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龄纯林密度效应新模型研究

同龄纯林密度效应新模型研究

一、同龄纯林密度效应新模型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王雪[1](2021)在《金洞林场闽楠人工林多功能经营密度控制图研建》文中研究说明近自然森林经营是发挥森林多功能的重要经营方式,实现近自然经营的最佳途径是目标树经营,其关键技术在于目标树的选择和不同林分发展阶段的目标树密度的确定,而密度控制图是林分密度的确定最直接有效的方法。本研究以湖南省永州市金洞林场闽楠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基于固定样地和临时样地数据,通过构建密度控制图相关模型编制闽楠人工林林分密度控制图,利用林分密度控制图确定人工林全周期经营目标树密度,运用回归分析法得到林分碳储量、土壤最大持水量和林分蓄积量之间的数学关系式,进而绘制多功能密度控制图,实现密度控制图由单一的林分蓄积功能到林分多功能的转变。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闽楠人工林全周期经营目标树密度的确定。采用所获得的样地数据,构建闽楠的等树高线、等直径线、最大密度线、等疏密度线和自然稀疏线等模型,通过这五个模型编制闽楠人工林林分密度控制图,利用林分密度控制图得到闽楠人工林在开始目标树选择后的三个阶段目标树的密度分别为:质量选择阶段360-720株/hm2,目标树生长阶段165-330株/hm2,林分蓄积生长阶段65-130株/hm2。(2)闽楠人工林多功能因子与蓄积之间的关系分析。本研究从固碳功能和水源涵养功能两个功能出发,对闽楠人工林的多功能进行分析,林分的多功能随经营时间延续其效益有明显提升,从林分固碳功能来看,闽楠人工林的碳储量在13.92-47.36t/hm2之间,在林分密度最小、林龄最大的林分碳储量最高,林龄最小的林分碳储量最低。从水源涵养功能来看,随着林分密度增大最大持水量也增大,达到一定的林分密度后开始下降。采用回归分析分析多功能因子与蓄积量之间的关系,得到林分碳储量和最大持水量与林分蓄积量之间的数学关系式,其关系式如下:C=0.45×(0.4686×M+8.5182)(碳储量,R2=0.9427),Y=504.21×Ln(M)+985.16(最大持水量,R2=0.8657)。(3)闽楠人工林多功能密度控制图的研建。基于林分碳储量、最大持水量和蓄积量之间的数学关系式,得到碳储量密度控制图和水源涵养量密度控制图的相关数学模型,利用Origin 2018绘制碳储量密度控制图和水源涵养密度控制图,编制的多功能密度控制图可以对林分碳储量和土壤最大持水量进行预估和定量调查,可以准确预估林分达到饱和状态的时间,从而及时对林分展开科学有效的经营措施,以保证将林分的碳储量和最大持水量维持在最佳状态。(4)金洞林场闽楠人工林的经营建议。通过闽楠人工林林分密度控制图和多功能密度控制图,确定金洞林场闽楠人工林全周期经营目标树密度、林分密度,根据林分密度和目标树密度,对闽楠人工林在对应的时间段进行择伐,以生产力为主要目标时,闽楠人工林在各林分发展阶段的林分密度分别为:林分建群阶段2500株/hm2,竞争生长阶段1680株/hm2,质量选择阶段960株/hm2,目标树生长阶段630株/hm2;从固碳功能出发,闽楠人工林在各林分发展阶段的林分密度分别为:林分建群阶段2500株/hm2,竞争生长阶段1580株/hm2,质量选择阶段920株/hm2,目标树生长阶段580株/hm2;以水源涵养功能为导向时,闽楠人工林的各林分发展阶段的林分密度分别为:林分建群阶段2500株/hm2,竞争生长阶段1620株/hm2,质量选择阶段940株/hm2,目标树生长阶段570株/hm2。根据林分不同的功能需求,对林分展开合理的择伐作业,从而保证闽楠人工林的最大生产力、碳储量和最大持水量。

陈旋[2](2020)在《广西马尾松优良家系人工林密度效应及可持续经营研究》文中指出随着人口急剧增长,人类经济社会发展对木材资源的大量需求和中国森林资源总量不足、质量较低、分布不均、结构失衡的矛盾日渐突出。通过密度调控促进林木生长、优化林分结构是解决此问题的重要措施。马尾松是中国南方荒山造林的先锋树种和主要用材树种,其优良家系林分生长特性优、综合效益好、应用范围广。但相关研究报道较少,因此,如何科学合理地进行马尾松优良家系人工林的经营是重要的科学问题。本文以马尾松优良家系人工林4种造林密度(2500株/hm2、3300株/hm2、4500株/hm2和6000株/hm2)连续13a跟踪调查的生长数据为基础,同时采集凋落物及土壤的理化性质数据,研究不同造林密度马尾松优良家系人工林生长特性、直径分布、干形特征、自然稀疏、经济效益、森林成熟、地力养分及水源涵养的差异,在此基础上总结马尾松优良家系人工林的培育经营模式,旨在为其定向培育技术和可持续经营研究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造林密度对马尾松优良家系人工林的树高和林分蓄积量的影响不显着,其与林分平均胸径和单株材积呈显着负相关关系。马尾松优良家系人工林具有优良的速生特性和高产特性。各函数及生长方程均能较好地拟合和描述生长因子与林龄的依赖关系。其中幂函数对树高生长的拟合精度最高;指数函数、幂函数和二次函数能较好地拟合胸径生长;Logistic生长方程、幂函数和指数函数对单株材积的拟合适用性较强;二次函数和幂函数对林分蓄积量演变特征的拟合优度稍高。(2)马尾松优良家系人工林的高径比、胸高形数和实验形数随造林密度减小和林龄增加而降低;合理密植能一定程度降低树干的尖削度。马尾松树干形状为孔兹干曲线式中的抛物线体。二次函数和指数函数对干形变化的拟合结果与实际状况契合度较高。(3)连年自然稀疏强度和连年枯损量测定结果表明:较高强度的自然稀疏主要集中在林分郁闭后的3-5年。总自然稀疏强度随造林密度增大而增大,造林密度高的林分自然稀疏时间较早、强度较大。Reineke’s和Yoda’s自然稀疏模型拟合精度较高,最大密度线斜率随造林密度增大分别逐渐偏离-2和逐渐趋近-3/2;2个模型均较好地反映了马尾松优良家系人工林在中龄期随造林密度增大自然稀疏加重的情况。(4)马尾松优良家系人工林直径结构分布的拟合效果为:Gamma分布=Beta分布﹥Lognormal分布﹥Normal分布﹥Weibull分布。林分直径结构的分布曲线为双峰或平顶峰;直径分布的变异系数随造林密度增大而增大;高密度林分直径分布的偏度随林龄增大而减小,低密度林分则逐渐增加且在17a后大于高密度林分。造林密度越小,林分直径分化程度越低,直径分布越集中,直径结构的数量分布率所在径阶越高,大、中径级林木数量越多。(5)马尾松优良家系人工林的总出材量、规格材出材量、木材产值和净现值均表现为:4500株/hm2﹥6000株/hm2﹥2500株/hm2﹥3300株/hm2,其数量成熟龄分别为12a、11a、13a、12a。小径材的工艺成熟龄在14-17a之间,且随造林密度增大而推迟;贴现率为6%-12%时,2500株/hm2和3300株/hm2林分净现值经济成熟龄在12-16a之间,4500株/hm2和6000株/hm2林分在12-19a之间,净现值经济成熟龄随贴现率增大而提前。综上认为,造林密度低的林分经济收获期为16a,造林密度高的林分为14a。(6)典型相关分析表明马尾松优良家系人工林生长特性与凋落物养分和土壤理化性质的相关性较强。造林密度对不同分解程度凋落物的理化指标和不同土层深度土壤的理化性质的影响不一致,但各指标的总量在不同密度林分之间均无显着差异。基于灰色关联分析的可持续经营综合评价指数表明:3300株/hm2林分的凋落物理化特性评价最高;6000株/hm2林分的林地生产力维续较好;4500株/hm2林分的生长特性评价较高。4500株/hm2林分稳定性强、可持续水平最高、林分结构平衡、土壤孔隙性状优良、具有较强缓解地表径流和防止水土流失的能力,更适宜长周期的培育经营。(7)造林密度为6000株/hm2的林分投入成本高、木材产量低,3300株/hm2林分材种结构不佳,这在生产上不宜采用。培育短周期工业用材林和小径材宜采用4500株/hm2,最终保留密度分别为2972株/hm2和1912株/hm2,采伐年龄分别为14a和17a;培育中、大径材均可采用2500株/hm2或4500株/hm2,最终保留密度分别为982株/hm2和1297株/hm2,中、大径材的轮伐期分别为24a和30a。

