。首先是德育要素缺乏耦合。具体表现在主体要素的割裂化、过程要素的破碎化以及形态要素的断裂化;其次是德育系统层次衔接不当。主要表现在德育目标缺乏连贯性,德育内容缺乏递进性、德育方法缺乏过渡性等问题;再次是德育系统与环境协同缺失。从学校环境来看,教学与学习环境远离学生的生活世界、制度德育环境异化、硬件设施环境德育功能较弱。从家庭德育环境方面来看,存在家庭的价值导向、教育观念、及教育期望与学校存在一定的冲突,导致家庭与学校相互推倭德育责任等。从社会环境方面来看,存在学校正面引导与社会不道德现象的冲突。通过对如上问题的探讨,从传统德育观念、政策制度的价值取向、德育管理的缺陷以及德育主体的制约等方面分析了德育系统问题存在的原因。第三,系统论视野下学校德育系统的整体建构及其优化策略。实现德育系统功能的整体性涌现,必须做到以下三个方面:首先,要促进德育要素的高度耦合,重视德育要素的整体性、把握过程要素的关系性和关注形态要素的全息性,实现部分与整体的内在统一;其次,要加强大、中、小学德育过程的衔接,具体包括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队伍等方面的衔接,以推动德育系统的层次性功能跃迁,实现德育系统阶段性与连续性的统一;再次,要营造道德教育的高效场域,促进家庭、学校、社会德育的协同发展,形成道德教育的合力。

顾明远,朱永新,吴式颖,郭戈,肖苏,成尚荣,彭钢,诸惠芳,杨一鸣,康丽[4](2019)在《苏霍姆林斯基诞辰100周年笔谈》文中研究表明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是享誉世界的苏联时期乌克兰籍教育家,也是在我国基础教育领域影响最大的外国教育家。在苏霍姆林斯基诞辰100周年纪念日来临之际,人民教育出版社与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学分会于2018年9月26日隆重举行了纪念苏霍姆林斯基诞辰100周年座谈会暨《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学说》首发式,拉开了中国纪念苏霍姆林斯基诞辰100周年的序幕。顾明远、朱永新、吴式颖、郭戈、肖苏、成尚荣、彭钢等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为扩大本次会议成果,本刊特约部分与会专家学者在发言的基础上进一步补充,形成一组笔谈,以飨读者。

杨静慧[5](2018)在《家庭变迁背景下未成年人道德养成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特别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颁布以来,未成年人道德教育日渐成为显性话语,此项工作也是常抓不懈,但未成年人道德发展却显现出“知行不一”、“知高行低”、“知行脱节”等状况。道德教育贵在养成,本质上,人们只能从置身于其中的现实互动关系所构成的实际社会环境中习得观念意识、养成行为习惯,因此,推动未成年人道德养成的首要因素便是家庭。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的家庭变迁破坏了传统家庭的稳定性和完整度,损害了家庭应有的德育功效,家庭变迁以及促成这场大规模变迁的社会转型,是探讨现阶段未成年人道德养成的重要叙事背景。在此背景下,马克思主义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理论、马克思主义社会实践理论以及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讨论奠定了未成年人道德养成研究的理论基础。家庭是未成年人道德养成的始源,它通过日常生活互动提升未成年人道德认知、培育未成年人道德情感、磨练未成年人道德意志、塑造未成年人道德行为,并对未成年人道德养成具有奠基性、情感性、针对性、生活性和潜隐性等影响优势。然而,在社会转型期,家庭规模小型化、结构扁平化、类型多样化,家庭传统的育幼功能外移,家庭关系简单化、平等化、民主化,家庭观念也由“家本位”向“人本位”转变。在这种家庭变迁的现实背景下,未成年人道德养成陷入三大困境:一是资源性缺失,表现为未成年人道德养成的人际交往资源缺失、亲子陪伴资源缺失和情感支持资源缺失;二是代际性冲突,表现为道德传承断裂和道德认同分化;三是方法性错误,表现为专制灌输、溺爱包办、忽视放任等错误的教养方式。转型社会中的家庭变迁与当下未成年人道德养成困境之间存在着深刻的逻辑耦合关系,这种关系诠释了家庭变迁背景下未成年人道德养成困境的生成机理。首先是未成年人道德养成困境生成的结构性因素,即家庭结构小型化导致代际交往资源缺失,生育一胎化导致代内交往资源缺失,家庭结构破损导致亲子陪伴资源缺失。其次是未成年人道德养成困境生成的关系性因素,即夫妻关系冲突导致未成年人道德养成的情感支持弱化,亲子关系变化导致未成年人道德养成的代际传承断裂,邻里关系疏远导致未成年人道德养成的社区交往资源缺失。最后是未成年人道德养成困境生成的观念性因素,即个人主义观念导致未成年人道德养成的亲子支持受挤占,实用主义观念导致未成年人道德养成的重要意义被忽视,家庭教养观念偏差导致未成年人道德养成的方式方法出错误。人的本质在于其社会关系的总和,故而要形成或改变某种思想观念或行为举止,在最终意义上必须通过优化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赖以养成的现实环境才能实现。依据系统生态理论,针对家庭变迁背景下未成年人道德养成的三大困境,可以通过家庭生态系统的个人、人际和社会三个层面子系统的优化,寻求家庭系统内部及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协调互动模式,切实有效地促进未成年人的道德养成。具体的优化路径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第一,作为未成年人的监护人,一方面要明确自身责任,提升养成意识,扮演好“重要他人”角色,并理性应对夫妻冲突;另一方面要注重养成方法的科学化,强化未成年人道德养成的主体参与和实践体验。第二,通过亲子互动实现未成年人道德养成的代际整合,亲子之间从独语到对话,从而相互关怀;同时,从依赖到建构,从而共同成长。第三,借助家庭网扩充未成年人道德养成的支持资源,填补家庭变迁背景下的未成年人道德养成所必需的人际交往、亲子陪伴和情感支持等资源的缺失。第四,政府完善发展型家庭政策,提升有利于未成年人道德养成的家庭发展能力。第五,经由学校与家庭、社区与家庭之间的通力协作,功能耦合,达成未成年人道德养成的无缝对接。

