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有机铬/HPAM凝胶体系的实验室研究

复合有机铬/HPAM凝胶体系的实验室研究

一、复合型有机铬/HPAM凝胶体系的室内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何瑞[1](2021)在《深部调驱与周期注水相结合提高低渗透裂缝性油藏采收率实验研究》文中指出朝阳沟油田一类区块是低渗透裂缝性油藏,由于裂缝的存在,在常规水驱开发过程中油井见水具有方向性,且见水后含水率上升速度加快,注水井的注入压力偏低,形成无效注水和产液。针对水驱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油田采取了周期注水、深部调驱和堵水等措施提高水驱采收率,但随着区块含水率的升高,单一措施提高采收率的效果逐渐变差。理论研究发现深部调驱与周期注水相结合对于提高采收率具有协同效应,因此本文将开展室内实验,模拟朝阳沟油田一类区块油藏特征,评价深部调驱与周期注水相结合措施的驱油效果,验证其提高原油采收率的有效性。主要取得了以下成果:(1)分析了深部调驱体系性能的影响因素,针对主要影响参数进行室内实验优选,优化了有机铬深部调驱体系的配方,评价了该体系的成胶性能,实验结果发现该体系具有良好的抗盐性、热稳定性和抗剪切性,通过岩心驱替实验评价深部调驱体系的注入性和封堵性,最终确定了3种符合现场施工条件的深部调驱体系配方。(2)开展了深部调驱室内驱油实验,针对实际油藏特征制作了3种渗透率级别的含裂缝长条岩心,分别评价了3种优选深部调驱体系的驱油效果,优化了深部调驱的注入参数,确定了调驱剂合理用量为0.1~0.15PV,深部调驱的合理时机为含水率60%~80%时,合理的注入方式为0.015PV前置段塞+0.15PV主段塞+0.02PV后置段塞。(3)开展了深部调驱与周期注水相结合室内驱油实验,模拟朝阳沟油田一类区块水驱开发模式制作了含裂缝平板岩心,通过对比实验发现措施后基质/裂缝间流体的交渗量提高了7.36倍,表明深部调驱与周期注水相结合具有协同效应,能够提高采收率增加幅度。优化了措施的注入参数,确定了调驱剂用量为0.1~0.15PV,周期注水时机为含水率80%左右,周期注水轮次为4轮,周期注水恢复注水强度还需结合油田实际注水能力来确定。

张瑜[2](2020)在《微胶囊破胶剂的制备及其高温释放性能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压裂技术是提高低渗油气田产量的主要措施,其中压裂液是造缝和携砂的重要工作介质。破胶剂胶囊化技术是实现破胶剂高温应用的重要手段。随着油气田开采的深入,地层温度升高,常用的胶囊化过硫酸盐类破胶剂已难以适应高温压裂应用。开发适应高温压裂的破胶剂成为当前急迫需求。本文选用高分解温度的异丙苯过氧化氢(CHP)为氧化剂,以可逆加成-断裂链转移(RAFT)聚合制备的两亲性嵌段共聚物(聚丙烯酸-b-聚丙烯酸丁酯)(PAAx-b-PBAy)为乳化剂,以甲基丙烯酸甲酯和丙烯酸丁酯等为共聚单体,通过细乳液聚合法制备了微囊化CHP。研究了单体组成、溶剂添加、引发方式等因素对细乳液聚合稳定性、粒度控制的影响,采用透析法测试了胶囊化CHP的释放性能,探讨了提高CHP包埋率和高温释放率、降低低温释放率的影响因素,优化了实验条件,确定了微胶囊制备的最佳条件。研究表明,选择合适的亲疏水段链长嵌段共聚物PAAx-b-PBAy(x≥10,y≥40),在乳化剂浓度≥30 mg/m L条件下,将乳化剂溶于单体相,可以制得分散均匀的稳定细乳液,通过外相引发法制备稳定的微囊化CHP分散液,粒径在500 nm-800 nm之间。在细乳液聚合时水相中加入Na Cl、添加疏水单体六氟丙烯酸丁酯和溶剂氯苯,可以大幅地提高CHP的包埋率,降低室温下的释放率,改善胶囊化CHP的控释效果。在优化条件下CHP的包埋率达96.6%,室温下6 h的释放率低至10.6%。当温度升高至100℃时,芯材CHP在12 h后释放率达45.6%,为后续的破胶实验提供了基础。通过流变仪测定了微囊化CHP作用下商品水解聚丙烯酰胺(HPAM)的粘度变化,研究了微囊化CHP对HPAM的降解效果。在优化条件下制备的微囊化CHP用于实际压裂液的破胶性能评定,高温下在胶囊破胶剂(0.25%)/尿素(0.0375%)体系作用下,压裂液在2 h内粘度保留率在90%以上,有望能够在压裂施工过程保持前期稳定,6 h后粘度保留率在38.7%以下,表现出了一定的延迟破胶性能。但破胶能力仍显不足,需进一步优化破胶促进剂来满足高温压裂快速破胶的需要。这一研究为开发高温破胶剂提供了基础数据。

赵清[3](2020)在《耐温耐盐增粘驱替液体系的研究与评价》文中研究表明常规聚合物驱在高温高盐条件下存在体系易降解、无法有效保持黏度的问题。国内外主要通过采取加聚、缔合、交联等手段增加聚合物体系耐温耐盐性能。本文从交联的方法出发,形成驱油用弱交联聚合物体系,从而提高体系耐高温性能。采用正交试验法,筛选出SDPJ-1耐温型驱油用弱交联聚合物体系,确定了该体系较优配方为0.6%聚丙烯酰胺+2%F型交联剂+0.025%C型交联剂+0.1%硫脲;考察了单体与体系的配伍性,筛选出SDPJ-2耐温耐盐型驱油用弱交联聚合物体系,确定了该体系较优配方为0.6%聚丙烯酰胺+2%F型交联剂+0.025%C型交联剂+16%AM单体;采用了环境扫描电镜对体系的微观结构进行了研究,并对体系耐温抗盐、驱替、注入、抗剪切等性能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优选的SDPJ-1、SDPJ-2驱油用弱交联聚合物体系均具有优越的热稳定性,这是由于复合交联剂的加入形成球-树状结构,有利于提高聚丙烯酰胺聚合物体系的热稳定性能。且SDPJ-2体系具有良好的耐盐性,在矿化度为2.4×105mg/L的模拟地层水中老化45 d,黏度保留率达51.22%。动态评价实验表明SDPJ-1、SDPJ-2驱油用弱交联聚合物体系具有良好的注入性能和抗剪切性能。采用可视化驱替评价装置研究发现采用SDPJ-1、SDPJ-2驱油用弱交联聚合物体系指进现象较水驱时明显降低,且黏度越趋近原油黏度,驱油效果越理想。

