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断层侧向封堵软件系统的地质原理

开发断层侧向封堵软件系统的地质原理

一、研制断层侧向封堵软件系统的地质原理(论文文献综述)

王永臻[1](2020)在《冀中坳陷东北部石炭-二叠系煤成气资源潜力分析及有利区预测》文中认为研究区位于冀中坳陷东北部,石炭-二叠系为一套海陆交互相沉积,煤系地层广泛发育。印支、燕山和喜山运动使该套地层抬升、隆起,广大地区因遭受强烈的风化作用而剥蚀殆尽,仅在斜坡或早期凹陷中残存下来,成为石炭-二叠系残留盆地。石炭-二叠系煤系地层沉积后经多期构造运动的改造,煤成气成藏变的复杂多样,给煤成气勘探带来较大的困难,石炭-二叠纪煤系地层生烃能力及成藏规律研究成为下一步煤成气勘探开发决策的关键。以往研究主要是在单一学科、单一构造单元开展的,比较微观,把整个工区作为一个研究对象进行宏观分析,运用煤成气成藏新理论和新思想开展综合研究,总结煤成气藏成藏条件及分布规律还不够深入,对煤成气有利区预测尚未形成公认的评价模型。在对前期勘探数据和前人认识的基础上,对研究区内石炭-二叠系煤系地层开展构造演化特征研究,恢复研究区沉积古环境动态过程,并对煤系地层沉积特征进行详细描述。针对石炭-二叠系煤系烃源岩、储层、盖层和圈闭条件开展定性和半定量评价,重点对石炭-二叠系烃源岩和圈闭条件进行精细评价。通过对已发现煤成气藏分析,总结煤成气藏特点。采用烃源岩生烃期分析,结合流体包裹体、构造背景综合判断法对研究区煤成气藏天然气充注时间和期次开展一系列研究,从而对研究区各构造单元成藏要素配置条件进行评价。基于研究区煤成气藏成藏特征及成藏要素配置条件,总结煤成气典型成藏模式和成藏主控因素,并最终指出研究区内各构造单元勘探方向。在对石炭-二叠系煤系烃源岩评价的基础上,通过对各构造单元选取典型井开展埋藏史、热史和成熟史模拟,对研究区内煤系烃源岩生烃演化类型进行划分。通过对大城地区36#煤样开展热模拟实验,测试煤系烃源岩生烃气能力,开展煤成气生气量、聚气量评价。研究表明,研究区石炭-二叠系煤系烃源岩生烃气3.97万亿方,其中一次生烃气1245亿方,二次生烃气3.85万亿方,二次生烃作用明显强于一次生烃;石炭-二叠系煤系烃源岩烃气聚集量4196.42亿方。表明研究区石炭-二叠系煤系地层具备大量生气的物质基础。为更有效指导下一步煤成气勘探工作,最后采用层次分析法开展研究区煤成气有利圈闭优选,建立了研究区有利圈闭预测综合评价模型。通过构造层次分析结构、判断矩阵、一致性检验、层次单排序和总排序最终给出相对可信的有利圈闭排序。最为有利的煤成气圈闭依次为大1井南圈闭、大参1井东圈闭和苏4东圈闭。针对研究区内石炭-二叠系煤系地层开展煤成气圈闭级别优选尚属首次,运用现代综合评价方法-层次分析法开展煤成气有利圈闭优选区是一次学科交叉的科学探索。

邓汉楚[2](2020)在《岩溶地质现场帷幕注浆试验及数值模拟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幅员辽阔,地理地质条件复杂,是岩溶分布最多的国家。随着经济发展的需要,在交通、矿山等领域,每年因不同程度、不同诱因的岩溶危害,给矿山挖掘,造成了不可估量的经济损失和人身安全威胁。岩溶地质中的地下裂隙、溶洞在人为或自然环境的作用下,往往不断发育,严重影响当地采矿业和居民的生产生活,形成安全隐患。岩溶裂隙的不断发育,导致岩层间隙扩大,地下水流通道进一步打开,使原来的地下水流入露天采场,除了自身的溶洞外,岩层失去地下水的作用力,地面经常塌陷,局部房屋下沉开裂,农田失水,等地质灾害问题。为确保矿山安全生产和附近村庄安全,将对某石灰岩矿区露天矿进行帷幕注浆。本课题依托某矿区帷幕注浆工程,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本文研究区为某矿区,属覆盖型岩溶区。矿区北部覆盖层下有石灰岩、构造断层、岩溶等不良地质体。根据某岩溶调查资料,工作区由南北、东北、近东西向次级断裂组成。断层交汇处岩溶集中,基岩面起伏较大,为典型的溶蚀区,岩溶总体发育程度较强。(2)研究区断裂较为复杂,其主要断裂为东北向断裂F1及其派生出的一系列近南北、东北向、近东西向次级断裂组成了一条东北向断裂破碎带。目前,该矿山开采过程中已发现因岩溶导致的突水、突泥现象,开凿的岩壁局部见渗水,渗水量较大,矿坑底部有一定规模的涌水、突水现象,且矿山周边发现大量地面塌陷。(3)降雨过程中,雨水渗入地下,岩溶含水层主要沿岩溶裂隙、溶洞、岩溶溶蚀带等形成的岩溶管道或通道潜流,进一步加大溶洞侵蚀规模,汇总流向矿坑底部,枯水期时,造成大面积坍塌。研究区域处于形成单斜结构的地层中,地层由于受到区域构造影响形成了较多小型褶皱,褶皱构造的中心地带及转折处常见有岩溶发育,在构造应力的影响下,碳酸盐岩发生褶皱、断裂及裂隙,由于该区内雨量充沛,为岩溶发育提供了有利的外界条件。(4)在总结国内外注浆理论的基础上,分析了注浆机理。由于本工程的性质,本工程要求灌浆凝结时间快,采用水泥水玻璃双浆液注浆施工,对高压旋喷法和普通注浆法进行了比较,考虑到实际工程量和造价,最终选用普通注浆法施工。最后,采用注浆的综合检测来判断帷幕注浆的效果,并提出特殊情况下的应急处理措施,为工程施工提供可靠的经验。(5)采用FLAC3D软件对注浆前后岩溶地质的位移场变化、主应力变化及孔隙水压力变化进行了模拟研究。结果表明,注浆前位移场较大,注浆后位移场较小,说明注浆效果十分有效,符合实际施工现状。模拟结果显示,注浆使岩石得到加固和整体抗渗性提升。

