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的师生关系和自然教学

良好的师生关系和自然教学

一、良好的师生关系与自然教学(论文文献综述)

赵力慧[1](2021)在《严师新论 ——基于关怀伦理的视角》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孟苗苗[2](2021)在《承认正义视角下小学课堂教学公平的现状及对策研究》文中认为促进教育公平一直是我国长期坚持的基本教育政策之一,追求教育公平也一直贯穿于教育发展的全过程。课堂教学公平作为微观层面的教育公平,目前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和焦点。课堂是教学活动发生的主要场所,也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聚焦于课堂这一微观场域,聚焦于学生个体最直观最深入的课堂教学公平感受,以正视课堂教学中的不公平现象和问题。本研究以承认正义作为新视角,把霍耐特的爱、法权和成就三种承认形式引入课堂教学当中,并以此作为课堂教学公平的考察维度。从承认正义出发,去分析研究目前小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公平与不公平问题,并挖掘出课堂教学公平问题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提出具有针对性和建设性的对策,以期推动课堂教学公平走向承认,走向正义,最终实现教育公平。本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阐述了研究问题的缘由和研究意义,对承认正义和课堂教学公平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梳理综述,并确定了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第二部分是对承认正义和课堂教学公平等相关概念进行界定,阐明了课堂教学公平的考察标准—爱、法权和成就;第三部分是确立研究对象和设计研究工具,并开展小学课堂教学公平现状的调查研究,根据相应的研究结果做现状结论分析;第四部分是从现状研究结果中分析出小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把不公现象和问题归结为爱的缺失、权利漠视和成就忽视三个方面;第五部分是针对小学课堂教学公平存在的问题做成因分析,主要从学校、教师和学生三个主体层面进行归因;第六部分是从承认正义视角出发,提出课堂教学为实现公平而应遵循的原则和有效提升课堂教学公平的对策。研究发现小学课堂教学不公问题确实存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师生间爱的缺失,师生关系冷淡化;学生的学习权利、尊严权利等被漠视,尤其是“问题学生”权利忽视问题较严重;学生的成就被忽视,个性缺乏认同。针对研究中存在的不公问题以及背后深层次的原因,提出了相应的遵循原则和建设性对策,一是小学课堂教学应遵循需要原则、平等原则和价值原则;二是从学校、教师和学生三个层面提出有效对策,学校层面推动建立正义的教育制度和优化教学环境与资源,教师层面提升自身综合素养,树立爱和公平的教育理念,学生层面培养学生需求意识和维权意识,学会积极表达自我。

李瑶[3](2021)在《小学英语学科德育渗透中的简单性问题研究 ——以Q市M小学为例》文中指出对于正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英语的学习并不是简单地记忆单词,背背英语短句,而是要注重培养学生对英语的感受及对英语的思维能力。学生能够以教材内容为载体,运用对比学习的方式,体验到中英文化之间的差异,也能够了解到人或事物本身所具有的双重属性或多重属性,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本研究旨在通过调查分析,以实然状态的生活为基础,以理性与人性为判断标准,分析英语学科德育渗透过程中存在的简单性问题,探索如何运用对应性思维解决这些简单性问题,从而培养教师和学生运用对应性思维学习英语的能力。本文主要采用的是问卷调查法、访谈法以及课堂观察法。从英语学科德育渗透的背景、内容、过程、原则、途径、方法、评价七个维度对Q市M小学的教师及学生进行调查,以了解英语学科德育渗透中存在的简单性问题,根据这些问题进行原因分析,最后从这七个维度出发,分别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提升教师与学生的对应思维能力。文章共分为如下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了选题缘由、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综述、研究设计以及理论基础和核心概念界定。第二部分是调查设计与实施部分,阐述了调查设计的目的与调查对象的选择、调查方法的设计与实施以及调查数据的处理与总结。最终通过调查结果显示:在英语学科德育渗透的七个维度下都存在简单性问题这一普遍现状。第三部分具体指出了英语学科德育渗透中存在的简单性问题。英语学科德育渗透背景的简单性偏重于中国(汉语)文化背景下渗透德育,基于中英文化背景对比进行德育渗透的意识欠缺;英语学科德育内容渗透的片面性体现在渗透单一完善的理论知识,教材中中英文化对比的知识呈现薄弱;英语学科德育渗透过程的外在性体现在教师对学生单向灌输式教育,学生缺乏主动性,自主学习能力低下;英语学科德育渗透原则的抽象性体现在教师对学生采用因材施教的原则和知行统一的原则;英语学科德育渗透途径的单一性体现在教师对学生偏重课堂教学的间接途径和重在通过文本符号形式渗透;英语学科德育渗透方法的浅显性体现在教师对学生采用说服教育法、陶冶教育法和榜样示范法;英语学科德育渗透评价的不足性偏重于采用他评和表扬的评价方式。第四部分对七个维度进行具体的原因分析。背景方面:中英文化对比进行德育渗透缺乏理论支持,教师的教学目标设计能力薄弱;内容方面:教材本身内容的单一,缺乏丰富的内容作参照,对中西方思维和价值观之间存在的差异认知浅显;过程方面: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应试教育普遍存在,推行素质教育的力度不够;原则方面:偏离实然存在的师生活动与交往,偏重间接经验,忽视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对应参照;途径方面:遵循简单的课程安排,缺乏师生共同参与的安排,在考试中难以把握对实际行为效果的考查;方法方面:存在简单的道德认识观,而缺乏认识与实践的对应,存在简单的教学进度观,而缺乏教学进度与教学质量的对应;评价方面:师生间存在简单权威观,缺乏师生对应共建教育教学关系,教师对自身行使批评教育权的认识不清楚。第五部分针对问题和原因分别对这七个维度提出了英语学科德育渗透中简单性问题的建议即对应渗透。背景方面:走向中英文化对比渗透,加强培训中英文化异同点对比的相关内容;内容方面:由渗透简单求善的教育到去恶求善模式对应的转换,由零散的中英文化内容走向中英文化知识之间的对比;过程方面:改变教师单向灌输,推动师生走向对话与交流,由师生授受关系到对等型师生关系的转换;原则方面:由因材施教的原则走向因问教学原则的对应,由知行统一的原则走向知行互参定位的对应;途径方面:由偏重课堂教学到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活动的对应,由偏重文本符号到文本符号与行为事实的对应;方法方面:从认知、情感、行为层面对方法进行改造,由简单的教学进度观到教学进度与教学质量的对应;评价方面:由偏重采用他评的方式到他评与自评的对应,由采用表扬的评价方式到表扬与批评的对应。

