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老头》与《90档案》

《王老头》与《90档案》

一、“王老头”和“90档案”(论文文献综述)

黎心竹[1](2021)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南京白局的改造》文中提出作为南京传统文艺,南京白局虽受大众喜爱,却从未引起官方重视,一度陷入失传的境地。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对白局进行了抢救性挖掘,这门一直游离于官方视野之外的民间"野调"开始受到国家力量的关注。政府对白局的挖掘事实上构成了日后改造白局的基础。通过改造旧艺人与培养新文艺工作者、改造旧曲目与创作新作品、设立白局工人剧团等举措,政府将南京白局纳入社会主义集体娱乐的轨道,推动了白局曲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使其从一门不受重视的民间"野调"逐渐成长为一门受到保护的地方传统艺术,并成就了南京白局发展史上前所未有的高峰。南京白局的改造历程表明,大众文艺政策下的民间文艺改造运动是民间文艺抢救性挖掘工作的延续,事实上造就了民间文艺的重生。

张庭玮[2](2021)在《中国体育纪录片中生命意义的探寻与构建 ——兼论个人毕业作品《花毽传情》》文中提出伴随着共和国的成长而不断发展的中国体育纪录片,聚焦新中国的体育事业,以弘扬中华民族体育精神和生命力量为己任,纪录了一幕幕为国争光的精彩瞬间,讲述了一代代奋力拼搏的体育健儿和默默无闻的体育工作者的感人故事,用一个个体育人物对生命意义不懈追求的精神力量影响人、激励人、引领人,使人在影像的纪录中感悟到身体的真、生命的善和人性的美。本研究以中国经典体育纪录片对体育人物生命意义的探索和构建为主题,总结体育纪录片如何更好地以人为核心,在人的生物生命、精神生命、社会生命等不同层级上探讨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发掘体育运动中蕴含的民族精神和民族灵魂。文章结合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范围广、内容碎片化、互动性强等特点,探究中国体育纪录片的创新发展方向,为我国体育纪录片的创作提供有价值的思考。第一章对中国体育纪录片进行历时性研究和社会价值探讨,以共和国的成长为背景,在分阶段讨论中国体育纪录片发展历程的同时,分析中国体育纪录片的类型、特点及社会影响,为深入剖析中国体育纪录片对体育精神和生命价值的塑造奠定基础。第二章对中国体育纪录片的主题类别和叙事方式进行研究,发掘中国体育纪录片所蕴含的力量之美和生命之美。同时,论述个人毕业作品《花毽传情》的主题建构和叙事方式,阐述个人对生命意义的理解和认识。第三章研究中国体育纪录片的视听语言表达,通过对纪录片中视觉语言、听觉语言的分析,探讨影视语言运用与体育人物生命意义构建的关系。同时,兼谈个人毕业作品《花毽传情》中视听语言运用与人物形象、主题意蕴塑造之间的关系。

李国娟[3](2021)在《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几年,随着我国老龄化速度不断加快,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在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人们还坚持着家庭养老的养老理念,但是时代在发展,家庭结构也在发生变化,农村青壮年去城市发展和农村“空壳化”现象的加剧,使得农村养老问题越来越受到各界学者的关注,农村地区养老服务获得了重要发展,尤其是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充分发展、医养有机结合的社区居家养老模式。本文选取山东省潍坊市奎文区Z村为调研地点,采用的研究方法是问卷法、访谈法以及观察法,对老人基本信息情况、家庭类型、家庭关系、健康与照料状况、衣食住行、社交情况、心理状态等情况做了统计,并且对老人的养老需求做了详细调查及精准评估,最终分为四个方面的养老需求:健康需要、社会交往需要、社会参与需要、精神慰藉需要,服务提高了老人参与社区活动的积极性,拓宽了老人社交范围,缓解了老人孤独寂寞情绪,提升了村庄的凝聚力。但是,在服务过程中有诸多困难,比如部分老年人对活动不感兴趣、参与的积极性不强;在入户聊天时,老人戒备心很强,不愿与社工倾诉。另外,在农村地区,可利用的养老资源较少,不能完全满足老人多样化的养老需求。通过总结活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对应的实务建议,希望能促进该村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发展。

