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媒体在企业形象识别中的作用

新闻媒体在企业形象识别中的作用

一、新闻媒体在企业形象识别中的作用(论文文献综述)

张鸿[1](2021)在《基于CIS理论的中超联赛品牌形象构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黄晓龙[2](2021)在《重庆城市形象新媒体传播策略研究 ——以微信公众平台《重庆发布》为例》文中研究指明

程尹[3](2021)在《华为在拉美媒体中的企业形象与企业公共外交》文中指出跨国企业的海外形象与国家形象之间存在着相辅相成的关系。跨国企业公共外交不仅有助于国家竞争力和吸引力的提升,也是跨国企业获取海外公众的信任,取得竞争优势的必然选择。本文以跨国企业华为为案例,研究拉美国家主流媒体有关华为的报道,采用媒介内容分析法,结合案例分析和文本分析,从不同维度对哥伦比亚《时代报》、智利《信使报》和秘鲁《商报》三家拉美主流媒体中涉及华为公司的报道进行定量、定性分析。本研究发现拉美媒体在报道华为公司时有如下特点,一是在整体报道基调上偏中立或积极正面,鲜有消极负面报道;二是报道重点侧重于企业能力,较少关注华为的企业文化与企业社会责任;三是对美国指控华为等国际争议性话题及时跟进。在拉美媒体中,华为的企业形象有三幅面孔:技术研发和市场销售的赢者,重视基础研究和人才培养的倡导者,负重前行的智者和忍者,分别对应华为的市场主体形象、社会主体形象和大国关系中的企业个体形象。此三种形象之间具有内在联系,但在拉美媒体中又是彼此分立,缺乏有机整合与彼此呼应。华为在拉美媒体的企业形象一方面得益于中国与拉美国家的长期友好合作关系,成为中国国家形象的受益者,体现了国家形象对跨国企业海外形象的背书效应;另一方面得益于华为在拉美国家积极支持参与公益项目,主动向主流媒体提供信源等卓有成效的企业公共外交活动,体现了跨国企业形象、国家形象和企业公共外交之间的互构与互动关系。同时,中国政府和中国媒体在拉美媒体上的话语权尚显不足,成为华为等跨国企业走出去的一块短板,迫切需要企业、媒体和政府间的通力协作与战略谋划。

范晓彧[4](2021)在《舆情危机中上海公立医院形象修复策略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舆情危机的管理和应对,成为各行各业必须面对的难题。医院直接关联着人民的生命健康,一旦发生危机事件,涉事医疗机构的组织形象会受到负面影响。因此,形象修复,就成为了舆情危机应对中不容忽视的环节。但运用形象修复理论进行医院舆情危机应对的研究,目前开展得相对较少。中国公立医院,最鲜明的特质是公益性、不以营利为目的。公众对其形象的诉求,有别于对其他民营、外资医疗机构。良好的医院形象有赖于传媒的支持和配合,尤其在网络时代,当出现危机事件时,网络媒体一方面会扩大事态的负面影响,另一方面,组织如果处理得当,也可以良好地化解危机。利用危机生命周期理论和形象修复理论,研究公立医院舆情危机事件的主要类型和表现形式,探讨公立医院在危机征兆期、发作期、延续期、痊愈期的不同特征,和不同原因的危机应对中形象修复的必要性,危机对公立医院形象的双重影响。结合文献研究、案例分析、专家访谈,通过与民营医院、外资医院,以及国内其他地区医院的比较,阐述上海市公立医院形象的共性与特性、舆情危机和管控的现状。笔者认为上海公立医院综合实力更突出,包含危机应对、形象塑造在内的医院管理更成熟,但引发舆情危机发生及发展的原因也更复杂,形象修复的任务更艰巨。以上海X公立医院“患者抗生素过敏致死”事件为例,说明该事件对医院形象损害的具体表现,通过专家访谈和问卷调查,对事件中形象修复策略的应用及效果进行评价。通过与国(境)外案例的比较研究,进一步总结形象修复理论的适用原则、应用规律和使用效果。根据以上研究,提出上海公立医院应对舆情危机的相关对策,如形象修复应以事实为依据,以关爱患者为导向,以公众可接受为目的,以积极作为、持续改善、有效规避未来风险为重点,根据引发事件的原因,分析不同类型危机的特点,再选择合适的策略。同时,基于舆情危机发生突然、发展迅速,建议将形象修复策略的应用贯穿于危机应对的全过程,并在不同阶段侧重不同策略。另外,对医院形象的塑造更应注重平时的积累和持续的努力。

甄亚辉[5](2020)在《青岛公交集团组织形象维护与提升研究》文中认为城市公共交通是城市的基础设施,是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着城市的政治、经济、人文的发展,以及居民日益增长的出行需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社会、政府对公共交通的要求越来越高,广大市民也更希望公交企业为其提供更加“安全、方便、舒适、快捷、经济”的乘车条件。公共关系作为一种重要的管理职能,其核心是塑造组织形象。组织形象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外部公众与内部职工对企业的评价,从而影响着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因公共交通企业本身已具有一定的组织形象,因而如何维护与提升其组织形象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如何维护与提升青岛公交组织形象为目的,基于对组织形象相关理论和成果的研究,结合青岛公交目前的现状进行内部与外部的问卷满意度调查。通过对问卷调查统计结果的分析,以及对其他城市公交公司组织形象维护与提升的优秀案例的借鉴,发现并改进青岛公交目前存在的问题。青岛公交在外部组织形象方面与青岛同行业公交相比,存在品牌认知度不高,外部公众对青岛公交的标识不熟悉等问题;在内部组织形象方面在与内部职工关系,以及管理制度与保障方面还存在薄弱环节。针对以上问题,对青岛公交提出系统的组织形象维护与提升的策略。运用形象识别系统,构建符合青岛公交形象实际的维护与提升方案。对内、外部关系的处理以及对维护自身品牌、服务社会等方面进行优化,对内完善企业文化与制度建设,加强内部管理制度与保障,强化企业凝聚力、执行力,提高企业运作效率;对外提高企业公共服务能力与品牌建设,提升公众对企业的认可度,打造世界一流的公共交通服务企业。

