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货人处理若干问题的探讨

收货人处理若干问题的探讨

一、机匣处理若干问题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张千丰[1](2020)在《高负荷斜流压气机叶顶间隙流动与轴向缝处理机闸的非定性作用机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负荷压气机的设计与研制是提高压气机压比、减轻压气机部件重量、提高军/民用航空发动机性能的主要途径之一。然而叶片负荷的提高势必会导致更大的逆压梯度和叶顶顶部压差,进而增强泄漏流、加剧流动分离损失,极大地限制了压气机稳定裕度和效率的提升。位于转子叶片顶部的处理机匣能够有效拓宽突尖型失速压气机的稳定裕度,但其对压气机效率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叶顶间隙尺寸。针对压气机在启动、稳定运行、减速停车和变工况过程中面临的叶顶间隙尺寸变化这一实际问题,有必要研究不同叶顶间隙尺寸下,压气机的失稳特征和叶顶间隙流动与处理机匣的非定常作用机理,进而明晰处理机匣在不同间隙尺寸条件下的扩稳机理和特性。本文以一台高负荷斜流压气机为主要研究对象,采用数值模拟与实验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围绕实壁机匣条件下压气机内部流动失稳特征、处理机匣与压气机叶顶间隙流动相互作用机理及其对压气机稳定裕度和效率的影响机制等问题,细致地开展以下研究工作:(1)间隙对突尖型失速压气机失稳机理的影响:以微型斜流压气机转子和低速轴流压气机转子为研究对象,采用节流阀模型非定常数值计算方法,重点分析了零间隙和大间隙情况下引发压气机失稳流动结构的时空演化规律,以及失速团周向传播特征,揭示了间隙对压气机流动失稳的影响机理,并详细探讨了突尖波低压扰动形成对应的流动结构。研究发现:零间隙下,压气机尾缘的角区分离随着节流不断加剧且影响范围向叶片前缘移动,最终出现“前缘溢出和尾缘倒流”流动特征,在叶片通道形成径向涡,引发突尖型失速先兆;大间隙下,转子叶片前缘泄漏流在节流过程中不断加剧,与主流形成的交界面在前缘溢出的同时,尾缘出现倒流,进而引发压气机突尖型失速先兆。不论哪种失稳机理,该微型斜流压气机的失稳机制与低速轴流压气机一致,均出现“前缘溢出、尾缘倒流”和通道径向涡流动特征,径向涡是引起突尖波低压扰动的流动结构。(2)缝式处理机匣几何设计参数对斜流压气机性能的影响规律及转子叶顶间隙对其扩稳机理的影响:首先以单级微型斜流压气机为研究对象,参数化设计缝式处理机匣,应用DOE全因子试验设计方法,重点分析了变量因子对压气机性能的主效应影响,总结发现轴向缝的长度和开口面积比是对压气机性能影响最明显的两个参数;基于研究结果得到了一个兼顾稳定裕度和效率的处理机匣设计方案,借助非定常数值模拟方法,详细探讨了不同叶顶间隙尺寸下处理机匣与叶顶间隙流的非定常作用机理。时均结果表明:轴向缝与叶顶间隙流相互作用主要体现在对间隙流的抽吸和喷射作用,但是在小间隙下,轴向缝的抽吸作用减弱堵塞实现扩稳,大间隙下,缝的喷射作用起主导扩稳作用;大间隙条件下的非定常叶顶流场图谱表明:轴向缝处理机匣抽取位于叶片通道内的缝底面的流体团,然后在转子上游位置喷出相对总压高的流体团,该流体团与转子前缘碰撞后,分成两个流体微团,一个流体微团沿着叶片压力面向下游传播,导致压力面静压和叶顶差压的提高,另一个流体微团从叶片吸力面进入通道,携带泄漏流向下游传播,抑制了泄漏流在叶片前缘的溢出,从而实现扩稳。(3)缝式处理机匣对压气机失速特性和失速机理的影响:在处理机匣条件下,以单级微型斜流压气机动/静态试验测量为主,研究了3个部分转速下,设计间隙和大间隙条件下压气机失速类型和失速扰动的时空传播特征,结果表明压气机均通过突尖型先兆进入失速状态且失速先兆周向传播速度为80%-90%转子转速;并重点分析了30000rpm时叶顶流场在失稳过程中的演变过程,动态静压测量数据显示:无论是实壁机匣还是处理机匣,靠近失速时,均在叶片尾缘处首先出现静压扰动,该扰动不发生周向传播,再经过几转时间后,在叶片前缘开始出现突尖型失速先兆扰动。进一步地,以单排压气机转子为研究对象,采用节流阀模型和非定常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处理机匣条件下压气机的失稳机制。结果表明,在处理机匣条件下,突尖型失速先兆出现时,叶片通道内仅出现主流与泄漏流交界面溢出的现象,不存在“尾缘反流”现象。这一发现重新考查了压气机突尖失速先兆的判定准则。(4)处理机匣条件下压气机内部流动损失机理:在大间隙处理机匣对压气机效率提高的基础上,以单级微型斜流压气机为研究对象,基于压气机稳定运行热力学参数周期性变化的物理特征,采用定常数值模拟方法,应用当地熵产损失分析模型,探索性地对有无处理机匣压气机内部熵产率的分布进行了分析,揭示了处理机匣对压气机内部流动损失产生正反两方面影响的作用机理,并根据转子尾缘熵产率梯度,划分损失源区域并量化了各区域损失,结果表明处理机匣削弱了叶尖前缘泄漏流与主流的掺混,使转子域机匣端壁损失下降20%左右,显着降低了压气机内部流动损失。

