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壁沉箱技术在红河特大桥中的应用

薄壁沉箱技术在红河特大桥中的应用

一、薄壁沉井技术在洪河特大桥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张猛[1](2018)在《桥墩基础沉井施工方案设计及验算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在桥墩基础施工过程中,目前多采用沉井施工,沉井施工对于桥墩基础的施工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沉井的力学性能是否满足要求是至关重要的,本论述以某特大桥桥墩基础施工为例,对沉井施工进行了设计并对其力学性能进行了验算。验算的内容主要包括沉井下沉验算、井壁竖向挠曲强度验算、沉井下沉稳定性验算和钢筋验算等内容,验算确保沉井的力学性能满足规范要求,验算成果对桥梁桥墩基础施工,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李仁民,杨文俊[2](2010)在《深基坑浅嵌固钢板桩在红砂岩地质中的设计与应用》文中认为太中银芦河特大桥桥墩围堰深基坑挖深11.4 m,采用12 m长拉森钢板桩作为基坑临时支护和止水帷幕,嵌入红砂岩0.6 m,嵌入比仅0.05,远小于常规的0.3~1.0,详细的计算分析表明该支护结构内力、变形和整体稳定性均满足规范要求。常规振动沉桩法无法将钢板桩打入高强度的红砂岩中,经过现场试验和探索,采用高压注水振动沉桩法解决了钢板桩无法打入红砂岩中的难题,并详细介绍了高压注水振动沉桩法的设计要点和施工工艺,对工程地质条件类似的钢板桩基坑围护施工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王斯伟[3](2009)在《桥梁深水基础钢管围堰设计分析》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在大江大河上兴建特大型桥梁工程,以及在沿海地区修建跨海大桥工程越来越多。近些年来,采用单壁或者双壁钢板围堰作为桥梁深水基础承台施工的临时挡水结构应用得最为广泛,并积累了丰富的设计施工经验。而作为钢围堰的一种,钢管围堰具有轻质高强、可重复利用和施工相对容易等方面的优势,使其逐渐受到关注。对钢管围堰设计理论的分析对于我国桥梁深水基础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经济和社会意义。本文针对鄂东长江大桥主5#墩钢围堰的结构设计和施工,以ANSYS11.0有限元分析软件为工具,进行了系统的结构分析和计算。主要内容包括:围堰侧板提升及下放工况计算围堰提升系统;浇注封底混凝土阶段计算围堰底板;底板封底混凝土的整体抗浮稳定性、强度计算;有底围堰抽水阶段围堰及内支撑计算;根据施工要求和结构特点,计算提升支架斜撑与护筒焊接处局部应力。通过与传统的桥梁深水基础围堰进行对比,以及ANSYS、MIDAS两种有限元分析结果的对比分析,得出钢管围堰的优势和不足之处。研究结果表明,钢管围堰应用于桥梁深水基础是成功的,结构强度和稳定性能够满足实际工程的要求。本文仅是利用有限元分析的理论,对桥梁深水基础钢管围堰的结构设计进行了相对系统的研究。而对于形式多样的大型复杂桥梁深水基础,气象水文地质等方面的影响因素众多,为了能准确可靠地反映各方面的性能和指标,需要对更多的实际工程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以使得钢管围堰这种结构形式得到更多更好的应用。

吴飞进[4](2008)在《桩支承式沉井基础在坝工中的应用》文中指出沉井是修建深基础和地下深构筑物的主要基础类型,广泛地应用于工程实践,如桥梁、水闸、港口等工程中用于基础工程,市政工程中给、排水泵房,地下电厂,矿用竖井等。近年来也成为工业建筑物尤其是软土地下建筑物的主要基础类型。桩支承式沉井有效地预防了在软土地基中极易产生超沉、偏倾等施工难题,在工程实践中收到了较为满意的效果。本文结合洪石岩水库大坝基础的设计与施工,介绍了桩支承式沉井在水工结构工程中的运用。由于洪石岩电站拦河坝坝基地质条件复杂,腐植质含量较多,层厚较厚,本文对洪石岩电站坝基处理方案进行了研究,采用多种计算方法对桩支承式沉井基础进行受力稳定计算,特别是通过有限元分析计算,较为合理的解决了复杂结构的位移计算问题。通过全面分析,对桩支承式沉井坝基方案的安全合理性作出了评价。

