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与规范:促进妇女参与村民自治的对策分析

引导与规范:促进妇女参与村民自治的对策分析

一、引导与规范:促进妇女参与村民自治的对策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刘欢[1](2021)在《乡村振兴视域下乡风文明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建设文明,促进文明进步与发展是人类繁衍生息至今的孜孜追求与内在动因,也是当今世界各国发展的重要目标。于中国而言,中国共产党一直在不断构建、完善、发展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体系。基于中国国情与农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体系的底色在乡村文明,而乡村文明又集中体现在乡风文明水平上。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后,党就集中开始了乡风文明建设实践探索。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很长时期里,乡风文明建设的实践内容与形式不断迭代更新,收获许多实践成效。及至新时代,党和国家作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使乡风文明建设能够站在新的历史坐标向更高处扬帆远航,进而为中国在不同文明交流借鉴中展现中国气派、体现中国特色、走出中国道路,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做出重要贡献。乡风文明建设受到国内外学界广泛关注与探讨,已取得诸多具有现实意义的研究成果。这些成果主要集中分布在政治学、文化学与社会学,或者更为细致表现在乡村精神文明建设问题、乡村文化建设问题等具体领域,然而专注于国家发展战略高度研究乡风文明建设仍然是学界的欠缺之处。本文采用史论结合研究法,综合学科研究与系统研究相结合以及规范研究与个案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视角,以战略性高度概述了乡村振兴战略、乡风文明建设及二者之间的内在逻辑,对中国乡风文明建设进行了历史考量,并系统化地研究了乡村振兴视域下乡风文明建设的思想资源、基本属性、现实境遇及路径选择,以期为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尽绵薄之力。具体来说,论文由七部分组成。第一章,绪论。这一部分主要介绍了论文的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思路与方法、创新之处与不足,以此构成论文研究的逻辑起点。第二章,乡村振兴视域下乡风文明建设概述。这一部分主要对乡村振兴战略与乡风文明建设进行了概述,以及分析论证了乡村振兴战略与乡风文明建设之间的内在逻辑。论文从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依据、目标要求与重大意义三方面完整概述乡村振兴战略,在区分文化与文明概念、文明乡风与乡风文明概念基础上,对乡风文明建设概念进行了整体性阐述。从乡风文明建设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内在要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使乡风文明建设向深层发展,乡村振兴战略与乡风文明建设存在高度一致性三方面阐述了乡村振兴战略与乡风文明建设的内在逻辑。第三章,乡村振兴视域下乡风文明建设的思想资源。这一部分重点从经典马克思主义相关思想、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相关思想、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相关思想以及发达国家乡风文明建设思想四个方面对论文的思想资源进行归纳总结,为第四章、第六、七章的相关论述进行基础理论的铺陈。第四章,乡村振兴视域下乡风文明建设的基本属性。这一部分大致拆分为三个方面,即基本原则、主要内容、现实功能。其中,基本原则包括坚定社会主义方向、切实立足乡村文明、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坚持整体协调发展等内容。主要内容包括加强乡村思想道德建设、弘扬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加强乡村公共文化建设、开展乡村移风易俗行动、着力消除乡村精神贫困等五方面。现实功能包括促进乡村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带动乡村人居环境整体优化、繁荣与发展新时代乡村文化、推动乡村社会和谐有序发展、不断提升乡村社会文明水平等内容。第五章,中国乡风文明建设的历史考量。这一部分从历史进程、主要特色及经验启示三方面考量了近百年来的中国乡风文明建设实践。历史进程分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根据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以来到新时代、新时代以来的乡风文明建设四个阶段。主要特色表现在鲜明的政治性与人民性、内容形式的继承发展性、突出实践的社会现实性三个方面。经验启示包括要强化党对乡风文明建设的责任意识、充分尊重农民意愿以激发内生动力、使乡风文明建设与乡村经济协同发展、重视教育卫生工作的移风易俗作用以及以充足的历史耐心推进乡风文明建设五个方面。第六章,乡村振兴视域下乡风文明建设的现实境遇。这一章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乡村振兴视域下乡风文明建设的现实机遇。主要包括乡村新型社会组织多样发展、乡村产业结构不断深入发展、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渐趋完善、乡村社会主流思想健康向上、农民科学素质培育不断加强等五方面。第二部分是乡村振兴视域下乡风文明建设的现实挑战。主要包括乡村党组织组织力不强、乡村集体经济收入不佳、乡村文化出现衰落痕迹、乡村不良社会风气滋长、农民主体意识相对薄弱等五方面。第三部分是制约乡村振兴视域下乡风文明建设的因素。主要包括乡村党组织建设不完善、乡村集体经济发展式微、乡村文化传承发展受阻、乡村文化生态发展失衡、乡村教育发展相对落后等五方面。第七章,乡村振兴视域下乡风文明建设的路径选择。这一部分分为五大内容。一是从突出乡村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发挥乡村党组织的模范作用、密切乡村党组织的群众联系等三方面筑牢乡风文明建设的组织保障。二是从走出乡村集体经济认知误区、不断深化乡村集体产权改革、探索集体经济发展有效途径等三方面夯实乡风文明建设的经济基础。三是从以新发展理念引领乡村文化、提升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效能、传承发展提升优秀农耕文化等三方面打牢乡风文明建设的文化根基。四是从发挥乡村人居环境整治伦理价值、盘活乡村内生治理机制自治功能、因地制宜推进乡村移风易俗实践等三方面培植乡风文明建设的社会土壤。五是从不断提高乡村义务教育质量、优化提升乡村职业技能培训、转变乡村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等三方面增强乡风文明建设的农民力量。总之,通过系统研究乡村振兴视域下乡风文明建设,论文主要提出如下创新观点:一是论文提出应从“文明”高度深刻理解乡风文明内涵,从总体要求、核心主体、根本任务、现实基础及主要特点等方面概述了乡风文明建设。二是论文首次详尽梳理了近百年中国乡风文明建设的历史进程,分析了其主要特色以及总结出其经验启示。三是论文丰富了乡村振兴视域下乡风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将“消除乡村精神贫困”纳入其中。四是论文在剖析乡村振兴视域下乡风文明建设现实境遇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路径选择。