何乃华[4](2020)在《我的珠宝之途(Ⅻ)》文中研究说明杨总编:活至耄耋、不免念旧,因身板尚硬朗,于是四海云游、访亲问友,谈及往事,众多新朋旧友都劝我:"你是个有故事的人,把故事讲出来……"一位高寿近百、亦师亦友,且颇具权威的长者甚至告诫我,史学家和哲人认为:"无论什么事,凡是第一个,就都有其特殊的历史地位和价值。"他颇为感慨地表示:由于"历史的误会",新中国的珠宝首饰行业曾有所"阻滞",而你本人确实为振兴整个行业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王富聪[5](2020)在《中共对华北沦陷城市工作研究(1937-1945)》文中研究指明抗战时期,沦陷城市地下党组织和中共华北根据地城工机构密切配合根据地的抗战,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发挥了独特的作用。在抗战初期,在北平、天津、唐山等沦陷城市中,平津唐点线委员会秘密发动群众,为周围根据地提供了大量的急需物资、技术人才和情报信息,支援了根据地的抗日战争。在特别危险的环境下,地下党组织也遭到了多次破坏。随着抗日战争进入持久战阶段,在中共中央指示下,1941年前后华北各抗日根据地普遍成立了城市工作委员会。为加强城市工作,除了动员全党在思想上重视城市工作外,还加大了干部抽调、关系寻找、培训教育、派遣打入工作和秘密交通组建的力度。根据地城委会的努力为沦陷城市各方面工作的开展提供了人力、资金、技术上的准备。而地下党在沦陷城市的各个阶层和群体中秘密地进行抗战宣传、组织发展,既积蓄了力量,也积累了经验。各地城工部于1944年前后成立后,把城市工作提高到和根据地工作一样重要的高度,动员全党和群众寻找一切可以利用的关系,下大力气和决心抽调干部派遣打入,加快了里应外合夺取敌占城市和交通要道的准备工作。特别是在伪军伪警和工人苦力中积极宣传和发展组织,为反攻城市做了大量的工作。在干部抽调和关系寻找方面,纠正了根据地党委不重视干部抽调和贡献关系的思想,对抽调干部的数量和占总干部数的比重做了规定,确保了城市工作的干部队伍。在发动全党和群众贡献城市关系,并依托根据地,对外出务工和过节返乡的人员进行宣传教育,从中大量发展关系,为城市工作的迅速开展搭建了广阔的桥梁。在培训教育和派遣打入方面,针对上送干部的各种不纯动机,进行思想教育、形势教育、革命气节教育,并开展针对性的业务教育,提高了城工干部的综合能力。在派遣打入干部方面,各根据地城工部门派遣了大量干部到敌占城市,通过各种关系打入到敌伪机关、学校、工厂内,播散种子,生根发芽,显示出坚强的生命力。在获取急需物资方面,根据地不能生产的工业急需品如医疗器械、通讯器材、机械设备等物资都需要从城市采买。地下党通过灵活开展统战工作,利用社会关系和日伪组织,掩护秘密采购网络和交通站,为根据地源源不断地提供了重要物资,促进了抗日根据地的建设与发展。在输送人员方面,沦陷城市的高校和工厂中拥有大量知识青年和技术工人,在地下党的宣传动员和秘密组织下,很多青年学生和工人到根据地参加抗日斗争,为中华民族的民族解放贡献了力量。在获取信息方面,城工干部调查了沦陷城市一些厂矿、学校、公司。调查了解工人、学生、市民等各个阶层的生活水平、政治态度、反抗情况,为派遣打入干部进行有针对性的宣传提供了依据。而秘密情报工作也为根据地的军事行动、锄奸、反间、营救人员等提供了信息支持。在秘密交通方面,为领导地下党,城工组织建立了秘密交通线路网,为保证安全和效率,一些线路还开辟了复线。在每条线上设立了各类秘密交通站、联络站,并以各种合法场所掩护。为了加强交通工作,对交通员进行了选拔和培训。交通员克服了各种艰难困苦,为组织的联络、人员和文件等的输送作出了贡献。在群众工作方面,地下党在工人苦力、青年学生、市民及上层中宣传中共政策,发展组织,开展各类地下活动。以合法的和灰色的组织形式组织群众,发动群众进行合法斗争,掩护秘密的非法斗争。工人苦力是城市工作的重点发展对象。地下党在工人中组织了怠工、偷等半合法运动。在青年学生中组织秘密读书会,宣传抗战,发展进步青年到根据地培训后再返回城市。在市民中和上层人士中也开展了宣传和争取工作。在城市中的敌伪军警开展宣传工作也是城市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关系里应外合的实现。随着抗战形势的好转,伪军寻求后路,分化瓦解伪军的条件更为便利。城工部门派遣干部,利用各种社会关系,打入伪军内部,在上层和下层分别活动,取得了一定成效。由于伪军大多与国民党有历史渊源,怀有正统思想,被国特掌握,进行伪军工作也有很大的困难。

