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坐位女职工腰痛流行病学调查

铁路坐位女职工腰痛流行病学调查

一、铁路坐位作业女工腰背痛流行病学调查(论文文献综述)

何鼎盛[1](2017)在《新疆煤矿工人职业倦怠与肌肉骨骼疾患的流行病学调查及相关因素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为了解一线作业煤矿工人职业倦怠与肌肉骨骼疾患对健康的影响,通过对其进行问卷调查,分析煤矿工人职业倦怠、肌肉骨骼疾患现状以及影响因素,探讨职业倦怠与肌肉骨骼疾患之间的关系,为保护其身心健康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职业倦怠量表和简明职业紧张问卷以及肌肉骨骼疾患量表,以新疆范围内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1500名新疆煤矿一线作业工人进行调查。结果:1)本次调查发放问卷1500分,回收有效问卷1325份,有效率88.33%。2)职业倦怠结果:本次调查一线作业煤矿工人职业倦怠检出率为90%,其中轻度倦怠占39.8%、中度倦怠占43.8%、重度倦怠占6.4%,职业倦怠均分50.77±11.93。不同性别、工龄、学历、倒班制度的煤矿工人职业倦怠得分、职业倦怠等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职业倦怠得分男性高于女性,工龄20年以上的倦怠得分最高,学历高的煤矿工人的倦怠得分低,两班倒的煤矿工人倦怠得分最高;JDC模式下工作要求、工作自主与职业倦怠有正向影响(P<0.05);同事支持与职业倦怠有负向影响(P<0.05);男性比女性更易发生职业倦怠;两班倒的工人发生中、重度职业倦怠的风险是固定白班的工人的2.271倍;ERI模式下回报与职业倦怠成负向影响(P<0.05);两班倒比与固定白班更容易发生职业倦怠(P<0.05)。3)肌肉骨骼疾患结果:煤矿工人MSDs年患病率为65.6%,年患病率最高的部位为腰(50.7%),其次是颈部、肩部、膝部,最低的为肘(18.8%);因病请假所占比例最大的部位为腰(25.7%),所占比例最小的为手腕(13.4%);随着工龄增长,MSDs的发病率也在上升,OR值也在上升,当工龄20年以上时OR值为1.613;倒班制度中,三班两倒的MSDs发病率最低;利用logistic回归分析,控制混杂因素后,大幅弯腰的OR值达到2.723,经常长时间轻微弯腰的调整OR值为2.048,颈前倾的调整OR值为2.967,做短时间最大力操作的调整OR值达到2.655,上肢用很大的力调整OR值为2.443,用手捏住物体、大力操纵工具的调整OR值分别为2.068、2.116,姿势不适使不上劲、没有倚靠、有时脚底打滑或跌倒、是否涉及寒冷或气温变化的调整OR值均超过2,人员短缺、经常加班为MSDs的危险因素,调整OR值分别达到2.817、2.392,职业倦怠是MSDs的危险因素之一,重度职业倦怠为煤矿工人MSDs的危险因素,其患病风险是零倦怠工人的2.53倍。工作要求与工作自主性的比值、付出与回报的比值,皆为MSDs的危险因素。4)MSDs的多元logistic回归方程提示幅度弯腰、颈前倾、做短时间最大力操作、上臂或手指重复动作、有时脚底打滑或跌倒、涉及寒冷或气温变化的工作是煤矿工人MSDs的危险因素,职业倦怠对煤矿工人MSDs也存在一定影响,上级支持是MSDs的保护因素,同事支持是MSDs的危险因素,倒班制度中三班两倒相对于固定白班对MSDs有保护作用。结论:1)一线作业煤矿工人职业倦怠检出率较高。职业倦怠得分男性高于女性,工龄20年以上的倦怠得分最高,学历高的倦怠得分低,两班倒的煤矿工人倦怠得分最高。2)倒班制度、工作要求、决定自主、同事支持、回报是煤矿工人职业倦怠主要影响因素,可加以干预。3)一线作业煤矿工人MSDs年患病率高,应得到重视。女性在颈部、腰部MSDs患病率高于男性,各部位MSDs患病率随工龄的增长而升高,不同学历组工人颈部MSDs患病率不同,不同倒班制度下煤矿工人在手腕和膝部MSDs患病率不同。4)倒班制度、工龄、大幅弯腰、颈前倾、做短时间最大力操作、上臂或手指重复性动作、有时脚底打滑或跌倒、涉及寒冷或气温变化、职业倦怠、上级支持、同事支持是煤矿工人MSDs的主要影响因素。5)职业倦怠是煤矿工人MSDs的危险因素,干预对身心均有益。

陈建武,毕春波,廖海江,李戬,郭金玉,刘宝龙[2](2011)在《作业疲劳测量方法对比研究》文中提出作业疲劳是导致生产效率下降、事故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研究作业疲劳对提高生产效率、减少事故的发生,以及保护劳动者安全和健康具有重要意义。而作业疲劳测量方法是作业疲劳研究的前提和基础。因此,本文首先对作业疲劳的分类及其导致疲劳的原因进行了简单概述,并归纳总结了目前常用的几种作业疲劳测量方法,包括:主观感觉询问表评价法、生理参数测试法、生物化学测试法、心理学测试方法以及几种方法相结合的综合测试方法,并分析了上述几种作业疲劳测量方法的测量目的、适用范围、以及各自的优缺点,且针对不同研究目的提出了作业疲劳测量方法的选择和使用原则,并探讨了几个重点作业疲劳测量方法的研究方向,以及作业疲劳测量方法的完善方法。