王惠璞[6](2016)在《苏霍姆林斯基爱情教育思想探析》文中认为瓦·亚·苏霍姆林斯基是前苏联卓越的教育学家。他勇于开展教学改革,笃志钻研与实践对青少年的教育与培养,关注学生各方面发展。苏霍姆林斯基的爱情教育思想是教育思想史上的首创,是他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由于爱情教育的缺失造成许多悲剧的发生,苏霍姆林斯基认识到爱情对个人的幸福、家庭的和睦和社会的和谐起着重大作用,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然而我国教育工作者对苏霍姆林斯基的爱情教育思想的研究还不多,对他的爱情教育思想的深度和广度地挖掘还不够。本文作者在广泛吸取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试图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主要运用历史文献法对苏氏的爱情教育思想做全面系统的阐述,展现其爱情教育思想的精华,为我国爱情的教育的实践提供指导。作者希望借此文章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吸引广大教育工作者对苏氏爱情教育思想的关注,更多地发现其价值意义为我国爱情教育服务。本文通过前言和五章正文组成:在前言中,简要地说明了作者的选题缘由,分析了国内外苏氏爱情教育思想的研究现状,界定了爱情和爱情教育的含义,指出本文研究思路、方法以及创新之处。在第一章中,介绍了苏霍姆林斯基爱情教育思想创立的个人经历和社会历史背景、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在第二章至第三章中,阐述了苏霍姆林斯基爱情教育的目标和方法,说明了尊重与严格要求、及早进行、活动与交往、协同与示范相结合的原则,重点介绍了主要内容:爱情的道德教育、情感教育、审美教育和伦理教育。在第四章至第五章中,是对苏霍姆林斯基爱情教育思想的评价和启示,分析了其价值、特点和局限性,在针对我国爱情教育问题现状基础上提出对青少年爱情教育具体可行的启示方法。

何洋洋[7](2015)在《苏霍姆林斯基论公民道德养成的劳动路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苏霍姆林斯基是前苏联着名的教育理论家和实践家。他丰富的教育教学实践经验为其教育理论研究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他致力于培养这样一种公民:他们深怀崇高的公民荣誉感和社会责任感,并为了实现国家和集体的美好未来而忘我劳动。同时,让学生从儿童时期就开始参与劳动对其公民道德养成有积极的促进作用。通过研究可以发现,帕夫雷什中学所有学生和他们在生活和学业上的全部表现为苏霍姆林斯基提供了丰富的研究对象。苏霍姆林斯基关于劳动的路径促进公民道德养成思想为我国学校开展道德教育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动力。苏霍姆林斯基的公民道德思想主要包括道德认识、道德习惯、道德情感、道德信念和道德理想等五个方面,公民道德的重要性体现在它不仅是公民个人美德的基础和教育活动开展的条件,而且是和谐集体生活的支柱。通过劳动的路径促进公民道德养成主要依靠的是体力劳动,苏霍姆林斯基重视劳动对人的精神进步和道德发展的促进作用,他阐明要通过劳动的任务是培养公民并促进其公民道德养成。这不是苏霍姆林斯基凭空捏造的,而是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以马列主义为理论来源,以克鲁普斯卡娅、马卡连柯和凯洛夫的劳动教育经验为基础,结合了自身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和发展而来的。苏霍姆林斯基所提出的通过劳动的路径促进公民道德养成的思想具有独创性。他认为公民道德养成的劳动原则主要有针对性、公益性、及早性、量力性,同时探讨了促进公民道德养成的策略主要是从公民劳动态度培养、自我教育、榜样树立、公益劳动开展和劳动节日的设立等方面。当前我国教育中劳动的缺失引起了一定的行为失范,这不利于我国公民道德建设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完善。笔者从学校的角度就我国如何通过开展劳动教育促进公民道德的养成提出了以下建议:促使学生端正劳动态度、营造良好的学校氛围、开发合理的劳动课程、培养“劳动型”师资力量以及增强学校与家长和社区之间的联系。我国正处于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转型期,公民道德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条件和社会经济稳定发展的基础,面临传统思想与现代文明、东方理念与西方思维的多重影响。通过劳动的路径促进公民道德养成必须引起教育工作者和教育研究者的高度重视。对于苏霍姆林斯基的思想,我们不能生搬硬套,而是应该结合我国的实际,进行适当的扬弃。

