虾兰种胚培育最佳培养基的研究

虾兰种胚培育最佳培养基的研究

一、虾脊兰种子胚培养的最适培养基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李晓芳,张梅,徐建,叶红环,杨加文,周艳,周庆[1](2021)在《5种虾脊兰菌根显微结构观察》文中研究说明采用石蜡切片法观察5种虾脊兰菌根的显微结构、菌根真菌的侵入途径与分布特征,为更好地保护和开发利用虾脊兰属植物资源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5种虾脊兰菌根的显微结构由根被、皮层和中柱组成,根被细胞3~6层,皮层由9~13层薄壁细胞组成,韧皮部与木质部8~12束,呈辐射状相间排列,中柱中央为薄壁细胞组成的髓。(2)菌丝通过外皮层中的通道细胞侵入皮层,且皮层是内生菌根真菌寄居的主要区域,菌丝和菌丝结在靠近外皮层的几层皮层细胞中数量居多,菌丝在细胞核附近被消解,细胞核变形膨大。研究认为,5种虾脊兰可能拥有广泛的侵染能力较强的菌根真菌类型,使得这5种虾脊兰均具有较强的生态适应性。

弓莉[2](2021)在《西藏虾脊兰属植物生态适应性与驯化栽培研究》文中认为对西藏虾脊兰属植物资源多样性及垂直分布特征进行调查统计,并分析研究11种西藏分布的虾脊兰属植物的表型性状差异。选择反瓣虾脊兰幼苗,研究8种不同栽培基质环境对其生长的影响。主要包括不同栽培基质对反瓣虾脊兰叶、花朵、根各部分表型性状及生物量积累能力的差异、叶绿素含量差异和荧光特性的差异,以期为虾脊兰属植物的驯化栽培提供理论依据。西藏共分布18种虾脊兰属植物,垂直分布呈明显的“单峰”格局,中海拔地区物种丰富度明显高于低海拔与高海拔地区。在不同海拔段,虾脊兰属植物区系成分类型存在明显差异。热带种主要分布于海拔较低的河谷地带,并且是这些热带种分布的边缘区域;温带种自高海拔向低海拔扩散,并且中、高海拔区域成为较多温带属的现代分布中心之一。不同种虾脊兰属植物间表型存在极显着差异,表明其具有丰富的表型性状变异。在欧式距离为15时,11种虾脊兰属植物聚为2类,这一结果与虾脊兰属植物生存的海拔相关,同样也体现了环境对其表型性状的影响。在8种不同栽培基质环境中生长的反瓣虾脊兰在叶、花及根这3个部分均呈现出不同程度的生长差异性。其中,反瓣虾脊兰在叶和花这两处器官部位存在明显差异,各表型性状指标及生物量积累的差值很大;而在8种不同栽培基质环境中生长的反瓣虾脊兰的根部虽存在不同,但并无显着差异。从8种不同栽培基质角度进行比较,发现反瓣虾脊兰的各项表型性状指标及生物量积累量与栽培基质类型具有高度一致性。八种不同栽培基质虾脊兰的叶绿素含量存在明显差异,且叶绿素a、叶绿素b、总叶绿素及类胡萝卜素含量高低的排序基本保持一致,5号与7号栽培基质中的叶绿素含量明显高于其他栽培基质中的植株,1号与2号基质的叶绿素含量最低。总体来看,不同栽培基质对反瓣虾脊兰叶片生长产生明显影响,基质筛选对其表型性状及生物量积累能力、叶绿素含量的积累和提高光合能力具有重要意义。腐木(含20%锯末)比腐土更适合虾脊兰的驯化栽培与叶片生长,腐木含量越高,植株生长越好,光合能力越强。纯腐木基质最适合反瓣虾脊兰生长,而在纯腐土环境中,植株生长缓慢,光合能力最低。

弓莉,罗建,林玲[3](2020)在《虾脊兰属植物研究现状综述》文中提出虾脊兰属隶属于兰科,为多年生草本植物。因其植株高大,花色艳丽,观赏价值高而备受关注,同时具有重要的药用价值和科研价值。本研究综述了虾脊兰属植物的种质资源调查、遗传多样性、化学成分与药用价值、生态环境与保护、组培快繁及引种驯化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分析探讨了虾脊兰属植物在开发利用和保护中存在的问题,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和依据。