陈丽蓥[4](2020)在《长垣外围P区块调剖体系优选与参数优化》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P区块为研究目标区块,P区块目前处于特高含水开发时期存在诸多问题,导致其开发的实际效果和预期存在较大差距,如:注入的水会向高层渗透形成串流现象、水压力驱动功率不足、不同层级之间存在矛盾现象等。油田为改善这些问题层采用过水驱调度措施,但收效甚微。通过对P区块当前存在的问题分析后,可以发现,凝胶调剖技术在P区块的油液均衡控制方面具有较高的实用性。本文通过对相关文献资料查阅的基础上通过室内模拟实验从三类凝胶调剖体系优选出与P区块相匹配的复合离子凝胶调剖体系,并通过室内流动性实验对其体系进行了热稳定性、矿化度、抗油性、耐酸碱性、耐盐性等室内性能评价和调剖剂的注入性、封堵性、耐冲刷性、动态吸附滞留性、动态剪切性等流动性分析以及参数优化,利用非均质岩心进行凝胶体系求实验,可提高采收率7%,最终的研究结果为复合离子凝胶调剖技术在P区块矿场的实用性提供了理论支撑。

何奇[5](2019)在《朝阳沟油田高液量高含水井化学堵水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针对朝阳沟油田高液量高含水井的地质特点,通过对朝阳沟油田的地层物性、孔隙结构、岩性成分、水质和润湿性进行分析,从而实现了对朝阳沟油田储层特征的研究,在室内的实验研究中,通过对药剂体系成胶强度、成胶时间以及稳定时间的测定,择优选择堵水剂主剂以及其他添加剂的类型和浓度从而将强度较大,并且稳定性较强的新型化学堵水剂配方优选出来。优选的最佳选择性堵水剂配方为:0.6%HPAM(2500万分子量阴离子聚丙烯酰胺)+1%Ca-LS+0.3%有机铬+0.3%延迟交联剂PRA+0.15%NaHCO3+0.4%NaCl+1.1%硫脲。该凝胶体系初始粘度约为500mPa·s,成胶后强度>20000 mPa·s,成胶时间大于24小时,且90天粘度保留率>80%。岩心模拟堵水实验表明,对于模拟的朝阳沟油田520×10-3μm2的岩心,堵水剂对于水的封堵率均大于85%,对于油的封堵率约为10%,选择性效果良好,具有了很好的封堵水流通道而不封堵油流通道的作用效果。通过堵水工艺参数优化实验,分析结果为堵塞率平均级差Be最大值为58.77%,对应选择性封堵效果最好,对应的最佳的注入参数为:注入速度0.05mL/min,注入量为0.2PV。降低采出井含水率,提高采收率的作用。

姜峰[6](2018)在《抗盐超分子聚合物的合成、盐效应及流动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聚合物驱油技术作为一种经济且行之有效的提高原油采收率的方法,已经成为三次采油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现阶段,为了扩大油气产量,需要对一些高盐特别是高钙镁油藏实施三次采油技术。常规聚合物因其分子结构和增黏机制的限制,在盐溶液中分子链卷曲,黏度大幅度降低。而聚合物发挥流度控制作用提高采收率的首要前提是聚合物体系具有黏度。因此常规聚合物难以满足高盐油藏提高采收率的需求。常规聚合物抗盐性差,主要是因为其分子结构中的羧基对盐极其敏感,尤其是对钙镁离子具有较强敏感性。文献资料显示,当溶液中钙镁离子浓度高于500mg/L后,常规聚合物黏度便降低到极低值。而国内高盐油藏中的钙镁离子普遍高于此值。为了提高聚合物的抗盐性,本文摒弃了常规利用强水化基团削弱盐对聚合物影响的方法。创新的利用了功能基团与金属阳离子的相互作用,促进聚合物体系性能的提高,实现了聚合物在高盐、高硬度条件下达到高黏度的目标。在对两种聚合物体系(梳形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CHPAM;梳形疏水缔合聚合物,CHAP)结构性能认识、评价的基础上,将分子结构进一步优化,形成了最后的梳形微嵌段疏水缔合聚合物(CBHAP)。系统的研究了 CBHAP的盐效应,包括典型的盐增稠以及在一定剪切速率范围内出现的剪切增稠行为;对聚合物的抗盐机理进行了研究;结合CBHAP的结构特点和独特性能,研究了其在多孔介质中的流动特性。本文完成的主要工作和成果分以下几方面:(1)制备了三种连接基团为酰胺基的功能单体,包括大分子水溶性单体(甲基丙烯酰胺基聚乙二醇单甲醚)、大分子水溶性疏水单体(甲基丙烯酰胺基十八醇聚氧乙烯醚)和支链型疏水单体(N-苯乙基-N-十四烷基甲基丙烯酰胺),并对单体的结构进行了表征。(2)利用大分子单体合成了两种梳形聚合物。相比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两种聚合物的抗盐性得到了明显的提升。尤其是CHAP体系,其在氯化钠溶液中(矿化度小于1 ×105mg/L)的黏度可保持在100mPa·s以上。不足的是,这种体系依然难以抵抗钙离子导致的黏度降低。(3)为了进一步提高聚合物在二价离子中的增黏性,有针对性地对聚合物进行了分子设计。创新地将梳形结构和微嵌段结构进行组合,制备了一种梳形微嵌段结构的超分子聚合物(CBHAP)。这种聚合物(1500mg/L)在矿化度为1×105mg/L、钙镁离子为5740mg/L的盐水中,黏度可达到716.3mPa·s,大幅度超过其在清水中的黏度(277.5mPa·s),表现出明显的盐增稠能力。聚合物体系浓度超过1000mg/L、矿化度超过2×104mg/L时,将出现剪切增稠现象。(4)通过光散射技术和分形理论,解释了聚合物在钠离子和钙离子溶液中的分形聚集过程;通过微观形貌表征和聚合物与离子的相互作用,验证了聚合物的聚集形态,并进一步阐述了聚合物的抗盐机理。(5)结合CBHAP体系的特殊性能(盐增稠特性和剪切增稠特性),研究了 CBHAP在多孔介质中的流动特性。结果表明,CBHAP在岩心中出现了盐增稠和剪切增稠的流动特性,表现为即时压差的显着提高。(6)对聚合物在高盐、高钙镁离子条件下的驱油性能进行了评价。在含有5500mg/L钙镁离子的水质条件下,CBHAP浓度为1000mg/L时提高采收率的幅度(27.1%)明显高于浓度为2000mg/L时的KYPAM(11.5%)、高于浓度为1350mg/L时的CHAP(18.8%)。上述研究成果证实了梳形结构和微嵌段结构的创新结合能够有效提高聚合物的抗盐性。同时,因超分子作用力的存在,聚合物体系表现出与常规聚合物不同的盐效应和流动特性,使聚合物能够在较低浓度条件下建立较高的阻力系数,获得更高的采收率。本文中所采用的分子设计构想为抗盐聚合物的研发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制备的具有梳型微嵌段结构的超分子聚合物,为高盐油藏聚合物驱提供了一种有效的聚合物体系。