张爱强[2](2020)在《非惯性系下直升机主减速器高精度动力学建模及动态行为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主减速器是直升机关键核心部件之一,其性能优劣直接关系到直升机整体性能水平高低。掌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性能直升机主减速器设计技术,对推动我国直升机产业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直升机主减速器耦合关系复杂多样,结构异型化、大柔性等特点突出,需要寻求与之相适应的建模策略,实现模型精度与计算效率的平衡。另外,主减速器随直升机做空间运动,以往研究中固定于地面的假设与实际运行环境不符,基础运动衍生附加效应的影响不容忽视。本文以某型直升机主减速器为例,提出一种针对异型子结构的建模及精度评价方法,推导出复杂空间夹角下子系统间耦合关系,形成广义坐标系下齿轮-轴系-轴承-机匣整体耦合的动力学建模通用方法,并基于多稳态工况振动试验对理论模型进行验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考虑基础任意空间运动对不同类型齿轮传动系统产生的附加效应,建立非惯性系下定轴齿轮传动系统动力学模型以及内部与外部双重非惯性系下行星齿轮传动系统动力学模型,研究基础运动对齿轮系统动态行为影响规律。主要研究包括:(1)针对直升机主减速器机匣等构件薄壁异型结构特点,提出基于试验模态分析-有限元法-子结构缩聚的复杂异型构件动力学建模方法以及基于模态参数的模型精度量化评价方法;基于规则尺寸轴系确定了梁单元刚度与质量矩阵最佳组合方式,对比讨论梁单元法与缩聚法在直升机主减速器异型不规则轴系建模中的适用性;为直升机主减速器整体系统建模提供兼顾模型精度与计算效率的机匣子结构和齿轮轴系子结构模型。(2)基于连接子结构建立机匣子系统模型,验证连接子结构精度,确定连接刚度取值范围;推导锥齿轮副、行星轮系、斜齿轮副等不同子类型啮合关系,将轴系子结构有序组装获得齿轮-转子子系统模型;推导任意空间夹角下子系统间耦合关系,最终建立广义坐标系下齿轮-轴系-轴承-机匣整体耦合动力学模型。基于某型直升机主减速器振动测试平台获取多工况下时频域响应信号,对理论仿真结果进行对比验证;通过耦合机匣与未耦合机匣模型振动响应结果对比,表明建立计及柔性机匣系统整体耦合模型的必要性。(3)建立运动学分析模型,推导基础运动时产生的附加惯性力和附加惯性力矩作用以及重力效应与基础空间位姿状态关系,将各附加项以广义力矢激励形式参与到系统动力学方程中,保证惯性系中建模方法的延续性,形成非惯性系下定轴齿轮传动系统动力学建模方法。对比研究基础平移变速、空间转动等不同运动参数下轴系挠曲变形、轴承力、振动时频域响应等系统动态行为的变化规律,为大机动飞行环境下齿轮传动系统动载荷计算、结构强度及可靠性预估提供分析模型和理论支撑。(4)在行星齿轮传动系统内部非惯性系基础上,进一步考虑基础运动外部非惯性系作用,根据不同构件特点及坐标系设置,分别推导内部与外部双重非惯性系叠加作用下绝对加速度方程式,建立计及基础运动的行星齿轮传动系统动力学分析模型。对比研究不同附加项对系统动态响应的贡献度,获得基础运动参数以及系统安装角度等对构件偏移量、轴承力、振动以及均载性能的影响规律,为大机动飞行环境下行星齿轮传动结构优化、高可靠性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李尧[3](2020)在《受内压作用机匣结构轻量化设计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机匣是航空发动机中常见的零部件类型,用于支撑转子、固定静子、流道围形等用途。对于航空发动机,推重比、油耗等主要指标均直接与结构重量相关。为此,机匣的轻量化设计方法受到设计人员的广泛关注。然而,机匣结构的完整性直接影响到发动机的安全性,而轻量化设计往往会给结构完整性带来风险。因此,机匣的轻量化设计需要十分小心。结构优化设计技术因具有完善的理论基础及良好的可操作性,近年来正越来越多的被应用于航空航天领域。对于机匣结构,设计过程需要考虑多种载荷下的结构响应,包括内压力、轴向力、弯矩、扭矩等,此外有的机匣还需考虑温度载荷、振动载荷等。其中,轴向力、弯矩、扭矩、温度载荷及振动载荷下结构性能指标的满足,不仅可以通过修改结构设计实现,还可以通过合理设计传力路径、合理设计连接结构及添加阻尼等方式实现,但对于内压载荷下结构性能指标的满足,改变结构设计的方式是更有效的措施。另一方面,在结构优化设计中考虑过多的结构性能指标,将引起设计域不连续等问题。为克服该问题,常见的措施是,基于主要的性能指标对结构整体开展优化设计,之后再校核其他指标是否满足或小幅调整结构设计。本文针对内压载荷下结构性能指标为主的机匣结构开展了轻量化设计方法研究工作,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首先,本文提出了一种简便、有效的受内压载荷作用机匣的轻量化设计方法。区别于传统结构优化应用的是,本文并非仅采用某种特定的结构优化方法,而是将设计流程分为概念设计阶段与详细设计阶段,并在两个阶段分别引入适用的结构优化设计方法。同时,为了衔接概念设计阶段与详细设计阶段,本文提出了一种简便、易用的参数化实体几何模型建模方法。为了增强方法的易用性及可靠性,所提出方法的各设计环节均可采用商用有限元软件实现。最后,该设计方法被用于某款机匣的轻量化设计,在满足应力约束条件下实现减重约16.00%。其次,研究了内凸台补强措施用于机匣结构的可行性。在内压载荷作用下,机匣开孔处易出现孔边应力集中现象,从而给发动机安全性带来隐患。考虑到孔边应力集中的局部性,本文采用内凸台构型以克服应力集中问题。结合数值分析与实验测试,本文发现内凸台构型具有良好的抑制孔边应力的能力,同时内凸台构型所需材料用量少,具有应用于机匣结构设计的可行性。

石凯凯[4](2019)在《跨声速轴流压气机自循环机匣处理的数值研究》文中指出随着航空工业的快速发展,燃气轮机的制造与设计水平已经成为了一个国家工业水平、军事实力、以及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之一。其中压气机作为燃气轮机中的重要部件,对燃气轮机的总体性能起着关键的作用。对于压气机来说,提高其失速裕度一直是燃气轮机设计中的重要内容。相较于传统的端壁处理技术,自循环机匣处理具有提升压气机失速裕度的同时不降低压气机效率的优势。本文研究以跨声速压气机Stage37为研究对象,首先利用数值模拟手段探究了 Stage 37的不同工况下的流动规律和引发失速的关键因素,在此基础上探究了离散式自循环机匣处理的作用机理以及不同的喷气位置对压气机性能的影响。接着本文针对不同形式的全周式自循环机匣处理对压气机叶尖区域流动的影响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工作,设计出了具有良好扩稳能力的全周式自循环机匣处理,为全周自循环机匣处理的研究工作提供了借鉴。研究表明在设计转速下,离散式自循环机匣处理能够有效抑制动叶叶尖处泄漏涡的破碎程度,消除叶尖区的低相对总压气体的范围,推迟压气机失速的发生。对不同的喷气位置研究发现,喷气位置在动叶上游处的机匣处理扩稳效果最好,喷气位置在动叶前缘附近处的机匣处理对泄漏涡破碎的抑制作用最强。在设计转速下,对全周式自循环机匣处理研究发现,喷气轴向速度与喷气量是影响叶尖区域流动的两个关键因素,通过在全周式内部安装翼型挡板,能够有效消除气流的周向速度,提高喷气的轴向速度,进而扩大叶尖区的通流面积,提高压气机的失速裕度。

徐昂[5](2019)在《机匣处理对跨音速压气机转子气动特性的影响研究》文中指出航空发动机在复杂来流情况下容易发生旋转失速和喘振现象,机匣处理技术能够通过改善转子尖部流动来提高压气机的稳定工作裕度,防止旋转失速现象的发生。本文针对跨音速压气机进行了周向单槽、倾斜周向多槽和逆叶片角向缝三种机匣处理方案的数值模拟研究,深入分析了轴向位置、深度、宽度、角度、粗糙度等设计参数对于机匣处理效果的影响,为了减少机匣处理设计的经验依赖性,开展了基于轴向位置的代理模型性能预测研究。对Rotor37开展周向槽机匣处理研究,设置十个轴向位置和三种槽深的周向单槽机匣处理。通过分析尖部流动差异,总结稳定裕度和峰值效率随设计参数的变化规律。研究发现当周向槽位于10%20%叶顶轴向弦长位置时,稳定裕度有明显提高,在叶尖前半段,一倍间隙槽深的扩稳效果优于其他槽深,峰值效率随槽深增加逐渐降低。周向槽的子午截面变化会对压气机的气动特性产生影响,通过定性与定量分析各槽内的流动情况,探讨径向与倾斜周向多槽机匣处理对稳定裕度的不同影响。研究得出周向槽后倾改型的扩稳效果优于常规径向形式,但是相应的峰值效率有所降低。对Rotor67开展叶片表面粗糙度发生变化的逆叶片角向缝机匣处理研究,通过缝内流动和机匣处理效率来分析扩稳效果差异。光滑叶表与粗糙叶表压气机采用机匣处理后稳定裕度值分别为15.128%、15.792%,扩稳量分别为7.62%、5.981%。叶表粗糙比叶表光滑时的稳定裕度更高,但是裕度提升量减小,叶表粗糙度对峰值效率的影响强于机匣处理。

常康[6](2019)在《面向某型号高温合金机匣的关键加工工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前机匣件材料主要为高温合金等难加工材料,如何有效地提高机匣件的加工质量及效率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首先,针对高温合金机匣件车削时刀具磨损严重的问题,为选择合适的刀具材料,分别使用PCD(聚晶金刚石)、CBN(立方氮化硼)、涂层硬质合金刀具车削GH4169,从刀具磨损、切屑形态、表面加工质量方面进行了刀具切削性能研究。试验结果表明涂层硬质合金刀具磨损最小,三种刀具加工的螺旋形切屑外径大小为:PCD<涂层硬质合金<CBN,涂层硬质合金刀具加工的表面粗糙度最小。因此涂层硬质合金刀具的切削性能较好。其次,根据优选出的刀具材料,研究了不同车削距离下硬质合金刀具磨损规律、切削力、表面粗糙度。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切削距离的增加,前刀面磨损区域逐渐扩大。Fx、Fy、Fz随切削距离的增加先增大后减小,试件表面粗糙度随切削距离的增加而减小。然后,为了优化高温合金制孔工艺,采用螺旋铣孔与钻孔的方式加工高温合金(MSRR7197),结合孔壁材料的变形机制研究了两种制孔工艺对制孔质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螺旋铣孔时的轴向力大约是钻孔时的1/10,螺旋铣孔时的刀具磨损较小,孔壁质量较好,此外螺旋铣孔可获得更小的圆度及孔径偏差。最后,针对某型号高温合金机匣件在车削及钻削加工阶段,所用夹具存在装夹误差积累较大、效率较低的问题,设计了一种用于薄壁回转零件的液压式定位夹具,它可实现一次装夹,多工序加工。该夹具主要包括底座、定位套筒、定位盘、筒状定位环、片状定位环、锁紧机构。