房玲[8](2015)在《苏霍姆林斯基少年公民道德教育思想及启示》文中提出苏霍姆林斯基是苏联着名的教育理论家和教育实践家,是苏联教育思想的集大成者,其教育思想至今具有时代性和先进性。苏霍姆林斯基的少年公民道德教育思想是以马列主义思想为基础的,借鉴了马卡连柯的集体教育和劳动教育思想,并结合了自身校长和教师的直接的教育经验,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和实践性。同时苏霍姆林斯基通过对少年的观察,遵循少年的身心发展特征,从培养少年公民最基本的道德素养开始,并层层递进,使少年公民形成共产主义的道德观念、情感、品质、行为,培养健康的心理素养,树立为祖国、为崇高的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生的精神。通过研究苏霍姆林斯基的少年公民道德教育思想,吸收其精华,这对于我国少年公民道德教育的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论文主体框架大致分为以下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从时代背景、理论渊源、个人的实践经验三方面来分析苏霍姆林斯基少年公民道德教育思想的由来;第二部分,重点探讨苏霍姆林斯基少年公民道德教育思想,包括研究少年公民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少年公民道德教育的目的和任务;进行少年公民道德教育的自我教育,集体教育,公民活动教育等主要原则;苏霍姆林斯基少年公民道德教育的内容:科学世界观教育、心理素养教育、公民道德品质教育;苏霍姆林斯基少年公民道德教育的主要形式。第三部分,分析了苏霍姆林斯基少年公民道德教育思想的特点:政治性,科学性与崇高性、主体性与实践性并探讨了其少年公民道德教育的局限性;第四部分,结合我国的现状和苏霍姆林斯基少年公民道德教育的思想,对我国少年公民道德教育提出了目标、内容、形式方面的建议。

田颖[9](2014)在《苏霍姆林斯基公民教育思想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苏霍姆林斯基向来对公民教育高度重视。他以马克思主义的教育思想为指导,在学校教育实践中丰富和发展了公民教育思想。苏霍姆林斯基不但论述了公民教育的重要性,而且指明了开展公民教育的主要途径。本文力求通过对苏霍姆林斯基公民教育思想的分析和研究,探索该思想对我国中学历史教学的现代启示,并为增强现阶段我国中学历史教育中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效性提出可行性建议。本课题以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原则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主要采取以下研究方法:文献分析法、分析归纳法、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文献分析法主要指搜集、鉴别、整理文献,并通过对文献的研究,形成对事实科学认识的方法。要挖掘苏霍姆林斯基的和谐教育内核,主要从其相关着作中着手。本文在对苏霍姆林斯基的生平与公民教育思想的全面了解基础上进行了归纳总结,归纳了其公民教育思想的主要特点,并对其公民教育思想做出了客观的评价。本文通过对苏霍姆林斯基公民教育思想的全面探讨,发掘其中对我国中学历史教学具有现实借鉴意义之处,显示了苏霍姆林斯基和谐教育思想的可行性与时代价值。本文主要内容包括:第一部分阐述了苏霍姆林斯基公民教育思想提出的历史背景,公民教育思想提出的理论基础。第二部分主要论述苏霍姆林斯基公民教育的主要内容、公民教育的实施方式以及对苏霍姆林斯基公民教育思想的评价。文章最后介绍了中学历史教学中目标,阐述苏霍姆林斯基的公民教育对中学历史教学的启示偏差,并举例说明中学历史教学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方法。本文的最终得出以下:苏霍姆林斯基公民教育思想依然具有研究价值。中学历史教学具备公民教育的功能,其功能逐渐增强。苏霍姆林斯基公民教育思想对中国的公民教育具有借鉴意义。

郑冰[10](2013)在《苏霍姆林斯基的道德教育思想及其对高校德育的启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苏霍姆林斯基是前苏联着名的教育家,在他的教育思想中,道德教育被置于核心地位,充分凸显了其对德育的重视。其道德教育思想在教育思想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我国目前有关苏霍姆林斯基道德教育思想的研究大多是面向基础教育领域,在高等教育领域尤其是高校道德教育领域对其的相关研究少之又少。笔者试将苏霍姆林斯基道德教育思想与我国高校德育结合起来,通过对苏霍姆林斯基道德教育思想的系统性整理,以及结合我国高等学校的德育现实进行本土化的研究,这对我国高等学校道德教育的实践,会给予更多的启迪与思考,使我们的学生健康成长。苏霍姆林斯基的道德教育思想非常丰富,笔者在介绍了苏霍姆林斯基道德教育思想的形成后,重点论述其以下几方面:苏霍姆林斯基道德教育思想的内涵及其内容、形式、特点,以及苏霍姆林斯基道德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和给予当代高校德育的启示。

二、从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谈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从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谈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论文提纲范文)