徐光兴[3](2011)在《煤矿工人肌肉骨骼损伤的调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对国内某大型煤矿人群肌肉骨骼损伤的现况进行调查分析,探讨该人群肌肉骨骼损伤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而实施并评价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探索有效的干预方法,为制定有效的预防措施与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旨在有效降低该人群肌肉骨骼损伤的发生,提高生活质量。方法1.采用北欧肌肉骨骼疾患标准问卷(Nordic Standardized Questionnaires for Musculoskeletal Disorders)、进行修改过的荷兰量表(Dutch Musculoskeletal Questionnaire)和哥本哈根社会心理量表(Copenhagen Psychosocial Questionnaire)按照统一方法进行调查,运用卡方检验、t检验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等统计方法分析。2.根据初步调查分析的结果,制订并实施针对性的干预措施,评价干预效果。结果一、煤矿人群肌肉骨骼损伤的现况研究。1.基本情况: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900份,收回有效问卷1537份,应答率为80.1%,在有效问卷1537份中,男性1456人、女性81人;平均年龄39.4±16.4岁(范围为16~61岁);平均工龄16.3±10.7年(范围为0.5~40年)。.2.肌肉骨骼损伤患病率情况:在过去一年内,肌肉骨骼损伤出现在身体至少一个部位的患病率为78.4%,其中腰部患病率最高,高达59.5%,其次为颈(48.0%)、膝(43.3%)、肩(37.7%)、背(27.7%)、手腕(23.8%)、足(23.7%)、肘(20.5%)、髋(17.9%)。井下工人的各个部位肌肉骨骼损伤的患病率都高于井上,其中肩、腰背、膝患病率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人口社会学特征与肌肉骨骼损伤情况的关系:通过卡方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析,应变量是肌肉骨骼损伤发生情况(有、无)。颈和肩、上肢、腰背和下肢肌肉骨骼损伤的患病率均随年龄的增加而升高,不同年龄段患病率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高年龄段(大于40岁)工人的颈部、背部患病率是低年龄段(小于25岁)的2倍多,增长迅速。4.职业因素与肌肉骨骼损伤的多变量分析:在职业危险因素中,重复性操作、手臂在肩部以上水平、搬举重物>20KG、弯腰和不舒适的姿势与颈肩部损伤相关。上述5个因素也与上肢、腰背、下肢的损伤有高度相关,同时还包括长期站立的因素。5.社会心理因素对肌肉骨骼损伤的影响作用:社会心理因素对煤矿工人肌肉骨骼损伤发生的影响作用显着。高工作要求、低工作控制、低工作满意度是诱发肌肉骨骼损伤的主要危险因素。6.危险因素与肌肉骨骼损伤的Logistics回归模型分析:在最后的Logistics回归模型中,重复性操作、搬举重物(大于20Kg)、不舒服的姿势、高工作需求与肌肉骨骼损伤发生相关。二、煤矿人群肌肉骨骼损伤的干预效果评估1.煤矿工人对肌肉骨骼损伤防治知识知晓的干预效果:干预前,煤矿工人对肌肉骨骼损伤认知和防治知识的知晓率较低(33.8%),经过干预后,煤矿工人对该疾病认知和防治的认识程度有较大提高(52.3%),干预前后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干预后煤矿工人对“正确搬举重物姿势”的知晓率从干预前的26.2%上升到52.7%。2.煤矿工人对肌肉骨骼损伤防治态度的干预效果:干预后,煤矿工人对肌肉骨骼损伤防治知识的渴望与对预防措施的需求等方面的态度均有明显的改变,与干预前相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1.煤矿职业人群劳动强度大,工作环境差,肌肉骨骼损伤患病率较高。肌肉骨骼损伤是多因素协同作用的结果,因此我们应采取针对性的预防控制措施,从而降低该职业人群肌肉骨骼损伤的发生。2.实施健康教育和培训,可提高煤矿工人对肌肉骨骼损伤的认识水平,还在改变对该疾病的防治态度和职业行为习惯方面发挥一定作用,是一种经济有效的干预措施,适宜在煤矿行业中推广应用。