李杨[3](2019)在《密度效应对赣南马尾松人工林生物量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林分密度调控是森林经营的主要手段,合理的经营密度是提高森林质量和最大发挥森林生态功能的重要途径,而林分生物量是衡量林分生产力的重要指标,其大小受林分密度的直接影响。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是我国南方地区重要的用材造林树种,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以江西省赣南马尾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通过数据整理、处理和模型构建,编制林分密度管理图和生物量密度调控图并进行精度检验,对生物量密度调控图进行应用。研究结果可为赣南马尾松人工林的科学经营提供参考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及结论如下:(1)分别建立等树高线、等直径线、最大密度线、等疏密度线和自然稀疏线等相关模型,并编制其曲线组成林分密度管理图。各管理曲线均符合林分密度效应规律,等树高线和等直径线对应的蓄积量随密度增大而增大,最大密度线和等疏密度线对应蓄积量随密度增大而减小,自然稀疏线表示在林分初植密度一定的条件下,蓄积量随密度的减小而增大。用等树高线和等直径线进行精度检验,等树高线的精度为79.24%,等直径线的精度为81.94%。(2)利用生物量与蓄积量之间的转换关系,估计出乔木生物量数据,并构建各树高级、各直径级的密度与生物量函数模型,编制出马尾松林生物量密度调控图。等树高线和等直径线对应的生物量随密度增大而增大,林分生物量在最大密度线和等疏密度线上表现为随密度增大而减小,自然稀疏线表示在给定林分初植密度的条件下,生物量随密度的减小而增大。用等树高线和等直径线进行检验,等树高线的精度为76.72%,等直径线的精度为82.02%。(3)选取地位指数为14的3种不同密度等级的马尾松标准地,分析生物量密度调控图的应用。通过对不同密度等级马尾松林的生长预估,其生物量的变化规律为,低、中、高密度林分的林木单株生物量均随密度增大而减小,低、中、高密度林分其乔木层生物量随密度增加而增加,而中密度林分的增长量最大,是较为合理的经营密度,其密度为13001500株/hm2。

陈传松,袁小军,司芳芳,程贵文,颜送宝,李家彧[4](2019)在《杉木人工林林分密度管理和研究现状》文中指出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人工林经营的好坏也影响着我国南方地区森林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成败。而人工林经营主要是通过调控密度来实现的,适宜的林分密度以及合理的密度调控可以改善林分生长状况,从而提高杉木林分的质量和产量。本文主要从杉木人工林造林密度的设计、调节以及效益来展开综述。