马姁含[4](2021)在《小学关怀型师生关系的构建策略探究 ——以大理市A小学为个案》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师生关系一直是广大研究者讨论的话题,师生关系的发展是基础教育积极发展的重要基础。但在当前教育实践中,师生关系从来就不被视为影响学构建功的关键因素,教师没有积极地把师生关系纳入自身专业发展、教育教学管理工作中来经营。在小学虽然也存在一种关怀样态的师生关系,但人们对关怀型师生关系的概念还很模糊,所建立的师生关系也只是围绕简单的关心而展开的教育。在越来越多的学者呼吁关怀教育的背景下,人们有必要重新审视当前关怀样态下的师生关系,再进一步探寻出建立关怀型师生关系更好发展的方法。本文主要分为五个大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包括选题缘由、文献综述(关怀型师生关系理论研究和师生关系实践研究)、研究的目的与意义以及研究思路与方法等。第二部分为大理市A小学师生关系的现状调查及分析,本章节首先介绍了本次调查的设计,并基于自身的实践经验,在实习过程中针对本研究开展了问卷调查和访谈活动,最后对本次调查的数据进行了收集与处理,对大理市A小学关怀型师生关系的认知、组织形式、形成表现、实践效果展开了分析。第三部分为大理市A小学关怀型师生关系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小学阶段的师生关系相比较更高学段的师生关系呈现出更为良好发展的态势,但依然存在一定的不足,像教师关怀引导比较单调,学生惧怕严厉批评;学生关怀反馈相对较少,教师缺乏教育成就感;学校关怀氛围有待加强,师生惯用言语关怀;家校关怀联系不够紧密,师生缺少情感对话问题。由于师生关系是动态发展的,影响师生关系的因素有很多,追其溯源,本文主要从教师、学生、教育体制以及家庭四个层面展开了原因分析。第四部分是根据大理市A小学关怀型师生关系的的现状提出了构建关怀型师生关系的实践方案,包括表扬策略、游戏活动、召开主题多样的班会活动以及班级文化建设四个活动方案,然后再根据方案实施的效果进一步作出了实践反思与展望。最后一部分,基于上述分析与实践,从教师、学生、家庭三方面进一步提出了教师教育教学管理以德育为核心、学生责任意识培育以生活为平台和家校教育理念一致普适于小学关怀型师生关系的构建策略。

罗杰齐[5](2021)在《“生态美育”理念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1972年“世界人类环境会议”召开以后,环境教育成为当下非常重要的一种教育理念。我国的环境教育在改革开放以后得到快速发展,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生态美育”教学理念。我国的生态美育教育理念,将生态学、美学和教育学进行有机结合,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形成健康积极的心理,尤其是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与环境的关系,构建和谐共生的生态关系,进而提高个人的思想境界和道德水平。首先,文章介绍了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的内容和方法;生态美育的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生态美育”理念在初中美术教学的应用意义。其次,以问卷调查的形式展开对广东省7所初级中学美术课程的教学现状、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的教学情况进行调查,从调查结果发现以下三方面的问题:1.教师、学生和家长对美术课的重视程度不足;2.教学模式相对单一;3.学生的生活环境对其思想精神的成长产生了不良影响。随后对初中美术教学中生态美育融入的问题研究,分别是1.初中美术开展生态美育历史不长,经验不足;2.师资队伍建设不完善,教师生态审美素养有待提高;3.初中美术对生态美育重视程度不够。为了进一步改善这种局面,融入“生态美育”的思想内涵,从初中美术教学的途径进行论述,分别是1.提升师生的生态美育意识;2.建立开放完整的样本课程;3.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方式;4.建立多元化教学评价体制。最后,为了将“生态美育”真正贯彻落实到初中美术教学的实践过程中来,以所调查的初中学校美术教材为例,借用了存在论和方法论意义上的“生态美育”,将“生态美育”最基本的立足点当代生态存在论审美观的教育,“生态美育”的哲学基础“整体论生态观”,“生态美育”的主要审美范畴“共生性”、“家园意识”和“诗意地栖居”以及“生态美育”的主要思维方式渗透并应用在初中美术教学的各个教学环节,开发得到相应的教学课程,分别是《用相机记录我的旅行》、《用装饰色彩来表达》和《地球·绿洲·家园》,按照相应标准和要求进行教学,帮助学生树立积极健康的心态,促进学生在美术学习过程中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为学生的后续发展打下基础。