贾静杰[2](2021)在《村民微信群中村民村务管理参与意向的影响因素研究 ——以河北省C县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提升乡村治理能力现代化、高效化、精准化已成为我国强化乡村基层建设的关键所在,亦为持续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发力点。本文以村民微信群为研究场域,以村民微信群中村民参与村务管理意向的影响因素为研究落脚点,借用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和统计分析法对其影响因素加以研究,以量化分析的视角探讨影响村民在村民微信群中进行村务管理参与意向的潜在影响因素。本文运用计划行为理论、“使用与满足”理论和技术接受模型构建了参与态度变量、参与主观规范变量、知觉参与行为控制变量、参与意向变量、需求动机变量和感知有用性变量,并结合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形成了“村级微信群中村民村务管理参与意向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的预调查问卷,并将该问卷在C县内的各村民微信群中进行问卷发放。在实际调查过程中,为确保问卷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数据的稳定性,在进行预调查后运用因子分析删减部分不符合要求的题项,并构建了正式的调查问卷。为了更全面地掌握C县村民微信群中群成员的整体现状及群体特征因素对村民在村民微信群中进行村务管理参与意向的影响,本文借用了t检验分析法和方差分析法对其加以研究,此外,本文借用正式的调查数据对拟设定的六个研究假设和基于六个研究假设所构建的结构方程模型进行拟合度的检验和标准化路径系数的分析并最终拟建了基于本研究语境下的村民微信群中村民参与村务管理的参与意向影响因素模型。研究发现,基于群体特征因素下,村民的性别、年龄、学历、社会身份对村民的参与意向尚无显着影响,但从其参与意向平均数(最高为5)则可知村民在村民微信群中参与村务管理的意向整体偏高。回观其他因素则可发现,村民的政治面貌、婚姻状况、家庭年收入位置、入群时间及群消息关注频率则呈现显着性差异。政治面貌为党员的村民其参与意向相对较高,村民的家庭年收入位置与其参与意向之间呈现一定的负相关性,而村民的入群时间及群消息关注频率则与其参与意向呈现较为明显的正相关性。此外,结合最终构建的村民微信群中村民参与村务管理的参与意向影响因素模型可以发现,村民的参与主观规范、知觉参与行为控制和参与态度均对其参与意向产生正向影响,而这三个变量中村民的参与态度对其在村民微信群中参与村务管理的参与意向影响最大。此外村民的需求动机和其对村民微信群的感知有用性均对村民的参与态度产生正向影响。基于以上发现,本文认为:首先应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带头作用和党委的领导作用,提高村民在村民微信群中村务管理参与的积极性,搭建起线上村务管理发展的新路径;其次,依据需求动机、感知有用性对参与态度变量的正向影响及参与态度对参与意向的正向影响,应以优化村民微信群的管理和保证村民有效信息获取和基本社交需求为突破口,强化干群之间的线上联系,以实际行动进一步提升村民的参与态度。然后,依据主观规范村民参与意向的正向影响,鉴于乡村特殊的社会关系网络,应充分利用亲邻关系和村内意见领袖的力量扩大村民微信群的知名度和村民好感度,借力打力、以点带面,多点提高村民线上村务管理参与积极性;最后,依据知觉参与行为控制对参与意向的正向影响,应从优化体制机制和提升村民村务管理参与信心为落脚点,增强村民的村务管理参与效能感。

王耀辉[3](2021)在《村民自治中农村妇女政治参与问题研究 ——以深泽县为例》文中研究指明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规定,要增强基层群众的主人翁意识,动员基层群众积极参与农村基层治理,维护农村和谐稳定。而妇女群体作为农村的重要一员,承担着发展农村的重任,农村基层治理离不开广大农村妇女的支持。保障好农村妇女参政议政的权利,有效提升农村妇女的参政水平,不仅可以促使农村妇女个人能力的成长,推动男女两性的和谐发展,还可以充分调动妇女群体加入到农村基层治理中去的积极性,为加强基层民主建设,实现乡村振兴贡献巾帼力量。党和国家的领导人长期以来一直高度关注妇女群体的成长,在第25届全球妇女峰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更是就推动性别平等,赋予妇女政治权利、经济权利、提高妇女的社会地位,促进妇女的全面发展阐述了中国主张。但由于我国曾长期处于封建社会,男强女弱、男主外女主内等传统思想一直潜在地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念,再加上农村妇女整体受教育程度低下、经济基础薄弱等原因,农村妇女的参政议政还存在着诸多不足之处。本文以政治参与理论为基础,以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支撑,通过文献研究、问卷调查以及访谈的方式,理论联系实际,对深泽县农村妇女在村民自治过程当中实际的参政议政情况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并利用Stata软件对调研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调查结果表明,当前农村妇女的政治参与虽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但在村民自治的整个过程中,农村妇女依然存在着政治参与意愿不足、政治参与能力弱化、政治参与水平较低、政治参与效能薄弱等问题。要推动村民自治中农村妇女的政治参与,必须抓住经济发展这一前提条件,把握素质培养这一关键因素,明确环境优化这一基本途径,落实好基层自治组织建设这一重要保障。基于此,本文有针对性地提出:夯实农村妇女的经济基础、加强农村妇女人才队伍培养、优化农村妇女政治参与环境、完善农村基层自治组织建设等建议。希望通过对农村妇女基层参政问题的研究,能够以小见大,为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治理,推动基层民主化建设,维护农村和谐稳定贡献微薄之力。

雷丹玉[4](2020)在《媒介使用对农村妇女政治参与的影响研究》文中认为大众传媒是个体政治社会化的重要途径。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大众传媒在介入农村居民日常生活的同时,也逐渐成为农村居民获得政治信息、了解政治文化、习得政治知识的重要工具。它不仅改变了农村居民的生活方式,而且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他们对政治的态度、情感,进而影响了他们的政治行为。媒介具有重要的政治沟通、政治社会化、政治参与和政治监督功能。随着现代化浪潮席卷农村,农村妇女的政治参与是否会受益于媒介使用?传统媒介使用和新媒介使用是否会对农村妇女的政治参与产生不同的影响?如果有影响,这一影响产生的作用机制又是怎样的?针对上述问题,本文以2013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为数据来源,聚焦农村妇女的政治参与,立足拉斯韦尔的5W模式和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设计本文的概念模型,并构建二值Logit模型进行回归分析,分别探究不同媒介使用对农村妇女政治参与的影响,利用Bootstrap中介效应检验方法探索媒介使用对农村妇女政治参与影响的作用机制也即多重中介机制。研究发现,(1)农村妇女的信息获取方式仍以传统媒介为主,尤其以电视为主。随着网络的普及,互联网成为仅次于电视的第二大使用媒介;(2)农村妇女的政治参与仍处于较低的水平。居住在农村、受教育程度较高、年龄较大群体的政治参与积极性更高;(3)传统媒介使用对农村妇女的政治参与有显着的正向作用,新媒介使用对农村妇女的政治参与有显着的负向作用;(4)传统媒介使用和新媒介使用均能够增强农村妇女的性别意识、提高农村妇女的政治认知水平、降低农村妇女的相对剥夺感,传统媒介使用能够增加农村妇女的政治关注,新媒介使用会降低农村妇女的政治关注;(5)性别意识对农村妇女的政治参与有显着的负向作用,较高的政治关注、较低的相对剥夺感都能促进农村妇女的政治参与;(6)性别意识、政治关注、相对剥夺感在传统媒介使用、新媒介使用和政治参与之间均存在显着的中介作用。其中,性别意识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传统媒介使用对农村妇女政治参与的正向影响,相对剥夺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新媒介使用对农村妇女政治参与的负向影响。这一研究结果意味着通过完善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增加农村妇女的媒介使用机会,并正确引导、充分发挥大众传媒的积极作用,能够改善农村妇女政治参与的现状。

罗柯梦[5](2020)在《新时代农村妇女参与乡村治理研究 ——基于成都市S村的实证调查》文中认为乡村振兴,治理有效是基础。农村妇女作为乡村社会的重要主体,是乡村振兴的享有者、受益者,更是推动者、建设者。党中央和全国妇联充分意识到了农村妇女在乡村治理中的重要价值,提出乡村振兴“巾帼行动”,号召广大妇女参与到乡村治理中,发挥农村妇女在农村产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乡风文明建设、社会秩序维护等方面的独特作用,为推动乡村社会发展贡献巾帼力量。因此,十分有必要对促进农村妇女参与乡村治理的路径进行研究,提高农村妇女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真正发挥农村妇女在乡村治理中的“半边天”作用。基于此,本文选择了成都市S村作为调研基地,对S村妇女参与乡村治理的现状进行了深入研究。S村历来就有农村妇女参与乡村治理的传统,该村针对村庄留守妇女较多,既主内又主外的现实情况,通过搭建完备的妇联班子,为妇女参与乡村治理提供组织引领;组建志愿服务队,为妇女参与乡村治理提供多种平台;开展各类文化活动,为妇女参与乡村治理提供活动载体。多效合一,充分调动了村庄妇女参与乡村治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发挥了妇女的治理示范、生产示范、文艺示范、卫生示范等功能,是农村妇女参与乡村治理的典型示范村。但S村妇女参与乡村治理中也存在一些不足,如:妇女参与程度不平衡、在村两委职务边缘化、政治性参与较少等,究其原因,主要有妇女综合素质欠佳、传统观念和社会偏见束缚、家庭内部分工模式化、参政保障机制不足等方面的原因。为进一步促进农村妇女参与乡村治理,本文将S村妇女参与乡村治理的成功经验和现有问题的改进措施结合,认为要提高妇女参与乡村治理的成效,就必须加强对妇女的教育培训,提升妇女的综合素质;在全社会构建先进的性别文化,营造妇女参与乡村治理的良好舆论氛围;多种渠道增加妇女收入,提高妇女的社会经济地位;同时,健全农村妇女参与乡村治理的保障机制,为妇女参与乡村治理提供政策支撑。