宋哲琦[6](2020)在《《装饰》杂志设计文化发展研究(1958-2018)》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装饰》作为国内重要的艺术设计类核心期刊,从1958年创刊起,与中国设计共同成长,记录了工艺美术与现代设计的发展历程,汇集了国内外着名专家学者。以《装饰》作为展现学术思想、指导学科实践的平台。本文以《装饰》发展历程为线索,通过期刊分析、文献分析、表格梳理、人物访谈等的研究方法,根据不同时期不同的内容侧重点将杂志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来进行分析,论述《装饰》与中国设计文化发展之间的关联,并对20年来的杂志内容进行系统的整理,更全面的阐述该杂志的发展历程与时代背景下相互影响的关系,以及对《装饰》、对中国设计文化、教育的作用与影响进行总结。

王卫星[7](2020)在《新媒体时代包钢企业文化传播研究》文中指出66年前,新中国在内蒙古包头创建了包钢,获评“百年老店”的企业文化底蕴是其核心竞争力的要素。企业传播学诞生于1923年,由英国人桑德拉·奥利弗教授最早提出。企业传播学是研究企业如何运用组织效能、传播媒介与社会交流的学科。新媒体时代,诸如“华为”“宝武集团”等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名企,企业文化传播已经从“软实力”转化为产品畅销和企业发展的“硬核”。包钢集团亟需拥有专业的,尤其是基于市场化分工形成的新媒体传播团队,也缺乏基于市场竞争的传媒技术和推广模式。包钢的新闻传播类工作具有大型国有企业的组织属性,实际仍以宣传部引领企业传统媒体为主的运行格局。因相对保守的宣传理念,企业文化传播的认知有待更新。在融媒体视阈下,具有对内传播受众与对外传播发端双重条件的员工群体,受制度约束与意识认同的局限,导致包钢企业文化双向传播中,媒介延伸到人的未融合、不互动、不高效。包钢企业文化传播的载体中,新媒体产品的技术含量低,传播面狭窄,削弱了包钢企业文化对外传播力,进而局限了包钢的社会影响力。本文具体点出问题:相关包钢的视频尤其是宣传片,内容同质化,不精致不活泛,格调高大上、枯燥、教条,格式千篇一律;短视频“生拍直传”较多,影响企业文化产生高辨识度的传播效果;媒介上,对内传播渠道单一,对外传播途径固化,富于泛众化发布,而缺少分众化细分,在跨界印象与垂直推送方面需要强化。针对问题探析解决问题的方法:开展多样化视频传播,提取包钢企业文化精髓,改善内容和表现手法在创作与制作上的不足;新媒体产品须加专业化技术分类处理,加强对细节的把握;拍摄专业纪录片,具有身临其境的真实感,接地气而充满人情味。策略:首先,在包钢现有新媒体产品的基础上,布局传播类型的多元化。以短视频为主,多渠道网络传播,精准推荐,分场合、分对象、分层次的对外传播,制作“1+1>2”高附加值的新媒体产品。其次,注重人文关怀的拍摄取材,刻画细节表达,提高专业水平的同时,改善内容表现力的不足。还要增强视频传播力度,拓展包钢企业文化对外传播,提高包钢跨界、跨行业的知名度。综合运用网络传播平台、社交媒体,员工发挥协同效应显着增强包钢企业文化传播,着实扩大包钢的社会影响力。传媒转型升级飞快,5G已来,互联网+等等。笔者选题包钢企业文化传播研究,缘起包钢企业文化传播现状与趋势及工作经历的观察与思考;基于暑期调研访谈结合视频内容分析等研究方法,做了对包钢企业文化传播模式的探析研究。目前对“视频化传播国有企业文化”的研究较少,具体到“视频化传播包钢企业文化的研究”微乎其微。这也说明包钢的影响力还不够大。长期以来,关于“视频化传播国有企业文化”的研究存在薄弱环节而出现研究空档。“国有企业文化传播”这一大块研究“田野”势当倍加珍惜并开发应用。综上,本论文谨此展开研究,以期解决问题。正文分六块:引言+四章+结语。引言,介绍选题意义、文献综述、研究方法、内容创新及预期效果。第一章,概论新媒体时代的企业传播,层递引论企业传播学,具体到企业文化传播的论述。第二章,更具体论述包钢企业文化传播,以包钢企业形象引入包钢企业文化正题,以图表、框架式分类研究包钢企业文化传播的主要载体:视频。从包钢企业媒体定制传发的三大网络视频平台,选取含有“包钢”内容的各类视频,做了311个视频分析,从中提取包钢企业文化传播元素,部分在附录表中做了详细深入分析。笔者调研包钢新闻宣传部门,查找资料,归纳总结出《包钢企业文化理念体系》《包钢企业文化传播的发展历程》。第三章,因包钢传统媒体《包钢日报》及“包钢电视”存在企业文化传播的内容偏差与渗透不足等问题,着重从包钢企业文化传播的资源分析与传/受状况调查,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笔者谨以有限的文学思维提炼确定标题,以新闻传播学理论及新媒体理论支撑论证。采用了实地与网络相结合的调查研究方法:调查访谈包钢三个基层单位轨梁厂、无缝厂、动供厂,合计227名基层及一线员工,并作答55份调查问卷;网络回收1188份有效调查问卷,按每份答卷的答题速度、认真态度、思考创见三个要素,筛选出作答质量比较高的问卷713份;笔者融合了相当于长期田野调查的十几年工作体察。以期量化与质化相结合做研究。另外,调查访谈了包钢媒体从业人员。综上,包钢企业文化传播的资源概括为:一部神曲《草原晨曲》;一匹神马“双翼神马”;一场历史性的重大剪彩“周恩来总理为包钢一号高炉出铁剪彩”,将包钢企业文化浓缩传播为公众难忘的包钢印象。传播包钢企业文化正能量的载体以主打产品品质与颂扬榜样典型人物为主,包钢产品品牌对外传播成效显着,但是过度的典型人物宣传反而“以少盖多”忽略了众望所归的对基层员工的传播。包钢企业文化传播,赋权在宣传部,赋能在新闻中心,实际仍存在重视对内传播而轻视对外传播的问题。第四章,重点从包钢新媒体传播路径与策略展开论述。做了媒介影响分析,传播内容与受众需求的契合度与满意度分析。新媒体路径分析了:包钢融媒体的传播规划、公众号的运行、新媒体产品呈现进程的媒介影响、传播与受众需求的契合及满意度分析。关于新媒体如何呈现包钢企业文化的传播策略,摘要概括四个不同角度给出结论:深入了解包钢企业文化内涵,掌握基层的鲜活的素材;把握企业媒体的传播节点,厘清多重传播价值链接;优化公众号的内容,促动包钢员工个人或团队自发的对外传播;以全媒体思路与措施,拓展包钢企业文化对外传播,持续扩大包钢的影响力。包钢企业文化传播的创新虽有不足之处,但可为其他企业运行企业文化传播提供传播模式的启示。本文将新闻传播学与企业文化传播理论相结合,调查数据,探测传播进路补充了一些研究空位;通过5W、第三人效果、精准推荐、后受众等新闻传播学理论,探析研究包钢企业文化传播,对其他企业文化传播或有借鉴与参考价值。