刘灏亮[7](2018)在《多介质蒸汽驱用高温封堵剂制备及其性能评价研究》文中认为本文采用化学封堵法,以辽河油田齐40稠油区块的油藏条件为例,通过制备一种可用于多介质蒸汽驱的高温封堵剂,来有效解决注入蒸汽沿高渗带窜流的问题。根据实际油藏条件,制备出凝胶携带固相颗粒形式的封堵剂体系。首先,采用室内静态评价的方式,在80℃下,通过测量凝胶强度和流变性,对不同聚合物浓度下的两种凝胶配方展开对比研究,最终选取封堵剂#A作为最佳的凝胶选择。然后,对封堵剂注入体系展开研究,结合凝胶耐温性评价实验和固相颗粒沉降实验的结果,设计了“聚合物前置段塞+凝胶/固相颗粒主体段塞+凝胶封口段塞”的注入段塞组合方式,并确定各级段塞的组成和注入量范围。通过室内动态评价实验,对封堵剂体系的注入参数进行优化,验证其封堵效果。通过单管封堵实验,得到主体段塞最优注入量为0.2PV,体系最优老化时间为5d,此时具有最理想的封堵性和耐冲刷性。通过多管并联的选择性封堵实验,证明该封堵剂具有良好的选择封堵性,能显着降低高渗透层渗透率,而不会大幅降低中、低渗透层的渗透率。最后,以蒸汽-空气质量比98:2进行混注,来模拟多介质蒸汽驱过程。实验结果表明,与未注入封堵剂相比,该封堵剂体系能明显提高稠油采收率,采收率提高幅度为9.23%。

夏鹏辉[8](2018)在《固体交联剂合成与交联体系性能评价》文中研究指明水驱开发油田常用聚合物有机铬交联体系作为调剖剂,聚合物有机铬交联体系在封堵高渗透层,改善地层非均质性,提高注入水波及面积等方面有很好的效果。常规HPAM—有机铬交联体系中所用的交联剂多为灰绿色或蓝绿色糊状的乙酸铬,溶于热水,不溶于醇。乙酸铬交联剂在储存、运输、配制等方面存在诸多不利因素。本文以CrCl3和CH3COONa为主要原料,辅以多种有机酸、助剂合成新型固体交联剂粉末。该固体交联剂性质稳定,采用红外光谱分析,紫外可见光谱分析等化学分析手段分析固体交联剂粉末,主要成分为多种有机铬及其相应配位体的混合物。优化筛选最佳合成方案,合成配比为氯化铬:醋酸钠=1:3.5,合成pH值为35,合成温度为70℃等。用所合成固体交联剂粉末制备聚合物交联体系,分析交联体系成胶及粘度影响因素,其中包括聚合物HPAM分子量、交联体系的pH值、交联剂用量等。对优选后的聚合物交联体系进行性能评价,交联体系抗剪切性能良好,剪切后粘度保留率和粘度恢复程度高;在55℃以下,聚合物交联体系热稳定性良好;交联体系保水率可达82.56%,阻水率可达98.09%。通过室内驱油实验测定残余阻力系数与封堵率,评价聚合物交联体系注入能力。对比不同交联剂所配制交联体系的驱油效率。优化固体交联剂粉末驱替液注入方案,筛选最佳注入配方、注入量、注入时机及注入轮次。

董永发[9](2018)在《环京津冀地区CO2油藏动态封存潜力的研究》文中提出京津冀及周边是我国经济发达地区,同时也是CO2高排放量地区之一,如何减少碳排放已经是该地区亟待解决的问题。CCS技术是一种确实可行的减排方式。针对环京津冀油田经过长期水驱,具有孔隙大、渗透率高、水窜通道多的特点,提出CO2凝胶泡沫注入油藏,实现驱油封存目标;同时结合环京津冀油藏的特征,以及CO2凝胶泡沫状态的变化,研究了环京津冀地区油藏的动态封存潜力。研制了稳定的CO2凝胶泡沫,配方是0.25%十四烷基羟丙基磷酸酯甜菜碱+3500 mg/L HPAM+0.3%有机铬。采用国际通用二氧化碳封存潜力计算模型,并结合国内油藏特征,对环京津冀地区的华北、冀东和胜利油田,共计1547个区块进行了静态封存潜力和提高石油采收率计算,环京津冀三大油田共计CO2的EOR潜力是11283.1×104t,CO2的静态封存潜力是37845.9×104t。随着CO2凝胶泡沫的注入,注入压力逐渐升高,CO2封存量逐渐增大,油藏中CO2凝胶泡沫体系逐渐由泡沫状态向超临界状态转变。在不同温度条件下,系统研究注入压力与CO2(泡沫状态)密度之间的关系,并结合环京津冀地区油藏特征参数,对环京津冀地区油藏CO2泡沫的动态封存潜力进行了系统计算和比较研究。

冀欣宇[10](2018)在《中低温成胶的耐高温聚合物凝胶研制与性能评价》文中研究指明我国稠油油藏一般分布在中低温砂岩地层,由于油藏的非均质性较强,在蒸汽驱油前需要进行调剖作业。常用的调剖剂一般分为两类:一类在低温下性能良好,但无法耐受高温而发生脱水或降解;另一类高温稳定性良好但低温条件下难以成胶。现有的凝胶调剖剂无法实现对稠油油藏的有效调剖,亟需研究一种中低温成胶、高温稳定的新型凝胶调剖剂。本论文为实现凝胶调剖剂的中低温成胶和高温热稳定,研发了HPAM-G01复合交联体系、HPAM-PR有机交联体系和AM-G02新型交联体系,通过控制变量法研究了不同类型和质量分数的聚合物、交联剂、交联助剂、添加剂以及pH值等因素对成胶性能的影响。采用凝胶目测代码法、流变仪评价了耐高温凝胶的强度与耐温性能,并通过扫描电镜(SEM)研究了凝胶的微观结构。实验结果表明,HPAM-G01复合交联体系优选配方为:0.8%w S001+0.15%w G01+0.2%w Z01/0.4%w Z02+0.05%w KA,该配方在70℃下成胶时间为12 h,成胶后的凝胶粘度在1.5 s-1剪切速率下达17000 mPa·s,在140℃高温下可稳定90天。该凝胶是以弹性为主的粘弹性胶体,微观上具有三维网状结构,孔洞直径为2040μm。HPAM-PR有机交联体系优选配方为:0.8%w S001+0.8%w PR(F/P=4)+0.25%w T01+0.05%w KA,该配方在70℃下成胶时间为13 h,成胶后的凝胶粘度在1.5 s-1剪切速率下达18000 mPa·s,140℃下稳定90天。该凝胶是以弹性为主的粘弹性胶体,具有三维蜂窝网络结构,孔洞直径约为20μm。AM-G02新型交联体系优选配方为:5.6%w AM+0.35%w G02+0.04%w KB(pH=4),该凝胶在70℃下成胶时间为20 h,成胶后的凝胶粘度在1.5 s-1剪切速率下达30 Pa·s,在160℃下可稳定存在90天。该凝胶是以弹性为主的强粘弹性胶体。凝胶的微观结构为三维蜂窝式网络结构,孔洞直径约为15μm,在孔洞内部还存在微型交联网络,微孔直径约0.5μm。