刘斌[3](2020)在《钻孔传感测压模拟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煤层瓦斯压力对瓦斯灾害防治工作的成效有很大影响,煤层里的瓦斯压力值能否被准确获取直接关系到瓦斯灾害防治工作的严谨性。瓦斯压力是一个重要指标,不但可以用来作为判定煤与瓦斯突出危险性的参考,也是核验瓦斯抽采效果的基本参数。多年来,国内外对如何获取更准确的瓦斯压力值的研究从未间断,故而相继产生了间接法和直接法两大测压方法。这两种方法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都有各自的弊端,其中直接法测定煤层瓦斯压力作为主要测压手段,其主要影响因素之一的封孔工艺多年来一直在不断改进。本文提出一种基于环形暗扣装置(内含花瓣状叶片涡轮)自封孔传感测压的方法,环形暗扣装置加装在测压杆、钻杆基体外围,在测压钻孔成型后,通过钻机带动测压杆、钻杆反转实现装置启动使花瓣状叶片涡轮展开嵌入煤壁,结合传感器压力测量技术可实现快速集成的密封,使密封质量得到提高。新型测压工艺主要由瓦斯压力传感器、特制测压杆、特制钻杆、有线传输、单片机开发板等组成。其测压原理为:测压杆安装在钻头与第一钻杆之间,且随钻进入测压孔内,打钻完成后,钻机带动钻杆和测压杆反转实现自封孔,布置在测压杆上的瓦斯压力传感器开始工作收集压力信号,通过有线传输将压力信号传输至钻孔外的单片机开发板上通过其上的信号转换器将压力信号再转换为数字信号显示在OLED显示屏上,最终完成测压。本文提出的钻孔传感测压技术也是直接法测定煤层瓦斯压力技术的一种改进,基于传感器压力测量的原理,对压力测试实验装置进行了相关改进,并将开发的传感器压力测量原理机应用于模拟煤层装置借助相似模拟实验证实了反转封孔机制以及传感器压力测量技术的正确性和可靠性。通过对东庞矿6号煤层的5个取样点进行实验室相似模拟实验得出了:传感测压是可行的,传感测压系统的工作条件是普遍适用的;传感测压系统的封孔机制气密性是可以得到保障的,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外部显示屏上可以测得密闭测压气室内的压力值,传感测压技术手段是稳定的。该实验研究成果为实现煤矿企业钻孔传感测压的工业性运用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持。通过该技术来进行瓦斯压力测定将对瓦斯灾害防治工作产生深远的影响。该论文有图71篇,表格9个,参考文献84篇。

杨彦彬[4](2019)在《断层封闭性分析图的绘制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断层封闭性是分析地质油藏含量的重要手段,经过研究者对断层封闭性的不断探索,涌现出多种新型的分析方式,使当前的断层封闭性分析类软件逐渐不满足国内的评价需求,无法针对新发表的封闭性算法绘制出可视化分析图。在三维绘制中,投影的准确性也影响着分析成果的绘制。因此,结合新型的评价方式并提高投影的准确性对断层封闭性分析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针对断层封闭性分析软件所面临的问题以及新发表的评价内容,研究了平面分析图以及空间投影计算的两种绘制方式,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概括如下:1.在平面分析图的绘制过程中,通过对岩性对接封闭性理论的研究以及对岩性对接规则的分析,建立了树结构岩性对接判断的方法,提出了基于混合网格层次化生成技术,并利用该技术形成一套以双井走滑断层封闭性分析为主的平面绘制体系。2.在空间投影的绘制过程中,利用已有的地层模型与断层模型,建立了基于TIN-Octree混合模型的投影方法,实现空间井位属性向断层面上的投影,并利用投影后的结果属性,结合国内适用的多种新型封闭性评价算法的计算规则,完成空间断层封闭性分析图的绘制。3.本文以平面分析图的绘制和空间属性投影为基础,结合新发表的新型评价算法以及评价方式,为地质分析提供可视化的应用系统,该系统提供了可变参数的智能选择以及简要的操作流程,并对最终的绘制结果进行了实例测试。