夏春英[4](2019)在《竹叶兰繁育系统与快繁技术及其多倍体诱导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竹叶兰(Arundina graminifolia)是兰科(Orchidaceae)竹叶兰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具有较高的药用和观赏价值。近年来,由于受生境破坏和人为采挖等因素影响,野生竹叶兰资源被破坏得极为严重,种群数量日益减少,现已被列入国家II级保护植物,目前,对于竹叶兰的保育相关研究仍较少,因此,本研究通过开展其花部结构和繁育系统、快繁技术、多倍体诱导试验,以期为竹叶兰的保护、开发利用以及种质资源创新提供基础资料。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竹叶兰人工种植栽培居群的开花物候观察,竹叶兰在试验地的盛花期在810月,单花花期3.42±0.83 d。通过离体培养法和联苯胺-过氧化氢法测定,竹叶兰单花开放时间内的花粉活力和柱头可授性逐渐下降;在筛选出花粉萌发最适培养液的基础上,采用低温干燥法进行竹叶兰花粉贮藏试验表明其花粉活力随贮藏时间变长和贮藏温度升高而降低。繁育系统试验表明竹叶兰自交亲和,不存在自动自花授粉和无融合生殖,人工自花授粉、人工异花授粉的结实率分别为89.47%和79.49%,自然条件下的结实率为18%。不同授粉方式产生的果实形态在授粉后30 d和60 d时有显着差异,种子形态则差异不显着。授粉后不同时期的种子生活力差异较大,TTC法与萌发法检测结果均以授粉后60 d的种子生活力最高,分别为94.20%和95.50%。2、竹叶兰种子无菌萌发及植株再生研究结果表明:竹叶兰种子萌发的最适培养基为1/2 MS+琼脂7 g.L-1+蔗糖30.0 g.L-1+活性炭1g.L-1+椰子乳100 mL.L-1+NAA 1.0 mg.L-1+6-BA 2.0 mg.L-1+花宝1号0.5 g.L-1,萌发率达83.79%;叶芽分化的最适培养基为1/2 MS+琼脂7g.L-1+蔗糖30.0 g.L-1+活性炭1 g.L-1+椰子乳50 mL.L-1+NAA(0.51.0)mg.L-1+6-BA(2.02.5)mg.L-1+花宝1号(11.5)g.L-1;芽增殖的最适培养基为1/2 MS+琼脂7 g.L-1+蔗糖30 g.L-1+活性炭1 g.L-1+IBA 1mg.L-1+6-BA 3 mg.L-1+NAA 0.5 mg.L-1+100 g.L-1土豆泥,增殖率1.36;芽生根培养的最适培养基为1/2 MS+琼脂7 g.L-1+蔗糖30 g.L-1+活性炭1 g.L-1+IBA 0.2 mg.L-1+6-BA 2 mg.L-1+NAA(0.20.5)mg.L-1+100 g.L-1香蕉泥;炼苗移栽的最适培养基质为珍珠岩:泥炭土=1:1,成活率高达98%,移栽效果良好。3、竹叶兰不定芽诱导研究结果表明:竹叶兰不定芽诱导外植体表面消毒处理,茎尖以2%次氯酸钠浸泡1215 min为宜,上部茎段以10%次氯酸钠浸泡1215 min为宜。竹叶兰茎尖和上部茎段不定芽诱导和增殖的培养基配方以MS+琼脂7 g.L-1+蔗糖30 g.L-1+活性炭2 g.L-1+NAA 0.5 mg.L-1+6-BA(1.52)mg.L-1+花宝1号(11.5)g.L-1为宜,不定芽诱导率最高达40.00%,增殖系数最大为6.00。4、竹叶兰多倍体诱导结果表明:浸泡法以0.10%秋水仙素浸泡12 h的诱变率最高,为23.33%(n=60);混培法以秋水仙素浓度为0.05%的诱导效果最好,诱变率21.67%(n=60)。不同处理的植株死亡率呈现出随秋水仙素浓度升高和处理时间延长而增高的变化趋势。秋水仙素对植株继代培养有毒害作用,混培法比浸泡法毒害影响持续时间更长。竹叶兰多倍体变异植株与二倍体正常植株存在较明显的形态学、细胞学及染色体差异,具体表现为:多倍体植株的茎叶变粗大,较正常植株茎粗增大了46.20%,叶型指数降低了50.12%;叶片变厚,较正常植株增厚了47.83%;叶片气孔和保卫细胞增大,气孔密度降低,保卫细胞面积比正常植株增大了59.87%,气孔密度比正常植株降低了45.99%;染色体水平上,正常植株染色体数目为2n=2x=40,多倍体变异植株的染色体数目明显增多。

郭媛[5](2019)在《南京椴优株选择及组培育苗技术研究》文中指出南京椴(Tilia miqueliana)是集观赏、绿化、材用、药用和食用价值于一体的多功能树种,但至今未选育优良品种。本研究连续3年对安徽皇藏峪自然保护区和大方寺省级自然保护区内分布的南京椴天然林中选择优良单株,决选出了观赏及绿化价值高的优株,为选育观赏价值较高的优良品种奠定基础。论文首次运用层次分析法(AHP)构建南京椴观赏特性的综合评价体系;为进一步进行良种选育,提供优良单株无性系区域化材料,本研究探讨了以南京椴优良单株带芽茎段为外植体,建立南京椴快速繁殖体系。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对宿州市以南京椴为优势种的天然林踏查基础上,初选出30株优良单株;结合树体生长量、抗病虫害性、生理指标、形质指标等主要因素,复选出8株优良单株;对复选树种物候期观察及运用层次分析法(AHP)建立了景观效果应用价值综合评价体系,即逐株对其冠幅、树高、胸径、树姿、枝下高、枝叶浓密度、叶色等性状进行逐级打分,并按照选育目标对各性状进行权重计算,将各指标分数和权重的乘积相加。综合得分高者入选,决选出优良单株3株分别为N11、N21、N26,其特点分别为观干形、绿化、观叶树种。2.为优良品种的区域化试验做准备,探索南京椴组培育苗技术。以南京椴优良单株的带芽茎段,从不同消毒方法、不同取样时间、不同培养基类型、培养基不同pH值等条件下对愈伤进行诱导,探索南京椴带芽茎段不定芽分化、增殖及生根的最佳培养条件。试验结果表明:最佳的消毒方式为60 s 75%酒精+8 min 0.1%HgC12,可使污染率降低到16.67%,存活率达到64.44%;最佳取样时间为4月,此时外植体污染率最低为8.3%,其存活率可达到80%;最佳培养基类型为MS培养基;pH 5.8为最佳pH值:最适宜诱导南京椴不定芽分化的培养基为MS+BA1.0 mg/L+NAA0.1 mg/L+KT0.05 mg/L(pH 5.8)诱导分化率为83.33%;最佳芽增殖及继代培养基为MS+0.3 mg/L6-BA+0.03mg/LIBA+0.5 mg/LGA3,其增殖系数可达 5.34;最佳生根培养基为 1/2MS+6-BA 0.1 mg/L+IBA1.0 mg/L+5.0 g/LAC,一个月后生根率达 56.5%;生根苗驯化后移栽珍珠岩:蛭石:营养土=1:1:2的混合基质中,成活率达55%。