二、复合型有机铬/HPAM凝胶体系的室内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复合型有机铬/HPAM凝胶体系的室内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深部调驱与周期注水相结合提高低渗透裂缝性油藏采收率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深部调驱研究现状
        1.2.2 周期注水研究现状
    1.3 目前存在的问题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有机铬深部调驱体系配方筛选及性能评价
    2.1 实验条件
        2.1.1 实验材料
        2.1.2 仪器设备
        2.1.3 实验方法
        2.1.4 方案设计
    2.2 深部调驱体系配方筛选结果
        2.2.1 聚合物相对分子质量
        2.2.2 聚合物浓度
        2.2.3 交联剂成分配比
        2.2.4 聚交比
        2.2.5 稳定剂浓度
    2.3 深部调驱体系性能评价结果
        2.3.1 抗盐性评价
        2.3.2 热稳定性评价
        2.3.3 抗剪切性评价
        2.3.4 可注入性和封堵性评价
    2.4 小结
第三章 有机铬深部调驱体系驱油效果评价
    3.1 实验条件
        3.1.1 实验材料
        3.1.2 实验仪器
        3.1.3 实验方法
        3.1.4 方案设计
    3.2 结果分析
        3.2.1 聚合物相对分子质量和浓度对深部调驱效果的影响
        3.2.2 调驱压差对基质/裂缝含水饱和度的影响
        3.2.3 不同段塞尺寸驱油效果评价
        3.2.4 不同注入时机驱油效果评价
        3.2.5 不同注入方式驱油效果评价
    3.3 小结
第四章 深部调驱与周期注水相结合驱油效果评价
    4.1 实验条件
        4.1.1 实验材料
        4.1.2 实验仪器
        4.1.3 实验方法
        4.1.4 方案设计
    4.2 结果分析
        4.2.1 不同注入方式驱油效果评价
        4.2.2 深部调驱与周期注水相结合提高采收率有效性验证
        4.2.3 不同调驱剂用量驱油效果评价
        4.2.4 不同调驱后周期注水时机驱油效果评价
        4.2.5 不同周期注水恢复注水强度驱油效果评价
    4.3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文章目录
致谢

(2)微胶囊破胶剂的制备及其高温释放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压裂与压裂液
        2.1.1 压裂与压裂液概述
        2.1.2 水基压裂液组成
    2.2 微胶囊技术
        2.2.1 微胶囊技术概述
        2.2.2 微胶囊在油田中的应用
    2.3 胶囊破胶剂
        2.3.1 胶囊破胶剂的制备方法
        2.3.2 胶囊破胶剂的释放机理
    2.4 RAFT介导的细乳液聚合
    2.5 论文选题的意义和研究
第3章 实验部分
    3.1 实验药品和仪器
    3.2 实验部分
        3.2.1 原料的精制
        3.2.2 RAFT试剂BCBD的合成
        3.2.3 两亲性嵌段聚合物的合成
        3.2.4 助乳化剂低聚物PBA的合成
        3.2.5 微胶囊破胶剂的制备
        3.2.6 乳酸锆交联剂的制备
        3.2.7 水解聚丙烯酰胺(HPAM)的制备
        3.2.8 稠化剂的制备
        3.2.9 压裂液的制备
    3.3 分析测试
        3.3.1 核磁表征
        3.3.2 紫外表征
        3.3.3 动态光散射(DLS)测试
        3.3.4 光学显微镜的测试
        3.3.5 扫描电镜的测试
        3.3.6 透射电镜的测试
        3.3.7 凝胶渗透色谱测试
        3.3.8 助乳化剂PBA粘均分子量测定
        3.3.9 活性氧含量的测定
        3.3.10 微胶囊包埋率的测定
        3.3.11 微胶囊释放速率的测定
        3.3.12 特性粘数的测定
        3.3.13 压裂液粘度的测定
第4章 结果与讨论
    4.1 两亲性嵌段乳化剂PAA_x-b-PBA_y的制备与表征
    4.2 微胶囊破胶剂的合成
        4.2.1 聚合引发方式对微胶囊的影响
        4.2.2 共聚单体与乳化剂加料方式的影响
        4.2.3 不同乳化剂类型对微胶囊制备的影响
        4.2.4 乳化剂用量对微胶囊结构的影响
        4.2.5 乳化剂PAA_x-PBA_y的结构对微胶囊结构的影响
        4.2.6 微胶囊的形成机理
    4.3 微胶囊释放速率的测定
        4.3.1 微胶囊释放速率测定方法的确定
        4.3.2 微胶囊活性氧含量及包埋率的测定
        4.3.3 微胶囊释放速率测试结果与分析
        4.3.4 乳化剂添加量对微胶囊释放速率的影响
        4.3.5 不同PAA_x-PBA_y链长对微胶囊释放速率的影响
        4.3.6 温度的影响
        4.3.7 pH的影响
        4.3.8 NaCl对微胶囊释放速率的影响
        4.3.9 微胶囊的释放机理
    4.4 胶囊化破胶剂的破胶性能
        4.4.1 未加包覆的破胶剂对压裂液的破胶性能测试
        4.4.2 微胶囊破胶剂对HPAM粘度的影响
        4.4.3 尿素对CHP降低HPAM粘度的影响
        4.4.4 温度的影响
        4.4.5 不同MMA-MCB配比对HPAM粘度的影响
        4.4.6 固含量的影响
    4.5 压裂液的破胶性能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3)耐温耐盐增粘驱替液体系的研究与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ARCT
引言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研究背景
    1.2 聚合物驱的研究现状
        1.2.1 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
        1.2.2 两性离子聚合物
        1.2.3 耐温抗盐单体共聚物
        1.2.4 疏水缔合聚合物
        1.2.5 新型结构聚合物
        1.2.6 黄原胶类聚合物
        1.2.7 黄原胶的改性
    1.3 驱油用弱交联聚合物体系研究现状
        1.3.1 过渡金属有机交联聚合物驱油体系
        1.3.2 醛类交联聚合物驱油体系
        1.3.3 复合交联聚合物驱油体系
    1.4 驱油用弱交联聚合物体系研究及应用现状
        1.4.1 国内研究及应用现状
        1.4.2 国外研究及应用现状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1.6 研究内容
第2章 驱油用弱交联聚合物体系配方筛选
    2.1 实验药品及仪器
        2.1.1 实验药品
        2.1.2 实验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驱油用聚丙烯酰胺聚合物的配制
        2.2.2 驱油用聚合物黏度测定
        2.2.3 驱油用弱交联聚合物配方筛选
    2.3 耐温型聚丙烯酰胺聚合物的筛选
    2.4 驱油用弱交联聚合物正交试验
    2.5 驱油用弱交联聚合物单体配伍性筛选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驱油用弱交联聚合物体系影响因素分析
    3.1 实验药品及仪器
        3.1.1 实验药品
        3.1.2 实验仪器
    3.2 实验方法
        3.2.1 黏度评价方法
        3.2.2 微观结构评价方法
    3.3 HPAM对黏度的影响
    3.4 C型交联剂对黏度的影响
    3.5 F型交联剂对黏度的影响
    3.6 AM单体对黏度的影响
    3.7 离子类型对黏度的影响
    3.8 微观结构评价
    3.9 本章小结
第4章 驱油用弱交联聚合物体系静态性能评价
    4.1 实验药品及仪器
        4.1.1 实验药品
        4.1.2 实验仪器
    4.2 实验方法
    4.3 耐温性能评价
    4.4 耐盐性能评价
    4.5 成胶时间评价
    4.6 长期稳定性能评价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驱油用弱交联聚合物体系动态性能评价
    5.1 实验药品及仪器
        5.1.1 实验药品
        5.1.2 实验仪器
    5.2 实验方法
        5.2.1 驱替效率评价方法
        5.2.2 可视化驱替效率评价
        5.2.3 注入性能评价方法
        5.2.4 抗剪切性能评价方法
    5.3 驱替效率评价
    5.4 可视化驱替效率评价
    5.5 注入性能评价
    5.6 抗剪切性能评价
        5.6.1 剪切力对弱交联聚合物体系性能影响
        5.6.2 弱交联聚合物体系剪切恢复性能评价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A 实验药品及仪器
致谢