李秋蔚[6](2019)在《B市村委会选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是我国政治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政治建设部分中明确提出要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农村基层民主是我国民主法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完善和巩固农村民主制度有助于发扬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农村村民委员会选举是农村基层民主的直接体现,村民选举不仅有助于稳固农村政权,同时也有助于保障基层民主和推进依法治国。我国村民选举从上世纪八十年发端至今,已有三十多年历史。村民选举取得了重要成效,有力地促进了基层民主实施和村民政治参与热情。不过在发展的过程中,我国村民选举也存在着比较突出的问题,这些问题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产生了不良影响,严重制约着我国农村发展,这也直接影响到早日实现全面小康社会。B市积极落实国家相关政策,积极推动村委会选举。有关部门不断完善相关政策和制度,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政策和制度体系。B市村委会选举取得了重要成绩,有力推动地方经济发展。不过,B市村委会选举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部分村民选举意识薄弱、选举流程和选举机制尚存缺陷、村内宗族势力影响选举结果、优秀人才资源短缺等方面。导致存在上述问题的原因主要包括社会文化因素、经济因素、政治因素、制度法律因素。为更好完善B市村民选举,推动基层民主建设,当下应当提高村民思想意识、大力发展乡村经济、理顺相关行为体在选举中的关系、完善“一人兼”选举模式。

邓远禹[7](2019)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民参与村民自治的优化路径研究 ——基于广西B市G镇的调查》文中指出作为乡村治理体系核心内容的村民自治是我国民主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环节和重要制度保障。加快推进和完善村民自治制度,有利于乡村治理体系的科学构建,也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制度设计和民主参与上的支持。实施村民自治制度充分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体现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推动村民自治实践进一步深化,优化农民参与村民自治路径,是坚持“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关键一环,能助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将能为村民自治的发展、完善提供人才保障、物质基础和政治条件。因此,研究农民参与村民自治在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不足和优化路径,具有较强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本文在阐述乡村振兴背景下村民自治的价值和机遇、梳理村民自治特别是其农民参与的相关国内外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对广西B市G镇的调查,首先总结农民参与村民自治的现状,从参与广度、参与深度、参与形式三个方面归纳农民参与存在的不足。其次,根据有关理论,从参与意愿、参与能力、参与条件、参与制度、参与保障五个要件来分析农民参与村民自治存在不足的原因。最后从五个方面提出农民参与村民自治的优化路径,即:1.大力发展集体经济、提高农村人口民主政治意识以提高农民参与意愿;2.提升农村基础教育质量、加强农民的村民自治法制教育以增强农民参与能力;3.推动村民自治基本单元下移、保障流动农民参与村民自治权利、完善村干部激励机制以创造便利的参与条件;4.完善宪法、村委会组织法以及村民自治配套法律法规以健全参与的法律制度;5.健全“四个民主”落实保障机制、建立健全村民自治的救济体制以完善参与的保障机制。

张小宝[8](2019)在《中国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历史演进及推进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国男女平等基本国策是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的指导下,将男女平等与国家社会发展相结合,以国家最高政策的形式推动中国男女平等事业发展的一项具有长远性和根本性的总政策。二十多年来,男女平等基本国策从提出到确立,从一项政府承诺发展为一个不断完善并日益丰富的运行体系,在推动我国男女平等事业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全局战略高度,对如何进一步贯彻男女平等基本国策提出了新的观点和要求。因此,系统地梳理中国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历史进程,探索进一步推动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发展的策略,既是新时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完善落实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体制机制”的题中之义。所以,本研究对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研究,力争突破现有的研究局限,将历史与现实相结合、微观与宏观相结合,问题导向与策略建构相结合,从党和国家对男女平等认识的发展变化、妇女发展需求的变迁、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及其体系的生成与建构及对男女平等突出问题的解决等多个层面展开。全文共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梳理和归纳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男女平等观、毛泽东男女平等思想和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的男女平等观,从理论上廓清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中国共产党人对“妇女问题”的社会属性、妇女的社会地位和作用、妇女发展与社会发展关系的认识变迁,揭示这些思想理论的核心构成、阶段性特征和新发展,以阐明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理论基础。第二部分探讨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及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共产党推动中国男女平等的伟大实践,重点回顾各个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通过法律政策等方式推动男女平等与国家发展进步共赢的重要举措,揭示党运用法律政策推动男女平等的延续和发展。第三部分从国内妇女发展状况、国际社会推动妇女发展的潮流及中国共产党对男女平等认识的拓展三个层面分析男女平等基本国策提出的时代背景,梳理1995年前后到2012年间男女平等基本国策从提出到在国家政策、法律和党的执政纲领层面的确立,呈现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由一项国家承诺发展为一个内含组织机构、规划纲要、法律政策、监测评估在内的国策运行体系的过程,并以此期间中国妇女发展面临的重点难点问题为切入点,研究男女平等基本国策推进男女平等的重要作用。第四部分研究在新时代妇情新变化、中国共产党男女平等新思想及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共同作用下,男女平等基本国策运行体系在完善法律政策、健全相关机制、激发妇女主体潜力等方面的新发展,以及在此基础上,研究党和政府直面弱势妇女和农村妇女群体的生存和发展难题,推动新时代中国男女平等事业不断走向深入。第五部分研究新时代背景下男女平等基本国策进一步发展面临的挑战和问题,并从男女平等基本国策运行体系的内在局限及国策运行的外部环境来理解和认识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发展面临的问题;然后,立足新的历史起点,探讨如何在完善法律政策、健全配套措施、增强机构建设、优化国策实施的外部环境等方面推进男女平等基本国策进一步发展。总之,二十多年来,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不断发展呈现出中国共产党对男女平等认识的不断深化和拓展;呈现出中国共产党正视不同时期中国男女平等的现实情况和妇女发展的现实需求,推动妇女在政治、经济、教育等方面的发展取得突破性成就;呈现出中国共产党推动中国男女平等事业逐渐走向深入的历史图景。但是,面向新时代背景下“三个平等”的新观点给中国男女平等和妇女发展提出的更高要求,男女平等基本国策正面临着内在机制的不健全和外部环境的不完善的新挑战和新问题。对此,党和政府应该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男女平等基本国策,以更加科学化、现代化、系统化的方式推动妇女与经济社会同步发展、男女两性平等发展、妇女自身全面发展。