屈美娇[7](2018)在《航空发动机整机结构系统耦合振动及其智能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现代航空发动机推重比的不断提高,以及薄壁机匣结构的广泛采用,转子和静子之间的耦合振动效应对发动机整机临界转速、转静子振型协调以及整机响应特性的影响越来越大。研究航空发动机转静耦合振动机理,建立更为科学的整机振动定量评价指标,结合现代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技术,开发先进高效的结构优化方法,在设计阶段进行发动机结构优化,实现整机振动控制,对于提升航空发动机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围绕航空发动机整机结构系统耦合振动及其智能优化问题展开了研究,主要内容如下:1)建立了带机匣的航空发动机转子试验器的有限元模型,对该试验器进行了整机模态测试。由于水平和垂直方向刚度不对称,整机模态测试分别在两个方向进行。基于模态测试结果,采用支持向量机和遗传算法相结合的方法,对试验器水平和垂直方向的支承刚度和安装节刚度进行了智能辨识。采用辨识得到的刚度,分别在水平和垂直方向仿真了试验器的谐响应,与试验得到的测点频率响应函数进行对比,各测点均达到了很好的一致性,验证了辨识方法的有效性。2)改进了航空发动机转子叶片建模的等效圆环法,提出多级等效圆环法。采用简单盘轴系统验证了二级等效圆环法。等效前后模型前4阶(除去前6阶刚体振型)自由振动模态振型一致,固有频率误差均在1%以内,前3阶临界转速的误差均在0.5%以内,一致性较高。单元数减少34.8%,节点数减少38.5%,自由模态计算时间减少44.8%。将该方法运用到某型大涵道比双转子涡扇发动机的建模中,建立了某型发动机的整机有限元模型。分析了高、低压转子以及静子系统振动模态。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不包含静子结构的双转子系统临界转速,以及包括安装节和静子系统在内的整机临界转速,结果表明,与双转子系统相比,整机临界转速的阶次顺序及转速值均发生了变化,转子系统模态振型基本吻合。3)基于现有的航空发动机结构设计准则,提出临界转速危险系数、转子应变能危险系数、截面转静碰摩危险系数,用以定量评价航空发动机的整机耦合振动,分析了3个指标的合理性。采用所提出的指标,对带机匣的航空发动机转子试验器和某型大涵道比双转子涡扇发动机的整机耦合振动进行了评价分析,并具体阐述3个指标的计算方法,验证了评价指标的合理性和有效性。4)基于所提出的3个评价指标,研究了带机匣的航空发动机转子试验器的整机耦合振动机理。分析了安装节刚度和支承刚度对试验器前3阶临界转速危险系数,转子应变能危险系数,以及压气机叶盘截面和涡轮叶盘截面的转静碰摩危险系数的影响规律,探究了转静耦合振动的产生、变化因素。分析表明所定义的指标参数能够准确反映试验器临界转速、转子应变能及截面转子静子碰摩危险程度的特性。5)基于所提出的3个评价指标,研究了某型大涵道比双转子涡扇发动机的整机耦合振动机理。分析了各支承刚度值变化时,该型航空发动机工作转速范围内各阶临界转速危险系数、转子应变能危险系数,以及风扇截面、第1级增压级截面等5个关键截面的转静碰摩危险系数的变化规律,探究了各支承刚度对耦合振动的影响。结果表明,各支承刚度对各指标的影响规律极其复杂,支承刚度的优化设计受多个因素共同作用,且需要满足的各个指标相互制约,对航空发动机支承刚度进行优化非常困难。6)提出了航空发动机支承刚度多目标智能优化设计方法,对某型大涵道比涡扇发动机的支承刚度进行了优化设计。以支承刚度为设计变量,采用抽样方法在刚度变量空间内抽取刚度组合,代入有限元模型计算并构造“刚度-设计指标”的样本数据。利用支持向量机拟合构造“刚度-设计指标”的计算代理模型,采用NSGA-II(第二代非支配排序遗传算法)进行优化设计,得到多组最优支承刚度组合,并进行筛选,最终得到需要的设计刚度。结果表明,采用该方法,可以对整机耦合振动进行优化,选择了3组结果作为最终优化结果。第1组解使得临界转速危险系数降低了5.79%,转子应变能危险系数降低了9.36%,截面转静碰摩危险系数降低了8.6%。第2组解使得临界转速危险系数降低了2.95%,转子应变能危险系数降低了13.12%,截面转静碰摩危险系数降低了7.13%。第3组解使得临界转速危险系数降低了4.80%,转子应变能危险系数降低了17.25%,截面转静碰摩危险系数降低了2.94%。

李智慧[8](2018)在《考虑微小几何形变的高负荷压气机叶片端部鲁棒性优化设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现代航空工业的发展,要求不断提高航空发动机的性能,压气机作为核心部件之一,实现其高负荷、高效率的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高负荷压气机的设计过程中,由加工精度、机械振动、人工操作失误等不确定性因素带来的微小几何形变对压气机端区流动乃至整机性能有重要影响,研究这些微小形变因素带来的影响规律并搭建考虑不确定性因素的叶片端部鲁棒性优化方法是实现高负荷、高效率压气机设计的重要基础。本文首先建立了端区附面层在轴流压气机环境中的厚度发展模型,并详细研究了不同转速、不同做功工况条件下附面层厚度的变化规律。随后分别使用端弯、端部二面角以及端掠三种传统叶片端部处理方式对端区流动施加控制措施。研究表明传统的叶片端部处理虽能改善端区流动,但效果不再明显,而借助优化算法并考虑不确定性因素影响的改进型叶片端部处理技术更具发展潜力。其次研究了压气机中常见的微小几何形变:间隙尺寸、表面粗糙度、前缘形状以及叶根倒圆等带来的不确定性因素对于端区流动及整机性能的影响规律。研究发现,随着间隙尺寸的增大,压气机气动效率显着下降,非均匀间隙设计较传统均匀间隙设计的气动性能更佳。表面粗糙度的增加导致压气机气动效率以及流通能力的恶化,就压气机峰值效率而言,叶片表面粗糙度导致了绝大部分的性能衰退,轮毂表面粗糙度的影响次之,机匣表面粗糙度导致的影响最小。叶片前缘由圆形变为椭圆形状之后,流动由层流过渡到全湍流状态的转捩过程被延缓,总压损失随着前缘椭圆度的增大呈单调下降趋势。叶根倒圆半径小于来流附面层位移厚度时,倒圆的存在对于压气机效率及总压比有提升作用;而当倒圆半径大于来流附面层位移厚度时,叶根倒圆使压气机流动损失增大。随后基于Python语言将不确定性量化分析程序Dakota与流场求解软件ANSYS CFX结合,搭建了针对高负荷压气机中典型微小几何形变影响的不确定性量化分析平台。研究表明,多项式混沌展开法在不确定性量化分析方面较传统蒙特卡洛法有明显优势,其预测精度更高且所需计算成本更低。压气机绝热效率和流通能力对不确定性因素的敏感性排序大体一致:叶片厚度及表面粗糙度导致的影响最明显,进口湍流度次之,随后是端壁表面粗糙度,间隙尺寸,影响最小的是进口总压;对于压气机喘振裕度而言,进口总压的重要性得到提升,而进口湍流度的影响被弱化。借助该不确定性分析平台,还得到了压气机在间隙尺寸以及表面粗糙度不确定性影响下的性能概率分布结果。最后在不确定性量化分析平台基础上形成了NAGA-II+PCE+Kriging组合型鲁棒性优化设计方法,并提出了四种优化策略。优化策略一基于优化算法对传统端部处理技术进行改进,改型叶片在叶根区域表现为端掠与端部二面角的结合,在叶顶区域表现为端掠与端弯的组合。优化策略二在考虑表面粗糙度影响的前提下对压气机叶片端部进行优化设计,结果证明,对于单级压气机设计而言,表面粗糙度因素在设计阶段出现的先后位置并不会影响最终的优化结果。优化策略三对间隙尺寸分布进行优化设计,压气机绝热效率被提高约0.64%,喘振裕度被拓宽约48.18%;与原型相比,压气机绝热效率增益的88%源于平均间隙尺寸的减少,而喘振裕度拓宽的30%源于间隙斜率的调整。优化策略四完成了考虑间隙尺寸不确定性因素影响的叶片端部鲁棒性优化设计,优化结果表明:压气机绝热效率以及压比期望值得到提升的同时,相应的统计方差值被进一步缩小。流场的改善源于主要气动载荷向下游的推移,证明了后弦向位置主载荷设计的叶片性能对微小几何形变因素带来的影响更具鲁棒性。

