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副省长石继春要求各级政府营造良好的邮政发展环境

河南省副省长石继春要求各级政府营造良好的邮政发展环境

一、河南省副省长史济春要求各级政府为邮政发展营造良好环境(论文文献综述)

苟廷佳[1](2021)在《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研究》文中指出保护好青海生态环境是“国之大者”。青海三江源被誉为“中华水塔”和“亚洲水塔”,长江、黄河和澜沧江等大江大河发源于此,惠泽我国20个省区以及东南亚5个国家,是维系全国乃至亚洲水生态安全命脉的腹地,拥有世界意义的生物多样性关键地区,具有极其重要的生态和战略地位,是国家至关重要的生态安全保护屏障和生态产品供给地,为维护中国乃至亚洲生态平衡和生态安全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三江源也是亚洲、北半球乃至世界气候变化的预警区、敏感区和启动区,对全球气候变化趋势发挥着指示和前瞻的重要作用。然而,三江源脆弱的生态系统环境导致环境保护和修复成本高;受生态产品外部性影响,三江源地区积极实施生态环境保护并提供高质量的生态产品长期被无偿享用,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未能充分实现;加上三江源因生态环境保护需要而被限制产业的发展,影响到当地居民的生产和生活质量,以及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产品供给的积极性。上述因素导致当前三江源地区三生空间矛盾突出,同时面临巨大的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产品供给压力。因此,通过研究三江源生态产品的价值实现路径和机制,探索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实现人地和谐的发展模式,打造三江源实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成功路径,实现三江源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本研究围绕“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主题”,构建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理论框架,建立三江源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体系,分析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现状和困境,全面系统的提出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路径和机制,为缓解生态脆弱区人地矛盾、实现三江源可持续发展、打造全国乃至国际生态文明高地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支持。论文的创新点和主要贡献体现在:(1)系统的构建了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理论研究框架。研究框架中包括:构建三江源生态产品构成模型、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构成模型、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供给-需求”二元logit回归模型、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系统性框架、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应遵循的原则等内容,为本研究的开展奠定基础并提供指导。(2)建立三江源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体系,将三江源发展机会成本作为重要组成部分,确定三江源生态产品总价值为6568.56亿元/年。同时在绿色GDP指标基础上,提出构建“三江源经济-生态生产总值(SJYGEEP)”指标评价三江源生态文明建设与高质量发展水平,进一步突出三江源的生态地位和生态价值,对于当地生态环境质量提升、人民生活水平改善和提高、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具有重要的作用。(3)构建三江源生态产品“供给-需求”二元logit回归模型,分析影响三江源生态产品供求意愿的影响因素。生态产品供给意愿受三江源居民“生态补偿满意度”和“生态旅游业认识”的影响;需求意愿受“淡水资源支付意愿”、“机会成本支付意愿”、“共享牧场支持度”、“对口支援省份是否享受生态产品特别优惠”等因素的影响。(4)从生态产品构成视角出发,全面系统研究三江源生态物质产品、生态调节产品和生态文化产品的具体价值实现路径和机制。基于三江源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体系、三江源生态产品供求意愿、三江源生态产品分类、价值实现现状和面临困境,提出贴合国家现行政策与三江源实际、突出三江源特色的价值实现路径,并结合路径,提出“调查监测-核算评估-经营开发-保护补偿-制度保障-持续推进”的系统性价值实现机制。由于三江源生态环境脆弱性和生态功能的重要性并存,作为国家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与生态产品供给地,实现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对促进当地生态产业发展和融合、保障和提升居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持续改善区域内生态环境、缓解人地矛盾、保证区域可持续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

袁登科[2](2020)在《湖南省气排球运动开展的SWOT分析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1980年气排球在我国正式诞生,气排球是综合了健身娱乐教育竞技为一体的中小型娱乐项目,也是一个团体竞赛项目,它与排球之间有一定的区别,气排球相对较趣味性上不甘落后,气排球在广大群众当中的推广较大,而且弹性好,安全度高,适用的范围更大。气排球的观赏性和趣味性,需要场上队员的充分配合和互相跑动,通过不断的鼓励交流来达到赢球的目的,所以人们在气排球比赛过程当中可以充分发挥团队精神,通过默契的配合来赢得比赛,能够带动彼此间互动程度加深,也令双方的配合度更强,情感纽带更坚固。气排球作为一项新兴的运动,构成本土运动史上的基本组成部分,为大众带来多元的课余文化体验,同时也让人们的身体健康得以保证,让人们在高强度的工作和生活之下有了一丝放松。气排球运动有益身心,赢得了大众青睐,因而对大众气排球建设情形予以观察、归纳,经专项调研活动,研究其传推广过程能够形成显着价值。本文选取湖南省作为样本区间,围绕当前模式,宣传模式以及社区推广,对学校公共场所的气排球场地建设的各种情况进行分析,同时对气排球比赛的专业程度,裁判员培训情况和运动员培训情况以及参与排球比赛的一些相关人员的年龄,性别,学历动机等进行深入的探讨和研究,提出了如何让大众排球运动在湖南省得以快速普及,让气排球在湖南省有更好的发展空间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1、体育主管单位务必关注该类项目推广进度,提供有利政策条件,形成财政基础,促进大众认识并接纳这一运动类型。为各类气排球比赛提供场地,组织相关人员,尤其对其场地的建设一定要引起重视。2、社区的推广力度应该进一步加大,形成与社区合作的机制使得其排球能在普通人当中得以发展,成为湖南省运动的一种特色。3、气排球应该加入到大学体育课程当中去上让大学推广气排球这项运动,使得学生的体制得到增强,实现气排球在学校的快速发展。4、气排球的市场和宣传工作也至关重要,通过线上线下两种模式加大对气排球的宣传力度,同时让气排球的工作深入基层,结合全民健身法则,积极的推动气排球这项运动,让舆论和人民接受气排球这项运动带来的好处和实惠,营造良好的气排球运动氛围,充分掌握气排球的相关活动信息让人们更多的了解气排球这项运动,促进运动员消费,引导人们充分参与到气排球的运动当中去。从而全方面推动气排球在整个体育界的影响力,真正的做到增加气排球的人数让气排球活动的宗旨得以贯彻和落实。5、当前气排球这项运动快速的发展,这不仅是因为政府层面的大力推动,同时也有一些俱乐部的加持,湖南省大众气排球运动的发展离不开社会力量的支持,社会群众组织各种各样的比赛来丰富了气排球运动的形式,规格和级别。通过搭建比赛的平台和建设相关场地来增加人们对于气排球的运动的了解,湖南省民众对于气排球运动的推动作用不容忽略。6、体育项目有趣的地方便是竞赛,竞技体育有一定的残酷性,竞赛可以推动气排球快速发展,通过比赛的形式来全面推进气排球这项运动,通过比赛而带动训练,开展不同层次的气排球比赛。以赛代练的模式可以推动气排球运动的发展,借助周期性竞赛活动,增强大众相应参与热情,最终塑成关于气排球的爱好。本文选择了湖南省各地区气排球运动发展情况进行研究,深入探讨关于运动员,教练员和专家学者对于气排球在当地的发展情况进行调研,合计发出八百份问卷,存在2份无效问卷,被剔除后,利用swot分析方法来分析当前气排球运动发展中的一些具体问题,并且提出相关的解决办法和方案。为湖南省进一步推动气排球在省内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一致,其目的就是为了让气排球能在湖南省内得到大力的拓展。通过全民健身的模式让气排球运动得以普及排球运动,离不开民众基础。所以气排球运动在寻找民众支持的同时也应该开展一些竞赛活动,让更多的群众参与进来,为其他省市开展气排球活动提供借鉴和经验。

卢俊杰[3](2020)在《息县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政策优化研究》文中提出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定则社会安定。自河南省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建设开展以来,息县县委、县政府始终将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作为改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增强农户的信用意识和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的重要手段。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逐步探索走出了一条以建立农户信用信息数据库为基础载体,以对农户信用进行评价为切入点的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新路子。在促进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帮助农户高效低廉地获取信贷支持和促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与金融精准扶贫的深度融合发展等方面取得了显着成效。本文以息县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涉及的相关概念进行界定。结合不完全竞争市场、信息不对称和交易成本等相关理论,探索使用典型案例的实证分析法对息县农村信用体系的政策实施效果进行优化研究。为开展对欠发达地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研究,推动息县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和政策参考。通过研究发现,自2011年息县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正式开展以来,在切实增强农户信用意识、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向纵深发展和农村金融产品创新等方面已经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囿于农村信贷市场法律制度不完善、信用主体不成熟和政府政策支持力度不足等内外部因素的制约,导致息县农村信用体系建设还存在诸如:农户信用信息采集难共享难、政策缺乏持续性和信用市场主体不成熟等诸多问题。鉴于此,为优化息县农村信用政策,本文在借鉴分析美日德等国外发达国家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政策措施的基础上,又横向比较了浙江丽水、广西田东等国内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先进地区的政策优势。最后,紧紧围绕息县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状况,从加强政府对信用的扶持力度、强化政府对失信行为的惩戒力度和建立健全农村信用担保和服务体系等角度提出了对策建议。最后,本篇论文的主要成果在于:明确了农村信用体系是一个涵盖信用信息数据库、信用等级评定、信用信息收集等多个子系统的复杂系统,并且受农村经济水平、风俗习惯等各个因素的制约,这其中起基础性作用的还是政府信用。