刘雨奇[8](2020)在《新媒体视角下主流媒体的品牌构建与传播 ——以人民日报社新媒体中心为例》文中研究说明互联网时代,去中心化的传播特点不断解构主流媒体的话语权。以受众为中心的内容生产趋势日益加剧,面对不确定性信息,受众更倾向于选择具有品牌号召力的媒体。主流媒体在文化和商业压力,如何在新媒体中构建优质媒介品牌,扩大媒介品牌影响力,成为发展的关键。本文从媒介品牌的维度切入,以“人民日报社新媒体中心”为研究对象,对主流媒体媒介品牌构建与传播进行研究。主流媒体在互联网冲击下,亟需重拾媒介品牌,树立权威形象。本文以媒介品牌概述、新媒体视角下传播要素的变化与媒体转型、品牌构建分析、品牌传播方式四个角度展开研究。通过抽样调查法、文献分析法、案例分析法等研究方法,总结人民日报社新媒体中心采用“中央厨房”的内容生产方式,不断为受众提供丰富多样的新媒体产品,形成媒介品牌构建与传播的新思路。我国新闻媒体的双重属性要求“事业性质,企业管理”,要求新闻媒介构建深入人心的品牌形象,增强品牌核心竞争力,形成具有高辨识度的品牌,依托媒介品牌进行深度传播获取经济利益。因此我们需要强调媒介品牌的重要性,本研究将对其他主流媒体品牌构建和传播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刘绍勇[9](2020)在《品牌视觉识别设计美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品牌因其在市场营销与传播方面的优势,正在跨越商业与产品领域广泛应用于众多生产与服务领域,很多品牌都通过视觉识别设计系统来体现自身的理念和个性,一个品牌的颜值则从视觉形象识别开始。视觉识别设计系统是品牌形象最直观的视觉表达形式,作为最广泛的视觉语言,它涵盖了品牌每一个与受众接触点的设计,为品牌形象的构建提供了一个更宽阔、更立体的空间。因此,视觉识别设计已为品牌战略的重要手段和组成部分,它是展示品牌文化和传播品牌信息价值的最重要载体,在品牌形象塑造和传播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面对美学经济条件下的消费市场,品牌的视觉识别设计所要谋求的不再是“认识”而是“认知”、“认可”,在审美营销条件下,美学在设计领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美学的作用提升了视觉识别设计的表现力、识别力,能够让品牌在任何时候都可以做到与受众完全沟通交流,并因此最大限度的获得竞争力与传播力。构建一套完美有效的视觉识别系统已成为一个品牌增加附加值,并获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最重要的因素之一。近些年在我国,虽然视觉识别设计在社会实践中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可喜的成绩,但对视觉识别设计美学的研究则还处于起步阶段。所以,积极倡导在营销与传播中进行视觉识别设计美学研究是十分必要的。从品牌与视觉识别设计美学的关系层面看,品牌与设计美学的相关理论是研究基础,视觉识别是研究对象,而设计美学是研究的视角。何为视觉识别设计美?视觉识别设计美是如何形成的?如何创造视觉识别设计的美,以及视觉识别设计美的如何应用?如何提高视觉识别设计美学在品牌塑造和传播信息价值方面的作用等等,是视觉识别设计美学必须研究的命题。绪论部分是对视觉识别设计美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意义、研究现状以及研究方法进行介绍,并对相关概念作进一步解析和说明;第二章在视觉识别设计美学的框架搭建上,着重从视觉识别设计美学的构成、视觉识别设计的审美属性及其美学价值方面进行阐述;第三章回溯了视觉识别设计的历史,主要梳理艺术风格流派对视觉识别设计的影响,视觉识别设计产生的历史渊源及其对中国的影响,并分析了影响视觉识别设计发展的演进因素;第四章主要从视觉识别设计的审美基础要素入手,分别阐述了图形、色彩和文字等设计要素美以及规范美的表达;第五章着重探讨了视觉识别设计美学应用,概括总结出视觉识别设计审美的判断依据,提炼出原创与多维表现传达的个性美、系统性与灵活应用构筑的整体美、持久性和多元文化呈现的时代美等三方面的创新观点,并列举设计案例进行具体论述和解读。结论与展望部分对本文研究所得的成果观点以及现实意义进行了总结,并对本课题研究存在的不足和今后的研究设想做出说明。本文是笔者基于自身20多年的设计实践积累与感悟出发,以视觉识别设计与美学的关系为切入点,全方位探究视觉识别设计美学的生成机制,提出具有理论探索与实践应用价值的命题。希望能为视觉识别设计找寻新的设计方法和思路,为品牌形象建设及视觉识别设计带来新的思考。

