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计算机学习兴趣的激发与保留

浅谈计算机学习兴趣的激发与保留

一、浅谈计算机学习兴趣的激发和保持(论文文献综述)

石力[1](2021)在《社区电商用户复购行为预测及推荐算法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参与社区网购的用户与日俱增,同时也为企业积累了大量的运营数据。电商数据中用户的复购行为可以体现用户的偏好,也是电商企业的重要利润来源。如何基于大数据预测用户的复购行为,并提升用户的复购意向成为社区电商平台面临的重要挑战。复购行为预测可用于个性化推荐系统中,识别具有重复购买意向的客户,从而达到精准营销,为用户提供个性化服务的目的。精准挖掘用户行为规律是准确预测复购行为的关键。尽管已有部分学者开展了基于数据统计规律的电商平台推荐算法研究,但在实际应用中仍有许多问题有待解决。如何构建推荐算法,基于数据预测社区电商平台用户的复购行为成为学术界和企业界研究的热点。本文以社区电商平台为基础,从企业实际运营数据出发,通过数学建模的方式研究了基于用户特征的复购行为预测与推荐算法。首先,针对社区电商平台中“用户群体固定”和“用户重复购买”这两个核心特征,提出了改进RFM(Recency、Frequency、Monetary)模型的用户特征提取方法,利用K-means++算法对用户进行聚类分析;其次,基于该用户特征提取模型,构建了客户购买行为特征,研究用户行为预测问题,通过挖掘消费者购买行为数据分布规律,预测消费者重复购买行为;为了保证社区电商的商品推荐准确性,挖掘了T-APP消费数据特征,提出了基于重复购买行为的推荐算法;最后构建了基于数据分析的精准营销决策支持系统,并对营销效果进行了评价。本文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提出了基于改进RFM模型和K-means++算法的用户聚类模型。针对T-APP平台数据用户群体相对固定、消费商品相对单一化、重复购买性明显的特征,提出了基于改进RFM模型的用户特征提取方法。首先使用正反向标准化方法对指标进行规范化处理;之后利用熵值法分别计算五个指标的权重;最后针对K-means的缺点,利用K-means++算法分析用户价值,提高了用户细分的精准度。2.基于机器学习算法构建了用户复购行为的集成预测模型。通过挖掘消费者购买行为数据分布规律,使用SMOTE-ENN(Synthetic Minority Oversampling Technique)方法解决了样本不平衡问题,并取得了较好结果。使用TPE(Tree-structured Parzen Estimator)优化算法对RF(Random Forests)、XGBooste(Xtreme Gradient Boosting)、Light GBM(Light Gradient Boosting Machine)的参数进行寻优,避免了复杂的参数优化过程,使用软投票方法对表现较好的RF和Light GBM算法进行融合,结果表明,RF-Light GBM集成模型,与RF、Light GBM、LSTM、CNN-LSTM模型相比较,F1指标更好,模型预测精度更高。3.提出了基于用户重复购买行为的改进推荐算法。基于T-APP历史数据,挖掘出社区电商用户的重复购买行为,提出了一种基于重复购买行为的推荐算法。首先,采用数学建模方法将用户分为稳定兴趣的活跃用户、稳定兴趣的非活跃用户、不稳定兴趣的活跃用户和不稳定兴趣的非活跃用户四类。接着,针对四类用户分别提出活跃用户稳定兴趣的推荐算法,活跃用户不稳定兴趣的推荐算法,非活跃用户稳定兴趣的推荐算法和非活跃用户不稳定兴趣的推荐算法。最后,将改进推荐算法与CF(Collaboration Filtering)算法、SVD(Singular Value Decomposition)算法、SVD++(Singular Value Decomposition++)算法和NMF(Nonnegative Matrix Factorization)算法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改进推荐算法在准确率、召回率和F综合指标上具有明显的优越性。4.构建了基于数据分析的决策支持系统。对T-APP电商平台的原始数据进行数据清洗和数据预处理,并在此基础上验证了SVD++、User_CF(User-based Collaboration Filtering)和Item_CF(Item-based Collaboration Filtering)三种推荐算法的适用性。通过算例分析验证了本文提出的改进推荐算法的适用性和优越性。5.基于AISAS(Attention-Interest-Search-Action-Share)改进模型对精准营销效果进行评价。在AISAS模型的基础上结合T-APP实际情况,重新划分用户行为阶段,构建指标体系。运用实际数据进行计算分析,验证了本文提出的评价模型的有效性。本文的主要贡献有以下三点:(1)提出了基于改进RFM模型的用户特征提取方法,利用K-means++算法分析用户价值,提高了用户细分的精准度。(2)建立了用户复购行为的集成预测模型,解决了样本不平衡和超参数优化问题,提高了用户复购行为预测的准确率。(3)引入时间奖惩因子和社区电商商品复购周期,提出了基于复购动态兴趣的推荐算法,并验证了推荐算法的有效性。

李思思[2](2021)在《基于教学视频的思维导图生成方法及其在中职教学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提升中等职业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是我国教育改革十四五规划的重要内容。随着教学视频学习方式被中职学生广泛接受,在海量的互联网视频中快速地筛选视频内容,高效地学习视频知识就显得越来越重要。本文研究了基于教学视频的思维导图自动生成方法,通过思维导图呈现视频摘要,方便学生了解视频内容和形成知识框架。基于生成的思维导图在中职学校设计并进行教学实验,实验结果验证了思维导图的学习方式对中职学生的学习成绩、学习兴趣都会产生积极影响。本文的主要贡献如下:(1)提出了基于教学视频生成思维导图的方法。首先,对视频数据进行人工标注,将其分割为不同主题下的子视频,并针对子视频进行音频转写得到文本数据;其次,对文本数据进行中文分词、词性标注和摘要提取操作,得到各个主题下的文本摘要;再次,通过对文本摘要进行依存句法分析和语义依存分析来辨析关键词之间的联系,构建关键词的层级关系;最后借助Graphviz可视化工具形成思维导图图示。(2)基于生成的思维导图设计了中职课堂教学。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为实现提高学习效果的目的,设计了基于生成思维导图的“课前—课中—课后”的教学过程。在课前准备阶段,将生成的思维导图作为先行组织者,通过展示教学视频知识框架,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在课中学习阶段,通过分析生成的思维导图骨架和完善生成的思维导图细节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深度理解;在课后巩固阶段,利用思维导图进行教学迁移,拓展学习内容,帮助学生将知识内化。(3)基于生成的思维导图在中职《信息技术》课程中开展了教学实验。采用访谈分析法对生成思维导图的质量进行分析;采用问卷调查法和数据分析法对教学效果进行检验。实践证明,基于生成思维导图的学习方式受到了学生的肯定,能对学生学习成绩和学习兴趣产生积极影响。