郭光智[5](2019)在《广西大青山杉木人工林生长的长期密度与立地效应研究》文中指出初植密度是林分结构的数量基础,是森林培育过程中人为所能控制的主要因子,直接影响着人工林生产力。基于广西大青山5种初植密度、4个立地指数级杉木密度试验林36 a长期定位观测资料,本文从林分、径阶、单株三个水平系统分析了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Lamb).Hook.)林一个完整轮伐期内林分主要因子生长和材种结构变动的密度、立地及林龄的交互效应,明确了不同规格培育目标适宜的立地质量、初植密度和培育周期,为杉木人工林定向培育理论和实践提供了参考。得到如下主要结论:1.杉木林分自然稀疏强度随林龄、密度和立地指数的增大而增强;林分初植密度、立地指数愈大,自然稀疏起始及峰值林龄愈早;稀疏比例与初植密度及立地指数正相关,且受初植密度影响更大;发现11~16 a、30~36 a为南亚热带大青山区域杉木林分自然稀疏发生最集中的时期,表明杉木林分具有很强的自组织性和自适应性。2.杉木林分平均树高、胸径、冠幅、材积最大分布径阶、单株材积与立地指数、林龄正相关,而与初植密度负相关;林分枝下高与初植密度、立地指数及林龄正相关;高径比与初植密度、立地指数正相关,随林龄增长呈先下降后上升的动态变化规律;胸高形数变动范围为0.50~0.68,与初植密度正相关,而与立地指数负相关,其受立地指数的影响程度大于初植密度,且随林龄增长呈明显的先急剧下降后缓慢下降的变化规律。林分优势高主要取决于立地指数,受初植密度影响不明显。3.林分植距指数、冠径胸径比随林龄、密度、立地指数增加而变小,而林分密度指数(SDI)、立木度随林龄、密度、立地指数级增大而增大,且在幼龄期增速较快;冠径株距比随林龄增长呈下降趋势,幼龄期随立地指数、密度提高而增加,之后受立地指数影响的规律性不明显。疏密度随密度与立地指数的增大而增大,相对低的A、B密度林分的疏密度随林龄表现为增长趋势,而相对高的C、D、E密度林分则以下降趋势为主要特征。树冠竞争指数(CCF)与密度呈正相关。林分优势高-营养面积比随林龄增长达到峰值后呈下降趋势,密度越大达到峰值的时间越早,且峰值越大。林分生长空间指数(GSI)、生长空间竞争指数(GSCI)与林龄、密度负相关,受立地指数影响较小。4.林分断面积与林龄、初植密度、立地指数均呈正相关关系,当林龄达20 a生以上时趋于稳定,相同立地指数级不同初植密度林分断面积随林龄增长而差异减小并趋向一致,且林分断面积的数量成熟龄随初植密度及立地指数的增大而提前。林分断面积生长受密度和立地交叉影响,但较低初植密度林分受立地指数影响更大。5.林分立地质量和密度对总蓄积连年生长量、年平均生长量、生长率、数量成熟龄等具有明显影响。枯损木出材量占总出材量的比例随初植密度和立地指数的增加而增大。林分总蓄积在中幼龄阶段与林龄呈近乎线性正相关,后期增长趋缓,且初植密度愈高,蓄积量愈大;若以蓄积生长量最大为培育目标,16立地指数级时中等初植密度的C密度(5000株·hm-2)为最适宜造林密度。立地质量明显影响了林分蓄积中幼龄期生长速率及近成熟与成熟期生长量,立地指数愈高的林分具有更快的早期生长速率及后期总生长量,且立地效应大小受初植密度高低的影响,立地质量对初植密度相对低的林分具有更大的作用效果,表明林分生长存在明显的立地与初植密度的交互作用。6.初植密度与立地质量对林分活立木蓄积生长的影响规律与对总蓄积的影响规律一致,在15 a生之前增长迅速,15 a生后增速趋缓;初植密度愈高,林分蓄积尤其是早期蓄积生长量愈高,立地指数愈大则林分蓄积生长量愈大。林分连年生长量高峰出现时间随密度增大出现得愈早,第一次间伐应在10 a生前完成,最晚不超过11 a生,最后一次间伐应在14 a生前完成。南亚热带大青山杉木林主伐林龄不宜早于19 a生,且造林密度愈低的林分主伐林龄更晚,相对低造林密度的每公顷1667株及3333株林分的主伐林龄可推迟到25 a生,与中亚热带杉木林相比,南亚热带杉木林分主伐林龄相对更早。7.用材、薪材、废材在同一径阶的材种占比表现为:用材>废材>薪材。规格材出材率随初植密度的降低和立地指数的增大而增加,而出材量随初植密度和立地指数的增大而增加。初植密度越小、立地指数越大,越有利于中、大径材的形成,且各材种的材积百分比较株数百分比达到峰值的时间更早。立地条件对材种的形成起决定性作用,林分材种结构的形成存在明显的立地与初植密度的交互作用。在杉木南带产区,10指数级立地短周期经营时只适宜培育小径材及小条木,如经营周期延长则可培育小径材,但栽植密度不宜过大;14指数级立地适宜培育中、小径材,若以中径材为第一培育材种时则初植密度宜低,而以小径材为第一培育材种时栽植密度可略高;16指数级立地适宜培育中径材,且中低密度林分中径材比率更高,长周期经营时最低的A密度林分可生产约20%的大径材;18指数级立地适宜培育大径材,但初植密度宜控制在A密度,轮伐期延长至36 a时大径材材积比例可接近35%;立地质量对材种形成具决定性影响,而培育高规格材种时初植密度亦可成为关键限制因素。

刘诚[6](2017)在《闽北马尾松密度效应模型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利用马尾松标准地数据,对包括林分密度效应倒数模型在内的常用的三种表达方式进行拟合对比和分析论证,为选择合适的马尾松林分密度效应模型、进行合理的密度控制提供参考依据。采用哑变量的方式引入起源属性参数建立林分密度效应模型,既兼容了人工林和天然林林分密度效应的共性,又体现了差异性,且精度优于不分起源的林分密度效应模型,在林业生产上有实用价值。

姜鹏[7](2014)在《福建杉木人工林经营密度控制图研制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杉木是我国南方主要造林树种,杉木人工林经营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我国南方集体林区森林可持续经营的成败。密度调控是人工林经营的主要手段,合理的密度管理是提高人工林生产力和最大发挥森林功能的重要途径。因此,对杉木人工林密度调控的研究显得十分必要。本研究以构建杉木收获预估密度控制图为研究主线,构建了不同杉木树高模型,并采用Cross-validation方法对最优模型进行了筛选。分析对比了不同龄组杉木人工林的土壤性质,特别是土壤持水能力,为构建水源涵养密度控制图提供了前期基础。构建了不同立地条件下的自然稀疏方程,并证明了方程的斜率随立地条件而改变,为不同立地下密度控制图的研建提供了理论依据。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了收获预估密度控制图以及水源涵养密度控制图,并采用收获预估密度控制图对不同初始密度下不同采伐方式进行了模型,进而确定最优经营方案。最后,根据福建省将乐县杉木人工林当前密度状态,建立了该县杉木人工林密度预警图,并对相应密度的林分提出了基于空间结构的经营建议。本研究得出主要结论可以归纳如下:1)不同龄组土壤物理性质对比分析针对不同龄组的杉木人工林,从土壤容重、土壤持水量,土壤孔隙度、土壤含水量等方面进行了对比分析。其结果表明:从幼龄林到成熟林,土壤物理性质呈现出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其中土壤物理性质优劣顺序为:幼龄林、中龄林、成熟林、近熟林。造成近熟林的物理性差的原因可能与前不久的抚育间伐有关。2)最优树高模型的筛选在系统总结了国内外常用的31个树高模型的基础之上,采用模型精度、模型偏度、模型拟合效率(R2)以及残差图初步筛选出4个较好的模型,但是上述指标并不能甄别最优模型。本研究采用留一验证法(Leave-One-Out Cross-Validation)最终筛选出Richard(模型23)为最优模型,并采用本模型为杉木密度控制图的树高进行精准的预估。3)不同立地条件下自然稀疏方程的研究本研究的结果有悖于自然稀疏方程关于稀疏斜率恒定不变的经典理论。研究结果表明自然稀疏方程的斜率随立地的不同而发生相应的变化,进而指出不区分立地条件来构建林分密度控制图,会造成有偏估计,势必会造成对经营活动的错误引导。本文对不同立地建立了相应的自然稀疏方程,为将来构建不同立地条件下的密度控制图提供前提基础。4)杉木人工林经营密度控制图的研建及应用本研究针对筛选出完满立木度林分,采用RMA回归,构建了杉木林分自然稀疏线。并根据当地杉木经营的实践经验,构建了杉木林分最优生长密度上下线以及杉木林分郁闭线。此外,我们还构建了杉木优势高模型、杉木材积模型、立地指数模型作为密度控制图的辅助方程。应用密度控制图,模拟了3种常见密度下杉木林分的3种不同的经营措施(1.不进行任何经营措施;2.进行合理的抚育间伐;3.对照性抚育间伐),并获得不同经营措施下林分总收获量、林分总枯损量、林分年平均收获量等林分参数以及相应的林分年龄,为合理安排经营密度提供参考。5)杉木人工林分密度预警图研制及相应经营建议根据杉木密度控制图,将福建省将乐县杉木人工林分为高密度林分、合理密度林分、低密度林分3部分。以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为基础,研建福建省将乐县密度预警图,从而实现从空间上定量描述杉木林分密度合理程度,为合理开展经营提供依据。针对高密度林分,本研究提出了基于空间结构信息的采伐木确定方法,期待对森林量化经营提供借鉴作用。