张金环[9](2018)在《高压比吸附式风扇级气动优化设计》文中研究说明高负荷、高效率压气机/风扇设计是航空发动机实现高推重比、低油耗的关键技术。压气机/风扇负荷越高,叶片通道内逆压力梯度越大,叶片吸力面和上下环壁附面层越厚、越容易产生流动分离。采用附面层吸附方法控制附面层发展,可有效提高级负荷和级效率。本文研究吸附式风扇气动优化设计方法;建立适用于高负荷吸附式风扇优化设计平台;为了验证吸附式风扇气动优化设计方法,进行了高压比吸附式风扇级气动设计。主要研究工作和研究内容如下:1、吸附式风扇级气动优化设计方法研究通过吸附式风扇气动优化设计方法研究,建立完整的适用于高负荷吸附式风扇级设计平台,该平台包括S2流面通流设计模块、二维叶型(平面、S1流面回转面)设计模块和三维叶片优化设计模块。在S2流面通流设计时,由于常规损失模型不适用于吸附式压气机/风扇设计,本文提出采用损失反馈的方法,即将吸附式风扇转子/静子的实际损失/效率沿径向分布作为S2流面通流设计的损失模型。二维叶型设计方法采用优化设计方法,将叶型几何参数与吸气参数均作为设计变量进行耦合优化设计,以考虑叶型参数与吸气参数的相互影响。三维优化设计将叶片沿叶高型面的几何参数、积叠线弯掠、吸气参数、子午面几何参数均作为设计变量来考虑叶片几何参数和吸气参数的相互影响;并通过一吸附式静子叶型优化设计实例,验证了耦合优化效果优于不耦合优化,表明在常规非吸附式叶型去寻找最佳吸气位置和吸气量不是最佳设计方案。2、数值最优化方法改进由于数值最优化算法采用遗传算法,其按照概率随机逼近全局最优个体,因而搜索效率低、局部搜素能力较差,影响寻优效果。为了提高遗传算法寻优效果,提出两种改进方法。第一种方法,利用单纯形法局部寻优能力强的特点来提高原遗传算法的局部寻优能力。在遗传算法进化中,采用遗传算法生成的优化个体构成单纯形,在单纯形内部进行一维搜索,生成的若干个体取代遗传算法生成的劣质个体;实现单纯形法与遗传算法更强耦合,提高优化方法的局部寻优能力。首先通过典型测试函数测试改进遗传算法寻优效果;进一步将改进遗传算法应用于吸附式叶型优化设计,吸附式叶型优化涉及到叶型型面、吸气位置与吸气量优化变量较多且差异性大,因此寻优难度相应较大,验证了改进遗传算法的寻优效果优于原遗传算法。第二种方法,利用Bezier曲线等价递推特性实现遗传算法进化过程的变空间寻优。在遗传算法进化过程中,通过改变搜索空间,提高搜索效率和提高遗传算法全局寻优能力;并通过曲线逼近测试验证了变空间寻优优于原不变空间寻优,同时应用于超音、跨音叶型优化实例,验证了该改进方法实际应用的有效性。3、高负荷吸附式风扇级气动设计应用形成的吸附式风扇级气动设计方法和软件平台,进行一台高负荷(载荷系数为0.69)吸附式风扇级的气动设计。首先采用S1/S2两类流面二维设计方法进行转静子叶片气动设计,S1流面叶型和吸气参数采用耦合优化方法确定;S2流面通流设计损失采用迭代方法确定。以S1/S2两类流面二维设计叶片作为初始叶片,再进行三维优化改进设计。为了考虑上游转子对下游静子流动的影响,静子叶片三维优化在级环境下进行。计算结果表明,所设计的吸附式风扇级设计点性能参数为:流量34.00kg/s、总压比3.445、等熵效率0.9213,其中风扇级的总吸气量为进口流量的4.84%,达到了给定的流量压比指标、且具有较高的效率,验证了本文采用基于S1/S2两类流面设计方法和三维优化设计方法的可行性。4、关键参数对吸附式风扇气动性能影响规律研究对上述设计的吸附式风扇,进行积叠线掠、吸气位置、吸气量对气动性能影响规律研究。研究表明:1)对于吸附式风扇转子而言,对激波位置和形状的控制起到主要作用的是吸气,积叠线掠的作用与之相比较弱,所以对于吸附式转子,积叠线掠不会提高转子的效率、压比和稳定裕度;2)对于叶片表面吸气,存在一最佳的吸气位置,这一最佳的吸气位置处于激波之后,附面层充分发展之前;对于给定吸气位置,存在一最佳吸气量,使得附面层刚好吸除干净且激波强度不大,使得激波损失和附面层损失之和达到最小,效率较高;3)考虑吸气本身带走的能量对吸附式压气机/风扇转子和级的效率影响,在同一吸气位置下,吸气量增大,效率降低;同一吸气量下,吸气位置靠后,效率降低。吸气对效率影响程度静子要远高于转子,所以吸气带走的能量对效率的影响不可忽略。

李亚伟[10](2018)在《基于参数识别的航空发动机转子典型故障诊断与定位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航空发动机转子有着故障率高、调整复杂,维护工作量大的特点,对转子进行及时、有效的故障诊断,可显着提高发动机的安全性和可靠性。由于航空发动机结构复杂,采用传统的故障诊断方法进行诊断与定位,具有较大的难度;基于数据驱动和人工智能的诊断方法又依赖大量的故障数据和经验。本文针对航空发动机的结构特点,考虑航空发动机实际测量条件,重点研究基于故障特征参数识别的转子典型故障诊断与定位的方法。论文的主要工作如下:针对实际航空发动机整机结构,用有限元法建立了一种耦合的双转子-支承-机匣动力学模型。同时对转子典型单一故障(不平衡、不对中、裂纹、碰摩、弯曲、松动)和复合故障建立了动力学模型,并探究了含有转子故障的航空发动机的动力学响应。提出了基于航空发动机转子故障特征参数识别的典型故障诊断与定位方法。采用EKF滤波算法进行故障特征参数估计,基于不同故障的特征参数值及特征参数所处位置,实现故障的诊断和定位。为了提高参数识别的收敛性和稳定性,引入了加权整体迭代和衰减记忆滤波算法,通过不平衡、不对中、裂纹和弯曲等几个实例的多个故障参数的识别,验证了该方法对转子故障诊断与定位的有效性。针对EKF滤波对强非线性系统出现的估计精度及复杂的线性化问题,引入了UKF滤波算法,并针对参数估计过程中出现的参数失效问题,引入了均方根的UKF滤波(SRUKF)。通过对不对中、碰摩、裂纹等单一故障和复合故障的多个故障参数的识别,并和EKF滤波估计结果进行对比,验证了SRUKF滤波在强非线性系统中有较高的参数估计精度。由于实验条件的限制,无法获得航空发动机故障实测数据。在本特利转子实验台上进行不平衡、不对中、碰摩和裂纹故障实验,验证了有限元建模方法和基于EKF滤波的故障诊断与定位方法的有效性。基于C#开发了一套航空发动机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软件。基于Sql Server开发了数据库填充自动处理脚本,设计了航空发动机振动数据的数据库。该系统包含状态监测模块、信号分析模块、盲源分离模块和故障诊断模块。