武卫同[10](2020)在《新浪微博中企业舆情风险的生成机制及其化解途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涉及人身安全、企业、教育、互联网治理等的舆情事件占据多数,其中企业舆情呈逐年上升趋势,涉及企业的类型也由最初的各类传统企业扩展为包含传统企业、互联网企业、“互联网+”企业等在内的多元主体。企业逐渐成为网络社会舆情占比最大的主体之一。该文以新浪微博中的企业舆情风险为研究对象,选取2017-2019年30个典型的企业负面舆情案例。通过案例分析法、文献法、统计分析法等研究方法,结合知微、微热点以及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的相关数据,运用风险沟通理论、风险的社会放大框架、利益相关者理论等分析了企业舆情风险的表现形式、危害及生成机制,以此为基础构建企业舆情风险评估体系并提出企业舆情风险的化解途径。通过案例分析发现:1.企业舆情风险传播易出现多峰值;2.民生类企业舆情风险频发;3.在华跨国企业屡陷负面舆情旋涡;4.弱势群体容易触发企业舆情风险;5.干预频率与事件敏感程度呈正相关;6.事件影响力与舆情持续周期呈正相关。企业舆情风险传播会对企业品牌形象、政府公信力、媒体议程设置以及公民的正确决策造成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从舆情主体、舆情客体、舆情本体以及舆情载体四个方面揭示了企业舆情风险的生成机制,在此基础上构建企业舆情风险的HHM框架,识别出风险项24项。结合AHP法、ABC分类法对24项风险因素进行评级,筛选出A级(高度风险)和B级(中度风险)共13项,依次为舆情引导能力、舆情预警、公开回应的及时程度、舆情监测、舆情研判水平、政府决策能力、网民关注度、与公众利益关联程度、意见领袖参与度、扩散程度、舆论声量、网民情绪以及网民态度。将以上所列风险因素作为风险管理的重点,综合运用AHP法和FCE法构造模糊层次分析法,评估企业舆情风险预警级别,综合评价结果显示,最终分值为74.0762,呈现“高度风险”结果,印证了进行企业舆情风险研究和管理的重要性。结合以上研究发现,从政府、企业、媒体、意见领袖以及公众五个方面出发提出了企业舆情风险的化解途径,以期对未来的企业舆情风险管理有所启示。