李永娜[4](2020)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少数民族的国家认同研究(1949-1956)》文中研究表明作为国家的一种软实力,国家认同能把整个国家共同体中的单个个体团结起来,对于维系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保障多民族国家的稳定,促进国家的繁荣昌盛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中国的进步和发展创造了最重要的政治前提,宣告了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时代已经到来。1949年到1956年是各民族人民对新中国产生国家认同的重要时期,在这个时期内,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实施了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一系列政策措施,获得了广大人民真诚地支持和拥护。政治民主、社会稳定、经济得以恢复并发展的新中国获得了广大民众的高度认同,全面深入地探究这一时期少数民族国家认同建设的经验,既有助于深化和丰富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国家理论,又能为增强国民的国家认同感以及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重要的启示。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王朝统治时期的国家认同是“大一统”特色的古典国家认同;发展到近代社会,中华民族意识由自在状态向自觉状态转变,中华民族意识逐渐觉醒,中国的国家认同逐渐向现代意义上的国家认同转变,这与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密不可分,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实践中整合了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增强了中国各个民族之间的凝聚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现代意义上的国家得以建立,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统一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少数民族对新中国的国家认同意识在异常艰难的国内外环境下开始萌芽、生长与发展。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面临着十分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形势。国际上,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企图通过实行强硬的对华政策,即政治上孤立、经济上封锁、军事上威胁的政策,从根本上搞垮新中国。在国内,民族问题和阶级问题相互交错,纷繁复杂,少数民族地区更是面临着民族分裂势力猖狂,政治参与冷漠、文化认同狭隘模糊等问题,为此需要从国家整体层面审视少数民族地区的地理特殊性、文化特异性、政治归属性和利益整合性,为少数民族国家认同的建构提供可能性。在错综复杂的现实情况下,中国共产党推进了剿匪反霸工作,稳定民族地区社会秩序;进行了民主建政工作,建立了全国统一的各级政权机构,创造性地实施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保障了各民族的平等权利;积极疏通了民族关系,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民族隔阂;培养了大批少数民族干部,更好地实现了少数民族人民的当家作主。各少数民族的平等权利得到了应有的保障,少数民族群众的积极性得到了充分地发挥,为少数民族的国家认同提供了政治保障。与此同时,党和政府还在少数民族地区实施了一系列经济政策,“慎重稳进”地实行土地改革,改良农具和农牧业生产技术,推进少数民族地区的工业建设,开展了少数民族地区的贸易工作,制定了针对少数民族地区的财政和税收优惠照顾政策,为少数民族人民的国家认同夯实了经济基础。除此之外,党和政府还积极推动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建设以满足少数民族群体的主观需求和现实需要,加强了主流意识形态建设,针对各种错误思想开展针锋相对的批判,广泛开展了民族团结教育,积极营造国家认同的舆论氛围,保障少数民族群众宗教信仰自由,为少数民族的国家认同架设了坚实的文化支撑。总的来看,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政府在进行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培育并筑牢了广大少数民族群众对国家的归属感、自豪感和忠诚感,使少数民族群众对新中国有了较为清晰的认知、产生了对新中国强烈的认同情感。这种成就的取得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定不移走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民族平等团结的原则、毫不动摇维护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坚持各民族共同繁荣、千方百计帮助少数民族促进经济的发展、大力发展民族地区文化教育事业、实现少数民族群众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的全面提高等经验密不可分。新中国成立初期少数民族的国家认同建设波澜壮阔,回顾这一时期党和国家的民族工作面临的种种挑战、采取的有力举措,并总结其取得的宝贵经验,为我们今天做好新时代民族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少数民族国家认同的建设必须准确把握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本国情,坚持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必须正确认识我国民族问题的长期性、复杂性,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奋斗目标,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构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高举中华民族大团结的旗帜,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并用法制来保障民族团结。

李昊原[5](2020)在《《新西康》杂志研究(1938-1947)》文中研究说明民国以来,随着西方列强对中国边疆地区侵略的加深,国内有识之士在全国创办了大量研究边疆、民族问题的社会团体和学术机构,撰写并出版了大量论着,创办了众多报刊。抗日战争爆发后,《新西康》杂志于1938年4月1日创刊。本论文以民国中后期大后方《新西康》杂志为研究对象,分为绪论、正文(五章)、结语、附录等四大部分。“绪论”回顾了相关研究学术史,给予了评述;同时,阐释了本研究的学术价值。首先,概述了本文所指“新西康”的含义及其西康建省概况;说明研究对象主要是创办于川康地区的《新西康》杂志,而不是创办于南京的《新西康月刊》。结合期刊史特点,阐述了本文研究意义以及综合性研究方法。从现有研究成果看,学界对于《新西康》杂志的研究与应用,大致分为五类:一是史料存目,二是文中提及,三是引用文本,四是简要点评,五是相关研究。第一章“《新西康》创刊的时代背景”,主要从国际国内背景、边地开发、时代需要等方面,分析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国抗日战争、川康地区形势对创办这一刊物的影响,把《新西康》的创办与发展置于更为广阔的时代形势下加以观照,分析《新西康》杂志顺应全民抗日、建设大后方的大背景而应运而生,发挥着传播新思想、凝聚新民力、建设新西康的特殊作用。第二章“《新西康》杂志办刊历程及发展阶段性”,主要归纳《新西康》杂志从1938年4月1日出版第1卷第1期,到1947年5月第5卷第3期终刊这九年期间的发展历程,并根据这一刊物的历程,划分为初创、兴盛、结束三个阶段,阐述了各个时期的基本情况,分析了终刊的综合性原因,而不仅仅是办刊经费问题。本章力图厘清《新西康》杂志的来龙去脉和主要成就及其演变过程,从史学角度还原一个长期被人们忽略了的真实的具有独特传播价值的《新西康》。第三章“《新西康》作者及内容分析”,这是本研究的重点之一。本章分析了《新西康》主要作者情况,从中可以透见当时西康乃至全国知识分子投身新西康开发建设的热心和传布抗日启蒙先进思想的热情。《新西康》刊发的文章,主要反映西康地区的经济建设、基础设施、防务工作、教育发展和边地风土人情等方面的观点,包括了建设思想、形势分析、对策思考、事例研判、考察纪实、文学创作等,其内容丰富,蔚为大观。《新西康》重点宣传当时西康省的治政理念、推行建省方略、注重民众启蒙、加强文化教育、观察并记录民族风情等。这些文章和边地纪录,展现了丰富的康藏民族历史文化,真实反映了西康民众的爱国情怀和中华民族整体观念。第四章“《新西康》刘文辉署名文章分析”,这是本文研究的重点之二。作为西康地区执政者刘文辉,是《新西康》杂志的主要支持者和撰稿人。他以自己的时局观启发国人认清时代形势,把握时代之变,鼓励西康及国内有志青年“为着民族国家该撒最后的一滴血”;他强调在国难关头,抗战中的西康建设必须力图猛进,告诫人们要清廉、团结、读书,为国家服务,发挥大后方的支撑作用;他高度重视汉藏民族团结,呼吁“发动最高的情感完成光荣的使命”,要把“康族”和汉族凝结成绳结一般,以树立西康的光荣和奠定国防的根基;他积极推进西康各级各类教育事业,鼓励发挥“整朴勤劳”“亲爱乐群”“有礼守法”“好学力行”的新学风、新精神,通过发展教育来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刘文辉通过《新西康》杂志,不断宣传他的治政观点和思想,以期团结上下人心,形成加快建设新西康的共识和力量,力争把西康建成抗战大后方的重要基地。第五章“《新西康》的社会影响和学术价值”,一方面分析《新西康》杂志传播的思想观念、治边策略、建设成果等,对当时西康地区和国内读者产生的社会影响;另一方面探讨《新西康》所刊发文章具有的学术价值,以及当今的研究者们不断挖掘其中蕴含的时代价值;阐述《新西康》杂志对当下康藏地区民族团结和期刊平台建设等,仍然具有的现实借鉴作用。“结语”认为,作为民国中后期的《新西康》杂志,在刘文辉主政康区期间发挥了引进现代社会思想观念、输入先进生产技术、实施现代教育、倡导新的生活方式的舆论支持和团结奋进作用。在共赴国难、夯实边地、稳定康区的抗战时期,《新西康》无疑成为西康省各族民众思想的重要引领阵地之一。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中国报刊发展史、民族地区报刊发展史上,《新西康》杂志及其支持者刘文辉应占有一席之地。进一步研究《新西康》杂志,既是对抗战时期西康建省的重新检讨,对西康时期边疆地区社会治理的回顾与总结,也是对西康民族地区发展的历史经验的归纳、记取和挖掘,更是对中华民族大家庭血脉和民族团结传统精神的传承与弘扬。这对于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民族团结、共同繁荣与进步,进一步加强民族地区的社会治理等,均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林川[6](2020)在《ABC公司农业保险业务发展研究》文中指出目前,我国农业实现了非常迅速的发展,如何保证农民收入增加,使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一个国家的农业产业发展水平如何可以通过农业保险的发展程度进行衡量,同时也正是因为有农业保险的存在才能够更好的促进我国农业的持续发展,所以建立适合发展的农业保险体系对国家的经济政治稳定都有一定的推动作用。本文以ABC公司的农业保险发展模式为研究点,采用理论研究与实地调研相结合,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ABC公司农业保险发展模式进行研究。本次课题是对ABC公司农业保险发展模式的研究。主要分为六部分来进行。第一章是绪论。本章着重阐述了本文的研究内容、意义、现有理论综述以及目前的发展状况等。最后对文章的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进行介绍。第二章是相关理论综述。本文阐述并分析了相关农业保险的内容,为后续的课题研究和分析奠定了充分的理论基础。第三章是ABC公司农险发展的环境与现状分析。本章对ABC公司农险发展环境进行了介绍,同时对ABC公司基本情况和发展现状进行介绍,最后找出发展中存在的有关问题。第四章是ABC公司农险发展需求与对策。本章对ABC公司农闲险的发展需求进行分析,同时对ABC公司农业保险发展模式进行探索。第五章是ABC公司农业保险发展的保障措施,本章节主要介绍农险新模式开展的相关保障措施。第六章是结论与展望。对研究的内容进行总结同时对未来该领域的研究进行展望。本文通过对农业保险的特质和ABC公司农业保险发展进行研究,得出两大结论:一、我国一直以来都是农业大国,并且农业的发展与我国社会经济具有直接的关联性,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因为农业具有弱质性,在受到自然灾害时自身无法进行补救,这就需要农业保险来对这些风险进行分散转移。为保障在发生自然灾害时,农民的生产生活能快速恢复,发展农业保险是非常必要的。二、探究出ABC公司农业保险发展的新对策,分析了对策的内容、设计条件、系统框架、运行机制、生态环境和发展对策,基于公司内部运营管理的基础上对承保业务流程以及理赔业务流程进行了进一步的完善。建议对新模式发展从政策、制度、机制、组织、队伍五个方面进行保障,农业保险业务的发展是重点,以此促进我国农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

