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首“上升”的核心含义

表首“上升”的核心含义

一、表开始体“起来”的核心意义(论文文献综述)

陈紫璇[1](2020)在《台湾华语“V起来”之探究》文中认为台湾华语中的“V起来”结构在动词的搭配和语义的表现上与普通话中的“V起来”有所不同。本研究立足于所收集的台湾华语语料,对台湾华语中趋向补语“起来”的语义及句法特征进行全面描写,并适时辅以与普通话“起来”的对比。首先,研究“V起来”结构的语法意义和动词语义特征,基于前人的分类梳理出台湾华语趋向补语“起来”的四类语法意义,分别是趋向义、完成义、时体义和情态义,并在每个语义分类下详细考察与“起来”搭配的动词类型及特点。其中完成义下的次类脱离义是台湾华语中值得关注的现象,本文提出这一特殊语义分类并对其进行分析。其次,研究台湾华语“V起来”结构在句法上的特点。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探讨,分别是宾语的位置,“起来”与离合词搭配时的离析情况,以及台湾华语所特有的“V1起来V2”格式的具体表现。再次,将“V起来”格式分别与“V住”“V上”“V下来”和“V出来”在完成及结果意义方面进行对比,详细分析语义上的差异。最后,探究台湾华语“V起来”特殊语义的形成原因,从语言接触角度分析台湾闽南话和客家话对台湾华语“V起来”结构的影响,以及从认知角度对台湾华语“V起来”结构与普通话“V起来”相异的特征进行解释。

谢敏[2](2020)在《汉语体标记“起来”的生成句法研究》文中提出文献中对于汉语体标记“起来”的研究数量并不多,从生成语法的角度开展的研究则更为少见,有限的研究都无法为“起来”的句法位置及派生过程提供合理的分析。本研究尝试从生成语法角度研究体标记“起来”及其结构。基于最简方案和制图理论,主要考察体标记“起来”的句法语义特征及情状选择关系,并阐述了相关语言现象的句法机制。本文认为“起来”既可作起始体标记,也可作结果体标记。当“起来”为起始体标记时,可选择与部分状态情状、活动情状共现。“起来”的语义特征为[+转变点]、[+持续]、[+层级程度/量]。本文主张“起来”在句法结构中的位置是分离的。“起”处于阶段体短语(Phasal AspP)中心语位置,“来”处于视点体短语(Viewpoint AspP)中心语的位置。基础式“起来”(V-起来)和分裂式“起来”(V-起-NP-来)在句中的生成方式大致相同,都涉及中心词下降(head-lowering)和语音附着(cliticizing)两种PF移位。本文还分析了起始体标记“起来”和其他体标记的共现现象。“起来”由于语义句法冲突不可与体标记“在”、“着”、“过”共现,可分别与词尾“了”、句尾“了”共现。当其与词尾“了”共现时,词尾“了”表示状态变化,位于轻动词位置;当其与句尾“了”共现时,句尾“了”表示完成,位于透视体短语(Perspectival AspP)的中心语位置。当“起来”作为结果体标记时,可选择与部分活动情状共现,其语义特征为[-趋向位移义]、[-终结][+结果]。在句法结构中,位于阶段体短语中心语的位置。结果体标记“起来”的两种结构(V-起来和V-起来-NP)的生成方式大致相同,都涉及中心词下降。“起来”由于语义句法冲突不可与体标记“在”、“着”共现,可分别与词尾“了”、句尾“了”、“过”共现。共现时,词尾“了”表示实现,位于视点体短语(Viewpoint AspP)中心语的位置,句尾“了”表示完成,位于透视体短语(Perspectival AspP)的中心语的位置,“过”表示经历,位于视点体短语(Viewpoint AspP)中心语的位置。

李玲[3](2018)在《表起始阶段的「~はじめる」「~だす」「~かける」和“~起来”的对比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构成复合动词的后项动词中,有些语义相近的动词一直以来作为学者们的研究对象而备受关注。日语中的阶段动词「~はじめる」「~だす」「~かはる」就是这样的词。他们均可表示动作的开始阶段,但会因前项动词和语境的不同而产生差异。中文的阶段补语和日语的阶段动词一样,也可表动作的开始阶段。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起来”。“~起来”和日语的「~はじめる」「~だす」「~かける」一样,也会因前项动词的不同而产生语义上的差别。本文利用日本国立国语研究所和Lago语言研究所共同开发的“NINJAL-LWP for BCCWJ”语料库,以及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CCL语料库的网页版,对表开始阶段的「~はじめる」「~だす」「~かける」和“~起来”进行了实例调查。然后分别对它们的前项动词进行了统计,取其出现频率最高的前20个进行讨论。根据工藤(1995)和黄(2017)的动词分类,对这20个动词进行分类。基于这个分类,对「~はじめる」「~だす」「~かける」和“~起来”进行特征分析,并借此明确「~はじめる」「~だす」「~かける」意思上的差异,从而明确中日两语言中表开始阶段的阶段动词和阶段补语的差异。分析结果如下:①「~はじめる」表示的开始不是动作开始的瞬间而是基于“开始—持续—完结”这一完整阶段中的最开始部分。「~はじめる」基本上都是表示“开始+样态”。②「~だす」表示的开始是动作开始的瞬间。表示动作开始的同时,还可以表示“移动”“显现”和“状态变化”。③「~かける」可以表示动作的开始,也可以表示动作开始之后,进行到一半或者被中止的情况。④“~起来”和「~だす」一样,表示动作开始的同时,还可以表示“移动”“显现”和“状态变化”。