刘一茗[5](2019)在《西藏伦坡拉盆地油气成藏动力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伦坡拉盆地位于西藏自治区班戈县境内,是在燕山褶皱期海相基底上发展起来的新生代陆相盆地,盆地经历了断陷、拗陷及构造隆升三个构造演化阶段,后期的构造隆升对盆地原生油气藏有着强烈的调整改造作用。伦坡拉盆地的勘探程度较低,实际资料和理论认识也比较少,但作为西藏地区唯一获工业性油气流的盆地,不管是勘探实践,还是理论研究,均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与意义。本文基于伦坡拉盆地实际油气地质特征及资料状况,充分利用研究区现有钻井、测井、地震及分析测试资料并吸纳前人相关研究成果和勘探最新进展,补充开展野外地质调查、岩心观察及相关测试分析工作,以油气成藏动力学理论为指导,点(钻井)-线(剖面)-面(平面)相结合,系统分析评价伦坡拉盆地烃源岩、储层、保存及温压等油气成藏地质条件,定量、动态刻画其油气生排运聚过程,并探讨油气藏的调整改造过程,最后在典型油藏对比解剖的基础上,建立油气成藏模式,总结成藏主控因素,进而预测盆地有利油气成藏区带。论文主要取得了以下成果及认识:1.油气地质成藏条件伦坡拉盆地以始新统牛堡组为主要烃源岩,且有机质丰度在不同凹陷不同层位表现出较大的差异性。横向上,各层系烃源岩有机质丰度分布总体上有“西高东低、北高于南”的特征,好烃源岩(TOC>0.8%)主要发育于盆地中西部蒋日阿错凹陷和江加错凹陷。元素分析法、显微组分分析法、岩石热解分析法和氯仿沥青“A”族组成判别法等多种方法研究表明,伦坡拉盆地牛堡组烃源岩有机质类型以II1型为主,I型次之。实测镜质体反射率(Ro)揭示,牛堡组二段烃源岩现今大多处于中成熟阶段(0.7%<Ro<1.3%),牛堡组三段烃源岩则多处于低成熟阶段(0.5%<Ro<0.7%)。油源对比证实,储集于牛堡组二段的原油主要来源于其自身烃源岩,属自生自储型,而储集于牛堡组三段的原油部分来源于牛堡组二段,部分来源于其自身,既有自生自储型,也有下生上储型。伦坡拉盆地发育三角洲、扇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及湖底扇等储集体,岩性以砂砾岩、细砂岩、白云质粉砂岩、灰质粉砂岩及白云岩等为主,其储集物性多呈低孔低渗的特征,且不同凹陷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其中,西部蒋日阿错凹陷和东部爬错凹陷以牛堡组三段中亚段储层物性最好,而中部江加错凹陷牛堡组二段下亚段储集物性最好。伦坡拉盆地发育牛堡组二段、牛堡组三段、丁青湖组二段及丁青湖组三段四套泥质岩盖层,其中以牛堡组二段上亚段和牛堡组三段下亚段盖层最为重要,其单层泥岩厚度最大可达600m,泥地比最高达0.9,排替压力最高达13MPa,具有较强的区域封盖能力,为油气保存提供了有利的封盖条件。伦坡拉盆地牛堡组地层水型以NaHCO3型为主,pH值普遍高于7,Ca2+与Mg2+成正相关关系,地层水矿化度较低,且随深度增加有降低的趋势,反映该区地层水处于积极交替带内,多为开启的、氧化-弱氧化水文地质环境,油气保存条件多为较差-差级别。伦坡拉盆地受晚期断裂改造强烈,中东部发育大量张扭性质的调节断层,对原生油气藏起调整改造作用,西部则多为“通天”类型的大断裂,对原生油气藏有着较大的破坏作用。2.油气成藏动力学过程在野外露头、钻井岩心、测井及地震资料识别的基础上,综合应用流体包裹体法、泥岩声波时差法及地层对比法恢复的牛堡组顶界面剥蚀量在平面上表现为中部剥蚀量小,南北剥蚀量大,且北部大于南部的特征;应用地层对比法估算的丁青湖组顶界面剥蚀厚度在盆地西部约600m,东部约300m。伦坡拉盆地单井埋藏史曲线呈“两段式”,断陷期的总沉降速率及构造沉降速率明显高于坳陷期及调整改造期。伦坡拉盆地具有较高的古、今地温梯度,属于典型的“热盆”,受牛堡组沉积末期和丁青湖组沉积末期两次地壳抬升的影响,盆地地温场经历两期“升温-降温”演化过程。不同凹陷烃源岩热成熟史存在较大差异,蒋日阿错凹陷牛堡组一段和牛堡组二段下亚段烃源岩进入生油及生气门限的时间均早于江加错凹陷和爬错凹陷,且现今多处于中-高成熟阶段(Ro=0.7%-2.0%),而牛堡组二段上亚段及以上层系烃源岩则表现为中东部江加错凹陷和爬错凹陷进入生油门限的时间早于西部蒋日阿错凹陷,且现今多处于低成熟阶段(Ro=0.5%-0.7%)。伦坡拉盆地牛堡组同一层段烃源岩开始生排油的时间早于生排气时间,且生排油率大于生排气率,但排气效率高于排油效率,排气效率多高于50%,而排油效率则多小于50%;受烃源岩热演化程度的制约,深部烃源岩生排烃时间早于浅部烃源岩,生排油气率也相对较大;牛堡组二段中亚段及其以上烃源岩层段至今尚无规模天然气的生成与排出。伦坡拉盆地主成藏期的压力和流体势平面分布具有较好的继承性,古压力在平面上呈现为“中部高两侧低”,古流体势在平面上呈现为“中南部高,西北及东部低”。在此基础上,结合沉积相、烃源岩热成熟度以及封盖能力分布对油气二次运移路径和圈闭预测的结果揭示,盆地中央凹陷带的岩性圈闭是原生气藏的有利聚集区。显微岩相学观察揭示伦坡拉盆地牛堡组储层发育盐水、含烃盐水及烃类三种类型的流体包裹体,并主要呈线状、带状分布在石英微裂隙和方解石胶结物中。烃类包裹体的荧光颜色丰富,具蓝白色、蓝色、黄色及橙黄色等,定性指示不同成熟度原油的多期充注;烃类包裹体荧光光谱主峰波长存在495nm与540nm两个峰值,定量揭示盆地牛堡组存在两期油气充注。基于与烃类包裹体相伴生的同期盐水包裹体的均一温度在地层埋藏史图上的投点结果,确定出伦坡盆地牛堡组储层两期油气充注的时间分别为距今30-27Ma与23-21Ma,并以第二期为主。伦坡拉盆地晚期断裂活动、地层褶皱、抬升剥蚀及地层切割作用强烈,原生油气藏形成后普遍经历了物理调整改造作用,并在此基础上大多遭受了生物降解、水洗、氧化等化学调整与改造作用,导致其原油轻质组分减小,重质组分增加,密度变大,黏度增高,从而形成了现今的稠油藏。3.油气成藏模式及主控因素伦坡拉盆地目前已发现的8个油藏中有7个为稠油藏,1个为轻质油藏,且现已发现的油藏主要分布在中央凹陷带的断裂发育区,并具纵向分布层位多,横向运移距离长,油藏调整改造活跃的特点。基于典型油藏精细解剖,可将伦坡拉盆地油藏的成藏模式划归为“晚期破坏型”与“晚期保存型”两大类。其中,“晚期破坏型”多形成稠油藏,如红星梁稠油藏(早期超压-断层联合封闭晚期断层破坏型)、红山头稠油藏(近源断层垂向输导晚期断层破坏型)及长山古油藏(中源砂体侧向输导晚期抬升破坏型),而“晚期保存型”则形成常规油藏,如罗马迪库油藏(远源砂体侧向输导晚期保存型)。综合油气成藏地质条件分析、成藏动力学过程重建及典型油藏精细解剖等成果,提出伦坡拉盆地油气成藏受烃源、储层和保存“三元”复合控制,并进而将伦坡拉盆地的勘探区带按成藏条件评价划分为I、II、III三类,其中I类区带2个,包括以构造-岩性圈闭为主的蒋日阿错凹陷及爬错凹陷,其成藏条件最为优越;II类区带2个,为以构造-岩性圈闭为主的达玉山逆掩推覆带及以岩性圈闭为主的江加错凹陷;III类区带3个,包括以构造圈闭为主的鄂加卒逆冲褶皱带与伦坡日-长山褶皱隆起带及以构造-岩性圈闭为主的蒋日阿错南冲断褶皱带,其成藏条件相对较差。

邵卓娜[6](2014)在《断层封堵定量评价技术研究与应用》文中研究指明断层封堵是形成断层构造的油藏的重要因素,如何在无井的地区,通过特定的公式计算开展断层封堵能力的定量评价研究成为油气勘探领域新的热点和难点。本文在广泛查阅文献及调研的基础之上认为:断层封堵的机理是断层与周围地层岩性之间存在孔渗差异造成的。以下四种情况容易造成断层封堵:(1)并置作用,储集体砂岩与排替压力很高地层单元(如页岩)并置;(2)涂抹作用,泥岩发生形变进入断裂带形成连续、低渗的断层泥岩带;(3)碎裂作用,砂岩破碎、摩擦引起砂岩粒度减小,孔隙度降低,从而导致断层带毛细管排替压力增高;(4)成岩作用,断层岩受到泥岩含量、埋深/温度等条件因素的影响,沿断层面发生的部分或全部石英胶结、压溶作用,形成液体封堵。定量评价断层侧向封堵能力的前提条件是实现断层面上下盘岩性实现对接。本文中应用基于三维形态建模的方式构造断层面和地层面,并采用Delaunay曲面三角剖分实现曲面的网格化,最终实现断面和层面的精确求交。在此基础上输入岩性数据,实现岩性对接,据此可定性判断岩性对接封堵能力。进而通过计算公式泥岩涂抹势(Clay SmearPotential,即CSP)、断层泥比(ShaleGougeRatio,即SGR)、泥岩涂抹因子(Shale Smear Factor,即SSF),绘制出断层SSF封堵指数图,定量评价断层封堵能力。最终,通过从对断层的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两方面入手,实现断层封堵能力的综合评价。