李静[6](2020)在《林纾戏曲创作研究》文中提出林纾生于福建福州,是晚清民初重要的戏曲家、翻译家、古文家,也是我国现代史上的文化大家。林纾的戏曲创作自光绪年间在福州《闽剧月刊》上刊载闽剧《上金台》开始,陆续发表传奇《合浦珠》《蜀鹃啼》《天妃庙》三种,尽刊载在晚清民国时期的报刊、杂志上,堪称清末民初这一特定历史时代戏曲创作的中坚力量。论文以林纾生平和交游情况伊始,对其生平基本情况进行梳理,再以林氏郊游为切入点,挖掘其与陈宝琛、长乐三高、姚鹓雏、魏翰等众多挚友的交往情况,对林纾思想心态作整体把握和了解,突出生平交友对戏曲创作的影响。第三至六章对林纾存世全本传奇作品和闽剧文本展开重点研究,分别从创作背景及原因、文本形态及梗概、创作主题、艺术特色四方面分析传奇创作中的文学特点,对林纾的戏曲做整体归纳研究。林纾作为易代之际文人,历经了政局动荡、政权更迭的时代变化,戏曲创作也终于在清末民初亦中亦西的文化氛围和新旧势力激烈碰撞的时代背景下发生变化,传奇遵照历史时事,走纪实风格,重抒情,少叙事,打破了传统戏曲叙悲欢离合的故事模式,颇具时代性和现实性。戏曲艺术方面突破戏曲传统体例,多杂韵混押、借宫、联章体、和集曲形制的运用,为中国近代戏曲史填充了新的内容,也因为林纾翻译家的身份定位,戏曲非常注重刻画人物形象及人物心理特征的描写,场上布景的设置也或多或少显露出西方戏剧特征,林纾在西方戏剧涌入的近代,对流传了几百年的传奇做了大胆地尝试和改造,突破旧传奇的牢笼束缚,传奇补正史料之缺,证实了林纾翻译经历对戏曲创作产生的影响,其功甚伟。林纾的戏曲作品一定程度上为我们了解清末民初的现实提供了可遵循的基础,描绘了一个特定时代的缩影,但就其思想内容来说仍然有很多漏病之处值得我们进一步探讨,总体认为,林纾作为清末民初的戏曲家,其剧作真实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与现实风貌,在中国近、现代戏剧史上应占有一席之地。

靳玉[7](2020)在《从几种【梳妆台调】看南京白局的声腔特点》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南京白局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代表项目,它源自明清俗曲,最早起源无史料记载,在清代、民国曾极为盛行。南京白局属于曲牌体坐唱曲艺艺术,其伴奏乐器有:二胡、三弦、竹笛、琵琶等。除此之外,还有标志性打击乐器:板鼓,有时会加入碟盘和酒盅。南京白局是以特色的曲牌填词演唱,并配以南京方言进行歌唱和念白。【梳妆台调】在南京白局中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曲牌,并具有多种变体,且在南京白局中广为使用,因此值得深入研究。从目前记录下来的曲调看,南京白局中的【梳妆台调】共有七种变体。有的重在变化曲调,如【高腔梳妆台】;有的强调了演唱风格的不同,如【老梳妆台】;有的凸显唱词的灵活变化,如【多字梳妆台】;还有的体现在歌唱者演唱特点方面的变化,如【软梳妆台】等。关于该曲牌的基本词曲属性已有学者研究颇深,但从声腔做专门研究则不多见。声腔是曲艺音乐核心内涵所在,作为民族声乐学习研究的一个领域,能专门就声腔入手,洞悉某种曲艺音乐的本质特性,概览其腔调特质,梳理其唱腔色彩,则显得尤为必要。此外,能立足于演唱实践,结合理论分析和田野调查、口述访谈等方式,获得对某个曲牌在不同剧目、不同演唱者,以及同一剧目不同唱段下的各种腔调阐释,则是民族声乐研究的基础。【梳妆台调】作为全国各地曲艺、戏曲、音乐中广泛使用的曲牌之一,它以非常灵活的腔调变化形态,存现于全国各地曲艺音乐之中。我们能从其基本轮廓延展至各种唱腔变化,做纵横对比研究,则是在践行科学研究方法的同时,也是深入挖掘我国民族声乐理论的精髓。

黎心竹,陈蕴茜[8](2019)在《从民间说唱到非物质文化遗产——20世纪以来南京白局的改造与发展》文中指出作为南京地区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南京白局用南京话说唱秦淮风情,有着鲜明的南京特色。早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白局就因其地方特质而受到地方政府的大力扶持。通过记谱整理、筛选艺人、培养学员等举措,地方政府不但规范了白局的艺术秩序,完成了对其艺术制式的再造,还重构了白局的地方性,影响了此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叙事。在反复的言说中,关于白局的地方知识逐渐形成,白局也逐渐完成了从地方性文艺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转变。