张世定[9](2019)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文化具有从细微处形塑人行为的规范力,其中所蕴含的思想观念、道德品质、价值取向深刻影响着人的日常生活。乡村文化源于乡村社会,历经持久的历史积淀,体现了乡村民众的精神面貌、价值理想与生活方式,尤其是在精神塑造、力量凝聚以及秩序安排方面具有基础性作用。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担负着先进文化引领与乡村文化发展的历史使命。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我国步入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新时期。在新的历史进程中,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文化建设理论为指导,中国共产党进行了富有成就的实践探索,为当下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中乡村文化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历史资源。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为了乡村全面发展与繁荣而做出的一项重要制度安排,由于文化所具有的铸魂特质与功用,决定了乡村文化是乡村振兴实现的关键与基础。在这一背景下,本文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为研究主题,必会在乡村文化建设价值认知的增强、乡村文化建设路径选择的丰富、乡村文化建设研究学术视界的拓展以及乡村文化建设研究历史深度的挖掘等方面产生积极的意义,从而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文化建设的理论发展、学术研究与现实需要。本文的研究内容,包括绪论与结束语在内,共七个部分。绪论部分,涵括了研究意义、学术回顾、研究重难点与研究方法以及创新之处与存在不足;第一章系统阐释了乡村文化的内涵、特征、价值以及乡村文化建设的意义,是全文的立论基础;第二章重点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的逻辑起点,从历史传统、理论依据与现实背景廓清了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的出场逻辑;第三章细致考察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的实践探索,从宏观与微观两个维度展示了这一时期我国乡村文化建设的具体实践,尤其是以L村为调研对象,具象呈现了微观镜像之中的乡村文化建设;第四章全面审视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的效果,在总结成就的基础上分析了面临的挑战及存在的深层原因,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的推进提供思考的维度;第五章构建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的推进图式,在基本内涵、方法创新、具体路径、经验借鉴以及保障体系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结束语部分,笔者立足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的历史逻辑,认为乡村文化之魂、乡村文化之体与乡村文化之基是新时代乡村振兴过程中乡村文化建设的核心之义。立足改革开放以来的宏大逻辑,构建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中乡村文化建设的整体化图式是本文研究的落脚点。笔者通过系统研究发现,由于乡村文化建设与乡村振兴间存在着紧密的逻辑耦合关系,新时代进行乡村文化建设就显得十分必要。具体来看,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乡村振兴中的文化建设,在主要内容上,要聚焦于乡村思想道德建设的深化、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乡村公共文化生活的丰富;在方法论上,从学科交叉的多维视界出发,需要汲取发展经济学、产业经济学、文化经济学理论资源进行乡村物质文化建设的方法创新,也要吸收公共管理学与法学理论资源进行乡村制度文化建设的方法创新,还要借鉴政治心理学、教育学以及文化人类学理论资源进行乡村精神文化建设的方法创新;在建设路径上,乡村主流价值建构、乡村文化自信增强、乡村公共文化建设、乡村非物质文化传承、乡村教育结构优化与乡村现代文化重塑等构成了基本谱系;在经验借鉴上,传统中国、近代中国以及国外乡村文化建设能够给我们提供经验借鉴;在保障体系上,明确乡村经济是乡村文化建设的物质基础、乡村政治是乡村文化建设的制度保障、乡村民众是乡村文化建设的社会条件,旨在通过调动乡村社会各要素来确保实践的顺利推进。此外,乡村文化建设推进的最关键之处在于“魂、体、基”的整体性构建,也就是乡村主流价值是文化之魂、乡村民众是文化之体、乡村优秀传统是文化之基。方法是认知事物的桥梁,也是抓住事物本质的基本途径。为了增强研究的科学性与合理性,本文在研究方法选择上,基于基础理论、历史逻辑与现实问题相融通,把历史思考与现实需求相结合,借用了相关学科的研究方法,希冀从整体上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进行系统研究。本文主要采取的研究方法有:历史文献法、比较研究法、调查研究法、文本分析法、学科交叉法,通过综合运用不同研究方法,廓清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的内在逻辑,为研究过程的严谨性、研究结论的科学性、研究指向的针对性提供了有效保障。关于本文的创新,笔者谋求在四个方面有所突破,即在研究视角上,借助长时段历史视野,对原有研究场域的拓展与研究视界的转换,打破了城市视角支配下所持有的乡村文化建设必须按照城市文化范本改造乡村文化的误区,从乡村社会内在逻辑来重建乡村文化秩序与乡村生活方式;在研究内容上,将宏大叙事与微观探查相结合,从理论创新、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等方面全方位研究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的历史逻辑,并以L村为对象进行了具象考查;在研究方法上,本文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方法为基础,吸收了历史文献法、比较研究法、调查研究法、学科交叉法等方法;在研究结论上,从乡村文化建设的方法论、主要内容、保障体系、经验借鉴等多方面着手,旨在构建起一个整体化图式,进而谋求乡村文化的“魂、体、基”建设。总之,学术研究的目的在于回应社会现实问题。当下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面临着诸多挑战,回顾历史、汲取经验、反思不足、服务当下,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的宏大历史为基础,为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实施与乡村问题的高效解决提供文化之维,这是本文研究的初心。

何阳[10](2019)在《农村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治理研究 ——以河南周山村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农村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治理是一种极富价值的探索,这种探索既为广大留守村民提供了切合需求的服务、参与公共事务的机会与平台,又帮助政府节省了动员村民参与以及村庄维稳工作的大量成本,为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提供了崭新的思路。目前,学术界关注的热点主要立足于解决“乡政村治”结构中存在的理论悖论与实践困境,集中体现在基层政府与乡村治理的研究、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与乡村治理的研究等。农村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治理的研究则关注较少,文献相对零散,且大多研究囿于乡村社会精英视角并呈现单一问题的分析,如分析乡贤理事会、老年协会与政府合作的运行模式等等。在其参与乡村治理产生的影响方面,学者更多关注的是农村社会组织提供乡村公共服务、维护村庄秩序以及发展乡村公共精神的作用,而对农村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影响所引起的乡村治理主体结构、治理方式、治理内容的变化研究甚少。本研究基于河南周山村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治理的实践,试图展示农村社会组织推动村庄实现自治的图景。因此,本研究以周山村社会组织为研究对象,运用参与式观察以及深度访谈和问卷调查等方法,对周山村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治理的过程进行分析,具体阐述以下三个问题:一是周山村社会组织的运行机制;二是周山村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治理的领域与方式;三是周山村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治理产生的影响效果。并在此基础上,归纳农村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治理的有益经验。周山村社会组织是由村民自愿成立,兼具经济功能、文化功能和社会功能的社会组织,呈现出组织成员主体意识强、公益性与互助性凸显、村民参与程度高、注重性别平等的特点,在农村社会组织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在自我管理与运行过程中,周山村社会组织采取“同心圆”式的组织结构实施管理,并以宣传、激励、说服和服务等动员方法动员村民参与,同时采用不同互动形式与社会多元主体进行互动,构建起政府、村两委、媒体、专家团队、其它组织等在内的社会支持网络,形成了较为完整且高效的内在运行机制。在参与乡村治理的过程中,周山村社会组织积极变革文化风俗,推进乡村性别平等,促进乡村德治;培育乡村行为规则,依法修订村规民约,促进乡村法治;激发乡村治理主体自觉,探索社会经济,促进乡村自治。实证分析其产生的影响发现,在治理主体结构方面,周山村治理主体的结构已由乡镇政府村两委村民,逐渐向乡镇政府村两委、农村社会组织村民转变;分配规则方面,集体资源分配制度与规则注重性别公正,已落实出嫁女群体的合法土地权益;治理方式方面,治理主体间更加强调民主协商、互助合作、共同参与。故此,基于周山村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治理的实践,本研究归纳出三条有益经验,一是性别平等视角应当纳入到乡村治理进程,二是采取民主协商促进民主与法治相统一,三是正视与发挥老人与妇女在乡村治理中的主体作用。