傅茂旭[6](2021)在《孔子之叹及其教育意蕴》文中提出孔子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哲学家、政治家、教育家。他所创立的儒家学说,不仅促成了中国古代文明的礼仪风范和文化意识,而且对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貌与民族性格产生了重要影响。近些年来,随着我国对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学界关于孔子思想的研究也渐有积壤成山之势,尤其围绕孔子教育思想的多角度探析,更是学者们开展研究的重要取径。但管见所及,从“孔子之叹”的角度系统研究孔子思想的研究尚付阙如。本文以“孔子之叹”为切入点,对其所蕴含的教育思想进行深入分析,以期为当代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些许借鉴。“孔子之叹”是孔子一生中所作的叹辞,这些叹辞散见于《论语》、《礼记》、《孔子家语》等诸多经典,按照情绪表达的不同,有感叹、赞叹和嗟叹之分。“孔子之叹”的产生与春秋时代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息息相关。在经济方面,春秋时期已经形成了以粟黍为主、多种农作物并存的农业生产格局,“铁犁牛耕”的技术得到了推广,生产力的发展打破了“井田制”原有的公私界限,旧的生产关系逐渐瓦解。在政治方面,周朝的宗法制与分封制力量逐渐减弱,周天子与诸侯之间由周初比较可靠的父子兄弟关系转变为邦国之间的利益关系,大小宗之间的等级秩序名存实亡,各国纷纷通过战争兼并他国的土地。在礼乐文化方面,礼乐文化对诸侯与贵族阶层的约束日趋衰微,社会伦理失序,面临“礼崩乐坏”的局面。在鲁国的国际与国内形势方面,鲁国此时已沦为军事上的二流国家,折冲在齐、晋、吴等大国之间,暂时维持了相对和平的环境,而国内的军政大权则掌握在以季氏为首的三家大夫手中。孔子生活在“礼崩乐坏”、战乱纷杂的春秋时期,这一时期的历史特点注定了他的王道政治很难得以推展,因此,他的一生颇多叹辞。根据主题不同,本文将“孔子之叹”分为:为学之叹、为政之叹、为教之叹和为道之叹,并分别对其内涵及教育意蕴进行了探究。“为学”是儒家进德修业的第一要事。就孔子的“为学之叹”来看,他推崇“志于道”和“志于仁”的为学志向。其中,“道”指人道,它源出于天,是人类与禽兽的根本区别,其核心内容则是提升道德修养、和谐人际关系的“仁”。“仁”的内涵可以概括为“爱人”,是各种德性的总和,以礼乐为其外在表现。“道”与“仁”是同一事物在不同情境下所展现出的不同面相,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志于道”就是“志于仁”。在为学典范方面,孔子主张以上古时期的尧、舜、禹,周朝的文、武、周公以及当代的子产、晏婴、蘧伯玉等为榜样,以“好学不倦”、“乐以忘忧”的积极态度学习儒家之道,并有意识地避免消极态度的影响。这些对当代学者确定为学的地位、典范和态度具有一定的价值。“学而优则仕”。先秦儒家认为,学者学有所成后,便应该入仕为官,通过办政治来利益天下。但彼时正值战乱纷杂、伦理失序的春秋时期,孔子周流列国十余年,仍然没有得到入仕行道的机缘,因此颇有“礼崩乐坏”与“时无君子”之叹。但在周流四方的过程中,通过对各国政治状况和执政者素养的观察与反思,他建立了一套以“德”为主体的治国之道。他认为,为政者应该从自身的道德修养出发,通过“正人先正己”的为政原则,采用礼乐仪式规范百姓的行为,对百姓的道德养成形成巨大感召,进而促进社会秩序的稳定和良风美俗的形成。在为政次第方面,应该以“正名”为前提,以“信”为侧重点,按照“庶、富、教”的顺序,最终达到“无讼”的为政目标。这些内容对学者“仁以为己任”的责任感的养成,“勉强而为之”的淑世精神的培养,道德教育的垂范与“无讼”的社会理想的树立等,均具有重要的意义。“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孔子认为,如果为政的道路走不通,就可以通过为教的方式来教化生徒,实现人生价值。从孔子“为教之叹”来看,他的为教方法包括“叩则鸣”的问答法、“侍坐言志”的讨论法、“从游论道”的参观法、“历事而教”的实践法等;他的为教内容以《诗》、《书》、《礼》、《乐》为基础科目,以《易》、《春秋》为高阶科目。他对弟子的“贤能”之处进行了赞叹,对弟子的“不肖”行为进行了慨叹,对弟子的“早夭”进行了惜叹。这些内容对教学方法的选择、教育内容的确定、师生关系的相处等,具有很大的启发作用。为学、为政、为教的过程,归根到底都是为道的过程。孔子的“为道之叹”意味着君子应该意识到“为道”的必要性,以“谋道不谋食”为原则,通过“一以贯之”的路径,实现明道的目标。“为道”可以分为“内圣”与“外王”两个向度,以成就理想人格为目标的“内圣”相较于实现社会理想的“外王”具有更为优先的意义。因此,君子即使在贫困潦倒之时,也能“安贫乐道”;即使在颠沛流离之时,也能“笃信守道”。孔子经历了从“积极入仕”到“勉强行道”,再到“大道难行”,最后到“大道未行而己身将殒”的心路历程,显示出他行道与救世的执着。这些内容对教育形上体系的建构、学生理想信念的形成、仁者爱人精神的培养等,都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娄悦[7](2021)在《高中体育课堂教学冲突及调适策略研究 ——以哈尔滨市普通高级中学为例》文中指出高中是基础教育最重要的学段,不仅因为高考关乎学生未来的发展,还因为高中生处于青春期发展的末期,身心发育不够完全,思想和价值观尚未完全成熟,情绪较为不稳定,行为也有失规范,易与教师和学生发生矛盾和争执,导致课堂教学冲突发生。学校体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改善高中生身心健康,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培养道德素养,锻炼意志品质,促进全面发展等作用。而体育课作为学校体育主要的教育教学形式,和谐的师生关系、融洽的交往环境、高质量的体育课堂教学对教学效果及实现学校体育教育目的至关重要。但是随着社会转型、时代发展,我国社会环境变化的同时也让学校体育教育滋生很多新问题。如何有效调适高中体育课堂教学冲突,构建和谐课堂教学就成为当前学校体育教育的现实需要。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以及访谈法对高中体育课堂教学冲突进行研究与现实考察,通过分析高中体育课堂教学冲突的现状、产生原因、功能影响,提出有针对性、合理的冲突调适策略,缓解师生、生生关系,减少和转化体育课堂教学冲突,建立和谐体育课堂教学氛围,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本文以哈尔滨市13所普通高级中学的体育教师及学生为调查对象,研究表明:有98.08%的体育教师表示在体育课堂教学中与学生发生过冲突,冲突类型主要为价值冲突和行为冲突。有85.01%的学生表示与体育教师发生过冲突,冲突的类型则是以价值冲突和情感冲突为主。有84.72%的学生表示与同学发生过生生冲突,发生情感和行为冲突较多。在高中体育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产生心理冲突最多,其次是言语冲突,肢体冲突较少。高中体育教师的性别、年龄、教龄、校际以及学生的性别、年级、性格、校际的个体特征差异对高中体育课堂教学冲突有明显影响。目前在高中体育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中,体育课堂教学冲突已经普遍存在,应予以高度重视。通过现状分析高中体育课堂教学冲突的原因:其产生根源来自于人的主体性差异,但同时存在许多影响体育课堂教学冲突发生的因素,包括体育教师、学生、学校、社会和家庭五方面。高中体育课堂教学冲突的发生是把双刃剑,给师生和教学带来消极影响的同时也发挥积极的正向功能。所以应该正确看待高中体育课堂教学冲突,充分发挥积极功能减少消极影响。针对高中体育课堂教学冲突的现状及原因提出以下调适策略。体育教师方面:要接纳体育课堂教学冲突、提升自身专业素质、改善课堂教学管理方式、修炼教学机智。学生方面:要端正体育学习态度、正确认识教师惩戒、加强自我约束控制不良情绪、学会尊重和理解。学校方面:改进体育评价制度更新学校体育教学理念、提高对体育课的重视并完善硬件设施、加强学生体育品德培养、创设师生沟通交流的途径。社会方面:大力协助学校体育教学的顺利进行,引导社会正确舆论改变不良偏见、加强社会主导价值观建设、优化社会育人环境减少不良社会风气影响。家庭方面:家长要改进家庭教育方式、构建和谐美满的家庭环境、正确认识体育并提高重视程度、家校联合加强体育教育。通过以上五方面对冲突调节、化解、转化,构建和谐高中体育课堂。

刘刚[8](2021)在《大学教师教学学术核心能力及提升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国家不断强化“以本为本”并加快建设高水平“一流本科”教育的背景下,培养高质量人才成为迫切需求。教育变革的时代需求使得大学教师教学学术能力研究成为重要议题。该研究不仅是教学学术理论由舶来品进入到中国大学教学实践的理论转换过程,更是在教学学术能力研究的实践化推进中实现大学教师教学育人能力素质提升的探索。本研究遵循“以理论研究而探索概念的本质属性与实践样态”“以质性研究而探索核心能力的框架结构与构成要素”“以质性研究而探索影响因素的现实筛选与归纳分类”“以量化研究而验证核心能力的结构模型与影响因素”“以能力要素与影响因素而提出本土化提升策略”的逻辑思路。首先,在对国内外已有理论与实践研究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对相对抽象、模糊且相关性高、容易混淆的三组基础性概念进行了比较辨析与多维度区分。并对“教学学术”这一核心概念进行了基于内涵属性之本质特征与基于实践过程之现实样态的挖掘,澄清了教学学术的核心特征:实践性——本质特征、学术性——标志特征、公共性——价值特征;呈现了教学学术的现实形态:教学之前——知识与观念形态、教学之中——经验与个体形态、教学之后——成果与共同体形态;基于内外维度的发现,构建了教学学术概念模型。基于实证的质性研究,发现我国大学教师的教学学术能力具有类型化特征,呈现内在取向上的明显差异:实践取向型教学学术能力、专业取向型教学学术能力、整合取向型教学学术能力。继续探究发现,三种类型教学学术能力的教师在价值、知识、方法和交流等四个维度上具有区分性特征。更进一步对大学教师教学学术核心能力结构的探索中发现,其结构并非呈现单一的平面性,不同具体能力在整体能力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存在差异,具有不同功能与性质,整体呈现出由内向外的层次性特征。基于此发现,本研究构建了大学教师教学学术核心能力圈层结构,具体包括价值、观念、知识、方法、人际、技术等六个层次,每一层次由不同的能力要素构成,总共包括十四种能力。大学教师教学学术核心能力圈层结构具有四个创新性特征:兼顾整体结构的层次与具体而呈现立体性;区分不同能力的功能与地位而深化结构性;强调社会传统的价值与人际而凸显文化性;强调发展变革的技术元素而揭示时代性。基于重要性、普遍性以及典型性等三个原则,本研究对复杂的教学学术能力形成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筛选,形成了两类影响因素系统的解释框架。第一种基于影响的实体性存在而划分为教师个人、教师群体和学校组织三个影响因素系统,第二种基于各因素在教师教学学术能力形成中所发挥作用的性质而提出,分为主体能动性因素系统和条件保障性因素系统。在前期质性研究的基础上,运用问卷调查法对教学学术核心能力结构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通过预调查的探索性因素分析和正式调查的验证性因素分析,所提出大学教师教学学术核心能力的结构模型得到了进一步验证。同时,对大学教师教学学术能力的影响因素以及目前影响因素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调查分析,并对质性研究和量化研究的结果进行了讨论分析。调查发现,大学教师的教学学术能力水平在性别、学历、地区上没有显着差异,但在教龄、职称和学校平台等因素上存在差异。在具体影响因素方面存在着大学教师热情不高、相关组织机构重视不够、评价管理制度不合理、条件支持不足等问题。基于对大学教师教学学术能力的核心结构以及各种影响因素的探索,本研究从教师的观念体系、知识能力系统、教师教学发展机构、教学科研团队、教育教学管理政策制度以及学校物质技术条件等六个方面提出了大学教师教学学术核心能力提升的具体策略。整体而言,通过主体自身的发展改变和外部环境的改善支持,能够使大学教师的教学学术能力得到整体提升,进而推进大学的育人使命得以完整和切实的实现。