二、新闻媒体在企业形象识别中的作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闻媒体在企业形象识别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3)华为在拉美媒体中的企业形象与企业公共外交(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目的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三)创新之处
    二、研究综述
        (一)关于企业公共外交的研究
        (二)关于企业形象的研究
        (三)关于华为在媒体中企业形象的研究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问题与研究假设
        (三)研究方法
第一章 企业海外形象、国家形象与企业公共外交
    第一节 企业海外形象与国家形象的互构
        一、国家形象及其特征
        二、企业海外形象:国家形象重要认知维度
        三、国家形象对企业海外形象的背书效应
    第二节 国家形象与企业公共外交的互动
        一、企业:公共外交重要行为体
        二、国家形象塑造与企业公共外交的互动关系
        三、国家形象与企业海外经营利益的统一性
第二章 拉美媒体的“华为”报道内容分析
    第一节 报道数量、篇幅及来源
        一、报道数量
        二、报道篇幅
        三、报道来源
    第二节 报道议题
        一、报道议题的标签设置
        二、报道议题的分布情况
    第三节 报道态度与倾向
        一、整体的报道态度
        二、相关具体议题及其倾向性
        三、关键词分析
        四、引语分析
第三章 华为在拉美媒体中的企业形象
    第一节 市场主体形象:技术研发和市场销售的赢者
        一、重视创新和研发的技术型企业
        二、电信、手机制造销售全球领先
    第二节 社会主体形象:重视基础研究和人才培养的倡导者
        一、重视基础研究
        二、重视教育慈善和人才培养
    第三节 大国关系中的企业个体形象:负重前行的智者和忍者
        一、大国博弈的无辜受难者
        二、危机时期的坚定前行者
    第四节 拉美媒体中华为企业形象塑造的不足之处
        一、报道议题不平衡
        二、企业社会责任形象不清晰
        三、中国政府及媒体话语权不强
第四章 华为在拉美公共外交实践
    第一节 华为在拉美公共外交的成功经验
        一、以企业文化为载体开展文化交流
        二、通过良好企业形象增进国家形象
        三、借力媒体营造良好舆论环境
        四、主动践行企业社会责任
        五、华为在拉美公共外交实践效果
    第二节 华为在拉美公共外交的不足之处
        一、企业社会责任形象需提升
        二、企业战略传播能力需增强
第五章 余论:企业公共外交的战略与策略
    第一节 提升系统观念,加强战略协同
        一、增强公共外交意识,塑造良好形象
        二、立足产品,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
    第二节 跨国经营,密切关注国际形势
        一、服务回馈,践行企业社会责任
        二、重视沟通,加强当地媒体合作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4)舆情危机中上海公立医院形象修复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1.3.1 国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1.3.2 国内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1.4 研究思路(技术路线图)
    1.5 研究方法
        1.5.1 案例研究法
        1.5.2 访谈法
        1.5.3 问卷调查法
2.基本概念及相关理论
    2.1 基本概念
        2.1.1 舆情危机
        2.1.2 舆情危机管理
        2.1.3 公立医院
        2.1.4 医院形象修复
    2.2 相关理论
        2.2.1 形象修复理论
        2.2.2 危机生命周期理论
3.舆情危机及其对公立医院形象的影响
    3.1 公立医院舆情危机的各个阶段及其特征
        3.1.1 征兆期:分散隐蔽,一触即发
        3.1.2 发作期:蔓延迅速,牵扯众多
        3.1.3 延续期:衍生话题,剖析细节
        3.1.4 痊愈期:热度下降,警惕反转
    3.2 公立医院舆情危机的类别
        3.2.1 医方责任原因引发的舆情危机
        3.2.2 医方技术原因或医学上不可控因素引发的舆情危机
        3.2.3 医患信息不对称引发的舆情危机
        3.2.4 社会因素引发的舆情危机
    3.3 舆情危机对公立医院形象的双重影响
        3.3.1 舆情危机对公立医院形象的负面影响
        3.3.2 舆情危机对公立医院形象的正面影响
    3.4 舆情危机中公立医院形象修复的必要性
        3.4.1 不同阶段的医院舆情危机形象修复的必要性
        3.4.2 各种类型的医院舆情危机形象修复的必要性
4.舆情危机中上海公立医院形象受损的现状、问题及其原因
    4.1 上海市公立医院形象的共同特性
        4.1.1 公立医院形象与民营医院、外资医院相比的特征
        4.1.2 上海市公立医院形象与国内其他地区医院相比的特征
    4.2 上海市公立医院舆情危机与管控现状
        4.2.1 上海市公立医院舆情危机现状
        4.2.2 上海市公立医院舆情危机管控现状
    4.3 上海市公立医院舆情危机中形象受损的主要表现
        4.3.1 视觉识别层面的形象受损
        4.3.2 行为识别层面的形象受损
        4.3.3 理念识别层面的形象受损
    4.4 上海市公立医院舆情危机中形象受损的原因分析
        4.4.1 舆情危机事件对医院形象损害的原因分析
        4.4.2 舆情危机应对不当对医院形象损害的原因分析
5.上海市公立医院形象修复的实证分析
    5.1 上海市X公立医院“患者抗生素过敏致死”舆情危机中形象修复的案例分析
        5.1.1 事件经过回顾
        5.1.2 事件中医院形象受损的具体表现
        5.1.3 事件中形象修复策略的应用
        5.1.4 事件中形象修复策略的效果评价
    5.2 关于X公立医院舆情危机中形象修复的问卷调查
        5.2.1 调查问卷设计
        5.2.2 调查结果分析
6.国/境外舆情危机中医院形象修复的比较研究
    6.1 美国密苏里州COXHEALTH医院“辐射超量”事件中形象修复策略的应用
        6.1.1 “辐射超量”事件经过回顾
        6.1.2 “辐射超量”事件中形象修复策略的应用
        6.1.3 “辐射超量”事件中形象修复效果评价
    6.2 台北荣总医院“胎死腹中”事件中形象修复策略的应用
        6.2.1 “胎死腹中”事件经过回顾
        6.2.2 “胎死腹中”事件中形象修复策略的应用
        6.2.3 “胎死腹中”事件中形象修复效果评价
    6.3 上述案例对舆情危机中上海市公立医院形象修复的启示
        6.3.1 各国(地区)涉医舆情危机形象修复的普遍规律
        6.3.2 国/境外案例研究对医院形象修复的有益启示
7.舆情危机中上海公立医院形象修复策略应用的建议
    7.1 根据医院舆情危机的不同起因,选择适合的形象修复策略
        7.1.1 医方责任原因引发危机的形象修复:诚恳道歉,积极整改防范
        7.1.2 医方技术原因或不可控因素引发危机的形象修复:彻查原委,表达关切同情
        7.1.3 医患信息不对称引发危机的形象修复:密切沟通,强化正面形象
        7.1.4 社会因素引发危机的形象修复:积极化解,体现担当作为
    7.2 根据医院舆情危机的不同阶段,选择适合的形象修复策略
        7.2.1 危机征兆期形象修复:跨前一步,争取主动
        7.2.2 危机发作期形象修复:基于事实,坦诚公开
        7.2.3 危机延续期形象修复:借助外力,全面沟通
        7.2.4 危机痊愈期形象修复:落实整改,放眼长远
8.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 访谈大纲和访谈对象信息表
附录2 关于上海公立医院舆情危机中形象修复的调查问卷