周立志[7](2018)在《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反腐败研究》文中指出腐败被称为“政治之癌”,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无论是中国还是外国,不论是资本主义制度还是社会主义制度,腐败都被认为是难克之疾、“社会毒瘤”。当前,腐败已成为全球性的普遍问题,反腐败则成为了各国高度关注的社会现象,能否有效地防治腐败、建设廉洁政府成为衡量各国执政党执政能力的重要尺度。中国共产党90多年的发展历史,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一部反腐与防腐的历史。特别是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在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随着社会经济转型,腐败现象逐步蔓延并呈现出新的特点,对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执政能力和永葆先进性提出了更加严峻的挑战。面对严峻的反腐败形势,中国共产党迫切需要把反腐败工作摆到更加重要的位置,寻找更加科学、合理、有效的反腐败方法,以对腐败问题“零容忍”的坚定决心,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想腐的保障机制,切实解决人民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把党风廉洁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引向深入。本文运用历史学、政治学、法学、哲学等相关知识,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中国共产党执政以来防治腐败的思想和实践发展,分两个部分进行阐述,即全面深化改革之前和全面深化改革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反腐败探索与实践。这两个部分内容在文章中分为五章来写。第1章,绪论,主要介绍本文研究的背景和意义、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国内外的研究现状等等,对腐败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并随之分析了腐败产生的主观因素与客观因素,指出其造成的政治危害、经济危害与社会文化危害。第2章,开始梳理全面深化改革之前,中国共产党的反腐败实践探索和经验。本章分两个部分分别介绍了建党至改革开放之前的反腐败实践和改革开放至十八大时期的探索与经验。首先重温了早期革命领导人的首创精神和勤政廉洁、艰苦奋斗的精神,倡导新时期的反腐败建设也要坚持“两个务必”,加强作风建设。其次,按照时间顺序,分别介绍了改革开放以后,中共中央三代领导集体的反腐败措施、实践探索和历史经验,并总结了中国共产党建党以来到十八大之前反腐败建设的巨大成就。第3章,阐述全面深化改革时期中国共产党反腐败的提质与升级。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时代背景下,新的形势对反腐败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本章首先从广义和狭义的角度分析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内涵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反腐败道路的特征,指出全面深化改革是反腐败的内在需要,而反腐败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保障。然后,深入分析了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中国共产党反腐败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并抓住新时期治标与治本相结合、专项治理与全面从严相结合、打虎和拍蝇猎狐相结合、信任与监督相结合等反腐举措总结了反腐败工作取得的成果。第4章,深入探讨了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反腐败的路径选择。首先深入剖析了中国共产党在新时期反腐败建设中存在的优势和挑战,然后指出面对严峻的反腐败形势,中国共产党必须坚持保持反腐败的高压态势,着力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让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努力形成廉洁自律、风清气正的党风政风建设新局面。第5章,在前面章节分析和阐述的基础上,总结了反腐败工作的启示和意义。指出,中国共产党全面深化改革时期反腐败工作的启示,首先是必须坚持和加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其次是必须坚持标本兼治,第三是必须坚持保持全面从严,第四是必须坚持改革和完善监管体制机制,第五是必须坚持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第六是必须坚持正确的选人用人导向。其意义,从实践角度来说,既有利于夯实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基础,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各项事业的进步,又有利于中国反腐败事业的开展;从国际意义而言,则能够更好地树立中国负责任的大国形象;从理论层面而言,中国的反腐败建设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党建学说。在研究过程中,本文从微观角度深入探究了中国现有的反腐败建设与发展历程。并力求在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上有所突破,但限于研究的时间和思考的深度不够,文章仍有疏漏和不足。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时代,本文认为,反腐败工作不能有松劲和歇气的思想,必须坚持常抓不懈,正如习近平同志所讲,“只有以反腐败永远在路上的坚韧和执着,深化标本兼治,保证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才能跳出历史周期律,确保党和国家长治久安”。