汪海滨[5](2006)在《悬索桥隧道式复合锚碇系统作用机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带预应力岩锚的隧道式复合锚碇作为悬索桥锚固系统的一种新的结构型式,具有重力式、隧道式锚碇所不具备的优点,其结构受力更合理,安全性更可靠,工程造价低,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拓宽了隧道式锚碇的应用范围和工程条件,提高了悬索桥的竞争力,填补了岩土工程领域中真正意义上充分利用自然宿主介质的强大的自承性的空白,具有较广阔的工程应用前景,经济效益巨大。 受地质条件限制,隧道式锚碇目前还局限应用在节理较少、围岩整体性能完好的地质环境。在节理裂隙发育或破碎岩层的工程边界进行悬索桥带预应力岩锚的隧道式复合锚碇工程的设计和施工,其难度和风险极大,国内外的研究基本处于空白。同时,作为系统承载主体之一的预应力岩锚,仅仅作为体系的安全储备考虑是不完善的。设计、施工均以经验类比法为主,没有相关理论作指导,与蓬勃发展的工程实践是极不相称的。 锚碇优化设计能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改善系统的受力,保证工程的安全可靠性和耐久性。一方面,在确定的荷载条件下,满足静力平衡、变形协调、本构关系以及边界条件时,拓扑参数变化和后部锚索初设预应力变化等对系统稳定性的影响,从而指导和修正设计;另一方面,数值方法虽然能综合考虑岩土材料的不连续性、各向异性、非线性的本构关系以及结构在破坏时呈现的体胀、软化、大变形特性等问题,但却不能为大多数设计者所采用。工程实践中,有时并不要求知道结构物中应力和应变随着外荷载如何变化,而只需求出最终达到塑性流动状态所对应的极限荷载或者结构物的安全系数。寻找能基本反映工程条件的简化计算公式,为工程师们提供一个整体的设计思路和方法。 研究中,通过文献综述和科技查新,论证课题的现状和方向;综合采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工艺研究、实验验证(现场模型试验和原位试验)的技术路线。主要内容和成果如下: 1.分析锚固长度,自由长度,注浆性质以及锚注体与围岩接触方式对岩锚极限抗拔力和破坏形态的影响。阐释了锚索的根状效应和围岩应力场分布形态,提出安全储备系数概念。自由长度对围岩有效传递和分散围岩应力有关键作用,和锚固长度共同控制岩锚的破坏形态;在锚碇系统中,和初始预

耿会云[6](2004)在《薄壁沉井技术在洪河特大桥中的应用》文中提出结合洪河特大桥软土地基工程施工概况 ,就薄壁沉井技术在该工程中的应用 ,从其地质情况、方案选择、设计验算等方面进行了论述 ,总结了几点施工体会

二、薄壁沉井技术在洪河特大桥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薄壁沉井技术在洪河特大桥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桥墩基础沉井施工方案设计及验算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工程概况
2 沉井结构
3 基本参数
    3.1 钢材设计强度
    3.2 混凝土设计强度
4 计算荷载及验算分析
    4.1 荷载分析
        4.1.1 结构自重
        4.1.2 土压力
        4.1.3 水压力
        4.1.4 水流冲击力
        4.1.5 施工过程中围堰周围土上施工荷载
    4.2 沉井下沉验算
    4.3 井壁竖向挠曲强度验算
    4.4 沉井下沉稳定性验算
    4.5 钢筋验算
5 结束语

(2)深基坑浅嵌固钢板桩在红砂岩地质中的设计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工程概况
2 方案选择
3 围堰基坑支护设计
    3.1 围堰基坑支护结构
    3.2 基坑支护结构设计计算
        (1) 内力及变形计算
        (2) 整体稳定性验算
        (3) 抗倾覆稳定性验算
        (4) 关于坑底隆起和管涌的计算
    3.3 地下水处理
4 钢板桩围堰支护结构施工
    4.1 主要施工材料及设备
        (1) 施工材料
        (2) 主要施工设备
    4.2 施工工艺流程
        (1) 施工准备
        (2) 插打钢板桩
        (3) 土方开挖
        (4) 拔出钢板桩
    4.3 钢板桩围堰基坑支护实施效果
5 结论