二、机匣处理若干问题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机匣处理若干问题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高负荷斜流压气机叶顶间隙流动与轴向缝处理机闸的非定性作用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表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压气机内部流动失稳机理研究
        1.2.1 压气机失速先兆研究
        1.2.2 压气机失速与叶顶泄漏流的关系
    1.3 缝式处理机匣的研究进展
        1.3.1 机匣处理技术的产生
        1.3.2 缝式处理机匣扩稳机理探索
    1.4 压气机内部流动损失的研究
        1.4.1 压气机流动损失研究进展
        1.4.2 当地熵损失分析方法研究
    1.5 本文预研究的科学问题
    1.6 本文的研究目的和内容
第2章 数值计算软硬件平台
    2.1 引言
    2.2 数值仿真软件
        2.2.1 Numeca/Autogrid5 网格划分软件
        2.2.2 ANSYS CFX求解软件
    2.3 分布式并行硬件平台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转子叶顶间隙对压气机失稳机理的影响研究
    3.1 引言
    3.2 研究对象及计算方法
        3.2.1 研究对象
        3.2.2 计算模型
        3.2.3 压气机失速模拟方法
        3.2.4 边界条件及初始条件
    3.3 失速类型判断方法
    3.4 斜流压气机失稳机理分析
        3.4.1 虚拟监测点布置方案
        3.4.2 零间隙数值结果与分析
        3.4.3 设计间隙数值结果与分析
        3.4.4 小结
    3.5 IET-LAC失稳机理分析
        3.5.1 零间隙数值结果与分析
        3.5.2 大间隙数值结果与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轴向缝处理机匣设计及其扩稳机理
    4.1 引言
    4.2 DOE设计轴向缝
        4.2.1 DOE方法简介
        4.2.2 半圆形轴向缝的参数化
        4.2.3 自动化平台搭建
    4.3 计算方法
        4.3.1 研究对象与计算域
        4.3.2 湍流模型与网格无关性验证
        4.3.3 边界条件和收敛判断
        4.3.4 数值验证
    4.4 轴向缝几何参数对斜流压气机性能影响规律
        4.4.1 DOE方案
        4.4.2 主效应影响分析
        4.4.3 基于叶顶轴向动量分析的处理机匣扩稳能力预测
    4.5 处理机匣扩稳机理及叶顶流场作用机理
        4.5.1 间隙对压气机特性的影响
        4.5.2 间隙对扩稳机理的影响
        4.5.3 缝与叶顶流动的作用机理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轴向缝处理机匣条件下压气机动态失稳特性
    5.1 引言
    5.2 试验方法介绍
        5.2.1 试验台介绍
        5.2.2 传感器布置方案
        5.2.3 误差分析方法
    5.3 压气机失速类型试验研究
        5.3.1 稳态测量压气机特性
        5.3.2 动态测量结果
        5.3.3 失速扰动机理分析
    5.4 压气机失速机理数值研究
        5.4.1 数值失速特征
        5.4.2 失速机理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轴向缝处理机匣对压气机内部流动损失的影响研究
    6.1 引言
    6.2 研究方法介绍
    6.3 损失分布分析
        6.3.1 效率与熵产的关系
        6.3.2 压气机内部损失分布
    6.4 转子顶部损失变化及损失机制研究
        6.4.1 转子域损失变化分析
        6.4.2 损失机理分析
    6.5 损失量化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主要创新之处
    7.3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2)非惯性系下直升机主减速器高精度动力学建模及动态行为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课题来源、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课题来源
        1.1.2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机匣(箱体)动力学建模研究
        1.2.2 齿轮-转子系统动力学建模研究
        1.2.3 齿轮箱振动特性试验研究
        1.2.4 非惯性系下传动系统动态特性研究
        1.2.5 目前研究存在问题小结
    1.3 论文主要内容与结构
2 复杂异型构件缩聚建模方法及精度评价
    2.1 引言
    2.2 机匣缩聚建模方法
        2.2.1 缩聚理论概述
        2.2.2 模型精度评价方法
    2.3 机匣子结构缩聚
        2.3.1 有限元模型模态试验验证
        2.3.2 有限元模型缩聚
        2.3.3 缩聚结果小结
    2.4 轴系建模梁单元法与缩聚法对比
        2.4.1 梁单元精度评价
        2.4.2 不规则轴系子结构建模
        2.4.3 对比结果小结
    2.5 本章小结
3 系统耦合动力学模型及试验验证
    3.1 引言
    3.2 子结构耦合关系
        3.2.1 机匣连接子结构
        3.2.2 轴系耦合关系
    3.3 系统耦合动力学模型
        3.3.1 广义坐标系下轴承单元
        3.3.2 系统总体耦合模型
    3.4 内激励数学表征
        3.4.1 计及啮合相位的时变啮合刚度
        3.4.2 误差激励与动态几何关系
        3.4.3 齿侧间隙
    3.5 某型直升机主减振动特性试验
        3.5.1 试验平台构建
        3.5.2 测点布置及工况设置
    3.6 振动响应分析及模型验证
        3.6.1 不同工况下振动响应对比
        3.6.2 仿真与试验结果误差分析
        3.6.3 机匣对系统动态响应影响
    3.7 本章小结
4 非惯性系下定轴齿轮传动系统动态特性
    4.1 引言
    4.2 基础空间运动附加效应
        4.2.1 基础空间运动位姿描述
        4.2.2 附加惯性力(矩)
    4.3 非惯性系下定轴齿轮传动系统动力学方程
        4.3.1 有无基础运动时数学方程对比
        4.3.2 基础特定运动下广义力激励推导
    4.4 基础空间平动时定轴齿轮系统动力学特性
        4.4.1 算例模型说明
        4.4.2 轴系动态偏移与受力特性
        4.4.3 内外作用下系统振动响应
        4.4.4 基础平动对系统非线性响应影响
    4.5 基础空间转动时定轴齿轮系统动力学特性
        4.5.1 轴系动态偏移与受力特性
        4.5.2 不同附加效应贡献率分析
        4.5.3 内外作用下系统振动响应
        4.5.4 基础转动对系统非线性响应影响
    4.6 本章小结
5 非惯性系下直升机主减行星轮系动态特性
    5.1 引言
    5.2 非惯性系下不同构件运动学分析
        5.2.1 内部非惯性系
        5.2.2 外部非惯性系
    5.3 非惯性系下行星轮系动力学方程
        5.3.1 有无基础运动时数学方程对比
        5.3.2 算例模型说明
    5.4 基础空间平动时行星轮系动力学特性
        5.4.1 附加广义力矢激励推导
        5.4.2 内部非惯性系影响
        5.4.3 基础平动对轴心轨迹及振动影响
        5.4.4 基础平动对支承力及啮合力影响
    5.5 模拟盘旋运动下行星轮系动力学特性
        5.5.1 附加广义力矢激励推导
        5.5.2 机体盘旋运动时轴心轨迹与振动响应
        5.5.3 机体盘旋运动对支承力及啮合力影响
        5.5.4 不同附加项贡献率分析
    5.6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总结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B.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获奖情况
    C.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D.学位论文数据集
致谢