(1)新时代公民绿色责任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 国外文献综述
        (二) 国内文献综述
    三、研究目标与内容
        (一) 研究目标
        (二) 研究内容
    四、研究思路、方法与创新之处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三) 创新之处
第一章 新时代:公民绿色责任教育的社会背景与学科依据
    一、新时代的实践镜像与特征分析
        (一) 新时代的实践镜像
        (二) 新时代的特征分析
    二、新时代公民绿色责任教育生成的社会背景
        (一) 全球生态环境危机日益加剧
        (二) 我国发展方式的革命性变革
        (三)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构
    三、新时代公民绿色责任教育生成的学科依据
        (一) 与时俱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应坚持的基本原则
        (二) 公民绿色责任教育:新时代赋予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新课题
        (三) 公民绿色责任教育对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价值
第二章 新时代公民绿色责任教育的内涵、功能与价值
    一、新时代公民绿色责任教育的内涵
        (一) 责任与绿色责任
        (二) 新时代公民绿色责任
        (三) 新时代公民绿色责任教育
    三、新时代公民绿色责任教育的功能
        (一) 传授绿色知识
        (二) 唤醒绿色需要
        (三) 激发绿色行为
        (四) 增进绿色幸福
        (五) 催生绿色审美
    四、新时代公民绿色责任教育的价值
        (一) 培养新时代的绿色公民
        (二) 推进绿色发展国家战略
        (三)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第三章 新时代公民绿色责任教育的理论指南与思想资源
    一、新时代公民绿色责任教育的理论指南
        (一) 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文明理论
        (二) 中共党人的生态文明与绿色发展理论
    二、新时代公民绿色责任教育的思想资源
        (一) 中华传统生态思想
        (二) 西方生态公民教育思想
第四章 新时代公民绿色责任教育的内容体系与方法系统
    一、新时代公民绿色责任教育的内容体系
        (一) 绿色价值理念教育
        (二) 绿色道德规范教育
        (三) 绿色家园情感培育
        (四) 绿色生活方式教育
        (五) 绿色生产方式教育
    二、新时代公民绿色责任教育的方法系统
        (一) 理论教授法,加强科学知识的教授
        (二) 情感熏陶法,注重情感氛围的营造
        (三) 忧惧启示法,促使忧患意识的生成
        (四) 实践锻炼法,强调行为实践的锤炼
        (五) 榜样垂范法,重视“绿人”典范的引领
第五章 新时代公民绿色责任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解析
    一、新时代公民绿色责任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 现实对待上的“被边缘化”
        (二) 教育模式上的“我说你听”
        (三) 方式建构上的“重知轻行”
        (四) 教育设计上的“唯德倾向”
        (五) 机制运用上的“赏罚分离”
    二、新时代公民绿色责任教育中的问题的原因解析
        (一) 缺乏公民绿色责任教育的整体意识
        (二) 教育者为中心观念的影响
        (三) 实践育人价值的被忽略
        (四) 缺乏对幸福教育价值的认知
        (五) 对权利责任相统一的认知不足
第六章 新时代完善公民绿色责任教育的对策
    一、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教育思想指导公民绿色责任教育
        (一) 习近平生态文明教育思想及其对公民绿色责任教育的价值
        (二) 习近平生态文明教育思想指导公民绿色责任教育的基本要求
    二、建构四位一体的公民绿色责任教育体系
        (一) 四位一体及其对促进公民绿色责任教育的价值
        (二) 建构四位一体的公民绿色责任教育体系的基本要求
    三、将公民绿色责任教育有机地融入现代法治教育
        (一) 现代法治教育及其对完善公民绿色责任教育的价值
        (二) 公民绿色责任教育有机地融入现代法治教育的基本要求
    四、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渗透公民绿色责任教育
        (一) 国家治理现代化及其对促进公民绿色责任教育的价值
        (二) 国家治理现代化中渗透公民绿色责任教育的基本要求
    五、通过绿色文化建设提升公民的绿色责任意识
        (一) 绿色文化建设及其对提升公民绿色责任意识的价值
        (二) 通过绿色文化建设提升公民绿色责任意识的基本要求
    六、将公民绿色责任知识传播纳入媒体传播的全过程
        (一) 媒体传播及其对促进公民绿色责任知识传播的价值
        (二) 公民绿色责任知识传播纳入媒体传播全过程的基本要求
    七、发挥民间组织对公民绿色责任能力训练的作用
        (一) 民间组织及其对公民绿色责任能力训练的价值
        (二) 发挥民间组织对公民绿色责任能力训练作用的基本要求
参考文献
致谢