李玲[4](2017)在《中日起始表现的对比分析——从词汇语义论的角度》文中指出虽然对表起始义的复合动词"はじめる""だす""かける"的异同研究很多见,但将他们和"起来"进行对比分析的研究并不多。且涉及"他们之间为什么存在这样的异同"这一问题的研究更少。本文从词汇语义论的角度出发,基于词汇概念结构(LCS)的基本型,试作出中日起始表现的LCS,并借此阐述他们之间的异同、分析其异同产生的原因。

佟星晨,马丹丹[5](2015)在《对外汉语中教学中的“V起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研究"V起来"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教学方法。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要立足实际分清主次,针对"V起来"不同的义项要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其中有图示法,同意替换法,对比教学法,立足实际因材施教法等教学方法。

金爱恩[6](2012)在《面向汉语教育的趋向动词“起来”作补语的研究》文中指出本文考察并分析了‘V起来‘结构的意义,宾语的分布情况,助词‘了’的出现位置,以及各个形式所具有的主要意义。有关‘起来’的研究大部分只考察‘起来’所具有的意义,或者只论及宾语的位置,本文则考察并分析了‘V起来’结构所具有的语义特征和句法特征。首先,‘V起来’结构的语义可分为五类。第一,方向意义。表示人或物通过某个动作由下至上移动的方向。第二,起始意义。表示某个动作开始进行或状态开始变化。第三,完成意义。表示某个动作已经实现,或者已经得到某种结果,或者变为其它某种状态。第四,见解意义。表示自己的推测或见解。第五,假设意义。表示为了证明某种事实时进行的假设。本文从这五个方面把‘V起来’结构所具有的意义分为了五类,并把与‘起来’结合的动词进行了分类。首先按照是否表示具体的动作这一语义特征,把与‘起来’结合的260个动词分为动作动词和状态动词,其中动作动词有208个,状态动词有52个。动作动词又进一步分为移动动词和非移动动词,移动动词又分为表示垂直移动动词的动词(10个),非垂直移动动词的动词(34个),通过这样的分类,考察了各类动词在与‘起来’结合时所表示的语义,宾语所在的位置以及‘了’的位置。

王晓雯[7](2012)在《现代汉语起始体研究》文中指出现代汉语的体一直都是汉语研究中的热门话题,讨论的比较多的是完成体(或现实体)、进行体、经验体,起始体虽有提及,但专题讨论的文章却比较罕见。本文以现代汉语起始体为研究对象,通过详细的探讨,确定该体系统的内涵及其内部成员,力图从结构主义语言学和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揭示它们之间的关系,以期有新的发掘。零是绪论部分,主要介绍论文的选题意义,以往学者的研究综述,以及本文研究的主要问题、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以及章节安排等。第一章结合前辈学者们对时体的研究成果,对“起始体”的语法意义以及语法形式进行阐述,解释“起始体”的内涵,并且尝试细分起始体标记。第二章对“起来”的语义分化、句法结构进行分析,并且探讨了“起来”的虚化过程。第三章列举其他准起始体标记“起”、“上”、“开”,并分别对它们表起始义时的句法语义特征进行分析。第四章着重从两种不同的情况来介绍“了”的体意义,并建立起这些时体意义和句法形式上的对应关系,在不同的句法条件下表示不同的体意义。同时,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了”表示起始的理据和机制进行解释。第五章从与动词形容词搭配的情况、句式的选择以及认知解释三个角度对“起来”、“起”、“上”、“开”的区别异同进行分析。第六章主要通过动词形容词的搭配和宾语的位置情况分别探讨了“起来”、“起”、“上”、“开”与“了”的合用情况,并且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进行阐释,从而根据不同体标记形式的不同特点划分了它们的层次等级组合,明确了其各自的功能。第七章对前面章节的主要内容做总结性的阐述,并对论文的创新之处和所得结论进行归纳总结。