匡兵[8](2018)在《耕地休耕政策评估及优化研究》文中指出耕地休耕政策评估是保证耕地休耕政策可持续、高效运行的主要依据,也是构建耕地休耕制度基本框架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立足于当前既有研究成果和耕地休耕政策的现实发展状况,紧紧围绕耕地休耕政策评估这条主线,首先利用多源流模型阐述了耕地休耕政策的形成过程,并利用内容分析法探讨了耕地休耕政策工具选择及应用情况。在此基础上,遵循事实与价值融合的评估思路,将费希尔的“两个顺序+四种形式”评估框架运用到耕地休耕政策评估中,把耕地休耕政策评估分解为项目验证、情景确认、社会论证和社会选择四个方面,构建了耕地休耕政策评估的基础指标体系,并在对常用的政策评估量化方法进行比较分析后,选用系统动力学方法构建了耕地休耕政策评估的量化模型。最后以湖南省为实证分析对象,对湖南省重金属污染耕地治理式休耕政策进行综合评估与情景模拟,并据此提出了具体的优化路径与策略。主要研究结论包括:(1)耕地休耕政策议程是政策企业家在政策窗口开启时推动问题、政策和政治三大源流汇合的结果。本文利用多源流模型对耕地休耕政策的议程设置机制进行了系统分析,认为耕地质量退化严重、粮食储备库存过大、社会焦点事件的转化及现行相关政策的反思反馈构成了耕地休耕政策的问题源流,不同领域专家学者、政治官僚及人大代表等的政策建议构成了耕地休耕政策的政策源流,党和政府的生态文明发展理念形成了耕地休耕政策的政治源流。在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这个关键时间点上,三大源流充分互动,政策之窗开启,并在专家学者、政协委员及其他政策企业家的“软化”助推下,三大源流成功交汇,从而实现了耕地休耕政策的议程设置。(2)耕地休耕政策工具是分析耕地休耕政策发展状况的有效手段。本文借鉴罗斯威尔和泽格费尔德的思想,将耕地休耕政策体系所涉及的基本政策工具分为环境型、供给型和需求型三种,并将其作为分析耕地休耕政策的X维度。同时根据“服务链理论”构建包括资源捐赠、资源递送、服务提供和服务监管在内的耕地休耕政策分析的Y维度。以所构建的耕地休耕政策二维分析框架为基础,选取《探索实行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方案》为分析样本,通过内容分析法揭示耕地休耕政策工具分布数量与组合结构的差异,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耕地休耕政策的执行状况。(3)耕地休耕政策评估是以目标为联结的事实维度与价值维度的结合。本文在对西方哲学史上“事实”与“价值”的关系及现代意义上政策评估范式进行梳理与考察后,指出系统的耕地休耕政策评估应该包括事实维度和价值维度两个层面的内容,二者缺一不可,共同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耕地休耕政策评估框架。其中,事实维度的耕地休耕政策评估侧重于政策运行后所产生的现实影响,价值维度的耕地休耕政策评估通常包括对政策本身及政策执行所采取的手段、方法等的评估。(4)事实与价值双重约束下的耕地休耕政策评估可以分解为项目验证、情景确认、社会论证和社会选择四个方面。本文参照费希尔教授提出的事实与价值结合的公共政策评估思路,构建了“两个顺序+四种形式”的耕地休耕政策评估模式。其中,第一顺序评估对应事实评估,主要由项目验证与情景确认组成,侧重于耕地休耕政策目标达成情况及与问题情景的相关性;第二顺序评估转换到了更大的社会系统中,包括社会论证和社会选择评估,强调耕地休耕政策的社会影响和社会价值。在系统阐述耕地休耕政策项目验证、情景确认、社会论证和社会选择的基本内涵后,确定了不同形式政策评估的度量指标,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耕地休耕政策评估指标体系。(5)系统动力学可以为耕地休耕政策量化评估提供技术支持。本文在对层次分析法、模糊数学分析法、数据包络分析法、系统动力学等常用的政策评估量化方法进行分析和比较后,结合耕地休耕政策的复杂系统特征,将系统动力学建模思想运用到耕地休耕政策评估中。把耕地休耕政策作用系统分解为项目验证、情景确认、社会论证和社会选择四个子系统,理清了各个子系统的基本结构与因果关系,并在“熵理论”的指导下构建了耕地休耕政策评估的系统动力学模型。(6)耕地休耕政策运行状况较好,且为实现耕地休耕政策的可持续发展,在耕地休耕后续政策完善与设计时,应该在耕地休耕政策制定过程、政策执行过程和政策评估过程三个方面进行合理优化。本文以湖南省的相关基础资料为支撑,利用前文所构建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对湖南省耕地休耕政策进行了实证评估与情景模拟。指出湖南省耕地休耕政策系统逐渐由早期的无序状态转变为一种在功能上或时空上的有序状态,现行的耕地休耕政策安排有利于社会的整体发展。同时,为增强耕地休耕政策的发展后劲和可持续性,本文基于不同优化方案下的情景模拟结果与研究主旨,提出在耕地休耕后续政策设计时,应该注重耕地休耕政策制定过程优化、政策执行过程优化和政策评估过程优化,并分别围绕不同的优化路径提出了具体策略。

张建伟[9](2018)在《河南省城镇人口密集区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搬迁改造问题探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城镇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城镇边界不断向外扩张,造成原先布局在城外的危化品生产企业与城镇之间的距离不断缩小,一旦发生危化品泄漏或能量意外释放,极易引发重特大安全事故。2015年,天津“8.12”爆炸案爆发后,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城镇人口密集区危化品生产企业搬迁改造工作。本文从政府治理的角度对河南省政府开展该项工作情况进行分析阐述,自2012年至今,河南省政府持续不断推进城镇人口密集区危化品生产企业搬迁改造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工作机制不健全,部门配合不协调;园区规划布局不合理,企业选址困难;项目审批周期长,营商环境需完善;企业资金缺口大,财政支持力度不足等。本文按牵头单位不同将河南省推进城镇人口密集区危化品生产企业搬迁改造工作分为两个阶段,并详细描述了对每个阶段开展的工作情况,主要是摸清了需要进行搬迁改造的危化品生产企业底数,形成清单;制定了河南省推进城镇人口密集区危化品生产企业搬迁改造工作实施方案;对河南省化工园区进行摸底评估等。通过对工作现状的分析,从政府、企业、社会三个角度列出河南省城镇人口密集区危化品生产企业搬迁改造存在的问题,并从政府、企业、社会三个方面对河南省存在的问题逐一剖析,分别是:在政府治理方面存在的原因有政府治理观念落后、沟通协调机制不健全、政府部门职能不完善、部门人力资源不足、绩效考核制度不合理等原因,在企业方面存在着企业资金困难、土地红利难解等原因,在社会方面存在着公众安全意识薄弱、群众自身力量有限等原因。最后,参考国家和河南省出台的法律法规和文件,借鉴山东省经验,提出对策建议,主要分为五个方面,一是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提出转变政府治理理念、强化搬迁改造领导、理顺政府部门职能、合理配置人力资源等四个对策;二是破解企业资金难题,提出加大财政政策支持问题、发挥银企对接作用、强化惠企政策落实、设立搬迁改造基金等四个对策;三是多策服务搬迁企业,主要是从服务企业着手,提出规范化工园区发展、开展双向对接机制、优化营商环境、妥善解决职工问题、建立联络员服务制度等五个对策;四是注重搬迁改造过程管理,按照搬迁改造的次序,提出做好安全防控预案、做好事中安全管理工作、加强后期安全环保监管等三个对策;五是强化宣传监督问效,提出了加大宣传推广力度、加强监督检查力度、科学综合评估考核等三个对策。