谭少华[3](2021)在《基于PBL模式的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信息检索教学策略研究》文中认为信息检索教学,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重要途径,可惜没有被足够的重视。初中生信息检索教学并未作为一门课程,而与之最关联的是信息技术课程中网络获取和保存信息的内容。为提高学生的信息检索能力,提升信息素养,信息技术教师应利用现代教学方法,突出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果。本研究首先对信息检索教学相关文献和项目教学的相关研究进行梳理,掌握基于项目的信息检索教学的基本特点和理论基础,其次对调查问卷中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信息检索教学的教学现状和学习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制定基于PBL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信息检索教学的策略,在某初中选取两个班级开展教学实验。两个班级分别运用传统教学模式和基于项目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活动。在教学实践后,对两个班级进行后测测试,结合三次项目教学法个人成绩的平均分和后测成绩计算出学生信息检索学习最终成绩,对比学习效果。对实验项目教学的班级学生进行教学效果调查,分析制定的教学策略对学生学习态度和能力等因素的影响。根据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的学习成绩的对比以及对实验班学生教学效果的调查,项目教学比传统教学在多方面具有优势,包括激发学习积极性、提高信息检索能力、提升信息素养等。为了提高信息检索教学效果,教师结合自身教学情况,设计基于项目的信息检索教学案例。通过项目教学提高学生信息检索能力,发展学生信息素养。

孔冲[4](2021)在《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影响因素的量表研发与作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培养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内生动力已经上升为学校体育的重要使命而纳入国家战略性框架之内,加强学生体育学习兴趣培养已成为推进学校体育工作、促进青少年健康的重要抓手。但是在学生体育学习兴趣培养实践中,由于缺乏对体育学习兴趣影响因素的系统把握,不清楚影响因素对各阶段体育学习兴趣的内在影响方式,严重制约着学生体育学习兴趣培养的效果。因此,本研究借助于上海市“小学体育兴趣化”课程改革带来的可靠研究机遇,以上海市小学生为调查研究对象,聚焦“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影响因素的作用机制”,运用文献资料法、德尔菲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方法,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首先,借助于兴趣发展理论等理论依据和兴趣与体育兴趣的相关文献支撑,拓展了体育学习兴趣的内在测量结构;并运用德尔菲法构建出比较系统的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影响因素的指标体系。其次,以体育学习兴趣的内在测量结构和构建的影响因素指标体系为理论依据,研发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与影响因素量表。最后,运用研发量表进行相关数据调查,在相关与回归分析的基础上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揭示出影响因素对小学生各阶段体育学习兴趣的内在作用机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小学生体育学习情境兴趣激发的内在测量结构可确定为:新颖性、挑战性、注意力需求、暂时参与意愿、即时刺激的乐趣5个维度。情境兴趣保持的内在测量结构可确定为:实用性、挑战性、注意力需求、课内重复参与意愿、成长的乐趣5个维度。个体兴趣萌芽的内在测量结构可确定为:持续成长的乐趣、课内向课外拓展的重复参与意愿、重要性3个维度。个体兴趣稳定的内在测量结构可确定为:自我实现的乐趣、覆盖课内外的自主参与意愿、自主性3个维度。(2)构建的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影响因素指标体系包括:环境和个体因素2个一级指标;体育心理、制度和物质环境因素,期望价值、成就目标和体育知识技能6个二级指标;体育课堂教学、学校体育参与、家庭体育参与和社会体育参与氛围,体育时间保障和政策执行情况,体育场地设施、体育教师课程能力、体育课程资源建设和体育参与服务供给,期望信念和任务价值,掌握趋向、掌握回避、成绩趋向和成绩回避,体育知识和体育技能18个三级指标;以及42个观测点指标。(3)经过严格的信效度检验,研发了4个体育学习兴趣量表和2个影响因素量表:《小学生体育学习情境兴趣激发量表》(5维度20题)、《小学生体育学习情境兴趣保持量表》(5维度20题)、《小学生体育学习个体兴趣萌芽量表》(3维度8题)、《小学生体育学习个体兴趣稳定量表》(3维度8题)、《影响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环境指标问卷》(3维度29题)和《影响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个体指标问卷》(3维度24题)。(4)在试点校变量上,试点校学生表现出比非试点校学生更高的注意需求水平(P=0.011)、暂时参与意愿(P=0.003)和即时刺激乐趣(P=0.003);更高的实用性感知水平(P=0.011)、课内重复参与意愿(P=0.007)和成长的乐趣(P=0.013);更高的体育学习个体兴趣萌芽整体发展水平(P=0.003)、持续成长的乐趣(P=0.000)、向课外拓展的重复参与意愿(P=0.018)和重要性感知水平(P=0.008);以及更高的自我实现乐趣(P=0.003),更低的挑战性感知水平(P=0.001)。(5)在生源地变量上,城区学生仅比郊区学生表现出更高的持续成长乐趣(P=0.037<0.05)。在年级变量上,高低年级学生在体育学习兴趣所有阶段(P﹥0.05)均不存在显着差异。在性别变量上,女生表现出比男生更高的注意需求水平(P=0.026),而男生表现出比女生更高的从课内向课外拓展的重复参与意愿(P=0.03)和自主性(P=0.034)。在独生子女变量上,非独生子女表现出比独生子女更高的暂时参与意愿(P=0.04),更高的实用性感知水平(P=0.043)、注意需求水平(P=0.026)和课内重复参与意愿(P=0.05)。在BMI变量上,肥胖学生表现出比正常学生更高的挑战性感知水平(P=0.043)。在SES变量上,高SES学生表现出比低SES学生更高的体育个体兴趣萌芽整体发展水平(P=0.035)、重要性感知水平(P=0.015)、持续成长乐趣(P=0.026),以及更高的自我实现乐趣(P=0.008);而低、中SES学生则表现出更高的挑战性感知水平(P=0.000/P=0.022)。(6)在小学生体育学习情境兴趣激发阶段,体育心理环境与体育学习情境兴趣激发的路径系数为0.61,其细分维度体育课堂教学氛围(t=8.514)、家庭体育参与氛围(t=3.398)和社会体育参与氛围(t=7.125)也可正向预测体育学习情境兴趣激发。体育物质环境与体育学习情境兴趣激发的路径系数为0.22,其细分维度体育场地设施(t=2.570)和体育课程资源建设(t=8.094)也可正向预测体育学习情境兴趣激发。(7)在小学生体育学习情境兴趣保持阶段,体育心理环境与体育学习情境兴趣保持的路径系数为0.14,其细分维度体育课堂教学氛围(t=10.040)、学校体育参与氛围(t=5.452)、家庭体育参与氛围(t=4.004)和社会体育参与氛围维度(t=11.383)也可正向预测体育学习情境兴趣保持。体育心理环境通过体育学习情境兴趣激发的部分中介作用产生的间接效应量为0.439,体育物质环境通过体育学习情境兴趣激发的完全中介作用产生的间接效应量为0.206;体育环境因素的间接效应量共计0.645,远远高于体育环境因素的直接效应量0.14。(8)在小学生体育学习个体兴趣萌芽阶段,两个结构方程模型中的体育心理环境与体育学习个体兴趣萌芽的路径系数分别为0.69和0.54,且细分维度体育课堂教学氛围(t=8.609)、家庭体育参与氛围(t=15.892)和社会体育参与氛围(t=1.996)也可正向预测体育学习个体兴趣萌芽。期望价值与体育学习个体兴趣萌芽的路径系数为0.28,且细分维度期望信念(t=7.454)、成就价值(t=8.380)和内在价值(t=11.572)也可正向预测体育学习个体兴趣萌芽。掌握趋向与体育学习个体兴趣萌芽的路径系数为0.08。在体育学习情境兴趣保持为中介变量的结构方程模型中:体育心理环境通过体育学习情境兴趣保持的部分中介作用产生的间接效应量为0.137,体育物质环境通过体育学习情境兴趣保持的中介作用产生的间接效应量为0.044;体育环境因素的间接效应量共计0.181,远远低于体育环境因素的直接效应量0.69。在个体因素为中介变量的结构方程模型中:体育心理环境通过期望价值的部分中介作用产生的间接效应量为0.272,体育物质环境通过掌握趋向的中介作用产生的间接效应量为0.075;体育环境因素的间接效应量共计0.347,也低于体育环境因素的直接效应量0.54。(9)在小学生体育学习个体兴趣稳定阶段,体育心理环境与体育学习个体兴趣稳定的路径系数为0.19,且细分维度体育课堂教学氛围(t=7.839)、家庭体育参与氛围(t=8.348)和社会体育参与氛围维度(t=16.096)可以正向预测体育学习个体兴趣稳定,学校体育参与氛围(t=-3.624)可以负向预测体育学习个体兴趣稳定。体育制度环境与体育学习个体兴趣稳定的路径系数为0.40。体育知识技能与体育学习个体兴趣稳定的路径系数为0.21,掌握趋向与体育学习个体兴趣稳定的路径系数为0.36。在体育学习个体兴趣萌芽为中介变量的结构方程模型中:体育心理环境通过体育学习个体兴趣萌芽的部分中介作用产生的的间接效应量为0.555;体育物质环境通过体育学习个体兴趣萌芽的中介作用产生的间接效应量为0.169;体育环境因素的间接效应量共计0.724,远远高于体育环境因素的直接效应量0.19。在个体因素为中介变量的结构方程模型中:体育心理环境通过体育知识技能的中介作用产生的间接效应量为0.176,通过掌握趋向的中介作用产生的间接效应量为0.32;体育环境因素的间接效应量共计0.496,略高于体育环境因素的直接效应量0.40。根据研究结果得出如下结论:(1)本研究研发的体育学习兴趣四阶段量表、环境影响因素量表和个体影响因素量表信效度良好,可以作为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研究的测量工具。(2)试点校较好的体育心理环境、制度环境和物质环境支持程度,造就了试点校学生既能够对体育学习内容保持着高度的注意需求水平、强烈的参与意愿、以及较低的挑战性威胁和良好的互动体验;又可以更好地感知体育学习的重要价值、表现出强烈的课外参与意愿和更加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3)非独生子女对他人关注渴求导致其能够更好地感知体育学习的实用价值,对体育学习内容保持着高度的注意需求水平和强烈的课内参与意愿。肥胖学生限于自身的身体条件,会对体育动作的完成自信心不足,因此表现出比正常学生更高的挑战性感知水平。高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学生由于家庭可以提供更好的体育参与支持,使其不仅较少感受到体育学习内容的挑战性威胁,而且更好地感知体育学习对自身的重要价值、获得更加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更容易形成稳定的体育学习个体兴趣。(4)体育心理环境和物质环境均可直接影响小学生体育学习情境兴趣激发,且体育心理环境作用效果好于体育物质环境。其中,体育课堂教学氛围和体育课程资源建设是小学生体育学习情境兴趣激发最重要的环境影响指标。(5)体育心理环境既可直接影响、又可通过体育学习情境兴趣激发的部分中介作用间接影响小学生体育学习情境兴趣保持,体育物质环境只能通过体育学习情境兴趣激发的中介作用间接影响小学生体育学习情境兴趣保持。体育环境因素对小学生体育学习情境兴趣保持的内在影响方式是以体育心理环境和体育物质环境的间接影响为主体、以体育心理环境的直接影响为补充。体育课堂教学氛围和体育课程资源建设是发挥体育环境因素间接影响最重要的环境指标;社会体育参与氛围和体育课堂教学氛围是发挥体育心理环境直接影响最重要的环境指标。(6)体育心理环境既可直接影响、又可通过体育学习情境兴趣保持以及期望价值的部分中介作用间接影响小学生体育学习个体兴趣萌芽,体育物质环境只能通过体育学习情境兴趣保持以及掌握趋向的中介作用间接影响小学生体育学习个体兴趣萌芽。体育环境因素对小学生体育学习个体兴趣萌芽的内在影响方式是以体育心理环境的直接影响为主体、以体育心理环境和体育物质环境的间接影响为补充。家庭体育参与氛围是发挥体育心理环境直接影响最重要的环境指标;体育课堂教学氛围和体育课程资源建设是发挥体育环境因素间接影响最重要的环境指标,期望价值是发挥体育环境因素间接影响最重要的个体指标。(7)体育心理环境既可直接影响、又可通过体育学习个体兴趣萌芽、掌握趋向及体育知识技能的作用间接影响小学生体育学习个体兴趣稳定;体育制度环境可直接影响小学生体育学习个体兴趣稳定;体育物质环境只能通过体育学习个体兴趣萌芽的中介作用间接影响小学生体育学习个体兴趣稳定。体育环境因素对小学生体育学习个体兴趣稳定的内在影响方式是以体育心理环境的间接影响和体育制度环境的直接影响为主体、以体育心理环境的直接影响和体育物质环境的间接影响为补充。家庭体育参与氛围是发挥体育环境因素间接影响最重要的环境指标,掌握趋向和体育知识技能是发挥体育心理环境间接影响最重要的个体指标;社会体育参与氛围是发挥体育心理环境直接影响最重要的环境指标。