陈洁[6](2019)在《福建72种野生兰科植物种子生物学及罗氏石斛的分子鉴定》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福建省兰科植物物种较为丰富,种类达160种以上,其生活型以地生型为主,附生型也较丰富,菌类寄生型(腐生型)较少。在全省本底资源系统调查的基础上,开展了野生兰种子生物学等相关方面的研究。本论文对72种闽产野生兰的成熟蒴果和种子进行了形态特征描述及部分种子的生活力的测定,进而开展了以广东石斛(Dendrobium wilsonii)和金线兰(Anoectochilus roxburghii)种子为材料的非共生性萌发研究,及省级新记录种--罗氏石斛(Dendrobium loui)的分子鉴定。研究结果补充了福建野生兰的种子形态特征,可为兰科植物分类提供基础资料;建立了广东石斛和金线兰的快繁体系,可为其保育计划的制订提供参考;另外,为罗氏石斛的鉴定提供了分子生物学方面的证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在调查72种野生兰中,不同种类的成熟蒴果形态差异较大,其中地生兰主要呈椭圆形,菌类寄生兰多呈棒状,附生兰多为棒状或水滴形。蒴果内具有量大且极小的种子,其中万代兰族种类的蒴果内还含有大量的隔丝。不同种类的地生兰种子数量差别较大,少的,如日本对叶兰(Neottia japonica),平均63±9粒,多的,如建兰(Cymbidium ensifolium),平均1 337 072±202 411粒;附生兰种子数变化差异小于地生兰,少的,如小叶鸢尾兰(Oberonia japonica),平均1 648±336粒,多的,如寄树兰(Robiquetia succisa),平均216 441±43 727粒。不同种类的野生兰种子形态多样,多呈纺锤形或条形,部分种子呈细线形或匙形,具孔隙;值得一提的是,盂兰属的两种种子均呈细线形,中间具网兜。种皮细胞间一般排列紧密,侧壁增厚,附生兰种子的种皮一般较地生兰种皮细胞排列更紧密,侧壁增厚更加明显,其中鸟巢兰族部分种子的种皮细胞之间或形成细胞间隙。种胚有一层透明的被膜,色泽由无色到褐色变化,内无胚乳,但有质体存在,少数种类种胚内具叶绿体;部分种类具胚柄,但其中多数种类的胚柄退化仅留痕迹,只有少数可见,生长部位朝向基部微孔端,且不同种属的胚柄具有形态差异性;另外,有6.94%的种子具多胚现象。地生兰种子体积变化较大,最大,如尖叶火烧兰(Epipactis thunbergii)平均可达33.761×10-3 mm3;附生兰种子体积普遍较小,一般在1.0×10-3 mm3以下。地生兰种子一般气腔较大,占种子体积大多(气腔比)50%以上;菌类寄生兰种子气腔比在80%以上;附生兰气腔比多数小于50%。(2)经TTC染色发现,野生兰种子生活力不同种类间差异大,最低的为0,如撕唇阔蕊兰(Peristylus lacertifer)等,最高达90%以上,如细茎石斛(Dendrobium moniliforme)等;地生兰有活力的种子,其活力平均为52.02%;菌类寄生兰生活力低,为6%;附生兰种子均有生活力,活力平均为60.55%。种子有胚率与生活力有一定相关性,有胚率较低者,种子生活力亦低。(3)在无菌条件下,广东石斛和金线兰种子均可萌发;预处理与否对广东石斛种子的萌发影响较小,而金线兰种子则需预处理才能萌发。广东石斛可通过原球茎途径和茎上节间萌发点增值;金线兰则在根状茎上具多个萌发点。广东石斛最适种苗生长培养基为MS+活性炭2.5g/L+10%香蕉汁;金线兰最适增值培养基为1/4 MS+NAA 1.0 mg·L-1+6-BA 1.0 mg·L-1+10%香蕉汁,最适生根壮苗培养基组成为1/4MS+6-BA 1.0 mg·L-1+活性炭0.25g·L-1+10%香蕉汁。(4)在福建周宁县发现的省级石斛属新记录植物,其ITS序列与NCBI库中罗氏石斛的ITS序列相似度达99.45%以上,结合花的形态结构及植株形态等特征,确定该种为罗氏石斛。

张孝然[7](2018)在《大黄花虾脊兰生存群落特征及影响生长的环境因子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大黄花虾脊兰(Calanthe sieboldii)是兰科虾脊兰属植物,数量稀少,是列入我国《全国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拯救保护工程规划》中亟待拯救的极小种群物种之一。为了探明大黄花虾脊兰生存群落特征及其生长与环境之间的关系,2017年3月-5月在典型抽样调查的基础上,基于18个样地22个样方调查数据,运用方差比率(VR)法、Fisher精确检验、Pearson相关系数和Spearman秩相关系数检验等数量分析方法,对安徽泾县分布的大黄花虾脊兰生存群落的物种多样性、种间联结进行了分析;运用Levins生态位宽度指数和Hurlbert生态位宽度指数以及相似百分率(N.O.ik)公式等分析了大黄花虾脊兰生存群落内物种的生态位情况;运用RDA分析、回归分析以及Maxent模型等方法分析了大黄花虾脊兰生长与环境因子间的相互关系,并对其潜在分布区进行了预测。并得出如下结论:(1)五种多样性指数能较好的反映群落草本层的物种多样性水平,大黄花虾脊兰生存群落草本层物种多样性总体较低,物种多样性与种群密度密切相关;大黄花虾脊兰生存群落草本层1 1个主要物种总体联结呈极显着正相关,反映整个群落草本层处于较稳定的状态;Fisher精确检验、Pearson相关系数和Spearman秩相关系数检验结果一致,种对间以负联结占优势,物种间相对独立,和谐共存,群落草本层结构还处于发展阶段。(2)在大黄花虾脊兰生存群落内,其优势地位明显,草本层主要物种之间普遍存在着生态位重叠,但重叠程度较低,物种之间竞争并不强烈,资源可以较充分共享,群落草本层处于稳定状态。(3)从植株整体上看,郁闭度、海拔、坡向是影响植株生长最为重要的因子,郁闭度越大,海拔越高,分布于阴坡的环境更适合大黄花虾脊兰生长。环境因子之间存在着强烈的相关性,偏相关分析表明:坡位是影响株高生长的关键环境因子,郁闭度、速效磷、全磷是影响叶长变化最主要的因子,影响叶宽生长最主要的环境因子是坡位、郁闭度、碱解氮,花量与环境因子相关性均不显着,花量受株高影响较大。(4)潜在分布分析结果显示:大黄花虾脊兰在我国的最适生区面积为234291km2,集中分布于浙江、湖南大部分地区、安徽南部、湖北西南部及台湾东北部等地区。昼夜温差日均值(49.4)、降水量变异系数(29.2%)、坡度(7.6%)、等温性(7.2%)是影响大黄花虾脊兰空间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累计贡献率达到93.3%。