张敏[4](2009)在《汽车铸造作业工人职业接触与健康损害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评估在新工艺、新技术及实施综合性防尘防毒措施的条件下,汽车铸造作业的职业性有害因素及其所致职业健康危害风险。方法收集29年铸造作业环境中多种职业性有害因素的监测数据并补充检测部分有害因素指标,估算铸造作业工人矽尘累积接触量,阐明铸造作业职业性有害因素特点,观察并收集作业工人多个健康终点结局,探索影响铸造作业工人的主要疾病及死因,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拟合方法,分析与工人不良健康结局相关的因素,并建立铸造作业工人尘肺病发病率与矽尘累积接触量关系模型,预测尘肺病发病率与日粉尘接触水平和接触工龄的关系。1研究设计采用队列研究设计,以湖北省十堰市某国有大型汽车公司铸造厂为研究现场,在原有17年队列研究基础上,继续观察12年。选择1980年1月1日~1996年12月31日在册一年以上的所有铸造工人为队列成员,观察终止日期为2008年12月31日。以厂内配砂、清理、熔化、造型、制芯、天车、浇注等工种的工人为接触组,同期在册一年以上的电工、检查工、钳工等辅助工为对照组。共观察2009人,其中接触组1300人、对照组709人。2统计方法分组计算队列成员尘肺病及工作有关疾病的人-年发病率及率比(相对危险性,RR),用logistic回归模型拟合方法,分析与尘肺病及工作有关疾病相关的因素,估计RR或OR及其95%可信区间。数据录入采用EpiData 3.1版软件和Excel 2003软件。数据整理应用SAS 8.1版软件和Excel 2003版软件。数据统计分析应用SPSS15.0版软件。结果1总体情况本研究共随访2009人,观察人-年数为37151,共观察到各种疾病1660人次,人-年发病率为4468.25/10万。截止至2008年12月31日,共死亡102人,占队列总人数的5.08%,总人-年死亡率为238.91/10万。本研究收集了1978年到2008年间,不同年代矽尘、砂轮磨尘、煤尘、石棉尘、电焊烟尘2424个采样点一次共2978份样品的浓度;补充测定了主要工种环境空气中呼吸性粉尘的浓度8个采样点一次共8份样品的浓度;同时测量了部分粉尘中游离二氧化硅含量和粉尘分散度并进行了SEM-EDS粉尘成分分析。另外收集了氨、苯酚、酚、酚醛树脂、甲醛、苯、甲苯和二甲苯等化学性有害因素385个采样点次共451份样品的浓度;并补充检测了多环芳烃、铅及其烟、镉及其无机化合物、锰及其无机化合物、镍及其无机化合物、铬及其盐、硫化氢、磷化氢、二氧化硫、氧化碳等10类化学有害因素42个采样点次共96份样品的浓度。对于高温、热辐射和噪声等物理性有害因素,共收集了173个采样点共计179次强度测量数据。2铸造作业职业性有害因素的特点该汽车制造公司铸造作业环境空气中职业性有害因素种类复杂、浓度超标,高浓度粉尘、高浓度金属及其化合物、多种低浓度化学、高强度噪声及振动、高温、不良体位等职业性有害因素共存,包括既往在我国认识不足的重金属、石棉、一氧化碳、多环芳烃、二恶英等危害。3铸造作业对工人健康危害的特点3.1铸造作业工人的重点疾病影响铸造作业工人健康的有12种重点疾病分别为高血压、肝脏疾病、慢性下呼吸道疾病、关节疾病、食管、胃和十二指肠疾病、腰背痛、肺结核、胆囊、胆道和胰腺疾患、缺血性心脏病、脑血管病、肾脏疾病及恶性肿瘤。其中,接触组慢性下呼吸道疾病、关节病、腰背痛及高血压病的发病风险显着高于对照组。3.2铸造作业工人的尘肺病中、高接触组尘肺病人-年发病率为2.02‰、低接触组为0.15‰。尘肺病病死率为20.83%,主要死因为肺恶性肿瘤、肝恶性肿瘤及缺血性心脏病。尘肺病平均发病工龄为25.94年,发病率随着铸造作业工龄延长而增加。吸烟可增加尘肺病的发病风险。肺结核病人尘肺病的发病风险明显高于非肺结核工人。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矽尘累积接触量每增加1mg/m3·年,尘肺病的发病风险增加2倍。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调整饮酒、年龄的影响后,矽尘累积接触量每增加1mg/m3·年、吸烟,尘肺病的发病风险分别增加4.38倍和3.79倍。根据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结果预测,如欲将尘肺发病率控制在1‰以下,接尘工龄20年的工人的日接尘浓度需控制在0.2mg/m3以下、接尘工龄30年、40年的工人的日接尘浓度需控制在0.1 mg/m3左右。3.3慢性下呼吸道疾病接触组慢性下呼吸道疾病发病风险明显增加,以浇注、清理、造型、配砂、制芯及熔化作业工人发病风险较高,发病风险随着工龄延长而增加,接触组男性的发病风险显着高于接触组女性。吸烟可致接触组工人慢性下呼吸道疾病发病风险明显增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调整饮酒、年龄的影响后,矽尘累积接触量每增加1mg/m3·年、吸烟,慢性下呼吸道疾病发病风险分别增加2.60倍和1.14倍。3.4肺结核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调整饮酒、年龄的影响后,矽尘累积接触量每增加1mg/m3·年、吸烟,肺结核的发病风险分别增加3.74倍和2.68倍。3.5肝脏疾病矽尘高接触组肝脏疾病发病风险明显增加。