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森林公园与景观园林城市建设

城市森林公园与景观园林城市建设

一、城市森林公园与山水园林城市建设(论文文献综述)

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政府[1](2021)在《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本区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2021年——2035年)的通知》文中研究表明海政发[2021]15号各镇政府、街道(地区)办事处,各委、办、局,区属各单位,区内各市属公园、林场:经区政府研究同意,现将《北京市海淀区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2021年—2035年)》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特此通知。2021年6月26日北京市海淀区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2021年—2035年)前言森林城市建设是适应我国国情和发展阶段,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升人居环境质量、提供优质生态产品、满足人们美好生活需要的实践创新,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成为我国城市生态建设的重要方向。2016年1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二次会议上强调要"着力开展森林城市建设"。2019年,森林城市建设被正式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北京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森林城市建设,要求全市具备条件的区在"十三五"和"十四五"期间要达到国家森林城市标准,为首都更好履行"四个服务"职责提供坚实的生态保障。

张璐韡[2](2020)在《基于山水格局特征的兰州主城区绿色空间构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世纪,中国城市化进程飞速推进,各个城市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遇到了一些问题,生态环境的破坏、历史文化的衰落、城市特色的丧失都是当代城市所面对的问题,山水格局的构建对于解决上述问题有重要的意义。城市绿色空间是塑造山水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对于在山水格局背景下绿色空间构建方法的文献讨论不多,西北山水城市的绿色空间构建方法研究尤为缺乏。所以本文将在保护和塑造山水格局的背景下,对兰州城市绿色空间的营造方法进行研讨。本文的研究分为构建依据、构建不足和构建策略三个阶段。首先,使用文献查阅、现场调研等方法梳理兰州在秦汉、隋唐、明清、建国后等不同阶段的城市发展过程并且使用多尺度形态解析法和形胜解析法对山水格局现状特征进行解析,从而提出绿色空间的构建依据;其次,根据兰州山水格局的优劣势发现兰州市绿色空间的构建不足和问题;最后,使用多层次构建法,基于以上不足从保护山水格局、发挥山水格局优势、弥补山水格局劣势和满足绿地游憩四个层面,从市域到主城区,在空间、结构、功能三个方面提出兰州市绿色空间的构建方法。本文将基于兰州山水格局的特征,对兰州市的绿色空间营建提供策略。发挥兰州山水格局优势,建立一个传承文化历史、具有山水景观风貌的“山-水-城”相互融合的城市,也为在山水格局保护和塑造的背景下,城市绿色空间的营造方法提供一些思路。

林霖[3](2020)在《响应海绵城市需求的绿地系统规划实践 ——以北京市平谷区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海绵城市建设是我国众多城市应对城市水安全问题的重点研究工作,而绿地是重要的天然海绵体。因此,在城市开发建设过程中,如何通过合理的绿地系统规划,使绿地充分发挥其海绵效能对于城市的海绵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的研究目的在于在完成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常规工作内容的基础上,对海绵建设做出响应内容,从而探索构建一套既能满足绿地基础功能(生态、游憩、景观、文化等),又能发挥城市绿地雨洪管理作用、满足城市雨洪调蓄需求的具有普适意义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方法,以达到通过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辅助实现海绵城市建设的研究目标。本文综合运用了文献研究法、实例研究法、实地调研法、计算机模拟法等研究方法,从绿地-水文数据库构建、规划范围海绵特性分析与海绵格局研判、绿地系统雨洪管理目标的确定、与海绵格局耦合的区域及新城绿地系统结构布局、基于雨洪管理目标实现的各类绿地规划及海绵建设指引几个方面归纳总结了响应海绵理念需求的绿地系统规划方法,并以北京市平谷区绿地系统规划工作为实例,对规划方法进行实践,得到系列规划成果,证实了规划方法的可操作性。

王博娅[4](2020)在《生态系统服务导向下北京市中心城区绿色空间的现状及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高密度建设、历史悠久的北京市中心城区,人与自然的矛盾尤为突显,绿色空间作为解决生态问题的主要抓手被高度重视。生态系统服务作为研究人与自然利益关系的概念被广泛认知,风景园林学科不断拓宽的研究领域为解决生态问题供了新的途径,如何通过风景园林的途径解决北京市中心城区的生态问题,构建良好的人居环境成为我们研究的重点和难点。本文以北京市中心城区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城市绿色空间和生态系统服务的解读,出了生态系统服务导向下城市绿色空间的优化思路;通过对北京市自然生态格局和绿色空间发展历程的梳理,总结绿色空间的演变特点;通过对景观格局的研究,分析绿色空间的数量结构差异和空间梯度分异特征,总结中心城区绿色空间的问题。研究进而结合生态系统服务的系统综合性、不可替代性和人为主导性的特点,采用量化研究方法,从要素配置、网络结构和功能引导措施三方面进行绿色空间的现状评价,出相应的优化策略,最终完成生态系统服务导向下北京市中心城区绿色空间的优化。研究主要结论如下:首先,通过对绿色空间的本体认知、生态系统服务的内涵以及两者之间相互影响关系的分析,出生态系统服务导向下北京市中心城区绿色空间的优化思路。其次,通过景观格局的研究发现,不同绿色空间类型之间的要素数量结构有明显差异,以灌草地为主要覆被类型;通过移动窗口法对研究区内不同方向的景观格局进行动态分析,发现在一道绿隔以内、东北、西北、南部地区呈现出明显的梯度分异特征,越往边缘区推进,绿色空间类型越丰富,数量越大,分布越连续。第三,借助生态绿当量的概念,分析北京市中心城区绿色空间数量特征,结果显示,全区、海淀区和石景山区满足要求,朝阳区、丰台区、东城区和西城区不满足要求;研究进而采用线性规划模型结合一系列城市建设的约束条件对城市绿色空间的要素数量结构进行优化调整,寻求生态优先前下综合效益最大时各类型绿色空间的适合比例,并针对不同情况出内部升和外部整合的优化建议。第四,研究基于图论理论和最小费用模型模拟构建了研究区内具有生态含义的功能性连接网络,通过现状分析总结结构问题,并从斑块、路径、网络和结构等方面出了重要斑块的保护和修复、重要路径的识别和疏通、现状网络的连接和强化、现状结构的整合和分级等优化途径。结合重要性计算和生态学原理,总结了三种重要斑块类型,分别为具有重要能量保持功能的“主导型斑块”,处于关键衔接位置的“枢纽型斑块”和连接较多路径的“过渡型斑块”;三种重要路径类型,分别承载了自然要素之间的连接、重要斑块之间的连接、网络结构中的唯一连接;“三步走”网络优化策略,即先进行整体改善网络的组分间连接,再进行稳固加强的组分内连接,最后构建完善功能的局部小网络;三级结构整合建议,连接自然要素的一级网络,人工构建的贯穿全区的二级网络,加密结构的三级网络。此外,通过对全区、中心地区-核心区、核心区这三个圈层功能性连接网络的分析,发现不同的研究单元,形成了不同的距离阈值,为进一步深化网络结构供基础和依据;通过对六个行政区的研究,发现不同的城市发展模式和自然地理特征,形成了不同的结构模式,包括点状辐射结构、枝状连接结构和网状复合结构,为不同模式下网络优化供了方向。最后,通过对研究区内生态系统服务重要性的评价及其空间分布特征的分析,明确各片区的服务特征:一道绿隔以内是以社会与文化服务为主导的区域,西北部地区是综合调节、支持和社会与文化服务的重要生态系统服务地区,东北区域和南部区域均以调节服务和支持服务为主导类型。由此明确各分区的主要矛盾,并通过制定功能引导策略来保证绿色空间主导服务的高效发挥。因此本文从研究视角、维度和方法上进行一定的创新,总结出合理调整要素数量结构是高绿色空间综合效益的重要手段,构建功能性连接网络是保护生态安全维持系统稳定的有效途径,制定功能引导策略是保证主导服务高校发挥的重要方式,为北京市中心城区绿色空间优化供了方向。