宋嘉宁[10](2018)在《治理理论视角下的我国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研究》文中认为党的十八大以来,国有经济体量逐步扩大,国有资本对增值和扩张的要求越来越迫切,十九大报告也对国有资本增值提出了明确要求“要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推动国有资本做强做优做大”,但目前我国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一定程度制约了国有资本增值率的提高,体制改革仍滞后于国有企业改革。国有资本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国有资本增值能力也是世界各国国有企业改革关注的重点问题,同时也是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研究领域的难点问题。针对这一难点问题,国家政策层面提出了由“管资产”转向“管资本”,具体的改革工作也已经开始推进,但目前理论界对“管资本”的研究成果滞后于实际工作需要,并没有形成关于“管资本”一致性的理论成果,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缺少理论指导。本文从国有资本的资本属性角度分析“管资本”的内涵,通过对比“资本”、“资产”、“国有资本”、“经营性国有资产”、“非国有资本”等概念,依据治理理论的三个基本理念,界定了国有资本治理的概念,进而提出了“管资本”的内涵是国有资本治理。国有资本治理是指为了释放国有资本的资本属性,由多元制衡或合作的主体构成,以市场化方式相互作用,形成了拥有自主权利的“自组织”型出资企业的一种生产关系。因为目前我国经营性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对国有资本管理效果不佳,存在着多元主体运转不协调、委托代理链条不顺畅、企业经营自主权不充足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借鉴治理理论的三个基本理念:多元主体参与、主体之间权利的依赖性、“自组织”特征。本文论证的核心内容是我国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方向是国有资本治理。具体内容是证明我国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三个趋势体现国有资本治理的三个特征:第一是国有企业出资人主体多元化,第二是国有资本管理方式市场化,第三是国有资本出资企业权利逐渐完整化。本文使用规范和实证两种研究方法,规范研究包括历史沿革归纳和国外经验借鉴,实证研究主要是指将国有资本治理的三方面特征进行抽象,设计回归模型,验证国有资本治理对国有资本增值率的影响。本文论证结果:无论是我国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改革历程,还是国外的经验,都验证了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趋势体现国有资本治理的特征,实证检验证明国有资本治理有利于提高国有资本增值率,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遵从资本增值的规律。本文的主要内容是:第一章绪论,明确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研究方法、基础理论,基础理论包括:治理理论、资本理论、“自组织”理论。第二章文献综述,总结归纳了我国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目前的研究方向:多元化主体参与国有经济、减少行政干预、给予国有企业自主权,发现目前没有从治理角度分析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研究成果。第三章我国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现状和问题,发现目前我国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存在多元主体运转不协调、委托代理链条不顺畅、企业经营自主权不充足三方面问题。第四章分析治理理论在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中的适用性,通过界定国有资本治理的概念,提出了国有资本治理有利于释放国有资本增值属性,我国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改革方向是国有资本治理的观点。第五章、第六章是规范论证过程,从我国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历史沿革、国外经验两个角度验证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实践符合治理理论的三个基本理念,分别从国有经济参与主体、经营性国有资产的管理方式、国有企业自主权三个角度的演进过程进行归纳。第七章是实证论证过程,验证了国有资本治理有利于提高国有资本的增值率:国有资本出资人多元化有利于提高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净资产收益率,市场化管理方式有利于提高国有企业的净资产收益率,拥有更多自主权的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试点的净资产收益率更高。第八章总结研究结果和政策建议。研究结果是:我国和国外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改革方向体现了国有资本治理特征,改革遵循资本增值规律。政策建议:明确经营性国有资产监管机构定位、推动多元出资人参与国有资本运营、改进对国有资本的市场化管理方式、给予国有资本出资企业更多自主权。本文的创新点主要是研究角度创新,本文基于治理理论对我国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进行了分析。目前国内学者主要运用产权理论、委托代理理论、公司治理理论分析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问题,没有直接、明确的提出国有资本治理观点的研究。本文基于治理理论的三个基本理念对我国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体制进行了分析,一是治理理论的多元平等主体理念,二是治理主体之间的权利依赖性,三是治理主体的“自组织”特征,对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体制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界定了国有资本治理的概念。根据国有资本治理特征,提出我国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三个趋势:第一是国有经济出资人主体多元化,第二是国有资本管理方式市场化,第三是国有资本出资企业权利逐渐完整化。并且,以实证方式分析得出我国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动因是资本增值规律。

二、河南省副省长史济春要求各级政府为邮政发展营造良好环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河南省副省长史济春要求各级政府为邮政发展营造良好环境(论文提纲范文)

(1)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1.3.1 研究方法
        1.3.2 数据来源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研究综述
    2.1 国外研究综述
        2.1.1 国外文献分析
        2.1.2 国外研究现状
    2.2 国内研究综述
        2.2.1 国内文献分析
        2.2.2 国内研究现状
    2.3 研究述评
    2.4 国内外经验启示
        2.4.1 国际经验和启示
        2.4.2 国内经验和启示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理论框架
    3.1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理论基础
        3.1.1 生态产品形成的基础理论
        3.1.2 生态产品价值形成的理论基础
        3.1.3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理论基础
    3.2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内涵
        3.2.1 相关概念及辨析
        3.2.2 生态产品价值
        3.2.3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3.3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
        3.3.1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主要路径梳理
        3.3.2 基于产权-需求矩阵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
        3.3.3 生态产品分类的价值实现路径
    3.4 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研究框架
        3.4.1 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供给-需求”二元回归模型
        3.4.2 构建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系统性框架
        3.4.3 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应遵循的原则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三江源生态产品的价值
    4.1 三江源概况
        4.1.1 地理位置
        4.1.2 自然条件
        4.1.3 社会经济条件
        4.1.4 生态地位
        4.1.5 生态保护
    4.2 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
        4.2.1 三江源生态资产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数据
        4.2.2 三江源生态资产总值
        4.2.3 三江源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4.2.4 三江源发展机会成本估算
        4.2.5 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三江源生态产品供求意愿分析
    5.1 三江源生态产品供给意愿问卷调查
        5.1.1 调查地区选取及原因
        5.1.2 问卷基本情况
        5.1.3 数据收集和检验
        5.1.4 描述性统计
        5.1.5 三江源生态产品供给意愿影响因素分析
        5.1.6 三江源生态产品供给意愿分析结果
    5.2 三江源生态产品需求意愿问卷调查
        5.2.1 问卷基本情况
        5.2.2 数据收集和检验
        5.2.3 描述性统计
        5.2.4 空间交叉分析
        5.2.5 三江源生态产品需求意愿影响因素分析
        5.2.6 三江源生态产品需求意愿分析结果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三江源生态物质产品价值实现路径
    6.1 三江源生态物质产品分类
        6.1.1 生态农畜产品
        6.1.2 淡水资源产品
        6.1.3 清洁能源电力产品
    6.2 三江源生态物质产品价值实现现状
        6.2.1 畜牧业发展现状
        6.2.2 水资源价格和交易现状
        6.2.3 绿电交易现状
    6.3 三江源生态物质产品价值实现困境
        6.3.1 市场基础不健全
        6.3.2 生态畜牧业发展受限
        6.3.3 社会参与程度有待提升
        6.3.4 科技和人才支撑薄弱
    6.4 三江源生态物质产品价值实现路径
        6.4.1 三江源生态物质产品直接交易路径
        6.4.2 三江源生态物质产品生态产业化路径
        6.4.3 三江源生态物质产品产业生态化路径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三江源生态调节产品价值实现路径
    7.1 三江源生态调节产品分类
        7.1.1 三江源固碳释氧产品
        7.1.2 三江源土壤保持产品
        7.1.3 三江源水源涵养产品
        7.1.4 三江源净化产品
        7.1.5 三江源生物多样性保护产品
    7.2 三江源生态调节产品价值实现现状
        7.2.1 生态调节产品价值实现政策现状
        7.2.2 三江源生态补偿现状
        7.2.3 三江源生态补偿成效
        7.2.4 对口支援三江源的成效
    7.3 三江源生态调节产品价值实现困境
        7.3.1 政府主导下三江源生态产品购买力度有待增强
        7.3.2 基础制度和政策工具仍待完善
        7.3.3 市场化交易机制亟待建立和完善
    7.4 三江源生态调节产品价值实现路径
        7.4.1 三江源生态调节产品市场化路径
        7.4.2 三江源生态调节产品横向生态补偿
        7.4.3 三江源生态调节产品纵向生态补偿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三江源生态文化产品价值实现路径
    8.1 三江源生态文化产品资源
        8.1.1 三江源旅游资源
        8.1.2 三江源文化资源
    8.2 三江源生态文化产品价值实现现状
        8.2.1 三江源生态旅游发展SWOT分析
        8.2.2 三江源各地区旅游发展现状
    8.3 三江源生态文化产品价值实现困境
        8.3.1 生态文化产品开发和传播有待提升
        8.3.2 生态文化产业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不足
        8.3.3 生态文化产业专业人才匮乏、服务质量不高
        8.3.4 三江源自然条件制约性明显
        8.3.5 地区发展与保护矛盾依旧突出
    8.4 三江源生态文化产品价值实现路径
        8.4.1 三江源生态文化产品顶层设计
        8.4.2 三江源生态文化产品基础建设
        8.4.3 三江源生态旅游的生态产业化
        8.4.4 三江源生态旅游的产业生态化
    8.5 本章小结
第九章 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
    9.1 建立三江源生态产品监测确权交易机制
        9.1.1 推动三江源生态产品信息普查
        9.1.2 推进三江源自然资源确权登记
        9.1.3 构建三江源生态资源权益交易机制
    9.2 健全三江源生态产品经营开发机制
        9.2.1 推行三江源绿色产品认证标准
        9.2.2 实现三江源生态产品供求平衡
        9.2.3 拓宽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模式
        9.2.4 促进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增值
    9.3 健全三江源生态产品保护补偿机制
        9.3.1 完善三江源纵向生态保护补偿制度
        9.3.2 建立三江源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
    9.4 健全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保障机制
        9.4.1 建立三江源生态产品法律制度保障机制
        9.4.2 建立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考核机制
        9.4.3 建立三江源生态环境保护利益导向机制
        9.4.4 加大三江源绿色金融支持力度
    9.5 建立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推进机制
        9.5.1 强化行政职能助力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9.5.2 设立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试点
        9.5.3 强化科技人才支撑助力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9.5.4 健全三江源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和受益付费制度
    9.6 建立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核算评价机制
        9.6.1 构建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核算评价体系
        9.6.2 制定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核算规范
        9.6.3 推动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核算应用
    9.7 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政策建议
        9.7.1 持续发挥国家重大生态工程和体制改革优势
        9.7.2 持续推进三江源生态补偿提标扩面
        9.7.3 加快实施三江流域协同保护共建共享机制
        9.7.4 推进对口支援助力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9.7.5 打造国际生态文明高地,打通两山转化通道
        9.7.6 加快推动三江源特色生态产业发展
        9.7.7 建立健全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制度保障
第十章 结论、贡献与讨论
    10.1 主要研究结论
    10.2 创新点
    10.3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 三江源生态产品需求情况调查
附录二 三江源居民生态产品供给情况调查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研究成果及获奖情况