苯、甲苯、二甲苯等共存的化学性有害因素的高接触组肝脏疾病发病风险明显增加。肝脏疾病的发病风险以清理、配砂和造型工人较高,接触组男性的发病风险显着高于女性。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调整饮酒、年龄的影响后,矽尘累积接触量每增加1mg/m3·年、吸烟,肝脏疾病的发病分别增加3.76倍和1.85倍。3.6缺血性心脏病男性接触组缺血性心脏病发病风险显着高于对照组,男性的发病风险显着高于女性,以浇注和清理工种发病风险最高。工龄21~30年的接触组缺血性心脏病发病风险是对照组的3.08倍。吸烟可增加缺血性心脏病发病风险。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调整饮酒、年龄的影响后,矽尘累积接触量每增加1mg/m3·年、吸烟,缺血性心脏病的发病风险分别增加1.11倍和1.35倍。3.7腰背痛腰背痛发病风险以浇注、清理及配砂工种较高,男性接触组的发病风险显着高于男性对照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调整饮酒、年龄的影响后,矽尘累积接触量每增加1mg/m3·年、吸烟,腰背痛的发病风险分别增加2.72倍和2.72倍。3.8关节病接触组关节病发病风险明显高于对照组,以清理、浇注、配砂和造型作业工人的发病风险较高,男性接触组的发病风险显着高于对照组。吸烟可致接触组关节病发病风险明显增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调整吸烟、饮酒和年龄的影响后,矽尘累积接触量每增加1mg/m3·年,接触组关节病的发病风险增加2.21倍。3.9恶性肿瘤分析铸造作业工人的恶性肿瘤主要为肺癌及肝癌。尘肺病人患肺癌风险是非尘肺工人的13.01倍。肝脏疾病病人患肝癌风险是非肝脏疾病工人的5.94倍。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调整吸烟、饮酒和年龄的影响后,矽尘累积接触量每增加1mg/m3·年,恶性肿瘤的发病风险增加69%。3.10死亡分析铸造作业工人不同死因的人-年死亡率分别为:恶性肿瘤(94.2/10万)、伤害及中毒(61.9/10万)、脑血管病(24.2/10万)、缺血性心脏病(18.8/10万)及肝脏疾病(13.5/10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调整吸烟、饮酒和年龄的影响后,矽尘累积接触量每增加1mg/m3·年,全死因死亡风险增加6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调整吸烟、饮酒和年龄的影响后,矽尘累积接触量每增加1mg/m3·年、患肝脏疾病,肝癌死亡风险分别增加1.20倍和6.44倍。3.11其他主要疾病3.11.1高血压接触组高血压发病风险明显增加,男性接触组的发病风险显着高于对照组,发病风险以造型工人最高、其次为清理工人。吸烟可致接触组高血压发病风险明显增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调整饮酒、年龄的影响后,矽尘累积接触量每增加1mg/m3·年、吸烟,高血压的发病分别增加1.13倍和94%。3.11.2脑血管病脑血管病发病风险以清理工种最高。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调整吸烟、饮酒和年龄的影响后,矽尘累积接触量每增加1mg/m3·年,脑血管病的发病增加62%。3.11.3食管、胃和十二指肠疾病食管、胃和十二指肠疾病发病风险以浇注工人较高,男性发病风险高于女性。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调整吸烟、饮酒和年龄的影响后,矽尘累积接触量每增加1mg/m3·年,食管、胃和十二指肠疾病的发病增加4.60倍。3.11.4胆囊、胆管和胰腺疾病铸造作业工人胆囊、胆管和胰腺疾病人-年发病率以清理、配砂和造型作业工人较高。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调整吸烟、饮酒和年龄的影响后,矽尘累积接触量每增加1mg/m3·年,胆囊、胆道和胰腺疾患的发病增加1.30倍。3.11.5肾脏疾病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调整吸烟、饮酒和年龄的影响后,矽尘累积接触量每增加1mg/m3·年,肾脏疾病的发病增加2.06倍。结论1该汽车制造公司铸造作业环境空气中职业性有害因素种类复杂、浓度超标,高浓度粉尘、高浓度金属及其化合物、多种低浓度化学、高强度噪声及振动、高温、不良体位等职业性有害因素共存,包括既往在我国认识不足的重金属、石棉、一氧化碳、多环芳烃、二恶英等危害。2铸造作业工人暴露于较高的职业危害风险,这些有害因素可导致尘肺病和多种工作有关疾病,包括缺血性心脏病、高血压、腰背痛、关节病、职业性肿瘤等。不同工种作业环境的职业危害风险各异,男性工人的职业危害风险高于女性。3根据矽尘累积接触量与尘肺病发病率预测模型估计,该汽车制造公司铸造作业工人在现行作业环境空气粉尘浓度下工作30年,尘肺病发病风险为44.6‰,如欲将铸造作业工人工作30年后的尘肺发病风险降至1‰,应将作业环境空气中粉尘浓度控制在0.1mg/m3以内。我国目前规定的作业场所空气中粉尘的职业接触限值似有调整的必要。