金春花[9](2021)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的个案研究 ——学校水平的特征与归因》文中研究指明任何课程改革成功的关键都在于学校水平的实施,课程方案是否切实可行,只有通过对学校水平的课程实施过程进行切实的考察才能得出结论。本研究以2016年9月开始的“道德与法治”课程变革为背景,通过分析学校水平的“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的基本特征和影响实施成败的真实变量,确定各变量对课程实施的影响程度和作用方向,力图探索成功实施“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路径,为我国“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有效实施提供理论指导、为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方案的修订提供借鉴和决策依据。本研究以J省C市的四所小学为个案,对经历“道德与法治”课程改革的教师、校长进行调查研究的同时,考察实际课堂教学。收集资料主要采用深度访谈、课堂观察、文件收集等方式。研究发现,学校水平的“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呈现如下特征:第一,课程实施者们对课程必要性的认同度高,对开设“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必要性、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价值和意义呈现出较高的认同度。但是对文件课程的认同度不高,从课程标准确定的目标到内容等方面提出了不少异议及困惑。第二,教师的教学行为与课程认识之间存在不一致,虽然在访谈过程中表明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将学生的需求作为教学起点,但是多数课堂教学都体现了权威主义、教师中心、输入的价值单一等特征。第三,课程实施环境不尽如人意,与较高的课程目标定位相比,课程实施环境不能满足其发展需求,主要表现为条件性资源的匮乏和教师队伍的不稳定,小科文化的制约等。导致这些问题的因素复杂,既有政府的教育投入、地方教育行政的作为、学校基建的设计思路等方面的因素,也有学校文化、社会文化方面的影响。研究也发现,影响学校层面“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的因素形成一个复杂的网络。其中课程改革本身的因素对课程实施的影响较大,课程实施者对改革的清晰程度较低、“道德与法治”课程文本存在不确定因素等,对教师的课程认同感和改革适应性具有消解的影响;学校内部因素中校长对“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起到关键作用,它可以决定“道德与法治”课程在学校的地位、教师的地位;教师信念和教师知识是制约“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深度的关键因素,教师对学科价值的信念、对学生的信念、对教学的信念、教师自身的信念等对教师做课程决策都起到程度不同的影响;地方教育行政、大学等对学校的“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给予的物质资源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智力上的资源支持也不尽如人意,这些学校外部的因素制约了“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发展。本研究的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有效实施有五个方面的建议,包括发挥政策导向作用,强化道德教育的重要价值;修订课程方案,完善教材编写;提升校长课程领导力,促进课程实施走向深入;完善教师培养机制,加快学科教师专业化进程;理论与实践结合,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

刘俞[10](2021)在《高中思想政治课学生主体性培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新时代的来临,教育事业不断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新的挑战,新时代社会对人才需求提出了新的要求。高考成为了普通高中生人生重要的一步,面对高考压力,高中教学以追求升学率为主要目标,教学方式单一,高中思想政治课学生主体性缺失,教学逐渐缺失了对学生自身的关注。面对众多问题,新课改大力提倡以学生为本,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不但注重学生学习成绩,还要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真正落实素质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更加注重学生学习的培养,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教会学生如何学习知识。从以往教学目标中的三维目标,转向为学科核心素养,从多方面,多角度促进学生的发展。在传统的教学实践中,教师是教学的中心,教师主导教学活动,忽略学生的主体性。教师把握教学活动所有流程,学生没有机会发挥自己的主体性。随着主体性教育越来越得到教师的关注,如何根据实际情况把主体性教学落到实处,在尊重学生主体性的同时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本文论述的重点。本文从以下五个方面对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学生主体性培养进行探究,希望能对高中思想政治课学生主体性教学有所帮助,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主体性。第一部分:主要阐述了高中思想政治课学生主体性教学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和研究的创新和不足,为之后的写作打下基础。第二部分: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学生主体性概念的界定以及主体性的特征。对概念和特征的阐述,有利于对人的主体性进行了解,针对主体性的特征,为之后如何在思想政治课堂上有效发挥学生主体性打下基础。第三部分:高中思想政治课学生主体性培养的理论依据,通过分析理论依据,旨在探讨和积淀本论文的理论基础,为后面的现状、原因与对策的撰写做准备。第四部分:高中思想政治课学生主体性学习情况的调查分析,通过实习过程中给学生发放调查问卷的形式,获取第一手数据和资料,从多个角度分析了学生主体性缺失的原因,为高中思想政治课学生主体性培养的对策做好铺垫。第五部分:根据理论知识以及实际的调查情况,从教师和学生方面提出了如何培养高中思想政治课学生主体性,试图为高中思想政治课学生主体性发展提供启示思路。

二、良好的师生关系与自然教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良好的师生关系与自然教学(论文提纲范文)