李海林[7](2014)在《敖南地区油气田开发井位部署研究》文中认为井位部署在油田开发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关于敖南地区油气田开发井位部署的研究,是综合考虑我国大部分油田已经进入到了开发的后期,传统的油藏描述方法已经不能准确的描述和预测剩余油的分布,尽管井网很密集,但井间还是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仅靠井资料来预测井间信息,还不能确定出精准的井位,针对扶余油层、葡萄花油层在油田开发过程中通过地震资料的构造解释、岩性解释、地震属性的分析及储层预测、地质综合研究搞清油气藏类型和油气聚集规律,针对生、储、盖、圈、运、保等几大要素进行评价,结合开发区内的井资料综合分析提出开发井位有利目标。

张云献[8](2011)在《东濮凹陷胡庆油田油藏地球化学与成藏规律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以东濮凹陷胡庆油田为研究对象,针对该区油源关系不清、油气运移和油气成藏过程缺乏系统的研究以及油气成藏机制等问题,利用地质、测井、分析化验等资料以及现代有机地球化学分析手段对胡庆油田烃源岩、原油及储集层抽提物的物理性质和分子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总结,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油气类型划分、油/源关系研究和含油气系统问题的探讨。本文还利用分子地球化学技术、流体势分析、流体包裹体分析技术及盆地模拟技术对胡庆油田原油的运移方向、油气成藏期次和成藏时间以及烃源岩的生烃演化史进行了研究,文章最后对胡庆油田油气的成藏规律进行了总结,指出了有利勘探方向。取得的主要成果如下:(1)胡庆油田古近系存在沙一段和沙三段两套烃源岩,两套烃源岩在有机质丰度、类型以及成熟度方面存在明显差异。沙一段烃源岩有机质丰度较高,有机碳平均值大于1.0%,有机质类型为Ⅰ或Ⅱ型,但多数地区演化程度较低,还处于未熟-低熟阶段;沙三段有机质丰度中等,母质类型以过渡型为主,大部分地层正处于或已经历了生油高峰,综合评价为较好烃源岩。生物标志物分布特征表明研究区烃源岩主要形成于半咸水—咸水湖泊的还原环境中,物源输入为水生生物和陆源高等植物混合生源为主,沙三段烃源岩是胡庆油田目前投入开发原油的主要来源,沙一段烃源岩由于其演化程度低对原油的贡献不大。(2)根据原油的物理性质和族组成特点,将胡庆油田原油划分为三种类型:Ⅰ类原油属于低密度、低粘度轻质原油,多分布在长垣、邢庄断层下降盘及柳屯—海通集洼陷区,饱和烃含量高于70%,具有高饱和烃、低非烃+沥青质含量的特征,原油成熟度高;Ⅱ类原油属于中密度、中粘度中质原油,是胡庆油田主要油气类型,主要分布在胡状集、庆祖集的二台阶地区,原油成熟度较低;Ⅲ类原油属于高密度、高粘度重质稠油,主要分布在邢庄、石家集断层上升盘,部分原油遭受了生物降解作用,饱和烃含量低于50%,非烃+沥青质含量较高。(3)油源对比选取了反映源岩生源构成、沉积环境、成熟程度等几个方面从宏观分布到生标组成来进行,旨在总结那些指标可以有效地应用于胡庆油田进行油源关系研究。研究表明,胡庆油田具有就近生油成藏的特点,一般都分布在洼陷周边地区。胡庆油田长垣断层下降盘胡41块、邢庄断层下降盘胡96块等近洼带沙三中、下亚段原油成熟度较高,为其下覆源岩生成,属自生自储型油藏;胡状集—庆祖集Ⅱ台阶原油主要来自海通集洼陷沙三中段源岩和Ⅱ台阶本身源岩,部分地区捕获来自柳屯洼陷向南运移而来的油气;邢庄断层上升盘胡19块原油,成熟度较低,主要为马寨洼陷低熟烃源岩生成的产物。并根据烃源岩分布、储盖组合条件以及油源对比结果等以沙三2、3盐岩为界划分出含油气系统,分为盐上、盐下两个子系统,盐下沙三3、4段子系统是本区主要含油气系统,盐上沙一、沙二段、沙三1、2段子系统是次要含油气系统。(4)利用烷基二苯并噻吩作为油气示踪参数,结合地下流体势特征,确立了胡庆油田油气的整体运移方向。研究结果表明,靠近柳屯—海通集洼陷部位的流体势高,往斜坡带的流体势相对较低,洼陷为主要的供流区,斜坡带为泄流场所,在同一平面,流体势表现出东南高西北低的总体规律。对于盐上子系统,柳屯洼陷向南、向北是油气运移的主指向,向东、向西是次要运移指向,海通集洼陷向北、向东是主要运移指向,向西、向南是次要运移指向,尤其是向斜坡带方向只是在洼陷北部才有所显示。对于盐下子系统,马寨洼陷生成的油气部分朝南运移至胡19块聚集成藏;柳屯洼陷生成的油气受盐岩的封堵不能通过断层向上运移,早期生成的、成熟度较低的油气通过沟通的砂体向南运移至胡5块,晚期生成的、成熟度较高的油气被断层封堵在洼陷区聚集成藏;胡—庆地区二台阶,尤其是北段一方面接收海通集洼陷生成的油气,同时也接收二台阶本身烃源岩生成的油气,庆祖集地区有由南向北的运移趋势;海通集洼陷晚期生成的、成熟度较高的油气在近洼及洼陷区可被断层封堵聚集成藏。(5)利用流体包裹体技术及盆地模拟技术,并结合地层的埋藏史和古地温史,标定胡庆油田不同区带油藏的成藏时间和成藏期次。研究表明,一台阶主要发育早、晚两期油气充注过程,早期充注发生于19~10Ma,晚期充注发生时间为6~2Ma;二台阶的油气历经三期充注过程,其中第一期主要发生在30Ma左右,第二期主要发生于19~7Ma,第三期则主要发生于4Ma以来;三台阶主要为一期油气充注,发生于3Ma左右。相比之下,二台阶构造带内原油成藏时间相对较早,且自一台阶→二台阶→三台阶,同期次的油气充注时间有依次变晚的趋势。(6)以油藏地球化学理论方法为指导,建立胡庆油田油气成藏模式,划分出自源—砂体侧向运聚成藏模式、混源—砂体—断层侧向—垂向运聚成藏模式和它源—砂体—断层—不整合面侧向—垂向阶梯状运聚成藏模式三种类型。胡庆油田一台阶以自源—砂体侧向运聚成藏模式为主,易形成高温高压岩性或断层—岩性油气藏;二台阶以混合源—砂体—断层侧向—垂向运聚成藏模式为主,自源—砂体侧向运聚成藏模式为辅,形成多类型和复杂的油气藏,其油气最为丰富;三台阶基本上为它源—砂体—断层—不整合面侧向—垂向阶梯状运聚成藏模式,成藏条件较为苛刻,油气富集程度较低;总结了胡庆油田的油气成藏规律,指出了多个有利的油气勘探方向和潜在领域。