白璐,王建新,岳朋朋[5](2009)在《职业性肌肉骨骼疾患研究现状》文中指出本文对职业性肌肉骨骼疾患的定义、分类、好发职业人群和危险因素等进行了概述,指出职业性肌肉骨骼疾患是各国主要职业健康问题,应对工作环境进行工效学干预,减少职业性肌肉骨骼疾患的发生。

白璐,王建新,岳朋朋[6](2009)在《职业性肌肉骨骼疾患研究现状》文中研究表明职业性肌肉骨骼疾患(Occupational Musculoskeletal Disorders,OMD)是一类主要的、常见的职业性疾病或工作有关疾病,是指在职业活动中因为重复操作、不良姿势、静态负荷、体力负荷、振动和举物频率等引起的肌肉或骨骼的损伤,主要表现有下背痛、肩痛、颈痛、前臂痛、手痛、僵硬、痉挛、麻木等。OMD诊断缺少客观的、特异性的诊断指标,主要依据职业史、现场工效学调查、

王强[7](2009)在《杭州市中学教师工作有关肌肉骨骼疾患调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由于职业性有害因素直接或间接导致的肌肉骨骼疾患通称为工作有关的肌肉骨骼疾患(WRMDs)。WRMDs涉及行业广泛,患病率高,危害严重。WRMDs造成患者的长期病痛,严重影响了劳动者健康、工作能力和职业生活质量,同时也给个人、集体和国家带来沉重负担,已成为许多工业发达国家的主要职业健康问题。WRMDs的严重危害已经逐渐引起了经济发达国家政府和卫生研究机构的普遍关注。我国WRMDs的患病率非常高,危害程度可能比预期想象更为严重。本次调查研究是为了了解WRMDs在杭州市中学教师人群中的分布特征,明确WRMDs的危害范围;通过评价WRMDs对杭州市中学教师人群工作能力水平的影响,明确WRMDs的危害程度,并分析杭州市中学教师WRMDs的主要影响因素,根据筛选出的主要影响因素提出有的放矢的干预措施、改善中学教师职业生活质量。[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方法,考虑区域平衡和学校类别,抽取杭州市有代表性13所中学在职教师作为调查研究对象。本次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调查内容和方法包括以下4部分:(1)调查对象基本信息采集;(2)采用标准化北欧国家肌肉骨骼系统症状分析量表(Nordic量表),从三个时间层面(曾经、最近1年和最近1周)对研究对象颈部、肩部、下背部是否存在肌肉骨骼系统症状进行调查;(3)采用工作能力指数(WAI)评价教师的工作能力;(4)对有可能影响教师肌肉骨骼疾患的一些职业性影响因素和非职业性影响因素进行问卷调查。此次研究采用曾患率、年患率、周患率三个患病指标描述WRMDs的患病水平。采用因病(伤)工休率、因病(伤)就诊率、工作能力指数描述WRMDs的危害程度。应用MicrosoftVisual FoxPro6.0数据库管理软件建立数据库,录入、核实和维护数据;应用SAS 9.01 for Windows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根据不同的资料类型,应用t检验、方差分析、x2检验、秩和检验等统计方法进行差异性检验。应用Pearson相关分析研究符合正态分布的双变量相关关系;应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WRMDSs影响因素。检验水准(α)定为0.05。此次研究在研究设计、资料的收集、整理与分析等方面采用严格的质量控制措施,确保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结果]此次研究共调查了808人,发放调查表808份,回收784份,回收率为97.03%(784/808),有效调查表718份,有效率为91.58%(718/784)。从总体看,研究对象的基本特征(年龄、工龄)均衡可比。杭州市中学教师颈部WRMDs患病率最高,曾患率、年患率和周患率分别为55.01%、45.13%、26.32%,其次是肩部(46.52%,38.02%,19.36%),下背部最低(35.52%,29.39%,17.9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WRMDs患病率(曾患率、年患率、周患率)基本表现为脑力劳动者最高,其次为脑体混合劳动者,体力劳动者最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无论是颈部、肩部还是下背部,女性WRMDs曾患率、年患率、周患率均高于男性,除下背部年患率(P=0.0810)、周患率(P=0.2731)外,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整体看,各年龄段(<30岁、30岁~、35岁~、40岁~、45岁~、≥50岁)由低到高,颈部、肩部和下背部WRMDs曾患率、年患率、周患率经x2检验,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总体上随着年龄段由低到高,呈现出逐步增高再降低的趋势,患病率高的年龄段在30~40岁之间。从整体看,各工龄段(<10年、10年~和≥20年)由低到高,颈部、肩部和下背部WRMDs曾患率、年患率、周患率经x2检验,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总体上随着工龄段由低到高,呈现出逐步增高再降低的趋势,患病率高的工龄段在10~20之间。杭州市中学教师因WRMDs病(伤)工休率为12.67%,因病(伤)就诊率为3.06%。最近1年内患病组教师工作能力均低于非患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分劳动类型看,最近1年各劳动类型患病组教师工作能力也均低于非患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患病组与患病组教师工作能力分级构成比不同,两组之间工作能力分级存在程度上的差别(P<0.001),患病组工作能力“差”、“中”者明显高于非患病组,而工作能力“优”者明显低于非患病组。从各劳动类型看,非患病组与患病组工作能力分级构成比分级程度也表现出类似特征(P<0.001)。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对调查的中学教师WRMDs影响因素通过逐步回归法建立Logistic回归方程,计算标准化偏回归系数(Standardized PartialRegression Coefficient)、优势比(Odds Ratio,OR)及其95%可信区间(ConfidenceInterval,CI)。分析结果共有四个因素有统计学意义(P<0.01)进入Logistic回归模型,分别是每日站立时间、每日低头次数、工作疲劳感、工作满意度。其中颈部为工作满意度、工作疲劳感、每日低头次数,标准化偏回归系数工作满意度为-0.2716、工作疲劳感为0.2198、低头次数为0.1823,工作满意度优势比OR=0.742,95%CL:0.634-0.868;工作疲劳感优势比OR=1.240,95%CL:1.066-1.443;每日低头次数优势比OR=1.171,95%CL:1.012-1.356。肩部为工作满意度、工作疲劳感,标准化偏回归系数工作满意度为-0.186、工作疲劳感别为0.286,工作满意度优势比OR=0.815,95%CL:0.708-0.938;工作疲劳感优势比OR=1.324,95%CL:1.171-1.498。下背部为工作满意度、工作疲劳感、每日站立时间,标准化偏回归系数工作满意度为-0.2422、工作疲劳感为0.2190、每日站立时间为0.1863。工作满意度优势比OR=0.766,95%CL:0.657-0.894;工作疲劳感优势比OR=1.239,95%CL:1.069-1.436;每日站立时间数优势比OR=1.212,95%CL:1.058-1.387。[结论]杭州市中学教师颈部、肩部、下背部WRMDs的患病率(曾患率)分别为55.01%、46.52%、35.52%。脑力劳动者WRMDs患病率最高,其次为脑体混合劳动者,体力劳动者最低。女性教师患病率明显高于男性。患病的中学教师人群工作能力明显低于非患病教师,患病的中学教师人群工作能力“差”、“中”者比例明显高于非患病教师人群,而工作能力“优”者明显低于非患病教师人群。工作满意度、工作疲劳感、每日低头次数、每日站立时间是中学教师WRMDs的主要影响因素。其中每日低头次数、每日站立时间、工作疲劳感为危险因素,而工作满意度是保护性因素。研究结果对于制定中学教师WRMDs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改善中学教师职业生活质量具有直接价值。未来中学教师WRMDs的研究重点应是进一步明确主要危险因素,明确危险因素与WRMDs的剂量反应关系,以期采用更有针对性的预防干预措施。

安晶晶,宁宁[8](2008)在《下腰痛的流行病学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下腰痛(low back pain,LBP)是指下腰、腰骶、骶髂、臀部或腿部一组疼痛的主观感觉,是既有伤害感受性又有病理性的一种混合性疼痛,是骨科及康复门诊遇到的最常见的疾病之一。有60%~80%的成年人在生活中有过LBP的经历,是仅次于上呼吸道疾患而就诊的第2位常见的临床症状。