二、引导与规范:促进妇女参与村民自治的对策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引导与规范:促进妇女参与村民自治的对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乡村振兴视域下乡风文明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依据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之处与不足
        1.4.1 创新之处
        1.4.2 不足之处
第2章 乡村振兴视域下乡风文明建设概述
    2.1 乡村振兴战略概述
        2.1.1 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依据
        2.1.2 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要求
        2.1.3 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意义
    2.2 乡风文明建设概述
        2.2.1 文化与文明的阐述
        2.2.2 乡风文明概念辨析
        2.2.3 乡风文明建设阐释
    2.3 乡村振兴战略与乡风文明建设的内在逻辑
        2.3.1 乡风文明建设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内在要求
        2.3.2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使乡风文明建设向深层发展
        2.3.3 乡村振兴战略与乡风文明建设存在高度一致性
第3章 乡村振兴视域下乡风文明建设的思想资源
    3.1 经典马克思主义相关思想
        3.1.1 文明进步的基础是人的自由自觉活动
        3.1.2 实现城乡融合是乡村发展的必由之路
        3.1.3 建设社会主义需要重视乡村文化建设
    3.2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相关思想
        3.2.1 农业农村现代化是攸关国计民生根本性问题
        3.2.2 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应有之义
        3.2.3 净化社会风气是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与目标
    3.3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相关思想
        3.3.1 以农为本思想
        3.3.2 道德教化思想
        3.3.3 “和合”思想
        3.3.4 乡村运动思想
        3.3.5 乡村改造思想
    3.4 发达国家乡风文明建设思想
        3.4.1 挖掘乡村多元价值思想
        3.4.2 重塑乡村伦理精神思想
        3.4.3 提升乡村生活风貌思想
第4章 乡村振兴视域下乡风文明建设的基本属性
    4.1 乡村振兴视域下乡风文明建设的基本原则
        4.1.1 坚定社会主义方向
        4.1.2 切实立足乡村文明
        4.1.3 坚持农民主体地位
        4.1.4 坚持整体协调发展
    4.2 乡村振兴视域下乡风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
        4.2.1 加强乡村思想道德建设
        4.2.2 弘扬乡村优秀传统文化
        4.2.3 加强乡村公共文化建设
        4.2.4 开展乡村移风易俗行动
        4.2.5 着力消除乡村精神贫困
    4.3 乡村振兴视域下乡风文明建设的现实功能
        4.3.1 促进乡村特色优势产业发展
        4.3.2 带动乡村人居环境整体优化
        4.3.3 繁荣与发展新时代乡村文化
        4.3.4 推动乡村社会和谐有序发展
        4.3.5 不断提升乡村社会文明水平
第5章 中国乡风文明建设的历史考量
    5.1 中国乡风文明建设的历史进程
        5.1.1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根据地的乡风文明建设
        5.1.2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乡风文明建设
        5.1.3 改革开放以来到新时代的乡风文明建设
        5.1.4 新时代以来的乡风文明建设
    5.2 中国乡风文明建设的主要特色
        5.2.1 鲜明的政治性与人民性
        5.2.2 内容形式的继承发展性
        5.2.3 突出实践的社会现实性
    5.3 中国乡风文明建设的经验启示
        5.3.1 要强化党对乡风文明建设的责任意识
        5.3.2 要充分尊重农民意愿以激发内生动力
        5.3.3 使乡风文明建设与乡村经济协同发展
        5.3.4 要重视教育卫生工作的移风易俗作用
        5.3.5 以充足的历史耐心推进乡风文明建设
第6章 乡村振兴视域下乡风文明建设的现实境遇
    6.1 乡村振兴视域下乡风文明建设的现实机遇
        6.1.1 乡村新型社会组织多样发展
        6.1.2 乡村产业结构不断深入发展
        6.1.3 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渐趋完善
        6.1.4 乡村社会主流思想健康向上
        6.1.5 农民科学素质培育不断加强
    6.2 乡村振兴视域下乡风文明建设的现实挑战
        6.2.1 乡村党组织组织力不强
        6.2.2 乡村集体经济收入不佳
        6.2.3 乡村文化出现衰落痕迹
        6.2.4 乡村不良社会风气滋长
        6.2.5 农民主体意识相对薄弱
    6.3 制约乡村振兴视域下乡风文明建设的因素
        6.3.1 乡村党组织建设不完善
        6.3.2 乡村集体经济发展式微
        6.3.3 乡村文化传承发展受阻
        6.3.4 乡村文化生态发展失衡
        6.3.5 乡村教育发展相对落后
第7章 乡村振兴视域下乡风文明建设的路径选择
    7.1 筑牢乡风文明建设的组织保障
        7.1.1 突出乡村党组织的政治功能
        7.1.2 发挥乡村党组织的模范作用
        7.1.3 密切乡村党组织的群众联系
    7.2 夯实乡风文明建设的经济基础
        7.2.1 走出乡村集体经济认知误区
        7.2.2 不断深化乡村集体产权改革
        7.2.3 探索集体经济发展有效途径
    7.3 打牢乡风文明建设的文化根基
        7.3.1 以新发展理念引领乡村文化
        7.3.2 提升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效能
        7.3.3 传承发展提升优秀农耕文化
    7.4 培植乡风文明建设的社会土壤
        7.4.1 发挥乡村人居环境整治伦理价值
        7.4.2 盘活乡村内生治理机制自治功能
        7.4.3 因地制宜推进乡村移风易俗实践
    7.5 增强乡风文明建设的农民力量
        7.5.1 不断提高乡村义务教育质量
        7.5.2 优化提升乡村职业技能培训
        7.5.3 转变乡村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的攻读成果
后记

(2)村民微信群中村民村务管理参与意向的影响因素研究 ——以河北省C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村民村务管理参与研究现状
        1.2.2 村民微信群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的方法与研究框架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框架
第二章 理论基础
    2.1 关键概念界定
        2.1.1 村民
        2.1.2 村务管理
        2.1.3 村民微信群
    2.2 理论基础
        2.2.1 计划行为理论
        2.2.2 技术接受模型理论
        2.2.3 “使用与满足”理论
第三章 问卷设计与调查实施
    3.1 变量构建和问卷设计
        3.1.1 定义变量
        3.1.2 预调查问卷设计
    3.2 调查问卷编制
        3.2.1 预调查问卷编制
        3.2.2 调查过程和方法
第四章 预调查结果分析与理论模型初构
    4.1 预调查结果分析
        4.1.1 预调查问卷的探索性因子分析
        4.1.2 预调查问卷的信度分析
    4.2 研究假设与理论模型初构
        4.2.1 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研究假设
        4.2.2 基于技术接受模型理论的研究假设
        4.2.3 基于“使用与满足”理论的研究假设
        4.2.4 模型初构
第五章 村民微信群中村民参与村务管理的现状分析
    5.1 .正式调查与问卷评测
        5.1.1 正式调查的方法与实施
        5.1.2 调查问卷测评
    5.2 样本结果分析
        5.2.1 性别维度:样本的男女比例较为均衡
        5.2.2 年龄维度:基本符合我国农村现状
        5.2.3 学历维度:村民的学历多处于中等水平
        5.2.4 社会身份维度:样本中村民以普通村民为主
        5.2.5 政治面貌维度:样本中的村民以群众为主
        5.2.6 婚姻状况维度:样本中的村民多为已婚
        5.2.7 家庭收入维度:样本的家庭年收入位置呈“凸”字型分布
        5.2.8 入群时间维度:多半村民入群时间超过一年
        5.2.9 群消息关注频率维度:多数村民较为关注村民微信群群消息
第六章 村民微信群中村民村务管理参与意向的影响因素分析
    6.1 群体特征对村民在村民微信群村务管理参与意向的影响分析
    6.2 性别、年龄和学历的影响分析
    6.3 社会身份和政治面貌的影响分析
    6.4 婚姻状况和家庭收入状况的影响分析
    6.5 入群时间和群消息关注频率的影响分析
    6.6 其他变量的影响分析
第七章 提升村民微信群中村民村务管理参与意向的相关启示
    7.1 双向齐动,探索线上村务管理实践方式
    7.2 积极回应,增强线上村务管理的获得感
    7.3 以点带面,提高线上村务管理参与可能
    7.4 内外兼备,强化线上村务管理动力支撑
第八章 结语
    8.1 研究不足
        8.1.1 研究样本有限
        8.1.2 影响变量设置相对单一
        8.1.3 研究方法的不足
    8.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附录 A
附录 B
附录 C