(5)青岛公交集团组织形象维护与提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外研究综述
        1.3.2 国内研究综述
    1.4 主要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图
        1.4.1 主要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图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
    2.1 组织形象的界定
    2.2 组织形象管理目标及原则
        2.2.1 组织形象管理目标
        2.2.2 组织形象管理原则
    2.3 组织形象维护的主要方法
    2.4 组织形象提升的主要途径和方法
    2.5 组织形象维护与提升的主要工具
第3章 青岛公交组织形象管理现状调查
    3.1 青岛公交组织形象管理现状
        3.1.1 公交行业组织形象概况
        3.1.2 青岛公交集团发展历史
    3.2 青岛公交服务行业竞争现状
        3.2.1 青岛公交行业主要的市场主体
        3.2.2 青岛公交行业竞争现状
    3.3 调查问卷的编制
        3.3.1 问卷设计
        3.3.2 问卷发放与回收
        3.3.3 调查对象信息汇总
    3.4 调查问卷维度的确定
        3.4.1 外部调查问卷因子分析
        3.4.2 内部调查问卷因子分析
    3.5 调查问卷信度分析
        3.5.1 数据的分析方法
        3.5.2 内外部问卷的信度分析
    3.6 青岛公交集团组织形象内、外部公众调查结果分析
        3.6.1 外部公众对青岛公交满意度的分析
        3.6.2 内外部整体满意度分析
        3.6.3 外部公众对青岛公交理念形象(MI)的认知
        3.6.4 外部公众对青岛公交视觉形象(VI)的认知
        3.6.5 外部公众对青岛公交行为形象(BI)的认知
        3.6.6 内部公众对青岛公交理念形象(MI)的认知
        3.6.7 内部公众对青岛公交视觉形象(VI)的认知
        3.6.8 内部公众对青岛公交行为形象(BI)的认知
第4章 青岛公交组织形象维护与提升的主要对策
    4.1 充分认识青岛公交组织形象维护与提升的意义
        4.1.1 对集团各项业务的重要推动作用
        4.1.2 良好组织形象对集团发展的重大意义
    4.2 借鉴其他城市公交企业的成功经验
    4.3 青岛公交组织形象维护与提升的外部策略
        4.3.1 加强外部公众对青岛公交理念的认知
        4.3.2 提高品牌满意度,维护青岛公交组织形象
        4.3.3 以协调为目标维持好与社会各界的合作关系
        4.3.4 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提升青岛公交组织形象
    4.4 青岛公交组织形象维护与提升的内部策略
        4.4.1 强化思想文化引领,提高青岛公交员工凝聚力
        4.4.2 凝心聚力协调好企业内部关系
        4.4.3 完善制度建设,提升职工对企业的认同度
        4.4.4 拓宽青岛公交内部晋升渠道并优化薪酬分配
    4.5 改善青岛公交外部乘车环境与内部工作环境
        4.5.1 优化青岛公交外部乘车环境
        4.5.2 改善内部职工工作环境
    4.6 组织形象维护与提升过程中的动态调控与危机管理
    4.7 加强和改进网络舆情监管工作
第5章 青岛公交集团组织形象维护与提升的保障措施
    5.1 加强领导,保障企业决策措施得力
    5.2 加强组织建设,保障企业组织形象维护与提升实效
    5.3 科学规范企业制度,保障企业和谐稳定
    5.4 合理规划资金,保障资金及时到位
    5.5 寓文化于管理,保障企业健康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青岛公交集团组织形象外部调查问卷

(6)《装饰》杂志设计文化发展研究(1958-2018)(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致谢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相关领域研究现状
        1.2.1 期刊论文类
        1.2.2 专着类
    1.3 研究的方法、思路
        1.3.1 研究的方法
        1.3.2 研究的思路
2 百花盛开的工艺美术发展(1958-1961)
    2.1 《装饰》创刊溯源
    2.2 《装饰》杂志风格主要视觉特点
        2.2.1 封面文字
        2.2.2 封面视觉图案
        2.2.3 内页版面设计
    2.3 传统工艺美术的发展
        2.3.1 重新重视民间美术
        2.3.2 指导工艺美术创作
    2.4 为美化人民生活服务
        2.4.1 面向大众生活创作
        2.4.2 向西方世界开展学习
3 求索争鸣的设计萌芽(1980-1996)
    3.1 复刊时代背景
    3.2 《装饰》视觉元素的变化
        3.2.1 封面设计形式的探索
        3.2.2 封面主体立意的变迁
        3.2.3 内页版式的有序与变化
    3.3 工艺美术的变革
        3.3.1 “工艺美术“名词的局限
        3.3.2 “装饰热”的兴起
    3.4 现代化的新浪潮
        3.4.1 科技与艺术的大讨论
        3.4.2 现代设计的浪潮
    3.5 《装饰》步伐的“守”与“进”
4 对话世界文化自信的设计现代化(1997-2018)
    4.1 走入“全球化”
    4.2 《装饰》设计的多元化
        4.2.1 和谐的整体性
        4.2.2 现代感的民族美
        4.2.3 敢于尝试的创意美
        4.2.4 版式装饰的简洁美
    4.3 开放视野立足传统
        4.3.1 工艺美术的新发展
        4.3.2 设计批评的引入
        4.3.3 中国创造带来的思考
    4.4 面向时代关注当下
        4.4.1 设计的伦理学问题
        4.4.2 技术与设计的关系
        4.4.3 从设计艺术到设计科学
    4.5 《装饰》内容的“质”与“量”
5 总结
    5.1 从工艺美术到现代设计
    5.2 从教育理论到学科实践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采访文字稿
附录二 《装饰》1958-2018杂志封面
附录三 《装饰》1958-2018文章整理
作者简介