薛妍[5](2020)在《公园城市理念下的遂宁城市新区绿色空间规划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快速城镇化为我国城市发展带来巨大贡献的同时,不可避免地带来了生态区域的破碎萎缩,进而引发了负面影响众多的“大城市病”,甚至导致了部分城市经济发展的停滞不前。在公园城市建设的火热趋势下,遂宁作为西南地区特色丘陵河谷型城市,面临着绿色发展的重要转型期,而遂宁城市新区作为遂宁老城的拓展与延续,决定着未来遂宁城市的发展方向与风貌格局,因此,为了实现遂宁的高品质环境营造与高质量发展,需要以公园城市理念为支撑,寻求遂宁城市新区绿色空间规划的新方向。本文基于对公园城市理念的研究与对国内外公园城市建设优秀案例的分析,总结出遂宁城市新区绿色空间规划在新型城市发展模式下的思路转变,并归纳与提炼出具备普适性的规划策略及方法,最后以遂宁雁栖湖片区为例探索了该规划方法的实践运用。具体研究了以下内容:一、解释了本选题的研究背景与研究现状,并对该选题的研究目的、内容、范围与概念进行了界定,详细展示了本文采用的研究方法与框架。二、对公园城市理念的起源与发展进行了探索,详细分析了该理论的核心内涵及主要特征,在总结了国内外公园城市优秀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探析了绿色空间规划的发展方向。三、分析了遂宁城市新区在生态、生活、生产三个层面的开发现状条件,解读了遂宁城市新区绿色空间现有发展模式的局限性,总结了公园城市理念下遂宁城市新区绿色空间的未来发展方向。四、提出遂宁城市新区绿色空间生态、生活、生产三生维度叠合的规划框架,梳理了遂宁城市新区绿色空间的要素构成与规划原则,并进一步归纳了详细规划的方法步骤。五、以遂宁雁栖湖片区绿色空间规划为例,展示了本研究规划方法的实践运用,为未来城市新区绿色空间的规划设计提供参考。

赵勇翔[6](2019)在《山水格局背景下的南方丘陵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策略研究》文中认为目前,城市面临着用地紧张,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等诸多问题,高强度土地开发利用模式下,大多城市的绿地系统规划仅仅以追求绿地指标达标为目的,不利于形成山、水、城融合的人居环境,这种规划模式是片面的、不可持续的。国家新一轮深化改革强调“山水林田湖草”作为生命共同体的一个概念,突出了对“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的完整性和系统性的修复与保护。笔者从适应南方丘陵地区山水格局的视角出发,以维护和创造良好的城市生态环境为目标,对南方丘陵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进行研究。本文分为国内外理论基础研究、山水格局特征研究、绿地相关性评价分析、规划策略四个部分。首先在研究主题上对山水格局、绿地系统规划的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梳理,总结绿地系统规划对于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功经验,同时基于对国内相关研究的总结,提出从适应性构建南方丘陵城市山水格局的角度,进行绿地系统规划研究。其次,针对南方丘陵城市山水格局特征进行研究,以山水格局构成要素特征为基础,借助相关分析法,探索丘陵城市山水格局空间特征。同时基于山水要素功能属性对绿地分类进行整合,并依据绿地功能分类体系选取湖南省典型的丘陵城市绿地作为调研对象,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结合SD语义分析法,系统性分析了居民对于公园绿地的综合活力评价以及公园绿地布局的影响因素。最后,基于南方丘陵城市山水格局特征以及绿地系统相关评价分析,在规划目标及原则、市域绿地系统规划、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丘陵小流域绿地单元构建三个方面进行探讨分析,提出相应的规划策略。希望本研究能为南方丘陵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提供一定的借鉴价值。

关海莉[7](2019)在《生态修复视角下城郊型森林公园规划研究 ——以新乡市凤凰山森林公园为例》文中认为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化的进程不断加快,为了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人们对城郊地区的自然资源进行肆意地开采和掠夺,导致城郊地区的绿地环境受到侵蚀,生态空间遭到破坏,城郊地区的生态环境亟需得到修复。城郊型森林公园具有独特的生态结构与功能,既具有城市公园绿地为市民服务的功能,又具备自然森林公园原生态的自然属性,又因处于城市和自然的过渡地带,能够极大程度地影响城市的生态环境与功能,在当前的城市化进程中面临的生态压力更为严峻。因此本文以城郊型森林公园为对象,通过对城郊地区森林公园特征的研究,结合生态学相关理论基础,以生态修复的视角对城郊地区森林公园的规划设计进行研究探讨,以期能够在城郊型森林公园的规划建设中,建立系统的规划设计理论,给予城郊型森林公园的规划建设及生态修复一定的指导。本文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对城郊型森林公园及生态学的相关概念做出界定,以城郊型森林公园及生态修复技术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当前国内外研究进展并指出目前规划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试探索生态修复视角下城郊型森林公园的规划营建方向。第二部分以相关理论基础为指导,理论研究与案例分析相结合,从生态环境、服务功能、城市关联和土地属性四个方面对城郊型森林公园的特征进行总结。基于生态学相关理论,针对城郊型森林公园的特征提出生态修复视角下城郊型森林公园的营建目标及策略,分别从山水空间营造、生态环境优化、景观功能布局、文化空间打造、科普体系构建五个方面进行论述。第三部分主要结合实例对城郊型森林公园的规划方法和途径进行了理论到实践的探讨。以河南省新乡市凤凰山森林公园总体规划为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形成城郊型森林公园的规划方案。在分析调查现状资源及立地条件的基础上,提出了公园的规划原则、目标、定位、总体布局、功能分区及生态修复相关内容。同时对植物景观、游览路线、基础设施等进行了规划。以生态修复视角对新乡市凤凰山森林公园进行规划研究与探讨,以期为营造出更多的环境优美、自然生态、景观可持续发展的城郊型森林公园提供有价值的理论指导与实践参考。

惠禹森[8](2019)在《西安近现代山水型公园演变及设计模式类型化研究》文中指出西安数千年的城建史中,传统山水园林传承并发扬着“山水文化”,“山水”与地景理论在大型工程实践中的应用,是先贤们与大自然“天人合一”的智慧的结晶。在西安近现代城市公园的营建中,山水型公园,是城市公园中常见的一种形式,也是城市公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内外相关研究中,对于“山水文化”和山水城市的研究比重较大,对于传统山水园林的研究较多,但是对于近现代山水型公园缺乏较为系统的研究,尤其是针对特定地域范围的山水型公园研究更是凤毛麟角。本文以西安市近现代山水型公园为对象,基于西北园林史的课题背景下,对其演变及设计模式类型化进行研究,以求为西安未来城市公园营建与“山水文化”的传承提供思路,同时也为课题组进行相关的基础性资料的收集。通过田野调查法、对比分析法、个例分析法、图解分析与归纳总结法等方法,对相关理论和西安近现代城市公园概况进行了梳理,对主城区七十三所城市公园进行了现场踏勘,将其中山水型公园作为重点进行了分类研究。梳理了同时期西安山水型公园发展情况,在对应发展阶段中,对相关基础实例进行比较研究,从中选取了较有代表性的案例进行个案分析。通过对典型案例中山水关系布局、景致、观游、意境等特点分析,总结出西安近现代山水型公园的山水关系与布局特征、景致特征、观游特征和意境特征,最后归纳了西安山水型公园的发展趋势、对其的保护建议、对山水型公园营造的传承和建议以及对于山水型公园设计模式的类型化提炼。在本文中通过上述研究方法与思路,提出了三种山水关系;总结了通过“寻胜”关键山水节点,结合建筑及植物要素形成景致的特征;梳理出观游者统筹观游与景致统一的观游特征;归纳了通过“问名”和“赋文点景”使意境具象化的手法。同时研究总结归纳了西安山水型公园发展演变的五个趋势:1)选址多依托城市山水格局2)建设逐步向城市外环发展3)现代风景园林理念逐步融入“山水”公园4)山水理念始终贯穿城市公园设计5)山水结构以水为主趋于多元。文末,依据现场调研和问题分析,就山水型公园的保护提出了:认清近现代山水型公园价值、保护城市大山水格局、保护山水模式公园内部“山水秩序”的三条保护建议。对未来山水模式公园的营造设计提出了,提出了山水文脉传承、选址布局因地制宜、景致观游统筹合一、山水诗画意境表达四项传承及营造建议。最后基于山水型公园的山水关系,将其划分为水为中心、山为主体、借水活山三类,并细化为八个小类。

