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罕见麻疹免疫期间暴发的流行病学调查

一次罕见麻疹免疫期间暴发的流行病学调查

一、计划免疫时期一起罕见麻疹爆发的流行病学调查(论文文献综述)

马钰[1](2020)在《陕西省风疹流行特征及主要流行株分析》文中研究表明背景风疹是由风疹病毒(Rubella Virus,RV)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感染后以发热、出疹、耳后和枕部淋巴结肿大为主要临床特征。妇女在妊娠早期感染风疹病毒,病毒可透过胎盘使胚胎细胞的染色体畸变断裂,引起先天性风疹综合征(Congenital Rubella Syndrome,CRS),导致死胎、流产、或胎儿出生伴随严重残疾,给社会和家庭造成严重负担,是全球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2012年,194个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成员国签署了消除风疹的全球疫苗行动计划(Global Vaccine Action Plan,GVAP)。然而,根据2015年WHO阶段性回顾报告,已消除或接近消除的地区暴发时有发生,个别地区发病水平居高不下,风疹消除工作面临巨大挑战。2017年我国风疹发病降至历史最低水平,发病率为0.27/10万,但2019年出现全国范围的大幅反弹,达到2.5/10万。陕西省从2008年起将风疹疫苗(Rubella Containing Vaccine,RCV)纳入扩大免疫规划(Expanded Program on Immunization,EPI),实施RCV儿童免疫策略已十年,但近年来风疹防控形势依然严峻,风疹流行病学特征尤其是实施儿童免疫策略后的人群特征和时间特征仍不明确,主要的影响因素及相互关系仍未探明;风疹流行株基因型别基线数据尚为空白;疫苗高覆盖率下人群风疹抗体水平变化等问题均不清楚,而这些对于制定科学有效的防控策略、精准疾病防控具有重要意义。目的对陕西省风疹流行病学特征进行分析,通过构建数学模型分析气象因素对风疹传播的影响;从基因水平分析流行病毒株的型别特征、变异情况、同源性关系,探讨可能的传播来源和传播链;通过全省1-59岁人群血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分析风疹抗体水平,探讨潜在的高风险地区和人群。方法1.通过国家传染病监测系统收集2005-2018年陕西省风疹报告病例信息,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风疹发病时间、地区、人群分布特征。基于风疹周发病时间序列采用小波分析法分析风疹发病的周期性及时间变化趋势。采用两阶段混合广义加性模型(Mixed Generalized Additive Model,MGAM)定量分析气象因素对风疹发病率的影响作用。第一阶段,首先采用Spearman秩相关确定纳入研究的气象变量,采用MGAM量化不同地区气象因素和风疹发病之间的关系。第二阶段,使用多元随机效应Meta分析模型来评估总体合并效应。2.对收集到的2013-2018年陕西省风疹病例咽拭子标本进行病毒分离、核酸提取、序列测定,使用MAFFT(v7.205)和Meg Align(v8.1.4)软件进行多序列比对、氨基酸和核苷酸同源性分析,获得病毒型别特征、核苷酸和氨基酸的变异情况。在Gen Bank下载全球具有代表性的风疹序列与本研究得到的序列合并建库,采用邻接法(Neighbor Joining,NJ)构建基因亲缘性关系树,判断流行株的传播来源,推测可能的传播路径。3.基于乙肝血清流调初级样本库开展风疹抗体水平调查,采用分层多阶段随机抽样法,第一阶段采用容量比例概率(Probability Proportional to Size,PPS)抽样方法抽取初级抽样单位,第二阶段采用随机抽样方法抽取调查对象。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单孔定量法检测血清标本中IgG抗体,结果按照抽样权重对不同地区、人群进行估计。结果1.2005-2011年是陕西省风疹发病率较高时期,年均发病率5.19/10万,2012-2018年发病率大幅下降,年均发病率1.34/10万。风疹春季高发,3-6月间报告病例数占总病例数的81.76%。各地市、区县均有风疹病例报告,年均发病率位于前五位的是:铜川市(5.91/10万)、汉中市(4.91/10万)、西安市(4.81/10万)、宝鸡市(4.14/10万)、延安市(4.09/10万)。男性发病数多于女性,男女性别比1.39:1。高发人群主要为学生,成人病例以农民为主。2005-2018年间,风疹高发年龄组逐渐向大年龄组转移。2005-2014年,0-14岁组儿童发病明显高于其他年龄组,其年龄亚组年均发病率范围为18.26/10-25.53/10万,其余各年龄亚组年均发病率范围为0.18/10-5.76/10万。2015-2017年高发年龄段转变为10-19岁组青少年,其年龄亚组年均发病率范围为8.35/10-11.84/10万,其余各年龄亚组年均发病率范围为0.07/10-4.80/10万。2018年15-19岁组人群发病最高,发病率为1.19/10万,其余各年龄亚组发病率范围为0-0.33/10万。2.小波分析结果显示,陕西省风疹发病在2005-2018年时间范围内,存在0.4-0.5年、0.8-1.4年和3.8-4.8年时间尺度的显着性周期,3.8-4.8年的时间尺度周期震荡能量最强。气象因素对风疹发病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在0℃以下,随着温度的增加,风疹累积相对风险(Accumulative Relative Risk,ARR)迅速上升,在0℃达到峰值1.22,在0℃以上,随着温度的增加,ARR逐渐降低。在相对湿度低于43%时,ARR随相对湿度上升逐渐增加,在相对湿度43%时达到峰值1.38,当相对湿度高于43%时,ARR随相对湿度上升呈波动状态。平均温度、相对湿度和风疹发病之间存在非线性关系。3.基因序列分析结果显示,共获得52株风疹病毒E1基因序列,2013年9株为1E基因型,其余43株为2B基因型。1E和2B基因型的关键氨基酸位点高度保守,其中N-型糖基化位点、血凝抑制位点、中和位点及重要抗原表位均未发生改变。根据构建NJ树的结果,2013年流行的1E基因型和2012年的香港流行株在同一分支,属于我国本土优势流行进化支1E-L1;2014-2017年流行的2B基因型和同时期我国其他省份流行基因型聚为一支,属于我国本土优势流行进化支2B-L3;2018年流行的2B基因型属于进化支2B-L4,该分支多流行于美国、加拿大、印度等地,在我国已多年未监测到,属于境外输入型别。4.健康人群抗体水平调查覆盖全省30个县(区),共调查6199人,全省1-59岁人群风疹疫苗接种率为31.59%(95%CI:31.04%-32.26%),其中1-9岁人群疫苗接种率为92.89%(95%CI:92.34%-93.15%),其他年龄组随年龄升高接种率逐渐降低。全省三地区1-9岁人群RCV接种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4.763,P=0.920),城市和农村1-9岁儿童RCV接种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201,P=0.141)。20-39岁人群IgG抗体阳性率最高,其次为40-59岁人群、1-9岁人群次之,最低为10-19岁人群,各年龄组抗体阳性率和GMC值分别为83.34%(95%CI:82.65%-84.12%)和24.77IU/ml(95%CI:23.58 IU/ml-26.02IU/ml)、78.17%(95%CI:77.01%-78.64%)和19.53IU/ml(95%CI:18.62 IU/ml-20.48IU/ml)、77.85%(95%CI:77.12%-78.83%)和20.64IU/ml(95%CI:19.28 IU/ml-22.11IU/ml)、64.28%(95%CI:63.86%-64.90%)和13.66IU/ml(95%CI:12.56 IU/ml-14.87IU/ml)。陕北和关中地区人群阳性率高于陕南,三地区间阳性率分别为78.93%(95%CI:78.11%-79.64%)和77.89%(95%CI:77.03%-79.25%),74.92%(95%CI:74.23%-75.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380,P=0.015)。男性抗体阳性率稍高于女性,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867,P=0.094)。城市和农村地区抗体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14,P=0.604)。结论1.风疹疫苗纳入扩大免疫规划后,陕西省风疹发病整体呈下降趋势;高发年龄人群由小年龄组向大年龄组转移,随时间推移,成人发病风险将逐渐增大;风疹流行存在不同周期性;温度和湿度这两个主要的气象因素和风疹发病之间存在非线性关系。精确的发病周期、量化的气象影响因素与风疹发病间的关系为进一步开发预测预警模型提供了数据支持。2.陕西省风疹流行株基因型别变化特征和同时期全国的优势型别更替基本一致,但存在非优势进化支外来输入现象。我省已建立一定的人群风疹免疫屏障,但由于仍存在大量免疫空白人群,难以阻断新基因型别的传入以及引起的局部流行;风疹流行株关键抗原表位高度保守,现用BRD-II风疹疫苗可以针对流行野毒株提供有效保护,接种疫苗仍是风疹防控的有效措施。3.陕西省风疹抗体水平整体偏低,发生风疹暴发疫情的风险仍较高。10-19岁人群风疹发病风险最高;20-39岁生育高峰人群依然存在大量易感者,潜在的CRS风险持续存在;计划免疫RCV接种率达到WHO消除风疹策略要求,各地区免疫规划工作水平较均衡;风疹疫苗产生抗体随年龄增长衰减较快;建议长期开展对10-19岁人群补种一剂次风疹疫苗,一方面可消除EPI前出生队列的免疫空白,另一方面可对接种RCV抗体衰减者加强免疫。