唐嘉[9](2019)在《《抗战戏剧》的戏剧理论研究》文中认为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中国戏剧界爱国人士纷纷投入保家卫国的洪流之中。1937年11月16日,由唐性天作为发行人,田汉、马彦祥、洪深担任编辑的理论与创作并重的大型戏剧刊物《抗战戏剧》在湖北武汉创刊。作为中国现代戏剧人的重要抗日阵地,《抗战戏剧》刊载了大量的新闻通讯、戏剧剧本、戏剧评论、戏剧理论、演出资讯等戏剧实践探索和理论成果。田汉、洪深、陈白尘、阳翰笙、老舍、张庚等中国现代着名戏剧家,于1937年11月至1938年7月期间在《抗战戏剧》上发表了数量众多、质量上乘的戏剧剧本、戏剧评论和理论文章,使其成为中国现代戏剧研究领域不可多得的珍贵文献。本研究是学界对《抗战戏剧》戏剧理论探讨的开启,通过发掘《抗战戏剧》蕴含的巨大精神力量和在抗战救亡运动中发挥的文化作用,分析其理论建设与剧本创作对中国现代戏剧发展的贡献,探索《抗战戏剧》理论及理论研究的文化价值和学术意义。第一章对《抗战戏剧》期刊进行全面概述。以《抗战戏剧》产生的历史背景、社会背景、文化背景分析为基础,系统阐释《抗战戏剧》的栏目设置、刊载内容和编辑思想,理清《抗战戏剧》期刊在中国现代戏剧发展进程中的自我定位,为《抗战戏剧》的戏剧理论研究奠定基础。第二章对《抗战戏剧》中的戏剧理论进行分类探讨。从戏剧与现实、戏剧与受众、戏剧与运动等方面分析其理论主张,探究这些戏剧理论主张对当时戏剧运动的影响,明确其在中国现代戏剧进程中的独特价值。第三章对《抗战戏剧》中的戏剧理论价值进行探讨。分别从《抗战戏剧》生存的特殊时代戏剧创作和中国现代戏剧发展的纵向脉络两个维度出发,分析《抗战戏剧》中的戏剧理论的历史价值和当下意义。《抗战戏剧》是抗战烽火岁月中现代戏剧人为祖国、为民众献上的一曲动人的战斗之歌,它凝聚了中国现代戏剧人对现实主义戏剧、大众化戏剧、戏剧运动的深切关注和深沉思考,是中国现代戏剧人在特殊时代环境中对现代戏剧的成功探索,为中国现代戏剧的民族化进程做出的积极贡献。

李红娟[10](2018)在《东北抗联文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世纪30年代初,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爆发,日本军国主义把东北3000万同胞推向战争的苦难深渊。在中华民族面临严峻危机的时刻,中国共产党号召广大民众行动起来,建立抗日武装。东北抗日联军(以下简称“东北抗联”)就是在这种背景下成立的,东北抗联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由东北各族人民组织起来的一支抗日武装力量,也是中国抗战历史上唯一一支进行十四年战斗的队伍。2017年1月3日,教育部发布了一条重要函件,“2017年春季教材中全面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将‘八年抗战’一律改成‘十四年抗战’。”“让历史说话,用史实发言”。东北抗联作为一个新的理论关注热点进入到人们研究的视野中,受到学术界的高度关注。东北抗联所进行的抗日游击战争有别于中国其他抗日战场斗争:长期持久、艰苦卓绝、孤悬敌后、曲折复杂。东北抗联将士不仅在政治上、军事上与敌人进行顽强的斗争,而且在文化上也进行着英勇的反抗,东北抗联文化就是文化抗战的产物和标志。东北抗联文化是以抗联为主体,在中国东北产生的以抗战救国为主题的文艺创作和文化活动,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具体实践过程,是中国共产党抗战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由东北广大革命志士在白山黑水间继承和创造的优秀文化成果。十九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本文研究中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为指导,以现代文化学理论为突破,与东北抗联的基本史实相结合,微观和宏观相对应,争取立体展现东北抗联文化的基本内容,以待分析其特征,确定东北抗联文化的历史地位和时代价值。本文在结构安排上共分五章。第一章绪论部分。对东北抗联文化选题背景和意义进行阐述,在对现有文献进行分类、相关史料进行综述以后,拟采取系统研究和文献分析的方法对东北抗联文化进行研究,同时指出文章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绪论为本论文提供基本的逻辑起点。第二章东北抗联文化产生的背景。东北抗联文化产生和发展具有深邃的理论基础以及重要的现实条件。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针对文化的本质、文化的构成内容、文化的产生发展等问题作了论述。毛泽东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文化的论述与中国的国情相结合,提出了符合中国革命实践的文化。东北抗联艰苦卓绝的抗争是抗联文化植根的历史背景,东北地域文化中浓重的乡土气息是抗联文化发展的社会环境,二者的相互融合形成了别具特色的东北抗联文化。这部分为第三章到第五章相关内容的分析奠定了基础。第三章东北抗联文化的主要内容。这部分是本文的核心部分,从广义的文化概念角度出发,主要涵盖三个方面: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物质文化是指东北抗联在极端恶劣条件下,为维持自身生存,坚持斗争所进行的饮食、被装生产、“密营”和医疗卫生等方面的建设;制度文化主要包括政治思想工作、政治制度和军事制度建设等;精神文化表现形式多样,有抗联文学、抗联歌曲和抗联报刊等。物质文化是前提和基础,精神文化是动力和保障,制度文化是中介和手段,三者相互作用,相辅相成。第四章东北抗联文化的基本特征。这部分是本文的难点。东北抗联文化作为革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发端于东北抗日战争年代,伴随东北抗联的形成而逐步发展起来,除了兼具文化的一般特征之外,还有其独特的特点,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革命性、地域性、群众性和国际性。第五章东北抗联文化的历史作用和时代价值。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强盛,来源于凝聚力和创造力的强大,而凝聚力和创造力的强大,归根到底来源于文化的强盛。今天总结和提炼东北抗联文化是因为它是在特殊时期、特殊环境、特殊地域下产生发展的文化,作为抗战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在艰苦卓绝的岁月里,东北抗联文化的存在和发展对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在和平年代,东北抗联文化更多的是以其蕴含的丰富的治国、治党和治军的经验,为我们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理论指导和思想支撑。“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民族复兴的进程里,必须把文化之根留住!