(4)长垣外围P区块调剖体系优选与参数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摘要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凝胶调剖机理
        1.2.2 凝胶调剖开发研究现状
        1.2.3 存在的问题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调剖体系筛选及性能评价
    2.1 凝胶体系配方优选
        2.1.1 实验准备
        2.1.2 调剖体系筛选原则
        2.1.3 .调剖体系的筛选
        2.1.4 凝胶体系配方的优选
    2.2 调剖剂室内性能评价
        2.2.1 热稳定性以及成胶时间与强度
        2.2.2 矿化度评价
        2.2.3 抗油性评价
        2.2.4 耐酸碱评价
        2.2.5 配伍性评价
        2.2.6 耐盐性评价
        2.2.7 吸附滞留性评价
    2.3 调剖剂流动性及封堵性实验
        2.3.1 调剖剂的动态剪切成胶性
        2.3.2 耐冲刷性与吸附滞留性
        2.3.3 调剖剂的注入性
        2.3.4 调剖剂的封堵性
        2.3.5 调剖剂的突破压力梯度分析
        2.3.6 阻力系数与残余阻力系数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调剖体系动力学研究
    3.1 交联基团与聚交比的确定
        3.1.1 交联基团的确定
        3.1.2 聚交比的确定
    3.2 反应动力学方程
        3.2.1 实验条件
        3.2.2 结果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调剖体系参数优化
    4.1 主剂浓度与注入量优化
        4.1.1 主剂浓度优化
        4.1.2 注入量优化
    4.2 注入方式及段塞组合优化
        4.2.1 实验目的
        4.2.2 实验方案
        4.2.3 实验材料及条件
        4.2.4 实验数据及结论
    4.3 调剖体系注入速度与注入时机优化
        4.3.1 调剖体系注入速度优化
        4.3.2 注入时机优化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调剖体系适用性评价
    5.1 凝胶强度与原油粘度的匹配规律
        5.1.1 实验目的
        5.1.2 实验方案
        5.1.3 实验材料及条件
        5.1.4 实验数据及结论
    5.2 不同渗透率级差对采收率及封堵效果的影响
        5.2.1 实验目的
        5.2.2 实验方案
        5.2.3 实验材料及条件
        5.2.4 实验数据及结论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调剖体系驱替实验研究
    6.1 三层岩心驱油实验研究
        6.1.1 实验目的
        6.1.2 实验方案
        6.1.3 实验材料及条件
        6.1.4 实验步骤
        6.1.5 实验数据及结论
    6.2 大平板岩心驱油实验研究
        6.2.1 实验目的
        6.2.2 实验方案
        6.2.3 实验材料及条件
        6.2.4 实验步骤
        6.2.5 实验数据及结论
    6.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发表文章及研究成果目录
致谢

(5)朝阳沟油田高液量高含水井化学堵水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摘要
前言
第一章 概述
    1.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2 提高采收率的技术及方法
    1.3 国内外堵水技术研究进展情况
        1.3.1 堵水技术研究历程
        1.3.2 调剖堵水剂的分类
        1.3.3 国外进展情况
        1.3.4 国内进展情况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区域概况
    2.1 工区概况
    2.2 油田地质概况
    2.3 储层特征
        2.3.1 储层流体性质及油层压力
        2.3.2 储层油水分布及油藏类型
    2.4 导致油井高含水的因素
第三章 堵水剂配方优选
    3.1 聚丙烯酰胺类堵水剂的作用机理
    3.2 影响聚丙烯酰胺类堵水剂性能的因素
    3.3 聚丙烯酰胺类堵水剂各组分的作用
    3.4 实验仪器与操作步骤
        3.4.1 实验材料及仪器
        3.4.2 实验步骤及注意事项
    3.5 堵水剂主剂类型与浓度优选
        3.5.1 成胶剂类型优选
        3.5.2 堵水剂主剂浓度确定
    3.6 交联剂类型及浓度优选
        3.6.1 木质素磺酸钙优选
        3.6.2 有机铬
        3.6.3 延迟交联剂PRA
    3.7 稳定剂优选
        3.7.1 选择亚硫酸钠做稳定剂
        3.7.2 选择硫脲做稳定剂
    3.8 pH值调节剂优选
        3.8.1 草酸对成胶效果影响
        3.8.2 碳酸氢钠对pH值影响
    3.9 矿化度调节剂优选
第四章 堵水剂岩心流动实验评价
    4.1 实验准备
        4.1.1 实验装置简介
        4.1.2 实验用材料
    4.2 实验方法
        4.2.1 岩心基本参数测定方法
        4.2.2 阻力系数测定方法
        4.2.3 残余阻力系数测定
        4.2.4 突破压力梯度测定方法
        4.2.5 堵塞率测定方法
        4.2.6 耐冲刷性能测定方法
    4.3 实验结果及分析
第五章 堵水工艺参数优化
    5.1 实验准备
        5.1.1 实验装置简介
        5.1.2 实验用材料
    5.2 实验方法
    5.3 实验结果分析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文章目录
致谢