彪馨予[5](2021)在《ARCS动机模式在韩国高中汉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以大田广域市两所高中为例》文中研究表明笔者在大田广域市的大田道安高中与东邦高中两所学校任教期间,观察到学生存在汉语学习动机不足的问题,这对其学习汉语产生消极影响。因而,为了保证在韩汉语教学顺利有效地开展,需要寻求有效方法来增强韩国学生的汉语学习动机。通过阅读大量关于学习动机的文献,最终锁定了由Keller教授提出的ARCS动机模式,该模式不仅建立在多种动机理论之上,且具有可操作性与灵活性特点,目前在国内外研究十分广泛,已有学者将ARCS动机模式应用在对外汉语领域,这启发笔者将该模式应用于韩国高中汉语教学中,以期能帮助学生提升汉语学习动机,保障在韩汉语教学的顺利开展。为确保ARCS动机模式在韩国高中汉语教学中有效应用,笔者以任教的两所高中为例,采用问卷法与课堂观察法相结合对学生的学习动机水平进行具体了解,采用访谈法对师资与教材使用情况进行调查,发现ARCS动机模式与韩国教育部颁布的《第二外语教育课程标准》中所提出的汉语教学目标具有一致性,与学习者的身心发展规律与动机需求相符合,同时也具备可实施的教学条件。本研究从ARCS动机的注意、关联性、自信、满足感四个要素出发,依据实际分别提出相应的动机策略即吸引注意策略、建立相关策略,树立信心策略与增强满足感策略,并根据教学内容进行举例说明。基于以上提出的ARCS动机策略,对第十一课《苹果怎么卖》进行教学设计,以例证ARCS动机模式在韩国高中汉语教学的适用性,同时在第二学期结束时,对学生进行访谈,通过对访谈记录与课堂观察的分析,可以看出将ARCS动机模式应用在韩国高中汉语教学后,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汉语学习动机水平。最终笔者对第二学期将ARCS动机模式应用于韩国高中汉语课堂的实践进行反思,并从注意层面、相关层面、自信层面、满足层面提出应用建议。