武习习[8](2018)在《南瓜未受精胚珠液体培养技术探究》文中研究表明南瓜的基因杂合程度极高,通过自交的手段来获得纯系过于费时费力,因此探索南瓜单倍体培养诱导再生植株的技术就显的极为迫切和极其重要。离体子房或离体胚珠的组织培养是葫芦科植物获得单倍体植株的主要途径。本研究主要探索了南瓜离体胚珠液体+固体培养诱导单倍体的新方法,以无凝固剂的MS培养基为基础,对南瓜未受精胚珠培养发育过程进行观察,对胚珠消毒方法、液体培养振荡速度、培养时间、激素含量、蔗糖浓度、再生苗移栽方法等具体的胚状体诱导培养技术体系进行了研究,得出以下结果:1.升汞消毒子房后挑取胚珠进行液体培养易诱导出愈伤组织,其生长健壮、发育良好。南瓜未受精胚珠通过液体培养所形成的愈伤组织来源于珠被,胚状体来源于胚珠或者来源于胚珠形成的愈伤组织。2.试验研究了100、150、200 rpm这三个摇床转速对胚珠液体培养的影响,得出胚珠液体培养摇床最佳转速为150 rpm,此转速下液体培养的胚珠个体基本完好,能有效地控制愈伤的大小。3.液体培养中激素对南瓜胚珠的膨大和愈伤组织的形成有着关键性的作用。液体培养基最佳激素组合是0.5 mg/L 6-BA+0.25 mg/L NAA+1.0 mg/L 2,4-D,液体培养最适时间为5 d,液体培养胚珠愈伤率高达91.54%。4.南瓜胚珠液体培养愈伤诱导率中国南瓜高于印度南瓜,液体培养5 d胚珠愈伤率黄狼为94.37%,永安二号84.72%,黄狼高于永安二号9.65%。5.南瓜未受精胚珠采用液体+固体培养诱导胚状体适宜选用含激素0.5 mg/L NAA+0.05 mg/L TDZ的液体培养基5 d培养后,再转入改良Nistch+2.0 mg/L 6-BA+0.1mg/L NAA固体培养,未受精胚珠易诱导出胚状体和出胚率高。6.南瓜未受精胚珠液体培养基蔗糖最适浓度为40 g/L,比30或者60g/L好,在此浓度下,永安二号愈伤率为91.28%,黄狼愈伤率为95.15%,密本愈伤率为99.00%。7.密本未受精胚珠在MS+0.5 mg/L NAA+0.05 mg/L TDZ+40 g/L蔗糖的液体培养基中培养,添加7.5 mg/L秋碱浓度、培养5 d,愈伤胚转入改良Nistch+2.0 mg/L 6-BA+0.1 mg/L NAA固体培养基培养有利于诱导高胚状体率,可达9.52%。8.南瓜胚状体再生苗锻炼移栽选用破坏再生苗培养瓶取苗,洗净根部培养基将苗子整个根系浸泡在2.5 g/L多菌灵溶液中5 min,然后用清水冲洗干净,移至装着拌有少量多菌灵的基质的育苗盘中,每天浇水,浇少量水是获得高成活率的再生苗移栽最好方法。综合上述研究结果,得出南瓜未受精胚珠液体培养+固体培养诱导胚状体的技术体系为,当供试南瓜品种显花蕾后,于下午采集雌花开花前1 d的子房,消毒后用解剖刀切成2-3 mm的薄片,用小镊子小心地挑取胚珠,放入液体培养基即MS+0.5 mg/L NAA+0.05 mg/L TDZ+40 g/L蔗糖+7.5 mg/L秋碱中培养,摇床转速150 rpm培养5 d后采用胚珠端插入培养基方式转入固体培养基即改良Nistch+2.0 mg/L 6-BA+0.1mg/L NAA+30 g/L蔗糖+500 mg/L谷氨酰胺+6.8 g/L琼脂中培养,接着转移至改良Nistch+30 g/L蔗糖+500 mg/L水解酪蛋白+6.8 g/L琼脂中继续培养,11周后即可诱导出胚状体,成苗后经流式细胞仪倍性鉴定有8个单倍体植株,两次消毒移栽再生植株苗。

闫晓娜[9](2015)在《扇脉杓兰种子败育机理的研究》文中认为扇脉杓兰(Cypripedium japonicum Thunb.)为兰科(Orchidaceae)杓兰亚科(Cypripedioideae)杓兰属(Cypripedium L.)多年生草本植物,主要分布于中国、日本、韩国等东亚地区。其叶脉扇形,叶型圆润,花大艳丽,花型奇特,具有较高的栽培和观赏价值。根状茎可入药,具有显着的药用价值。扇脉杓兰种子严重败育,自然萌发率极低,更新能力差,主要依靠分株繁殖维持个体的存活。然而,由于人们不合理地采挖野生居群致使种群数量下降,生境严重破坏,分株繁殖已不足以维持种群的稳定性。目前,扇脉杓兰已被列为濒危物种。本研究以浙江省西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两个野生扇脉杓兰居群为材料,通过对种子胚胎学发育过程的观察和生理生化变化的测定,旨在探究扇脉杓兰种子败育的机理,可得出研究结果如下:扇脉杓兰根状茎顶端有一个休眠芽,浅黄绿色,中下部有芽鞘包被,当年10月露出地面。充分发育的休眠芽产生花芽,花芽呈乳白色,第二年4月形成花结构;未充分发育的休眠芽不能产生花芽,第二年只形成扇形叶,无花器官。这可能是因为养分和空间的限制,群体内发生选择性败育的现象。超微结构显示:孢原细胞体积大,核占据多半的细胞空间,核仁结构明显,细胞质和细胞器丰富。大孢子母细胞位于珠孔端,核仁消失,细胞质中液泡含量多,线粒体和质体分布密集。胚囊形成后,液泡所占空间变大,细胞核相对变小,细胞质分布稀疏,细胞器以线粒体和质体为主。在胚珠发育阶段蛋白质和多糖一直存在,淀粉染色逐渐加深,无脂质存在。扇脉杓兰胚珠败育率低,不是导致种子败育的直接原因。扇脉杓兰单粒花粉长球形,表面光滑无特征纹饰,有少量胶黏物质。花粉壁分为由棒状的基柱小单元组成的外壁和纤维素果胶组成的内壁,有覆盖层。生殖细胞近圆形,细胞核大而致密;营养细胞多弧形,核质分散。花粉粒细胞质含有大量的线粒体、质体和小泡等细胞器,淀粉、蛋白质和多糖含量丰富。花粉管萌发后沿子房壁方向伸长,在授粉后50天基本完成受精作用。扇脉杓兰花粉发育正常,不阻碍生殖过程。扇脉杓兰成熟种子棕色,纺锤状,表面有网状纹饰,种胚未完全分化,仍停留在球形期,细胞中大液泡占3/4以上的空间,细胞质稀疏,只有脂质颗粒和大量淀粉粒分布。种子活力较高,为76%,但无菌萌发困难,种胚逐渐进入休眠期。胚的延迟分化直接导致种子败育。种子可溶性蛋白质含量水平低,在授粉后20天和85天分别达到最高值774.03μg·g-1和最低值373μg·g-1。淀粉含量从2.65%急速增加到21.82%,后稳定在20%左右。可溶性糖含量在1.72%3.09%之间波动。GA3、ZR、IAA峰值在授粉后20天、30天、40天依次出现。3种激素极显着正相关(P<0.001)。ABA含量在授粉后115天达到峰值,其含量与3种促进激素呈显着负相关(P<0.05)。(IAA+GA3+ZR)?ABA值在授粉后20天最大,此后逐渐下降。SOD活性在授粉后20天升至最高451.18U/(g·min),授粉后85天降至最低,其变化趋势与蛋白质变化保持一致。POD和CAT活性呈先升后降的单峰曲线变化。综上所述,种胚发育是败育的关键时期,此时蛋白质和可溶性糖水平低,内源激素平衡失调,酶活性较低均可能导致种子败育。