(3)村民自治中农村妇女政治参与问题研究 ——以深泽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综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4 创新点
2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农村妇女
        2.1.2 政治参与
        2.1.3 村民自治
        2.1.4 农村妇女的政治参与
    2.2 理论基础
        2.2.1 政治参与理论
        2.2.2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3 深泽县农村妇女政治参与情况
    3.1 研究区域选取
        3.1.1 深泽县概况
        3.1.2 调研村庄选取
    3.2 调研样本的基本情况
        3.2.1 调研样本家庭情况
        3.2.2 调研样本个人情况
    3.3 村民自治中农村妇女的政治参与情况
        3.3.1 农村妇女参与民主选举
        3.3.2 农村妇女参与民主决策
        3.3.3 农村妇女参与民主管理
        3.3.4 农村妇女参与民主监督
4 深泽县农村妇女政治参与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4.1 深泽县农村妇女政治参与存在的问题
        4.1.1 政治参与意愿不足
        4.1.2 政治参与能力弱化
        4.1.3 政治参与水平较低
        4.1.4 政治参与效能薄弱
    4.2 深泽县农村妇女政治参与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4.2.1 农村妇女的经济基础较为薄弱
        4.2.2 农村妇女的文化知识水平偏低
        4.2.3 政治参与的客观环境有待完善
        4.2.4 基层自治组织建设还不够健全
5 推动村民自治中农村妇女政治参与的对策建议
    5.1 夯实农村妇女参政的经济基础,提高农村妇女的参与意愿
        5.1.1 加强农村妇女就业技能培训,增加就业机会
        5.1.2 积极发展乡村经济,扩宽农村妇女就业渠道
        5.1.3 加强政策扶持,鼓励农村妇女自主创业就业
    5.2 加强农村妇女的人才队伍培养,提高农村妇女的参与能力
        5.2.1 提高农村妇女的文化水平
        5.2.2 提升农村妇女的政治素养
        5.2.3 加强农村妇女的人才储备
    5.3 优化政治参与的客观环境,提升农村妇女的政治参与水平
        5.3.1 细化相关法律条例,明确妇女参与比例
        5.3.2 充分发挥新兴媒体的正面宣传导向作用
        5.3.3 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引领和谐村风
    5.4 完善农村基层自治组织建设,提高农村妇女政治参与效能
        5.4.1 推进村务管理网络化建设
        5.4.2 加强对村干部的履职教育
        5.4.3 充分发挥妇联的纽带作用
6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深泽县农村妇女政治参与情况问卷调查
附录B 访谈提纲
作者简历
致谢

(4)媒介使用对农村妇女政治参与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
        1.2.3 研究思路
第二章 理论基础及文献综述
    2.1 核心概念界定
        2.1.1 媒介使用
        2.1.2 政治参与和农民政治参与
        2.1.3 农村妇女政治参与
    2.2 理论基础
        2.2.1 拉斯韦尔的5W模式
        2.2.2 社会学习理论
        2.2.3 媒介的政治功能
    2.3 文献综述
        2.3.1 农村妇女政治参与的研究综述
        2.3.2 农民媒介使用的研究综述
        2.3.3 媒介使用与政治参与的研究综述
        2.3.4 媒介使用影响政治参与的路径分析
        2.3.5 研究述评
第三章 研究设计
    3.1 研究假设的提出
        3.1.1 媒介使用与政治参与
        3.1.2 媒介使用影响政治参与的中介机制
    3.2 数据来源与样本说明
    3.3 变量选取与操作化
        3.3.1 因变量
        3.3.2 自变量
        3.3.3 中介变量
        3.3.4 控制变量
第四章 实证分析与假设检验
    4.1 信效度检验
        4.1.1 信度检验
        4.1.2 效度检验
    4.2 变量的描述性分析与相关性分析
        4.2.1 变量的描述性分析
        4.2.2 变量的相关性分析
    4.3 假设检验
        4.3.1 媒介使用与农村妇女政治参与
        4.3.2 多重中介效应检验
        4.3.3 研究结果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5.1 结论
    5.2 讨论
    5.3 实践启示
    5.4 存在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5)新时代农村妇女参与乡村治理研究 ——基于成都市S村的实证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综述
        (二)国内研究综述
        (三)国内外研究述评
    三、研究内容与研究重难点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重难点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五、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
        (一)研究的创新点
        (二)研究不足
第二章 新时代农村妇女参与乡村治理的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一、概念界定
        (一)农村妇女
        (二)乡村治理
        (三)农村妇女参与乡村治理
    二、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妇女观
        (二)社会性别理论
        (三)参与式民主理论
    三、新时代农村妇女参与乡村治理的必要性
        (一)乡村社会全面振兴的现实需求
        (二)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客观需要
        (三)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必然要求
        (四)农村妇女个人发展的有效途径
第三章 S村妇女参与乡村治理的基本实践及成功经验
    一、调研对象和调研过程
        (一)调研对象
        (二)调研过程
    二、S村妇女参与乡村治理的实践形式
        (一)妇联会:农村妇女参与乡村治理的组织引领
        (二)志愿服务队:农村妇女参与乡村治理的重要平台
        (三)最美家庭:农村妇女参与乡村治理的活动载体
    三、S村妇女参与乡村治理的主要成效
        (一)妇女通过参与村务管理促进了乡村民主
        (二)妇女通过参与经济建设助推了乡村发展
        (三)妇女通过参与文明建设打造了乡村新风
        (四)妇女通过参与环境整治创建了乡村新居
        (五)妇女通过参与秩序维护保障了乡村和谐
    四、S村妇女参与乡村治理的成功经验
        (一)以家园建设为突破口,找到妇女参与乡村治理的切入点
        (二)打造农产品特色园区,提高农村妇女的社会经济地位
        (三)做好乡村组织建设,搭建农村妇女参与乡村治理的多种平台
        (四)多举并措,激发了农村妇女的乡村治理主体意识
第四章 S村妇女参与乡村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S村妇女参与乡村治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参与程度不平衡
        (二)在村职务边缘化
        (三)政治性参与不足
    二、S村妇女参与乡村治理问题的基本成因
        (一)制度因素:农村妇女参与乡村治理保障机制的滞后
        (二)社会因素:传统观念和社会偏见的影响
        (三)家庭因素:家庭内部分工模式化
        (四)个人因素:农村妇女综合素质的限制
第五章 新时代促进农村妇女参与乡村治理的路径选择
    一、健全制度机制,保障妇女参与权益
        (一)健全政策法规,构建权益保障体系
        (二)党建带动妇建,强化妇联组织引领
        (三)构建激励机制,激发妇女内生动力
    二、优化性别文化,营造良好社会舆论氛围
        (一)加强宣传教育,构建正确的社会性别意识
        (二)媒体正面导向,打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
    三、增加妇女收入,提高农村妇女社会经济地位
        (一)农业规模化经营,增加妇女农业收入
        (二)引进流转企业,实现妇女家门口就业
        (三)鼓励妇女创业,增加妇女经济收入
    四、加强教育培训,提升农村妇女综合素质
        (一)加强妇女继续教育,提升农村妇女文化水平
        (二)重视思想政治教育,提升农村妇女政治素养
        (三)教育与实践相结合,激发农村妇女主体意识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A 访谈提纲
致谢
在校期间的科研情况