(2)新时代我国未成年人家庭德育问题及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综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述评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五、研究创新及不足之处
第二章 新时代我国未成年人家庭德育的相关理论概述
    一、相关概念界定
        (一)未成年人
        (二)德育与家庭德育
        (三)新时代与未成年人家庭德育
    二、新时代我国未成年人家庭德育的思想渊源
        (一)马克思主义的婚姻家庭思想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伦理道德思想
        (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德育教育思想
    三、新时代我国未成年人家庭德育的现实基础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二)未成年群体社会道德问题突出
        (三)社会发展带来家庭德育新挑战
第三章 新时代我国未成年人家庭德育的问题审视
    一、环境问题:家庭德育环境氛围有待优化
        (一)不和谐家庭内部亲子矛盾尖锐
        (二)特殊家庭环境中德育问题突出
        (三)家庭德育外部环境重视度不够
    二、制度问题:家庭德育体制建设有待加强
        (一)家庭德育法律法规体系未建立
        (二)家庭德育制度政策支撑不到位
        (三)家、校、社互动体制机制欠缺
    三、内容问题:家庭德育内容体系有待完善
        (一)家庭德育内容要素结构不合理
        (二)家庭德育内容发展缺乏时代感
        (三)家庭德育内容不符合发展规律
    四、方法问题:家庭德育方式方法有待革新
        (一)缺失型家庭德育方式
        (二)极端型家庭德育方式
        (三)专制型家庭德育方式
    五、主体问题:家长和未成年人的自身问题
        (一)未成年人心理承受能力弱
        (二)未成年人社会价值观混乱
        (三)家长自身言行问题突出
        (四)家长自身德育意识不足
第四章 新时代未成年人家庭德育问题的成因剖析
    一、客观原因
        (一)市场经济对未成年人家庭德育的冲击
        (二)新媒体对未成年人家庭德育的负效应
        (三)传统教育理念与人才就业竞争的压力
    二、主观原因
        (一)未成年人处于身心发育敏感期
        (二)家长的思想道德水平参差不齐
        (三)家长的德育理念方式僵化陈旧
第五章 新时代我国未成年人家庭德育的发展策略
    一、理念先行——家庭德育理念变革
        (一)树立“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理念
        (二)树立“德智并举,精准施教”理念
        (三)树立“与时俱进,多元融合”理念
    二、制度引领——家庭德育法制建设
        (一)严守法治精神,推进家庭德育立法
        (二)加大政策支持,完善公共服务体系
        (三)健全联动机制,建立家校共育模式
    三、环境保障——家庭德育环境优化
        (一)培育家风家教,营造和谐家庭氛围
        (二)加大宣传教育,凸显家庭德育地位
        (三)多方协同推进,形成家庭德育合力
    四、内容革新——家庭德育内容完善
        (一)强化价值引领,树立社会核心价值观
        (二)开展生命教育,实现多元适性发展
        (三)突出时代特色,着手重点内容实践
    五、方法创新——家庭德育方式革新
        (一)家长言传身教,实现“榜样教学”
        (二)专业化指导,推进方法科学化改革
        (三)互联网+德育,创新家庭德育模式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一、发表的学术论文
    二、获得的科研竞技成果
致谢

(3)系统德育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一) 理论背景
        (二) 现实背景
        (三) 政策背景
    二、文献综述
        (一) 国外研究现状
        (二) 国内研究现状
        (三) 已有研究述评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四、研究内容及框架
第一章 系统科学及其理论渊源
    一、系统科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 系统科学的产生
        (二) 系统科学的发展
    二、系统科学的内涵
        (一) 系统的概念内涵
        (二) 系统科学的基本范畴
        (三) 系统的分类
    三、系统科学的基本原理
        (一) 整体性原理
        (二) 层次性原理
        (三) 开放性原理
        (四) 自组织性原理
    四、系统科学的应用
        (一) 系统科学的生物学应用
        (二) 系统科学的管理学应用
        (三) 系统科学的经济学应用
        (四) 系统科学的物理学应用
        (五) 系统科学的社会学应用
        (六) 对德育系统研究的启示
第二章 德育系统的理论建构
    一、德育系统的内涵
        (一) 概念界定
        (二) 三维模型
    二、德育系统的结构
        (一) 要素结构
        (二) 层次结构
        (三) 环境结构
    三、德育系统运行机制
        (一) 德育系统运行机制的内涵
        (二) 德育系统运行机制的内容
第三章 系统论视野下的德育困境
    一、德育系统构成要素缺乏耦合
        (一) 主体要素割裂化
        (二) 过程要素断裂化
        (三) 形态要素破碎化
    二、德育系统层次衔接不当
        (一) 目标衔接缺乏连贯性
        (二) 内容衔接缺乏递进性
        (三) 方法衔接缺乏过渡性
    三、德育系统与环境协同缺失
        (一) 学校德育环境育人能力欠缺
        (二) 家校德育环境协同性不强
        (三) 学校引导与社会道德冲突
第四章 德育困境的根源分析
    一、传统德育模式的限制
        (一) 价值取向的工具化
        (二) 思维观念的简单化
        (三) 德育运作的秩序化
    二、德育政策专业化水平不高
        (一) 政策目标强调共性忽视个性
        (二) 政策制定过程缺乏程序正义
        (三) 政策内容的专业化不强
    三、德育管理的缺陷
        (一) 德育管理的限制
        (二) 德育评价因素
    四、德育主体的制约
        (一) 德育师资专业化水平低
        (二) 忽视学生德性成长规律
        (三) 家长道德教育素养欠缺
第五章 完善德育系统的对策建议
    一、促进德育要素的高度耦合
        (一) 重视德育要素的整体性
        (二) 把握过程要素的关系性
        (三) 关注形态要素的全息性
    二、加强德育过程的有效衔接
        (一) 加强德育目标衔接
        (二) 深化德育内容衔接
        (三) 促进德育师资衔接
    三、营造道德教育的高效场
        (一) 创建“三位一体”德育模式
        (二) 创新学校德育环境
        (三) 增强家庭德育意识
        (四) 整合社会德育资源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4)苏霍姆林斯基诞辰100周年笔谈(论文提纲范文)