王文畅[2](2020)在《基于个案对某接种单位2000年-2018年出生儿童疫苗接种状况分析》文中认为目的:了解北京市某单位所辖区域2000-2018年免疫规划疫苗和部分非免疫规划疫苗的接种现状,探讨该区域接种率的变化趋势,为今后巩固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提高非免疫规划疫苗接种比率提出相关建议。方法:方法采用描述性研究和现场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开展本次课题研究。研究内容1、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2、免疫规划疫苗及时接种率;3、免疫规划疫苗被非免疫规划疫苗替代接种率;4、非免疫规划疫苗接种比例;5、非免疫规划疫苗接种影响因素。资料来源免疫规划疫苗和非免疫规划接种信息来源某单位预防接种信息系统中2000-2018年的接种个案;现场调查资料来源于在接种单位对部分家长的调查。结果:1.纳入本次研究的免疫规划疫苗有卡介苗、乙肝疫苗、脊髓灰质炎疫苗、DPT疫苗、流脑A群疫苗、含麻疹成分疫苗、乙脑疫苗、甲肝疫苗、流脑A、C群疫苗和白破疫苗。2000-2008年间,即免疫规划疫苗扩大免疫规划前阶段,总体水平不高,卡介苗接种率一般位于90%以内,乙肝疫苗接种率位于61%~100%,脊髓灰质炎疫苗接种率位于55%~1 00%,百白破疫苗接种率位于55%~100%,麻疹疫苗接种率位于59%~100%,乙脑疫苗接种率位于56%~100%,甲肝疫苗接种率位于15%~100%,流脑A+C疫苗接种率位于8%~100%。2009-2018年扩大免疫规划阶段,卡介苗接种率维持在95%以上,乙肝疫苗接种率位于91%~97%,脊髓灰质炎疫苗接种率位于74%~90%,百白破疫苗接种率位于78%~90%,麻疹疫苗接种率位于91%~96%,乙脑疫苗接种率位于75%~94%,甲肝疫苗接种率位于81%~92%,流脑A+C疫苗接种率位于60%~90%。在扩大免疫规划阶段,免疫规划疫苗在我单位辖区实际完成接种任务的仅有卡介苗、乙肝疫苗和麻疹疫苗。及时接种率免疫规划疫苗及时接种率处于1%~94%不等,差异性较大。据研究结果显示,在扩大免疫规划阶段相较于扩大免疫规划前阶段,免疫规划疫苗及时接种率有明显提升。乙肝疫苗的首剂接种率基本处于逐年上升趋势,由研究初期的60%上升,最终稳定在94%,三剂及时接种表现不如首剂,稳定在75%左右;麻疹疫苗及时接种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趋势,由研究初期的50%上升至2012年的92%,而后逐渐降低稳定在2018年的88%。及时接种率最高的是乙肝疫苗,及时接种率最低的是流脑A、C群疫苗第二次接种时期。替代接种率有替代的疫苗种类包括乙肝疫苗、脊髓灰质炎疫苗、百白破疫苗、乙脑疫苗、流脑A+C疫苗。总体替代接种率在0%~94%。就目前结果显示,我单位辖区脊髓灰质炎疫苗替代接种率最多,流脑A+C疫苗替代接种率最少。2.本次调查研究还将接种及时率和疫苗相关的接种率做了关联性分析,结果显示:卡介苗疫苗的及时接种率与接种率之间的关联性大小为r=0.978;乙肝疫苗的首剂及时接种率与3剂接种率之间的关联性大小为r=0.772;脊灰疫苗3剂次及时接种率与接种率关联性r=0.758。DPT疫苗3剂次及时接种率与接种率之间的关联性r=0.804。流脑A群疫苗2剂及时接种率与接种率关联性r=0.860。麻疹类疫苗初种及时接种率与接种率关联性r=0.895;乙脑疫苗8月龄(第一次)及时接种率与接种率关联性r=0.614;乙脑疫苗18月龄(第二次)及时接种率与接种率关联性r=0.587;甲肝疫苗及时接种率与接种率关联性r=0.864;流脑A、C群疫苗第一次及时接种率与接种率关联性r=0.680;流脑A、C群疫苗第二次及时接种率与接种率关联性r=-0.283,P=0.428;白破疫苗及时接种率与接种率关联性r=0.497,P=0.100。除流脑A、C群疫苗第二剂次和白破疫苗及时接种率与接种率的关联性没有统计学意义之外,其余免疫规划疫苗的及时接种率与接种率都存在较高的正相关关联性。3.纳入本次研究的非免疫规划疫苗有6种,他们分别是EV71疫苗、Hib类疫苗、肺炎类疫苗、流感类疫苗、轮状病毒疫苗和水痘疫苗。接种率排在前三位的是水痘疫苗、Hib疫苗和轮状病毒疫苗,我单位辖区的水痘疫苗接种率一般处于80%左右,Hib疫苗接种率近些年基本处于40%~60%,轮状病毒疫苗接种率基本处于30%~50%,其它疫苗三种疫苗均低于50%,流感类疫苗最低,近年接种率仅为10%。4.单因素结果显示,儿童年龄、胎次、户籍、家庭月收入、家庭对疫苗接种信息了解情况以及疫苗事件的影响情况是影响辖区内非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的重要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月收入高的家庭是月收入低的家庭非免疫规划疫苗接种意愿的12.206倍;对接种信息比较了解的家庭非免疫规划疫苗接种意愿是对接种信息不了解家庭的6.552倍。结论与建议:1.基于个案的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评估,较客观地反映了接种和记录情况。总体接种率保持上升趋势,多数接种率在90%以上,个别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在个别年份低于90%,及时接种率相对更低。建议把基于接种个案进行接种率监测作为必要手段,对接种率和及时接种率低的原因进行研究,提高和巩固接种率仍是未来免疫规划的重点。。2.十余年间某接种单位辖区非免疫规划疫苗儿童接种总体比例不高,近年还有下滑趋势,作为免疫规划的补充,应积极推广、推荐非免疫规划疫苗的接种,尤其是疾病负担较重、免疫规划疫苗没有覆盖预防的疾病的非免疫规划疫苗。3.辖区非免疫规划疫苗接种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表明家庭月收入、对疫苗接种信息的了解情况是导致非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现状不乐观的重要因素,需要针对性提出改进建议。