(6)B市村委会选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本文创新之处
第2章 我国村委会选举制度概述
    2.1 村委会选举的内涵与基本原则
        2.1.1 村委会选举的内涵
        2.1.2 村委会选举基本原则
    2.2 村委会选举制度发展及特点
        2.2.1 村委会选举制度发展
        2.2.2 村委会选举制度特点
    2.3 完善村委会选举的意义
        2.3.1 有助于促进村民自治进程
        2.3.2 有助于促进社会稳定和农村建设
        2.3.3 有助于巩固党在基层执政地位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B市村委会选举现状
    3.1 B市村委会选举的实践
    3.2 B市村委会选举存在的问题
        3.2.1 部分村民参与选举意识薄弱
        3.2.2 选举流程和选举机制尚存缺陷
        3.2.3 村内宗族势力影响选举结果
        3.2.4 选举违法现象突出
        3.2.5 优秀人才资源短缺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B市村委会选举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4.1 社会文化因素
        4.1.1 受教育程度低致使民主意识薄弱
        4.1.2 封建思想影响村民选举结果
    4.2 经济因素
        4.2.1 农村经济发展落后制约村民选举积极性
        4.2.2 追逐经济利益造成贿选问题严重
    4.3 政治因素
        4.3.1 乡镇政府过度介入村民选举
        4.3.2 “一刀切”推行“一人兼”增加管理难度
    4.4 法律制度因素
        4.4.1 法律漏洞导致选举流程不规范
        4.4.2 户籍制度束缚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完善B市村民选举问题的对策
    5.1 提高村民政治意识
        5.1.1 培育村民选举参与意识
        5.1.2 提高村干部责任意识
    5.2 大力发展乡村经济
        5.2.1 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5.2.2 完善村民选举奖励机制
    5.3 营造公平公正的选举环境
        5.3.1 理顺相关行为体在选举中的关系
        5.3.2 完善“一人兼”模式,推进基层民主建设
    5.4 完善村级选举法律制度
        5.4.1 规范民主选举的程序和方法
        5.4.2 完善村民选举相关法律法规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7)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民参与村民自治的优化路径研究 ——基于广西B市G镇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之处与不足
        1.4.1 创新之处
        1.4.2 不足之处
第二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乡村振兴
        2.1.2 村民自治
        2.1.3 农民参与
    2.2 理论基础
        2.2.1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民主自治思想
        2.2.2 共同体理论
        2.2.3 参与民主理论
第三章 农民参与村民自治的现状——基于G镇的调查
    3.1 G镇基本情况
    3.2 G镇农民参与村民自治的现状
        3.2.1 村委会在农民参与村民自治中处于中心地位
        3.2.2 农民参与村民自治以老人为主
        3.2.3 农民参与村民自治实践偏重于民主选举
        3.2.4 农民参与所在自然村内公共事务相对积极
第四章 G镇农民参与村民自治存在的不足及原因分析
    4.1 G镇农民参与村民自治存在的不足
        4.1.1 参与广度:农民参与率低、参与范围较窄
        4.1.2 参与深度:“四个民主”出现空转趋势
        4.1.3 参与形式:过度依赖村委会,村委会行政化
    4.2 G镇农民参与村民自治存在不足的原因分析
        4.2.1 参与意愿不强
        4.2.2 参与能力不足
        4.2.3 参与条件不便
        4.2.4 参与制度不健全
        4.2.5 参与保障不到位
第五章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民参与村民自治的优化路径
    5.1 提高农民参与意愿
        5.1.1 大力发展集体经济
        5.1.2 提高农村人口的民主政治意识
    5.2 增强农民参与能力
        5.2.1 提升农村的基础教育质量
        5.2.2 加强农民的法制教育
    5.3 创造便利的参与条件
        5.3.1 推动村民自治基本单元和资源的下移
        5.3.2 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及保障流动农民的村民自治权利
        5.3.3 完善村干部的经济待遇保障和激励机制
    5.4 健全参与的法律制度
        5.4.1 修订完善宪法和村委会组织法
        5.4.2 制订完善村民自治配套法律法规
    5.5 完善参与的保障机制
        5.5.1 健全“四个民主”落实的保障机制
        5.5.2 建立健全村民自治的救济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8)中国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历史演进及推进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一、选题缘起
    二、研究现状和目标
        (一)国内关于男女平等的研究
        (二)国内关于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研究
        (三)国外相关研究
        (四)文献述评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五、研究创新点与不足
        (一)主要创新点
        (二)研究不足
第一章 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男女平等观
        (一)私有制是男女不平等的根源
        (二)无产阶级解放道路是妇女解放的根本道路
        (三)妇女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伟大作用
    二、毛泽东男女平等思想
        (一)“四权”是中国妇女受压迫的社会总根源
        (二)在革命斗争中求解放,在参与生产中求平等
        (三)劳动妇女是争取男女平等的主体力量
    三、改革开放以来中共领导人的男女平等观
        (一)邓小平男女平等观
        (二)江泽民男女平等观
        (三)胡锦涛男女平等观
        (四)习近平男女平等观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孕育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推进男女平等的初步探索
        (一)动员妇女参政议政,争取男女政治权利平等
        (二)打破封建土地制度,争取男女经济权利平等
        (三)实行婚姻制度改革,争取妇女婚姻自由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推进男女平等的全面探索
        (一)男女平等成为国家宪法的基本原则
        (二)颁布《婚姻法》构建新型婚姻家庭关系
        (三)保障妇女参加普选和民主建政
        (四)强调同工同酬与保护妇女劳动权益
    三、改革开放初期党推进男女平等的全新探索
        (一)修改《婚姻法》,应对新时期婚姻新问题
        (二)直面妇女参政低谷,切实维护妇女参政权利
        (三)促进妇女公平就业,深化妇女劳动权益保障
        (四)出台《妇女权益保障法》,推动妇女权益保障法制化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确立及逐步完善
    一、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提出和确立
        (一)男女平等基本国策提出的时代背景
        (二)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提出
        (三)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确立
    二、男女平等基本国策运行体系的建构
        (一)明确贯彻落实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组织体系
        (二)制定贯彻落实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纲要规划体系
        (三)构筑保障男女平等基本国策执行的法律政策体系
        (四)建立科学推进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监测评估体系
    三、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对妇女发展的初步推进
        (一)多措并举保障妇女就业创业
        (二)齐抓共管积极推动妇女参政
        (三)多部门联合共促妇女成长成才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新时代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发展
    一、新时代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发展的新机遇
        (一)新时代妇女发展的新样态
        (二)习近平男女平等的新思想
        (三)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新要求
    二、新时代男女平等基本国策运行体系的新进展
        (一)保障妇女权益的法律政策体系的突破性成果
        (二)妇女发展纲要规划凸显妇女的主体地位
        (三)法律政策性别平等评估机制的探索和建立
    三、新时代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对妇女发展问题的新突破
        (一)农村妇女土地权益得到有力保障
        (二)助力贫困妇女共享社会发展成果
        (三)促进农村妇女平等参与村民自治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新时代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发展面临的挑战及对策
    一、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发展面临的现实问题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背景下妇女发展问题凸显
        (二)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法律政策体系有待完善
        (三)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执行力度亟需加强
    二、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发展受阻的原因分析
        (一)地方政府对男女平等的重视程度有限
        (二)相关机构的权威性与协调性不足
        (三)性别平等文化环境尚未形成
    三、推动男女平等基本国策未来发展的着力点
        (一)完善贯彻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法律政策
        (二)健全贯彻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配套措施
        (三)增强贯彻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机构建设
        (四)营造贯彻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文化环境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9)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意义
    二、关于国内外已有研究成果的学术回顾
        (一)国内关于改革开放以来乡村文化建设的研究状况
        (二)国外关于改革开放以来乡村文化建设的研究状况
    三、研究重点、难点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重点
        (二)研究难点
        (三)研究方法
    四、创新之处与存在不足
        (一)创新之处
        (二)存在不足
第一章 乡村文化与乡村文化建设
    第一节 乡村文化的内涵与特征
        一、乡村文化的内涵
        二、乡村文化的特征
    第二节 乡村文化的价值与乡村文化建设的意义
        一、乡村文化的价值
        二、乡村文化建设的意义
        三、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的必然性
第二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的逻辑起点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的历史传统
        一、瑞金时期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的开启
        二、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的发展
        三、新中国初期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的定位
        四、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的深化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的理论依据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文化建设理论的思想基础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文化建设理论的逻辑体系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文化建设理论的科学品质
    第三节 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的现实背景
        一、乡村经济基础的优化
        二、乡村基层政治的发展
        三、乡村思想文化的多元
第三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的实践探索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的实践进程
        一、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的顶层设计
        二、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的发展阶段
        三、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的基本路径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的微观镜像——历时性视角下的L村
        一、改革开放后到党的十六大的文化建设(1978-2002)
        二、新世纪初期的文化建设(2002-2012)
        三、新时代的文化建设(2012 年至今)
第四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的效果审视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取得的主要成就
        一、农民思想道德水平不断提高
        二、农民科学文化素质逐步增强
        三、公共文化治理体系初步构建
        四、乡村文化制度建设日渐完善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面临的挑战
        一、乡村文化城市化倾向明显
        二、乡村公共文化发展不充分
        三、多元价值取向普遍存在
    第三节 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面临挑战的原因分析
        一、乡村经济社会变迁的影响
        二、基层政府选择性治理的影响
        三、文化全球化的影响
第五章 新时代乡村振兴中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的推进图式
    第一节 新时代乡村振兴中乡村文化建设的基本内涵
        一、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的基本特点
        二、乡村文化建设与乡村振兴的逻辑耦合
        三、乡村振兴中乡村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第二节 新时代乡村振兴中乡村文化建设的方法论
        一、乡村物质文化建设的方法创新
        二、乡村制度文化建设的方法创新
        三、乡村精神文化建设的方法创新
    第三节 新时代乡村振兴中乡村文化建设的具体路径
        一、建构乡村主流价值,培育乡村核心价值观
        二、建立乡村文化自信,增强乡村文化认同
        三、发展乡村公共文化,丰富民众文化选择
        四、传承乡村非物质文化,留存优秀文化基因
        五、优化乡村教育结构,营造乡村文化发展氛围
        六、重塑乡村现代文化,彰显乡村文化时代魅力
    第四节 新时代乡村振兴中乡村文化建设的经验借鉴
        一、传统中国乡村文化建设的经验启示
        二、近代中国乡村文化建设的经验启示
        三、国外乡村文化建设的经验启示
    第五节 新时代乡村振兴中乡村文化建设的保障体系
        一、发展乡村经济,夯实乡村文化建设的物质基础
        二、增强政治引领,明晰乡村文化建设的前进方向
        三、重视乡村民众,激活乡村文化建设的主体力量
结束语: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的一个整体性框架
参考文献
附录 :L村文化建设情况调查问卷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10)农村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治理研究 ——以河南周山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概念界定
        (一)村民自治与乡村治理
        (二)社会组织与农村社会组织
    三、相关研究综述
        (一)国内关于农村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治理的研究
        (二)国外关于农村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治理的研究
    四、理论基础
        (一)社会互动理论
        (二)社会性别理论
        (三)人的主体性理论
    五、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及可能的创新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创新之处与不足
第一章 当前农村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治理的现实情境
    第一节 当前农村社会组织的发展状况与特征
        一、当前农村社会组织的发展状况
        二、当前农村社会组织的发展特征
    第二节 当前农村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治理的现实基础
        一、乡村社会发展呈现新特征
        二、政府职能转变提供制度与行动支持
    第三节 乡村治理视角下农村社会组织发展的困境
        一、运行低效:村民参与程度低
        二、依附性强:依赖政府与村庄能人
        三、意识淡薄:性别平等意识相对缺失
        四、定位模糊:公益性与互助性不明
    小结
第二章 周山村社会组织概况及特点
    第一节 周山村及其社会组织概况
        一、周山村的基本情况
        二、周山村社会组织概况
    第二节 周山村社会组织的特点
        一、组织成员主体意识强
        二、公益性与互助性凸显
        三、村民参与程度高
        四、性别平等观念注入
    第三节 周山村社会组织生长的动力
        一、周山村社会组织发展的内在动力
        二、周山村社会组织发展的外部推力
    小结
第三章 周山村社会组织的运行机制
    第一节 周山村社会组织的组织结构
        一、有机性组织结构的内涵
        二、“同心圆”式组织结构
        三、“同心圆”式组织结构的特征
    第二节 周山村社会组织的社会动员
        一、周山村社会组织骨干:社会动员的主导力量
        二、周山村社会组织的社会动员策略
        三、周山村妇女:社会动员不可或缺的群体
    第三节 周山村社会组织的社会互动
        一、周山村社会组织与社会互动
        二、周山村社会组织与内外主体的互动
        三、周山村妇女的发展与社会互动
    小结
第四章 周山村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治理的主要领域
    第一节 推进性别平等
        一、性别平等的风俗变革
        二、形式多样的社区教育
    第二节 修订村规民约
        一、参与修订村规民约的过程及方式
        二、促进村规民约的深化与完善
        三、推动村规民约的全面落实
    第三节 探索社会经济
        一、社会经济的内涵及特征
        二、周山村社会经济的发展理念
        三、周山村社会经济的运行模式
    小结
第五章 周山村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治理的影响分析
    第一节 周山村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治理的政治影响
        一、拓宽民主政治的参与途径
        二、提升村民的政治效能感
        三、优化乡村治理主体结构
    第二节 周山村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治理的经济影响
        一、丰富乡村经济的发展理念
        二、促进乡村集体资源公正分配
    第三节 周山村社会组织对乡村治理的文化影响
        一、推进乡村性别文化的重构
        二、培育乡村集体意识与公共精神
    第四节 周山村社会组织对乡村治理的社会影响
        一、维护乡村社会秩序
        二、丰富乡村社会公共服务
    小结
结语
    一、本研究的结论
        (一)农村社会组织在一定程度上已具备参与乡村治理的能力
        (二)农村社会组织参与并完善着乡村治理主体的格局
    二、本研究的启示
        (一)正视老人、妇女在乡村治理中的主体作用
        (二)性别平等视角应当纳入乡村治理进程
        (三)民主协商促进民主与法治相统一
    三、可能的拓展研究
        (一)对农村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治理的制度机制创新研究
        (二)对农村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治理的规范性研究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周山村社会组织成员及部分村民调查问卷
    附录2:周山村社会组织部分采访提纲
致谢