二、“王老头”和“90档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王老头”和“90档案”(论文提纲范文)

(1)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南京白局的改造(论文提纲范文)

一、白局诞生及其在近代的流变
二、白局的复兴与再造
三、民间力量与新白局的传播
四、结语

(2)中国体育纪录片中生命意义的探寻与构建 ——兼论个人毕业作品《花毽传情》(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第一章 中国体育纪录片发展的历时和共时
    第一节 中国体育事业的倾情纪录
        一、萌芽时期(1949年--1965年)
        二、曲折时期(1966年--1976年)
        三、发展时期(1977年--2000年)
        四、多元时期(2001年至今)
    第二节 中国体育事业的影像表达
        一、中国体育纪录片的类型
        二、中国体育纪录片的特点
        三、中国体育纪录片的社会影响
第二章 探寻生命之美的主题和叙事
    第一节 中国体育纪录片的主题类别
        一、展现民族精神和力量
        二、彰显体育文化和价值
        三、再现人物命运与抗争
        四、讲述业内趣闻与故事
        五、表现团队合作与共赢
    第二节 中国体育纪录片的叙事方式
        一、断代史诗式叙事方式
        二、层层递进式叙事方式
        三、伞状放射式叙事方式
        四、板块衔接式叙事方式
第三章 构建生命意义的影像和声音
    第一节 塑造生命形象的视觉语言
        一、光线渲染的生命内涵
        二、色彩强调的生命活力
        三、景别构建的生命存在
        四、镜头调度的生命空间
    第二节 传递生命意蕴的听觉语言
        一、真实的心声——人物采访
        二、意义的强调——解说词
        三、情感的推动——音乐
        四、美好的和声——环境声
    第三节 呈现生命意义的视听语言剪辑
        一、提炼故事,突出主题
        二、注重镜头组接,巧用蒙太奇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3)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现实意义
    第三节 研究目的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相关文献研究
        一、国内相关研究
        二、国外相关研究
        三、文献述评
    第二节 概念界定
        一、农村社区
        二、居家养老
        三、社会工作介入
    第三节 理论运用
        一、社会支持理论
        二、马斯洛需求理论
第三章 研究方法与研究设计
    第一节 研究方法
        一、定性研究法
        二、定量研究法
    第二节 方法运用
        一、访谈法
        二、问卷法
        三、观察法
    第三节 研究设计
        一、研究主题
        二、研究内容
第四章 Z村老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调查及评估
    第一节 Z村老人居家养老需求调查
        一、入户调研基本情况
        二、调研结果描述
    第二节 Z村老人社区居家养老需求评估
        一、Z村老人居家养老具体服务需求
        二、Z村老人居家养老需求的特点
第五章 社会工作介入Z村居家养老服务的实施与成效
    第一节 社会工作介入Z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实施
        一、健康指导与助医服务
        二、文化娱乐服务
        三、社区参与服务
        四、精神慰藉服务
    第二节 社会工作介入Z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效果小结
        一、调动了老人社区参与的积极性
        二、拓宽了老年人社交范围
        三、给予老人心理关怀
        四、提升村庄凝聚力
第六章 社会工作介入农村居家养老服务的问题与建议
    第一节 社会工作介入Z村居家养老服务的问题
        一、老人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不高
        二、农村社区可利用的资源较少
        三、居家养老服务不深入
    第二节 社会工作介入Z村居家养老服务的实务建议
        一、社会工作者方面
        二、服务对象层面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附录
    附件一:关于Z村老年人入户访谈提纲
    附件二:“老有所学,乐龄陪伴”微信学习小组满意度评估量表
    附件三:调查问卷
致谢