王思蓝[9](2019)在《长治城市区域风景体系传承的现代方法》文中认为中国城市传统风景呈现城郊一体的整体风景体系,这是中国长期传统风景营造的智慧结晶,这一城郊一体的风景体系在当今城市建设中已经消解。目前,研究者认识到传统风景营造的优点,对传统风景体系的研究集中在传统营造方法的总结。尚未形成传统风景体系的构建方法,并且缺乏其智慧传承在现代风景体系中的应用探究。基于以上现实原因,本文探究传统风景营造体系的组织构建方式,将传统风景体系营建方法与现代风景营造体系结合,探索传统风景体系的继承方法,对现代城市区域风景体系的营造方法进行研究。本文主要研究了长治区域传统风景营造经验、长治城市区域风景现状和长治城市区域现代风景体系营造,三个问题。长治区域风景营造的历史经验研究,是对长治区域传统风景体系结构进行分析,首先对传统风景营造体系的思想背景进行了分析,其次对长治区域风景要素类型和分布特征进行研究,再次对长治区域传统风景要素的组织方式进行研究,得出长治传统风景体系的内在组织层次与结构方式,最后分析了长治区域传统风景体系的结构特征。长治城市区域风景体系的现状研究,首先对传统风景体系现状进行研究,得出长治传统风景体系现状的问题,最后对长治现代风景体系进行了研究,分析长治现状景体系的问题。长治城市区域现代风景体系营造研究,是在继承传统风景体系的基础上,提出重构现代城市区域风景体系的营造方法。根据现代风景体系的基本要求,从区域环境组织、城市宜居组织、文脉继承策略三个方面进行现代城市区域风景体系构建的方法探究。长治城市区域现代风景体系营造,首先是对长治风景要素的营造,在区域范围内对长治风景要素进行点、线、面三种要素类型的规划。其次,进行现代风景要素的组织网络构建,其分为绿色网络的构架和风景游憩网络的构建。绿色网络是城市发展的基础,风景游憩网络是城市风景体系建立的基本结构。再次,建立风景体系的组织途径,其包含组织现代风景要素组织途径的四种方式:区域绿道组织、视线关联组织、轴线关联组织、活动关联组织,这四种组织途径将长治风景体系形成城-郊一体的紧密结构。最后根据居民对不同游憩类型的需要,将长治城市区域风景体系划分为三个圈层,分别为日常游憩圈层、城郊游憩圈层和近郊游憩圈层。最终形成现代城市区域风景体系。本文对长治城市区域风景秩序的研究,在挖掘长治传统风景体系的营造经验的有基础上,提出继承的策略,并且对与长治现代城市风景体系的建立进行了探索,有助于长治城市区域形成城-郊一体的风景体系。对唤回长治城市记忆、恢复城市山水环境等现实问题具有借鉴意义。

张瑞文[10](2019)在《森林城市规划中绿色空间布局方法研究 ——以凤阳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市的环境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国家先后提出建设园林城市、生态城市、森林城市、公园城市等口号,目的旨在改善生态破坏现象,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城市森林作为绿色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环境质量有着重要作用。本文在森林城市规划的基础上对森林绿色空间布局方法进行研究,增强绿色空间布局的合理性,更好地实现可持续发展。本文通过基础研究,明确森林城市和绿色空间相关研究理论及概况,在深入学习的基础上探讨森林绿色空间布局方法,提出协调适应、城乡一体、因地制宜、指标控制、动态控制五大布局原则。绿色空间布局的主要思路是处理好发展与保护之间的关系,寻找城市发展的精明密度,并通过指标控制引导绿色空间合理布局。总结森林绿色空间布局的基本流程,对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历史文化等关键要素进行梳理,并做好与相关上位规划的衔接。以问题为导向,制定合理的规划目标和理念,从建成区和建设区两个层面构建绿色空间生态网络。在建成区布局点状、楔状、带状、环状、网状等不同形态的森林绿色空间,增强城区绿色空间的系统性、连续性;在建设区运用“斑块-廊道-基质”原理布局绿色空间,加强区域间的生态交流。并结合案例分析提出绿色空间布局的四大策略,更好地指导森林绿色空间的建设。运用前文的研究结论指导凤阳县省级森林城市规划的实践,识别对凤阳生态安全有重要影响的绿色空间要素,通过对凤阳县森林绿色空间的分析明确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结合凤阳生态安全格局及文化特色,使凤阳森林绿色空间与各要素进行协同耦合。在宏观层面制定建设目标和规划理念;在中观层面构建森林生态网络,建设区以“山水辉映,绿廊穿梭,林水相依,城乡一体”的森林生态系统格局,形成“一核一谷,三区五廊,绿脉串珠”的建设区森林生态系统结构,在建成区打造“绿心嵌城、绿环绕城、绿水秀城、绿园缀城”的城市森林生态系统格局特色,形成“一山一区、三环一带、多廊多点、蓝绿交织”的城市森林生态网络;在微观层面进行指标控制与引导,完善凤阳县森林绿色空间格局。

二、城市森林公园与山水园林城市建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城市森林公园与山水园林城市建设(论文提纲范文)