袁寒艳[9](2008)在《职业接触与遗传易感性交互作用对腰椎间盘退变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课题采用职业流行病学调查及遗传学检测相结合,探索职业危险因素对腰椎间盘退变的影响,及其之间的接触.反应关系;评价维生素D受体(rs731236)、基质金属蛋白酶-3(rs35068180)、TGF-β1(rs1800469)、白介素-1α(rs1800587)的基因多态性与腰椎间盘易感性之间的关系;并采用相加模型分析职业危险因素与遗传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从而更深入地了解腰椎间盘退变的发病机制,为职业人群的筛检提供理论依据。1.职业接触对腰椎间盘退变的影响采用病例-对照研究,对178例腰椎间盘退变患者及284名随机选择的对照进行问卷调查,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腰椎疾患家族史、腰背部受伤史、职业接触(负重、弯腰、扭腰、振动)、年龄是导致腰椎间盘退变发生的危险因素,其OR值分别为12.70、11.79、8.96、5.46、3.54和1.05(P<0.05)。职业流行病学调查213名铸造厂车间工人、151名羽毛球厂工人以及53名办公室人员,在加权工龄等因素后分析发现,随着负重、弯腰/扭腰幅度、长时间站位/坐位负荷的强度增加,腰椎间盘退变患病率呈上升趋势,椎间盘退变的严重程度升高;负重超过50kg、弯腰幅度超过60°、扭腰超过30°、站位/坐位姿势负荷超过10小时,腰椎间盘的患病率最高,呈较强的职业接触-反应关系。2.腰椎间盘退变的遗传易感性研究病例为2005年6月至2006年2月因腰背痛前往浙江省某市医院骨科、推拿科就诊以及两个工厂接受常规体检的工人中,经影像确诊为腰椎间盘退变的患者,总共315例;对照为随机选择当地在医院和社区接受常规体检的人员,以及工厂中未患腰椎间盘退变的工人,排除有腰背痛史或腰椎功能不全者,总共543人。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PCR-RFLP)检测MMP-3、VDR-Taq、VDR-Apa、TGF-β1和IL-1α五个基因的多态性,结果分析发现MMP-3、VDR-Apa的基因突变可能与椎间盘退变的发生有关,携带MMP-3的5A等位基因或VDR-Apa的A等位基因的个体发生腰椎间盘退变的危险性更高,其OR值分别为1.62和1.42(P<0.05)。其他基因的突变基因型在病例组和对照组之间的分布无统计学差异(P>0.05)。病例组中研究对象根据影像学诊断,将其腰椎间盘退变严重程度分为1级椎间盘均匀性膨出与2级椎间盘突出,分析MMP-3、VDR-Taq、VDR-Apa、TGF-β1和IL-1α的基因多态性与腰椎间盘退变严重程度的关系。结果分析发现病例组中携带VDR-Apa的A等位基因和TGF-β1的T等位基因发生椎间盘退变的严重程度更高(P<0.05)。3.职业接触与遗传因素对腰椎间盘退变的协同作用采用病例-对照研究与Rothman相加模型探讨职业接触与遗传因素对椎间盘退变的交互作用。病例为2005年6月至2006年2月因腰背痛前往浙江省某市医院骨科、推拿科就诊以及三个工厂接受常规体检的工人中,经影像确诊为腰椎间盘退变的患者,总共314例;对照为随机选择当地在医院和社区接受常规体检的人员,以及工厂中未患腰椎间盘退变的工人,排除有腰背痛史或腰椎功能不全者,总共543人。相加模型分析发现MMP-3基因多态性与职业接触因素中的弯腰、振动之间存在正协同作用,(SI=1.93与12.01),等位基因5A携带者同时接触高强度的全身振动和弯腰幅度,发生腰椎间盘退变的危险性明显增加,分别增加8.80倍和5.39倍,其中归因于协同作用的比例分别为35.2%与82.3%。腰椎间盘退变的环境危险因素有腰椎疾患家族史、腰背部受伤史、职业接触(负重、弯腰、扭腰、振动)、年龄。MMP-3和VDR-Apa基因多态性是腰椎间盘退变的易感基因。MMP-3基因多态性与职业接触因素中的弯腰、振动之间存在正协同作用可增加患腰椎间盘退变的危险性。

韩长磊[10](2008)在《缝纫女工职业性肌肉骨骼疾患的现况研究及其损伤机制的探讨》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调查缝纫女工职业性肌肉骨骼疾患的流行状况,分析下背痛的影响因素,探讨静态负荷致肌肉损伤的机制。【方法】采用北欧肌肉骨骼问卷,对300名缝纫女工及300名自由体位工作的工厂女工、办公室女职员进行问卷调查,收集近1年来职业性肌肉骨骼疾患的现患情况及其对工作、生活的影响。调查问卷采用自填的方式,由调查对象独立完成。根据问卷调查数据,对影响下背痛的可能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包括个体因素、职业因素、心理社会因素和组织管理因素。采用静态负荷动物模型,观察静态负荷致肌肉损伤过程中家兔血清肌酸激酶活性、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丙二醛含量及腰肌线粒体膜Ca2+-Mg2+-ATP酶活性的变化情况。【结果】缝纫女工职业性肌肉骨骼疾患近1年总患病率为82.0%,肌肉骨骼系统各部位按年患病率由高到低排序依次为:肩、颈、下背、手/腕、上背、臀/大腿、肘、踝/足、膝,患病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职业性肌肉骨骼疾患年患病率随年龄、工龄增加呈线性增加趋势。肩、颈、下背、手/腕部疾患对超过1/3的患者造成了工作能力明显降低、请假休养及连生活都受到影响等较严重的影响;症状持续时间为半年及以上的患者占70%:症状每天都出现的患者占50%以上;有50%以上的患者认为职业性肌肉骨骼疾患完全由工作引起;患者在近1年中因疼痛到医院就诊率较低,仅为17.6%。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锻炼情况、婚姻状况、工龄、工作满意度、工作环境、工作疲劳感、人际关系、支持满意度等因素的患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入Logistic回归模型的有年龄、工作环境和工作疲劳感3个因素。工作环境及工作疲劳感因素联系强度为中等以上,年龄为弱联系。随着实验时间延长,实验组家兔血清丙二醛含量与实验前比较逐渐升高(一周后P<0.01,两周后P<0.01),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一周后P<0.05,两周后P<0.01);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与实验前比较逐渐升高(一周后P<0.05,两周后P<0.01),一周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周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肌酸激酶活性与实验前比较逐渐升高(一周后P<0.01,两周后P<0.01),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一周后P<0.05,两周后P<0.01)。实验一周后,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与实验前比较显着升高(P<0.01),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两周后,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与实验一周后比较稍降低,与实验前及对照组比较差异仍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两周后,实验组家兔腰肌线粒体膜Ca2+-Mg2+-ATP酶活性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缝纫女工职业性肌肉骨骼疾患年患病率较高,年患病率居前三位的部位分别为肩、颈、下背。职业性肌肉骨骼疾患对工人的工作和生活产生了较严重的影响,但是工人的重视程度不够,就医率较低。下背痛的发生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纠正劳动姿势、减轻劳动负荷、加强组织管理、改善劳动环境、增强个体保护意识、积极治疗、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等措施可减少下背痛的发生。长时间静态负荷对家兔肌肉骨骼系统造成了损伤,其损伤机制可能是静态负荷使机体产生大量自由基,引起肌细胞膜的通透性增加,肌细胞能量供应障碍,最终导致了肌肉的损伤。肌酸激酶、丙二醛、超氧化物歧化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Ca2+-Mg2+-ATP酶是否可作为静态负荷致肌肉损伤及修复的生物标志物以及各指标的内在联系有待进一步研究。