经久不衰的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
培育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的教育家——纪念苏霍姆林斯基诞辰100周年
杰出的教育理论家和创造性的教育实践家
苏霍姆林斯基引领我入门教育研究
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学跨越时空
一部闪亮的信念教育学——读《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学说》
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学的理论品格——兼谈孙孔懿先生的学者品位
教会学生做人
跨越时空的致敬与缅怀——谈苏霍姆林斯基研究的创新力作
像苏霍姆林斯基一样做教师

(5)家庭变迁背景下未成年人道德养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与文献评析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4 创新点与难点
    1.5 研究内容
2 家庭变迁背景下未成年人道德养成的概念界定与理论阐释
    2.1 未成年人、道德养成及家庭变迁的界定
    2.2 马克思主义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理论
    2.3 马克思主义社会实践理论
    2.4 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理论
3 家庭对未成年人道德养成的价值考察
    3.1 未成年人道德养成的家庭始源地位
    3.2 未成年人道德养成的家庭影响形式
    3.3 未成年人道德养成的家庭作用优势
4 家庭变迁背景下未成年人道德养成的现实反思
    4.1 转型社会中的家庭变迁
    4.2 家庭变迁背景下未成年人道德养成的资源性缺失
    4.3 家庭变迁背景下未成年人道德养成的代际性冲突
    4.4 家庭变迁背景下未成年人道德养成的方法性错误
5 家庭变迁背景下未成年人道德养成困境的生成机理
    5.1 未成年人道德养成困境生成的结构性因素
    5.2 未成年人道德养成困境生成的关系性因素
    5.3 未成年人道德养成困境生成的观念性因素
6 家庭变迁背景下未成年人道德养成的优化路径
    6.1 监护人完善未成年人道德养成的教育理念
    6.2 亲子互动达成未成年人道德养成的代际整合
    6.3 家庭网扩充未成年人道德养成的支持资源
    6.4 政府提升未成年人道德养成的家庭发展能力
    6.5 家校社合力实现未成年人道德养成的无缝对接
7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6)苏霍姆林斯基爱情教育思想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现状
        (一) 国内研究现状
        (二) 国外研究现状
        (三) 现有研究的局限性
    三、概念界定
        (一)“爱情”的含义
        (二)“爱情教育”的内涵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五、本文创新之处
第一章 苏霍姆林斯基爱情教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的过程
    一、苏霍姆林斯基创立爱情教育思想的个人经历
    二、苏霍姆林斯基创立爱情教育思想的社会背景
    三、苏霍姆林斯基爱情教育思想形成与发展的理论基础
        (一) 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全面发展教育理论
        (二) 马卡连柯的人道主义理念与爱情观
    四、苏霍姆林斯基爱情教育思想形成与发展的实践基础
        (一) 深入教育教学工作的实践活动
        (二) 进行子女爱情教育的实践活动
第二章 苏霍姆林斯基爱情教育思想的教育目标、原则及方法
    一、苏霍姆林斯基爱情教育思想的主要目标
        (一) 培养真正的人
        (二) 培养未来合格的父母
    二、苏霍姆林斯基爱情教育的基本原则
        (一) 尊重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原则
        (二) 及早进行的原则
        (三) 活动与交往的原则
        (四) 协同与示范相结合的原则
    三、苏霍姆林斯基爱情教育思想的指导方法
        (一) 学校的指导方法
        (二) 家庭与社会的指导方法
第三章 苏霍姆林斯基爱情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爱情的道德教育
        (一) 崇高生活目的的教育
        (二) 责任感教育
        (三) 道德美感教育
    二、爱情的情感教育
        (一) 精神教育
        (二) 友谊教育
    三、爱情的审美教育
        (一) 人性美教育
        (二) 女性美教育
    四、爱情的伦理教育
        (一) 性伦理教育
        (二) 家庭观念教育
第四章 对苏霍姆林斯基爱情教育思想的评价
    一、苏霍姆林斯基爱情教育思想的价值
        (一) 苏霍姆林斯基爱情教育思想的理论价值
        (二) 苏霍姆林斯基爱情教育思想的实践价值
    二、苏霍姆林斯基爱情教育思想的特点
        (一) 创新性强
        (二) 辩证求全
        (三) 实用性强
    三、苏霍姆林斯基爱情教育思想的局限性
        (一) 苏联社会主义主体意识形态的制约
        (二) 理论概括水平有限
第五章 苏霍姆林斯基爱情教育思想对我国青少年爱情教育的启示
    一、我国爱情教育现况及问题
        (一) 家庭、学校与社会爱情教育现状
        (二) 青少年存在的爱情问题
    二、苏霍姆林斯基爱情教育思想对我国青少年爱情教育的启示
        (一) 教育工作者要重视青少年爱情教育
        (二) 家长以身作则,加强与学校沟通
        (三) 创造健康和谐的社会文化环境
        (四) 要有探究精神,拓宽爱情教育的范围和途径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7)苏霍姆林斯基论公民道德养成的劳动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引言
    (一)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 研究背景
        2. 研究意义
    (二) 文献综述
        1. 关于苏霍姆林斯基公民道德思想的研究
        2. 关于苏霍姆林斯基劳动教育思想的研究
    (三) 研究方法
第一章 苏霍姆林斯基对公民道德的基本界定
    (一) 公民道德的内涵
    (二) 公民道德的内容
        1. 明确的道德认识
        2. 良好的道德习惯
        3. 高尚的道德情感
        4. 坚定的道德信念
        5. 崇高的道德理想
    (三) 公民道德的地位
        1. 公民个人美德的基础
        2. 教育活动开展的条件
        3. 和谐集体生活的无形支柱
第二章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思想及其对于公民道德养成的价值
    (一) 关于劳动的基本界定
        1. 劳动的含义
        2. 劳动的作用
        3. 劳动教育的特点
    (二) 劳动对于公民道德养成的价值
        1. 劳动的思想目的
        2. 劳动的道德任务
    (三) 劳动之于公民道德养成的社会背景和理论基础
        1. 社会背景
        2. 理论来源和理论基础
        (1) 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哲学
        (2) 克鲁普斯卡娅的劳动教育思想
        (3) 马卡连柯的劳动教育思想
        (4) 凯洛夫的劳动教育思想
第三章 苏霍姆林斯基的公民道德养成的劳动原则与策略
    (一) 劳动原则
        1. 针对性
        2. 公益性
        3. 及早性
        4. 量力性
    (二) 苏霍姆林斯基实施劳动教育以促进公民道德养成的策略
        1. 培养对劳动的尊重态度
        2. 鼓励学生进行自我教育
        3. 发挥榜样的作用
        4. 让学生积极参与公益活动
        5. 寓劳动于节日促进公民道德养成
第四章 对我国公民道德教育的启示
    (一) 劳动之于道德建设的迫切性与可行性
        1. 迫切性
        2. 可行性
    (二) 我国学校开展劳动教育对公民道德养成的建议
        1. 引导学生端正劳动态度
        2. 营造良好的学校氛围
        3. 开发合理的劳动课程
        4. 培养“劳动型”师资力量
        5. 注重与家长的联系
        6. 加强与社区的联系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8)苏霍姆林斯基少年公民道德教育思想及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 选题背景
    第二节 研究现状
        一关于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研究
        二关于苏霍姆林斯基德育思想的研究
    第三节 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第四节 研究方法
        一文献法
        二对比法
        三历史分析法
    第五节 创新之处
第二章 苏霍姆林斯基少年公民道德教育思想的产生
    第一节 时代背景
        一政治背景
        二经济背景
        三教育背景
    第二节 理论渊源
        一马列主义思想的吸收和借鉴
        二马卡连柯教育思想的继承和创新
    第三节 个人实践经验
第三章 苏霍姆林斯基的少年公民道德教育思想
    第一节 少年公民的特点
        一少年生理方面的变化
        二少年心理方面的变化
    第二节 少年公民道德教育的目的与任务
        一目的
        二任务
    第三节 少年公民道德教育的主要原则
        一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原则
        二公民活动原则
        三集体教育原则
        四政治信仰教育与道德教育相统一原则
        五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环境教育相结合原则
    第四节 少年公民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
        一科学世界观教育
        二少年公民的心理素养教育
        三少年公民道德品质教育
    第五节 少年公民道德教育的主要形式
        一通过少年的自我教育进行道德教育
        二通过教育者的引导来进行道德教育
        三通过各种劳动和集体活动、公民活动进行道德教育
        四通过优良道德环境的熏陶进行道德教育
第四章 苏霍姆林斯基少年公民道德教育思想的特点及局限性
    第一节苏霍姆林斯基少年公民道德教育思想的特点
        一政治性
        二科学性和崇高性
        三主体性
        四实践性
    第二节苏霍姆林斯基少年公民道德教育思想的局限性
第五章 苏霍姆林斯基少年公民道德教育思想对我国的启示
    第一节 注重我国少年公民道德教育的目标的践行
    第二节 针对我国少年公民身心特点,确定公民道德教育的内容
        一培养少年公民的基本道德素养,着力于其道德习惯的养成
        二注重道德情感和道德信念教育
        三重视少年公民的心理健康教育
    第三节 创新少年公民道德教育的形式
        一注重少年公民的自我教育
        二在劳动和集体的交往活动中培养少年的公民精神
        三教育者积极的引导
        四优化物质与精神环境,塑造良好的公民道德教育环境
结语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致谢