宋建平[9](2011)在《断层封堵技术在尼日利亚p64区块应用》文中研究说明在尼日尔三角洲盆地石油勘探中,对影响断层封堵因素进行了分析,详细介绍了Allan图解法断层封堵技术的适用条件及其基本原理。利用Allan图解法断层封堵技术对尼日利亚p64区块重点圈闭(即Kukaku断层圈闭)进行断层封堵分析,认为对Kukaku断层圈闭起控制作用的断层在主要勘探目的层F1、F2、F3、F5、G1等层段具有封堵性。经圈闭综合评价,在Kukaku断层圈闭上部署了Kukaku-1井。通过钻探,Kukaku-1井共钻遇油层20.1 m、气层52.5 m,取得了良好钻探效果。

马良[10](2009)在《南堡凹陷油气运聚动力学模拟及有利勘探目标预测》文中研究指明南堡凹陷位于华北地台东北部,燕山台褶带南缘,为渤海湾盆地北侧一个小型第三纪含油气断陷盆地。目前,中石油冀东油田公司在北部老堡、老爷庙、高尚堡和柳赞地区以及南部滩海新近系馆陶组和明化镇组已取得油气勘探重大突破,南部地区古近系东营组和沙河街组是进一步勘探的重点和难点。油气运移和聚集是控制油气藏形成和分布的关键因素,是油气成藏研究的关键内容和薄弱环节。开展油气运聚动力学和有利输导体系的研究对本区进一步勘探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南堡凹陷油气运聚动力学模拟和油气输导体系研究为核心内容,在前人勘探开发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区域构造演化、地震、地球化学和钻井资料分析。开展盆地1D单井生排烃模拟,以确定油气生排烃效率和油气充注期次;进行2D剖面、平面温压场及流体势模拟,分析油气运移扩散的方向;结合研究区沉积体系演化、砂体输导能力、断裂活动性和封堵性、油气运移的优势通道,分析成藏主控因素,总结油气成藏规律并建立油气成藏模式。1D单井模拟结果表明,南堡凹陷下部沙三4+5亚段烃源岩在20Ma进入生烃阶段,现今处于成熟、过成熟阶段;上部沙一、东三段烃源岩在10Ma时开始生烃,目前已进入主力生烃期;沙三层序储层主要存在两期油气充注:馆陶组时期(18Ma)和明化镇期(12-8Ma);沙一和东营组储层油气充注为明化镇早期(13-11Ma)和晚期(6-7Ma);馆陶组储层油气充注较晚(2.5Ma-现今)。2D剖面模拟结果显示,等温线与构造等深线基本平行,盆地古近纪以来基本没有发生大规模热流异常作用;盆地超压演化具有阶段性和波动性,馆陶组沉积中期(18Ma)沙三段、沙一段和东三段产生两个超压带,超压中心基本与生烃凹陷中心重合,演化至现今沙一、东三段剩余压力逐渐减小而沙三段剩余压力逐渐增大,二者最终演化为一个剩余压力带;流体势与压力场具有良好的对应关系,油势等值线平缓,高值区分布在生烃次洼中心。南堡凹陷输导体系以骨架砂体侧向输导和断层垂向输导为主,不整合输导在该区发育不明显。骨架砂体是油气远距离侧向运移的主要通道,研究结果表明南堡凹陷主要发育馆陶组、东一段和东二段以及沙三段1、2、3亚段三套砂体侧向输导层。沙三段1、2、3亚段是研究区第一套油气侧向运移的主要通道,该段主要发育扇三角洲平原和扇三角洲前缘砂体,展布范围广,物性较好且上覆与沙三4、5亚段烃源岩之上;东一段和东二段骨架砂体可做为一套输导层进行研究,二者在沉积环境上具有相似性和继承性,砂岩物性差别不大,且由于上覆岩层压力小于沙三段,故砂体水平渗透率和侧向连通性均优于沙三段砂体;馆陶组骨架砂体是南堡凹陷物性最优的砂体,目前已发现大量油气藏,油气经过断层自深部运移至馆陶组骨架砂体后进行侧向运移。上、中、下输导层之间有沙二段、东二段泥岩盖层封隔,油气具有分层侧向流动的特点。油气垂向运移的主要通道是NEE向近平行展布的控带Ⅲ级断裂及其次生通源断裂。南堡地区复杂的断裂体系分隔阻碍了油气的侧向运移,而分布在烃源岩成熟区的控带三级断层如北堡Ⅰ号断层、高柳断层、南堡断层、老堡Ⅰ号、老堡Ⅱ号等断层发育早、断距大、长期活动、沟通了下部成熟的烃源岩层,它们与伴生的次级断层组成垂向复式油气疏导体系,使得深层油气向上运移、聚集、分离、再运移、再聚集,在浅层形成了沿三级断裂分布的复式油气藏聚集带。在具备充足烃源岩、高生烃效率、众多有利圈闭条件和良好封盖条件的前提下,研究区油气成藏主要受控于控带Ⅲ级通源性断裂和封堵性以及储层非均质性。其成藏模式可按油气输导体系不同分为三类:①骨架砂体侧向输导控制的成藏模式,发育于烃源岩中的砂岩透镜体和与泥岩互层的薄层砂体为油气主要输导层。在流体势差作用下,油气在烃源层内砂体中运移并在岩性圈闭中聚集成藏。这类成藏模式的特点是自生自储,烃源岩内成藏。以南堡1号、2号构造带断层下降盘重力流砂体和扇三角洲前缘砂体中的油气藏为代表;②断层垂向输导控制的成藏模式。油气以通源断裂为主要运移通道,向上运移至与通源断层及其次生断层相关的构造圈闭中聚集成藏,这类成藏模式的特点是位于烃源岩上覆地层,油气藏与通源断裂伴生,以1号构造带东北部、2号构造带和4号构造带为代表;③断层砂体复合控制的油气成藏模式。油气从烃源岩排出后先沿断层垂向运移,到达骨架砂体后侧向运移,再沿断层垂向运移,如此反复直至在构造高部位聚集,油气运移路径总体呈台阶状爬升。此类成藏模式主要发育在侧向上距烃源岩相对较远的断阶带上,以南堡3号构造带和5号构造带为典型代表。成藏条件综合分析表明,南堡1号构造带的北东向南堡断层为油源断裂,为油气垂向运移提供了通道,“Y”形构造样式形成的背斜、断背斜和岩性上倾尖灭圈闭具有优越的油气成藏条件;南堡2号构造带油气成藏主要受扇三角洲前缘砂体的物性非均质性控制,进一步勘探应着眼于发育重力流砂体的断鼻圈闭和扇三角洲平原砂体的断背斜圈闭中;南堡4号构造带北东向或近东西向通源断裂发育的断阶带和断背斜圈闭,油气成藏条件优越,可做为进一步勘探的有利目标。