(6)抗盐超分子聚合物的合成、盐效应及流动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的结构和性能特点
        1.2.1 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的结构、性能
        1.2.2 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的驱油机理
    1.3 常规抗盐聚合物的研究进展
        1.3.1 超高分子量聚丙烯酰胺
        1.3.2 抗盐单体共聚物
        1.3.3 梳形聚合物
        1.3.4 两性聚合物
    1.4 基于分子间作用力构筑的抗盐聚合物体系
        1.4.1 基于静电作用构筑的抗盐聚合物体系
        1.4.2 基于主客体作用构筑的抗盐聚合物体系
        1.4.3 基于疏水缔合作用构筑的抗盐聚合物体系
        1.4.4 基于络合作用构筑的聚合物
    1.5 本文研究思路、内容、技术路线及创新点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内容
        1.5.3 技术路线
        1.5.4 本文创新点
第2章 功能单体的合成与表征
    2.1 实验条件和测试方法
        2.1.1 实验药品
        2.1.2 实验仪器
        2.1.3 测试方法
    2.2 大分子单体的分子设计
        2.2.1 大分子单体
        2.2.2 大分子单体的特性
        2.2.3 大分子单体的分子设计
    2.3 大分子水溶性单体的合成与表征
        2.3.1 大分子水溶性单体的合成
        2.3.2 大分子水溶性单体的表征
    2.4 大分子水溶性疏水单体的合成及表征
        2.4.1 大分子水溶性疏水单体的合成
        2.4.2 大分子水溶性疏水单体的表征
    2.5 支链型疏水单体的合成及表征
        2.5.1 支链型疏水单体的合成
        2.5.2 支链型疏水单体的表征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梳形聚合物的制备及溶液性能
    3.1 实验条件和测试方法
        3.1.1 实验仪器
        3.1.2 实验仪器
        3.1.3 测试方法
    3.2 梳形聚合物的合成
        3.2.1 CHPAM的合成步骤
        3.2.2 CHAP的合成步骤
    3.3 梳形聚合物的配方优化
        3.3.1 单体浓度、引发剂加量、反应温度的优化
        3.3.2 大分子水溶性疏水单体的优化
        3.3.3 大分子水溶性疏水单体加量的优化
        3.3.4 CHPAM的配方
    3.4 梳形聚合物的表征
        3.4.1 梳形聚合物的红外谱图
        3.4.2 梳形聚合物的核磁谱图
        3.4.3 梳形聚合物的分子量
    3.5 梳形聚合物的溶液性能
        3.5.1 黏浓曲线
        3.5.2 梳形聚合物的盐敏性
        3.5.3 梳形聚合物的流变性
    3.6 梳形聚合物的热盐稳定性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超分子聚合物(CBHAP)的制备及溶液性能
    4.1 实验条件和测试方法
        4.1.1 实验药品
        4.1.2 实验仪器
        4.1.3 测试方法
    4.2 超分子聚合物(CBHAP)的合成
        4.2.1 超分子聚合物(CBHAP)的合成步骤
        4.2.2 超分子聚合物(CBHAP)合成条件优化
    4.3 超分子聚合物(CBHAP)的表征
        4.3.1 超分子聚合物(CBHAP)的红外谱图
        4.3.2 超分子聚合物(CBHAP)的分子量
        4.3.3 超分子聚合物(CBHAP)的核磁谱图
        4.3.4 超分子聚合物(CBHAP)的微观形貌
        4.3.5 超分子聚合物(CBHAP)的分子链结构
    4.4 超分子聚合物(CBHAP)的溶液性能
        4.4.1 超分子聚合物(CBHAP)的黏浓曲线
        4.4.2 超分子聚合物(CBHAP)的流变性
        4.4.3 超分子聚合物(CBHAP)的黏弹性
        4.4.4 超分子聚合物(CBHAP)的凝胶化
    4.5 超分子聚合物的盐效应
        4.5.1 盐诱导聚合物的黏度变化
        4.5.2 盐诱导聚合物的剪切增稠行为
        4.5.3 盐诱导聚合物的温敏行为
        4.5.4 盐诱导聚合物的黏弹行为及凝胶化
    4.6 超分子聚合物(CBHAP)的热盐稳定性
    4.7 超分子聚合物(CBHAP)的溶解性
    4.8 超分子聚合物(CBHAP)的抗剪切性
    4.9 本章小结
第5章 聚合物的抗盐机理
    5.1 实验条件和测试方法
        5.1.1 实验药品
        5.1.2 实验仪器
        5.1.3 测试方法
    5.2 聚合物的分子尺寸
        5.2.1 不同聚合物的分子尺寸
        5.2.2 聚合物分子尺寸的分布特征
        5.2.3 钠离子对聚合物分子尺寸的影响
        5.2.4 钙离子对聚合物分子尺寸的影响
    5.3 聚合物的分形特征
        5.3.0 聚合物体系分形维数的测定方法
        5.3.1 HPAM的分形特征
        5.3.2 CHPAM的分形特征
        5.3.3 CHAP的分形特征
        5.3.4 CBHAP的分形特征
    5.4 聚合物的形貌特征
        5.4.1 HPAM的形貌特征
        5.4.2 CHPAM的形貌特征
        5.4.3 CHAP的形貌特征
        5.4.4 CBHAP的形貌特征
    5.5 聚合物的分形聚集过程
    5.6 聚合物与金属阳离子的相互作用
        5.6.1 聚合物与钠离子的相互作用
        5.6.2 聚合物与钙离子的相互作用
    5.7 聚合物的抗盐机理
        5.7.1 微观形貌、分形聚集过程及抗盐性的关联性
        5.7.2 抗盐机理的阐述
    5.8 本章小结
第6章 聚合物的流动特性及驱油性能
    6.0 实验条件和测试方法
        6.0.1 实验药品
        6.0.2 实验仪器
    6.1 阻力系数、残余阻力系数
        6.1.1 不同种类聚合物的R_f和R_(ff)
        6.1.2 CBHAP体系的注入性
    6.2 聚合物盐增稠的物理模拟
        6.2.1 渗透率对盐增稠的影响
        6.2.2 注入量对盐增稠的影响
        6.2.3 聚合物浓度对盐增稠的影响
        6.2.4 矿化度对盐增稠的影响
        6.2.5 温度对盐增稠的影响
        6.2.6 流动状态下盐增稠的机理分析
    6.3 聚合物剪切增稠的物理模拟
    6.4 高钙镁条件下聚合物的驱油实验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建议
    7.1 结论
    7.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7)多介质蒸汽驱用高温封堵剂制备及其性能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内容
        1.1.1 稠油热采简介
        1.1.2 蒸汽驱调剖封窜技术
    1.2 高温堵剂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国外研究进展
        1.2.2 国内研究进展
    1.3 耐高温封堵剂的分类
        1.3.1 固体分散型
        1.3.2 高温泡沫型
        1.3.3 改性栲胶型
        1.3.4 木质素磺酸盐型
        1.3.5 腐殖酸型
        1.3.6 热敏可动凝胶型
        1.3.7 固体颗粒型
        1.3.8 耐高温凝胶型
    1.4 存在的问题及研究趋势
    1.5 区块概况及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凝胶静态评价实验
    2.1 实验药品
        2.1.1 凝胶用聚合物
        2.1.2 凝胶用交联剂
        2.1.3 药品的选取
    2.2 实验设备
    2.3 实验方法
        2.3.1 配制模拟地层水
        2.3.2 配制成胶溶液
    2.4 凝胶静态评价方法
        2.4.1 目视强度分级法
        2.4.2 视粘度法
        2.4.3 流变性测定
    2.5 实验结果与讨论
        2.5.1 80℃下的封堵剂#1与#2
        2.5.2 80℃下的封堵剂#A与#B
        2.5.3 100℃下的封堵剂#A与#B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高温封堵剂体系的研究
    3.1 封堵剂体系的主要研究内容
        3.1.1 常用封堵剂的类型
        3.1.2 封堵剂的注入方式
    3.2 凝胶耐温性评价实验
        3.2.1 实验药品及设备
        3.2.2 实验方法
        3.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3.3 调剖用固相颗粒
        3.3.1 固相颗粒A
        3.3.2 固相颗粒B
    3.4 注入段塞的研究
        3.4.1 前置保护段塞
        3.4.2 封堵剂主体段塞
        3.4.3 封口段塞
        3.4.4 段塞组合设计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封堵剂动态评价实验
    4.1 主要评价指标
    4.2 实验装置的设计
        4.2.1 封堵剂段塞注入装置
        4.2.2 蒸汽驱替装置
    4.3 动态评价方案的设计
        4.3.1 单管评价实验
        4.3.2 多管并联评价实验
    4.4 实验结果与讨论
        4.4.1 主体段塞注入量的优选
        4.4.2 封堵剂老化时间的优选
        4.4.3 凝胶与固相颗粒的作用机理研究
        4.4.4 选择性封堵实验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多介质蒸汽驱中封堵剂的提高采收率效果评价
    5.1 多介质蒸汽驱的作用机理
    5.2 实验装置及材料
    5.3 封堵剂提高采收率效果评价实验
    5.4 实验结果与讨论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文章目录
致谢