(4)我的珠宝之途(Ⅻ)(论文提纲范文)

第十二篇(下)

(5)中共对华北沦陷城市工作研究(1937-1945)(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及意义
    二、相关概念界定
    三、前人研究综述
        1、涉及华北根据地城市工作的研究着作概括
        2、涉及城市工作的专题性论着研究概况
    四、理论方法和视角
    五、创新点
    六、资料依据
第一章 华北根据地城工组织的建立和发展
    第一节 点线委员会时期的城市地下党
        一、抗战初期各地点线委员会的建立
        二、各地点线委员会的工作内容
        三、各地点线工作的效果
    第二节 各级党委城市工作委员会的建立
        一、各级党委城市工作委员会的成立
        二、各级党委城市委员会的工作内容
        三、各地城工委城市工作的效果
    第三节 城工部的建立和城市工作的大发展
        一、各级党委城工部的建立、方针和任务
        二、大力动员开展城市工作的原因
        三、在思想上动员全党重视城市工作
        四、建立健全城市工作机构
        五、抽调干部和设立专职城工干部
        六、城市工作的组织形式和基本策略
    小结
第二章 华北根据地城工组织的干部工作
    第一节 干部的抽调选拔和关系的来源
        一、内线干部的来源和选拔条件
        二、关系的来源
    第二节 干部和关系的培训教育
        一、培训对象的各种复杂心理
        二、培训教育的内容
        三、教育方式
        四、培训的效果
    第三节 打入干部的派遣和管理
        一、派遣打入的准备工作
        二、加大派遣干部打入城市的力度
        三、对打入干部的管理工作
        四、打入干部经费保障的管理
    小结
第三章 华北根据地城工组织对沦陷城市的物资采买工作
    第一节 根据地从敌占城市获取紧缺的物资
    第二节 地下党坚持从敌占城市获取物资
    第三节 地下党从敌占城市获取物资的措施
    第四节 敌人的封锁和破坏
    第五节 沦陷城市物资工作的影响
    小结
第四章 华北根据地城工组织对沦陷城市的调查工作
    第一节 调查工作的组织领导和分工
        一、调查工作的组织领导
        二、调查工作在领导上和重点对象上的分工
        三、调查的渠道和方法
    第二节 城市基本情况调查的主要内容
        一、关于城市人口数量、结构、阶级成份的调查
        二、关于各个阶层生活水平的调查
        三、关于各个阶层政治态度的调查
        四、关于沦陷城市大中学校的调查
        五、关于沦陷区厂矿车站的调查
        六、搜集军事政治经济等情报
    第三节 调查工作的效果
        一、调查工作的成绩
        二、调查工作的不足
    小结
第五章 华北根据地城工组织对沦陷城市的交通联络工作
    第一节 秘密交通线路和秘密联络站的设立
        一、城工组织对交通工作的开展和加强
        二、秘密交通线路网的建立和复线的开辟
        三、各类秘密交通站、联络站的设立和完善
    第二节 交通人员的选拔、表现、联络方式
        一、交通员的主要来源、选拔条件
        二、交通员的表现特征
        三、通过关卡、封锁线的方式和接头联络方法
    第三节 交通工作的内容、成效
        一、人员和信息情报的输送
        二、物资的输送
        三、秘密交通工作的成效
    小结
第六章 华北根据地城工组织对沦陷城市的群众工作
    第一节 对工人、苦力的掌握
        一、寻找关系、派遣打入工人、苦力行业
        二、日伪的严密统治
        三、通过秘密和公开的形式组织群众
        四、领导群众进行各类斗争
    第二节 对教员、青年学生的争取工作
        一、动员学生支援根据地
        二、组织读书会和秘密宣传活动
        三、日伪的监视和学生的政治态度
        四、根据地城工部门的培训和派遣打入工作
    第三节 对市民和上层人士的团结工作
        一、开展对市民和上层人士的团结工作
        二、对市民和上层人士的宣传和争取
    第四节 群众工作的成效
    小结
第七章 华北根据地城工组织对沦陷城市伪军伪警工作
    第一节 伪军伪警工作的组织领导
        一、开展伪军伪警工作的重要性和组织领导
        二、伪军伪警工作的有利条件和困难
        三、伪军伪警工作的方针和政策
        四、伪军伪警工作的宣传内容和方式
    第二节 对伪军伪警的派遣打入和瓦解
        一、寻找线索大量发展关系
        二、积极派遣建立内线工作
        三、瓦解伪军伪警工作的策略
    第三节 伪军伪警工作的影响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6)林纾戏曲创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1.1 选题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1.2.1 史料钩沉和资料汇编的研究
        1.2.2 关于林译小说(整体和专题)的研究
        1.2.3 关于林纾生平、传记及交游研究
        1.2.4 关于戏曲和文学、艺术创作的研究
2 林纾的生平及交游概述
    2.1 林纾家世生平
        2.1.1 家世概说
        2.1.2 生平简述
    2.2 林纾交游
        2.2.1 诗文交游
        2.2.2 戏曲活动交游
        2.2.3 翻译活动交游
        2.2.4 小结
3 《蜀鹃啼》传奇研究
    3.1 创作背景及原因
        3.1.1 创作背景
        3.1.2 写作原因
    3.2 题材与内容
        3.2.1 题材选择
        3.2.2 内容梗概
    3.3 创作主题