杨逸舒[8](2012)在《“V+下+去”带宾语研究》文中提出本文从语义和句法的角度对“V+下+去”带宾语的情况进行了研究。全文主体共有三章,另有绪论和结语两个部分。在大量阅读和综合分析前人已取得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我们发现动趋式的很多相关研究都集中在对一类中几个或几类动趋式的比较研究上,很少有对动趋式本身进行内部比较研究的,即横向研究的多,纵向研究的少。本文试图在动趋式的横向研究上有所突破。在语义研究中,我们先将能出现在“V+下+去”结构中的动词分为移动义动词和非移动义动词两大类,再根据动词的语义特征分别划分出十个小类。根据“V+下+去”带宾语中动词的使用情况,我们发现带不带宾语对“V+下+去”中动词的选用是有影响的:带宾语后“V+下+去”能搭配的动词比不带宾语时“V+下+去”能搭配的动词少了三类;其它几类动词的使用频率也有差别,以“坐”类、“走”类使用为多,一些带宾语后“V+下+去”中才出现的动词也多集中在这几类中,根据这种情况,我们对这两类动词的开放性做了一些分析。在句法形式研究中,我们对带宾语后“V+下+去”的句式进行了静态描写。在描写中我们发现,这类带宾语的动趋式的句式使用情况并不均衡,其中以中宾式为最多,且中宾式中宾语的形式最为多样。鉴于此,我们专门对中宾式进行了研究,并为中宾式中宾语的使用情况给出了一些数据说明。在句法功能研究中,我们发现,“V+下+去”不带宾语时,动趋式可以充当谓语、主语、定语和补语。“V+下+去”带上宾语后,动趋式可以充当谓语、主语、宾语、定语、补语。“V+下+去”不带宾语充当补语时,都使用表否定的可能式。“V+下+去”带上宾语后,可以是表否定的可能式充当补语,也可以是基本式中的中宾式充当补语,情况还是有异同的。我们最后对出现在“V+下+去”中的名词做了一定的说明,认为不是所有的名词都是宾语或都是补语,两者要分别对待。

张燕俊[9](2011)在《“V起O来”格式考察》文中研究表明“V起O来”是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非常高的格式,也是一个颇具争议的格式,有其自身的句法表现和语义特征。在现代汉语中,目前明确对“V起O来”这一格式进行专文研究的仅有一篇,即郭俊(2010)。但是他只是对现代汉语中的“V起O来”作了多角度的研究,并没有阐述该格式的历史演变。关于该格式的产生及句法语义特征值得我们作进一步的深入讨论。本文在对前人的研究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尝试对这一格式作比较详细的描写和考察。本文主要分为五章。第一章绪论部分主要阐述了本文的选题意义、国内外的研究现状以及本文拟解决的的问题和解决问题采用的理论及方法。第二章从共时角度,对“V起O来”格式的句法、语义、语用进行了详细描写和分析。我们认为在现代汉语中“V起O来”的主要句法功能是作谓语,该格式主要有三个语义特征。此外,我们认为有一部分“V起O来”已演变为现代汉语中的话题,并尝试证明“V起O来”的话题性。作为话题,“V起O来”在篇章中具有转换话题或连接上下文的作用。第三章从历时角度,运用语法化相关理论,对“V起O来”进行考察。通过对实际语料的考察,论述了“V起O来”的形成和虚化轨迹。我们认为“V起O来”格式的历时演变过程符合我们在共时平面分析的四个发展阶段。“V起O来”格式在宋代开始出现,元代开始虚化,明代出现假设条件义。清代时,已出现作话题的“V起O来”。另外,我们认为V为言说类动词的“V起O来”是该格式向话题演变的原型,“起来”是话题标记。第四章我们对与“V起O来”格式相关的一些内容进行研究,主要考察了“V起O来”与“VO起来”、“V起来O”的差异,分析了现代汉语中“V起O来“格式占优势地位的原因,并尝试证明言说类“V起O来”是“V起O来”格式演变为话题的原型等。希望通过对这些内容的研究,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一格式的发展过程。第五章为结语。总结本文的结论,对“V起O来”格式的形成、发展及特点进行了概括,并提出本文写作中的不足及进一步研究的课题。