曹斌华[6](2021)在《设计基础课程的整合与重构 ——以南京艺术学院教学实验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数字化设计从普及到升级到变向的发展过程,当代设计发生了突飞猛进的变化,已然超越了简单的视觉图像层面而趋向于更为综合、系统与跨界。然而,大部分院校的设计基础教学却不容乐观,年级分段式的、简单化的、被分割的单元课程学习模式,依旧涵盖于几乎所有国内院校的设计教学之中,即所谓的素描、色彩、装饰及构成等课程。由此可知,专业化与碎片化的分门别类的知识训练和当下综合性与交叉性的设计发展趋势的矛盾,已然对设计教育特别是设计基础课程方面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针对此问题,本文应对的方法及研究方向即是:通过课程的整合与重构,尝试建构起一种主题性、综合型的设计基础教学模式,以课题整合与作业编排为教学方法,以多种形式“语法”、“手法”、“看法”为作业途径,从而对基础教学展开反思与实验。本论文首先以包豪斯设计基础教学的整合性、多元性特质为讨论的出发点,在其课程的整体架构中反思中国自身设计教育在诸多方面过于碎片化的问题;其次,依据教育学视野和学科学理的角度讨论专业发展、现实情境以及学生条件等三方面的设计现状;再次,以整合的角度对中外国际联合教学工作坊、建筑设计以及当代艺术等相关基础教学的课题展开参照性地描述;从此,以设计基础的基本要素作为出发点揭示出以“形式”为学理取向的设计基础课程的发展方向;最后,以课程模式、课题设计、作业条件、主题切入等内容作为课程整统的要点,以此展开“整合”观念下的“物象”、“方法”、“交叉”、“专业”等四类方向的12个主题性、综合型设计教学案例的讨论,并对教学成效进行记录与分析。本文所提及的主题性教学法的核心是通过课题整合手段,将原有以技法、材料为区分的课程内容重构于主题之下,并围绕简单到复杂的系列主题教学单元展开教学活动与实践。这一教学改革旨在打破分门别类的传统课程模式,倡导教学理念回归到设计学交叉性、跨学科性的特质中,并与当下极具整合意义的设计趋向相吻合,因此,对于设计基础中新教学体系的构建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

张梦[7](2021)在《面向创新素养培养的探究式教学设计与应用研究 ——以初中信息技术为例》文中提出创新是21世纪人才必备素养之一,成为国家、组织及个人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重视人才创新素养培养,已然成为全社会共识。新版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在提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目标的同时,强调采取多元化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合作与探究。探究式教学在课程改革过程中日益彰显出对于学生高阶思维和综合能力培养的优势。基于此,本研究从创新人格、创新思维和创新实践三方面着手,设计与实施探究式教学,对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创新素养的培养进行理论和实践探索。本研究基于已有研究文献,采取行动研究、问卷调查、访谈等研究方法,主要进行了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第一,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把握和分析创新素养的内涵、构成要素及具体表现。第二,通过调查了解目前初中生创新素养现状,发现存在的不敢挑战、问题的解决办法比较固定、自信与独立性不足等问题。结合探究式教学的优势,明析其对于培养学生创新素养的价值。第三,基于探究式教学的一般流程,以创新素养培养为宗旨,将探究式教学与创新素养的内涵、需求及各培养环节相结合,初步设计面向创新素养培养的探究式教学流程。第四,进行三轮行动研究,通过教学实践不断反思、修正和完善设计的探究式教学流程。最后,通过前后测问卷数据分析与访谈,对探究式教学培养创新素养的有效性进行验证,结果证明研究所设计的探究式教学及相关实践过程能够促进学生的创新素养培养。本研究在进行面向创新素养培养的探究式教学设计与应用过程中,既注重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对学生探究过程进行有效引导,又给予学生充分的探究自由。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探索事实性知识、程序性知识等不同教学内容的探究式教学设计,注重课堂创新氛围的营造,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习惯,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另外,研究中通过口头交流与撰写报告等不同方式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探究过程,积累探究经验,形成探究策略,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素养的目的。本研究成果对于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创新素养的培养提供有益借鉴。

教育部[8](2020)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教材[202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体系,我部组织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了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及思想政治、语文、

张媛媛[9](2020)在《对分课堂模式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以当堂对分为例》文中提出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认识到了中学信息技术教学对于培养数字化人才的重要性。中学信息技术新课程改革对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广大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也越来越重视课堂教学的改革。中学信息技术教学改革虽然轰轰烈烈地进行,却也存在不少问题:学生学习兴趣的缺失、学习效果不佳等等。为了促进学生更好的学习,不少新的教学模式正在被推广,对分课堂就是其中备受关注的一种。对分课堂是心理学教授张学新根据教育改革和国内学生实际情况提出的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一经提出,得到许多高校的积极响应,在部分中小学也有所应用,但是对分课堂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相关研究较少。因此,本研究以当堂对分形式为例尝试将对分课堂应用到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为信息技术教学改革和一线信息技术教师教学提供一些有益尝试和参考。本研究以实验法为主,辅以文献研究和访谈等研究方法,在内化理论、建构主义以及人本主义理论的指导下,依托对分课堂,通过以当堂对分形式为例设计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方案,并运用到课堂教学实践,对教学过程进行优化,达到改善学生的学习兴趣、参与性和学习效果的目的,提高初中信息技术的课堂质量。在实验中,实验班应用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对照班则采用常规教学模式。实验结束后再次对学生信息技术学习兴趣、成绩进行测量,以验证将对分课堂模式应用于初中信息技术的有效性。本研究的主要工作分为以下三部分:1.梳理有关对分课堂和信息技术教育的研究成果。主要通过阅读已有相关文献,得到关于对分课堂和信息技术教学的研究现状,界定“对分课堂”和“支架作业”的概念,并阐述相关支撑理论,为后续研究奠定基础。2.对分课堂与信息技术教学整合设计。通过在分课堂模式下信息技术教学的设计原则指导下,以当堂对分形式为例将对分课堂和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相整合设计,设计基于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设计。3.将对分课堂应用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进行效果验证。基于对分课堂的信息技术教学设计完成之后,将其应用到实际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进行效果验证时,借助不相等前后测准实验,实验对象选择的是S省J市某一初中初一年级两个水平相当的班级,实验班使用对分课堂模式的信息技术教学,对照班采用基于常规教学模式的教学。试验后采用量表和问卷,收集并且统计、分析和比较数据,验证已构建教学设计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堂中对激发学生兴趣,改善学习效果是否具备有效性。1.通过对分课堂在初中信息技术课上的实施,对分课堂能够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有效改善学生对于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2.通过对分课堂在初中信息技术课上的实施,在帮助学生踊跃参加教学活动和学习满意度方面是有效的,显着提高学生学习成绩,使学生学习效果得到一定改善。

刘奕[10](2020)在《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设备接入到移动网络,新的服务与应用层出不穷,对移动网络的容量、传输速率、延时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5G技术的出现,使得满足这些要求成为了可能。而在5G全面实施之前,提高现有网络的性能及用户感知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从5G应用场景及目标入手,介绍了现网改善网络性能的处理办法,并针对当前5G关键技术 Massive MIMO 技术、MEC 技术、超密集组网、极简载波技术等作用开展探讨,为5G技术对4G 网络质量提升给以了有效参考。