钱鑫,刘芬,牛晓玲,王彩霞,田敏[10](2014)在《无距虾脊兰花粉离体萌发及储藏条件的研究》文中认为以天目山野生无距虾脊兰的花粉为材料,采用离体萌发法研究了花粉的储藏性以及不同的培养基组分和培养条件对花粉萌发和花粉管生长的影响,并采用联苯胺-过氧化氢法测定了其柱头的可授性,以筛选无距虾脊兰花粉的培养方法以及储藏条件,为其种质资源保存等研究奠定基础。结果表明:(1)无距虾脊兰最适花粉液体培养基为200g·L-1蔗糖+50mg·L-1 H3BO3+40mg·L-1 Ca(NO3)2·4H2O,并且在pH 5.56.0、温度25℃恒温下培养48h,无距虾脊兰花粉萌发率(81.71%)和花粉管生长(247.42μm)最佳。(2)无距虾脊兰花粉在-80℃中低温干燥储藏360d后仍具有48.58%的萌发率。(3)无距虾脊兰的柱头在开花前5d内均具有可授性,花粉块在整个花期内均保持了28.96%81.71%的生活力,但柱头可授性和花粉活力均随开花后时间的延长显着降低。

二、虾脊兰种子胚培养的最适培养基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虾脊兰种子胚培养的最适培养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5种虾脊兰菌根显微结构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5种虾脊兰植物菌根显微结构比较
    2.2 5种虾脊兰植物菌根真菌的分布特点
3 讨 论
    3.1 5种虾脊兰菌根的显微结构特征
    3.2 5种虾脊兰菌根真菌的侵染方式与特点

(2)西藏虾脊兰属植物生态适应性与驯化栽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虾脊兰属植物研究进展
        1.1.1 种质资源调查
        1.1.2 遗传多样性
        1.1.3 化学成分与药用价值
        1.1.4 生态环境与保护
        1.1.5 种苗繁殖及引种驯化
    1.2 栽培基质的研究现状
        1.2.1 栽培基质的发展及进程
        1.2.2 栽培基质的分类
        1.2.3 栽培基质的选择
        1.2.4 基质理化性质的研究
        1.2.5 常用代用基质介绍
        1.2.6 植物生长与栽培基质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西藏虾脊兰属植物资源调查
    2.1 调查方法
        2.1.1 野外调查
        2.1.2 物种名录库建立
        2.1.3 植物区系划分
    2.2 结果与分析
        2.2.1 西藏虾脊兰属植物种类组成
        2.2.2 西藏虾脊兰属植物的海拔梯度变化
        2.2.3 西藏虾脊兰属植物沿海拔梯度的相似性指数
        2.2.4 不同海拔段兰科植物区系成分
    2.3 小结
        2.3.1 西藏兰科植物海拔分布呈“单峰”垂直分布格局
        2.3.2 低海拔为热带种分布的边缘区域,中、高海拔温带种分布较多
第三章 西藏虾脊兰属植物多样性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材料
        3.1.2 实验方法
        3.1.3 数据处理及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不同表型性状的多样性分析
        3.2.2 不同表型性状的差异性分析
        3.2.3 表型性状的聚类分析
    3.3 小结
第四章 不同栽培基质反瓣虾脊兰表型性状及生物量差异
    4.1 试验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测定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不同栽培基质环境中反瓣虾脊兰叶性状差异分析
        4.2.2 不同栽培基质环境中反瓣虾脊兰花性状差异分析
        4.2.3 不同栽培基质环境中反瓣虾脊兰根性状差异分析
        4.2.4 反瓣虾脊兰各性状指标相关性分析
    4.3 小结
第五章 不同栽培基质反瓣虾脊兰叶绿素含量及荧光参数差异
    5.1 实验材料与方法
        5.1.1 实验材料
        5.1.2 测定方法
        5.1.3 数据分析
    5.2 结果与分析
        5.2.1 不同栽培基质对反瓣虾脊兰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5.2.2 不同基质虾脊兰叶片荧光参数的影响
    5.3 小结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论文受资助项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致谢
附件1:部分实验照片

(3)虾脊兰属植物研究现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 种质资源调查
2 遗传多样性
3 化学成分与药用价值
4 生态环境与保护
5 组培快繁及引种驯化
    5.1 组培快繁
    5.2 引种驯化与栽培技术
    5.3 光合特性
6 问题与展望