二、铁路坐位作业女工腰背痛流行病学调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铁路坐位作业女工腰背痛流行病学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新疆煤矿工人职业倦怠与肌肉骨骼疾患的流行病学调查及相关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内容与方法
1.研究对象
2.内容与方法
    2.1 一般情况调查
    2.2 职业倦怠现况调查
    2.3 职业紧张的调查
    2.4 肌肉骨骼疾患现况调查
3.质量控制
4.统计分析 结果 讨论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煤矿作业人群职业倦怠与肌肉骨骼疾患关系的研究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导师评阅表

(2)作业疲劳测量方法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2 作业疲劳的分类
3 作业疲劳的主要测量方法
    3.1 主观感觉询问表评价法
    3.2 生理参数测试法
    3.3 生物化学测试法
    3.4 心理作业疲劳测量方法
    3.5 综合作业疲劳测量方法
4 讨论

(3)煤矿工人肌肉骨骼损伤的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前言 第二部分
    煤矿工人WMSDs的流行状况 2.1
    研究对象与方法 2.2
    结果 2.3
    讨论 第三部分
    煤矿工人WMSDs个体和职业因素的探讨 3.1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3.2
    结果 3.3
    讨论 第四部分
    煤矿工人WMSDs社会心理因素的研究 4.1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4.2
    结果 4.3
    讨论 第五部分
    煤矿工人WMSDs的干预研究 5.1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5.2
    结果 5.3
    讨论 第六部分
    结论、创新性及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性 6.3
    展望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一 参考文献 附录二 附录三 附录四 附录五 附录六 致谢

(4)汽车铸造作业工人职业接触与健康损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缩略语
名词解释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1.3 还未解决的问题
    1.4 拟解决的问题
2 研究目的和研究假设
    2.1 目的
    2.2 假设
3 研究方法和内容
    3.1 研究设计
    3.2 研究现场
    3.3 研究对象
        3.3.1 样本量估算
        3.3.2 纳入标准
        3.3.3 除外标准
    3.4 观察指标
        3.4.1 铸造作业环境检测指标
        3.4.2 健康损害结局指标
        3.4.2.1 死亡
        3.4.2.2 职业病
        3.4.2.3 工作有关疾病
    3.5 数据收集方法
        3.5.1 工厂基本信息
        3.5.2 车间环境有害因素监测信息
        3.5.2.1 粉尘定量检测
        3.5.2.2 粉尘定性检测
        3.5.2.3 化学性职业有害因素
        3.5.2.4 物理性职业有害因素
        3.5.3 队列成员的信息
        3.5.3.1 个体接触资料及接触水平量化
        3.5.3.2 随访信息
    3.6 数据统计分析方法
        3.6.1 数据库的建立
        3.6.1.1 工厂信息
        3.6.1.2 职业性有害因素接触监测数据
        3.6.1.3 个人基本情况
        3.6.1.4 健康损害结局数据
        3.6.1.5 个人职业史数据
        3.6.1.6 各工种职业性有害因素接触分级
        3.6.2 数据整理
        3.6.2.1 数据的导入与核查
        3.6.2.2 派生指标的计算
        3.6.2.3 分类变量的赋值
        3.6.3 统计分析方法
        3.6.3.1 分析指标
        3.6.3.2 相对危险度及其可信区间的估计
        3.6.3.3 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4 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措施
    4.1 设计阶段
    4.2 实施阶段
        4.2.1 调查员的选择
        4.2.2 调查员培训及预调查
        4.2.3 环境空气有害物质检测方法的培训
        4.2.4 失访的控制
    4.3 分析阶段
5 结果
    5.1 概况
    5.2 铸造作业工艺流程
    5.3 职业性有害因素的识别与评价
        5.3.1 粉尘定量
        5.3.2 粉尘定性
        5.3.2.1 游离二氧化硅含量
        5.3.2.2 粉尘分散度测定
        5.3.2.3 粉尘成分
        5.3.3 化学性职业有害因素
        5.3.4 物理性职业有害因素
    5.4 健康损害结局
        5.4.1 概述
        5.4.1.1 队列成员随访情况
        5.4.1.2 队列成员特征
        5.4.2 尘肺病及工作有关疾病的分布
        5.4.2.1 尘肺病
        5.4.2.2 主要疾病
        5.4.3 死亡情况
    5.5 职业性有害因素接触与健康损害结局之间的联系
        5.5.1 影响尘肺病发病的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5.5.1.1 单因素分析
        5.5.1.2 多因素分析
        5.5.2 主要疾病的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5.5.2.1 单因素分析
        5.5.2.2 多因素分析
    5.6 尘肺病及工作有关疾病的发病预测模型
6 讨论
    6.1 资料的可靠性
    6.2 结果中问题的解释
    6.3 铸造作业职业性有害因素的特点
        6.3.1 职业性有害因素特点
        6.3.1.1 粉尘的特点
        6.3.1.2 化学性职业有害因素的特点
        6.3.1.3 物理性职业有害因素的特点
        6.3.2 小结
    6.4 铸造作业健康危害的特点
        6.4.1 现已识别的职业性有害因素已明确的健康危害
        6.4.2 本研究所发现的主要健康危害结局及分析
        6.4.2.1 影响铸造作业工人的主要疾病
        6.4.2.2 尘肺病分析
        6.4.2.3 慢性下呼吸道疾病
        6.4.2.4 肺结核
        6.4.2.5 肝脏疾病
        6.4.2.6 缺血性心脏病
        6.4.2.7 腰背痛
        6.4.2.8 关节病
        6.4.2.9 恶性肿瘤分析
        6.4.2.10 死亡分析
        6.4.2.11 其他主要疾病
        6.4.3 小结
    6.5 研究结果的意义
    6.6 研究的局限性
    6.7 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7 结论
    7.1 铸造作业职业性有害因素的特点
    7.2 铸造作业工人面临较高的职业风险
    7.3 尘肺病发病率预测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综述
    附录2 厂矿工人登记表
    附录3 职业史摘录表
    附录4 职业卫生历史资料
    附录5 职业卫生档案和职业性体检及体检结果
    附录6 死因登记表
    附录7 按工种估算接尘量表
    附录8 肺癌死者摘录表
致谢
个人简历