(7)新媒体时代包钢企业文化传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论文研究意义及选题缘起背景
    (二)文献综述
        1.新媒体时代传播研究
        2.对视频客户端本身及其传播企业的研究
        3.国有企业传播研究
        4.趋向包钢企业文化传播的研究
    (三)研究方法、内容及创新之处
        1.研究方案方法及可行性分析
        2.研究内容
        3.研究创新
一、新媒体时代的企业传播
    (一)新媒体时代概述
    (二)企业传播
二、包钢企业文化传播
    (一)包钢企业形象
    (二)包钢企业文化
    (三)包钢企业文化传播的发展历程
    (四)三大视频平台中传播相关包钢的报道分析
三、包钢企业文化传播的资源分析与传/受关系调查
    (一)传统媒体的偏差与不足
    (二)包钢企业文化传播资源分析
    (三)包钢企业文化传播的传/受状况调查
四、包钢企业文化传播的路径与策略
    (一)包钢新媒体传播路径
    (二)包钢文化传播策略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参与科研项目及学术会议
    1.发表论文
    2.科研项目情况
    3.参加学术会议
致谢
附录1
附录2

(8)新媒体视角下主流媒体的品牌构建与传播 ——以人民日报社新媒体中心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创新点与意义
一.媒介品牌概述
    (一)媒介品牌建构理论
    (二)媒介品牌核心价值理论
    (三)媒介品牌影响受众行为
二.新媒体视角下传播要素变化与媒体转型
    (一)新媒体环境下5W传播要素变化
        1.传播者
        2.传播渠道
        3.传播内容
        4.受传者
        5.传播效果
    (二)新媒体环境下媒体转型
        1.借助品牌优势
        2.丰富媒体产品
        3.打造品牌特色
        4.重视社交媒体
三.人民日报社新媒体品牌构建实践分析
    (一)人民日报社新媒体中心品牌识别系统构建——CIS战略
        1.理念识别(MI)
        2.行为识别(BI)
        3.视觉识别(VI)
    (二)人民日报社新媒体中心产品打造途径
        1.建设新媒体平台
        2.引导主流价值观
        3.推出交互性产品
        4.跨界整合营销
    (三)人民日报社新媒体中心产品分析——以“人民日报公众号”为例
        1.推送统计分析
        2.推送频率分析
        3.推送时间分析
        4.文章标题与位置分析
四.人民日报社新媒体中心品牌传播方式
    (一)增强媒介品牌意识
        1.符号传播理论基础
        2.品牌思维推动媒体建设
    (二)重新定位目标受众
        1.媒介品牌延伸理论基础
        2.年轻高知成为目标群体
    (三)调整“内容为王,渠道为辅”
        1.使用与满足理论基础
        2.基于内容多元化创新
    (四)整合营销提高品牌市场份额
        1.AIDA传播模型理论
        2.增加媒体品牌广告量
五.人民日报社新媒体品牌构建与传播经验借鉴
    (一)重组媒体内容生产方式
    (二)媒体权威与亲民形象并重
    (三)构建对话场域,缩小“共同解释项”差异
    (四)整合营销拓展商业市场,增值品牌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9)品牌视觉识别设计美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对象及意义
        1.1.1 研究对象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评述
    1.3 研究进路及方法
    1.4 概念辨析
        1.4.1 品牌形象
        1.4.2 视觉识别设计
        1.4.3 区别与联系
第2章 视觉识别设计美学框架
    2.1 视觉识别设计美学构成
        2.1.1 学科归属及定义
        2.1.2 理论视觉识别设计美学
        2.1.3 历史视觉识别设计美学
        2.1.4 实践视觉识别设计美学
    2.2 视觉识别设计审美属性
        2.2.1 信息传达的功能美
        2.2.2 感知效应的形式美
        2.2.3 媒介感官的体验美
    2.3 视觉识别设计审美价值
        2.3.1 经营价值
        2.3.2 消费价值
        2.3.3 传播价值
第3章 视觉识别设计的历史与演进
    3.1 艺术流派与设计风格的变迁
        3.1.1 现代艺术与现代主义设计运动
        3.1.2 国际主义平面设计
        3.1.3 纽约平面设计派
        3.1.4 后现代主义风格
    3.2 视觉识别设计的历史渊源
        3.2.1 欧美视觉识别设计史述
        3.2.2 日本CI设计模式的形成
        3.2.3 中国视觉识别设计历史与现状
    3.3 视觉识别设计的演进要素
        3.3.1 技术进步与媒介变革
        3.3.2 社会变革与经济发展
        3.3.3 风格与审美观念更迭
第4章 视觉识别设计审美基础要素
    4.1 视觉识别设计的开发
        4.1.1 视觉识别设计目的
        4.1.2 品牌形象与视觉识别构成
        4.1.3 设计概念的设定
    4.2 视觉识别设计的要素美
        4.2.1 图形的视觉语言美
        4.2.2 色彩的情感认知美
        4.2.3 文字的视觉表征美
    4.3 视觉识别设计的规范美
        4.3.1 形态缜密与多样美
        4.3.2 要素组合秩序之美
        4.3.3 标准化应用与管理
第5章 视觉识别设计审美判断基准
    5.1 原创性与多维表现传达个性美
        5.1.1 追求创新精神
        5.1.2 差异化的体现
        5.1.3 多维视觉表达
    5.2 系统性与灵活应用构筑整体美