(1)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本区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2021年——2035年)的通知(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1. 项目建设背景及意义
    1.1 海淀区建设国家森林城市的背景
        1.1.1 国家层面
        1.1.2 京津冀区域层面
        1.1.3 北京市层面
        1.1.4 海淀区层面
    1.2 海淀区建设国家森林城市的意义
2. 项目区概况
    2.1 自然条件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形地貌
        2.1.3 气候特征
        2.1.4 河流水系
        2.1.5 土壤条件
    2.2 社会经济条件
        2.2.1 历史沿革
        2.2.2 行政区划和人口
        2.2.3 经济发展概况
        2.2.4 交通条件
    2.3 自然资源
        2.3.1 土地资源
        2.3.2 水资源
        2.3.3 湿地资源
        2.3.4 动植物资源
        (1)植物资源
        (2)动物资源
        2.3.5 旅游资源
    2.4 生态环境状况
        2.4.1 空气环境质量
        2.4.2 水环境
        2.4.3 土壤环境
        2.4.4 声环境
        2.4.5 生态环境状况评价
    2.5 特色文化
        2.5.1 皇家园林文化
        2.5.2 古树名木文化
        2.5.3 大运河文化
        2.5.4 红色文化
        2.5.5 高等教育文化
        2.5.6 中关村科创文化
3. 森林城市建设基础分析
    3.1 森林资源特征分析
        3.1.1 林地资源
        (1)总体情况
        (2)空间分布
        3.1.2 林种结构
        3.1.3 乔木林特征
        (1)林龄组成
        (2)林分起源
        (3)优势树种
        3.1.4 林木蓄积
        3.1.5 森林覆盖率
    3.2 城区绿地特征分析
    3.3 生态科普载体分析
    3.4 资源管护情况分析
        3.4.1 森林防火
        3.4.2 林业有害生物防治
        3.4.3 林业信息化建设
        3.4.4 公益林管护
        3.4.5 绿地管护
        3.4.6 野生动植物保护
        3.4.7 林业队伍
    3.5 指标达标情况分析
        3.5.1 森林网络
        (1)林木覆盖率
        (2)城区绿化覆盖率
        (3)城区树冠覆盖率
        (4)城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
        (5)城区林荫道路率
        (6)城区地面停车场绿化
        (7)乡村绿化
        (8)道路绿化
        (9)水岸绿化
        (10)农田林网
        (11)重要水源地绿化
        (12)受损弃置地生态修复
        3.5.2 森林健康
        (1)树种多样性
        (2)乡土树种使用率
        (3)苗木使用
        (4)生态养护
        (5)森林质量提升
        (6)动物生境营造
        (7)森林灾害防控
        (8)资源保护
        3.5.3 生态福利
        (1)城区公园绿地服务
        (2)生态休闲场所服务
        (3)公园免费开放
        (4)乡村公园
        (5)绿道网络
        (6)生态产业
        3.5.4 生态文化
        (1)生态科普教育
        (2)生态宣传活动
        (3)古树名木
        (4)市树市花
        (5)公众态度
        3.5.5 组织管理
        (1)建设备案
        (2)规划编制
        (3)科技支撑
        (4)示范活动
        (5)档案管理
        3.5.6 总体情况
    3.6 森林城市建设潜力分析
        3.6.1 国土增绿潜力分析
        (1)林业用地
        (2)村庄驻地、四旁用地
        (3)城区绿地
        3.6.2 森林健康提升潜力
        3.6.3 森林服务提升潜力
        3.6.4 森林文化提升潜力
    3.7 优势与问题
        3.7.1 优势
        (1)生态区位重要,规划站位较高
        (2)政府高度重视,政策支持有力
        (3)生态格局完整,建设基础扎实
        (4)群众基础较好,爱绿氛围浓厚
        3.7.2 面临的问题
        (1)城市绿地空间分布与服务功能还需进一步优化提升
        (2)乡村绿化特色和乡愁生态景观还需进一步挖掘强化
        (3)生态场所服务和生态活动传播还需进一步发动扩散
4. 森林城市建设指导思想与目标
    4.1 指导思想
    4.2 建设原则
        4.2.1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4.2.2 坚持服务首都核心功能
        4.2.3 坚持高标准、高起点绿化
        4.2.4 坚持近自然化理念
        4.2.5 坚持科学节俭绿化
        4.2.6 坚持人文生态融合
        4.2.7 坚持全民共建共享
    4.3 规划愿景
    4.4 规划依据
        4.4.1 法律法规
        4.4.2 标准规范
        4.4.3 国家、地方文件与规划
    4.5 规划范围
    4.6 规划期限
    4.7 规划目标
        4.7.1 总体目标
        4.7.2 阶段目标
        (1)近期目标(2021年—2023年)
        (2)中期目标(2024年—2025年)
        (3)远期目标(2026年—2035年)
        4.7.3 指标目标
5. 森林城市建设总体布局
    5.1 上位规划衔接
        5.1.1《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
        (1)规划分析
        (2)对本规划的指导
        5.1.2《北京市森林城市发展规划(2018年—2035年)》
        (1)规划分析
        (2)对本规划的指导
        5.1.3《海淀分区规划(国土空间规划)(2017年—2035年)》
        (1)规划分析
        (2)对本规划的指导
    5.2 总体布局
        (1)一屏四心
        (2)多廊多点
6. 森林网络体系建设
    6.1 城区绿地完善工程
        6.1.1 建设范围、人口数量
        6.1.2 建设目标
        6.1.3 建设内容
        (1)公园绿地建设
        (2)小微绿地建设
        (3)老旧公园升级
        (4)环境友好型社区改造
        (5)森林城市建设示范活动
        (6)森林城市科技主题公园建设
    6.2 两道绿隔扩展工程
        6.2.1 建设现状
        6.2.2 建设目标
        6.2.3 建设内容
        (1)一道绿隔城市公园环提质增绿
        (2)二道绿隔郊野公园环优化扩绿
    6.3 道路景观提升工程
        6.3.1 建设现状
        6.3.2 建设目标
        6.3.3 建设内容
        (1)新建道路高标准绿化
        (2)已建道路绿化景观提升
        (3)林荫停车场建设
    6.4 生态水系打造工程
        6.4.1 建设现状
        6.4.2 建设目标
        6.4.3 建设内容
        (1)“水清岸绿”生态河渠建设
        (2)小月河生态廊道建设
        (3)北部生态湿地群营建
    6.5 绿色村镇建设工程
        6.5.1 建设现状
        6.5.2 建设目标
        6.5.3 建设内容
        (1)休闲场所建设
        (2)村庄绿化提升
        (3)森林城镇、森林村庄创建
    6.6 近自然片林营建工程
        6.6.1 建设现状
        6.6.2 建设目标
        6.6.3 建设内容
    6.7 自然保护地优化工程
        6.7.1 建设现状
        6.7.2 建设内容
    6.8 古树名木保护工程
        6.8.1 保护现状
        6.8.2 建设目标
        6.8.3 建设内容
7. 森林健康体系建设
    7.1 高质量森林经营
        7.1.1 林分抚育提质
        (1)建设现状
        (2)建设目标
        (3)建设内容
        7.1.2 生态公益林管护
        (1)建设现状
        (2)建设内容
    7.2 生境营建
        7.2.1 建设目标
        7.2.2 建设内容
        (1)完善生态廊道
        (2)划建自然保留区
        (3)营造鸟类栖息地
        (4)改善河道水生态系统
        (5)建设城市水鸟保护区域
        (6)海淀区城市野生动物救助中心建设
    7.3 绿地养护
        7.3.1 建设目标
        7.3.2 建设内容
        (1)绿地有机覆盖
        (2)城市林木近自然管理
    7.4 森林火灾防控
        7.4.1 建设目标
        7.4.2 建设内容
        (1)完善防火预警预测体系
        (2)提升防火调度水平
        (3)提升扑救火能力
        (4)开展常态化防火宣传
    7.5 林业有害生物防治
        7.5.1 建设目标
        7.5.2 建设内容
        (1)完善有害生物监测体系
        (2)提升有害生物防治能力
        (3)做好有害生物防治宣传
    7.6 林业信息化建设
        7.6.1 建设现状
        7.6.2 建设目标
        7.6.3 建设内容
        (1)完善园林绿化资源管理体系
        (2)建设智慧林业信息系统
8. 生态福利体系建设
    8.1 绿道网络建设
        8.1.1 建设现状
        8.1.2 建设目标
        8.1.3 建设内容
        (1)三级绿道体系建设
        (2)绿道服务点建设
        (3)绿道管理养护
    8.2 生态休闲空间发展
        8.2.1 建设现状
        8.2.2 建设目标
        8.2.3 建设内容
        (1)郊野公园休闲空间建设
        (2)清河滨水休闲空间建设
        (3)生态田园休闲空间建设
        (4)森林康养休闲空间建设
    8.3 农林产业发展带建设
        8.3.1 建设现状
        8.3.2 建设目标
        8.3.3 建设内容
9. 生态文化体系建设
    9.1 生态文化体验基地建设
        9.1.1 建设目标
        9.1.2 建设内容
        (1)森林文化体验基地
        (2)湿地文化体验基地
        (3)古树文化体验基地
        (4)园林文化体验基地
        (5)义务植树基地
    9.2 全民自然教育网络构建
        9.2.1 建设目标
        9.2.2 建设内容
        (1)成立海淀区自然教育网络
        (2)成立海淀区自然教育中心
        (3)自然教育基地建设
        (4)自然教育驿站建设
    9.3 生态标识系统建设
        9.3.1 建设目标
        9.3.2 建设类别
        9.3.3 建设内容
        (1)海淀区生态标识系统设计
        (2)生态科普标识标牌布设
    9.4 生态文化传播
        9.4.1 建设目标
        9.4.2 建设内容
        (1)制作森林城市建设宣传物料,服务百姓生活
        (2)拍摄图文视频素材全方位展示森林海淀风貌
        (3)开展多种形式的森林城市建设宣传活动
        (4)持续推动森林城市建设惠民活动
1 0. 投资估算及效益评价
    1 0.1 估算依据
    1 0.2 工程总投资
        1 0.2.1 按照建设项目与费用构成分
        1 0.2.2 按照建设期限分
    1 0.3 资金筹措
        1 0.3.1 上级生态建设类项目资金
        1 0.3.2 地方财政投入
        1 0.3.3 社会性投入
    1 0.4 效益评价
        1 0.4.1 生态效益分析
        (1)涵养水源
        (2)保育土壤
        (3)净化大气环境
        (4)调节小气候
        (5)固碳释氧
        (6)保护生物多样性
        1 0.4.2 社会效益分析
        (1)美化城市景观,改善人居环境
        (2)传播森林文化,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3)提高城市综合实力
        (4)增加就业机会
        1 0.4.3 经济效益分析
        (1)直接经济效益
        (2)间接经济效益
1 1. 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1 1.1 全面建立林长制
        1 1.1.1 分级设立林长
        1 1.1.2 建立工作机制
    1 1.2 严格考核反馈
    1 1.3 全面统筹,保障资金
    1 1.4 人才强林,科技兴林
        1 1.4.1 加强人才培养
        1 1.4.2 凸显科技创新特色
        1 1.4.3 加快成果转化和推广
    1 1.5 林政资源管理
        1 1.5.1 制定合理的林木采伐限额
        1 1.5.2 划定林地保护红线,统筹国土空间
        1 1.5.3 建立森林资源档案管理体系
    1 1.6 森林城市建设档案管理系统建设