(5)职业性肌肉骨骼疾患研究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 职业性下背痛 (OLBP)
    1.1 好发职业人群
        1.1.1 金属机械加工从业者
        1.1.2 其他行业工人
        1.1.3 护理人员
        1.1.4 士兵
    1.2 干预措施
2 上肢肌肉骨骼疾患 (UEMSD)
    2.1 常见职业人群
        2.1.1 VDT作业人群
        2.2.2 流水线作业人群
    2.2 干预措施
3 国外近况
4 展望

(7)杭州市中学教师工作有关肌肉骨骼疾患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次
1 引言
2 研究对象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内容和方法
3 研究结果
    3.1 中学教师WRMDs的患病情况
    3.2 WRMDs对中学教师工作能力的影响
    3.3 中学教师WRMDs的影响因素
4 讨论
    4.1 调查方法的选择
    4.2 劳动类型的划分
    4.3 中学教师WRMDs患病率
    4.4 劳动类型与颈部、肩部、下背部肌肉骨骼疾患
    4.5 性别与颈部、肩部、下背部肌肉骨骼疾患
    4.6 年龄、工龄与颈部、肩部、下背部肌肉骨骼疾患
    4.7 缺勤与颈部、肩部、下背部肌肉骨骼疾患
    4.8 WRMDs对工作能力影响
    4.9 WRMDs的影响因素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附录
作者简历及在读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9)职业接触与遗传易感性交互作用对腰椎间盘退变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技术路线
第一部分 职业接触对腰椎间盘退变的影响
    第一节 椎间盘退变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
        1.研究对象与方法
        2 结果
        3 小结
    第二节 腰椎间盘退变的职业流行病学调查研究
        1.研究对象与方法
        2 结果
    讨论
第二部分 腰椎间盘退变的遗传易感性研究
    1 对象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三部分 职业接触与遗传因素对腰椎间盘退变的协同作用
    1 对象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生期间(待)发表文章
综述

(10)缝纫女工职业性肌肉骨骼疾患的现况研究及其损伤机制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背景
    WMSDs流行状况
    危险因素
    损伤机理
    诊断
    治疗与预防
对象与方法
    WMSDs的流行状况及其影响程度
    下背痛的影响因素探讨
    静态负荷致肌肉损伤的机制探讨
结果
    WMSDs的流行状况及其影响程度
    下背痛的影响因素探讨
    静态负荷致肌肉损伤的机制探讨
讨论
    WMSDs的流行状况及其影响程度
    下背痛的影响因素探讨
    静态负荷致肌肉损伤的机制探讨
结论
综述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四、铁路坐位作业女工腰背痛流行病学调查(论文参考文献)

  • [1]新疆煤矿工人职业倦怠与肌肉骨骼疾患的流行病学调查及相关因素分析[D]. 何鼎盛. 新疆医科大学, 2017(10)
  • [2]作业疲劳测量方法对比研究[J]. 陈建武,毕春波,廖海江,李戬,郭金玉,刘宝龙.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2011(05)
  • [3]煤矿工人肌肉骨骼损伤的调查研究[D]. 徐光兴. 汕头大学, 2011(08)
  • [4]汽车铸造作业工人职业接触与健康损害研究[D]. 张敏.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2009(04)
  • [5]职业性肌肉骨骼疾患研究现状[J]. 白璐,王建新,岳朋朋. 中国工业医学杂志, 2009(05)
  • [6]职业性肌肉骨骼疾患研究现状[A]. 白璐,王建新,岳朋朋. 中华预防医学会第十八次全国职业病学术交流大会论文汇编, 2009
  • [7]杭州市中学教师工作有关肌肉骨骼疾患调查研究[D]. 王强. 浙江大学, 2009(11)
  • [8]下腰痛的流行病学研究进展[J]. 安晶晶,宁宁.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08(27)
  • [9]职业接触与遗传易感性交互作用对腰椎间盘退变的影响[D]. 袁寒艳. 复旦大学, 2008(04)
  • [10]缝纫女工职业性肌肉骨骼疾患的现况研究及其损伤机制的探讨[D]. 韩长磊. 山东大学, 2008(01)

标签:;  ;  ;  ;  ;  

铁路坐位女职工腰痛流行病学调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