(4)竹叶兰繁育系统与快繁技术及其多倍体诱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兰科植物繁育系统研究概况
    1.2 兰科植物快繁技术研究进展
        1.2.1 外植体的选择
        1.2.2 基本培养基的选择
        1.2.3 外源激素与添加物的调节
    1.3 兰科植物多倍体育种研究进展
    1.4 多倍体植株鉴定方法
        1.4.1 形态学鉴定法
        1.4.2 染色体计数鉴定
        1.4.3 细胞学鉴定法
        1.4.4 分子水平鉴定法
        1.4.5 生理指标鉴定法
    1.5 竹叶兰研究进展
    1.6 研究目的意义、内容与技术路线
        1.6.1 研究目的意义
        1.6.2 研究内容
        1.6.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竹叶兰花部结构与繁育系统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地概况
        2.1.3 花期与花部形态观测
        2.1.4 花粉萌发与贮藏
        2.1.5 花粉活力与柱头可授性
        2.1.6 繁育系统研究
        2.1.7 果实和种子形态特征观测
        2.1.8 种子活力检测
    2.2 结果与分析
        2.2.1 试验地竹叶兰开花物候和花部形态特征
        2.2.2 花粉萌发与贮藏
        2.2.3 花粉活力与柱头可授性测定结果
        2.2.4 繁育系统研究
        2.2.5 不同授粉方式的果实和种子形态差异
        2.2.6 不同时期的种子生活力差异
    2.3 讨论与结论
        2.3.1 讨论
        2.3.2 结论
第三章 竹叶兰种子无菌萌发与植株再生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不同激素和添加物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3.2.2 不同激素和添加物对原球茎膨大的影响
        3.2.3 不同激素和添加物对叶芽分化的影响
        3.2.4 不同激素和添加物对芽增殖的影响
        3.2.5 不同激素和添加物对芽生根的影响
        3.2.6 炼苗移栽
    3.3 讨论与结论
        3.3.1 讨论
        3.3.2 结论
第四章 竹叶兰不定芽诱导技术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验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消毒方式筛选
        4.2.2 培养基对不定芽诱导的影响
        4.2.3 培养基对不定芽增殖的影响
    4.3 讨论与结论
        4.3.1 讨论
        4.3.2 结论
第五章 竹叶兰多倍体诱导试验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材料
        5.1.2 浸泡法
        5.1.3 混培法
        5.1.4 多倍体植株的鉴定
    5.2 结果与分析
        5.2.1 秋水仙素对原球茎初代培养的影响
        5.2.2 不同处理对继代培养及诱变率的影响
        5.2.3 竹叶兰多倍体初步鉴定
    5.3 讨论与结论
        5.3.1 讨论
        5.3.2 结论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本研究存在的不足和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5)南京椴优株选择及组培育苗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园林树木良种选育的研究
    1.2 观赏植物评价体系研究
    1.3 林木组织培养研究
        1.3.1 组织培养对良种选育的意义
        1.3.2 林木组织培养主要方式
        1.3.3 影响林木组织培养的因素
    1.4 南京椴概述
        1.4.1 形态学及生物学特征
        1.4.2 生态习性及资源分布
        1.4.3 南京椴的园林价值
        1.4.4 南京椴的生态学价值
        1.4.5 南京椴的经济价值
        1.4.6 南京椴的组织培养研究进展
2 引言
    2.1 课题来源
    2.2 研究目的及意义
    2.3 主要研究内容
        2.3.1 南京椴优良单株选择
        2.3.2 优良单株的组培繁殖
    2.4 技术路线
3 材料与方法
    3.1 优株选择研究
        3.1.1 试验地概况
        3.1.2 选优标准
        3.1.3 选优方法
        3.1.4 试验方法
        3.1.5 数据分析
    3.2 南京椴的组织培养
        3.2.1 试验地概况
        3.2.2 试验材料
        3.2.3 外植体的消毒
        3.2.4 最适培养基的筛选
        3.2.5 最适培养基pH值的筛选
        3.2.6 南京椴优良单株的启动培养
        3.2.7 南京椴的继代增殖培养
        3.2.8 生根培养及驯化移栽
        3.2.9 数据统计
4 结果与分析
    4.1 南京椴优株选择
        4.1.1 初选
        4.1.2 复选
        4.1.3 决选
    4.2 南京椴的组织培养
        4.2.1 不同消毒处理对外植体污染率及存活率的影响
        4.2.2 不同取样时间对外植体污染率、死亡率及存活率的影响
        4.2.3 不同培养基对对外植体诱导的影响
        4.2.4 培养基不同pH值对外植体诱导的影响
        4.2.5 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不定芽诱导的影响
        4.2.6 南京椴的继代增殖培养
        4.2.7 不同外源激素对不定芽生根的影响
        4.2.8 南京椴幼苗的驯化移栽
5 结论与讨论
    5.1 讨论
    5.2 结论
        5.2.1 南京椴优良单株特点
        5.2.2 南京椴组织培养体系
参考文献
附录 缩略词表
附图
作者简介