(2)承认正义视角下小学课堂教学公平的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1.促进教育公平是国家基本教育政策之一
        2.课堂教学不公平现象实际多发存在
        3.承认正义进入教育领域的必然选择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实践意义
    (三)研究综述
        1.关于承认正义的国内外研究综述
        2.关于课堂教学公平的国内外研究综述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一、相关概念界定和课堂教学公平考察标准
    (一)相关概念界定
        1.承认正义
        2.课堂教学公平
    (二)课堂教学公平考察标准
        1.爱的承认
        2.法权的承认
        3.成就的承认
二、小学课堂教学公平现状的调查分析
    (一)研究设计
        1.研究目的
        2.研究对象
        3.研究工具
    (二)小学课堂教学公平调查现状结果分析
        1.课堂教学公平总体现状
        2.课堂教学公平在各背景因素下的差异
        3.课堂教学公平在各维度上的差异
        4.结论
三、承认正义视角下小学课堂教学公平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课堂教学中师生爱的缺失
        1.教师爱的关怀不足
        2.学生情感需求欠缺
        3.师生关系的“冷漠化”
    (二)课堂教学中对学生权利的漠视
        1.学生的学习权利不公正
        2.学生的尊严权利不被尊重
        3.“问题”学生的权利被漠视
    (三)课堂教学中对学生成就的忽视
        1.学生的成就缺乏赞许
        2.学生的个性缺少认同
四、承认正义视角下小学课堂教学公平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学校客观条件和理念的束缚
        1.学校客观条件制约
        2.学校教育理念束缚
        3.教师评价体系不完善
    (二)教师自身因素的影响
        1.爱的教育理念缺失
        2.教育公平观念偏差
        3.师生关系处理不当
        4.教师个人精力有限
    (三)学生年龄和心理的限制
        1.学生年龄制约
        2.学生个性差异
        3.维权意识淡薄
五、承认正义视角下提升小学课堂教学公平的原则和对策
    (一)提升小学课堂教学公平的原则
        1.需要原则
        2.平等原则
        3.价值原则
    (二)提升小学课堂教学公平的对策
        1.建立正义的教育制度
        2.优化教学环境和资源
        3.提升教师的综合素养
        4.培养学生的需求和维权意识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3)小学英语学科德育渗透中的简单性问题研究 ——以Q市M小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1.当前英语学科德育渗透存在突出的简单性偏差
        2.在英语学科德育渗透中运用对应性思维的重要性
    (二)研究的意义
        1.理论意义
        2.实践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英语学科德育渗透背景的研究
        2.英语学科德育渗透内容的研究
        3.英语学科德育渗透过程的研究
        4.英语学科德育渗透原则的研究
        5.英语学科德育渗透途径的研究
        6.英语学科德育渗透方法的研究
        7.英语学科德育渗透评价的研究
        8.对已有研究的简评
    (四)研究设计
        1.研究方法
        2.论文研究思路
    (五)理论基础与核心概念界定
        1.理论基础
        2.核心概念界定
一、调查的设计与实施
    (一)调查设计目的与对象的选择
        1.调查设计目的
        2.调查对象的选择
    (二)调查方法的设计与实施
        1.课堂观察法的设计与实施
        2.调查问卷的设计与实施
        3.访谈提纲的设计与实施
    (三)调查数据的处理
        1.学生对英语教学中德育渗透内容的认知
        2.学生对英语教学中德育渗透原则的认知
        3.学生对英语教学中德育渗透途径的认知
        4.学生对英语教学中德育渗透方法的认知
        5.学生对英语教学中德育渗透评价的认知
        6.对调查数据的总结
二、小学英语学科德育渗透中存在的问题:简单渗透
    (一)小学英语学科德育渗透背景的简单性
        1.偏重在中国(汉语)文化背景下渗透德育
        2.基于中英文化背景对比进行德育渗透的意识欠缺
    (二)小学英语学科德育内容渗透的片面性
        1.渗透单一完善的德育理论知识
        2.教材中中英文化对比的知识呈现薄弱
    (三)小学英语学科德育渗透过程的外在性
        1.教师对学生单向灌输式教育
        2.学生缺乏主动性,自主学习能力低下
    (四)小学英语学科德育渗透原则的抽象性
        1.教师对学生采用因材施教的原则渗透德育
        2.教师对学生采用知行统一的原则渗透德育
    (五)小学英语学科德育渗透途径的单一性
        1.教师对学生偏重课堂教学的间接途径渗透德育
        2.教师对学生重在通过文本符号形式渗透德育
    (六)小学英语学科德育渗透方法的浅显性
        1.教师对学生采用说服教育法渗透德育内容
        2.教师对学生采用陶冶教育法渗透德育内容
        3.教师对学生采用榜样示范法渗透德育内容
    (七)小学英语学科德育渗透评价的不足性
        1.德育渗透评价偏重采用他评的方式
        2.德育渗透评价多采用表扬的评价方式
三、小学英语学科德育渗透中存在问题的原因:简单教育
    (一)小学英语学科德育渗透背景的简单性
        1.中英文化对比教学缺乏理论支持
        2.教师的教学目标设计能力薄弱
    (二)小学英语学科德育内容渗透的片面性
        1.教材本身内容的单一,缺乏丰富的内容作参照
        2.对中西方思维和价值观之间存在的差异认知浅显
    (三)小学英语学科德育渗透过程的外在性
        1.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
        2.应试教育普遍存在,推行素质教育的力度不够
    (四)小学英语学科德育渗透原则的抽象性
        1.偏离实然存在的师生活动与交往
        2.偏重间接经验,忽视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对应参照
    (五)小学英语学科德育渗透途径的单一性
        1.遵循简单的课程安排,缺乏师生共同参与的安排
        2.考试中难以把握对实际行为效果的考查
    (六)小学英语学科德育渗透方法的浅显性
        1.存在简单的道德认识观而缺乏道德认识与道德实践的对应
        2.存在简单的教学进度观而缺乏教学进度与教学质量的对应
    (七)小学英语学科德育渗透评价的不足性
        1.师生之间存在简单权威观而缺乏师生对应共建教育教学关系
        2.教师对自身行使批评教育权的认识不清楚
四、对小学英语学科德育渗透中存在问题的改造:对应渗透
    (一)针对小学英语学科德育渗透背景的简单性的建议
        1.由偏重汉语文化背景下渗透德育走向中英文化对比渗透
        2.加强培训中英文化异同点对比的相关内容
    (二)针对小学英语学科德育内容渗透片面的建议
        1.由渗透简单求善的教育到去恶求善模式对应的转换
        2.由零散的中英文化内容走向中英文化内容之间的对比
    (三)针对小学英语学科德育渗透过程外在性的建议
        1.改变教师单向灌输,推动师生走向对话与交流
        2.由师生授受关系到对等型师生关系的转换
    (四)针对小学英语学科德育渗透原则抽象性的建议
        1.由因材施教原则走向因问教学原则的对应
        2.由知行统一原则走向知行互参定位原则的对应
    (五)针对小学英语学科德育渗透途径单一性的建议
        1.由偏重课堂教学转换到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活动的对应
        2.由偏重文本符号转换到文本符号与行为事实的对应
    (六)针对小学英语学科德育渗透方法浅显性的建议
        1.从认知、情感、行为层面对方法进行合理改造
        2.由简单的教学进度观转换到教学进度与教学质量的对应观
    (七)针对小学英语学科德育渗透评价不足性的建议
        1.由偏重采用他评的方式转换到他评与自评的对应
        2.由偏重表扬的评价方式转换到表扬与批评的对应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小学学生调查问卷
    附录二:小学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三:小学英语课堂观察案例分析
致谢