邓小琴[10](2011)在《粤方言书面化及其历史演变研究》文中指出粤方言书面化,是指具有粤方言特征和交际功能的不同语言层次单位被文字记录下来转化为书面文本,故其书面文本既可以是一个字、一个词、一个短语或一个句子,也可以是一个语段或语篇。粤方言书面化文本的存在形式在共时的层面上主要体现为文白(粤)夹杂体和粤方言白话体。文白(粤)夹杂体又呈现出两个变体:一在标准现代白话文中杂糅粤方言词句的变体;二叙述部分是现代白话文,对白或话语直接引用部分是粤方言口语的书面化形式,叙述的“文”与直接引语的“白”相间夹杂而成的变体。粤方言白话体是指以粤方言口语为基础而书写的语篇。当代粤方言的书面化主要通过以常用汉字为基础,保留一定数量的生僻古本字,并通过用字法和造字法产生假借字、训读字和粤方言字的方式来建构其文字书写体系。粤方言书面化用字具有汉字表音化和形声造字的特点。汉字表音化主要源于粤方言中存在着一定数量的生僻古本字和壮侗语底层,由于生僻古本字大多笔画繁复,因此书面化中常选用笔画简单的同音字替代,而粤方言中的壮侗语底层是借词的成分,也通过记音的方式来体现。形声造字中以意符为“口”旁和“(?)”旁占较大比例,尤其是“口”旁,成为粤方言字的象征性特征。形声字的声旁以粤方言语音为基础。部分用字不定型依然是粤方言书面化当前存在问题,英汉语码转换为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粤方言书面化用字的变异项,是粤方言中存在着大量的英语外来词及语言社会功能在书面化文本中的表现。粤方言书面化文本建构有两个重要的参数:一粤方言特征词;二粤方言词法与句法标记。粤方言特征词在文本中的表现可分核心特征词和基本特征词,核心特征词具有方言口语性、历时传承性、高频使用性三个主要特点。基本特征词是历代共时高频使用的粤方言词,呈发展的消长状态。强势保存并历代高频使用的成为核心特征词,后起而高频使用的构成当代粤方言书面化的基本特征词。具有粤方言特征的词法标记主要体现在:名词前后缀、量·名组合中量词的定指功能、名词与形容词的重叠方式、结构助词。句法标记主要体现在:动词的体貌标记、语气及其书面形式标记、副词后置标记、常见句式标记。粤方言书面化的历史演变主要分为五个时期来考察,第一个时期为明末至康熙年间;第二个时期为清道光(1828)至清末(1873)年间;第三个时期为清末(1905)至民国(1928)年间;第四个时期为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至五十年代;第五个时期为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至八十年代。通过对这五个时期粤方言书面化在基本特征词、词法句法标记及用字特点、书面化程度的分析和研究,描写出粤方言书面化主要特征词及其词法句法标记的演变路径。由此表明,粤方言书面化的演变也记录了粤方言主要词法与句法的演变历史。粤方言书面化由萌芽至成熟取决于前三期的发展,即明清木鱼书、晚清圣经粤方言译着、晚清白话文运动中的报刊粤方言写作。这三个时期的粤方言书面化写作推动并奠定了书面化的用字基础、核心特征词的产生及词法句法标记的确定。而第四个时期粤方言书面化中的文言词夹用以及八十年代的英语词夹用,说明了粤方言书面化发展过程中变异手段的运用,是粤方言书面化语域扩散并呈多样化的表现。粤方言书面化区别性特征是衡量粤方言书面化程度高低的重要尺度,在文言和现代白话文辐射影响下的粤方言书面化文本,区别性特征的存在量与粤方言书面化程度成正比。通过对所抽取的区别性特征标记在共时文本中使用频率的量化分析,本文得出最具粤方言书面化区别性特征的20个高频标记。

二、表开始体“起来”的核心意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表开始体“起来”的核心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台湾华语“V起来”之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动机
    1.2 研究问题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综述
    1.5 研究方法及语料来源
2 台湾华语“起来”的语法意义
    2.1 表趋向义的“起来”及动词语义特征
    2.2 表完成义的“起来”及动词语义特征
    2.3 表时体义的“起来”及动词语义特征
    2.4 表情态义的“起来”及动词语义特征
3 台湾华语“V起来”的特殊句法表现
    3.1 “起来”与受事的位置关系
    3.2 “起来”的离析使用情况
    3.3 “V1起来V2”格式
4 台湾华语“V起来”与其他相关格式比较
    4.1 “V起来”与“V住”对比
    4.2 “V起来”与“V上”对比
    4.3 “V起来”与“V下来”对比
    4.4 “V起来”与“V出来”对比
5 台湾华语“V起来”的形成缘由
    5.1 闽、客方言的影响
    5.2 空间认知与视角选择
6 结语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后记