梁胜翔[3](2020)在《我国西部地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核心能力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2009年3月,我国启动实施覆盖全民的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并将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作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点工作。过去的10年多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取得了显着的进展和成效,为改善居民健康状况发挥了重要作用,公共卫生的公平性和可及性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但是,缺乏合格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却成为影响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质量的瓶颈问题。因此,自2010年开始,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培训在全国各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广泛开展,然而,一系列研究表明,当前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培训效果不佳,全国尤其是西部地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素质不高、服务能力不强的问题仍然得不到有效解决,其主要原因是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应该具备的核心能力不明确,导致培训项目设计缺乏核心能力理论支撑。国际上,美国和加拿大等国家已相继建立了各自的公共卫生专业人员核心模型,公共卫生专业人员能力建设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由以能力为导向的核心能力模型所驱动。目前,国内尚未见基于核心能力理论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核心能力模型的系统研究。研究目的本研究对重庆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能力建设现状及培训需求进行系统评估,并在建立我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功能框架的基础上,开发出我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核心能力模型,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能力建设(培训项目设计)提供理论基础及依据,并为人员能力建设提出对策建议。研究方法1.研究地点选择:本研究根据地理位置和2016年的GDP情况,选择重庆市8个主城区和18个区/县作为研究地点,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91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包括43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48个乡镇卫生院)作为研究现场。2.定量研究:采用连续性抽样方法选取了1275名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包括服务机构领导和一线工作人员)作为研究对象。自制调查问卷,分别对研究地点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能力现状及培训需求进行调查,调查项目包括性别、年龄、文化程度、专业、职称、执业资格类别、工作岗位、工作经历、培训次数、培训需求(包括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内容、沟通能力、流行病调查、需求评估、干预措施制定、满意度调查或评价项目开展效果、授课技能9个维度)。采用Epidata 3.02软件建立数据库,使用SPSS 21.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的一般情况、人员能力现状及培训需求进行描述性分析;采用卡方检验对城市与农村、主城区与区县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在性别、年龄、文化程度、专业、职称等方面的差异进行分析;采用卡方检验筛选培训需求的相关因素,再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方法对筛选出来的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所有统计学检验均为双侧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定性研究:采用有目的抽样方法,在所选研究地点基层卫生机构中抽取负责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管理的领导以及从事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人员(兼顾各个项目)进行个人深入访谈(In-depth interview,IDI),用信息饱和原则决定最终样本量。个人深入访谈根据事先制定的半结构化访谈题纲来进行,领导的访谈题纲内容主要包括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力资源状况相关信息(即本单位工作人员数量、质量以及稳定性)、对当前人员培训的现状、当前培训项目存在的问题以及培训需求。一线工作人员的访谈题纲内容包括他们对自身服务能力的自我评估,他们对培训的参与情况,对当前培训的看法以及培训需求。所有访谈均在访谈对象所在卫生机构选择安静的办公室或会议室进行,每次访谈大约持续40-60分钟,在受访者的知情同意下,所有访谈均用录音笔进行了录音。最后,采主体框架分析法对所有访谈资料进行分析。4.德尔菲法:本研究共选择了17名来自中国东部、西部、北部和南部不同地区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领域专家参加两轮Delphi咨询。在Delphi咨询之前,通过文献研究、专家会议、岗位分析、专家会议等研究方法初步构建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功能框架以及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核心能力模型初稿和咨询问卷。然后,经过2轮Delphi咨询构建我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功能框架以及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核心能力模型。研究结果1.调查对象一般情况:问卷调查中,一共调查1275人,其中有效问卷1244份,有效率为97.6%。调查对象中,57.9%来自城市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4-34年龄段占38.7%,大部分(82.6%)为女性。学历以大专为主(62.3%),93.1%的调查者接受过医学院校教育,40.8%为护理专业,超过一半(54.6%)的调查对象职称为初级。工作5年以上的占36.7%,72.6%的人员具有执业资格,执业护士占56.9%,大多数(83.7%)之前没有公共卫生相关工作经历,40.4%的人具有护理工作经历。一共纳入10个基层卫生机构的的10名领导和35名一线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人员进行个人深入访谈。在10名领导中,超过一半(6位)是女性;超过一半的领导(6/10)年龄在30至40岁之间;大多数领导(8/10)工作年限在三年以上。在一线工作人员当中,超过一半(21/35)来自社区卫生中心,超过四分之三(27/35)是女性,绝大多数一线工作人员(32/35)的年龄≤40岁,大多数(21/35)的工作年限不到3年。2.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能力现状:在卫生人力资源数量方面,所有基层卫生机构领导认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编制及现有人员数量严重不足,特别缺全科医生和公共卫生专业人员。在人力资源能力素质方面,一线工作人员和领导都均认为,现有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学历低(学历以大专以下为主)、职称低(以初级职称为主)。总体而言,在学历构成上,78.5%为大专及以下学历;在专业构成,公共卫生和临床医学背景的人员占比低,41%以上的工作人员为护理专业出身,尤其是城市和主城区的基层卫生机构,护士占比将近50%。只有5.9%的工作人员具有公共卫生专业背景;在职称构成上,初级职称或无职称工作人员占比达80%,而副高职称仅占3%。多数一线工作人员认为自身能力不足,难以胜任本职工作,尤其在一些对专业知识和技能要求高的服务项目(如健康教育、儿童健康管理、孕产妇健康管理、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结核病患者健康管理、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理等)完全胜任的工作人员不到一半,而且大多数人员不胜任的原因是因为知识和技能都缺乏。3.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能力建设现状:85%以上的工作人员在半年内最少接受过1次以上的培训。但是,绝大多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领导认为,目前的培训效果欠佳,培训并没有使人员能力得到根本提高。主要原因有:一是由于人员短缺,导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无法安排人员参加培训;二是目前的培训没有很好地组织,层层培训导致培训内容重复。此外,专业性强的培训(如重性精神病和慢病管理)没有由专业机构承担;三是当前的培训通常集中在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相关的政策和服务规范上,培训缺乏公共卫生核心能力的培训。同时,由于培训缺乏需求评估,导致部分培训项目与工作人员的实际需求不匹配;四是目前的培训形式单一,通常只通过讲座进行,或者以会代训,主要针对理论知识的传授,缺少实践操作层面的培训;五是大多数培训时间太短,培训时间碎片化,不能系统提高知识和能力;六是培训师资不固定、能力有待提高,同时,培训教材不统一,难以保证培训同质化。4.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培训需求评估: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人员培训需求的9个维度中,专业知识占91.3%,专业技能占84.6%,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内容78.8%,沟通能力64.3%,干预措施制定41.6%。需求评估占33.2%,流行病学调查32.5%,满意度调查或项目开展效果评价27.9%,授课技能占26.7%。通过二分类logistic回归对上述培训需求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发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人员培训需求受专业背景、学历、职称、执业资格类别以及工作岗位等多种因素影响,尤其工作岗位是9个维度培训需求的主要影响因素。5.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功能框架的建立:经过2轮Delphi咨询,建立了我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功能框架。该框架由1个总功能(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维护公众健康),8个子功能(“居民健康素养提升”、“居民健康信息管理”、“社区健康监测与需求评估”、“维护全生命周期健康”、“疾病预防与控制”、“社区卫生应急管理”、“多部门协作”、“政策、规划制定与评价”)构成。6.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核心能力模型的构建:通过两轮Delphi咨询,构建了我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核心能力模型。该核心能力模型由3个一级指标(包括专业知识、实践技能、理念与价值观)、19个二级指标(包括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知识、社区健康监测能力、社区健康需求评估能力、政策和干预措施制定及实施和评价能力、健康管理能力、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与应急处置能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交流与沟通能力、管理和领导能力、基本科学研究能力及职业精神等)、60个三级指标(包括流行病与医学统计学、中医药健康管理知识、居民健康状况及疾病危险因素监测能力、参与政策制定、实施和评价的能力、健康促进与健康教育技能、慢病患者健康管理能力、流行病学调查能力、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响应能力、社会动员技能、工作伙伴关系建立、项目管理能力、基本研究设计和实施能力、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及奉献精神等)和129项具体能力界定组成。研究结论重庆市基层卫生机构仍然存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力资短缺、人员能力素质不高以及人员培训效果不佳的问题。同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的培训需求呈现多元化,不同人员的培训需求各有侧重。本研究所建立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核心能力模型,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基于核心能力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培训奠定了基础,为卫生行政部门进一步改进培训项目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为增强培训项目的针对性、提高培训的效果、提升基层医疗机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的服务能力提供了有力保障。根据目前重庆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能力建设的现状,提出以下政策建议:1.要进一步重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力资源的能力建设。2.国家要在政策层面上加大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能力建设的支持力度。3.以核心能力为导向,调整改革医学院校公共卫生相关专业学历教育课程体系,提高学生岗位胜任力。4.基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公共卫生人员核心能力模型开发能力培训项目,开展基于核心能力模型的培训,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公共卫生人员能力建设效果。