二、研制断层侧向封堵软件系统的地质原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研制断层侧向封堵软件系统的地质原理(论文提纲范文)

(1)冀中坳陷东北部石炭-二叠系煤成气资源潜力分析及有利区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4 创新性成果与认识
2 地质特征
    2.1 构造特征
        2.1.1 区域构造背景
        2.1.2 构造演化特征
        2.1.3 构造单元划分
    2.2 沉积特征
        2.2.1 沉积环境演化
        2.2.2 主要沉积地层
3 成藏条件评价
    3.1 烃源岩评价
        3.1.1 有机质类型
        3.1.2 有机质丰度
        3.1.3 成熟度
        3.1.4 展布特征
    3.2 储层
        3.2.1 储层特征
        3.2.2 储层评价
    3.3 盖层条件
        3.3.1 盖层特征
        3.3.2 盖层评价
    3.4 圈闭评价
        3.4.1 圈闭类型
        3.4.2 圈闭评价
4 成藏规律研究
    4.1 煤成气成藏特点
    4.2 成藏要素配置
    4.3 成藏主控因素
    4.4 典型成藏模式
    4.5 勘探方向分析
5 煤成气资源潜力
    5.1 埋藏史、热史模拟
        5.1.1 模拟参数求取
        5.1.2 模拟结果
        5.1.3 热演化特征
    5.2 煤成气资源量评价
        5.2.1 生排烃模型及计算方法
        5.2.2 生烃气量计算
        5.2.3 排烃气量计算
    5.3 结果讨论
6 有利区预测
    6.1 研究方法
        6.1.1 综合评价方法
        6.1.2 评价方法选择
    6.2 优选模型
        6.2.1 指标体系
        6.2.2 评价模型
    6.3 评价结果与分析
        6.3.1 评价结果
        6.3.2 讨论
7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2)岩溶地质现场帷幕注浆试验及数值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岩溶塌陷研究现状
        1.2.2 帷幕注浆技术研究现状
        1.2.3 数值模拟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矿区地质背景及矿坑充水分析
    2.1 矿区概况
        2.1.1 位置和交通
    2.2 气候条件
        2.2.1 降雨条件
        2.2.2 水文条件
    2.3 地质条件
        2.3.1 地层岩性
        2.3.2 地质构造
    2.4 矿区水文地质
        2.4.1 矿区水文地质调查情况
        2.4.2 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条件
        2.4.3 水化学特征
    2.5 研究区岩溶发育规律
        2.5.1 可溶岩的分布及组份特征
        2.5.2 岩溶发育控制因素
        2.5.3 岩溶发育规律
    2.6 开采矿坑充水分析
        2.6.1 矿坑充水因素分析
        2.6.2 矿床水文地质边界及矿坑充水水源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岩溶注浆加固理论及技术分析
    3.1 注浆理论分析
        3.1.1 渗透注浆理论
        3.1.2 裂隙岩体注浆理论
        3.1.3 压密注浆理论
    3.2 岩溶注浆加固机理分析
    3.3 注浆材料
    3.4 注浆技术分析
        3.4.1 高压旋喷注浆法
        3.4.2 普通注浆法
    3.5 注浆效果检测方法
        3.5.1 电阻率法
        3.5.2 压水试验法
        3.5.3 钻孔取芯法
        3.5.4 布置孔位观测法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帷幕注浆治理技术的研究
    4.1 治理目的与原则
        4.1.1 帷幕截流治理的目的
        4.1.2 帷幕截流治理的原则
    4.2 帷幕注浆方案设计
        4.2.1 注浆孔布置
        4.2.2 注浆材料
        4.2.3 幕址选择及帷幕形式
        4.2.4 注浆基本参数
        4.2.5 注浆钻孔
        4.2.6 钻孔冲洗
        4.2.7 造浆站布置及要求
    4.3 注浆施工工艺
        4.3.1 注浆方式
        4.3.2 注浆段长
        4.3.3 注浆工艺流程
        4.3.4 压水试验
        4.3.5 注浆压力
        4.3.6 浆液浓度的变换
        4.3.7 注浆段结束标准
        4.3.8 注浆结束标准
        4.3.9 宽大通道的特殊处理
    4.4 注浆过程中特殊情况的处理措施
        4.4.1 跑浆、溶洞注浆的处理措施
        4.4.2 串浆、冒浆、注浆中断的处理措施
        4.4.3 浆液流失判断及控制
    4.5 帷幕轴线岩溶发育情况
    4.6 注浆效果检测与分析
        4.6.1 钻孔压水试验成果分析
        4.6.2 钻孔注浆成果分析
        4.6.3 浆液扩散半径
        4.6.4 物探资料分析
    4.7 检查孔检验注浆效果
        4.7.1 检查孔的布设
        4.7.2 检查孔施工技术要求
        4.7.3 检查孔的钻探成果
        4.7.4 检查孔压水试验结果分析
        4.7.5 帷幕内外地下水位观测成果的分析
        4.7.6 结石体强度
    4.8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数值模拟分析
    5.1 引言
    5.2 FLAC~(3D)软件简述
        5.2.1 FLAC~(3D)的求解流程
        5.2.2 FLAC~(3D)的优点
    5.3 模型参数与数值模型
        5.3.1 围岩力学参数的确定
        5.3.2 计算模型的确定
        5.3.3 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
        5.3.4 计算过程
    5.4 模型计算结果
        5.4.1 注浆前后位移场分析
        5.4.2 注浆前后应力场分析
        5.4.3 注浆前后孔隙水压力场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6.3 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分析
参考文献
致谢

(3)钻孔传感测压模拟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当前存在的典型问题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2 钻孔传感测压可行性分析
    2.1 传感测压的测定原理
    2.2 传感测压测定煤层瓦斯压力影响因素分析
    2.3 本章小结
3 钻孔传感测压系统测压封孔技术设计
    3.1 现有技术基础及条件
    3.2 钻机选型
    3.3 钻杆改进
    3.4 钻头选型
    3.5 钻孔传感测压测压封孔技术
    3.6 本章小节
4 钻孔传感测压装置测压系统原理机设计
    4.1 传感测压系统硬件组成
    4.2 软件设计
    4.3 本章小节
5 钻孔传感测压相似模拟实验研究
    5.1 相似模拟理论
    5.2 实验研究内容
    5.3 物理相似模型的设计
    5.4 实验步骤
    5.5 实验结果比对与数据分析
    5.6 本章小节
6 结论与展望
    6.1 本文的主要结论
    6.2 今后的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学位论文数据集