(2)汉语体标记“起来”的生成句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Acknowledgements
Abstract
摘要
List of Abbreviations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1.1 Object of the Study
    1.2 Research Questions
    1.3 Theoretical Framework
        1.3.1 Classificaton of Aspect
        1.3.2 Cartographic Approach to Syntax
    1.4 Organization of This Thesis
Chapter Two Literature Review
    2.1Previous Studies of Qilai from the Semantic Perspective
        2.1.1 Semantic Studies of Inchoative Qilai
        2.1.2 Semantic Studies of Resultative Qilai
    2.2 Previous Studies of Qilai from the Syntactic Perspective
        2.2.1 Syntactic Studies of Inchoative Qilai
        2.2.2 Syntactic Studies of Completive Qilai
    2.3 Summary
Chapter Three Inchoative Aspect Marker Qilai
    3.1 Co-occurrence with Situation Types
    3.2 Semantic Features of Inchoative Qilai
    3.3 Syntactic Analysis of Inchoative Qilai
        3.3.1 Syntactic Position of Inchoative Qilai
        3.3.2 Derivation of Inchoative Qilai Constructions
        3.3.3 Co-occurrence with Other Aspect Markers
Chapter Four Resultative Aspect Marker Qilai
    4.1 Co-occurrence with Situation Types
    4.2 Semantic Features of Resultative Qilai
    4.3 Syntactic Analysis of Resultative Qilai
        4.3.1 Syntactic Position of Resultative Qilai
        4.3.2 Derivation of Resultative Qilai Constructions
        4.3.3 Co-occurrence with Other Aspect Markers
Chapter Five Conclusion
References
About the Autheor

(3)表起始阶段的「~はじめる」「~だす」「~かける」和“~起来”的对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要旨
摘要
第一章 はじめに
第二章 先行研究と间题点
    2.1 研究対象の选択
        2.1.1 日本语における研究対象
        2.1.2 中国语における研究対象
    2.2 日本语の段阶动词「~はじめる」「~だす」「~かける」に関する研究
    2.3 中国语の段阶补语“~起来”に関する研究
    2.4 问题点と研究方法
第三章 开始段阶を表す中日表现に関する实例调查
    3.1 日本语の段阶动词「~はじめる」「~だす」「~かける」の调查概要
    3.2 中国语の段阶补语“~起来”の调查概要
    3.3 调查结果
        3.3.1 日本语の段阶动词と结合でまる前项动词
        3.3.2 中国语の段阶补语“~起来”と结合でまる前项动词
第四章 段阶动词と段阶补语への特徽分析
    4.1 日本语の段阶动词への特徵分析
        4.1.1 开始段阶と毫表す「~はじめる」への特微分析
        4.1.2 开始段阶と毫表す「~だす」への特徵分析
        4.1.3 开始段阶と毫表す「~かける」への特微分析
        4.1.4 开始段阶と毫表す「~はじめる」「~だす」「~かける」の意味的相违
    4.2 中国语の段阶补语“~起来”への特徵分析
第五章 终わりに
    5.1 まとめ
    5.2 今後の课题
例文出典
参考文献
谢辞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4)中日起始表现的对比分析——从词汇语义论的角度(论文提纲范文)

1、日语起始表现
2、汉语起始表现
3、词汇语义论
4、中日起始表现的对比分析
    4.1 复合动词的词汇紧密性
    4.2、复合动词“~だす”和“~起来”的LCS
5、结论

(5)对外汉语中教学中的“V起来”(论文提纲范文)

1“V 起来”结构的教学注意点
    1.1 读 音
    1.2“V 起来 ”结构对 “V”的选择
2“V 起来”结构的具体义项教学分析
    2.1 趋向意义 ——图示法
    2.2 状 态意义 ———同 意替换法
    2.3 结 果意义 ——对 比教学法
    2.4 估 计评价 ——立足实际因材施教
3“V 起来”结构的教学总结
    3.1 教学立足实际分清主次
    3.2“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如何处理以学生为中 心和以 教师为主导的辩证关系