(4)小学关怀型师生关系的构建策略探究 ——以大理市A小学为个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现实意义
    三、文献综述
        (一)关怀型师生关系理论研究
        1.关怀型师生关系的历史溯源
        2.关怀型师生关系的理论基础
        3.关怀型师生关系的内涵及特征
        (二)师生关系实践研究
        1.师生关系的类型与结构
        2.师生关系的组织形式
        3.师生关系存在的问题
        4.师生关系的实践效果
        5.师生关系的影响因素
        6.师生关系的构建策略
    四、研究思路及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2.调查研究法
        (1)问卷调查法
        (2)访谈法
        (3)观察法
        (4)教育叙事研究
第一章 小学关怀型师生关系的现状调查及分析
    一、调查设计与调查过程
        (一)调查目的
        (二)调查对象
        1.调查对象的总体情况
        2.调查对象的选择
        3.调查工具
        4.调查的内容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关怀型师生关系的认知
        1.重要性的认知:价值观念上重视师生关系
        2.类型的认知:情感态度上以积极关系为取向
        3.结构的认知:过程实践上偏重教学关系
        (二)关怀型师生关系的组织形式
        1.课内互动鼓励积极思考
        2.言语交流拉近师生距离
        3.学科教学引导关怀他人
        4.主题班会强化关怀意识
        (三)关怀型师生关系的形成表现
        1.以物质为推动剂,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
        2.以规章制度为准则,要求学生遵守规则
        3.以沟通交流为纽带,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四)关怀型师生关系的实践效果
        1.教师关爱学生,促进学生学习主动性
        2.学生敬爱教师,激发教师教学热情
        3.学校关怀师生,增强师生归属感
第二章 大理市A小学关怀型师生关系构建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一、小学关怀型师生关系构建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关怀引导比较单调,学生惧怕严厉批评
        (二)学生关怀反馈相对较少,教师缺乏教育成就感
        (三)学校关怀氛围有待加强,师生惯用言语关怀
        (四)家校关怀联系不够紧密,师生缺少情感对话
    二、小学关怀型师生关系构建存在问题的成因
        (一)教师受个人整体素质影响,知行不统一
        (二)学生性格特点不同,教师反馈偏失
        (三)教育体制功利倾向,教师构建自觉性不强
        (四)家校教育不一致,学生认同不稳定
第三章 大理市A小学关怀型师生关系构建的实践行动
    一、大理市A小学关怀型师生关系构建方案
        (一)表扬策略
        1.方案目的:建立师生互信关系
        2.方案内容:认可便签
        3.方案过程
        (二)游戏活动
        1.方案目的:拉近师生距离
        2.方案内容:“我是谁”游戏
        3.方案过程
        (三)召开主题多样的班会活动
        1.方案目的:提供师生交流平台
        2 方案内容:“学会关怀”
        3.方案过程
        (四)班级文化建设
        1.方案目的:增强学生归属感
        2.方案内容:设计布置“两角一墙”
        3.方案过程
    二、大理市A小学关怀型师生关系构建的实践效果
        (一)贯彻落实关怀行动,学生学习效率得到提升
        (二)真诚给予理解和信任,学生行为习惯得到改善
        (三)正确对待批评与惩罚,学生学习态度得到转变
    三、大理市A小学关怀型师生关系构建的实践反思与展望
        (一)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保证班会组织的有效性
        (二)关注学生的精神生活,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
        (三)敦促家校联合,增强学生关怀行为
第四章 小学关怀型师生关系构建策略
    一、教师教育教学管理以德育为核心
        (一)以集体活动为资源平台,实施道德伦理关怀
        (二)以情感教育为基础,加强理解平等对话
        (三)以持续关怀学生为纽带,建立互信关系
    二、学生责任意识培育以生活为平台
        (一)提高关怀自我的意识,提高自身道德素养
        (二)形成关怀他人的态度,尊重父母的情感
        (三)增加与老师沟通频率,增强学习主动性
    三、家校教育理念一致
        (一)基于孩子需求,适度关怀孩子
        (二)增强家校沟通,实施情感教育
        (三)注重以身示教,关怀身边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5)“生态美育”理念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第二章 生态美育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第一节 中国生态美育的产生
    第二节 生态美育的意义
        一、帮助人们形成正确的生态审美观、生态价值观和存在观
        二、推进生态环境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提升人生境界,实现“诗意地栖居”
    第三节 生态美育的哲学基础观
    第四节 生态美育的审美范畴
        一、“共生性”
        二、“家园意识”
        三、“诗意地栖居”
    第五节 生态美育的思维方式
第三章 “生态美育”理念在初中美术教学的应用意义
    第一节 “生态美育”理念在初中美术教学应用的可行性
        一、从社会发展层面上看
        二、从学生层面上看
        三、从教学内容上看
        四、从教学方式上看
    第二节 “生态美育”理念在初中美术教学的应用意义
        一、促使课堂成为诗意的栖居
        二、促进课堂教学可持续发展
        三、构建正确的、健康的生态审美观
        四、扩展美术创作的内容和媒材
第四章 “生态美育”理念在初中美术教学中融入的问题研究
    第一节 初中美术教学中生态美育的融入现状研究
        一、调查对象
        二、问卷的编制与统计方法
        三、问卷的实施
        四、调查结果与分析
    第二节 初中美术教学中生态美育融入的问题研究
        一、初中美术开展生态美育历史不长,经验不足
        二、师资队伍建设不完善,教师生态审美素养有待提高
        三、当前初中美术对生态美育重视程度不够
    第三节 “生态美育”理念在初中美术教学的融入路径研究
        一、提升师生的生态美育意识
        二、建立开放完整的样本课程
        三、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
        四、建立多元化教学评价体制
第五章 “生态美育”理念在初中美术教学实践——初中美术教学案例设计
    第一节 教学方法
        一、讲授法
        二、示范
        三、小组活动
        四、练习法
        五、视听展示
        六、个体表达
        七、作品展示
    第二节 教学实施
        一、对样本案例进行分析对比
        二、构建学生生态审美观的教学案例设计
        三、侧重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教学案例设计
        四、侧重构建家园意识的教学案例设计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初中美术教学中生态美育的融入调查问卷——学生卷
附录B 初中美术教学中生态美育的融入调查问卷——教师卷
附录C 初中美术生态美育教学过程中学生实际情况
附录D 初中美术生态美育教学中老师的具体情况
附录E 侧重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教学案例设计
附录F 侧重构建家园意识的教学案例设计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表