高艳鹏[8](2011)在《半干旱黄土丘陵沟壑区主要树种人工林密度效应评价》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山西省方山县峪口镇土桥沟流域内的人工林(刺槐林、白榆林、油松林、侧柏林、油松—刺槐混交林)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调查、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分析了不同树种、不同密度的林分结构特征和生长特点,对林下植物群落特征、枯落物水文效应以及土壤理化性状做了较深入系统的研究,并且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首次对该区的人工林密度效应进行评价,为黄土丘陵沟壑区选择高效的人工林密度配置方式和低效低质残次林改造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林木生长特征。在密度相同时,阔叶林的平均胸径大于针叶林。利用Weibull分布函数对所有林分直径进行拟合,结果表明密度为475株/hm2的刺槐林、925株/hm2的刺槐林、925株/hm2的白榆林、1600株/hm2的油松林、550株/hm2的油松—刺槐混交林、1850株/hm2的油松—刺槐混交林不符合Weibull分布,林木直径分布特征数分析结果表明林木直径分布规律性较差,分布曲线均存在偏离正态分布的现象;树高分布主要有单峰或双峰不对称山状分布以及近正态分布。(2)生物多样性。所有草本层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明显高于灌木层。针阔混交林草本层丰富度指数、多样性和均匀度指数最好,其次为刺槐林、油松林,最差的为白榆林、侧柏林;进行聚类分析表明,草本层可分成猪毛蒿(Artemisia scoparia)群系,长芒草(Stipa bungeana)群系,赖草(Leymus scalinu)群系,铁杆蒿(Artemisia gmelini)4个群系;针阔混交林林下物种数量最多,其次是油松林和刺槐林,白榆林生境条件最差;密度相同时,油松—刺槐混交林林下干生物量明显大于其它同密度的林分。(3)枯落物水文效应。不同林分类型枯落物蓄积量的范围为2.36~8.08t/hm2;针阔混交林枯落物蓄积量大于阔叶林,而阔叶林又好于针叶林;针阔混交林枯落物层的最大持水量好于纯林,油松林好于刺槐林、白榆林,最小的为侧柏林;林下枯落物的持水量与浸水时间可以用公式W=klnt+b来拟合,t为时间;林下枯落物吸水速率与浸泡时间可以用公式V=ktn来拟合,t为浸水时间;流域内各林分类型有效拦蓄水深为0.29~1.22mm;针阔混交林枯落物水文效应要好于纯林。(4)土壤物理性质。刺槐林、油松林、侧柏林、油松—刺槐混交林等土壤机械组成的分形维数都比农田小,密度为1150株/hm2和1850株/hm2白榆林分的土壤机械组成的分形维数大于农田;林地土壤容重较农田均有所降低,不同林分类型土壤容重均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刺槐林、油松林的土壤孔隙度和通气度都要好于农田,密度为1150株/hm2和1850株/hm2白榆林、1600株/hm2和1850株/hm2侧柏林、550株/hm2的油松—刺槐混交林孔隙度较差;在刺槐林分中,最大持水量和毛管持水量都好于农田;在白榆林中,密度为925株/hm2林分持水量最好;油松林、侧柏林持水量好于农田;密度相同时,针阔混交林的土壤改良作用好于纯林。在所有林分内,密度为1600株/hm2刺槐林分土壤饱和含水量最大,密度为925株/hm2白榆林分土壤非毛管持水量最高,不同林分土壤涵蓄降水量不同,密度为925株/hm2白榆林分最大,密度为1600株/hm2油松林分有效涵蓄量最大,为383.83mm。(5)土壤化学性质。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氮、速效钾的含量随土壤深度的增加有减小的趋势,有明显的表聚现象;不同的林分,土壤化学性质差异性较大;密度相同时,油松—刺槐混交林的土壤有机质含量、速效磷、速效钾的平均含量>刺槐林>油松林>侧柏林>白榆林,针阔混交林较纯林好;土壤全氮和速效氮平均含量,刺槐林>油松—刺槐混交林>油松林>侧柏林>白榆林。密度为1600株/hm2的刺槐林分土壤质量最好,密度为875株/hm2油松—刺槐混交林次之;最差的林分为密度为1850株/hm2的白榆。(6)密度效应评价。1600株/hm2的刺槐林分密度效应综合评价指数最高,密度为875株/hm2的针阔混交林次之;密度为1150株/hm2和1850株/hm2的白榆林与侧柏林密度效应较差;在林分密度相同时,针阔混交林密度效应综合评价指数要好于纯林。

叶绍明,杨梅,黄宝灵,蓝金宣,黄晓露[9](2010)在《基于密度效应模型尾叶桉人工林最优密度的研究》文中认为利用7种不同密度的尾叶桉人工林标准地材料,引入优势高变量因子建立密度效应抛物线式改进模型,该模型可使密度效应规律在不同立地条件及不同生长阶段得以体现。生产弹性分析结果表明:尾叶桉密度效应处于负效应阶段,当密度减少1%时,平均单株材积增加0.4520%。边际产量分析结果表明:当其他条件不变时,每0.06hm2面积上增加1株林木,单株平均材积减少0.000032m3;优势木高每增加1.0m,单株平均材积增加0.001006m3。利用该密度效应模型确定不同立地条件下尾叶桉林分最优密度,得出当林分年龄等于地位指数推算的基准年龄(6a)时(即主伐年龄为6a),15~20地位指数尾叶桉人工林最优密度分别为1237、1492、1779、2100、2458和2853株/hm2。