(2)湖南省气排球运动开展的SWOT分析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目的
2 国内外研究综述
    2.1 国外研究综述
    2.2 国内研究综述
        2.2.1 关于气排球运动起源与发展的研究
        2.2.2 关于气排球运动规则和技战术的研究
        2.2.3 关于气排球运动推广策略的研究
        2.2.4 关于体育运动SWOT分析法的相关研究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访谈法
        3.2.3 问卷调查法
        3.2.3.1 问卷的设计
        3.2.3.2 信度效度分析
        3.2.4 SWOT分析法
        3.2.5 数理统计法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湖南省气排球运动开展的现状分析
        4.1.1 参与情况
        4.1.2 比赛情况
    4.2 湖南省气排球运动开展的SWOT分析因素筛选及确定
        4.2.1 影响湖南省气排球运动开展的SWOT分析因素筛选
        4.2.2 影响湖南省气排球运动开展的SWOT分析因素确定
    4.3 湖南省气排球运动开展的SWOT分析
        4.3.1 湖南省气排球运动开展的优势(S)分析
        4.3.2 湖南省气排球运动开展的劣势(W)分析
        4.3.3 湖南省气排球运动开展的机遇(O)分析
        4.3.4 湖南省气排球运动开展的威胁(T)分析
5 研究结果与对策分析
    5.1 湖南省气排球运动SWOT矩阵构建
        5.1.1 运用SWOT分析法进行态势分析
        5.1.2 构建湖南省气排球运动发展SWOT矩阵
    5.2 湖南省气排球运动开展对策分析
        5.2.1 湖南省气排球运动开展的优势—机遇(SO)组合对策
        5.2.2 湖南省气排球运动开展的优势—威胁(ST)组合对策
        5.2.3 湖南省气排球运动开展的劣势—机遇(WO)组合对策
        5.2.4 湖南省气排球运动开展的劣势—威胁(WT)组合对策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1.1 湖南省开展气排球运动依然存在的问题
        6.1.2 湖南省开展气排球运动的发展趋势
        6.1.3 湖南省气排球运动开展的优势方面
        6.1.4 湖南省气排球运动开展的劣势方面
        6.1.5 湖南省气排球运动开展的机遇方面
        6.1.6 湖南省气排球运动开展的威胁方面
    6.2 建议
        6.2.1 加大场馆开放和建设,实现气排球运动发展的空间化
        6.2.2 加大政府支持的力度,实现气排球运动发展的规模化
        6.2.3 加大媒体宣传的效果,实现气排球运动发展的大众化
        6.2.4 加大培训的力度,实现气排球运动发展的正规化、专业化
        6.2.5 加大组织的形式,实现气排球运动发展的多样化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3)息县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政策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二、国内外文献综述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四、研究思路
    五、创新点和不足
第一章 概念及理论基础
    第一节 农村信用体系相关概念
        一、信用
        二、信用体系
        三、农村信用体系
    第二节 相关理论基础
        一、交易成本理论
        二、信息不对称理论
        三、委托代理理论
第二章 息县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政策的内容
    第一节 我国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政策演进
        一、我国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发展历程
        二、我国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政策环境
    第二节 息县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现状
        一、息县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历程
        二、息县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基础条件
    第三节 息县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政策现状
        一、息县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政策措施
        二、息县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政策推动效果
第三章 息县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政策存在的问题
    第一节 息县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政策制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相关政策配套机制不完善
        二、农户信用评价体系存在局限性
    第二节 息县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政策执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政府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缺乏政策持续性
        二、部门协调配合不力,信息采集共享难
        三、农村信用担保体系不完善
        四、农村信用体系构建与防范金融风险的悖论
        五、信息采集困难,数据真实性难以保证
    第三节 息县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政策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农村地区信用基础薄弱,影响了政策的顺利推行
        二、信用评价指标标准不一
        三、政府政策支持力度不足
        四、农村信用市场主体不成熟
第四章 国内外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政策借鉴
    第一节 国外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主要政策措施
        一、美国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政策措施
        二、德国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政策措施
        三、日本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政策措施
    第二节 我国其他地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主要政策措施
        一、浙江丽水市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主要政策措施
        二、广西田东县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主要政策措施
    第三节 国内外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启示
        一、完善农村信用立法
        二、充分发挥政府信用的政策引导作用
        三、提升中介机构参与率
第五章 完善息县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政策建议
    第一节 息县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政策原则
        一、地方政府主导
        二、人民银行推动
        三、多方参与
        四、突出重点
    第二节 强化政府在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中的导向作用
        一、完善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政策法规,强化失信惩戒行为
        二、建立严明公正的农村信用监管体系
        三、建立全方位的农村信用服务体系
        四、进一步增加政府对农村信用的扶持力度
        五、加强政府信用文化建设
结论与展望
    一、主要结论
    二、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4)新中国成立初期少数民族的国家认同研究(1949-1956)(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缘起和意义
        1.1.1 研究缘起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简要述评
    1.3 理论基础
        1.3.1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
        1.3.2 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
        1.3.3 社会认同理论
        1.3.4 国家认同理论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2 少数民族国家认同的历史渊源
    2.1 王朝统治时期的华夷之辨
    2.2 大一统特色的古典国家认同
    2.3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意识的觉醒
3 少数民族国家认同的现实条件
    3.1 少数民族国家认同面临的复杂形势
        3.1.1 国内外敌对势力的破坏
        3.1.2 各民族之间的历史隔阂
        3.1.3 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
    3.2 阻碍少数民族国家认同的不利因素
        3.2.2 文化心态单一
        3.2.3 政治参与冷漠
        3.2.4 领土意识模糊
    3.3 推动少数民族国家认同的有利因素
        3.3.1 各民族共同开拓的辽阔疆域
        3.3.2 各民族共同创造的灿烂文化
        3.3.3 各民族共同缔造的新中国
4. 少数民族国家认同的政治保障
    4.1 剿匪斗争的开展
        4.1.1 匪患的危害
        4.1.2 匪患的肃清
    4.2 国家政权机构的建立
        4.2.1 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4.2.2 各级人民政府
        4.2.3 各级民族工作机构
    4.3 民族关系的疏通
        4.3.1 中央民族访问团到民族地区访问
        4.3.2 少数民族参观团到内地参观
    4.4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
        4.4.1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早期探索
        4.4.2 各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的成立
    4.5 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
        4.5.1 培养原则
        4.5.2 培养途径
5. 少数民族国家认同的经济基础
    5.1 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农牧业生产
        5.1.1 “慎重稳进”地实行土地改革
        5.1.2 农牧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5.1.3 多方面扶助农牧业生产
    5.2 推进少数民族地区工业建设
        5.2.1 基础设施的兴建
        5.2.2 工业企业的建立
    5.3 开展少数民族地区的贸易工作
        5.3.1 贸易经营机构的设置
        5.3.2 农牧土特产品的购销
        5.3.3 民族特需商品的经营
    5.4 实施少数民族地区财税优惠政策
        5.4.1 财政优惠政策
        5.4.2 税收优惠政策
6. 少数民族国家认同的文化支撑
    6.1 推进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建设
        6.1.1 确立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
        6.1.2 推动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6.1.3 营造各族人民国家认同的舆论氛围
    6.2 发展少数民族文化教育事业
        6.2.1 发展和提升少数民族教育事业
        6.2.2 传承和繁荣少数民族文化事业
    6.3 加强民族团结教育
        6.3.1 深入开展民族团结宣传教育活动
        6.3.2 妥善处置影响民族团结的各类问题
    6.4 保障少数民族群众宗教信仰自由
        6.4.1 实施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6.4.2 推动宗教制度民主改革
        6.4.3 团结少数民族宗教界人士
7. 少数民族国家认同的经验与启示
    7.1 基本经验
    7.2 现实启示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5)《新西康》杂志研究(1938-1947)(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新西康”与西康省成立
    二、本文研究范围及选题意义
    三、本文研究方法
    四、文献综述
    五、本文创新与不足
1 抗战后方建设背景下的《新西康》创刊
    1.1 抗日战争对中国及其四川的影响
        1.1.1 保家卫国支援抗战
        1.1.2 激励抗战巩固后方
    1.2 加快西康建设夯实抗战大后方基础
        1.2.1 西康建省策应大局
        1.2.2 边地建设快速推进
    1.3 时代需要传播新思想凝聚广大民力
        1.3.1 舆论先行的时代趋势
        1.3.2 西康报刊的迅速发展
2 《新西康》杂志的发展历程
    2.1 《新西康》创刊初期
        2.1.1 办刊人员与刊物宗旨
        2.1.2 主旨文章与激情号召
        2.1.3 读者定位与海外发行
    2.2 《新西康》鼎盛时期
        2.2.1 时局催生刊物发展
        2.2.2 名家荟萃支撑刊物
        2.2.3 刊物内容丰富厚实
    2.3 《新西康》衰落终刊
        2.3.1 形势严峻波及刊物
        2.3.2 天灾人祸扼杀刊物
3 《新西康》作者及内容分析
    3.1 《新西康》部分作者介绍
    3.2 《新西康》主要文章分析
        3.2.1 杂志内容概况
        3.2.2 重点文章分析
4 《新西康》署名刘文辉文章分析
    4.1 刘文辉生平及政治倾向
        4.1.1 刘文辉生平简介
        4.1.2 “二刘之战”与走到人民阵营
    4.2 刘文辉文章研究
        4.2.1 为着民族国家“应该撒最后的一滴血”
        4.2.2 抗战中的西康建设必须力图猛进
        4.2.3 发动最高的情感完成光荣的使命
        4.2.4 兴办教育以奠定思想和人力基础
5 《新西康》的社会影响和学术价值
    5.1 《新西康》的社会影响
    5.2 《新西康》的学术价值
        5.2.1 所刊文章的学术含量
        5.2.2 后续研究的学术成果
结语
附1:《新西康》杂志大事记
附2:《新西康》杂志《编后记》汇编
附3:《新西康》部分目录汇总表
附4:刘文辉《二十七年元旦讲演词》全文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