范铎基[4](2020)在《深圳市流动儿童麻疹发病特征、危险因素及免疫状况研究》文中指出研究目的本研究针对深圳市流动儿童麻疹流行病学特征及发病危险因素展开调查,以期了解深圳市流动儿童麻疹的分布情况及发病特点,分析发病危险,为制定更恰当的防控麻疹方案提供合理依据;同时对深圳市内部分健康流动儿童展开麻疹抗体检测及相关研究,了解现阶段流动儿童的免疫状况、影响免疫状况的因素及家长对麻疹的了解程度及态度,为进一步加强流动儿童的免疫工作打下基础。研究方法深圳市流动儿童麻疹流行病学特征研究:采用现况研究方法分析2010~2018年深圳市法定传染病报告系统中报告的带有流动儿童性质的所有实验室确诊病例;其中流动儿童定义为非户籍人口,年龄<18周岁,随父母或其他监护人暂居于深圳现居地≥3个月。流动儿童麻疹发病危险因素分析:采用群组匹配病例对照研究设计,以<8月龄及≥8月龄划分,从2014~2018年深圳市法定传染病报告系统中抽取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实验室确诊麻疹病例共167名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性别、年龄匹配要求在传染病报告系统中报告的非麻疹病例里匹配对照;调查过程由经过培训的调查员通过对调查对象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采用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部分健康流动儿童麻疹免疫状况研究:采用按容量比例抽样方法在流动人口密集的深圳市宝安区内的医院及学校中抽取健康的流动儿童作为研究对象,在征得调查对象同意后,采集调查对象静脉血进行抗体检测及登记相关信息,并由调查员对其中的学籍儿童展开进一步调查;麻疹抗体检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定量检测IgG抗体滴度并计算几何平均抗体滴度,同时划分抗体水平;定性变量分析采用χ2检验及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定量变量根据方差齐性检验及正态性检验决定使用t检验或秩和检验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深圳市流动儿童麻疹流行病学特征研究:2010年~2018年,深圳市法定传染病报告系统中累计报告流动儿童实验室确诊麻疹病例共1339名,年发病率依次为:4.48/100万、0.86/100万、17.98/100万、52.75/100万、71.75/100万、14.49/100万、7.95/100万、3.08/100万、1.27/100万。麻疹疫情高发年份报告病例主要集中在5~7月份,而麻疹散发年份则无明显集中月份高发;报告病例以年龄<18月龄(83.79%)和未进行免疫接种者居多;各年份报告病例在性别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0.05,P=0.26);深圳市所报告的流动儿童病例中省外来源主要来是湖南省(19.94%)、湖北省(8.81%)、江西省(8.81%),省内主要来自于揭阳市(8.26%)、梅州市(3.67%)和汕尾市(3.67%);报告病例多未进行麻疹疫苗免疫接种(85.41%),病例登记的临床症状以发热(98.99%)、出疹(99.10%)、咳嗽(88.42%)为主。流动儿童麻疹发病危险因素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影响流动儿童麻疹发病的危险因素包括发病前7~21天有医院就诊史(aOR=6.48,95%CI:3.63~11.58,P<0.001);发病前7~21天到过人员密集的场所(aOR=2.64,95%CI:1.47~4.75,P=0.001);有发热-出疹病人接触史(aOR=7.89,95%CI:3.15~19.72,P<0.001);而按时接种麻疹疫苗则为影响流动儿童麻疹发病的保护因素(aOR=0.10,95%CI:0.04~0.22,P<0.001)。部分健康流动儿童麻疹免疫状况的研究:最终此次共随机检测1096名健康流动儿童的麻疹抗体情况。检测结果显示抗体阳性率为86.59%,抗体平均滴度为789.81mIU/ml。影响免疫状况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随着年龄的增大,麻疹抗体滴度会逐渐降低(aOR=0.80,95%CI:0.78~0.83,P<0.001),而随着疫苗接种剂次的增加,抗体保护程度越高(aOR=6.11,95%CI:4.80~7.11,P<0.001);同时对其中抽取的684名学籍儿童展开调查,结果显示随着学籍儿童年龄越大,达到保护水平抗体的程度越低(χ2趋势=40.86,P<0.001);而针对家长对麻疹的了解程度和态度的调查中显示流动儿童家长对麻疹普遍缺乏了解(91.42%),但对麻疹疫苗多持正面态度。结论1.深圳市近年报告的流动儿童麻疹病例数及年发病率已逐渐降低,发病高峰月份已不再明显;<18月龄及未接种疫苗的流动儿童仍是容易罹患麻疹的重点人群。2.发病前7~21日有医院就诊史、发病前7~21日到过人员密集场所、接触过发热-出疹病人为流动儿童麻疹发病的危险因素;而按时接种疫苗则为流动儿童麻疹发病的保护因素。3.调查的健康流动儿童群体里抗体阳性率较高,抗体阳转情况良好,但随时间进展麻疹抗体滴度逐渐下降;按时足剂次的疫苗接种是提高抗体阳性率和维持抗体滴度的重要手段;大部分流动儿童家长对麻疹的了解程度不充足。

岑建杉[5](2019)在《2012-2016年单中心儿童常见传染病流行病学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说明背景: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及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脊髓灰质炎、麻疹、百日咳、白喉等一些严重危害我国儿童生命健康的疾病已经得到了有效控制,我国基本消灭了脊髓灰质炎。但是随着新传染病源的出现和旧有传染病的复活,我国部分儿童传染病疫情出现了波动,在幼托机构和学校出现广泛流行,不但严重影响儿童的身心健康,而且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一定的经济负担,因此预防儿童传染病,降低儿童传染病的发病率,对近些年儿童传染病的流行规律进行分析并总结防治经验是非常有必要的。目的:了解安阳地区儿童常见传染病的发病水平、构成、流行趋势等,发现儿童传染病防治工作中的不足,为儿童传染病的预防、管理、干预提供依据,并且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为降低安阳地区的儿童传染病发病率提供医学依据。方法:搜集2012-2016年经安阳市第五人民医院收治确诊并向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的0-14岁儿童传染病病例,以发病率较高的5种常见儿童传染病,即:手足口病、流行性腮腺炎、水痘、猩红热、麻疹为主要研究对象,采用描述流行病学研究方法,统计并分析各年份安阳地区儿童传染病发病人数、发病时间、性别比例、年龄构成、城乡分布特点及不同时期儿童传染病疾病谱的变化和相关影响因素。结果:(1)2012-2016年安阳市第五人民医院累计收治0-14岁儿童传染病14种共9965例。乙类传染病发病人数呈上升趋势(x2趋势检验,P=0.000),丙类传染病构成比最高,占93.14%。4-7月份为发病高峰。13岁年龄组儿童发病人数最多,幼托儿童发病人数呈上升趋势(x2趋势检验,P=0.000)。5年间城市住院人数构成比呈上升趋势(x2趋势检验,P=0.016)。病毒感染占所有传染病的97.88%。肠道传染病最多见,自然疫源及虫媒传染病、血源性和性传播疾病在个别年份零星散发。发病前5位的传染病依次是:手足口病、流行性腮腺炎、水痘、猩红热、麻疹。(2)2012-2016年报告手足口病8925例,占传染病总数的89.56%。4-7月份为发病高峰。1-3岁儿童发病人数最多,幼托儿童发病人数比例呈上升趋势(x2趋势检验,P=0.000)。5年间重症手足口病发病人数在所有手足口病患儿中的构成比呈下降趋势(x2趋势检验,P=0.000)。3岁以下重症手足口病患儿占全部0-14岁重症手足口病病例的95.78%。农村患儿占所有重症患儿的86.49%(64/71),其中40.63%为农村留守儿童(26/64)。(3)2012-2016年报告0-14岁流行性腮腺炎病例356例,占全院儿童传染病总数的3.57%。2014年发病人数最多。散居儿童发病人数比例呈下降趋势(x2趋势检验,P=0.004)。(4)2012-2016年报告0-14岁水痘病例342例,占全院儿童传染病的3.43%。2013年发病人数最低,随后发病人数呈上升趋势(x2趋势检验,P=0.000)。发病年龄以0-8岁儿童为主。幼托儿童发病人数呈上升趋势(x2趋势检验,P=0.009)。(5)2012-2016年报告0-14岁猩红热病例198例,占全院儿童传染病总数的1.99%。2015年发病人数最多。冬季发病高峰明显,春季高峰不明显。3-8岁儿童占猩红热5年发病总数的87.88%,幼托儿童发病人数比例逐年上升(x2趋势检验,P=0.001)。(6)2012-2016年报告0-14岁麻疹病例118例,占儿童传染病总数的1.18%。2015年发病人数达到高峰(x2趋势检验,P=0.000)。<2岁儿童占5年麻疹发病总数的62.25%,发病人数随年龄增大而降低。结论:(1)目前安阳地区0-14岁儿童传染病发病人数丙类传染病构成比最高,乙类传染病发病人数呈上升趋势。(2)发病前5位的传染病依次是:手足口病、流行性腮腺炎、水痘、猩红热、麻疹。(3)幼托儿童发病人数呈上升趋势,市区住院儿童人数呈上升趋势。