二、浅谈计算机学习兴趣的激发和保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计算机学习兴趣的激发和保持(论文提纲范文)

(1)社区电商用户复购行为预测及推荐算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本文组织结构
    1.4 研究方法
    1.5 技术路线图
    1.6 论文创新性
第二章 基本概念与文献综述
    2.1 大数据营销相关理论及应用
        2.1.1 大数据营销理论发展
        2.1.2 大数据营销应用
    2.2 用户细分和用户画像
        2.2.1 用户细分
        2.2.2 用户画像
    2.3 用户购买行为预测和预测方法综述
        2.3.1 用户行为分析
        2.3.2 用户购买行为预测
        2.3.3 预测方法
    2.4 个性化推荐系统及推荐方法综述
        2.4.1 个性化推荐系统综述
        2.4.2 传统个性化推荐主流方法
        2.4.3 改进的推荐算法
    2.5 精准营销效果评价文献综述
        2.5.1 营销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2.5.2 精准营销效果影响因素的分析
        2.5.3 社会化网络背景下精准营销效果评价的应用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改进RFM模型的用户细分研究
    3.1 引言
    3.2 改进的RFM模型与K-means++聚类算法
        3.2.1 RFM模型
        3.2.2 改进RFM模型
        3.2.3 K-means++聚类算法
    3.3 数值实验
        3.3.1 原始数据清洗及指标计算
        3.3.2 指标赋权
        3.3.3 K-means++聚类
        3.3.4 用户价值排名及价值分析
        3.3.5 实验结果验证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机器学习算法的用户复购行为预测研究
    4.1 引言
    4.2 客户购买行为特征构建与样本均衡
        4.2.1 用户行为特征提取
        4.2.2 样本均衡
        4.2.3 模型选择
        4.2.4 TPE超参数优化方法
        4.2.5 算法融合
    4.3 数值实验
        4.3.1 数据描述
        4.3.2 评估指标
        4.3.3 采样与数据集划分结果
        4.3.4 结果与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用户行为特征的T-APP推荐算法研究
    5.1 问题描述
    5.2 模型构建
        5.2.1 符号定义
        5.2.2 用户行为模型
        5.2.3 改进协同过滤算法的模型构建
    5.3 数值实验
        5.3.1 数据的获取
        5.3.2 改进推荐算法的评价指标
        5.3.3 实验方法
        5.3.4 参数的敏感性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数据分析的精准营销决策支持系统构建
    6.1 系统总体架构
        6.1.1 背景简介
        6.1.2 系统功能架构及开发环境
    6.2 数据处理
        6.2.1 数据采集
        6.2.2 数据清洗
    6.3 数据分析
    6.4 用户画像和商品画像的构建与生成
    6.5 群体画像的精准生成
        6.5.1 数据的采集与处理
        6.5.2 用户标签的生成
        6.5.3 方法选择与实验
        6.5.4 画像的结果展示
    6.6 改进推荐算法适用性分析
        6.6.1 现有算法适用性分析
        6.6.2 针对活跃用户的改进推荐算法评价
        6.6.3 针对非活跃用户的改进推荐算法评价
        6.6.4 结果分析
    6.7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基于AISAS模型的精准营销效果评价
    7.1 精准营销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7.1.1 精准营销的效果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7.1.2 精准营销效果评价模型的构建
        7.1.3 精准营销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7.2 指标权重的确定
        7.2.1 确定指标权重的方法
        7.2.2 各指标的权重
    7.3 数据准备与数据处理
        7.3.1 数据准备
        7.3.2 数据标准化处理
    7.4 精准营销效果计算
    7.5 精准营销效果验证
    7.6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1.K-means++聚类算法核心代码
    附录 2.复购行为预测核心代码
    附录 3.改进推荐算法核心代码
    附录 4.T-APP大数据精准营销效果专家咨询表
致谢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及导师简介
答辩委员会决议书

(2)基于教学视频的思维导图生成方法及其在中职教学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教学视频应用研究现状
        1.2.2 思维导图生成研究现状
        1.2.3 思维导图教学研究现状
        1.2.4 文献总结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论文组织结构
2 相关研究基础
    2.1 教学视频定义
    2.2 思维导图概述
        2.2.1 思维导图的定义
        2.2.2 思维导图的特征
        2.2.3 思维导图的功能
        2.2.4 思维导图的生成
    2.3 理论基础
        2.3.1 知识可视化理论
        2.3.2 认知负荷理论
        2.3.3 建构主义理论
        2.3.4 经验之塔理论
    2.4 本章小结
3 基于教学视频的思维导图生成方法
    3.1 前期准备
        3.1.1 视频分割
        3.1.2 音频转写
    3.2 数据预处理
        3.2.1 中文分词
        3.2.2 词性标注
        3.2.3 停用词过滤
        3.2.4 文本摘要提取
    3.3 思维导图生成
        3.3.1 文本分析
        3.3.2 可视化生成
    3.4 本章小结
4 基于生成思维导图的教学设计
    4.1 教学设计原则
        4.1.1 可视化原则
        4.1.2 启发性原则
        4.1.3 归纳性原则
        4.1.4 主体性原则
        4.1.5 差异性原则
    4.2 教学设计构思
        4.2.1 以教学视频为媒介,了解学习内容
        4.2.2 以生成思维导图为支架,突破重点难点
        4.2.3 以思维导图为工具,细化知识脉络
    4.3 教学设计流程
        4.3.1 课前准备阶段
        4.3.2 课中学习阶段
        4.3.3 课后巩固阶段
    4.4 本章小结
5 基于生成思维导图的应用实践
    5.1 教学实践方案
        5.1.1 实践目的
        5.1.2 实践对象
        5.1.3 变量分析
        5.1.4 实践假设
        5.1.5 实践步骤
    5.2 教学实践过程
        5.2.1 实践准备
        5.2.2 实践过程
        5.2.3 实践分析
    5.3 本章小结
6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和创新点
        6.1.1 研究结论
        6.1.2 研究创新点
    6.2 研究不足和展望
        6.2.1 研究不足
        6.2.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A 思维导图学习效果调查问卷
    附录 B 生成思维导图质量与效果检验访谈提纲
    附录 C 学生作品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表