(6)ABC公司农业保险业务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方法与内容
        1.2.1 研究方法
        1.2.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相关理论与研究回顾
    2.1 农业保险相关概念
        2.1.1 农业保险的基本概念
        2.1.2 农业保险的基本性质
        2.1.3 农业保险的基本特征
    2.2 研究回顾
        2.2.1 国外研究回顾
        2.2.2 国内研究回顾
第三章 ABC公司农险发展的环境与现状分析
    3.1 ABC公司农险发展环境分析
        3.1.1 国家政策支持农险发展
        3.1.2 国家法规支持农险发展
        3.1.3 农险行业发展情况与国内公司经验
        3.1.4 国外农险发展情况
    3.2 ABC公司的基本情况与历史沿革
        3.2.1 ABC公司基本情况
        3.2.2 ABC公司农业保险历史沿革
    3.3 ABC公司农险的发展现状
    3.4 ABC公司农业保险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4.1 发展农业保险的路径单一
        3.4.2 农业保险产品种类不丰富
        3.4.3 缺少农业保险专业人士
        3.4.4 农业保险执行过程不合理
第四章 ABC公司农险发展需求与对策
    4.1 ABC公司农险发展需求
        4.1.1 保费收入目标
        4.1.2 承保利润目标
        4.1.3 市场占有率目标
    4.2 ABC公司农业保险业务发展对策
        4.2.1 四项发展新对策
        4.2.2 对策的设计条件
        4.2.3 对策的系统框架
        4.2.4 对策的运行机制
        4.2.5 对策的生态环境
第五章 ABC公司农业保险业务发展保障措施
    5.1 获取政策支持
        5.1.1 农保理赔政策
        5.1.2 财政补贴政策
        5.1.3 有关协助政策
    5.2 推进政企互动
    5.3 优化业务机制
        5.3.1 优化投保营销机制
        5.3.2 制定并完善考核机制
        5.3.3 优化保险理赔机制
    5.4 完善组织设计
    5.5 夯实人才队伍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数据集

(7)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反腐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意义及研究方法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1.3 研究方法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腐败与反腐败
        1.3.1 腐败的涵义
        1.3.2 腐败的成因与危害
        1.3.3 反腐败的概念界定
第2章 全面深化改革之前中国共产党反腐败的探索与实践
    2.1 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反腐败的初步探索及经验总结
        2.1.1 土地革命期间中央苏区的反腐败斗争
        2.1.2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边区政府的反腐败实践
        2.1.3 新中国建立前夕中国共产党在接管城市工作中的反腐败实践
    2.2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反腐败实践
    2.3 改革开放以后至十八大之前中国共产党反腐败的主要实践与经验
        2.3.1 改革开放以后至十八大之前中国共产党反腐败的主要实践
        2.3.2 改革开放以后至十八大之前中国共产党反腐败建设的基本经验
第3章 全面深化改革时期中国共产党反腐败的提质与升级
    3.1 全面深化改革与中国特色反腐败建设
        3.1.1 全面深化改革的内涵
        3.1.2 中国特色反腐败道路的内涵
        3.1.3 中国特色反腐败道路的特征
    3.2 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反腐败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3.2.1 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反腐败的必要性
        3.2.2 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反腐败的紧迫性
    3.3 全面深化改革时期中国共产党反腐败的提质与升级
        3.3.1 治标与治本相结合
        3.3.2 专项治理与全面从严相结合
        3.3.3 打“老虎”与拍“苍蝇”、猎狐相结合
        3.3.4 信任与监督相结合
第4章 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中国反腐败建设的路径选择
    4.1 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开展反腐败斗争的优势与挑战
        4.1.1 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开展反腐败斗争的优势
        4.1.2 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开展反腐败斗争的挑战
    4.2 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中国反腐败的路径选择
        4.2.1 保持高压态势,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
        4.2.2 扎紧制度之笼,形成不能腐的防范机制
        4.2.3 筑牢思想之堤,形成不想腐的保障机制
第5章 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反腐败的启示和意义
    5.1 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反腐败的启示
        5.1.1 必须坚持和加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5.1.2 必须坚持推进标本兼治
        5.1.3 必须坚持全面从严
        5.1.4 必须坚持改革和完善监管体制机制
        5.1.5 必须坚持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5.1.6 必须坚持正确的选人用人导向
    5.2 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反腐败的意义
        5.2.1 巩固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基础
        5.2.2 保障了中国改革发展的纵深推进
        5.2.3 加快了法治中国建设进程
        5.2.4 树立了中国负责任大国形象
        5.2.5 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党建学说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8)耕地休耕政策评估及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国内外文献回顾
    1.4 研究思路与内容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6 本章小结
2 核心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核心概念界定
    2.2 主要理论基础
    2.3 本章小结
3 耕地休耕政策议程设置及工具选择
    3.1 政策议程设置的多源流分析框架
    3.2 耕地休耕政策议程设置的多源流分解
    3.3 耕地休耕政策议程设置的多源流汇合
    3.4 耕地休耕政策工具选择与应用
    3.5 本章小结
4 耕地休耕政策评估的逻辑框架与体系设计
    4.1 事实与价值:政策分析的两个基本维度
    4.2 耕地休耕政策评估:以目标为联结的事实与价值的结合
    4.3 耕地休耕政策评估的指标选取依据与原则
    4.4 耕地休耕政策评估的指标体系构建
    4.5 本章小结
5 耕地休耕政策评估的量化模型构建
    5.1 量化分析在耕地休耕政策评估中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5.2 耕地休耕政策评估量化方法的比较
    5.3 系统动力学对耕地休耕政策评估的适用性
    5.4 耕地休耕政策评估的系统动力学模型设计
    5.5 本章小结
6 耕地休耕政策评估的实证分析
    6.1 研究区域选择
    6.2 基础资料采集与分析
    6.3 耕地休耕政策评估的湖南实证
    6.4 本章小结
7 耕地休耕政策的优化路径与策略
    7.1 耕地休耕政策优化的思路与路径
    7.2 耕地休耕政策制定过程优化
    7.3 耕地休耕政策执行过程优化
    7.4 耕地休耕政策评估过程优化
    7.5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创新
    8.3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研究成果
附录2 研究区域耕地休耕申请表
附录3 研究区域耕地休耕审批表
附录4 样本村耕地休耕情况访谈表
附录5 耕地休耕农户问卷调查表
附录6 管理部门、执行部门、专家学者等的问卷调查表