四、引导与规范:促进妇女参与村民自治的对策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乡村振兴视域下乡风文明建设研究[D]. 刘欢. 吉林大学, 2021(01)
  • [2]村民微信群中村民村务管理参与意向的影响因素研究 ——以河北省C县为例[D]. 贾静杰.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2021(12)
  • [3]村民自治中农村妇女政治参与问题研究 ——以深泽县为例[D]. 王耀辉. 河北农业大学, 2021(05)
  • [4]媒介使用对农村妇女政治参与的影响研究[D]. 雷丹玉. 兰州大学, 2020(01)
  • [5]新时代农村妇女参与乡村治理研究 ——基于成都市S村的实证调查[D]. 罗柯梦. 西华师范大学, 2020(01)
  • [6]B市村委会选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 李秋蔚. 燕山大学, 2019(06)
  • [7]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民参与村民自治的优化路径研究 ——基于广西B市G镇的调查[D]. 邓远禹. 广西大学, 2019(06)
  • [8]中国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历史演进及推进策略研究[D]. 张小宝. 东北师范大学, 2019(04)
  • [9]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研究[D]. 张世定. 兰州大学, 2019(02)
  • [10]农村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治理研究 ——以河南周山村为例[D]. 何阳. 中共中央党校, 2019(01)

标签:;  ;  ;  ;  ;  

引导与规范:促进妇女参与村民自治的对策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