(6)福建72种野生兰科植物种子生物学及罗氏石斛的分子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福建野生兰科资源现状
        0.1.1 福建省自然概况
        0.1.2 福建省野生兰科植物物种组成
        0.1.3 福建野生兰的地理分布
    0.2 兰科植物种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0.2.1 兰科植物果实和种子形态的基本概况
        0.2.2 种子的快速繁殖研究
        0.2.2.1 共生性萌发
        0.2.2.2 非共生性萌发
        0.2.3 分子生物学技术在兰科植物鉴定方面的应用
    0.3 研究目的与意义
    0.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0.4.1 研究内容
        0.4.2 技术路线
第一章 福建省野生兰科植物种子生物学
    1.1 材料与方法
        1.1.1 材料、试剂与仪器
        1.1.2 采集时间与地点
        1.1.3 采集方法
        1.1.4 观测方法
        1.1.4.1 果实形态观察
        1.1.4.2 种子形态观察
        1.1.5 种子科学计数
        1.1.6 种子生活力检测
    1.2 结果与分析
        1.2.1 果实形态学观察结果
        1.2.1.1 地生兰果实形态
        1.2.1.2 菌类寄生兰果实形态
        1.2.1.3 附生兰果实形态
        1.2.2.4 果实形态测量分析
        1.2.2 种子形态学研究结果
        1.2.2.1 地生兰种子形态
        1.2.2.2 菌类寄生兰种子形态
        1.2.2.3 附生兰种子形态
        1.2.2.4 种子形态测量分析
        1.2.3 种子数、生活力和有胚率
        1.2.4 Ca(ClO)_2 处理时间对种子生活力测定影响
    1.3 讨论与小结
        1.3.1 果实形态
        1.3.2 种子形态
        1.3.3 种子数、生活力与有胚率
第二章 广东石斛与金线兰种子无菌苗快繁体系的建立
    2.1 广东石斛种子的无菌苗快繁体系的建立
        2.1.1 材料、试剂与仪器
        2.1.2 方法
        2.1.2.1 无菌萌发培养
        2.1.2.2 种子苗培养
        2.1.3 结果与分析
        2.1.3.1 广东石斛种子的萌发过程
        2.1.3.2 预处理和不同基本培养基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2.1.3.3 种子苗培养
    2.2 金线兰种子的无菌苗快繁体系的建立
        2.2.1 材料、试剂与仪器
        2.2.2 方法
        2.2.2.1 无菌萌发培养
        2.2.2.2 种子苗培养
        2.2.3 结果与分析
        2.2.3.1 金线兰种子的萌发过程
        2.2.3.2 预处理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2.2.3.3 金线兰种子苗培养
    2.3 讨论与小结
        2.3.1 种子的萌发
        2.3.2 种子苗的培养
第三章 罗氏石斛的分子鉴定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材料、试剂与仪器
        3.1.2 方法
        3.1.2.1 总DNA提取
        3.1.2.2 DNA质量检测与浓度检测
        3.1.2.3 PCR扩增目的基因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总DNA的提取检测
        3.2.2 PCR产物检测
        3.2.3 克隆产物检测
        3.2.4 系统发育树的构建
    3.3 讨论与小结
第四章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7)大黄花虾脊兰生存群落特征及影响生长的环境因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内容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虾脊兰属植物研究
        1.3.2 群落物种多样性研究
        1.3.3 种间联结
        1.3.4 生长与环境的关系
2 研究区域概况
3 研究方法
    3.1 数据调查
    3.2 数据分析方法
        3.2.1 基础数据整理
        3.2.2 物种多样性
        3.2.3 种间关联
        3.2.4 生态位
        3.2.5 生长分布与环境的关系
        3.2.6 潜在分布区预测
4 群落草本层物种多样性和种间关联
    4.1 大黄花虾脊兰分布生境
    4.2 群落草本层物种多样性
    4.3 种间关联
        4.3.1 大黄花虾脊兰生存群落草本层的总体关联性
        4.3.2 种间关联性
        4.3.3 种间相关性
    4.4 小结与讨论
5 生态位分析
    5.1 生态位宽度
    5.2 生态位重叠
    5.3 小结与讨论
6 生长分布与环境的关系
    6.1 大黄花虾脊兰生长因子与环境因子的RDA排序
    6.2 大黄花虾脊兰植株生物学因子与环境因子的相关分析
    6.3 各生长因子与环境因子的偏相关分析
        6.3.1 株高与环境因子的响应关系
        6.3.2 叶长与环境因子的响应关系
        6.3.3 叶宽与环境因子的响应关系
        6.3.4 花量与环境因子的响应关系
    6.4 小结与讨论
7 潜在分布区预测
    7.1 环境变量对模型的贡献率
    7.2 预测精确度验证
    7.3 大黄花虾脊兰在我国的潜在分布区及其适宜性等级划分
    7.4 小结与讨论
8 结论与讨论
    8.1 结论
    8.2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8)南瓜未受精胚珠液体培养技术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植物细胞组织培养
    1.2 植物细胞组织的液体培养
    1.3 植物细胞组织液体培养的影响因素
        1.3.1 装液量
        1.3.2 培养物大小
        1.3.3 培养液pH
        1.3.4 培养时间
        1.3.5 摇床转速
        1.3.6 培养条件
        1.3.7 培养基
        1.3.8 其他因素
    1.4 植物胚珠的结构和雌配子体的形成
    1.5 植物胚胎培养和胚珠培养
    1.6 胚珠培养影响因素
        1.6.1 胚珠发育程度
        1.6.2 培养基
        1.6.3 预处理方式
        1.6.4 基因型
        1.6.5 天然复合物
        1.6.6 其他因素
    1.7 南瓜属未受精胚珠培养获得植物单倍体进展
    1.8 葫芦科植物再生植株的练苗和移栽
        1.8.1 优化再生植株练苗移栽技术及提高移栽成活率的必要性
        1.8.2 再生苗出瓶操作要求
        1.8.3 不同研究者对练苗必要性的不同观点
    1.9 影响葫芦科植物再生幼苗移栽成活的因素
        1.9.1 苗龄
        1.9.2 分步练苗方式
        1.9.3 遮光
        1.9.4 基质
        1.9.5 保湿、浇水和营养液
        1.9.6 其他因素
    1.10 存在问题及展望
    1.11 选题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南瓜未受精胚珠液体培养诱导胚状体技术探索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方法
        2.2.1 南瓜未受精胚珠的挑取和液体培养
        2.2.2 南瓜未受精胚珠液体+固体培养发育变化观察
        2.2.3 胚珠最佳消毒方式的探索
        2.2.4 胚珠液体培养摇床最佳转速筛选
        2.2.5 不同液体培养基、增殖培养基与分化培养基成分
        2.2.6 培养液不同激素含量对未受精胚珠分化的影响
        2.2.7 南瓜两个栽培种未受精胚珠液体培养效果比较
        2.2.8 培养液中蔗糖浓度对未受精胚珠生长和分化的影响
        2.2.9 愈伤胚珠固体培养放置方式对诱导胚状体的影响
        2.2.10 液体培养基添加不同秋水仙素浓度对未受精胚珠培养效果比较
        2.2.11 数据统计及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胚珠不同消毒方式液体培养效果比较
        2.3.2 南瓜未受精胚珠液体+固体培养外观变化观察
        2.3.3 胚珠液体培养摇床最佳转速筛选
        2.3.4 液体培养基不同激素含量对未受精胚珠分化的影响
        2.3.5 南瓜两个栽培种未受精胚珠液体培养效果比较
        2.3.6 培养液中蔗糖浓度对未受精胚珠生长和分化的影响
        2.3.7 愈伤胚珠固体培养放置方式对诱导胚状体的影响
        2.3.8 液体培养基添加不同秋水仙素浓度对未受精胚珠培养效果比较
    2.4 讨论
        2.4.1 胚珠不同消毒方式液体培养效果比较
        2.4.2 南瓜未受精胚珠液体+固体培养发育变化观察
        2.4.3 胚珠液体培养中摇床最佳转速筛选
        2.4.4 液体培养基不同激素含量对未受精胚珠分化的影响
        2.4.5 南瓜不同栽培种未受精胚珠液体培养效果比较
        2.4.6 培养液中蔗糖浓度对未受精胚珠生长和分化的影响
        2.4.7 愈伤胚珠在固体培养基放置方式对诱导胚状体的影响
        2.4.8 液体培养基添加不同秋水仙素浓度对未受精胚珠培养效果比较
    2.5 小结
第三章 再生植株的倍性鉴定与练苗移栽
    3.1 试验材料
    3.2 试验方法
        3.2.1 倍性鉴定
        3.2.2 练苗移栽
        3.2.3 数据统计与计算
    3.3 结果与分析
        3.3.1 倍性鉴定
        3.3.2 再生植株的练苗移栽
    3.4 讨论
    3.5 小结
第四章 结论
第五章 本文创新点及不足
    5.1 本文创新点
    5.2 本文的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9)扇脉杓兰种子败育机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植物种子败育的研究进展
        1.1.1 种子败育的胚胎学研究
        1.1.2 种子败育的生理学研究
        1.1.3 选择性败育
    1.2 兰科植物种子生物学的研究概况
        1.2.1 种子外观形态特征
        1.2.2 种子生理生化基础
        1.2.3 种子胚胎学研究
        1.2.4 种子生活力的研究
        1.2.5 种子无菌萌发
    1.3 杓兰属植物的研究进展
        1.3.1 杓兰属植物生长特性
        1.3.2 杓兰属繁育生物学的研究
        1.3.3 杓兰属传粉生物学的研究
    1.4 研究的目的意义和主要研究内容
        1.4.1 研究目的、意义
        1.4.2 主要研究内容
        1.4.3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扇脉杓兰花芽发育和胚珠发育的观察
    2.1 试验材料与研究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研究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扇脉杓兰花芽发育
        2.2.2 扇脉杓兰大孢子超微结构的变化
    2.3 小结
        2.3.1 花芽发育
        2.3.2 胚珠发育
第三章 扇脉杓兰花粉形态结构和花粉管行为
    3.1 试验材料与研究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研究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花粉微形态观察
        3.2.2 花粉粒的超微结构
        3.2.3 花粉管生长过程观察
    3.3 小结
        3.3.1 花粉微形态
        3.3.2 花粉超微结构
        3.3.3 花粉管生长
第四章 扇脉杓兰种子形成的研究
    4.1 试验材料与研究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研究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扇脉杓兰种子微形态特征
        4.2.2 种子超微结构
        4.2.3 种子活力
        4.2.4 种子无菌萌发
    4.3 小结
第五章 扇脉杓兰种子发育过程中生理生化变化
    5.1 试验材料与研究方法
        5.1.1 供试材料
        5.1.2 测定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扇脉杓兰种子中营养物质含量的变化
        5.2.2 种子中内源激素含量的变化
        5.2.3 种子发育过程中酶活性的变化
    5.3 小结
        5.3.1 营养物质的变化
        5.3.2 内源激素的作用
        5.3.3 酶活性的影响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致谢