(3)桥梁深水基础钢管围堰设计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绪论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2 桥梁深水基础钢围堰设计方法
    2.1 双壁钢围堰设计方法
    2.2 单壁钢围堰设计方法
    2.3 单双壁钢围堰设计方法
    2.4 本章小结
3 鄂东长江大桥主5 号墩钢围堰结构设计分析计算
    3.1 工程概况
    3.2 设计标准与设计参数
    3.3 荷载计算与计算工况
    3.4 有限元建模
    3.5 设计分析计算
    3.6 ANSYS、MIDAS 有限元分析
    3.7 本章小结
4 结论与展望
    4.1 结论
    4.2 建议和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4)桩支承式沉井基础在坝工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国内外沉井基础的发展概况
    1.3 沉井的分类及构造
        1.3.1 沉井基础的分类
        1.3.2 沉井基础的构造
    1.4 沉井基础的特点及适用范围
        1.4.1 沉井基础的特点
        1.4.2 沉井基础的适用范围
    1.5 国内桩支承式沉井的尝试
    1.6 本文要做的工作
    1.7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沉井的设计理论
    2.1 桩支承式沉井基础的工作原理
    2.2 沉井的构造要求
    2.3 确定沉井的几何尺寸
    2.4 桩基础的强度计算
    2.5 沉井基础的强度计算和稳定计算
        2.5.1 沉井自重下沉验算
        2.5.2 沉井抗浮稳定计算
        2.5.3 沉井抗滑移稳定计算
        2.5.4 沉井抗倾覆稳定计算
        2.5.5 沉井竖向挠曲计算
        2.5.6 沉井刃脚受力计算
        2.5.7 井壁受力计算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沉井的施工及难点
    3.1 沉井的施工
        3.1.1 陆地沉井的施工
        3.1.2 水中沉井的施工
    3.2 沉井下沉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及处理方法
        3.2.1 下沉不均匀发生倾斜和位置偏移
        3.2.2 下沉困难
        3.2.3 突沉问题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洪石岩水库大坝基础的设计与施工
    4.1 工程概况
        4.1.1 概述
        4.1.2 坝基地质情况及其存在问题
    4.2 桩支承式沉井方案
        4.2.1 地基处理方案的选择
        4.2.2 桩支承式沉井的布置方案
    4.3 桩支承式沉井受力稳定验算
        4.3.1 沉井下沉系数计算
        4.3.2 沉井底部(支承桩)承载力验算
        4.3.3 沉井抗浮稳定计算
        4.3.4 沉井水平抗滑移验算
        4.3.5 沉井抗倾覆验算
        4.3.6 沉井变形有限元计算
        4.3.7 考虑地震作用沉井受力稳定验算
    4.4 桩支承式沉井施工阶段受力稳定验算
        4.4.1 沉井竖向挠曲计算
        4.4.2 沉井刃脚受力计算
        4.4.3 井壁受力计算
    4.5 灌注桩及沉井施工方法及施工注意事项
        4.5.1 灌注桩施工
        4.5.2 沉井施工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研究工作和结论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图1 沉井方案平面图
附图2 沉井方案剖面图
附图3 沉井方案细部
致谢