(3)受内压作用机匣结构轻量化设计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论文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结构优化设计
        1.2.2 拓扑优化
        1.2.3 尺寸优化与形状优化
    1.3 研究问题的提出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2 受内压作用机匣结构轻量化设计新方法及相关理论基础介绍
    2.1 机匣结构轻量化设计新方法及设计流程
        2.1.1 概念设计阶段
        2.1.2 详细设计阶段
    2.2 自由尺寸优化设计及实现工具
        2.2.1 自由尺寸优化设计
        2.2.2 自由尺寸优化与拓扑优化的相关性和差异性
        2.2.3 本文中的自由尺寸优化工具
    2.3 参数优化设计及实现工具
        2.3.1 参数优化设计
        2.3.2 代理模型优化设计
        2.3.3 本文中的参数优化实现工具
    2.4 本章小结
3 机匣结构轻量化设计新流程
    3.1 模型简介
    3.2 概念设计阶段
        3.2.1 模型处理
        3.2.2 自由尺寸优化
        3.2.3 自由尺寸优化结果解读
    3.3 详细设计阶段
        3.3.1 参数化模型建立
        3.3.2 厚度控制参数优化
        3.3.3 存在的问题
    3.4 温度载荷下厚度控制参数优化
        3.4.1 惯性释放方式
        3.4.2 弹性支撑方式
    3.5 本章小结
4 内凸台构型用于抑制机匣孔边应力集中的可行性
    4.1 孔边应力集中现象
    4.2 常规的开孔补强措施
    4.3 内凸台构型特征
    4.4 基于拉伸件的内凸台构型的数值分析与试验测试
        4.4.1 试验件设计与参数
        4.4.2 基于拉伸件的内凸台构型的数值分析
        4.4.3 基于拉伸件的内凸台构型的试验测试
    4.5 基于内压筒的内凸台构型的数值分析与试验测试
        4.5.1 等效模拟件简介
        4.5.2 数值分析及参数优选结果
        4.5.3 试验设备介绍及试验准备工作介绍
        4.5.4 试验结果
    4.6 内凸台补强在燃烧室机匣设计中运用
    4.7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4)跨声速轴流压气机自循环机匣处理的数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轴流压气机内部失稳研究
        1.2.1 失稳现象
        1.2.2 失速先兆的种类和基本特征
        1.2.3 轴流压气机失速机理的研究历程
    1.3 轴流压气机扩稳措施研究
        1.3.1 主动控制扩稳研究
        1.3.2 槽和缝类机匣处理被动扩稳研究
    1.4 自循环机匣处理研究现状
    1.5 论文的研究内容及目的
2 数值方法介绍
    2.1 引言
    2.2 数值计算方法
        2.2.1 商业CFD软件—ANSYS CFX
        2.2.2 控制方程
        2.2.3 湍流模型
        2.2.4 计算模型
        2.2.5 边界条件
        2.2.6 网格无关性验证
        2.2.7 数值校核
    2.3 本章小结
3 原型压气机流场分析及离散式自循环机匣处理
    3.1 引言
    3.2 原型压气机流场分析
        3.2.1 原型压气机设计工况点流场分析
        3.2.2 原型压气机不同工况流场对比分析
    3.3 离散式自循环机匣处理研究
        3.3.1 离散式自循环机匣处理计算模型
        3.3.2 总压比以及等熵效率特性曲线
        3.3.3 离散式自循环机匣处理作用机理
        3.3.4 不同喷气位置的离散式自循环机匣处理
    3.4 本章小结
4 全周式自循环机匣处理作用效果研究
    4.1 引言
    4.2 不同宽度全周式自循环机匣处理作用效果研究
        4.2.1 计算对象
        4.2.2 特性曲线
        4.2.3 S1流面相对马赫数云图分析
        4.2.4 壁面极限流线分析
        4.2.5 熵值云图分析
        4.2.6 叶尖流线分析
        4.2.7 动叶气流进气角沿叶高分布曲线
        4.2.8 机匣处理提前引发失速的原因分析
        4.2.9 不同宽度的全周式自循环机匣处理数值模拟
    4.3 不同收缩比流道的全周式自循环机匣处理研究
        4.3.1 计算对象
        4.3.2 等熵效率、总压比特性曲线分析
        4.3.3 动叶壁面极限流线分析
        4.3.4 静叶壁面极限流线分析
        4.3.5 叶尖区流线分析
        4.3.6 不同收缩比机匣处理对失速裕度的作用分析
    4.4 顺气流喷气全周式自循环机匣处理研究
        4.4.1 计算模型
        4.4.2 特性曲线分析
        4.4.3 99%叶高S1流面相对马赫数云图
        4.4.4 叶尖区流线分析
        4.4.5 总压损失系数云图分析
        4.4.6 动叶进口气流进气角以及轴向速度分析
    4.5 整流式全周自循环机匣处理研究
        4.5.1 喷嘴出口宽度1mm整流式全周自循环机匣处理研究
        4.5.2 喷嘴出口宽度0.3mm整流式全周自循环机匣处理研究
    4.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5)机匣处理对跨音速压气机转子气动特性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压气机失速研究进展
        1.2.1 压气机旋转失速研究进展
        1.2.2 尖部流动与旋转失速的关联
    1.3 压气机机匣处理研究进展
        1.3.1 压气机槽式机匣处理研究进展
        1.3.2 压气机缝式机匣处理研究进展
    1.4 研究内容与论文结构
第二章 数值计算方法与验证
    2.1 NUMECA数值计算软件
    2.2 数值模拟方法
    2.3 控制方程与湍流模型
        2.3.1 控制方程
        2.3.2 湍流模型
    2.4 边界条件
    2.5 Rotor67 计算验证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周向单槽机匣处理研究
    3.1 研究对象与数值计算方法
    3.2 光壁机匣压气机转子失速分析
        3.2.1 网格无关性校验
        3.2.2 转子尖部流动情况分析
    3.3 周向单槽机匣处理计算结果分析
        3.3.1 周向单槽机匣处理前后气动特性变化
        3.3.2 周向单槽机匣处理轴向位置对气动特性影响分析
        3.3.3 周向单槽机匣处理槽深对气动特性影响分析
    3.4 周向单槽机匣处理神经网络代理模型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倾斜周向槽机匣处理研究
    4.1 研究对象与数值计算方法
    4.2 倾斜周向槽机匣处理计算结果分析
        4.2.1 倾斜周向槽机匣处理前后气动特性变化
        4.2.2 倾斜周向槽机匣处理前后流动影响分析
    4.3 倾斜周向槽机匣处理扩稳效果定量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考虑叶表粗糙度时逆叶片角向缝机匣处理研究
    5.1 研究对象与数值计算方法
        5.1.1 研究对象
        5.1.2 数值计算方法
    5.2 逆叶片角向缝机匣处理前后计算结果分析
        5.2.1 考虑叶表粗糙度时机匣处理前后气动特性变化
        5.2.2 考虑叶表粗糙度时机匣处理对尖部流动影响
        5.2.3 考虑叶表粗糙度时机匣处理的扩稳机理分析
    5.3 考虑叶表粗糙度时造成的损失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总结
    6.2 主要创新点
    6.3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6)面向某型号高温合金机匣的关键加工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航空发动机机匣加工工艺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高温合金材料加工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高温合金机匣加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5 课题来源及主要研究内容
        1.5.1 课题来源
        1.5.2 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不同材料刀具加工高温合金时的切削性能
    2.1 试验条件与试验设计
        2.1.1 试验设备
        2.1.2 刀具材料
        2.1.3 工件材料
        2.1.4 试验设计
    2.2 高温合金材料试验结果
        2.2.1 不同刀具材料与高温合金间的摩擦系数
        2.2.2 不同刀具的磨损机理
        2.2.3 切屑微观形态分析
        2.2.4 表面粗糙度分析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硬质合金刀具车削高温合金的磨损特性
    3.1 试验条件与试验设计
        3.1.1 试验设备
        3.1.2 刀具材料
        3.1.3 工件材料
        3.1.4 试验设计
    3.2 硬质合金刀具车削高温合金试验结果
        3.2.1 刀具磨损机理
        3.2.2 切削力
        3.2.3 工件表面粗糙度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高温合金材料螺旋铣孔与钻孔工艺对比
    4.1 试验条件与试验设计
        4.1.1 试验设备
        4.1.2 刀具及工件材料
        4.1.3 试验设计
    4.2 试验结果分析
        4.2.1 切削力
        4.2.2 刀具磨损
        4.2.3 孔壁损伤及表面粗糙度
        4.2.4 孔径及圆度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用于某型号高温合金机匣的夹具设计
    5.1 夹具设计方案
    5.2 夹具工作原理
    5.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含录用)的学术论文