        3.3.1 对国家时局的担忧
        3.3.2 对官场黑暗势力的讽刺
        3.3.3 对义和团的厌恶
    3.4 艺术特色
        3.4.1 人物群像中见个性
        3.4.2 故事情节中见情感
        3.4.3 苍郁淡雅中见冲突
        3.4.4 结构章法中见和谐
        3.4.5 通俗易懂中见深意
4 《天妃庙》传奇研究
    4.1 创作背景及原因
        4.1.1 创作背景
        4.1.2 写作原因
    4.2 题材与内容
        4.2.1 题材选择
        4.2.2 内容梗概
    4.3 创作主题
        4.3.1 指斥现实
        4.3.2 关注生活
        4.3.3 反对革命
    4.4 艺术特色
        4.4.1 丰富的人物形象
        4.4.2 独特的文本设置
        4.4.3 个性的角色安排
        4.4.4 新颖的创作特点
5 《合浦珠》传奇研究
    5.1 创作背景及原因
        5.1.1 创作背景
        5.1.2 写作原因
    5.2 题材与内容
        5.2.1 题材选择
        5.2.2 内容梗概
    5.3 创作主题
        5.3.1 对伦理道德的呼唤
        5.3.2 对时代巨变的怀愁
        5.3.3 对传统文化的维护
    5.4 艺术特色
        5.4.1 人物形象的独立创设
        5.4.2 双线交叉的叙事结构
        5.4.3 现实主义的创作特征
    5.5 传奇《合浦珠》与杂剧《东堂老劝破家子弟》
6 闽剧《上金台》研究
    6.1 创作背景及原因
        6.1.1 创作背景
        6.1.2 写作原因
    6.2 题材与内容
        6.2.1 本事来源
        6.2.2 内容梗概
    6.3 创作主题
    6.4 艺术特色
        6.4.1 人物形象
        6.4.2 语言特色
        6.4.3 情节结构
    6.5 闽剧与林纾
7 林纾戏曲创作的特点
    7.1 戏曲创作概述
    7.2 戏曲创作文学特色
    7.3 戏曲创作体制特征
        7.3.1 宫调特征
        7.3.2 曲牌特征
        7.3.3 传奇用韵情况
    7.4 戏曲创作观
    7.5 戏曲创作特殊性
        7.5.1 翻译家身份对戏曲创作的影响
        7.5.2 同时期作家戏曲创作比较
    7.6 戏曲创作的影响和地位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林纾戏曲创作用韵情况
附录二 林纾作品系年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7)从几种【梳妆台调】看南京白局的声腔特点(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与研究背景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目的与研究方法
第一章 曲牌【梳妆台调】概述
    1.1 曲牌【梳妆台调】的缘起与流布
    1.2 【梳妆台调】的词曲特点与基本形态
第二章 南京白局中的【梳妆台调】及其多种变体
    2.1 南京白局中的【梳妆台调】
    2.2 【梳妆台调】的曲词结构及其变化
    2.3 【梳妆台调】的曲调结构及其变化
    2.4 【梳妆台调】其他要素及其变化
第三章 南京白局【梳妆台调】的声腔特点分析
    3.1 剧目内容决定声腔布局
    3.2 演员个性决定声腔表现
    3.3 字韵腔句决定声腔个性
第四章 对南京白局【梳妆台调】及其声腔研究的延伸性思考
    4.1 南京白局学习中模仿体悟与声腔表现之关系
        4.1.1 不断重复与模仿
        4.1.2 长期感悟与创新
    4.2 本研究对民族声乐学习的认识与借鉴
    4.3 对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方法引发的思考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9)《抗战戏剧》的戏剧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研究现状
    二、选题研究的内容、目的与意义
    三、选题的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第一章 烽火岁月催生的《抗战戏剧》
    第一节 《抗战戏剧》办刊背景
        一、中国抗日救亡运动的需要
        二、中国现代戏剧发展的要求
        三、中国现代戏剧人自觉的追求
    第二节 《抗战戏剧》编辑思路
        一、强化戏剧创作的战斗性作用
        二、坚守戏剧创作的艺术性标准
    第三节 《抗战戏剧》栏目设置
        一、戏剧剧本选登
        二、新闻通讯刊发
        三、理论述评登载
第二章 《抗战戏剧》的理论发声
    第一节 关于戏剧与现实
        一、戏剧的再现与表现
        二、戏剧的作者与要求
        三、抗战剧作的题材与内容
    第二节 关于戏剧与受众
        一、大众化戏剧的概念
        二、大众化戏剧的特点
        三、大众化戏剧的传达
    第三节 关于戏剧与运动
        一、戏剧运动的区域范围
        二、戏剧运动的演出理念
        三、戏剧运动的组织宣传
第三章 《抗战戏剧》的理论价值
    第一节 《抗战戏剧》理论的时代贡献
        一、缓解抗战戏剧的剧本荒
        二、促进现代戏剧的大众化
        三、推动抗战戏剧救亡运动
    第二节 《抗战戏剧》理论的当代意义
        一、关注现实人生的戏剧
        二、表达形式多样的戏剧
        三、肩负历史使命的戏剧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