(2)基于山水格局特征的兰州主城区绿色空间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缘起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际意义
        1.2.3 研究目的
    1.3 相关概念界定及相关研究
        1.3.1 相关概念界定
        1.3.2 相关理论
        1.3.3 相关研究现状
        1.3.4 小结
    1.4 研究对象及研究框架
        1.4.1 研究对象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框架
2.构建意义——山水格局特征与城市绿色空间
    2.1 山水格局与城市绿色空间的有机联系
        2.1.1 山水格局是城市绿色空间的构建依据
        2.1.2 城市绿色空间加强山水格局特征
        2.1.3 城市山水格局和城市绿色空间都具有综合系统性
    2.2 基于山水格局构建城市绿色空间的意义
        2.2.1 营造生态基底
        2.2.2 塑造城市特色
        2.2.3 传承山水文化
        2.2.4 赋予城市山水意向
        2.2.5 构建兰州市独特的山水格局
3.构建依据——兰州城市沿革与兰州城市山水格局现状解析
    3.1 兰州城市概述
        3.1.1 区位
        3.1.2 地质、地貌
        3.1.3 气候
        3.1.4 水文、土壤
        3.1.5 植被与动物
    3.2 兰州城市沿革
        3.2.1 传统山水格局形成(秦汉至明清)
        3.2.2 “山-水-城”结构快速变化阶段(民国至今)
    3.3 兰州城市山水格局现状解析
        3.3.1 兰州城市山水格局现状解析
    3.4 本章小结:
        3.4.1 城市沿革梳理相关结论
        3.4.2 城市山水格局解析相关结论
        3.4.3 城市绿色空间的构建依据:
4.构建不足—兰州城市绿色空间现状特征及主要问题
    4.1 兰州城市绿色空间形成
        4.1.1 天然林被丧失
        4.1.2 人工造林活动
        4.1.3 城市绿地建设
    4.2 城市绿色空间现状特征及主要问题
        4.2.1 兰州市绿色空间现状特征
        4.2.2 兰州市绿色空间主要问题
    4.3 本章小结
5.构建策略—兰州城市绿色空间构建
    5.1 构建原则
        5.1.1 生态优先
        5.1.2 系统整合
        5.1.3 尊重历史
        5.1.4 加强联系
    5.2 构建策略
        5.2.1 功能层面:生态—景观—文化多层次复合
        5.2.2 空间层面:主城区内部绿色空间与外部自然空间多路径衔接
        5.2.3 结构层面:点、线、面因境构形,多类型构建
    5.3 构建途径
        5.3.1 修复市域山水生态空间格局
        5.3.2 强化主城区与市域环境高效互通的绿色廊道
        5.3.3 塑造主城区绿色空间圈层结构
    5.4 本章小结
6.结语
    6.1 论文总结
        6.1.1 主要研究内容
        6.1.2 研究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3)响应海绵城市需求的绿地系统规划实践 ——以北京市平谷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法与论文主要内容
        1.3.1 研究方法
        1.3.2 论文主要内容
    1.4 创新点
    1.5 研究框架
2 绿地系统规划研究中与海绵城市相关的进展
    2.1 绿地的海绵功能
    2.2 相关实践研究综述
    2.3 小结
3 案例研究
    3.1 厦门翔安新城港汊流域南片区城市绿地雨洪管理
        3.1.1 项目背景
        3.1.2 规划策略
        3.1.3 借鉴经验
    3.2 通辽市城市绿地雨洪管理规划
        3.2.1 项目背景
        3.2.2 规划策略
        3.2.3 借鉴经验
    3.3 孟州市绿地系统规划
        3.3.1 项目背景
        3.3.2 规划策略
        3.3.3 借鉴经验
    3.4 迁安市集雨型绿色基础设施体系构建研究
        3.4.1 项目背景
        3.4.2 规划策略
        3.4.3 借鉴经验
    3.5 哥本哈根暴雨准则
        3.5.1 项目背景
        3.5.2 规划策略
        3.5.3 借鉴经验
    3.6 本章小结
4 响应海绵城市需求的绿地系统规划方法
    4.1 绿地系统规划响应海绵城市需求的关键
        4.1.1 定量科学分析,明确“海绵”需求
        4.1.2 建立系统思维,“海绵”理念贯穿
    4.2 海绵城市理念下的绿地系统规划响应
        4.2.1 构建绿地-水文数据库
        4.2.2 基于海绵视角的现状分析
        4.2.3 区域及城区海绵格局研判
        4.2.4 确定绿地系统雨洪管理目标
        4.2.5 海绵城市理念视角下的区域绿地规划
        4.2.6 海绵城市理念视角下的城区绿地规划
        4.2.7 技术路线总结
    4.3 本章小结
5 海绵城市理念视角下平谷区绿地系统规划实践
    5.1 项目概况
        5.1.1 区位
        5.1.2 自然条件
        5.1.3 其他发展条件
    5.2 绿地-水文数据库
    5.3 基于海绵视角的现状分析
        5.3.1 绿地海绵建设现状
        5.3.2 区域及新城海绵特性分析
        5.3.3 SWOT分析
        5.3.4 绿地建设方向
    5.4 区域及城区(新城)海绵格局研判
        5.4.1 区域海绵格局研判
        5.4.2 城区(新城)海绵格局研判
    5.5 规划总则
        5.5.1 规划范围、期限、规模
        5.5.2 规划依据
        5.5.3 规划目标和规划指标
    5.6 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区域绿地规划
        5.6.1 区域绿色空间结构布局
        5.6.2 各类区域绿地规划
    5.7 海绵城市理念视角下平谷区绿地系统规划实践
        5.7.1 新城绿地系统结构布局
        5.7.2 新城各类绿地规划
    5.8 本章小结
6 结语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名单
致谢
附录 A 平谷新城公园绿地规划海绵建设建议一览表
附录 B 新城规划绿地实现雨洪调蓄目标情况核验计算书
附件