(4)断层封闭性分析图的绘制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断层封闭性分析图绘制软件的研究与发展现状
        1.2.2 断层封闭性分析图绘制方法的研究与发展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4 本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相关理论研究
    2.1 平面封闭性分析图基础数据的规范化处理
        2.1.1 数据的种类和属性归纳
        2.1.2 数据的细化处理方法
    2.2 网格生成技术
    2.3 三维地质模型投影算法
        2.3.1 空间投影的计算方法
        2.3.2 三维地质模型概述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混合网格层次化生成技术的研究与构建
    3.1 平面封闭性分析图绘制过程的分析
    3.2 数据的规范化处理
        3.2.1 插值算法研究
        3.2.2 算法误差分析
    3.3 混合网格层次化构建
        3.3.1 断层封闭性相关地质算法的原理
        3.3.2 规则网格的层次划分
        3.3.3 岩性对接状态的树结构方法建立
        3.3.4 混合网格层次化构建
        3.3.5 混合网格层次化构造速率分析
    3.4 双井走滑断层封闭性分析图的绘制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混合模型属性投影的计算
    4.1 空间属性投影计算内容的分析
    4.2 基于TIN-Octree混合模型的构建
        4.2.1 TIN-Octree空间模型的构建原理
        4.2.2 TIN面元模型的提取
        4.2.3 TIN面元模型格架的建立
        4.2.4 Octree模型的剖分
        4.2.5 基于TIN模型格架的Octree模型构建方法
    4.3 属性投影的计算方法
        4.3.1 地层属性的投影
        4.3.2 剖面属性计算条件与速率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断层封闭性分析图的绘制
    5.1 断层封闭性分析图的需求分析
        5.1.1 平面封闭性分析图的绘制需求
        5.1.2 空间断层封闭性分析图构建原理的研究
    5.2 系统总体设计
        5.2.1 系统模式设计
        5.2.2 整体架构设计
    5.3 断层封闭性分析图的绘制
        5.3.1 数据库的设计
        5.3.2 数据管理模块
        5.3.3 平面封闭性分析图基本功能的实现
        5.3.4 双井走滑断层的绘制
        5.3.5 空间投影算法的绘制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发表文章及研究成果目录
致谢

(5)西藏伦坡拉盆地油气成藏动力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来源、目的及意义
        1.1.1 选题来源
        1.1.2 选题目的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2.1 成藏动力学研究现状
        1.2.2 伦坡拉盆地油气勘探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3 研究思路、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4 主要工作量及创新点
        1.4.1 主要工作量
        1.4.2 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盆地位置及构造区划
    2.2 区域构造特征
        2.2.1 青藏高原演化
        2.2.2 构造边界及邻盆特征
        2.2.3 伦坡拉盆地构造演化
    2.3 沉积地层发育特征
        2.3.1 牛堡组(E2n)
        2.3.2 丁青湖组(E3d)
第三章 成藏地质条件
    3.1 烃源条件
        3.1.1 烃源岩分布
        3.1.2 有机地球化学特征
        3.1.3 油源对比
    3.2 储集条件
        3.2.1 岩石类型
        3.2.2 沉积环境
        3.2.3 储层物性
    3.3 保存条件
        3.3.1 盖层发育特征
        3.3.2 水文地质条件
        3.3.3 断裂对保存条件的影响
    3.4 温压条件
        3.4.1 地温条件
        3.4.2 压力条件
第四章 油气成藏动力学过程
    4.1 构造-沉积演化史
        4.1.1 剥蚀厚度恢复
        4.1.2 埋藏史及构造沉降史
    4.2 热史及热成熟度史
        4.2.1 热演化史
        4.2.2 烃源岩热成熟演化史
    4.3 生排烃史
        4.3.1 生烃史
        4.3.2 排烃史
    4.4 油气充注史
        4.4.1 流体包裹体岩相学
        4.4.2 流体包裹体显微荧光光谱分析
        4.4.3 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
        4.4.4 油气充注时间
    4.5 油气运聚史
        4.5.1 油气运移动力
        4.5.2 油气运聚史
    4.6 油气调整改造过程
        4.6.1 现今油气藏类型及分布
        4.6.2 油气藏的物理调整与改造
        4.6.3 油气藏的化学调整与改造
第五章 典型油气藏解剖及成藏主控因素分析
    5.1 典型油气藏解剖
        5.1.1 罗马迪库常规油藏
        5.1.2 红星梁稠油藏
        5.1.3 红山头稠油藏
        5.1.4 长山古油藏
    5.2 成藏主控因素分析及有利成藏区带评价优选
        5.2.1 烃源岩控藏效应
        5.2.2 储层控藏效应
        5.2.3 保存控藏效应
        5.2.4 有利成藏区带评价
结论及认识
致谢
参考文献

(6)断层封堵定量评价技术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研究思路
    1.4 本文的组织结构
第二章 基于三维形态建模的数学原理
    2.1 断层面拟合算法
    2.2 地层面缺失区域三维插值算法
    2.3 地层面上下盘分割方法
    2.4 地层面边界三维延展算法
        2.4.1 趋势外推预测法
        2.4.2 二次曲线外推预测法模型
    2.5 曲面三角剖分建模算法
        2.5.1 Delaunay三角网简介
        2.5.2 三角剖分与Delaunay剖分的定义
        2.5.3 Delaunay三角剖分算法
    2.6 剖分曲面的精确求交算法,包括三角网格改造及切割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断层封堵能力的理论基础
    3.1 断层封堵能力的机理
    3.2 断层封堵能力影响因素
    3.3 断层封堵常用评价方法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算法设计
    4.1 断层封堵定量评价算法的流程
    4.2 断层封堵定量分析算法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系统实现
    5.1 三维形态建模实现复杂地层结构的精确模拟
        5.1.1 断层面拟合算法实现
        5.1.2 地层面缺失区域插值算法实现
        5.1.3 地层面边界三维延展算法实现
        5.1.4 曲面三角剖分建模实现
        5.1.5 剖分曲面精确求交算法实现
    5.2 岩性配置关系结果展示
    5.3 岩性封堵评价结果展示
    5.4 断层断距图结果展示
    5.5 断层SSF封堵指数图结果展示
    5.6 断层综合评价结果图结果展示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实际应用
    6.1 地质概况
        6.1.1 研究区断层静态地质特征
        6.1.2 断层活动性及与油气成藏期配置关系
    6.2 研究区断层封堵条件分析
    6.3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7)敖南地区油气田开发井位部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摘要
前言
第一章 敖南地区基本概况
    1.1 区域内井资料概况
    1.2 区域内地震地质概况
第二章 油田开发构造解释及成果
    2.1 地震地质层位标定及对比
    2.2 断层解释
    2.3 成图速度求取、成图方法及精度分析
    2.4 构造成果及认识
第三章 油田开发岩性解释及成果
    3.1 区域沉积特征
    3.2 油层标定及对比追踪
    3.3 地震属性分析
    3.4 地震反演及储层预测
    3.5 岩性圈闭解释
第四章 油藏综合地质评价
    4.1 石油地质特征
    4.2 输导体系及油气运移方式探讨
    4.3 油藏类型分析及油气聚集规律
    4.4 圈闭评价
    4.5 烃类检测
    4.6 有利含油区预测
第五章 井位部署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中文详细摘要