(6)孔子之叹及其教育意蕴(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文献综述
    三、文本选择与素材运用
    四、研究框架与研究方法
第一章 “孔子之叹”的义涵与时代背景
    第一节 “孔子之叹”的义涵
        一、“叹”的含义
        二、“孔子之叹”的含义
    第二节 “孔子之叹”产生的时代背景
        一、春秋时期的经济状况
        二、春秋时期的政治制度
        三、春秋时期的礼乐文化
        四、春秋时期鲁国的国际与国内状况
第二章 为学之叹及其教育价值
    第一节 为学志向之叹
        一、“志于道”的为学志向
        二、“志于仁”的为学志向
    第二节 为学典范之叹
        一、“尧、舜、禹”上古之典范
        二、“文、武、周公”周朝之典范
        三、“子产、晏婴、蘧伯玉”时代之典范
    第三节 为学态度之叹
        一、“好学不倦”的为学态度
        二、“乐以忘忧”的为学态度
        三、“难以哉”的为学障碍
    第四节 为学之叹的现代价值
        一、“学不能已”的为学定位
        二、“古圣先贤”与“时代精英”相结合的榜样学习法
        三、“好学”、“乐学”的为学态度
第三章 为政之叹及其教育意蕴
    第一节 “礼崩乐坏”之叹
        一、“礼崩乐坏”的本质
        二、“礼崩乐坏”的具体表现
    第二节 “时无君子”之叹
        一、“时无君子”的概况之叹
        二、“时无君子”的个案之叹
        三、“时无君子”的境遇之叹
    第三节 为政原则之叹
        一、“以德治国”的为政原则
        二、“礼让为国”的为政原则
        三、“正人先正己”的为政原则
        四、“知人用人”的为政原则
    第四节 为政次第之叹
        一、“必也正名”的为政前提
        二、“庶、富、教”的为政次第
        三、“信、食、兵”的为政侧重点
        四、“无讼”的为政目标
    第五节 为政之叹的教育意蕴
        一、“仁以为己任”的责任担当者
        二、“勉强而为之”的时代逆行者
        三、“正人先正己”的道德垂范者
        四、“无讼”社会的理想奋斗者
第四章 为教之叹及其教育镜鉴
    第一节 为教方法之叹
        一、“叩则鸣”的问答法
        二、“侍坐言志”的讨论法
        三、“从游论道”的参观法
        四、“历事而教”的实践法
    第二节 为教内容之叹
        一、“思无邪”的《诗》之叹
        二、“郁郁乎文哉”的《礼》之叹
        三、“洋洋乎盈耳哉”的《乐》之叹
        四、“人君辞诰之典”的《书》之叹
        五、“可以无大过”的《易》之叹
        六、“知我罪我”的《春秋》之叹
    第三节 弟子之叹
        一、弟子“贤能”之赞叹
        二、弟子“不肖”之慨叹
        三、弟子“夭亡”之惜叹
    第四节 为教之叹的教育镜鉴
        一、多元化的教学方法
        二、综合性的教学内容
        三、“师徒如父子”的师生关系
第五章 为道之叹及其教育意义
    第一节 志道学道之叹
        一、学“道”的必要性
        二、“谋道不谋食”的为道原则
        三、“一以贯之”的为道路径
    第二节 乐道守道之叹
        一、“箪食瓢饮”的乐道之叹
        二、“君子固穷”的守道之叹
    第三节 行道传道之叹
        一、“吾其为东周乎”的志在行道之叹
        二、“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勉强行道之叹
        三、“归与归与”的大道难行之叹
        四、“甚矣,吾衰也”的己身将殒之叹
    第四节 为道之叹的教育意义
        一、教育形上体系的建构
        二、学生对理想人格的坚守与追求
        三、因“时”而变的仁者之道
结语
参考文献
    一、着作
    二、论文
    三、网站及报纸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着
致谢

(7)高中体育课堂教学冲突及调适策略研究 ——以哈尔滨市普通高级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研究缘起
        1.1.1 高中体育课堂教学冲突日益凸显
        1.1.2 高中体育课堂教学冲突的调适策略尚显不足
        1.1.3 高中体育课堂教学冲突及调适策略的研究有待加强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相关概念的界定
        1.3.1 冲突
        1.3.2 课堂教学冲突
        1.3.3 体育课堂教学冲突
        1.3.4 调适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国内研究现状
        2.1.1 关于课堂教学冲突的研究
        2.1.2 关于体育课堂教学冲突的研究
        2.1.3 关于课堂教学冲突调适策略的研究
    2.2 国外研究现状
        2.2.1 关于课堂教学冲突本质和原因的研究
        2.2.2 关于课堂教学冲突的影响和应对策略的研究
第3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问卷调查法
        3.2.3 数理统计法
        3.2.4 访谈法
第4章 哈尔滨市普通高级中学体育课堂教学冲突现状调查与分析
    4.1 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4.1.1 体育教师基本情况
        4.1.2 学生基本情况
    4.2 高中体育课堂教学冲突的现状调查
        4.2.1 高中体育课堂教学冲突的总体现状描述
        4.2.2 高中体育课堂教学冲突现状中的差异性特征
    4.3 高中体育课堂教学冲突产生的原因分析
        4.3.1 产生根源
        4.3.2 影响因素
    4.4 高中体育课堂教学冲突的功能影响
        4.4.1 积极功能
        4.4.2 消极影响
第5章 高中体育课堂教学冲突的调适策略
    5.1 教师调适策略
        5.1.1 接纳体育课堂教学冲突,转变教学观念
        5.1.2 提升自身专业素养,重塑教学权威
        5.1.3 改善课堂教学管理,建立对话式课堂
        5.1.4 修炼教学机智,转化体育课堂教学冲突
    5.2 学生调适策略
        5.2.1 端正体育学习态度
        5.2.2 正确认识教师惩戒
        5.2.3 提高自律并加强自我约束
        5.2.4 换位思考并学会尊重和理解
    5.3 学校调适策略
        5.3.1 改进体育评价制度,实现科学人性的管理
        5.3.2 更新学校教学理念,构建现代化体育教学
        5.3.3 提高对体育课重视程度,完善硬件设施
        5.3.4 加强学生体育品德培养,营造校园体育文化氛围
        5.3.5 创设师生沟通平台,增加交流途径
    5.4 社会调适策略
        5.4.1 社会正确舆论引导,改变不良偏见
        5.4.2 加强社会主导价值观建设,引导师生价值取向
        5.4.3 优化社会育人环境,减少不良社会风气影响
    5.5 家庭调适策略
        5.5.1 改进家庭教育方式
        5.5.2 构建和谐美满的家庭环境
        5.5.3 家长正确认识体育并提升重视程度
        5.5.4 家校联合加强体育教育
结论与建议
    结论
    建议
参考文献
    国内文献
        期刊
        学位论文
        专着
    国外文献
附录
    附录1 高中体育课堂教学冲突调查问卷(学生卷)
    附录2 高中体育课堂教学冲突调查问卷(教师卷)
    附录3 高中体育课堂教学冲突访谈提纲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8)大学教师教学学术核心能力及提升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提出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 主要内容及创新点
    1.5 本章小结
2 核心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核心概念
    2.2 理论基础
    2.3 本章小结
3 大学教师教学学术核心能力结构
    3.1 研究对象及研究过程
    3.2 研究资料的收集和分析
    3.3 大学教师教学学术核心能力的类型化特征及多维比较
    3.4 大学教师教学学术核心能力的层次性结构
    3.5 本章小结
4 大学教师教学学术核心能力形成的影响因素
    4.1 大学教师教学学术核心能力影响因素的筛选以及分类
    4.2 基于实体分类的大学教师教学学术核心能力形成的影响因素
    4.3 基于作用性质分类的大学教师教学学术核心能力形成的影响因素
    4.4 本章小结
5 大学教师教学学术核心能力结构及影响因素检验
    5.1 大学教师教学学术核心能力结构模型验证
    5.2 大学教师教学学术核心能力影响因素的调查分析
    5.3 本章小结
6 大学教师教学学术核心能力的提升策略
    6.1 教师价值观念体系的变革性重构
    6.2 教师知识能力系统的终身性建构
    6.3 教师发展机构作用的实质性发挥
    6.4 教学科研团队组建及持续性合作
    6.5 教育教学管理制度的导向性激励
    6.6 学校物质技术条件的有效性保障
    6.7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问题和局限
    7.3 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2 课堂观察及网络课程教学视频分析提纲
附录3 大学教师教学学术能力调查问卷(预调研版本)
附录4 大学教师教学学术能力调查问卷(正式版本)
附录5 大学教师教学学术能力影响因素调查问卷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9)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的个案研究 ——学校水平的特征与归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
    三、研究问题
    四、研究意义
    五、论文的基本框架
第一章 文献综述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课程
        (二)课程实施
    二、课程实施的基本理论研究
        (一)课程实施的取向研究
        (二)课程实施策略与模式的研究
        (三)课程实施的影响因素研究
        (四)课程实施的程度研究
    三、我国小学德育课程设计与实施的研究
        (一)有关德育课程设计的研究
        (二)有关德育课程实施的研究
第二章 研究设计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与基本框架
    二、研究方法与过程
        (一)研究方法的确定
        (二)研究对象的选择
        (三)资料的收集方法
        (四)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三、研究的效度与伦理
        (一)研究的效度
        (二)研究的伦理问题
第三章 教师领悟的课程:如何“看”道德与法治课程
    一、对课程价值的认识
        (一)课程的关键价值:培养价值观
        (二)课程的关键价值:培养品德和行为习惯
    二、对课程目标、内容的看法
        (一)对课程目标的看法
        (二)对课程内容的看法
    三、对课程变革的关注
        (一)对课程改革背景的认识
        (二)对教材编写依据的认识
        (三)对“道德与法治”与“品德与生活”区别的看法
    四、分析与讨论
        (一)文件课程与领悟课程,在价值认识层面存在差距
        (二)对文件课程的关注度较低,对运作课程的关注度较高
        (三)对课程变革的关注度较低
第四章 教师运作的课程:如何“做”道德与法治课程
    一、对课程内容的处理
        (一)内容调适决策
        (二)内容创新决策
    二、对课程资源的处理
        (一)忠实于国家课程标准及课程理念
        (二)忠实于拓展学生的生活、社会经验
        (三)课程资源的创生性开发
    三、教学模式的设计和采用
        (一)“澄清价值Ⅰ模式”的设计与采用
        (二)“澄清价值Ⅱ模式”的设计与采用
        (三)“体验实践模式”的设计与采用
    四、学生学业评价的做法
        (一)运用表现性评价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二)过程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结合的决策
    五、分析与讨论
        (一)课程内容的处理呈现的特征
        (二)课程资源的处理呈现的特征
        (三)教学模式的设计与采用呈现的特征
        (四)学生学业评价的实施呈现的特征
第五章 学校内部因素对“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的影响
    一、学校课程管理的影响
        (一)课程规划影响学科地位和学科发展的高度
        (二)条件性资源的供给决定课程实施范围和水平
    二、教师个人因素的影响
        (一)教师信念决定课程实施的深度
        (二)教师知识对课程实施的影响
    三、学校文化氛围的影响
        (一)小科文化对专业身份认同的影响
        (二)合作文化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三)人际关系对教师心理环境的影响
第六章 学校外部因素对“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的影响
    一、地方教育行政的影响
        (一)地方教育行政的角色与作为
        (二)培训缺位与对专业援助的期待
    二、社区、家长的影响
        (一)社会对课程的评价
        (二)家长对课程实施的影响
第七章 文件课程因素对“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的影响
    一、文件课程的设计及特征
        (一)课程性质
        (二)价值目标
        (三)课程结构与内容
        (四)课程的要求
    二、文件课程及教材的影响分析
        (一)文件课程的影响
        (二)教材的影响
第八章 结论与建议
    一、本研究的结论
        (一)学校水平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的特征
        (二)归因
    二、推动课程有效实施的建议
        (一)发挥政策导向作用,强化德育的重要价值
        (二)修订课程方案,进一步完善教材编写
        (三)提升校长课程领导力,促进课程实施走向深入
        (四)加强学科教师队伍建设,提高专业地位和专业化水平
        (五)理论与实践结合,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
    三、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一、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情况调查——教师访谈提纲
    二、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情况调查——校长访谈提纲
    三、访谈实录
    四、课堂观察表
后记