(4)生态系统服务导向下北京市中心城区绿色空间的现状及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基金项目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全球生态现状:生态环境恶化威胁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1.1.2 国家政策引导:生态文明建设成为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
        1.1.3 城市发展需要:响应城市战略定位,优化升首都功能
        1.1.4 学科融合必然:交叉融合的多学科为城市环境问题供出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构建生态系统服务视角下城市绿色空间优化的研究框架
        1.2.2 探索城市绿色空间要素配置和空间结构优化的研究方法
        1.2.3 探讨生态系统服务导向下城市绿色空间的功能引导策略
        1.2.4 推进北京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工作的开展
    1.3 研究现状
        1.3.1 城市绿色空间的综合研究
        1.3.2 生态系统服务在城市绿色空间规划中的应用研究
        1.3.3 研究述评
    1.4 研究范围和对象
        1.4.1 研究范围—北京市中心城区
        1.4.2 空间尺度—分片区分圈层
        1.4.3 用地类型—城市建设用地以内绿地和非建设用地内绿色空间
        1.4.4 功能价值—生态打底综合发展
    1.5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5.1 研究内容
        1.5.2 技术路线
2 城市绿色空间及其生态系统服务的解读
    2.1 城市绿色空间的本体认知
        2.1.1 构成要素
        2.1.2 结构布局
        2.1.3 功能价值
        2.1.4 城市绿色空间的特性
    2.2 城市绿色空间生态系统服务的解读
        2.2.1 概念内涵
        2.2.2 服务特点
    2.3 生态系统服务导向下城市绿色空间优化的分析框架
        2.3.1 理论依据
        2.3.2 优化思路
    2.4 小结
3 北京市概况与中心城区绿色空间发展历程概述
    3.1 北京城市概况
        3.1.1 自然地理概况
        3.1.2 社会经济概况
    3.2 北京市自然生态格局
        3.2.1 绿色空间基底
        3.2.2 自然山水结构
        3.2.3 小结
    3.3 北京市中心城区绿色空间的发展历程
        3.3.1 建国前绿色空间的发展
        3.3.2 建国后绿色空间的发展
        3.3.3 北京市绿色空间的演变特点
    3.4 小结
4 北京市中心城区绿色空间景观格局分析
    4.1 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
        4.1.1 数据来源与处理
        4.1.2 景观格局指数
        4.1.3 移动窗口法
    4.2 各区绿色空间景观格局的分析
        4.2.1 全区的景观格局分析
        4.2.2 各圈层的景观格局分析
        4.2.3 各行政区的景观格局分析
    4.3 景观格局的梯度变化分析
        4.3.1 斑块密度(PD)
        4.3.2 最大斑块指数(LPI)
        4.3.3 边缘密度(ED)
        4.3.4 景观分离度(DIVISION)
    4.4 小结:绿色空间景观格局特征和问题总结
        4.4.1 景观格局特征
        4.4.2 现状问题总结
5 生态系统服务导向下绿色空间要素配置的优化研究
    5.1 北京市中心城区绿色空间要素配置的现状评价
        5.1.1 评价方法
        5.1.2 评价结果
        5.1.3 要素配置的问题总结
    5.2 生态系统服务导向下要素配置的优化研究
        5.2.1 优化方法
        5.2.2 优化结果
        5.2.3 优化建议
    5.3 小结
6 生态系统服务导向下绿色空间网络结构的优化研究
    6.1 北京市中心城区绿色空间功能性连接网络的研究方法
        6.1.1 基于最小费用模型的网络构建方法
        6.1.2 网络评价方法
    6.2 全区范围绿色空间网络结构的优化研究
        6.2.1 功能性连接网络的模拟构建
        6.2.2 功能性连接网络的现状分析
        6.2.3 网络结构的问题总结
        6.2.4 网络结构的优化途径
    6.3 各圈层绿色空间网络结构的优化研究
        6.3.1 中心地区-核心区的现状及优化研究
        6.3.2 核心区的现状及优化研究
        6.3.3 各圈层之间的比较研究
    6.4 各行政区绿色空间网络结构的优化研究
        6.4.1 东城区网络结构的现状及优化研究
        6.4.2 西城区网络结构的现状及优化研究
        6.4.3 海淀区网络结构的现状及优化研究
        6.4.4 朝阳区网络结构的现状及优化研究
        6.4.5 丰台区网络结构的现状及优化研究
        6.4.6 石景山区网络结构的现状及优化研究
        6.4.7 各行政区之间的比较研究
    6.5 小结
        6.5.1 现状特征
        6.5.2 优化途径
        6.5.3 优化建议
7 生态系统服务导向下功能引导策略研究
    7.1 生态系统服务的分布特征
        7.1.1 调节服务分布特征
        7.1.2 支持服务分布特征
        7.1.3 社会与文化服务分布特征
        7.1.4 各功能区的主导服务类型
    7.2 生态系统服务导向下的功能引导策略
        7.2.1 以社会与文化服务保护控制为主的区域
        7.2.2 以综合服务协同发展为主的区域
        7.2.3 以调节和支持服务保障升为主的区域
    7.3 小结
8 结论和余论
    8.1 结论
        8.1.1 生态系统服务导向下城市绿色空间的优化思路
        8.1.2 北京市中心城区绿色空间具有数量结构差异和空间梯度分异特点
        8.1.3 合理调整要素数量结构是高绿色空间综合效益的重要手段
        8.1.4 构建功能性连接网络是保护生态安全维持系统稳定的有效途径
        8.1.5 制定功能引导策略是保证主导服务高效发挥的重要方式
    8.2 创新点
    8.3 余论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5)公园城市理念下的遂宁城市新区绿色空间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新区建设量增多引发自然区域快速萎缩
        1.1.2 “公园城市”理念为新区建设提供新模式
        1.1.3 城市新区绿色空间规划的时代要求
    1.2 研究界定
        1.2.1 概念界定
        1.2.2 研究范围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3.1 关于公园城市的研究
        1.3.2 关于绿色空间的研究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5.3 写作框架
第二章 公园城市的理念研究与实践探索
    2.1 公园城市理念缘起与发展脉络
        2.1.1 公园城市的定义解析
        2.1.2 公园城市的理念缘起
        2.1.3 公园城市的发展脉络
    2.2 公园城市理念的内涵与特征
        2.2.1 公园城市的核心内涵
        2.2.2 公园城市的理念特征
    2.3 公园城市理念下的城市新区绿色空间规划案例
        2.3.1 新加坡
        2.3.2 英国埃布斯弗利特
        2.3.3 深圳光明新区
        2.3.4 成都科学城
    2.4 公园城市理念下的城市新区绿色空间特征表现
        2.4.1 注重生态环境构建:生态优先,网状联通
        2.4.2 注重生活环境融合:公众参与,通用便利
        2.4.3 注重生产环境叠合:营造场景,功能复合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遂宁城市新区绿色空间发展现状研究
    3.1 遂宁市概况
    3.2 遂宁市新区开发现状条件分析
        3.2.1 生态环境现状特征分析
        3.2.2 生活环境现状特征分析
        3.2.3 生产环境现状特征分析
    3.3 遂宁城市新区绿色空间发展模式的局限性
        3.3.1 绿色空间规划后置
        3.3.2 缺乏三生维度联系
        3.3.3 功能品质引导不足
    3.4 公园城市理念下的遂宁城市新区绿色空间发展方向
        3.4.1 遂宁绿色空间总体发展结构规划
        3.4.2 遂宁城市新区绿色空间发展需求
        3.4.3 遂宁城市新区绿色空间发展愿景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公园城市理念下的遂宁城市新区绿色空间规划策略
    4.1 公园城市理念下的遂宁城市新区绿色空间规划框架
        4.1.1 生态环境构建
        4.1.2 生活环境融合
        4.1.3 生产环境叠合
    4.2 公园城市理念下的遂宁城市新区绿色空间构成要素
        4.2.1 绿色核心
        4.2.2 绿色斑块
        4.2.3 绿色廊道
        4.2.4 绿色踏脚石
    4.3 公园城市理念下的遂宁城市新区绿色空间规划原则
        4.3.1 生态整合原则
        4.3.2 连通交融原则
        4.3.3 平衡开发原则
        4.3.4 功能复合原则
        4.3.5 弹性发展原则
    4.4 公园城市理念下的遂宁城市新区绿色空间规划步骤
        4.4.1 第一阶段:生态适宜性分析
        4.4.2 第二阶段:上位规划分析
        4.4.3 第三阶段:发展空间耦合
        4.4.4 第四阶段:要素定位布局
        4.4.5 第五阶段:生活生产叠合
        4.4.6 第六阶段:分区控制指导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公园城市理念下的遂宁雁栖湖片区绿色空间规划
    5.1 雁栖湖片区概况
        5.1.1 区域现状
        5.1.2 上位规划
    5.2 绿色空间生态环境构建策略
        5.2.1 注重联通交融
        5.2.2 吻合生态肌理
        5.2.3 构建多样空间
        5.2.4 结合美丽乡村
    5.3 绿色空间生活环境融合策略
        5.3.1 面向多类人群
        5.3.2 融合开放空间
        5.3.3 契合历史文脉
        5.3.4 策划多种活动
        5.3.5 整合公共服务
    5.4 绿色空间生产环境叠合策略
        5.4.1 引入多元主体
        5.4.2 关联产业功能
        5.4.3 强化机制保障
    5.5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6)山水格局背景下的南方丘陵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国家政策的生态化导向
        1.1.2 南方丘陵城市发展的“地域性”诉求
        1.1.3 山水格局破坏所带来的问题
        1.1.4 公园绿地的规划布局与使用活力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相关概念界定
        1.3.1 山水格局
        1.3.2 南方丘陵城市
        1.3.3 城市绿地系统
    1.4 研究内容、方法与框架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框架
第2章 国内外相关理论与实践研究
    2.1 国外相关规划理论与实践模式研究
        2.1.1 规划理论研究
        2.1.2 实践模式研究
        2.1.3 经验启示
    2.2 国内相关研究
        2.2.1 我国绿地系统规划发展动态
        2.2.2“山水城市”格局相关研究
        2.2.3 丘陵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相关研究
        2.2.4 研究述评
    2.3 相关支撑理论
        2.3.1 景观生态学
        2.3.2 麦克哈格的“千层饼”模式
        2.3.3 城市生态学
        2.3.4 系统论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南方丘陵城市山水格局的特征
    3.1 山水格局构成要素及其特征
        3.1.1 南方丘陵地形地貌
        3.1.2 南方丘陵自然水系
        3.1.3 城市空间要素
        3.1.4 文化心理要素
    3.2 南方丘陵城市山水格局的空间特征
        3.2.1 南方丘陵城市与水系的空间关系
        3.2.2 南方丘陵城市与山体的空间关系
        3.2.3 南方丘陵城市山水格局空间认知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南方丘陵城市绿地系统功能分类及活力评价
    4.1 绿地功能分类研究
        4.1.1 绿地分类现状
        4.1.2 山水功能属性下的绿地分类方法
        4.1.3 功能分类方法的应用
    4.2 南方丘陵城市绿地的活力评价
        4.2.1 调研概述
        4.2.2 绿地活力的语义分布分析
        4.2.3 基于AHP法的权重分析
    4.3 绿地活力特征与影响因素的分析
        4.3.1 高活力公园绿地特征
        4.3.2 低活力公园绿地特征
        4.3.3 中活力公园绿地特征
        4.3.4 绿地活力影响因素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山水格局背景下的南方丘陵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策略
    5.1 山水格局背景下的绿地系统规划目标与原则
        5.1.1 规划目标
        5.1.2 规划原则
    5.2 山水格局背景下的市域绿地系统规划策略
        5.2.1 市域绿地系统规划指引
        5.2.2 市域绿地系统结构规划
        5.2.3 绿地功能布局策略
    5.3 山水格局背景下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策略
        5.3.1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指引
        5.3.2 丘陵城市绿色生态网络构建
        5.3.3 丘陵城市公园绿地规划策略
    5.4 山水格局背景下的南方丘陵城市绿地单元
        5.4.1 丘陵地区小流域单元的引入
        5.4.2 丘陵地区小流域绿地单元体系
        5.4.3 绿地单元体系构建的应用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南方丘陵城市公园绿地调研问卷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C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项目情况
致谢