(8)东濮凹陷胡庆油田油藏地球化学与成藏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油藏地球化学研究在油气田勘探开发中的应用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1.5 完成主要工作量
    1.6 取得的主要进展与创新点
第2章 基本地质特征
    2.1 地层特征
    2.2 构造特征
        2.2.1 主断裂特征
        2.2.2 区带划分
    2.3 沉积与储层特征
        2.3.1 沉积特征
        2.3.2 储层基本特征
第3章 胡庆油田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
    3.1 烃源岩空间展布特征
    3.2 烃源岩有机质丰度特征
        3.2.1 有机碳
        3.2.2 氯仿沥青“A”和总烃(HC)含量
        3.2.3 生油潜量(S1+S2)
    3.3 有机质类型
        3.3.1 干酪根镜下显微组份特征
        3.3.2 干酪根的元素组成
        3.3.3 烃源岩热解参数
        3.3.4 可溶有机质族组成特征
    3.4 有机质热演化特征
    3.5 烃源岩生物标志物分布特征
        3.5.1 饱和烃气相色谱特征
        3.5.2 甾、萜类特征
        3.5.3 芳烃组成特征
第4章 原油、储层抽提物地球化学特征及油源对比
    4.1 原油地球化学特征
        4.1.1 胡庆油田原油物理性质
        4.1.2 原油族组成
        4.1.3 原油饱和烃馏分的组成特征
        4.1.4 原油芳烃馏份组成特征
    4.2 储层抽提物地球化学特征
        4.2.1 族组成特征
        4.2.2 生物标记化合物分布特征
    4.3 油源对比
        4.3.1 成熟度对比
        4.3.2 沉积环境对比
        4.3.3 生源构成对比
        4.3.4 碳同位素组成对比
    4.4 含油气系统
        4.4.1 含油气系统划分
        4.4.2 含油气系统特征
第5章 胡庆油田油气成藏史综合研究
    5.1 地层埋藏史
    5.2 源岩生烃史
        5.2.1 地温场
        5.2.2 热史
        5.2.3 有机质成熟史
        5.2.4 源岩生烃史
    5.3 油气充注史
        5.3.1 流体包裹体岩相学和荧光特征
        5.3.2 有机包裹体成分分析
        5.3.3 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分布特征
        5.3.4 油气充注期次及时间
第6章 油气运移与成藏机制研究
    6.1 流体势分析
        6.1.1 压力场特征
        6.1.2 势能场特征
    6.2 油气运移方向与路径
        6.2.1 利用烷基二苯并噻吩类化合物判断油气运移方向
        6.2.2 油气运移方向与路径
    6.3 油气成藏机制
        6.3.1 胡庆油田主要断层活动时间分析
        6.3.2 油源条件
        6.3.3 储盖组合关系
        6.3.4 输导条件
        6.3.5 圈闭条件
        6.3.6 主控因素
第7章 油气成藏规律及勘探方向
    7.1 油气藏类型及分布
        7.1.1 油气藏类型
        7.1.2 油气藏分布特征
    7.2 油气成藏模式
        7.2.1 典型斜坡带油气成藏模式
        7.2.2 东濮凹陷胡庆油田油气成藏模式
    7.3 油气勘探方向
        7.3.1 油气资源潜力分析
        7.3.2 油气勘探方向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附录A 包裹体图版

(10)南堡凹陷油气运聚动力学模拟及有利勘探目标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介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选题的来源、目的及意义
        1.1.1 选题来源
        1.1.2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油气运聚动力学研究现状
        1.2.2 盆地模拟技术方法的发展
        1.2.3 盆地模拟系统的发展现状
    1.3 研究思路、方法及创新点
        1.3.1 研究思路方法和主要内容
        1.3.2 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区域构造特征
        2.1.1 南堡构造演化特征
        2.1.2 南堡凹陷构造单元
    2.2 地层序列及岩性
        2.2.1 下第三系沉积地层
        2.2.2 上第三系沉积地层
    2.3 石油地质条件
        2.3.1 烃源岩特征
        2.3.2 主要储层分布
        2.3.3 盖层特征评价
第三章 油气运聚计算机模拟及结果分析
    3.1 概述
    3.2 盆地模拟软件PetroMod简介
        3.2.1 理论模型
        3.2.2 软件的基本功能
    3.3 地质参数的选取
        3.3.1 地质参数
        3.3.2 烃源岩地球化学参数
    3.4 单井模拟及确定油气充注期次
        3.4.1 一维单井埋藏史、生-排烃史、热史和成熟史模拟及讨论
        3.4.2 研究区油气充注期次
    3.5 二维剖面温压场、流体势模拟及其与油气运聚的关系
        3.5.1 温度场模拟结果分析
        3.5.2 压力场模拟结果
        3.5.3 古流体势模拟结果分析
    3.6 二维平面流体势模拟及结果分析
第四章 油气输导体系分析
    4.1 砂体输导体系
        4.1.1 沉积体系演化
        4.1.2 骨架砂体时空展布
        4.1.3 砂岩物性及其输导能力
        4.1.4 骨架砂体与油气运移
    4.2 断裂输导体系
        4.2.1 断裂分布特征
        4.2.2 断裂生长指数与封堵性研究
        4.2.3 断裂对油气运聚的控制
第五章 油气成藏规律及有利勘探方向
    5.1 油气成藏规律
        5.1.1 油气成藏主控因素
        5.1.2 油气成藏规律及成藏模式建立
    5.2 有利勘探方向预测
结论与认识
致谢
参考文献

四、研制断层侧向封堵软件系统的地质原理(论文参考文献)

  • [1]冀中坳陷东北部石炭-二叠系煤成气资源潜力分析及有利区预测[D]. 王永臻.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08)
  • [2]岩溶地质现场帷幕注浆试验及数值模拟研究[D]. 邓汉楚. 广州大学, 2020(02)
  • [3]钻孔传感测压模拟实验研究[D]. 刘斌. 华北科技学院, 2020(01)
  • [4]断层封闭性分析图的绘制方法研究[D]. 杨彦彬. 东北石油大学, 2019(01)
  • [5]西藏伦坡拉盆地油气成藏动力学研究[D]. 刘一茗. 中国地质大学, 2019(01)
  • [6]断层封堵定量评价技术研究与应用[D]. 邵卓娜.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4(05)
  • [7]敖南地区油气田开发井位部署研究[D]. 李海林. 东北石油大学, 2014(02)
  • [8]东濮凹陷胡庆油田油藏地球化学与成藏规律研究[D]. 张云献. 成都理工大学, 2011(03)
  • [9]断层封堵技术在尼日利亚p64区块应用[J]. 宋建平. 石油天然气学报, 2011(02)
  • [10]南堡凹陷油气运聚动力学模拟及有利勘探目标预测[D]. 马良. 中国地质大学, 2009(01)

标签:;  ;  ;  ;  ;  

开发断层侧向封堵软件系统的地质原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