(3)基于PBL模式的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信息检索教学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2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信息检索教学
        2.1.2 教学策略
    2.2 PBL教学模式
        2.2.1 PBL概念
        2.2.2 PBL基本特点和要素
        2.2.3 PBL教学流程
    2.3 理论基础
        2.3.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3.2 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
        2.3.3 情境学习理论
3 初中生信息技术课程信息检索教学策略先导性研究
    3.1 初中信息检索教学现状调查结果分析
    3.2 初中学生信息检索学习现状调查结果分析
4 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信息检索教学策略的制定
    4.1 初中信息检索教学原则
    4.2 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信息检索教学策略制定的依据
        4.2.1 初中信息检索教学的目标和内容
        4.2.2 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
        4.2.3 初中信息检索教学的实施条件
    4.3 基于PBL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信息检索教学策略
        4.3.1 选定项目任务的策略
        4.3.2 项目规划和准备的策略
        4.3.3 管理项目的策略
        4.3.4 项目回顾及完善的策略
5 基于PBL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信息检索教学策略研究应用
    5.1 实验内容
        5.1.1 实验条件
        5.1.2 选取实验对象
        5.1.3 做出实验假设
        5.1.4 选择实验材料
        5.1.5 控制实验变量
    5.2 实验过程
        5.2.1 对照班的传统教学实施
        5.2.2 实验班的采用基于PBL教学策略的应用设计
        5.2.3 基于PBL《网上获取与保存信息》的教学案例
        5.2.4 基于PBL《制定旅游计划书》的教学案例
        5.2.5 基于PBL《网络信息辨真假》的教学案例
    5.3 实验效果调查与分析
        5.3.1 学生学习成绩数据分析
        5.3.2 学生学习态度分析总结
        5.3.3 基于PBL《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信息检索教学策略教学效果分析
        5.3.4 学生项目教学评价访谈
        5.3.5 教学总结与反思
6 研究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总结
        6.1.1 研究结论
        6.1.2 研究不足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学位论文数据集表