邓伦秀[10](2010)在《杉木人工林林分密度效应及材种结构规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林分密度调控是森林经营过程中需要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之一。论文利用江西大岗山28年未经人工干扰(5种初植密度)和27年经人工间伐处理(4种间伐强度)的杉木人工林长期定位测定时间序列数据,在按径阶分布统计各测树因子的基础上,系统研究了杉木人工林密度效应及其与材种结构的有关动态规律,得出如下重要结果:1.林分自然稀疏强度随着林龄、初植密度和立地指数级的增大而增大,初植密度和立地指数级越大,林分发生自然稀疏的林龄越小。林龄28年时,14立地指数级的A2(2 m×3 m)、B2(2 m×1.5 m)、C2(2 m×1 m)、D2(1 m×1.5 m)、E2(1 m×1 m)各密度小区,自然稀疏总强度分别为1.0%、5.5%、25.7%、37.0%、63.7%,尤以高密度的E3(1 m×1 m)小区最大,为85.0%。16立地指数级的A1、A3、B1和B3小区,自然稀疏强度分别达到13.0%、7.0%、16.0%、46.0%。2.立地指数级和林龄相同时,林分平均胸径、单株材积、冠幅随初植密度的增大而减小,林分断面积、总材积、蓄积、高径比、枝下高随初植密度的增大而增大。14立地指数级的A2、B2、C2、E2小区间林分优势高差异不显着,表明优势高的差异主要决定于立地指数,而非林分密度;林分平均高除B2与C2小区间差异不显着外,其它小区间差异达到显着性水平,表明在过稀或过密的林分中,密度对林分平均高有显着影响。杉木生长速度快,需要的养分多,在稀植的条件下,单位面积林木获得的营养面积大,促进了树高的生长,同时稀植林分的平均胸径较大,依其求出的林分平均高就大;在密植的条件下,单位面积林木获得的营养面积小,且被压木较多,林分平均高较低。林龄和初植密度相同时,立地指数级越大,所有测树因子的值越大。3.间伐不能有效促进林分平均高、总材积和总断面积的生长,但间伐能有效促进林分活立木平均胸径、单株材积及单木断面积的生长,且随间伐强度增大而增大。林分活立木断面积除弱度间伐与对照间差异不显着外,其它间伐处理间差异达到显着性水平,且有随间伐强度的增加而降低的趋势;间伐处理的林分,虽然单木断面积比对照增长很多,但因间伐后保留木株数明显比对照少,间伐后短期内单木断面积的增长仍补偿不了因株数减少引起的总断面积的减少,但随着林龄的增长,密度小的林分以单木断面积的迅速增长来增加总断面积,密度大的林分以单位面积株数较多来增加总断面,最终各密度林分断面积将趋向一致。4.林分径阶株数(%)和材积(%)的最大分布率所处的径阶,随着林龄的增大向高径阶方向进级。林龄相同时,低密度比高密度林分进级的径阶更高,进级的速度更快;初植密度相同时,立地指数级越高,进级的径阶越高,速度越快。不同间伐水平的径阶株数与材积最大分布率,随间伐强度的增加依次向高径阶方向进级,间伐强度越大,进级的幅度越大,速度越快;间伐强度相同时,立地指数级越高,进级的径阶越高,速度越快。5.林分材种株数(%)和材积(%)的分布因材种不同而不同,中、大径材株数和材积的百分率,随着林龄的增加而递增,初植密度越小、立地指数级越高,递增的速度越快;林龄28年时,中、大径材株数与材积的百分率,16立地指数级的A密度(1667株·ha-1)小区最大,大径材分别为11.5%、14.2%,中径材分别为56.3%、74.8%。不同间伐水平中、大径材的株数(%)和材积(%),随着林龄的增加而递增;立地指数级越高,间伐强度越大,递增的速度越快。18立地指数级的A区组,中、大径材株数(%)与材积(%)显着大于16立地指数级的D区组与14立地指数级的B区组,且任何间伐小区都显着大于对照小区;林龄20年时,各间伐水平小区株数(%)分别为58.3%、34.9%、36.0%、22.4%,材积(%)分别为81.5%、60.6%、66.3%、50.0%。6.林分的总出材量随着林龄的增加而增加;林龄相同时,随着初植密度的增加而增大;初植密度相同时,随着立地指数级的增大而增大。但活立木出材量占总出材量的比例,立地指数级相同时,随着林分密度的增加而递减;林分密度相同时,随着立地指数级的增加而递减;枯损木出材量占总出材量的比例,则随着林分密度和立地指数级的增加而递增;林龄28年时,14立地指数级的A2、B2、C2、D2、E2各密度小区,林分活立木占总出材量的比例,分别为99.6%、98.3%、91.8%、88.7%、69.4%,林分枯损木占总出材量的比例,分别为0.4%、1.7%、8.2%、11.3%、30.6%。间伐林分的总出材量以对照与弱度间伐小区较大,强度间伐与中度间伐小区较小,但林分活立木出材率随着林龄的增加而增加,林龄相同时,间伐小区大于对照小区,表明间伐不能有效促进林分总出材量的增加,但可有效的促进活立木出材率的提高;林分活立木出材率,18立地指数级的A区组,林龄20年时,强度间伐>弱度间伐>中度间伐>对照,分别为78.1%、76.7%、77.1%、76.3%;14立地指数级的B区组,林龄25年时,强度间伐>中度间伐>弱度间伐>对照,分别为76.4%、75.2%、74.5%、74.0%。7.林分活立木规格材(大、中、小径材)的出材率,随着林分密度的减少和立地指数级的增加而增加;林龄28年时,大径材出材率,16立地指数级的A、B密度小区较高,A1>A3>B3>B1,分别为16.8%、13.2%、9.0%、5.5%,每公顷出材量分别为69.399m3、57.694m3、31.587m3、27.069m3;中径材出材率A3>A1>B1>B3,分别为53.5%、47.3%、32.1%、31.9%,每公顷出材量分别为234.014m3、195.555m3、157.177m3、111.941m3;但小径材出材率相反,A3<A1<B3<B1,分别为12.1%、14.8%、36.1%、38.3%,每公顷出材量分别为52.970m3、61.137m3、126.733m3、187.427m3;林龄28年时,16立地指数级A、B密度林分的大径材出材率与出材量都很小,达不到培育大径材的标准,但A密度林分中径材出材率与出材量占很大比重,适宜培育中径材。8.不同间伐强度林分活立木规格材的出材率,随间伐强度和立地指数级的增大而增大;林龄27年时,大径材出材率,16立地指数级强度与中度间伐的D区组较大,各间伐处理中度间伐>强度间伐>对照>弱度间伐,分别为19.0%、17.1%、2.2%、1.8%,每公顷出材量分别为56.376m3、44.239m3、6.832m3、6.325m3;中径材出材率,对照>强度间伐>中度间伐>弱度间伐,分别为47.3%、42.3%、41.6%、24.2%,每公顷出材量分别为146.928m3、123.783m3、105.196m3、85.408m3;小径材出材率,中度间伐<强度间伐<对照<弱度间伐,分别为17.8%、18.8%、25.9%、48.4%,每公顷出材量分别为52.837m3、47.121m3、80.561m3、171.099m3。