(7)生态修复视角下城郊型森林公园规划研究 ——以新乡市凤凰山森林公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生态环境建设的需求
        1.1.2 城郊近距离生态旅游的需求
        1.1.3 森林游憩空间的需求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框架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框架
        1.4.2 技术路线
2 相关理论综述
    2.1 城郊型森林公园
        2.1.1 森林公园
        2.1.2 森林公园的分类与功能
        2.1.3 城市公园
        2.1.4 城郊型森林公园
        2.1.5 城郊型森林公园与城市公园、郊野型森林公园的比较
    2.2 生态修复
        2.2.1 生态学
        2.2.2 生态系统
        2.2.3 生态修复
        2.2.4 生态修复的方式及意义
    2.3 相关理论研究基础
        2.3.1 景观生态学理论
        2.3.2 生态伦理学理论
        2.3.3 生态修复理论
        2.3.4 生态设计理论
        2.3.5 森林美学理论
3 国内外案例分析
    3.1 国内案例分析
        3.1.1 广东省羚山森林公园
        3.1.2 黄牛埔森林公园
        3.1.3 上海辰山植物园矿坑花园
        3.1.4 成都活水公园
    3.2 国外案例分析
        3.2.1 韩国国立治愈森林公园
        3.2.2 克桑(Crazannes)采石场景观生态修复
        3.2.3 北杜伊斯堡景观公园
4 城郊型森林公园特征分析
    4.1 生态环境多样性
        4.1.1 森林环境生态性
        4.1.2 水域环境生态性
        4.1.3 植被环境生态性
        4.1.4 生态环境的受损
    4.2 服务功能多重性
        4.2.1 生态服务功能
        4.2.2 休闲游憩功能
        4.2.3 教育功能
        4.2.4 绿化美化功能
        4.2.5 社会功能
    4.3 城市关联的特殊性
        4.3.1 地理位置
        4.3.2 客源市场
        4.3.3 人为干扰
    4.4 土地属性复杂性
        4.4.1 用地性质
        4.4.2 用地权属
5 生态修复视角下城郊型森林公园规划内容
    5.1 生态修复视角下城郊型森林公园规划原则
        5.1.1 生态性原则
        5.1.2 可持续发展原则
        5.1.3 因地制宜原则
        5.1.4 分期规划原则
        5.1.5 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结合的原则
        5.1.6 依法规划原则
    5.2 生态修复视角下城郊型森林公园规划目标
        5.2.1 基于城市关联的空间目标
        5.2.2 基于服务功能的产品目标
        5.2.3 基于文化内容的科教目标
        5.2.4 基于生态多样的环境目标
    5.3 生态修复视角下城郊型森林公园规划策略
        5.3.1 山水空间营造策略
        5.3.2 生态环境优化策略
        5.3.3 景观功能多样布局策略
        5.3.4 文化空间打造策略
        5.3.5 科普体系构建策略
6 新乡市凤凰山森林公园总体规划
    6.1 项目概况
        6.1.1 上位规划
        6.1.2 区位交通
        6.1.3 规划范围
    6.2 现状分析
        6.2.1 自然条件
        6.2.2 土地利用
        6.2.3 现状资源
        6.2.4 竖向分析
        6.2.5 水文分析
        6.2.6 植被分析
        6.2.7 历史文化
        6.2.8 适宜性分析
        6.2.9 小结
    6.3 规划总则
        6.3.1 规划设计依据
        6.3.2 规划原则
        6.3.3 规划目标与定位
        6.3.4 规划策略
    6.4 总体方案
        6.4.1 规划结构
        6.4.2 总体规划方案
        6.4.3 规划景点分布
    6.5 分区规划
        6.5.1 潞王文化区
        6.5.2 古村拾忆区
        6.5.3 森林科普区
        6.5.4 彩林踏花区
        6.5.5 郊野农田区
        6.5.6 森林康养区
        6.5.7 矿山修复区
        6.5.8 旅游配套区(建成区)
    6.6 生态修复规划
        6.6.1 矿山修复
        6.6.2 植被修复
        6.6.3 水系修复
        6.6.4 人文修复
    6.7 专项规划
        6.7.1 交通规划
        6.7.2 竖向规划
        6.7.3 服务设施规划
        6.7.4 建筑专项规划
        6.7.5 植物专项规划
        6.7.6 智慧标识系统规划
        6.7.7 照明系统规划
        6.7.8 科普解说系统规划
        6.7.9 产业规划
        6.7.10 节事活动规划
        6.7.11 安全防火规划
        6.7.12 经济技术指标
7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创新点
    7.3 局限性与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附录: 新乡市凤凰山森林公园总体规划图集

(8)西安近现代山水型公园演变及设计模式类型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传统山水理论的传承与创新
        1.1.2 城市发展与山水型公园关系
        1.1.3 西北园林史课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山水理念相关研究
        1.3.2 近现代城市公园研究现状
        1.3.3 西安园林与城市公园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思路及方法
    1.5 研究框架
    1.6 本章小结
2.山水型公园溯源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西北园林相关概念
        2.1.2 山水型公园相关概念
    2.2 研究范围、时间的选取
    2.3 “山水”之文化根源探究
        2.3.1 山水哲思
        2.3.2 山水诗
        2.3.3 山水画
        2.3.4 地景理念之形胜
    2.4 传统山水园林及其山水关系
        2.4.1 山水园林概况
        2.4.2 传统山水园山水关系
        2.4.3 园林及山水型公园研究尺度
    2.5 本章小结
3.西安市近现代山水型公园历史演变
    3.1 山水理念与城市公园的碰撞1916-1949
        3.1.1 发展概况
        3.1.2 同时期山水型公园及其比较
        3.1.3 近代山水的开端—莲湖公园
        3.1.4 阶段发展特征
    3.2 山水型公园的兴起1949-1965
        3.2.1 发展概况
        3.2.2 同时期山水型公园及其比较
        3.2.3 一池三山的传承—兴庆宫公园
        3.2.4 阶段发展特征
    3.3 公园建设的放缓1966-1976
        3.3.1 发展概况
        3.3.2 同时期山水型公园及其比较
        3.3.3 阶段发展特征
    3.4 山水型公园的发展1977-1999
        3.4.1 发展概况
        3.4.2 同时期山水型公园及其比较
        3.4.3 禅意山水—唐大慈恩寺遗址公园
        3.4.4 阶段发展特征
    3.5 山水与其他要素的多元融合2000-2018
        3.5.1 发展概况
        3.5.2 同时期山水型公园及其比较
        3.5.3 天人合一的传承创新—西安世博园(2000-2010)
        3.5.4 建筑废弃物与堆山挖池—文景山公园(2010-2018)
        3.5.5 阶段发展特征
    3.6 本章小结
4.西安市近现代山水型公园营造特征
    4.1 山水关系与公园布局
        4.1.1 水为主体
        4.1.2 山为主体
        4.1.3 借水活山
        4.1.4 小结
    4.2 山水模式的景致特征
        4.2.1 宏观层次景致因籍
        4.2.2 中观层次园内山水结构“寻胜”
        4.2.3 局部多元素构成山水画卷
        4.2.4 小结
    4.3 山水模式的观游特征
        4.3.1 人的统筹与观游图景形成
        4.3.2 观游体验的层次
        4.3.3 小结
    4.4 山水模式的意境特征
        4.4.1 意境于山水型公园的价值
        4.4.2 意境具象化表现之“问名”“赋文”
        4.4.3 小结
    4.5 本章小结
5.西安山水型公园发展趋势及保护营造探索
    5.1 西安近现代山水型公园整体发展趋势
        5.1.1 选址多依托城市山水格局
        5.1.2 建设逐步向城市外环发展
        5.1.3 现代风景园林理念融入“山水”公园
        5.1.4 山水理念贯穿城市绿地设计之中
        5.1.5 山水结构以水为主趋于多元
        5.1.6 挖池堆山与游赏空间的内向性
    5.2 近现代山水型公园保护建议
        5.2.1 西安近现代山水型公园的价值
        5.2.2 保护城市山水格局
        5.2.3 保护山水模式公园的“山水秩序”
    5.3 近现代山水型公园传承及设计建议
        5.3.1 山水文脉的传承
        5.3.2 选址布局因地制宜
        5.3.3 景致观游统筹合一
        5.3.4 山水诗画意境表达
    5.4 山水型公园设计模式类型化提炼
6.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图表目录
    附表:西安市主城区城市公园名录
    研究生期间参与相关工作及成果