田雨溪[6](2017)在《吉林省不同时期麻疹流行病学特征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在天花、脊髓灰质炎被消除之后,麻疹成为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下一个亟待消灭的传染病,也是我国要重点控制的传染病。因此,我国特别重视麻疹的消除工作,自建国初期以来,我省麻疹发病率总体呈逐步下降趋势,从1977年起,由于一些政策的出台和麻疹策略的逐步完善,近些年的发病处于较低且平稳的状态,但是仍偶有年份出现麻疹暴发现象,由此可见,研究近65年的麻疹发病情况及探讨相应地区、时间、人群因素是很有必要的,找到可能引起麻疹暴发的原因,对今后消除麻疹的工作提供依据。通过对麻疹发病影响因素的分析,我们可以得知哪些原因可能引起麻疹的暴发、周期性反复发生和聚集性发病。从而对症下药,提出相应的措施和建议,对今后的策略转变或完善能够提供一定的指导意义。方法将吉林省19502015年麻疹病例收集整理起来,麻疹三间分布资料(包括麻疹的地区、时间、性别、年龄、职业分布等)收集自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吉林省麻疹监测信息与麻疹统计学年鉴,人口基本资料(吉林省常住总人口数)收集自麻疹统计学年鉴。由于统计学年鉴中按照人群分布的数据缺失19501981年的记录,所以仅分析计划免疫时期第二阶段、计划免疫时期第三阶段和免疫规划时期麻疹发病的性别、年龄和职业流行病学特征。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吉林省1950-2015年麻疹病例的三间分布特征:时间分布、地区分布和人群分布等。统计学方法采用卡方检验分析,分别分析麻疹发病趋势及发病率、构成比的统计学差异。运用微软电子表格(Microsoft Excel)2010归纳、初步整理分析麻疹疫情数据,用统计产品与服务解决方案(Statistical Product and Service Solution,SPSS)SPSS16.0统计分析数据,用卡方检验对定性数据资料进行结果分析,检验水准α=0.05,P<0.001为差异有显着性。麻疹发病率的计算方法为麻疹发病数与总人口数的比值(/10万);麻疹构成比的计算方法为麻疹阶段发病数与总发病数的比值(×100%)。结果吉林省麻疹发病率变化及特征:19502015年吉林省累计上报麻疹发病数1710557例,其中麻疹自然流行期(19501977年)发病数占总发病数的94.69%,死亡病例数31078例,其中死亡病例占总死亡数的95.74%,计划免疫前期发病比自然流行期明显下降;计划免疫时期(19782000年)吉林省麻疹发病数下降比较显着,占总发病数4.42%;免疫规划时期(20012015年)麻疹发病数占总发病数0.89%,期间2006年出现麻疹暴发疫情,报告发病率达到最高峰,为17.41/10万;2009年、出现小高峰,报告发病率8.79/10万。随后的2011年、2012年、2013年发病率持续较低,分别为0.08/10万、0.08/10万、0.61/10万,均达到1.00/10万以下,2014年发病呈突然回升趋势,报告发病率上升至11.81/10万。吉林省麻疹地区分布特征:吉林省中部是麻疹发病高发地区。各接种时期高发市(州)主要为长春市与吉林市。各时期麻疹高发地区没有很大变化,总体集中在长春市和吉林市,其次为松原市、四平市。吉林省麻疹时间分布特征:吉林省麻疹高发月份普遍为36月份,即春季高发,呈较明显季节性,36月份发病人数占总人数的58.62%。吉林省麻疹人群分布特征:麻疹各免疫策略时期男女发病数基本相同,不同时期之间比例也基本没有变化,我省女性发病数普遍比男性偏低。吉林省在各个免疫策略时期的高发年龄段从部分集中在小年龄组逐渐变为分布到小年龄组和青年组。吉林省各时期麻疹高发职业类型基本一致,均为散居儿童和学生,其次是工人、幼托儿童,家政、家务、待业和其它职业。结论(1)吉林省麻疹发病有地区集中性,主要集中在吉林省中部;(2)季节分布特点明显,发病均发生在36月份;(3)性别分布均为男性高于女性;(4)高发年龄段后移,从计划免疫时期的小年龄组变为免疫规划时期的小年龄和青年组的“双峰式”;(5)散居儿童以及学生是主要的高发人群。

崔爱利[7](2017)在《中国腮腺炎病毒血凝素神经氨酸酶分子进化及其对疫苗保护效果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流行性腮腺炎(简称腮腺炎)是由腮腺炎病毒(Mumps virus,MuV)引起的一种常见、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目前在全球广泛流行。免疫接种腮腺炎疫苗是目前预防腮腺炎的唯一有效手段。中国大陆地区自2008年起将腮腺炎疫苗纳入国家扩大免疫规划,对18~24月龄儿童进行1剂次腮腺炎疫苗免疫接种。为有效评估我国现使用的腮腺炎疫苗对我国现流行的MuV野毒株免疫保护效果,本研究对中国大陆地区1995~2016年期间流行的MuV野毒株基于血凝素神经氨酸酶(hemagglutinin-neuraminidase protein,HN)开展了 MuV 分子进化分析,拟从分子水平上阐明我国现流行的MuV基因型别特点,探讨我国MuV病毒起源和分子进化特征,解析病毒重要抗原位点变异情况,并在此基础上评估MuV进化对我国腮腺炎疫苗保护效果的影响,为进一步完善我国腮腺炎疫苗免疫策略提供科学依据。通过对1995~2016年期间中国大陆地区流行的MuV野毒株进行分子进化分析,发现我国现流行的MuV主要为F和G基因型MuV野毒株,其中F基因型是我国MuV优势流行基因型,同时也是我国所特有的基因型。自2011年,在我国局部地区同时还检测到少量G基因型MuV的流行。由于我国腮腺炎疫苗免疫接种实施时间较短,目前腮腺炎疫苗尚未完全有效阻断MuV在我国的流行,多个MuV传播链在我国不同地域同时流行,MuV在我国仍属于自然流行状态。通过贝叶斯分子进化分析发现,我国现流行的F基因型MuV共同祖先最早可追溯到1980年。MuV进化速率与其他RNA病毒报道的速率相当。SH基因估算进化率约为1.58X 10-3变异/碱基/年,HN基因估算进化率约为0.50×10-3变异/碱基/年,SH基因的进化速度约高于HN基因的3倍。F基因型MuV在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至少4个不同进化分支,其中分支1和分支2形成于我国MuV早期,分支3和分支4则在2000年以后形成的。不同分支之间没有年代和地域性差异,在我国呈共流行态势。同时,通过MuV种群遗传多态性分析数据显示,目前我国现流行的F基因型MuV在遗传多态性上已趋于稳定状态。在MuV重要抗原位点变异方面,本研究发现我国现流行的MuV野毒株(F和G基因型)与腮腺炎疫苗株(A基因型)之间在HN蛋白部分中和抗原和免疫逃逸相关位点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并且随着MuV不断进化,MuV野毒株与疫苗株之间的差异呈逐年增大趋势,个别位点上的核苷酸/氨基酸变异出现频率逐渐增多或变异趋于稳定状态,这些中和抗原位点的变异可能会潜在的降低腮腺炎疫苗株对MuV野毒株的交叉保护作用。为了有效评估我国现使用的腮腺炎疫苗株对我国现流行的MuV野毒株的交叉保护作用,本研究利用1剂次腮腺炎疫苗免前和免后血清、腮腺炎病例急性期和恢复期血清对腮腺炎疫苗株和MuV野毒株之间的交叉保护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腮腺炎疫苗株对F和G基因型MuV野毒株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但由于不同MuV基因型之间存在着抗原性差异,腮腺炎疫苗株对F和G基因型MuV野毒株交叉保护作用有限,并且腮腺炎疫苗对F基因型MuV野毒株保护作用较差,同时发现1剂次腮腺炎疫苗诱导产生的中和抗体滴度普遍偏低。因此,1剂次腮腺炎疫苗对我国现流行的MuV野毒株不能达到完全有效保护作用。此外,研究发现少量健康儿童接种1剂次腮腺炎疫苗后,尽管通过ELISA检测到高水平的MuV IgG抗体,但机体没有产生有效的中和保护性抗体,MuV IgG抗体水平不能真实的反映机体内中和抗体水平,因此不能仅依赖MuV IgG阳转率指标来评估腮腺炎疫苗的免疫成功率。基于上述研究结果,建议我国尽快加强F基因型腮腺炎疫苗的研制和应用,以满足我国现阶段腮腺炎防控的需求;应尽早在全国范围内对学龄前儿童开展第2剂次腮腺炎疫苗免疫接种,确保MuV中和抗体滴度在健康儿童中达到较高水平,对MuV野毒株感染实现有效保护;建议补充使用MuV交叉中和试验准确评估腮腺炎疫苗免疫后血清对MuV野毒株中和保护能力。