(8)固体交联剂合成与交联体系性能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摘要
第一章 概述
    1.1 调剖与调驱
        1.1.1 调剖
        1.1.2 调驱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1.3 调剖剂分类
        1.3.1 凝胶类
        1.3.2 聚合物微球类
        1.3.3 颗粒类
        1.3.4 树脂类
        1.3.5 沉淀类
        1.3.6 微生物类
        1.3.7 其他类
    1.4 HPAM交联体系
    1.5 课题研究内容
第二章 固体交联剂粉末的合成
    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2.1.1 实验试剂
        2.1.2 实验仪器
    2.2 实验方案
        2.2.1 实验条件
        2.2.2 实验方案
    2.3 交联剂性能影响因素分析
        2.3.1 合成配比的影响
        2.3.2 合成pH值的影响
        2.3.3 合成温度的影响
        2.3.4 合成助剂的影响
    2.4 产物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聚合物交联体系制备与评价
    3.1 实验试剂与仪器
        3.1.1 实验试剂
        3.1.2 实验仪器
    3.2 实验原理
    3.3 成胶影响因素
        3.3.1 聚合物分子量的影响
        3.3.2 聚合物浓度的影响
        3.3.3 交联剂用量的影响
        3.3.4 pH值的影响
        3.3.5 温度的影响及热稳定性评价
        3.3.6 不同类型交联剂的对比
        3.3.7 交联剂添加顺序的影响
        3.3.8 杂质的影响
        3.3.9 稳定剂和缓凝剂的影响
    3.4 矿化度及阳离子影响
        3.4.1 矿化度的影响
        3.4.2 阳离子对成胶的影响
    3.5 抗剪切性能
        3.5.1 抗剪切实验
        3.5.2 抗剪切实验结果
        3.5.3 影响抗剪切性能因素分析
    3.6 保水性阻水性分析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室内驱油实验研究
    4.1 注入能力分析
        4.1.1 注入实验
        4.1.2 实验结果及分析
    4.2 不同交联剂驱油对比
        4.2.1 实验条件
        4.2.2 实验方案
        4.2.3 实验结果及分析
    4.3 注入量对调剖效果影响实验
        4.3.1 实验条件
        4.3.2 实验方案
        4.3.3 实验结果及分析
    4.4 注入时机对调剖效果影响实验
        4.4.1 实验条件
        4.4.2 实验方案
        4.4.3 实验结果及分析
    4.5 不同注入轮次对调剖效果影响实验
        4.5.1 实验条件
        4.5.2 实验方案
        4.5.3 实验结果及分析
    4.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文章目录
致谢

