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心理健康先驱——苏宗华

中国心理健康先驱——苏宗华

一、中国精神卫生事业的先驱者——粟宗华(论文文献综述)

王春霞[1](2021)在《我国精神健康社会工作的起源再探讨》文中研究说明美国着名精神病学家阿道夫·梅耶的"心理生物学"理论为现代"生物—心理—社会"治疗模式提供了理论基础,也为精神健康社会工作的产生铺平了道路。他的弟子理查德·雷曼在担任北平协和医学院神经精神科系主任期间将这一理论带到中国,不仅在北平精神病院践行"生物—心理—社会"治疗模式,中国的精神健康社会工作由此诞生,而且培养了中国第一批精神病专家。这些专家及其弟子又将这一模式推广到了中国各地,精神健康社会工作因之得以推广。新中国成立后仍有精神病院实行着这一模式,实际上保留了精神健康社会工作的服务内容。

沈佩琦[2](2018)在《心理治疗师的专业成长 ——以丁瓒(1910-1968)为例》文中研究说明丁瓒是我国民国时期的临床心理学家、心理治疗师,是我国民众心理健康服务的开拓者。本研究从生命史和心理传记学的角度,以丁瓒的文章、书信、生前档案资料以及他人的评价为基础,对丁瓒的生命历程进行梳理和归纳,并围绕“丁瓒如何成为一名心理治疗师”以及“丁瓒的职业生涯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对其专业成长进行诠释。丁瓒在南通第一代用师范学校学习的心理学课程是他的启蒙课程,考入国立中央大学后,他接受了正式的心理学课程学习,并对在实验室的训练印象深刻,受到心理卫生运动的影响,丁瓒开始对心理卫生感兴趣。毕业后,他申请了北平协和医学院脑系科的研究生作进一步的学习,他在这儿学习了精神病学和心理分析,并开始了心理卫生工作。在日军占领北平后,丁瓒离开协和医学院来到重庆中央卫生实验院担任心理卫生室主任,在这里他为普及和推广心理卫生而忙碌。抗战胜利后他前往美国学习当时盛行的人本主义和心理戏剧。在1949年回国后,他参与了中国科学院的建设并极力推动心理研究所的设立以及心理学学科的发展。从丁瓒的学习经历来看,成为一名心理治疗师所需要的专业训练包括了⑴心理学、精神病学和社会学方面的课程学习;⑵实验研究,个案研究、心理测量和问卷调查等研究方法的掌握;⑶在实践中掌握临床诊断、心理分析、面谈等咨询技术;⑷不断学习心理学的前沿理论与咨询技术。结合丁瓒的早期生命经历和学习经历来看他的心理卫生思想和实践工作,可以发现丁瓒的职业生涯受到社会环境、重要他人(包括同伴和老师)、早期经历(包括家庭和学校)的影响。具体体现在他的职业选择受到父母与同伴的遭遇、动荡的社会环境、老师吴南轩以及心理卫生运动的影响;他的心理卫生思想主要承袭自老师雷门和戴秉衡;他的心理卫生工作受到朱章赓的帮助,并与中学时期的经历有密切联系。

杨红星[3](2015)在《近代留美医学生与现代医学的学科构建》文中研究表明留美医学生群体是现代医学学科建构的主体力量,是现代医学的重要奠基者,相对而言,他们对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发展起到了更大的推动作用,但在预防医学方面也起到了一定的引领作用。

刘潇[4](2012)在《现代精神病学在我国的建制化进程(1891-1979年)》文中认为精神病学是临床医学的一个分支。它是以研究各种精神疾病的病因、发病机理、临床病象、疾病的发展规律,以及治疗和预防为目的的一门科学;由于精神疾病本身特点和其复杂性,受历史背景的影响和科技发展水平的限制,其发展水平尚落后于其它医学学科西方现代精神病学的发展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在西学东渐的历史背景下,我国现代精神病学的历史也不过百余年,其历史文献的整理研究尚不充分。因此,归纳总结现代精神病学在我国的建制化进程,对进一步深化理解我国的精神病学发展历程具有较为重要的意义。本文对通过对精神病学在我国近百年(1891年-1979年)的发展历程的回顾,从以下五个主要方面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梳理:一是精神医疗机构;二是精神卫生医疗工作的运行与人才培养;三是精神病学的科学研究与学术交流;四是有贡献的人物;是港台地区的发展情况。通过对1891年到1979年间精神医学在我国的发展脉络和现有文本的梳理解读,本研究力图展现我国现代精神病学在上述五个方面取得的成就和不足;特别是在有贡献的人物和我国港台地区的精神病学的发展方面,较以往的历史文献有更详尽的论述。人类对精神现象的认识,经常影响并决定着人们对精神疾病的态度、观点与治疗方法及手段。在不同时期各民族的精神医学典籍与文献中,记载着许多有关精神疾病的症状及其诊治方法,和人们对这些现象的观点。精神病学在中国的发展过程既反映出人们对精神疾病及其规律的认识过程,也反映出人们从纠正并扭转对精神疾病的偏见、歧视中取得的进展。在撰写本文的过程中,因作者文献搜集与整理归纳方面能力的限囿,尚有诸多不足之处,有待通过今后的研究工作加以完善。