(6)面向汉语教育的趋向动词“起来”作补语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起来”的意思特征和动词分类
    第一节 “起来”的意思特征
        一、 “起”和“来”的意思特征
        二、 “起来”的意义特征
    第二节 动词的分类
        一、 动作动词和状态动词
        二、 移动动词和非移动动词
        三、 垂直移动动词和非垂直移动动词
第二章 移动动词和“起来”相连的句子
    第一节 垂直移动动词+“起来”
        一、 垂直移动动词+“起来”的意义
        二、 宾语的分布和意义特征
        三、 和助词“了”一同出现
    第二节 非垂直移动动词+“起来”
        一、 非垂直移动动词+“起来”的含义
        二、 宾语的分布和意义特征
        三、 和助词“了”一同出现的情况
第三章 非移动动词和“起来”相连的句子
    第一节 非移动动作动词+“起来”的含义
    第二节 宾语的分布和意义特征
        一、 V+O+起来
        二、 V+起+O+来
        三、 V+起来+O
        四、 把+O+V+起来
    第三节 与助词“了”一同出现的情况
        一、 位于“起来”前面的“了”
        二、 位于“起来”后面的“了”
第四章 状态动词和“起来”相连的句子
    第一节 状态动词+“起来”的含义
    第二节 宾语的分布和意思特征
        一、 V+O+起来
        二、 V+起+O+来
        三、 V+起来+O
        四、 把+O+V+起来
    第三节 与助词“了”一同出现
        一、 位于“起来”前面的“了”
        二、 位于“起来”后面的“了”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7)现代汉语起始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零 绪论
    0.1 前人研究概况
        0.1.1 时体问题
        0.1.2 关于“起来”的研究
        0.1.3 关于“上”、“开”的研究
        0.1.4 关于“了”的时体问题研究
    0.2 问题的提出和研究的目的
        0.2.1 问题的提出
        0.2.2 研究的目的
    0.3 研究角度和研究方法
        0.3.1 本文研究的角度
        0.3.2 本文的研究方法
    0.4 内容安排
第一章 起始体的内涵
    1.1 中西方时体研究
        1.1.1 西方时体研究
        1.1.2 汉语时体研究
    1.2 起始体的内涵
        1.2.1 起始体的语法意义
        1.2.2 起始体的语法形式
    1.3 起始体标记的分类
        1.3.1 趋向动词虚化而来的起始体标记
        1.3.2 “了”作为起始体标记
第二章 起始体标记“起来”
    2.1 “起来”的语义分化
        2.1.1 表示趋向位移义的“起来1”
        2.1.2 表示结果意义的“起来2”
        2.1.3 表示体意义的“起来3”
        2.1.4 作为话题标记的“起来4”
    2.2 “起来3”的句法分析
        2.2.1 “起来”对动词形容词的选择
        2.2.2 “V+起来”的宾语位置问题
    2.3 “起来”的虚化
        2.3.1 “起来”的语法化
        2.3.2 “起来”语义演变的内在联系
第三章 准起始体标记“起”、“上”、“开”
    3.1 “起”表示起始
        3.1.1 “起”的语义分化
        3.1.2 “起”表示起始的句法分析
        3.1.3 “起”的虚化
    3.2 “上”表示起始
        3.2.1 “上”的语义分化
        3.2.2 “上”表示起始的句法分析
        3.2.3 “上”的虚化
    3.3 “开”表示起始
        3.3.1 “开”的语义分化
        3.3.2 “开”表示起始的句法分析
        3.3.3 “开”的虚化
第四章 “了”作为起始体标记
    4.1 “了”的体意义
        4.1.1 动词后“了”的体意义
        4.1.2 句尾“了”的体意义
    4.2 “了”作为起始体标记的句法条件
        4.2.1 “了”表示现在起始体的句法条件
        4.2.2 “了”表示过去起始体的句法条件
        4.2.3 “了”表示将来起始体的句法条件
    4.3 “了”作为起始体标记的认知解释
        4.3.1 “了”的图式结构
        4.3.2 “了”的视点及其句法功能
第五章 表起始的“起来”、“起”、“上”及“开”的比较分析
    5.1 “起来”、“起”、“上”、“开”前面动词形容词特点
    5.2 “起来”、“起”、“上”、“开”对句类句式的选择
        5.2.1 “起来”、“起”、“上”、“开”对句类的选择
        5.2.2 “起来”、“起”、“上”、“开”对句式的选择
    5.3 “起来”、“起”、“上”、“开”表示起始的认知解释
        5.3.1 “起来”表示起始的认知解释
        5.3.2 “起”、“上”、“开”的意象图式
第六章 “起来”以及“起”、“上”、“开”与“了”的合用
    6.1 “起来”与“了”
        6.1.1 “起来”与“了”表示起始时的异同
        6.1.2 “起来”与“了”的合用
        6.1.2.1 不带宾语的位置情况
        6.1.2.2 带宾语的位置情况
        6.1.3 “起来”与“了”合用的认知解释
    6.2 “起”、“上”、“开”与“了”
        6.2.1 “起”、“上”、“开”与“了”表示起始时的异同
        6.2.2 “起、上、开”与“了”的合用
        6.2.2.1 “起”与“了”的合用
        6.2.2.2 “开”与“了”的合用
        6.2.2.3 “上”与“了”的合用
        6.2.3 “起、上、开”与“了”合用的认知解释
    6.3 “起来”、“起”、“上”、“开”与“了”的分层等级组合
第七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8)“V+下+去”带宾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绪论
    一、研究的意义
    二、研究的现状
        (一) 动趋式研究
        (二) 动趋式中趋向动词研究
        (三) 动趋式所带宾语研究
        (四) 动趋式中动词研究
        (五) 相关比较研究
        (六) 其他方面研究
    三、研究方法、语料来源及相关说明
        (一) 研究方法
        (二) 语料来源
        (三) 相关说明
第一章 “V+下+去”带宾语的语义研究
    一、宾语与“V+下+去”的语义关系研究
        (一) 领属宾语
        (二) 受事宾语
        (三) 处所宾语
        (四) 施事宾语
    二、“V+下+去”带宾语的动词语义研究
        (一) 带宾语时能搭配的动词类型
        (二) “V+下+去”带宾语后新搭配的动词
        (三) “V+下+去”所带宾语语义对句式变换的影响
        (四) 几类动训的比较分析
    三、本章小结
第二章 “V+下+去”带宾语的句法形式
    一、几类动词带宾语的句法形式
        (一) “走”类动词
        (二) “坐”类动词
        (三) “扔”类动词
        (四) “背”类动词
        (五) “沉①”类动词
        (六) “推”类动词
        (七) “看”类动词
        (八) “吃”类动词
        (九) “比”类动词
        (十) “传”类动词
    二、“V+下+去”的中宾式研究
        (一) 中宾式中宾语研究
        (二) 中宾式出现在连谓句中的研究
    三、本章小结
第三章 “V+下+去”带宾语的句法功能
    一、“V+下+去”带宾语时的句法功能
        (一) 作谓语
        (二) 作主语
        (三) 作宾语
        (四) 作定语
        (五) 作补语
    二、“V+下+去”不带宾语时的句法功能
        (一) 作谓语
        (二) 作主语
        (三) 作定语
        (四) 作补语
    三、“V+下+去”是否带宾语的句法功能比较
        (一) 相同点
        (二) 不同点
    四、“V+下+去”中出现的名词性词语研究
    五、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一、着作类
    二、论文类
    三、学位论文
    四、工具书类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致谢