(7)航空发动机整机结构系统耦合振动及其智能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航空发动机结构完整性的可靠性和适航性设计要求
        1.2.2 航空发动机整机振动建模及其机理的研究现状
        1.2.3 航空发动机结构优化设计的研究现状
    1.3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安排
        1.3.1 问题的提出
        1.3.2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航空发动机整机振动实体有限元建模及验证
    2.1 航空发动机整机建模简化原则
    2.2 带机匣的航空发动机转子试验器有限元建模及模型验证
        2.2.1 试验器简介
        2.2.2 试验器整机模态测试
        2.2.3 试验器的有限元建模
        2.2.4 基于智能优化算法的试验器安装节刚度及支承刚度辨识
    2.3 典型高涵道比双转子涡扇发动机有限元建模及固有特性分析
        2.3.1 典型高涵道比双转子涡扇发动机结构分析
        2.3.2 一种改进的叶片建模方法
        2.3.3 典型高涵道比双转子涡扇发动机的几何建模
        2.3.4 典型高涵道比双转子涡扇发动机的有限元建模
        2.3.5 典型高涵道比双转子涡扇发动机动力特性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航空发动机整机固有耦合振动分析
    3.1 引言
    3.2 航空发动机设计准则
        3.2.1 航空发动机设计流程
        3.2.2 航空发动机结构设计准则
    3.3 航空发动机整机固有耦合振动特征的无量纲指标参数
        3.3.1 临界转速危险系数
        3.3.2 转子应变能危险系数
        3.3.3 截面转静碰摩危险系数
    3.4 带机匣的转子试验器固有耦合特性无量纲参数评估
        3.4.1 临界转速危险系数计算
        3.4.2 转子应变能危险系数计算
        3.4.3 截面转静碰摩危险系数计算
    3.5 典型高道比双转子涡扇发动机固有耦合特性无量纲参数评估
        3.5.1 临界转速危险系数计算
        3.5.2 转子应变能危险系数计算
        3.5.3 截面转静碰摩危险系数计算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带机匣的航空发动机转子试验器的耦合振动机理研究
    4.1 引言
    4.2 安装节刚度对耦合振动固有特性的影响分析
        4.2.1 安装节建模方式对整机振动特性的影响分析
        4.2.2 安装节刚度对整机临界转速及临界转速危险系数的影响分析
        4.2.3 安装节刚度对转子应变能危险系数的影响分析
        4.2.4 安装节刚度对模态振型及截面转静碰摩危险系数的影响分析
    4.3 支承刚度对耦合振动固有特性的影响分析
        4.3.1 支承刚度对整机临界转速及临界转速危险系数的影响分析
        4.3.2 支承刚度对转子应变能危险系数的影响分析
        4.3.3 支承刚度对模态振型及截面转静碰摩危险系数的影响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某型大涵道比涡扇发动机的整机振动耦合机理研究
    5.1 某型大涵道比双转子涡扇发动机支承刚度分析
    5.2 某型大涵道比双转子涡扇发动机工作转速范围内的模态分析
    5.3 支承刚度对某型航空发动机临界转速及临界转速危险系数的影响分析
        5.3.1 支承1 刚度对某型航空发动机临界转速及临界转速危险系数的影响分析
        5.3.2 支承2 刚度对某型航空发动机临界转速及临界转速危险系数的影响分析
        5.3.3 支承3 刚度对某型航空发动机临界转速及临界转速危险系数的影响分析
        5.3.4 支承5 刚度对某型航空发动机临界转速及临界转速危险系数的影响分析
    5.4 各支承刚度对某型航空发动机转子应变能危险系数的影响分析
        5.4.1 支承1 刚度对某型航空发动机转子应变能危险系数的影响分析
        5.4.2 支承2 刚度对某型航空发动机转子应变能危险系数的影响分析
        5.4.3 支承3 刚度对某型航空发动机转子应变能危险系数的影响分析
        5.4.4 支承5 刚度对某型航空发动机转子应变能危险系数的影响分析
    5.5 支承刚度对某型航空发动机模态振型及截面转静碰摩危险系数的影响分析
        5.5.1 振型的归一化
        5.5.2 分析截面的选择
        5.5.3 支承 1 刚度对某型航空发动机模态振型及截面转静碰摩危险系数的影响分析
        5.5.4 支承2 刚度对某型航空发动机模态振型及截面转静碰摩危险系数的影响分析
        5.5.5 支承3 刚度对某型航空发动机模态振型及截面转静碰摩危险系数的影响分析
        5.5.6 支承5 刚度对某型航空发动机模态振型及截面转静碰摩危险系数的影响分析
    5.6 规律总结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航空发动机支承刚度智能优化设计
    6.1 航空发动机支承刚度智能优化设计方法
        6.1.1 方法流程
        6.1.2 关键技术
    6.2 某型航空发动机支承刚度智能优化设计实例
        6.2.1 某型航空发动机支承刚度优化参数及优化目标选择
        6.2.2 基于LCVT和有限元的样本计算
        6.2.3 基于SVM的计算代理模型获取
        6.2.4 基于单参数变化的支承刚度优化问题的NSGA-Ⅱ算法验证
        6.2.5 某型航空发动机支承刚度多目标智能优化设计结果分析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8)考虑微小几何形变的高负荷压气机叶片端部鲁棒性优化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压气机总体发展态势
        1.2.1 压气机总体设计指标发展
        1.2.2 压气机设计思路
    1.3 高负荷压气机微小几何形变因素影响研究进展
        1.3.1 高负荷压气机典型微小几何形变因素
        1.3.2 考虑微小几何形变因素的不确定性量化分析方法
    1.4 高负荷压气机优化设计方法进展
        1.4.1 参数化造型及替代模型方法进展
        1.4.2 启发式优化方法进展
        1.4.3 梯度式优化方法进展
        1.4.4 鲁棒性优化设计方法进展
    1.5 论文研究目标与主要内容
        1.5.1 研究目标
        1.5.2 主要内容
第2章 数值方法确定及校核
    2.1 数值计算方法
        2.1.1 叶轮机械内部流动控制方程组
        2.1.2 湍流模型
        2.1.3 时空离散化方法
        2.1.4 边界条件设置
    2.2 CFD数值模拟方法校验
        2.2.1 NASA Rotor37 仿真校核
        2.2.2 NASA Stage35 仿真校核
        2.2.3 某三级轴流压气机仿真校核
    2.3 小结
第3章 压气机端区流动及叶片端部处理研究
    3.1 压气机端区流动研究
        3.1.1 研究对象
        3.1.2 压气机总性能分析
        3.1.3 压气机端区附面层发展规律研究
        3.1.4 压气机端区附面层对级间匹配影响研究
    3.2 压气机叶片端部处理技术
        3.2.1 端弯
        3.2.2 端部二面角
        3.2.3 端部掠
        3.2.4 叶片端部处理技术展望
    3.3 小结
第4章 微小几何形变对高负荷压气机性能影响研究
    4.1 间隙尺寸不确定性因素影响
        4.1.1 间隙大小对压气机性能影响研究
        4.1.2 间隙分布对压气机性能影响研究
    4.2 表面粗糙度不确定性因素影响
        4.2.1 表面粗糙度数值模型
        4.2.2 表面粗糙度模型校验
        4.2.3 不同大小、位置表面粗糙度对压气机性能影响研究
        4.2.4 表面粗糙度影响压气机性能的流动机制研究
    4.3 叶片前缘椭圆度/叶根倒圆不确定性因素影响
        4.3.1 γ-Re_θ转捩模型
        4.3.2 转捩模型校验
        4.3.3 叶片前缘椭圆度对压气机性能影响研究
        4.3.4 叶根倒圆半径对压气机性能影响研究
    4.4 小结
第5章 针对微小几何形变因素影响的不确定性量化分析方法研究
    5.1 不确定性量化分析平台搭建
        5.1.1 敏感度分析方法研究
        5.1.2 实验设计方法研究
        5.1.3 不确定性量化分析方法研究
        5.1.4 不确定性量化分析平台搭建
    5.2 不确定性量化结果分析
        5.2.1 不确定性量化方法数值校验
        5.2.2 敏感度结果分析
        5.2.3 不确定性因素对压气机整体性能影响研究
    5.3 小结
第6章 高负荷压气机叶片端部鲁棒性优化设计研究
    6.1 鲁棒性优化设计平台搭建
        6.1.1 平台整体介绍
        6.1.2 优化算法设置
        6.1.3 替换模型设置
        6.1.4 参数化造型方法设置
    6.2 不同优化策略研究及优化结果分析
        6.2.1 优化策略一:基于确定性优化算法的端部处理技术
        6.2.2 优化策略二:考虑表面粗糙度的端部处理技术
        6.2.3 优化策略三:考虑间隙尺寸分布的端部处理技术
        6.2.4 优化策略四:基于鲁棒性优化算法的端部处理技术
    6.3 小结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与研究成果清单
致谢
作者简介