(10)东北抗联文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1.3 研究方法与思路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思路
        1.3.3 相关概念界定
    1.4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1.4.1 创新点
        1.4.2 不足之处
第2章 东北抗联文化产生的背景
    2.1 理论基础
        2.1.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文化思想
        2.1.2 毛泽东的文化思想
        2.1.3 中国共产党的革命文化
    2.2 实践条件
        2.2.1 东北抗日联军概况
        2.2.2 东北地域文化
第3章 东北抗联文化的主要内容
    3.1 物质文化
        3.1.1 饮食
        3.1.2 被服生产
        3.1.3 “密营”建设
        3.1.4 地下交通
        3.1.5 医疗卫生
    3.2 制度文化
        3.2.1 政治思想工作
        3.2.2 政治制度建设
        3.2.3 军事制度工作
        3.2.4 政治军事学校与干部培训
    3.3 精神文化
        3.3.1 抗日文学
        3.3.2 革命歌曲
        3.3.3 进步报刊
第4章 东北抗联文化的基本特征
    4.1 革命性
        4.1.1 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
        4.1.2 服务于战争的时代精神
    4.2 地域性
        4.2.1 鲜明的自然地理特色
        4.2.2 兼容并包的民族融合性
    4.3 群众性
        4.3.1 通俗易懂的表达方式
        4.3.2 “军爱民、民拥军”的情怀
    4.4 国际性
        4.4.1 中朝两国文化的交融
        4.4.2 中苏之间的文化交流
第5章 东北抗联文化的历史作用与时代价值
    5.1 东北抗联文化的历史作用
        5.1.1 团结和争取了抗日同盟者
        5.1.2 激励和鼓舞了前方抗日将士
        5.1.3 揭露和打击了日本侵略者
    5.2 东北抗联文化的时代价值
        5.2.1 丰富了全国抗战文化的内容
        5.2.2 为加强党的建设提供了重要资源
        5.2.3 为深化军队建设提供了历史借鉴
        5.2.4 引领当代人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
        5.2.5 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提供了精神动力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四、“王老头”和“90档案”(论文参考文献)

  • [1]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南京白局的改造[J]. 黎心竹. 广东党史与文献研究, 2021(06)
  • [2]中国体育纪录片中生命意义的探寻与构建 ——兼论个人毕业作品《花毽传情》[D]. 张庭玮. 贵州师范大学, 2021(12)
  • [3]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研究[D]. 李国娟. 兰州大学, 2021(02)
  • [4]我的珠宝之途(Ⅻ)[J]. 何乃华. 中国宝玉石, 2020(06)
  • [5]中共对华北沦陷城市工作研究(1937-1945)[D]. 王富聪. 河北大学, 2020(08)
  • [6]林纾戏曲创作研究[D]. 李静. 山西师范大学, 2020(07)
  • [7]从几种【梳妆台调】看南京白局的声腔特点[D]. 靳玉.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20(07)
  • [8]从民间说唱到非物质文化遗产——20世纪以来南京白局的改造与发展[J]. 黎心竹,陈蕴茜. 南京社会科学, 2019(10)
  • [9]《抗战戏剧》的戏剧理论研究[D]. 唐嘉. 贵州师范大学, 2019(08)
  • [10]东北抗联文化研究[D]. 李红娟. 吉林大学, 2018(12)

标签:;  ;  ;  ;  ;  

《王老头》与《90档案》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