(9)“V起O来”格式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关于“起来”的研究
        1.2.2 关于“V 起 O 来”的研究
        1.2.3 现代汉语的话题研究
    1.3 解决问题拟采用的理论、方法及语料来源
        1.3.1 解决问题拟采用的理论、方法
        1.3.2 语料来源
第二章 “V 起 O 来”格式的句法、语义及语用
    2.1 “V 起O 来”格式的成分特征
        2.1.1 “V 起 O 来”格式中 VO 的语音特征
        2.1.2 “V 起 O 来”格式中 VO 的结构特征
    2.2 “V 起O 来”的句法功能
        2.2.1 充当谓语
        2.2.2 充当定语
        2.2.3 充当补语
    2.3 “V 起O 来”的语义特征
        2.3.1 表示动作的趋向、位移
        2.3.2 表示状态意义
        2.3.3 表示假设条件
    2.4 “V 起O 来”的话题性
        2.4.1 作话题的“V 起 O 来”
        2.4.2 “V 起 O 来”作话题的形式验证
        2.4.3 “V 起 O 来”的话题结构特征
    2.5 “V 起O 来”格式的语用功能
    2.6 小结
第三章 “V 起 O 来”格式的形成、发展及演变
    3.1 “起来”的形成及发展
        3.1.1 “起”和“来”的连用
        3.1.2 动词“起来”的形成
        3.1.3 补语“起来”的出现
    3.2 宋——“V 起O 来”格式的萌芽期
        3.2.1 表动作趋向、位移义的“V 起 O 来”格式
        3.2.2 表起始义的“V 起 O 来”格式少量出现
    3.3 元——“V 起O 来”格式的大量涌现
        3.3.1 表起始义的“V 起 O 来”格式
        3.3.2 表假设条件的“V 起 O 来”格式少量出现
        3.3.3 从空间范畴到时间范畴的认知解释
    3.4 明——“V 起O 来”格式的进一步发展
        3.4.1 表假设条件的“V 起 O 来”格式
        3.4.2 作话题的“V 起 O 来”少量出现
        3.4.3 从时间范畴到条件范畴的认知解释
    3.5 清——“V 起O 来”格式向话题演变
        3.5.1 作话题的“V 起 O 来”格式的出现
        3.5.2 从条件范畴到话题的认知解释
    3.6 小结
第四章 “V 起 O 来”格式的相关问题研究
    4.1 “V 起O 来”与“V 起来”加宾语的比较
        4.1.1 “V 起 O 来”与“VO 起来”的比较
        4.1.2 “V 起 O 来”和“V 起来O”的比较
    4.2 V 为言说类动词的“V 起 O 来”格式
        4.2.1 言说类动词
        4.2.2 言说类“V 起 O 来”
    4.3 小结
第五章 结语
    5.1 本文结论
    5.2 今后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0)粤方言书面化及其历史演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粤方言概述
        1. 粤方言的分区及其源流
        2. 粤方言的主要特征
    第二节 粤方言研究的历史概况
        1. 语音研究
        2. 词法句法研究
    第三节 粤方言书面化的概念及研究现状
    第四节 粤方言研究的薄弱环节及本文选题的意义
    第五节 本文研究的相关内容
        1. 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2. 研究对象
        3. 注音及语料列表
第二章 当前粤方言书面化文本的存在形式
    第一节 文白(粤)夹杂体
        1. 文白(粤)词句杂糅体
        2. 叙白(粤)相间体
    第二节 粤方言白话体
第三章 粤方言书面化的共时研究
    第一节 粤方言书面化用字特征
        1. 书面化条件及用字问题
        2. 书面化用字规律
        3. 字典所收粤方言特殊用字及其使用现状
    第二节 粤方言书面化特征词
        1. 《汉语方言词汇》中的粤方言特征词
        2. 书面化核心特征词
        3. 书面化基本特征词
        4. 书面化主要词法特征及其标记
    第三节 粤方言书面化主要句法标记
        1. 动词的体貌标记
        2. 语气及其书面形式标记
        3. 副词后置标记
        4. 常见句式标记
第四章 明清以来粤方言书面化的历史发展(上)
    第一节 明末至康熙年间
        1. 研究文献及其语言面貌:《花笺记》《二荷花史》
        2. 粤方言书面化基本特征词
        3. 粤方言书面化主要句法标记
        4. 式微词法句法标记
        5. 粤方言书面化的语言特征
        6. 粤方言书面化的程度
    第二节 清道光(1828)至清末(1873)
        1. 研究文献及其语言面貌:《粤讴》《金山歌集》《俗话倾谈》《路加福音》
        2. 粤方言书面化基本特征词
        3. 粤方言书面化主要句法标记
        4. 式微词法句法标记
        5. 粤方言书面化的语言特征
        6. 粤方言书面化的程度
第五章 明清以来粤方言书面化的历史发展(下)
    第一节 清末(1905)至民国二十年代(1928)
        1. 研究文献及其语言面貌:《唯一趣报有所谓》《岭南白话杂志》等
        2. 粤方言书面化基本特征词
        3. 粤方言书面化主要句法标记
        4. 式微词法句法标记
        5. 粤方言书面化的语言特征
        6. 粤方言书面化的程度
    第二节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至五十年代
        1. 研究文献及其语言面貌:《鬼才伦文叙全集》等三及第小说及粤剧剧本
        2. 粤方言书面化基本特征词
        3. 粤方言书面化主要句法标记
        4. 式微词法句法标记
        5. 粤方言书面化的语言特征
        6. 粤方言书面化的程度
    第三节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至八十年代末
        1. 研究文献及其语言面貌:《小男人周记》及报刊文献
        2. 粤方言书面化基本特征词
        3. 粤方言书面化主要句法标记
        4. 式微词法句法标记
        5. 粤方言书面化的语言特征
        6. 粤方言书面化的程度
第六章 明清以来粤方言书面化的演变及其区别性特征
    第一节 粤方言书面化发展的三个关键期及变异形式的产生
    第二节 粤方言主要特征词及词法句法标记的演变路径
    第三节 粤方言主要特征词及词法句法标记的演变规律
        1. 标记演变的规律
        2. 粤方言主要词法句法的演变特点
    第四节 粤方言书面化的区别性特征标记
        1. 三种类型的区别性特征
        2. 区别性特征标记的文本使用频率及量化分析
        3. 最具粤方言书面化区别性特征的20个标记
        4. 区别性特征标记的方言交叉及文体受限
第七章 结论
注释
参考文献
致谢