(9)高压比吸附式风扇级气动优化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注释表
缩略词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高增压比压气机/风扇发展现状
        1.2.1 跨音压气机/风扇
        1.2.2 超音压气机
        1.2.3 吸附式压气机/风扇
    1.3 吸附式压气机/风扇的研究
        1.3.1 吸附式压气机/风扇的设计特点
        1.3.2 国外研究进展
        1.3.3 国内研究进展
    1.4 本文的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第二章 吸附式风扇气动设计方法研究
    2.1 吸附式风扇气动设计方法介绍
    2.2 S2 流面通流设计
        2.2.1 S2 流面流场计算
        2.2.2 吸附式损失模型和损失反馈
    2.3 二维叶型/三维叶片参数化方法
        2.3.1 二维叶型参数化方法
        2.3.2 三维叶片参数化方法
    2.4 流场计算
        2.4.1 二维叶型流场计算方法和叶型表面吸气处理方法
        2.4.2 三维叶片流场计算方法和叶片表面吸气处理方法
    2.5 目标函数设定
        2.5.1 二维平面叶型目标函数设定
        2.5.2 二维回转面叶型目标函数设定
        2.5.3 三维叶片目标函数设定
    2.6 数值最优化方法
    2.7 小结
第三章 数值最优化方法改进
    3.1 单纯形法改进遗传算法
        3.1.1 单纯形法的基本思想
        3.1.2 单纯形法改进遗传算法技术路线
        3.1.3 典型函数测试单纯形法改进效果
        3.1.4 吸附式平面叶栅优化应用
        3.1.5 叶型和吸气耦合设计效果验证
    3.2 变空间寻优改进遗传算法
        3.2.1 BEZIER曲线等价递推
        3.2.2 典型函数测试变空间寻优改进效果
        3.2.3 压气机叶栅优化应用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高压比吸附式风扇级转子优化设计
    4.1 S2 流面流场计算中转子主要参数对转子性能的影响
        4.1.1 转子进口轮毂比对转子性能影响分析
        4.1.2 通道内激波数的影响
        4.1.3 叶尖轮缘速度对转子性能影响分析
    4.2 吸附式风扇转子S2 流面通流设计
    4.3 转子S1 流面叶型设计
        4.3.1 转子S1 流面初始叶型设计
        4.3.2 转子S1 流面叶型优化设计
    4.4 转子三维流场分析
        4.4.1 转子三维流场分析
    4.5 转子三维优化设计
        4.5.1 转子叶根、叶尖三维优化设计
        4.5.2 转子叶尖三维优化设计
    4.6 风扇转子叶根处流动特性分析
    4.7 小结
第五章 关键参数影响规律分析
    5.1 积叠线掠对风扇转子的气动影响分析
        5.1.1 叶尖掠对风扇转子的气动影响分析
        5.1.2 叶根掠对风扇转子的气动影响分析
    5.2 吸气参数对高压比吸附式风扇转子气动性能影响
        5.2.1 吸气位置对回转面叶型气动性能的影响
        5.2.2 吸气系数对回转面叶型气动性能的影响
    5.3 组合抽吸对风扇转子气动性能影响
        5.3.1 吸气方案
        5.3.2 机匣吸气规律研究
        5.3.2.1 吸气位置
        5.3.2.2 最佳吸气量
        5.3.2.3 周向槽和弦向槽比较
    5.4 吸气本身对效率的影响
        5.4.1 吸附式转子效率定义
        5.4.2 吸附式压气机级效率定义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高压比吸附式风扇级静子优化设计
    6.1 静子S2 流面通流计算
    6.2 静子S1 流面叶型设计
        6.2.1 静子S1 流面初始叶型设计
        6.2.2 静子S1 流面叶型优化设计
    6.3 风扇级三维流场分析
    6.4 静子轮毂三种改进抑制叶根处端壁分离
        6.4.1 静子轮毂三种改进方案
        6.4.2 静子轮毂三种改进抑制叶根处端壁分离分析
    6.5 S1/S2 两类流面设计方法验证
    6.6 级环境下静子优化设计
    6.7 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研究总结
    7.2 本文的创新点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

(10)基于参数识别的航空发动机转子典型故障诊断与定位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航空发动机常见的故障诊断技术研究现状
        1.2.1 基于知识的故障诊断技术
        1.2.2 基于信号处理的故障诊断技术
        1.2.3 基于解析模型的故障诊断技术
    1.3 基于卡尔曼滤波的参数辨识技术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航空发动机整机动力学建模和转子典型故障建模
    2.1 引言
    2.2 航空发动机整机耦合动力学建模
        2.2.1 航空发动机结构介绍及结构参数
        2.2.2 动力学建模方法
        2.2.3 双转子-支承-机匣动力学模型
        2.2.4 航空发动机建模
    2.3 转子单一典型故障建模
        2.3.1 转子不平衡故障
        2.3.2 转子不对中故障
        2.3.3 裂纹转子故障
        2.3.4 转子碰摩故障
        2.3.5 转子弯曲故障
        2.3.6 转子松动故障
    2.4 转子复合故障建模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故障特征参数识别的转子故障诊断
    3.1 引言
    3.2 基于EKF滤波的参数识别方法
        3.2.1 EKF滤波理论
        3.2.2 基于EKF的故障参数估计方法
        3.2.3 改进的EKF算法
    3.3 基于EKF的航空发动机转子故障诊断与定位
        3.3.1 转子不平衡故障诊断
        3.3.2 转子不对中故障诊断
        3.3.3 转子裂纹故障诊断
        3.3.4 转子弯曲故障诊断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SRUKF的强非线性系统转子故障诊断
    4.1 引言
    4.2 基于SRUKF滤波的参数识别方法
        4.2.1 UKF滤波算法
        4.2.2 SRUKF滤波算法
    4.3 基于SRUKF的航空发动机转子故障诊断与定位
        4.3.1 转子不对中故障诊断
        4.3.2 转子裂纹故障诊断
        4.3.3 转子碰摩故障诊断
        4.3.4 转子复合故障诊断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转子故障诊断实验验证
    5.1 引言
    5.2 实验台介绍
    5.3 故障实验模拟
        5.3.1 不平衡故障实验
        5.3.2 裂纹故障实验
        5.3.3 碰摩故障实验
        5.3.4 不对中故障实验
    5.4 转子建模与故障诊断方法验证
        5.4.1 转子建模方法验证
        5.4.2 故障诊断方法验证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航空发动机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软件系统
    6.1 引言
    6.2 需求分析
    6.3 总体结构设计
        6.3.1 系统总体设计
        6.3.2 系统开发环境及工具
    6.4 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软件的设计与开发
        6.4.1 数据库设计
        6.4.2 状态监测模块
        6.4.3 信号分析模块
        6.4.4 盲源分离模块
        6.4.5 故障诊断模块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全文工作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四、机匣处理若干问题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高负荷斜流压气机叶顶间隙流动与轴向缝处理机闸的非定性作用机理研究[D]. 张千丰.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 2020(01)
  • [2]非惯性系下直升机主减速器高精度动力学建模及动态行为机理研究[D]. 张爱强. 重庆大学, 2020
  • [3]受内压作用机匣结构轻量化设计方法研究[D]. 李尧.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2)
  • [4]跨声速轴流压气机自循环机匣处理的数值研究[D]. 石凯凯. 大连海事大学, 2019(06)
  • [5]机匣处理对跨音速压气机转子气动特性的影响研究[D]. 徐昂. 中国民航大学, 2019(02)
  • [6]面向某型号高温合金机匣的关键加工工艺研究[D]. 常康.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 2019
  • [7]航空发动机整机结构系统耦合振动及其智能优化研究[D]. 屈美娇.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8(01)
  • [8]考虑微小几何形变的高负荷压气机叶片端部鲁棒性优化设计研究[D]. 李智慧. 北京理工大学, 2018(07)
  • [9]高压比吸附式风扇级气动优化设计[D]. 张金环.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8(01)
  • [10]基于参数识别的航空发动机转子典型故障诊断与定位方法研究[D]. 李亚伟. 上海交通大学, 2018(01)

标签:;  ;  ;  ;  ;  

收货人处理若干问题的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