赵惠子[8](2016)在《吉林省2009-2014年麻疹的流行特征分析与防治对策》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继全球消除脊髓灰质炎后,世界卫生组织(WHO)将消除麻疹作为下一个目标。随着各国的不懈努力,麻疹的发病率虽然呈现大幅度的下降,但仍未消除。中国消除麻疹的工作也并不顺利,2012年我国麻疹的发病率下降至历史最低,在2013年出现了回升,2014年又在不同省份发生麻疹流行,因此,对麻疹疫情进行流行病学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在疫苗高覆盖率的时代背景下,吉林省的麻疹疫情仍时有变化,本文分析20092014年吉林省报告的麻疹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及临床表现。探讨吉林省麻疹流行高发的主要原因及影响因素。查找高风险人群以及高危场所,为降低麻疹的发病率提供防治对策与建议。方法吉林省20092014年麻疹病例个案资料来源于麻疹监测系统(Measles Surveillance System,MSS)报告的全部病例。描述吉林省麻疹疫情的流行病学特征;将麻疹病例按照年龄特征分为<8月龄组,823月龄组,26岁组,714岁组和≥15岁组五组,每组病例按照系统随机抽样抽取200个病例,从非麻疹病例中按照年龄分组每个年龄组随机抽取200个非麻疹病例作为对照,分析与麻疹疫情相关的因素;选取实验室确诊麻疹病例,分析不同含麻疹成分疫苗(Measles-containing Vaccine,MCV)免疫史对麻疹临床症状的影响。应用Excel2007对病例资料进行整理,Map Info软件描述不同年份麻疹发病率的地区分布。使用SPSS17.0进行统计学分析,定性资料应用2x检验,非参数资料使用秩和检验,单因素Logistic分析,检验水准为0.05;多因素logistic分析,使用进入法,纳入标准0.05,排除标准0.1。结果麻疹的流行病学特征:吉林省20092014年报告发生麻疹病例6156例,年发病率分别为8.79/10万、1.15/10万、0.08/10万、0.08/10万、0.61/10万和12.96/10万,年平均发病率为3.95/10万,男女比例为1.30:1;吉林省50%的病例发生在每年的46月份,麻疹高发地区集中在西北部,其他地区呈现不同程度的散发;麻疹病例以散居儿童为主(3383例),其次是农民(868例),年龄构成主要分布在<8月龄(26.1%)、823月龄(26.0%)和15岁以上成人(36.5%)。2014年麻疹疫情与2009年相比发病时间大致相同,散居儿童比例有所减少,家政、家务及待业和工人的构成比有所升高,男性病例构成有所减少;根据吉林省历年统计年鉴的人口学资料分析性别与麻疹的关系,结果显示男性麻疹的发生风险是女性的1.267倍(P<0.05,95%CI:1.2051.332)。病例对照研究结果:在排除年龄与性别影响的条件下,823月年龄组中≥1剂MCV免疫史人群麻疹的发病风险是0剂MCV免疫史人群的0.533倍(P<0.05,95%CI:0.3530.806),MCV免疫史不详人群麻疹的发病风险是0剂MCV免疫史人群的3.267倍(P<0.05,95%CI:1.05810.089);26岁年龄组中,与0剂MCV免疫史人群相比,≥1剂MCV免疫史人群麻疹发病风险的OR值为0.622(P<0.05,95%CI:0.3920.986),MCV免疫史不详人群麻疹发病风险的OR值为4.381(P<0.05,95%CI:1.68611.387);714岁年龄组中,与0剂MCV免疫史人群相比,≥1剂MCV免疫史人群麻疹发病风险的OR值为0.456(P<0.05,95%CI:0.2400.869),MCV免疫史不详人群麻疹发病风险的OR值为0.258(P<0.05,95%CI:0.1260.530);≥15岁年龄组中,与0剂MCV免疫史人群相比,≥1剂MCV免疫史人群麻疹发病风险的OR值为0.376(P<0.05,95%CI:0.1660.849),MCV免疫史不详人群麻疹发病风险的OR值为0.812(P<0.05,95%CI:0.5351.234)。不同年龄组中其他影响因素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临床症状特征分析结果:实验室确诊病例中,发热发生率为99.3%,出疹发生率为99.6%,咳嗽发生率为95.2%,卡他症状发生率为79.1%,结膜炎和口腔黏膜斑发生率分别为77.4%和57.4%。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1剂MCV免疫史麻疹病例与0剂次MCV免疫史麻疹病例相比发生咳嗽的OR值为0.514(P<0.05,95%CI:0.3690.714),发生口腔黏膜斑的OR值为0.451(P<0.05,95%CI:0.3860.529)。结论吉林省麻疹疫情具有季节性、地区集中性特征,主要发病时间为每年的46月,大部分病例集中在吉林省的西北部地区,人群以散居儿童为首,低年龄段与成人呈“双峰分布”,男性比女性易感麻疹;既往免疫策略对麻疹的发生起保护作用,加强了麻疹疫苗的覆盖率。对麻疹的相关因素分析表明,≥1剂MCV免疫史是发生麻疹的保护因素。麻疹的临床特征在疫苗的干预下发生了变化,≥1剂MCV免疫史麻疹病例发生咳嗽和口腔黏膜斑较0剂次麻疹病例轻,接种MCV对降低发病风险、减轻临床症状有重要意义。综合以上流行病学特征分析结果,结合吉林省2015年风险评估报告针对吉林省高发地区与易感人群制定麻疹防治措施,竭尽全力消除麻疹。

苏琪茹,徐爱强,Peter Strebel,许文波,郝利新,周勇,李慧,庞星火,马超,张燕,方刚,崔富强,丁峥嵘,沈永刚,安志杰,张永基,谢淑云,William Schluter,余文周,郑景山,夏伟,王青,郑慧贞,张延炀,张丽杰,段梦娟,杨维中,Lance Rodewald,李黎,罗会明[9](2014)在《中国消除麻疹的关键技术问题:专家解读共识》文中研究说明中国卫生部发布《20062012年全国消除麻疹行动计划》以来,全国采取了一系列消除麻疹策略与措施并取得明显进展,但中国处于消除麻疹的关键时期,面临着新的挑战,麻疹流行病学特征也发生了变化,尤其需要统一和澄清对一些技术问题的认识。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CDC)免疫规划中心收集、汇总各级CDC专业人员近年来关注的问题,并会同世界卫生组织驻华代表处,组织国内外专家深入研讨了主要的技术问题,包括消除麻疹与接种疫苗、麻疹病例的传染来源、保护<8月龄婴儿、爆发疫情的应急免疫活动、医院传播的作用和控制意义、特殊人群及场所等,形成专家解读共识,供相关部门和专业人员在消除麻疹中参考。