杨红星[5](2006)在《留美医学生与近代中国公共卫生事业》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留美医学生是公共卫生事业近代化举足轻重的推动力。留美医学生群体诞生于晚清,成长壮大于北洋政府时期、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抗日战争时期,在抗战后达于鼎盛。留美医学生群体作为近代社会的产物,在性别构成、地域分布、学历层次和学科构成上留下了深刻的时代烙印。现代医学是公共卫生事业的科学基础。留美医学生在现代医学的学科构建和发展提高方面贡献突出,从而成为现代医学的重要奠基者。留美医学生对近代中国的卫生制度建设、妇婴卫生、环境卫生、营养卫生等各项公共卫生事业都做出了不可低估的贡献,而在防疫事业方面贡献尤大。留美医学生还广泛参与近代社会的公卫实践,开辟了城市和乡村的卫生事业并积极开展战地救护工作。本文通过对留美医学生群体和这一群体与近代公卫事业关系的梳理,用社会史理论和跨学科的研究方法探析留美医学生对近代公卫事业近代化的重要贡献。

罗磊,牛吉峰[6](2003)在《清末以来中国精神医学文献的翻译》文中认为

王祖承[7](2000)在《中国精神卫生事业的先驱者——粟宗华》文中提出 在中国精神卫生事业的发展道路上,前人克服千辛万苦、历尽种种艰难,几经努力、奋斗,架起了桥梁,使我们能在现代精神卫生事业的大道上越走越宽广。其中,就不能忘记我们的前辈、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第一任院长——粟宗华教授。

王祖承[8](1992)在《第三届“粟宗华精神卫生科技奖”》文中研究说明 第三届“(上海)粟宗华精神卫生科技奖”的颁奖仪式于1992年3月4日在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隆重举行。此次获奖者共有30名,选自1988~1991年间发表的精神科优秀专业论文。会上,由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院长、副理事长严和(?)张教授主持并讲话,由徐韬园副理事长宣读获奖名单,由理事长镇夷教授、副理事长粟秀初教授(第四军医大学神经科)等颁

严和骏,张明岛,郑瞻培,郑克谅[9](1984)在《深切怀念粟宗华同志》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粟宗华同志离开我们已经十四年了。回想粟老生前对我院与我国精神卫生事业的巨大建树,我们都时刻深切怀念他。粟老是我院创建人及国内外着名精神病学专家,对我国精神卫生事业的发展,专业人员的培养与教育,改进与提高精神科的治疗方法,尤其是在心理治疗与慢性病人的工娱疗、康复训

二、中国精神卫生事业的先驱者——粟宗华(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精神卫生事业的先驱者——粟宗华(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精神健康社会工作的起源再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一、“生物—心理—社会”治疗模式的形成过程
    (一)精神病的两种病因说
    (二)阿道夫·梅耶(Adolf·Meyer)(1)提出“心理生物学”理论
    (三)理查德·雷曼(R.S.Lyman)将梅耶的理论带到中国
二、“生物—心理—社会”治疗模式的扩展
三、“生物—心理—社会”治疗模式的延续
四、结语