(10)高中思想政治课学生主体性培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现状
    (四)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五)研究的特色与不足
第一章 高中思想政治课学生主体性的概念与特征分析
    一、高中思想政治课学生主体性概念界定
        (一)主体
        (二)主体性
        (三)主体性教育
    二、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学生主体性特征
        (一)自觉性
        (二)自主性
        (三)能动性
        (四)创造性
第二章 高中思政课学生主体性培养的理论依据
    一、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理论
        (一)人具有社会性
        (二)人的主体性
    二、主体性教育理论
        (一)中国主体性教育思想
        (二)西方主体性教育思想
第三章 高中思想政治课学生主体性学习状况调查及缺失原因分析
    一、高中思想政治课学生主体性状况调查
        (一)调查对象
        (二)调查内容
        (三)调查方法
    二、高中思想政治课学生主体性学习情况调查分析
        (一)思想政治课学生主体地位的缺失
        (二)学生倾向于多种教学方式
    三、高中思想政治课学生主体性缺失的表现
        (一)学生参与思政课自觉性不够
        (二)学生参与思政课自主性不足
        (三)学生在思政课中的能动性无法体现
        (四)学生在思政课中的创造性有待提高
    四、高中思想政治课学生主体性缺失的原因
        (一)教育者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曲解
        (二)应试教育忽略了思想政治教育
        (三)传统教育理念忽视了学生主体性
        (四)思政课教学方式简单化
第四章 高中思想政治课学生主体性培养的路径
    一、完善思政课学生主体性教育理念
        (一)增强学生对思政课的认同感
        (二)基于学生需求对思政课进行教学设计
        (三)提高思政教师的自我发展意识
        (四)引导学生主体意识的发展
    二、转变教师教学方法
        (一)情境教学法
        (二)议题式教学法
        (三)问题引导式教学法
        (四)自主、合作和探究式教学法
    三、培养学生思政课主体性学习能力
        (一)培养学生的思政课问题意识能力
        (二)提高学生对思政课问题的分析能力
        (三)在思政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四、建立和谐的思政课师生关系
        (一)建立思政课堂平等的师生关系
        (二)加强思政课堂的师生互动
        (三)加强思政课师生间的教学相长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高中思想政治课学生主体性学习状况调查表
致谢

四、良好的师生关系与自然教学(论文参考文献)

  • [1]严师新论 ——基于关怀伦理的视角[D]. 赵力慧.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2]承认正义视角下小学课堂教学公平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 孟苗苗. 曲阜师范大学, 2021(02)
  • [3]小学英语学科德育渗透中的简单性问题研究 ——以Q市M小学为例[D]. 李瑶. 曲阜师范大学, 2021(02)
  • [4]小学关怀型师生关系的构建策略探究 ——以大理市A小学为个案[D]. 马姁含. 大理大学, 2021(08)
  • [5]“生态美育”理念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罗杰齐.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 2021(12)
  • [6]孔子之叹及其教育意蕴[D]. 傅茂旭. 山东师范大学, 2021(12)
  • [7]高中体育课堂教学冲突及调适策略研究 ——以哈尔滨市普通高级中学为例[D]. 娄悦.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9)
  • [8]大学教师教学学术核心能力及提升策略研究[D]. 刘刚. 中国矿业大学, 2021(02)
  • [9]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的个案研究 ——学校水平的特征与归因[D]. 金春花.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
  • [10]高中思想政治课学生主体性培养研究[D]. 刘俞. 贵州师范大学, 2021(12)

标签:;  ;  ;  ;  ;  

良好的师生关系和自然教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