二、同龄纯林密度效应新模型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同龄纯林密度效应新模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金洞林场闽楠人工林多功能经营密度控制图研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来源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林分密度研究进展
        1.3.2 密度控制图研究进展
        1.3.3 林分多功能研究进展
        1.3.4 目标树经营研究进展
    1.4 研究内容
        1.4.1 闽楠人工林全周期经营目标树密度研究
        1.4.2 林分多功能因子与蓄积之间的关系分析
        1.4.3 林分多功能密度控制图研建
    1.5 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形地貌
        2.1.3 气候水文土壤
        2.1.4 植被状况
        2.1.5 社会经济情况
    2.2 数据来源
        2.2.1 样地设置
        2.2.2 数据调查
        2.2.3 数据处理
    2.3 研究方法
        2.3.1 林分密度控制图相关模型
        2.3.2 林分多功能分析方法
3 闽楠人工林全周期经营目标树密度研究
    3.1 闽楠人工林密度控制图研建
        3.1.1 密度控制图模型
        3.1.2 闽楠人工林林分密度控制图的绘制
        3.1.3 树高生长曲线
    3.2 闽楠人工林全周期目标树密度研究
        3.2.1 闽楠人工林林分密度控制图应用
        3.2.2 全周期经营目标树密度
    3.3 小结
4 闽楠人工林多功能与蓄积之间的关系分析
    4.1 固碳功能
    4.2 水源涵养功能
    4.3 多功能因子与蓄积量之间的关系分析
    4.4 小结
5 闽楠人工林多功能密度控制图研建
    5.1 碳储量密度控制图研建
        5.1.1 碳储量密度控制图的相关模型
        5.1.2 碳储量密度控制图绘制
        5.1.3 碳储量密度控制图应用
    5.2 水源涵养量密度控制图研建
        5.2.1 水源涵养量密度控制图的相关模型
        5.2.2 水源涵养量密度控制图绘制
        5.2.3 水源涵养量密度控制图应用
    5.3 小结
6 闽楠人工林的经营建议
    6.1 多功能的密度控制图的对比
    6.2 闽楠人工林的经营建议
7 结论与讨论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致谢

(2)广西马尾松优良家系人工林密度效应及可持续经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马尾松资源现状
    1.3 人工林经营与研究概况
        1.3.1 林分密度效应研究进展
        1.3.2 林分密度控制技术研究进展
        1.3.3 林分生长规律研究进展
    1.4 人工林凋落物养分及水源涵养研究
    1.5 人工林土壤理化性质研究
    1.6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7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区域概况
    2.2 样地设置
    2.3 研究方法
        2.3.1 样地调查
        2.3.2 土壤样品的采集与处理
        2.3.3 凋落物样品的采集与处理
        2.3.4 土壤理化性质测定
        2.3.5 凋落物理化特性测定
    2.4 计算方法
        2.4.1 林分生长指标
        2.4.2 树木干形指标
        2.4.3 直径结构分布
        2.4.4 净现值和内部收益率
        2.4.5 土壤物理性质
    2.5 分析方法
        2.5.1 方差分析
        2.5.2 回归分析
        2.5.3 相关性分析
        2.5.4 主成分分析
        2.5.5 典型相关分析
        2.5.6 灰色关联分析
    2.6 统计学分析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造林密度马尾松林分生长特性及预测模型
        3.1.1 不同造林密度马尾松林分树高生长规律
        3.1.2 不同造林密度马尾松林分直径生长规律
        3.1.3 不同造林密度马尾松林分单株材积生长规律
        3.1.4 不同造林密度马尾松林分蓄积生长规律
    3.2 不同造林密度马尾松林分干形特征及预测模型
        3.2.1 不同造林密度林分干形演变特征
        3.2.2 不同造林密度林分干形回归分析
    3.3 不同造林密度马尾松林分自然稀疏及预测模型
        3.3.1 不同造林密度林分自然稀疏特征
        3.3.2 不同造林密度林分自然稀疏模型预测
    3.4 不同造林密度马尾松林分直径结构分布预测
        3.4.1 不同造林密度林分直径分布特征
        3.4.2 不同造林密度林分直径概率密度分布
    3.5 不同造林密度马尾松林分森林成熟研究
        3.5.1 不同造林密度林分材种出材量
        3.5.2 不同造林密度林分数量成熟
        3.5.3 不同造林密度林分工艺成熟
        3.5.4 不同造林密度林分经济成熟
        3.5.5 不同造林密度林分成熟龄综合评估
    3.6 不同造林密度马尾松林分凋落物理化特性
        3.6.1 不同造林密度林分凋落物分布特征
        3.6.2 不同造林密度林分凋落物水源涵养
        3.6.3 不同造林密度林分凋落物养分特征
        3.6.4 凋落物理化特性的相关性分析
    3.7 不同造林密度马尾松林分土壤理化性质
        3.7.1 不同造林密度林分土壤物理性质
        3.7.2 不同造林密度林分土壤化学性质
        3.7.3 土壤理化性质的相关性分析
    3.8 马尾松生长特性与地力指标的典型相关分析
    3.9 马尾松优良家系人工林可持续经营综合评价
        3.9.1 综合评价体系的构建
        3.9.2 评价指标的灰色关联分析
        3.9.3 评价指标的权重计算
        3.9.4 可持续经营综合评价与分级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
    4.1 不同造林密度马尾松优良家系人工林的生长特性
    4.2 不同造林密度马尾松优良家系人工林的生长规律
    4.3 不同造林密度马尾松优良家系人工林的水源涵养
    4.4 不同造林密度马尾松优良家系人工林的养分特征
    4.5 不同造林密度马尾松优良家系人工林的经济效益
    4.6 不同造林密度马尾松优良家系人工林的培育技术
第五章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3)密度效应对赣南马尾松人工林生物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课题来源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林分密度概念与效应
        1.3.2 林分密度管理图
        1.3.3 林分密度与森林生物量关系
        1.3.4 马尾松林生物量的研究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概况及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形地貌
        2.1.3 气候土壤
        2.1.4 森林资源
    2.2 研究方法
        2.2.1 数据获取与处理
        2.2.2 林分密度管理图的编制
        2.2.3 生物量密度调控图的编制
3 林分密度管理图的编制及检验
    3.1 各管理线模型选取及曲线绘制
        3.1.1 等树高线
        3.1.2 等直径线
        3.1.3 最大密度线
        3.1.4 等疏密度线
        3.1.5 自然稀疏线
    3.2 林分密度管理图绘制
    3.3 密度管理图精度检验
    3.4 小结与讨论
4 生物量密度调控图的编制及检验
    4.1 各管理线相关模型构建及绘制
        4.1.1 等树高线
        4.1.2 等直径线
        4.1.3 最大密度线
        4.1.4 等疏密度线
        4.1.5 自然稀疏线
    4.2 生物量密度调控图绘制
    4.3 密度调控图精度检验
    4.4 小结与讨论
5 生物量密度调控图的应用
    5.1 不同密度等级生物量预测
        5.1.1 低密度林分
        5.1.2 中密度林分
        5.1.3 高密度林分
    5.2 应用前景分析
    5.3 小结与讨论
6 结论与研究展望
    6.1 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4)杉木人工林林分密度管理和研究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 杉木人工林林分密度管理研究现状
    1.1 杉木人工林造林密度的设计
    1.2 杉木人工林林分密度的调节
    1.3 杉木人工林林分的密度效益
2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5)广西大青山杉木人工林生长的长期密度与立地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2.1 关于林分密度和立地效应的研究
        1.2.2 关于林分主要测树因子的密度和立地效应研究
    1.3 研究目标与主要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主要内容
    1.4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林分主要测树因子生长的密度与立地效应研究
    2.1 试验地概况
    2.2 试验设计
    2.3 研究方法
        2.3.1 测树因子调查
        2.3.2 数据处理
    2.4 结果与分析
        2.4.1 初植密度和立地质量对林分自然稀疏的影响
        2.4.2 初植密度和立地质量对林分平均高生长的影响
        2.4.3 初植密度和立地质量对林分优势高生长的影响
        2.4.4 初植密度和立地质量对林分平均胸径生长的影响
        2.4.5 初植密度和立地质量对树冠生长的影响
        2.4.6 初植密度和立地质量对干形的影响
        2.4.7 初植密度和立地质量对林分枝下高的影响
    2.5 小结
第三章 林分断面积与蓄积生长的密度与立地效应研究
    3.1 试验地概况
    3.2 试验设计
    3.3 研究内容与方法
    3.4 结果与分析
        3.4.1 初植密度和立地质量对林分断面积生长的影响
        3.4.2 初植密度和立地质量对单株断面积生长的影响
        3.4.3 初植密度和立地质量对林分断面积分布的影响
        3.4.4 初植密度和立地质量对单株材积生长的影响
        3.4.5 初植密度和立地质量对林分总蓄积生长的影响
        3.4.6 初植密度和立地质量对林分活立木蓄积生长的影响
    3.5 小结
第四章 林分材种结构的密度与立地效应研究
    4.1 试验地概况
    4.2 试验设计
    4.3 研究内容与方法
        4.3.1 研究初植密度和立地质量对林分胸径结构的影响
        4.3.2 研究初植密度和立地质量对林分径阶材积的影响
        4.3.3 研究初植密度和立地质量对林分材种株数占比和材积占比的影响
        4.3.4 研究初植密度和立地质量对林分原条出材量的影响
        4.3.5 研究初植密度和立地质量对林分活立木规格材出材率的影响
    4.4 结果与分析
        4.4.1 初植密度和立地质量对林分胸径结构的影响
        4.4.2 初植密度和立地质量对林分径阶材积分布的影响
        4.4.3 初植密度和立地质量对林分材种株数和材种材积的影响
        4.4.4 初植密度和立地质量对林分原条出材量的影响
        4.4.5 初植密度和立地质量对林分活立木规格材材种出材量和出材率的影响
    4.5 小结
第五章 讨论与结论
    5.1 讨论
        5.1.1 林分自然稀疏的密度和立地效应
        5.1.2 林分平均高的密度和立地效应
        5.1.3 胸径生长的密度和立地效应
        5.1.4 树冠生长的密度和立地效应
        5.1.5 干形变化的密度和立地效应
        5.1.6 断面积生长的密度和立地效应
        5.1.7 蓄积生长的密度和立地效应
        5.1.8 材种结构的立地和密度效应
        5.1.9 造林密度设计与林分密度调控
    5.2 结论
    5.3 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致谢