(5)悬索桥隧道式复合锚碇系统作用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1.2 隧道式锚碇系统研究现状
        1.2.1 锚碇区域边坡的稳定性分析
        1.2.2 锚碇抗滑稳定性分析
        1.2.3 优化设计
    1.3 预应力锚索作用机理研究现状
        1.3.1 锚固机理及理论的研究与现状
        1.3.2 预应力锚索群锚效应
    1.4 研究目标和内容
        1.4.1 预应力岩锚机理
        1.4.2 群锚效应
        1.4.3 隧道式锚碇的作用机理
        1.4.4 隧道式复合锚碇系统的耦合分析
        1.4.5 复合式锚碇系统优化理论
    1.5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第2章 接触问题的数值分析理论基础
    2.1 接触问题的研究进展
    2.2 接触问题的数值分析方法
        2.2.1 直接法
        2.2.2 接触力学方法
        2.2.3 接触面单元法
    2.3 三维接触问题的变分原理
        2.3.1 接触问题的一般描述
        2.3.2 接触问题的基本方程
        2.3.3 接触问题的变分原理
        2.3.4 接触问题有限元计算
    2.4 边界接触模式和接触条件的讨论
    2.5 接触问题的ANSYS分析
        2.5.1 ANSYS数值模型
        2.5.2 ANSYS接触单元实常数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MINDLIN解及协同变形原理的预应力锚索荷载变位关系研究
    3.1 概述
        3.1.1 工况分析
        3.1.2 力学模型
        3.1.3 基本假定
        3.1.4 边界条件
    3.2 基于MINDLIN解的已知解答
    3.3 锚注体轴力求解(l_f≤z≤l内锚段,轴向相容)
        3.3.1 基本方程
        3.3.2 推导
    3.4 径向相容条件
    3.5 锚索荷载变位关系
    3.6 试验验证及讨论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预应力锚索根状效应试验模拟研究
    4.1 引言
    4.2 试验方案
        4.2.1 试验选址
        4.2.2 工作面设计
        4.2.3 试验设备及仪器
        4.2.4 测试原理分析
        4.2.5 岩锚贴片
        4.2.6 岩锚安装
        4.2.7 加载设计
        4.2.8 试验过程校检
        4.2.9 基本率定试验
    4.3 锚索的数值模拟力学模型
        4.3.1 锚索力学效果的等效模拟
        4.3.2 锚索的数值力学模型
        4.3.3 接触摩擦模型
        4.3.4 三维预应力锚索单元
        4.3.5 数值模型
    4.4 结果分析
        4.4.1 岩锚破坏机理及极限抗拔力
        4.4.2 单根锚索轴力分布形态研究
        4.4.3 单锚作用下围岩应力的分布形杰
        4.4.4 围岩体内的位移场
        4.4.5 注浆锚固对抗拔力的作用机理
    4.5 影响因素研究
        4.5.1 内锚段长度变化
        4.5.2 自由长度变化
        4.5.3 弹性模量的变化
    4.6 群锚根状效应研究
        4.6.1 群锚极限承载力
        4.6.2 群锚拉拔力与锚头位移
        4.6.3 围岩应力场和位移场分布形态
        4.6.4 张拉方式对锚索预应力损失的影响
        4.6.5 锚索间距变化对岩体中应力和位移的分布影响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隧道式复合锚碇夹持机理及拓扑效应
    5.1 概述
    5.2 施工力学原理及计算模型
        5.2.1 计算模型及边界条件
        5.2.2 计算假定
        5.2.3 单元的选择
        5.2.4 计算参数
        5.2.5 工况动态及分析方法
    5.3 原位缩比试验模型
    5.4 成果分析原则
    5.5 隧道式锚碇稳定性评价
        5.5.1 稳定性评价试验验证
        5.5.2 预应力岩锚的必要性—运营超载分析
    5.6 拓扑效应及适应性研究
        5.6.1 适应性研究
        5.6.2 锚碇埋深—倾角α的影响
        5.6.3 拓扑参数研究
    5.7 复合锚碇系统安全监控
        5.7.1 锚碇变位特征
        5.7.2 围岩应力分布
    5.8 复合锚碇系统岩锚与锚碇侧围岩的荷载分配
    5.9 岩锚和围岩作用时机
    5.10 岩石锚固墙效应
    5.11 本章小结
第6章 隧道式复合锚碇简化计算及优化理论
    6.1 引言
    6.2 破坏形态研究和极限平衡分析
        6.2.1 破坏形态研究
        6.2.2 接触面概化模型
        6.2.3 极限平衡分析
    6.3 接触面参数影响因素分析
        6.3.1 围岩及混凝土的性质
        6.3.2 接触面的粗糙起伏度
        6.3.3 接触面法向应力状况
        6.3.4 水的软化影响
        6.3.5 尺寸效应的影响
    6.4 锚碇—围岩接触面破坏准则
        6.4.1 平直无充填的结构面
        6.4.2 Patton规则起伏结构面
        6.4.3 不规则粗糙起伏结构面
    6.5 分项系数讨论
        6.5.1 泊松效应系数ξ
        6.5.2 压力系数η_i
        6.5.3 围压σ_i的确定
        6.5.4 扩展角α_i的影响
    6.6 隧道式复合锚碇的设计思路
        6.6.1 设计原则及流程
        6.6.2 设计应注意的问题
        6.6.3 后部锚索的设计
        6.6.4 锚碇拉杆抗拔极限承载力设计
    6.7 设计算例
    6.8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References)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四、薄壁沉井技术在洪河特大桥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桥墩基础沉井施工方案设计及验算分析[J]. 张猛. 甘肃科技纵横, 2018(05)
  • [2]深基坑浅嵌固钢板桩在红砂岩地质中的设计与应用[J]. 李仁民,杨文俊. 岩土工程学报, 2010(S1)
  • [3]桥梁深水基础钢管围堰设计分析[D]. 王斯伟. 华中科技大学, 2009(S2)
  • [4]桩支承式沉井基础在坝工中的应用[D]. 吴飞进. 浙江大学, 2008(07)
  • [5]悬索桥隧道式复合锚碇系统作用机理研究[D]. 汪海滨. 西南交通大学, 2006(09)
  • [6]薄壁沉井技术在洪河特大桥中的应用[J]. 耿会云. 山西建筑, 2004(01)

标签:;  ;  ;  ;  

薄壁沉箱技术在红河特大桥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