(4)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影响因素的量表研发与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现实困境:体育学习兴趣的缺乏严重地影响着青少年的体质健康水平
        1.1.2 健康战略:加强体育学习兴趣培养是突破青少年健康困境的重要抓手
        1.1.3 实践困惑:学生体育学习兴趣培养实践缺乏有效的指导理论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对象与方法
        1.4.1 研究对象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技术路线
2 文献综述
    2.1 兴趣、体育学习兴趣的内涵
        2.1.1 兴趣、体育学习兴趣的概念
        2.1.2 兴趣、体育学习兴趣的分类
    2.2 兴趣和体育学习兴趣测量的相关研究
        2.2.1 测量结构的研究
        2.2.2 测量工具的研究
    2.3 兴趣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
        2.3.1 情境兴趣的影响因素
        2.3.2 个体兴趣的影响因素
    2.4 体育学习兴趣的影响因素研究
        2.4.1 体育学习情境兴趣的影响因素研究
        2.4.2 体育学习个体兴趣的影响因素研究
    2.5 研究评述
    2.6 影响因素作用机制的研究假设
        2.6.1 影响因素作用机制的总体理论假设模型
        2.6.2 影响因素作用机制的阶段理论假设模型
        2.6.3 研究假设的提出
3 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及影响因素的理论分析
    3.1 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内在测量结构分析
        3.1.1 小学生体育学习情境兴趣的内在测量结构
        3.1.2 小学生体育学习个体兴趣的内在测量结构
    3.2 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影响因素的指标体系构建
        3.2.1 初选指标体系
        3.2.2 确定咨询专家
        3.2.3 编制与发放专家问卷
        3.2.4 专家咨询结果与修订
        3.2.5 确定指标体系
    3.3 小结
4 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与影响因素量表的研发
    4.1 研究目的
    4.2 研究被试
    4.3 研究方法
        4.3.1 文献资料法
        4.3.2 问卷调查法
        4.3.3 数理统计法
    4.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4.1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4.4.2 《小学生体育学习情境兴趣激发初始量表》的信效度检验
        4.4.3 《小学生体育学习情境兴趣保持初始量表》的信效度检验
        4.4.4 《小学生体育学习个体兴趣萌芽初始量表》信效度检验
        4.4.5 《小学生体育学习个体兴趣稳定初始量表》信效度检验
        4.4.6 《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环境影响因素初始量表》信效度检验
        4.4.7 《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个体影响因素初始量表》的信效度检验
    4.5 小结
5 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影响因素的作用机制研究
    5.1 研究目的
    5.2 研究被试
    5.3 研究方法
        5.3.1 问卷调查法
        5.3.2 数理统计法
    5.4 研究结果与分析
        5.4.1 上海市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现状
        5.4.2 环境因素对小学生体育学习情境兴趣激发的影响
        5.4.3 环境因素对小学生体育学习情境兴趣保持的影响
        5.4.4 环境因素、个体因素对小学生体育学习个体兴趣萌芽的影响
        5.4.5 环境因素、个体因素对小学生体育学习个体兴趣稳定的影响
    5.5 小结
6 结论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创新
    6.3 研究局限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件1: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影响因素指标体系第一轮专家调查问卷
    附件2: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影响因素指标体系第二轮专家调查问卷
    附件3:人口学变量信息
    附件4:小学生体育学习情境兴趣激发初始量表
    附件5:小学生体育学习情境兴趣保持初始量表
    附件6:小学生体育学习个体兴趣萌芽初始量表
    附件7:小学生体育学习个体兴趣稳定初始量表
    附件8: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环境影响因素初始量表
    附件9: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个体影响因素初始量表
    附件10:小学生体育学习情境兴趣激发量表
    附件11:小学生体育学习情境兴趣保持量表
    附件12:小学生体育学习个体兴趣萌芽量表
    附件13:小学生体育学习个体兴趣稳定量表
    附件14: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环境影响因素量表
    附件15: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个体影响因素量表
学习工作经历
攻读博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5)ARCS动机模式在韩国高中汉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以大田广域市两所高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对象
    1.4 研究方法与过程
    1.5 研究的创新点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学习动机理论综述
        2.1.1 概念界定
        2.1.2 理论基础
    2.2 ARCS动机模式研究综述
        2.2.1 定义及要素分析
        2.2.2 具体动机分类
        2.2.3 国外研究现状
        2.2.4 国内研究现状
    2.3 韩国高中汉语教学研究综述
        2.3.1 韩国高中汉语教学发展
        2.3.2 国外研究现状
        2.3.3 国内研究现状
第三章 ARCS动机模式应用于韩国高中汉语教学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3.1 调查方式
        3.1.1 问卷调查
        3.1.2 访谈调查
    3.2 ARCS动机模式应用于韩国高中汉语教学的必要性分析
        3.2.1 教材及使用情况分析
        3.2.2 教学模式与师资情况分析
        3.2.3 学生的汉语学习动机水平分析
    3.3 ARCS动机模式应用于韩国高中汉语教学的可行性分析
        3.3.1 与韩国汉语课程标准提出的教学目标相契合
        3.3.2 与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与需要相符合
        3.3.3 与教学条件相匹配
第四章 ARCS动机模式在韩国高中汉语教学中的具体应用策略
    4.1 吸引注意策略
        4.1.1 灵活使用多种教学方法
        4.1.2 充分利用信息化教学媒体
        4.1.3 创设富于变化的课堂环境
        4.1.4 积极引导学生体验学习
    4.2 建立关联性策略
        4.2.1 建立学习者与学习目标的关联性
        4.2.2 建立学习内容与学习者熟悉内容的关联性
        4.2.3 建立学习者与教学内容的关联性
        4.2.4 建立学习者之间的关联性
    4.3 树立信心策略
        4.3.1 创造多元的表达机会
        4.3.2 布置难度适宜的操练任务
        4.3.3 营造轻松愉快课堂氛围
        4.3.4 指导学生积极归因
    4.4 增强满足感策略
        4.4.1 开展丰富课堂活动
        4.4.2 强化评价主体的多元性
        4.4.3 注重精神表扬与物质奖励
第五章 ARCS动机模式在韩国高中汉语教学的应用案例与效果分析
    5.1 ARCS动机模式应用于韩国高中汉语教学案例
        5.1.1 《苹果怎么卖》的教学设计
        5.1.2 ARCS动机策略应用分析
    5.2 ARCS动机策略应用效果分析
        5.2.1 课堂观察分析
        5.2.2 访谈分析
        5.2.3 小结
    5.3 应用建议
        5.3.1 注意层面
        5.3.2 关联性层面
        5.3.3 自信层面
        5.3.4 满足层面
第六章 结语
    6.1 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韩国高中生汉语学习动机调查问卷
    附录2 韩国籍本土汉语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3 CPIK汉语教师志愿者访谈提纲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6)设计基础课程的整合与重构 ——以南京艺术学院教学实验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关于课题研究的缘由
        一、艺术设计的发展与综合性、交叉性特征
        二、设计基础教学瓶颈与深化实验
        三、团队教学实验平台与个人实践基础
    第二节 关于课题研究的目的
        一、对主题性设计基础教学的意义、价值的认知
        二、对主题性设计基础教学实验的整理
        三、对设计基础学理的反思与知识系统的重构
    第三节 关于论文的准备
        一、对设计基础教学相关文献的解读
        二、有关设计教学发展与现状的反思
        三、论文撰写所参考的方法与思路
第一章 关于“设计基础课程”的延伸与发展
    第一节 整体性与碎片化的演绎,关于包豪斯基础课的延伸
        一、发端与演化:包豪斯基础课程的若干特征
        二、理性与消解:乌尔姆基础课程的变向及终结
        三、变革与升华:阿尔伯斯在美国的基础课程教学
        四、回望与纪念:包豪斯百年主题教学工作坊
    第二节 关于国外基础课程的发展
        一、多元与个性:多样教学思想主导下的教学景观
        二、形式与散发:美国基础课程的体系构成
        三、逻辑与功能:雷曼的产品设计基础教学方法
    第三节 关于中国设计基础课程的历程与现状
        一、发端与缺失:绘画+图案模式
        二、引进与误解:对构成教学的反思
        三、程式与格局:设计素描+装饰色彩+三大构成
        四、变异与修补:局部改革与片断探索
        五、介入与挑战:数字化情景中的新课题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教育学视野与学理解读中对设计基础课程的改革条件
    第一节 外生性:艺术设计发展的专业氛围
        一、发展认知:提升与设计功能扩展
        二、数字媒体:从辅助设计到智能化设计
        三、走向综合:从单一化设计到系统设计
    第二节 内生性:艺术设计教育的现实情境
        一、程式与单一:绝大多数院校的重复单一
        二、改革实践:极少数院校的改革实践
        三、工科介入:理性建构中的技术性与工具性
        四、改写因素:数字化技术的普及及教学形态的渐变
    第三节 原生性:艺术设计学科学生的基础条件
        一、基础的标准:入学专业统考条件下的命题及应试
        二、修订与确立:培养目标与课程标准的改写
        三、矛盾与理想:教与学的局限与愿景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关于主题性设计基础课程的参照与启示
    第一节 知识的综合与媒介的交叉
        一、侯世达:《哥德尔/埃舍尔/巴赫——集异壁之大成》
        二、莫霍利·纳吉:《新视觉-绘画、雕塑、建筑、设计的基础》及教学实验
        三、“透明性”:时空交错中的多维视觉设计启示
    第二节 来自国际联合教学工作坊的示范
        一、案例1:“笔记与思维”设计创意工作坊
        二、案例2:“从绘画到设计”综合设计工作坊
        三、案例3:“综合材料”绘画工作坊
        四、案例4:“在障碍中行动”舞台空间工作坊
        五、案例5:“二十四节气”实验艺术工作坊
    第三节 来自建筑教育的参照与启示
        一、现代空间模型与现代性练习设计
        二、AA建筑学院中当代艺术与空间教学的交叉
        三、鲁安东的建筑电影与空间认知课题
        四、顾大庆的制图/构成/绘画/模型的综合课题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关于设计基础课程的知识结构与学理取向
    第一节 关于设计基础的基本要素
        一、造型:从结构性造型到主题性造型
        二、色彩:从自然色彩到数码色彩
        三、形式:从方法主题到哲理主题
        四、装饰:从经典图式到图案构成
        五、材料:从真实材质到抽象质感
    第二节 关于课程的知识谱系与表现要素
        一、构成语法:从和谐关系到解构拼贴
        二、视觉维度:从超写实描绘到超现实表现
        三、形式要素:从平面表现到运动时空交错
        四、媒介技法:从材料手工到声音媒体运用
        五、数字媒体:从辅助手段到思维导向
    第三节 关于设计基础课程的学理取向
        一、对形式概念的解读与分析
        二、多元形式的内涵意义与图式表现
        三、“形式美”与“有意味的形式”
        四、形式的戏剧性展开与形式感的生成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关于设计基础课程设计的途径与方法
    第一节 关于课程模式的反思与教学结构的设计
        一、关于对单元制课程体系的反思
        二、关于对片断式教学实验的小结
        三、关于对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参照与融汇
        四、关于对主题性教学模式的参照与融汇
    第二节 关于建构主题性、综合型课程结构
        一、变单元设置为结构整合
        二、主题切入:物象/方法/交叉/专业
        三、内容整合:形式/要素/维度/媒介
    第三节 关于课题设计的要素与法则
        一、资源与情境:从对象到内容的认知
        二、切入与转换:从主题到课题的变异
        三、叙述与媒介:从视觉到形式的演绎
        四、方法与游戏:从理性到趣味的改写
    第四节 关于作业系列的编排与组合
        一、规定性与自由性的结合
        二、逻辑性与趣味性的结合
        三、分析性与发散性的结合
        四、单一性与交叉性的结合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主题性与综合型设计基础教学实验(一)
    第一节 以“要素”为切入方式的课题设计
        一、演绎方式:从正常到非正常
        二、分析方式:从抽象到泛象
    第二节 以“对象”为切入方式的课题设计
        一、课题1:寻找与归纳,来自自然的形式
        二、课题2:构成与解构,来自建筑的形式
        三、课题3:观念与拼贴,来自当代艺术的形式
    第三节 以“方法”为切入方式的课题设计
        一、课题1:看法/关于视觉体验的方法
        二、课题2:语法/关于形式分析的方法
        三、课题3:手法/关于艺术表现的方法
    第四节 关于综合型教学方法
        一、课题与课程、教学大纲及教学
        二、课题设计与作业编排的方法
        三、教学研究与教案编制
        四、课题作业作为教材的核心内容与体例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主题性、综合型设计基础教学实验(二)
    第一节 “物象”课题与实验作业
        一、自行车—对机械形态特征视觉认知多样性的体验与表达
        二、芭蕉—对自然形态特征视觉认知多样性的体验与表达
        三、纸—对日常材料形态特征视觉认知多样性的体验与表现
    第二节 “方法”课题与实验作业
        一、变体—对经典作品的研习以及方法的运用与拓展
        二、拼贴—多样化形式元素的组合与重构
        三、分形—隐藏秩序的发现与操作
    第三节 “交叉”课题与实验作业
        一、建筑—抽象视觉要素与空间构成的综合
        二、音乐—视听转化与表现性的形式演绎
        三、园林—传统图式的表达与时空构造的演绎
    第四节 “专业”课题与实验作业
        一、服装—从身体的观念到形式的媒介
        二、装置—从空间解读到材料象征
        三、迷宫—从二维图形到三维空间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7)面向创新素养培养的探究式教学设计与应用研究 ——以初中信息技术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一、信息化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二、信息技术课程目标的演变
        三、探究式教学在学科教学中应用的必要性
    第二节 研究现状
        一、创新素养研究现状
        二、探究式教学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二章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第一节 概念界定
        一、探究式教学
        二、创新素养
    第二节 理论基础
        一、建构主义理论
        二、有意义学习理论
        三、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四、多元智能理论
第三章 面向创新素养培养的探究式教学设计前期分析
    第一节 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目标及学科特点
        一、信息技术课程目标
        二、信息技术学科特点
    第二节 初中阶段学习者特征分析
        一、学习能力的提升
        二、思维方式的发展
        三、学习动机成分的比重转变
        四、创新素养的表现
    第三节 探究式教学的适用性分析
        一、探究式教学的优势分析
        二、探究式教学对创新素养培养的价值
第四章 面向创新素养培养的探究式教学设计
    第一节 面向创新素养培养的探究式教学设计原则
        一、目的性
        二、递进性
        三、探究性
        四、主导主体相结合
    第二节 面向创新素养培养的探究式教学设计要素分析
        一、教学目标
        二、教学内容
        三、教学方法
        四、教学环境
        五、师生角色
    第三节 面向创新素养培养的探究式教学流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启发思考
        二、尝试练习、了解新知
        三、自主探究、协作交流
        四、拓展应用、激发创新
        五、展示分享、交流评价
        六、反思总结、深入提高
    第四节 面向创新素养培养的探究式教学评价设计
        一、评价原则
        二、评价内容
        三、评价方式
第五章 面向创新素养培养的探究式教学应用与效果分析
    第一节 行动研究方案
    第二节 第一轮行动研究
        一、教学案例设计
        二、教学案例实施
        三、效果分析
        四、反思与修正
    第三节 第二轮行动研究
        一、教学案例设计
        二、教学案例实施
        三、效果分析
        四、反思与修正
    第四节 第三轮行动研究
        一、教学案例设计
        二、教学案例实施
        三、效果分析
        四、反思与总结
    第五节 行动效果分析
        一、问卷数据分析
        二、访谈结果分析
        三、学生作品分析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总结与不足
        一、研究总结
        二、研究不足
        三、研究创新
    第二节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学生创新素养调查问卷
附录2 学生访谈提纲
附录3 作品完成报告
致谢