四、表开始体“起来”的核心意义(论文参考文献)

  • [1]台湾华语“V起来”之探究[D]. 陈紫璇. 暨南大学, 2020(07)
  • [2]汉语体标记“起来”的生成句法研究[D]. 谢敏. 鲁东大学, 2020(01)
  • [3]表起始阶段的「~はじめる」「~だす」「~かける」和“~起来”的对比分析[D]. 李玲. 杭州师范大学, 2018(01)
  • [4]中日起始表现的对比分析——从词汇语义论的角度[J]. 李玲. 青年文学家, 2017(30)
  • [5]对外汉语中教学中的“V起来”[J]. 佟星晨,马丹丹. 读与写(教育教学刊), 2015(06)
  • [6]面向汉语教育的趋向动词“起来”作补语的研究[D]. 金爱恩. 黑龙江大学, 2012(10)
  • [7]现代汉语起始体研究[D]. 王晓雯. 上海师范大学, 2012(02)
  • [8]“V+下+去”带宾语研究[D]. 杨逸舒. 南京师范大学, 2012(03)
  • [9]“V起O来”格式考察[D]. 张燕俊. 上海师范大学, 2011(11)
  • [10]粤方言书面化及其历史演变研究[D]. 邓小琴. 南京大学, 2011(08)

标签:;  ;  ;  ;  ;  

表首“上升”的核心含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