(9)长治城市区域风景体系传承的现代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现实中的问题
        1.1.2 问题提炼
    1.2 研究对象与研究范围
        1.2.1 研究对象
        1.2.2 研究范围
    1.3 研究目的
    1.4 研究意义
    1.5 研究综述
        1.5.1 城市风景的研究综述
        1.5.2 晋东南盆地、长治地区的研究综述
    1.6 研究方法
    1.7 研究框架
2 城市区域风景体系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风景的含义
        2.1.2 现代城市规划的相关概念
        2.1.3 城市风景体系
    2.2 传统风景与现代风景的划分
    2.3 传统城市区域风景体系的研究理论
        2.3.1 传统风景营造的理论
        2.3.2 传统城市区域风景体系的研究途径
    2.4 现代城市区域风景体系研究理论
        2.4.1 现代城市风景的发展历程
        2.4.2 现代城市区域风景研究理论
        2.4.3 现代城市区域风景体系的研究途径
    2.5 本章小结
3 长治区域风景秩序背景分析
    3.1 晋东南区域风景自然环境背景分析
        3.1.1 晋东南区域自然环境背景
        3.1.2 晋东南区域地理特征
        3.1.3 晋东南区域水系分布
    3.2 晋东南区域社会环境背景
        3.2.1 军事地位
        3.2.2 文化地位
    3.3 长治古城发展背景分析
        3.3.1 长治城市发展沿革
        3.3.2 长治各阶段城市发展特征
        3.3.3 长治古城历史格局
    3.4 本章小结
4 长治区域风景营造的历史经验研究
    4.1 传统风景营造的思想基础
    4.2 长治区域尺度风景要素研究
        4.2.1 区域风景营造背景
        4.2.2 传统礼制风景要素的营造
        4.2.3 区域八景要素的营造
        4.2.4 传统休闲风景要素的营造
    4.3 长治区域传统风景要素的组织方式研究
        4.3.1 传统风景体系的山水形胜发掘
        4.3.2 传统风景要素的关照组织
        4.3.3 风景要素的行为组织
        4.3.4 传统风景要素的组织途径
    4.4 长治区域传统风景体系的结构
        4.4.1 传统风景体系的特征
        4.4.2 传统风景体系的组织
        4.4.3 传统风景体系的结构特征
    4.5 本章小结
5 长治城市区域风景体系现状
    5.1 长治城市区域传统风景体系现状
        5.1.1 传统风景要素现状
        5.1.2 传统风景要素组织现状
        5.1.3 传统风景体系现状
    5.2 长治城市区域现代的风景创造
        5.2.1 城市区域环境现状
        5.2.2 城市宜居性现状
        5.2.3 文脉传承现状
        5.2.4 长治城市风景现状的问题
    5.3 本章小结
6 长治城市区域现代风景体系营造
    6.1 现代城市区域风景体系营造策略
        6.1.1 城市区域风景体系的演变途径
        6.1.2 对传统风景体系的继承
        6.1.3 现代城市风景体系的构建策略
    6.2 长治城市区域现代风景要素营造
        6.2.1 风景要素的类型
        6.2.2 点状风景要素的营造
        6.2.3 线状风景要素的营造
        6.2.4 面状风景要素的营造
    6.3 长治城市区域现代风景体系营造
        6.3.1 现代风景体系的组织网络
        6.3.2 现代风景体系的组织途径
        6.3.3 现代风景体系的组织圈层
    6.4 现代风景体系结构研究
        6.4.1 现代风景体系的特征
        6.4.2 现代风景体系的组织方式
        6.4.3 现代风景体系的结构特征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不足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本研究的创新
    7.3 研究不足与展望
        7.3.1 研究不足
        7.3.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Ⅰ 致谢
附录-Ⅱ 读研期间研究成果
附录-Ⅲ 图录
附录-Ⅳ 表录
附录-Ⅴ 附表
    附表01 长治区域古代祠庙一览表
    附表02 长治城市区域具有游览价值的祠庙一览表
    附表03 长治城市区域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录
    附表04 长治区域古代山系一览表
    附表05 长治区域古代水系一览表

(10)森林城市规划中绿色空间布局方法研究 ——以凤阳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相关概念解析
        1.1.1 城市森林
        1.1.2 绿色空间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1.2.1 国外城市森林研究概况
        1.2.2 国内城市森林研究概况
        1.2.3 国外绿色空间研究概况
        1.2.4 国内绿色空间研究概况
    1.3 基础理论研究
        1.3.1 景观生态学理论
        1.3.2 临界阈现象和渗透理论
        1.3.3 服务半径与级配模式
2 引言
    2.1 研究背景
    2.2 研究目的和意义
        2.2.1 研究目的
        2.2.2 研究意义
    2.3 研究内容
    2.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2.4.1 研究方法
        2.4.2 技术路线
3 森林绿色空间布局方法研究
    3.1 布局原则
    3.2 布局思路
        3.2.1 精明密度
        3.2.2 指标控制
    3.3 布局的基本流程
        3.3.1 前期分析
        3.3.2 制定规划目标和理念
        3.3.3 构建生态网络
    3.4 绿色空间布局策略
        3.4.1 重视绿色空间结构的稳定性与演变
        3.4.2 注意与城市空间结构的锚固点相结合
        3.4.3 建立联系,协同耦合
        3.4.4 加强区域生态保护
4 凤阳县省级森林城市规划实践
    4.1 前期分析
        4.1.1 自然环境条件
        4.1.2 社会经济条件
        4.1.3 历史文化条件
        4.1.4 凤阳县森林绿色空间分析
    4.2 凤阳森林绿色空间的协同耦合
        4.2.1 生态保护
        4.2.2 文化特色
        4.2.3 城乡统筹
    4.3 布局目标和理念
        4.3.1 建设目标
        4.3.2 规划理念
    4.4 森林城市建设区规划布局
    4.5 森林城市建成区规划布局
        4.5.1 规划策略
        4.5.2 建成区规划布局
    4.6 指标控制与引导
        4.6.1 建成区指标控制
        4.6.2 建设区指标控制
5 结论与讨论
    5.1 研究结论
    5.2 讨论
        5.2.1 创新点
        5.2.2 不足和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四、城市森林公园与山水园林城市建设(论文参考文献)

  • [1]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本区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2021年——2035年)的通知[J]. 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政府. 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政府公报, 2021(03)
  • [2]基于山水格局特征的兰州主城区绿色空间构建研究[D]. 张璐韡.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3)
  • [3]响应海绵城市需求的绿地系统规划实践 ——以北京市平谷区为例[D]. 林霖.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2)
  • [4]生态系统服务导向下北京市中心城区绿色空间的现状及优化研究[D]. 王博娅. 北京林业大学, 2020
  • [5]公园城市理念下的遂宁城市新区绿色空间规划研究[D]. 薛妍.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6]山水格局背景下的南方丘陵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策略研究[D]. 赵勇翔. 湖南大学, 2019(02)
  • [7]生态修复视角下城郊型森林公园规划研究 ——以新乡市凤凰山森林公园为例[D]. 关海莉. 北京林业大学, 2019(04)
  • [8]西安近现代山水型公园演变及设计模式类型化研究[D]. 惠禹森.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9(06)
  • [9]长治城市区域风景体系传承的现代方法[D]. 王思蓝.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9(06)
  • [10]森林城市规划中绿色空间布局方法研究 ——以凤阳为例[D]. 张瑞文. 安徽农业大学, 2019(05)

标签:;  ;  ;  ;  ;  

城市森林公园与景观园林城市建设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