(2)心理治疗师的专业成长 ——以丁瓒(1910-1968)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动机
    1.2 研究目的
2 文献综述
    2.1 心理学家人物研究
    2.2 生命史和心理传记学
        2.2.1 生命史和心理传记学的发展
        2.2.2 心理传记学的概念
        2.2.3 心理传记学的一些基本理论和方法
        2.2.4 心理学家的心理传记学研究
3 研究方法和步骤
    3.1 研究方法
    3.2 研究步骤
4 丁瓒的生命经历和生涯发展历程
    4.1 南通时期
        4.1.1 家庭环境
        4.1.2 中学生活和学生运动
        4.1.3 戏剧活动
        4.1.4 心理学启蒙
    4.2 国立中央大学时期
    4.3 北平协和医学院时期
        4.3.1 课程学习
        4.3.2 案例学习
        4.3.3 心理卫生工作
    4.4 重庆时期
        4.4.1 心理卫生室
        4.4.2 关注儿童、青年的心理健康
        4.4.3 普及和推广心理卫生
    4.5 赴美留学
    4.6 新中国建立后
        4.6.1 中科院及中科院心理研究所
        4.6.2 神经衰弱的治疗
        4.6.3 组织学习巴甫洛夫学说
5 生命经历对丁瓒职业生涯的影响
    5.1 社会环境的影响
        5.1.1 实业救国思想
        5.1.2 中国科学社
        5.1.3 心理卫生运动
    5.2 重要他人的影响
        5.2.1 同伴的影响
        5.2.2 老师的影响
    5.3 早期经历的影响
        5.3.1 家庭环境
        5.3.2 中学时期的活动
6 讨论与结论
    6.1 关于问题一“丁瓒如何成为一名心理治疗师”
    6.2 关于问题二“哪些因素影响了丁瓒的职业生涯”
    6.3 对心理咨询培训的建议
7 研究评估与反思
    7.1 自我评估
    7.2 不足
    7.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录
致谢

(3)近代留美医学生与现代医学的学科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一、留美医学生与基础医学的构建
二、留美医学生与临床医学的构建
三、留美医学生与预防医学的构建

(4)现代精神病学在我国的建制化进程(1891-1979年)(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精神医疗机构
    1.清末时期的精神医疗机构(1891年—1911年)
    2.民国时期的精神医疗机构(1912年—1948年)
    3.建国后的精神医疗机构(1949年—1965年)
    4.文革时期的精神医疗机构(1966年—1979年)
    5.小结
二、精神卫生医疗工作的运行与人才培养
    1.医疗机构管理运行
        1.1 精神病防治的“上海模式”
        1.2 精神疾病的诊疗工作
        1.2.1 住院情况
        1.2.2 社区治疗情况
        1.3 治疗方法的改进
    2.人才培养
        2.1 早期的精神病学课程
        2.2 建国后精神病学教育开始受到重视
        2.3 教学用书与时数
        2.4 精神科医生来源
        2.5 精神科的培训机构
    3.小结
三、精神病学的科学研究与学术交流
    1.精神疾病的调查研究
        1.1 对精神分裂症的调查研究
        1.2 刘神经衰弱的调查研究
    2.文献翻译
        2.1 清末时期精神医学的文献翻译(1891年—1911年)
        2.2 民国时期精神医学的文献翻译(1912年—1948年)
        2.2.1 背景
        2.2.2 精神医学译着
        2.2.3 翻译活动开始独立化
        2.3 建国后精神医学的文献翻译(1949年—1965年)
        2.3.1 背景
        2.3.2 成就
        2.3.3 重要的翻译者
        2.3.4 特点
        2.4 特殊时期精神医学的文献翻译(1966年—1979年)
        2.4.1 背景
        2.4.2 成就
        2.4.3 译述特点
    3.出版刊物
        3.1 《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
        3.2 《精神病学内部资料》
        3.3 《国际精神病学杂志》
        3.4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3.5 精神科的专业书籍
    4.学术团体与交流
        4.1 学术团体
        4.2 学术交流情况
        4.2.1 国内学术交流情况
        4.2.1.1 全国性学术交流
        4.2.1.2 地区性学术交流
        4.2.2 国际学术交流
    5.小结
四、有贡献的人物
    1.魏毓麟(1899—1967)
    2.桂质良(1900—1956)
    3.粟宗华(1904—1970)
    4.程玉麐(1905—1993)
    5.许英魁(1905—1966)
    6.黄友岐(1907—1993)
    7.伍正谊(1912—1996)
    8.于清汉(1912—2003)
    9.夏镇夷(1915—2004)
    10.陶国泰(1916—)
    11.莫淦明(1916—1996)
    12.陈学诗(1917—2006)
    13.刘贻德(1917—2010)
    14.高柏良(1919—2001)
    15.沈渔邨(1924—)
    16.李从培(1925—)
    17.张继志(1925—)
    18.徐韬园(1930—)
    19.小结
五、港台地区的发展情况
    1.精神医疗服务
        1.1 香港的精神医疗服务
        1.2 台湾的精神医疗服务
    2.精神科教育
        2.1 台湾精神科教育
        2.2 香港精神科教育
    3.有贡献的人物
        3.1 林宗义(1920—2010)
        3.2 陈珠璋(1922—)
        3.3 叶英堃(1924—)
        3.4 林宪(1925—)
    4.小结
总结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个人简历