(9)河南省城镇人口密集区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搬迁改造问题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综述
        (一)国外文献综述
        (二)国内文献综述
    四、研究思路
    五、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二)案例分析法
    六、创新之处与不足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一、有关概念
        (一)危化品企业搬迁改造
        (二)地方政府
        (三)政府治理
    二、理论基础
        (一)地方政府治理理论
        (二)地方治理协同理论
        (三)公共危机管理理论
    三、政府治理与危化品企业搬迁改造的联系
        (一)地方政府负责推动危化品企业搬迁改造。
        (二)通过政府治理实现危化品企业搬迁改造。
第三章 河南省危化品企业搬迁改造现状
    一、河南危化品企业搬迁改造的进程
    二、河南危化品企业搬迁改造的成效
    三、河南有关企业搬迁改造案例
        (一)存在问题企业案例
        (二)完成搬迁企业案例
    四、河南省推进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工作机制不健全,部门配合不协调
        (二)园区规划布局不合理,企业选址困难
        (三)项目审批周期长,营商环境不完善
        (四)企业资金缺口大,财政支持力度不足
第四章 河南省危化品企业搬迁改造问题原因分析
    一、政府方面
        (一)政府治理观念落后
        (二)沟通协调机制不健全
        (三)政府部门职能不完善
        (四)投入人力资源不足
        (五)绩效考核制度不合理
    二、企业方面
        (一)企业资金困难
        (二)土地利益难解
    三、社会方面
        (一)群众安全意识薄弱
        (二)群众自身力量有限
第五章 河南省危化品企业搬迁改造的法制依据和借鉴
    一、法制依据
    二、山东省具体工作做法
        (一)建立机制,启动迅速
        (二)做好分工,高效运转
        (三)摸清企业,认定园区
        (四)成立组织,沟通交流
    三、山东省工作经验借鉴
        (一)强化领导
        (二)措施有效
        (三)宣传推广
第六章 地方政府推动危化品企业搬迁改造的对策
    一、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一)转变政府治理理念
        (二)强化搬迁改造领导
        (三)理顺政府部门职能
        (四)合理配置人力资源
    二、破解企业资金难题
        (一)加大财政政策支持力度
        (二)发挥银企对接作用
        (三)强化惠企政策落实
        (四)设立搬迁改造基金
    三、多策服务搬迁企业
        (一)规范化工园区发展
        (二)建立双向对接机制
        (三)优化营商环境
        (四)妥善解决职工安置
        (五)建立联络员服务制度
    四、加强搬迁改造过程管理
        (一)做好安全防控预案
        (二)做好事中安全管理
        (三)加强后期安全环保监管
    五、强化宣传监督问效
        (一)加大宣传推广力度
        (二)加大督导检查力度
        (三)科学综合评估考核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10)治理理论视角下的我国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理论基础
        1.2.1 治理理论
        1.2.2 “他组织”与“自组织”理论
        1.2.3 资本理论
    1.3 研究内容与思路
        1.3.1 研究内容
        1.3.2 论文结构
        1.3.3 研究思路
    1.4 研究方法
        1.4.1 规范研究方法
        1.4.2 实证研究方法
    1.5 创新之处与不足
        1.5.1 创新之处
        1.5.2 研究中存在的不足
2. 文献综述
    2.1 对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研究方式综述
        2.1.1 历史沿革研究
        2.1.2 国外经验研究
        2.1.3 实证研究
    2.2 治理理论研究
        2.2.1 治理理论的起源
        2.2.2 治理的概念界定
        2.2.3 治理理论的主要观点
    2.3 治理理论在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体制领域的应用研究
        2.3.1 治理理论主要应用领域
        2.3.2 对“国有资本治理”类似观点的研究
    2.4 我国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方向研究
        2.4.1 多元化主体参与国有经济
        2.4.2 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减少行政干预
        2.4.3 给予国有企业自主权
    2.5 我国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措施的研究
        2.5.1 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总体框架构建
        2.5.2 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主体设置
        2.5.3 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体制运转模式
        2.5.4 成立基金或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
        2.5.5 强化法律制度建设
    2.6 小结
3. 我国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3.1 我国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现状
        3.1.1 我国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主体
        3.1.2 我国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运行模式
        3.1.3 我国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客体
    3.2 我国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3.2.1 多元主体运转不协调
        3.2.2 委托代理链条不顺畅
        3.2.3 国有企业经营自主权不充足
    3.3 小结
4. 理论基础——治理理论指导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适用性
    4.1 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中“管资本”的内涵
        4.1.1 “国有资本”的内涵
        4.1.2 “管资本”的内涵
    4.2 国有资本治理概念
        4.2.1 国有资本治理内涵
        4.2.2 国有资本治理外延
    4.3 治理理论指导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适用性
        4.3.1 现有理论的研究基础
        4.3.2 治理理论的应用
    4.4 小结
5. 历史沿革验证——我国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体现国有资本治理特征
    5.1 我国国有经济参与主体演进情况归纳
        5.1.1 非国有资本参与国有经济的外部政策环境
        5.1.2 非国有资本参与国有经济的实践
    5.2 我国经营性国有资产的管理方式演进情况归纳
        5.2.1 完全管制式行政管理方式
        5.2.2 行政与法律相结合方式
        5.2.3 行政与市场相结合方式
        5.2.4 以市场化为主的方式
    5.3 我国国有企业自主权演进情况归纳
        5.3.1 行政体制内的权利调整
        5.3.2 行政体制内向国营企业释放权利
        5.3.3 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塑造国有企业
        5.3.4 给予国有资本出资企业更多自主权
    5.4 小结
6. 国外经验验证——国外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体现国有资本治理特征
    6.1 国有经济参与主体多元化情况归纳
        6.1.1 发达国家情况
        6.1.2 发展中国家情况
    6.2 管理方式归纳
        6.2.1 发达国家情况
        6.2.2 发展中国家情况
    6.3 出资企业权利配置情况归纳
        6.3.1 发达国家情况
        6.3.2 发展中国家情况
    6.4 小结
7. 实证检验——国有资本治理有利于提高国有资本增值率
    7.1 出资人主体多元化对国有资本增值率影响的实证检验
        7.1.1 出资人主体多元化的现实背景
        7.1.2 研究设计
        7.1.3 分析结果
        7.1.4 研究结论
    7.2 市场化管理对国有资本增值率影响的实证检验
        7.2.1 国资监管机构职能转变的现实背景
        7.2.2 研究设计
        7.2.3 分析结果
        7.2.4 研究结论
    7.3 给予企业更多自主权对于国有资本增值率影响的实证检验
        7.3.1 改组设立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的现实背景
        7.3.2 对比分析
        7.3.3 回归分析
    7.4 小结
8. 研究结论和政策建议
    8.1 研究结论
        8.1.1 国有经济参与主体由一元转向多元
        8.1.2 经营性国有资产的管理方式逐步转向市场化
        8.1.3 国有企业由被管制的“他组织”转向权利完整的“自组织”
    8.2 政策建议
        8.2.1 主体平等化——明确经营性国有资产监管机构定位
        8.2.2 主体多元化——推动多元出资人参与国有资本运营
        8.2.3 管理市场化——改进对国有资本的市场化管理方式
        8.2.4 权利完整化——给予国有资本出资企业更多自主权
附录1: 各地国企改革进展情况调查问卷卡
附录2: 国外经验附表
博士研究生学习期间科研成果
参考文献
后记

四、河南省副省长史济春要求各级政府为邮政发展营造良好环境(论文参考文献)

  • [1]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研究[D]. 苟廷佳. 青海师范大学, 2021
  • [2]湖南省气排球运动开展的SWOT分析与对策研究[D]. 袁登科.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3]息县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政策优化研究[D]. 卢俊杰.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20(07)
  • [4]新中国成立初期少数民族的国家认同研究(1949-1956)[D]. 李永娜. 北京科技大学, 2020(06)
  • [5]《新西康》杂志研究(1938-1947)[D]. 李昊原. 四川师范大学, 2020(08)
  • [6]ABC公司农业保险业务发展研究[D]. 林川. 浙江工业大学, 2020(08)
  • [7]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反腐败研究[D]. 周立志. 湘潭大学, 2018(04)
  • [8]耕地休耕政策评估及优化研究[D]. 匡兵. 华中科技大学, 2018(05)
  • [9]河南省城镇人口密集区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搬迁改造问题探析[D]. 张建伟. 河南大学, 2018(01)
  • [10]治理理论视角下的我国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研究[D]. 宋嘉宁.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 2018(10)

标签:;  ;  ;  ;  ;  

河南省副省长石继春要求各级政府营造良好的邮政发展环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