陈雅红[10](2009)在《泉州市麻疹流行因素研究》文中指出目的分析泉州市麻疹流行特征,麻疹发病的影响因素,为制定麻疹预防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泉州市麻疹疫情特征;麻疹发病的影响因素采用1:2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分析;用多阶段随机抽样方法抽取15岁以下儿童入户调查并抽取市、乡级产科医院新生儿脐带血检测麻疹IgG抗体水平;应用微量细胞培养法分离泉州市流行的麻疹野病毒,并应用RT-PCR、基因序列分析等分子生物学方法对流行野毒株进行基因分型和变异分析,用中和试验分析麻疹野病毒的抗原性漂移;通过对目标人群应急接种,评价疫苗接种的效果。结果1.2006~2008年泉州市发病较高的为晋江市、石狮市、鲤城区、丰泽区、南安市等5个县(市、区),占全市总病例数的86.82 %;每年5~8月为发病高峰;病例中15岁以下儿童占77.75%, 8月龄以下儿童占发病总数比例从2004年5.81%上升到2008年15.67%,流动人口的病例占总发病数的57.01%;病例中有麻疹疫苗(MV)免疫史的仅占10.76%。2.接种麻疹疫苗是保护因素, MV的保护效力为91.5%~99.9%;发病前1~3周医院就诊史和接触出疹性病人是危险因素,暴露于医院的次数越多,危险度越高,分别暴露于乡村级卫生医疗单位、县级医疗单位、市儿童医院发病的危险度逐渐上升,市儿童医院最高,OR=54.160(95%CI=7.219~406.317)。3.全市1~14岁健康常住儿童麻疹抗体阳性率为82.50%,保护率62.21%,抗体滴度的几何均数(GMT)为1:1804.68。麻疹抗体水平和麻疹发病密切相关。不同县(市、区)的抗体阳性率和GMT有差别,丰泽区最低,惠安县最高。农村地区GMT水平高于城镇,随着麻疹疫苗接种针次的增加抗体的阳性率和GMT水平逐渐升高。4.2008年监测正常分娩的新生儿脐带血按照1:200及以上为阳性判定标准则抗体阳性率96.97%,按照1:800及以上为阳性判定标准则抗体阳性率90.40%,平均抗体滴度几何均数为1:3020.65。麻疹发病组的GMT水平为5877.60(95%CI=4450.41~7762.47),均远高于疫苗接种组、无接种疫苗且无麻疹发病史组。5.泉州市流行麻疹野毒株为H1新基因型,H1a基因亚型,与中国大陆流行的优势基因型一致;疫苗免疫产生的抗体对野病毒的中和水平比疫苗株病毒要低至少两个滴度,提示流行野病毒抗原可能有产生漂移。6.本地儿童的麻疹疫苗接种率维持在90%以上;全市7岁以下流动儿童麻疹疫苗第一针接种率为77.99%,第二针接种率仅为46.50%。麻疹疫苗免疫干预后发病明显下降。结论疫苗接种率低、人群免疫水平下降是麻疹发病升高的主要因素,传染源管理不严是是麻疹发病的重要因素。采取有效措施,确保所有儿童完成麻疹疫苗免疫,加强传染源的管理仍然是泉州市麻疹防控的主要措施,重点要加强流动儿童的免疫接种工作,落实各级医疗机构预检分诊制度,防止医源性感染。

二、计划免疫时期一起罕见麻疹爆发的流行病学调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计划免疫时期一起罕见麻疹爆发的流行病学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陕西省风疹流行特征及主要流行株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文献回顾
第一部分 陕西省风疹流行特征及气象影响因素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区域
        1.2 资料来源
        1.3 研究方法
    2 结果
        2.1 流行病学特征
        2.2 风疹周期性特征
        2.3 气象因素对风疹发病的影响
    3 讨论
第二部分 陕西省风疹流行株基因序列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标本来源
        1.2 主要试剂
        1.3 实验步骤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2.2 基因型别鉴定
        2.3 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分析
        2.4 重要位点变异分析
        2.5 进化起源分析
    3 讨论
第三部分 陕西省健康人群风疹抗体水平调查
    1 材料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1.2 初级样本库的构建
        1.3 确定本次调查样本量
        1.4 抽取本次调查所需样本
        1.5 实验室检测
        1.6 统计分析
        1.7 质量控制
    2 结果
        2.1 调查人群规模
        2.2 基本特征
        2.3 RCV接种情况
        2.4 风疹抗体水平
    3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研究成果
致谢

(2)基于个案对某接种单位2000年-2018年出生儿童疫苗接种状况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研究背景
研究目的
研究内容与方法
    1 相关定义
    2 研究设计及现场确定
    3 研究内容
    4 研究方法
    5 质量控制
    6 统计分析
    7 技术路线
研究结果
    1 北京市某单位2000-2018年出生儿童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
    2 北京市某单位2000-2018年部分非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
    3 影响辖区非免疫规划疫苗接种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
讨论
    1 2000-2018年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情况
    2 2000-2018年非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情况
    3 影响辖区非免疫规划疫苗接种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
问题与挑战
    1 大部分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仍不能达到95%以上
    2 部分非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情况虽然有所提升,但仍然不能达到目标
    3 影响辖区内非免疫规划疫苗接种意愿因素较多
结论和建议
    1 结论
    2 建议
创新性和局限性
    1 创新性
    2 局限性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3)我国西部地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核心能力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英文摘要
中文摘要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问题的提出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5 研究内容
    1.6 研究方法
    1.7 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1.8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核心能力建设相关理论探讨
    2.1 研究的理论基础
    2.2 核心概念界定
第三章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能力建设现状及需求评估
    3.1 研究方法
    3.2 结果
    3.3 讨论
第四章 我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功能框架构建研究
    4.1 研究方法
    4.2 结果
    4.3 讨论
第五章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核心能力模型构建研究
    5.1 研究方法
    5.2 结果
    5.3 讨论
全文总结和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公共卫生专业人员核心能力研究综述
    参考文献
附件一
附件二
附件三
附件四
附件五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和参加科研工作情况
致谢

(4)深圳市流动儿童麻疹发病特征、危险因素及免疫状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对象及研究方法
    (一)深圳市流动儿童麻疹流行病学特征
        1.1 流动儿童及麻疹病例的相关定义
        1.2 统计流动儿童麻疹病例的纳入/排除标准
    (二)流动儿童麻疹发病危险因素分析
        2.1 研究内容
        2.2 研究方法
        2.2.1 样本量的确定
        2.2.2 流动儿童麻疹病例及对照的选择
        2.2.3 针对既往病例与现症病例的调查方法
    (三)部分健康流动儿童麻疹免疫状况的研究
        3.1 研究对象及内容
        3.2 研究方法
        3.3 样本量计算
        3.4 调查对象来源
        3.5 Elisa检测方法
    (四)统计学分析
    (五)问卷设计及调查过程的质量控制
        5.1 问卷编制及信度与效度
        5.2 调查员培训
        5.3 调查数据的核实
        5.4 数据录入
第二章 结果
    (一)深圳市流动儿童麻疹流行病学特征
        1.1 流动儿童麻疹病例的总体发病情况及时间分布
        1.2 流动儿童麻疹病例的地区分布
        1.3 流动儿童麻疹病例的性别及年龄分布
        1.4 流动儿童麻疹病例的免疫史
        1.5 流动儿童麻疹病例的临床表现
    (二)流动儿童麻疹发病危险因素分析
        2.1 研究对象基本特征
        2.2 麻疹发病危险因素的单因素分析
        2.3 麻疹发病危险因素的多因素分析
    (三)部分健康流动儿童麻疹免疫状况的研究
        3.1 研究对象的基本特征
        3.2 不同年龄段的血清麻疹抗体免疫情况分析
        3.3 不同性别的麻疹抗体免疫情况比较
        3.4 不同疫苗接种史的麻疹抗体免疫情况比较
        3.5 有无麻疹患病史的麻疹抗体免疫情况比较
        3.6 影响流动儿童麻疹抗体水平的因素分析
        3.7 针对学籍儿童的抗体水平因素影响分析及麻疹相关调查
第三章 讨论
    3.1 深圳市流动儿童麻疹流行病学特征
        3.1.1 流动儿童麻疹病例的分布情况
        3.1.2 流动儿童麻疹病例的免疫史及临床表现
    3.2 流动儿童麻疹发病危险因素分析
        3.2.1 流动儿童麻疹发病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
        3.2.2 流动儿童麻疹发病危险因素的研究动机及预防措施重点
    3.3 部分健康流动儿童麻疹免疫状况的研究
        3.3.1 部分健康流动儿童麻疹免疫状况
        3.3.2 部分健康流动儿童监护人对麻疹的知识了解状况
    3.4 本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第四章 结论及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5)2012-2016年单中心儿童常见传染病流行病学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个人简历