(6)闽北马尾松密度效应模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数据来源
2 研究内容和方法
    2.1 密度效应模型
    2.2 评价指标
3 结果分析
4 结论

(7)福建杉木人工林经营密度控制图研制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自然稀疏规律研究
        1.2.2 林分经营密度研究
        1.2.3 林分密度控制图的研究
    1.3 空间结构下杉木林抚育间伐
    1.4 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目标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内容
    1.5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域与研究方法
    2.1 自然稀疏方程及密度控制图研究区域
    2.2 土壤物理性质及树高最优模型研究区域
    2.3 研究方法
        2.3.1 杉木林样地布设及土壤物理性质数据获取
        2.3.2 最优树高模型筛选
        2.3.3 完满立木度样地确定方法
        2.3.4 自然稀疏方程及拟合方法
        2.3.5 经营密度控制图及密度预警图的研制方法
        2.3.6 林分空间结构指数
        2.3.7 采伐木确定方案
3 不同龄组土壤物理性质对比研究
    3.1 土壤容重
    3.2 土壤孔隙度
    3.3 土壤持水量
    3.4 小结与讨论
        3.4.1 讨论
        3.4.2 土壤管理建议
4 基于 Cross‐validation 的树高曲线方程
    4.1 最优模型的初选
    4.2 基于 Cross‐validation 的最优模型的确定
    4.3 小结与讨论
5 杉木人工林自然稀疏方程斜率恒定验证
    5.1 立地因子与林分密度关系
    5.2 不同坡度林分自然稀疏方程
    5.3 不同坡位下林分自然稀疏方程
    5.4 不同坡度坡位组合下林分自然稀疏方程
6 杉木人工林经营密度图的研建与应用
    6.1 收获预估密度控制图构建
    6.2 收获预估密度控制图应用研究
        6.2.1 自然稀疏过程中枯损量计算
        6.2.2 低密度林分在收获预估密度控制图中应用
        6.2.3 中密度林分在收获预估密度控制图中应用
        6.2.4 高密度林分在收获预估密度控制图中应用
        6.2.5 密度控制图中应用小结
    6.3 水源涵养密度控制图的研建及应用
7 基于收获预估密度控制图的林分密度预警图研制
    7.1 杉木收获预估密度控制图预警图的研制
    7.2 基于收获预估预警图的杉木人工林经营建议
8 基于收获预估密度控制图的杉木中幼龄林抚间伐模拟
    8.1 伐前的林内竞争及空间分布格局
    8.2 采伐木的确定
    8.3 伐后的林内竞争及空间分布格局
    8.4 小结
9 结论与展望
    9.1 结论
    9.2 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2011‐2014)
作者简介
致谢