(9)苏霍姆林斯基公民教育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研究现状分析
        1.2.2 苏霍姆林斯基教学思想研究现状分析
        1.2.3 苏霍姆林斯基公民道德研究
    1.3 研究方法
第二章 苏霍姆林斯基公民教育思想的提出
    2.1 苏霍姆林斯基公民教育思想提出的历史背景
    2.2 苏霍姆林斯基公民教育思想提出的理论基础
        2.2.1 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公民观是苏霍姆林斯基公民教育思想的重要理论基础
        2.2.2 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是苏霍姆林斯基公民教育思想的核心基石
        2.2.3 其他教育学家的教育理论与实践对苏霍姆林斯基公民教育思想的影响
第三章 苏霍姆林斯基公民教育论
    3.1 苏霍姆林斯基公民教育的主要内容
        3.1.1 苏霍姆林斯基公民教育的目标
        3.1.2 苏霍姆林斯基公民教育的主要内容
    3.2 苏霍姆林斯基公民教育的实施方式
        3.2.1 发挥教师的主导功能
        3.2.2 在班集体中进行学生公民教育
        3.2.3 家庭教育在公民教育中的运用
    3.3 对苏霍姆林斯基公民教育思想的评价
第四章 苏霍姆林斯基公民教育思想对中学历史教育的启示
    4.1 中学历史教学中突出存在的问题
        4.1.1 强调考试,忽视公民教育
        4.1.2 强调“双基”,忽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渗透
        4.1.3 宣传普世价值,忽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
    4.2 苏霍姆林斯基的公民教育对中学历史教学的启示
        4.2.1 利用“公民观察世界课”进入观念的世界
        4.2.2 接受“公民美”的熏陶
        4.2.3 通过学习小组讨论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
        4.2.4 开辟乡土历史第二课堂
        4.2.5 在历史教学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西方人文主义的起源》为教学案例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10)苏霍姆林斯基的道德教育思想及其对高校德育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背景、目的和意义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不足
    三、 创新点
    四、 研究方法
    五、 写作思路
第一章 苏霍姆林斯基道德教育思想的形成
    第一节 苏霍姆林斯基的道德教育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第二节 苏霍姆林斯基的道德教育思想形成的人文基础
    第三节 苏霍姆林斯基的道德教育思想形成的人格基础
    第四节 苏霍姆林斯基的道德教育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
第二章 苏霍姆林斯基道德教育思想的基本理论
    第一节 苏霍姆林斯基道德教育思想的基本界定
    第二节 苏霍姆林斯基道德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 以责任感为核心的公民道德教育
        二、 以尊崇母亲为核心的家庭美德教育
        三、 以敏感性和同情性为核心的个人品质教育
        四、 以审美为核心的环境道德教育
    第三节 苏霍姆林斯基道德教育的具体形式
        一、 通过知识教育提高道德认识
        二、 通过审美教育陶冶道德情感
        三、 通过劳动教育锻炼道德意志
        四、 通过精神建构树立道德信念
        五、 通过道德实践养成道德习惯
    第四节 苏霍姆林斯基道德教育的主要特点
        一、 具有明确的政治目的性和鲜明的民族性
        二、 重视德育环境的营造及其与社会德育资源的链接
        三、 突出德育活动在德育过程中的积极作用
        四、 重视情感和美感对道德教育的积极意义
第三章 苏霍姆林斯基道德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
    第一节 有利于使高校德育成为一股强大的向上的力量
        一、 显示道德威力
        二、 产生道德动力
        三、 发起道德激力
    第二节 有利于使高校德育改良为一种真切的情感体验
        一、 拨动恻隐之心
        二、 掀动同情之心
        三、 常怀感恩之心
    第三节 有利于使高校德育转化为一种大学生的自觉行动
        一、 达到道德内化
        二、 实现道德自律
        三、 形成道德自觉
第四章 苏霍姆林斯基道德教育思想对高校德育的启示
    第一节 结合学生实际,开展科学的道德教育
        一、 造就现代公民——高校德育的终极目标
        二、 形成道德信念——高校德育的应有之义
        三、 养成自律习惯——高校德育的完满结果
    第二节 提升教育境界,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
        一、 引导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二、 引导学生进行集体教育
        三、 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
    第三节 加强教育者的道德修养,发挥其示范作用
        一、 提升教育者的个人品格
        二、 强化教育者的爱心教育
        三、 完善教育者的传道技艺
    第四节 讲究德育艺术,挖掘独具特色的现代德育
        一、 以爱心为基础的情感德育
        二、 以活动为基础的实践德育
        三、 以美感为基础的审美德育
        四、 以阅读为基础的自我德育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本人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四、从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谈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论文参考文献)