(5)留美医学生与近代中国公共卫生事业(论文提纲范文)

绪论
    一、选题的意义
    二、学术史简要回顾
    三、研究方法与基本框架
    四、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近代留美医学生的历史轨迹
    第一节 留学美国,学习西医
    第二节 医学留美运动的进程
        一、晚清时期的留美医学教育(1847-1911 年)
        二、北洋政府时期的留美医学教育(1912-1927 年)
        三、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留美医学教育(1928-1937 年)
        四、抗战时期的留美医学教育(1938-1945 年)
        五、抗战胜利后的留美医学教育(1946-1949 年)
        六、其他留美医学生
    第三节 留美医学生群体的特点分析
        一、女生人数偏少,所习科目单一
        二、地域分布的不平衡性
        三、学历层次高
        四、以临床医学为主
第二章 现代医学:留美医学生与公卫事业的科学基础
    第一节 奠基者:医学留学生而非传教士
    第二节 留美医学生与现代医学的学科构建
        一、留美医学生与基础医学的构建
        二、留美医学生与临床医学的构建
        三、留美医学生与预防医学的构建
    第三节 留美医学生与现代医学发展的里程碑
        一、现代医学的新发现
        二、现代医学的新突破
        三、前所未有的地位和荣誉
        四、最早的书刊与教材
        五、最早的科研院所与医疗机构
第三章 留美医学生与近代公共卫生事业概观
    第一节 留美医学生与近代卫生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第二节 留美医学生与近代卫生防疫
        一、生物制品的研究与生产
        二、留美医学生与近代防痨事业
        三、留美医学生与血吸虫病的研究与防治
        四、留美医学生与其他传染病的研究与防治
    第三节 留美医学生与其他卫生事业
        一、妇婴卫生
        二、环境卫生·劳动卫生·营养卫生
        三、卫生统计
    第四节 留美医学生与近代公共卫生学术
        一、留美医学生与近代学术团体
        二、留美医学生与近代学术刊物
第四章 以留美医学生为主体的公卫实践
    第一节 城市卫生的奠基——北平第一卫生事务所
        一、第一卫生事务所的建立
        二、留美医学生与第一卫生事务所
        三、一所的成绩与贡献
    第二节 近代乡村卫生的开拓——定县卫生试验区
        一、定县的卫生状况
        二、农村三级医学保健网
        三、三个人的荣誉
    第三节 留美医学生与抗战救护
        一、抗战初期的战地救护
        二、林可胜与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
        三、战时卫生人员训练总所
余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本人公开发表的论文
附录
后记
中文详细摘要

(6)清末以来中国精神医学文献的翻译(论文提纲范文)

一、清末
    1.背景
    2.成就
    3.特点
二、民国时期 (1912~1949)
    1.背景
    2.成就
    3.特点
三、新中国初期 (1950~1966)
    1.背景
    2.成就
    3.特点
四、十年动乱时期 (1966~1976)
    1.背景
    2.成就
    3.特点
五、1978年迄今
    1.背景
    2.成就
    3.特点

四、中国精神卫生事业的先驱者——粟宗华(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精神健康社会工作的起源再探讨[J]. 王春霞.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01)
  • [2]心理治疗师的专业成长 ——以丁瓒(1910-1968)为例[D]. 沈佩琦. 苏州大学, 2018(01)
  • [3]近代留美医学生与现代医学的学科构建[J]. 杨红星. 兰台世界, 2015(31)
  • [4]现代精神病学在我国的建制化进程(1891-1979年)[D]. 刘潇.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2(01)
  • [5]留美医学生与近代中国公共卫生事业[D]. 杨红星. 苏州大学, 2006(12)
  • [6]清末以来中国精神医学文献的翻译[J]. 罗磊,牛吉峰. 中华医史杂志, 2003(02)
  • [7]中国精神卫生事业的先驱者——粟宗华[J]. 王祖承. 上海精神医学, 2000(S1)
  • [8]第三届“粟宗华精神卫生科技奖”[J]. 王祖承. 上海精神医学, 1992(04)
  • [9]深切怀念粟宗华同志[J]. 严和骏,张明岛,郑瞻培,郑克谅. 上海精神医学, 1984(04)

标签:;  ;  

中国心理健康先驱——苏宗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