(8)半干旱黄土丘陵沟壑区主要树种人工林密度效应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林分结构研究
        1.2.2 物种多样性研究
        1.2.3 森林植被枯落物层水文效益研究
        1.2.4 森林土壤恢复效应研究
        1.2.5 存在的问题
2 研究地区概况
    2.1 自然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势地貌
        2.1.3 气候
        2.1.4 土壤
        2.1.5 水文状况
        2.1.6 植被
    2.2 社会经济条件
    2.3 试验区概况
3 研究内容与方法
    3.1 研究内容
    3.2 研究方法
        3.2.1 标准地设置
        3.2.2 地形因子调查
        3.2.3 植被调查
        3.2.4 生物量的测定
        3.2.5 多样性指数计算
        3.2.6 枯落物调查
        3.2.7 土壤调查
        3.2.8 数据处理
    3.3 技术路线
4 不同林分结构特征分析
    4.1 不同林分直径分布
        4.1.1 直径结构分布
        4.1.2 林木直径Weibull分布
    4.2 不同林分树高分布
        4.2.1 刺槐林树高分布
        4.2.2 白榆林树高分布
        4.2.3 油松林树高分布
        4.2.4 侧柏林树高分布
        4.2.5 油松—刺槐混交林树高分布
        4.2.6 林分密度对树高的影响
    4.3 林分树高与直径的关系
        4.3.1 树高随胸径的变化规律
        4.3.2 树高曲线方程
    4.4 密度对林分蓄积生长量的影响
    4.5 林分因子相关性分析
    4.6 小结
5 林下植被多样性研究
    5.1 植物种数量组成及重要值分析
        5.1.1 灌木层
        5.1.2 草木层
    5.2 不同群落物种多样性
        5.2.1 林下植被物种组成及其差异
        5.2.2 林下植被群落结构特征
        5.2.3 植物多样性
    5.3 小结
6 不同林分枯落物水文特性研究
    6.1 不同林分的枯落物蓄积量
    6.2 枯落物持水性能
        6.2.1 最大持水量和最大持水率
        6.2.2 枯落物持水过程
        6.2.3 枯落物持水速度
    6.3 枯落物对降水的拦蓄作用
    6.4 林分因子与枯落物涵蓄水分功能相关性分析
    6.5 小结
7 不同林分土壤机械组成的分形规律
    7.1 分形模型
    7.2 刺槐林分
    7.3 白榆林分
    7.4 油松林分
    7.5 侧柏林分
    7.6 油松—刺槐混交林
    7.7 密度相同树种不同林分的分形维数
    7.8 小结
8 不同林分土壤物理性质研究
    8.1 不同林分土壤容重的变化
    8.2 不同林分土壤孔隙度
        8.2.1 刺槐林分
        8.2.2 白榆林分
        8.2.3 油松林分
        8.2.4 侧柏林分
        8.2.5 油松—刺槐混交林
        8.2.6 密度相同树种不同的林分
    8.3不同林分类型对土壤持水量的影响
    8.4 不同林分林地土壤蓄水能力
    8.5 相关性分析
    8.6 小结
9 不同林分土壤化学性质研究
    9.1 土壤有机质
    9.2 土壤全氮
    9.3 土壤速效氮
    9.4 土壤速效磷
    9.5 土壤速效钾
    9.6 土壤pH值
    9.7 相关性分析
    9.8 土壤质量评价
    9.9 小结
10 林分密度效应综合评价
    10.1 评价方法
        10.1.1 主成分分析方法的原理
        10.1.2 评价指标体系
        10.1.3 评价步骤
    10.2 结果与分析
    10.3 小结
11 结论与讨论
    11.1 结论
    11.2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Ⅰ 植物拉丁名一览表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奖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9)基于密度效应模型尾叶桉人工林最优密度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1.2 试验设计及标准地调查
    1.3 密度效应模型选择
    1.4 生产弹性和边际产量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模型拟合结果
    2.2 尾叶桉人工林密度效应的生产弹性
        2.2.1 单因素生产弹性
        2.2.2 多因素生产弹性
    2.3 尾叶桉人工林密度效应的边际产量
    2.4 尾叶桉人工林合理密度的确定
3 讨 论

(10)杉木人工林林分密度效应及材种结构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意义
        1.1.3 项目来源及主要经费支持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2.1 林分密度控制的理论基础
        1.2.2 林分密度理论研究的主要成果
        1.2.3 林分密度理论研究成果的应用――林分密度控制图
        1.2.4 林分密度控制技术研究
        1.2.5 林分密度效应研究
        1.2.6 发展趋势
    1.3 研究目标与主要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主要内容
    1.4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杉木林分密度效应研究
    2.1 试验地概况
    2.2 试验设计
    2.3 研究内容
    2.4 研究方法
        2.4.1 测树因子调查
        2.4.2 数据分析处理
    2.5 结果与分析
        2.5.1 林分密度对自然枯损的影响
        2.5.2 林分密度对树高生长的影响
        2.5.3 林分密度对优势高生长的影响
        2.5.4 林分密度对胸径生长的影响
        2.5.5 林分密度对胸径结构的影响
        2.5.6 林分密度对断面积生长的影响
        2.5.7 林分密度对单株材积生长的影响
        2.5.8 林分密度对林分总材积与活立木材积的影响
        2.5.9 林分密度对干形的影响
        2.5.10 林分密度对树冠生长的影响
        2.5.11 林分密度对枝下高变动的影响
    2.6 小结
第三章 林分材种结构规律研究
    3.1 试验地概况
    3.2 试验设计
    3.3 研究内容
    3.4 研究方法
        3.4.1 径阶材积(%)的分布规律
        3.4.2 林分不同材种的数量结构
        3.4.3 林分不同材种原条出材量
    3.5 结果与分析
        3.5.1 不同初植密度林分径阶材积(%)的分布规律
        3.5.2 林分材种株数(%)与材种材积(%)的分布规律
        3.5.3 林分不同材种原条出材量的动态变化
        3.5.4 林分活立木规格材材种出材率及结构的动态变化
    3.6 小结
第四章 杉木林分间伐强度生长效应研究
    4.1 试验地概况
    4.2 试验设计
        4.2.1 标准地设置情况
        4.2.2 标准地间伐概述
    4.3 研究内容
    4.4 研究方法
        4.4.1 测树因子调查
        4.4.2 数据分析处理
    4.5 结果与分析
        4.5.1 间伐强度对林分树高生长的影响
        4.5.2 间伐强度对林分胸径生长的影响
        4.5.3 间伐强度对林分胸径结构的影响
        4.5.4 间伐强度对林分断面积生长的影响
        4.5.5 间伐强度对材积生长的影响
    4.6 小结
第五章 杉木林分间伐强度材种结构动态变化研究
    5.1 试验地概况
    5.2 试验设计
    5.3 研究内容
    5.4 研究方法
    5.5 结果与分析
        5.5.1 不同间伐强度林分径阶材积(%)的分布规律
        5.5.2 材种株数(%)及材种材积(%)的分布规律
        5.5.3 林分不同材种原条出材量的动态变化
        5.5.4 林分活立木规格材出材率及材种结构的动态变化
    5.6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6.1 结论
    6.2 讨论
    6.3 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致谢

四、同龄纯林密度效应新模型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金洞林场闽楠人工林多功能经营密度控制图研建[D]. 王雪.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1(01)
  • [2]广西马尾松优良家系人工林密度效应及可持续经营研究[D]. 陈旋. 广西大学, 2020(02)
  • [3]密度效应对赣南马尾松人工林生物量的影响[D]. 李杨. 江西农业大学, 2019
  • [4]杉木人工林林分密度管理和研究现状[J]. 陈传松,袁小军,司芳芳,程贵文,颜送宝,李家彧. 林业科技通讯, 2019(05)
  • [5]广西大青山杉木人工林生长的长期密度与立地效应研究[D]. 郭光智.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19
  • [6]闽北马尾松密度效应模型的研究[J]. 刘诚. 林业勘察设计, 2017(03)
  • [7]福建杉木人工林经营密度控制图研制及应用研究[D]. 姜鹏. 河北农业大学, 2014(03)
  • [8]半干旱黄土丘陵沟壑区主要树种人工林密度效应评价[D]. 高艳鹏. 北京林业大学, 2011(07)
  • [9]基于密度效应模型尾叶桉人工林最优密度的研究[J]. 叶绍明,杨梅,黄宝灵,蓝金宣,黄晓露.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05)
  • [10]杉木人工林林分密度效应及材种结构规律研究[D]. 邓伦秀.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10(02)

标签:;  ;  ;  ;  ;  

同龄纯林密度效应新模型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