(10)无距虾脊兰花粉离体萌发及储藏条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材料和方法
    1.1材料
    1.2单因素试验
    1.3最适培养基的筛选
    1.4最佳培养条件的确定
    1.5花粉储藏性的测定
    1.6柱头可授性的检测
    1.7数据处理
2结果与分析
    2.1不同培养基组分对无距虾脊兰花粉离体培养的影响
    2.2无距虾脊兰花粉离体萌发最适培养基的筛选
    2.3培养条件对无距虾脊兰花粉离体培养的影响
    2.4花粉储藏性测定
    2.5花粉生活力与柱头可授性
3讨论

四、虾脊兰种子胚培养的最适培养基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5种虾脊兰菌根显微结构观察[J]. 李晓芳,张梅,徐建,叶红环,杨加文,周艳,周庆. 西北植物学报, 2021(05)
  • [2]西藏虾脊兰属植物生态适应性与驯化栽培研究[D]. 弓莉. 西藏大学, 2021
  • [3]虾脊兰属植物研究现状综述[J]. 弓莉,罗建,林玲. 西藏科技, 2020(07)
  • [4]竹叶兰繁育系统与快繁技术及其多倍体诱导研究[D]. 夏春英. 福建农林大学, 2019(04)
  • [5]南京椴优株选择及组培育苗技术研究[D]. 郭媛. 安徽农业大学, 2019(05)
  • [6]福建72种野生兰科植物种子生物学及罗氏石斛的分子鉴定[D]. 陈洁. 福建师范大学, 2019(12)
  • [7]大黄花虾脊兰生存群落特征及影响生长的环境因子研究[D]. 张孝然. 北京林业大学, 2018(04)
  • [8]南瓜未受精胚珠液体培养技术探究[D]. 武习习.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8(11)
  • [9]扇脉杓兰种子败育机理的研究[D]. 闫晓娜.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15(06)
  • [10]无距虾脊兰花粉离体萌发及储藏条件的研究[J]. 钱鑫,刘芬,牛晓玲,王彩霞,田敏. 西北植物学报, 2014(02)

标签:;  ;  ;  ;  ;  

虾兰种胚培育最佳培养基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