(9)对分课堂模式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以当堂对分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对分课堂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信息技术教学国内外研究现状
        1.2.3 对分课堂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研究现状
        1.2.4 国内外研究现状总结与研究问题的提出
    1.3 研究目标和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对分课堂的基本概念
        2.1.2 支架作业的基本概念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内化理论
        2.2.2 建构主义理论
        2.2.3 人本主义理论
第三章 对分课堂应用于初中信息技术中的理论分析
    3.1 对分课堂基本形式分析
    3.2 对分课堂应用于初中信息技术的必要性分析
        3.2.1 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分析
        3.2.2 对分课堂教育理念分析
        3.2.3 应用对分课堂的必要性分析
    3.3 对分课堂应用于初中信息技术的适合性分析
        3.3.1 对分课堂的适合性分析
        3.3.2 以当堂对分为例的适合性分析
    3.4 对分课堂应用于初中信息技术的可行性分析
        3.4.1 对分课堂的可行性分析
        3.4.2 以当堂对分为例的可行性分析
第四章 对分课堂在初中信息技术中的教学设计
    4.1 教学设计原则
        4.1.1 目标与动机原则
        4.1.2 支架原则
        4.1.3 应用性原则
        4.1.4 协作性原则
    4.2 对分课堂与信息技术教学相整合设计
        4.2.1 当堂对分形式的具体分析
        4.2.2 信息技术课程特点
        4.2.3 当堂对分与信息技术课程整合设计
    4.3 对分课堂下初中信息技术的教学设计
        4.3.1 教学设计前期分析
        4.3.2 对分课堂下信息技术教学目标的设计
        4.3.3 对分课堂下信息技术教学策略的制定
        4.3.4 对分课堂下信息技术教学流程的设计
        4.3.5 对分课堂下信息技术教学资源的设计
        4.3.6 对分课堂下信息技术教学评价的设计
    4.4 对分课堂下的信息技术教学设计案例
        4.4.1 教学目标的设计
        4.4.2 对分作业的设计
        4.4.3 教学流程的设计
        4.4.4 教学评价及反思的设计
第五章 对分课堂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应用实验
    5.1 实验的设计
        5.1.1 实验目的
        5.1.2 实验对象
        5.1.3 实验变量与研究假设
        5.1.4 实验测量工具
        5.1.5 实验模式与实验流程设计
    5.2 教学实验的实施
        5.2.1 实验前测的实施
        5.2.2 教学实验过程及案例分析和反思
        5.2.3 实验后测的实施
        5.2.4 访谈的实施
第六章 实验数据的统计分析与结论
    6.1 实验前测分析
        6.1.1 学习兴趣量表前测数据分析
        6.1.2 信息技术成绩前测数据分析
    6.2 实验后测分析
        6.2.1 学习兴趣量表数据分析
        6.2.2 学习成绩数据分析
    6.3 学生满意度分析
    6.4 教师访谈分析
    6.5 结果讨论与结论
        6.5.1 实验结果与讨论
        6.5.2 实验结论
第七章 研究总结、不足与展望
    7.1 研究主要工作和研究成果
        7.1.1 研究主要工作
        7.1.2 研究成果总结
    7.2 研究不足
    7.3 研究展望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附录四
致谢

(10)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4G网络现处理办法
2 4G网络可应用的5G关键技术
    2.1 Msssive MIMO技术
    2.2 极简载波技术
    2.3 超密集组网
    2.4 MEC技术
3 总结

四、浅谈计算机学习兴趣的激发和保持(论文参考文献)

  • [1]社区电商用户复购行为预测及推荐算法研究[D]. 石力. 北京化工大学, 2021(02)
  • [2]基于教学视频的思维导图生成方法及其在中职教学的应用[D]. 李思思.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 2021(02)
  • [3]基于PBL模式的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信息检索教学策略研究[D]. 谭少华.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 2021(12)
  • [4]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影响因素的量表研发与作用机制研究[D]. 孔冲. 上海体育学院, 2021(09)
  • [5]ARCS动机模式在韩国高中汉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以大田广域市两所高中为例[D]. 彪馨予. 西安石油大学, 2021(12)
  • [6]设计基础课程的整合与重构 ——以南京艺术学院教学实验为例[D]. 曹斌华. 南京艺术学院, 2021(12)
  • [7]面向创新素养培养的探究式教学设计与应用研究 ——以初中信息技术为例[D]. 张梦. 曲阜师范大学, 2021(02)
  • [8]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J]. 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0(06)
  • [9]对分课堂模式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以当堂对分为例[D]. 张媛媛. 山东师范大学, 2020(08)
  • [10]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J]. 刘奕. 数码世界, 2020(04)

标签:;  ;  ;  

浅谈计算机学习兴趣的激发与保留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