(6)吉林省不同时期麻疹流行病学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吉林省疫苗免疫策略发展过程
        1.1.2 吉林省麻疹地理、人群分布特点
        1.1.3 国内外麻疹流行情况
        1.1.4 免疫规划及强化免疫定义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资料来源
        2.1.1 吉林省疫情资料汇编
        2.1.2 麻疹监测信息报告系统
    2.2 麻疹监测
        2.2.1 监测病例定义
        2.2.2 监测病例分类
    2.3 麻疹暴发
        2.3.1 麻疹暴发定义
        2.3.2 麻疹暴发疫情
    2.4 研究方法
    2.5 消除麻疹方案
第3章 结果
    3.1 吉林省不同时期麻疹流行病学特征
        3.1.1 吉林省不同时期地区分布特点
        3.1.2 吉林省不同时期时间分布特点
        3.1.3 吉林省不同时期人群分布特点
第4章 讨论
    4.1 吉林省麻疹总体发病率结果分析
    4.2 吉林省不同时期麻疹地区分布结果分析
    4.3 吉林省不同时期麻疹季节分布结果分析
    4.4 吉林省不同时期麻疹人群分布结果分析
        4.4.1 吉林省不同时期麻疹性别分布结果分析
        4.4.2 吉林省不同时期麻疹年龄分布结果分析
        4.4.3 吉林省不同时期麻疹职业分布结果分析
    4.5 建议与对策
        4.5.1 做好麻疹预防接种基础工作
        4.5.2 适时调整免疫策略
        4.5.3 加强麻疹监测工作
        4.5.4 加强宣传工作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致谢

(7)中国腮腺炎病毒血凝素神经氨酸酶分子进化及其对疫苗保护效果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 第一部分 中国大陆地区腮腺炎病毒的分子进化
前言
    1. 流行性腮腺炎流行概况
    2. MuV概况
    3. 中国大陆地区腮腺炎监测情况及MuV研究基础
    4. 开展中国大陆地区MuV分子进化研究的意义
材料和方法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检测流程
    3. 实验方法
结果
    1. 2004~2016年期间中国大陆地区腮腺炎报告发病率及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2. 2001~2016年中国腮腺炎病毒学研究情况
    3. 2001~2016年期间中国大陆地区MuV基因型鉴定及基因型分布情况
    4. 1995~2016年中国大陆地区MuV变异变迁规律研究
    5. 中国大陆地区现流行的F基因型MuV起源及分子进化分析
    6. MuV毒株代表株全基因组基因特征分析
讨论
小结 第二部分 我国腮腺炎病毒HN蛋白抗原变异及其对我国疫苗保护效果的影响
前言
    1. 腮腺炎疫苗概况
    2. 腮腺炎病毒基因型之间的交叉保护作用
    3. 评估中国现使用的腮腺炎疫苗对中国现流行腮腺炎野病毒免疫保护效果的必要性
材料与方法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检测流程
    3. 实验方法
结果
    1. 腮腺炎疫苗株全基因组序列测定及基因特征分析
    2. 基于HN基因序列我国MuV野毒株和腮腺炎疫苗株抗原位点差异分析
    3. 基于全基因组序列我国腮腺炎F基因型野毒株和疫苗株氨基酸位点差异分析
    4. 我国MuV野毒株和腮腺炎疫苗株交叉保护作用
讨论
小结 全文总结 研究创新点及下一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论文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8)吉林省2009-2014年麻疹的流行特征分析与防治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全球麻疹流行现况
        1.1.2 我国麻疹流行现况
        1.1.3 相关研究进展
    1.2 防治对策
        1.2.1 全球麻疹的防治对策
        1.2.2 我国麻疹的防治对策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资料来源
    2.2 监测病例定义
    2.3 研究方法
    2.4 吉林省2015年麻疹风险评估方法
第3章 结果
    3.1 吉林省麻疹疫情的流行病学特征
        3.1.1 时间特征
        3.1.2 地区分布
        3.1.3 人群特征
    3.2 既往免疫策略对吉林省2014年麻疹发生的影响
    3.3 麻疹疫情影响因素的对照分析
    3.4 麻疹病例的临床特征分析
    3.5 2015年吉林省麻疹风险评估结果
        3.5.1 麻疹疫情风险总评估结果
        3.5.2 各项指标评估结果
        3.5.3 整体风险等级评估结果
第4章 讨论
    4.1 麻疹疫情的流行特征
    4.2 麻疹的病例对照研究结果分析
    4.3 麻疹疫情的临床特征分析
    4.4 2015年麻疹风险评估结果分析
    4.5 防治对策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在学期间所获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9)中国消除麻疹的关键技术问题:专家解读共识(论文提纲范文)

1 消除麻疹与接种疫苗
2 麻疹病例的传染来源
4 爆发疫情的应急免疫活动(Emergency Immuni-zation Activities,EIA)
5 医院在麻疹疫情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控制医院传播对消除麻疹的意义
6 关注特殊人群及易感人群可能聚集场所

(10)泉州市麻疹流行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
    泉州市麻疹流行概况 1.1
    对象与方法 1.2
    结果 1.3
    讨论 第二部分
    泉州市麻疹流行因素的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2
    结果 2.3
    讨论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综述

四、计划免疫时期一起罕见麻疹爆发的流行病学调查(论文参考文献)

  • [1]陕西省风疹流行特征及主要流行株分析[D]. 马钰.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 2020
  • [2]基于个案对某接种单位2000年-2018年出生儿童疫苗接种状况分析[D]. 王文畅.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20(03)
  • [3]我国西部地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核心能力建设研究[D]. 梁胜翔.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20(01)
  • [4]深圳市流动儿童麻疹发病特征、危险因素及免疫状况研究[D]. 范铎基. 广东药科大学, 2020(01)
  • [5]2012-2016年单中心儿童常见传染病流行病学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D]. 岑建杉. 新乡医学院, 2019(02)
  • [6]吉林省不同时期麻疹流行病学特征分析[D]. 田雨溪. 吉林大学, 2017(10)
  • [7]中国腮腺炎病毒血凝素神经氨酸酶分子进化及其对疫苗保护效果影响[D]. 崔爱利.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17
  • [8]吉林省2009-2014年麻疹的流行特征分析与防治对策[D]. 赵惠子. 吉林大学, 2016(10)
  • [9]中国消除麻疹的关键技术问题:专家解读共识[J]. 苏琪茹,徐爱强,Peter Strebel,许文波,郝利新,周勇,李慧,庞星火,马超,张燕,方刚,崔富强,丁峥嵘,沈永刚,安志杰,张永基,谢淑云,William Schluter,余文周,郑景山,夏伟,王青,郑慧贞,张延炀,张丽杰,段梦娟,杨维中,Lance Rodewald,李黎,罗会明. 中国疫苗和免疫, 2014(03)
  • [10]泉州市麻疹流行因素研究[D]. 陈雅红. 福建医科大学, 2009(10)

标签:;  ;  ;  ;  ;  

一次罕见麻疹免疫期间暴发的流行病学调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