  • [1]新时代公民绿色责任教育研究[D]. 吴涛.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1)
  • [2]新时代我国未成年人家庭德育问题及策略研究[D]. 张迪. 西南科技大学, 2020(08)
  • [3]系统德育论[D]. 闫昌锐.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1)
  • [4]苏霍姆林斯基诞辰100周年笔谈[J]. 顾明远,朱永新,吴式颖,郭戈,肖苏,成尚荣,彭钢,诸惠芳,杨一鸣,康丽. 中国教育科学, 2019(01)
  • [5]家庭变迁背景下未成年人道德养成研究[D]. 杨静慧. 中国矿业大学, 2018(04)
  • [6]苏霍姆林斯基爱情教育思想探析[D]. 王惠璞.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6(08)
  • [7]苏霍姆林斯基论公民道德养成的劳动路径研究[D]. 何洋洋. 鲁东大学, 2015(07)
  • [8]苏霍姆林斯基少年公民道德教育思想及启示[D]. 房玲. 郑州大学, 2015(01)
  • [9]苏霍姆林斯基公民教育思想研究[D]. 田颖. 湖南师范大学, 2014(09)
  • [10]苏霍姆林斯基的道德教育思想及其对高校德育的启示[D]. 郑冰. 闽南师范大学, 2013(06)

标签:;  ;  ;  ;  ;  

从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看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