        5.2.1 系统构成的整体性
        5.2.2 系统化思维与整体设计
        5.2.3 适用性的表达
        5.2.4 灵活应用与多样统一
    5.3 持久性与多元文化体现时代美
        5.3.1 时尚性与持久性
        5.3.2 设计提升与更新
        5.3.3 多元文化的交融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10)新浪微博中企业舆情风险的生成机制及其化解途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舆情
        1.2.2 企业舆情
        1.2.3 企业舆情风险
    1.3 研究思路及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理论基础
        1.4.1 风险沟通理论
        1.4.2 风险的社会放大框架
        1.4.3 利益相关者理论
    1.5 研究创新
    1.6 案例选取
2 新浪微博中企业舆情风险的表现形式及危害
    2.1 企业舆情风险的表现形式
        2.1.1 企业舆情风险传播易出现多峰值
        2.1.2 民生类企业舆情风险频发
        2.1.3 在华跨国企业屡陷负面舆情旋涡
        2.1.4 弱势群体容易触发企业舆情风险
        2.1.5 干预频率与事件敏感程度呈正相关
        2.1.6 事件影响力与舆情持续周期呈正相关
    2.2 企业舆情风险的危害
        2.2.1 不利于积极正面的品牌形象塑造
        2.2.2 政府处置不当,公信力遭受质疑
        2.2.3 媒体议程设置功能失灵
        2.2.4 网民易受集体心理暗示,产生群体极化
3 新浪微博中企业舆情风险的生成机制
    3.1 舆情主体:影响企业舆情风险传播的能动因素
        3.1.1 企业经营失误触发企业舆情风险
        3.1.2 网民意见积聚促进企业舆情风险传播
        3.1.3 政府处置效率影响企业舆情风险走向
        3.1.4 意见领袖是企业舆情风险扩散的关键节点
    3.2 舆情客体:企业舆情风险生成的诱因
        3.2.1 事件的重大程度影响企业舆情热度
        3.2.2 事件的波及范围影响企业舆情风险的扩散程度
        3.2.3 事件与公众的利益关联程度影响网民关注度
        3.2.4 事件的敏感程度影响企业舆情风险走势
    3.3 负面舆情本体:企业舆情风险的主要内容
        3.3.1 网络传播的匿名性致使发言成本降低
        3.3.2 后真相时代情绪先于事实而行
        3.3.3 非理性的“反沉默螺旋”增加舆论引导难度
    3.4 舆情载体:企业舆情风险触发的平台
        3.4.1 传统媒体依然掌握主流话语权
        3.4.2 新浪微博等新媒体成为新的风险策源地
4 企业舆情风险评估
    4.1 基于HHM的企业舆情风险识别
        4.1.1 等级全息建模(HHM)
        4.1.2 企业舆情风险要素
        4.1.3 企业舆情风险的HHM框架
        4.1.4 等级全息子模型(HHS)
    4.2 基于AHP的企业舆情风险量化
    4.3 基于ABC分类法的风险因素评级
    4.4 基于FCE的企业舆情风险预警级别评估
5 新浪微博中企业舆情风险的化解途径
    5.1 政府加强企业舆情风险引导能力
        5.1.1 建立风险预警机制
        5.1.2 完善信息发布机制
        5.1.3 强化政府公信力
        5.1.4 加强与公众的风险沟通
    5.2 企业提高舆情风险的应对能力
        5.2.1 塑造积极正面的企业形象
        5.2.2 正确看待舆情风险,理性回应舆论关切
        5.2.3 完善舆情工作流程化机制
    5.3 媒体强化企业舆情风险把关能力
        5.3.1 实现全媒体平台的舆情监测
        5.3.2 强化“议程设置”功能
        5.3.3 监督政府、企业及公众的不当行为
    5.4 意见领袖提升企业舆情风险研判能力
        5.4.1 跟进事件进展,帮助网友答疑解惑
        5.4.2 做好传声筒,确保政情民意上传下达
        5.4.3 发挥自身号召力,引导网民理性发声
    5.5 公众培养企业舆情风险辨识能力
        5.5.1 学习相关知识,加深对企业舆情风险的理解
        5.5.2 理性应对风险,避免情绪化解读
        5.5.3 对政府部门的工作给予理解与肯定
6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四、新闻媒体在企业形象识别中的作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CIS理论的中超联赛品牌形象构建[D]. 张鸿. 成都体育学院, 2021
  • [2]重庆城市形象新媒体传播策略研究 ——以微信公众平台《重庆发布》为例[D]. 黄晓龙. 重庆交通大学, 2021
  • [3]华为在拉美媒体中的企业形象与企业公共外交[D]. 程尹. 国际关系学院, 2021(08)
  • [4]舆情危机中上海公立医院形象修复策略研究[D]. 范晓彧. 东华大学, 2021(12)
  • [5]青岛公交集团组织形象维护与提升研究[D]. 甄亚辉. 兰州理工大学, 2020(03)
  • [6]《装饰》杂志设计文化发展研究(1958-2018)[D]. 宋哲琦. 浙江大学, 2020(12)
  • [7]新媒体时代包钢企业文化传播研究[D]. 王卫星.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0(08)
  • [8]新媒体视角下主流媒体的品牌构建与传播 ——以人民日报社新媒体中心为例[D]. 刘雨奇. 内蒙古大学, 2020(01)
  • [9]品牌视觉识别设计美学研究[D]. 刘绍勇. 吉林大学, 2020(08)
  • [10]新浪微博中企业舆情风险的生成机制及其化解途径研究[D]. 武卫同. 河北大学, 2020(08)

标签:;  ;  ;  ;  ;  

新闻媒体在企业形象识别中的作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