(9)环京津冀地区CO2油藏动态封存潜力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CCS技术的研究现状
        2.1.1 CCS技术
        2.1.2 CO_2 地质封存
    2.2 CO_2 泡沫的研究现状
        2.2.1 国内研究现状
        2.2.2 国外研究现状
    2.3 CO_2 凝胶泡沫的研究现状
        2.3.1 概念
        2.3.2 组成
        2.3.3 研究现状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环京津冀油田CO_2静态封存及EOR潜力的研究
    3.1 CO_2 静态封存及EOR潜力的研究流程
    3.2 油藏数据的确定
        3.2.1 API的确定
        3.2.2 最小混相压力的确定
        3.2.3 地层原油粘度的确定
    3.3 筛选方法的确定
    3.4 CO_2 静态封存及EOR潜力评估模型的确定
    3.5 CO_2 静态封存及EOR潜力的评估结果
        3.5.1 典型油藏
        3.5.2 华北油田
        3.5.3 冀东油田
        3.5.4 胜利油田
        3.5.5 环京津冀油田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CO_2凝胶泡沫体系的制备及稳定性研究
    4.1 CO_2 凝胶泡沫的制备
        4.1.1 CO_2 泡沫体系的筛选
        4.1.2 弱凝胶体系的制备
    4.2 CO_2 凝胶泡沫体系的优化和稳定性
        4.2.1 CO_2 凝胶泡沫体系的优化
        4.2.2 CO_2 凝胶泡沫体系的稳定性研究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环京津冀油田CO_2动态封存潜力的研究
    5.1 CO_2 的相变特点
    5.2 CO_2 凝胶泡沫的相态研究
        5.2.1 实验方法
        5.2.2 20℃的实验结果
        5.2.3 45℃的实验结果
        5.2.4 65℃的实验结果
        5.2.5 各个视窗中泡沫的特征
    5.3 CO_2 凝胶泡沫的密度
    5.4 CO_2 的动态封存潜力
        5.4.1 典型油藏CO_2的动态封存潜力
        5.4.2 环京津冀油田CO_2的动态封存潜力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环京津冀油田油藏数据表
致谢

(10)中低温成胶的耐高温聚合物凝胶研制与性能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油田调剖技术的发展现状
        1.1.1 中低温油藏调剖剂发展现状
        1.1.2 高温油藏调剖剂的发展现状
    1.2 常用的凝胶交联体系
        1.2.1 金属离子无机交联体系
        1.2.2 酚醛树脂有机交联体系
        1.2.3 丙烯酰胺单体引发交联体系
    1.3 凝胶调剖体系的性能评价
        1.3.1 成胶时间的评价方法
        1.3.2 成胶强度的评价方法
        1.3.3 凝胶稳定性的评价方法
        1.3.4 凝胶微观结构的表征方法
    1.4 课题的提出
第2章 HPAM-G01耐温调剖体系配方优选及性能评价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试剂及材料
        2.2.2 实验仪器
        2.2.3 聚合物凝胶的制备
        2.2.4 聚合物凝胶的性能评价
    2.3 配方优选
        2.3.1 耐温主剂的筛选
        2.3.2 热稳定剂的筛选
        2.3.3 主剂HPAM浓度的筛选
        2.3.4 交联剂G01浓度的筛选
        2.3.5 交联助剂浓度的筛选
        2.3.6 反应温度对凝胶性能的影响
    2.4 HPAM-G01凝胶的粘弹性能
        2.4.1 HPAM浓度对凝胶粘弹性的影响
        2.4.2 G01浓度对凝胶粘弹性的影响
        2.4.3 交联助剂浓度对凝胶粘弹性的影响
    2.5 HPAM-G01凝胶的形貌特征
        2.5.1 宏观形貌
        2.5.2 微观形貌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HPAM-PR耐温调剖体系配方优选及性能评价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试剂及材料
        3.2.2 实验仪器
        3.2.3 PR交联剂的合成
        3.2.4 聚合物凝胶的制备
        3.2.5 聚合物凝胶的性能评价
    3.3 配方优选
        3.3.1 PR交联剂的合成
        3.3.2 PR交联剂酚醛比的筛选
        3.3.3 主剂浓度的筛选
        3.3.4 交联剂浓度的筛选
        3.3.5 添加剂对成胶的影响
    3.4 HPAM-PR凝胶的粘弹性能
        3.4.1 HPAM浓度对凝胶粘弹性的影响
        3.4.2 PR酚醛比对凝胶粘弹性的影响
        3.4.3 PR交联剂浓度对凝胶粘弹性的影响
        3.4.5 添加剂浓度对凝胶粘弹性的影响
    3.5 HPAM-PR凝胶的形貌特征
        3.5.1 宏观形貌
        3.5.2 微观形貌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AM-G02耐温调剖体系配方优选及性能评价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试剂及材料
        4.2.2 实验仪器
        4.2.3 凝胶调剖剂的制备
        4.2.4 聚合物凝胶的性能评价
    4.3 配方优选
        4.3.1 主剂AM浓度的筛选
        4.3.2 交联剂G02浓度的筛选
        4.3.3 引发剂对成胶的影响
        4.3.4 pH值对成胶的影响
        4.3.5 耐高温性能的考察
    4.4 AM-G02凝胶的粘弹性能
        4.4.1 主剂AM浓度对凝胶粘弹性的影响
        4.4.2 交联剂G02浓度对凝胶粘弹性的影响
        4.4.3 引发剂浓度对凝胶粘弹性的影响
        4.4.4 凝胶基液pH值对凝胶粘弹性的影响
    4.5 AM-G02凝胶的形貌特征
        4.5.1 宏观形貌
        4.5.2 微观形貌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四、复合型有机铬/HPAM凝胶体系的室内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深部调驱与周期注水相结合提高低渗透裂缝性油藏采收率实验研究[D]. 何瑞. 东北石油大学, 2021
  • [2]微胶囊破胶剂的制备及其高温释放性能的研究[D]. 张瑜. 天津大学, 2020(02)
  • [3]耐温耐盐增粘驱替液体系的研究与评价[D]. 赵清.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20
  • [4]长垣外围P区块调剖体系优选与参数优化[D]. 陈丽蓥. 东北石油大学, 2020(03)
  • [5]朝阳沟油田高液量高含水井化学堵水方法研究[D]. 何奇. 东北石油大学, 2019(01)
  • [6]抗盐超分子聚合物的合成、盐效应及流动特性研究[D]. 姜峰. 西南石油大学, 2018(06)
  • [7]多介质蒸汽驱用高温封堵剂制备及其性能评价研究[D]. 刘灏亮. 东北石油大学, 2018(01)
  • [8]固体交联剂合成与交联体系性能评价[D]. 夏鹏辉. 东北石油大学, 2018(01)
  • [9]环京津冀地区CO2油藏动态封存潜力的研究[D]. 董永发.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8(01)
  • [10]中低温成胶的耐高温聚合物凝胶研制与性能评价[D]. 冀欣宇.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8(01)

标签:;  ;  ;  ;  

复合有机铬/HPAM凝胶体系的实验室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